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ly 16, 2007

切開「蘋果」──別再說Apple是PC供應商!

僅只是淺嚐,就讓蘋果(Apple)迷上了消費性電子市場--而隨著iPhone的上市成功,以及該公司先前所推出的iPod數位音樂播放器風靡市場的佳績,蘋果已經證明該公司將成為消費電子市場的中堅力量。

蘋果iPod的成功可說是非凡成就;該公司2002年首度發表iPod,該產品自問世到2006年之間,已售出了6,800萬台。而現在iPhone也想複製相同的紀錄──根據報導,這款新手機在上市第一天就透過AT&T賣出了50萬支,而且這僅是在美國市場的成績。

不過,先慢點鼓掌。雖然蘋果可能已藉由iPod進軍消費性電子市場,iPhone的小試鋒芒也讓該公司在產品設計和市場行銷策略上獲得很高的分數,但包括諾基亞(Nokia)、摩托羅拉(Motorola)、三星(Samsunf)和Sony Ericsson等公司,已開始集中火力將槍口一致對準蘋果。

上述那些無線通訊領域的競爭對手,以及在蘋果可能已經進入的消費性電子領域的OEM廠商對手,勢必將為了生存而向蘋果宣戰──這家公司在過去被認為是電腦製造商,卻在一夜之間撈過界,打算搶這些通訊與消費性電子業者的飯碗。

由iPod和iPhone所帶來的強大威力,代表蘋果的未來已與消費性電子難分難解──這是一個充滿惡性競爭的市場,有讓人目眩神迷的成功故事,但也同樣存在著令人難以置信的失敗案例。而這個市場在中後期就會決定這家公司的命運,正如它的過去已經由第一台Macintosh電腦所定義一樣。

Apple終將放棄PC業務?

IBM在把電腦業務出售給聯想(Lenovo)之後,退出了個人電腦市場;而採取了一個稍具戲劇性策略的蘋果,也可能在未來達成與IBM類似的轉型。

而這個轉型過程已經在進行中。由於揮軍消費性電子市場,蘋果目前的營收和產品組合狀況良好,無論是iPod或是iTune音樂市場都有不錯表現。在2006年9月結束的財務年度,該公司的營收從2004年的83億美元成長到193億美元,並可望在2007年上衝23%,達到237億美元,且可能在2008年衝破300億美元大關。而推升主力看來就在於像是iPhone這樣的消費性產品營收。

雖然蘋果不太可能馬上退出電腦業務,但該公司已與老本行漸行漸遠。不過即使是如此,如果現在還有人說蘋果是一家電腦公司,八成會被當成是從外星球來的。在2004年9月30日結束的財務年度,Macintosh桌上型電腦和筆記型電腦的銷售額,幾乎佔蘋果銷售收入的60%;iPod在同時期營收貢獻僅16%。但兩年之後,蘋果的非電腦產品銷售額首次稍微超過Macintosh的銷售額。

在2006財務年度,Macintosh的銷售額儘管有所成長,但已經下降到佔蘋果總營收的38%、約74億美元;而另一方面,iPod的銷售額則從上一財年的45億美元(佔公司總營收的33%),上升到77億美元、佔總銷售收入的40%。再加上其它非電腦產品的銷售額,如音樂產品和相關子公司的貢獻,蘋果2006財年中非電腦產品銷售額在該公司193億美元總營收中的比例,一舉抬升至60%、達119億美元。

iPhone的上市、持續強勁的iPod銷售、消費者對筆記型電腦的熱衷以致桌上型電腦產品需求下降等因素,都可能加速蘋果走向消費性電子市場的趨勢。而如果iPhone打破記錄銷售,蘋果勢必迅速著手進行下一階段的轉型。

就算是最狂熱的蘋果支持者、甚至是該公司高階主管,可能都無法預期蘋果即將轉型的速度或深度。毫無疑問地,蘋果的改變也將給它已進入的這個新市場中的競爭者,帶來深到心坎裡的恐懼。

轉型策略奏效,Apple身價看漲

僅管是事後諸葛的想法,許多人一定希望他們已經在幾年前就買進蘋果的股票。迄今為止,蘋果總裁兼執行長Steve Jobs押寶消費性電子市場的策略,已經為該公司和投資者帶來巨大回報。若在一年前投資1萬美元蘋果股票,現在不但賺一倍、且將來還有上漲的空間。

以2007年7月2日蘋果股票的收盤價121.26美元計算,該公司市值大約為1,050億美元。而相較之下,諾基亞去年的營收為540億美元,幾乎是蘋果2006年193億美元銷售收入的三倍,但其市值僅1,120億美元。再看另一家競爭對手廠商──通訊設備製造商摩托羅拉(Motorola),其2006年營收為430億美元,以不久前的股票收盤價17.64美元計算,該公司的市值僅410億美元,比蘋果低了61%。

從某種角度來看,蘋果必須證明由投資者給予的高估值是正當的;這些投資者似乎認為一個年營收不到200億美元的公司股票市值,能值得相當於IBM市值的三分之二。IBM在2006年的營收為910億美元,並在近年全面革新其營運,重新聚焦於較高利潤的軟體產品,而由於該公司不再著重硬體設備領域,也給了蘋果更多伸展空間。

而為了保持成功秘訣,蘋果也不得不確保其口袋裡充滿有趣的科技小玩意兒──或許也是預料到這一點,蘋果在過去的幾年間穩定提升其研發支出;從2004年到2006年間,其研發支出數字分別為4.91億美元、5.35億美元和7.12億美元。

在籌措未來的研究與開發所需要的費用上,蘋果也不會遇到什麼難題;該公司的現金狀況已隨著最新產品的成功大幅改善。在3月31日結束的第二財務季中,該公司的現金庫存提高到了126億美元,與2002年蘋果發佈iPod時相較,當時僅有43億美元;而6個月前則為101億美元。

蘋果也必須成功控管其採購、物流、設計、供應鏈,以及能讓不夠小心的競爭者失足的地雷陷阱。正因為認識到那一點,在蘋果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所提出的2006年度報告中,該公司指出,其面臨的主要競爭因素包括「產品品質和可靠性、設計創新、軟體可用性、產品功能、市場行銷和經銷能力、服務和支援、硬體週邊設備的可用性,以及企業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