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亞:印度的另一個世界
【聯合新聞網╱何逸琪】 2008.09.09 06:38 pm
想從南印到果亞(Goa),並無直達的火車。自塔米拿督(Tamil Nadu)的聖城Madurai搭下午的火車到Kochi(舊譯Cochin,近年去殖民,響應在地化,印度各地紛紛改名)轉車,感謝火車誤點半小時,否則清晨三點半一定比四點露宿在火車站更加寒風刺骨,站內的女性候車室人滿為患,穿著紗麗或旁遮比的婦女攤開了布巾,齊齊在地板拼貼出混搭風格,鮮麗的衣著成為萬花筒圖案。
我和友人只好露宿月臺,找張椅子互相依靠,雖然星光稀微,晨露侵單衣,我們累得無力睜開眼皮,耳邊聽著一批一批人潮走過,廣播器反覆播放火車班次,先是當地邦語Malayalam,再以英語廣播一次。Malayalam嘈嘈的,一式內容一遍遍絮絮不絕,跟Malayalam拼法一樣,顛倒再唸一次,還是一樣。
等著搭七點的第一班渡輪到老科欽(Old Cochin),據說是當年開打香料戰爭的小島。我們逛了舊鎮一上午,下午又匆匆跳上臥鋪車前往果亞唯二的車站。到達是隔天早上六點四十五分。若非隔壁那四位印裔美籍自昨下午兩點半起就開始若無旁人的高談闊論,早上六點粗手粗腳地行動,否則我們充耳不聞列車茶房叫賣,差點睡過頭。
果亞的Dhengli火車站位於群岑環繞的小崗上,六點四十五分,太陽還沒露臉,氣溫很低。遠方一輪旭日半遮半掩地露出淡淡彩光,清早熱氣襲人。我才一出車站到公營的排班小客車站,一如往例,立刻被車伕團團圍住。我們決定住在果亞邦首府Panaji(即Pamjin),而非果亞著名的海灘渡假地。
果亞不似北印、東印、西印,南印,井井有條的單行道,乾爽不見聖獸成群流浪的街道,取而代之的是葡萄牙的奶黃色建築與教堂名,在在顯示四百年的殖民風貌。我和友人深宵於河邊散步,走過濱海的船塢去看電影,漫步過三百多年的小旅館(Pamjin Inn,Afonso Hotel),甚至租著Honda Hero機車長征至各處海灘,絲毫不戒慎恐懼,是情境使然,亦環境使然。
果亞被印度人視為情侶渡假勝地,一九六一年葡萄牙交還政權後,果亞成為全印最小、最富歐洲風情的政邦,間接影響了這區人民作息應對,他們能操數語:母語Kocania,通行Hindi,準國語English, 略通外語Portuguese。
往老果亞走,道路窄小僅容兩輛會車,一旁就是三十公分高的水泥磚隔開潟湖。很像土耳其愛琴海區的公路風格,車來車往全緊緊守著本份,水漾盈盈貼著人,眼內滿滿的漣漪。
老果亞之老,擁有四百年天主教的傳教滄桑史,站牌也不負聲名,立在考古博物館前,衝著歷史文化尋訪的遊人不會敗興而歸。館內高懸著各屆總督油畫肖像,他們穿著文藝復興後期的黑衣,入世心切但顯得拘謹,圍了白色百摺領,一圈圈扼住引頸眺望,(目圭)然能視而目眶深陷,像不死幽魂的執念,教堂一旁就是傳教士的埋骨所。
老果亞磚瓦雖然被後人移作建築材料,百公尺內必有聖鄰,其中,St. Catheral規模雖然最為氣派,內部由八個裝飾華麗的祭壇,可我最中意St.Cajetan,雖則是義大利聖彼得大教堂的"贗品",但小巧的它挨著這區邊緣,一旁是海濱,由椰林所遮蔽。風一吹扶,篩出它的半貌,引人探訪。因其邊鄙,遊人屈指可數,連警衛見了遊客都意興闌珊,睜不開眼皮,繼續昏睡下去。我和一對英國夫妻是僅有的遊客,坐在角落望著穹頂引下來的日光,光緣層遞而下,圓周牆面書寫著拉丁文,有若隨時天使降世高唱聖歌一樣。
對於果亞的印象實在是無以復加的好,至少討人厭的警察惡意攔下我們機車,故意"機車"地說三道四,要查證件、要請我們去警局坐也沒敗壞興致。 我和友人時時據理力爭,開車巡邏的長官只得順從正義,吩附巡街警員:"讓她們走吧!!"。我們馬上揚長而去,迎風奔馳在跨海大橋,前往Mapusa海灘。
其實Mapusa是果亞邦沿海的某海灘名,果亞邦面臨阿拉伯海,連綿不絕的椰子樹和蜿延海灘構就出南島風情。我執意要找座落海岸旁小山崗上的白色小天主堂,昨晚燈火煌煌,眼看就在不遠處,到了白晝,光彩全被吞食殆盡,怎也找不著。
恨恨地一路北上,沿途許多歐美觀光客打著赤膊,騎著野狼125cc(唉真是令人懷念的機車呀!)與我們呼嘯而過。雖然是印度的乾季,一年最宜人的溫度,正午的太陽畢竟不失其熱毒本色,我和朋友連忙找了路旁的小店避暑,有一隻迷途貓咪款款而來,竟伏在桌面上睡著。
一過兩點,我們無所顧忌地往海灘跑,像【神鬼認証】第二集麥特戴蒙,電影一開始就在這裡豁然展開般地狂奔。名為海灘,其實已被印度觀光業分割得零落不堪。沒有一片的完整的海灘,路標上開宗明義,某某海灘哪轉彎,某某海灘怎麼走。Galangute如同邊疆集散地一般,所有的海鮮餐廳、印度風的背包、棉衫、燈飾、手環、民宿、Kingfisher啤酒、外幣兌換所,再加上金髮碧眼以單薄無縷為自然的遊人如織,五點過後,通勤的公車,招呼晚餐的店家,覓食的饕客,整個區域人人都在打饑荒,彷彿過了這個村就沒了這個店,更像日不落的商城。
一水之隔,竟是兩個世界。
返台後,我不時想起果亞,不少印度電影說著果亞假期,塗抹得果亞五光十色,超美趕英的。果亞之韻味並不全然是歐化取勝,都會區急速興起引來傳統失落,但在果亞,古雅以另一種形貌出現,四百年的天主教信仰深植民心,成為生活一部份,居民隨著老果亞的天主堂共呼吸;想鬆散筋骨時,不遠彼岸又能提供濱海野趣,當地人自得游潛,不用像塔米拿督人批掛紗麗踏水。人們很是知道果亞是印度,但形跡非常可疑,正待非常好奇的遊人一探這非比尋常的印度妙地。
想從南印到果亞(Goa),並無直達的火車。自塔米拿督(Tamil Nadu)的聖城Madurai搭下午的火車到Kochi(舊譯Cochin,近年去殖民,響應在地化,印度各地紛紛改名)轉車,感謝火車誤點半小時,否則清晨三點半一定比四點露宿在火車站更加寒風刺骨,站內的女性候車室人滿為患,穿著紗麗或旁遮比的婦女攤開了布巾,齊齊在地板拼貼出混搭風格,鮮麗的衣著成為萬花筒圖案。
我和友人只好露宿月臺,找張椅子互相依靠,雖然星光稀微,晨露侵單衣,我們累得無力睜開眼皮,耳邊聽著一批一批人潮走過,廣播器反覆播放火車班次,先是當地邦語Malayalam,再以英語廣播一次。Malayalam嘈嘈的,一式內容一遍遍絮絮不絕,跟Malayalam拼法一樣,顛倒再唸一次,還是一樣。
等著搭七點的第一班渡輪到老科欽(Old Cochin),據說是當年開打香料戰爭的小島。我們逛了舊鎮一上午,下午又匆匆跳上臥鋪車前往果亞唯二的車站。到達是隔天早上六點四十五分。若非隔壁那四位印裔美籍自昨下午兩點半起就開始若無旁人的高談闊論,早上六點粗手粗腳地行動,否則我們充耳不聞列車茶房叫賣,差點睡過頭。
果亞的Dhengli火車站位於群岑環繞的小崗上,六點四十五分,太陽還沒露臉,氣溫很低。遠方一輪旭日半遮半掩地露出淡淡彩光,清早熱氣襲人。我才一出車站到公營的排班小客車站,一如往例,立刻被車伕團團圍住。我們決定住在果亞邦首府Panaji(即Pamjin),而非果亞著名的海灘渡假地。
果亞不似北印、東印、西印,南印,井井有條的單行道,乾爽不見聖獸成群流浪的街道,取而代之的是葡萄牙的奶黃色建築與教堂名,在在顯示四百年的殖民風貌。我和友人深宵於河邊散步,走過濱海的船塢去看電影,漫步過三百多年的小旅館(Pamjin Inn,Afonso Hotel),甚至租著Honda Hero機車長征至各處海灘,絲毫不戒慎恐懼,是情境使然,亦環境使然。
果亞被印度人視為情侶渡假勝地,一九六一年葡萄牙交還政權後,果亞成為全印最小、最富歐洲風情的政邦,間接影響了這區人民作息應對,他們能操數語:母語Kocania,通行Hindi,準國語English, 略通外語Portuguese。
往老果亞走,道路窄小僅容兩輛會車,一旁就是三十公分高的水泥磚隔開潟湖。很像土耳其愛琴海區的公路風格,車來車往全緊緊守著本份,水漾盈盈貼著人,眼內滿滿的漣漪。
老果亞之老,擁有四百年天主教的傳教滄桑史,站牌也不負聲名,立在考古博物館前,衝著歷史文化尋訪的遊人不會敗興而歸。館內高懸著各屆總督油畫肖像,他們穿著文藝復興後期的黑衣,入世心切但顯得拘謹,圍了白色百摺領,一圈圈扼住引頸眺望,(目圭)然能視而目眶深陷,像不死幽魂的執念,教堂一旁就是傳教士的埋骨所。
老果亞磚瓦雖然被後人移作建築材料,百公尺內必有聖鄰,其中,St. Catheral規模雖然最為氣派,內部由八個裝飾華麗的祭壇,可我最中意St.Cajetan,雖則是義大利聖彼得大教堂的"贗品",但小巧的它挨著這區邊緣,一旁是海濱,由椰林所遮蔽。風一吹扶,篩出它的半貌,引人探訪。因其邊鄙,遊人屈指可數,連警衛見了遊客都意興闌珊,睜不開眼皮,繼續昏睡下去。我和一對英國夫妻是僅有的遊客,坐在角落望著穹頂引下來的日光,光緣層遞而下,圓周牆面書寫著拉丁文,有若隨時天使降世高唱聖歌一樣。
對於果亞的印象實在是無以復加的好,至少討人厭的警察惡意攔下我們機車,故意"機車"地說三道四,要查證件、要請我們去警局坐也沒敗壞興致。 我和友人時時據理力爭,開車巡邏的長官只得順從正義,吩附巡街警員:"讓她們走吧!!"。我們馬上揚長而去,迎風奔馳在跨海大橋,前往Mapusa海灘。
其實Mapusa是果亞邦沿海的某海灘名,果亞邦面臨阿拉伯海,連綿不絕的椰子樹和蜿延海灘構就出南島風情。我執意要找座落海岸旁小山崗上的白色小天主堂,昨晚燈火煌煌,眼看就在不遠處,到了白晝,光彩全被吞食殆盡,怎也找不著。
恨恨地一路北上,沿途許多歐美觀光客打著赤膊,騎著野狼125cc(唉真是令人懷念的機車呀!)與我們呼嘯而過。雖然是印度的乾季,一年最宜人的溫度,正午的太陽畢竟不失其熱毒本色,我和朋友連忙找了路旁的小店避暑,有一隻迷途貓咪款款而來,竟伏在桌面上睡著。
一過兩點,我們無所顧忌地往海灘跑,像【神鬼認証】第二集麥特戴蒙,電影一開始就在這裡豁然展開般地狂奔。名為海灘,其實已被印度觀光業分割得零落不堪。沒有一片的完整的海灘,路標上開宗明義,某某海灘哪轉彎,某某海灘怎麼走。Galangute如同邊疆集散地一般,所有的海鮮餐廳、印度風的背包、棉衫、燈飾、手環、民宿、Kingfisher啤酒、外幣兌換所,再加上金髮碧眼以單薄無縷為自然的遊人如織,五點過後,通勤的公車,招呼晚餐的店家,覓食的饕客,整個區域人人都在打饑荒,彷彿過了這個村就沒了這個店,更像日不落的商城。
一水之隔,竟是兩個世界。
返台後,我不時想起果亞,不少印度電影說著果亞假期,塗抹得果亞五光十色,超美趕英的。果亞之韻味並不全然是歐化取勝,都會區急速興起引來傳統失落,但在果亞,古雅以另一種形貌出現,四百年的天主教信仰深植民心,成為生活一部份,居民隨著老果亞的天主堂共呼吸;想鬆散筋骨時,不遠彼岸又能提供濱海野趣,當地人自得游潛,不用像塔米拿督人批掛紗麗踏水。人們很是知道果亞是印度,但形跡非常可疑,正待非常好奇的遊人一探這非比尋常的印度妙地。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