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November 12, 2007

唐代的公主和駙馬

「鍘美案」看宋代駙馬

京劇裡有一齣戲叫做《秦香蓮》,戲的內容是說在宋朝時,湖廣荊州地區有一位窮書生,名叫陳世美,他娶妻名叫做秦香蓮,他們生有兩個兒子,年紀都很幼小,陳世美本人也上有父母。有一年,陳世美要上京趕考,秦香蓮帶著兩個兒子送陳世美上路,一路上,夫妻二人恩愛非常。陳世美到了京城開封,也考中了狀元。皇帝看到陳世美長得很英俊,就想招他為駙馬,皇帝問陳世美:你有沒有結過婚?陳世美一聽說皇帝想招他為駙馬,心裡就起了貪念,便向皇帝謊報自己沒有結過婚,於是皇帝把公主下嫁給陳世美,陳世美當然也成了駙馬。自從陳世美進京以後,就從未曾跟他的妻子通過任何音訊,所以秦香蓮在荊州,根本不知道陳世美生活得如何,也不知道陳世美在京城已高中狀元並做了駙馬的事。

秦香蓮在荊州過了兩、三年,她的公公、婆婆相繼去世,秦香蓮將公婆的喪事料理完後,便帶了兩個兒子到京城尋夫。秦香蓮母子三人,一路上就像乞丐一樣,沿途乞討生活盤纏,好不容易才到了京城,卻打聽到陳世美已經做了駙馬,於是秦香蓮帶著兩個小孩闖進陳世美的宅府裡,見到陳世美後,陳世美卻堅決不認秦香蓮與兩位小孩,反而叫人將他們趕了出去。不但如此,陳世美更深覺秦香蓮是個禍害,她的存在,會危及到自己的前途,於是陳世美找了家中的家將韓琪命其追殺秦香蓮。終於,到了一個深夜,在一個破廟裡,韓琪找到了秦香蓮母子三人,於是準備拔刀殺她們滅口,此時秦香蓮母子三人只能跪在地上苦苦哀求。韓琪此時心中也覺奇怪,心想:陳駙馬為何要殺這位弱女子跟兩位幼童呢?於是韓琪就問秦香蓮:「汝等何許人耶?」秦香蓮只好一面梨花帶淚,一面委婉將實情全盤托出。

韓琪聽到秦香蓮的說詞後,大為震驚,覺得陳駙馬實在是泯滅人性,禽獸不如,竟然為了自己私自前途,要殺妻殺子,於是韓琪心中為之一軟,實在不忍心下手。但是在宋代當時「愚忠」觀念下,韓琪也覺得未能完成駙馬爺交付的任務,就是不忠之人,也就再沒有顏面回去見駙馬。所以韓琪頓感左右為難,殺秦香蓮也不對,不殺也不對,最後,竟然拔刀自刎而死。秦香蓮看到韓琪為她們母子而死,不禁大為悲傷,也深覺陳世美實在是沒人性,於是心中頓生勇氣,決定返回開封府,向當時的開封府尹(也就是當時開封市市長)包拯告狀。

包拯,就是我們俗稱的包青天,他詳查了實情,知道陳世美所有的惡行作為後,便把陳世美騙到開封府衙門來審問,當然陳世美是堅決否認,可是包拯認為證據俱在,判定是陳世美謊報皇帝自己未婚才娶得公主,這在當時是欺君大罪也就是死罪;又,陳世美企圖殺妻殺子,這是不仁,不仁,在當時同樣也是死罪,所以包拯就在開封府的大廳中把陳世美當場處死。這便是京劇中「包公案」系列諸齣劇目之一,又稱為「鍘美案」,劇名便是取自包公不畏當朝權勢,「鍘」了陳世美人頭之意。

不喜歡和皇室結親家的唐朝人

陳世美的案子發生在宋代,他為了想得到駙馬這位置,冒了生命危險,也果真付出生命代價。但這種事情,在唐代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唐朝人對於擔任駙馬這件事情,不但不羨慕,大多數還非常排斥。舉一個唐代跟陳世美境遇相似可是結果卻相反的例子。

唐宣宗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宣宗皇帝要宰相在當年的新科進士中,選拔一位當駙馬,於是便有人向宣宗推薦當年新科進士王徽。但是,王徽聽到了這消息後,便趕快跑到宰相劉瑑面前,哭泣哀求說:「我王徽今年已經年過四十,年老體衰,又體弱多病,實在不適合匹配公主,懇請相爺在皇上面前替我解說,千萬別招我為駙馬。」這件事情跟宋代的陳世美似乎剛好相反,陳世美是拼了命想當駙馬,而唐代的王徽是聽說自己會當上駙馬後,便趕快去向宰相哭泣,祈求宰相幫忙推託,就是不想當駙馬,可見唐代當時的進士大多數是不想當駙馬的。此外,在唐憲宗皇帝時,有一年,曾要求公卿大臣家中子弟來娶公主,結果公卿大臣紛紛托辭躲避,可見當時很多公卿大臣都很害怕娶公主,也害怕與皇室結為親家。

不僅新科進士不歡喜娶公主,早在唐玄宗時,玄宗想把她妹妹玉真公主許配給方士張果(也就是民間傳說中「八仙」之一張果老),張果便跟他兩位朋友王迥質和蕭華說:「娶婦得公主,平地生公府,可畏也。」這句話意思是說:娶個公主過門,等於平白生出個官府來管你,這是多可怕的事啊?張果在說這話時,剛好皇帝派的使者也來到,說要將玉真公主許配給張果,張果便大笑不肯接受。方士,其實在唐代時社會地位並不高,但連一個區區方士都不肯娶公主,可見當時人對公主的印象實在不好。

另外一件事是在更早些前的唐高宗時,當時高宗皇帝想把女兒太平公主許配給薛紹,但薛紹的哥哥薛顗感覺到太平公主平時就氣勢強盛,是位被寵壞的驕蠻公主,非常擔心弟弟的婚事。所以薛顗便問他的族祖薛克構的想法,然而薛克構也同樣憂心地說:「俗話說:『娶婦得公主,無事生官府』,實在令人感到可怕。」由張果跟薛克構的話都大同小異來看,這恰好是反映了當時社會上一般人的看法,認為娶公主是一件既可畏又可怕之事,才可能產生類似諺語不斷流傳。既然社會上一般人都認為娶公主不是件好事而不願跟公主結婚,所以唐朝的世家大族就更不願跟皇室結為親家。是故,在唐憲宗之前,沒有世家大族的子弟做過駙馬。所以早在唐太宗時就曾經講過:「我貴為天子,可是一般社會人士都寧願跟門閥世族聯姻,卻不願意跟我們皇室結為親家,我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唐太宗這點疑惑,一直延續了百餘年之久,直到唐憲宗以後,才出現極為少數的士大夫、世家大族願意與皇室聯姻之例子,但也是極其少數。

為保官位而聯姻

士大夫跟世家大族不願意尚公主,便造成唐代公主婚姻的困難。於是,公主可以下嫁的對象,便多半是集中在功勳大臣的家族,尤其是那些不是出身於世襲門第或世家大族的功勳大臣們,這些人因為出身沒有世家大族那麼名貴,也因為他們的地位,都是來自於朝廷給的官名,所以為了保持自己的高官爵位,功勳大臣們也就不得不接納公主為妻或媳婦。一旦某個這類家族接納了第一位公主以後,這個家族往往就會陸續接納第二個、第三個公主嫁給自己家族的其他成員,這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親上加親」之觀念。所以我們看有幾個家族跟李唐皇室的婚姻關係是非常密切,以下我們舉數例:

一、楊貴妃家族:楊貴妃本人嫁給唐玄宗,而她堂哥楊錡也娶了太華公主,她另一位堂哥楊國忠,也接納萬春公主與延和郡主為自己的兒媳婦;楊貴妃又有一位堂兄弟楊鑑,也娶了承榮郡主。

二、中唐時幫助朝廷平定安史之亂的郭子儀家族亦復如此:郭子儀兒子郭曖娶了齊國昭懿公主(即昇平公主),郭曖的女兒也就是郭子儀的孫女又嫁回李唐皇室,即是唐憲宗的正妻郭皇后;又,郭曖的另兩位兒子郭鏦與郭銛,也分別娶了漢陽公主跟西河公主。

三、武則天皇后家族:武則天是唐高宗的正妻皇后,而武后的姪兒武攸暨也娶了她女兒太平公主;又,武攸暨的親弟弟武攸止的女兒又嫁回皇室,也就是唐玄宗前半生最心愛的武惠妃;又武后的另外三位姪兒武三思、武承嗣、武承業,也分別也納了安樂公主、永泰公主、新都公主為媳婦。

四、此外像盛唐時干預朝政的韋皇后家族也是一例:韋皇后是唐中宗的正妻,她妹妹也嫁給皇室的嗣虢王李邕,韋皇后堂兄弟韋濯,也娶了安定公主,韋濯的孫女又嫁回皇室,也就是唐德宗的韋賢妃;又,韋皇后的堂姪兒韋捷,則娶了成安公主,以上是韋家的例子。

像這類與李唐皇室數代聯姻的家族例子甚多,以上僅舉四個家族為例,這類家族的特點之一就是幾乎都不是出身很有社會名望的世襲門第家族,所以要藉官位保持權力來源,就必須不斷與皇室聯姻,來增加家族的政治地位。

唐朝公主為何不受歡迎?

然而,何以唐人都畏懼娶公主為妻?這是有幾個原因造成的:

一、唐朝的公主多半品德不佳:不知道是否是李唐皇室家教不良,多數公主表現出的品德往往不好。如唐宣宗想把永福公主嫁給于琮,後來宣宗發現永福公主品行不佳,於是婚事作罷,也就是宣宗自己把婚約收回了。公主出嫁後的敗德之事甚多,譬如高祖的女兒永嘉公主嫁給了竇奉節,卻跟有婦之夫楊豫之淫亂私通。唐太宗女兒合浦公主嫁給了房遺愛,房遺愛就是太宗親信重臣房玄齡之子,雙方家族都是當時有頭有臉的人物,但合浦公主竟偷偷和一位和尚僧辯機私通。唐中宗女兒安樂公主嫁給了前述武三思之子武崇訓,卻又跟武崇訓的堂兄弟武延秀淫亂,她還曾當著上官婉兒面前脫去武延秀的下裳高談闊論,荒唐行徑極其誇張。

除了公主結婚後與外人私通外,有些公主又有性情暴戾不法的,例如唐德宗的女兒義陽公主嫁給王士平,義陽公主平常就驕縱不可一世,駙馬王士平忍無可忍只好抵抗,當然就會發生爭吵,結果事情鬧到皇宮裡,被當時的皇帝唐憲宗知情了,憲宗大怒之下,先把公主關在宮中禁足,但也同樣命令王士平囚禁家中,不准出王家大門一步以示儆戒,可見駙馬真是難為。早在武則天時跟她女兒太平公主時,她們母女倆的態度更是囂張。話說武則天想把太平公主嫁給薛紹,卻嫌棄薛紹的嫂嫂蕭氏,還有薛紹的弟妹成氏兩人,都不是門第貴族出身,於是武則天竟開出條件,要薛家將他們這兩對夫妻先行離婚後才肯下嫁,武則天還說:「我女兒是什麼身分地位,怎麼可以跟那些鄉巴佬的女兒當妯娌啊!」還好當時有人在旁邊勸武則天說:「蕭家好歹也是開國功臣蕭瑀的後代,出身也不算壞」,武則天才打消先要人家離婚的念頭。所以薛紹娶太平公主,反而差點使自己哥哥與弟弟的婚姻破裂,可見娶公主還可能對家族造成極大威脅。

二、家庭禮儀的問題:公主是皇帝的女兒,身分尊貴,所以下嫁以後,常常不肯用當時家庭禮儀來跟公公婆婆行家禮,反而要公公婆婆跟她行君臣之禮,也就是要公公婆婆來拜見媳婦,這實在違反家庭倫理的禮儀。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視禮節的民族,一個媳婦嫁到家裡來,卻完全違背家庭的禮儀,公公婆婆不敢把公主看成是媳婦晚輩,反而是把嫁進來的公主當成自己家老祖母一樣的孝敬,這在公公婆婆心中,其實又何嘗是滋味?唐太宗的女兒南平公主嫁給宰相王珪的兒子王敬直,王珪便說:「當今皇上(指唐太宗)是位有道明君,皇上向來遵守法度,所以我也要讓我家公主媳婦遵守家庭禮儀,我想皇上不但不會罪怪我,反而會認為我這樣做,是為了成全國家禮儀啊!」於是王珪要公主按媳婦禮儀拜見自己,當然也接受了公主的拜見。但這在當時,不過是件例外,因為在王珪以前,公主媳婦向來是不拜公公婆婆的,所以太宗聽到這件事情後也非常高興,下令說:以後公主都要拜見公公婆婆。

然而事實上,公主下嫁後,對公公婆婆仍舊不肯拜見。唐高宗顯慶二年(公元657年)時,曾下詔書說:公主下嫁後仍需要拜見公公婆婆。可見太宗以後到高宗此時為止,做人家媳婦的公主,仍照樣不拜見公公婆婆,所以高宗才必須下詔再特意強調一次。但這次詔書也未必發生功能,因為到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時又再下一次命令說:「按舊例都是公公婆婆拜見公主,而公主媳婦也不回禮,所以朕希望禮官們能制訂相關的拜見禮儀。」此後,還是有好幾位皇帝下過類似詔書。一直到唐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萬壽公主出嫁,宣宗還特別告誡萬壽公主要守做媳婦的禮儀去拜見公公婆婆,可見當時公主媳婦不拜見公公婆婆實在是很普遍的現象。公主自恃是皇帝的女兒,身分尊貴,所以對公公婆婆常視之為「臣」,而自視為「君」的家族成員,這種心態常會讓公公婆婆跟駙馬造成一種委屈感。

前面已經說過,郭子儀的兒子郭曖娶了昇平公主,有一年,郭子儀生日,他的兒子、女兒、媳婦全都去拜壽,但唯獨昇平公主不肯去。郭曖見狀就很生氣,督促昇平公主快點動身,昇平公主就生氣說:「我是君,他是臣,哪有君跟臣拜壽的道理?」就硬是不去。郭曖就更生氣地說:「連皇太子都跟我父親去拜壽了,妳身為媳婦,為什麼不去?」然而昇平公主仍舊是不肯去,於是郭曖盛怒下,就打了昇平公主一巴掌。昇平公主平時驕蠻慣了,受不了這種氣,就哭哭啼啼地跑去跟皇帝父親告狀,此時郭子儀聽了這消息,嚇了一大跳,顧不得滿是前來拜壽的賀客臨門,就綁著郭曖,送進宮中求見唐代宗,要向唐代宗道歉。代宗笑著安慰郭子儀說:「我們做長輩的不裝聾作啞,怎麼互相當親家呢?」還安慰郭家父子,沒有對郭家父子追究。以郭子儀的例子看來,又有哪個家族願意娶公主為媳婦呢?這種媳婦若進了門,那真成了家中的老祖宗老佛爺了,所以誰家願意娶公主為媳婦呢?

三、公主下嫁後設有公主府,駙馬不過是府內的附庸:一般而言在唐代,普通的公主封邑是千戶,有時恩寵高的公主還可封到一千四百戶。所謂封邑的戶數,實際上就是中央政府將這些戶數的賦稅,都送給公主花費,所以公主等於是有薪俸的,她拿的是政府豐厚的津貼。此外,公主設有公主府,公主府裡面有邑臣,也就是她有下屬官吏歸她指揮。根據《唐六典》記載:「公主府有令一人,從七品下;丞一人,從八品下;錄事一人,從九品下。公主邑司官,各掌主家財貨出入、田園徵封之事,其制度皆隸宗正焉。」此外,皇帝在公主出嫁時還會賜給奴僕,這些奴僕人數數量不受限制,所以公主下嫁有很多陪嫁的僕人與財貨。此外,公主下嫁,皇帝必定會為公主蓋一間新宅第,這些新宅第有些是覓地新建,也些則根本就將駙馬原先舊家拆了重建,所以公主下嫁,嫁妝非常豐渥。也就是說,公主下嫁是帶了大量的財產與官吏、官署、僕人一起進門,所以做駙馬的人住的房子就住在公主府裡,公主府的一切財富,官吏、奴僕,都是屬於公主,由公主直接指揮,所以駙馬在公主府中的地位類似附庸般,完全沒有主權。

又,如果公主死亡,駙馬尚要為公主守三年喪,而唐代畢竟還是個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駙馬在家中似乎缺少男性的尊嚴。所以做駙馬的人心中內心感受,多半不愉快,在這情形下,哪個男人願意很熱衷地做駙馬呢?

四、當了駙馬反而不容易升官:唐代,一個男人娶了公主以後,便有了「駙馬都尉」的官銜,於是簡稱為駙馬。一般來說,駙馬與公主結婚後,都會立刻加上一個「三品員外官」的官銜。三品,在唐代是很高的職階,唐代的宰相,一般都是三品官,因為按唐代慣例,除非真的如郭子儀般立過天大功勞,否則一、二品的高官官階,是不會輕易頒賜給官員的,所以可說三品官已是唐代的最高官階。但是「三品員外官」則不然,唐代所謂「員外官」,是指原缺以外的官,也就是正式編制以外的官,只是個編制外的虛銜,不是個正式的官。唐玄宗以後,員外官又改稱為「檢校官」,凡是任何一個官位,哪怕是上至宰相的大官,只要是加上「檢校」兩字銜頭,就根本只是一個虛銜空位而已,即令是檢校宰相,一樣沒實權、沒薪俸,也不能去任何單位上班。所以駙馬雖然有官銜,但也只是個虛的官銜而已,根本不能算正式官吏。

當然,如果皇帝對某位駙馬有恩賞或有意提拔的話,他仍可以當正式的占缺官員。但是翻一翻唐代眾多駙馬歷史來看,唐代一共有210位公主,結過婚的130位,這中間只嫁一次的有100人,有再婚也就是「二嫁」的有27人,至於「三嫁」的有3人,所以總共駙馬人數該有163人。但是,這163人最後能做到位極人臣的宰相,大概只有2人;其他能做到部長級的九卿級官員,不會超過10人;剩下的駙馬,則多半是沒有正式的一官半職。所以做為一位唐代的駙馬,在政治仕途上其實並不是很順利。皇帝跟駙馬的關係是岳父跟女婿,但是這種翁婿關係跟民間是不同的,在民間,這種翁婿關係是很密切的親戚關係,但是在皇宮中,皇帝跟駙馬的翁婿關係卻是非常淡薄的,因為這種關係,與其說是親戚關係,不如說是另一種的政治關係,所以皇帝不會特別照顧女婿當官以免平添政治是非。再加上這些肯來尚公主的駙馬,幾乎都是學識才能不高的人,所以他們的政治仕途通常不是很好。於是對於當時有才幹有能力的人來說,駙馬,並不是個能在政治上能飛黃騰達的升官捷徑,因此他們對於當駙馬也是興趣缺缺。

以上四個因素,都會使唐代人對駙馬身分毫無興趣,敬而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