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19, 2007

搶救哈利

全球書迷矚目的《哈利波特》第七集,也是此一系列故事的完結篇,即將在這個週六早上,在英國正式上市。大結局內容將如何收尾,也將隨著英文版上市曝光。本文作者刻在倫敦進行學術訪問,目睹每一家書店都在做預購促銷,特撰此文,描述現場的見聞。──編者

全球書迷矚目的《哈利波特》第七集,也是系列故事的完結篇,即將在這個週六早上,在英國正式上市。我在英國住處出發前往圖書館的路上,都會經過一家英國連鎖書局,這兩天,我的心裡一直有點掙扎:到底,我應該在英國買下這一本書嗎?


在英國買下《哈利波特》的好處是,我可以翻到最後一頁,馬上知道作者羅琳女士預告要賜死的兩位主角到底是哪兩位。想到這裡,我的腦海裡已經浮現出這樣的話面,禮拜六一早八點(一位好心的女店員告訴我,運氣好一點的話應該禮拜五深夜就拿得到了,可以來試試運氣),我捧著最新一集的哈利波特,悠閒地坐在陽光下,啜飲著手中的咖啡,享受掀開謎底的快感。
我拿著書店的宣傳單,仔細看著上頭的活動宣傳,「禮拜五當天晚上,歡迎您穿著與哈利波特有關的服飾,前來參加我們一系列的哈利波特宣傳活動!」看來,這個即將來臨的週末夜晚,會是個讓小朋友、大朋友都感到興奮的夜晚。

我當場沒有衝動地下單預定,我想到,要扛著不知道會有多厚的完結篇一路回台灣,這樣慘烈的事情我不想做,而且,要扛的書也不少,這一本絕對排不上。我的理性把有限的行李箱空間做了優先進艙排序,感覺上,《哈利波特》即將瀕臨出局。

可是,如果不放行李箱,拿上飛機,在飛機裡頭讀的話呢?這主意聽來可行,這一段長途飛行,加上轉機時間,應該可以看得完這本書。我幻想著其他旅客羨慕的眼神,手中捧著全世界都想知道的秘密,這樣的虛榮感似乎也不賴。

我沒有在櫃臺前猶豫太久,距離預購截止期限還有一點時間,我還不急著馬上決定。我買了另一位英國當代小說家的最新小說,心裡盤算著最符合經濟效益的作法。

我上網做了一點功課。一進網路信箱,美國一家連鎖書局寄給我的信立即抓住我的目光,上頭標示著醒目的特價價格,美金20.99元,換算成台幣約略是700元。我比對了一下手中拿到的傳單,英國的連鎖書店賣的是8.99英鎊,約略是台幣六百元。上了網路一看,才發現這本還沒上市的完結篇,已經讓網路銷售通路殺成一片了,英國一家大型網路書店開出跟實體連鎖書店一樣的價格,英鎊8.99,同一品牌的美國網路書店開出美金17.99的價錢,外加只要湊到25元的訂單就可以免運費的優惠。網路連回台灣,台灣的連鎖書店在這方面的表現也絲毫不為遜色,只要參加網路猜謎,特價649馬上殺到599,而且外加免費宅配服務。所有的優惠都在強調,我的價格便宜,免運送費,而且可以保證你在最快時間知道故事的結局。

網路書店這一場血戰看來難免,我心中想到血淋淋的全球化連鎖市場的大軍對決,還有大軍對決下小書店日益艱困的生存處境。我腦海裡又浮起電影《電子情書》當中楚楚可憐的女主角孤獨地拉下鐵門結束小書店營業的場景,連鎖企業大打價格戰的殺戮戰場上,獨立書店幾乎已經成了手無寸鐵的弱小女子,一如梅格萊恩在電影裡頭的形象。

讀者搶破頭買新書

有新書上市,而讀者搶破頭想讀書,這或許是文化人都會感到開心的現象,但是,讓我心疼的是,這一件流行的文化商品,卻立即成為全球市場試煉銷售戰術、行銷企畫、網路銷售、物流配送、價格制訂、客群分析等行銷大法的實際戰場演練對象。頓時,書本的光環銳減,我感受到書本封面上標價的銅臭味。

老實說,我其實並不關心故事結局會有哪兩個主角會被賜死,我比較關心的是,這一波商業市場包裝運作下的活動,在外表的光鮮亮麗之下,是否這些搶著閱讀《哈利波特》的讀者,真的會因此喜歡上閱讀嗎?搶到最新上市的《哈利波特》,真的會讓讀者持續培養閱讀的喜好嗎?或者,這只不過在塑造另一波的流行商品呢?我的問題,更精確一點的說,應該是,這樣的商業操作下,《哈利波特》跟閱讀可以連上關係嗎?

閱讀的樂趣,不用我說,平時喜愛閱讀的朋友都一定曉得,那是一種捧著書本在手中,你就擁有世界的感覺。這樣的感覺,跟猜測作者讓那個主角犧牲,好像很難產生有意義的關連。

許多書評都發過類似的埋怨,從前幾集開始,就有書評覺得原有故事的敘述樂趣被寫死了、或是敘述模式僵化的意見。但是,這一系列作品卻是依舊暢銷,感覺上大家都沒有要放過作者羅琳的感覺,讀者的一致心聲是:「寫,請你繼續寫,請你繼續寫下去!」

以這樣的邏輯推斷下去,如果大結局當中出現了令你難以接受的情節,例如,這真的只是我的一個臆測,如果羅琳預告的兩位死亡的主角也包括哈利.波特的話,那麼,請波特迷們也別太難過。有很多的理由可以讓我們相信,你在禮拜六早上看到的故事結局,很可能不會是真正的結局。因為,故事很可能會以另外的模式繼續寫下去,而這些全球連鎖企業,也一定會想辦法以另外的模式繼續套用獲利。原因很簡單,這麼好賺的事業,你會捨得讓他結束嗎?

拜託,別殺了哈利!

一百多年前的英國,不就已經上演過這樣的戲碼了嗎?名作家亞瑟.柯南.道爾(ArthurConan Doyle)在1887年創造的虛構偵探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這個角色性格鮮明、故事劇情迷人的偵探小說立即受到讀者的熱列喜愛,柯南.道爾一夕成名,而福爾摩斯的連載作品也立即成為《河濱》月刊(StrandMagazine)的暢銷保證。不過,這樣皆大歡喜的好日子沒過多久,柯南.道爾開始對於不斷提供讀者刺激樂趣的偵探小說感到無趣,也開始認為自己應該可以追求更高的文學成就,因此安排了福爾摩斯與死對頭莫理亞提教授(Professor Moriarty)對決,兩人於瑞士的瀑布同歸於盡。這篇命名為〈最後的難題〉(“The Final Problem”)的故事在1893年12月發佈,全英國熱愛福爾摩斯的讀者頓時崩潰。根據記載,當時有許多讀者寫信給出版社跟作者,指控他們是「可惡的兇手!」還有許多銀行界的員工在左手臂上纏著白布條為福爾摩斯哀悼,當時,全倫敦都沈溺在福爾摩斯走了的深沈哀悼中。

只是,當時大家都沒料想到,十年後,柯南道爾還是設計了〈空屋的奇蹟〉(“The Empty House”)讓名偵探福爾摩斯重現舞台,而且這一寫,就一路寫到了1914年才停筆。

柯南.道爾重新寫作福爾摩斯的原因當然很多,儘管當時柯南.道爾已經是全英國響叮噹的人物,但是面對出版社大筆砸錢以及讓自己名利雙收的故事角色,重新拾筆創作的誘因還是非常難以抗拒的。

所以說,這個禮拜六早上,如果你收到了最新的《哈利波特》完結篇,你也馬上翻到最後一頁看了結局,結果也剛好是你最喜歡的主角被賜死了。別太難過,依據前車之鑑,再過一陣子,作家很可能會想點辦法讓他起死回生的。

目前已經有許多網路族發起串連「拯救哈利」的運動,就連恐怖小說的大作家史蒂芬.金(Stephen King)也在公開場合當面向羅琳求情,全球波特迷一致的心聲是:拜託,別殺了哈利!

不過,如果結局真的是這樣,記得,別太難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