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11, 2007

東方建築,還有哪些哲思?

問題:東方建築,還有哪些哲思?

我觀察,隱、借、藏、細……等概念,都是東方的建築哲思。

觀察貝聿銘先生在日本滋賀縣的Miho Museum可略知一二。
先說「隱的哲學」、、「藏的哲學」與「借的哲學」;
一位日本老太太千里迢迢,到紐約找到貝先生,請他設計一座深山鐘塔。
完成後,老太太指著山的另一頭,請貝先生再設計一座博物館。
老太太的基金會,在山這頭,早已有間博物館;如何在山那頭,再來個博物館?

貝先生以陶淵明「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故事,介紹了一個「隱」的概念。
他設想一個山洞,走進洞裡,如此曲折,只能隱約看見遠方洞口的光。
洞的盡頭,還是到不了山的那一頭,於是,他造了一座橋。
橋的盡頭,拾級而上,「巧借」古典造型的現代玻璃屋頂,讓光線,將博物館「巧藏」在地底。


我一直忘不了一個鏡頭。
開幕那一天,貝先生在橋這頭,躲在館內牆後,偷看剪綵過後,誰從橋那邊走過來。
他很高興,第一個過來的是他的業主,坐著輪椅的老太太,慢慢,被推過來。
後面,跟了好大一群人,過橋來,準備參加典禮。

再談「細的哲學」;
博物館前廣場上的樹,全都是原本生長在那裡的樹。
在工程期間,貝先生把所有的樹,移植到附近的空地,等完工時搬回來。
讓我難忘的鏡頭是,重新回植幾棵關鍵的老樹時,起重機吊起,八十歲的貝先生,就站在房子裡,從窗子往外看,以手勢告訴窗外的工作人員:「過來點、再過來,過去點、再過去」,細緻的心,非常動人。

我們必須很天真,才會相信,一棟房子可以成為一座凝聚意義的建築;
也因為相信,
所以,貝先生到了八十歲,還願意站在那裡指揮,讓老樹隨著他的老手,移來一點、移去一點。是這樣的精神,完成這棟建築「細節」的緣份,才能凝聚。

住的謠言之五:設計房子,需求要愈清楚愈好

談創意,解讀「模糊的概念」,比取得「正確的描述」要緊。
我們腦袋,能正確描述的,通常已有地圖、有航程……
我們腦袋,費盡心思,還說不清楚的,就是模糊的尋寶圖,或者我們該稱為「創意的胚胎」。

東方的創意哲學,就以這類「似有還無」為核心。

東西方融合之前,西方的創意,來自:「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的堅定信仰。

當東方哲思影響西方,「有就是沒有,沒有就是有」的創意胚胎,逐漸從意識深層浮現。
這就是金剛經「因無所住,而生其心」的體現。

因此,有能力面對模糊、思考模糊、處理模糊是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