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08, 2007

竹林木屋茶

漢寶德/文/聯合報

前些天,因應邀到台中演講之便,去了一趟溪頭。我已經有二十幾年沒有去過溪頭了,對於在台大實驗林場中,三十幾年前設計的青年活動中心,一直想再去看看,究竟這座當年曾風光一時的建築情況如何了?一個世代已經過去,青年救國團當年的老朋友都已退休,救國團的任務也早已改變了,現在的年輕人怎麼看活動中心的建築呢?

經國先生要的是素樸的山野味


這座活動中心的設計是我常喜歡回憶的一段往事。


1973年,我到美西教書一年,把東海建築系主任的職務交給陳邁兄暫代。出國前就有台灣省政府的官員接觸我們,表示要在溪頭建一座別館,不必考慮預算。這位官員說,經國先生很喜歡溪頭台大實驗林場的環境。我出國期間,陳兄就在實驗林場最美的孟宗竹林裡靠近山谷邊建了一座「竹廬」,有人誤以為是我的設計。


我回國後,救國團總部正式表示要我在杉木林區建一活動中心。當時的我對於建築仍然以白色幾何型組合為尚,心中想的是杉木林中的白色雕刻體,與後來的洛韶山莊有些相近。我把設計意想說給他們聽,他們表示「主任」要與我談談。那是我唯一的一次進中央黨部。


李煥先生很委婉的告訴我,在杉林中建活動中心是經國先生的意思。他喜歡純樸與自然的山林環境,最好是用原木建造的小屋。我了解他的意思,開始思考是否可以改變自己的思路,使自己成為一個風土派建築師。為此,我又去了一趟溪頭,在杉林中徘徊,感受杉木的風味。


在談話中他們告訴我,陳邁設計的竹廬非常用心,內、外都很精緻,也?#92;太好了,經國先生不肯住。他要的是素樸的山野味。這個題目太難做了,用竹子搭竹棚子,只能供民間野老居住,怎能為政府領導人服務?要結合竹棚與現代舒服的生活幾乎是不可能的。我要解答的題目比較容易,用杉木的原木建屋,只是材料問題,提供建築的一般?#92;能並無困難。而且我要設計的是青年活動中心,可以不必考慮經國先生住的問題。我只要把鋼筋水泥改用原木,把房間改為木屋分散在林中就可以了。


我們的傳統建築中沒有木屋的觀念,在林中以原木建屋,比較接近北歐及美西拓荒期的建築。我決定以圓杉做建築的外壁與屋面,創造一個開荒期的情境。在那個時候,青年的團體活動是重要的教育課程,所以我在進口處設置一個石砌的大廣場。用當地的石頭鋪地,用當地的杉木砌牆,應該可以塑造一種接近自然的氛圍了。


在活動中心興建的那一年,我時常要開車上山。當時的道路路況不佳,去一趟是很辛苦的。車子開到鹿谷已經很疲勞了,我常停在路旁的一家建成茶行休息。茶行的主人,林資培先生,喜歡泡茶聊天,我就不客氣的坐下來,讓他服務、泡茶,並聽他談茶經。老人茶的種種,他知道得最多,在茶藝尚未在台灣流行的年頭,這些知識是很珍貴的。所以後來我帶親友去活動中心時,常把訪問建成茶行當作一個重要的節目。大家也會買些茶帶回家,但真正愛上茶藝的卻不多。


溪頭青年活動中心建好後,很受大眾喜愛。不但學校的活動喜歡選擇這裡,一般遊客也頗有興趣,成為救國團的熱門旅遊景點。可是檢討起來,它的成?#92;至少有一半是來自業主的啟發。如果沒有李主任轉達的原則,這座中心必然是類似天祥活動中心的作品,我就失掉了一個滿足大眾需求、了解大眾心境的機會。自此之後,我的專業的驕傲就軟化了,學著更認真的聽取業主的意見,而且把它視為正面的條件。由於溪頭成為熱門的活動地點,後來又加建了兩項,增加容量及開會等活動空間。有趣的是,在那段時間,我在他處設計的建築,仍然是幾何型組合的現代主義作品。當時台灣建築界並不活躍,新建築機會不多,所以《建築師》雜誌社每年設獎,給過我幾次獎,都沒有輪到溪頭活動中心。足證建築學術界對於大眾性的建築在心理上是排斥的。


以杉木清香吸引遊客的


時代過去了


自溪頭中心開放至今,台灣與全世界都經歷了鉅變。台灣進入富庶時代,休閒活動五花八門,遊樂區到處都是,花樣向美國看齊,以杉木林的清香味吸引遊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由於世代交替,政治情況劇變,我與救國團的關係也疏遠了,所以已少了去溪頭的機會。近年來,我自公務退休,不時想到溪頭活動中心的建築與環境,不知時代變遷,這些當年受大家歡迎的木屋,情況如何了?今天的遊客還喜歡素樸的自然嗎?那些原木需要不時的維護,救國團還珍惜那些木屋嗎?


在救國團青年活動很活躍的時候,溪頭的中心維護得很好,每隔幾年,圓木的外裝就檢修一次。現在還有那麼多活動,還可以找到保養的經費嗎?


時隔二十年,我對溪頭有些不認識了,隱約間還記得路旁的竹林,可是路標指出的青年活動中心,已經不是我們習慣走的路了。我心頭納悶,車子已開到一個柵門,這才知道原來救國團已有了一個專用的後門。由於進口改變,溪頭活動中心的環境基本上改變了。


想當年,進到台大實驗林場只有一個正門,由台大控制,車輛大多停在門外的停車場裡。進去後,遊客大多步行前進,先看一下孟宗竹林,再經杉木林道,到大學池,在如鏡的湖面上看竹拱橋的倒影,略休息一下,向前走不多遠,就可看到林中的木屋,也就是活動中心了。


開了後門,是為活動中心經營上的方便。這樣一來,所有的大小車輛都可以直接開到中心。原有的寧靜的山林氣息就大大減少了。停車場在中心的上方,很多車輛甚至可以直接停在中心的前門廣場。我們這次到達時,恰逢活動中心辦理一個大型活動,門口車水馬龍,大出我的意料之外。門口的上面,開了一家商店,不能不令人感到一些遺憾。真的沒想到,本是一個短暫遠離塵囂的環境,竟也熱鬧起來了。這是發展的必然後果吧!


有些人間價值是不變的


我很高興的看到,那些木屋雖然老舊了,原木上甚至生了苔,樸質的意味仍然存在。承李主任接待,讓我參觀仍保留原貌的貴賓房,也就是過去我曾住過幾次的木屋,發現室內保存得十分完好。原有的木板與起居設備,使我回想起三十年前的台灣,與救國團所提倡的以青年守則為基礎的價值觀:清潔、簡單、勤勞、儉樸的生活,恍若隔世。我與內人在陽台上坐了一會兒,品味一下杉林的清香,攝影留念離去。


活動中心的朋友們希望我知道時代變遷的真相,就帶我去一座沒有旅客居住的木屋。原來除了我參觀過的貴賓屋外,都已經裝修過了。他們找了裝修的能手,把原本是粗木板的室內,改變成高級旅館的房間,雖不豪華,卻很舒服,顯見二十一世紀的台灣青年已經沒有刻苦的必要了。自門廳的鏡子中看到老態的自己,不自覺的嘆了口氣。


我很高興看到我所創造的石砌的廣場地面仍然為學生們使用。那天的活動中有些學生在演奏音樂。廣場邊的走廊穿行的年輕人有說有笑,使我覺得世界在改變,生活習慣在改變,可是有些人間價值是不變的。想到這裡,就很輕鬆的應邀到大?#92;廳裡,與老師們共同吃了一?#92;豐富的大鍋飯,好像回到三十年前一樣。


吃過飯後我們向主人告辭,去大學池與竹廬一帶逛逛。我記得孟宗竹林的竹子十分整齊,桿子有碗口粗,這次很訝異的發現,竹林翠綠依舊,竹桿卻變細了。我實在老胡塗了,以為當年的竹林還等我來拜訪,忘記竹子也會衰老。今天我看到的翠竹,是當年竹林幾代的子孫了吧!陳邁設計的竹廬,顯然沒有很好的保養,剝掉的竹子堆了一地,破敗的形貌令人不勝感嘆!在我的印象中,只有神木還是老樣子。也?#92;在已有數千年壽命的古木,短短的二、三十年只是一瞬間的事情吧!


自溪頭下來,決定到鹿谷的建成茶行拜訪。林老闆看到我,居然還認識我,近三十年不見,有故人重逢的感覺。他趕快招呼我們同行幾人落坐,親自為我們泡茶。建成茶行一點也沒有改變,臨街仍然是那只大茶壺的標誌,經前院進屋,一切都是三十年前的老樣子,桌子的安排,牆上的照片都沒有變,好像經國先生剛來過一樣。


很高興聽他談起茶藝來,在二十幾年前,台灣喝?#92;夫茶的人很少,今天已經過一段流行的日子,並傳到大陸去了。他一直強調喝茶養生的觀念,但對今天茶葉的生產全面機械化十分不滿。用手工製茶的產品幾乎被淘汰了。他又指出今天以高山茶宣傳茶的品質是錯誤的,理想的產茶高地海拔不應超過一千公尺呢!


我介紹坐在我旁邊的內人時,看出他有些驚訝。當年常來的是已過世的亡妻,這三十年間,時間與空間的流轉,我所經歷的哀愁與喜樂,他並不知道,不知覺間,一個世代已經過去了,怎能不生恍若隔世之感呢?臨走時,他堅持要送我一罐春茶。我感到很慚?#92;:那麼多年前他勸我以茶養生,我每次都點頭答應,甚至茶壺也買過幾隻,卻一直沒有沉下心來,養成喝茶的好習慣。與林老闆告別,我又下定決心喝茶,可是連我自己都懷疑我會不會信守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