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19, 2008

媒體治國vs.國治媒體

【聯合報╱陳若曦】 2008.12.19 11:14 am



胡思總編沉思片刻後,有感而發:「『媒體治國』和『國治媒體』,哪個好些?」……

十一月中旬旅遊北京時,朋友陪我拜訪了《炎黃春秋》雜誌,和正、副社長杜導正、楊繼繩及胡思總編餐敘一番,頗多感慨。

《炎黃春秋》雜誌創刊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由大陸傳謀的黨員退休幹部主編,賴訂費和小額捐款維持。雜誌擁有八萬多訂戶,因傳閱量大,讀者當不只兩倍。在新聞不自由的中國,咸認是最敢言也最穩重的雜誌。

「敢言」和「穩重」似乎矛盾,說穿了是善於擦邊球。幾次出狀況都賴幾位有良知的退休高幹說項,一路走得跌跌撞撞,但也存活了十八年,成為關心國事的知識分子必讀之物。

雜誌招牌不起眼,核心的編輯部僅小房一間,四五張書桌加上幾把待客的椅子而已。包括社長等也僅四五位編輯,全是中老年人,個個顯得專業又誠懇,對台灣來客更是親切友善,樂於坦誠交流。

來前拜讀過九月號的《炎黃春秋》,其中〈文革後期我與四川省委書記的交往〉一文,文筆平實但令人拿起就放不下,非一口氣讀完不可。它提到趙紫陽經常到農村調查,所到之處都不許黨政機關派人迎送,其人作風平易近人;當時川人流傳一句「要吃糧,找紫陽」,足見感戴之情。這是天安門「六.四事件」廿年以來,首次正面報導趙紫陽的文章,這期雜誌也賣得特別快,足見人心所向。

我奇怪:「文章內容寫得那麼清楚明白,為什麼題目要刻意迴避『趙紫陽』三個字呢?」

朋友代回答:「不願意公然得罪江澤民和李鵬嘛!」

胡錦濤和溫家寶上任幾年了,江李還能這麼囂張?

「高層領導中,他們還占六成的勢力哪!」

太不可思議了,連取個題目都如此迂迴曲折,那「新聞自由」到哪天才有影子?

新華社記者出身的楊繼繩並不氣餒。「我們會堅持不懈。在中國追求民主和改革,怎麼說……叫『碎步前進』。」

談話中發現,這幾位編輯對海內外局勢都了然於胸,諸如全球金融海嘯、生態危機和糧荒危機等,都很關注。提到糧荒,大家都同意,天災固不可逆,人禍更致命。我順口問楊繼繩:「中國古代就曾發生過人吃人的事件吧?」

「有。」

實事求是的回答,印證了甫於香港上市的《墓碑》內容,都是調查研究的結果。這部長篇巨作是他以親身經歷和多年搜證來還原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的中國大饑荒。它導致死人以千萬數,甚至親人相食的人間悲劇。通過真誠反省和客觀數據,本書對毛澤東發動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作了冷靜和沉重的控訴。

《墓碑》不能在大陸出版,幸賴無遠弗屆的網路之賜,已然流傳開來。談到言論和出版自由,《炎黃春秋》諸君並無慷慨激昂的語氣,卻不掩鍥而不捨的神色,相信「量變」必達「質變」,相信中國人終有民主自由之日。

想到台灣的民主自由也非一步登天,果然要有長期抗戰的精神。

「猜我幾歲?」《光明日報》老總出身的杜社長,突然考我。

看他白髮不多,談笑風生,頂多七十歲吧。

他哈哈大笑,還比劃手指,原來已經八十五歲了。如此高齡還天天準時上下班,光這份高度投入的義工精神就令人敬佩。

談到台灣的媒體生態,我自是十分自豪,但也指出有時會自由到氾濫成災的地步,譬如為了搶新聞或聳人聽聞,有時會誇大或製造假新聞。然而因資訊發達和新聞工作者勇於探索及爆料,常讓政府顯得落後、被動,進而影響政府決策,也功不可沒。

「我們有時戲稱,台灣是『媒體治國』呢!」

胡思總編沉思片刻後,有感而發:「『媒體治國』和『國治媒體』,哪個好些?」

我衝口而出:「都不好吧?」

接著大家相視而笑,心意盡在不言中:與其國治媒體,不如媒體治國!

返台不久,看到香港報導:前中共高層領導不爽《炎黃春秋》為趙紫陽翻案,已對杜導正和楊繼繩施加壓力,要兩人告老退休。

我相當吃驚。年初《冰點》雜誌刊登龍應台批評高層的文章,中宣部原下令停刊,後來網路一片撻伐之聲,結果以撤換總編平息民怨,但實行變相控制。如今顯然要對《炎黃春秋》如法炮製了。我立即給北京的朋友去電話打聽最新發展。

朋友次日回電:「確實曾經要杜楊倆告老退休,但是杜老先就一口拒絕,堅定表示:我不覺得老,不打算退休!現在沒事了,以後且走著瞧。」

好樣的,杜老加油!

城市角落:倫敦9》皇家歌劇院

【聯合報╱焦元溥】 2008.12.19 02:34 am


在柯芬園的皇家歌劇院,我永遠只有兩種座位:頂樓邊角或一樓中央。

倫敦物價高,歌劇院票價更高。原本自恃年輕,總買一樓站票,但經去年華格納《帕西法爾》一役,四個半小時苦站後終於不得不向歲月低頭,乖乖改買相似價位的頂樓座位。只是搶票可絕非易事:審慎預備各種方案不說,開賣前還得先登入網站等候,待票券釋出時和諸多網友奮力競爭,半小時內快狠準完成選位付款,方能確保便宜座位。

但倫敦也真有天上掉下來的禮物。當歌劇院尚有空位卻得充足人場時,剩下票券全以電郵通知,每張十鎊作學生優惠跳樓特賣。

不是在八、九鎊的頂樓綜觀,就是以特價換一晚近二百鎊的奢華。歌劇芭蕾一幕幕上演,這兩種視角已經令我滿足,也只能滿足。

向錢看,鍾愛書





【聯合報╱黃維樑】 2008.12.19 02:34 am



紀念錢鍾書先生逝世十周年

他數十年來不喜歡參加形形式式的文學文化活動,而靠通信來與人交遊、交往。他是「文人」,也是「書信人」,是名副其實的man of letters……




錢鍾書1984年夏天攝於北京南沙溝住宅院子。
黃維樑/圖片提供
近年,面對剛入學的研究生,我總是引述蘇東坡的話:自孔子聖人,為學必始於觀書。我要學生向錢看,到圖書館觀觀、翻翻、看看錢鍾書的書:年前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錢鍾書手稿集》,又名為《容安館札記》,三巨冊,共二千多頁的大書,每頁都是錢先生觀書後寫下的筆記;中文、英文、法文、德文、義大利文等,都是莎士比亞筆下丹麥王子所說的「文字,文字,文字……」是字林,是字的森林、叢林、熱帶雨林,其「繁密」超出古代詩評家鍾嶸的想像。

《手稿集》中,從《詩學》到《二十年目睹的怪現狀》,都是「急管繁弦」般密密麻麻的鋼筆字、毛筆字,是錢老年輕時就開始寫的──在牛津大學的圖書館「飽蠹樓」(Bodleian Library;「飽蠹樓」音義兼顧,是錢鍾書的雅譯,就像徐志摩之譯Firenze為翡冷翠)。飽蠹樓的書不准外借,錢先生於是天天在樓中蛀書、抄書;這隻不饜的蠹蟲,被餵飽了詩書。札記有一條記愛爾蘭詩人葉慈的話:耶穌最容易受誘惑。鍾書先生只受書的誘惑,不受別的誘惑。他一生淡泊名利,成大名後曾婉拒多所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錢先生有書萬事足,甚至有「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之概。其實他有憂患,他的著述是憂患之書,是另一種「病蚌成珠」。他一向關心世事時局。《手稿集》第2120頁引米瓦殊(Milosz)《攻心記》(The Captive Mind)的話,說某小說預言了蘇聯控制下東歐的情況,「繪聲繪影」。據錢夫人楊絳女士說,已出版的三巨冊《手稿集》,其篇幅大約只有錢氏全部手稿的二十分之一。這些手稿是一部文字傳奇。


錢鍾書喜歡寫信,1988年12月31日他寫給黃維樑的信,提到某位讀者的女友「因讀《圍城》不肯與之結婚」!
黃維樑/圖片提供
錢老從小就鍾愛書,當愛情來時,他仍然親密地離不開書。據新近出版的《聽楊絳談往事》一書所說,年輕時錢鍾書和楊絳初識不久,雙方都介紹對方看書。然後是寫信:錢、楊在同一所大學讀書,而錢氏寫信「很勤,越寫越勤,一天一封」。楊絳日常散步後回到屋子裡,「就知道屋裡桌上準有封信在等我」;「我覺得自己好像是愛上他了」。這使人想起錢氏小說《圍城》中方鴻漸與唐曉芙談戀愛時,二人近在咫尺,方卻天天寫信給唐。由此可見錢鍾書鍾愛書,還鍾愛書信。他數十年來不喜歡參加形形式式的文學文化活動,而靠通信來與人交遊、交往。他是「文人」,也是「書信人」,是名副其實的man of letters。他一生大量寫作書信,如果有人在海內海外尋尋覓覓後把錢氏書信彙集在一起,這些書信必然匯成「翰」海,成為一大觀。

錢老一生讀書、做學問、慎思明辨,他打通中外古今,跨越多個學科,著書立說,壯年時兼寫小說,成就他卓越的文學事業。錢鍾書的小說《圍城》將會不朽,其《管錐編》也將成為經典;我認為:《錢鍾書手稿集》應該也成為永恆的豐碑。哪個地方要舉行書展,要舉辦讀書周、讀書月之類活動,都不妨豎起這三塊書碑,以為裝飾──不,以為象徵。

前年華南某大城舉辦「讀書月」活動,我參與盛會,並向一位負責人建議:2008年(12月19日)是錢鍾書先生逝世十周年,「讀書月」可安排一個與錢先生有關的節目,可在相關場地陳列《手稿集》三塊象徵性的書碑。一年已過,金秋又來,但「讀書月」不見錢氏的任何蹤影。我瀏覽兩岸三地的文藝資訊,除了零零星星憶念錢氏的文章外,也不見任何具規模的紀念錢氏逝世十周年的活動。查閱資料、點擊網頁時,倒是有一個發現:有人建議在湖南省漣源市建設一個錢鍾書廣場。為什麼建議在此地,而非錢氏出生地無錫,或者他久居的上海、北京?原來漣源市舊稱藍田,七十年前藍田創立了「國立師範學院」,錢氏在此教了兩年書。其小說《圍城》所寫的三閭大學,正以此學院為原型;小說的人物也多以現實的儒林為模特兒。古人說「玉出藍田」,滿有精金美玉般見解的錢氏名著《談藝錄》,原來也在藍田醞釀、構思。如今藍田日久校如煙,但是錢氏的作品仍然發光發熱──通俗點來說,仍然賣錢。在漣源即藍田建一個錢鍾書廣場,立一座錢氏雕像,豎三塊手稿豐碑,以紀念二十世紀中國的文學大師、文化崑崙,我相信文化界一定贊成。

建廣場之議大概在年多前提出,不知道是否已獲接受、落實?現今青少年酷愛打手機、電玩,報紙雜誌都以圖片取悅讀者,報刊上影星的一襲羅裙就遮蓋掉一二千個文字,球星的一腳就踢走三五首詩歌,文字幾乎淪為圖像的說明。一些青少年愛看圖像,遇到文字就覺得頭暈。在這個圖像喧騰的時代,我們要提倡讀書、讀文字,因為文字、書本是文化最重要的載體。錢鍾書先生一生鍾愛文字鍾愛書,不管廣場建不建,書碑立不立,在紀念錢氏逝世十周年之際,讓我們鼓勵青少年──包括年輕的研究生──向錢看,鍾愛書。

Wednesday, December 17, 2008

故事與新聞》別拿歧視當幽默

【聯合報╱楊照】 2008.12.17 10:34 am



平等看每個人的缺點,尖酸刻薄有,但就沒有了「歧視」……


楊照

1957年,勢力如日中天的歌手兼紅星法蘭克辛納屈帶著幾個隨身保鑣走進好萊塢的一家夜總會,裡面的觀眾當然紛紛轉頭,而且彼此交頭接耳,因為法蘭克辛納屈不只紅,還黑白兩道都有「好朋友」,白道「好朋友」包括後來當上總統的甘迺迪,黑道呢?從紐約黑手黨家族長老算下來,都是他的朋友。

台上,李可斯(Don Rickles)正在表演單人脫口秀,他當然不可能沒看到法蘭克辛納屈。法蘭克辛納屈一坐下來,李可斯就在台上跟他打招呼:「法蘭克,歡迎啊,別拘束,當作像在自己家一樣。」法蘭克辛納屈朝台上揮揮手,李可斯補了一句:「想揍誰就揍誰,別客氣。」大家都沒料到李可斯會有這樣一句,全場靜默,法蘭克辛納屈也沒料到會被如此嘲弄,忍不住笑了出來。李可斯馬上接著說:「我剛才看了你最新的電影呢!真是好看。尤其是那場你被從砲管裡射出去的戲,太精采了──那砲管演得真好!」

法蘭克辛納屈大笑。全場跟著大笑。看過那部電影的人,都知道那實在是部爛片,裡面有一堆不怎麼好笑的誇張鬧劇場面,像把人放進砲管裡射出去之類的。李可斯不放過,繼續嘲笑法蘭克辛納屈在電影裡的表現,法蘭克辛納屈笑到從椅子上跌下來,李可斯還是沒放過他:「法蘭克,起來,任何水果跌在地板上看來都比你吸引人!」

李可斯聲名大噪。別說在好萊塢,全世界大概都找不到第二個敢這樣嘲弄法蘭克辛納屈的人了。誰不曉得法蘭克辛納屈陰晴不定,更重要的,誰不曉得得罪了法蘭克辛納屈真正是「吃不完兜著走」。

被問到為什麼敢那樣做,李可斯的回答很簡單:「我的職業,我表演的喜劇,就是靠嘲弄在場的觀眾。觀眾會笑,因為他們知道我會作弄每個人,凸顯每個人的弱點來取悅大家,如果場子裡有一個人,只看別人笑話,自己可以高高在上不被嘲弄,那我的表演就垮了,誰都要做那個高高在上的人,也就誰都不肯被我嘲弄了。」

當然有人問:「沒想過萬一法蘭克辛納屈幽默感不夠呢?後果堪慮啊!」李可斯聳聳肩回答:「那大家就都可以私底下一邊嘲笑辛納屈沒幽默感,一邊嘲笑我白目,豈不更好笑!」

李可斯在舞台上尖酸刻薄,卻可以縱橫半世紀,因為他不得罪人。怎樣能尖酸刻薄卻不得罪人?靠的是他不放過任何人,對法蘭克辛納屈跟對其他人一視同仁,平等對待。而且也用同樣態度對自己,把自己也放進來當作該被嘲笑的一部分。平等看每個人的缺點,尖酸刻薄有,但就沒有了「歧視」。

我們這個社會多的是尖酸刻薄,然而從政壇到綜藝節目,尖酸刻薄幾乎都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態表現,而且都有勢利的選擇性,展現的就不會是幽默好笑,而是讓人難以吞嚥的種種歧視了。

【2008/12/17 聯合報】@ http://udn.com/

苦海女神龍(二)

?徐璐/文  (20081217)




 八○年代的「留台」、「台留」,雖然讓我見有幸證了台灣在政治、社會、文化上重大蛻變的十年,但它也限制了我的視野,和各種想像空間。

 紐約的洋墨水,讓青蛙長了一雙翅膀,封閉的心靈之窗,開始被開闊的世界所召喚著。之後,從莫斯科到西伯利亞,到西歐、到東歐、到亞洲,經過將近50多個城市的旅行。青蛙才終於知道,原來,路其實可以走的這麼遠,天有這麼大。

 當1819年,自稱為「沙漠皇后」的海斯特.史丹霍普(Hester Stanhope)隻身一人從大馬士革一路來到敘利亞的中央。群眾在路邊為這個女人歡呼,因為她做了一件不可思議、在那個年代也幾乎不可能的事。
 喀達喀達,蹄聲響遍沙漠。從十九世紀以來,女性開始以冒險、探險、旅行的形式,離開自己的小花園,在遼闊的世界中重新了解世界,也重新了解自己,定義自己。

 遊學、旅行,帶回了一些豐碩的果實,讓各種夢想生氣盎然。長達一年多的國際採訪,也讓我有機會採訪到許多國際領袖。雖然發音還不儘標準,文法也不盡周全,法文、義大利文一樣接近「鴨子聽雷」,那種讓人找地鑽的大笑話,沒有再發生了。

 有一年,我還懷抱著一種「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壯志,到了倫敦,在那個據說有4萬5千多條街道,街上到處可見迷路表情的觀光客和醉到不醒人事的酒鬼的城市裡,租了一間過去是豪宅的佣人房所改裝的一房一廳公寓,門口就有一個像「新娘百分百」(Notting Hill)電影中,休葛蘭和茱莉亞羅勃茲兩人談情說愛的英式communal garden,過了半年的英式生活。不但滿足了內心對歐洲的小小虛榮,也在英國人左一句「lovely」、右一句「lovely」的口頭禪裡,覺得自己好像也可愛起來了。

 暗夜倖存者

 九○年代走到尾端,鈞特.葛拉斯得到諾貝爾文學獎,「莎翁情史」得到奧斯卡七項大獎,「搶救雷恩大兵」緊追在後,台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跨千禧年的前一夜,雲門舞集在國家劇院演出「焚松」,在沈靜又哀傷的宗教符號和肢體語言裡,悼念死者,也像悼念著九○年代的結束。

 一本以釋放性侵害的陰影和女性自我成長過程的「暗夜倖存者」,也在我心理煎熬了6年後,在九○年代的末期出版。

 這本書讓所有認識我的朋友都嚇了一大跳。由於「台北之音」在經營上的成功,一些女性雜誌開始讓我穿著光鮮亮麗的衣服,拍像沙龍照般的照片,以及一堆充滿「勇敢走出自我」、「做自己的主人」……,之類的標題登出我的訪問。我顯得活躍、忙碌。「溫柔女強人」好像取代了「苦海女神龍」?

 真相很少是表面上所見,這些忙碌、光鮮亮麗的活躍,其實都像是抽大麻、吸嗎啡一樣,只是我用來暫時麻痺自己,麻痺內心一個黑暗的秘密而已。

 根據侯文詠後來在我書中的序文所描述,在台北之音工作的我,像個「拼命三娘」般地工作,撐著浮腫的眼皮,以他所不能理解的「堅毅」在工作。他不知道我生了什麼病,但可以肯定的是,他覺得我一定太需要這份工作了。不是薪水,是工作。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東妮.莫里森(Tony Morrison)在幾乎窒息的婚姻下,開始像吃藥似的寫作、寫作、寫作。在侯文詠所描述的「拼命三娘」的那幾年,我則是像吃藥似工作、工作、工作……。

 一直到我人生歲數走到第40格的1998年,這個充滿陰影的秘密,在「暗夜倖存者」這本書中,終於完全釋放。「拼命三娘」在工作上放慢了腳步,「女神龍」緊繃的生命線條終於柔和了下來。

 被這本書嚇了一大跳的朋友們紛紛來電、寫卡片。鄭淑敏送來的卡片上寫了一句「good girl!」,一盆盆的花從我的辦公室一路堆到電梯的走廊上,卡片多到讓我覺得彷彿是作夢一樣。

 一個朋友說:「唉!我只聽說過你很苦命,但我不曉得你竟苦命了這麼久!」

 我哈哈大笑。

 當南方朔在電話中說他擔心這樣的書出來後,我會嫁不掉。

 我也哈哈大笑。

 陳浩安慰著我說:哎呀,也不錯啦!你已上過政治版、娛樂版,現在連社會版都上了。

 「暗夜倖存者」並不只是一個想破繭而出的書,它除了釋放了我在1991年,曾遭受兩位哥哥相繼意外過世,以及1992年那場幾乎將我擊倒在地的性侵害事件,它也有更多我在女性自我成長過程中的困惑、自省。

 「在任何一個嶄新的自我誕生前,某些舊我的部份,尤其是陰霾必須死去。雖然在那漫長的過去,我們可能走過悲傷,走過絕望……,但如果我們未曾走過這一切,就不會有今天的破涕為笑及美好的感覺。」

苦海女神龍(一)

?徐璐/文  (20081217)




 八○年代,朋友們給我起了一個外號──「苦海女神龍」。

 那是在衝撞戒嚴的年代裡,一個年輕長髮,剛從大學畢業不久的女生,竟然辦了雜誌,參加社會運動,搞到破產、負債、三餐不濟的同情之嘆。

 八○年代,我們一些從沒出過國,就窩在台灣,做著各種大夢的人,常戲稱自己是「土台派」。
 那是一個在西方文化,特別是美國文化席捲全世界,從海外留學回來的人,開始用著正點的英文,談Andy Warhol 、Allan Ginsberg、Jack Kerouac、 Jim Morrison,或是夾雜著「拉、嗄松、嗯啊、拉豐、嗯、拉……」之類的法文、義大利文談電影、談藝術的年代。我卻對一個擔任檢察官的美國人說「Oh,You are a prostitutor!」,cutor發音成了tutor。問題是字典上並沒有prostitutor這個字,prostitute是妓女名詞兼動詞,我把「te」變成「tor」──「妓女的老師」?!趕快給我一個地洞吧,我狂叫!

 讓苦海女神龍終於脫離苦海的,是九○年代中成立的台北之音,是九○年代所出版的一本書「暗夜倖存者」。

 一心想要雪那「prostitutor」之恥的「土台派」,則是在九○年代,才讓青蛙長了翅膀,飛出了井口之外。

 台北之音

 九○年代一跨過門,中華商場拆除了,台北市首度引進雙層公車,辣妹在松山外貿館車展,躺在跑車上的照片佔據那天相當大的新聞版面。台灣第一位女醫師蔡阿信過世,「滾滾紅塵」在金馬獎成為最大贏家。林強的「向前走」紅遍台灣街頭巷尾。天下雜誌出版了「發現台灣」,要在現代化的急流中,找回台灣的歷史感。

 「參與過社會運動的人,當社會問題已經解決,就應該再度去尋回自己失落的平衡」。

 八○年代曾參與政治改革社會運動,卻不參政的人,開始尋找各種可能的出口,找回平衡的價值。

 八○年代以為媒體和報紙是劃上等號的人,開始在風起雲湧的新媒體浪潮中,再次衝浪。

 如果八○年代是個因禁忌而只能「做大夢」的年代,九○年代就像一個冬眠十年後春臨的大地,一切的夢想都開始變得可能。

 「台北之音」就是在那樣的一種社會氛圍下的產物。創辦的過程雖歷經波折,但它仍在各種厚愛、期待下誕生。林懷民(後因有國立大學教職身分而作罷)、吳念真、黃春明、張弘毅、許博允、謝春德、劉振祥、何穎怡、陳怡真、劉榮凱等人,聽到說:「新電台?喔!太好了!」,就把印章、身分證影本交出來,擔任了發起人,之後許多人也以10萬、20萬不等的金額做了「台北之音」的第一批股東。

 初期的籌備因為有政治人物的參與,出現了醜陋的糾葛、爭權,我們決定在源頭切斷所有和「政治」有關的臍帶。第二波向企業籌募資金的過程,則是出乎意料的順利,在一次「台北之音籌備及營運」簡報會議中,一邊是我、王偉忠、陳浩、王健壯,另一邊是聯電曹興誠、大陸工程殷琪、聲寶陳盛沺代表,威京沈慶京、何飛鵬等人。

 殷琪說:「這事好玩,我in」。曹興誠翻著內頁的財務規劃表,對著裡面在收入、預估虧損的「200,000元」,最多到「3,000,000元」的數字,滿臉都是困惑的說:「這個單位是仟元吧?你們是不是打錯了?」

 威京小沈因為講了一大段「媒體本來就應該為投資者所用」之類的話,被我們從企業投資人名單中剔除。富邦的蔡明忠、NET的黃文貞、太電的孫道存陸續加入,我們有了6個企業界股東,每人投資600萬。

 文化界的大老張繼高也在我們「一顧」、「二顧」、「三顧」……「五顧」茅廬的拜託兼糾纏下擔任了董事長。因為「顧」的次數太多,女主人翟瑞瀝還一度下條子,「宣布戒嚴」:「台北之音的人通通不准進家門」。戒嚴時間長達近2個月,直到有一天,我接到張先生的電話:「戒嚴雖然還沒完全解除,不過,妳們已可以有單次落地簽證,今天可以來我家吃晚飯了」。

 影視界的重量級製作人像王鈞、黃義雄、夏春湧,也在偉忠的邀約下入股。在偉忠家開節目動腦會議時,他喃喃地說:「這次,我們一定要主持人在講英文的時候,不要再用那彆扭的音譯,什麼席維斯史特龍,我們就要他媽的很正點的說Sylvester Stallone。」意思就是不要把Sony講成索尼,把Bush講成布什,把電影「The day after tomorrow」講成「後天」。

 台北之音的財務報表在第一個月的營運中就改成以「仟元」為單位。由於董事會的支持,我和偉忠每年都能分紅,「苦海女神龍」在財務上,第一次有了存款。

 在張繼高先生發現我竟然不知道「Tiffany」是一家名牌店後,面帶嚴肅地要我一定去為自己買一套「名牌」。「MaxMara」的一件套裝成了我人生的第一件名牌。

 不過,由於「名牌們」實在都貴的嚇死人了,我曾在義大利的「Hermes」店,把一只後來才知道它叫「柏金包」的包包,把「7000歐元」,少看了一個「0」,差點拿出信用卡。自此之後,對於「名牌」這件事,我就始終採取著「敬而遠之」,如果有清倉大拍賣,則「偶爾為之」的態度。

 而物質上的小小收穫,也只不過是讓自己從長年的金錢「匱乏」中,稍稍喘了一口氣。女神龍仍在內心苦海翻騰著。

 「土台派」的洋墨水

 九○年代,葛麗泰嘉寶、瑪莎.葛蘭姆相繼去世,芝加哥公牛隊贏得第一個NBA冠軍。第十一世的班禪額爾德尼出生。The KLF電音樂團的成員,在媒體公開的報導下,用67分鐘燒掉他們從銀行領出來的100萬英鎊現金。LV在1901年推出一個平面廣告,是一張戴著帽子、衣著正式優雅的女人坐在旅行皮箱上的畫像,下面打著「Travelling Requisites」。

 「土台派」在九○年代開門不久,第一次喝了「洋墨水」,結束了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9個月「發憤圖強」的遊學生涯,回到台北。

 在一次和龍應台的聊天中,我提到「野火集」,我說,還好妳是從美國讀了博士又嫁到德國,比一般留學生多待了十幾年才回到台灣,否則你可能寫不出「野火集」。

 她問我為什麼?

 因為當你身在其中,你就會對周遭一切覺得理所當然,根本不會想到去問別人:「你為什麼不生氣?」

 那個年代,生氣了,大家就到土雞城、台大火鍋店、「阿才的店」……喝啤酒或台製的玫瑰紅,臉紅耳赤地辯論。憤怒的人乾脆到街頭上去,就算發張傳單也好。

鳥巢與水煮蛋





【聯合報╱漢寶德】 2008.12.17 10:34 am



事隔二十幾年,想不到中共領導階層的頭腦竟如此進步!我們是在一個基本上民間環境中建造宮殿,他們卻在基本上為宮殿環境中建造超現代的建築……



運用玻璃面與鈦面的分界形成太極曲線的「水煮蛋」外觀。
漢寶德/攝影

十月初,與幾位信義基金會的朋友去北京走了一趟。北京,大家都去過多次了,但自從籌備北京奧運以來,中共在建設方面投入很多的資源,使一座數百年的老城徹底的脫胎換骨。大家一直想看看這些二十一世紀的建設究竟把北京帶到哪裡去了。不用說,親自見證那些為全世界注目的前衛建築一直是大家的心願。因此在匆忙中,我們就束裝就道了。

這時恰恰是大陸國慶放假的一周,北京的交通處處壅塞,到處是旅行的人群,而我們預定的時程又非常緊湊。要認真的參觀奧運建築,短短的幾天是萬萬不夠的。由於遊客多,假日的管理方式是旅遊景點一律不准車輛進入。能買到票,排隊入場已經很不錯了,參觀幾乎全靠步行。老實說,對於我這樣年紀的老先生,體力負擔嫌重了些,何況我還背了一部很重的相機呢!好在看建築我總是興致勃勃的,把它視為鍛鍊身體的機會。

「鳥巢」搶了「水立方」的鋒頭



造型像「鳥巢」的國家體育館。
漢寶德/攝影
在奧運手冊上,為此特殊活動所建的場所共三十幾處,遍布在北京各處,要全看幾乎是不可能的,似乎也沒有必要。觀光客的興趣受媒體報導的影響,必然集中在幾棟特別出名的建築上。這少數建築已經閒置,卻需要購票進場,成為世上少有的以建築本身為展示品的例子。建築能受到民眾如此重視,不遠千里來買票參觀,作為建築界的一分子,不能不感到與有榮焉。

若以名氣論,當然以奧運主場地上的「鳥巢」與「水立方」最大。這兩座建築是遊客參觀的主要目標。「鳥巢」就是國家體育館,可以容納九萬人,開幕典禮時全世界有四十億電視觀眾看著這個壯大新中國的象徵。這是一個圓形建築,它的名氣卻是因為造型很像一只大鳥巢而全球聞名。「水立方」則是國家游泳中心,其名稱來自建築結構的系統採用水分子的構成,而建築則取正方形。圓形與方形並不稀奇,稀奇的是兩者的結構都是不規則的線條所組成,讓人生新奇之感。這當然都是高科技來臨之後的產物。據說這兩座相鄰不遠的建築,是有意的採方與圓的造型,代表水火相容,剛柔並濟。這當然是沒有什麼根據的說辭,姑妄聽之可也。說它們象徵陰陽也許還說得過去。

由於「水立方」內部在施工,我們沒有機會進到裡面,是很大的遺憾。據報導,「水立方」在白天呈淡藍色,近水,到晚上則有紅、綠、黃色等變化。可惜我們時間短促,沒有機會在晚上參觀。我們到達奧運會場,就在「水立方」外邊走了一下,很可惜,這個造型非常爽俐、結構又富於創意的大型建築,卻被一些廣場上為觀光服務的商業設施破壞了。如果這座建築坐落在一個水池或草坪上,就可以成為建築景觀的一絕。如今這一個薄膜材料呈不規則多邊形突出的外觀,粗看起來倒像一個碩大的席夢思床墊,引不起觀眾注意。我在它前面站立片刻,沒看到觀眾以它為背景攝影留念。可知建築之創意想造成轟動還要環境配合。因此這座建築幾乎完全被「鳥巢」搶了鋒頭。

瘂弦以亂針繡來比喻「鳥巢」的外觀



建築外觀有如「亂針繡」的鳥巢。
漢寶德/攝影
國家體育館要從空照圖上看才像鳥巢。設計者兩位建築師是瑞士人,在近十年內快速竄起,成為國際建築界的紅人。他們原是極簡主義的建築師,幾年前我去歐洲時,曾到他們的故鄉巴塞爾一遊,看到他們的作品,外觀清一色的玻璃面。在當地一個建築作品展中,他們陳列出北京奧運國家運動場的模型。我在當時很訝異他們風格的突變,沒法了解兩位嚴格遵守理性秩序的建築師,何以忽然瘋狂起來,竟以毫無規則的斜線做出一個「鳥巢」?在當時我並不知北京運動場有「鳥巢」這個名稱!

對於歐洲,我們是隔膜的。兩年前我去舊金山,看到這兩位建築師設計而新建的迪揚美術館,就有些吃驚了。為什麼這兩位喜歡輕快、透明的建築師設計了一座鐵銹表面,厚重體型而外觀又不規則的建築呢?這說明他們要趕上前衛的風潮,不讓那幾位「解構」建築師專美於前。話說回來了,如果他們不做這個「鳥巢」,中共政府會如此堅持要選他們的設計,即使超過預算幾倍仍不退縮嗎?

不久前我與瘂弦兄談起這座鳥巢,他用亂針繡來比喻其外觀,非常傳神。中國的刺繡,不論是蘇繡還是湘繡,都要講究絲線的平順,繡工的技巧也在於平整的把多變的色調,用彩色的絲線有秩序的排列出來。在建築上,材料的使用,要利用合理的結構呈現有秩序的造型。不知何時,台灣出現了亂針繡的技巧,居然可以隨意下針,長長短短,毫無法度可尋,卻可以呈現出同樣精采的畫面!在過去,刺繡可以這樣做,但建築關係於安全,不能這樣做。如今有了高科技的計算技術,有了花不完的經費,一切都可行了。

真正的鳥巢是用乾草、枯枝編出來的。北京的鳥巢卻是用四萬噸鋼做成略呈方形的、彎曲的鋼管,編織而成。老實說,把它說成提籃比較切合實際些,所以我在私下稱它為竹籃。竹籃固然大多編成整齊的花樣,但同樣可以用竹片亂編而成。有這樣的期待,因此我站到它的前面時多少有些失望。如果這鳥巢不是用管子,而是用竹片編成的,就更傳神了。

進到鳥巢並沒有什麼驚人之處,不過是一個特大的標準運動場而已。它的特點不是空間而是外皮,所以懂得欣賞的人要在外皮上多下些心。從正面走近,不可平視,這樣你看不到什麼,要東張西望,才看到編成鳥巢的管子在天際自由飛奔。鳥巢的表皮看上去是一層,其實是兩層的,相互交錯,形成堅實的結構,有樓梯可穿越其間。你抬頭仰望龐大的亂針織線中,好像進到大人國,感到自己非常渺小,或乾脆把自己想像成一隻螞蟻,在鳥巢的乾燥枯枝中穿過。只有通過這樣的想像,來到這裡對你才有一點味道。

「水煮蛋」應該蓋在台灣才對!


奧運其他建築,只是有些時髦風味,乏善可陳,倒是前些年他們在天安門廣場附近所建的國家大劇院,頗能引人入勝,我們就裡裡外外看了一遍。

我拖著疲乏的老腿,步行了幾小時,在參觀了那座俄式的人民大會堂之後,繞到它後面,看到這個曾惹起大陸建築界反彈的「水煮蛋」,不勝感慨。這座建築應該蓋在台灣才對!北京人喜歡為古怪的建築起渾名。因為這位法國建築師把三座劇院併在一起,做成一個蛋形殼,四周以水池環繞,遠遠看去,是一只鴨蛋放在水中。用「水煮蛋」稱之,形象活潑,令人莞爾。

我的感嘆是想到我們的中正文化中心的兩大國家表演廳。記得七○年代,政府決定把「營邊段」開發為新市區時,原是請一家美國建築師做了個計畫,準備在那裡建造商業中心,近似今天的信義計畫區。沒想到計畫尚未展開,老蔣總統逝世了,政府決定把它改為中正紀念堂用地,並在其中設立國家表演藝術機構,多少有些用文化建設紀念老總統的意思。長話短說,在建築設計上幾經波折,才產生了紀念堂獨立、兩廳分居左右的想法,並且拋棄了現代建築,回到最傳統的清式宮殿。

事隔二十幾年,想不到中共領導階層的頭腦竟如此進步!我們是在一個基本上民間環境中建造宮殿,他們卻在基本上為宮殿環境中建造超現代的建築。在當時我聽過很多大陸的資深建築師批評中央的決策,我相信現在他們會很高興中央有這樣的堅持。因為建築師很聰明的放低自己的身段。為了不搶清式宮殿與俄式紀念建築的丰采,他很謙卑的把幾座本可以大出鋒頭的戲院建築,包裹在一個蛋殼裡。不但如此,他為了使這個大蛋殼不會太過顯眼,還用近乎玻璃的材質做成,使它與天色幾乎一致。當天在我自後側方向它走近的時候,幾乎有看不到它的感覺。

「水煮蛋」比「水立方」聰明處,在把大蛋殼放在水池裡。水池為這顆蛋維護了完整的造型,給它一個優雅的倒影。為這座國家劇院增加了光彩。並在進口大廳的通道頂上,多了個光影流動的天花板!

由於這個水池,「水煮蛋」的正式進口必須走下一層,所以自天安門廣場的方向看正面不夠精采。這是很可惜的。如果正面也能呈現出「水煮蛋」的安詳與優雅就太美妙了。這只蛋最美的視角在前側方,由於前廳部分是玻璃面,在這裡可以看到建築師有意使用玻璃面與鈦面的分界造成的太極曲線。這可能是僅有的「中國的」形式象徵吧!

我們能後來居上嗎?


「水煮蛋」使用玻璃面構成的前廳內部。
漢寶德/攝影
其實這顆蛋是由兩個鈦曲面拼成的,前廳留了一塊玻璃面,中央留了一條玻璃縫,使外形看起來有些變化,但在基本上是一個蛋殼形成的百寶囊。試想有三個大表演廳,又有展演空間擠在一起,空間的處理會很爽俐嗎?

進到裡面,除了一個上面是水池的很長的廣廊,兩側設有展廳之外,乏善可陳。可惜的是劇場組的前面竟沒有像樣的廳堂,予人沉悶封閉之感。這裡對觀光客卻是不開放的,我恨不能揮刀一斬,把這蛋殼上面的一條光縫切開,顯現出內部的造型與空間。建築師卻為了蛋殼的完整,把一切都包裹起來,又在蛋殼的頂端設立了一個開放式的表演場所,用輕便的椅子排列,近似一般的露天劇場,只是多了個頂而已。

這裡是為觀光客設置的。不必等待正式的演出,經常有些輕鬆的表演,觀光客可以購票觀賞,作為劇場參觀的一部分。我們所遇到的,是國際民俗歌舞表演,看了一場韓國的古裝歌舞。這是韓國的標準演出,我去韓國多次,幾乎每次都看到,但觀眾還是熱情的鼓掌。

看了北京這兩座最有代表性的二十一世紀的建築,並沒有使我真正感動,但卻覺得對台灣應該有些啟發。過去若干年,台灣建了不少的文化與體育類建築,台北市仍在籌畫巨蛋建築中,我們能後來居上,不讓北京專美於前嗎?同時,大陸挾其無比的財力,請世界著名建築師操刀,如果我們有這個機會,應該怎麼做呢?我們的價值觀在哪裡?在全球化的時代,我們也要把機會讓給國際大師,完全放棄本土的觀點嗎?是否應該更有自信的為我們的下一代建立完美的、值得驕傲的紀念物呢?

【2008/12/17 聯合報】@ http://udn.com/

Tuesday, December 16, 2008

我的陳文茜:荒唐至此

(陳文茜) 2008年12月13日蘋果日報


我的陳文茜

特偵組昨日下午3點15分開記者會,正式宣布陳水扁求處最極刑,也就是貪污治罪條例中最重的無期徒刑。5點,我拿到209頁起訴書,6點15分閱讀完畢。閱讀過程有淚、有氣、有笑……沒有恨;最終剩「荒唐」兩個字。
特偵組求處無期徒刑,可以預期;但起訴內容我看了,頗覺啼笑皆非。辜仲諒供出他平均一星期進總統府、官邸各一次。往往去了總統府就會去官邸,許多事總統只講他需要錢,「他是總統,我也不敢直接問」,只好問夫人;「夫人會直接跟我講大概多少錢。」


3000萬現金信手拈來
辜仲諒不過是個金控少主,與政府往來竟如此密切。回想2000年扁剛當選,一位金控老闆對我誇口,「我本來要推薦XXX當XX部長,可惜他不願放棄美國國籍」;一副政府在他掌中把玩口吻,他是國政顧問團成員,我們在席宴中無意間相遇。滿桌綠朝新貴,酬庸者任要職者陪席,也沒人覺得他猖狂,逾越政商分際。許多人已忘了,扁上台後,首度打破央行慣例,讓兩大金控出任央行理事,也是這兩大金控在8天內取得中華電信650億標案。辜少爺,只是個小例子。
辜仲諒與扁家精采不只如此,龍潭土地案吳淑珍已向辜成允敲詐4億佣金,還嫌不夠。根據辜仲諒供述,吳淑珍曾當面向他索取相等費用,「你也是股東,辜成允給了4億」,要求辜仲諒也付4億。辜仲諒嚇得向老太娘解釋,達裕辜家獨立財務,與中信辜家不同,才逃過一劫。儘管如此辜仲諒也前前後後至少進貢7次金錢,共3億4000萬現金給吳淑珍與陳水扁。
李界木是另一個「驚嘆人物」。他從辜成允手中輾轉拿到3000萬,全是台幣現金。蔡銘哲為擔任中間人,盡責地以其家中藏有現金,一搬家裡就湊個3000萬,置紙箱內。於2004年3月至4月間,也就是319事件兩顆子彈廣場抗爭時期,獨自駕車至李界木礁溪住處地下室,交錢給李界木。李界木拿了天上掉下來的白花花銀子,960萬買樓,300萬裝潢,100萬換新車,好像中樂透大獎。李界木比陳水扁「好」些,自我享受之餘,不忘提拔他的黨與台獨盟友,共捐1000萬給朋友選舉;其中100萬入了民進黨中央黨部。
小小蔡銘哲,家中信手拈來就有3000萬現金鈔票。而李界木早年台獨、一生黑名單,晚節卻為區區買樓買房,參與貪瀆勒索,不可思議。
扁政府裡也不全是壞蛋,何美玥、林信義、魏哲和及行政院第六組官員、副秘書長劉玉山,原都反對量身訂做「龍潭科學園區」,且指明科學園區作業基金已負債526億,無法再支付109.5億購地。結果吳淑珍叫扁強行干預,一度底下的人真還「依法辦事」不同意,最後靠行政院秘書長劉世芳呈扁意第二度干預,龍潭案才強行過關。劉世芳沒拿錢,應也不知她等於幫了扁珍貪瀆佣金,但她今日得知自己曾不知不覺為虎作倀,不知一向自持的她,做何感想?


大小錢通吃竟喊迫害
南港展覽館案更精采,過程如召妓。偷偷摸摸,又有飯店,又有人接頭,完事後蔡銘哲還把從余政憲處抄來的評審名單丟到伊通公園垃圾桶滅跡了事。國務費中更有陳致中陳幸妤囍餅、滿月禮……全報公帳,吳淑珍搭機參加陳致中畢業典禮,花了近60萬,也報國務機要費用。
陳水扁一家犯罪至此,大小錢均通吃,還敢高喊司法迫害。難怪今日國民黨門徒們,膽子愈來愈大。想到當年伍澤元貪污2600萬,已重判無期徒刑,金額竟比不上陳水扁二十分之一。台灣政治十年,只留一句,荒唐。



作者為電視節目主持人


陳文茜

旅行小故事》鄉村歌手 意外圓了廣播夢

2006/10/11
【記者王雪美/專題報導】

陶爸旅行時常遇到很多讓他感動的小故事。


一次,他到美國音樂之都田納西州的奈許威爾(Nashville),那裏有聽不完的鄉村歌曲,看不完的西部牛仔。小鎮有間牛仔教堂,說是教堂,不如說是音樂廳,是租用一個小劇院來佈道,每周聚會一次。


在佈道之前,鄉村樂團先表演,然後,一身牛仔打扮,挺著大肚子的牧師就上場。禮拜結束後,幾個原本在台上唱歌的歌手,到門口賣他們的CD,因為到教堂唱歌沒酬勞,只好擺攤賣CD。陶爸買了胖歌手一張CD,未料,胖歌手又拿出一張,說是他女兒唱的,「她才16歲,唱得很好聽哦!」陶爸想,天下父母心,就再買一張好了,結果,胖歌手說女兒的CD不收錢。


胖歌手還問他,認不認識台灣的DJ,陶爸很得意的說,你面前就站了一個。「那可以在你的節目播我的歌嗎?」,胖歌手這樣問,陶爸很爽快地答應了。


回台灣後,陶爸就在自己的廣播節目「陶爸on the road」介紹牛仔教室、胖歌手Harvey Perdue和他女兒的歌,並把節目內容錄在CD裏寄給胖歌手。一周後,他在電台突然接到一通美國來的電話,是胖歌手打來的,說他和女兒聽到節目CD,都感動流淚了。可以想像,歌手對舞台的渴望,是如此強烈。


【聯合報】

陶傳正 把好山好水一肩背起來

2006/10/11
【記者王雪美/專題報導】

背起背包,到天涯海角,去作自助旅行,是年輕人的專利?那可不一定,像陶傳正這樣60歲的「背包族」,就有一堆兩腳走出來的實用「背包經」…


哪些地方是背包旅行「投資報酬率」最高,不太花力氣,就有精采回饋的呢?陶傳正的建議是:


1.入門班:中國大陸


台灣人到大陸旅遊沒有語言問題。陶傳正說,大陸飯店、民宿多得不得了,只要不在旺季出門,到了當地再訂房都OK,夏天的旅遊旺季他不出國旅行,因為太熱啦!


他最推薦的大陸訂房、訂票系統是攜程旅遊網(www.ctrip.com),在這裡訂大陸的飯店、機票最方便,不必付訂金,不必在網路上刷卡,而是上網訂了之後,派專人送到飯店給你,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大陸很多景點民宿多得不得了,像麗江,還沒出門時可先上網站上看住過的人的意見,到了現場自己再看一次,再決定要不要住,如果還是擔心訂不到房,可先訂第一晚,到當地後看住宿環境再決定往後幾天要住哪裏,或者可請第一家民宿主人推薦,通常有品味的民宿主人介紹的民宿,也有一定的水平。


不過,陶傳正提醒說,心境很重要,有人住到不好的飯店可能會很不高興,他只要乾淨就好,甚至房內沒有洗澡間,要到房外公共浴室洗都沒關係,不會影響旅行心情。


2.進階班:瑞士茵特拉根(Interlaken)


陶傳正說,在瑞士的風景區,幾乎人人能說英語,而且旅遊服務好得不得了,在車站或是公車站牌旁,就有自動的旅遊訂房系統,壓克力板上秀出當地各個飯店、民宿的照片,拿起旁邊的電話,按個紐,就可接到該飯店或民宿,詢問你要的資訊,非常方便。


到這個往阿爾卑斯山少女峰的小鎮茵特拉根還有個好處,茵特拉根是這個區域的中心,往鄰近鄉鎮的交通便利,可將茵特拉根當成一個據點,今天到A城鎮,晚上回茵特拉根,明天再出發到B城鎮,如此不必每天搬行李。能說一點英文的,就能到這裡自助旅行,阿爾卑斯山的風光,絕對不會讓你失望。


3.高級班:中南美洲


這裏幾乎都說西班牙文,英語流利也常派不上用場,這時候要靠語言之外的技能──比手畫腳,用想像力比出你要的東西。可以選擇治安相對比較好的阿根廷和智利。


陶傳正說,像阿根廷有非常豐富的文化,歐洲人600年前移民到這個地方,歐洲文化和當地的印第安文化差別很大,在此激盪,使它產生非常獨特的文化。


他一次到阿根廷,飯店的服務生穿著畢挺的白襯衫,看得出來,襯衫是漿過的,但是領子破了,阿根廷給他的感覺,像是一個落寞的皇室貴族,但還流著貴族的血液。

陶傳正 董事長背包族的驚奇旅程

2006/10/11
【記者王雪美/專題報導】

打高爾夫、搭郵輪、住杜拜帆船飯店…,當上層社會紛紛向奢華旅行朝聖之時,這個董事長卻反其道而行,他住民宿、背起背包周遊列國,why?


代理和生產嬰兒用品的奇哥公司董事長陶傳正,在企業老闆中是個異數,不只經營企業成功,47歲因為一場意外的劇場演出,受到指導老師賴聲川的讚賞,從此開啟他的「藝界人生」,至今演出超過300場,後來還演電視劇,業餘演員演到入圍金鐘獎最佳男主角。熱愛美國鄉村音樂的陶傳正,後來又跨到另一個領域─主持電台音樂節目,在台北之音主持「陶爸on the road」已經8年。


精采人生還持續加入各種調味料中,5年前,他將公司逐漸交給兒子經營,和老婆開始周遊列國,現在每周在雜誌上寫旅行札記;因為人生過得實在太快樂了,自己編了一本「陶冶」季刊,一次發行3萬本,和大家分享他的快樂之道。


只愛背包旅行


和別的董事長出門旅遊處處有人打點不同,陶傳正不參加旅遊團,一切自己來。他說,剛接下父親的公司沒多久,為了開拓市場,和另外3個朋友到德國參加一個展覽,同時尋找商機,第一次到歐洲才知道歐洲物價高,在羅馬住一晚要400美元(約13,200元),為了省錢,他們去超市買食物,不在飯店吃早餐,等到飯店結帳時才發現,原來房價含早餐,大家都氣昏了。這樣在歐洲2個月,才4個人,每天笑話一籮筐,每天都有不同的人吵架,「從此和這幾個朋友講了一輩子的笑話」。


遺失護照,竟有一絲快感


陶傳正自此愛上自助旅行,他說,平常不愛冒險,但是在小事上有一點小冒險,讓他覺得很刺激,就像他旅行時曾掉了幾次護照,前10秒鐘很痛苦,但是後來會有「一絲絲快感」,因為知道要開始接受一連串的挑戰,動腦筋開始想如何補救─要先補辦哪些遺失的證件,要不要在附近的廁所和垃圾桶先翻一翻,也許小偷良心未泯會把護照丟在廁所裡,這些挑戰讓他興奮,考驗他的應變能力,「有時候買一張車票都會學到東西咧!」只有自助旅行才會遇到這些狀況。


他也曾經參加企業家社團舉辦的旅行團,發現「跟旅行團三天就受不了」,因為早上規定起床時間,吃飯時間,然後這個遲到,那個小孩哇哇大哭,中午吃飯時間又到了,然後不斷重複這些事,簡直無法容忍。


不住飯店,住民宿


自從住過民宿後,從此陶傳正也不住飯店。陶傳正喜歡在旅行時和當地人接觸,國外民宿主人都很熱情,早上再早一定起來做早餐讓你享用,告訴你哪裏好玩,甚至開車送你到下一個民宿。「飯店?太沒有人味了」,「郵輪?都是外國來的遊客,只能吃東西和賭博,饒了我吧!」,「杜拜帆船飯店?飛那麼遠,外面那麼熱,然後就躲在飯店裡面?Oh,沒興趣!」,「峇里島住Villa?寧願在峇里島街上騎摩托車」。


享受快樂餘生


60歲的陶傳正說,過半百,人生開始倒數計時,他要快快樂樂過「餘生」,很多企業界朋友遇到他,總是說很羨慕,他就會回答他們,如果你願意,明天你也會和我一樣快樂。他經常鼓勵年輕人,不要立什麼偉大的志向,如果一生能快樂地過,到了閉上眼睛時,沒存錢,但是也沒欠錢,就夠了。


【聯合報】

陶爸on the road

第五大道上的聖誕節

郭正佩/文  (20081216)




 為了成為「那棵樹」,生長在北美的雲杉,是不是從小就以:「我長大之後,要成為洛克斐勒中心前那顆聖誕樹。」互相砥礪著成長呢?

 飛機降落在甘迺迪機場,不知不覺,這已是在紐約度過的第幾個歲末時節呢?

 總在感恩節至聖誕節前夕時分來到紐約,或長或短 。
 像個儀式似地,我仍像孩子般期待著梅西百貨的感恩節遊行,等在感恩節過後衝進梅西百貨,看充滿節慶氣氛的聖誕裝飾、也看瘋狂搶購的人潮。今年的主角,是史奴比?還是史瑞克?

 感恩節大遊行過後,接下來,就是等待洛克斐勒中心前那已有超過七十五年歷史的聖誕樹點燈儀式了。今年的聖誕樹,來自北美那一人家的後院?經過多遠的跋涉來到紐約市?高幾呎、直徑有多粗,又重達幾頓?

 是那一棵樹,在眾人期待下從每年數千棵來自北美候選「樹」中得到「洛克斐勒中心選樹團隊」青睬,從「一棵樹(a tree)」,變成「那棵樹(the tree)」?(對,真的有人的工作是飛到各地看樹,選出今年度得以成為「那棵樹」的樹。)

 為了成為「那棵樹」,生長在北美的雲杉,是不是從小就以:「我長大之後,要成為洛克斐勒中心前那顆聖誕樹。」互相砥礪著成長呢?

 擠在黑壓壓人潮之中,這樣真的能看到樹嗎?還是能。隔著街薩克斯第五大道百貨(Saks Fifth Avenue)櫥窗前,每隔十五分鐘,就上演一場音樂燈光秀。一邊看著洛克斐勒中心前吹著號角的白色天使們,一邊等待。非常非常冷,於是拿出剛在布萊恩公園(Bryant Park)聖誕市集買來的「牛肉餡餅」(聖誕市集裡也真賣「牛肉餡餅」,一個一美元 ),配上仍熱得燙手的肉桂蘋果西打(裝在星巴克保溫杯裡),繼續等待掛在「那棵樹」上三萬顆燈泡(現在改成LED)首次點燃。

 如此,長達一個多月曼哈頓聖誕佳節時分,算是正式開始。

 可以的話,我想到無線電城觀賞火箭女郎秀、到林肯中心看芭蕾舞劇胡桃鉗,每年看一次剛剛好。到目前為止只要時間許可又買得到票,總要重看。那是在紐約過聖誕節,最傳統也最經典的方式。從孩子看到變成大人,再帶著自己的孩子、孫子,如此一年一年觀賞下去。

 可以到布萊恩公園溜冰,自己溜、看人溜,都好。到Union Square、中央車站,逛聖誕市集,到一路點綴亮著燈火聖誕樹的公園大道散步、到華盛頓廣場看拱門前的聖誕樹。

 也可以到Bloomingdale’s百貨,看看是否有機會譜一場「紐約情緣」;或到夜裡的中央公園溜冰場,讓自己以為走進電影場景。

 當然,無論喜不喜歡名牌,總要在這個季節沿著第五大道,從59街左右,一路走到位於34街的梅西百貨。雖然和聖誕節不太相關,不過,從位於第五大道上58及59街之間的蘋果中心出發如何?看看Bergdorf Goodman百貨主題櫥窗,走進平時不太會進入的LV、Tiffany、Catier,拍幾張高掛在五十七街「那顆星」的照片。因為每家店爭奇鬥艷的聖誕裝飾而走走停停。如果能買一小包路邊小販剛炒好的熱糖腰果邊走邊吃就更好了。

 這麼說,聖誕前夕走上第五大道,還真會嚇一跳。什麼,人潮居然和東京澀谷車站前的十字路口一樣多。

 「全世界的人都來到紐約了嗎?」剛下飛機不久的我忍不住這麼想。

 雖然不至於,來自東京、台北、加州幾個很熟的朋友,卻不約而同聚集到紐約。

 打了電話給來「也」來自東京的朋友。

 「一起去洛克斐勒中心前看『那棵樹』如何?」約好在樹下見面。

 聖誕夜,有誰不待在家裡享受聖誕大餐跑到什麼樹下呢?有,還真的很多。當然,八成是百般無聊留學生和像我們這種大老遠從什麼地方飛來的人。

 在樹下找到彼此,拍完紀念照(樹當然早拍過了),接下來該做什麼呢?

 「到附近找個教堂參加聖誕彌撒吧?」

 洛克斐勒中心對面的聖派屈克教堂(St Patrick’s Cathedral)前,擠滿拿著票盛妝準備參加聖誕彌撒的紐約客,這也是重要的傳統之一。

 「怎麼樣可以拿到票呢?」試著問一旁警察。

 「如果在勞工節之前寄出申請函的話,妳說不定可以參加明年的。」警察笑著回答。

 隨著人群來到一旁規模較小的聖湯瑪仕教堂(Saint Thomas),還是有像我們一樣臨時起意的人嘛。子夜彌撒之後,距離時代廣場跨年倒數計時時刻,就只剩下短短幾天了。

有錢?真好騙!

有錢?真好騙!Madoff 500億美元詐騙案 一堆銀行避險基金上當

鉅亨網林佳萱‧綜合外電

2008 / 12 / 15 星期一 14:35 上一則 下一則

美國前NASDAQ董事長Bernard Madoff涉及的史上最大宗「龐茲騙局」(Ponzi scheme,類似老鼠會)投資詐騙案已經越演越烈,在金額高達 500億美元的吸金騙局中,受害者名單短短幾天內暴增,國際投資銀行如法國巴黎銀行(BNP)、日本野村證券、瑞士銀行(UBS)、英國皇家蘇格蘭銀行、西班牙Grupo Santander SA銀行等都可能蒙受損失;另外,除了多支避險基金蒙受重大虧損,個人投資者中亦不乏知名人士。

各大銀行目前拒絕回應報導,損失未明。 UBS向路透社證實有投資Bernard Madoff公司旗下基金,但強調金額有限。另外,西班牙媒體報導,當地多家金融機構都受到影響,歐洲第 2大銀行、西班牙 Santander銀行旗下的 Optimal基金可能損失達近32億美元; M&B資本顧問基金亦可能損失 9.3億美元。

英國《星期泰晤士報》揭露,瑞士幾家私人銀行的虧損至少達到25億美元,瑞士 Union Bancaire Privee私人銀行估計損失金額高達10億瑞郎,英國Bramdean Alternatives 投資組合的基金經理人Nicola Horlick承認公司損失已經高達 10%。

而最新傳出,英國《金融時報》引述消息,HSBC在詐騙案中所承擔的潛在風險金額可能達15億美元。報導表示,其中10億美元是HSBC向投資於基金的避險基金所提供的貸款,另外 5億就是投資人透過HSBC投資Bernard Madoff旗下的基金。

目前已知承認將承擔虧損的名人,包括美國美式足球費城老鷹隊前任老闆 Norman Braman、美國職棒大聯盟紐約大都會隊老闆 Fred Wilpon、以及通用汽車旗下貸款機構 GMAC Financial Services總裁J. Ezra Merkin。

不少慈善機構亦身陷騙局當中。美國麻州Robert I. Lappin猶太慈善基金會表示,已經投資了整整 800萬美元給Bernard Madoff管理,該基金會執行長對未來非常悲觀,資產可能通通泡湯。北岸-長島猶太裔醫療系統(North Shore-Long Island Jewish Health System)、德州 Julian J. Levitt基金會也都遭重大衝擊。

避險基金與各類投資集團也並未逃過一劫, Fairfield Greenwich Group旗下管理的避險基金受害沉重,他們委託Bernard Madoff的投資公司Bernard L. Madoff Investment Securities LLC 操盤投資,金額約75億美元。而今年 9月與 Fairfield Greenwich Group合併的瑞士私人銀行 Banque Benedict Hentsch Fairfield Partners SA表示,曝險金額約4750萬美元。

《美聯社》報導認為,名單從起初的數百人現在上看千人,損失可能遠比目前檯面的金額更多。

康州 Fairfield退撫基金有 15%交由Bernard Madoff 投資,4200萬美元曝險,目前無法估計能討回多少資產。

美國休士頓律師Harry Susman表示,他代表大批因投資GMAC旗下避險基金卻莫名其妙捲入Bernard Madoff案的客戶採取法律行動,GMAC董事長 Ezra Merkin將約18億美元的資產交由Bernard Madoff管理。另外也有避險基金不斷向客戶推銷Bernard Madoff的基金,令事件牽連範圍更廣。

律師Harry Susman表示,「大家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曝險部位」。他指出,當這些投資人聽到把這麼鉅額的資金交給一個人操盤,全部都傻眼,特別吃驚於這個人以如此騙術運作,竟能行之有年,運作不輟。

Bernard Madoff現年70歲,他利用1970年代美國證券法規漏洞開始操盤,數十年來評價一直極受爭議,某些紐約和佛羅里達州的有錢人、大學、慈善機構以及大型避險基金視他為可靠的投資專家,但也有不少人質疑哪來這麼高額的孳息,並抨擊該公司過於神秘又未受適當監管。

雖然吸金投資詐騙案的金額之高,讓人咋舌,但更誇張的是投資人和監管機構都並未查覺,美國前證監會官員、現任國際商務律師事務所主管的 Marc Powers表示,Bernard Madoff從一開始就採取老鼠會的形式運轉,以新客戶的資產支付舊投資客戶的獲利。

他所屬的事務所使整件吸金案初步曝光,但也遭到美國證監會調查。 Marc Powers說:「真的很不可思議,整件事情到底怎麼逃過正規監管組織的法眼?…」

Bernard Madoff是美國華爾街的傳奇人物,他1960年以擔任長島海灘救生員存下來的區區5000美元起家,歷經十餘年後,在紐約證券界呼風喚雨,除了客戶不疑有他,Bernard Madoff更擔任「全國證券交易商協會」副主席、Nasdaq股票市場董事兼貿易委員會主席…各種市場要職。2001年他的公司成為Nasdaq市場 3大投資公司之一,也是紐約證交所第 3大證券經紀商。

12月11日早上8:30,穿著浴袍Bernard Madoff在自家公司被逮捕,以1000萬美元交保候傳,他向 FBI探員坦承不諱。而他也對自己的家人說:「這整件事情就是個巨大的謊言,就是龐式騙局。」預計他最重面臨20年刑期,外加 500萬美元以上的罰款,另外還有提出許多民事告訴。

龐氏騙局以短期暴利吸引投資人,將新加入投資者的資金謊報為獲利,支付前期投資者的利息,以空轉的方式營運,一旦要求贖回的人日漸增加,騙局才會曝光。

根據律師表示,Bernard Madoff的兒子對父親所做所為完全不敢置信,「兩兄弟也是父親計畫當中的受害者,將全力配合司法體系及證監會的調查。」

投資人眼見資產已化為烏有,紛紛批評監管不力,並質疑大力推銷的避險基金行為失當。

其餘已知的受害者:

Kingate管理公司 280億美元的避險基金Kingate全球基金(Kingate Global Fund)。

義大利聯合信貸銀行(UniCredit SpA)旗下的Pioneer Investments基金管理部門,選擇權套利基金(Primeo SelectFund)曝險達 8億3500萬美元。

美國避險基金Tremont Capital Management曝險10億美元。

避險基金公司Sterling equities,曝險金額3億美元。

瑞士「Lombard Odier Darier Hentsch」銀行、Mirabaud銀行

倫敦曼氏集團(Man Group),曝險金額不明。

紐約Yeshiva大學

老男人的菜市場》苦命的水柿

【聯合報╱劉克襄】 2008.12.16 10:10 am


冬初時,跟鄭愁予夫婦去平等里爬山。沿途只見好幾家攤販,擺出紅柿販售。我感歎地告知,「除了草山橘,陽明山還有紅柿。但現在的人都只愛吃甜柿,很少人知道有此特產了。」

看到這種老水果,大家頗感興奮,不免想起它的獨特吃法。早年,紅柿成熟,選紅的摘下後,必須點鹼水處理。放在陰涼的地方,過幾日軟熟,方可食用。無鹼水時,也有人用醬油取代。持竹筷沾醬油,滴在一公分直徑的蒂頭上。過幾日,一樣是表皮豔紅透明、吹彈可破的樣態。

現在為了數量,大多由電石土處理,迅速催軟催熟後,讓橙黃趨於深紅,比傳統方法更紅,口感也較均勻。平等里地區產量不多,我買了幾顆檢視,蒂頭都死黑,想必仍堅持古法。

聊著聊著,他們夫婦更懷念起另一種傳統的柿子。原來,出國多時,他們許久未見過這種大如拳頭的柿子,特別問道,「還有水柿嗎?」

水柿是南部人的稱呼,北部的人改叫脆柿。或許,詩人夫婦的經驗來自南部吧。

水柿當然有,只是數量不多,在中南部的水果攤,黃澄澄的甜柿旁,偶爾會擺著外皮彷彿裹著白色霜粉的水柿。

以前中南部山區的農家,就算非專業栽種,自家旁多少會種二三棵,貼補家用。常伴隨爬山的友人還記得小時,水柿成熟的季節,往往摘取生澀的柿果,裝籃、挑擔下山販售。

但也會偷偷保留幾顆。半路上,埋入稻田的爛泥中,放個兩三天,再挖出來,清洗後,好好享用。不過,這種埋藏的土法,不容易香脆好吃,有時還存藏著土壤之臭味。只是鄉下孩子窮怕了,不太在乎這些,總是吃得滿嘴噴香。

其實,早期賣水柿的人,從農家搜購青色的水柿後,都會泡在水桶裡,水中加一點鹽和茶葉,進行脫澀,五天後就變得脆脆硬硬。又或者,生意更大時,居家用一個大水桶,裡頭泡了石灰水。接著丟進諸多水柿,讓其全改變酸鹼值,脫澀變軟。但縱使以此萬全的方法,我們還是常在市面買到浸漬失敗的。既不香脆,果肉亦常有黑絲。看來浸泡也是一樁專門的學問。

未隔幾日,我下台中,特別尋找水柿。只見一大水果攤,甜柿旁即有一堆外表灰白的水柿。甜柿一粒三十元左右,但水柿一粒,大若拳頭,竟只賣三元。我隨即猜想,是否浸泡失敗,才會如此賤價。另外,不免也引發憂心,水柿賤價,想必是乏人光顧。說不定,日後就更少人栽種了。

再回顧其歷史,多年來水柿至少遭到二波農產品的衝擊。以前許多人為了種茶賺錢,砍掉不少柿樹。再者,外地購買的人逐漸減少,柿子因而沒落,不再是家中的經濟來源。80年代台中摩天嶺,自日本引進甜柿種植,一舉成功以後,迅速推廣,蔚成主流。品質不穩定的水柿,更乏人青睞。

其實,水柿浸得好時,比諸柔軟綿密的紅柿,更飽含柿香。口感清脆亦勝甜柿。這是不少老一輩人的生活小常識,想必愁予夫婦也有經驗。只可惜,今人忽略了。

難遣人間未了情 也談梅蘭芳與孟小冬

【聯合報╱蔡登山/文】 2008.12.16 10:10 am



頭號坤伶孟小冬。
蔡登山/照片提供

一代名伶梅蘭芳。
蔡登山/照片提供


孟小冬飾演流落番邦的楊家將,梅蘭芳扮演溫柔明理的番邦公主,一個「陰陽顛倒」的搭配,卻讓台下的觀眾看得如癡如醉……

在1920年代,菊壇的一件大事是一個「易弁而釵」的「伶界大王」──梅蘭芳和一個「女扮男裝」的「頭號坤伶」──孟小冬,因在舞台合作演出,而「戲假情真」地譜出了戀情,雖然最後證明那只是短暫的露水姻緣,但「梅、孟之戀」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梅蘭芳的人生走向;而對孟小冬而言,甚至可以說改變了她一生的命運。這場曾經是「眾所矚目」的婚戀所造成的傷害力,對於後者而言恐怕遠比前者要來得巨大些。

其實早在1926年的「梅、孟之戀」之前,梅蘭芳已有了兩房妻室,她們分別是王明華和福芝芳。王明華長梅蘭芳一歲,也是生長在京劇家庭,她是名旦王佩仙之女,武生王毓樓之妹。王明華和梅蘭芳婚後十分恩愛,並先後育有一子一女,不料一場麻疹奪去了王明華一雙兒女的性命,此時王明華又已做了節育的手術,在「無後為大」之下,「梅黨」中人乃慫恿梅蘭芳再娶,加上梅蘭芳從小過繼給大伯梅雨田,因此「兼祧兩房」,是可以名正言順的再娶的。這時他看上了同拜吳菱仙為師的福芝芳,竟然一見鍾情。1921年11月3日梅、福兩人完婚。而在婚前的十天梅蘭芳與福芝芳在文明園還同台演出大軸戲《祭塔》,這也是福芝芳的最後一次演出,也許是她意識到這是告別京劇舞台的演出,因此她演得十分賣力,在這場較為吃重的唱工戲近四十分鐘的唱段中,她唱得悽楚委婉,真切的表達白娘子的悲慘遭遇,博得全場觀眾多次的掌聲。原本不太願意離開舞台的福芝芳,在這戲演畢之後,就專心做梅大奶奶了。當時梅蘭芳住在蘆草園,王明華住東院,稱東院大奶奶;福芝芳住西院,稱西院大奶奶,東西相映成趣,一時傳為佳話。


梅蘭芳飾演的《貴妃醉酒》。
蔡登山/照片提供
1925年八月,北京第一舞台有一場盛大的義演,孟小冬破例作為「坤伶老生」被邀演出。大軸是梅蘭芳、楊小樓的《霸王別姬》,壓軸是余叔岩、尚小雲的《打漁殺家》,倒三就是年僅十八的孟小冬和裘桂仙演的《上天台》。從演出的排序中就可看出孟小冬被重視的程度,甚至在許多名角之上。這次的演出,並開了女老生參加第一舞台義演的先例,使眾多前輩名角為之側目,更為梅蘭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緊接著的一次堂會戲上,她與梅蘭芳合演《四郎探母》,孟小冬飾演流落番邦的楊家將,
孟小冬在《四郎探母》裡的扮相。
蔡登山/照片提供
梅蘭芳扮演溫柔明理的番邦公主,一個「陰陽顛倒」的搭配,卻讓台下的觀眾看得如癡如醉,大為成功。以後梅蘭芳唱堂會,如有《四郎探母》,總邀孟小冬合演。孟小冬是位極有個性的奇女子,平時愛穿男裝,頭髮剪得很短,長了一張男人似的漂亮臉蛋,劇評家薛觀瀾曾將她與雪艷琴、陸素娟、露蘭春等以美貌著稱的坤伶相比,結論是「她們的姿色都比不過孟小冬」。而另一劇評人「燕京散人」(丁秉鐩)對孟小冬的唱腔更有著這樣的評論:「孟小冬得天獨厚的地方就是她有一副好嗓子。五音俱全,四聲俱備,膛音寬厚,最難得的沒有雌音,這是千千萬萬人裡難得一見的,在女鬚生地界,不敢說後無來者,至少可說前無古人。」因此她與梅蘭芳的合作,可說是一個比「男人更男人」的女人和一個「比女人更女人」的男人的精采絕配,難怪會顛倒眾生,讓人雌雄莫辨了。於是好事者,就主張讓他們繼續合作演出,這種「釵弁互易」、真真假假的效果,肯定是票房的最大保證。

本來以孟小冬和梅蘭芳當時的年齡才貌、技藝造詣、劇壇成就,男女互相愛悅,乃自然之事,加上「梅黨」捧角家們,尤其是馮耿光的努力撮合,而梅蘭芳對馮耿光一向是言聽計從的,於是「冬皇」下嫁「伶王」,成為當時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梨園韻事。1927年春節剛過的農曆正月24日,由馮耿光證婚,兩人結為伉儷,洞房設在東四九條馮耿光公館裡,對外保密,金屋藏嬌。而初時齊如山和李釋戡向孟家提親時,孟家也以梅有兩房夫人,不願女兒作偏房相對。齊、李言王明華病體沉重在天津療養,家裡實只一房。婚後另屋分居,且又以梅蘭芳「兼祧兩房」並非偏房,才獲得了孟家的同意。梅、孟之戀,在世人眼中特別般配,而更為人所豔羨,曾有詩歌詠此事云:「慣把夫妻假品嘗,今番真個作鴛鴦。羨他梅福神仙侶,紙閣蘆簾對孟光。」「真疑是戲戲疑真,紅袖青衫倆俊人。難怪梅嶺開最好,孟冬恰屬小陽春。」真是說不盡的濃情蜜意,道不完的美好光景。然而這如花美眷,卻終未能長久,1931年兩人正式分手。

分手的原因眾說紛紜,一說是就在梅、孟結婚不久,1927年9月14日下午兩點多,有位二十歲左右名叫李志剛的青年,他是孟小冬的戲迷,單戀孟小冬,聽孟小冬嫁給梅蘭芳,欲找梅蘭芳理論,在馮(耿光)宅綁架張漢舉向梅索借五萬元,後張漢舉被打死,李自己也被軍警打死。究竟是由「槍匪綁票」,還是因為妒殺引起血案,當年就莫衷一是,如今真相更難明瞭。但不管如何,此事鬧得滿城風雨,福芝芳終於有了理由:「大爺(指梅)的命要緊。」於是輿論很快也站到她這一邊。梅蘭芳深受驚嚇,一度避居上海,梅、孟關係由此逐漸疏淡。另有一說是「弔孝風波」,這是指1930年8月4日梅蘭芳的祧母(案:即大伯母,梅蘭芳從小過繼給大伯父。)過世的事,次日梅蘭芳剛訪美回到天津,聞知噩耗,馬不停蹄趕回北京奔喪。作為梅蘭芳的妻室,孟小冬理應披麻戴孝在孝堂接待四方弔唁賓客,豈知孟小冬奔到梅宅,卻被下人擋在門外,說是福芝芳夫人的主意不准她進門,孟小冬無奈之下,要梅蘭芳出來說話,重孝在身的梅蘭芳只得兩頭勸,但兩邊都沒有商量的餘地。懷孕在身的福夫人甚至揚言,若是讓孟小冬進門,她就拚上兩條人命。按照梅蘭芳的個性,此時只得轉而勸孟小冬。孟小冬萬般無奈,含著淚眼奔離梅宅,此時她才知道什麼「名定兼祧」、「兩頭大」,到頭來卻是鏡花水月一場空。是妻是妾,至今身分未明,卻在大庭廣眾之下,受盡奚落,這教孟小冬情何以堪!據曾與梅蘭芳、周信芳等人交誼甚厚的吳性栽說:「小冬覺得非常丟臉,從此不願再見梅。有一天夜裡,正下大雨,梅蘭芳趕到小冬家,小冬竟不肯開門,梅蘭芳在雨中站了一夜,最後悵然離去。」

兩人分離後,孟小冬曾看破紅塵,終日茹齋念佛。不久父親病逝,對她又是一大打擊。友人不忍其消沉,要其面對流言蜚語,提出辯解。於是在1933年9月5、6、7日天津《大公報》第一版上,孟小冬連登三天〈孟小冬緊要啟事〉。從此「啟事」中,我們可以明瞭當初孟小冬嫁梅蘭芳時,苦苦追求的是「名分」,而在祧母去世時,梅蘭芳不能實踐前言,以致「名分」頓失保障。原來被孟小冬看做是精神支柱的「名定兼祧」,已經不復存在了。到頭來孟小冬之適梅蘭芳實為側室,既為側室而又不為梅蘭芳的家族所共認,於情於理自難求全。此恐是導致孟小冬毅然離去的主因。

雖然梅、孟分手後,彷彿緣分已盡,各不相關,實則無論梅蘭芳,還是孟小冬,對舊日戀情,無不中心藏之,何嘗半日相忘!雖然後來孟小冬於1950年與杜月笙拜堂成了夫妻,成為杜月笙的第五位姨太太。她看似心如古鏡,波瀾不興,但心中積鬱的依然是揮之不去的思梅情結。據作家沈寂說孟小冬後來在港期間,他有機會和她在杜府單獨會面,「在她身上已看不到英俊的扮相,只有憔悴的厭倦人生的愁容。她說得很少,知道我來自上海,便關心地詢問起留在京滬兩地的京劇名伶,有意無意地單單不提梅蘭芳。她不會忘記,也不是遺漏,而是不便啟齒。我理解她的苦衷和心情,便主動告訴她關於梅蘭芳的情況,闢清香港報刊編造的種種荒唐謠言。孟小冬默默傾聽,嘴角露出難以察覺的寬慰的笑窩。」而在梅蘭芳故去之後,有些港台朋友去看望她時,發現孟寓內供奉著兩台靈位。第一台供奉的是余叔岩,余叔岩是孟小冬的師父,故為他設一靈台,此理易明。第二台靈位供奉的是梅蘭芳,則不難想見梅蘭芳在孟心中的地位。

至於梅蘭芳,在與孟小冬了斷感情後,表面上看也是從此絕口不再提及孟小冬,但在他心中,卻總有著深藏不露的心田,存放著孟小冬的倩影。就在1947年上海杜壽義演,梅蘭芳雖未去劇場看孟小冬演出,但在家連聽了兩天電台轉播孟小冬唱的《搜孤救孤》,在熟悉的聲音裡,梅蘭芳可曾內心澎湃、思潮起伏?可曾有過「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饒了王大閎吧!

蘇偉貞  (20081214)




 坐在冬陽鋪寫洗石子漫延出去的窗前,不需要多久,你就會知道光和風的訊息,建築的訊息。成大中文系館,洗石子、磨石子、二丁掛建材組成這幢如傳統小小南方書齋天地,絕對的王大閎,他的建築物幾乎都有雨遮,獨特幾何美感的手法,當然,此間也不例外。

 於是你好奇的查到一個數字,一九八四,啥概念?此一九八四非彼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政治諷刺小說「一九八四」。成大早年無緣請王大閎來教書,但是八○年代,成大建築系重鎮吳讓治、許茂雄、翁金山等教授,主動邀王大閎設計文學院,那年,成大有了一座建築系學生的夢幻作品,這幢充滿王氏風格的建築體即中文系館的前身。何謂王氏風格?比擬王大閎最知名的設計國父紀念館,建築學者王鎮華說:「忠於混凝土的材性,又捕捉中國建築木結構所獨具的神韻。」流露現代主義簡潔美感與理性,二十四年過去了,與周圍環境既和諧又溝通。

 是的,溝通,關於現代主義建築與中國傳統空間的對話,另一位建築學者郭肇立說得好:「王大閎不否定象徵,象徵可以說故事,讓人能在裡面追憶對話,他的建築是跟人溝通的。」
 豈知溝通在二十多年後,成了建築美學上最兩難的部分。這麼說好了,假設當年王大閎到了成大,那天,坐在這幢當年他們老師輩心目中的夢幻建築物兩人中一位成大建築系畢業學生,「敢不敢」在那裡用Power Point向著一屋子中文系老師們示意,他們是如何改寫卡夫卡「拆解生命的房子,拿這些磚塊蓋小說的房子」,執行市政府改善勝利路計畫,作法:拓寬勝利路,往系館推進,拆掉中文系館與緊鄰勝利路的圍牆,然後以王氏建築體作為內外區隔牆面。至於沒王大閎牆的部分,則豎上「仿木製圍籬」,打造台南獨有極沒道理的假「無障礙空間」。他們說:「成大該回饋住民一些活動空間。」(大意如此)慢著!不光中文系館,還連坐市定三級古蹟小東門城垣殘蹟和小西門。(五十年樹齡以上的羅望子路樹呢!)

 突然滿屋子人全醒了,(如回到當學生瞌睡被老師吼醒滿頭包)先別說教室外即人行步道市民閒逛園子,先別說王大閎價值,學生的受教權隱私權呢?學校不是最該打造安全安靜的教育環境嗎?這是一所國立大學,師生們專注創造頂尖大學進程不才是最好的回饋?哪來什麼空間交流但書?更遑論以學校為主軸方圓五里哪來住民?

 回到王大閎,這是一幢當年有認知者求來日後必成為歷史一部分的經典建築,是活的人文空間圖示,這種起碼的認知,不正是成大人該追求的人文視野?破壞了一個建築物的空間結構,等於切除了建築的肺,這不是一個建築系學生起碼的修養嗎?在建築界主催製作的「久違了王大閎先生!」影片中,龔書章建築師提到王大閎處理空間元素,有時只有一道牆,他說:「那其實是中國文人對空間的極致表現。」學者郭肇立也說,那是內縮的,拒絕外面,追求寧靜沉思的生命態度。

 這城市有更多地方、空間需要整理(更新?),請把王大閎、小西門、東門老城垣,包括在外吧!有些事物完成即完美,不需要無謂的消耗。如果我們懂得丈量與尊重,就會懂得不該推翻一個好空間,創造一個經不起考驗的空間。

 「體會王大閎的建築,必須非常敏感,悲哀就在這裡,別說外行人不懂,連建築界的人都不見得懂。」漢寶德如是說。

 王大閎曾譯寫王爾德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有譯「格雷的畫像」)為「杜連魁」,他把故事背景搬到了台灣,小說寫杜連魁為畫家描摹自他的畫中人吸引,便以靈魂交換青春,青春保持了下來,畫中人卻日益老去,於是杜連魁先殺畫家,再殺畫中的自己。

 「杜連魁」被稱為王大閎的另類紙上建築,杜連魁究竟殺掉了誰?這會是一個寓言嗎?

少婦的憂愁

師瓊瑜/文  (20081216)




 這張照片將近有四十年歷史了吧。

 彼時住在中壢眷村的我們,父母的穿著有某種代表性,父親著軍裝,母親著旗袍。母親看似微笑的臉龐卻掩藏不了挹鬱與憂戚。那面容像極了她在大陸早逝的母親。外婆是一名教師,因為丈夫去打仗,獨立扶養兩個小孩,國共爭戰時,穿著軍裝打仗的外公沒能保護妻小,外婆與舅舅在戰火裡過世了。

 民過四十九年到五十一年,父親是一名敵後工作者,深入到雲南內陸去執行危險艱鉅的游擊任務,能活著回來的人不是太多。
 父母新婚的那幾年,母親辭了民眾服務分社的工作,專心在家裡帶小孩,父親往往不在家,都在軍隊裡,大約是為著反攻大陸進行準備,深入敵後工作幾年的經驗使他相信,最終將能戰勝共產黨。

 但是母親也許在外公身上過早地看到了國民黨軍隊的無能及衰敗,連自己的妻小都保護不了還談什麼呢。父親說剛結婚的那幾年,因為自己不在家,母親常常以淚洗面。也許她太恐懼發生在自己上一代的悲劇也會重演。

 我和姊姊的裝扮像極了男孩,父親教我們唱黃埔校歌,做木劍給我們玩,告訴我們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也許父親希望女兒也可以跟他一起去打共產黨。就算事過境遷三十年,他仍會怨瞞地告訴我,如果當時不阻止在前線的他們,早就一路打回去了。

 我不知道跟共產黨纏鬥了大半輩子的父親信心從哪裡來?我只知道母親的眼淚間接促使父親脫下了國民黨的軍服。這事現在看來正確嗎?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國民黨百年來總是浮逸權貴子弟的酸腐氣,這世襲般的酸腐氣到了二十一世紀還是沒有改變。

我的「90年代」徵文

本報訊  (20081216)


 活過九○年代的困惑和矛盾,九○年代的光榮與幻滅,我們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九○年代(1990- 1999)你在何處?目睹或參與了哪些事情?重大事件是否僅剩下些微時隱時現的記憶細節、情緒感觸?歡迎你追想紀錄下來,文長500字以內,文末須附真實姓名、身分證字號、戶籍地址、通訊地址和電話,缺一不可,以便寄奉稿酬。稿件請傳寄literature@mail.chinatimes.com.tw,主旨欄註明「應徵『我的90年代』」,以利辨識收發。本項徵文至十二月二十一日截止。

Monday, December 15, 2008

首航包機亂 價差兩三倍

更新日期:2008/12/15 15:50 記者黃玉芳、謝蕙蓮/台北報導
兩岸平日直航包機今天開航,但首航班機票價亂,價差高達兩、三倍。有民眾只花了6999元,就搭上首航包機,展開上海、杭州、無錫六天五夜旅遊行程;但也有台商光是買松山上海直航包機機票,就花了1萬9000元。


松山到深圳機票,價差也高達三、四千元。家住台北的王浩嘉說,他只花了6200元就買松山到深圳包機機票;另一名乘客韓耀祥則是花了7300元;但另一名紀先生則是花了1萬500元。深圳台商協會副會長葉俊暉則說,松山─深圳包機票價,1200到1600人民幣(約台幣6000到8000元)是合理價。


復興航空總經理田地上午就預估,最遲在元旦之前,各航空公司平日包機的團體票價「一定會降」、「等著看吧」。他說,港澳航線每天有上百班飛機,台灣飛深圳的包機替代性最高,將是未來包機票價競爭最激烈的航線,他預期不久將來就可能出現流血價格戰。


每個月至少到東莞一次的紀先生說,他花了1萬500元買到松山─深圳直航包機機票。少了經香港轉機的麻煩,直航「舒適多了」,但松山到深圳跟台灣到澎湖飛航時間差不多,且「香港6000到7000元就有了」,票價應該有調降的空間。


從事建築、室內設計工作的林明娥,因為工作關係,每個月至少要到上海兩地一次。上午搭上首航包機,林明娥表示,她早上8點搭飛機,上午9時多就可以進上海的辦公室上班,真的非常方便,未來如果業務需要,她會考慮當天來回。


松山─上海首航包機機票,林明娥花了1萬7000元。她說,台北到上海,飛行時間和台北飛高雄差不了多少,但機票價格差了三倍多,她認為包機票價有降價空間。


和幾名姐妹淘相邀到大陸旅遊的葉素嫺,因為旅行社老闆是好朋友,參加上海、杭州、無錫六天五夜遊,不含小費每人團費只花了6999元。幾名太太七嘴八舌的直誇,搭直航包機到大陸旅行便宜又方便,「比在台灣旅行還省」,還反問採訪記者:「六天五夜不到7000元,妳說去不去? 」


上午上午7時不到,松山機場就陸續湧進準備搭包機到上海的民眾。復興航空上海首航包機使用182人座空中巴士A321 ,共有144人搭乘,載客率七成九;深圳航空深圳─松山首航班機,使用153人座的波音737-800,上午也只有111名乘客,載客率約七成三。

台北學系列之5》生態台北城

【聯合報╱郭城孟(台大生命科學系教授)】 2008.12.15 10:40 am



台北是全世界最有資格發展為生態城市的都會區,擁有河口、河岸濕地生態,也深具平野濕地的潛力,北部又有全台最大的火山地景,海拔不高卻擁有高山的特性,整體而言地質、氣候、生態、人文各種條件交織成台北的地景……



輕霧龍罩的台北盆地。
(本報資料照片/記者曾吉松攝影)

台北誕生了

北投、士林、內湖、南港、信義計畫區、景美一帶的低海拔郊山,幾乎全為沉積岩,如探究其形成的時間,可追溯至3000-2000萬年前,當時台北尚未誕生,不過由華南大陸塊沖刷出來的砂粒開始在此沉積,逐步累積台北的地基。約在400-200萬年前,由於菲律賓板塊擠壓歐亞大陸板塊的關係,隨著台灣浮出海面,台北也誕生了。如果可以坐著時光機器回到300萬年前,當時的台北都是丘陵,只有一條古新店溪由今之新店、景美一帶經林口台地上方流入台灣海峽。

大約在30萬年前至6萬年前,在今之盆地與丘陵交接處的數條斷層曾經相當活躍,台北中央的丘陵地區逐漸陷落,最終形成台北盆地。盆地陷落造成大漢溪注入台北盆地,基隆河在瑞芳附近180度大轉彎,最後也流入台北盆地,在盆地的南邊接納新店溪的溪水,形成今之淡水河,最後從獅子頭與關渡兩處熔岩流的中間缺口,經淡水注入台灣海峽。至此台北的水系大致成形,也包含了士林的雙溪,以及許許多多由丘陵流入大河及盆地的小溪溝,這些河流及小溪在未來的歲月裡,除了切割丘陵地區的古老生態,也引領東北季風進入台北盆地,造成許多生態上的變化。

滄海桑田台北城


從昔日學者採集的植物標本,可以窺見過去台北的地理變化。
(李清志/攝影)
地質史上的冰河期大約發生在200萬至1萬年前,這段時間也正是台北經歷火山噴發、盆地陷落等大變動的時刻,許多古老生物經過台灣海峽陸橋進入台北,30幾萬年來人類由非洲東岸往東遷徙的大移民潮,或許在數萬年前也有機會進入台北。1萬年前冰河期結束之後,整個地球溫度普遍變高了,高緯度地區的冰融化了,全世界的海平面上升,海水由淡水河口倒灌進入台北盆地,當時的台北應是名副其實的台北海灣,許多海邊植物透過海流進入台北盆地,今台北近郊常見海岸植物應與此一時期有關。例如芝山岩東砲台的搭肉刺即為一例;孔廟旁大龍國小校園的一棵年歲頗大的魯花樹,也是海岸時期留下的證據;台灣大學校園內有數棵由土地自行長出的沙朴大樹,而沙朴正是海岸沙丘或海邊荒地的指標植物。低窪的盆地不斷地接納來自北、東、南鄰近郊山的溪水,至少在3000-5000年前台北盆地已成為半鹹水的海灣了,這一點我們由芝山岩及圓山為何有貝塚文化可見一斑,因為當時的貝類就生活在半鹹水環境中,是當時人們的重要食物。推測到了1000-2000年前,台北盆地已成為淡水的沼澤濕地,後來漢人入墾,及至日治時期,日人還可在台北盆地採集到代表淡水沼澤濕地的穗花棋盤腳和風箱樹等。

都市發展

台北由海灣變為半鹹水湖再漸變為淡水沼澤濕地之後,人類活動更加頻繁,從最早的舊石器文化(大坌坑文化,7000-4000年前)經過新石器文化(包括圓山文化4400-2500年前、芝山岩文化3600-3000年前、植物園文化3000-2000年前)至金屬器文化(十三行文化,2000年前),都過著粗放漁獵的生活。直至1000年前左右的凱達格蘭族文化時期,以及明末清初漢人入墾,才開始發展比較精緻的農業,例如水圳等農業設施之規畫與興建,至此台北的文化逐漸奠定基礎。而大航海時代帶來的西班牙、荷蘭等歐洲文化與貿易行為(始於17世紀)、歐洲帝國殖民時代的貿易與宣教活動(始於公元1858年)、日治時代(始於公元1895年)、國民政府時代(始於公元1945年)等所帶來文化及環境的影響,是造成台北逐漸都市化的重要因子。

1860-1890年期間有數位歐洲植物標本採集者,幾乎都曾在淡水至台北之間採到鹵蕨,該蕨長在河口及河岸濕地,葉叢生,高度約1.5公尺左右,大英博物館的蕨類標本室仍保有這批標本,1895年日人領台之後,及至1928年台北帝國大學成立之前,日人在台灣所採得之植物標本均存放於東京大學植物標本館,不過這些標本裡並未見鹵蕨,在往後的歲月裡也不曾有任何人在淡水與台北之間看過鹵蕨。1860-1890年間,有許多歐洲人往返淡水及台北,將台灣的茶葉輸往國外,帶動台北的經濟發展,當時種茶蔚為流行,而茶樹不能種在森林,也造成台北近郊森林的消失,所以直至日人來台,陽明山地區僅見「草山」,甚至台北少見百年大樹也與此一時期的發展有關。

台北成為都市是開始於18世紀初期,城市的發展約可分成:艋舺建成期(公元1710-1860年),這是台北市最古老的市街,位在今貴陽街與環河南路二段交接處,是早期凱達格蘭族與漢人交易的小市集;三市街時期(公元1860-1895年)是台北建城的時代,其四周即為今之忠孝西路、中華路、愛國西路及中山南路,加上艋舺、大稻埕,即所謂三市街。日本時代的台北市範圍未超出三市街,但由於人口增加,遂於1932年實施「大台北市區計畫」,計畫範圍東至松山,西臨淡水河,南臨新店溪,北以士林街為界,國民政府初期的台北市也大致以此為界。1967年台北升格為院轄市,台北市更向外擴張至陽明山、士林、北投、社子、南港、外雙溪、景美等八區,都市化的結果也正式宣告台北淡水濕地平原此一生態單元的消失。

台北生態掠影


台北教育資料館前的水池,自成一個小生態。
(王朝雄/攝影)
淡水河口可以看到水筆仔純林,其實它是在告訴我們台北是世界熱帶生態往北分布的最北限,因為以東南亞熱帶為家鄉的紅樹林植物,當它由南方進入台灣的南端時只存活6種,到了台南、嘉義剩下4種,到了新竹剩2種,到了台北,因冬天太冷了,只有1種可以存活下去,所以淡水河口的水筆仔紅樹林是我們用眼睛可以看到,熱帶往北分布快要消失的最後一個腳印。淡水河岸及基隆河岸由於距離河口較遠,河水的含鹽度也較低,有2種植物可以反映這種環境,即水蠟燭與鹹草,前者是著名的切花材料,後者則常出現在早期傳統市場當作繩索用,現在則只剩包粽子時還可以看到。至於平野濕地,在台北百餘年來的都市化過程早已消失殆盡,有些學校的校園土地會自行長出的水柳,即是此一環境的指標植物。

陽明山是出名的賞花地區,海拔約400-500公尺,其景色其實與中南部海拔2000公尺的阿里山不相上下,主要的原因是台灣有一種很特殊的生態現象,就是脊梁山脈中高海拔的生態到了北部會下降至低海拔,稱為北降現象,而造成該現象的主要動力就是東北季風,東北季風影響台北的生態,更影響陽明山的生態。台北地區的溫帶現象顯著,例如台北的櫻花、杜鵑花特別漂亮,陽明山地區則可見高山花卉,加上火山地形,更呈現出高山氣勢,加上其過往的人文背景,更使得陽明山地景別有風貌。

台北最具特色的是具有古老生態系的低海拔丘陵地,數萬年前盆地陷落造成流域的形成與溪流切割丘陵地的現象,在近代氣候的影響下,淡水河、基隆河形成引入東北季風的通道,加上溪流切割造成生態隔離現象,所以北投、士林、內湖、南港、信義計畫區及景美一帶的丘陵地生態各自不同,北投強烈受東北季風影響,可見高海拔北降之植物,芝山岩則仍可見冰河期遺留的物種,內湖、南港及信義計畫區也各具特色,而受東北季風影響最小的應屬景美地區,可見亞熱帶台北樟楠林。

值得閱讀的城市

其實台北是全世界最有資格發展為生態城市的都會區,擁有河口、河岸濕地生態,也深具平野濕地的潛力,北部又具有全台最大的火山地景,海拔不高卻擁有高山的特性,整體而言地質、氣候、生態、人文各種條件交織成台北的地景,在國家公園與都會區之間,台北更擁有一處具古老生態的實質的郊野公園,其中步道系統發達,交通也尚稱便捷。都會區內如能依循近郊丘陵地單面山順向坡的綠手指特色發展綠色網路,加強生態跳島及生物避難所的概念,甚至強化綠地為都市之肺的功能,加上由傳統邁向國際的各種人文空間,台北發展生態旅遊及深度之旅不是不可能的事。

●「台北學」系列講座:羅智成主講〈從鬼雨書院到夢中台北〉,12月17日晚上七時於實踐大學(台北市大直街70號)L401階梯教室舉行。

廿年不調價炸粿

這年頭大家都說原物料上漲,什麼東西都在漲價,這個老闆卻能夠說他就是不漲價,而且他固定只賣6樣炸的東西,包括蚵嗲在內,但是20年來他能夠不漲價,甚至這家賣6樣東西的小吃攤,已經開了有上百年歷史。老闆翁晃焱:「我100年是頭到尾都賣,連抗戰、二次大戰、空襲被炸,我們也在賣。」

新竹市城北街上有一家點心攤,光是賣炸粿已經傳到了第四代,年紀不是秘密,反而是一種榮耀,慎重地寫在招牌上,剛好和民國同年已經97歲。翁晃焱:「97年前和今天一樣都只賣這6樣,客人就是吃不膩,今天來吃、後天來吃,也是都吃這樣。」

吃起來不一樣的還有炸米糕,因為這裏的米糕是甜的,而且在每一塊米糕上隱約看得到淡淡的黃色點綴其中,原來這是快燒焦又沒有焦的鍋巴,老闆堅持用爐灶蒸米糕保持傳統口味。

翁晃焱:「現代人蒸米糕不是用火蒸,是用蒸氣,用蒸氣不浪費又快速,不浪費又不黏鍋底,但是他沒有想到黏鍋底有他的好處,我故意讓它黏在鍋底,讓它有一點燒焦味、鍋巴味,你有沒有覺得小時候吃鍋巴很好吃。」

店裡最具人氣還有這一樣蚵嗲,先舖上青蔥堆個2.3公分高,再擺上蚵仔,最後淋上一層米漿,老闆翁晃焱動作俐落,做一個蚵嗲只需要6秒鐘。翁晃焱:「尾端比較有味道,味道比較強,蚵仔加蔥有一個口訣,蚵仔蔥肉結凍,小孩子以前都會唸,蚵仔和蔥仔就最麻吉的。」

以前有媒體來採訪,老闆說他也是輕描淡寫說一下,因為這是商業機密,他的吃飯傢伙,而在我們採訪這一天,老闆心血來潮,竟帶著我們穿過長廊,到了他的秘密基地讓我們一探究竟,機器正在絞碎的是在來米,這就是外皮酥脆的答案,老闆不用麵粉,而是把在來米磨成米漿。翁晃焱:「麵粉會硬硬的,我這個炸起來會酥酥的,吃起來會香。」

為了讓咬下去那一口香氣飽滿濃郁,這裡面又藏了一個秘密,老闆首次對外公開,原來是將黃豆混和在來米一起研磨,黃豆富含蛋白質,可以讓外皮的口感更綿密紮實,然而機器運轉的高溫,卻會把這些特性破壞殆盡。翁晃焱:「以前用石磨,磨的周轉率才一點點,現在1分鐘1千多轉就會破壞黃豆的功用,這中間我又自己去研究。」

老闆一遍又一遍的測試,終於找到了保有黃豆香味的訣竅,免去古早味失傳的危機,改變不外乎創新、迎合現代口味,而老闆做的改變則都是為了還原、保有傳統口味。翁晃焱:「我比較死板,我堅持這樣做就這樣做,你叫我加什麼我也不要!」

百年來口味不變,讓依戀家鄉的遊子找回年輕時的感動,對於這情感的源頭,老闆可是呵護有加。翁晃焱:「這支跟我阿公同時期。」記者:「幾年了?」翁晃焱:「97年。」記者:「這支97年?」翁晃焱:「對對對,這以前這麼長這麼寬,一直切一直切,切到變成現在這樣。」

維持傳統老闆不曾改變,不變的還有價格,20年沒漲過價!翁晃焱:「我以前炸粿一塊,包肉的一塊15元,一碗麵才15元,經過20年我還是15元,一碗麵40元。」

甚至連颱風季節青蔥價格大漲,老闆還是咬牙苦撐沒漲價。翁晃焱:「那時候青蔥一把700多元,我賣一塊賠一塊多,對不對,20元的蔥3支,3支也不夠包一塊,我賣10元炸好再包好,再跟他說謝謝,這樣10元,我想說颱風不是長期的,以為10多天結束,沒想到1個多月,剛開始沒漲後來也就不能漲,只能咬緊牙根在賣。」

老闆的名氣不小,漲價不一定會嚇走客人,但老闆認為名氣得來不易,要更謙卑。翁晃焱:「做生意絕對不能驕傲,客人跟你買你要更虛心對不對,他難道一定要跟你買?你漲價我不要吃總可以啊,我就是把顧客看得像是我本身一樣,沒顧客就沒有我啊!顧客顧人客,也顧我自己。」

在物價飆漲的年代,老闆還是沒漲價,但也沒有賠錢。翁晃焱:「就是去年和今年東西波動很多,對不對,我的生意比去年多2成,因為比較便宜啊,經濟壞是你家的事,經濟好發生在我家。」

生意變得更好、更忙碌,卻沒有賺更多,因為全拿去補貼成本,聽起來好像白做工,但守住了客人,變累了老闆不以為意,輕鬆看待。翁晃焱:「賺比較少沒關係,勞動啊,身體好就好了,不要拿錢吃藥就好了。」

老闆樂天知命,鄰居也毫不客氣的開他玩笑。翁晃焱:「我去買彩券,他說你不要中啦,如果你中我們就沒有炸粿可以吃,你看多有慘,居然叫我不能中彩券,我跟你說,新竹市區只有我在賣而已,也沒有叫他們不能賣,別人就沒有賣,因為做不起來,我沒有漲價他們就做不起來。」

賣得便宜又20年不漲價,還能賺錢,到底怎麼辦到的?原來老闆很會控管成本。翁晃焱:「比如說我漲價,一塊漲2元,我這把蔥頭和尾巴,你如果漲價,人家要求你什麼都要最好的,你自己也要想蔥的尾巴太後面了,不然就不要,那我現在一支從頭賣到尾,一樣嗎?比較便宜給客人吃,那也是不能吃的東西,就是這樣對不對。」

薄利多銷是方法、知足是態度,翁晃焱20年來不漲價,傳承阿嬤的炸粿店即將邁入100年。

翻牆來吃冰

天氣熱,客人就會多,所以郭自盛一早會多備一些料。冰店第三代郭自盛:「把它洗一下,這樣子的話,火等一下起來才不會,就是在熱鍋的時候,才不會噴東西。」

大鍋子正準備熬,店裡的招牌黑糖水,仔細一瞧,鍋底居然薄到,有些穿洞了。郭自盛:「這比我年紀還大,這個可能要問我爸爸。」

這是一家有50年歷史的老店,掌杓的人卻是個黃黃米粉頭七年級生,不免讓人有些意外,不過更驚人的是這一下子。原來黑糖水特殊香氣,是這樣燒出來的,不過伴著糖香,同時衝出來的還有濃濃煙霧瀰漫,功力稍差的人,這個時候不免要,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地,從狹小的廚房往外逃,郭自盛卻還是得堅守崗位,因為加黑糖、添水、時機、比例,他都得在旁邊隨時掌控。

前後3、4個小時,甚至5個小時,不只要顧著別讓糖水往外滾,舀泡泡,也有個名堂。郭自盛:「這酵素拿起來,就是發胖就這個東西,拿起來以後就不會說,女生吃了就不會覺得,哇,我吃糖會胖。」

真的嗎?郭自盛的消息來源,是當年在糖廠,跟日本人學秘方的阿公,而這家50年老店,一直到2年前,還是一個開在樹下,緊鄰第一志願高中的小攤子。郭自盛:「以前牆壁都像,水泥牆這麼高。」記者:「翻得過來?」郭自盛:「他們翻過來的,那時候真的是,跳牆翻過來的,後來因為建中生說,這牆壁太高,好像監獄一樣,所以校方就把它,改成那麼低,就很方便啦。」

據說方便到,同學們人還在牆內,就已經「點好菜」。郭自盛:「這一塊,會貼我們店的菜單。」

郭自盛說,小時候還曾經「目擊」,教官在這一頭,等著學生們跳過來咧,還好之後的發展,蠻「溫馨」的。郭自盛:「他(教官)會說,同學,過來吃冰,一起吃,然後吃完,他跟同學講,下次不可以翻牆喔,不能給我看到,這次教官我請客。」

不受拘束的建中學生,為小攤子增添傳奇,榕樹下的小攤,則為建中人3年歲月,帶來難忘滋味,幾年前攤子被迫搬了家,轉入店面,還是有不少人認準,這股老味道。

郭自盛的爸爸,偶而來店裡走一走,是也希望看看,又有哪些孩子長大了吧。冰店第二代郭炳南:「已經美國拿到博士了,妻小一起帶來這邊,他說他讀高中的時候,這所學校唸高中,就是常來老闆這裡吃冰,吃不到,他會想念,讀到博士還在想,所以一家人帶來,他這樣說給我聽。」

兩位長輩,其實已經把店面整個交給兒子打理,郭媽媽卻聊著聊著,聊進了廚房。郭自盛媽媽:「啊就習慣了,已經煮了50年,習慣了,都是每天這樣煮,這現在煮,下午還要再煮一鍋。」

每天煮也煮出這左右開弓的功夫,再往旁邊,蓋子一掀,原來還有第三鍋,這也是店裡,很受歡迎的配料,軟糯綿密卻不爆沙的,大紅豆。

這一方面,郭自盛很用功,像過去一般是,黃色的粉粿,他考量到健康飲食的趨勢,改用黑糖調味,也不加其他添加劑,現在的粉粿,不只軟嫩,還多了一股黑糖氣息,搭上特熬的濃厚黑糖漿,與細碎冰鑽一起入口,不但一點都不覺得膩,還特別感覺到,從口腔到胸口,一路涼爽、一路清香,這種不一樣,客人吃得出來。

真的可以加,而且老闆不會給你,衛生眼珠或晚娘面孔。郭自盛:「你說停就停喔,停停停,來,謝謝喔,不夠再來,謝謝你。」

就這樣,好幾碗本來吃到將見底的冰,神奇地又滿了回來。郭自盛:「就是客人來這邊,就是朋友,不用客氣啦,對啊。」

後來一問,真是朋友滿天下,好多客人是中南部來的,都說到附近的,博物館看展覽,一定要順道來吃碗冰,當然,也有些沒空來的,就要幫他們把冰送過去了。

外送服務是,郭自盛當家以後開始的,黃髮垮褲夾腳拖,手拎洗衣大提籃,不知情的顧客,會以為是一般工讀生,不不不,他就是老闆本人,改裝小跑車透露出,以前愛玩的痕跡,現在是用來趕在冰粒,仍然冰鬆爽口的時候,送到客人手上。

生意好,客人分布區域大,近年來的流行是,趕快把分店開起來,至少加盟金先賺一筆,不過郭自盛說到這一點,又出現一般七年級生,少見的慎重。郭自盛:「考慮啊,可是我覺得,我還沒有做很穩,我覺得還有很多東西,還要去進行。」

送貨中間有空檔,郭自盛進一步描繪心裡,循序漸進的規劃。郭自盛:「我希望有很大的店面,會有很大的廚房,那我這樣,做一些好吃的東西,就有一些空間。」

郭自盛強調,老招牌是要繼續延續,繼續傳承的,絕不會,也不能搶短線。郭自盛:「現在我剛接手,其實很努力在學習,有很多地方,不是弄得很好,有時候客人會說,欸怎麼會這樣子,怎麼樣,可是我都有放在心裡面,然後努力去改進,這些錯誤的地方。」

要成功,還是要有客人的滿意做後盾,老店的年輕第三代,看得很實在,他也衷心請舊雨新知,繼續指教,繼續鼓勵。

請點我 我有練過Wii

布希晤伊總理馬里奇 遭記者丟鞋子攻擊
2008-12-15【楊明暐/綜合報導】

法新社記者報導,出人意外臨時造訪伊拉克的美國總統布希,今天在巴格達與伊拉克總理馬里奇(Nuri al-Maliki)握手時,一名伊拉克記者突然丟擲兩隻鞋子攻擊布希,但鞋子並未擊中布希。
布希是在巴格達馬里奇的辦公室與他會晤,現場坐在第三排的一名記者突然站起來,叫喊:「這是訣別之吻,你這隻狗!」然後脫下鞋子,丟向布希。

馬里奇見狀,趨前作勢保護布希,布希則低頭閃躲,未被扔出的鞋子擊中。

丟鞋子攻擊布希的人是開羅Al-Baghdadia電視台記者柴迪(Muntazer al-Zaidi),他旋即遭安全人員制伏架走。

根據阿拉伯文化,用鞋底襲人被視為是最大的羞辱,現場一些伊拉克記者為此站起來致歉。

白宮指出,布希低頭閃避,躲過第一隻鞋子,第二隻則差一點擊中布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