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空纜車開通之後
劉克襄 (20070704)
今天纜車開通後,當貓空人潮再次蔚集,環境問題恐怕會擴大惡化。同時,媒體報導往往也會偏向為觀光旅遊擊節,忽略了這塊盆地南區森林的特殊人文意義,還有殘留至今的生活美學價值。
去年底,香港昂坪纜車通車,我搭乘到山頂遊逛。跨過壯麗的海景,下了車,不禁嚇一大跳。
一條新造的市集大街迎面而來。7-Eleven、da dolce、滿記甜品等著名餐飲店,以及代表地方物產的昂坪茶館,皆在此盤據一角。遠遠地,還有世界最大的天壇坐佛,龐然壓頂。經營沒幾個月,這條動線早成為外來者必遊的觀光景點。直到最近,發生纜線斷裂的意外,觀光人潮才暫告中斷。
前幾日,試搭貓空纜車,越過相思林蓊鬱的綺麗山谷,抵達山頂三玄宮終點站時,我亦大為震驚。
整個山頭都在大興土木,電鋸聲大作,挖土機轟隆來去,工人更是不斷出沒。纜車單位忙著最後的趕工,當地的餐飲業也磨刀霍霍,搭蓋起好幾間可能還未核法的店面。以前例假日時,品茗者、觀光客和登山人都在此集聚,等候小公車來去。現在更無庸置疑,遲早會出現類似昂坪的市集商圈。
至於,未來貓空會不會如昂坪,帶來觀光人潮,恐怕就是未知數。但市政府當初興建的目的,原本就是期待纜車的通車,能夠讓消寂的貓空帶來新的商機。同時,紓解例假日時產業道路塞車的問題。至於,搭纜車欣賞台北夜景、俯瞰盆地山水等等,大抵是附帶的種種好處,在此就不須特別著墨。
概言之,貓空何以設纜車,主要還是著眼於觀光旅遊,將動物園、指南宮和貓空連結成動線,並非以減緩山坡開發、鼓勵山徑健走和提倡有機農園等等生態環境的思維,做為首要的休閒生活考量。
前年,纜車修築時,我便常在纜車道下的好些山徑走路,跟那些興建的工人擦身,目睹了不少現場破壞的狀況。比如,百年的猴山坑古道,中途的路段便被纜車器材毀壞。又比如,茶葉古道三玄宮附近,整個都水泥化了。
纜車之興建過程,周遭環境難免遭殃。如今通車在即,計較這些往事亦屬枉然,但為何再度重提呢?實在是看到終點站的濫墾景觀,不免憂心怔忡,纜車通車後的未來。
相信纜車開通後,當貓空人潮再次蔚集,環境問題恐怕會擴大惡化。同時,媒體報導往往也會偏向為觀光旅遊擊節,忽略了這塊盆地南區森林的特殊人文意義,還有殘留至今的生活美學價值。
貓空所位處的這塊面北山坡,朝霧濃重,碧綠而多溪澗,有利於茶樹發育和梯田屯墾。很多福建安溪移民,一如著名的茶師張迺妙家族,早年即搬遷至此,植茶種稻近兩百年,過著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不論茶葉興衰,貓空所居處的高原和坡地,都形成一個悠然的南山風景。
八○年代貓空產業道路開通之前,當地居民靠著數條挑茶的古道,諸如救千宮、樟山寺、三玄宮和指南宮的舊時山徑,上下山頭,到木柵、景美等地,或通學求醫、或進行米糧、雜貨等交易,早年的茶商也依循此等山路,到山裡採購茶葉、大菁等。至於,像張迺妙等以茶師身份在此來回,教導農民栽植精緻的茶葉,更是此間流傳的佳話,也把這些山徑和農家間的鄉野生活,做了緊密的連結。
此一農家散村型式構成的簡單生活,一直不斷延續著。縱使到了今日,這些農家紛紛改以茶藝館、土雞城和養生餐廳的面貌出現。本質上,那種質樸生活的內涵早已內化。
現今在木柵傳統市場,每早總會看到幾十來位老婦,拎著小籃或手推車,裝著自己栽種的蔬果,排排並列在街衢兜售,一邊躲著警察。她們有些便來自貓空附近的山區。例假日時,我們上山活動,在山徑或產業道路旁,也會看到她們的臨時小攤,往往擺著自己早晨剛剛栽採的蔬果,呈現個體戶的美學。
貓空的居民熟知茶葉,懂得泡茶的藝術,但更懂得,一種山上農耕的生活態度。這般小而美的散村風味,並不容易從匆促的旅遊感受到,而是得常得到此走逛,深入這塊山區,走訪零散的土厝和耕地,跟他們交心閒談,才能逐漸體悟。
只是這種價值的肯定,必須是雙向的。我們對這種南山生活的期待和嚮往,必須讓他們清楚認知。反過來,他們也懂得,珍惜傳統的生活價值,而非迎合城市,延續過去的觀光模式,胡亂搶蓋一些其他風景區常見的餐飲店面。
纜車通車後,若只有觀光一途,未免停滯於過去的旅遊思維,忘了從南山的角度,回看台北,甚而回看世界。我們能否有一個不同於過去的創意,把此一南山生活美學,慢慢地深化,做為日後類似纜車興建的典範?
此一面向的周延思考,不只是在於環境生態的維護,而是對一個地方生活文化的充分理解和尊重。未來的貓空能否展現自己的南山風味,主事者的旅遊宣導和規劃,或許可以有更大的前瞻。
今天纜車開通後,當貓空人潮再次蔚集,環境問題恐怕會擴大惡化。同時,媒體報導往往也會偏向為觀光旅遊擊節,忽略了這塊盆地南區森林的特殊人文意義,還有殘留至今的生活美學價值。
去年底,香港昂坪纜車通車,我搭乘到山頂遊逛。跨過壯麗的海景,下了車,不禁嚇一大跳。
一條新造的市集大街迎面而來。7-Eleven、da dolce、滿記甜品等著名餐飲店,以及代表地方物產的昂坪茶館,皆在此盤據一角。遠遠地,還有世界最大的天壇坐佛,龐然壓頂。經營沒幾個月,這條動線早成為外來者必遊的觀光景點。直到最近,發生纜線斷裂的意外,觀光人潮才暫告中斷。
前幾日,試搭貓空纜車,越過相思林蓊鬱的綺麗山谷,抵達山頂三玄宮終點站時,我亦大為震驚。
整個山頭都在大興土木,電鋸聲大作,挖土機轟隆來去,工人更是不斷出沒。纜車單位忙著最後的趕工,當地的餐飲業也磨刀霍霍,搭蓋起好幾間可能還未核法的店面。以前例假日時,品茗者、觀光客和登山人都在此集聚,等候小公車來去。現在更無庸置疑,遲早會出現類似昂坪的市集商圈。
至於,未來貓空會不會如昂坪,帶來觀光人潮,恐怕就是未知數。但市政府當初興建的目的,原本就是期待纜車的通車,能夠讓消寂的貓空帶來新的商機。同時,紓解例假日時產業道路塞車的問題。至於,搭纜車欣賞台北夜景、俯瞰盆地山水等等,大抵是附帶的種種好處,在此就不須特別著墨。
概言之,貓空何以設纜車,主要還是著眼於觀光旅遊,將動物園、指南宮和貓空連結成動線,並非以減緩山坡開發、鼓勵山徑健走和提倡有機農園等等生態環境的思維,做為首要的休閒生活考量。
前年,纜車修築時,我便常在纜車道下的好些山徑走路,跟那些興建的工人擦身,目睹了不少現場破壞的狀況。比如,百年的猴山坑古道,中途的路段便被纜車器材毀壞。又比如,茶葉古道三玄宮附近,整個都水泥化了。
纜車之興建過程,周遭環境難免遭殃。如今通車在即,計較這些往事亦屬枉然,但為何再度重提呢?實在是看到終點站的濫墾景觀,不免憂心怔忡,纜車通車後的未來。
相信纜車開通後,當貓空人潮再次蔚集,環境問題恐怕會擴大惡化。同時,媒體報導往往也會偏向為觀光旅遊擊節,忽略了這塊盆地南區森林的特殊人文意義,還有殘留至今的生活美學價值。
貓空所位處的這塊面北山坡,朝霧濃重,碧綠而多溪澗,有利於茶樹發育和梯田屯墾。很多福建安溪移民,一如著名的茶師張迺妙家族,早年即搬遷至此,植茶種稻近兩百年,過著自給自足的田園生活。不論茶葉興衰,貓空所居處的高原和坡地,都形成一個悠然的南山風景。
八○年代貓空產業道路開通之前,當地居民靠著數條挑茶的古道,諸如救千宮、樟山寺、三玄宮和指南宮的舊時山徑,上下山頭,到木柵、景美等地,或通學求醫、或進行米糧、雜貨等交易,早年的茶商也依循此等山路,到山裡採購茶葉、大菁等。至於,像張迺妙等以茶師身份在此來回,教導農民栽植精緻的茶葉,更是此間流傳的佳話,也把這些山徑和農家間的鄉野生活,做了緊密的連結。
此一農家散村型式構成的簡單生活,一直不斷延續著。縱使到了今日,這些農家紛紛改以茶藝館、土雞城和養生餐廳的面貌出現。本質上,那種質樸生活的內涵早已內化。
現今在木柵傳統市場,每早總會看到幾十來位老婦,拎著小籃或手推車,裝著自己栽種的蔬果,排排並列在街衢兜售,一邊躲著警察。她們有些便來自貓空附近的山區。例假日時,我們上山活動,在山徑或產業道路旁,也會看到她們的臨時小攤,往往擺著自己早晨剛剛栽採的蔬果,呈現個體戶的美學。
貓空的居民熟知茶葉,懂得泡茶的藝術,但更懂得,一種山上農耕的生活態度。這般小而美的散村風味,並不容易從匆促的旅遊感受到,而是得常得到此走逛,深入這塊山區,走訪零散的土厝和耕地,跟他們交心閒談,才能逐漸體悟。
只是這種價值的肯定,必須是雙向的。我們對這種南山生活的期待和嚮往,必須讓他們清楚認知。反過來,他們也懂得,珍惜傳統的生活價值,而非迎合城市,延續過去的觀光模式,胡亂搶蓋一些其他風景區常見的餐飲店面。
纜車通車後,若只有觀光一途,未免停滯於過去的旅遊思維,忘了從南山的角度,回看台北,甚而回看世界。我們能否有一個不同於過去的創意,把此一南山生活美學,慢慢地深化,做為日後類似纜車興建的典範?
此一面向的周延思考,不只是在於環境生態的維護,而是對一個地方生活文化的充分理解和尊重。未來的貓空能否展現自己的南山風味,主事者的旅遊宣導和規劃,或許可以有更大的前瞻。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