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15, 2007

一間公司,幹掉一個王國

台灣曾經號稱「蝴蝶蘭王國」,現已被荷蘭取代!這是兩個小國的戰爭,也是兩個蝴蝶蘭大國的戰爭, 是「精準」與「差不多」的戰爭,也是單打獨鬥與整合力的戰爭。戰爭的核心,不是廉價勞工,也不是廣大廠房,而是精準力!


快速複製 來自精確

擅於填海造陸的荷蘭人,為什麼可以從無到有、快速膨脹、由小變大、由一變百,快速打造強大的蝴蝶蘭新大陸?

雨傘王國、玩具王國、製鞋王國、紡織王國……,無數的第一,曾是台灣的驕傲,但卻不敵全球競爭,一個個消失。現在,短短五年內,又一個皇冠被摘下。

被摘下的,是「蝴蝶蘭王國」稱號。蝴蝶蘭,這個出現在東京地鐵車廂、機身彩繪,代表台灣的圖騰,竟變成荷蘭傲視歐洲的商品。不但如此,荷蘭業者已將觸角伸向台灣蘭花業者傳統外銷市場美、生產基地中國,翻江倒海的變化來臨!

一九五○年代,台灣蝴蝶蘭在國際比賽中大放異彩,第一個登上英國皇家園藝學會的台灣蝴蝶蘭品種「Phal. KaoHsiung」(高雄),潔白無瑕的花朵,令西方世界為之驚嘆不已。

當時,荷蘭連一株蝴蝶蘭也沒有。如今,傲居世界第一,市占率超過全球一半(成花與蘭苗),台灣則降至不到兩成(詳見第一百零八頁),荷蘭躍升全球最大蝴蝶蘭生產中心。台北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代表胡浩德(Menno Goedhart)揮著大手說,在荷蘭到處都看得到蝴蝶蘭,即使你到超市,買盒乳酪,順便就可以帶一盆蝴蝶蘭回家,「今天,荷蘭已從『鬱金香王國』變成『蝴蝶蘭』王國了。」

後進者vs.先發者 
栽培面積不到台灣一半 產量卻多一倍,淨利高五倍

就連荷蘭最大的花卉拍賣市場FloraHolland總經理海斯‧庫克(Gijs Kok)也搔著白髮說:「我們問蘭花業者,噢,天啊,這四、五年發生什麼事情?居然單一植物能有這麼爆炸性的成長?這是繼十七世紀鬱金香熱(Tulipomania)後的蝴蝶蘭狂熱(Phalaenopsis mania)時代。」

這股熱潮,至今未有停止跡象。

今天低地國荷蘭,已不再是「風車、木鞋、鬱金香」傳統印象而己。十九世紀荷蘭畫家梵谷「食薯者」畫中聽天由命的貧窮農民,已脫胎換骨,在百年老風車下,成為操控電腦尖端科技溫室的現代農民企業家(agricultural entrepreneur)。徹夜通明的高科技溫室「奉待」著來自熱帶島嶼的驕客——蝴蝶蘭。

站在西荷蘭地區高樓往下看,陽光下盡是耀眼到無法逼視的溫室之海。根據荷蘭農業局統計資料,去年底,全荷蘭蝴蝶蘭栽培面積為七十五公頃。這不到台灣蝴蝶蘭溫室的二分之一,株數產量卻是台灣近兩倍,獲利是台灣的三倍以上。根據中興大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教授陳加忠計算,荷蘭的每公頃平均產量是台灣的三‧五六倍,淨利是台灣的六‧一倍!

同面積的土地,驚人的產值,不可思議的獲利、力量。

荷蘭起步晚,荷蘭最大的蝴蝶蘭苗量產公司Floricultura投入蝴蝶蘭生產才短短十多年,如今,它的年產值比台灣蝴蝶蘭外銷總值的兩倍還多。每公頃單位營收,是台灣第一大蝴蝶蘭業者育品生物科技的十一‧六倍(見下表)!

精準vs.差不多 
複製做事態度,荷蘭人自信:火鶴成功了,蝴蝶蘭當然會成功

一件事,不同態度,竟能產生天壤之別的結果。

荷蘭由小變大、化一為百的秘密是什麼?答案在於快速複製能力,複製力則來自於精確與整合。台灣與荷蘭的蘭花戰爭,爭的不是廉價勞工、廣大廠房,而是做事的「態度」。這是精準與差不多的戰爭,單打獨鬥與整合力間的戰爭,更是全球競爭力的戰爭。

十六世紀,原產非洲的鬱金香由鄂圖曼土耳其引進荷蘭後,被徹底改頭換面成荷蘭「國花」,外銷球莖占全球八成市場。其他諸如虎頭蘭、百合、鳳梨花等,外國的奇花異卉,一落到荷蘭人手裡,最後都只有俯首稱臣。起步早晚,不是關鍵,他們就是有能力以「後起者」之姿,整碗從老大手上端走。做什麼像什麼,而且做得比原本的老大還要透徹,這就是荷蘭人的態度。

十年前,荷蘭蝴蝶蘭生產者不到十家,但現在荷蘭蝴蝶蘭業者已近百家,這增加九倍的業者,全由玫瑰、菊花、番茄及火鶴等轉作而來。這些轉作者,被荷蘭人戲稱為「附魔者」(witcher),他們手裡似乎帶著點石成金的魔法,能迅速轉作不同植物,變成一個個「世界第一」、「歐洲第一」。 荷蘭蝴蝶蘭業者公認品質最高的Optiflor蘭園,主人芮內‧漢得利克(Ren?Hendriek)先前是一個種蔬果的菜農,每平方公尺淨利只有五到十歐元,當時他為蔬菜能否多長幾片葉子,提高產量,每天斤斤計較研究。

七年前,他將此態度移轉到蝴蝶蘭上,以逆滲透水直接由介質導入蘭花根部,葉片無水垢,每一片像被潤絲精洗過一樣光亮,種出每平方公尺淨利六十到八十歐元的超高水準蝴蝶蘭。參觀過他溫室的台灣育品生物科技董事長張能倚驚嘆:「你不會相信,他的蘭花葉子可以拿來照鏡子,光可鑑人!」

穿上消毒衣,進入荷蘭第二大的蝴蝶蘭公司安祖(Anthura)公司的溫室,它以栽種火鶴(Anthurium)起家,十二年前才開始發展蝴蝶蘭栽種技術,他們以三十多年栽種火鶴的經驗,橫向移植到蝴蝶蘭上,很快竄起,成為荷蘭第二大家蘭苗供應商,緊追Floricultura之後。

安祖產品經理桑德爾‧斯梅登(S.Smeding)指著沐浴在一片水氣中保濕的火鶴說:「我們不只複製(copy)火鶴的工作方法,還複製工作的心靈(mind of work)到蝴蝶蘭上。火鶴成功了,蝴蝶蘭我們理應要成功。」這個心靈,就是凡事求是的精確態度。

蝴蝶蘭雜交出新品種到大量生產,短則三、五年,長則八到十年。與電子產品生產非常不同,植物需耗時成長,蝴蝶蘭產業永遠存在著今日市場和昨天生產間巨大的時間差。

但荷蘭的業者,可以將小苗、中苗、大苗到成花,把活體植物做到像電子產業般精確,育成率(良率)達九成以上,而台灣僅達五到六成。也就是,一百株蘭苗,台灣人只能做到六十株開花,但荷蘭人達陣率九十株。高良率,解釋了為什麼荷蘭的蝴蝶蘭產值、獲利率能如此高。然而,如此高的技術力,代表的是一種態度、一個精神。 這種態度與精神,讓荷蘭農業能迅速轉作,在短短十年,追上蝴蝶蘭王國。一家公司可以抵全台灣業者。這背後還有一個奇蹟,別忘了,蝴蝶蘭是原產於赤道熱帶的花卉,異地而生,荷蘭人竟然有本事讓它大量出現在溫帶、冬天會下雪的國度。

人定勝天vs.靠天吃飯 
農業是高科技代表,以製晶片的標準生產,良率九成以上

「在荷蘭沒有傳統的農民,他們都是企業家,」荷蘭花卉拍賣協會主席杜克‧法柏(Doeke C. Faber)強調,在荷蘭,農業若不能以企業經營的方式,根本不可能在競爭激烈中存活。荷蘭農業部工資部副部長馬丁(Martin Oldemonnikhof)指出,荷蘭農業不是落伍的象徵,而是高科技的代表,每年可以不斷吸引五%頂尖人才投入。

這是靠天吃飯與人定勝天的差異,也是小農與企業經營的差異。

先說品種。「我們荷蘭人本來就叫『植物獵人』(plant hunter)。」HoraHolland拍賣會總經理海斯‧庫克指出荷蘭人的民族性。九○年代左右,「植物獵人」盯上了台灣,或索、或買,將台灣品種攏進袖子裡,納為囊中物。雜交、試驗、記錄,竭盡所能開發出適合歐洲氣候及市場的品系。

台灣外貿協會統計顯示,去年,荷蘭已躍居台灣蝴蝶蘭外銷第三大國。數字之外,《商業周刊》採訪團隊赴荷蘭採訪時發現,荷蘭業者對台灣蝴蝶蘭產業、指標業者與學者,產品特性與研究成果,如數家珍,知己知彼的程度令人驚訝。

荷蘭向台灣買苗,是為了厚植品種實力,為未來量產提供不虞匱乏的子彈。而台灣半世紀發展的品種多樣性,正好提供荷蘭發展該產業的黃金入場券。

獵苗之後,挑戰開始,如何讓它們在荷蘭、甚至歐洲滿地開花,這才是關鍵。 摸索的過程,沒有一絲僥倖,其中一例是位於荷蘭海牙東南方的De Lier地區的蝴蝶蘭業者SION。年僅四十一歲的總裁摩爾(Eric Moor)有著獅子般蓬鬆的長髮,一九九三年他開始種蝴蝶蘭,「剛開始,蝴蝶蘭對我是一團雜亂,開花時間不固定,很難設定計畫。」

摩爾集合其他與他一樣面臨困境的五家生產者,成立蘭花研究小組。他們共享技術、管理方法,甚至是一般視為機密的財報。每個月,他們還將自己的蘭花送到別人的溫室交換養。然後記錄蘭花生長情況,「如果某人的長得比原來的好,我們就去研究,為什麼他種得比較好,溫室窗戶打開幾度,日夜溫度幾度,我們不斷問別人怎麼做到的。」摩爾說。

現在,他們打造出荷蘭最頂尖的蘭花研究小組。

不只摩爾,很快的,荷蘭人就找到世界第一的路徑。

零病毒vs.「紙上病毒」 
荷蘭基因拷貝成了品質保證,台灣一再出包,得過且過污名上身

荷蘭不用播種技術種蘭花(編按:台灣業者慣用以雜交後的果莢種子播種),而採用三十多年廣泛運用於其他花卉的「分生苗」(以無性生殖)技術。他們深深了解,只有完全透過「基因拷貝」,才可確保製出的蘭苗,品質齊一,花型、花色、花期都受控制,這才能統一產品規格,大量生產。而且,做到零病毒的分生苗。

因為零病毒,蘭苗的開花率才能達到九成的驚人數字。因為「分生苗」,才能分級、分類的規格化量產,才能因應市場需求,時時修正供貨品項。

分生的困難在於,因為基因直接拷貝,若母株隱藏病毒,也將被大量複製,造成巨大損失。因此分生前,必須確保植株零病毒。荷蘭早於一九六六年頒行「植物與種子條約」(The Plant and Seed Act),規定所有園藝業者都必須接受嚴格病毒檢測。現在,荷蘭有政府授權的權威驗證機構進行高敏感的病毒檢測,通過驗證的產品不僅可以獲得「植物護照」(plant passport),在歐盟暢行無阻。由於專業機構背書,蘭苗價格也水漲船高。 一位荷蘭業者坦言,台灣雖擁有全球最豐富的蘭花病毒知識,但並沒有執行這些知識。「你們的心態是,蘭花只是在報告、紙上生病了,外表看來還是很漂亮,於是留著它變成更大的禍害。」栽植時,台灣人做事的「差不多」態度跑出來。有強烈品質意識的荷蘭業者,雖然發生過培養基遭細菌污染事件,但他們無一例外均強調,「我們絕對不要病毒、不要突變種、不要細菌……。一旦有病毒,我們二話不說,立刻丟棄,絕不遲疑。」

當我們沒碰到強手時,缺點也就沒被凸顯,也就得過且過多年。然而,現在強敵來了。

曾經,台灣和荷蘭業者有一起合作案,台灣輸出蘭苗給荷蘭人接手栽培為蘭花。蝴蝶蘭苗經過長途運輸,除了植株品質外,貨運過程中的酸鹼度控制、水草有沒有放乾,都是精密的技術問題。

上述合作在歷經一個月、攝氏十八度的海運後,打開貨櫃艙門,台灣運來的蘭苗品質不好,底部葉片發黃或爛掉,體質更差的苗只剩下花盆和裡面的水草(根部栽種的介質),其他全部死光。荷蘭業者不悅:「你賣給我這些東西做什麼?」台灣業者口頭承諾要改進,但試運三、四次,打開貨櫃仍一再令人失望,荷蘭人不敢再向台灣買苗。使得台灣蘭苗品質的問題,在歐洲業者間形成甩脫不掉的污名。也因而錯失搶占歐洲蘭花市場興起的大好商機。

自動化vs.炒短線 
每一盆花都有電腦建檔,記錄所有生長條件的參數,製成手冊

回看荷蘭人的態度,雖確保無毒,進入溫室仍需嚴格測試。來到荷蘭最大、最重要的蝴蝶蘭育種公司Floricultura,有六間測試溫室,每間兩千平方公尺,每間有自己的氣候、溫度、照明、光量、濕度、肥料……,放眼望去,這些蘭花苗正接受滿清十大酷刑般的考驗。 總裁雪曼(Ren?Schoone)說:「我們控制光線、溫度,大量給蘭花壓力,它一變弱,很多病害、病毒就通通跑出來了。」他捧起一盆蝴蝶蘭說:「我們有自動照相機,記錄每一盆花每一公分的成長,建檔在電腦。我們研究植物生理,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做記錄。」

這項做法,一方面測試蘭花最適栽種環境、品種,另一方面記錄所有生長條件的參數,一旦通過測試決定量產時,可以製作栽種手冊,提供下游業者種植蝴蝶蘭的標準作業程序。

於是,他們創造紀錄,做到台灣人做不到的育成率。

對比部分台灣業者炒短線,想很快賣出產品,不願花兩、三年來測試。雪曼則拍胸脯說:「我們敢賣,代表我們都種過了,有好的結果,我們才能讓它進入量產。」

確保品質還不夠,更要降低成本。雪曼領我們走過一間足球場大的溫室,一片深綠蘭葉。巨大機械手臂依照電腦設計的程式,四處移動,搬起植床,調節受光區位。這是荷蘭發展多年的植物移位系統(walking plant system),雪曼說:「如果不這樣,一萬六千平方公尺溫室至少需要十人,但自動化後只要一個人。」

從小苗、中苗到大苗,即使到了蝴蝶蘭抽出長長花梗,準備要開花時,自動化貫徹每個細節。以生產成花為主的業者SION,一個作業區內有四台造價兩百萬歐元的照相選苗機。輸送帶送來一盆盆快要開花的蘭花,透過電腦照相挑選,可將一梗、二梗、多梗,全開、半開、含苞的蝴蝶蘭自動分類,連葉片也擺到同一角度,送到不同軌道集中。這台機器一天可處理兩萬盆蘭花株,是人力的二十倍。

此外,在為蝴蝶蘭花包裝時,套袖套到底要右手拿植物,還是左手拿植物比較順手,讓動作更流暢?插竹竿時,到底左右哪隻手捉竹竿,哪隻拉花梗,最有效率?業者都會重複實驗,找到姿態、角度、方向最佳組合,如此便可以每天增加五%到一○%的產量。 「我們這裡一切投資,都是在減少風險,如果我們控制了風險,我們等於控制了成功。」雪曼強調:「如果不能控制,看天氣、看環境,成功就不會來了。」

注重顧客vs.注重趣味 
看重消費者口味的荷蘭業者,開始布局台灣主要市場……

荷蘭人同一塊土地能培植出更多株蘭花,用更低的人力成本,淨利當然被釋放出來。這不只是農業,更是企業效率。

歐洲的蘭花市場興起,給了荷蘭人成為世界第一的機會。這機會,台灣人原本也有機會搶到,但是,「差不多先生」的態度、輕忽市場的生產者導向思維,錯失商機。

荷蘭人不同,產、銷體系互動深。荷蘭有兩家極負盛名的拍賣市場,阿姆斯特丹附近的阿斯米爾(Aalsmeer)、西荷蘭的FloraHolland兩大花卉拍賣市場(兩大拍賣系統將於明年合併),面向整個歐洲開放。

站在全歐洲市場頂端,荷蘭蝴蝶蘭育種者為市場計畫生產。相較於台灣趣味育種傳統,個人喜好勝於市場喜好。荷蘭人努力掌握終端消費市場的口味,盡全力精確掌控,不做無謂育種。

安祖產品經理斯梅登說:「我們雖然生產蘭苗,我們卻為終極消費市場量身打造他們要的育種。」現在,即使位居生產鏈最前端的育種者,也直接組成推廣組織,與顧客對話。業者還建立一套消費者快速市場回饋機制,如果產品反應不好,馬上停產,不做無謂犧牲。

荷蘭農業有一項非常自豪的成就——「一袋番茄種子,比一袋金子還貴」。十年前,番茄每平方公尺的產量只有二十公斤,十年後,產量倍增到現在一百公斤,產能整整提高五倍。番茄如此,蝴蝶蘭呢?

如今,荷蘭蝴蝶蘭第一大業者Floricultura已在美國加州建溫室,準備布局美國蘭苗市場,而安祖也早已在雲南昆明建立火鶴生產基地,一旦改種蝴蝶蘭,將可以迅速複製成功經驗。對以美、日為主要市場,也在中國生產的台灣,是極巨大的挑戰。

荷蘭老風車在夏日強風下依舊轉動著。一旁的溫室,機械手臂兀自工作著。 台灣的蝴蝶蘭王國冠冕,就在這隆隆的機械聲中,偷偷的被摘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