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26, 2007

來去書店觀光

鍾芳玲  (20071126)




 只要世上還有像史密斯、馬季、曼德茲、賴瑞之類的人以及他們的追隨者,書店就會永遠有風景。

 經營一家獨立書店,想要兼顧理想與現實,在當今的大環境下,特別不容易。過去數年,許多書店紛紛倒閉,因此,我只要聽到或看到一家實體書店誕生,總不免替經營者捏把冷汗。但是去年九月初,無意間在尤開亞(Ukiah)巧遇戴弗.史密斯(Dave Smith)的「麥麗根書店」(Mulligan Books),卻讓我對書店的前景重新燃起希望。


 麥麗根書店與社區共榮
 北加州曼朵西諾郡(Mendocino County)以蜿蜒奇特的太平洋海岸線著稱,相較之下,此郡內陸的小城尤開亞,要顯得單調多了。若非在一次旅途中為了暫停加油,我大概不會特別駐足此地,更不會有機會留意到市中心主街上的「麥麗根書店」。

 當你走訪過一、兩千家書店以後,很自然地就會發展出某種敏銳的嗅覺與視覺, 或者說是一種直覺,能在短短幾分鐘內就對一家書店作出相當程度的評估。這家以賣二手書為主的店,入口處的高背單人沙發與壁畫,讓人以為進了某人的居家客廳。一個身著工作圍兜的男士向我致意,表明自己是主人,五月份才剛盤下這家書店幾個月,一切尚在調整中,希望我多包涵。雖說如此,但我覺得這家店有一種能量,也或許是因為書店最前面的書區掛著LOCALIZING COMMUNITY(社區在地化)的招牌,讓我對這家店又多了一份好感。我先瀏覽「麥麗根」的書種,發現架上的書多數是品相相當好的二手書,極小部分是新出的平裝本書,另有一些有機茶葉等禮品,其中很多關於心靈成長與生態保育、有機理論類的書。我雖對這些沒有特高的興趣,但是很快就在店裡找到兩本價廉物美的書,一本是蘇珊.桑塔格的精裝本傳記。另一本是舊金山早期一位書商Tro Harper 的平裝本回憶錄,內有他的簽名。

 買完書後,我和書店主人史密斯聊了起來,他說自己剛出版了一本書。我打開他的書,稍微瞄了一下書衣後折封口上的作者介紹,這一看不得了,史密斯的經歷相當可觀,他曾輔佐過美國當代著名的勞工領袖、社會改革者、人權運動家賽薩.夏瓦茲(Cesar Chavez,一九二七?一九九三),擔任核心要員達四年,除此以外,史密斯還是一家全國性知名公司「史密斯與霍肯」(Smith & Hawken)的創始人。戴弗.史密斯與保羅.霍肯(Paul Hawken)兩人於一九七九年在舊金山灣區南方的Palo Alto成立此公司。本來只是以郵購販賣高品質的英國園藝農具為主,三年後在灣區北方Mill Valley開了一間店面,生意興隆,每年營業額成長兩倍,他在一九八八年離開這家公司,受聘於一些公司擔任顧問。如今「史密斯與霍肯」轉手好幾次,在全美有五、六十家店,成了美國銷售園藝與戶外生活相關用品最知名的公司,廣受園藝愛好者歡迎。

 搶救獨立書店

 經過一年後,我再與史密斯連絡,他說開店一年半,逐漸摸索出個頭緒,營業額每個月都有些進展,可以逐漸打平開銷,或許可以考慮搬離主街,選一個租金更便宜的地方,因為他已經建立了基本的顧客群,不太需要仰賴過路人。他很滿意工作與生活的重心可以連結在一起,並且還與社區有所互動。但他也很坦白地強調,書店經營是一個很好的嗜好與生活方式,但如果過一、兩年還沒有適當的盈餘,從生意面看,就不算一種成功的模式。

 今年十一月我與「美國書商聯盟」(American Booksellers Association;簡稱ABA)的首席營運長歐倫.泰克(Oren Teicher)訪談,知道類似史密斯的「麥麗根書店」這幾年悄悄地開起。據泰克表示,一九九六年全盛時期,加入ABA的會員曾經超過四千家書店,後來在整個書業生態的巨變下,書店紛紛結束營業,會員在二○○六年下降到一千六百多家,有好些年,每年新加入的會員不到十家書店,但是目前有止跌反彈的現象,二○○五年有九十家書店入會、二○○六年則有九十七家。這無疑是可喜的現象。泰克表示,這是因為全美開始有一種社區意識的覺醒,以致許多具有企業經驗與精神的人願意開書店。這群人並不會盲目地對開書店有不切實際的浪漫情懷,他們也知道有風險,但仍希望社區能擁有獨立書店,所以並不期望因此賺大錢。此外,消費者也體認到獨立書店的重要性,因此以行動來支持。史密斯的「麥麗根書店」就是一個典型代表。另外,據ABA報導,專欄作家大衛.馬季(David Magee)在寫了暢銷書《Nissan反敗為勝》(Turnaround:How Carlos Ghosn Rescued Nissan)後,就想開一家書店。二○○六年十一月,他在居住的田納西州的一個人口約十五萬的中型城市,與人合夥開了一家獨立書店,旨在豐富當地的文化經驗。

 凱普勒書店的活例子

 如此的意識覺醒是如何而起呢?我個人的觀察是:太多獨特、有歷史的書店在過去幾年內急速消失,使得有志之士憂心忡忡,因而紛紛加入搶救獨立書店的行列。例如位於北加州梅婁公園市(Menlo Park)的「凱普勒書店」(Kepler’s Books),是由倡導和平的反戰主義者羅伊.凱普勒(Roy Kepler)於一九五五年所創立,用以具體實踐生活中的信念,經常參與社會運動,這書店一直是社區的中心,史密斯早年也曾受到此書店的感召。羅伊去世後,書店由兒子克拉克.凱普勒(Clark Kepler)經營。書店在二○○五年五月才慶祝半百的生日,同年八月三十一日克拉克含淚向事前毫不知情的店員宣布,那日就是書店營業的最後一天,過去五年來,書店的收益年年大幅下降,他因無法再負擔沉重的虧損,只能做出此一痛苦決定。驚惶失措的不是只有當場的員工,大門深鎖的書店和貼著歇業的簡短聲明,引發了上門來客的震驚,消息立刻傳遍舊金山灣區,甚至上了電視新聞。

 一位從高中時就常逛「凱普勒」的年輕顧客,一發現「凱普勒」關門後,立刻闢了「搶救凱普勒」的網站,呼籲大家想辦法救救「凱普勒」。這個網站一星期內就有兩萬人次瀏覽,有些搬到外地的網友來信追念他們與書店的關係,有些人則表示,若書店重新開張,願意當無酬志工。就在同時,一位矽谷高科技公司的創辦人丹紐.曼德茲(Daniel Mendez)與幾位事業有成的愛書人積極地與克拉克聯絡,表示願意投資書店並希望能商討出一個經營模式,讓書店起死回生。家住「凱普勒」附近的曼德茲和妻子、女兒都是書店常客,為了社區的福祉、為了不忍見他們心愛的地方就此消失,因此決定插手管這件事。日後他向媒體表示,就經濟效益面來看,投資書店是極為不智之舉,他事先已向所有的金主言明,不要有心存獲利、甚至把本錢撈回來的念頭。

 學者客串書店觀光導遊

 曼德茲於是結合了各行各業精英,免費替書店與房東交涉一個有利的新租約、向出版社爭取通融,最終又找到二十多位股東,集資超過五十多萬美元,同時成立董事會,對書店的經營與行銷提出規畫與建議,但由克拉克擔任會長,也保有最大的股份。此外,他們也設計了義工制與會員制,前者是出力,由志願者貢獻他們的時間,分擔書店的一些工作;後者是出錢,贊助者可以捐獻二十美元到兩千五百美元不等的年費,成為七個不同等級的會員,每級的會員都可享有不同優惠。在繁複又迅速的運作下,「凱普勒書店」死去四十天後,竟然神奇地復活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