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03, 2007

大人的友誼

這是個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當世界是平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或許在實體世界中疏遠了,
卻又可以在虛擬世界中拉近。
我們對友誼,需要有新的想像、新的方法。

什麼是友誼,「職場友誼」對個人、對企業有何影響?
這些不是老生常談,而是歷久彌新的重要課題。
在不安定、缺乏信任的時代,
我們更需要來重新定義友誼,找回快樂。

文∕楊艾俐 攝影∕邱劍英

二○○三年的一個夜晚,星星佈滿天空,基隆海洋大學教授李彌和一位小學同學,在一個公園裡深談徹夜,第二天他換了自己手機號碼、電子信箱、家裡電話,辭去海洋大學教職,離開基隆。
曾經代表新黨參加兩次立委選舉,都以些微票差落選,離開基隆也等於離開了他的選民,「但是我和同學講了一晚上,」現任開南大學教授的李彌說,「他只有聽,很少講,末了,我做了那個決定。」

十年前七月上旬的一個夜晚,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回到家中,一如往常,吃完飯後,打了幾個電話給部屬,思緒依然紛亂,情感與理智拔河。他拿起電話,打給一位在美國的友人。這位掌控千億資金,從不失控的企業人,再也忍不住說,「I feel hurt.」因為那天下午兩點鐘,當時已卸任的台積電總經理布魯克到張忠謀辦公室,布魯克此來,證實了傳聞已久的流言──他即將投效聯電。
曾經是三十年舊識,二十年朋友,曾經是悉心提拔的部屬,一夕之間兩人轉為最大勁敵。張忠謀百感交集,很難釋懷,他知道打給這位朋友,不會洩密,不會因而看輕他。

人生中不可或缺的朋友

朋友重要,似乎是一個老掉牙的問題。美國《時代雜誌》去年在一期「追求快樂」的文章中說,金錢很重要,但不是絕對重要。據調查,一年收入在四萬五千美元的家庭,生活無虞,就已能達到快樂條件(沒錢不會快樂,貧賤夫妻百事哀)。能夠帶來快樂的是朋友、家人、信仰,以及一顆感恩的心。
在現代,交朋友看似容易,在雅虎、Skype、MySpace裡,兩分鐘就可找到兩百個朋友。研討會、宴會、雞尾酒會人來人往,酒酣耳熱,就可稱兄道弟。
但是友誼品質有多高?你在人生荊棘中,有多少人可以分擔你的挫折、徬徨、焦慮?
因此,探討友誼的書和研究愈來愈多。去年,暢銷書作者湯姆.雷思(Tom Rath)出版《Vital Friends : The People You Can’t Afford to Live Without》(《人生一定要有的八個朋友》),一出版,就列居美國《紐約時報》暢銷書。
書中提到人生中,一定要有八種朋友的類型:一.推手(Builder),二.支柱(Champion),三.同好(Collaborator),四.伙伴(Companion),五.中介(Connector),六.開心果(Energizer),七.開路者(Mind Opener),八.導師(Navigator)。

大人的友誼

作家余秋雨曾寫道:「常聽人說,人世間最純淨的友情只存在於孩童時代。這是一句極其悲涼的話,居然有那麼多人贊成,人生之孤獨與艱難,可想而知,」余秋雨也不贊同,因為他認為,孩童時代的友誼多半只是愉快的嬉戲,友情真正能產生意義是在成年之後,也因此,友誼在獲得意義之後,才會達到最佳的狀態。
日本暢銷書作家河合隼雄也寫下《大人的友誼》,第一章就取名,「渴望友情」。在結尾時,現在身纏病榻的他深深體會,「不體驗友情,或想過友情這東西,人生旅程就有如到歐洲,只買紀念品,在名勝前照張像,走馬看花,可惜極了。」
台灣近年來,社會關係疏離,交朋友、維繫朋友都困難。在全球化社會裡,人才到處流動,台灣有近一百五十萬人在中國大陸工作,加上家人大約五百萬左右,朋友相隔兩地,久了感情也會變淡。
「Email、Skype、MSN再發達,也無法彌補距離造成的分割,」一位文化人說。

近年來,政客挑弄族群,社會焦慮不安,朋友又常藍綠對立而反目。一位美國回來的企業界人士,一下飛機興沖沖打電話給從小一起長大的表妹(也是好朋友),講了幾句話後,提到時局,她表妹就說,「你是深藍的,我們沒有什麼好講的。」兩人就掛斷電話,從此沒有再見面。
朋友重要,但此次接受《天下雜誌》訪問的人,大部份對「朋友」定義最難下。什麼是朋友?要交情多深才能算朋友?同業、同事、甚至上司是不是朋友?

我們需要不同層次的朋友

歸納書本,研究和訪問,現代社會,人際關係複雜,社會驚濤駭浪,變動不安。要存活職場,要廣拓人脈,需要有不同層次的朋友。
前體育委員會副主委陳雨鑫覺得有三種朋友最重要。一.職場朋友:幫助你的事業。二.道場朋友:幫助你的人生。三.醫生朋友:提醒你活出健康(根據美國一項研究,倘若你擁有飲食健康的好朋友,你擁有同樣飲食習慣的機率是一般人的五倍)。
更多人認為一定要交到三師:律師、醫師、會計師,才算完整的人生,有任何問題,就可以隨時詢答。
但是在湯姆.雷思《人生一定要有的八個朋友》中,認為「朋友一詞已成為太過廣泛的通稱」,每個人應該想自己有沒有Vital Friends(不可或缺的朋友),這種朋友是:一.明顯改善你生活的人;二.在你的工作上或私生活中不可缺少的。「Vital Friends是生命必要元素,」湯姆.雷思說。
政大心理系系主任陳皎眉也同樣認為,朋友、家人,是個人社會支持度的重要網路,自殺、憂鬱症的人往往由於缺乏社會支持,而至每況愈下,別人對他沒有期待,久了,他對自己的生命也沒有期待。

逆境見真情

很多人生經驗豐富,或心理學家卻把朋友定義得狹窄得多,尤其必須「逆境見真情」。
台大心理系教授林以正說,朋友在逆境能安慰、傾聽。就像個安全氣囊,讓我們喘息、恢復、統整,重新出發。他更提供一個述說的空間,讓你有機會對自己的生命做一個有意義的重構。
台灣面臨多重挑戰,工作隨時可能不見,商場虧損時時、家人病危、過世,甚至交情甚篤的朋友也會背叛。「經濟不好時,人與人的傾軋、競爭特別尖銳,」精研人際關係的台大心理系教授黃光國說。
《基督教論壇報》前社長林意玲,十八年來,將《基督教論壇報》帶上專業經營,不但財務自主,而且累積三億元的資產,正積極往日報進軍,希望能建立媒體純淨風氣,卻與董事會齟齬,使得林意玲必須在五月退休,轉做顧問。
「就像你把十八年青春獻給一個人,結果,很shock的結束,怎麼可能不難過?」林意玲雖然語帶堅強,但少不了感傷。
心理學家歸納,人遇到危機(如親人死亡、生病、失業),通常都會經過三個階段,先是否認,然後是憤怒,最終自怨自艾,「這時候你需要一個人,聽你講,帶你走出來,」林意玲說。
在她消沉時,是朋友幫她度過難關。尤其是她的基督徒同業,和她一起禱告,治療她的傷痛。「有次,我在嘉義演講完,一個人回旅館,不想接手機,但有個朋友十分鐘就傳一則簡訊給我,他們怕我想不開,直到十一點,我傳一則簡訊說我要睡覺了,他們才停,」林意玲還記得那個微寒的春天夜晚。
常常在挫折中,最容易發現誰是真朋友。軟體公司總經理楊雨亭,在做資訊策進會組長時,因為掌握很多軟體公司的計劃,因此每天朋友圍繞不斷。
一旦他轉到民營企業,很多圍在身邊的人都不見了,必須獨力奮鬥。當他所經營的企業出現財務危機,當年所謂的朋友卻一個都不見了。
留在他身邊、給他援手的,只有幾位在眷村從小長大的鄰居。「不到六個人,」他用指頭用力地數。
也許是因為他自己身遭危機時受到冷落,所以對朋友遭難,特別願意雪中送炭。當他的好友──前台灣彩券公司總經理張汝恬,因為彩券運作不順利,在財政部壓力下辭職。楊雨亭立即打了三個電話,把張汝恬找出來,一再安慰她不要氣餒。「這是我們的默契,比同行和同事更親,」張汝恬說。
現仍兼任中信金控資深副總的張汝恬坦然說,企業裡主管各有壓力,自身難保,遇到挫折,伸出援手只能到某種程度,必須有圈外朋友,可以商量。

感情用「搏」的就不真實

根據採訪,政治和商界真真假假,最難交到真心朋友。心理學家黃光國說,尤其中國人人際關係複雜,對不同人,在不同場合,臉變來變去,玩到極致,自己都迷失,難尋自己真面目,何況要對別人真誠。「政治人物動輒要搏感情,要用搏的就不真實,很廉價,」他說。
一位企業界人士表示,國民黨當政時,他與一位行政首長交情甚篤,常做他和企業間的溝通橋樑,政黨輪替後,馬上感受到「門前車馬稀」。最近這位首長再起,來找他的所謂「朋友」又一下多了。
縱使政商界一起打高爾夫球,綠草如茵、藍天白雲,表面看一派和樂,但私底下,一位企業人士說,也各有所圖:是否有生意機會?這個人有什麼「潛力」可以供自己開發(或利用)?甚至還觀察對方舉止、修養,是否值得做伙伴?他搖搖頭笑著說。
政商界人士往往很珍惜從小一起長大的同學、鄰居。國內外友人不絕的立委李紀珠,放假時卻最常和幾個宜蘭蘭陽女中的同學在一起混,「她們可以直接闖到我家,和我媽媽聊天。」
台灣亞洲基金會執行長林添貴,從小學讀西門國小,中學建國中學,累積的幾位朋友,最真實。「不管天涯海角,有事打一通電話就舒服很多,」亞洲基金會常需要募款,這些朋友替他推薦自己的老闆,贊助一些,捐款人往往很放心。
夫妻也可成為最好的朋友,前體育委員會副主委陳雨鑫,在這波內閣改組中,出乎意料被換下。一路在企業及政壇,平步青雲,遭遇到此生最大打擊,太太變成了他的最佳傾訴人。「她引用佛家講法,得之我幸,不得我命,放下而不是放空」他說。

歸納起來,人必須有幾個生死之交,他不可能事事順你意,但會無條件包容你。國際心理學家阿道夫.古根包爾(Adolf Guggenbuhl-Craig),有次在「友情」課上對學生說,小時候他問祖父,什麼是「友情」,他祖父回答,所謂朋友,就是「半夜十二點開車子來,行李箱裡裝著屍體,問你該怎麼辦,會二話不說地幫忙想辦法的人。」

《大人的友誼》作者河合隼雄進一步解釋,這種友誼,就是「不管任何時候,發生任何事情,你做了多惡劣的事,你還是我的朋友,而且是『二話不說』地幫忙,」「但是他只是幫忙想辦法,而不是包庇你,單讓人感受到這種態度,就是件很美好的事。」

職場友誼──生存要素

人生中職場生涯起碼佔三分之二,職場朋友就更為重要。文化大學國際企管研究所博士生梁進龍的論文研究指出,同事間的友誼有助於自我效能(自主管理)的提升,又因為友誼建立同事間互信基礎,更使公司創新能力增強。
朋友可以一起打拚做夥,成就一番大事業,在電子業尤其多。如華碩就是由現任董事長施崇棠和副董事長童子賢,帶著在宏?的部屬成立,縱使現在如集團裡負責研發的鄭定群,或負責運籌管理的姚德慈也都是從宏?投奔而來。因為有默契、有信任,才能成就今天華碩電腦數一數二的盟主地位。
奧美廣告副董事長葉明桂更認為,同事間的友誼是一種「副關係」。有別於純同事的「正關係」,多了一層「副關係」,同事溝通直接,信任度增強。尤其廣告業,靠創意、看不見的磁場,氣氛、心情很重要,朋友都可加強這幾方面的正向發展。
廣告圈內人都知道,奧美兩大創辦人宋秩銘和莊淑芬曾為情侶。很多人關心公司情侶有助公司發展,或有損公司紀律。
留著點點鬍髭的葉明桂說,和朋友一樣,情侶也要先把本分事做好,才能講別的。宋秩銘和莊淑芬在當情侶時,謹守此分寸。分手後,沒有反目成仇,反而一致為公司打拚,兩人都很有紀律。「不管你是不是朋友,基本面一定有,就是不能成為別人的拖油瓶,」他說。
和宋秩銘情同師徒,和莊淑芬形同姊弟,葉明桂跟著兩人做事二十八年,認為跟上司做朋友是他廣告生涯中最大的滿足。「宋秩銘教了我很多,開了我的眼界,莊淑芬和我有如伙伴。」
有了他在台灣看家,莊淑芬和宋秩銘在大陸發展無後顧之憂(因為兩人在台灣奧美還有相當股份),而葉明桂也能夠獨當一面,負責台灣奧美廣告多年。
多年來帶過無數部屬的葉明桂觀察,人的工作表現有高有低,同事低潮時,有辦公室好朋友分攤工作,慰籍支持,低潮就很容易度過,兩三個月後,他們又會活力無窮,創意源源。
「股東要求沒有彈性,客戶要求更不能打折,」葉明桂說,「同事間就可以寬容點。」
現代人際關係複雜,到底友誼是純友誼,還是很功利,令人迷惑。心理學家黃光國說,人際關係總含有工具性和情感性,完全純感情,世間難尋,完全純工具,別人不可能如此被你利用,總是混合。
只是工具和情感各有行為規範,否則關係就不容易持久。例如「情感性」就是對對方忠實,不能背叛,更不能背後戳一刀。「工具性」則要求人必須守承諾,重義氣。例如一起做生意,該得該付都得明算帳,否則關係很容易變質,最終拆夥,分道揚鑣。「關係是動態的,明天的關係就和今天的不一樣,」黃光國說。

友誼學的七大學分

好友難尋,維繫友情更難,綜合採訪者的建議,拓展友誼、維繫友誼有原則可尋:

一、好友不在多,品質才是關鍵。《人生一定要有的八個朋友》一書指出,杜克大學醫學中心研究人員發現,朋友少於四人的心臟病患者,存活率較低,這份研究也顯示,有五、六、七、八位朋友的人,與擁有四位好朋友的人,能夠延長生命的比率相同。
最適好友規模為四位到八位,多了不容易維持。友誼品質才是關鍵。開南大學教授李彌也認為朋友太多,很累。每兩個星期打一個電話給好朋友,也要幾個月才打完。

二、正面思考,吸引朋友。奧美副董事長葉明桂說,以前有挫折,似乎只要個人吐苦水,發牢騷就可以。現在競爭日烈,責任日重,有了難題自己必須去解決。「去發洩,不如找忠告,」他斬釘截鐵,「負面朋友拖下你,一起沉淪。」

三、擴大交友視野,沒有足夠朋友的人,先找周遭志同道合的人。雖然藍綠對立,削減了很多人的友誼,但是民主行動聯盟主要組成人黃光國卻認為,在這種時候,也能結合很多志同道合的人。
例如民盟三年前十幾個人決定出來選舉任務型國代,因為要繳選舉保證金,大家一起到中央信託局互相擔保借款。
幾位女教授連先生都沒有告訴,自己在外面借款,「可以一起實現理想的就是朋友,」黃光國說。

四、開放自己。社會歷練愈久,受過創傷,受過挫折,愈不願對人真心以待。但是台大心理系教授林以正說,朋友建基在信任,信任基礎就是在「自我表露」,也就是分享內在感受和秘密。
「如果一個人跟你談一小時,你們只能談天氣,聊王建民這種不關己的事,你們就不可能變成朋友。」
台灣亞洲基金會執行長林添貴說,高位者難交到真心朋友,高處不勝寒的主因就是他們不願開放,「自我防衛已經成了他們的skin。」

五、傾聽+同理心。大部份人在傾訴自己的問題時,需要的只是對方的耐心傾聽,不必急著給意見,當事人最後會做個自我判斷。
但是傾聽並不容易,它必須以「同理心」為基礎,表達對朋友的關切,對他遭遇的理解,更要肯定他訴說的價值,肯定他感受的合理性。

六、不要求「完美」的友誼。美國一項研究指出,八三%受訪者都認為,自己為友誼付出,比好朋友更多。如果你只在意對方沒有做到的部份,友誼不容易長存。多看朋友的付出,不要求朋友周全圓滿,因為自己都缺點連連。

七、有些千秋不變的做人原則,同樣也適用在友誼。例如不能欺騙、竊盜、背叛、不損害人家權益。剛從體委會副主委卸職的陳雨鑫說,被人在後面捅一刀的感覺很不好受,但是對圈內人殘酷肅殺,「我知道,我看到,我也會玩,但是我不一定要玩,」陳雨鑫說。
友誼與我們的快樂、健康、工作、前途息息相關,湯姆.雷思卻觀察,從小學到大學,沒有「友誼」這門課。學者也很少人研究友誼,心理學家研究個人喜怒哀樂,管理學者著重個人潛能開發,社會學者又注重團體研究。

「把重點放在個人太狹隘,放在團體又太廣泛,真正能量是潛藏在兩個人的關係,這種能量可以創造歷史、改變世界」湯姆.雷思說。

關於間諜驚悚小說之王~陸德倫




文:Sophia S
相信年輕讀者對羅勃‧陸德倫(Robert Ludlum)這個名字,應該與我一樣感到陌生,對這位作家的理解,或許亦是來自『神鬼認證』系列電影之故。殊不知,這位諜報驚悚大師的著作已暢銷全球超過兩億五千萬本,『傑森‧包恩』早已風靡數十種語言的讀者。當『神鬼認證』系列電影被影評譽為開創了新一代動作電影典範時,我們實不應忽略這位真正的諜報驚悚大師,其實早已開創了超越諜報驚悚小說的經典格局。

文壇的大師有許多種,有些大師專門寫一般讀者難以親近的文學作品,但有些大師則以娛樂最多數大眾為畢生職志,孰優孰劣實在沒個定論,畢竟兩種目的本質上即已不同。但娛樂大眾小說若能發揮得淋漓盡致,讓最多讀者領略到閱讀之樂趣,不也是美事一件?所以我從來不會小看有吸引力的娛樂小說。可娛樂小說要寫得到味,也絕非易事,而陸德倫,非常明顯,絕對是這個領域的大師。為了讓讀者感受到閱讀時的緊湊感、刺激感,陸德倫不用冗長難辯的字句寫作,而選用飽富『聲光效果』的字詞,搭配上以小章節切割的敘事架構,每每把高潮留在章節結尾處,在每個章節都留下一定程度的伏筆,吸引人翻閱下一頁的欲罷不能感,果然非常適合被影像化呀。

回到這次的神鬼系列三部曲,這樣的篇幅,老實說的確是令人大吃一驚……但以我親身的閱讀經歷而言,跟隨作者安排的章節一頁頁推進,想跟隨主角逼近真相的心情只是會益發強烈,篇幅似乎也不再是問題。更值得一提的是,陸德倫對經營主角的用心。看完全書,讀者肯定會對『傑森‧包恩』此人留下極深刻的印象,從整段尋找自己身份的過程,到之後必須對抗來自四面八方的敵人,瀰漫這三部曲的,是一股強烈的不信任感、不安全感,懸疑的氣氛,由包恩許多的獨白、行動中巧妙流露,讓讀者對包恩的處境感同身受,你真的會非常非常想知道,到底誰是內奸?陰謀為何?包恩等人的命運又會如何被牽連?從這個牽引讀者心情的程度來看,我覺得陸德倫可說是無庸置疑的大獲全勝。

一般認為,諜報小說有一定的進入門檻,讀者群較侷限於對此有興趣的小眾,就此而言,陸德倫的作品其實更應該說是『諜報驚悚小說』,當然新奇罕聞的諜報祕辛不會少,但情節的推演節奏是否緊湊吸引人,才是更重要的追求目標,陸德倫以其作品擴展了諜報小說的讀者群,所以有外國評論者論陸德倫『超越了間諜小說這類文體的侷限』。閱讀陸德倫的作品『神鬼認證』等三部曲,是非常特別的閱讀體驗,編輯我以前也不是沒讀過這麼厚的小說,像是湯瑪斯曼的《魔山》、或是扥爾斯泰的名著,都曾年少輕狂一口氣閱畢,但本人似乎還真的沒讀過這麼厚的娛樂小說……看完神鬼系列三本,相信你會和我一樣,明白陸德倫的大師地位絕非偶然。

Thursday, August 02, 2007

遊日本/大阪道頓堀

記者陳志東/日本報導˙攝影



日本大阪道頓堀是大阪最具代表性的逛街與購物商圈,也是最多關西平價美食的匯集地,來到這裡,總要吃吃拉麵、吃吃章魚燒、或者逛逛法善寺橫丁、拜拜水掛不動明王……等等,並依序為自己留下「到此一遊照」,完成類似朝聖的感覺。道頓堀的面積很大,基本上只要掌握十大景點來拍到此一遊照,就很有代表性了。



道頓堀十大必拍景點之一˙戎橋的Glico跑者



↓圖:日本阪的馬英九,Glico跑者。





或許對台灣人來說會覺得有點莫名其妙,但對日本人來說,最具代表性的大阪道頓堀景點就是這個位於戎橋上的「Glico跑者」廣告招牌。Glico(固力果)是日本一家非常有歷史的糖果點心公司,從1919年起,Glico創造了這個跑者,並在大阪道頓堀中設立這個廣告招牌後,幾十年來,這裡就一直是日本鄉下人眼中最了不起的道頓堀景點。來到道頓堀,無論如何一定都要跟這個「日本馬英九」拍張照,這樣才算有來過道頓堀。(相關Glico跑者介紹,請參見另篇報導:馬跑到哪裡還是馬 馬英九紅到大阪去?www.ettoday.com/2007/07/25/153-2131325.htm)



道頓堀十大必拍景點之二˙食倒太郎



↓圖:食倒太郎前幾乎隨時都有人在排隊拍照。





第二個最具代表性的道頓堀景點,就是這個位於餐廳前的「食倒太郎」小丑人像。這也是個台灣人眼中的莫名其妙景點,但卻是日本鄉下人眼中絕對不能錯過的景點。這其實就只是個會敲敲鼓的小丑而已,但不知為何卻成為日本人眼中最具代表性的人像,每天從早到晚,你都可以看到日本人在這人像前排隊等著跟它照相。



「食倒太郎」意思是指太阪太多好吃東西了,以至於讓人吃倒躺在大阪。由於這個人像實在太紅太具代表性,因此每逢道頓堀有什麼大型活動時,商家都會很緊張的把食倒太郎藏起來,以免太多人潮等著排隊照相擠壞食倒太郎,非常有趣,也因此,這是第二個一定要留下到此一遊照的地方。



道頓堀十大必拍景點之三˙道樂螃蟹的電動大螃蟹



↓圖:最受台灣人喜愛的就是這個螃蟹與商圈入口場景,隨時都有人站在這裡拍照。





嚴格講起來,日本人眼中最具代表性的道頓堀到此一遊景點,就只有「Glico跑者」與「食倒太郎」兩個地方,其他就是後來台灣旅遊指南或遊客們口耳相傳因此炒紅的,也因此,如果時間很趕,就只要跟「Glico跑者」與「食倒太郎」拍拍合照就好,如果還有時間,那就來拍大螃蟹吧!



道頓堀商圈的入口甚多、四通八達,其中大螃蟹位於地鐵「御堂筋線」難波站出口轉進道頓堀商圈的入口處,因為就在入口處,加上非常醒目,而且可以把「道頓堀」三個字一起拍進去,因此成為台灣旅遊指南中最愛用的照片,也成了台灣人眼中最具代表性的道頓堀到此一遊象徵。道樂螃蟹是一家有著眾多分店的螃蟹店,據說滋味還不賴,但真正進去吃的台灣遊客似乎不多,而且價格並不便宜,所以拍拍門口的螃蟹就好了。



道頓堀十大必拍景點之四˙金龍拉麵的那隻龍



↓圖:金龍拉麵店前的龍。





金龍拉麵在台灣真是紅到不行,只要來到大阪的,幾乎沒有人不來吃吃看,而且一定要拍拍門口的那隻大龍。金龍拉麵在道頓堀一帶約有3、4家分店,有的可以坐著吃、有的要站著吃。



我也來吃了!不過,麵一入口,我馬上不解,因為真的只是普通而已,卻不知為何被台灣旅遊指南炒作到如此爆紅。日本的拉麵,我從北海道一路往南一直吃到福岡,吃過的拉麵店約有數十家,其中有不少真的讓人覺得爆好吃,金龍拉麵根本無法相比。事實上,就算在道頓堀裡,金龍拉麵也不受當地人青睞,大阪人真正愛的,是金龍拉麵旁的那家「神座拉麵」,其次是「四天王拉麵」,金龍拉麵排最後﹔下次有機會仔細觀察一下,真正會有大阪當地人排隊的,其實是那家「神座」,而非金龍。



如果要說金龍有什麼優點,那大概就是它的口味比較清淡,不像一般日本拉麵那麼鹹,比較適合台灣人口味。或許就是這樣,金龍拉麵才會受到台灣遊客喜愛吧。



道頓堀十大必拍景點之五˙本家大章魚燒



↓圖:本家大章魚燒。





大章魚燒就在金龍拉麵的斜對面街角,也是台灣人到道頓堀的必嚐美味。這家「大章魚燒」的最大特色,就是裡頭的章魚塊「很大」,大到約有一個小指頭的指節那麼大,也因此成為道頓堀中最多人排隊的章魚燒店,因此又被稱為「排隊章魚燒」。



買大章魚燒,一定要現買現吃,熱呼呼的最美味。由於本家大章魚燒地點就在橋邊,因此大多數遊客都是買了之後直接到橋上站著吃,邊吃邊賞道頓堀川兩岸的招牌。



↓圖:章魚丸子。





這家章魚燒好吃嗎?其實還好啦!特色就是章魚塊比較大而已,但就口味來講,與其他無名小店相比也只是普通普通不相上下,沒有特別讓人印象深刻之處。但因為名氣很大,所以來拍張到此一遊照也還不賴。



道頓堀十大必拍景點之六˙極樂商店街



↓圖:極樂商店街是個復古的大阪街頭場景。





道頓堀「極樂商店街」地點就在商圈入口那隻大螃蟹的對面,也就在食倒太郎的旁邊,地點很近,但不在一樓,而是位於大樓內的5、6、7三層樓內。極樂商店街整個以模仿早期大阪街頭的樣式建成,裡頭有著非常多復古店家與裝潢,連當地的老公公老婆婆都讚嘆確實復原得很像,跟以前的大阪街頭幾乎很一樣。那是怎麼樣呢?其實也就很像台灣很早很早以前的圓環,就大概長那樣。



「極樂商店街」開幕大概只有3年,最初開幕時,因為實在復原得太像,因此儘管入場門票每人1千多元日幣,但還是天天滿滿滿﹔到了現在,因為熱潮已過,因此入場已經不用門票,而且消費非常方便,只要到門口領張入場券,然後搭電梯上5樓,接著就有服務人員發給一張卡,在裡頭只要用這張卡消費就行,裡頭什麼店家都有,最後等出來時再結帳即可。



極樂商店街裡最有趣的就是復原得跟老大阪真的很像,另外裡頭有家「甘仔店」,專賣一些日本小孩的零食,像是魷魚絲、涼煙糖、巧克力……等等,非常有趣,跟我們小時候的雜貨店很像,而且東西超便宜,每個小零嘴大概都是日幣21元、31元左右,約合台幣5元、10元,是真正日本小孩的零嘴,記得來買一點。



↓圖:日本小孩最愛吃這些零食。





↓圖:據說日本OL的皮包裡,經常可以發現這個從小吃到大的巧克力。





道頓堀十大必拍景點之七˙夫妻善哉的紅豆湯



↓圖:夫妻善哉門口。





道頓堀內有條「法善寺橫丁」,意思就是「法善寺小巷子」,這條小巷子是真正大阪道頓堀的老街道,裡頭都是超老店家,可惜的是前些年因為火災,把真正的舊街燒了,現在是後來重建的景觀,但依舊很有古味。



這條小巷子裡大多都是高級料理餐廳,想要品嚐真正的大阪關西美味,那就該到這裡面來,但價格動不動就是7、8千或上萬日幣,要有心理準備。其中,最便宜也最知名的一家店就是「夫妻善哉」。「夫妻善哉」同時是一本書名,作者為日本名作家織田作之助(西元1913-1947),這本「夫妻善哉」書裡,講的是一位被趕出家門的有錢公子哥與17歲的藝妓相戀私奔的故事,故事中介紹了許多大阪美食,而其中最常介紹的就是道頓堀一帶的美食,也因此變得好像大阪美食指南一般。



至於這家「夫妻善哉」的成立歷史比織田作之助的書還要早,1883年就已在此開店,專賣紅豆湯圓。夫妻善哉的紅豆湯圓每份500元,但端上桌時,一定會分成兩個小碗,方便情侶夫妻只點一份就可一起分享,就算自己來,也會覺得點一份就吃到兩碗好像很划算。夫妻善哉的紅豆湯滋味如何?因為記者沒試,所以不知道,但日本紅豆湯最大特色就是甜,夫妻善哉的紅豆湯據說更是如新婚小夫妻般的甜蜜蜜,所以喜歡超甜甜食的,大概會很愛吧!



道頓堀十大必拍景點之八˙水掛不動明王



↓圖:水掛不動明王。





夫妻善哉店家旁就是法善寺,法善寺前就是這尊「水掛不動明王」。不動明王是佛教中的護法王,通常面目威武憤怒,「不動」兩字意指「慈悲心堅固,無可撼動」,在日本,不動明王共有5種外型,手上各持不同道具並分別代表不同意義,最常見就是這類持劍與繩索的不動明王,意指驅魔伏妖斬斷慾念與煩惱,但同時也常被日本人視為如台灣土地公般,帶有保護鄉土的作用。



這尊水掛不動明王在大阪當地非常知名,只要是做生意的店家大概都會來拜,並在拜完後朝著不動明王潑水,祈求願望可以成真,長久潮濕之後,這整尊不動明王就長滿青苔,模樣非常可愛。



水掛不動明王旁的小巷子內,另有一小個地藏王的雕像,整個看起來還不賴,但也只是不賴,還沒到優優優優,卻不知為何卻於去年獲得大阪都市景觀建築賞,可以來瞧瞧。



↓圖:獲得大阪都市景觀建築賞的地藏王。





道頓堀十大必拍景點之九˙自由軒咖哩飯



↓圖:自由軒咖哩飯門口。





距離道頓堀中心區隔條街,另有一家老店「自由軒」,專賣咖哩飯。自由軒設立於1910年,據說是當時大阪第一家西餐廳,其咖哩飯的特色就是不像一般店家把咖哩醬淋在白飯上,而是將咖哩與飯預先混合,等端出前打個生雞蛋在上頭即可。這家咖哩飯據說是「夫妻善哉」作者織田作之助最愛的店,當年他經常一邊在店內吃咖哩飯一邊寫這本夫妻善哉。



↓圖:自由軒的咖哩飯。





道頓堀十大必拍景點之十˙自由發揮吧!

除了上述熱門景點外,道頓堀中還充滿了各類餐廳、麵包店、藥妝店、服裝店、相機店……等等,隨便亂逛也能逛上一整天,而延伸往心齋橋的路段上,還有家歷經倒閉後又重開的SOGO百貨。SOGO原本與高島屋、大丸、三越等同被列為日本四大百貨公司,但前些年間因為經營不善倒閉,目前這家是浴火重生後的新SOGO,其12樓整區裝潢成專賣京都小藝品的傳統商店區,在大阪當地非常受歡迎,可以來逛看看。



↓圖:大阪SOGO裡的京都商店區。





相關日本關西大阪自由行資訊,可逕洽:日本觀光協會旅遊諮詢專線:02-2506-4229﹔網址:www.visit-japan.jp;華航精緻旅遊電話:02-2509-2228;網址:http://dp.china-airlines.com/

遊日本/寶塚劇院看戲

2007/08/02 11:36
記者陳志東/日本報導˙攝影

就算是男生,也大概稍微翻過日本的少女漫畫吧!那漫畫裡的男主角,一個個油頭粉面、瓜子臉、俏鼻子、大眼勾人、嘴唇嬌嫩欲滴,最重要是個性都還很灑脫帥氣,而且帥氣中還不失斯文典雅,讓真正的男人看了要不就大罵娘娘腔,不然就是半夜裡暗自忌妒得要死。到底日本少女漫畫怎麼創造出這些角色的,現實社會中真的有這種夢幻男性嗎?有的!答案就在「寶塚劇團」裡。

「寶塚」位於日本大阪與兵庫縣交界一帶,不管從大阪或神戶搭電車前來,車程大概都只要40分鐘左右。西元1914年,日本阪急電鐵公司創辦人「小林一三」為了要讓更多人想搭阪急電鐵,因此選在寶塚創辦了這個劇團,沒想到演出之後就獲得大成功,到了現在,寶塚劇院已經不只是一個劇院而已,更經常在日本各地甚至全球各地巡迴演出,而且還開了寶塚音樂學院、寶塚酒店、寶塚家庭遊樂園……等等,規模已經大到驚人,最重要是它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與重要性,甚至已經超過母公司阪急電鐵。

寶塚最大的魅力與特色,就在於它的演員全部都是女的。寶塚演出的戲碼非常多樣,從扮演日本古代人物的時代劇、西方中世紀時代的時代劇、明治初期的東洋劇、現代百老匯歌舞劇、一直到浪漫愛情或賭神或黑色會風雲……等等,90多年來,各種戲碼都演,但重點就在不管什麼劇,不管需要什麼類型的男演員,管你是要帥氣的、瀟灑的、大肚子的、禿頭的、矮子樂的,不管什麼類型的男生,一律都由女生反串。

寶塚劇團裡的「娘役」就已經夠厲害了,妖嬌美麗、演技紮實,例如轉戰電視劇的黑木瞳就曾經是寶塚劇團的娘役﹔不過,「男役」才是寶塚真正的精神,這些男役的地位,有些在日本甚至遠遠強過電視上的知名藝人,粉絲隨便一抓就是一大票,而這些男役的模樣,正是日本少女漫畫的原型。

這一天我到寶塚看劇,這天這個劇碼的台上演員大約有80位上下,其中20多位都是「男役」,而只要你看到那個「男主角」,現場女性觀眾大概就都跟看少女漫畫一樣會雙眼發亮,而男的就只好自己慚愧的低下頭。「她們」真是帥啊!那種帥不是史恩康納萊、布萊德彼特、周潤發、狄龍……那種很男性、很陽剛的的帥,也跟金城武、皮爾斯布洛斯南那種比較溫文的帥不太一樣,更不像韓國Rain或裴勇俊那種已經溫文到只有美但不太有帥氣的帥,總之,你很難講那是什麼帥,總之就是很少女漫畫裡男主角的那種帥。

↓圖:寶塚公演海報。


如果你還沒機會親自去寶塚看戲,又很想知道他們男役到底長怎樣,或許,可以去買個日劇「女王的教室」,這劇中的這位女主角「天海祐希」就是寶塚出來的男役,而且還不是最重要的男役,但你看看她在戲中那個帥樣,真帥啊!

這些男役在私底下,也可能還是很女性化,也可能已經稍稍帥氣化,都不一定,但重要的是,正因為她們擁有一種與男性完全不同的帥氣,又非常典雅,也因此粉絲超多,許多看少女漫畫長大的30幾到50幾歲的師奶,迷這些男役迷到驚人,追星熱度甚至遠超過追電視或電影藝人。

↓圖:寶塚街上,處處可以看到寶塚藝人的簽名海報。


比較好笑的是,由於這些男役不管再怎樣畢竟都還是女人,也因此,演帥氣的男役問題不大,但在演那種小癟三去騷擾漂亮女生的時候,你就會覺得演得真遜。或許吧!真實癟三男性的那種低級下流樣,女性真的很難學得來。這時你就會深刻感嘆,沒想到現實生活中男性的最後一道防線,是要靠低級下流與癟三來維繫。

由於寶塚劇團在日本的知名度與地位實在太高,因此非常吸引日本少女,許多想投入演藝界的,要不就想辦法進入唱片界或電視圈,要不就是報考寶塚音樂學院。不過,寶塚除了難考以外,一但考上,據說課程非常嚴格、管理非常軍事化,而且會依個性與外型挑選培訓好幾年,不一定每人都有機會變成最當家的男役,但可以肯定的是,演技、舞技跟歌唱功力,一定都會變得很紮實,未來如果轉到電視圈或唱片界,大家都會搶著要,但通常只要留在寶塚裡有機會,她們大多不會離開寶塚,因為光是「寶塚」這兩個字,在日本就有一種無與倫比的莫名驕傲跟地位。

↓圖:看這信用卡申請單就知道寶塚在日本有多紅,連銀行都要搶著推出寶塚之友認同卡。


寶塚很有趣的是,他們很像黑社會組織一樣還分組,目前主要有「花、月、雪、星、宙」5個組,每個組都各有組長、副組長與隊員,每一組成員大約80位上下,每次演出就是一組一組各自獨立各自創作,每一組都有各自的支持者,彼此形成良性競爭關係﹔除了5個組外,另外還有「專科」,他們不屬任一組,而是視需要分別支援,有點像是情報局裡的超級情報員,這感覺真是太江湖了。

想到寶塚看戲,要先作功課查資料。這「花、月、雪、星、宙」5個組,每一組的演出時間、劇碼與地點都不相同,通常是新劇排出後,會先在自家大本營寶塚劇院裡演出30天到45天不等,然後就外出到東京、大阪、名古屋、福岡……等地公演,五組間彼此交互輪替,一年四季都在自家劇院或各地演出。

↓圖:寶塚劇院外觀。


↓圖:寶塚劇院內部。這時人潮還不多,等接近開演入場時,大廳裡擠滿了數千人。至於進場後就都不可以拍照了。


熱門的組別或戲碼,通常在開演前很久就被網路或電話訂票買光光,但運氣好的話,現場也還能買到票。票價依座位區分成日幣1萬、8千、5千、3千5、2千……等等不同,通常愈貴與愈便宜的票愈難買。

每天的演出大概都是兩場,每一場都各自分成上下場,以記者這天看到的宙組演出為例,現場買到3500日圓的票,11點開演,10點半開始開放進場,上半場是主秀,演出大約1.5小時,之後休息30分鐘,你可以在進場前先付錢訂餐,利用這半個鐘頭在劇院裡的餐廳吃飯,或隨便吃點麵包就好,因為真的很趕。下半場從1點開始,接著上演1小時左右的大型歌舞,到下午2點散場。

↓圖:寶塚劇院的票長這樣。


也就是合計演出時間大約是2.5小時,加上進場前的買票與中間休息30分鐘,想要看場寶塚的戲,最好預留4個小時左右比較剛好,這還不包括交通時間。記者觀看後的感覺是,還蠻值得去看的。不過上半場的主秀,因為對白較多,而且演出中沒有任何翻譯字幕,因此不懂日文,會看得非常吃力難過,看到大家都在笑,就覺得自己像呆瓜﹔至於下半場因為都是歌舞,不懂日文就沒關係。

另外到寶塚劇院看戲,也可以在劇院裡的照相店體驗把自己打扮成男役或娘役,然後現場拍照。應該會很有趣。

↓圖:店舖外的娘役與男役裝扮體驗海報。


此外,從寶塚車站出來到前往寶塚劇院這一條10分鐘的路程,走的是寶塚當地知名的「花之道」,季節正確時,整條散步道會很漂亮。

↓圖:寶塚花之道。


相關的寶塚劇院公演日期與時間,還有售票狀況等等資訊,可參考寶塚的官方網站。網址:http://kageki.hankyu.co.jp/

另外寶塚劇院一旁大約5分鐘路程處就是「手塚治虫」紀念館,紀念館不大,可以看的東西也不多,主要是日本人來此查資料,或小孩來此玩電腦學畫畫、看動畫……等等。原本期望很高,進去後卻頗失望,所以可以看自己需要,想看的話就看看,不想看的話,看看底下這些照片也就差不多就是這樣了。

↓圖:手塚治虫紀念館的樣子。相關資訊可參考手塚治虫紀念館官方網站:www.tezuka.co.jp/

拔牙記

陳浩  (20070802)




「恁老師咧!」恩不里居教授想方設法折磨哈利波特那一班學生,尤其是搞火炙肌膚顯字的「灸刑」,我在電影院就已經耐不住幹譙出聲,小女兒捂住我的嘴,國中剛畢業的大女兒出了戲院作嘿嘿嘿低笑狀,我看電影反正是見樹不見林的感覺派,第五集很成功地喚醒了我青春期對壞教育的仇恨心與叛逆心,可惜的是哈利波特電影還是太「大時代」了,正邪對決,鄧不利多的隊伍搞得像反納粹的地下反抗軍,孩子們把該享受叛逆的青春獻給了游擊隊,可惜了。

可是我們該怪誰呢?還是要怪萬惡的「你知道是誰」的敵人啊。那佛地魔和官方黑影特務還是挺嚇人,小女兒尖叫連連,緊抓住我的小手直冒汗,她只有在拔牙的時候有如此駭然的表達。最嚇人的一次,相當「阿茲卡班的囚犯」那一集的等級,兒童牙醫診所裡出動六位護士才鎮壓住,其間中斷一次作心理輔導,安撫效期五秒,然後又是響徹雲霄的雞毛子喊叫加上啦啦隊式肢體伸展抗爭,我最後以突然哈哈大笑,引她小小分神才畢其功於一拔。


拔牙畢竟和看波特電影不同,小丫頭在家偶而約會我看碟,為的就是在某些嚇人鏡頭時保駕,父女依偎的時光雖然可貴,但通常都是在打盹時被猛然掐醒,黑咕嚨咚鏡頭一過去,我又可以繼續瞌睡。但未竟全功的拔牙之旅卻從預約日的百時之前她便開始醞釀恐怖驚嚇情節,感同身受,我也心緒紊亂,夜半驚醒,常常是父女同夢,她夢到拔牙,我也夢到拔牙,卻不是夢她拔牙,而是拔我牙。
她在拔牙診所一戰成名,為父於有榮焉,入得牙醫之門,虎虎生風,心態很不健全,我雖對她恂恂勸誘連拐帶騙,要自我訓練EQ不可歇斯底里,卻自知上樑不正,牙診所於我如地獄,嘶天喊地之氣拔山河,視牙大夫如寇讎,從躺椅上跳起幾乎老拳相向之惡行狀,恍如昨日。而我竟不知恥(齒)也。拔牙前日,我必觀賞伊當時最恐怖的電影,而以拔牙為驅魔儀式,這效用通常只能維持幾秒,最後反而都是牙醫化身妖魔,加諸我牙床神經種種不公不義,疼痛和想像的疼痛激起身體意志最後一絲反抗的可能,而暴政必勝,我將不起。

天命昭昭,我深知我人生意志最最軟弱、無能、腐化、憊懶、失德、背叛、無自知之明的地方,就是牙齒。不到三十歲時就因偶然門診引起轟動,教學醫院師生圍觀驚呼,小小脆弱心靈自此行入荒原,能逃就逃,能拖就拖。讀毛澤東私人醫生李志綏回憶錄,講老毛說「老虎不刷牙」,拍案叫絕,果然梟雄。我不如也。

天理昭昭,上個月中旬,與友人在茅山腳下句容農場吃一盤紅燒肉,美味無比,談笑間竟崩掉了四分之一門牙,從此對人生有一微妙體悟,與人相對,格外矜持,微笑微微笑,自覺靈敏,自我臉部形容分外透明,一說話就感覺靈肉分離,兩種靈魂對話,囉裡囉唆,到陽光加油站加油,特別能體會顏面傷殘者心理素質的強悍,而我只不過幾顆牙待補,兼門牙漏風,何必自愁若是。

難道拔牙竟成我一生之最大困境?「您老師也!」

Wednesday, August 01, 2007

耳朵退化的惡性循環

【聯合報╱楊照】 2007.08.02 03:24 am


1960年美國總統大選,尼克森對上了甘迺迪,兩個人一共進行了三場辯論,透過電視轉播看辯論的美國公民,三場都認為甘迺迪占了上風,而且只有第三場兩人的表現接近,前兩場,甘迺迪遙遙領先。

然而,另外一項調查卻顯示,如果是從收音機聽到辯論的人,有很不一樣的評價。三場,他們都給了兩人差不多的分數,沒有明顯勝負定論。

這就是為什麼1960年被稱為美國政治的「電視元年」,靠著電視的效果,甘迺迪才得以挑戰現任副總統,最後在大選中以些微的票數獲勝。

儘管可能還有其他因素影響,不過無可否認,聽收音機的人,在沒有畫面的情況下,必定較為專注吸收兩人說話的內容,換句話說,排除掉外表形象,光只比講出來的東西,尼克森表現得並不差,那麼他當然輸就輸在電視多加出來的那個影像部分了!

六○年,不只是美國政治的「電視元年」,應該也是全世界人類感官的「電視元年」吧!尼克森、甘迺迪辯論的勝負差異,還彰顯了一件事──那就是收音機、留聲機所開啟的一種特殊「聽」的文化自此開始沒落,走下坡了。收音機、留聲機只有聲音,卻提供了許多人們平常生活裡本來沒有的廣大享受,於是在幾十年內,大幅提高了大家「聽」的能力,也提高了「聽」的需求。

以前只有在音樂廳裡才能聽到的,而且一閃即逝的美妙音樂,現在可以在自家客廳反覆地聽。以前只在國會殿堂才有的政治家激烈辯論,現在也被搬到你家客廳裡進行了。在這樣的聲音訓練下,那一代的人,恐怕擁有人類文明史上,最敏銳也最挑剔的耳朵吧!

聲音的紀錄與複製技術雖然繼續進步,但隨著電視時代的來臨,人的普遍聽覺卻沒有變得更敏感。相對地,「聽」的藝術、「聽」的文化,慢慢退化了。退化到今天,就連甘迺迪再生,他也要大喊無法忍受吧!

甘迺迪能夠留下那些傳頌多年的有名演講,老實說,還不是依賴那「聆聽的一代」培養出的聽眾?今天越來越少人擁有聆聽的習慣,更別說聆聽的能力了。以前教小孩「有耳無嘴」,現在狀況卻完全相反,大部分的年輕人都「有嘴無耳」,勇於表達,急於表達,卻沒有耐心聽完人家一句話,也沒有能力真正聽進稍微複雜一點的音樂。

這樣製造了惡性循環。每個人都急於表達,也就不可能琢磨自己表達的內容,一天到晚被胡亂粗糙表達包圍的人,更不會有耐心聆聽,他的聽覺就更退化,更聽不到什麼深邃的內容,什麼精緻細膩的聲音了。這樣的生活,變得豐富還是變得貧乏呢?

【2007/08/02 聯合報】

書法與心境

侯吉諒  (20070801)




既然連展覽的時候都不想展示我會的各種字體,那麼,練那麼多種字體,為的是什麼?

許多寫書法的人總覺得遺憾──遺憾現在的社會太進步了,不但原子筆、鋼筆取代了毛筆,甚至打字輸入取代了書寫,遺憾書法在現代社會太不受重視了,遺憾未能趕上書法受到極度尊崇的「美好的年代」。


從量的角度看,現代人寫書法的確是比以前少了很多,書法也不再是生活應用必備的工具,更不是科舉考試需要的專門技術,但說書法式微或不受重視,倒也不至於。
我更覺得,正是因為書法不再應付實用的功能,所以書法終於回歸了書法。至少,我寫書法和我寫的書法都只是因為,喜歡書法。

最常常碰到人家問我的問題是,「你的書法是屬於什麼體?」第二個最常常被問到的,則是「你練的是什麼體?」

在六七年前,我的回答通常是「市面上可以買得到字帖我都練過」,後來,中國大陸各類新舊書法書籍、字帖大量出版、進入台灣,就不敢再這樣回答了,然而,篆、隸、行、草、楷各種字體,歷代書法大家的作品,都有一定的研究、臨摹也是事實。

有一次開展覽,學生問我,一般書法家展覽,都是各種字體都有,為什麼我的書法就只有一種風格?我說,「王羲之寫的就是王羲之,蘇東坡寫的就是蘇東坡、黃山谷寫的就是黃山谷,你有看過哪一個書法家沒有自己的風格而可以是成為大師的嗎?不是要會寫很多種字體,會各種古人的風格,才能叫書法家。」

既然連展覽的時候都不想展示我會的各種字體,那麼,練那麼多種字體,為的是什麼?

篆、隸、行、草、楷的練習,是為了掌握特定的技法或風格,那是傳統書法教育的基本方式,我自己也經過那樣的階段。然而,後來之所以練習那麼多不同的字體,並非我要成為千手千眼式的書法家,而只是單純的,想要透過臨摹書寫的方式,嘗試體會「閱讀」出那些字體的背後,所可能蘊含的深沈的意義。

我們知道唐朝的楷書是在政治安定、經濟繁榮之後,社會體制複雜化、制度化的理性主義抬頭的結果,也是書法的字型、字體的發展與書寫工具、材料紙筆的精良,以及書寫技術的突破,三者同時發生臨界變化的結果,而讓我特別深究的卻是,在理智極度發展的同時,為什麼最狂放的狂草、顛草竟然也發展到最高峰?

再例如,魏晉是中國最「風流」的時代,那個時代的政治動亂到極點,文學藝術的發展卻燦爛無比。劉義慶以一部《世說新語》記載了那個時代中六百多人的言行,為後世保存揭示了一個難以想像的、風流瀟灑的文化盛世,然而,如果沒有王羲之、王獻之、王恂那一手流暢漂亮的書法的話,千年之後我們就只能在文字的抽象描述中,去想像所謂的魏晉風流究竟是什麼境界。而那種想像,將因沒有可以比附的視覺驗證,而顯得貧乏、蒼白與不實在。

如果沒有〈寒食帖〉,我們如何可能想像,蘇東坡謫居黃州的第一年八月,他的乳母王氏卒於臨皋亭,自己待罪於邊陲,連生活都成問題,雖然在友人幫助下得以躬耕自足,但心中苦楚,自是不言可喻,若不是〈寒食帖〉以一時的書寫凝固了當年蘇東坡的生命境界,詩是那樣的詩,字是那樣的字,心情是那樣的心情,我們又如何讀出〈寒食帖〉中「空庖煮寒菜,破灶燒濕葦」的窘迫心境,而後才能體會原來文采風流天下聞名的蘇東坡,其曠達瀟灑的背後,包含著多少流離顛沛的淒涼,而正是生命的困頓,才成就了一代文豪真正的曠達,這些複雜微妙的情境,全部都在〈寒食帖〉的筆畫中,這是書法的神妙,在無意的書寫中顯露了它的威力。

書法是「唯一」我們可以看到的,古人親手寫的東西,他們的思想、情緒透過文字、化為線條,成為永恆的心情。臨摹古人的作品,讓我可以感受到為什麼結構不穩、筆畫生澀的魏碑,其集體成就竟然可以在書法史上與書寫技術高超絕妙的二王系統相提並論,那是因為書法在這個時候不只是書法,而是在魏晉南北朝那樣兵荒馬亂、人命如草芥的年代中,對亡逝親人的懷念,對慈悲佛法的無邊嚮往,於是在樸拙的筆畫中,魏碑凌厲的筆法中蘊含著最虔誠的書寫方式,那是用生命雕刻出來的線條。

也只有用這種方式,透過臨摹與想像,或許我們才可能讀出弘一大師晚年書法中,完全不食人間煙火的境界。

寫字是弘一大師每天必然的功課,他先讓弟子以完全不著力的方式,一邊念經一邊磨墨,一遍《金剛經》背誦下來,剛好磨好一池濃墨,可應一天之需。弘一大師奉行的嚴格戒律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得到的,他淵深的佛學修養也不是每一個都能讀的,那「華枝春滿、天心月圓」的境界,更不是每一個人都能體會了解的,當時光消逝,弘一大師當年的音容法像也隨之而散,但他親自寫的書法代替了錄影科技,並且記錄了更多無言的訊息,讓我們從白紙黑字的書法裡,幾乎可以了解他生活中無處不修行的法門。

因為用軟筆寫字,書法需要一定的書寫技術,以及相當的專注,也因此書法特別具有「記錄當下」的功能,對我來說,寫字的時候,「功力」(寫字的技術)只是基礎,心境決定了當時的風格,於是一時之書便是永恆,無法複製、無法重現,就像《金剛經》有名的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蘇東坡說,「我書意造本無法」,應該也是這個意思罷。

我看取經

司馬中原  (20070801)




《西遊記》是中國古代神魔小說中最優秀的作品。唐僧取經,從長安到天竺國,一路上荒漠炎炎,急流滾滾,峰巒疊疊,峭壁遮天。以當時交通景況,隻身往返數萬里,是根本不可能的任務,生還的希望微乎其微,但唐僧隨西商出玉門,經新疆北道,越蔥嶺,出熱海,過火燄山,復經二十四國,終達北印度爛陀寺,向戒賢法師修習梵文經典歷五度春秋,後復周遊全印度,使十八國之國王均為其大護法,並舉行盛大法會,恩庇萬眾,終於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以二十二匹馬,馱負經書657部,返回國門;僧尼道俗郊迎十里者逾萬人,旛旗遮天,盛況空前。二月初,太宗兩度召見於洛陽儀鸞殿,勸其還俗輔政,玄奘聖僧婉拒,返長安組成「譯經坊」,迄公元664年,二十年間,譯出主要經典75部,麟德元年二月五日,聖僧圓寂,享年62歲。

西遊記中的玄奘聖僧,以取經傳法的宗旨,歷萬苦千辛、始終如一的精神,足為後世所取法。而五聖同行完成任務,寫來精采萬分。所謂五聖,乃唐三藏、孫悟空、朱悟能、沙和尚、玉龍化身的白馬。唐三藏這三個徒弟──悟空、悟能、悟淨,把儒、道、釋三家的最深精神宗旨,盡皆涵納其中。蓋「空」為萬有之母,「能」為創造之基,「淨」為入道之門。不論是讀者或觀眾,能從「空」、「能」、「淨」這三個字悟出一些什麼,均可得益終生。


在終極宇宙中,原就是神與魔交相激盪的,屬神屬魔,都在內心一念之間。若不是為了取經,這三個徒弟還不是猴精、豬妖、魚怪,跟八十一洞的妖魔有啥兩樣?我幼年時聽說書人唸謠歌,說是「吃口唐僧肉、多福又多壽、喝口唐僧湯、不生癤子不生瘡。」還不是口水直流,夢想也分一羹嚐嚐呢。
西遊記這部書最大的特點,在於玄奘為成就取經大事時,天宮(政界)的太白金星、二十八宿、天兵天將都來扶困解危;西方如來、觀音大士(釋界)一樣來協力鼎助,而太上老君、太乙真人,一樣是有求必應,化釋道之間多年的間隙於無形,這可是吳承恩先生超卓而公正的創作歷史觀指引,才使《西遊記》有如此偉大的藝術成就,這是可以斷言的。

想把這部博大精深的鉅作,表現在舞台上,如何取精用宏,以一體證諸多面,確實是要煞費苦心的,但玄奘聖僧能冒萬難取經,作為後世,總該冒險前行,哪怕能化出經中的一章一節,也算完成了立即起而行的意旨,值得肯定和推許。

Tuesday, July 31, 2007

上威河鎮(Hay-on-Wye)

莊仲平  (20070801)




「舊書不死,一本書即使是毫不起眼,不被99%的人所注目,也總有一些人會需要它。」

從前早就聽說,在英國威爾斯的偏僻山村裏,有個專賣舊書的小鎮,這是世上最大的舊書城鎮。


這次下定決心,不辭辛苦也要去尋找這個舊書小鎮,我最後總共花了二天的時間,轉換火車、又搭汽車及計程車,中途還在Newport過夜,最後終於到達了目的地。這趟曲折的旅程如下:
倫敦機場──布里斯托(Bristol)

布里斯托(Bristol)──新港(Newport)

新港(Newport)──希爾福(Hereford)

希爾福(Hereford)──舊書小鎮上威河鎮(Hay-on-Wye)

■威河上的圍牆

舊書小鎮叫Hay-on-Wye,望文生義就是「威河上的圍牆」,由那麼直接的命名,就知道是個富有鄉土氣息的小地方。它一直是個市集小村落,鄰近農莊的家畜、殼物及羊毛等農產品的集散地,令人難以想像,如此偏僻的地方會成為世界聞名的書城。在那裏聚集了60餘家舊書店,並發展為世界最大的舊書與絕版書交易中心,每年都舉辦極有份量的文學季,吸引世界各地的書迷前來,甚至還帶動觀光旅遊。有人來此觀光,是為了看看這世界知名的舊書勝地,連美國前總統柯林頓也曾蒞臨。各地愛書者在此恣意的瀏覽上百萬冊的絕版書,有的在書架翻找記憶中的舊書,或搜尋幾十年前借人未還的愛書,有表情嚴肅的學者,有快樂的年長婦女,也有像我一樣從千里遠道而來。

英國舊書若是百年以上,又屬珍貴稀有,則稱古董書Antiquarian,否則就是二手書Second hand books。這些舊書店各自發展出他們的特色,有專門主題的書店,如童書專店,音樂書專店,甚至專賣謀殺與懸疑書的專店,分類得相當仔細。而大型的舊書店,比一般學校的圖書館還大,內部分門別類,類別下又分細項,如旅遊類下分亞洲、歐洲、美洲等細項,音樂類的書下分鋼琴、提琴、音樂史、音樂家、樂譜等細項,有家專賣兒童繪本的,每本書都加裝了透明膠紙的書皮。

我連續逛了幾家舊書店,書實在太多了:絕版書、下架書,一般書店不再出現的,這裏通通都有,我看得二眼昏花,累得二腿都快成殘廢了,乾脆坐在地上輕鬆地逐一翻閱。

後來發現一家很大的書店,從外頭看進去,只覺幽暗深邃,看不到底,所以就好奇進去探一探,原來這就是傳說中世界最大的舊書店,但奇怪的是,竟找不到美術類的書,所以我就去問櫃檯:

「請問美術類的書放在那?」

「在我們古堡那邊有數千本的美術叢書。」

原來在古堡裏也有藏書與賣書,那一定很迷人,所以我立刻趕往古堡。

■古堡裏也有藏書與賣書

這個古堡有八百多年歷史,外表富麗雄偉,內部卻很簡陋,並無任何裝飾,裏面除了書還是書,但這些書都是較珍貴的古籍,羊皮面燙金,銅版畫插圖,至少都是百年以上,在普通圖書館裏,這種藏書並不是開架式陳列,是要申請才能看翻閱,但在這裏,我們可以隨意抽取、進而選購擁有,古書的價錢合理,視珍貴性而定。

這個古堡像是充滿寶藏,令人目眩神迷而眼花撩亂,當拿起一顆珍珠時,你會覺得紅寶石更好,有了紅寶石,又嫌它不如鑽石,有了鑽石,又嫌它有瑕疵,原來在寶藏堆裏,人是會喪失理智,也會迷失價值標準的。我有如古堡吸血鬼一般,貪婪地啜飲著知識的血液,我在古堡裏泡了二天,竟然無從取捨,不知該買那幾本,時間也不夠我翻閱每一本書,我只能夠說,我匆匆的買了幾張銅版畫與不知是什麼的書,反而遺漏了幾本想要買的書。走出古堡滿身都是舊書味,我仍然為之迷惑如夢幻,連同前天在別家書店買的,總共12公斤的書,一起委託書店寄回台灣。

這小鎮原本就是優美的威爾斯村落,有美麗的山丘草皮與河流,街巷曲折起伏,到處是舊書店。還另有多家民宿、餐廳、小酒館及咖啡屋等,各式各樣的房屋,每棟都有四、五百年歷史,眼前石牆、煙囪、鮮花及吊盆,真是美麗至極。這地區的鄉村風光是威爾斯最美,人們所極力的維護自然環境,從希爾福到舊書小鎮是一長段狹窄彎曲的鄉間小路,只適合人與動物行走,汽車勉強可行,但他們堅拒擴寬,以避免大卡車通行。

■騎士精神

這個小村能成為舊書城,完全是靠一個年輕人理查.布斯(Mr.Richard Booth)的個人興趣與意志,他在1962年以23歲之齡,在此創設了第一家舊書店,並誓言要成為世界最大的舊書店。他定期旅行全英國、愛爾蘭及美國,搜索名地的絕版書,有時收購整個舊書店,也曾買下愛爾蘭一座老圖書館,其中有些書已長達二百年未曾被碰觸,書本蒙上一層厚灰,像小兔上的毛。幾年下來,他在街上擁有一家世界最大舊書店The Limited in Lion Street,他買下當地的古堡,在古堡裏存放古董書及藝術方面的書籍。

理查.布斯是個理想主義者,又有騎士的精神,他的信念是「舊書不死(Old book neverdie)」,他相信「一本書即使是毫不起眼,不被99%的人所注目,也總有一些人會需要它」,他親口告訴我:「舊書市場是世界性的」,目前他仍繼續擴充他的舊書版圖,想在世界各地複製他的舊書小鎮。

慕浮塔路的浮光掠影

韓良憶  (20070731)




眼前種種仍只是浮光掠影,慕浮塔路彷彿只有在書中、電影裡、照片上,才是那麼真切。

早上十點半,我們坐在慕浮塔路(rue Mouffetard)轉角酒館的露天座位上,這裡是市集的頂端,從這兒一路下坡,食品店林立,還有家搶生意的小超市。晨市的人潮川流不息,打扮入時的中年婦人拖著菜籃車爬上坡,兩根大蔥在帆布蓋頂探頭探腦;拎著環保購物袋的老先生在對面的蔬果店裡巡了一圈,好不容易挑中幾只桃子和一顆蜜瓜,隨後又慢吞?踱進隔鄰的肉店。更多的行人拿著相機或錄攝影機,東張西望,走過我們跟前。他們跟我們一樣,也是遊客,慕名來到巴黎左岸這條中世紀老街。


就算在幾乎是處處有故事、有淵源的巴黎,也沒有幾條街能像慕浮塔路這樣,短短不過數百公尺,卻承載了文藝史上無數顯赫的名字。先別說別的,單是我們坐著的酒館便因一部電影而變得「大有來頭」。在奇士勞斯基一九九三年的傑作《藍色情挑》中,茱麗葉.畢諾許坐在店裡,把熱騰騰的咖啡倒進冰淇淋杯裡,舀了一口吃。還記得,這樣冰熱衝突的食法當年在吾輩影癡間蔚為風潮,有一陣子我只要喝黑咖啡,就忍不住也想來客香草冰淇淋。
還有另一幅畫面也讓這條街走進藝術史,那就是法國攝影大師卡提耶.布烈松一九五四年的名作,標題就叫「慕浮塔路」,照片上的小男孩不知走在路上那個角落,只見他雙手各抱著一瓶牛奶,露著滿足的笑容。逾半個世紀後,這個穿著短褲的孩子應已垂垂老矣,甚或不在人世,他還住在老街上嗎?

從酒館往上走四、五百公尺,穿過有著噴泉的小廣場,街名換了,改叫笛卡爾路(rue Descartes),右手邊的三十九號從前是間旅館,現在是餐廳,法國象徵派大詩人魏崙一八九六年就在這裡辭世。事隔二十六年,年輕的美國記者海明威以六十法郎的月租,在頂樓租了間房當寫作室,房裡有壁爐,天寒時海明威就在這兒烤栗子。

走回到小小的護牆廣場,朝左後方拐個彎到樂芒尼樞機主教路(rue du Cardinal Lemoine),七十四號的三樓(台灣的四樓)是海明威在巴黎的第一間寓所,海明威在他的巴黎回憶錄《流動的饗宴》提到,他和妻子在這間既無熱水亦無廁所的簡陋公寓裡,度過「很窮、很快樂」的日子。海明威當然也熟悉咫尺以外的慕浮塔路,他形容那是條「狹窄擁擠卻美妙的市集街」。

然而在比他晚一年來到巴黎的比利時作家西默農的筆下,同一條路卻是另一副情景。在西默農的非偵探小說《小聖人》中,這兒舉目污穢髒亂、肉欲橫流,暴力的陰影長相左右,出身單親菜販之家的路易默默凝視,把一切留在記憶中,後來將之化為一幅幅畫作。

不曉得是不是語言、文化使然,抑或只是心境與寫作目的不同的關係,雖然同為異鄉人,以法語為母語的西默農似乎比海明威更涉入巴黎的現實世界,看到的景象也較後者眼中的慕浮塔路貼近真實。直到上世紀中葉以前,此處一直是巴黎最底層百姓群居的所在,藏污納垢,一片貧窮,布爾喬亞階級頂多來這兒買買菜,卻不見得肯搬來作鄰居。

物換星移,從前擠滿醉鬼的低級酒館,如今坐著學生和遊客,喝一杯啤酒的代價近新台幣兩百元;我看到房地產公司的招貼,小小一間六坪套房月租要新台幣四萬多元,慕浮塔路早就不是貧民的天下了。我們徘徊在這條路上,拍了海明威故居的照片,到羅丹出生的房子前看了兩眼,又在電影中的酒館盤桓半?,最後還到菜攤上買了蔬果,似乎想捉住歷史的某個片段,可眼前種種仍只是浮光掠影,慕浮塔路彷彿只有在書中、電影裡、照片上,才是那麼真切。

愛上不想結婚的人

志向不同,不相為謀,不失為一種彼此尊重。不一定要男有分女有歸,才是真民主。

剛從一段戀情中走出來。妳苦笑說:這幾個月,不知道是怎麼過的。

怎麼?愛上爛男人?看妳臉上猶存「受難者」的表情,我猜道。

不是,他是很好、很好的男人,可是我還是選擇離開他。妳咬咬牙說。很好的男人,幹嘛離開他。我不懂。

因為─他不想結婚。我們在一起一年多,一切都很好,但只要一提到婚姻,他就沉默下來,好像一尊石像。他一點也不想跟我論及婚嫁。我快三十歲了,快成為明日黃花,我不能痛苦的和他拖下去。

那麼,妳和他在一起的時候,快樂的時候多,還是痛苦的時候多?

很快樂,可是一想到他不娶我,我就很難過,看到人家夫妻牽著小孩在路上走,我說好羨慕啊,但他卻只是冷冷的笑著。他絕對沒有第三者,「不想結婚」就是我們之間的第三者。
他還不到想定下來的年紀吧?我問。

他四十歲了。這就是我覺得絕望的地方,他還不能四十而不惑。

我沒有再問下去。大家都在趕時間。我們匆匆的說了再見。我想,也許他真的是四十而不惑了。只不過,相愛的兩個人,對人生的看法並不相同,對婚姻的認知無法協調。他不想和你結婚,未必是傳統概念裡那種「不負責任」的男人。他也許在早年有過不太愉快的婚姻,被嚇得十年怕草繩,他也可能根本質疑婚姻的意義,或者,他看到了另一項不同於眾人的未來選擇。

其實,愛上只是單純不肯結婚的人,一定還有其他人。我有許多對婚姻制度質疑的朋友。我自己也不認為傳統的婚姻制度是很人性、很合乎每個人個性的制度,但我也肯定,婚姻制度像法律一樣,是一種結繫社會安定的基本要求。

懂得尊重別人的人生看法

一個不肯結婚的人,必有他的理由。有些人覺得單身好好,有些人覺得單身不好,有些人結婚之後變幸福了,有些人從此走入不幸;每個人的天性不同、運氣不同、適應力不同、喜好不同。你覺得白肉火鍋好好吃,他可能恨死吃雪白肥肉的噁心感覺。

也許他說不出理由,就是不喜歡結婚。就像沒有任何理由,我不吃青蛙也不吃蛇肉,有的朋友堅持說,很好吃,你應該嚐嚐看,熱心的拿筷子夾到我碗裡,我差點「翻臉」,且堅持換個新碗。

有人想結婚想瘋了,有人你要他結婚他就瘋了。

目前不結婚的人未必不會結婚,有人只是時機不到。果子尚未成熟,不肯乖乖掉到地上來。
妳可以拿這個理由離開他。也許,妳果斷的離開,可以讓妳早一點把心裡的房間空出來,再裝進一個想結婚的男人,也許妳會如願的有兩個孩子,週休二日時和丈夫在街上逛街,然後遇到那個不想結婚的男人。

他會被妳的幸福刺傷眼睛,可是妳也會被遺憾刺傷。沒走過的那條路總是比較吸引人,對誰都一樣。這就是人生。

但如果沒有走自己決定走的這條路,或被逼上走愛人要走的那條路,還會有更多的遺憾,愛情更容易沈淪。好在妳沒有採取「以子逼婚」的傳統方式。妳選擇離開,志向不同,不相為謀,不失為一種彼此尊重。

這個世界,有些男人不肯結婚,也有些女人不肯結婚,不是因為找不到對象。這種人數量不算多,我們能體會他們的理由或沒有理由,表示我們至少懂得尊重別人不一樣的人生看法。
不一定要男有分女有歸,這才是真正的民主。

Monday, July 30, 2007

北美第一人

張系國  (20070730)




南加州台大校友會的牟致遠會長請我去洛城演講。我原本不認得他,但是姓牟的不多,就問他是否知道牟永寧?牟致遠大吃一驚,說是他二哥。我在台大唸書時,住在第五宿舍208室。這房間傳統上是電機系和機械系的地盤,兄終弟及,從不落入外人之手。後來想不到竟搬入一個化工系的曹俊久,從此豬羊變色。曹俊久有個死黨叫牟永寧,此人最愛抬槓,常到208室鬼混,和人吵吵鬧鬧。他聲音又大,趕都趕不走。但是大學畢業後我們就沒有見過。牟永寧在保釣後就毅然決定回大陸,當時是北美第一人,李我炎、王春生等人還在其後。四十年不見,想不到因此再度見面。人到了某個年紀,見面就是緣份。牟永寧在大陸娶妻生子多年後決定再度離開,寫了一本書,再度聯絡上之後,送了我一本。

牟永寧的書,書名是老毛的詩句《東方欲曉》。書中雖然特意低調,直接批評的很少,其實是對中共不滿的。對於改革開放前夕中國的變化,這本書提供不可多得的見證。回顧既往,那段時期的中國大陸,山雨欲來風滿樓,可說是最值得觀察、最有趣的時期。改革開放之後的中國,和別的開發國家比較相像,反而不大有趣了。這本書又可說是買一送三,除了牟永寧的回憶文章,又有台大李美枝教授的文章。李美枝是心理系教授,她是台灣人,所以從台灣人的立場,解釋為什麼台灣人對日本人、對中國的態度會和大陸人不同,和牟永寧的文章對照來看,特別有意思。


但是最有意思的還是牟永寧的兒子牟陸杰的文章。牟陸杰的名字特別好記,一看就知道是牟永寧和他的愛人在大陸生的傑出青年。牟陸杰先寫他在小時候,知道父親是因為愛國回到中國,對父親十分崇拜。等到年紀稍長,他跟隨父母回到美國,痛嘗文化適應的痛苦,又知道父親竟可能是因為找不到適當工作而回國,對父親的敬意消失了。後來他長大了,回到台灣尋根,最後一天到九份,不知怎的突然悟了,明白父親的政治信仰是什麼、堅持的是什麼現在都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回憶的片斷不可磨滅。這一段竟然有蘇東坡前赤壁賦的境界,令全書生色不少。所以我在校友會演講特地向近八百位校友介紹這本書。我說小杰的文章可以做為序,但是老子寫書兒子寫序,似乎有點那個,所以還是做為附錄好了。
我說小杰的文章平實但境界頗高,牟永寧很高興,但是對我說他的文章也很平實,令我不能不失笑。四十年不見,牟永寧還是像當年一樣爽直可愛。牟永寧啊牟永寧,讚美兒子就是讚美老子,不然我吃飽飯沒事幹啥?

青壯不讀書

丁文玲/台北報導  (20070730)




三項近日出爐統計顯示,台灣已淪為M型的閱讀社會,老人與孩童是主要閱讀群,青壯的中堅分子則不讀書,在全球爭相以知識經濟較勁的此際,台灣核心中堅分子卻遠離書本,國家競爭力著實令人擔心。

這項令人憂心的統計發現,少年和壯年人口閱讀時間未達全國平均值、到訪圖書館的頻率最低、借閱圖書量最少、不看書或很少看書者最多!


老人與孩童 主要閱讀群
根據台北市立圖書館二○○六年的紀錄,青少年是全館所有年齡層中書籍借閱最少的,而《遠見》雜誌完成的一份「台灣閱讀大調查」,發現目前正處於大學與研究所階段的十八到廿四歲年輕人,上網是最大的休閒活動,他們每周泡在網路的時間為十九.四七至二三.六九小時,收看電視十六.九一小時,看書時間不過三.三八小時;廿五到卅九歲的人,竟然超過三成表示很少看書,閱讀時間落後全國平均值。

另一項由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的調查也指出,十六歲到五十歲的中壯年人口,不僅圖書館到訪率最低,在職人士借閱八本以上圖書者,比例也相當少。

換言之,國內民眾從國中開始,一直到進入職場的四十歲、甚至五十歲,閱讀的風氣普遍低落,以年齡分布觀之,孩童與老年人竟成了閱讀的主要族群,最具生產力的青壯人口反而不愛讀書,M型的閱讀社會,帶來隱憂。

文憑掛帥 閱讀總被犧牲

「台灣的閱讀推廣運動,往往從青少年升學階段開始,就畫上休止符了。」台北市故事協會理事長謝艾士,原本是致力提升學前與國小學童閱讀風氣的故事媽媽,去年起,她與教育部「焦點三百」閱讀計畫合作,深入宜蘭、苗栗、連江三縣的國中,宣揚閱讀的重要性。結果她發現,文憑掛帥、投考明星學校的遺毒,讓閱讀相關活動,在國高中很難延續。

「為青少年量身訂做的書太少了!」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執行長、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侯秋玲也無奈的表示,「事實上,閱讀活動不只與國語文科目有關係,卻總是被聯想在一起,導致其他領域的老師排斥推廣閱讀,認為佔去數學、生物等學科的學習時間。」也導致閱讀活動在國高中推行困難。

網路成為常用資訊來源

至於在職人士不讀書的問題,主持前述網路與實體問卷調查的台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所長陳昭珍認為,中壯年到訪圖書館頻率低,調查也顯示,在職人士使用電腦與網路的時間最長,網路逐漸取代書本,成為資訊的來源。

不過有趣的是,在陳昭珍的研究中,雖然電子書是民眾希望實體圖書館能多多充實的館藏,但圖書館網路化,卻並不符合大家的期盼,人們喜歡上實體圖書館,勝於逛圖書館網站。若依此推論,假使圖書館能加強硬體功能,多舉辦閱讀活動,再加上國高中鼓勵學生讀課外書,企業形成領袖帶領員工一起讀書的氛圍,台灣的閱讀風氣也許還有起死回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