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pril 07, 2008

百年利豐傳奇》他們為何能富過三代?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1063 期
作者:李郁怡



紙封包裝爆竹的發明,為馮家賺進第一桶金。
什麼樣的企業,能在歷經世界大戰、中日戰爭、家臣叛變、大股東撤資與香港經濟轉型等危機後,還能屹立不搖?又是什麼價值信念,讓這家族企業打破富不過三代的魔咒?

台灣的中小企業平均壽命只有十三年,而香港利豐已經一百零二歲。

百年之間,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中日戰爭、美國經濟大蕭條等歷史大事,驚濤駭浪中,利豐馮家歷經三代,度過戰爭、家臣叛變、大股東撤資與香港經濟轉型種種危機。馮家三代,就是一個百年來「擁抱改變」的家族。

「很早的時候,他(爺爺)就是很開放。」儘管沒有明文的家訓,三月十七日,香港利豐集團主席馮國經在接受《商業周刊》訪問時,分析利豐馮家走過百年的歷史,三代流傳下來,共同的價值,就是「開放」這兩個字。

馮國經、馮國綸兄弟的爺爺--馮柏燎是利豐的創辦人,他是帳房之子,家境不算富裕,但有眼界。

清末,絕大多數人都是文盲的年代,馮柏燎卻講了一口好英文。他從十五歲開始,就到香港「皇仁書院」念書。皇仁書院是全英文的學校,學的是西方知識,後來因為成績好,甚至拿到獎學金到美國留學。

一九○六年,當時年紀才二十六歲的他,從香港皇仁書院畢業,回到家鄉廣州已經兩年,他眼見,碼頭停著來自西方的商船,卸下鴉片,再載走茶、絲與瓷器,英資洋行壟斷中國的進出口貿易。那是中國被列強侵略瓜分的時代,清朝二百七十五年的歷史,進入倒數計時。末世之際,商業卻繁榮得讓人不可思議。

第一代的眼界 
從打工仔到專業經理人

馮柏燎觀察,為什麼只有英國人能發財?英國人有什麼本事,他做不到?這是中國人的地盤,更熟悉一切,能克服英語障礙的中國出口商會比外國人更能掌握商情。看到大時代的機會,他有遠見的向他的老闆瓷器商李道明建議,開設一家貿易公司,獲得支持。於是,第一家純華資的貿易商成立了。

「馮家的興起就是從馮柏燎遠赴海外,有了眼界,回到家鄉看到洋人開洋行、做生意,自然而然生起『我可以做』的心情開始的。」《百年利豐》作者、廣東暨南大學經濟院院長馮邦彥指出馮家的基因。 李道明出資,馮柏燎經營,以兩人的姓氏,在廣州創立利豐公司(Li & Fung Co.)。用現代話來說,馮柏燎最初只是英文流利的「打工仔」。

但他與一般「打工仔」很不同,樂於「擁抱改變」。譬如出口爆竹,他們不是第一家,也不是最大,卻發展出特色包裝而異軍突起。當時美國對爆竹的關稅,是以重量計算,為了減低成本,馮柏燎改良爆竹的包裝方式,將泥封的包裝,改為紙封。創新的「紙封」包裝,爆炸時聲音更響亮,燃放時又不會產生大量煙塵,這是當時爆竹業的一大突破。「擁抱改變」的心態,奠定利豐貿易在廣州的地位,能與英商洋行分庭抗禮。

另一項經商習慣,也可看到馮柏燎的先進。「留洋」教育背景讓他的作風洋派,當其他的中國商人與洋人做生意談價,還是靠著在妓院交際、在衣袖下交換手勢,講求「一諾千金」的時候,他就要求到辦公室訂定合約,白紙黑字,明定權利義務。

「自明末以來,廣州就是中國最重要的通商口岸,廣東數百年來一直是中國的僑鄉,是『海洋文化』,視野是看到海外的。」馮邦彥指出。站在西方與中國的交會的口岸,比起內地商人,馮柏燎有更多機會接觸海外最新資訊。

一九一五年,他受邀前往美國參加「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展覽會」,這場美國為了慶祝巴拿馬運河啟用,在舊金山(San Francisco)舉辦的商會,有三十一個國家參展、一千三百萬人次參觀,馮柏燎是少數穿梭在白皮膚、高鼻子的洋人中的東方面孔。這次旅程,他為利豐公司開拓了美國出口市場,迄今,香港利豐還有六成以上的業務是來自美國。

利豐雖然是由李道明出錢創立,但是,如果沒有馮柏燎的眼界,也會如許許多多的貿易商在二次大戰、產業轉型中一一滅頂,奢談百年。 同樣的,如果馮家只有創辦人有眼界,也度不了百年。攤開馮氏家族史,這是非常重視教育的家族,幾乎每個孩子都出國留洋。或者到英屬殖民地香港,或者負笈更遠,代代如此,女兒也不例外。這在五十年前、一百年前,是很開放的做法。

這個開放的家族,曾面臨兩次內部危機。第一次是創辦人的姪子馮友仁發動「政變」。根據《百年利豐》一書描述,馮柏燎夫妻將這位姪子視如己出,為他從美國聘請家教學習英文與科學。長大後,更將他帶在身邊擔任助手教他生意,將許多事交給他管理。

但企圖心旺盛的馮友仁,不想長久屈居於叔叔之下,一九三一年,密謀挖走公司裡所有的高級幹部,帶走大批客戶,另起爐灶,甚至一度想拉攏利豐的出資股東李道明一起叛離未果。讓馮柏燎花費二十五年心血建立的事業,幾乎毀於一旦。

風雨飄搖中,馮柏燎把求學中的三子馮漢柱從香港叫回家族事業。馮漢柱後來成為利豐第二代接班人,也是馮國經、馮國綸的父親。在中日戰爭戰火下,公司岌岌可危,馮柏燎要次子留守廣州總部,三子則被派到香港分散風險。沒想到,因為政局不穩定,避難之舉卻長久偏安。

第二代的開放 
四十年商場老手,向兒子請益

馮漢柱與父親一樣,求新求變。他以戰後的香港為基地,掌握二次戰後經濟復甦的商機,譬如,中國人從來沒見過的「原子筆(Ball Pen)」,就是他從西方引入,並且命名。

不只把原子筆帶入東方,他也把中國的竹、藤器、織品出口到西方。當時利豐經營的藤器占香港出口的三分之二。也許是因為所處的時局總是在變,馮漢柱視變化為常態,從年輕到白髮,他都如此。

走入香港利豐總部高階辦公室,掛在牆面上唯二的兩張照片就是第一代、第二代掌門人的照片。馮漢柱的照片,如士紳般別上蝴蝶領結,很洋派,這也是他很典型的穿著。衣如其人,一九九二年,香港《資本雜誌》專訪高齡八十歲的他,描述他說話的樣子:「中文英文夾雜,就像是現今的年輕人一樣。」 對於父親的觀念開放,馮國綸回憶他剛從哈佛大學畢業時,父親問他:「你們讀書比我多,你們看看這個生意可以怎麼發展,給我一點意見。」那一年,馮國綸不過二十三歲,乳臭未乾的小子,而馮漢柱已是四十年的商場老手,還是香港立法局的議員。

馮漢柱有求新求變的個性,也有處變不驚的韌性。從一九四六年,他處理第二次危機可見出。他父親過世後,合資夥伴李道明不信任第二代經營,也就是利豐公司名Li & Fung Co.中的Li。不但要另立門戶,而且要求銀行凍結利豐的帳戶,認為公司的新領導階層經營失當。

馮漢柱以「那是一場悲劇」形容當時的艱困,手頭能動用的資金很有限。雙方僵持一年後,李道明願意出脫所有利豐持股,但也宣布,退休後斷絕跟利豐的一切關係。

度過驚濤駭浪,馮漢柱讓利豐擁有半世紀榮景,後期更全力支持兩個兒子變革。雖然帶領利豐邁入百年的是兩位哈佛子弟,但為兩兄弟搭建舞台的是,一位願意「擁抱改變」的父親。 他,是授權改革的關鍵人物。利豐研究中心執行董事張家敏認為,兩兄弟的父親,才是厲害人物。

第三代的紀律 
富而不奢,三代終身不娶妾

回首百年,利豐有太多滅頂的可能,在擁抱改變中脫胎換骨。譬如,第三代馮國綸在談到「馮友仁政變」時,沒有忿忿批評,而是以很開闊的心情看待人性:「這(政變)時常發生,我們覺得,重要的是讓Professional Manager (專業經理人)滿足。」因為看透人性就是想當老闆的心理,如今,利豐設計的內部創業精神--「小約翰韋恩」制度,讓利豐百年後能廣納人才。

百年家族的家風,有難得的開放,也有富而不奢的紀律。

創辦人馮柏燎是自由戀愛結婚,妻子林慧貞跟他一樣是天主教徒,沒有綁小腳。難得的是,這個有錢商人終身沒有娶妾,家風傳承直系三代,百年如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