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01, 2009

痞子英雄 ep.1 pt.5/6 Black & White

痞子英雄 ep.1 pt.5/6 Black & White

痞子英雄 ep.1 pt.4/6 Black & White

痞子英雄 ep.1 pt.4/6 Black & White

痞子英雄 ep.1 pt.3/6 Black & White

痞子英雄 ep.1 pt.3/6 Black & White

痞子英雄 ep.1 pt.2/6 Black & White

痞子英雄 ep.1 pt.2/6 Black & White

痞子英雄 ep.1 pt.1/6 Black & White

痞子英雄 ep.1 pt.1/6 Black & White

Thursday, April 30, 2009

陈凯歌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陈凯歌(1952年8月12日-),原名陈皑鸽,中国著名导演,现已加入美国籍。陈凯歌出生于北京,籍贯福建长乐,父親是名導演陳懷皚,曾就读于北京四中。少年時期在文革中经历插隊。陈凯歌的第一任妻子是孙加林(北京电影洗印厂,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杜邦公司(http://www.linkedin.com/in/jlsun),洪晃,现任妻子陈红是中国著名演员。

他与张艺谋同是中国大陆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他导演的《霸王别姬》被部分影评家认为是中国文革后最有艺术价值的一部电影,诠释了中国半个世纪的风雨变换和人物命运。

2005年作品《无极》受到广泛地批评,被认为内容空洞做作。

陈凯歌著有《少年凱歌》一書。

目录 [隐藏]
1 经历
2 作品
2.1 电影
2.2 电视剧
2.3 短片
3 表演



[编辑] 经历
1970年参军
1974年复员转业
1976年进入北京电影洗印厂工作
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编辑] 作品

[编辑] 电影
《黄土地》(1984年)
《大阅兵》(1986年)
《孩子王》(1987年)
《边走边唱》(1991年)
《霸王别姬》(1992年)
《风月》(1996年)
《荆轲刺秦王》(1999年)
《温柔地杀死我》(2002年)
《和你在一起》(2003年)
《无极》(2005年)
《梅蘭芳》(2008年)

[编辑] 电视剧
《蝶舞天涯》
2002年10月22日 呂布與貂蟬

[编辑] 短片
《十分钟年华老去——百花深处》(2002年)
《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电影——朱辛庄》(2007年)

[编辑] 表演
《大宅门》饰府衙差官
《末代皇帝》饰宫门守卫
《和你在一起》

 就算人生只剩菜尾 還是要懷抱著初衷

 

  菜尾也能料理出一道佛跳牆
  孫大偉廣告生涯25年的創意經驗與人生況味

  他不老,但大家老愛稱他「老頑童」。久了,即便頑童依然如小孩子般純真貪玩,也快被叫成菜尾。

  他不愛,但大家老愛稱他「廣告教父」。連他自己也懷疑──是因為做廣告比較久?曾在奧美帶領領過一批夢幻的創意團隊?做的廣告跟他做過的MTV台廣告一樣「好屌」?還是因為得過的獎跟當過的評審一樣多?

  如果作品如同人生,最終都要變成菜尾,他希望自己是至少可以是個還「懷抱著初衷的菜尾」。

  人稱廣告教父的孫大偉大主廚,要如何將25年的廣告生涯料理上菜,端出一桌色香味俱全的人生盛宴?

  本書收錄孫大偉歷年來陸續創作發表的文章。內容主要有精彩廣告行銷、創意個案解析分享;廣告生涯裡難忘的人生體驗故事,共分為「菜尾」與「初衷」兩冊。

  閱讀本書,就像回顧、挑食孫大偉25年廣告生涯累積的菜尾精華,依然可以清晰地嗅聞出其中滿懷壯志熱情與純真的初衷,徹底謹記實踐了他初入廣告界時為自己立下的座右銘──「全力以赴,莫忘初衷」。

  書中首次收錄孫大偉當年離開奧美廣告時,讓許多同事感動流淚為之動容的一封信<那一夜,我們升營火>──

  「……可是,在奧美工作,你又必須同時保持情感上的敏感與韌性,你要學習如何去面對一波又一波的別離。往日攜手的伙伴,不斷的在火光邊緣消失,即使心中流淚,你又必須裝著若無其事。同時,你還要往火堆裡丟進更多更多的柴,去填補他們帶走的光與熱。這是這個行業令人難以忍受的宿命,而我卻也過了這麼多年。

  不可否認,奧美的這堆營火,在業界是十分的耀眼引人,所以火旁有越來越多的人聚集。幸好目前還沒看到賣黑輪、打香腸的出現。

  大家在火光的照耀下飲酒作樂,高談闊論,好不熱鬧!大家理所當然的分享火的光與熱,卻吝於往火裡丟進燃料。好像火本來就應該在那燃著,本來就應該燒得這麼旺。自己不必做任何的努力或改變,只要走到火光照耀範圍內,就能被別人看到,就看起來滿專業,就得到別人的羨慕,業界的尊重。

  動嘴的人越來越多,動手的人越來越少。近年來好像每個人都會提出對這把火的要求,對這把火的批評,但是有誰真的想過自己到底有沒有為這把火做了些什麼?……」

  回首昨日,字裡行間,依然清晰可見孫大偉初衷裡純真的至情至性及對於廣告的熱愛與熱情。在另一篇<麻雀東南飛,五步一徘徊>裡我們看到同樣真情至性的孫大偉,只是角色從廣告教父跳換成溫柔的為人之父。其中滿溢著為人父母眼見小孩一天天長大成人,心中錯綜複雜、悲喜交集的款款深情──

  「就在兩三個禮拜前,他那剛考上大二轉學考的小牛,因為遷入新的宿舍,卻在兵荒馬亂之際,把兩條貼身了快二十年的小被單給弄丟了!二十歲的大男生,竟然傷痛的當眾哭出了眼淚……

  小被不見了,彷彿親人走丟了!大白天的時候,內心微弱的呼喚聲暫時會被四周的喧囂掩蓋。但是等到晚上夜闌人靜、午夜夢迴,那種幽幽不斷的無邊悔恨、就變成可以真切觸摸的刻骨銘心。

  他比小牛活得久,經歷過更多人世的聚散與無常。有些分手是突如其來的,讓人無法準備、措手不及。有些告別卻是眼睜睜的看著他一點一滴發生,卻也沒有半點辦法可以阻止。

  對他這個父親來說,隨著那兩條小被的不告而別,也意謂著以前那個站在幼稚園門口對他飛吻之後,還會高舉著雙手對他不斷揮舞的小男孩,從此真的斷了音訊、不再回來。

  這陣子,他經常會低著頭想念在懷裡鑽進鑽出的小牛和小馬,而他們卻就站在身邊。兄弟倆身高已經超過180公分。他往往要回過神、抬起頭才看得見眼前這兩個日益陌生的大人。 」

作者簡介

孫大偉

  好奇貪玩的創意頑童。自認素質太差的學生。人稱廣告教父。
  嗜花愛草──入行前曾開過「華圃」花店。
  大器晚成──32歲時才以「莫忘初衷,全力以赴」為座右銘踏入廣告圈。
  至今從事廣告25年。得獎無數。創作過「MTV台好屌」等膾炙人口的廣告。
  懷抱著初衷一路走來,依舊忠於生活,對人生全力以赴。
  50歲時完成鐵人三項比賽。55歲完成單車環島。
  出版過《人慾橫流》、《該生素質太差》等書。

陳彧馨旅札》是咖啡館大道也是薄餅小街

‧邊邊角角藝文論壇 2009/04/27



【邊邊角角藝文論壇╱陳彧馨】



如果有一條街,街上開滿間間可愛小店,小店全部賣著和著麵粉雞蛋糖做成的法式薄餅(crepe),會是一條怎麼樣香甜可口的街呢?


從圓亭(La Coupole)到圓頂 (Le Dome)咖啡館,順著如此方向,走在蒙帕納斯大道(Boulevard du Montparnasse) 這條幾可被稱為咖啡館大道之路後,就可以穿越羅丹作品「穿著睡衣的巴爾札克」佇立的「發煩」(Vavin)街口。再順著走約莫十分鐘,就能發現與蒙帕納斯大道交叉的蒙帕納斯街 (Rue du Montparnasse)。


從蒙帕納斯大道往右轉進蒙帕納斯街的這段短短路程,於我來說,就是巴黎午間最幸福的路線。靜靜享受完大蒙帕納斯名咖啡館的氣息後,轉進這條小蒙帕納斯,面對的,就是巴黎這樣一條充滿甜香薄餅的至福之街。


我仍然記得第一次吃到法式薄煎餅的幸福時刻。


第一次嘗試法式薄餅,並不在熱鬧小攤,而是規規矩矩穿著好衣服像個公主似地端坐在高雅餐廳裡,舉著刀叉,忍受甜點師傅在桌邊煎著薄餅的香氣陣陣襲來,拼命地擺出氣質隱藏垂涎模樣。那年,我十二歲。


父親首次帶著我到他所喜愛的法國館子吃飯,那是位於天母的雍雅坊,名字聽上去東方,卻是道地法國菜。父親點了海鮮盒作前菜,給我點了鴨胸當主菜,末了,要了一份兩人吃的酒汁煎薄餅。那大約是菜單上最華麗的點心,甜點師傅像要登場表演地推了迷你料理桌到我們桌旁,在餐廳所有客人注視下在爐上點了火,攤開薄薄一層雞蛋麵糊在平底鍋,小火慢煎,滋滋作響。餅子將熟未熟之際,師傅順著削成美麗弧狀的橙皮倒下桔子酒,火焰霎時順著橙皮而上,焦香酒香、奶糊甜香、橘子醬酸氣撲鼻而來,伴隨餐廳客人如雷掌聲。我一直記得那幕,鮮明地連那氣味也彷彿有顏色,在記憶裡泛著春綠的明亮橙黃,溫暖而有點幸福的驕傲。


火腿蛋口味的法式鹹薄餅,鹹薄餅以蕎麥製成。攝影/陳彧馨



雍雅坊已經收了,然而當我站在蒙帕納斯街上,看著一間又一間,一間再一間似乎沒有盡頭的薄餅小鋪面容愉快地朝我招手,與父親同享法式薄餅的時刻便如在眼前。


推開名為普魯嘉斯坦的薄餅小舖大門時(Creperie Plougastel),已經是下午二點。雖然喝了香料熱紅酒又喝了加奶咖啡,但是從冬日早晨八點開始的漫遊持續了六個鐘點,也不過就喝了這些,肚子自然餓得很,不客氣地咕嚕嚕直叫。普魯嘉斯坦小餅舖裡不大、氣氛溫暖,幾乎每張桌上都是一碟子或將要吃完、或剛上菜的法式薄餅,外加一壺香熱蘋果酒,層層疊疊美妙的氣味,簡直要讓我餓暈在小木桌子前那樣香的過分。


「普魯嘉斯坦」是據說薄餅發源地法國布列塔尼(Brittany)地區的城鎮,不過除了這一點,對於這個城鎮一點印象也沒有,再說腹中饑餓如雷,也不由人細想。等不及地翻開菜單,完全只找認得的字隨便點,結果一氣吃下一小碟肥美白蘆筍沙拉、一份培根蛋火腿鹹薄餅(galette) (到底怎麼叫了這口味?)、喝下半壺熱蘋果酒,才終於可以保留點氣質稍事休息。


「那麼可以上甜點了嗎?」店鋪裡午餐的食客逐漸散去,用午茶的人還尚未進來,轉眼間我幾乎是惟一一桌還在用餐的客人,大約如此和氣的胖老闆服務地很仔細。 「麻煩你了。」我輕聲說。


點了套餐,包含沙拉、當做主餐,使用蕎麥製成的鹹薄餅,和最為懷念的雞蛋牛奶甜薄餅。蕎麥薄餅的口感與雞蛋甜薄餅略有不同,因此雖然止了飢,但對於回憶的飢渴尚未飽足。小店裡自然沒有酒汁薄餅這樣後來曉得算是高級的桌邊甜點,所以點了白糖口味薄餅,乾淨清爽地省去香蕉草莓巧克力楓糖漿這些甜膩。


望著桌上鵝黃色樸素簡單的餅子,忍不住向老闆討片柑橘,說是想回味當年初次滋味。胖老闆笑了笑,搖搖擺擺地回到櫃檯後,端出了一小玻璃杯酒,大方地澆在白糖薄餅上。「這是桔子酒,就是那種酒汁薄餅使用的唷。」金黃的酒汁一點點暈開在薄餅上,慢慢融化白霜似的糖粒,逐漸地,空氣中再次充滿泛著春綠的明亮橙黃,充溢在鼻尖唇上。


蒙帕納斯街就是一條這樣香甜可口幸福的街。我閉上眼睛深深嗅聞著,彷彿再次回到了十二歲。


普魯嘉斯坦薄餅小舖(Creperie Plougastel)地址:47, rue du Montparnasse Paris, France 75014



(陳彧馨/紅蜻蜓‧邊邊角角藝文論壇成員)

回應與挑戰》從飛天車到GPS

【聯合報╱田英奇】 2009.04.30 02:48 am


小說家張系國最近寫了一篇隨筆(按,見《聯副》4月14日〈我下一輛車是飛機〉),說現在有一種飛天車已經商業生產,害他興奮得睡不著覺。汽車的發明大大解放了人類「行」的束縛,不但不用固定路線(如火車),也不用看動物臉色(如馬車),從此路越修越好,車子越造越厲害。可是再怎麼厲害,碰上大塞車還是一樣動彈不得,難怪我們大作家聽到車子可以上天,會如此興奮。想想如果眼前看到大片車陣,只要按個鈕,愛車騰空而起,馬上進行三度空間運動,還可以取直線抄近路(不對,這沒有路了),大聲嘲笑下面那些烏龜,多麼快意!

可是慢著,要是再來個亨利福特,把這玩意兒大眾化了,那可不得了。你可以騰空,他也可以騰空,大家都拔地而起,滿天都是飛天車晃來晃去,那天空恐怕不會很希臘,而會很紐約了。

再者,現在的汽車都強調安全設備,總要保證萬一發生事故時駕駛乘客的性命無虞,可是飛天車如果在空中相撞,勢必往下栽,就算是有像戰鬥機那樣子的逃生彈跳設備,恐怕還來不及啟動,就連人帶車摔成齏粉矣。而且掉下來摔進房子或砸到人,也難保不會多賠上幾條冤魂。

不過無論如何,「車子能飛」這個構想,倒是歷久不衰。回想小時候最令我著迷的一本書,就是《萬能車嚏嚏砰砰》,故事是說一個英國的發明家,利用發明「口哨糖」賺來的錢,買了一輛舊車改裝。說也奇怪,這輛車顯然具有「人工智慧」,會自行組裝出一些功能按鍵,不但能飛天,還能當船在水上開!

後來長大了才知道,這本童書叫Chitty Chitty Bang Bang,不但世界聞名,還拍成了電影。提起作者Ian Fleming可是大大有名,全世界最厲害的諜報員007 James Bond就是他老兄創造出來的。想想每一部007電影裡,龐德的車子都有些稀奇古怪的配備,那麼讓「嚏嚏砰砰」能夠上天下海,Ian Fleming不過是牛刀小試而已。

最有趣的是,在《萬能車嚏嚏砰砰》的故事裡,發明家原本不知道這車子能飛,是當他們一家塞在車陣裡時,忽然發現儀表板一個拉掣上面亮燈寫著pull(拉),結果一拉之下,嚏嚏砰砰居然伸出了翅膀飛起來了!如此說來這個飛天車幾乎可以媲美李麥克的「夥計」,居然可以判斷路況,建議駕駛者騰空!現實世界裡的車子,唯一能夠提供這種蒐集資訊,和駕駛雙向溝通功能的,大概只有GPS。這玩意兒基本上就是一個跟衛星連線的小電腦,不但告訴我們該怎麼走,前面是不是塞車,大概多久可以抵達,連附近有什麼小店,如果錯過了路口該怎麼改道都能即時提供。

如果硬是要挑眼,我覺得現在的GPS還是太冷冰冰了。每次開車用它,它只會說「前方五十公尺處左轉」;不小心走錯了也只會說「重新計算」。我常常想,如果GPS再聰明一點,在塞車時候跟我說:「沒辦法,大概得塞個十五分鐘,我講個笑話給你聽好不好?」如果我miss掉它的指示,它會嘟囔著:「笨蛋,你又走錯啦。不過沒關係,你在下一個……」然後貼心的告訴你:「不要急,慢慢來。」如果再配上一個娃娃音,這就太完美了!

Tuesday, April 28, 2009

齐如山

人物简历
  齐如山(1875—1962),戏曲理论家。河北高阳人。早年留学欧洲,曾涉猎外国戏剧。归国后致力于戏曲工作,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主要演员,当遇到梅兰芳看他天才与勤奋,遂决心帮助梅并为其编剧。1912年在北京经常为梅兰芳的表演及剧本提出修改意见。1916、1917年以后的二十多年来,与李世戡等为梅兰芳编排时装戏《一缕麻》(齐如山为梅编写的第一出戏)、古装戏《黛玉葬花》(梅演出的第一出红楼戏)、《嫦娥奔月》、《千金一笑》、《廉锦枫》、《生死恨》、《俊袭人》、《凤还巢》(根据清代传奇编写)等剧,齐为梅编创的时装、古装戏及改编的传统戏有二十余出。梅的几次出国演出,齐都协助策划,并随同出访日本与美国。1931年与梅兰芳、余叔岩等人组成北平国剧学会,并建立国剧传习所,从事戏曲教育。编辑出版了《戏剧丛刊》、《国剧画报》,搜集了许多珍贵戏曲史料。
[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齐如山尽其毕生心力研究中国戏曲。齐如山知识渊博,治学严谨,他不满足于书本的研究,而是在现实生活中广泛搜集资料,并与书本记载相参照,得出确切的结论。在将近四十年的时间内,他曾访问过京剧界老角名宿达三四千人,纪录下丰富生动的原始材料,并从古代经籍、辞赋、笔记、风土志以及西方有关的心理学、戏剧理论著作中寻找线索和印证,最后整理归纳为著作,主要有《说戏》、《观剧建言》、《中国剧之组织》、《京剧之变迁》、《脸谱图解》、《梅兰芳艺术之一斑》、《梅兰芳游美记》等三十余种。他提出的“无声不歌,无动不舞”论点,是对中国传统戏剧最精炼、最准确的概括,他晚年的著作《国剧艺术汇考》内容丰富,考据周详,更修订了自己早期研究中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将有关京剧艺术的种种问题,擘肌分理,予以客观精审的考证,为京剧研究提供了一部充实完备的参考书。
  除了理论上的研究,齐如山还身体力行,从事于艺术改革的实践。齐如山与梅兰芳谊兼师友,早在民国初年,他就为刚刚崭露头角的梅兰芳编写了大量新戏,如《天女散花》、《廉锦枫》、《洛神》、《霸王别姬》、《西施》、《太真外传》、《凤还巢》等等,并进行排演。在舞蹈动作、服饰化妆、剧本文学性各方面皆卓有创造,开一代新风,为梅兰芳创建独树一帜的梅派艺术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在他的倡议奔走下,二三十年代梅兰芳几次出访日本、美国及欧洲,使中国京剧得以弘扬海外,跻于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之林。1931年与梅兰芳、余叔岩等人组成北平国剧学会,并建立国剧传习所,从事戏曲教育。
  齐如山还是一位历史学家,他的不少著作属于社会史范畴,而且都是活泼新鲜、极其生动具体的第一手资料。他自述:“我做了十来年买卖,与各界的人都接触得很多,真可以说是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农工商贾,各种技艺人员都认识了不少”,而“欲研究经史,不能离开社会”,他认识到“由社会中的许多情形,可以明了经史的意义;由经史中的记载,又可以知道社会中各事之来源”,所以,他屏弃了皓首穷经老一套的做学问之道,而是另辟蹊径,走向社会。他对于社会中的文化、风俗、习惯、人情以至婚丧、庆吊、酬应、来往、买卖、工艺、技术、娱乐、游艺、饮食等等,都极感兴趣,并悉心加以调查研究。这方面的著作有《北平三百六十行》、《故都琐述》、《北平零食》、《北京土话》等,都是他亲自调查访问所得,是第一手真实可靠的材料,而不是从书本中爬梳检覈出来的。齐如山可谓近代社会掌故的宗匠。
  齐如山晚年所写《齐如山回忆录》的内容更是包罗万象,文字生动朴实,全用日常口语,读来亲切感人。
  齐如山曾在北平女子文理学院任教。1962年于台湾去世。
  陈凯歌指导的电影《梅兰芳》中,梅党的核心人物邱如白即以齐如山为原形。
[编辑本段]生平经历
  齐如山先生是中国受过完整、系统旧式教育的最后一代知识分子。他原名宗康,字如山。1875年出生于河北高阳县。自幼泛读经史,对流行于家乡的昆山腔、弋阳腔、梆子等地方戏曲十分喜爱。他19岁进官办的外语学校——北京同文馆,学习德文和法文,前后约5年。毕业后毅然决然地游学西欧,用心学习和考察了欧洲的戏剧。辛亥革命后回国,担任了京师大学堂和北京女子文理学院的教授。齐如山对戏剧和戏剧理论都有着深入的研究,他早年还编写过话剧剧本《女子从军》,戏曲剧本《新顶砖》、《新请医》等。当然他对京剧最为醉心。他酷爱京剧,但又看到了旧皮黄的一些缺点,因而产生了研究和改革京剧的兴趣。
  其时,齐如山经常参加一代宗师谭鑫培(现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元寿的曾祖父)、田际云领导的正乐育化会的一些活动。该会还经常邀请文化艺术界的人士到会作演讲,齐如山是其中之一。他为该会的会员介绍西洋戏剧的情况以及讲述有关戏剧理论,极力主张改进中国戏曲。他的演讲使长期封建闭塞在京剧舞台一隅的伶人们大开眼界。谭鑫培和田际云称赞:“讲得实在好!”而在台下众多的听众中便有冉冉升起的新星——青年京剧演员梅兰芳。
  齐梅二人的相识过程在梨园界亦是一段佳话。1913年,刚刚崭露头角的梅兰芳在天乐茶园演出《汾河湾》,据说这是齐如山第一次观看梅的演出。正如电影所表现:当台上薛仁贵唱到窑门一段,饰柳迎春的梅兰芳按照师傅教的传统演法,面向内坐,竟自“休息”了,或者说他也如台下的观众一样,在一旁毫无表情地背对着薛仁贵坐在那里静静听其独唱。
  梅兰芳这出戏当时已经深受老观众的欢迎,而当时的观众大多也是来“听”戏的,戏迷们甚至会闭目摇头晃脑地拍打着板眼来听,听到好处便睁双眼大声喝彩叫好,好像并不在意其他角色和剧情的关系。因此在中国京剧舞台上的角儿们,常常是你唱你的,我唱我的。不少演员甚至为了取悦观众而不顾剧情一味地斗嗓子。但齐如山以当代戏剧家独特的欣赏眼光,从旧戏中发现了不少瑕疵和不足。齐如山对这位比他小19岁好学上进的青年伶人非常看重,并很想帮助这位年轻人。但他当时与梅兰芳还不相识,便采取文人常用的办法写信。他用毛笔蝇头小楷写成的这封信竟长达三千言,且颇费斟酌,花去几乎一天的时间。其主要内容是以《汾河湾》为例,谈了表演与剧情如何结合的问题:“假使有一个人说,他是自己分别18年的丈夫,自己不相信、叫他叙述身世。岂能对方在滔滔不绝地叙说着,自己却漠不关心呢?”齐如山在信中直率地批评了传统戏剧的演绎,对梅兰芳所演的柳迎春这个人物的身段设计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戏里薛仁贵离乡背井18年,如今回来了,柳迎春怀疑是陌生人冒充自己的丈夫,便一气跑回寒窑,顶住窑门不开。这时薛仁贵在窑外有一大段“西皮”唱段,回忆了当年在寒窑新婚的情景,表露自己的思念之情。按照传统演法,梅兰芳进窑后一直背对门外的薛仁贵纹丝不动地坐着,尽管薛仁贵唱得声情并茂,她却还是无动于衷,脸上、身上一点“戏”也没有。但当薛仁贵刚一唱完,柳迎春却立刻开门相认,这就不符合生活逻辑和戏剧人物情理。齐如山在信中建议柳迎春在听薛仁贵诉说时,要趁着胡琴“过门”见缝插针地加进身段、表情,随着薛仁贵的叙说,要表现出柳迎春复杂心理的变化。听他唱到“常言道千里姻缘一线定”的时候,要有十分倾听的神态,因为这句话与自己息息相关。薛仁贵唱到“你的父嫌贫心太狠”的时候,柳迎春要显得很气愤难过。而唱到“将你我夫妻赶出了门庭”的时候,柳迎春要为之动情,做出以袖拭泪的动作。等到薛仁贵把当年的隐情全部述毕,柳迎春就可以明白门外之人正是分别18载的丈夫。如此再开门相见,就如同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了。齐如山在信的后半部分,把薛仁贵唱段分成九个段落,一一配上自己设想的柳迎春的身段表演。
  梅兰芳接到齐如山的长长来信,十分高兴,认为信中的意见切中节骨眼,建议十分合情合理。他深深感激这位富有学问的长者的垂青和画龙点睛的指点,并果敢地根据齐如山的建议和设计,重新编排柳迎春的身段、表情和心理活动。10天后,梅兰芳再次表演《汾河湾》,推出的便是齐如山设计的新版本。当饰薛仁贵的谭鑫培唱到那一段时,梅兰芳忽然站起身来,与谭的唱段内容相配合,身段、表情丝丝入扣。散戏后,谭鑫培对别人讲:“窑门一段,我说我唱的有几句,并非好得很啊,怎么有人叫好呢?留神一看,敢情是兰芳那孩子在做身段呢!”齐如山看了这次演出十分激动。想不到这位风头正健的青年名旦如此虚怀若谷,完全按照他的意见对作品作了如此认真的修改,使其扮演的角色丝丝入戏。
  此后,只要梅兰芳有演出,齐如山就去看,看完总是即写信加以指导,前后竟写了100多封。二人以“函授”的方式分享对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的理解,却从未谋面。
  既然齐如山与梅兰芳同在一个城市,而且齐如山也经常去剧场看梅兰芳演出,为什么不约会当面交谈,而要费笔墨之劳呢?这与当时的社会风俗状况有关。旧社会戏曲演员常常被鄙称为“戏子”,而列入下九流。清末民初还流行一种“相公堂子”,即一些面目俊姣的男童伶充当类似男妓的角色,供那些“风雅人士”调笑和淫乐,他们大捧某些男旦,相互之间甚至争风吃醋。在齐如山晚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曾谈到,他当时不大愿意与旦角有来往,是怕被朋友误会,再说那时梅兰芳也不大肯见生人。所以这种“函授”方式才会持续良久。
  直到有一天,梅兰芳派人给齐如山送去一封信,邀请他来家中见面,二人才由此订交。此举对当时的齐如山来说也是需要一些勇气的,因为他实在太热爱京剧,才有此抛却世俗之举。自此,齐如山正式开始为梅兰芳排戏。他先后编写了《一缕麻》(齐如山为梅编写的第一出时装现代戏)、《嫦娥奔月》、《黛玉葬花》、《霸王别姬》等以旦角为主的新戏26部,后来又把古代描写舞蹈的辞赋中的动作找出来,编成身段,教给梅兰芳。只可惜这些在电影“梅兰芳”中只表现出短枝零叶,而难现其全貌。
  1916年后,齐如山与李释戡等陆续为梅兰芳编写剧本多达40余种,如《牢狱鸳鸯》、《麻姑献寿》、《童女斩蛇》、《红线盗盒》、《天女散花》、《晴雯撕扇》、《木兰从军》、《上元夫人》、《廉锦枫》、《洛神》、《太真外传》、《俊袭人》、《凤还巢》(根据清代传奇编写)、《春灯谜》、《双官诰》等剧。他编排的古装戏,善于运用舞蹈手段刻画人物,对改进旦角身段作了大胆有益的尝试。1929年为梅兰芳赴美演出,齐如山曾编译梅兰芳介绍,并将剧情说明书、演出剧本、曲谱及戏曲服装、砌末、脸谱、乐器、刀枪把子等全部附上英文的图解。梅的几次出国演出,齐如山都亲自协助策划,并随同出访日本与美国。1931年他又与梅兰芳、余叔岩、清逸居士、张伯驹等,以改进旧剧为宗旨,组成北平国剧学会,编辑出版《戏剧丛刊》、《国剧画报》,搜集展出了许多珍贵的戏曲资料。附设的国剧传习所,有学生75名,其中刘仲秋、郭建英、高维廉等人,在艺术上均有一定成就。
  齐如山对梅派艺术的形成并走向成熟竭尽心智,功不可没。可以这样说,没有齐如山中途的介入,也就不会有名满海内外的“伶界大王”梅兰芳!同样,倘没有梅兰芳全力的配合,齐如山也不可能有如此深入地研究京剧艺术的机缘,成为一代著作等身的戏剧大家。梅兰芳与齐如山是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要研究梅兰芳,就不能不提到齐如山;要总结梅兰芳的艺术经验和成就,也不能不关注齐如山对京剧改革所作出的种种尝试和贡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齐如山先生的生平事迹寂寂无闻,这对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京剧艺术的优良传统,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更不幸的是电影《梅兰芳》竟把戏剧大家齐如山演绎为小花脸的二、三流角色。
  1933年,因种种原因,梅兰芳举家南迁上海,齐如山则留在了北平。齐如山和梅兰芳长达20余年的合作就此黯然结束。齐如山对这次分手十分无奈和惋惜,此时写给在上海梅兰芳的信,让后人读出了凄楚伤感和他的骄傲倔强:“我从民国二年冬天给您写信,至今已20年了。……我大部分的工夫,都用在您的身上。……您自今以前,艺术日有进步;自今之后,算是停止住了。”
  1937年,抗战前的北平危在旦夕。为了保住北平国剧学会的行头和珍贵文物资料等,齐如山找到故宫博物院的马衡院长(戏剧家马彦祥之父),请故宫博物院代为保管。这也许是离开了梅兰芳的齐如山,在大陆对京剧事业和梅兰芳所能做的最后一件事情。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才迁回北京的梅兰芳亲自找到马衡院长,取回正在展出的国剧学会物品,此时的齐如山人已远在海峡彼岸的台湾矣。
  1947年,齐如山在上海和梅兰芳见了最后一面,并曾长谈。据齐如山晚年撰文回忆:
  ……大家谈笑之间,已到上海。下机后有含侄焌来接,即住在他家。即与梅兰芳打了一个电话,挂上电话,他就来了。于是晚上就在他家吃的涮羊肉,我在上海住了不到一个星期,他(梅兰芳)是天天到我家,也共同吃过几顿饭,谈的话当然很多。除谈起我二人共同工作的情形相与感叹外,大致谈的话可以分两个部分,一是他拍电影的情形,一是他是否离开上海的事情。
  “……我敢说你们那位导演,绝对不懂国剧,不光他不懂,连您也不懂。我们二人共同工作了二十来年,我的情形,你尽知道,你的情形,我也尽知。若按技术来说,您比我强万倍。不但您比我强,是一个票友都比我强,因为他们能登台,能唱几出,我则不会。若按理论说,不必说您不及我,就是谭鑫培他们我都很领教过。我们离开之后,又已经十几年了。在这十几年之中,您的情形,我虽然不能详知,但我理想不会有什么进步。因为我所看到这里的人写的书,在报纸上的文章及谈的话等等,证明他们对戏剧原理了解还不够深刻,所懂者乃肤浅的一部分,我这话说出去当然得罪人,但系事实。我常听他们谈的,不是这个名角是这样唱法,就是那个名角是那样的做法,这在技术上说是未尝不可。您在上海所认识的人,以这几类的人为多,他们都不能帮助你,使你知识有进步,所以我敢断定你只有退化而无进境。反回来说到我自己,我对于戏剧的知识如何,你是尽情知道,我们二人认识虽早,但民国二年,才天天见面,那个时候,我的戏剧知识,可以说是刚刚入门,以后每年都有进步,这都是你亲眼得见的……为什么说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呢?因为可以证明,我的知识比您进步,在你离开北平的时候,我们二人对戏剧的知识差不了多少,现在你差的相当多,在理想来说,你已经比我差了。现在听你所述说导演人所说的话,更知道你对于国剧的理论,又模糊了许多。”我说完这一大套的话,他也大乐。
  这是齐如山借机当面向梅兰芳倒出了自己憋了一肚子的忠言苦水。这次会晤后齐如山即返回北平。不久齐如山又从北平去了香港,1949年取道香港到了台湾。齐如山到台湾后,曾于1949年3月23日致函上海(按:当时上海尚未解放),邀梅兰芳及言慧珠赴台演出。梅兰芳于3月26日复信云:“您所询赴台表演一节,根本无人来谈。此间小报又云,顾正秋之管事放空气说,台人反对梅、言来台表演,影响顾之上座也。但顾系澜(按:梅兰芳之学生),其本人当不至有何歹意……”梅兰芳婉拒了齐的邀请。建国后,梅兰芳也邀请齐如山回北京主持京剧研究工作,但均未果。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每逢过年必到齐宅探望其夫人子女,仍在堂前按传统以大礼参拜。在那个政治气候十分敏感的年代里,这无疑是令人十分感佩的。也可见梅先生对齐的深厚感情和敬佩之情,而齐如山在台湾也一直关怀着梅兰芳,他从子女们自北京寄来的隐晦的家书中,推测梅兰芳的种种近况。
  齐如山在台湾,仍继续写作,先后完成了《中国的科名》、《中国的工艺》、《中国的固有化学》及《华北农村》等著作。他的最后一部著作《国剧艺术汇考》,是他毕生研究京剧的结晶,学术价值很高。在这部580多页的巨著中,他通过向戏曲艺人求教,深入调查研究,掌握了第一手材料,然后去粗取精,归纳整理,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至此,他还不敢自信,再去请教各位老艺人,在他们都同意之后,才算定论。这种细致、笃实的做学问的态度,是很值得后来之戏曲研究者学习仿效的。
  1961年夏天,当身处台北的齐如山从广播中得知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逝世的消息时,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对梅君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不禁老泪纵横,欷歔不已。他以86岁的高龄连夜伏案疾书,写下了《我所认识的梅兰芳》的长文,字里行间表达出对这位杰出的一代旦角宗师和自己忠实的艺术伙伴的深深怀念。他还把早已束之高阁的梅兰芳手写的中堂张挂出来,日日瞻望,情不能已!
  齐如山知识渊博,治学严谨,早年著有《中国剧之组织》、《梅兰芳艺术一斑》、《观剧建言》、《戏剧脚色名词考》、《京剧之变迁》、《国剧身段谱》、《脸谱》、《脸谱图解》、《戏班》、《上下场》、《梅兰芳游美记》等,对京剧作了比较系统、全面的介绍和研究,皆有一定学术研究价值。以上各篇均收入台湾出版的《齐如山全集》前两集。《全集》共分十集,后八集收有《国剧概论》等32篇。1962年,齐如山以87岁高龄病逝于台北。[1]

走出淘金失樂園的憂鬱

新竹科學園區是台灣的科技地標,超過4萬多名工程師,是最典型的「科技新貴」,代表股票領得多,努力工作15年就可以退休。但隨著竹科的發展,從草創到成熟,「科技新貴」也面臨園區成立二十多年來的最大變動。他們當下該如何自持,迎向未來?


上班時分,新竹科學園區的幾個出入口,照例又塞車,超過10萬的就業人口,造就竹科成為台灣最有活力的園區之一。雖然兩年前受到整體景氣下滑的影響,產能空轉、裁員重整,園區內的廠商面臨開園20多年來最艱辛的時期,但這裡仍是許多年輕人夢想中的淘金樂園。

1987年,竹科為了吸引優秀人才投入仍是黃土泥地、公司也還在草創階段的園區工作,聯電的曹興誠首開改良歐美慣用的股票選擇權作法,以固定分紅的方式,激勵員工與公司一同成長,由於員工不用付出額外的成本,就可以直接到股市變現,之後,許多公司也採類似作法,在股市飆漲的年代,「科技新貴」成了園區從業人員的同義詞,其中需要具備高學歷及專業知識的工程師,更是人人稱羨的一群人。

根據竹科管理局近期發布的〈新竹科學園區92年上半年營運分析〉,至今年8月止,從業人員突破10萬,是10年前的3倍。早年「來來來、進台大,去去去,去美國」的模式,已經被「來來來,台清交,去去去,進竹科」取代,不少學校教授就感嘆:優秀的學生不再想出國唸書,只想趕快畢業進竹科賺錢。

今年8月初,大學聯考放榜,資訊電子相關科系依舊佔掉工學院前十大志願,顯示整體台灣社會對這一行仍是熱衷不減。大學博覽會的現場,不時聽見這樣的對話:「還是選電機系比較有前途,工作機會多,不用怕失業,更重要的是可以分到股票,」父母與子女討論填寫志願,一位母親這麼告訴兒子。

8月底,幾個資訊大廠如台積電、聯電、友達、神達等,不約而同舉辦大規模徵才活動,動輒吸引數千人應試,其中不乏高學歷的工程師。這些都顯示了台灣資訊產業的繁榮、就業價值的轉變、到社會整體對竹科的觀感,一切都跟股票分紅脫離不了關係。

現況:我們不再是新貴
「竹科工程師」成為社會的特別標籤,尤其與多金劃上等號,讓許多人對竹科工作的嚮往趨之若鶩,但是這樣的好光景,還能持續多久?一些指標性公司開始檢討「股票選擇權」的適當性,將逐漸打破衝著股票至竹科淘金者的心態。

去年美國由世界通訊(Worldcom)公司宣布破產開始,接連爆發數起財務醜聞,使得美國業界重新檢討整體會計制度,其中股票選擇權是否應該認列為支出費用的執行,成了熱門話題。國內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曾說,分紅制度是「一失足成千古恨」,這番說法還引發了他與曹興誠兩人之間的筆戰,在今年的股東會期間,也開始出現許多「肥了員工、瘦了股東」的批評言論,認為有重新檢討制度的必要。

另一方面,當年園區興起的公司,多半屬於小型企業,發放股票的彈性大,但20多年過去,越來越多園區的公司身形日漸龐大,為了避免股本太過於膨脹,造成財務運作上的壓力,公司對於發股票的數量,也相對保守起來。

但是礙於吸收人才的現實,許多公司不敢明著表態放棄行之有年的制度,卻以漸進的方式,修改發放股票的方式,例如台積電、華邦電子,開始採取認股權證的作法,將原本完全不需付出成本即可取得股票的方式,改由負擔每股面值的方式支領,有些公司則改以發放現金股利的方式,或是分紅加選擇權方案取代。

園區工程師不再像以前,似乎輕鬆就可以領取高配額股票。業主也逐漸體認到「股票分紅的確有助於吸收人才,卻也形成『逐股票而居』的不正常跳槽現象,」華邦電子人力資源處處長劉錚指出。

隨著股票分紅制度的改變,這些竹科新貴也開始認知過去新貴的光環不再,因此,對於工作與金錢的價值,也有了與以往不同的改變。「跟一些上班族比起來,也許整體薪水表現是好一點,但我們絕對不是新貴,想想看,園區上百家公司,聯發科的情況,對我們來說也是可遇不可求,」周六的中午,幾個園區工程師聊著工作近況,他們不否認,多數人進園區都衝著股票而來,但身在其中才發現,早已時不我予。

思考:用力工作15年?
「進了產業才深刻體認到,工程師股票再怎麼領,最後也只是老闆們資本遊戲下的一點點打賞,」一位聯發科工程師質疑,「既然如此,我們幹嘛犧牲那麼多自己的生活品質,只為了看起來好像很有錢?」

有錢不一定就是快樂的開始。一個早年進聯發科工作,因為股票分紅,目前已經退休的張先生,一家人還是開著10年前的舊車、住著10年前的小公寓,簡樸的原因,不是因為捨不得,而是外界「科技富豪」的標籤,讓他的生活不得不低調以對,「總是會有些奇怪的人出現在身邊要跟你借錢。」

一位在台積電工作近十年、已是小主管的工程師,毅然地辭去工作,決定花一年的時間好好讀英文,到國外唸書看看外面的世界,他的太太也相當支持這樣的決定,「老公終於回到身邊了。」不想再用力工作15年等待退休,希望重新發現自我的價值。

原本以舉辦技術研討會與網路科技新聞起家的贏代爾公司,兩年前,發現園區的氣氛開始有些改變,「以前園區的人目標很明確,就是工作第一,」經理盧瑞琪觀察,但隨著園區產業越來越成熟,就業人口越來越多,過去股票所帶來的價值感被沖淡,園區的工程師開始會轉向關心自己的生活品質,最顯而易見的,是對愛情及婚姻的渴望。

網路上流傳的一則笑話:
阿謀是一名竹科的工程師,一天他走在路上,一隻青蛙突然開口說:「先生,請吻我,我就會變成一位漂亮公主,快吻我吧。」
阿謀停了下來,把青蛙撿起來放口袋,然後繼續往前走。
青蛙又說:「請吻我吧,我願意跟你共度一天,隨便你要對我做什麼都可以。」
阿謀把青蛙拿出來看了一下,笑一笑,又放回去繼續走。
過一會兒,青蛙又說:「好了,好了,我願意跟你在一起一個禮拜,請快吻我。」阿謀又把青蛙拿出來,還是看了一下,笑一笑,又放回口袋繼續走。
青蛙又說:「怎麼回事?一個禮拜還不夠嗎?你說你到底要我陪你多久,你才肯吻我?」
阿謀把青蛙拿出來,對她說:「我是新竹科學園區的工程師,我根本沒有時間跟女人鬼混,但是我有一隻會說人話的青蛙,真的好酷!」

贏代爾開始業務轉型,專業化經營園區婚友聯誼市場。8月初聯電男性工程師與花旗女性員工的聯誼活動,甚至吸引電視台爭相報導,看似傳統「金童玉女」的戲碼,背後卻有不一樣的意涵。

突圍:發現生活樂趣
「現在園區的工程師比較願意走出來,與不一樣的世界互動,」盧瑞琪說。這些受理工訓練的工程師,相對邏輯性思考能力比較強,所以這群人不是不知道他們要什麼,只是有沒有管道、有沒有資訊讓他們可以跨出界線。

「離開辦公桌的小天地,走到戶外後,你會發現很多事,是可以海闊天空的,」在瑞昱工作的小毛、華邦的阿貴,他們被其他人暱稱為「老屁股」,是園區登山健行社的成員,一開始,他們也像多數園區工程師的生活一樣,「整天往辦公室裡鑽,一周工作七天,」他笑說,真是年輕不懂事,貪圖公司的免費冷氣與網路。

工作一年多後,有一天,小毛突然懷念起唸書時期登山的歲月,心念一轉,他加入了園區登山社,雖然小毛被其他人取笑是因為貪圖工讀妹妹的美色而加入,不過小毛的生活,的確有了不一樣的面貌。

「看到山、看到水,整個心情會跟著開朗,更重要的是,結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就像在學校參加社團一樣,抽著煙,小毛跟阿貴聊起到新竹司馬斯山上溯溪漂流、立志要去松羅湖20次才結婚的壯志,產品開發的煩人壓力,在那一刻煙消雲散。

因為社員自己的經驗,園區登山健行社十幾位顧問嚮導群,利用自己工作空檔,一年規劃並帶團超過50個以上的戶外活動,從大眾化路線到專業登山活動都有,就是希望其他人可以跟他們一樣,展開不一樣的視野。「發球權都還是在自己手上,不論工作還是生活,一定有可以讓自己快樂的方式。」小毛說。

出路:新工程師文化
快樂的另一個來源,則是工作的成就感。
對於工程師而言,追不上環境變化的腳步,是他們內心極大的壓力,在消費性IC設計義隆工作的小吳舉例,當初USB1.0產品的技術規格書大約是200頁英文,到了目前當紅的USB2.0,頁數已經爆增到600多頁,而且競爭者日多,產品開發速度比以前更快。

「問題是,做為一個工程師,不會只想要跟著別人的技術走,」在光碟機大廠工作的阿諾說,相較於外商給予一段較長的研發期,台灣工程師趕著專案進度的模式,時常會讓他們發出跟生產線員工沒什麼兩樣的感嘆。

台灣能不能形成新工程師文化,更是園區工程師在股票價值大減的現實下,新的解套之道。友達光電人資部經理孫滿珍說,企業設立研發或學習中心,是一個起步,以友達為例,就設立了包括技術、管理、資訊、法商等七大學院,讓工程師可以在專案之外,有不一樣的學習。

因為股票分紅的好景不再,有人形容園區工程師是一群沒落的貴族。然而,真正的貴族,絕對不是外在的金錢,而是對於自我的認識與肯定,作為台灣產業轉型升級的生力軍,加油吧!園區工程師。當然,不是工程師的你,也應該擺脫刻板印象,再一次認識這群人。(轉載自《數位時代雙週》第6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