Tuesday, August 21, 2007

安靜巷

隱地  (20070820)




詩人瘂弦說:「當時的社會安靜,每個年輕人都曾經過文藝青年的階段,文學書是一定要讀的,加上兩大報的文學獎設立、副刊版面的重要性,且在解嚴之前,文學書就是主要的出版書種,自然形成了五小榮景。」

八月號的文訊雜誌,刊載了一篇秦汝生執筆:「〈永恆的風景〉──洪範書店的故事」,其中提到「文章要上兩大報,出書找五小。」,「五小」指的是「純文學」(一九六八)、「大地」(一九七二)、「爾雅」(一九七五)、「洪範」(一九七六)和「九歌」(一九七九);兩大報指的是中國時報和聯合報。


「五小」中的「洪範」和「爾雅」都在廈門街一一三巷,這條有著一棵百年雀榕的巷子裡居然藏著兩家文學出版社,而且創社年月都超過了三十一年,說來也頗傳奇和神秘,再用?弦的話回想,原來,「安靜」可能是使得這兩家出版社仍然存在的理由。
兩家出版社的負責人都偏愛用鉛字印刷。鉛字,是一種中國藝術,我們的老祖宗留下來的,沒想到,到了我們這一代,全部面臨結束、面臨死亡。

電腦排版的出現,大概始於一九八○年前後,最初的電腦字體極醜,但價格便宜,還是搶了不少鉛版印刷的生意。四、五年後電腦軟體突飛猛進,成本又驟降,使得鉛字排版廠一家家不支倒地。葉步榮和我都是鉛字書的擁護者,主要是為了書的好看,鉛字觸摸時有凹凸的感覺,電腦排版,無論字體如何選擇,總有一種飄浮和不實在。一九九四年,為爾雅印書已十數年的中寶印刷廠,竟然對我說年底前要結束鉛版撿字和印刷,儘管他的印刷廠已有三十五年歷史,但鑄字、排版、鉛字印刷這一行已被時代浪潮淘汰。為了趕搭鉛字末班車,我特地趕著出版了一本新書,書名《翻轉的年代》,在序文裡有這樣一句話:「我們的世界早已不安靜。」失去了安靜,果然從一九九三年之後,文學書的銷路一年不如一年了。

葉步榮比我更多堅持了三年,他在一九九七年出版的《徐志摩散文選》仍用鉛版印刷,他說鉛字版面比電腦打字立體得多,他真的是到了沒有工人要做鉛字印刷時,才不得已改用電腦打字。

如今「喧囂」替代「安靜」。「和諧」解體。「敦厚」也跟著出走。社會上的青壯不讀書,根據最近一期《遠見》雜誌完成的「台灣閱讀大調查」,發現二十五到三十九歲的人,竟然超過三成表示很少看書,而十八到二十四歲的年輕人,每周看課外書的時間只有三.三八小時。學生的生活,原本應當以讀書為主,如今學生除了上課幾乎都掛在網上,或握著手機不放,應當獨立思考的年紀,整天嘴巴說個不停,一個聒噪的人會有什麼深層思想?看來年輕朋友果真已經和永恆的文學背道而馳?

還好,還有一條安靜的巷子,巷子裡也還存在著兩家文學出版社。百年雀榕也安靜的看著來來往往的行人,偶爾超過一百隻麻雀會飛到老雀榕上開個派對,隨即整條巷子又安靜下來。

我看著《文訊》上兩張洪範「四君子」的照片。時光走過二十七年。兩張攝自衡陽路「白光攝影社」不同年代的黑白和彩色相片,在相片裡的四個人臉上,怎麼我竟然也看到了走過不同年代的自己。

但願廈門街一一三巷,安靜和文學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