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August 16, 2007

呼喚的女神

【聯合報╱米千因】

如今去了納許市場不過為買得薑蔥椒蒜、醬油芥茉……對女神的呼喚我不予理會,一心想著回家煮頓不中不西餐來餵養家人與自己的腸胃……

啊!Naschmarkt———納許市場是我旅居異地十五載初始至今的記憶。

1992年,抱著幾個月大的孩子,我來到了奧地利,從此在維也納的西郊住下,愛欲惡悔地過起了日子。

剛來,寒天凍地竟短外套功夫鞋,南人不知冷地也能出門,只是吃慣米飯的腸胃老覺澀寒,那麼,別處地方尚不識,先摸索著去了納許市場才是道理。原來,維也納僅那裡有一家台灣人開的雜貨鋪,只是要豆腐沒豆腐,連豆芽也缺,瓜菜蔥薑更一律絕跡,輕而易舉的東西換個地方都成熊掌雪蓮,有錢也買不到,人還是不時去,弄些貴兮兮的香菇筍罐來撫胃解饞,偶爾無預期遇上幾回台灣觀光團,見人手一紙斗地圍著水果攤吃櫻桃滿地吐櫻桃籽,聲量氣勢之大逼我偏頭快速閃過,儘管久違鄉音催出淚眼婆娑,卻狠心不肯趨前相認,如此折衝盾抵地過了幾載,衡量眼前,知回不去、也不願回去,便不怎麼再去雜貨鋪,狠心學人麵包沙拉、大塊吃肉地過起日子,就算去了納許市場,帶回家的是乳酪燻肉醃橄欖……儘管這些年中國人大量擁進來連開了幾家店,豆腐豆芽青菜不再稀奇,豬腸鴨舌竟也有,腸胃卻已不太往這些食品索求,這才驚覺,原來與大塊吃肉的文化亦不曾水乳交融,似觀隔岸山水景致,如此遼遠平淡過了好些年,竟把起初驚豔的維也納之美想當然耳視之,雖因耳濡目染而知其美層疊交纏才塑成今日之肌理,即使有時委身於店家攤販與採買食物果腹的來來往往之間,仰人間煙火以存活,而納許市場就是最好的寫照。

出捷運站後左偏45度,昂首便見著了兩棟漂亮出色的建築物。門號維也納左排街(Linke Wienzeile)40號那棟以牆面貼滿西班牙彩繪陶磚而名為Majolikahaus(注一),與隔鄰金壁輝煌的38號屋的風格不盡相同,卻都是新藝術(Jugendstil)建築師,也是維也納分離派———Secession的創會成員Ottto Wagner,脫離歷史派,投向新藝術風格的代表作。只是,盤踞38號屋頂上之眾女神(注二)圈手朝下呼喚之舉頗費猜疑。

市場來來去去,唯我昂首仰望呼喚的女神,如此過了數年,依舊不解女神為何呼喚,直到一個颳風的秋日,決定爬上樓頂就近探索答案,而女神巨大,盤踞邊陲危地,試圖接近豈不要冒粉身碎骨之險?

抖顫悚慄爬下樓,推門回到市場進口,匯入往來人群。

市場盡頭既是克林姆美術館(Secession),以三千金月桂葉與七百粒籽實串成、獻給阿波羅的球體於屋頂燦燦發光,而三個蛇髮女(Gorgon)擋於門前。我是否該向英雄裴束斯(Perseus)學習為真愛而勇戰蛇髮女之首美杜莎(Medusa),割下她醜陋的頭顱?

從女神呼喚之高樓到蛇髮女之門前,難道埋著一個史芬克斯(Sphinx)式的謎題?

十五年過去了,若說我終於解得謎底,是否有人會認為我太狂妄?

那麼我說,如今去了納許市場不過為買得薑蔥椒蒜、醬油芥茉、豆腐乳酪、餃子醃酸瓜……不畏繁重背著,對女神的呼喚我不予理會,過蛇髮女之門渾然不覺,一心想著回家煮頓不中不西餐來餵養家人與自己的腸胃。

注一:Majorca是西班牙東方群島Baleares的首府。從中世紀末即以燒製以錫為釉料還原劑的陶器著名。此樓之名為Majolikahaus乃因外牆貼滿Majorca風格的磁磚而來。

注二:為雕塑家Othmar Schimkowitz(1864-1947)所做的呼喚者———Ruferinn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