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衝擊 平民經濟終結貧窮
三月二十二日,台灣人選出了領導未來的新總統,選戰激情落幕後,有哪些是新政府上台不得不面對的真相?
過去五十多年來,台灣跟著席捲全球的超級資本主義、自由市場潮流把台灣經濟帶上巔峰,但最近十年以來,全球化帶來的衝擊也帶來空前的低迷。(見《天下》第三八七期「超越貧窮線」封面故事系列),其中影響最大也最無助的就是平民階級的人們。
然而,一股平民經濟的合作互助力量在此時開始蘊釀,在地人們運用自力更生與彼此互相貢獻的合作精神,讓失業者有工作,也幫弱勢的人找到打拚的機會。
社會角落的微型力量厚植著社會資本,為平民階級找到了迎戰全球化衝擊的生存之道。
當下,台灣的農業有何優勢?什麼樣的人開始致力這片農金產業?新政府又該有什麼樣的農產業、社會產業政策以提高民間就業率?
車子開進位於桃園縣楊梅鎮茶業改良場的一條通道,入口處右邊是一個圍著磚牆的墓園,左邊則是一片種滿黃色魯冰花的花圃。
幾十年前賺人熱淚的電影「魯冰花」,開始的鏡頭裡那一片滿山遍野的小黃花,就是魯冰花。
魯冰花雖然沒有盛開的花態,看起來卻很可愛。對於買不起肥料的茶農來說,又非常的可敬。魯冰花是一種奉獻的花,長在茶樹下,花開燦爛之際就被犁入土地,作為茶樹的花肥,讓茶樹開得更加茂盛。
魯冰花「雖然死了」,卻換來了「很香很甘的茶」。
「魯冰花」電影畫面中展現的常常是美麗如畫的鄉村,但故事主人公──農人的生活卻是極其艱苦的。艱辛的生活和優美的環境,這種極端對照讓人看後更難以忘懷。農業成為超越貧窮的魯冰花
過去五十多年來,台灣跟著席捲全球的超級資本主義、自由市場潮流把台灣經濟帶上巔峰,最近十年以來,全球化卻也帶來空前的低迷。
於是當過去台灣經濟靠科技產業與製造產業躍上世界舞台時,只扮演市場經濟路邊的草花──魯冰花角色的農業,開始成為都市工作人失去工作或提早退休時的一個生活緩衝,也是養生的經濟肥料。
對於在台灣工作的人而言,農業已經從過去魯冰花的角色──一種附屬的產業角色,成為許多由都市退下來或長期居住在農村、一直把農業當作副業的農民的一種新主流工作。
「農業是經濟不景氣的一種緩衝角色,」凍省以後,由農林廳改制成的農委會農糧署,辦公室仍在寂靜怡人的南投縣中興新村,現任署長黃有才、以及在台中縣霧峰鄉的農委會農業試驗所所長陳炳輝都不約而同地說。
對許多在都市失業、提早退休的工作人而言,農業成了新工作價值所在。
隨著美國經濟可能正式步入衰退、國際股市風雲詭譎萬變、台灣的高科技廠商也面臨巨大的匯兌損失,傳統產業工廠也陸續外移關閉或縮小規模之際,貧窮已經成為現在的台灣人以及所謂外籍新娘之新台灣之子的生命辭典的常見字,不能不正視。
台北大學合作經濟系副教授梁玲菁分析指出,過去八○、九○年代,台灣常只強調大企業去雇用人力,而忽略中小企業在創匯上、就業安定、社會安定上的成就。
「長期以來,政府還是比較偏向跟大企業之間的關係,很多法規制定比較有利大型企業,」梁玲菁說。
她認為政府過去以來採用這樣的創造就業機會的策略,在景氣好的時候比較可行。
但是如果景氣不好時,畢竟這些大型民營企業,有很好的專家、資本與能力,他們可以往外做全球化的運籌,以世界為家,他們比中小企業或是草根性的企業條件好太多。
平民經濟對抗不景氣
當大型企業往全球轉移時,留在本地的人工作競爭力及工作機會相對減弱了。
「我們的經濟結構,已經過度仰賴大型企業。中小企業的創業被忽略,這十多年以來很可惜,」梁玲菁指出,台灣商學院的教育,大概就是畢業後到大型企業找到工作就好。
無形中所謂的技職教育在台灣失落了。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吳惠林也曾指出,以微型金融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孟加拉經濟學者尤努斯,他的做法對台灣來說並不新鮮,一九六○到八○年代台灣的中小企業就是依靠類似方式來成就台灣經濟奇蹟的。
他們在地下金融裡得到資金,而「互助會」更是與鄉村銀行的運作相類似,「頭家娘」( 女性當家的意思)的稱號更是家喻戶曉, 他(她)們全家老小加上親朋好友夜以繼日辛勤經營小企業,賺取微薄小利,憑藉誠信感恩的心,互助合作,既有工作可圖溫飽,又有小額儲蓄培育下一代。早年台灣的充份就業、平均所得分配, 甚至高經濟成長率的成果就是這樣達成的。
不過,一九八○年代中期過後,情勢丕變,一九八五到九○年瘋狂的投機泡沫金錢遊戲讓台灣淳厚的民風隨風而逝。
梁玲菁舉例,在經濟不景氣時,黑手創業、微型經濟、能善用到個人勞力價值、腦力價值的工作機會尤其重要。也就是所謂的平民經濟十分重要。
歷經十年前的亞洲金融風暴以及大海嘯,泰國政府這幾年努力促進「平民經濟」的發展。
歐盟國家也有一些社會合作的微型經濟、微型金融與所謂的社會企業的興起。
譬如說為了縮小鄉村與城市之間的差距,法國就鼓勵年輕人讀書後,不要離開家鄉,就在家鄉創業。家鄉非常鼓勵有機食品的開發,可以幫助他們與銷售連結,最後他們也可以成立一個有機生產合作社,賣有機安全的食品。由兩個年輕人開始做,並且還可以雇用七、八個人一起工作,創造就業機會。「這不是強調大型的,」梁玲菁說。
現在日本也體會到過去過度強調市場的完美性,相信市場價格機能是有問題的。
「但市場並不完美呀,市場失靈了嘛!失業的人轉業過程中缺乏一些機制,」梁玲菁說。吳惠林則強調,除了融合「合作教育」於基礎教育中, 藉學校員生消費合作社培養「全人教育」,認識合作價值外,最重要的是,如何協助台灣人民自主合作,提升人性與開發潛能,尋回「誠信」的倫理美德。
合作創業開啟農村新錢途
其實回流農村的趨勢,已在台灣萌芽。
在台灣,直接瀕臨貧窮的農村、回流農村的年輕人以及退休族,開始採合作的方式一起在農村合作創農產業。
許多由企業提早退休的工作人,也開始走入農村,讓廢棄已久的耕地產生生命力,同時也讓他們自己退休後的經濟狀況,能夠持續有現金流入,不至於坐吃山空。
他們有的把過去在工廠所學得的管理方式,及服務精神帶入農場。農糧署署長黃有才就很感動桃園縣八德市蔬菜產銷班第三班的運作,裡頭的成員過去在電子工廠、紡織工廠當過領班、組長,因為工廠關閉之後轉到八德市轉業務農,成立產銷班。
他們用工業管理的概念在農地上架設網室,用自動化設備種植蔬菜,免於天候與病蟲害的影響,再利用臨近台北的地利之便,將最新鮮的蔬菜即時配送到台北各大賣場及超市。他們隨時注意市場上最新的產銷資訊計劃生產,蔬菜供應穩定,不會受到價格暴跌的波及,甚至因為比較新鮮,價格更好。
也有農民開始合作走向國際。曾在都市做過營建工程、景觀規劃、連101大樓的工程都承包過的林青山,就如同當年台灣中小企業家拎著一個手提箱就到世界各國去找訂單,將台灣花卉推向世界。
十年前他選擇回高雄縣內門鄉種植火鶴花。他除了雇人幫他照顧兩公頃多的火鶴花。八年前他開始想辦法外銷。同時還常常帶著花農們跑遍世界各國的花卉展,爭取中東、歐洲、日本外銷訂單。
農業穩定了人心,也穩定了農村的經濟。嘉義農專畢業的林青山一開始種火鶴花時很痛苦,過兩年花種出來之後才開始漸入佳境。
四年前,林青山成立綠色花卉合作社,以外銷為主導,把高雄縣內門鄉當地人組合起來,終極目標是要達到計劃生產,往農企業方向經營。
來跟林青山學種火鶴花的,有退休的水泥工,也有無生意可做的機車烙印工人, 也有農業大學剛畢業的年輕人 。「我種了花以後, 心情好許多, 現在連兒子也跟進種,」水泥工出身的李基隆家已經種了一甲二分地的火鶴花。
如今高雄縣內門鄉火鶴花合作社年產值達一億元。現在火鶴花種植一甲地,一年至少有五百萬元年收入,種一分地約有年收入三十萬元。這對幾乎沒有工作機會的鄉下人是個相當不錯的收入。
農業開始被視為「農金產業」
高雄縣內門鄉原本還是個養豬戶集中地,最近因為飼料價格大漲,養豬戶虧損連連,也開始有養豬戶改行種火鶴花。林青山說,現在種火鶴花之後,花農的生活變成良性循環,一方面有穩定收入,又可就近照顧小孩。
「養豬製造污染,社會成本太高,所有原物料掌握在別人手中,原物料上下夾殺。種花則只要行光合作用,不會吃掉成本,又可以國際化,」林青山說。不過種火鶴花一分地初期至少要投資八百萬的溫室、自動灑水、施肥設施。
農業至今開始成為了一個可以重新定義價值的產業。
這兩、三年來,隨著小麥、玉米、黃豆等大宗物資價格節節上漲,農業開始被視為「農金產業」。
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梁啟源指出,受到地球溫室效應影響,石油一直漲價。美國把出口的糧食玉米拿去做生質酒精,馬來西亞與印尼等國則砍伐森林改種油棕櫚生產生質柴油。生質能源產業強奪了土地,縮減了供應糧食的耕地。「全球耕地面積慢慢縮小,糧食危機迫在眉捷,」梁啟源說。
黃有才也指出,新興國家經濟高度發展,中國、印度經濟起飛後,原來都吃穀物,現在也吃動物性蛋白質。畜牧動物又需要大量的穀類飼養,動物也吃掉大量的糧食。
德盛安聯農金基金經理人林孟洼分析整個農業該是上肥下瘦。上游的種子農業、飼料農業看肥,下游的食品加工、農業運輸則持平。譬如說過去幾年來,上游的農業原材料如麵粉漲了七○到八○%,玉米由去年的四美元漲到十美元。
現在一些開發中的國家如中國、越南、埃及也開始採取停止稻米出口的措施。顯然台灣的糧食也要靠進口,但部份算可操縱在自己手裡。
黃有才指出,過去每年政府都有編列安全存糧,也有休耕制度。休耕不是廢耕,是讓土地休息,保持可恢復生產的現況,而不是讓農地成為建地。
「保留一些彈性,否則像菲律賓還要跟越南拜託賣米給它,」黃有才說。
黃有才指出,民國九五年最新統計顯示,台灣糧食自給率是四四.五%,肉品自給率是七二.一%,蔬菜自給率是八六.七%,油、黃豆是九.七%,水果五八.九%, 穀類四四%。
除了提高自給率之外,質也要不斷提升。台灣自日據時代就已經設立的各類農、漁、畜牧等研究單位,研發出來的各類稻米、茶葉、果樹、蔬菜等新品種,成果也相當驚人。這導致現在雖然講求全球農業貿易自由化,台灣的小農戶們所生產的農產品如稻米、紅茶,甚至水產養殖,仍然相當有競爭力。
新上任的農業試驗所長陳炳輝,在布滿蝴蝶蘭的辦公室內指出,農村是很好的都市緩衝,年輕人在都市找不到工作,可能回到農村。
「即使WTO開放農產品,我們對農業有信心,」美國普渡大學抗植物病蟲害博士的陳炳輝說。
農業智庫為農民點農成金
農友種苗公司創辦人陳文郁指出,農業本身是維持生命的食物,農民本身應該有驕傲的心,才能把農業做好,而執政者如何讓農民能生活,有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
雖然很少引起國際關注,但台灣的農業研究智庫表現,是相當令人驕傲的。
譬如農業試驗所耗費十年育成的「益全香米」,推廣栽種後,短短五、六年內,創造四四億元的商品價值。
台灣紅茶的故鄉──南投縣日月潭邊的魚池鄉,歷經一九九九年九二一震災的重創之後,反而因為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所育成的台茶十八號、被命名為「紅玉」的紅茶,經濟環境大幅改善。好的紅玉紅茶一斤可以賣到兩千元,附加價值不會輸給高海拔又破壞水土保持的高山茶。
魚池鄉的紅茶也開始結合歷史、文化,創造獨樹一格的紅茶文化。和菓森林紅茶創辦人陳彥權夫婦與父親石朝幸,更因為一直沒有把日據時代遺留下來的茶樹園廢棄轉種檳榔,留下奇貨可居的百年台灣野生種山茶樹與日據時代就引進的八十歲紅茶樹種,而發起歷史財。
他們的特色紅茶不只是台茶十八號的紅玉紅茶,也有祖母綠(八十歲的日據時代日本人配種的老紅茶茶種)及紅寶石(一百歲的台灣原生種)。
「有好品種產生,自然讓農民有很好的收入,」茶改場魚池分場長林金池說。
魚池鄉的紅茶客人不只來自竹科的工程師,也有俄國人慕名在鶯歌設立採購公司,採購台灣紅茶賣到莫斯科。挪威、英國、德國、日本也都有人指名要買台灣紅茶。農業下游也瞄準國際市場
在農業的下游,有些國內食品連鎖企業也開始以自己的品牌走到國際。以工廠設在高雄縣大寮鄉的翔美雪花冰而言,只是在工廠內由董事長高文婉將逆滲透水加上各種水果材料研製成好吃的雪花冰,遠遠外銷到日本東京、大阪、新加坡、中東等地。
在日本,翔美的雪花冰可以賣到一千兩百日圓一碗,不會輸給義大利進口冰淇淋。
台灣連鎖加盟促進會祕書長李培芬就相當感佩翔美,「把台灣的水透過雪花冰外銷到二十幾個國家,」李培芬指出。
事實上翔美雪花冰在全台灣也實施小資金的加盟連鎖,提高了台灣鄉村失業人口的就業機會。台南縣麻豆鎮鎮民、原在化工廠工作的楊皆得,早在十七年前加盟翔美在麻豆鎮賣雪花冰及簡單餐飲,在鎮上也因而致富,他現在念東海大學食品營養系的兒子也打算將來繼承家業。
現代化農企、高學歷農業興起
農業也開始有些新的生命。有機和企業化兩項元素也開始進入農業。
位在台南機場附近,一塊原先看起來幾乎沒有經濟價值的台糖甘蔗園在租給四個高學歷的農業領域的年輕人做有機菜園之後,開始產生極高的附加價值。巨農有機蔬菜不只供應宅配,也每天運送到全台灣的有機蔬菜店。
土壤是大地之母。經過兩年的調養土地有機質及溫室管理技術及就業農民的管理,巨農的溫室生產,由第一年一分地兩百公斤的產量成長到四百公斤。
周俊吉的巨農農場大多採日薪制,一天工作下來只能領七、八百元報酬。但對於工作機會缺乏的回鄉年輕人卻是一份很難尋覓到的工作。
雖然薪水微薄,但家住台南縣新市鄉的周俊吉父親卻經常有鄉下鄰居問他,「周俊吉的農場有沒有需要聘人?」
合作也成為農村人口超越貧窮的一個方式。無論是高雄縣內門鄉的火鶴花農、台南縣玉井鄉儲蓄互助社的微型金融、南投縣竹山鎮的青竹生產合作社都是民間自動自發的互助合作。
退休人、失業族尋回生命價值
青竹合作社的農民過去有感於種孟宗竹在大陸、越南的競爭之下,無法生存下去,改而轉種觀賞用竹子。竹農們常常與合作社的成員們喝茶聊天交換新品種資訊。合作社也成為對外接受外面訂單的窗口。否則農民在茫茫的黃土中,很難知道他們的客戶在哪裡。
人生命的價值也在田野風光中重新得到肯定。沒有人聘請的退休人、失業族等,有的乾脆回老家去將繼承來的農地重新開墾。
原本在台北當膠帶廠廠長、現年五十五歲的賴星印,在台北斷斷續續開了一年計程車之後,就決定回苗栗縣大湖鄉海拔一千四百多公尺的馬拉邦山山腳下種兩分地草莓。草莓田是每年八月重新育苗照顧到四月採收。兩分草莓田一年可為賴星印帶來三、四十萬元的淨收入,對小孩已經經濟獨立的賴星印生活不無小補。所以每年採收完之後,他會跟農夫朋友們去大陸自助旅行。「我已經跟台北斷交了,」賴星印坐在空氣香甜的馬拉邦山的草莓田地前說。
民間合作力量崛起中
農業是個最貼近地球的產業。農業業者很容易感受到土地的憤怒,而止痛療傷後的土地也常會回饋給人最甜美的果實。如魚池鄉歷經九二一重創之後,高雄縣內門鄉歷經口蹄疫之後,都市工廠的人失業之後,為了超越貧窮,土地立即回饋給他們基本的生活溫飽,甚至更好的生活回饋,如高單價的紅茶樹,如高單價的火鶴花,如利己利人利土的有機農業。
當全球經濟風暴來襲,荷包日益縮水的中產階級面對物價漲、薪水卻不漲的困境,開始要藉由這次輸入型通貨膨脹的來襲,重新思考。
「我們大眾,尤其是底層大眾,過去有很長一段時間,生活在很富裕的條件下,我們可以重新思考,什麼是商品消費、什麼是生活消費。這是我們應該去省思的,」梁玲菁說,我們可以考慮消費行為的改變。
連縱橫美國、日本的趨勢科技創辦人張明正也對農業產生興趣,跑去北越造林,台灣許多企業家也對種蘭花產生興趣……。
農業不再是魯冰花,而是一種新型態、新價值的經濟產業。生活也不是只能依賴大企業,民間一股穩定合作的經濟力量開始形成,以重拾舊日美好時光。
【專家解讀】台北大學合作經濟系副教授梁玲菁:合作經濟 平民迎戰全球化的利器(採訪整理/汪文豪)
最近物價上漲,台灣面臨「輸入型通貨膨脹」的問題。我們過去長期生活得很富裕,產生許多過度消費,甚至是浪費。面對輸入型通貨膨脹,我們可以重新思考消費的意義,改變消費行為。我們不一定要去追求進口名牌或高單價的東西,可以重新去思考平價、在地,但是很實用的產品。
全球化帶來產業外移,工作機會被取代,貧富差距擴大等負面衝擊。對此,歐盟國家藉由推動合作社組織,厚植社會資本,重拾勞動價值,減緩全球化帶來的負面效應。這樣的「平民經濟」,是彌補市場經濟缺陷的解藥之一。
像義大利政府就鼓勵勞工組成勞動合作社,去國外爭取工程,讓勞動合作社員有工作機會。雖然工資不見得非常高,但勞動條件有尊嚴,減少被剝削的機會,拿到的薪水不見得低於透過人力仲介找到的工作。
生活要回歸人與人互助合作
面對市場機能失靈,日本重視合作經濟的發展。他們體認到生活要回歸人與人之間互助合作的關係,尤其是信任,所以積極推動合作組織的發展,強調對社員、班長與幹部的教育訓練與民主參與。合作社的經營,不以營利,是以服務社員為目的,強調要反映提供商品或服務的真實價格,而不是炒作。
日本有鑑於進入高齡化社會,失業率攀升,因此希望透過勞動合作社提供中高齡與婦女就業,在當地社區做餐飲、老人照顧、接送等。從合作體系創造就業與提供地區照顧,這就是平民經濟的展現。
別小看平民經濟的影響力。在歐洲,每三人當中,就有一位是合作社員;美國每四人當中就有一位,新加坡每兩人就有一位。我們日常生活中吃的優沛蕾優酪乳,來自法國的酪農合作社,奇異果來自於紐西蘭的農業合作社。
台灣加入WTO之後,貿易壁壘降低,隨時受到大量進口產品傾銷的衝擊。但如果發展合作經濟,人民會體認到透過消費,我要照顧在地生產者,利用在地的社會互助合作,將可有效減緩開放市場帶來的衝擊。
過去五十多年來,台灣跟著席捲全球的超級資本主義、自由市場潮流把台灣經濟帶上巔峰,但最近十年以來,全球化帶來的衝擊也帶來空前的低迷。(見《天下》第三八七期「超越貧窮線」封面故事系列),其中影響最大也最無助的就是平民階級的人們。
然而,一股平民經濟的合作互助力量在此時開始蘊釀,在地人們運用自力更生與彼此互相貢獻的合作精神,讓失業者有工作,也幫弱勢的人找到打拚的機會。
社會角落的微型力量厚植著社會資本,為平民階級找到了迎戰全球化衝擊的生存之道。
當下,台灣的農業有何優勢?什麼樣的人開始致力這片農金產業?新政府又該有什麼樣的農產業、社會產業政策以提高民間就業率?
車子開進位於桃園縣楊梅鎮茶業改良場的一條通道,入口處右邊是一個圍著磚牆的墓園,左邊則是一片種滿黃色魯冰花的花圃。
幾十年前賺人熱淚的電影「魯冰花」,開始的鏡頭裡那一片滿山遍野的小黃花,就是魯冰花。
魯冰花雖然沒有盛開的花態,看起來卻很可愛。對於買不起肥料的茶農來說,又非常的可敬。魯冰花是一種奉獻的花,長在茶樹下,花開燦爛之際就被犁入土地,作為茶樹的花肥,讓茶樹開得更加茂盛。
魯冰花「雖然死了」,卻換來了「很香很甘的茶」。
「魯冰花」電影畫面中展現的常常是美麗如畫的鄉村,但故事主人公──農人的生活卻是極其艱苦的。艱辛的生活和優美的環境,這種極端對照讓人看後更難以忘懷。農業成為超越貧窮的魯冰花
過去五十多年來,台灣跟著席捲全球的超級資本主義、自由市場潮流把台灣經濟帶上巔峰,最近十年以來,全球化卻也帶來空前的低迷。
於是當過去台灣經濟靠科技產業與製造產業躍上世界舞台時,只扮演市場經濟路邊的草花──魯冰花角色的農業,開始成為都市工作人失去工作或提早退休時的一個生活緩衝,也是養生的經濟肥料。
對於在台灣工作的人而言,農業已經從過去魯冰花的角色──一種附屬的產業角色,成為許多由都市退下來或長期居住在農村、一直把農業當作副業的農民的一種新主流工作。
「農業是經濟不景氣的一種緩衝角色,」凍省以後,由農林廳改制成的農委會農糧署,辦公室仍在寂靜怡人的南投縣中興新村,現任署長黃有才、以及在台中縣霧峰鄉的農委會農業試驗所所長陳炳輝都不約而同地說。
對許多在都市失業、提早退休的工作人而言,農業成了新工作價值所在。
隨著美國經濟可能正式步入衰退、國際股市風雲詭譎萬變、台灣的高科技廠商也面臨巨大的匯兌損失,傳統產業工廠也陸續外移關閉或縮小規模之際,貧窮已經成為現在的台灣人以及所謂外籍新娘之新台灣之子的生命辭典的常見字,不能不正視。
台北大學合作經濟系副教授梁玲菁分析指出,過去八○、九○年代,台灣常只強調大企業去雇用人力,而忽略中小企業在創匯上、就業安定、社會安定上的成就。
「長期以來,政府還是比較偏向跟大企業之間的關係,很多法規制定比較有利大型企業,」梁玲菁說。
她認為政府過去以來採用這樣的創造就業機會的策略,在景氣好的時候比較可行。
但是如果景氣不好時,畢竟這些大型民營企業,有很好的專家、資本與能力,他們可以往外做全球化的運籌,以世界為家,他們比中小企業或是草根性的企業條件好太多。
平民經濟對抗不景氣
當大型企業往全球轉移時,留在本地的人工作競爭力及工作機會相對減弱了。
「我們的經濟結構,已經過度仰賴大型企業。中小企業的創業被忽略,這十多年以來很可惜,」梁玲菁指出,台灣商學院的教育,大概就是畢業後到大型企業找到工作就好。
無形中所謂的技職教育在台灣失落了。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吳惠林也曾指出,以微型金融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孟加拉經濟學者尤努斯,他的做法對台灣來說並不新鮮,一九六○到八○年代台灣的中小企業就是依靠類似方式來成就台灣經濟奇蹟的。
他們在地下金融裡得到資金,而「互助會」更是與鄉村銀行的運作相類似,「頭家娘」( 女性當家的意思)的稱號更是家喻戶曉, 他(她)們全家老小加上親朋好友夜以繼日辛勤經營小企業,賺取微薄小利,憑藉誠信感恩的心,互助合作,既有工作可圖溫飽,又有小額儲蓄培育下一代。早年台灣的充份就業、平均所得分配, 甚至高經濟成長率的成果就是這樣達成的。
不過,一九八○年代中期過後,情勢丕變,一九八五到九○年瘋狂的投機泡沫金錢遊戲讓台灣淳厚的民風隨風而逝。
梁玲菁舉例,在經濟不景氣時,黑手創業、微型經濟、能善用到個人勞力價值、腦力價值的工作機會尤其重要。也就是所謂的平民經濟十分重要。
歷經十年前的亞洲金融風暴以及大海嘯,泰國政府這幾年努力促進「平民經濟」的發展。
歐盟國家也有一些社會合作的微型經濟、微型金融與所謂的社會企業的興起。
譬如說為了縮小鄉村與城市之間的差距,法國就鼓勵年輕人讀書後,不要離開家鄉,就在家鄉創業。家鄉非常鼓勵有機食品的開發,可以幫助他們與銷售連結,最後他們也可以成立一個有機生產合作社,賣有機安全的食品。由兩個年輕人開始做,並且還可以雇用七、八個人一起工作,創造就業機會。「這不是強調大型的,」梁玲菁說。
現在日本也體會到過去過度強調市場的完美性,相信市場價格機能是有問題的。
「但市場並不完美呀,市場失靈了嘛!失業的人轉業過程中缺乏一些機制,」梁玲菁說。吳惠林則強調,除了融合「合作教育」於基礎教育中, 藉學校員生消費合作社培養「全人教育」,認識合作價值外,最重要的是,如何協助台灣人民自主合作,提升人性與開發潛能,尋回「誠信」的倫理美德。
合作創業開啟農村新錢途
其實回流農村的趨勢,已在台灣萌芽。
在台灣,直接瀕臨貧窮的農村、回流農村的年輕人以及退休族,開始採合作的方式一起在農村合作創農產業。
許多由企業提早退休的工作人,也開始走入農村,讓廢棄已久的耕地產生生命力,同時也讓他們自己退休後的經濟狀況,能夠持續有現金流入,不至於坐吃山空。
他們有的把過去在工廠所學得的管理方式,及服務精神帶入農場。農糧署署長黃有才就很感動桃園縣八德市蔬菜產銷班第三班的運作,裡頭的成員過去在電子工廠、紡織工廠當過領班、組長,因為工廠關閉之後轉到八德市轉業務農,成立產銷班。
他們用工業管理的概念在農地上架設網室,用自動化設備種植蔬菜,免於天候與病蟲害的影響,再利用臨近台北的地利之便,將最新鮮的蔬菜即時配送到台北各大賣場及超市。他們隨時注意市場上最新的產銷資訊計劃生產,蔬菜供應穩定,不會受到價格暴跌的波及,甚至因為比較新鮮,價格更好。
也有農民開始合作走向國際。曾在都市做過營建工程、景觀規劃、連101大樓的工程都承包過的林青山,就如同當年台灣中小企業家拎著一個手提箱就到世界各國去找訂單,將台灣花卉推向世界。
十年前他選擇回高雄縣內門鄉種植火鶴花。他除了雇人幫他照顧兩公頃多的火鶴花。八年前他開始想辦法外銷。同時還常常帶著花農們跑遍世界各國的花卉展,爭取中東、歐洲、日本外銷訂單。
農業穩定了人心,也穩定了農村的經濟。嘉義農專畢業的林青山一開始種火鶴花時很痛苦,過兩年花種出來之後才開始漸入佳境。
四年前,林青山成立綠色花卉合作社,以外銷為主導,把高雄縣內門鄉當地人組合起來,終極目標是要達到計劃生產,往農企業方向經營。
來跟林青山學種火鶴花的,有退休的水泥工,也有無生意可做的機車烙印工人, 也有農業大學剛畢業的年輕人 。「我種了花以後, 心情好許多, 現在連兒子也跟進種,」水泥工出身的李基隆家已經種了一甲二分地的火鶴花。
如今高雄縣內門鄉火鶴花合作社年產值達一億元。現在火鶴花種植一甲地,一年至少有五百萬元年收入,種一分地約有年收入三十萬元。這對幾乎沒有工作機會的鄉下人是個相當不錯的收入。
農業開始被視為「農金產業」
高雄縣內門鄉原本還是個養豬戶集中地,最近因為飼料價格大漲,養豬戶虧損連連,也開始有養豬戶改行種火鶴花。林青山說,現在種火鶴花之後,花農的生活變成良性循環,一方面有穩定收入,又可就近照顧小孩。
「養豬製造污染,社會成本太高,所有原物料掌握在別人手中,原物料上下夾殺。種花則只要行光合作用,不會吃掉成本,又可以國際化,」林青山說。不過種火鶴花一分地初期至少要投資八百萬的溫室、自動灑水、施肥設施。
農業至今開始成為了一個可以重新定義價值的產業。
這兩、三年來,隨著小麥、玉米、黃豆等大宗物資價格節節上漲,農業開始被視為「農金產業」。
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梁啟源指出,受到地球溫室效應影響,石油一直漲價。美國把出口的糧食玉米拿去做生質酒精,馬來西亞與印尼等國則砍伐森林改種油棕櫚生產生質柴油。生質能源產業強奪了土地,縮減了供應糧食的耕地。「全球耕地面積慢慢縮小,糧食危機迫在眉捷,」梁啟源說。
黃有才也指出,新興國家經濟高度發展,中國、印度經濟起飛後,原來都吃穀物,現在也吃動物性蛋白質。畜牧動物又需要大量的穀類飼養,動物也吃掉大量的糧食。
德盛安聯農金基金經理人林孟洼分析整個農業該是上肥下瘦。上游的種子農業、飼料農業看肥,下游的食品加工、農業運輸則持平。譬如說過去幾年來,上游的農業原材料如麵粉漲了七○到八○%,玉米由去年的四美元漲到十美元。
現在一些開發中的國家如中國、越南、埃及也開始採取停止稻米出口的措施。顯然台灣的糧食也要靠進口,但部份算可操縱在自己手裡。
黃有才指出,過去每年政府都有編列安全存糧,也有休耕制度。休耕不是廢耕,是讓土地休息,保持可恢復生產的現況,而不是讓農地成為建地。
「保留一些彈性,否則像菲律賓還要跟越南拜託賣米給它,」黃有才說。
黃有才指出,民國九五年最新統計顯示,台灣糧食自給率是四四.五%,肉品自給率是七二.一%,蔬菜自給率是八六.七%,油、黃豆是九.七%,水果五八.九%, 穀類四四%。
除了提高自給率之外,質也要不斷提升。台灣自日據時代就已經設立的各類農、漁、畜牧等研究單位,研發出來的各類稻米、茶葉、果樹、蔬菜等新品種,成果也相當驚人。這導致現在雖然講求全球農業貿易自由化,台灣的小農戶們所生產的農產品如稻米、紅茶,甚至水產養殖,仍然相當有競爭力。
新上任的農業試驗所長陳炳輝,在布滿蝴蝶蘭的辦公室內指出,農村是很好的都市緩衝,年輕人在都市找不到工作,可能回到農村。
「即使WTO開放農產品,我們對農業有信心,」美國普渡大學抗植物病蟲害博士的陳炳輝說。
農業智庫為農民點農成金
農友種苗公司創辦人陳文郁指出,農業本身是維持生命的食物,農民本身應該有驕傲的心,才能把農業做好,而執政者如何讓農民能生活,有很多可以改進的地方。
雖然很少引起國際關注,但台灣的農業研究智庫表現,是相當令人驕傲的。
譬如農業試驗所耗費十年育成的「益全香米」,推廣栽種後,短短五、六年內,創造四四億元的商品價值。
台灣紅茶的故鄉──南投縣日月潭邊的魚池鄉,歷經一九九九年九二一震災的重創之後,反而因為茶業改良場魚池分場所育成的台茶十八號、被命名為「紅玉」的紅茶,經濟環境大幅改善。好的紅玉紅茶一斤可以賣到兩千元,附加價值不會輸給高海拔又破壞水土保持的高山茶。
魚池鄉的紅茶也開始結合歷史、文化,創造獨樹一格的紅茶文化。和菓森林紅茶創辦人陳彥權夫婦與父親石朝幸,更因為一直沒有把日據時代遺留下來的茶樹園廢棄轉種檳榔,留下奇貨可居的百年台灣野生種山茶樹與日據時代就引進的八十歲紅茶樹種,而發起歷史財。
他們的特色紅茶不只是台茶十八號的紅玉紅茶,也有祖母綠(八十歲的日據時代日本人配種的老紅茶茶種)及紅寶石(一百歲的台灣原生種)。
「有好品種產生,自然讓農民有很好的收入,」茶改場魚池分場長林金池說。
魚池鄉的紅茶客人不只來自竹科的工程師,也有俄國人慕名在鶯歌設立採購公司,採購台灣紅茶賣到莫斯科。挪威、英國、德國、日本也都有人指名要買台灣紅茶。農業下游也瞄準國際市場
在農業的下游,有些國內食品連鎖企業也開始以自己的品牌走到國際。以工廠設在高雄縣大寮鄉的翔美雪花冰而言,只是在工廠內由董事長高文婉將逆滲透水加上各種水果材料研製成好吃的雪花冰,遠遠外銷到日本東京、大阪、新加坡、中東等地。
在日本,翔美的雪花冰可以賣到一千兩百日圓一碗,不會輸給義大利進口冰淇淋。
台灣連鎖加盟促進會祕書長李培芬就相當感佩翔美,「把台灣的水透過雪花冰外銷到二十幾個國家,」李培芬指出。
事實上翔美雪花冰在全台灣也實施小資金的加盟連鎖,提高了台灣鄉村失業人口的就業機會。台南縣麻豆鎮鎮民、原在化工廠工作的楊皆得,早在十七年前加盟翔美在麻豆鎮賣雪花冰及簡單餐飲,在鎮上也因而致富,他現在念東海大學食品營養系的兒子也打算將來繼承家業。
現代化農企、高學歷農業興起
農業也開始有些新的生命。有機和企業化兩項元素也開始進入農業。
位在台南機場附近,一塊原先看起來幾乎沒有經濟價值的台糖甘蔗園在租給四個高學歷的農業領域的年輕人做有機菜園之後,開始產生極高的附加價值。巨農有機蔬菜不只供應宅配,也每天運送到全台灣的有機蔬菜店。
土壤是大地之母。經過兩年的調養土地有機質及溫室管理技術及就業農民的管理,巨農的溫室生產,由第一年一分地兩百公斤的產量成長到四百公斤。
周俊吉的巨農農場大多採日薪制,一天工作下來只能領七、八百元報酬。但對於工作機會缺乏的回鄉年輕人卻是一份很難尋覓到的工作。
雖然薪水微薄,但家住台南縣新市鄉的周俊吉父親卻經常有鄉下鄰居問他,「周俊吉的農場有沒有需要聘人?」
合作也成為農村人口超越貧窮的一個方式。無論是高雄縣內門鄉的火鶴花農、台南縣玉井鄉儲蓄互助社的微型金融、南投縣竹山鎮的青竹生產合作社都是民間自動自發的互助合作。
退休人、失業族尋回生命價值
青竹合作社的農民過去有感於種孟宗竹在大陸、越南的競爭之下,無法生存下去,改而轉種觀賞用竹子。竹農們常常與合作社的成員們喝茶聊天交換新品種資訊。合作社也成為對外接受外面訂單的窗口。否則農民在茫茫的黃土中,很難知道他們的客戶在哪裡。
人生命的價值也在田野風光中重新得到肯定。沒有人聘請的退休人、失業族等,有的乾脆回老家去將繼承來的農地重新開墾。
原本在台北當膠帶廠廠長、現年五十五歲的賴星印,在台北斷斷續續開了一年計程車之後,就決定回苗栗縣大湖鄉海拔一千四百多公尺的馬拉邦山山腳下種兩分地草莓。草莓田是每年八月重新育苗照顧到四月採收。兩分草莓田一年可為賴星印帶來三、四十萬元的淨收入,對小孩已經經濟獨立的賴星印生活不無小補。所以每年採收完之後,他會跟農夫朋友們去大陸自助旅行。「我已經跟台北斷交了,」賴星印坐在空氣香甜的馬拉邦山的草莓田地前說。
民間合作力量崛起中
農業是個最貼近地球的產業。農業業者很容易感受到土地的憤怒,而止痛療傷後的土地也常會回饋給人最甜美的果實。如魚池鄉歷經九二一重創之後,高雄縣內門鄉歷經口蹄疫之後,都市工廠的人失業之後,為了超越貧窮,土地立即回饋給他們基本的生活溫飽,甚至更好的生活回饋,如高單價的紅茶樹,如高單價的火鶴花,如利己利人利土的有機農業。
當全球經濟風暴來襲,荷包日益縮水的中產階級面對物價漲、薪水卻不漲的困境,開始要藉由這次輸入型通貨膨脹的來襲,重新思考。
「我們大眾,尤其是底層大眾,過去有很長一段時間,生活在很富裕的條件下,我們可以重新思考,什麼是商品消費、什麼是生活消費。這是我們應該去省思的,」梁玲菁說,我們可以考慮消費行為的改變。
連縱橫美國、日本的趨勢科技創辦人張明正也對農業產生興趣,跑去北越造林,台灣許多企業家也對種蘭花產生興趣……。
農業不再是魯冰花,而是一種新型態、新價值的經濟產業。生活也不是只能依賴大企業,民間一股穩定合作的經濟力量開始形成,以重拾舊日美好時光。
【專家解讀】台北大學合作經濟系副教授梁玲菁:合作經濟 平民迎戰全球化的利器(採訪整理/汪文豪)
最近物價上漲,台灣面臨「輸入型通貨膨脹」的問題。我們過去長期生活得很富裕,產生許多過度消費,甚至是浪費。面對輸入型通貨膨脹,我們可以重新思考消費的意義,改變消費行為。我們不一定要去追求進口名牌或高單價的東西,可以重新去思考平價、在地,但是很實用的產品。
全球化帶來產業外移,工作機會被取代,貧富差距擴大等負面衝擊。對此,歐盟國家藉由推動合作社組織,厚植社會資本,重拾勞動價值,減緩全球化帶來的負面效應。這樣的「平民經濟」,是彌補市場經濟缺陷的解藥之一。
像義大利政府就鼓勵勞工組成勞動合作社,去國外爭取工程,讓勞動合作社員有工作機會。雖然工資不見得非常高,但勞動條件有尊嚴,減少被剝削的機會,拿到的薪水不見得低於透過人力仲介找到的工作。
生活要回歸人與人互助合作
面對市場機能失靈,日本重視合作經濟的發展。他們體認到生活要回歸人與人之間互助合作的關係,尤其是信任,所以積極推動合作組織的發展,強調對社員、班長與幹部的教育訓練與民主參與。合作社的經營,不以營利,是以服務社員為目的,強調要反映提供商品或服務的真實價格,而不是炒作。
日本有鑑於進入高齡化社會,失業率攀升,因此希望透過勞動合作社提供中高齡與婦女就業,在當地社區做餐飲、老人照顧、接送等。從合作體系創造就業與提供地區照顧,這就是平民經濟的展現。
別小看平民經濟的影響力。在歐洲,每三人當中,就有一位是合作社員;美國每四人當中就有一位,新加坡每兩人就有一位。我們日常生活中吃的優沛蕾優酪乳,來自法國的酪農合作社,奇異果來自於紐西蘭的農業合作社。
台灣加入WTO之後,貿易壁壘降低,隨時受到大量進口產品傾銷的衝擊。但如果發展合作經濟,人民會體認到透過消費,我要照顧在地生產者,利用在地的社會互助合作,將可有效減緩開放市場帶來的衝擊。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