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15, 2006

摘錄》荷包飽飽,菜藍滿滿

新興市場近年來經濟躍進,使得中產階級人數大增。這些中產階級消費者注重營養,更重要的是,他們負擔得起。這個族群以往的飲食偏重五榖,現在則包含肉類、奶類和乳酪,以及更多新鮮蔬果。3 億以上中國人民,加上墨西哥、巴西和印尼約 1 億人,以及拉丁美洲和亞洲其他國家上億的人口,在飲食和食品雜貨採購方式上漸漸開始西化。越來越多人注重便利性和包裝食品,而且超市在零售市場的版圖也越來越大。



農業景觀改頭換面是新興市場消費者改變飲食習慣的一大原因。種子與作物品種改良,以及肥料和除蟲劑的使用,使得越來越多農民受惠。根據聯合國的統計,2001 年往前推算的 25 年間,全球農業總投資額──含機械、土地改良及牲口等──從 1.5 兆美元增加為 2.1 兆美元以上。特種作物當紅,基本作物式微,促使農民種植不同種類的糧食。例如,過去農民種植甜玉米,將整穗玉米拿到市場販售,現在則是收割白玉米,然後賣給工廠製成玉米脆片。


這項飲食偏好以及農業趨勢的轉變,為許多開發中國家的超市、食品製造和物流等產業創造投資機會。以全球人口最多的前兩個國家──中國和印度為例,根據《麥肯錫季報》,在未來 20 年內,中國的食物支出可望每年成長 6.7%,使中國成為全球食品市場成長最快速的地區之一。而在印度,都會消費者在食物、日用雜貨和個人保健用品的支出比以前多;從 2004 年到 2005 年,平均每月該類支出成長了 14%。根據 AC 尼爾森公司,在 2004 年,消費者的購物籃裡,生鮮食品占了 42%;到了 2005 年,比例上升到 47%。


食物支出成長,伴隨而來的是食物生產方式的大幅改變。例如,印度逐漸重視農企業現代化,並且鼓勵農民多種蔬果,少種米麥等主要糧食。亞洲及拉丁美洲的農業產出增加,也使得拖拉機、肥料和特種作物種子的需求增加。由於供水量吃緊,為提高效率點滴灌溉設備對於中國和印度的農地更顯重要。在收成的後置作業方面,加工和包裝的投資機會則在於食品加工機械、冷凍和冷藏設施,以及包裝和保存技術等領域。


在食物鏈的消費端,新興市場出現許多超市、量販店、折扣商店和會員商店等嶄新的自助式商店,以及連鎖便利商店。現代化連鎖商店透過高效率採購及通路體系,提供更多元化的商品、壓低價格、提高品質,並且為日益都市化和時間不夠用的人口帶來更多便利,使得傳統市場深受打擊。超市直接向農民購買新鮮蔬果,對於改造農業結構也同樣具影響力:讓農業從小型家庭農場轉型為大型、組織化及機械化農場,能夠按照固定時程供給農產品,進而降低腐壞機率和運輸成本。


由於成長潛力看好,這些食品和農業的新趨勢帶來許多誘人的投資機會。但農業經營仍然充滿風險。許多地區飽受旱澇、蟲害和生產過剩等威脅,而在新興國家,這些威脅所造成的效應尤其可怕。此外,這些國家較容易出現極端的天氣狀況,因為許多國家都位於熱帶或亞熱帶地區。然而長遠趨勢卻很明朗:隨著新興市場的中產階級人數成長、收入提高,飲食習慣將持續改變。這對投資客無異是絕佳的獲利機會。

摘錄》OPENOFFICE!


敗家什物》多普達P800W 相片導航EASY GO





隨著通訊科技與網路發達,用手機拍照、上網分享旅遊照片與心得、出門旅遊透過GPS(衛星定位系統)導航來找路等,已是很普遍的數位生活方式,但一下子用手機,接著換電腦上網,然後出門再帶個GPS,實在不輕鬆;多普達新推出GPS PDA手機P800W,整合多樣功能,演化出嶄新的「相片導航」,一機就能滿足多樣需求,帶來新鮮的行動數位樂趣。

拍照兼定位 導航更聰明

Dopod P800W創新的殺手級應用「相片導航」簡單說,就是透過手機內建的拍照定位功能,讓手機在自動拍照同時,就把GPS定位座標記錄在照片檔案上,並存在特定的檔案夾,方便調閱,讓照片就如同那個地點的門牌一般,變成可以在導航地圖上輕易找到的標的,使導航系統變得更聰明與準確。再透過網路部落格的交流與導航功能,就能隨時回到每張照片當初拍照的地方。

這樣的功能整合把單調的GPS使用活絡起來,但到底有多大的不同?首先,透過個人拍攝的照片來當作每個景點的指示圖時,當中立即增添回憶與體驗,讓GPS從標準化的工具書變成私人珍藏的日記本,馬上添加了個人專屬感。

其次,當GPS的系統內加入更多元的個人圖片後,一成不變的系統操作立即變得活潑有趣,再加上每張照片中都存在著每個人酸甜苦辣的各種心情,讓GPS成為尋找回憶的好工具。只要「卡擦」一聲,照片就能顯示出當地的經緯度,克服過去由於電子地圖的誤差,或是更新不及,造成衛星導航無法百分百精準的協尋到目的地的問題,讓GPS可更快速找到目標。

NaviGuide啟用 分享優質景點

要讓有趣又新穎的相片導航功能完全發揮效力的最後一塊拼圖,就是專屬景點部落格的搭配運用。透過互相交流才能激發更多樂趣,帶動整個相片導航的使用熱潮,這方面多普達特別規劃的NaviGuide景點分享網路平台,12月也正式上路,將完全引爆相片導航的使用樂趣。

NaviGuide景點分享網路平台要讓每個人拍下的每張照片,不只訴說故事,更能透過分享平台互相交流,你將不只可以與更多同好好友分享優質景點,還能分享心情。另外,多普達還與深度發掘台灣人文地理的知名國際頻道Discovery「瘋台灣」節目合作,首波將以第三、四季節目中介紹的旅遊景點與多普達手機用戶分享,除讓NaviGuide景點分享網路平台的旅遊內容更加豐富外,也要帶領使用者實踐「熱愛生活、勇敢嘗鮮」的生活哲學,在P800W的協助下,輕鬆當個旅遊達人。

發掘私家景點 旅遊好幫手

談到旅遊,相片導航功能也將使GPS的景點導航能力更進化。除了統一的景點圖示,將被個人拍攝的照片取代,使介面更活潑外,在景點分享網路平台的支援下,可發掘更多未被發現的私家景點,帶來更多旅遊選擇。

因為只要拍下照片,就能同時記錄該地的經緯度,然後透過GPS導航,就能輕鬆找到。所以許多過去只有當地人才知道的優質景點,現在只要當地有人使用P800W拍下來並上傳到NaviGuide,就能透過討論與下載,帶領其他人到當地去欣賞美景。簡單的說,就是「相片導航」功能把「好康到相報」這件事的流程徹底簡化,因為更加方便,就帶動分享的意願,進而加速私家景點亮相的時間。在P800W這個旅遊好幫手的協助下,還能夠指引路線,也就進一步加強民眾前往的意願,讓旅遊選擇更多元豐富。

單手操控 輕鬆便利

另外Dopod P800W也是首款融入不用觸控筆也可輕鬆操作的PDA軌跡球滑鼠,及360度滾輪設計的多普達PDA手機,這兩樣專利設計,帶來的是操控更加便利。再搭配P800W延續多普達一貫輕巧時尚的外型設計風格,只有1.68公分的俐落身高與只有128克的電池,讓使用者不再需要雙手才能使用,只要一手就能輕鬆掌控,享受GPS PDA手機帶來的各種數位樂趣。

除了魅力驚人的相片導航功能與迷人身材外,在七種拍攝模式的200萬畫素相機、2.8吋的高畫質超大彩色螢幕、內建SiRF三代GPS天線、6萬字的隨身字典、20組FM頻道的FM radio、Pocket MSN等功能加持下,P800W內涵深度十足。另外,Dopod P800W還配備完整的備份還原功能,不但可設定預定備份的時間,更能自動將手機資料備份至記憶卡中,並可自訂備份項目,節省備份還原時間,是滿足商務、時尚及旅行娛樂等需求的極佳PDA手機採購方案。

資訊月購買 贈藍芽耳機

具備相片導航,360度滾輪及軌跡球滑鼠設計、最新PaPaGo R12 Dopod版、FM radio及貼心的檔案備份等多樣誘人功能的DopodP800W,怎麼買最划算呢?答案毫無疑問就是資訊月,展覽現場優惠價2萬3,900元,還加贈價值2,290元的藍芽耳機。

多普達的其他資訊月優惠,還有剛發表的音樂手機M700,贈禮也很豐厚,一口氣送出512mb micro SD記憶卡、音樂轉接頭 (mini USB to 3.5mm轉接頭,可接一般耳機或喇叭)、.KKBOX半年免費體驗序號卡及inear音樂耳機等贈品,價格更只有2萬900元,要讓愛樂族輕鬆享受行動音樂館的數位樂趣。

另外,有五種色款的暢銷機款818pro,價格更是從2萬2,800元大幅下殺到1萬6,700元,還送蒙恬名片王、遠流字典通及限量黑皮套,商務功能完備又是內建WiFi的機款,都是不錯的智慧型手機採購選擇。

【2006/12/14 經濟日報】

摘錄》陳之藩:我的書有咒語






陳之藩獲頒第一屆元智大學桂冠文學家獎。
元智大學昨天頒贈「桂冠文學家」獎座給作家陳之藩,表彰他對華文世界的卓越貢獻。高齡81歲的陳之藩偕同妻子童元方特地從香港回台領獎。

陳之藩自謙他稱不上是文學家,寫的東西「雜七雜八」,其實是個「雜學家」。他一開始不想回台領取這個頭銜,元智大學和他說重要的不是領獎,而是要讓更多年輕人可以看到他的作品,才讓他回心轉意。

很多老師都會鼓勵年輕學生閱讀陳之藩作品,陳之藩笑說,現在小孩不聽話,但是他的書中可能有些「咒語」,可以幫忙管教。

陳之藩是元智大學「桂冠文學家」首位得主,元智大學校長彭宗平表示,陳之藩雖然是學理工出身,但所寫出的文章卻對台灣文壇造成不可抹滅的影響。選擇陳之藩為首位得主,就是呼應以工程科系立校的元智大學也很重視人文素養。

彭宗平還從家中找出16歲時閱讀的「旅美小簡」,他當年在書末用英文寫「這本書我讀了4次,但應該要讀100次才足夠」。彭宗平說,他當時讀完後,覺得陳之藩的作品富有感情,能讓這個缺乏感情的社會「復活」。

不過彭宗平30多年前花12元購買的書,卻被陳之藩發現其實是「盜版」,開玩笑拒絕在上面簽名。後來陳之藩發現彭宗平在書中寫的筆記,還是在書上題字,感謝彭宗平讓他有機會「細看少年的心」。

元智大學表示,「桂冠文學家」只是榮譽頭銜,除了頒贈獎座之外並無實質獎金鼓勵。不過元智規畫在校園內種植桂冠樹,將成為校園特色。

彭宗平說,未來校方會不定期遴選其他對文壇有貢獻的作家,頒贈桂冠文學家頭銜。學校雖希望桂冠文學家能在校內開課,但還是要視得主的身體情況而定。校方已安排陳之藩今天在校內演講,並期待陳之藩能「時常回來走走」。

元智大學董事長徐旭東也特別捐贈六百多套陳之藩文集給偏遠地區中學圖書館,希望能把文學閱讀風氣推廣到中等學校。

【2006/12/14 聯合報】

Thursday, December 14, 2006

摘錄》押壽司物語

只要多來幾次,和從業人員混熟了,他們便會親切的告訴您,眼中所見的食材、酒類、食器、擺飾、牆上的畫、等等等等的相關故事。比方說吧,佇立壽司櫃台角落,頭戴斗笠、一手拎酒壺、一手拿帳簿的胖胖狸,是日本料理業者的吉祥物。因為,斗笠可擋從天而降的意外之災﹔酒壺(日文為德利)提醒店家須對客人知恩報德﹔帳簿象徵信用良好﹔大肚代表寬大能容沉著穩重﹔至於,誇張的陰囊(金玉),將招來充裕飽滿的財富呢。

有些意外的,我在這家現代風格的料理屋嚐到了台灣罕見的押壽司。其實,除了關西地區,即使日本也難覓蹤影。


加了昆布汁烹煮的醋飯填入長方形的木模,分別覆以蒲燒鰻、厚煎蛋、蝦子,壓製成型後再切成六塊。晶瑩似白玉的醋飯搭配色彩亮麗的多樣食材,彷若糕點。夾層的墨綠海苔和淺緋魚鬆,則如一抹劃過煙靄山腰的桃花林。入口咀嚼,海洋的磯香隱隱浮現,也解除了我對大阪壽司酸澈牙齦的疑慮。
夜闌人靜,我獨酌於光復南路二六○巷的「?璃」和風酒膳。窗外,青紫光暈縈繞著圈圈微醺的物語。

軟體》PCMAN


摘錄》微軟對抗Google的天才團隊現身

微軟和Google兩家公司的競爭,關鍵人物竟然就在幾位相識多年的華人電腦科學家小圈子裡, 是典型的同室操戈、兄弟鬩牆。從微軟跳槽到Google操盤的李開復, 介紹他進微軟的就是現在的副院長洪小文,他們都是出身台灣的留美學者……


微軟對抗Google的天才團隊現身

微軟和Google兩家世界級公司的競爭,關鍵人物竟然就在幾位相識多年、亦師亦友的華人電腦科學家的小圈子裡。不管哪一方勝出,都是全球電腦業最高水準的比賽結果。

「學長,您請站中間,」在微軟亞洲研究院標誌前合影,沈向洋禮貌地把許峰雄拉到中間,自己退到旁邊。畫面設計原先是以院長沈向洋在中間,副院長洪小文和高級研究員許峰雄站兩邊,但沈向洋堅持讓許峰雄站中間。「我還在讀博士時,許學長已非常有名,對他很仰慕,接院長後一直請他過來幫忙。」


這三位國際頂尖高手,進微軟後是第一次拍合照,但私下彼此早已認識多年,因為求學和工作經歷類似。洪小文和許峰雄來自台灣,台大畢業後赴美留學;沈向洋來自大陸,十三歲就進南京東南大學,之後再輾轉赴美。這三位都在聞名的卡內基麥倫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並留在美國電腦業發展多年後,來到北京開始新的工作。

同樣經歷的還有李開復。他來自台灣,也是卡內基麥倫博士,在美工作多年後加入微軟,第一件工作是到北京成立研究院,並擔任首任院長。

他們在美國電腦界都有很高的知名度,不但企業極力爭取,到一流大學任教也必然是系主任或院長人選。李開復離開蘋果加入微軟前,剛回任蘋果執行長的賈伯斯,特別打電話到他家,還等了他一晚上,希望李開復打消念頭回蘋果。許峰雄的英文代號叫CB,同行都知道這與姓和名無關,而是「瘋鳥」(crazy bird)簡稱,因為他能解決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像是用電腦打敗西洋棋王。


華人電腦科學家是主角


微軟計劃在中國組織一個天才研發團隊,責任就落在這幾位師兄弟肩上,而他們也不負所託。由兩位美國作者執筆、記錄微軟亞洲研究院從籌備、成立到運作的《關係》一書,提到蓋茲和執行長史帝夫.包曼(Steve Ballmer)對研究院的表現很激賞,持續把更多資源和研究項目往北京放,希望它加快創新腳步,分擔微軟在不同領域對抗Google、新力和諾基亞的壓力。 因此,去年當李開復辭職加入Google,引發的訝異和憤怒可想而知。「施密特(Google執行長)那幫娘們(pussy),見面我非痛扁他們不可,」聽到李開復當面告知要加入Google,暴怒的包曼當場踹椅子大罵。

兩家公司對簿公堂,官司持績一段時間,微軟同時緊急調度人力,把另一位華人明星副總裁張亞勤從西雅圖調回北京坐鎮,因應李開復幫Google在中國布局對微軟造成的衝擊。張亞勤曾是中國的天才少年,十二歲上大學,後來赴美取得博士留在美國工作。張亞勤是李開復在亞洲研究院長的接任人選,二○○三年再由張亞勤交棒給沈向洋。

兩家世界級大公司在檯面上的競爭,關鍵人物竟然就在幾位相識多年、亦師亦友的華人電腦科學家小圈子裡,是典型的同室操戈、兄弟鬩牆。李開復還在蘋果電腦工作時,介紹學弟洪小文進去,後來洪小文先一步離開到微軟,等李開復離開蘋果後,介紹他進微軟的就是洪小文。李開復在微軟中國研究院任內,得到來自總部西雅圖研究院的幫助很大,主持總部研究院的凌大任,也是出身台灣的留美學者。

今天,凌大任與派駐北京的張亞勤和沈向洋互動密切,一年要見好多次面,不管是在西雅圖、北京或倫敦,共同擘畫微軟的研究方針,並確保微軟在中國的創新地位絕對領先,不留給Google任何空間。加上洪小文和許峰雄這樣的明星,微軟更有博奕的籌碼。

這些會說中文、在美國又有高知名度的研究員,不僅有助微軟吸引中國一流大學的教授和學生,也有助吸引海外同領域的教授和學生到北京。目前已有多位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等一流大學的博士生,在微軟亞洲研究院實習做論文。

台灣清華資工系博士生蔡承翰的論文方向是系統軟體,到北京實習幫他打開眼界,「台灣研究系統軟體重理論,這裡的導師重視做出實際的東西,我才了解原來這個領域是這樣。」洪小文解釋,微軟有健全獲利機制,才能做長期投資,不計回報地資助研究計畫。


微軟加快腳步追Google


洪小文是搜尋技術專家,微軟為了追上Google,去年底成立全球搜尋技術中心,就是由他主持,因應他的研究地點在北京,這個中心就設在北京,目前有五十多位研究員,另有七十多位散落在世界各地。總部同時在北京配置一個產品部門,要把技術中心的成果迅速轉成產品,「從研究到發展一氣呵成。」

洪小文坦承,微軟從二○○三年才開始研究搜尋技術,仍落後Google一段距離。從統計上看,目前全世界的搜尋結果中,有四至五成是根本沒有再點選進去,「表示用戶沒有找到他想要的,技術仍存在很大進步空間,」洪小文指出,與社群人脈相關的搜尋,以及影像和聲音內容的搜尋,是微軟的重點領域。

至於怎麼樣讓電腦更聰明、幫用戶找到他想要的內容,許峰雄則從另一個角度切入。他目前的興趣之一,是讓電腦學會下圍棋,並且在未來打敗世界圍棋冠軍。他估計,這比下西洋棋難一千倍到一百萬倍,因為西洋棋僅三十六步,圍棋有三百六十一步,而且圍棋盤面要衡量局勢,電腦很難學會這個。

摘錄》劉黎兒 VS. 劉維公跨國界對談 台北 X 東京 30世代命運大不同






一位是旅居日本多年的社會觀察作家,一位是近年對台灣社會分析頗有見地的學者,跨國界的30世代觀察,激盪出精彩的對話。


   





從漫畫到偶像劇,從無印良品到甜甜圈,日本的時尚風潮無時無刻影響著台灣的30世代。使得跨國界的兩個30世代,有著極大的相似,卻又有著根本的不同。



旅居日本20餘年的都會作家劉黎兒,長期而深入的觀察日本社會,每每讓讀者透過她深入淺出的文字,感受到日本文化的特殊性。任教於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的劉維公,則是觀察台灣年輕世代生活消費風格的新銳。兩人將就30世代的職場、消費、感情等面向,進行一場跨國界的世代觀察對談。


職場

日本:30世代都在泡沫經濟崩潰後進入職場,女性多淪為打工族。

台灣:30世代工作壓力大,專業能力要求高,但薪水卻沒有提高。


劉黎兒:日本現在的30世代是很慘的,尤其35歲以下的年輕人都在泡沫經濟崩潰後才開始工作,想找到一份正式工作很困難,尤其大部分女性上班族都是派遣員工或打工族。


女性在工作不順利時會想結婚,男性則相反,工作順利才會有結婚念頭。問題是,日本女性都希望嫁給比自己優勢的男人,但是粥多僧少,所以不婚的現象愈來愈嚴重。至於日本男性過去不大容易被裁員,裁員的對象都是女性,但現在日本女性也開始擔任主管工作,男性工作者也要與女人競爭,這在過去的日本職場是不曾出現的現象。


雖然說,日本景氣這幾年已有復甦的現象,但產業空洞化,對於一般人的就業一點幫助也沒有,通貨緊縮的狀態,企業沒幫員工調薪,正式員工變少的結果,造成現在上班族工作量變成原來的兩、三倍,加班時數增加,30歲的男女都在加班,不婚的問題又更嚴重。


劉維公:我覺得台灣職場上的30世代與日本類似,台灣30世代現在面對的是經濟產業結構變化的第一波,一些新的制度包括勞保、知識經濟與工時等新規定都直接衝擊30世代。現在的四年級在他們30歲時,工作環境並沒有太大變動,所以現在幾乎都順理成章成為中高階主管。但現在的30世代工作環境壓力大,大學的知識已經不夠,還要抽空去進修,因為職場要求更多的專業能力,但是薪水卻沒有提高。


劉黎兒:沒錯,這種現象日本又更明顯,因為所有職位都被40、50歲的人占住了,30歲根本沒有出頭機會,長期領很低的薪水。而且日本並沒有引進外籍勞工,所以公司最累的人永遠都是剛進來的30世代,過去可能五年內就可以升任課長,現在連十年都不可能,還可能過勞死。


劉維公:不過,現在對30世代的契機是打破過去垂直式的升遷,有了水平發展的可能性。如果找不到理想的公司,30世代會根據自己生活理念去當SOHO族,或是自由工作者,網路創業也不斷出現,雖然不一定賺大錢,但是獲得更多的自我空間。


劉黎兒:這讓我想到現在日本也流行週末創業族,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但是現在卻鼓勵副業,日本的網路又比台灣健全,現在日本很流行在部落格寫書評,因為寫得好的話,可以連結到日本亞馬遜書店網站,對方還會付費,有人因此一年賺進幾千萬日幣。

劉維公:相較之下,台灣因為各種制度都不健全,30世代的創業風險比較高,但是我對這種非傳統創業的競爭力還是很期待的。


消費

日本:年輕一代看不到社會保障的未來。

台灣:不景氣,30世代回歸簡單的生活。


劉黎兒:日本不僅單身寄生貴族多,現在就連結婚,男女雙方還是各自住在自己的娘家,因為不生小孩,所以不必住在一起共同養育,想見面的時候再見面。各自住在家裡的好處是,不僅省了不少生活費與不必做家事,還可以把賺來的錢花在買外國進口車與名牌上,年輕一代也不繳國民年金,因為他們看不到社會保障的未來,所以拒繳的30世代愈來愈多。


劉維公:台灣的年輕消費者近年來因為受到卡債風波影響,在消費行為上已趨於保守,一方面也是奢華風已過,很多30世代開始想要回歸原點,所以LOHAS(樂活)風現在在台灣造成很大迴響,日本是否也有這個現象?


劉黎兒:日本雖然也有,但是它的對象是銀髮族,因為他們認為30世代既沒有消費能力,生活形態也不一樣,半夜很餓的時候還是選擇泡麵而不是健康的食品,日本最好的餐廳中午都是銀髮族在消費。


劉維公:我想台灣30世代一方面是因為經濟不景氣,一方面是因為面對現實的壓力,與其過著沉重的生活,不如回歸簡單、符合生態意識的生活,而且台灣很容易受到美國生活方式的影響,加上台灣媒體宣傳的力量也不容小覷。



感情

日本:30世代愈來愈保守,連一夜情都嫌麻煩。


台灣:社會對兩性問題視而不見,只停留在小說型態的描寫。


劉黎兒:現在日本30世代覺得過了30歲不戀愛也行的人開始增加了,因為沒有時間,甚至連性愛問題都寧願自行解決,像是日本的御宅族就用滑鼠來解決性慾問題,女性專用的情趣玩具也變多了。


人與人溝通愈來愈困難,最近日本檢討少子化問題,發現過去政策都是錯誤的,因為結婚的人不認為生養是問題,問題是不婚的人把生育率拉低了,所以現在地方政府辦很多聯誼,很多父母也會拿子女相片去婚友社相親,滿意了再回去告訴子女,但是日本30世代愈來愈保守,連一夜情都嫌麻煩,造成很多二度處女與二度處男現象。


劉維公:我覺得這是社會的一個退縮現象,生活條件退到一個人,又有網路相伴,只是日本社會願意把這個現象當成社會議題討論,但台灣社會卻故意視而不見、或沒有清楚的輪廓在裡面。台灣對社會現象的描述比較喜歡用小說的型態來描寫,但某種程度又會讓人覺得是虛構的,不像日本社會一旦有徵兆出現,就會立刻做調查與分析。


社會

日本:社會基本上是用同情的眼光來看30世代。

台灣:對世代問題沒有太多關照,採高標準對待30世代。


劉黎兒:日本社會基本上是用同情的眼光來看30世代,日本40、50歲的人對於自己卡位的現象有很多的反省,所以現在日本年輕一代離職率高,公司都要求主管要負責任,甚至送這些中高階主管去受訓,學習如何講出鼓勵屬下的話,還會一一寫在筆記本裡,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事,現在他們認為屬下離職率高代表主管有問題。


劉維公:這在台灣沒法想像,相較之下,日本社會對30世代像慈父,台灣社會對30世代卻像嚴父,日本社會注意到時代的變化,所以有很多政策去幫助新世代。但是台灣40、50歲的人對於權力有非常強的掌控,反而不願意釋放出來,對於世代問題也沒有太多的關照,較容易對30世代採高標準,認為年輕一代抗壓性低、投機取巧等,所以有草莓族之類的名詞誕生。其實台灣的30世代基本上還是穩紮穩打在培養自己的能力,只是沒有權力而已。

摘錄》大成、卜蜂、統一、泰山等大陸獲利股

【時報-記者吳瑞達台北報導】人民幣持續升值,國內法人看好明年獲利成長的食品中概族群,其中更以大成(1210)、卜蜂(1215)、統一(1216)、泰山(1218)等公司,第三季大陸投資的獲利明顯優於上半年,使未來營運深具想像空間。

統一在大陸擁有二十多個廠,除大宗穀物業外,飲料與方便麵是重要獲利來源,法人指出,統一今年前三季大陸地區營收成長至十二億元美元,占集團亞洲區營收比重已超過五成,前三季稅前盈餘達九億八千八百餘萬元,每股獲利為○.三三元。隨著大陸內需市場的擴大,統一的重心也以中國為主。


卜蜂在大陸擁有連雲港飼料肉品廠,近年在正大集團積極資源整合下,已獲成效,該公司董事長鄭武樾表示,挾著集團豐富的穀物資源,在東北設立大宗物資採購基地,成為卜蜂集團向大陸採購窗口;包括台灣卜蜂可就近運用集團資源,提高產業的競爭力。而卜蜂在大陸的投資效益,上半年每股貢獻度僅○.○二元,前三季提高為○.○八元。

大成大陸投資,主要是麵粉、飼料、肉品加工等行業,地點多在天津、大連一帶,且多半是與國際大廠合資以分散風險。近兩年已開始獲利,前三季獲利回饋台灣母公司已達八千萬元以上,較上半年呈現倍數成長。

泰山企業今年第三季大陸投資損失已相對減少,公司副總經理施泰山表示,先前在東北遼陽投資日月科技,為封裝測試廠,已於今年結束營運,虧損約二千萬台幣;而昆山廠同樣結束經營,目前出租,每年租金約一百三十萬人民幣,主力工廠則在漳州廠,以茶飲料、仙草蜜、八寶粥等為主,今年第三季約有二百多萬人民幣獲利 ,漳州廠今年仍可維持盈餘。

Tuesday, December 12, 2006

摘錄》洪蘭:讀書、立志,老而不悔

  我家有六個姊妹,母親從小就告訴我們,「女孩子一定要念書,才不會受制於人」。父親也說,「教育,是你們以後唯一的嫁妝。」

  我們姊妹大學讀的都是父親的第一志願。父親看我喜歡強辯,就說我應該去念法律系。

  到美讀大學後才懂讀書

  考進台大法律系後,我覺得那不是興趣所在,尤其看到司法不獨立,我的個性根本不能接受,不想繼續走這一行。父親覺得我可以留德學法,然後回來教書,但我心裡想「我怎麼可能教學生一個連自己都無法認同的東西?」

  那時也不能和父親爭辯,除了學德文、日文,我還認真學了英語,想要到一個天高皇帝遠的地方,畢業後就跑到美國。

  我很希望年輕人能出國念書,因為我懂得念書是到美國念大學以後,外面世界真的很不一樣。出國以前,我上圖書館是為了讀教科書,出國後才懂得知識只有分有用和沒有用,沒有分課內和課外。

  我在美國大學圖書館第一次感覺到閱讀的樂趣。看書看累了,瞇一下,起來後又繼續看書,真希望可以一直看下去,近視眼也因而從兩百五十度增加到九百度。

  出國念書帶給我最大的好處就是打開視野,讓我有了閱讀的習慣。那時台灣的大學教學其實跟高中差不多,都是老師講,學生抄筆記。美國大學強調啟發性,老師在課堂上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的學習動機,教科書只是給一個架構,很多知識反而是從參考書來的。

  到美國第一天上課,老師開了二十本參考書,我那時「好笨」,以為讀教科書就可以了。結果上課時老師一提問,美國同學都很有意見,而且可以從參考書裡引經據典。大家紛紛舉手發言,就只有自己還沒有舉手。

  書看得愈多,知識愈豐富,興趣就出來了。如果能廣泛接觸很多書,總會有碰到想要讀下去的書,就可以找到自己的興趣。我到美國第二年決定轉讀心理學領域。

我回國後到大學教書,我不喜歡做一個常常考試的老師。我喜歡啟發式教學,例如以說故事或看影片引發學生的閱讀動機,但最後如果我不考,許多學生還真的不看書。

  走自己要走的路

  我們從小看書只是為了考試,為了別人念書,上了大學還沒有真的學會讀書。我這些年很積極到小學推廣閱讀,就是想讓孩子從小培養閱讀的習慣,如果讀書不能讓學生有樂趣,對讀書倒盡胃口,等上了大學才要培養就顯得回天乏術。

  當年我會覺得台大法律系四年,好像浪費時間,但後來就不覺得。因為人生沒有白走的路,今天你所念的、所學的東西,你不會知道在將來會用在什麼地方。在法律系受到的邏輯與推論的訓練,讓我比較容易看到漏洞,例如和我先生曾志朗吵架時就用上了。

  在台大念書時,有一位剛從哥倫比亞大學回來的左煥源老師,我記得他有一次上課時拿著一根火柴,「人生是不能回頭的,你們要走自己要走的路,否則當你取悅的人不在了,人生就會失去目標。」左老師的話影響我很深。

  我在大學儘量教大學部,就是想要早一點影響學生。除了讀書很重要,我也希望讓他們了解「人為什麼要立志?」

  我的學生有很多不覺得應該要立志,有學生說,「我明天可能就被摩托車撞死了啊!」我都還在計劃六十歲以後的事,這些年輕人卻一副沒有明天!

  我喜歡帶學生去服務別人,像到老人院、育幼院做砂眼保健等。讓學生內心有感動,而且知道、看到自己對別人有影響、有用,他們的志向就會出來了。

  我很鼓勵學生參與社團、服務別人,從體驗團體生活中,學做人、學做事,還可以增加適應能力,看起來好像是在付出幫助別人,其實自己的獲得和成長才是最多。

  現在很多大學生打工兼差,但很多是為了買名牌。賺錢以後機會多的是,與其花時間去打工,還不如趁在學時沒有家累、沒有負擔,好好讀書,去幫助別人,或者去自助旅行、環遊世界都好。

做個頂天立地的人

  人生有很多經驗是要自己走過才會有感受,別人跟他講沒有用。如果我告訴大學生說,「時間最寶貴。」他們會笑死,因為他們現在最多的就是時間,多到還要逛街、上網聊天殺時間。

  我會希望大學生在年輕的時候要讀很多書,立下遠大志向,不要去做些讓自己年紀大了後會後悔的事。我會期許從我手上出去的學生,懂得求知,做一個正直的好人,一個能夠頂天立地的人。

摘錄》印度理工學院 百萬富翁製造機

  它沒有老牌名校那種宏偉亙古的建築,也沒有新興大學那些昂貴豪華的先進設備;它的歷史不長,不過五十幾年;可是它的「產品」,卻個個是蓋上正字標記的品質保證。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六十分鐘」節目,曾經花了一整集時間來介紹它,說:「把哈佛、MIT(麻省理工學院)和普林斯頓加起來,就是它在印度的地位。」美國《BusinessWeek》則大膽下了這個定論:這所學校的畢業生,是「印度史上最熱門的出口產品」。

  在美國媒體的大方加持下,IIT(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印度理工學院)從一所咖哩味濃郁的印度學校,成為一個光芒耀眼的傳奇品牌,還因此創造了「IITian」(IIT人)這個英文名詞。

  都十月了,德里天空兀自掛著燎燒三十六度的烈陽。IIT德里校園,燠熱空蕩;陳設簡陋的圖書館閱覽室裡,天花板吊扇賣命地轉。習慣了熱,印度學生猶然精神奕奕,埋頭書堆,準備應戰即將到來的考試週。

  如果沒有第一任總理尼赫魯的深謀遠慮,就不會有今天名揚國際的IIT。一九四七年印度獨立後,尼赫魯預見印度的現代化,科技將扮演重要角色,委派實業家薩卡爾(N. R. Sarkar)率領二十二人的委員會,研究成立一所以國際標準設置、按照MIT為藍本的高科技學院,並在印度東西南北各設分校,IIT系統於焉誕生,至今在印度各地共有七個學校。

  任務:成為印度的驕傲

  「IIT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成為印度的國家驕傲,」辦公室裡一無長物,用的是一架老式按鍵電話機,IIT德里校區的學生訓練與輔導處主任塞恩(K. Sen)強調。五十五年前創設第一所IIT時,之所以選址在卡拉普爾(Kharagpur)這個英國殖民者專門關印度政治犯的監獄,就是希望學校永遠要記得「人才是印度富強之本」。

  從創校之初,IIT的定位和目標就非常明確,是為印度科技發展以及國家現代化工程,培養第一流的人才。

印度政府擺脫齊頭式平等的僵化思考,把國家大部份的高教資源,集中在這所啣著國家使命出生的學校身上。它的基礎設施和條件,都比其他大學好;為了讓學校更快發展起來,印度政府特別制定一個為它量身打造的獨立法案,宣告IIT是「國家級重要機構」,允許學校高度自治,舉凡課程設計、招生、教職員招聘,全由教師組成的學術議會裁定,不必受到非學術勢力的干擾與壓力。

  「我們有絕對自由,可以選擇要教誰、誰來教、教什麼,」孟買校區學術發展處處長辛格(A.K. Singh)分析IIT成功的三大關鍵。

  獨立運作的招生系統,既彰顯印度政府對IIT放任自主,也是IIT能夠打造成功品牌的最重要利器。

  一流:只有二%的錄取率

  IIT七個分校,每年共招四千多名新生,印度上千萬中學生要擠進這扇窄門,就只能透過一個管道──參加聯合入學考試(JEE)。IIT的難考,在世界是出了名。每年超過三十萬名成績優異的中學生報考JEE,錄取率還不到二%,比哈佛大學的一三%還要低。

  「上至總理的兒子,下至校長、教授的小孩,不論是誰,要進IIT,考試成績一定要在前二%,」對於IIT的嚴選,德里校區註冊組長辛格(Col. R. Singh)不無驕傲地說,在印度,第一流的學生進IIT,二流的才出國念美國名校。

  印度第一大軟體公司資訊系統(Infosys)創辦人墨希(Narayan Murthy)就曾經得意地「抱怨」,他的兒子考不上IIT,「只好」去念美國康乃爾大學。

  JEE考試只考物理、數學和化學,而且要考兩次,第一次先刷掉後面的四○%,第二次則挑出最後能夠入學的考生。「能夠從IIT出來,你就是creme de la creme (菁英中的菁英),」IIT畢業後赴美發展,詹恩(Naveen Jain)創設了價值二十億美元的電子商務公司Infospace,IIT畢業生高人一等的自信,在他的言談間展露無遺。

一位從IIT坎普爾(Kanpur)分校畢業、如今在美國矽谷擔任工程師的校友肯定,JEE真正能夠篩選出好學生,不考選擇題,只會死背的考生,絕對考不好。他以自己的經驗說明,JEE考試得分排名,幾乎跟四年後從學校畢業的學科成績排名一模一樣。

  IIT窄門深深,又是成功人生的

  入場券,即使一年學費兩萬五千多台幣,是其他公立大學的一百倍(重點國立大學尼赫魯大學一年學費約台幣兩百元),仍是數億印度父母與學生「夢想之所繫」。

  專研印度傑出教育機構的尼赫魯大學社會科學院助理教授勞奧(S. S. Rao)指出,印度小孩從十一歲起,就開始為考進IIT做準備,日夜補習苦讀,「只為了進入這所人人夢寐以求的學校。」勞奧點出,印度其他大學或理工學院,只能頒發工程學士,IIT卻可以單獨授與B.Tech.(科技學士)學位,凸顯了它在印度的特殊地位。

  優勢:政府大力栽培

  是政府不遺餘力的栽培,才造就IIT得天獨厚的優勢。

  從國際的水準來看,IIT絕對稱不上資源豐富,七所分校、三萬多名學生,每年經費共四十四億台幣,還不到學生人數相當的台灣大學的一半。從印度的角度觀之,IIT卻「有錢的」讓他校眼紅,政府每年給其他幾千所理工學院的補助,加起來也不過是一億四千多萬台幣,只有IIT的三%。

  在這種「特權享受」的環境中,IIT的學生不免有「天之驕子」的睥睨傲氣,特別有競爭力、企圖心強、自信心十足。「只要能夠進IIT,去哪裡都會成功,你找不到更好的學校,」來自北印度、在IIT孟買計算機系念大二的阿斯納尼還記得,在得知他考上IIT之後,父母親喜出望外,幾乎是傾家蕩產,連續幾天請全村鄰居吃飯。「我們都知道,念完IIT,只要工作幾個月,家裡對我的一切投資,就能全部回收,」目光炯炯有神,阿斯納尼從不懷疑自己的未來將一帆風順。

教學:除了讀書,還是讀書

  除了政府不吝惜的扶植,IIT近乎斯巴達式的教育模式,訓練學生理論、實務兼備,「耐磨耐操」,深受各界歡迎。

  學生畢業前要修滿一百八十個學分(台灣是一二八學分),其中必須有二十個基礎科學學分;每五個星期舉行一次全校性大考,成績全校排名。從大一開始,每學期都要修六門理工課程,以及兩、三門實驗課;在學校的安排下,所有學生至少要到一家企業實習過。

  「每天早上七點半開始上課,下午五點半下課,每星期五天,除了讀書,還是讀書,」穿著一身色彩鮮豔的旁遮普服,烏溜溜的大眼睛,在黃銅色的皮膚下,顯得更加靈活有神,即使已經讀到大四,在德里IIT念電機工程的卡拉還是天天滿堂,忙得沒有時間玩。

  學校重視學生的計量與分析能力,大一不分系,全部學習理化、數學和電子學的基礎理論。學校的課程每隔一段時間更新、調整,為了讓教師能夠隨時掌握最新的理工趨勢,學校特別設置「品質改善計劃」(QIP),協助教師提升能力,跟上全球的專業新知。

  為維持教學品質,IIT始終以小班教學,師生比維持在一比六左右(台灣約一比二十),幾乎是全世界最好的比率;職員數也保持在教師人數的四、五倍,好提供教師充分的支援。

  IIT老師對於學生的基礎數理要求特別高,有的甚至要求學生答案精準到小數點後第四位。IIT的學生也鮮少抱怨功課太重,他們已經練就一身「解決最刁鑽問題的能力」。

  「不必逼他們讀書,IIT人知道用功一定會成功,」孟買校區資訊系系主任帕塔克(D.B. Phatak)透露,他喜歡出最難的題目考學生,為的是「讓他們習慣自己解決難題。」

  當全球化競爭橫掃國際高等教育界時,IIT並沒有受到太大衝擊。從很多標準衡量,IIT一點也不國際化,所有的教師都是印度本地人,也沒有幾個外國學生。教授月薪約三萬台幣,在人均年所得還不到兩萬台幣的印度,屬於中上所得,卻也絕對請不起國外名師。

當國外大學為了在全球大學排行榜爭取到好名次,竭力鞭策教師寫論文時,IIT這廂在評估教師績效,並不側重論文發表量。因此,在以論文數量為評比重心的上海交通大學全球大學排名,IIT只勉強擠進前五百名;但是,在以同業評分學術聲望為根據的倫敦《泰晤士報》全球大學排行榜上,IIT卻名列前五十大;其工科領域,排名甚至是全球第三,僅次於MIT和柏克萊。

  「我們不在乎排名,好就是好,」德里校區紡織科技系教授阿格拉瓦(A. Agrawal)坦率地說,比起卓越嚴謹的教學,IIT的研究成果顯得相形失色。

  IIT治理委員會逐漸體認到,光是製造好學生,沒有好研究支撐,這所優等學府也走不出印度,開始轉而要求教授多發表論文。

  留著印度男人典型的小鬍子,五年前放棄美國麻州大學教職,回到孟買校區擔任研發長的拉曼瑞罕(K. Ramamritham),對IIT的研究潛力信心滿滿。他體認到,要成為世界一流大學,IIT必須從教學導向轉型為研究大學,延攬國際知名學者,以及印度出國留學的傑出人才,為印度訓練更多優秀的博士生。「我們有一流學生,只要加強研究,在世界高教領域絕對會有更大影響力,」剛剛獲頒澳洲雪梨大學榮譽科學博士的拉曼瑞罕說。

  也正是因為IIT學生有一流的專業實力和扎實的英語能力,每年十二月,各跨國公司紛紛進駐七所校園徵才,通常在兩個禮拜之內,所有學生都會被「搶訂一空」。「在離開校園之前,IIT人一定會知道自己將到哪裡,」德里分校學務長夏瑪爾(A. Sharmar)指出。

  矽谷:IIT的最大受益者

  IIT能夠成為一個國際高等教育的馳名品牌,必須歸功於九○年代的網路熱潮。在這段科技產業騰飛的黃金時期,IIT每年七○%的畢業生會出國,且大部份都落腳美國。過去五十年,IIT總共產生了十七萬畢業生,留在美國的就超過三萬五千人。印度曾經有一則笑話,說進入IIT,是一隻腳踩在印度土地,另外一隻腳踏進印度航空。

二○○三年,IIT在美國矽谷盛大慶祝創校五十週年,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盛讚它是具有全球影響力、「令人不可思議」的學校,並稱它對電腦產業助益匪淺。矽谷是IIT教育的最大受益者,據柏克萊教授薩克森尼恩(A. L. Saxenian)研究統計,矽谷兩千家新創公司中,有四○%由印度人創立,絕大部份都是從IIT畢業。

  曾有人計算過,在全世界所有大學中,IIT學生成為百萬(美元)富翁的比例最高。資訊系統創辦人、昇陽電腦共同創辦人、麥肯錫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沃達豐集團執行長、網威(Novell)科技長等,都是具有全球知名度的IIT校友。

  IIT的成功傳奇,從美國企業的董事會議上,傳頌到華爾街股票市場,甚至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像是傳說IIT學生在學會開車之前,就已經能夠解開各種複雜的科學難題。

  不論是大學或企業,美國人瘋狂著迷這些「咖哩腦袋」。例如,美國華盛頓特區的George Mason大學,每年主動奉送六十個全額獎學金給IIT畢業生,另外還補貼住宿費,付錢讓他們到美國企業去實習。

  印度:人才外流的大輸家?

  這種轟動美國、驚動跨國企業的熱潮背後,或許也象徵了印度自身的遺憾。政府每年補貼每個IIT學生的費用,是其他大學生的十幾倍;但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IIT學生,前腳才離開校園,後腳就馬上踏進外國,印度社會近年也不斷撻伐IIT「人才外流」(brain drain)的事實。

  根據印度《經濟時報》估計,在美國的IIT人擁有的總淨值共三百億美元;印度每年因軟體人才出走而造成損失大約是二十億美元,「其中有八成以上,都是IIT人。」IIT學生出國比例目前雖然降到三○%,只是「最好的頭腦外移,印度無疑是最大輸家,IIT只是為已開發國家製造工人的生產線,」《經濟時報》嚴厲批評。

IIT當然感受到印度社會這股不平怨氣,除了積極拓展研究所課程吸引學生,並鼓勵學生留在印度奉獻之外,還推出遠距工程教學計劃,在全印設立至少二十處衛星中心,將IIT幾十門課程,分享給印度其他學校。「取之於印度,用之於印度,IIT要把印度整體高教水準拉起來,」孟買校區遠距教學中心主任墨格亞(K. Moudgalya)表示。在國際人才市場上,「IIT製造」無異品質的保證;對於數以百萬寄望透過擠進這裡改變貧窮命運的印度學生而言,IIT似乎不是夢想的起點,而是夢想的終點。

摘錄》杜書伍:為自己唸書

  在念書的過程,我一直希望自己以後有發展,找到好的工作。考大學時,這個念頭始終在腦海。我照著電子領域分數排名一路填下來,考上交大計算機與控制工程系,不知道這個系是什麼,很焦慮,只覺得名字好偉大。當時就思考,到底念計算機未來會有什麼工作。有了這個疑問,自己開始找答案。

  一進大學,我就想盡各種方式探聽,摸出一個大概,寒暑假儘量找關係到電腦中心實習,看人家在幹什麼。我不斷追索這個領域,也會去想學校學的跟這個領域有什麼關係?知道電腦是技術,企業的電腦化是為了管理,如果不懂管理、不懂企業運作,怎麼做電腦化?所以,除了修本科系的電腦課,自己還去修管理課程、自己買書看,看完彼得杜拉克厚厚幾本管理書。算一算,大學就讀了六、七十本課外書,心理學、管理學都有,還看了一些跟趨勢有關的書。

  就是一直想了解未來是什麼,今天才能做準備。大學四年幾乎沒有玩,可能是之前在建中玩瘋了,上了大學,發現未來還是重要。

  除了閱讀很多課外書,住校對我也有很大的衝擊,可以和各式各樣不同的家庭背景相處,知道原來這個世界有這麼多不同的想法、觀念,這是擴大視野的第一步。

  大學所學的專業知識只是浩瀚知識的滄海一粟,而且出社會十年、二十年就會過時。上大學最重要的是培養思考的習慣和學習的方法,這比學習專業知識還要重要。

  大學是跨進成年,進大學那一天你怎麼認知、得到什麼?這很重要,很多人沒有認知,結果混混混混到大四,隨波逐流,沒有主見。大學是出社會之前的先修班,必須知道,這是出社會前去學習能力而能在社會生存的地方,有了這樣的價值認知,會認為這四年很重要;會知道如何找尋未來職涯領域,並了解這個領域,學習相關知識,如此一來,學和用之間會有比較緊密的連結,學習效果也比較好。

  在大一的時候,應該積極去了解、認知,真正不喜歡就趕快轉系,或者去修輔系。有了這樣的認知,你會知道為什麼要讀書,有哪些不足,自己會去修課、去閱讀,這是為自己職涯負責的自主表現。現在很多大學生,完全跟著別人安排好的路徑,卻不知道為什麼要走。大學生不能那樣的不去想,要為自己走、為自己念書,自主而清晰的意識要先抓對。

養成深度思考的習慣

  大學時還要練習深度思考,習慣去思考任何事物,強化自己的決策判斷力。現在很多大學生缺乏深度思考、想得太短,學了很多東西,卻沒有融會貫通,腦海裝的都是一些沒有通透理解的資訊。進大學之後,對每件事情都必須像在做研究一樣,長時間思考一些事情,這會變成一種習慣,這就像呼吸和深呼吸一樣,呼吸吸進來的氣很淺,深呼吸就不一樣。資訊再多,都要養成深度思考的習慣。

  另一方面,大學應當從科系或學院角度告訴大學生,在他這個領域,未來到社會是做什麼、可做什麼,甚至要收集資料,讓他們了解哪類公司或哪個公司是在這個領域。讓大學生開始了解,將來在社會是什麼樣的工作、什麼樣的公司、性質是什麼,他們自然會產生興趣。

  大學生對於資訊,必須有所選擇,要去先摸索、設定未來要走的方向,有了大方向,第一優先接收這個類別的訊息,然後好好、慢慢的思考透徹,不要什麼東西都要。

  我出社會三十年,很想跟年輕人說,不要急著玩,慢慢玩,玩光了,你的人生就沒什麼趣味了。我世界很多地方都走過,常常不知道要去哪裡,得到想要的東西之後,就不稀罕了。留一點給未來玩,大學是非常關鍵的時期,不把思考的習慣培養好,會影響你一輩子。當你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碰到什麼不懂,自然而然會去學習。要學的東西很多,但是核心的學習能力有了,自然觸類旁通。

  喜歡動腦比學歷重要

  我的公司找人才,並不考量學歷。在面試時,我們會注重他成長的境遇,他跌倒過嗎?那時他怎麼想?我們會去偵測他思考的習慣,喜歡動腦筋的習慣,是在哪個年齡層養成的?時間愈久,這個習慣愈牢靠。我還會看他的思考品質好不好,看他跌跤時想什麼?看他贏的時候在想什麼?這些都會影響他的人格特質。我還會看他的成熟度,喜歡動腦、遇到東西有鑽研的習性,具備這種特質,我就知道他很容易教,學習沒問題。喜歡動腦,懂得體悟真正的內涵,這跟學歷沒關係。學歷好,有時只是死讀書,是相當相當narrow(狹隘)的。

摘錄》田園夢




花了三年的時間、前前後後去了宜蘭六次,甚至已經下訂買地,前華視總經理、中華電信基金會執行長徐璐心中的田園夢,雖然尚未實現,

但她相信,有一天一定會完成。

  從小住在基隆破舊小房子的徐璐,早在求學時期,這股想要擁有自己土地、親手打造夢想屋的渴望,就一直深植心中,但直到二○○四

年看到雜誌上一篇有關於宜蘭農舍的報導,這個潛藏心中多年的夢想,才又重新被喚起。

  自力造屋

  七成三台灣人想蓋夢想屋 名人也不例外

  當時,徐璐剛從華視總經理的位置上退下來,正好有空閒著手實現這個夢,她的一干好友如蔡康永、侯文詠等人,便自告奮勇成為「徐

璐勘地團」的團員,每逢大夥兒有空,便幫忙徐璐一起找地兼踏青。

  基於雪山隧道通車之後,台北宜蘭之間通勤時間將大幅縮短,徐璐鎖定宜蘭各鄉鎮,找尋適合農地,有一次在冬山鄉,找了一塊依山傍

水、景色優美的田地,但因地主六兄弟中有一人反對,最後並未成交。

  後來,到了以三星蔥聞名的三星鄉,一片綠油油的景象,讓徐璐大為興奮,剛好有一塊四千坪左右的農地,地主求售,徐璐和另外兩位

女性友人,每人打算拿出六、七百萬元合資買地,訂金都已經付給地主,三人也都開始著手規畫「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日子,無奈

,後來因宜蘭農地地價暴漲,地主反悔退回訂金,讓徐璐的田園夢還是告吹了。

  徐璐說:「從小我就對綠色很有感覺,每當看到綠色的東西,心境就特別安定喜悅,這也是我想找一塊地自己蓋房子的最大動機。」不

過,近來宜蘭農地價格飆漲,加上接任中華電信基金會執行長後工作忙碌,讓她的田園夢宣告暫緩,徐璐說:「現在連地連屋,共得花一千

五百萬到二千萬元,實在是吃不消呀!」不過,因為工作的關係,她現在常常有機會到全台各地做社區服務,也順便找地、看地,這個田園

夢的火種,還一直在她心中燃燒。

「大多數城市人的夢想,就是想要住在有前後院、有天有地的獨棟大別墅。」興建過許多農舍集村建案的冠鼎建設總經理馮應傑表示。而據

《今周刊》和永慶房仲網合作的網路民調也顯示,有七三%的人有自己蓋屋的夢想,其中,更有五八%受訪者是計畫當作退休養老的居所,

其次則有二四.六%受訪者打算作為平時居住的房子。

  移居鄉村

  台北客偏愛宜蘭 六成交易為農地買賣

  然而,在都市精華區要擁有土地面積超過百坪的大別墅,代價要六、七千萬元,恐非一般人所能負擔,在民國八十九年農發條例修正,

開放一般人可買賣農地後,開了一道門,讓很多人得以一、兩千萬元打造夢想桃花源。一千多萬元的代價就可以住百坪以上的大房子,換算

每坪大約十萬元左右,還可以擁有兩、三個籃球場大的大庭院,讓許多人趨之若鶩。

  「宜蘭的房仲業有六成業績來自於農地買賣,多數是台北客所貢獻。」永慶不動產董事長廖本勝指出。

  現年五十歲的鐵路局員工梁信德,早在八年前就開始規畫退休後的田園生活,原本世居台北松山的他,在台北的房子,是位於五樓舊公

寓的四樓,他說:「頂樓鄰居腳步聲、椅子挪動的聲音,甚至嘰嘰嘎嘎的怪聲,一天到晚吵,怎麼勸也勸不聽,讓我非常厭惡住在公寓,一

直有搬到鄉下的想法。」

  為了尋找心中的夢土,梁信德曾跑到桃園、新竹看地,但都不滿意,直到到了宜蘭,看到一片綠油油的景象,他便深深的愛上這個地方

,並決定定居在此。為了適應當地的環境,梁信德先在羅東花了兩百多萬元,買了一間透天厝,並把全家遷到羅東定居。

  有一次他聽朋友說,三星鄉有一塊一千坪的農地,地主要出讓,他到現場一看,對周遭環境非常滿意,於是他和哥哥、弟弟商量,一個

人各出一百多萬元,買下這塊地,打算作為三兄弟以及老父親退休後共同生活的居所。

厭倦都市

  台北公務員 從小公寓移居宜蘭蓋大房

  在買下這塊地之後,因為三兄弟中只有他一個人定居宜蘭,於是「養地」的工作就交給他。每天清晨四、五點,他就從羅東家中開十幾

分鐘的車來此,栽種各種蔬菜,他說:「我以前就很愛運動,但跑步、打羽毛球都是剛性運動,容易造成運動傷害,現在每天澆水、拔草,

這樣的運動量夠,又不會造成傷害,很適合像我這樣上了年紀的人。」

  梁信德和兄弟們已經準備好約八百萬元資金,打算委請專業設計公司,蓋一幢室內面積一五○坪的漂亮大別墅,梁太太在一旁笑說:「

蓋一棟漂亮的大房子,隨時都能接觸到土地、隨時能耕作,種有機蔬菜,是他一生的夢想。」

  親近自然

  住在田野間 享受白雲飄進屋中的樂趣

  在苗栗三義鄉間,構築西班牙高第式建築的知名室內設計師黃聞朝說:「住在都市裡的人,很難體會住在田野間的樂趣。」「你能體會

一朵一朵的雲從屋外飄進來,在屋內轉一圈,再飄出屋外的感覺嗎?」「你知道哪種鳥最漂亮嗎?有一種叫魚狗的鳥,全身上下是彩色的,

比八色鳥還漂亮呢!」

  三、四年前黃聞朝陸續在三義鄉間收購土地,廢棄的工廠經他巧手改造,現在已變成綠意盎然的庭園別墅,他將土地切割成兩部分,一

部分蓋地中海式的異國風情房子,租給餐廳營運,一部分則是他和太太共同生活的夢想屋。

  自己在台中有房子,事務所也在台中的他,幾乎一個禮拜有三天,都和太太來此度假居住,平常則僱請一名工人幫忙整理,未來這裡也

將是他退休後的居處,他說:「人會老,也會懶,要自己買地蓋屋,千萬不可以找離城市車程超過四十分鐘以上的地方。」而這塊他用心打

造的夢土,進駐的餐廳,不但成為當地熱門景點,連附近地價也都因此而翻漲,「三年前這裡每坪土地一萬元,前一陣子我要向附近地主再

買一塊地,沒想到竟漲到四萬元了呢!」他說。

對很多人來說,找一塊地打造心中的夢想屋,是打造為退休後的桃花源,但對鄭順發、張秋香夫婦倆而言,則是將夢想桃花源,徹徹底底地

實現在現實生活中。

  原本在高雄縣林園鄉鬧區開業的鄭順發,是當地小有名氣的耳鼻喉科醫生,生活無虞。但身處於人人稱羨醫生家庭的張秋香,卻一點也

不滿意「先生娘(台語)」生活,很早就想過著不被大樓、車子、噪音束縛的日子,因此每逢假日,一家人便迫不及待地往郊區跑,甚至還

曾在美國賓州long stay過了一年,除了遠離塵囂,張秋香更想找到一處世外桃源,長期定居下來。

  在偶然的機會裡,鄭家與一群愛好山林野居的同好來到了油紙傘的故鄉——高雄美濃鎮,張秋香立即被眼前的景致給震懾,忍不住大呼

:「這就是我要的桃花源!」她描述,美濃是傳統的客家庄,既沒有北埔、南庄等北部客家村的商業化、更不似山地部落的荒蕪,有著與世

隔絕的化外之感,再加上國道十號直接通到鎮上,距離繁華的高雄市、榮總、燕巢大學城,甚至高鐵左營站也不到半小時的車程,「這種有

點遠又不會太遠的世外桃源,簡直是自力造屋的絕世好地。」

  自此鄭順發和張秋香夫婦倆三天兩頭前往美濃尋尋覓覓一處能夠築夢踏實的土地,後來找到位於美濃民俗村附近、山腳下的一片農地,

便著手打造夢想屋。

  「自力造屋是一條篳路藍縷的艱辛路!」對於夢幻家園很有見地的張秋香從整地、畫設計圖開始就足足花了近半年,而既然是夢想中的

圖騰,因此硬體的設計更是一步也不能馬虎。

  雖然鄭順發和張秋香夫婦請來了建築師、室內設計師,但她的想法卻完完全全貫徹在設計之中,諸如她堅持用墨綠色的窗框配合橘、紅

、白三色的外牆,以凸顯外觀田園般多變的景致,此外張秋香更堅持室內不用冷氣,而巧妙地運用窗戶與屋頂通風扇對流的原理,吹的完全

是自然風,徹頭徹尾將居家和自然融為一體。

遠離文明

  親手種植多種食物 體驗田園生活

  至今,鄭家四口人搬至美濃已有七個年頭,在這不算短的日子裡,徹徹底底地體現了田園生活。夫妻倆能不仰賴都市文明的就盡量不仰賴,譬如吃的菜完全是自家栽種的有機蔬菜,而雞鴨魚肉,還以社區住戶分工飼養的方式自給自足。

  不僅行動上,連心靈上,鄭家都已完全融入大自然,「記得第一次在家裡看到毛毛蟲時是用筷子夾蟲,後來是戴手套捏,而現在,都是徒手抓了!」鄭順發笑著說。

  而自從鄭順發一家人搬進後,七年來,附近方圓一公里,竟已零零星星出現不下十棟私人庄園,包括燦坤集團董事長吳燦坤等多位知名企業主,以及醫生、律師等群聚在此,使得這一小小的天地,已被喻為「美濃的天母」。

  對於愈來愈多人,選擇放棄都市生活,移居到鄉間,構築夢想桃花源的現象,東吳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劉維公表示,這些準備退休或提早退休計畫的四、五年級生,經濟條件都相當不錯,而當財富已不是這些人追求的惟一目標後,健康、家庭、生活品味等多元價值取代了金錢的惟一價值,而親手打造的家,則是他們表現自我風格、開創不一樣生活方式的平台。

  正如張秋香所說,「因為親手打造這個家,讓我們全家過著健康、自然、無憂無慮的生活,也圓了從小的夢。」當台灣逐漸進入老人社會,移居鄉間,享受田園生活的人口應該會愈來愈多。(本文選錄自《今周刊》520期)

摘錄》帶女人

曼麗莎  (20061212)

小吳在公司是萬人迷,連女性客戶都會藉公事之名,打電話約他見面。某日,一位小姐打來公司找他。

「請問小吳在嗎?」小姐客氣問道。


「抱歉,小吳這兩天出差。」
「那請問他有帶女人嗎?」小姐語氣有些焦急。

「啊?」我愣了一下。

「請問他有帶女人嗎?」對方似乎急著想要知道答案。

天呀,這個小姐也太猛了吧?居然光明正大打來查勤。「小姐,抱歉!我不清楚他有沒有帶女人。」我吞吞吐吐顯得有點心虛,卻聽話筒另一端傳來一陣笑聲。

「我說的是『代理人』,是『職務代理人』!」

摘錄》日曆

劉梓潔  (20061211)

小時候每到年底,家裡的印刷廠要印好多日曆。林宜家不像其他小女生喜歡紅色,只喜歡看印綠色的,星期六。這點她特別堅持,爸爸和阿叔們都不知道為什麼,但都會在星期六要開印的時候,把林宜家叫過來看,林宜家會蹲在印刷機前面,手撐下巴,滿足地看著一張接著一張星期六跑出來……

常常林宜家醒來的時候都以為自己睡在一疊半人高的紙上。


她用食指輕撫紙面,那紙的質地厚薄通過指尖的觸覺,卻是一陣潮濕溫熱。她醒來,知道自己只是又做了一樣的夢。把蘸在指上的男人的汗水在廉價的細格子短褲上抹了抹。那背她而睡的男人,有一條容易生汗的背脊。電扇伊呀不止,在兩人睡的位置張開了剛好的角度,緩慢地,來、回,來、回。林宜家隨著固定的頻率,無意識地環顧了幾次這頂樓加蓋鐵皮套房,把電扇後的固定桿拉起,轉了剛好對準男人的背。以為一切靜止,卻刮起床頭一落A4大小的列印文件,林宜家慌亂撿著飛滿地的紙,重新攏成一落,抓在手上不知用什麼壓住好,遲疑幾秒扯下自己頭上的黃色塑膠鯊魚夾,張開,夾住。這一切便真的靜止了。
這一個動作,就可能為她帶來一天的好心情,林宜家喜歡一切靜止的樣子。包括她上了一天的班,三更半夜回來時,那男人仍然與她離去時躺著一模一樣的姿勢,電扇的固定桿仍舊是拉起的,林宜家亦會欣喜地脫了衣服,貼了上去。他們就這麼過了一天,又一天。

男人叫王海德,取這個名字是因為家住港口,在海邊長大。林宜家唸高職時,她唸的美工科和電子科辦聯誼認識的。兩個人因為都是班上最害羞,所以被配成對,有一天王海德突然打電話約她出去,看了電影,在街上一前一後地走,走了很久,走到天黑,等公車時王海德突然說話了,他說不是我不牽你的手,是我很會流手汗。林宜家沒有說話,抓過他的手,四隻手合著,直到公車來。從那個晚上之後,他們就感覺自己在一起了。

林宜家後來說,因為不知為何,王海德的手有一種好聞的油墨味,像她家小時候開的印刷廠的味道,偏偏他又叫「海德」,「海德堡」是最高級的印刷機的牌子,德國製的,也是她認識的第一個外國字。林宜家並不特別相信宿命與巧合,當她家的印刷廠倒閉,她唸美工科,然後畢業之後在電腦排版公司當排版小姐,下游就是印刷廠,跟一個與高級印刷機同名的男孩子談戀愛到同居,她也不認為這是命運的安排,或者說她不會去思考這之中的關係,就是欣然又自然地過日子。在她座位周圍,每一個坐在二十一吋全平面螢幕面前的排版小姐,大抵也都如此。

王海德一開始是賣手機的,就是那種站在3C賣場或百貨公司外面,逢人就問,要不要辦手機,某某某某機款只要一九九喔的那種銷售員,每推一支,可以抽成。但是這對王海德來說太難了,因為他根本不愛講話。所以,後來,他又到電腦維修組裝的小工作室去,每天埋首在一堆主機板記憶體當中,旋螺絲旋到手都起泡。

有一天林宜家下班回來,看到王海德坐在放電腦的和室桌前面,旁邊都是電腦零件的紙盒和寶麗龍盒,王海德說,我不去上班了,我自己在家接case。那時是夏天,王海德一開始還真的到處收貨取貨,有時候三、四台電腦主機放在機車前面的踏板上,金屬殼熱得不得了,燙到也要起泡。他一次兩台,搬上他們租的頂樓套房。後來,好幾天過去也收不到什麼訂單,王海德說現在學生放暑假,九月開學就會有很多人要組電腦。十月都過去了,那些買回來的零件都還原封不動,王海德自己組了組,把家裡電腦升級了,每天,就對著電腦打線上遊戲,把贏來的東西,上網賣掉。

有個晚上,王海德說,我今天賣武器賣了六千塊,錢匯進來了。林宜家回說,那這個月的房租你繳。這句話說出來她就後悔了。只是聽到王海德說六千,她就直接聯想到房租是六千,沒有計較的意思。她以為王海德會生氣,結果他只是過來摟住她裝撒嬌聲音說,別這樣嘛老婆。

他們沒有什麼共同的情侶朋友,就是那種可以一起約去吃飯唱歌的,沒有。所以林宜家也不知道王海德這句老婆從哪裡學來的,只是有時候她自己也會叫,老公。例如他們作過最像夫妻生活的事,就是在套房裡煮火鍋,煮湯圓,用電湯匙,這時林宜家會叫,老公,幫我加一點沙茶醬。這類活動的收場總是,電湯匙黏了蝦餃皮,林宜家蹲在浴室刷,後來幾次實在怎麼刷都不乾淨,就不再煮了。

他們覺得現在的生活已經不錯,至少已經從雅房搬到套房。有兩台中古摩托車,林宜家那台比較小,比較破一點,下雨天就要用踩的才能發動。林宜家每天早上騎破機車,過橋,跟排山倒海的摩托車騎進市區,找到騎樓的停車格,上樓,打卡,坐定。

林宜家的公司除了作平面印刷品外,最大宗是作光碟圓標,有個固定的尺寸檔案,一個大圓,包著一個鏤空的小圓。最常作的,是A片。廠商送來一批清晰無誤的圖,林宜家等排版小姐擷取幾張精彩好看的,拼在光碟上,在重點部位加馬賽克,或者在女的身上畫兩顆小不溜丟的愛心或櫻桃,總之如何設計,廠商不會太有意見。晚上,去壓片廠監工的印務同事回來了,會帶幾片試壓片,嬉笑分送,例如說,宜家這塊妳設計的,要不要拿幾片回家?林宜家等排版小姐會故作唉唷你們好低級的表情收下,一天一天在抽屜越積越多,找一天全部偷偷放進大包包。

林宜家不知道別的同事怎麼用,不過她和王海德是看過之後,物盡其用,燒錄出好幾十片,星期天下午拿到光華商場賣,林宜家在樓梯間顧旅行袋,王海德到處走,見單身男性就把頭一低,小小聲問,無碼的,要不要?然後把露出欣喜表情的男的帶到樓梯間,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一片一百。

林宜家不知道是害怕這種地下交易被發現,還是想要享受鈔票蓬蓬的感覺,她一收到錢就快速往旅行袋一塞,所以一天下來,旅行袋會產生裝滿錢的效果。這個袋子,是林宜家要搬出家裡時的唯一行李,那時候他們家的印刷廠已經倒了,她爸每天在賭博。

那天,她到鄰居家當作賭場的鴿子樓,想要跟她爸說再見,可是麻將聲嘩啦嘩啦,她爸坐在麻將桌上,桌子外圍擠了一圈一圈的人,人聲嘈雜,林宜家叫,爸。爸爸沒有聽見,就像她小時候被放在半人高的全開紙上睡午覺,醒來時會叫爸,但是印刷機在跑時,根本聽不見,林宜家越過一落一落紙,可以看見爸爸,在日光燈下校正墨色,林宜家用手指沾沾紙上的白色粉末,塗在自己臉上,大概以為這樣可以吸引爸爸,可是沒有。她左顧右盼,看到這座臨時的床,側邊寫著幾個字,雪銅,150磅。

她爸聽不見,所以她走出這個有尿騷味、地上都是菸蒂和檳榔汁的鴿子樓,這時候她的胸部從背後被摸了一把,她嚇到了,但是沒有叫也沒有轉頭,帶著羞辱的感覺走出去,王海德就在外面等她,拿著那個旅行袋。

他們坐上公車,兩個人都沒有說話,林宜家看起來,是把頭靠在王海德的肩膀上了,卻只是碰著,好像怕把對方壓痛一樣,仍然用自己脖子的力量撐著頭。王海德用手掌把林宜家的頭紮紮實實地壓在自己肩膀上,這一壓,林宜家的眼淚就掉出來了。

林宜家小時候就不常看見她媽媽,所以她每天在印刷廠裡,吃飯,睡午覺。她的午睡床,有時是雪銅,有時是道林或模造,睡一睡,突然輪到她睡的那落紙要印了,她爸或其他印刷廠的阿叔把她抱到另一落去睡。這些阿叔的午覺也是這樣的,撿幾張比較乾淨的放損的紙,在地上鋪一鋪,就睡,他們經常會選在兩落紙中間,較隱蔽安靜。國中時,林宜家因為其實不聰明,背一個單字要背好久,被罰坐在紙上,背單字,她爸計算她背單字的時間是,這一疊印完就要來考妳。紙被一令一令拖走,林宜家越坐越低,也越來越緊張。

林宜家一直到被王海德叫白癡,才不覺得不聰明不是那麼一件可恥的事。王海德會說,耍白癡,這三個字跟老婆有一樣的效果。例如後來,盜版A光的生意就越來越不好作了,王海德在光華商場出去繞一圈,有時連一個客人都拉不到,他們還試著賣日劇、賣大補帖,也都賣不動。林宜家這時候就說,該不會是每個人都在排版廠上班吧?王海德說,網路抓的啦,耍白癡。

林宜家彷彿可以為這個可愛的稱呼奉獻上一輩子。

排版小姐們上班生活沒什麼起伏,唯一的樂趣是,每天傍晚,跑業務的男同事會打電話進來,我現在在某某夜市,你們要不要買什麼當晚餐?一群小女生才會稍微吱吱喳喳討論起來。有次業務打電話進來說,他從基隆客戶那裡談完案子回來,要吃什麼?林宜家點了紅燒鰻,大家登記完之後,林宜家又偷偷打給業務,說,買兩碗。想當然爾,她一碗是要帶回去給王海德的,林宜家和同事們,每個人坐在二十一吋的大螢幕前吃飯,她怕鰻塊軟掉,就在這龐然大物的遮掩下,幫王海德那碗的鰻,用筷子夾起來,放在另一個塑膠袋裡,夾完了,想了一下,又從自己的寶麗龍碗裡,夾起兩塊放進去。做完這些細瑣的動作,她才開始吃自己的晚餐。

林宜家其實還偷偷想過,背叛、出軌、偷吃這些事,只是她做不了。有次一家小出版社的總編輯,送了他們公司的名片來印,林宜家設計的,這個穿白襯衫卡其褲的總編輯親切有禮,第二次來取件,買了一杯仙草奶凍給林宜家。她完稿之後,偷偷留一張這個人的名片清樣,夾在皮包裡,上面有手機號碼,不過她從來沒打過。她想如果一天同事或王海德發現了,她就會裝作輕鬆說,是樣本啦。

林宜家她們有時候會被載到印刷廠作臨時女工。例如,公司接來排版的書,裝訂完了,發現書背上都是膠,又趕著出貨,調不到臨時工,趕緊出一台廂型車,把這些年輕女孩子送過去救火。大家拿小板凳在印刷廠較空曠的角落坐下來,一落一落的書立在四周,工頭發了乾淨的濕抹布,一本一本擦,一共幾千本。

還有一種零工是,印好的書裡,要插入回函卡或廣告折頁,每插一張,五毛錢。這個林宜家小時候就做過,現在,又坐在印刷機運轉聲大得聽不見對方說話的地方坐下來,做一樣重複的動作,她也沒有什麼巧合的驚喜或親切得痛哭流涕的感覺。

對於這樣平庸的女孩子,林宜家只有一件事與眾不同,但是她長大後,也就很少跟別人提起了。

小時候每到年底,家裡的印刷廠要印好多日曆。林宜家不像其他小女生喜歡紅色,只喜歡看印綠色的,星期六。這點她特別堅持,爸爸和阿叔們都不知道為什麼,但都會在星期六要開印的時候,把林宜家叫過來看,林宜家會蹲在印刷機前面,手撐下巴,滿足地看著一張接著一張星期六跑出來,她把試印放損的那幾十張星期六,仔仔細細裁好,抱到裝訂的阿叔那邊去,所以她有好幾本,每一天都是星期六的日曆,大約橫跨民國七十幾年到八十年。

那時候,大概她太認真做這些事了,所以她並沒有注意到,她經常失蹤的媽媽,在那幾年突然不見了。

民國七十五年,一九八六年,林宜家上小學。有一天,她爸回來,突然把她扛上肩頭,在印刷廠裡面轉來轉去,一面吆喝,把我們宜家最愛的那色星期六拿出來啦!那是她看過爸爸最意氣風發的時候。她也一樣蹲在印刷機前面,手撐下巴,看見,好多好多個綠色的圖案,滾過印刷機,啪啪啪啪堆在眼前。剛唸小一的林宜家看著那圖案,突然像發現新大陸一樣,大叫起來:哇,是台灣。

她爸又把她扛上肩頭,手舞足蹈起來。(上)

那幾年爸爸都很快樂,常常有東西可以印,所以日曆也不接了。廠裡的阿叔,會逗林宜家說,今天妳爸又去拼租回來了,趕快去分紅。拼租的意思就是,去包了很多候選人的傳單回來。讀小學的林宜家,跟同學走回家,看著路上插著的候選人照片,都可以認得出來,這個是我家印的,那個是我家印的。有一天走著走著,林宜家看到一個女性候選人瀏海吹著高角度的大頭,也突然像發現新大陸一樣,大叫起來:哇!往前走了好幾步,才小小聲地跟同學說,是我媽媽。

不過她很快就把這件事忘了。


林宜家現在很少跟王海德說她小時候,大概覺得前面的日子一天一天過下去比較重要吧,不過他們也從來沒有說過未來。
盜版光碟生意做不下去之後,還好有些需求是恆久不變的。例如打字,王海德接了外包打字的工作,一千字八十到一百元,他一小時可以打三千字,比麥當勞好賺很多,他們這樣欣慰地下結論。王海德一開始沒日沒夜地打,家裡開始堆起一疊一疊A4列印紙,很有一點創業規模的樣子。有一次他們因為冷氣壞掉吵架,王海德把一疊A4紙抓起來,撒個滿天滿地,林宜家把紙一張一張撿起來收攏好,跟王海德說,你是靠這個吃飯的,不可以對它不尊敬。那凜然的專注,王海德之前從沒見過。

林宜家後來幫王海德接回更多的打字case,王海德打不了,她就接力繼續打,一整夜鍵盤聲此起彼落,電風扇擺葉的起點是躺在彈簧床墊上的王海德,中間轉過林宜家,終點是悶悶運轉的電腦主機,這是王海德說的,電腦不能太熱。王海德要打電腦遊戲時還會把機殼拆下來,增加散熱效果,林宜家躺在彈簧床墊上轉頭就會看見一堆裸露在外的電路板和管線,纏著一堆灰。

林宜家忘了自己今天是為什麼走出來的。她前一天接了貼標籤的工作,拿回一千個信封,一千張列印出來的地址標籤,貼一張一塊錢,叫王海德貼,結果她下班回來,發現信封和標籤都還躺在原來的地方,王海德打了一天的連線遊戲。

林宜家扁著嘴,沒有說一句話,坐下來,開始貼。王海德背對她,繼續打遊戲,也沒有說話。林宜家貼完一千張,半夜兩點,站起來,走下樓,王海德開口了,問她:妳要去哪裡?

林宜家沒有回答。她騎上機車,過橋,騎到敦化南路上的大書店。她想到,自己天天在排版,卻沒進過幾次書店。她摸著新書平台上的書,熟悉得不得了,這本封面是銅西卡250磅上霧P加局部光,那本是銅西卡200磅上亮P軟精裝。幾乎摸到每一本新書後,她走出書店,走上中間的人行道,往南走。

林宜家今天排了一張競選海報,上面只放了一張行道樹濃蔭夾道的照片,大級數的文宣文字寫著,某某某用一千五百棵台灣欒樹,感謝您一千五百個日子的支持。照片下方的圖說,小小的字標明,拍攝地點,敦化信義路口。

林宜家排過那麼多東西,不知道為什麼對這張海報特別有感覺。大概她看到一千五百個日子,就偷偷在紙上算了一下,四年,她從提著旅行袋離開家,一起和王海德租房子,到現在,也正好是四年,一千五百個日子。所以她突然升起一股浪漫的念頭,要帶王海德,去看那一千五百棵樹。

走進樹影幢幢之中,林宜家蹲了下來,感到頭痛欲裂,她感覺有一架巨大的印刷機在她腦裡面隆隆隆地跑,她看見,小時候在印日曆的情景,一大落一大落的紙,一張一張被印刷機吸進去,經過油墨滾筒,啪啪啪啪跑出來,每一張紙,都是一模一樣的。印著一模一樣日期的紙,在她面前疊成一大落,而她睡在上面。

林宜家低頭,打開皮包,她想把那張總編輯的名片找出來。翻著翻著,林宜家哭了起來。(下)

摘錄》每個月只要捐款700元

每個月只要捐款700元,就可以幫助一名發展中國家的貧苦兒童,獲得生命轉變的希望,更體會千里之外的陌生國度,有人愛他們、關心他們。「台灣」對許多貧窮國家而言,儼然已是「愛」的代名詞。


當您成為快樂資助人,將會收到有關資助兒童的詳細資料,每一年也會收到兒童成長報告、聖誕祝福
卡,更可以透過書信往返、資助人相見歡、夥伴國計劃區關懷之行等,用愛與關懷陪伴兒童成長,
在施與受之間,豐富彼此的生命價值,也感受最單純的幸福。

Monday, December 11, 2006

摘錄》BD燒錄器掀價格戰

 隨著越來越多碟機廠推出藍光光碟機,加速Blu-ray Disc(BD)燒錄器價格下滑,建興(8008)近期在日本地區量產推出第一款BD燒錄器LH-2B1S,零售價僅7萬日圓,折合新台幣約2萬元,較其他同業報價低30%,同時拉近與HD DVD-ROM報價,使得2大陣營對決再度出現白熱化;雖然藍光碟機報價居高不下,台北資訊月詢問度相當高,不過,碟機業者推估大量普及時間點約落於2008年。

由日本Sony主導的BD陣營,目前已有樂金電子(LG Electronics)、先鋒(Pioneer)、Sony、明基(2352)與飛利浦(Philips)等多家業者推出BD燒錄器,不過,礙於上游關鍵零組件讀取頭缺貨,加上製造組裝良率普遍不高的影響,BD燒錄器報價約維持在2.99萬~3.29萬元間,價格可說相當平穩。

不過,建興卻率先在藍光市場投下一顆震撼彈,新量產推出的LH-2B1S,零售價壓低在2萬元上下,由於此款機種與飛利浦、明基的BW1000源自同一款設計,因此,建興此次出手,預料將對藍光BD燒錄器市場與價格造成一定程度的衝擊。

碟機廠表示,建興此次出手除直接衝擊到BD燒錄器價格外,2萬元價位亦直接向下壓縮排擠到東芝、惠普(HP)等,所推出的HD DVD-ROM,使得2大陣營攻防戰更加白熱化。

建興此款新機燒錄速度為2倍速,目前市面上銷售的僅有日立樂金推出4倍速BD-R寫入機種,包括先鋒、Sony與飛利浦等均為2倍速機種,各家碟機廠也積極導入4倍速機種量產,台灣先鋒表示,新一代4倍速機種,預計最快2007年第一季可望量產推出。

受限於藍光光碟機價格仍高,目前仍處於市場導入期階段,不過,台北資訊月會場中包括先鋒與Sony的藍光體驗區,仍擠滿相當熱絡的人潮,詢問度相當高,碟機業者預估,2008年將是藍光大量普及的時間點。

摘錄》手機電視 改變消費和生活方式

除了通訊、記事、遊戲、攝錄外,還可以看電視,以後只要一部手機就可以生活了。

文:李澤銘

 要說21世紀是資訊爆炸的時代,相信沒有多少人會反對,所以各式各樣,你能意識得到或意識不到的媒體都應運而生。若上星期你能抽空半天,到位於亞洲國際博覽館逛上一個圈,便可在國際電信展中見識到林林總總的新媒體。

 大家以為可在手機上下載短片觀看和聆聽MP3等已經是很了不起的進步,但現時的手機已發展到可直接觀看電視,並同時與製作公司互動。ITU的其中一個關於手機電視(Mobile TV)的論壇上,多名業內專家分享各國發展手機電視的經驗和預測市場趨勢,其中韓國的成功經驗與內地的發展大計,值得進一步詳加討論。

傳統電視可能被淘汰

 來自韓國TU Media Corp的行政總裁Young K. Suk開始便回顧電視廣播的發展歷程。近至1990年前,人們還是在收看傳統的電視,正如港人看了幾十年的無線和亞視般。由1990至2004年間,有線電視和衛星電影相繼興起,三種收看模式並行了十數年。

 「2005年後,以上的傳統廣播方式都可能漸漸被淘汰,新發展的手機電視興起後,將迅速佔據市場,業內對其前景感到相當樂觀。」

 要闡明一點,這種講述的手機電視並不是如傳統的流動電視般以天線接收電波廣播,而是一種湛新的接收器和傳播模式,質素和穩定性都不可同日而語。另外,由於各先進國家幾乎差不多時間開發手機電視,導致現時的制式仍十分繁亂,相信需要發上一段時間才能獲得共識。

 目前,業界公認的手機電視標準至少有四種,其中包括日本的ISDB-T、歐洲的DVB-H、在韓國和中國佔較大比重的T-DMB以及Media FLO。香港的電訊盈科在年中推出手機電視服務,其制式為CMB(cell multimedia broadcast),是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MBMS)的早期模式,MBMS預計在下年底推出。


打破消費及市場規則

 Young指出,手機電視的面世,會慢慢改變人眾的消費行為及態度。改變誘因來自四方面,首先是觀看器材的多元化,以往觀看電視只能透過電視機,現在只需任何大小的屏幕和極微型的接收器,所以除了手機,理論上所有具備屏幕的電子產品,如相機、MP3機、電子記事簿和手提電腦等都可收看電視。由於觀看器材可以縮小到隨身攜帶的地步,那麼觀看的地點自然無需固定,只要訊號所至,都可成為觀看電視的地方。

 手機電視不僅單方面接收服務電視台的訊號,同時可發射訊號予電視台,兩者是互動關係。決定用家在甚麼時間,觀看甚麼節目不再是電視台的專利,而是用家本身。因此,現在電視廣播中的黃金時間、慣性收視等概念,多少會受到這新科技的衝擊。另外,既然手機電視的訊號可收可發,收看節目之餘,更能把自己的作品對外發放,因此廣播者已不再限於傳統財雄勢大的電視台,你我他都可以。

 筆者途經西門子的展覽櫃位時,工作人員正在展示手機電視的互動功能,為收視的音樂節目投票,購買手機鈴聲,下載音樂剪輯,賭馬或是有關於城市的問答。據西門子的資料,手機電視市場仍然處於萌芽階段,市場研究公司Informa預測該市場將有非常好的成長機會,到2011年,全球將會有2.1億手機電視用戶,所有手機中的10%將內置手機電視接收器。

 對於上述的趨勢預測,大家可能並不陌生,早在互聯網和互動電視興起時,不少分析家也作類似的預測,結果雖然為傳統廣播帶來衝擊,但並未徹底動搖其根本。然而,縱觀手機電視用戶的強勁上升勢頭,以及它與傳統廣播的直接競爭,今番的預言成真,也未可料。


韓國用戶激增 市場充滿憧憬

 Young表示,TU Media Corp在韓國國內現正提供15條影像和19條聲音頻道予手機電視的用戶,而用戶量由開台時的4.4萬飆升至現時的95萬。根據市場情報中心(MIC)的預測,韓國的手機電視用戶將在2012年達至2,100萬。

 「雖然大家都對手機電視市場的未來充滿了憧憬,但不能忽略有待克服的挑戰,如網絡的覆蓋範圍,訊號的質量和穩定性。其次,若要把手機電視普及至社會大眾,平民化的服務收費是重要的關鍵。」

內地頒佈手機媒體標準

 內地在手機電視的發展雖較韓國為遲,但急起直追之勢卻銳不可擋。電訊市場顧問沃達豐(中國)公司主席Duncan Clark指出,內地已在手機電視的發展上邁出重要的一步,就是釐定傳播的制式。今年10月24日,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SARFT)正式頒佈移動多媒體廣播行業標準(CMMB),並從11月1日起實施,不過,這次廣電總局發佈的標準只屬建議性質,而非國家標準。廣電總局把Satellite and Terrestrial Interaction Multimedia(StiMi)定為多媒體手機的接收標準,自此內地的手機生產商有了統一的依據,及早解決兼容的問題。

 STiMi是由內地廣播科學研究院自行研發多媒體廣播技術,被稱為衛星地面的互動媒體。STiMi用衛星加上地面補點,形成一個可覆蓋全國的移動多媒體廣播網路,支援S波段,UHF/VHF波段,以及TS/IP流,同時支援單頻網和多頻網。

 目前,STiMi可以支援8MHz頻寬,傳輸率由2.7Mbps至12Mbps。另外STiMi不需要對每一個節目進行重複加密,在信道編碼和解調方面也有明顯改善。StiMi的核心技術在2003年初開始研發,至今年4月進行衛星和地面的系統試驗,通過後隨即獲SARFT採用。


潛力大 發展前景看好

 Clark表示,廣電總局計劃在2008年北京奧運前建立一個覆蓋全國的衛星網絡,並全面實施CMMB,方便市民隨時隨地參與這項世紀體育盛事。由於手機電視的市場潛力不容忽視,早在CMMB頒布前,廣東、上海和北京已有手機服務供應商提供試驗性質的手機電視服務,搶佔客戶。

 雖然,暫時國內仍未有實質的數據可作參考,但根據外國多個地區的經驗,及內地龐大的市場潛力,手機電視在內地的發展相當樂觀。

摘錄》一堂課2000億:智慧財產的戰略及戰術





內容簡介
  你知道台灣每年針對智慧財產權所付出的各項金額多達2000億嗎?前鴻海法務長、現任政大智慧財產研究所副教授周延鵬,以二十多年來在業界和學界的經驗,解析何謂「智慧財產權」!本書適合研發人員閱讀以發展完善的智財權,也是各企業法務人員在面對智財訴訟時的最佳指南,更是相關科系學生必讀之經典,讓周延鵬老師告訴你,什麼才叫「好的智慧財產權」!

你知道嗎?

台灣每年與美國公司進行100多件訴訟官司

每年花費150萬美金的律師費

申請專利需要100億的費用

付出的權利金為1500億

台灣各界在智慧財產的申請、維持、訴訟、合解、賠償及授權之各項費用成本

每年竟高達新台幣2000億元!

  聯發科技董事長 蔡明介:「知識經濟時代企業課題之一是《智慧財產戰略與戰術》,很高興見到周教授以其在產業界多年之經驗,結合最近在學界之研究觀察,提出許多值得發人深思的問題與挑戰,是很值得一看,並再三思考的一本書。」

  政治大學智慧財產研究所所長 劉江彬:「著者以他二十餘年產業界的經驗,現身說法,分析台灣在智慧財產創造、保護、管理與經驗的缺失,並提出因應戰略與戰術。目前台灣尚找不到類似的書籍,是一本產、官、學、研各界必讀的好書。」

  工業技術研究院董事長 林信義:「深入研讀此書,可以發現其論述對我國政府、研究機構、大學及產業界,無論是產業策略的訂定、研究發展的規畫、技術策略的布局、產學合作的推動、新創事業的發展及智財的全球經營等,皆有深刻的啟發與長遠的影響。」

  台灣智慧財產權的權威周延鵬又一新書力作,集結100篇發表於工商時報「智財管理」專欄的文章,深入剖析在全球化過程中,智財權對於台灣的重要性。本書分為兩部,共有十五個章節,第一部依序導正對智財權的觀念,本書配合實例,討論智慧財產權對於傳產、資訊業、連鎖業、跨國企業和研發機構的影響,教你如何經營智財、管理智財、投資智財、行銷智財,以及如何面對智慧財產權的訴訟,讓台灣企業不再只是其他國家的刀下殂肉。第二部則以三篇論文,探討台灣企業進入大陸所該俱備的智財概念,以及在全球化過程中,台灣對於智財的相關法制應該如何尋求轉換;最後則以工研院為例,提出智財的行銷與商業模式,可謂為本書精華。在台灣產業技術面臨各國覬覦之際,這堂高達2000億的智財課,你不可不上!

作者簡介

周延鵬

  輔仁大學法律學系法學組畢,目前任職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智慧財產研究所兼任副教授、政治大學科技政策與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員,並擔任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顧問及司法院智慧財產法院諮詢委員,擅長領域為跨國企業法律事務、智慧資本管理等。

  曾擔任鴻海科技集團法務長,創立並經營鴻海科技集團中央法務處,主要負責集團全球商業法律、智慧財產權、產業分析、投資併購及上市法律事務,並管理部份創業投資業務。在台灣、美國、大陸、日本及歐洲智慧財產權調查、分析、申請、部署、維持、授權、轉讓、評價、資料庫、智財行銷、作價投資、技術轉移、無效分析、迴避設計、行政爭訟、民刑事訴訟等業務上,具相當豐富的實戰經驗。


目錄
第一部

第1章 智慧財產經營觀念及方法的改造與創新

第2章 智慧財產的文化與品質

第3章 智慧財產與智慧資本

第4章 智慧財產與產業結構

第5章 智慧財產與資訊網絡

第6章 智慧財產與專業服務

第7章 智慧財產的行銷與商業模式

第8章 智慧財產與技術標準及聯盟

第9章 智慧財產的作價投資及管理

第10章 智慧財產的授權及管理

第11章 智慧財產的侵害訴訟及管理

第12章 研發機構與智慧財產的經營

第二部

第13章 中國知識產權戰略試探:一件中國專利將等於或大於一件美國專利的經濟價值

第14章 台灣企業經營的全球化與台灣法制的牽絆或解放:建構自由開放的對外投資、授權及技術移轉新環境

第15章 台灣研發機構智慧財產的營運模式與行銷機制

摘錄》中國時報 周延鵬:智財沒智慧 政府企業該省思

台灣累積申請專利數量達百萬件,一年投入八百億元從事研發,但每年仍支付一五○○億元權利金給國外廠商,智財回收效益僅廿億元。政大智財所副教授周延鵬指出,要扭轉這種不利情勢,台灣政府與企業都必須轉換對智慧財產的產業政策思維與經營方法,從提升產業地位價值的前瞻性技術配套方案著手,讓核心技術的專利及早在全球佈局卡位。

曾任鴻海法務長的周延鵬,昨日應工商時報廿八周年社慶活動之邀,發表「一堂課二○○○億-智慧財產的戰略與戰術」新書,並以「行銷智慧財產」為題,進行專題演講。

時報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余範英致詞時表示,在台灣追求產業轉型之際,技術的先進與生根是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尤其對集研發、管理、法律於一身的智財權,政府與企業都需要一步一腳印修為內功,才能避免在國際貿易的殺戮戰場,免於任人宰割。

周延鵬說,一輩子從事法務工作,就是以掙脫「智慧財產沒智慧」為目標。以台灣一年投入三%的GDP,約八百億元,投入研發,產生的效益卻只有廿億元,智財的力量根本沒有發揮,也因此台灣的廠商每年要付出一五○○億元權利金,加上專利申請、訴訟、維持等成本,每年為智財付出二千億元,政府及企業從中得到什麼,值得深思。

應邀與會的經濟部智慧財產局副局長王美花表示,智財涉及法律、技術與產業,本就是深奧難懂的領域,周延鵬是少數具備企業實務及法務學術背景,又願意將智財轉化為易懂有味的文字,是相當難得一見的創作。

摘錄》晶華併購達美樂為那樁? 潘思亮金頭腦 西進有撇步

晶華酒店集團董事長潘思亮有意投資收購擁有台灣、北京與上海區域授權代理資格的達美樂股份有限公司。此一佈局,意味台灣觀光飯店業界的「金頭腦」,將再度運用優勢延伸法則,借力使力、挾洋攻堅,正式揮軍西進。

看好北京奧運與上海世博會創造的龐大商機,全球企業紛紛搶進,在此一高手如雲、名牌如林的競技平台,台資企業如欲分得羹湯,甚至後發先至占有一席之地,「國際牌」,絕對是一個最好用的籌碼。這也是準備西進布局的晶華酒店投資收購台灣達美樂的最主要原因。


其實,這不是潘思亮第一次打「國際牌」,揆諸晶華近年在台灣餐飲市場的發展,也可見到潘思亮挾洋攻堅的軌跡。

鑑於一窩蜂投資興建觀光飯店,恐造成產業供需失衡,更因國內土地成本太高,投資興建旅館飯店,已不符「創造土地最大利用價值」、與「投資報酬率」的原則,潘思亮不只一次表示,晶華酒店集團不會找土地、蓋飯店,而晶華日後的發展策略,將鎖定旅館飯店、商務出租公寓、SPA與餐飲等行業,並與台灣本地或外國開發商合作,以經營管理為主軸發展。

在二年時間內,晶華酒店順利在館外開出多個餐飲據點。而潘思亮投資經營事業,除善用用「優勢延伸法則」,就是利用「挾洋攻堅」策略,借重國外企業的品牌知名度與獨到的商品研發能力,以及經營管理的Know How、經驗攻城略地。

例如,台北一○一大樓裙樓內與新竹遠東百貨公司內的Wasabi日本自助餐,在台北信義誠品內的Spice Market泰市場自助餐,以及台北晶華酒店地下三樓的三幡複合式餐廳,晶華酒店即分別與日本或泰國著名的餐飲集團合作。

在迎接陸客來台觀光市場部份,潘思亮率領的晶華團隊並不躁進,同業紛紛投資興建旅館飯店之時,晶華酒店選擇參與投標故宮ROT案,並投資「故宮晶華」複合式餐廳。故宮晶華的基地面積約四百三十平方公尺,改建後擴大四倍,從八十元起的小吃到萬元的宴會菜都可提供,屆時,「故宮晶華」又可挾「故宮」本身既有的品牌力與集客力,創造可觀業績。眼見開放陸客來台指日可待,潘思亮更悄悄將館內(蘭亭)餐廳重新定位,將原本的滬菜餐廳改為時尚台菜餐廳,希望追求更高業績。

國際觀光飯店與連鎖速食業,表面上看是兩個沒有關係的產業,但潘思亮卻想運用達美樂的品牌力、經營力與行銷力,為晶華打造一把切入大陸市場的利刃。這就是潘思亮,別人增資他減資,看似不按牌理,背後卻有一套贏的方程式。

摘錄》社交,原來這麼簡單!

有太多人抱怨懷才不遇,但在職場中能力的發揮需要以良好人際關係作為依託,要有好人緣不是虛偽的討好,而是放開懷抱願意與人分享。更重要的是以同理心對待上至老闆下至工讀生的每一個人。...


「很多人之所以無法建立人脈,問題就在於圈子太小,同質性太高,」幼龍企管顧問公司主持黑立言說,許多人除了部門同事(甚至是少數部門同事),幾乎不跟其他人打交道,相形之下,就少了許多發展機會。
但是,大多數人都有點「應酬恐懼症」,一方面不願走出熟悉的「安全範圍」,嘗試建立新關係:另一方面,也覺得交際應酬太花精神時間,恐怕力有未逮。其實,「應酬」並不如一般人想像的如此負面,找對門路、用對方法,也可以不費多少心力,就能成功擴大社交圈。

從跨部門交際做起

要克服這種社交瓶頸,不妨先從「跨部門」人際關係做起。

永慶房仲客服部經理陳富裕一直維持「記名字」的好習慣,雖然平常較常接觸的同事只有20幾位,但他對其他部門的同事並不陌生,總管理處約300名員工的名字,他幾乎都叫得出來,對於新進員工,他也會主動關心。因為用心,所以若需要跨部門合作時,能夠降低不少阻力。

奧美公關總經理謝馨慧表示,他們的工作常需在外奔波,不大可能另外挪出時間跟同事促膝長談,不過,仍然可以利用短暫空檔多瞭解同事,比如說,跟客戶開完會後,把握時間,在計程車上多跟同事聊聊,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有時候,即使只是在茶水間偶遇,簡短問候也能帶給對方溫暖的感覺。

找對池塘,釣到大魚

如果你從事業務工作,或是有強烈升遷企圖心,最好能更進一步擴大交際圈。

對業務員來說,你要設法進入目標客群多的「池塘」(pool),如此可大幅提高銷售的打擊範圍。13年來,做出15億元業績的中華賓士資深業務黃明昌為了接觸金字塔頂端客戶,不但是好幾個高爾夫球社團的成員,還參加地方上的國際工商經營研究社,這些投資,也的確讓他業績強強滾。

「如果你希望在職場上平步青雲,那麼,朋友一定要愈多愈好,」獵人頭公司經緯智庫(MGR)副總經理林知明表示。因為高階轉職多半是透過人脈介紹,一些高級培訓班如EMBA、專業研討會等場合,都是結識「高人」的地方,認識的人脈愈豐富,獲得舉薦的機會也愈多。
即使不從「功利」角度出發,只是單純因喜好而參加某某同好會或一般社團活動,對個人成長和結交朋友也非常有幫助。

時間要花在刀口上

參加各種社交場合或聚會,固然是厚植人脈的有效做法,不過,一個人的時間、精力都有限,要怎麼篩選,才能達到「應酬」的效益,又不至於減損自己的健康,或消磨過多資源或時間?

「時間要花在刀口上,」前亞都麗緻飯店總經理蘇國垚表示,面對不同的組織、部門或朋友群的聚會,如果你時間、資源都很寬裕,當然可以參加較多聚會,反之,則應該看「邊際效用」而定。比如說,有些群體可能三不五時就在聚餐、唱歌,這種聚會頻繁的族群,偶爾參加就可以;但有些則可能一年半載才有聚會,這種就盡可能要把握機會。

懂禮數,傳心意

如果你真的忙到無暇固定參與聚會,還是有一些惠而不費的方法,可以把你友好的關心傳遞給對方。

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遇到重要節慶如春節、聖誕節,或碰到對方生日、生育,不妨親手寫張卡片,或是致上小禮物祝賀對方。記住,不是簽名了事就好,最好能夠親筆寫上幾句祝福的話,可能的話,還可以提到先前跟對方交往的點點滴滴,讓對方覺得「你有把我放在心上」,那就成功了。

當然,如果在重要客戶或朋友生日時,你能夠親自到場祝賀,那就更完美了。除了賀喜,在對方(或對方至親)生病或發生意外時,更是要在第一時間就捎上關心。人在身體或情緒軟弱時,特別需要得到關心,這種雪中送炭的溫暖人情,常比平時打躬作揖來得讓人感動。至於是不是要親自去探病,則要視情況決定,有時候,貿然探視反而會增加對方困擾。
其他諸如出差或出國旅遊時,帶盒土產給同事、客戶或社團朋友嘗嘗鮮;在自己能力範圍內,不吝提供順水人情(例如介紹生意)等,也都是不吃力又非常有效的交際小秘訣。

摘錄》WASABI新竹店隆重登場





最新力作WASABI新竹店隆重登場—晶華國際酒店集團跨出台北市區

豐盛鮮美的季節火鍋料理、搭配數十種琳琅繽紛的日式佳餚,
請您置身於日式平房造景中、盡興飽餐最精采的和風美饌!


座落於新竹市中心精華購物地帶、新竹大遠百九樓的WASABI新竹店,是晶華國際酒店集團於世界第一高樓台北101購物中心成功推出創意日式自助餐廳--WASABI 101店之後的另一個姐妹作,同時也是該集團首度跨出台北市區、於飯店外開設100%自營的五星級日式餐廳。在WASABI新竹店中,除了可無限享用數十種傳統與創意兼具的日式佳餚之外,每位消費者還能品嘗到媲美高級火鍋店質感的DIY季節火鍋,加上主廚特選的頂級季節食材、以現點現做的方式送至顧客桌前,提供豐富且物超所值的用餐享受。與晶華酒店有多年合作情誼的日本空間設計大師—橋本夕紀夫,更將餐廳打造成如同日式院落般、屋簷交錯的熱鬧景致,再以寬廣的大片玻璃窗展現高樓層的視野優勢,讓消費者能在一覽無遺的開闊美景中,悠閒品味熱騰騰的火鍋與和風美饌。

WASABI新竹店--晶華國際酒店集團跨出台北市區的第一代表作
對於耗資新台幣三千萬元、費時半年以上籌劃的WASABI 新竹店,晶華國際酒店集團餐飲開發部副總齊藤力表示:「由於科學園區的發展成熟、新竹的人口結構及消費實力,早已追上台北的生活水平,但是當地的五星級日式餐廳卻屈指可數。為了吸引開車族佔大多數的新竹居民及園區工作者,晶華酒店當初在研擬跨出台北市區以外的餐飲版圖時,即相中新竹市中心人潮聚集、停車方便、且動線規劃得宜的新興熱鬧購物中心—新竹大遠百,計畫開設佔地上百坪的大型餐廳。而晶華酒店目前於台北101購物中心所經營的日式自助餐廳--WASABI 101店,在市場上擁有不錯的評價,營收及市佔率也是成果斐然,依照優勢延伸的策略走向,我們仍決定以WASABI的品牌來經營這間新餐廳。」與WASABI 101店最大的不同是,WASABI新竹店是以目前最熱門的高級涮涮鍋為主題,每個餐桌都裝設有讓消費者自行下料的火鍋,再結合豐盛的日式自助佳餚,藉此吸引喜愛火鍋及日式料理老饕們的青睞。晶華國際酒店集團除了於飯店內擁有十間極負盛名的中西式餐廳之外,近幾年並陸續於信義計畫區開設了WASABI 101店、BANDO‧8以及國內第一家以泰式海鮮為主題的自助餐廳—泰市場。隨著WASABI新竹店的開幕,更象徵了晶華國際酒店集團正式跨出台北市區、成為全國性的五星級飯店餐飲領導品牌。

橋本夕紀夫完美詮釋日式建築工藝‧大片玻璃牆面映照迷人的日月光景佔地165坪的WASABI新竹店共規劃有192個座位,並包含了三個可容納8-48人的獨立包廂。曾經為晶華酒店成功設計過蘭亭、Robin’s、WASABI 101店、新柏麗廳、以及泰市場的日本空間設計大師─橋本夕紀夫再度操刀,將WASABI新竹店打造成猶如中國四合院的和風版,以日式傳統建築中常見的斜面屋簷交錯出充滿復古情懷的院落景致。而熱鬧的中庭即是WASABI的餐檯區,顧客在拿取食物時與其他顧客或師傅們的互動,猶如舊時鄰里間的熱絡寒喧,營造出一種充滿親切感的美好氛圍。橋本先生並大量運用他最擅長的長型實木格柵(lattice),讓整個空間充滿溫暖又通透的時尚禪意。值得一提的是,由於WASABI新竹店位於大遠百最高的9樓,景觀相當開闊,甚至可以遠眺至新竹外海,傍晚時分還能欣賞落日餘暉。為了把握這個難得的地理優勢,橋本先生特別保留了大片的玻璃牆面,讓玻璃映照出的日月光景能夠一覽無遺,更增添了用餐時的浪漫享受。

橋本先生還將時尚禪風的設計發揮在以黑色大理石手工鋪陳的自助餐檯和高級檜木打造的生魚片托盤上,其中放置生鮮冷食的餐檯更是以充滿立體感的流水階梯來呈現,恆溫2℃的冰水自透過楓葉妝點的餐檯階梯上潺潺流下,藉以保持食物的鮮度,如同古代人在河邊冰鎮剛採收的蔬果一樣。其他富有巧思的設計還包括了以導熱快速的傳統紅銅鍋來保持炸物的溫度,或是以日式的小型爐端燒炕讓燒烤類佳餚能隨時冒著氤氨熱氣…等等,在在洋溢著自然又富食趣的懷舊氣氛。

高級火鍋、桌邊服務與自助餐檯並陳,展現多元繽紛的美饌佳餚結合了季節性火鍋、現點現做料理及日式自助餐點的WASABI新竹店,菜色可說是琳琅繽紛,現年36歲的WASABI新竹店主廚—張顯銘花了相當多的心思規劃出豐富多元的精緻佳餚。張主廚因為喜歡吃壽司而踏入日本料理界,曾經在日本箱根擔任過兩年的學徒,學成歸國後輾轉於高雄的五星級飯店及上海的高級餐廳擔任主廚,期間還曾於高雄餐飲專科學校教授過兩年的日本料理。廚藝經驗超過20年的張主廚有絕對的自信令饕客們在大啖美食之後盡興而歸。

WASABI新竹店最具特色的火鍋,是以導熱及保溫效果良好的鑄鐵鍋為主要盛器,消費者可依喜愛的口味選擇湯底,例如昆布高湯、海鮮高湯、鮮魚高湯、日式土手鍋或是和風芝士鍋。豐盛的配料除了可於餐檯上自行取用之外,牛、豬、羊、雞等無限量供應的火鍋肉類則是在點餐後由師傅現切,並由服務人員以精緻的木盤送至顧客桌上,以確保肉品的鮮美。此外,主廚特調的火鍋蘸醬亦相當別緻,例如水果醋、素食醬、胡麻醬…等,提供消費者高級涮涮店才能享受得到的絕佳美味與五星級服務。

此外,為了讓消費者能品嘗到新鮮現做的料理,每個餐桌上都放置了數隻寫著桌號的紅綠兩色點菜棒,將紅色的點菜棒交給服務人員,即能品嘗到主廚精選的各式高級季節食材,例如黑鮪魚上腹肉生魚片、龍蝦沙拉、新鮮生蠔、清蒸鱈場蟹…等等,每個紅色點菜棒可點用一盤,師傅會依每桌人數供應適當的份量。

而綠色的點菜棒則可重複使用,只要將點菜棒放入餐檯上設置的點菜桶中,熱騰騰的各式現煮美味佳餚或是現做的各式握壽司以及手捲…等,便會由專人送至您桌上。

如果火鍋仍無法滿足您的脾胃,自助餐檯上數十種陳列精緻的日式美饌及水果甜點,更能讓饕客們大飽眼福與口福。包括紅甘、海鱺、鮭魚、干貝、甜蝦…等十幾種魚類組合成的鮮美生魚片區;繽紛豐富的壽司手卷區;裝盛著玉子豆腐、涼拌安康魚肝、鮪魚盅、千層鰻魚、胡麻牛肉…等二十幾種小菜的前菜區;現煮蕎麥麵、梅子素麵、抹茶麵及烏龍麵的麵食區;青翠開胃的生菜沙拉區;包含有各式肉串、海鮮串及蔬菜、瀰漫炭火香氣的日式燒烤區;供應味噌湯、海苔湯、海鮮湯、冬瓜或南瓜湯…等豐富選擇的熱湯區;可現點海鮮或肉類、請師傅依喜愛口味現炒、香氣四溢的鐵板燒區;熱騰騰起鍋、外表金黃酥脆的炸物區;冒著氤氨熱氣的日式蒸物及煮物區;包括現做鯛魚燒、抹茶巧克力噴泉、羊羹、手工和果子、豆腐煎餅、抹茶凍、山藥餅…等日式甜點的甘味區和飲料及冰淇淋區…等等。WASABI新竹店色香味俱全的豐富料理不僅深深勾引饕客的食慾、更提供了消費者物超所值的美饌饗宴。

WASABI新竹店營業時間及價位
平日 價位 假日 價位
午餐 12:00-14:30 NT$550 12:00-14:00 NT$600
假日下午茶 14:30-16:30 NT$400
晚餐 18:00-21:30 NT$650 17:30-21:30 NT$700
*兒童身高100cm以下免費,100-130cm半價優待,130cm以上與大人同價。

以上價格須另加一成服務費
WASABI新竹店訂位專線:(03)523-8008,傳真: (03)523-8668
地址:新竹市西大路323號9樓(大遠百新竹店9樓)

摘錄》YouTube.NVIDIA.金士頓 加州台灣三傑 三代創業典範

加州的陽光是公認的迷人,吸引不少太平洋另一端的華人前往落腳,台灣人也不例外。



加州三傑1/全球獨家專訪 YouTube 陳士駿

最簡單的動機吸引全世界

10月4日,深夜。美國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街上,只有零星人車,深秋,一陣寂寥。四個年輕人,年紀都在30上下。他們兩兩緩步,走進101高速公路旁、營業至夜半時分的Dennys速食店,準備確認一樁震驚全球網路產業的交易。



對話結束後,這世界上,又誕生了一對上億美元身價的網路金童。四個人中,賴瑞‧佩吉(Larry Page)與賽吉‧布林(Sergey Brin)是Google創辦人,八年前就已一躍登天,打造出新經濟的奇蹟。


另外兩個正要成名的,一位是28歲的台灣小留學生陳士駿(Steve Chen),一位是他的創業伙伴、29歲的查德‧賀利(Chad Hurley)。他們經營的「YouTube」影音部落格網站,在短短不到一年之內,就成為世界上前五大流量網站:每天有6萬5000支影片上傳、目前總計有多達1150萬支影片,強占全球近五成網路影音市場。


Google開出的購併金額是16.5億美元,相當於550億新台幣。


這個沒有任何實體資產、僅有68名員工、甚至還沒實質獲利的網站,成交價正巧跟世界第一高樓台北101的造價雷同。


這是網路產業史上的最大併購案。不久前,新聞集團(News Corp.)董事長梅鐸(Murdoch)才在華爾街驚呼中,以5.8億美元買下社群網站「MySpace」;現在,大手筆的Google,更願意以高出近三倍的價錢,買下一個還沒有成熟經營模式的YouTube。


衝勁好比8年前的Google

「我們真的很幸運!」從未接受過任何媒體面對面專訪,陳士駿婉拒美國《BusinessWeek》《財星》,和《經濟學人》等國際媒體的邀約,在購併案宣布後的第八天,熱情與《遠見》矽谷採訪團隊見面,深談自己與YouTube的未來。


回想2005年5月時,YouTube網站草創上線,使用介面不成熟,整體流量並不高。六個月後,身兼YouTube技術長的陳士駿,終於推出正式版本,不需要另開視窗,就可以輕鬆觀看影片,頓時讓全世界的網友驚豔,每日平均瀏覽人次突破70萬人,停留時間更達半小時以上。


約半年前,在太平洋另一側的香港,一個年輕網友,用手機錄下一位大叔在巴士裡,大罵要他低聲使用手機的年輕人,「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有壓力……,我有壓力,你也有壓力,為何要挑釁我!」


這段畫質不清晰、卻極具趣味效果的短片,放在YouTube上,短短一週就吸引了上百萬人次點閱。這名51歲、沒有工作、貌不驚人的「巴士阿叔」,如今不僅在兩岸三地成為話題人物,連《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都競相採訪,證明YouTube的全球超人氣。


YouTube成功娛樂了全世界的網民,這成就,剛贏得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為2006全球最佳發明。


Google裡頭扮演有如父親角色、頂上褐髮混著大把青絲的執行長施密特(Eric Schmidt),在接受《經濟學人》訪問時,評論YouTube的衝勁說,「陳士駿與查德,讓我想到當年的佩吉與布林!」


台灣之光站上Web2.0浪頭

事實上,在Web2.0風潮下,YouTube挾流量,很早就吸引創投的目光。

史丹福大學旁的沙丘路(Sand Hill Road),是矽谷著名的創投大本營。超級金主紅杉創投(Sequoia Capitol),在去年12月與今年4月,兩度增資You Tube,成為最大法人股東;巧合的是,紅杉也在八年前Google創立之初,同樣大手筆投資1250萬美元支持。


得到紅杉挹注的資源之後,YouTube順利以高姿態嫁給Google,未來仍將保留原有品牌與經營權。


《BusinessWeek》分析,YouTube的瀏覽人次是Google Video的四倍,影片存量則為九倍,但YouTube苦於頻寬費用龐大、硬體能力不足,這是合則兩利的決定。


經過鍥而不捨的聯繫,《遠見》終於在史丹佛大學街上的「University Cafe」咖啡館訪問到陳士駿。


這位剛滿28歲的億萬富翁其實非常平易近人,走在路上,看起來像個藝術家。簡單的西裝與牛仔褲的穿著搭配,帶著耳環,加上抹著髮膠的爆炸頭,陳士駿看起來,仍不脫學生氣。


他首度透露心裡的想法說,「這樁購併案,簡直是carzy(瘋狂),不可思議!」


父母在洛杉磯做中美貿易,陳士駿小學二年級即赴美當小留學生。

20年來,他只回台四次,但已是台灣之光,為台灣人在矽谷網路界掀起另一種「王建民風潮」。他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年輕人?以下為訪談摘要: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大家都很好奇YouTube被Google併購的過程,你們花了多久時間敲定這筆全球震驚的交易?

陳士駿答(以下簡稱答):大約兩週前雙方第一次接觸,接觸後的第五天我們就決定了。剛開始是Google來找我們,價格也很快就敲定,沒考慮太多,其實是一件很簡單的deal(交易)。


首次見面我們約在Denny’s(美著名連鎖漢堡店),就靠近84號高速公路跟101高速公路的交叉口附近。


我跟Chad(查德)先見了Google的執行長施密特,以及首席律師兼企業發展部的副總裁卓蒙德(David C. Drummond),達成初步共識。隔了一、兩天後再跟Google創辦人Larry Page及Sergey Brin見面。


我們不想太張揚,也不想被員工知道,因此沒有選在Google或YouTube的辦公室內談此事。


我覺得很有趣,數十億美元身價的Google創辦人就坐在樸素簡單的Denny’s連鎖店內,而我當時因為too scare to eat(緊張到吃不下東西),只點了一杯咖啡,其他腦筋一片空白,只記得最終是他們買的單。


選Google,因為看重消費者

《問:為何選擇Google?過去有其他的對象來提過親嗎?

答:嚴格說起來沒有太大的原因,可能是我喜歡Google吧!我過去就很欣賞Google的經營哲學,它永遠把消費者放在第一(No.1 focus is users),這點跟我們成立YouTube時很像,就是讓消費者能使用最便利的影音分享功能。


其實在與Google接觸的前幾天,我們先見了雅虎的人。我對雅虎創辦人楊致遠也很敬佩,他們也表達出有收購意願,但我們選擇了Google。


《問:你在此交易中獲利多少?

答:這不方便公布。其實,YouTube現在已沒有我的錢,都是紅杉創投的錢。因為紅杉創投在2005年12月投資350萬美元給YouTube,之後全都是紅杉的資金,沒有我個人的。


我只能說總共收購金額是16.5億美元,我拿到多少不能說。 不過,我要換輛車子是確定的,我希望現在開的Jeep能換成Honda。我不太在意開什麼車,但太高調的車不好,安全便利就可以了。


《問:人家說你一夜成了億萬富翁,你在成交的當晚做了什麼?心情如何?

答:當天凌晨1點半宣布,但在前一天晚上直到12點多我們都還在簽約,沒有太多自己時間。而且那天是YouTube剛搬到新辦公室的第一天,大家都忙到凌晨才回家睡覺,沒太多感覺。


《問:如何看待外界有人批評「Google花了16.5億美元買YouTube是瘋了」的言論?

答:那些批評者背後動機也不單純,他們發言可能有私人目的,我不便評論。


《問:外界也認為Google併了YouTube後,將面臨龐大的侵權官司,你如何看待?

答:我想我們是在DMCA(數位千禧著作權法)的保護規範之下,不會有侵權的問題。


初創業,只敢押下5萬籌碼


《問:談談成立YouTube的過程?

答:去年5月開始架設YouTube時只是想建立一個與親友們分享video的平台,做一些管理圖檔的網頁。12月始正式對外發表,開始提供影片搜尋功能,接著紅杉創投也進來投資,這些現在想起來我仍覺得很carzy(瘋狂)。


你想想YouTube才成立沒多久,現在卻是每個人都知道的網站,也是成長最快速的網站,很瘋狂吧。


《問:當時你拿出多少錢創業?有沒有艱辛的時候?

答:當初YouTube草創時,我在5月到11月自己拿出5萬美元做周轉,想說如果這些錢燒完了我就回去工作。


記得到了10月時進入驚險時刻。當初我們都在家裡工作,自己也沒有領薪水,人事費用很少,但設備及網路頻寬租用費用很貴。那時我用信用卡付帳,本來信用卡額度只有1萬美元,後來頻寬費用激增,我的額度也被迫調高到1萬8000元,且要每兩週就付款一次。更恐怖的是,我當時買了一棟新房子,也要付貸款,錢真的很緊。


找利基,人們想分享生活片段

《問:YouTube為何成功、叫座?

答:我想right time and right idea(對的時間加上對的點子)占了一半的成功因素。那時數位相機、應用軟體的使用已非常普及,促成YouTube如此風行。


時機很重要,也許還有一點運氣吧,我想。


但我們也做了很多努力,像簡化使用介面,讓消費者不需下載任何播放軟體就能直接看影片,也把使用介面設計的非常人性化、簡單化,這是我覺得最大的利基。


《問:你與另一位創辦人Chad如何分工?

答:Chad是CEO(執行長),我是CTO(技術長)。我負責產品開發及研發部份,他管理法務、人事、財務、行銷等行政事務。


《問:YouTube至今仍未獲利,你們有想過未來獲利模式嗎?

答:我想仍以銷售廣告為主要的獲利來源,特別是在Google帶領下會有更好的獲利模式。因為Google在網路應用上已有兩大創新:一是最好的搜尋引擎,二是最佳廣告獲利模式。我們合併的下一步就是找出獲利模式及增加新應用。


目前我們也與華納、新力BMG等影音製作大廠合作,雙方會有業務往來,增加收入。


經營法,不浮誇粉飾門面

《問:你覺得這一波網路應用公司興起,與2000年網路泡沫那時的公司有何不同?

答:應該是現在網路公司學乖了。像我們,即使是流量前五大的網站,手上有著16億美元,但仍不亂花大錢買豪華的辦公設備及辦公室,68名員工還是擠在小小的空間裡。未來頂多買些電腦設備,不會亂花錢。


YouTube沒有雄偉的經營哲學,只想與人分享影片,就這麼簡單。 就像eBay是提供人們網路買與賣,Paypal就是pay for the people(提供付款機制),Google是search的功能,都是很明確簡單的。


《問:談談你之前在Paypal的工作經驗?

答:我1999年從伊利諾州過來舊金山,由於有些學長在Paypal裡面,就介紹我也來。


記得當初我到Paypal時還沒有網頁,而且我也不太懂網路,但覺得Paypal概念很新,工作也有挑戰,幾個年輕人也很有衝勁,就決定加入了。


《問:為何在Paypal最成功之際選擇離開?

答:我離開時已是Paypal創辦五年後了,且已經IPO,倒沒有一定要離開的意思。我2005年5月離開,但其實2月就開始籌劃YouTube,本想可以同時進行,後來不行,才選擇離開。


我記得最後在Paypal的工作是處理中國大陸上線的業務,當時與易趣網有合作,主要是解決人民幣兌換及信用卡不普及等金流問題,我負責完後才離開。


年輕人,不冒險一定後悔

《問:求學過程中,那些學科對你影響較深?

答:數學是我較喜歡的,且對我日後幫助很大。其他電腦也喜歡一些,網路在當時1993、1994年時還不太普及,只認識一點點。除了電腦、數學外,我也很喜歡英文文學及歷史,很奇怪吧!我倒不太喜歡物理、生物。


《問:小留學生在美國發展有沒有任何有利或不利之處?

答:如果我都能存活下來,也可以成功,我想其他人就更沒有太大的不利之處。 其實我很多的學習是來自課本外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與同學間的人際互動,這對日後我在管理公司、帶領員工有很大幫助。


《問:能否給年輕人一些建言?

答:要有勇氣去冒險挑戰。我自己拿出5萬美元來創業,且當時要付房貸,很辛苦。但我也很幸運,如果沒有冒這個風險,我會很後悔。年輕人要有勇氣,不要害怕失敗。



加州三傑2/NVIDIA創辦人 黃仁勳與Intel、AMD競和

做矽谷膽子最大的男人

五年前,《遠見》矽谷採訪團隊,在聖塔克拉拉(Santa Clara)一條窄巷的小辦公室內,專訪剛過38歲生日的黃仁勳。



當年,NVIDIA剛拿下桌上型電腦繪圖晶片全球市占率冠軍的殊榮,是20世紀末、矽谷成長最快前50大公司的第三名,更是全球崛起速度最快的繪圖晶片公司,還被譽為史上成長最快的IC設計公司。


那時候,很少會有台灣人知道,NVIDIA剛成為台積電的第一大客戶,而且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與黃仁勳的深厚交情,情同父子。


還有不少台灣媒體,甚至把黃仁勳的名字,一再誤植為「黃健森」。

五年後,《遠見》再赴矽谷拜訪黃仁勳。過了不惑之年、更顯穩重的他,站在北加州正午的燦爛陽光下,背後是座落在101高速公路旁,總計六大棟、3300名員工的NVIDIA嶄新總部。


現在的黃仁勳,已經不再有記者寫錯他的名字,因為他與NVIDIA的一舉一動,深深牽動台灣半導體產業鏈。


NVIDIA現今已經是全球第三大IC設計公司,僅次於高通(QUALCOMM)以及博通(Broadcom),2005年營業額達23.8億美金,比台灣IC設計龍頭聯發科,多上近10億美元。


有如打著「Intel Inside」口號的英特爾宰制中央處理器市場,「NVIDIA Inside」的電腦比率也愈來愈高。目前全球每兩台桌上型電腦出貨,就有一台是採用NVIDIA的繪圖晶片。


隨著電腦繪圖需求愈來愈高,電玩遊戲畫面愈來愈精細、逼真,NVIDIA不僅成功打響自有品牌,黃仁勳更繼雅虎創辦人楊致遠之後,成為矽谷最負盛名的台裔中生代創業家。


敢挑戰/迎「二合一」大軍壓境

近五年來,NVIDIA與來自加拿大的亞鼎(ATi)並稱「繪圖晶片雙雄」,主宰年產值達2000億台幣的國際市場。


然而,一股新興技術趨勢,可能全盤扭轉市場情勢,給黃仁勳帶來新挑戰。


因為電腦中的兩顆關鍵晶片,CPU(中央處理器)和GPU(繪圖晶片),有可能變成一顆。


CPU是電腦的心臟,GPU則是靈魂之窗,如能順利整合,不僅革新效能與節省生產成本,更帶來電腦產業的劃時代革命。


超微(AMD)已買下亞鼎,雙方在今年11月正式結合後,第一時間就宣布「Fusion」計畫:要在2009年前,推出整合性晶片,領導下一波市場。

這樁達54億美元、相當於高雄捷運造價的購併案宣布之後,對於NVIDIA來說,等於同時要與英特爾、超微兩大半導體巨頭共同競爭。


NVIDIA雖是全球第三大IC設計業者,但比起這兩家寡占CPU市場40年、老字號的公司,仍是小老弟。


不過,黃仁勳仍然絲毫不顯懼色,NVIDIA今年營收、獲利、股價都已站上歷史高峰。展望2007,微軟發表Vista新作業系統,強調影音與3D視覺效果,將為NVIDIA的爆發力背書。


在太平洋兩岸科技人眼裡,黃仁勳成了矽谷膽子最大的男人。


敢擴張 無限延伸,贏家通吃

「NVIDIA是唯一站在這裡,撐到最後的一家公司!」站在歷史浪頭上,黃仁勳面對大時代技術趨勢,仍是一臉信心十足。


1980年代末以來,電腦繪圖晶片市場,江山代有才人出。包括凌雲邏輯(Cirrus Logic)、旭上(S3)、泰頂(Trident),都曾經登頂成為繪圖晶片霸主,但有的因技術被人取代、有的因胡亂投資、策略失焦,因此都成了「一代拳王」。


NVIDIA在1993年創立之時,全球有超過50家繪圖晶片公司。黃仁勳甚至還被分析師朋友苦勸:「競爭太劇烈,千萬不要做這個。」


不斷輪替的競局中,亞鼎在1990年代末期,連續三年坐上新龍頭寶座。但2000年,NVIDIA隨即竄起,狂取桌上型電腦市場,並吃下微軟Xbox大訂單,華爾街曾一度看好NVIDIA,將擠下亞鼎稱王。


不甘示弱的亞鼎,守住筆記型電腦市占率,這些年來,形成兩強對峙的情勢,加上英特爾也不放手,使得中小型繪圖晶片業者,一個接著一個,被踢出競技場外。


而NVIDIA是少數倖存者。

「NVIDIA力行多年的核心策略,就是無限擴張(focus to be extreme large)!」黃仁勳說得宏亮大聲。


敢競和 不排除聯姻英特爾

大吃小,規則清楚。華爾街近期也不斷傳言:英特爾要併NVIDIA。

「我們不排除任何形式的合作!」在雙A合併後,黃仁勳首度接受專訪,對《遠見》與台灣故鄉讀者,一五一十,坦白說出心裡話。


「我是很open-minded的,」黃仁勳強調,NVIDIA與英特爾、超微,不只是競爭關係,一直以來,在不少技術上也都會攜手合作,是一種特殊的競合關係。


在黃仁勳口中,現階段的NVIDIA,已經擁有了絕佳的產業地位。因為在電腦之外,包括電視遊樂器、智慧型手機與PDA等行動裝置,只要是需要影像輸入與輸出的,繪圖晶片就有商機。


在超微宣布購併亞鼎隔日,黃仁勳興高采烈地對美國《BusinessWeek》記者說,「亞鼎把自己賣掉的決定,等於是豎了白旗!」


黃仁勳樂觀分析,未來任何科技裝置,都需要「顯示」(display)、需要繪圖晶片,這將是一個具爆炸性的市場。


他話裡的意思是:絕無理由把自己賣掉。果然,在超微與亞鼎的這段磨合期間,NVIDIA已經大挖牆角。


英特爾本來就是筆記型電腦CPU的王者,一直以來,多數筆記型電腦品牌慣用「Intel+ATi」的搭配,這使得NVIDIA市占率一直停滯在兩成,遠不及亞鼎的七成。


不過,就在亞鼎投奔超微陣營之後,選邊效應已經出現。「Intel+NVIDIA」的組合,大受歡迎,NVIDIA在筆記型電腦繪圖晶片第三季市占率,不到半年內已拉高到52%,光是這一季就等於去年全年出貨量,驗證黃仁勳的競合遊戲規則。


敢強勢 拿GPU與CPU並論

NVIDIA有如黃仁勳的親生兒,談個數字說賣就賣,不符他的豪氣本性。

黃仁勳在30歲那一年,決定自己當老闆。創業之前,黃仁勳在超微與美商巨積(LSI Logic)從基層工程師做起。誰也料不到,這個台北出生,小時候在泰國住了好幾年,美國求學長大的黃皮膚年輕人,能夠在矽谷成就世界第一的繪圖晶片公司。


強勢的他,曾經多次與英特爾結下樑子。英特爾的營業規模是NVIDIA的十多倍,黃仁勳卻多次在繪圖晶片、晶片組規格與授權上,與英特爾唱反調,而受到高科技圈注目。


黃仁勳的霸氣與影響力,早在1999年就慢慢展露。當年他首創「GPU」這個新名詞,企圖把繪圖晶片的重要性,與CPU相提並論。隨著NVIDIA市占率高升,加上聽起來簡單明瞭,GPU順利成為業界廣泛使用的名詞。

2001年,NVIDIA奪得微軟Xbox大訂單,連帶拉抬台灣一長串「Xbox概念股」出爐。包括晶圓代工的台積電、封裝測試的日月光,都靠這個好題材,旺了兩年。


在IC高階製程上,黃仁勳的投資也從不手軟,每年研發支出約達營業額的15%至18%之間。相較之下,一般美國科技業者平均僅約3%。NVIDIA在11月中,剛宣布採行90奈米製程的新款「GeForce 8800」繪圖晶片,以相同效能來做比較,領先競爭對手時程至少一季。


台灣主要IC設計業者,製程多半還停留在微米等級,跨入奈米製程比例不到10%。相形之下,NVIDIA在IC設計技術上早就是領頭羊,堅強的繪圖技術高階研發實力,讓英特爾瞠乎其後,導致雙方購併傳聞不斷。


敢驕傲 用靈魂打NVIDIA名聲

回顧13年創業歷程,黃仁勳最大的驕傲之一是,他所建立起的世界級科技品牌。


雖然沒有「Intel Inside」來得廣泛知名,但是NVIDIA的名聲,不論在東京秋葉原、還是台北光華商圈,都有不少死忠電腦玩家們支持。更不用說,在Xbox與剛上市的新力PS3裡頭,也是靠著NVIDIA的高階繪圖晶片,才能展現極其細膩、華麗的動畫場景。


「一定要有靈魂!」黃仁勳言簡意賅,道出經營品牌的核心邏輯。黃仁勳認為,一個科技品牌最重要的是個性。其次,每一個產品都要夠獨特,足以改變原來的世界。


對於繪圖晶片這個市場來說,NVIDIA的概念是:一定要提供更讓人眼睛一亮,讓玩家驚豔的產品,不只是用價格吸引人而已。


「我們的理念很簡單:創造更好的遊戲!(create better games)」黃仁勳說得直接。


比起英特爾的大手筆贊助廣告預算,黃仁勳坦承,NVIDIA的資源少得多,每年行銷支出僅達營業額的10%到12%之間,難以支付下游品牌電腦客戶的廣告費用。


但不論是產品設計、品牌形象,NVIDIA在玩家心中的地位,都領先競爭對手,黃仁勳自豪地說,「我們只有五個人的設計團隊,以鮮綠色為基底,創造出NVIDIA具有能量(energy)、新鮮感(freshness)、熱忱(enthusiasm)的品牌資產!」


敢沉潛 股價一度慘跌90%

當然,黃仁勳不是從來沒有失敗過。

2001年,NVIDIA上下還沉浸在世界第一的喜悅中,隔年,卻成了黃仁勳此生最難熬的一段。


2002年,NVIDIA員工涉入內線交易案,接著被美國證管會查帳,臉上頓失光采。更驚悚的是,NVIDIA年初股價才創下歷史新高70美元,但在不到十個月之內,只剩下7美元,市值更從110億美元,慘跌至10億美元,不到原本的1/10。


NVIDIA才被美國權威媒體《連線》(Wired)雜誌譽為下一個英特爾,短短幾個月內,矽谷人都搖頭說:黃仁勳,只不過是另一個一代拳王。


當時最大的癥結是:產品線過多、不夠聚焦。

黃仁勳那時包山包海,從桌上型、筆記型、伺服器電腦,到電腦晶片組、手機繪圖晶片都要做,但NVIDIA沒有這樣的資源與條件。股價一度跌到最低3.6美元,是最直接的教訓。


尤其,Xbox360琵琶別抱,由亞鼎拿下,更使得黃仁勳消沉了好一陣子。因為第一代Xbox,領著NVIDIA登峰,微軟大訂單飛了,是壞得不能再壞的新聞。


經過三年沉潛,NVIDIA跟整個矽谷大環境一樣,慢慢回神。


「多產品線的目標沒錯,只是NVIDIA當時沒有這樣的執行力!」黃仁勳理直氣壯地說。


NVIDIA早期只做桌上型電腦繪圖晶片,專注做到世界第一。現在的NVIDIA,四個利潤中心,各自的營業額,都能擠進世界前20大IC設計公司之列。黃仁勳實現當初的願景。


敢做夢 晶片界的喬丹傳奇

今年4月,《BusinessWeek》把NVIDIA選進全美前50大最佳表現企業的第45名,算是對黃仁勳臥薪嘗膽的表現,做了肯定。不過,《BusinessWeek》也在文中點出,NVIDIA新產品線都有起色,但毛利也都被殺得很低,黃仁勳必須深思如何有效獲利。


黃仁勳的生日,是1963年2月17日。同樣在這一天,籃球之神喬丹(Michael Jordan)也呱呱落地。兩個人,在迥異領域各自登上世界第一,十足就是美國夢的代表。


黃仁勳與喬丹相似的是:兩個人,都是早發的明星。2001年,美國《財星》(Fortune)雜誌統計全美40歲以下的富豪排行榜,兩人正巧接連排行13與14名。


喬丹在念北卡羅萊納大學時,就被球探發掘,隨後他縱橫NBA十餘年,成就無人能及。黃仁勳則是30出頭,名號就響叮噹,剛過40,就被稱做產業老兵。


經營NVIDIA,變成世界級的選手,黃仁勳說得簡單:「我會做的事情不多,但決心要做,就要比別人厲害得多!」


加州三傑3/金士頓創辦人杜紀川、孫大衛

秀才配大俠 拓荒美國大西部

2004年總統大選傳出兩聲槍響後,台灣出身的金士頓科技公司(Kingston)創辦人孫大衛,在酒後說出願意捐出1億台幣做為重新驗票費用,讓他一度成為全台最轟動的人物。



1996年時,位在美國加州洛杉磯的金士頓科技,創辦人孫大衛及杜紀川為了犒賞員工,主動拿出1億美元供做員工分紅,平均每位員工分到800萬台幣。這項創舉經媒體報導後,也從美西傳回台灣,讓台灣許多科技公司員工羨慕不已。


去年創下1000億台幣的營收,目前為台灣人在加州最大企業的金士頓,是由55歲的孫大衛與大他10歲的合夥人杜紀川,19年前在加州創設的公司。


為台灣,提攜老家的協力廠

杜紀川從德國轉戰美國,孫大衛從台灣移民美國,兩人在加州不期而遇,結下不解之緣,後來更一起發揮台灣人吃苦耐勞、堅定不移的精神。在無外援的情況下,兩人創辦金士頓,一度也遭遇過被倒帳、收不到款。但他們不畏困境的毅力,終造就金士頓成為全球最大的記憶體模組廠,也寫下加州地區華人最常稱頌的金士頓傳奇。


電腦主機板上有一處記憶體模組,一排排站在主機板上,裡面就是電腦運轉時所需的記憶體儲存空間。目前全球將近1/3的記憶體模組市場已被金士頓所占領,印有Kingston商標的記憶體模組隨著電腦銷售到全球。


孫大衛與杜紀川雖然已在美國定居多年,但他們也沒忘記台灣。除了三不五時回來與客戶見面外,更在十年前回到新竹科學園區設立金士頓分公司,雇用800名員工。六年前更是把亞太營運總部從加州移到台灣新竹,以便就近服務亞太客戶。


此外,金士頓更往上游的記憶體封裝測試領域延伸。在2003年力晶半導體決定出脫記憶體封裝測試大廠——力成半導體股票之際,金士頓以高於當時市價11元收購全數力晶持有的股分,成為力成半導體最大股東。此投資案在當時也震驚台灣封裝測試業。


另外,在主要原料「記憶體晶粒」的採購上,金士頓更是二話不說,向台灣的茂德半導體及南亞科技等記憶體製造大廠採購,成為台灣記憶體公司屬一屬二的大客戶。


然而,金土頓最引起人注意的還不在事業成功,而在於兩個創辦人的傳奇人生及經營公司的獨特理念。


看人生,籃球與貓王精神不敗

孫大衛在台灣眷村長大,年輕時入選亞青盃籃球國手,隨後赴美就業。有著十分洋味名字的孫大衛,員工都叫他David。188公分高的身材、宏亮低沈的聲音,讓他的俠客性格更外顯於形。


四歲喪父的孫大衛,從小跟著媽媽在眷村長大,養成獨立、自主、豪爽、愛交朋友的個性。在眷村也自然成為帶頭大哥,行俠仗義總少不了他。

孫大衛大同工學院畢業後即赴美工作,但仍延續打籃球的習慣。1982年,孫大衛經現任金士頓亞太區業務總監陳思軻介紹,在加州的球場上認識了杜紀川。「當時覺得他好像不太會打球,像傭兵。總是坐在板凳休息,等有人下場後才輪到他,」孫大衛半開玩笑地形容當初杜紀川給他的第一印象。


相較於孫大衛俠客般的豪氣,杜紀川比較像書生。戴著金屬無框眼鏡,身著深色優雅剪裁的品味服飾,一副飽讀詩書的文人模樣,不認識的人,一定會認為杜紀川是大學教授。


不過,斯文優雅的外表下,杜紀川也經歷過戲劇性的經驗。他高中迷上貓王而瘋狂追求音樂,為了彈吉他不惜翹課,還因此荒廢課業,最後被師大附中退學。父親一氣之下,把他送到德國投靠親友,在餐館打工洗餐盤。

大學在德國念了七年書的杜紀川,畢業後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卻受到德國同事歧視,認為他是來搶飯碗,對他百般排擠。那時期的他真是有苦難言。最後離開德國轉往美國尋找夢想,落腳美西加州做起房地產仲介。


故事至此還沒結束,孫大衛與杜紀川相遇後一起創業、賺錢,其後又投資失利及東山再起的另一章回才正要展開。


找機會,崩盤催生金士頓

1982年,杜紀川與孫大衛創立Camintonn公司,從事迪吉多電腦系統及記憶體製造。三年後,Camintonn公司被美商AST以600萬美元的價格買下。當時,杜紀川和孫大衛各分得300萬美元,是他們賺到的第一筆大錢。不過這份意外之財很快就化為烏有。


因孫大衛的大學同學Henry從事股票買賣,兩人遂各拿出200萬美元交給Henry買股票投資。沒想到1987年10月17日美國股市大崩盤,兩人的資金全數歸零不說,還各倒貼了100萬美元,讓他們差點把之前賺的錢全賠光。

孫大衛急忙解釋,「我們沒有破產。」只是經過那次教訓後,兩人決定不再做股票投資,更不借錢做生意。


投資失利後,孫大衛與杜紀川不敢告訴家人,仍每天出門假裝上班工作。一次喝咖啡之際,兩人決定再創一次業,不信命運之神會再如此玩弄他們,十足展現台灣人不怕苦、不怕難的精神。


但有了一次教訓後,這次他們更加小心,決定仍以熟悉的記憶體銷售為創業主要方向。


「買記憶體再轉手拿去賣一定會賺錢,只要價格不好時不進貨,完全沒有庫存壓力,就不會有金錢損失;價格好時還可賺更多,這種生意怎會不賺錢呢!」孫大衛說。就這樣,兩人拿出最後的一點資金,在自家的車庫裡孵育出現在的金士頓來。


「別以為金士頓一開始就很風光,早期沒幾個人曉得金士頓,客戶對我們也不太有信心,」孫大衛說,別說客戶,就連他自己也不是太看好金士頓。因為當時有另一家「Kensington」公司來告他們侵犯商標,孫大衛甚至想,「要告就告吧,反正公司也做不了多久。」


也確實如此,金士頓前三年的業績都只維持在1億、2億台幣,始終無法突破。兩位創辦人追根究柢發現,他們不是美國人,要做美國人的生意還是有隔閡。


最後兩人想出「以夷制夷」之計,找老美自己人賣產品,才能打入美國市場,深入美國客戶。


跨文化,給人信任就有業績

孫大衛隨即找了一位美國人擔任業務副總,希望有所突破。只是,文化認知的差異馬上浮現。


那位美國副總一出差就是住每晚上萬台幣的五星級豪華飯店。一餐更可花上300美元請客戶吃大餐;看在出門過夜只住幾十美元汽車旅館、每餐只花3美元吃牛肉麵的孫大衛眼裡,自然很不是滋味。


「員工花得比老闆還多,你氣不氣?」孫大衛說。那位老美來了六個多月,孫大衛還是無法充分信任他,「成天就是覺得他在底下搞鬼,騙我的錢。」


更誇張的是,如果不是千片以上的訂單,這位美籍副總還看不上眼。雖然每次都是帶回大訂單,也引起孫大衛與杜紀川的懷疑,「總覺得是不是在『呼弄』?」但慢慢地,出貨千片確實收到款項,業績也逐步增加,彼此瞭解對方的行為模式、做事習慣後,孫大衛與杜紀川開始信任老美,「不過這樣也花了六年的時間,」孫大衛說。


打品牌,把舵給當地人去掌

很多台灣企業無法在美國或歐洲突破銷售佳績,很大的問題是無法真正融入當地的文化。「如果老闆不能到第一線與員工一起打拚,那就不可能做到國外的好生意,」孫大衛說。


許多台商以為派了高階主管前往國外市場打拚,老闆坐鎮在台灣就可以了。但是老闆往往只看到主管在國外花錢,住貴的飯店,餐餐喝紅酒。在不信任的前題下產生猜忌,老闆可能就將員工火速調回台灣嚴加看管。「故外派人員替換頻繁,永遠搞不懂當地文化的錯誤一再發生,業績當然沒起色,」孫大衛說。


金士頓不論是在美國,或是在亞洲、歐洲,都是派一級幹部前往開疆闢土,「我與John(杜紀川)甚至都常駐在當地,等上軌道後才放手,」孫大衛說,像亞太業務總部,就由相識了15年以上的陳思軻負責。

孫大衛說,台灣廠商最近討論很多的品牌國際化議題,他認為台商要在歐美市場打品牌很難,「除非老闆親自出馬,瞭解當地文化,打下基礎後交給當地人;否則要成功太難了。」


做管理,人性運作高效率

除了信任當地員工外,金士頓的管理方式也很另類。「我們公司的章法就是沒有章法,就是用人性去運作,很隨性,」孫大衛說,金士頓不像個大企業,倒像是一個大家庭,全球近3000名員工相處在一起,連他自己也沒有專屬辦公室,跟大家平起平坐。「每天早上8點我就到公司上班,戴著員工名牌,沒有任何差別。」


「以前有人對我說,這套經營管理模式不會work(成功),在1億、2億美元的營業規模還可以,但增加到10億美元就不行了。結果現在都增長到30億、40億了,還是很成功,」孫大衛補充說,「就是將心比心嘛!」

對員工好,員工就會對公司好,非常簡單的道理。雖然金士頓沒有公開上市、也沒有股票選擇,但卻能讓員工流動率只有4%,比美國企業12%還低許多。


其實,金士頓的成就不在於它的營業額,而是在樹立了華人創業風範,雖然沒有大筆股票供員工選購,更沒有免費餐飲。


但他們兩人發自內心的對待員工及客戶,卻意外創造出這家公司另類的風範,更在1998到2002年連續五年獲得《財星》(Fortune)雜誌選為最佳福利企業(The 100 Best companies to work for)之中,唯一的華人企業。

摘錄》亞洲獨家.西班牙總部全公開 ZARA快速時尚橫掃全球平價奢華風





ZARA.時尚界的成吉思汗

從美洲、歐洲、到亞洲,今年以來全球消費者正刮起同一股旋風:ZARA風。



30年前,ZARA在西班牙西北部的一個偏遠小市鎮成立第一家店,1980年代已經征服西班牙市場。


1989年後,ZARA開始國際化,一出國就進駐世界時尚之都紐約曼哈頓區,1990年再進駐巴黎香榭麗舍大道,宣示她成為國際品牌的決心。


「1989年ZARA在西班牙已有70家店,但決定到紐約,大家還是覺得是不是瘋了?但創辦人認為,既然要走出國門,就要到競爭最激烈、消費者時尚需求最高的市場去,才能得到最好的學習,」11月初,坐在ZARA總部的員工餐廳裡,眼前望出去的戶外,是修整得像高爾夫球場的整齊綠色草坪,公關經理拉烏(Raúl Estradera)分析ZARA布局邏輯。


到1995年,ZARA已經長征了9個國家,開了500多家店面。這一個階段,她主要進攻歐洲國家。


2000年時,被她征服的國家數量已達33個。除了持續深耕歐洲,她更已前進北美、拉丁美洲、與中東多個國家。


再到2006年的今天,ZARA已經長成一個多品牌的成衣集團「INDITEX」,身影遍布64國,共有3000多家店。到這一個階段,她離開母國西班牙更遠,已經愈來愈常出現在對歐洲而言,遙遠的亞洲了。


1年賣出4億件衣裳,1天新開1.5家店

先歐洲、再美洲、中東、後亞洲,30年來,ZARA從沒有一天停止過成長。   

她就像一部逐漸加溫的機器,持續累積能量。過去十年來,每年營業額幾乎都是20%~30%的速度加快成長,終於在21世紀展現驚人爆發力,讓全球任何角落的人都不能忽視她。


目前,ZARA集團正以一年賣出4億件衣服、每天開1.5家店的速度,持續在世界各地擴展版圖中。


「我們已經去那麼多國家了,但是每天還是接到很多世界各地的人來電詢問:為什麼還不來我的國家開店?」拉烏說。


是的,台灣就是那個一直想爭取她來設店面,卻一直還未被規劃在開店名單內的國家。


過去幾年來,台灣各大百貨公司、成衣集團都傳出想要代理ZARA,台灣更有不少消費者渴望ZARA來設店面。


「我的同事只要出國就會去找ZARA,每次買都很匆忙,大家都很感歎,為什麼她不來台灣呢?」一位曾在廣告公司服務、目前在化妝品公司上班的女性上班族說,ZARA雖然在台灣沒有店,但只要常出國的女性都知道她。



ZARA.全球的行銷新顯學

正當ZARA全世界擴展時,近幾年來,她的經營模式更已變成最新的行銷顯學。



綜合專家對ZARA的分析,主要有兩個重點。一、ZARA開啟了快速流行(Fast Fashion)的風潮。二、ZARA開啟了平價奢華風(Masstige)。這兩個特質正是最符合目前全球的社會、經濟發展趨勢。


例如日本知名管理學者大前研一,最新著作《M型社會》,探討全球化後,中產階級將消失,許多人將淪為中下階層,但是消費者又要求多一點奢華感,因此平價奢華是未來消費的主流。


大前研一指出,在中產階級逐漸消失的社會大趨勢中,ZARA正是企業求生新典範。原因是,ZARA的價格不到名牌的1/5,但卻具有品質與時尚感。更重要的是她的快速更新,在短短的三個星期內,店裡面的商品幾乎就要汰舊換新。


大前研一並描繪住在日本東京六本木山丘的人都屬中上階級,世界上知名品牌都集中到六本木山丘來。但最讓年輕女性趨之若鶩的地方,就是ZARA。


未來十大流行趨勢,「快速流行」最重要

ZARA的經營模式,讓世界第一線知名名牌集團也不得不側目。例如GUCCI集團總裁波雷(Robert Polet)不久前要求他的高階主管,「必須密切觀察、並且學習ZARA,因為消費者正深深地受到ZARA教育,正期待快速即時的時尚。」


波雷指出,ZARA模式正在創造新時代的消費頻率,這不只將影響服飾時尚業,事實上也將改變所有市場的常態。


愈來愈多流行觀察家也把ZARA當成引領未來大趨勢的先驅。


10月份台北國際紡織展大會上,流行趨勢觀察公司WGSN亞洲區執行長雷賓(Mark Lepine)發表演講,點出未來十大流行趨勢,第一個最重要的大趨勢,就是「快速流行」,更快地翻新產品、更快地投入市場、更快地回應市場,ZARA正是最佳典範。


ZARA,對台灣人而言,來自一個非常遙遠的地方,出身於一個小市鎮的地方品牌,30年內竟能征服全世界,她的故事能否給正努力從代工轉向品牌的台灣企業上一堂品牌課?


西班牙的王永慶,鐵路工小孩變世界第23富

ZARA發源於歐洲大陸最西邊的偏遠市鎮——西班牙加利西亞自治區(Galicia)的拉克魯尼亞市(La Coruña)。從台北出發,經過香港、倫敦,一共要28小時才能抵達


拉克魯尼亞機場感覺比台灣的花蓮、台東機場還要小。《遠見》採訪團抵達時間是當地下午2點多,從機場進入市區的路上,一路上人煙稀少,全部商店緊閉,簡直像個死城。令人好奇,25萬人口的小市鎮,人都跑到哪裡去了?原來,全國的西班牙人從下午2點到5點,都「躲」起來吃午餐去了。


來到市區後,只見緩緩的綠色山坡環繞,整個小鎮被湛藍的海水環抱,蜿蜒曲折的海岸線雕塑出城鎮的優雅風貌。


拉克魯尼亞所屬的加利西亞自治區,自羅馬帝國時期便被稱為「世界的盡頭」。然而就在這個停滿遊艇的優閒市鎮,港口邊就住著西班牙4410萬人口中的首富,身價約150億美元、排名2006年美國《富比士》(Forbes)雜誌世界富豪第23名的阿曼西奧‧歐特嘉(Amancio Ortega Gaona)。

ZARA就是由現年70歲的阿曼西奧一手創辦的流行服飾品牌。


阿曼西奧本人就跟拉克魯尼亞一樣,一點也不搶眼。他就像台灣的王永慶或是香港的李嘉誠,都是學歷不高、從小苦幹實幹的企業家。他是鐵路工人的小孩,14歲進入時裝產業,從送貨員做起;1963年成立了一家小製造工廠,生產睡衣、襯衫等。


1975年,西班牙獨裁者佛朗哥去世,西班牙正要經歷嚴峻變遷,這不僅是政治開放,也是經濟與社會開放的元年。


擁有企業家敏感嗅覺的阿曼西奧,就在這一年,在拉克魯尼亞市區富人居住的熱鬧商店街上,開了第一家ZARA店面,開始走進競爭最激烈的女性時裝業。


實幹精神!30年前就主張快速流行與平價奢華

回溯起來,儘管早在2000年,ZARA就已經茁壯為INDITEX集團,前進世界33國,並擁有1000多家店面了,但全世界開始注意到阿曼西奧,卻是在2001年5月23日後。


那一天,INDITEX在西班牙股票上市。一向行事低調的阿曼西奧,那天在家中觀看電視,意外發現自己成了西班牙首富。


從此以後,阿曼西奧一直努力避開媒體,為了不讓媒體拍到他,據說他花更多時間在辦公室與工廠裡。沒有記者可以訪問到他,媒體上出現的照片一律是公司年報上提供的那一張,因此他還被媒體稱為:「沒有臉孔的人」。


對媒體大搞神祕的阿曼西奧,在他的定居地拉克魯尼亞,卻好像親切的老鄰居。每個市民都可能會告訴你,「喔,阿曼西奧先生啊,他生活跟一般人沒兩樣,你可能在菜市場、在路邊咖啡廳、在海邊散步碰到他,也可能開車跟他擦身而過。」不知是真是假,把外地人唬得一愣一愣。


上市五年多來,INDITEX的股價平穩攀升中。她也是西班牙市值第七高的上市公司,僅次於電力、銀行、石油等公司。


有趣的是,這幾年來全世界研究ZARA帶起的快速流行與平價奢華模式時,竟發現這個模式早在30年前ZARA創辦時,就已經是阿曼西奧所秉持的經營理念。


一路上,他沒有改過理念,只是不斷的增強執行力,讓他的理念可以落實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ZARA小鎮的世界級執行力

位於拉克魯尼亞市郊外20分鐘、只有3萬人口的阿爾泰修市(Arteixo)工業區內,坐落著ZARA與集團INDITEX的總部。總部內有著300人的設計中心,周圍還有11家工廠、一個物流中心。總共3000個員工的總部區域,30年來一直像是這家企業的心臟。



在可以遙望窗外工廠的總部大樓會議室內,執行總裁海蘇斯(Jesús Echevarría)滔滔不絕地說:「從一開始,創辦人就想要開一家對消費者而言,好價格、好品質,且是當下最流行的服飾店。」


「價格最便宜、一週送兩次貨、一切以消費者需要為中心、流行什麼就賣什麼、開店一定要在最精華街道上……,這些是從第一家店就定下的經營哲學,」海蘇斯說,1991年後,阿曼西奧開始多角化,後來又增加七個品牌,也都是依據「快速流行」準則,每個品牌都是一週送貨兩次,更青少年的品牌Pull and Bear,甚至一週進貨五次。


30年後的今天,要去理解當初為何出現這樣的經營理念,實在很難,但面對記者質問:「真的當初就這樣嗎?」海蘇斯與他所有同事們,都毫不猶疑地點頭。海蘇斯補充,想法不難,困難在店愈開愈多、愈遠,要如何做到一週兩次供貨、掌握情報。


一路以來,為了因應ZARA快速成長,使用各種最新科技、加快製造與物流效率等,都是ZARA員工每天努力克服的問題。


蕃茄理論:從設計、生產、物流到銷售回報都搶「鮮」

在公司已經15年,目前正負責亞洲地區店面管理業務的依凡(Iván Barberá)說,當年進ZARA服務時,ZARA還只有分布5個國家,現在已經60幾國,他一路見證店面與總部的聯絡系統,從傳真、電話、到目前全世界都用PDA連線,「店經理用PDA訂貨,他們可以從PDA上看到設計中心衣服的款式與顏色。」


每年有100天在海外出差旅行,管理距離總部遙遠、約50家亞洲各地店面的依凡說,速度一直是最大考驗,「我一直覺得我們的衣服像番茄,就怕過了一定時間後就失去新鮮度,」所幸ZARA管理體系一路趕上成長速度。

物流運送體系也是ZARA快速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大挑戰。進公司服務9年、38歲的物流部門主管蘿芮娜(Lorena Alba),也是一路見證公司從全球500多家,展店到3000多家;物流中心一路引進最先進的設備來加快速度,「不能讓全世界任何一家店,對我們的效率有疑問。」


1999年時,ZARA還將全世界分成兩個時區,一個白天、一個黑夜,凡接到訂單後,10小時內就要出貨,物流中心24小時運作,只有星期天休息。


從店面到物流,再到製造、設計、採購部門,訪問到的每一個員工都會告訴你:「我們只能想辦法支持公司的發展,不能變成限制。」


亞洲計畫:2007年50家ZARA可望進駐

值得注意的是,ZARA與INDITEX的3000多家店,有超過八成集中歐洲,在歐洲的滲透率很高。但營收來自非歐洲地區只有兩成左右。來自亞洲地區的營業額更只有5%。


「看好亞洲未來潛力,西班牙政府有前進亞洲計畫,我們也要前進亞洲,預計未來五年內在亞洲成長,是其他地區的兩倍,」負責亞洲展店業務,在馬德里長大的台灣華僑梁玉皓,目前一年超過一半時間在亞洲各地,尋找開店地點。


自從亞洲第一家店1998年在東京開幕,今年3月第一家大陸店也在上海恆隆廣場開幕。這幾年來ZARA布局亞洲,已有50多家,開店計畫愈來愈急。

「明年計畫在亞洲再開50家,」在東京、上海、香港、北京、曼谷各地飛來飛去,跟房東展開一連串攻防戰的梁玉皓難得回到總部來,語氣充滿著興奮與挑戰,「ZARA都要好店面,但好店面很難找,因為兵家必爭,大家都想要。」


10月底、11月初的秋天,漫步在拉克魯尼亞市區,逛進ZARA在30年前開的第一家創始店,櫥窗擺設像是第一線知名品牌,模特兒身上的衣服看起來跟當下名牌流行很接近。但是昂貴品牌常常只有少數貴婦消費,在這一家店裡,人氣卻很旺。最貴的衣服很少高過100歐元(約4200台幣),店員熱絡地與客人討論衣服、客人來來回回地試穿。


想像著平價奢華與快速流行,就是從這家小服飾店崛起的,偏遠小鎮的影響力不斷地再譜奇蹟。


ZARA何時到台灣?大家都在問。

ZARA模式將如何影響各行各業?大家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