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October 22, 2008

以色列11天》片刻與永恆的對話(下)

【聯合報╱段莉芬】 2008.10.22 02:42 am



約旦河先流經加利利海,最後流進死海。加利利海是極大的淡水湖,有豐富的漁產。所以常被用來喻道:願意分享(流出)的生命才是美的,只進不出的生命將如死海,一片死寂!……



死海一景。
段莉芬/攝影

我喜歡有歷史感的地點,也喜歡有異國風情的場景,但是人間細節才是最能吸引我的地方。所以,我隨手拍的照片,比較少正經八百以名勝為主題,我覺得那些部分可以從各種歷史、博物或美術為主題的書,找到專家名作。我拍照的時候,拜數位相機之賜,不必看鏡頭對焦與否,垂著手,隨意拍,總能拍到很多教友人驚歎的畫面,他們問:「你是怎麼注意的?」而我只是一直覺得故事都藏在日常細節裡。

在耶路撒冷城內,荷槍走過的軍人,膚色黝黑,面帶憂色,想著……

在聖殿西牆廣場上,騎重型軍用摩托車全身武裝的士兵,來找同僚,打算……

坐在聖殿檢查哨出口的老婦,穿著紫花裙,搖著手中裝了零錢的空塑膠罐,估計著……

穿著阿拉伯白袍的阿伯一屁股坐在大路邊,是在等公車嗎?

坐在小發財車後,客西馬尼園牆角外精瘦的老伯,正在數點手中的紙鈔,也許預備著要付什麼款項吧?

站在遊覽車旁,跨騎在一隻有夠醜的羊背上,對著下車的我們,喊著:「One dollar! One dollar!」可是沒有人要與那隻羊合照,他心裡是否想著,生意真難做!

我們這個團體有如行軍,兩個人一組,踏步前進,我們不是來觀光,我們是來受訓。所以,我們幾乎沒有隨意走動的自由,於是我邊走就隨手按快門,連鏡頭也不看,拍出許多同伴會問:「你照哪裡?很棒!」的照片,其實只是走過的巷衖、店面、窗景和影子。
六角星窗欄:六角星又名「大衛之星」,以色列藍白國旗上也用六角星作標誌,當年納粹要求歐洲的猶太人在身上別上六角星作為種族之識別。
段莉芬/攝影

窗景我印象較深的是馬可樓。馬可樓在耶路撒冷城外邊,是主耶穌帶著門徒過猶太人的逾越節,也就是世人所知「最後的晚餐」的地點。大家都等著拍達文西畫中的那個窗景,我則注意到馬可樓周邊的所有大大小小的石頭窗,窗欄都是大衛之星,也就是以色列國旗上的六角星。

五餅二魚餐

不知道主耶穌時候馬可樓的窗,是否只是單單的窗洞?從那樣的窗口望向窗外的藍天,那時的藍天與今日一樣嗎?在被賣的那個夜晚,主耶穌在這樓裡的窗前,拿起了過逾越節的無酵餅,在十二位門徒前擘碎了,說:「你們要如此行,為的是紀念我!」當年以色列人在埃及為奴,摩西帶以色列人出埃及時,耶和華上帝對埃及所行的最大的災就是擊殺埃及全地的頭生子(長子),以色列人則被天使告知,要宰殺羔羊,把羊血塗在門框上,這樣,滅命的天使就會「越過」這個門,這一家就保平安了。在那個耶和華降災的夜晚,吃的就是火烤羊羔配無酵餅和苦菜。以色列人出埃及後,年年都過逾越節以紀念上帝為他們所行的大事,直到主耶穌三十三歲那年也守這個節,而他自己在那年的逾越節,成了「神的羔羊」,被掛在十字架上,所以主耶穌在那個夜晚囑咐他的門徒,將來以逾越節的無酵餅紀念他,紀念他的身體為世人破碎了!

無酵餅因為沒有發酵,一剝就碎,而我們在以色列天天都會吃一種口袋餅,用的是發酵的餅皮,與無酵餅不同。真的像哆啦A夢的口袋一樣,把一個圓餅對切,那餅是中空的,可以在餅皮中放餡。每日三餐,不論我們在哪裡用餐,除了中餐廳以外,桌上一定都有口袋餅和幾種餡料,做為餐前的開胃菜。我還看到街上有專賣口袋餅的店,好像台灣流行的「三種冰」,長長的玻璃櫃後,各式各樣的餡料,任君挑選,店員依顧客的口味填滿口袋餅,結了帳,就可以外帶了。

我們在加利利海附近的餐廳用餐時,有一道菜叫「彼得魚」,要七十美元。因為加利利海是主耶穌呼召彼得的地方,彼得原本是漁夫,所以那裡的餐廳供應的「特色風味餐」就是五餅(口袋餅)和二魚(彼得魚)。當烤得乾乾、吃來沒什麼肉的魚一端上來,我們都無奈的笑了起來,竟然是原生東南亞的「吳郭魚」是也!而且品種還不如台灣改良的好。二千年前的加利利海中,悠遊的一定不是吳郭魚!

十一天的行程,同伴中有人清瘦不少,因為不習慣當地的飲食。我則吃得很滿意,如果你能接受生菜、酸酪及各種起司,也能吃燒烤類,其實我覺得中東的飲食並不油膩!也有米飯,米飯拌上當地質純的橄欖油,味道非常清香!而且,我有自己一套美食哲學,不論你吃什麼,一定要選出主從,有一樣主菜,兩至三道配菜,控制著量,然後細心品嘗,一定可以吃出美味!我覺得人生也是如此,生活在自由區域的我們,選擇性太多,如果不知抉擇、安排、篩選及感恩,什麼都混成一大盤,再好的滋味也嘗不出來!明明是恩典,不但不能欣賞,反而嫌棄不已!

死海有多深?

最後一天,我們往耶路撒冷南邊去,去死海。

死海有多深?我的體驗是只比我身高深一點!

為什麼呢?眾所周知死海的水只進不出,鹽分沉積濃度高,所以浮力大,人根本沉不下去。儘管大夥兒有此認知,但絕大多數的人還是只敢在岸邊小小飄浮。我起先也是怕的,不太敢往水深之處。這使我想起,人面對神的應許,也是類似的態度。有人根本不願一試,有人下了水卻不敢往水深之處前進。如果死海的浮力是事實,我為什麼要怕呢?在淺的地方浮力就已經那麼大,深的地方不也一樣嗎?於是我用立姿踩水,雙手划動,向著海心而去,不知不覺就置身在藍天大海中高聲歌唱:不論死海有多深,它永遠只比你的身高深一點點!神的話語絕對真實,恆定在天,永不改變,只要人能憑信而行!這於我是一次非常難忘而愉悅的信仰經驗。

除了死海,我們也去了加利利海。約旦河先流經加利利海,最後流進死海。加利利海是極大的淡水湖,有豐富的漁產。所以常被用來喻道:願意分享(流出)的生命才是美的,只進不出的生命將如死海,一片死寂!我們來加利利海,一則去約旦河近加利利海之處受浸,如同當年主耶穌在約旦河受浸,一則去加利利海畔尋求主的呼召,如同主當年在這海畔呼召了彼得一樣。

加利利海與約旦河都很美。

我們搭乘平底木造郵輪遊湖,湖面寬廣如同大海。在碎石海邊,細砂其實都是細小的螺貝。海潮輕柔中,我們跪在砂石上放聲呼喊:「主啊,我來了!請呼召我!」說實在的,如果你不是基督徒,或者你是基督徒,但預備的心態不一樣,你來到同樣的海邊,我不知道你是否會有類似的感動?不過,海天一色,輕風習習,浪濤輕柔,依然可以使人滌盡俗慮,身心放鬆!

加利利海邊是有規畫的,不是想靠近就可以靠近,有圍欄有入口的門,門內有兩塊心型的石頭躺在砂上。同伴中許多人並未注意到這個細節,他們看見照片時,便問:「有嗎?有嗎?」有呀!因為在腳下,所以不容易注意到吧!我覺得信仰之路就是石心變肉心的一條呼召之路。

從以色列回來後,親朋好友總會問:「好玩嗎?」

這真是不容易回答的問題。我的收穫很豐富,在西牆(哭牆)的禱告、在耶路撒冷城之金門的敬拜、在橄欖山升天塔的歌唱、在客西馬尼園的痛哭,能說給誰聽呢?如果你要問,以色列或耶路撒冷值不值得一遊?我會說,相當值得,至少那裡是猶太教、回教、天主教、基督教的信仰中心,充滿了歷史與文化的意義。在耶路撒冷城中城外,走來走去,到處都有故事。但好不好玩,實在是很主觀的問題;更何況我不是去玩,好不好玩不是我關切的。誠實的說,感謝神,這是我信仰之途的里程碑!如果你有一樣的心志,你應該靜下心好好的去走一趟。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