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17, 2009

悲劇英雄寫悲劇英雄 (下)

‧歷史月刊 2009/07/13
司馬遷與李陵認識,交往不多。司馬遷愛才,對李廣的才氣非常的敬仰,對於李廣的悲劇非常的同情。偏偏李陵「善騎射,愛人,謙讓下士」,有祖父李廣之風。所以,一旦李陵有難,司馬遷挺身而出,觸怒了霸道的漢武帝劉徹。


【文/薛中鼎(作者為中華技術學院國際企業系副教授,曾任滾石唱片集團中國區總經理)】
司馬遷項羽故事的餘波

因為司馬遷寫項羽寫得如此精彩,才有了國樂的《十面埋伏》,有了戲劇的《霸王別姬》。在中國唐宋以及現代的文學作品中,對於項羽,也有很多的歌詠與讚嘆。譬如唐朝的著名詠史詩人杜牧,到烏江的項羽廟,寫了一首著名的懷古詩:「勝敗兵家不可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豪俊,捲土重來未可知。」(〈烏江亭〉)

宋朝的詩人劉克莊,有一首詞,有這樣的一句話:「千載後。君試看,拔山扛鼎俱烏有。英雄骨朽。問顧曲周郎,而今還解,來聽小詞否。」(〈摸魚兒〉)

宋朝的女詩人李清照,也寫了一首詠嘆項王的詩:「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夏日絕句〉)

中國近代最有名的有關項羽的詩,應該是毛澤東詩中的名句了:「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毛澤東的意思是說,要乘勝追擊國民黨,務求「解放全國」。不可以像項羽一樣,心慈手軟,縱虎歸山。

至於有沒有什麼詩文是在讚嘆劉邦的呢?我就真的不知道了。

司馬遷寫悲劇英雄李廣

在司馬遷寫的《史記》中,有一個傳記,是〈李將軍列傳〉,說的是邊塞名將「飛將軍」李廣的故事。

李廣是個悲劇英雄,最後以自殺結束生命。李廣的悲劇,延續到他的第三代,李陵。李陵的變故又直接導致了司馬遷的悲劇。

司馬遷與李陵認識,交往不多。司馬遷愛才,對李廣的才氣非常的敬仰,對於李廣的悲劇非常的同情。偏偏李陵「善騎射,愛人,謙讓下士」,有祖父李廣之風。所以,一旦李陵有難,司馬遷挺身而出,觸怒了霸道的漢武帝劉徹。司馬遷愛才的情感因素,加上仗義執言的個性,決定了他的悲劇與命運。

李廣的故事,似乎只有在《史記》中找得到。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司馬遷寫李廣,李廣的故事就不會流傳下來了。

司馬遷寫的李廣故事,成了很多後人文學作品的題材。有些人評論唐詩說,唐詩中寫得最好的一首七言絕句,是王昌齡的〈出塞〉詩。詩的內容,就是緬懷司馬遷筆下的大漢「飛將軍」李廣: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詩人王昌齡感嘆邊塞不寧,秦時明月漢時關。想像中,如果「飛將軍」李廣還在的話,也就不至於萬里長征人未還了。

司馬遷在小時候,見過李廣,他的印象是李廣「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名震一時的飛將軍,看來竟然是個很鄉土的人,口才不好。但是,李廣雖然粗土、不善言辭,司馬遷給他的評價卻是非常的高。司馬遷說:

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 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史記‧李將軍列傳》)

李廣死的時候,不管是認識他的還是不認識他的,都感到深沉的悲哀。我想是因為他為人忠實有誠信。俗話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樹李樹都不說話,憑著自己的魅力,吸引了人來人往,最終桃李樹下,因為人氣的聚集,也會形成路徑的。

有趣的是,一直到今天的日本東京與大阪,都還各有一所「成蹊大學」。日本前任首相安倍晉三,就是成蹊大學的畢業生。日本成蹊大學的名稱,就是來自於司馬遷對李廣的評讚。

司馬遷雖然在小時候見過李廣,但是與李家三代,並無深交。他為了沒有深交的李陵,受到極其不堪的羞辱。司馬遷有才華、有個性、有感情;甚至在感情的驅使之下,會不計後果,做出衝動的事情。司馬遷所謳歌、所讚賞的人,像項羽與李廣,其實也都跟他一樣,有才華、有個性、有感情;也會因為感情而作出衝動的事情。這樣的人格特質,決定了他們悲劇英雄的宿命。

司馬遷的人格特質,決定了他用什麼樣的筆觸,來描寫什麼樣的人物。似乎也決定了,他寫什麼樣的人物,會投入多大程度的感情。

所以,很多人評價司馬遷,不是一個「純正」、「理性」的歷史學家。司馬遷是一個浪漫的文學歷史學家;或者說,是一個寫歷史故事的浪漫文學家。

司馬遷愛才,他喜歡有才氣的人。他寫項羽的,是「力能扛鼎,才氣過人」;他寫李廣是「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司馬遷說李廣人高手長,天賦異稟善於射箭。別人怎麼學,都無法超越他。有一次他出外打獵,看到草叢中一個石頭,他以為是老虎,一箭射出,箭力如神,整個得箭鏃都射入石頭之中。司馬遷寫的這個故事,到了唐朝,詩人盧綸把他寫成了廣為流傳的邊塞詩:「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塞下曲〉)

司馬遷寫李廣,寫的是一個戰場上的藝術家。李廣好多次與匈奴的對手遭遇,李廣都是在發揮他個人的才華、發揮他個人的在戰場上的騎射藝術。好像是在敵我雙方陣營中,都只能看到他一個人的風采。不過,就像是一個藝術家,似乎不能成為一個藝術公司成功的老闆。李廣作為戰鬥藝術家,並沒有帶來輝煌的開疆闢土的戰果。最後,李廣與大將軍衛青之間發生了矛盾,李廣因為行軍迷路,要被送去審訊。李廣很感慨,認為自己一生戎馬,到了60多歲,怎麼還可以再去面對「刀筆之吏」的審訊、甚至是判監服刑的羞辱呢?於是,李廣告訴衛青,行軍迷路完全是他一個人的錯,與他的屬下無關。李廣終於選擇了自殺,來維持他自己的尊嚴。一代名將,就在這個情況之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有趣的是,司馬遷寫當代的名將衛青與霍去病,就沒有這麼多的感情。衛青與霍去病都是開拓疆土的名將,功勳與官階都比李廣高很多,而且深得劉徹的寵愛。司馬遷形容李廣行軍大漠,缺水缺糧的時候,一定都是以士卒為優先。要讓士卒喝夠了水、吃飽了,他才會喝水進食,所以士卒們都很愛戴他:

廣之將兵,乏絕之處,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飲。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史記‧李將軍列傳》)

霍去病剛好相反。霍去病少年富貴,注重享受,皇帝劉徹特地安排了十幾輛的專車,侍奉他的飲食。回軍的時候,自己的軍車剩下了糧食酒肉亂丟,但是士兵都面有饑色。

驃騎將軍……然少而侍中,貴,不省士。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饑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域蹋鞠。事多此類。(《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衛青與霍去病深得皇帝的寵愛,有一個原因,就是劉徹有個很會唱歌跳舞的寵妃衛子夫,衛子夫就是衛青的姊姊、霍去病的阿姨。司馬遷對於靠著「夫人關係」而竄紅的人物,似乎沒有什麼感情上的偏愛。

司馬遷是如何形容大將軍衛青呢?大將軍等於是總司令,是全國最高的軍事長官。司馬遷說衛青是「大將軍為人仁善退讓,以和柔自媚於上,然天下未有稱也」;就是說衛青:「為人仁善退讓,知道如何以柔軟的身段討得皇帝的歡喜。但是天下沒有多少人會稱賞他。」

司馬遷寫衛青與霍去病的傳記,對於這兩位名將作了一個很有趣的總評論。他說衛青與霍去病這兩位將軍,有一個共同的看法,就是都不願意招募賢能、排斥不肖。因為招募賢能、排斥不肖,會引起皇帝的猜忌,做人臣的只要奉法遵職就好。這兩位將軍,都沒有興趣幫助政府引進人才。

太史公曰:蘇建語余曰:「吾嘗責大將軍至尊重,而天下之賢大夫毋稱焉,願將軍觀古名將所招選擇賢者,勉之哉。大將軍謝曰:『自魏其、武安之厚賓客,天子常切齒。彼親附士大夫,招賢絀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職而已,何與招士!』」驃騎亦放此意,其為將如此。(《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比較李廣與衛青,李廣是一個失敗的將軍,最後是在軍前哀傷自刎;衛青是赫赫功名,位極人臣。

但是,司馬遷寫李廣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寫李廣的自殺,「廣軍士大夫一軍皆哭。百姓聞之,知與不知,無老壯皆為垂涕」。司馬遷寫衛青,卻是「以和柔自媚於上,然天下未有稱也」。

對於我來說,要如何解讀司馬遷寫李廣、寫衛青霍去病的心境呢?

我的感想是,司馬遷要說的是,李廣贏得了全天下的心,但是沒有贏得皇帝的心;衛青贏得了皇帝的心,卻沒有得到天下多少人的稱賞。

司馬遷是否也是替自己,做了個千秋的歷史評價呢?他沒有贏得皇帝的心,但是他終究會贏得天下人的讚賞。

結語

一個人的人格與個性,會決定他的作品風格。司馬遷是一個悲劇英雄,他的作品,充滿了悲劇英雄的風格。我們看他寫的〈項羽本紀〉與他寫的〈高祖本紀〉,就可以知道,他所喜愛、所敬重的是失敗的英雄項羽;他對於劉邦,似乎是冷眼看戲,還略帶鄙夷。我們比較他所寫的〈李將軍列傳〉與〈衛將軍驃騎列傳〉,就可以知道,司馬遷所喜愛、所敬重、甚至所深深同情的是李廣。他對於衛青、霍去病,並沒有什麼多餘的感情。

在功名成敗的評價上,劉邦與項羽的對抗,劉邦是贏家,項羽是輸家。衛青、霍去病與李廣,其實是有兩代的恩怨。李廣的自殺,多多少少是與衛青有關的;李廣的兒子李敢英勇善戰,為了想替父親報仇,結果是死在霍去病的手上。在功名利祿的天平上,李廣輸得很慘。但是在司馬遷的筆下,他把他的感情毫不猶豫的給了項羽與李廣。同時,他也冷冷的批判了劉邦、衛青與霍去病。司馬遷寫《史記》,的確是投入了很多個人的感情。

悲劇英雄寫悲劇英雄。司馬遷的想法很清楚,雖然他因為他的人格特質而受到了極端的屈辱,但是他所最敬愛、最依戀、評價最高的,還是與他有相同人格特質的悲劇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