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October 14, 2008

諾貝爾經濟獎 克魯曼終於到手

2008-10-14【閻紀宇/綜合十三日外電報導】

時值全球金融危機之際,美國經濟學者保羅.克魯曼13日以「對於貿易模式與經濟活動區位的分析」,獲頒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克魯曼不但學術成就卓越,更為人熟悉的身分則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圖為克魯曼的近照。(歐新社)



瑞典皇家科學院十三日宣布二○○八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學者保羅.克魯曼(PaulKrugman)以「對於貿易模式與經濟活動區位的分析」獲得殊榮,獨享一千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四千五百萬元)獎金。克魯曼名滿天下,他不但學術成就卓越,更是擁有廣大讀者與影響力的專欄作家。
沒想到好消息 來得這麼快

克魯曼現年五十五歲,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創立四十年來第三年輕的得主,目前擔任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與國際事務教授,更為人熟悉的身分則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他在獲知得獎之後坦誠表示,他原本就自信有朝一日會榮膺桂冠,只是沒想到好消息來得這麼快。



提出新理論模型貢獻良多

瑞典皇家科學院指出,克魯曼對國際貿易與經濟地理學貢獻良多,早在一九七九年就打破傳統觀念窠臼,提出新的理論模型,解釋傳統理論力有未逮的「產業內貿易」(intra-industrytrade)現象,顯示規模經濟(economiesofscale)如何影響貿易模式與經濟活動的區位(location),大幅改變了相關研究的方向,並激發出新的研究領域。

克魯曼生於紐約長島猶太家庭,早年醉心歷史,後來入耶魯大學主修經濟學,在麻省理工學院拿到博士學位,進入普林斯頓之前,曾任教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與史丹福大學等名校。克魯曼的第二任妻子蘿蘋.威爾斯,也是普林斯頓的經濟學家,兩人合著了不少的專書。

廿四歲嶄露頭角 無意仕途

克魯曼天才早發,廿四歲時建構匯率崩潰危機的初步模型,廿六歲時寫出改變國際貿易研究的關鍵論文,一九九一年榮獲美國經濟學會頒發專門獎勵年輕優秀經濟學者的「克拉克獎章」(JohnBatesClarkMedal)。一九九三年柯林頓總統上任時,各方原本預期克魯曼將擔當經濟重任,但他直言無隱的性格不為當道所喜,他也自承性格實在不適合做官。


一九九四年克魯曼任教麻省理工學院時,預言東亞與東南亞經濟繁榮僅是資本與勞動力膨脹之下的假象,難以為繼。後來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克魯曼也因先知先覺而聲名大噪。

從一九九九年開始,克魯曼每周兩次在《紐約時報》發表專欄,很快就被譽為美國最重要的政治經濟專欄作家。



對布希政府筆伐 不遺餘力

克魯曼的文章深入淺出,但是自由派立場鮮明,對布希政府,從減稅到伊拉克戰爭口誅筆伐不遺餘力。

除了學術著作等身之外,克魯曼為一般讀者寫的作品也好叫座,去年出版的新作《下一個榮景:當經濟遇上政治》(TheConscienceofaLiberal,中譯本由時報出版)探討社會與經濟的不平等,對政治層面著墨尤深,並警醒世人勿冷漠以對這個議題,否則將錯失撥亂反正的良機。

國內學者看克魯曼 國貿理論開創者 預言亞洲金融風暴

【林上祚/台北報導】

經濟學家克魯曼最為人稱道的是他最早預測到亞洲金融風暴的發生,在媒體上又以敢言著稱,不過中經院院長朱敬一認為,克魯曼是國貿理論與空間經濟的開創者,對於知識經濟時代的經濟研究有很大啟發。

朱敬一表示,今年五十五歲的克魯曼,其實早在一九九○年,就贏得俗稱小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克拉克獎,克魯曼是全球第一個將區位經濟、國際貿易理論與規模報酬遞增三項理論融合在一起的經濟學者,在國貿理論與空間經濟都是開創者。

朱敬一表示,知識經濟因為具備共享性質,因此有規模報酬遞增現象,勞力與資本密集的國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規模,就會遇到瓶頸,但是像美國微軟所帶動的個人電腦展業,只會與時漸進不斷茁壯,國際貿易理論如果考慮到知識經濟引發的規模報酬遞增效應,根本預測不到所謂的均衡現象。

政大金融系教授殷乃平表示,一九九四年墨西哥發生金融風暴,克魯曼最早推斷,亞洲國家可能發生類似金融風暴,克魯曼認為,亞洲經濟型態基本上是仿造歐美發展模式,資本廣度很高,但透過技術改革升級的資本深度不足,導致研發能力不足,長期發展會遇到瓶頸。


殷乃平說,亞洲當時每個國家同時發展鋼鐵、造船與汽車等工業,導致傳統產業出現供過於求,是金融風暴發生的主因。

殷乃平認為,在全球金融風暴發生的今天,克魯曼的得獎很具象徵意義,畢竟華爾街近年來強調的金融創新,就是把銀行流動性很差的產品,包裝成產品銷售,把風險移轉出去,利潤留在銀行裡,由整個社會承擔流動性風險。

金融創新是經濟發展一項正面的力量,但金融創新包裝過頭出的問題,衍生的風險槓桿運用失控問題。

大和總和研究台灣區研究部主管劉憶如表示,克魯曼在國際貿易理論界地位崇高,台大與政大管理學院的國貿理論,很多都是用克魯曼的著作當教科書。

劉憶如表示,推動國際貿易背後,最重要的推手,就是經濟學家李嘉圖的比較利益法則,克魯曼主張,亞洲國家在貿易過程,透過國際貿易進行交換,透過貿易讓自己獲得技術的提升,但是市場這一雙看不見的手,有時後會市場失靈,這時候短暫的行政干預,反而是恢復市場秩序最有效的方法,克魯曼理論上,也支持有效監理防止金融風暴的必要性。



骨子裡信奉政府力量 吳惠林:不想對他太稱讚


【陳碧芬/台北報導】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保羅.克魯曼,昨天榮獲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國內經濟學界異口同聲說,「終於給他拿到了!」因為克魯曼一直很努力塑造大師級的地位,批評時政的熱中程度,讓人幾乎忘了他在國際貿易的傑出研究。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吳惠林表示,克魯曼撰文分析時事現象,文字流暢、且多產,包括批評亞洲經濟的繁榮是流汗換來、沒有自由的研究與創新,事實上,終歸都是回到政治性計畫,崇尚信奉政府力量,所謂新凱恩斯路線,無異是社會主義的思考,給政治極權者有更多的舞台,對於克魯曼的說法,只能相信8成,「不想對他太稱讚。」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管理學院副院長邱俊榮表示,克魯曼的經濟學研究為「不完全競爭貿易」,早在1980年代就能用不太複雜的、沒有太多數學公式的方法,分析「產業內貿易」,解釋同一市場可以同時進口和出口相同的產業與產品,推翻了李嘉圖在一般貿易理論的比較競爭原理,向來是國際貿易領域最具獲頒諾貝爾獎殊榮的人選。

邱俊榮指出,克魯曼非常積極於爭取獲獎,以崇尚自由主義為名,熱中撰文、出版批評時政,塑造大師級的地位。克魯曼的出版作品,在台灣都由時報出版公司出版。

吳惠林表示,克魯曼敬崇的是小羅斯福路線,包括政府應該提撥公家資金挹入市場等,例如1997年東亞金融風暴,他就主張「加發貨幣」來解決亞洲國家的資本不足,「這根本是『放水淹市』,讓國家資金掌控者,用浮濫的游資把市場弄到窒息」。而今歐美金融風暴,克魯曼還是如此主張,等於是走回頭路,吳惠林認為,諾貝爾經濟學獎應該要接受各界的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