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遣人間未了情 也談梅蘭芳與孟小冬
【聯合報╱蔡登山/文】 2008.12.16 10:10 am
頭號坤伶孟小冬。
蔡登山/照片提供
一代名伶梅蘭芳。
蔡登山/照片提供
孟小冬飾演流落番邦的楊家將,梅蘭芳扮演溫柔明理的番邦公主,一個「陰陽顛倒」的搭配,卻讓台下的觀眾看得如癡如醉……
在1920年代,菊壇的一件大事是一個「易弁而釵」的「伶界大王」──梅蘭芳和一個「女扮男裝」的「頭號坤伶」──孟小冬,因在舞台合作演出,而「戲假情真」地譜出了戀情,雖然最後證明那只是短暫的露水姻緣,但「梅、孟之戀」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梅蘭芳的人生走向;而對孟小冬而言,甚至可以說改變了她一生的命運。這場曾經是「眾所矚目」的婚戀所造成的傷害力,對於後者而言恐怕遠比前者要來得巨大些。
其實早在1926年的「梅、孟之戀」之前,梅蘭芳已有了兩房妻室,她們分別是王明華和福芝芳。王明華長梅蘭芳一歲,也是生長在京劇家庭,她是名旦王佩仙之女,武生王毓樓之妹。王明華和梅蘭芳婚後十分恩愛,並先後育有一子一女,不料一場麻疹奪去了王明華一雙兒女的性命,此時王明華又已做了節育的手術,在「無後為大」之下,「梅黨」中人乃慫恿梅蘭芳再娶,加上梅蘭芳從小過繼給大伯梅雨田,因此「兼祧兩房」,是可以名正言順的再娶的。這時他看上了同拜吳菱仙為師的福芝芳,竟然一見鍾情。1921年11月3日梅、福兩人完婚。而在婚前的十天梅蘭芳與福芝芳在文明園還同台演出大軸戲《祭塔》,這也是福芝芳的最後一次演出,也許是她意識到這是告別京劇舞台的演出,因此她演得十分賣力,在這場較為吃重的唱工戲近四十分鐘的唱段中,她唱得悽楚委婉,真切的表達白娘子的悲慘遭遇,博得全場觀眾多次的掌聲。原本不太願意離開舞台的福芝芳,在這戲演畢之後,就專心做梅大奶奶了。當時梅蘭芳住在蘆草園,王明華住東院,稱東院大奶奶;福芝芳住西院,稱西院大奶奶,東西相映成趣,一時傳為佳話。
梅蘭芳飾演的《貴妃醉酒》。
蔡登山/照片提供
1925年八月,北京第一舞台有一場盛大的義演,孟小冬破例作為「坤伶老生」被邀演出。大軸是梅蘭芳、楊小樓的《霸王別姬》,壓軸是余叔岩、尚小雲的《打漁殺家》,倒三就是年僅十八的孟小冬和裘桂仙演的《上天台》。從演出的排序中就可看出孟小冬被重視的程度,甚至在許多名角之上。這次的演出,並開了女老生參加第一舞台義演的先例,使眾多前輩名角為之側目,更為梅蘭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緊接著的一次堂會戲上,她與梅蘭芳合演《四郎探母》,孟小冬飾演流落番邦的楊家將,
孟小冬在《四郎探母》裡的扮相。
蔡登山/照片提供
梅蘭芳扮演溫柔明理的番邦公主,一個「陰陽顛倒」的搭配,卻讓台下的觀眾看得如癡如醉,大為成功。以後梅蘭芳唱堂會,如有《四郎探母》,總邀孟小冬合演。孟小冬是位極有個性的奇女子,平時愛穿男裝,頭髮剪得很短,長了一張男人似的漂亮臉蛋,劇評家薛觀瀾曾將她與雪艷琴、陸素娟、露蘭春等以美貌著稱的坤伶相比,結論是「她們的姿色都比不過孟小冬」。而另一劇評人「燕京散人」(丁秉鐩)對孟小冬的唱腔更有著這樣的評論:「孟小冬得天獨厚的地方就是她有一副好嗓子。五音俱全,四聲俱備,膛音寬厚,最難得的沒有雌音,這是千千萬萬人裡難得一見的,在女鬚生地界,不敢說後無來者,至少可說前無古人。」因此她與梅蘭芳的合作,可說是一個比「男人更男人」的女人和一個「比女人更女人」的男人的精采絕配,難怪會顛倒眾生,讓人雌雄莫辨了。於是好事者,就主張讓他們繼續合作演出,這種「釵弁互易」、真真假假的效果,肯定是票房的最大保證。
本來以孟小冬和梅蘭芳當時的年齡才貌、技藝造詣、劇壇成就,男女互相愛悅,乃自然之事,加上「梅黨」捧角家們,尤其是馮耿光的努力撮合,而梅蘭芳對馮耿光一向是言聽計從的,於是「冬皇」下嫁「伶王」,成為當時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梨園韻事。1927年春節剛過的農曆正月24日,由馮耿光證婚,兩人結為伉儷,洞房設在東四九條馮耿光公館裡,對外保密,金屋藏嬌。而初時齊如山和李釋戡向孟家提親時,孟家也以梅有兩房夫人,不願女兒作偏房相對。齊、李言王明華病體沉重在天津療養,家裡實只一房。婚後另屋分居,且又以梅蘭芳「兼祧兩房」並非偏房,才獲得了孟家的同意。梅、孟之戀,在世人眼中特別般配,而更為人所豔羨,曾有詩歌詠此事云:「慣把夫妻假品嘗,今番真個作鴛鴦。羨他梅福神仙侶,紙閣蘆簾對孟光。」「真疑是戲戲疑真,紅袖青衫倆俊人。難怪梅嶺開最好,孟冬恰屬小陽春。」真是說不盡的濃情蜜意,道不完的美好光景。然而這如花美眷,卻終未能長久,1931年兩人正式分手。
分手的原因眾說紛紜,一說是就在梅、孟結婚不久,1927年9月14日下午兩點多,有位二十歲左右名叫李志剛的青年,他是孟小冬的戲迷,單戀孟小冬,聽孟小冬嫁給梅蘭芳,欲找梅蘭芳理論,在馮(耿光)宅綁架張漢舉向梅索借五萬元,後張漢舉被打死,李自己也被軍警打死。究竟是由「槍匪綁票」,還是因為妒殺引起血案,當年就莫衷一是,如今真相更難明瞭。但不管如何,此事鬧得滿城風雨,福芝芳終於有了理由:「大爺(指梅)的命要緊。」於是輿論很快也站到她這一邊。梅蘭芳深受驚嚇,一度避居上海,梅、孟關係由此逐漸疏淡。另有一說是「弔孝風波」,這是指1930年8月4日梅蘭芳的祧母(案:即大伯母,梅蘭芳從小過繼給大伯父。)過世的事,次日梅蘭芳剛訪美回到天津,聞知噩耗,馬不停蹄趕回北京奔喪。作為梅蘭芳的妻室,孟小冬理應披麻戴孝在孝堂接待四方弔唁賓客,豈知孟小冬奔到梅宅,卻被下人擋在門外,說是福芝芳夫人的主意不准她進門,孟小冬無奈之下,要梅蘭芳出來說話,重孝在身的梅蘭芳只得兩頭勸,但兩邊都沒有商量的餘地。懷孕在身的福夫人甚至揚言,若是讓孟小冬進門,她就拚上兩條人命。按照梅蘭芳的個性,此時只得轉而勸孟小冬。孟小冬萬般無奈,含著淚眼奔離梅宅,此時她才知道什麼「名定兼祧」、「兩頭大」,到頭來卻是鏡花水月一場空。是妻是妾,至今身分未明,卻在大庭廣眾之下,受盡奚落,這教孟小冬情何以堪!據曾與梅蘭芳、周信芳等人交誼甚厚的吳性栽說:「小冬覺得非常丟臉,從此不願再見梅。有一天夜裡,正下大雨,梅蘭芳趕到小冬家,小冬竟不肯開門,梅蘭芳在雨中站了一夜,最後悵然離去。」
兩人分離後,孟小冬曾看破紅塵,終日茹齋念佛。不久父親病逝,對她又是一大打擊。友人不忍其消沉,要其面對流言蜚語,提出辯解。於是在1933年9月5、6、7日天津《大公報》第一版上,孟小冬連登三天〈孟小冬緊要啟事〉。從此「啟事」中,我們可以明瞭當初孟小冬嫁梅蘭芳時,苦苦追求的是「名分」,而在祧母去世時,梅蘭芳不能實踐前言,以致「名分」頓失保障。原來被孟小冬看做是精神支柱的「名定兼祧」,已經不復存在了。到頭來孟小冬之適梅蘭芳實為側室,既為側室而又不為梅蘭芳的家族所共認,於情於理自難求全。此恐是導致孟小冬毅然離去的主因。
雖然梅、孟分手後,彷彿緣分已盡,各不相關,實則無論梅蘭芳,還是孟小冬,對舊日戀情,無不中心藏之,何嘗半日相忘!雖然後來孟小冬於1950年與杜月笙拜堂成了夫妻,成為杜月笙的第五位姨太太。她看似心如古鏡,波瀾不興,但心中積鬱的依然是揮之不去的思梅情結。據作家沈寂說孟小冬後來在港期間,他有機會和她在杜府單獨會面,「在她身上已看不到英俊的扮相,只有憔悴的厭倦人生的愁容。她說得很少,知道我來自上海,便關心地詢問起留在京滬兩地的京劇名伶,有意無意地單單不提梅蘭芳。她不會忘記,也不是遺漏,而是不便啟齒。我理解她的苦衷和心情,便主動告訴她關於梅蘭芳的情況,闢清香港報刊編造的種種荒唐謠言。孟小冬默默傾聽,嘴角露出難以察覺的寬慰的笑窩。」而在梅蘭芳故去之後,有些港台朋友去看望她時,發現孟寓內供奉著兩台靈位。第一台供奉的是余叔岩,余叔岩是孟小冬的師父,故為他設一靈台,此理易明。第二台靈位供奉的是梅蘭芳,則不難想見梅蘭芳在孟心中的地位。
至於梅蘭芳,在與孟小冬了斷感情後,表面上看也是從此絕口不再提及孟小冬,但在他心中,卻總有著深藏不露的心田,存放著孟小冬的倩影。就在1947年上海杜壽義演,梅蘭芳雖未去劇場看孟小冬演出,但在家連聽了兩天電台轉播孟小冬唱的《搜孤救孤》,在熟悉的聲音裡,梅蘭芳可曾內心澎湃、思潮起伏?可曾有過「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頭號坤伶孟小冬。
蔡登山/照片提供
一代名伶梅蘭芳。
蔡登山/照片提供
孟小冬飾演流落番邦的楊家將,梅蘭芳扮演溫柔明理的番邦公主,一個「陰陽顛倒」的搭配,卻讓台下的觀眾看得如癡如醉……
在1920年代,菊壇的一件大事是一個「易弁而釵」的「伶界大王」──梅蘭芳和一個「女扮男裝」的「頭號坤伶」──孟小冬,因在舞台合作演出,而「戲假情真」地譜出了戀情,雖然最後證明那只是短暫的露水姻緣,但「梅、孟之戀」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梅蘭芳的人生走向;而對孟小冬而言,甚至可以說改變了她一生的命運。這場曾經是「眾所矚目」的婚戀所造成的傷害力,對於後者而言恐怕遠比前者要來得巨大些。
其實早在1926年的「梅、孟之戀」之前,梅蘭芳已有了兩房妻室,她們分別是王明華和福芝芳。王明華長梅蘭芳一歲,也是生長在京劇家庭,她是名旦王佩仙之女,武生王毓樓之妹。王明華和梅蘭芳婚後十分恩愛,並先後育有一子一女,不料一場麻疹奪去了王明華一雙兒女的性命,此時王明華又已做了節育的手術,在「無後為大」之下,「梅黨」中人乃慫恿梅蘭芳再娶,加上梅蘭芳從小過繼給大伯梅雨田,因此「兼祧兩房」,是可以名正言順的再娶的。這時他看上了同拜吳菱仙為師的福芝芳,竟然一見鍾情。1921年11月3日梅、福兩人完婚。而在婚前的十天梅蘭芳與福芝芳在文明園還同台演出大軸戲《祭塔》,這也是福芝芳的最後一次演出,也許是她意識到這是告別京劇舞台的演出,因此她演得十分賣力,在這場較為吃重的唱工戲近四十分鐘的唱段中,她唱得悽楚委婉,真切的表達白娘子的悲慘遭遇,博得全場觀眾多次的掌聲。原本不太願意離開舞台的福芝芳,在這戲演畢之後,就專心做梅大奶奶了。當時梅蘭芳住在蘆草園,王明華住東院,稱東院大奶奶;福芝芳住西院,稱西院大奶奶,東西相映成趣,一時傳為佳話。
梅蘭芳飾演的《貴妃醉酒》。
蔡登山/照片提供
1925年八月,北京第一舞台有一場盛大的義演,孟小冬破例作為「坤伶老生」被邀演出。大軸是梅蘭芳、楊小樓的《霸王別姬》,壓軸是余叔岩、尚小雲的《打漁殺家》,倒三就是年僅十八的孟小冬和裘桂仙演的《上天台》。從演出的排序中就可看出孟小冬被重視的程度,甚至在許多名角之上。這次的演出,並開了女老生參加第一舞台義演的先例,使眾多前輩名角為之側目,更為梅蘭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緊接著的一次堂會戲上,她與梅蘭芳合演《四郎探母》,孟小冬飾演流落番邦的楊家將,
孟小冬在《四郎探母》裡的扮相。
蔡登山/照片提供
梅蘭芳扮演溫柔明理的番邦公主,一個「陰陽顛倒」的搭配,卻讓台下的觀眾看得如癡如醉,大為成功。以後梅蘭芳唱堂會,如有《四郎探母》,總邀孟小冬合演。孟小冬是位極有個性的奇女子,平時愛穿男裝,頭髮剪得很短,長了一張男人似的漂亮臉蛋,劇評家薛觀瀾曾將她與雪艷琴、陸素娟、露蘭春等以美貌著稱的坤伶相比,結論是「她們的姿色都比不過孟小冬」。而另一劇評人「燕京散人」(丁秉鐩)對孟小冬的唱腔更有著這樣的評論:「孟小冬得天獨厚的地方就是她有一副好嗓子。五音俱全,四聲俱備,膛音寬厚,最難得的沒有雌音,這是千千萬萬人裡難得一見的,在女鬚生地界,不敢說後無來者,至少可說前無古人。」因此她與梅蘭芳的合作,可說是一個比「男人更男人」的女人和一個「比女人更女人」的男人的精采絕配,難怪會顛倒眾生,讓人雌雄莫辨了。於是好事者,就主張讓他們繼續合作演出,這種「釵弁互易」、真真假假的效果,肯定是票房的最大保證。
本來以孟小冬和梅蘭芳當時的年齡才貌、技藝造詣、劇壇成就,男女互相愛悅,乃自然之事,加上「梅黨」捧角家們,尤其是馮耿光的努力撮合,而梅蘭芳對馮耿光一向是言聽計從的,於是「冬皇」下嫁「伶王」,成為當時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梨園韻事。1927年春節剛過的農曆正月24日,由馮耿光證婚,兩人結為伉儷,洞房設在東四九條馮耿光公館裡,對外保密,金屋藏嬌。而初時齊如山和李釋戡向孟家提親時,孟家也以梅有兩房夫人,不願女兒作偏房相對。齊、李言王明華病體沉重在天津療養,家裡實只一房。婚後另屋分居,且又以梅蘭芳「兼祧兩房」並非偏房,才獲得了孟家的同意。梅、孟之戀,在世人眼中特別般配,而更為人所豔羨,曾有詩歌詠此事云:「慣把夫妻假品嘗,今番真個作鴛鴦。羨他梅福神仙侶,紙閣蘆簾對孟光。」「真疑是戲戲疑真,紅袖青衫倆俊人。難怪梅嶺開最好,孟冬恰屬小陽春。」真是說不盡的濃情蜜意,道不完的美好光景。然而這如花美眷,卻終未能長久,1931年兩人正式分手。
分手的原因眾說紛紜,一說是就在梅、孟結婚不久,1927年9月14日下午兩點多,有位二十歲左右名叫李志剛的青年,他是孟小冬的戲迷,單戀孟小冬,聽孟小冬嫁給梅蘭芳,欲找梅蘭芳理論,在馮(耿光)宅綁架張漢舉向梅索借五萬元,後張漢舉被打死,李自己也被軍警打死。究竟是由「槍匪綁票」,還是因為妒殺引起血案,當年就莫衷一是,如今真相更難明瞭。但不管如何,此事鬧得滿城風雨,福芝芳終於有了理由:「大爺(指梅)的命要緊。」於是輿論很快也站到她這一邊。梅蘭芳深受驚嚇,一度避居上海,梅、孟關係由此逐漸疏淡。另有一說是「弔孝風波」,這是指1930年8月4日梅蘭芳的祧母(案:即大伯母,梅蘭芳從小過繼給大伯父。)過世的事,次日梅蘭芳剛訪美回到天津,聞知噩耗,馬不停蹄趕回北京奔喪。作為梅蘭芳的妻室,孟小冬理應披麻戴孝在孝堂接待四方弔唁賓客,豈知孟小冬奔到梅宅,卻被下人擋在門外,說是福芝芳夫人的主意不准她進門,孟小冬無奈之下,要梅蘭芳出來說話,重孝在身的梅蘭芳只得兩頭勸,但兩邊都沒有商量的餘地。懷孕在身的福夫人甚至揚言,若是讓孟小冬進門,她就拚上兩條人命。按照梅蘭芳的個性,此時只得轉而勸孟小冬。孟小冬萬般無奈,含著淚眼奔離梅宅,此時她才知道什麼「名定兼祧」、「兩頭大」,到頭來卻是鏡花水月一場空。是妻是妾,至今身分未明,卻在大庭廣眾之下,受盡奚落,這教孟小冬情何以堪!據曾與梅蘭芳、周信芳等人交誼甚厚的吳性栽說:「小冬覺得非常丟臉,從此不願再見梅。有一天夜裡,正下大雨,梅蘭芳趕到小冬家,小冬竟不肯開門,梅蘭芳在雨中站了一夜,最後悵然離去。」
兩人分離後,孟小冬曾看破紅塵,終日茹齋念佛。不久父親病逝,對她又是一大打擊。友人不忍其消沉,要其面對流言蜚語,提出辯解。於是在1933年9月5、6、7日天津《大公報》第一版上,孟小冬連登三天〈孟小冬緊要啟事〉。從此「啟事」中,我們可以明瞭當初孟小冬嫁梅蘭芳時,苦苦追求的是「名分」,而在祧母去世時,梅蘭芳不能實踐前言,以致「名分」頓失保障。原來被孟小冬看做是精神支柱的「名定兼祧」,已經不復存在了。到頭來孟小冬之適梅蘭芳實為側室,既為側室而又不為梅蘭芳的家族所共認,於情於理自難求全。此恐是導致孟小冬毅然離去的主因。
雖然梅、孟分手後,彷彿緣分已盡,各不相關,實則無論梅蘭芳,還是孟小冬,對舊日戀情,無不中心藏之,何嘗半日相忘!雖然後來孟小冬於1950年與杜月笙拜堂成了夫妻,成為杜月笙的第五位姨太太。她看似心如古鏡,波瀾不興,但心中積鬱的依然是揮之不去的思梅情結。據作家沈寂說孟小冬後來在港期間,他有機會和她在杜府單獨會面,「在她身上已看不到英俊的扮相,只有憔悴的厭倦人生的愁容。她說得很少,知道我來自上海,便關心地詢問起留在京滬兩地的京劇名伶,有意無意地單單不提梅蘭芳。她不會忘記,也不是遺漏,而是不便啟齒。我理解她的苦衷和心情,便主動告訴她關於梅蘭芳的情況,闢清香港報刊編造的種種荒唐謠言。孟小冬默默傾聽,嘴角露出難以察覺的寬慰的笑窩。」而在梅蘭芳故去之後,有些港台朋友去看望她時,發現孟寓內供奉著兩台靈位。第一台供奉的是余叔岩,余叔岩是孟小冬的師父,故為他設一靈台,此理易明。第二台靈位供奉的是梅蘭芳,則不難想見梅蘭芳在孟心中的地位。
至於梅蘭芳,在與孟小冬了斷感情後,表面上看也是從此絕口不再提及孟小冬,但在他心中,卻總有著深藏不露的心田,存放著孟小冬的倩影。就在1947年上海杜壽義演,梅蘭芳雖未去劇場看孟小冬演出,但在家連聽了兩天電台轉播孟小冬唱的《搜孤救孤》,在熟悉的聲音裡,梅蘭芳可曾內心澎湃、思潮起伏?可曾有過「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