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November 14, 2007

《如何大談你沒讀過的書?》 教授教你放膽說




【聯合報╱李維國】 2007.11.11 02:56 am



《如何大談你沒讀過的書?》書影。
圖/聯合報提供
時尚派對中,你左近的名媛手拿勃艮地名酒,侃侃說道普魯斯特《追憶逝水年華》最長的句子用標準字體印刷有四公尺,可繞葡萄酒瓶底十七圈。你要沒法搭一句:普魯斯特失眠時最愛讀火車時刻表,只剩下張口結舌傻笑的份?

巴黎大學法國文學教授皮耶‧巴亞(Pierre Bayard)年初出書傳授祕訣,教讀者掩飾未讀過名著的尷尬窘態,意外爆紅全法國爭讀。熱浪席捲全歐撲向英美,英譯本《如何大談你沒讀過的書?》(How to Talk About Books You Haven't Read)《紐約時報》譽為「闖蕩藝文界求生指南」。

巴亞的家人很少讀書,他自己也對書冷感。偏偏教書為業,必須經常在課堂上、咖啡館賞析名著,他不見得本本都讀過。高談闊論沒讀過的書不會臉紅?「沒什麼好丟臉的,博覽群籍的書癡也不可能本本俱到。」

別以為文學教授有多專業,不是每個都讀過《追憶逝水年華》,「說文學教授只翻過普魯斯特,你覺得難以置信,但確實不少人如此。」更別提公認難以卒讀的喬伊斯名著《尤利西斯》。

他舉電影《今天暫時停止》(Groundhog Day)為例,質疑讀書的必要;格雷安‧葛林的《黑獄亡魂》消遣書中角色對聽眾暢談自己沒資格發言的喬伊斯。大衛‧洛吉(David Lodge)小說描述英國學者玩遊戲,說出沒讀過的名著,結果《哈姆雷特》奪冠。王爾德認為不一定要讀完書才能評書,「讀六分鐘最佳」。詩人梵樂希到處讚揚作家,根本沒讀過他們的書。

巴亞認為讀書人面臨三種壓力:要讀書、要把書讀完以及要讀完書才敢和人談論。壓力來自家庭或教育體系,不願承認沒讀過某些書,擔心被當成蠢材。其實「別人怎麼想不如對自己誠實重要,沒必要表現出一副有學養的樣子。」也是心理分析家的巴亞沒想到不讀書的人竟有強烈罪惡感,「這本書讓他們甩開罪惡感,免看心理醫生,省錢多多」。

巴亞把書分為四類:一無所知的、聽人討論過的、翻過的、讀過又忘記的。所幸不是每本都必須讀,只有少數經典和暢銷書,是文化養成和社交的必備,「沒有重要性的書就『不存在』」。他強調領悟書在書海中的位置比知道書中細節重要,就算沒讀過也可以有精采的討論,即使對方也沒讀過。

「學校摧毀對文學的愛,因為不讓學生瀏覽。」事實上,讀書方法許多:「瀏覽、讀頭不讀尾、看索引。」巴亞倡議瀏覽而非細讀,「閱讀應像在花園中漫步」。他認為好讀者有能力由第一行讀到最後一行,但有些書這樣讀,其他書就必須瀏覽。「說是瀏覽,不如說和書共同生活。譬如有時我會從書中找生命的答案,或隨意翻閱幾頁。」

「談沒讀過的書,首要膽子大。」要瞭解書的基本情狀,如封面、書評、讀者反應和作家的八卦,還要掌握談話時機與交談對象。否則,就設法改變話題。碰到作者,只要極力吹捧,免談細節。根據巴亞觀察,學生最知道胡說八道沒讀過的書,也最懂得將課堂聽來的枝節應用於社交。

「所有的意見即使再沒基礎,都有存在價值。」巴亞最大膽的建議是教人把書當開場,接下來大談自己,書的內容丟在一邊。這必須發揮想像力,也等於創作自己的書,「能靈活談論你不知道的事,比讀過世上全部的書還有價值」。

「我喜歡寫有趣的書,用幽默處理複雜議題。」巴亞稱寫這本書期望改造一般學生和歐洲大眾的線性閱讀方式,不要被堂皇大書嚇倒,克服文化恐懼症。「他們視文化為高牆,『知識』是嚇人的妖魔鬼怪。」他終極目的是希冀更多人讀更多書,有更大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