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國神社
靖國神社建於1869年8月6日(明治2年6月29日),原稱東京招魂社,以紀念在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內戰戊辰戰爭中為恢復明治天皇權力而犧牲的軍人。在1879年(明治12年),東京招魂社改名為靖國神社;「靖國」來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吾以靖國也」,意為使國家安定。靖國神社在明治維新後是供奉為日本戰死的軍人,包括甲午戰爭(1894-5年)、日俄戰爭(1904年-1905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因此,日本全國神社都由內務省管理,唯獨是靖國神社則由軍方管理。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戰敗後,因爲日本的戰後和平憲法第9條説明要政教分離,國家不可以介入任何宗教事務,因此靖國神社變成一個非政府的宗教機構。
1945年,聯合國佔領軍總司令部曾準備廢除靖國神社,為此靖國神社舉行「臨時大招魂祭奠」,把許多未死的人也來祭祀。後改為宗教法人才得以倖存。1955年以後,自民黨5次提出《靖國神社法案》,要求將靖國神社改為「特殊法人」,試圖將之國營化。1974年,由於日本社會的廣泛抗議,才沒有成功。
日本厚生省1966年將含有甲級戰犯的祭祀名錄交給當時的靖國神社宮司(即負責人)筑波藤磨,但筑波沒有把他們的牌位供奉上去合祭。
1978年10月靖國神社宮司松平永芳(戰敗時期的宮內大臣松平慶民的長子)把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所判處的甲級戰犯東條英機等14人的牌位移入靖國神社合祭。
二戰後,日本天皇每年都要參拜靖國神社,自從甲級戰犯靈位進入神社後,據侍衛長的回憶顯示,裕仁天皇因為不滿神社供奉二戰甲級戰犯,故自1978年後再也沒有正式參拜靖國神社。
當周恩來決定與田中角榮首相談判恢復中日邦交時,基於需要日本援助以及只要恢復邦交,跟台灣斷交,一切好商量的政治考量,提出所謂戰爭責任在於日本軍國主義者身上,而不在日本人民身上,日本人民是戰爭受害者的曖昧不明的戰爭責任二分論觀點,不但在國內四處進行二分論觀點的教育,且盡量避免安排日本人到抗日名勝古蹟去參觀,以盡量促進中日雙方的友誼。但是這種基於儒家文化的以德報怨的舉動並未取得預期效果,日本右翼勢力藉口推卸戰爭責任,這才出現了二十多年前甲級戰犯入祀事件。剛開始日本首相池田勇人、大平正芳、中曾根康弘等人數度以首相身分前往參拜時,因為當時日本社會總體保持和平為主的氛圍,中國國內媒體也未曾有自主性的大幅報導,雖遭到中國政府的官式譴責,但並未引起中國民間的強烈反應。但伴隨著日本近年來軍國主義的復甦傾向,出現了對日戰爭責任論的反思,中國官方和民間加大了相應的反彈力度。因此自從二十年前日本首相以官方身份參拜靖國神社以來一直存在的參拜行為,在小泉純一郎首相的時代,引發歷史上遭受日本侵略的中國、韓國等國的激烈抗議。
日本國內對於領袖或官員參拜靖國神社亦有正反兩極化的反應,許多人認為官員只能在非公務時間以私人身分參拜,前往參拜時並不得利用公務車或其他行政資源,否則就是違背了政教分離的精神。
第一次因爲日本首相參拜靖國而引來外交危機的是中曾根康弘在1985年8月15日用日本首相的身份參拜靖國神社。中曾根是第一個戰後首相用日本政府首腦的身份來參拜。自此11年內再沒有日本首相前往參拜,直到1996年的橋本龍太郎。對於這次參拜,日本社會的反對者認為國家首腦的參拜,「日本國民將會因自己的手正式抹去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爭責任和戰爭犯罪而遭到來自世界的譴責。」
在2001年的競選活動中,小泉純一郎保證他會在「終戰紀念日」參拜靖國神社。但是由於中國和亞洲國家的外交壓力,最終當選的小泉首相結果提前在8月13日參拜了靖國神社,以免顯得對反對聲音不敏感和輕視。但是由於中國的反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情緒還是很強,小泉在2001年10月8日到北京向中國表示他「衷心的歉意」。此次參拜,有639名日本人和韓國人向大阪地方法院提出訴訟,要求判決首相參拜的行為違憲,並且要求停止參拜,並向原告受到侵害的宗教人格權支付賠償。而支持者則也提起了訴訟,認為對靖國神社的侮辱使死者的遺屬感受到了莫大的侮辱。
小泉在2002年4月再次參拜。這次參拜令中國非常憤怒,以至沒有邀請日本到北京參與2002年9月的中日關係正常化30週年的活動。同時,因為小泉純一郎年年參拜靖國神社,使中日兩國領導人多年沒有任何互訪,出現中日關係「政冷經熱」的局面。小泉在2006年8月15日為了兌現其競選諾言,於卸任前參拜靖國神社。
安倍晉三在就任日本首相之後,處理靖國神社問題相對低調。就任以來,尚未對是否參拜做出明確表態。外界一般分析,一方面是為了安撫國內右翼勢力及提升的民族情緒;另外一方面也是避免在東亞引起新一輪的外交風波,損害脆弱的中日和韓日關係。
1945年,聯合國佔領軍總司令部曾準備廢除靖國神社,為此靖國神社舉行「臨時大招魂祭奠」,把許多未死的人也來祭祀。後改為宗教法人才得以倖存。1955年以後,自民黨5次提出《靖國神社法案》,要求將靖國神社改為「特殊法人」,試圖將之國營化。1974年,由於日本社會的廣泛抗議,才沒有成功。
日本厚生省1966年將含有甲級戰犯的祭祀名錄交給當時的靖國神社宮司(即負責人)筑波藤磨,但筑波沒有把他們的牌位供奉上去合祭。
1978年10月靖國神社宮司松平永芳(戰敗時期的宮內大臣松平慶民的長子)把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所判處的甲級戰犯東條英機等14人的牌位移入靖國神社合祭。
二戰後,日本天皇每年都要參拜靖國神社,自從甲級戰犯靈位進入神社後,據侍衛長的回憶顯示,裕仁天皇因為不滿神社供奉二戰甲級戰犯,故自1978年後再也沒有正式參拜靖國神社。
當周恩來決定與田中角榮首相談判恢復中日邦交時,基於需要日本援助以及只要恢復邦交,跟台灣斷交,一切好商量的政治考量,提出所謂戰爭責任在於日本軍國主義者身上,而不在日本人民身上,日本人民是戰爭受害者的曖昧不明的戰爭責任二分論觀點,不但在國內四處進行二分論觀點的教育,且盡量避免安排日本人到抗日名勝古蹟去參觀,以盡量促進中日雙方的友誼。但是這種基於儒家文化的以德報怨的舉動並未取得預期效果,日本右翼勢力藉口推卸戰爭責任,這才出現了二十多年前甲級戰犯入祀事件。剛開始日本首相池田勇人、大平正芳、中曾根康弘等人數度以首相身分前往參拜時,因為當時日本社會總體保持和平為主的氛圍,中國國內媒體也未曾有自主性的大幅報導,雖遭到中國政府的官式譴責,但並未引起中國民間的強烈反應。但伴隨著日本近年來軍國主義的復甦傾向,出現了對日戰爭責任論的反思,中國官方和民間加大了相應的反彈力度。因此自從二十年前日本首相以官方身份參拜靖國神社以來一直存在的參拜行為,在小泉純一郎首相的時代,引發歷史上遭受日本侵略的中國、韓國等國的激烈抗議。
日本國內對於領袖或官員參拜靖國神社亦有正反兩極化的反應,許多人認為官員只能在非公務時間以私人身分參拜,前往參拜時並不得利用公務車或其他行政資源,否則就是違背了政教分離的精神。
第一次因爲日本首相參拜靖國而引來外交危機的是中曾根康弘在1985年8月15日用日本首相的身份參拜靖國神社。中曾根是第一個戰後首相用日本政府首腦的身份來參拜。自此11年內再沒有日本首相前往參拜,直到1996年的橋本龍太郎。對於這次參拜,日本社會的反對者認為國家首腦的參拜,「日本國民將會因自己的手正式抹去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爭責任和戰爭犯罪而遭到來自世界的譴責。」
在2001年的競選活動中,小泉純一郎保證他會在「終戰紀念日」參拜靖國神社。但是由於中國和亞洲國家的外交壓力,最終當選的小泉首相結果提前在8月13日參拜了靖國神社,以免顯得對反對聲音不敏感和輕視。但是由於中國的反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情緒還是很強,小泉在2001年10月8日到北京向中國表示他「衷心的歉意」。此次參拜,有639名日本人和韓國人向大阪地方法院提出訴訟,要求判決首相參拜的行為違憲,並且要求停止參拜,並向原告受到侵害的宗教人格權支付賠償。而支持者則也提起了訴訟,認為對靖國神社的侮辱使死者的遺屬感受到了莫大的侮辱。
小泉在2002年4月再次參拜。這次參拜令中國非常憤怒,以至沒有邀請日本到北京參與2002年9月的中日關係正常化30週年的活動。同時,因為小泉純一郎年年參拜靖國神社,使中日兩國領導人多年沒有任何互訪,出現中日關係「政冷經熱」的局面。小泉在2006年8月15日為了兌現其競選諾言,於卸任前參拜靖國神社。
安倍晉三在就任日本首相之後,處理靖國神社問題相對低調。就任以來,尚未對是否參拜做出明確表態。外界一般分析,一方面是為了安撫國內右翼勢力及提升的民族情緒;另外一方面也是避免在東亞引起新一輪的外交風波,損害脆弱的中日和韓日關係。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