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October 31, 2008

投資藝術品、勤作功課

鄧傳馨

‧聯合理財網 2008/10/11



【經濟日報╱林巧雁】

鄧傳馨小檔案,50年次,現職馨昌電子董事長,聯合工專畢業(現改制為聯合大學),興趣是高爾夫球、藝術品。圖/游順然

鄧傳馨,一位低調的電子業企業家,藝術圈卻佩服他的藝術收藏眼光。這幾年,他的名字經常在藝術版面出現,頻率比在本業報導的還多;在國際拍賣會場上,他更擁有「獲利最高」賣家與「出價最高」買家雙重的身分。

喜好藝術收藏的馨昌電子董事長鄧傳馨,首創電子業者主辦畫展的首例,去年他贊助朱德群在日本上野美術館展覽,9月與歷史博物館在台灣主辦「朱德群88回顧展」,引起藝文界、藝評家與畫廊一片讚賞聲,也驚訝他能把這場展覽辦得專業而豐富。

主辦名家畫展 引起共鳴

50年前,朱德群是中國抽象畫先驅之一,當時的很多創作不知流向,這次鄧傳馨特別花費心思,尋找早期朱德群的作品,展出包含朱德群各時期的重要代表作品共100件,價值新台幣30億元,光保險費可能上千萬元,台灣藏家占六成左右。

馨昌電子為了這次展覽,還特別找尋藝術圈人才,獨立編制一個藝術小組專門負責,由此可見鄧傳馨對這個展覽的用心,也可見他對藝術投入心血不惜代價。

由於馨昌電子的參與與贊助,拉大這次展覽格局,邀法國、新加坡、中國、日本等各國美術館與博物館館長寫賀詞。

科技人愛藝術 豐富生活

從事科技業20幾年,經歷過科技業的高峰成長期與低潮期,鄧傳馨首度接受媒體專訪,娓娓道來他橫跨科技與藝術的心境。他說:「15年前,我們這些科技人親眼見證了科技業最輝煌的時候,比如那時廣達股價1股從30元飆高至八、九百元,每年都有20%至30%的成長,之後也體驗了電子業的高原期與衰退期,經歷了產業大幅變動後,很多人心裡都感到空虛。」

以前科技產業成長享有高動能,每股獲利動輒十、二十,但是現在的景氣已經不可能再享有這樣的表現。鄧傳馨說,「科技業的人沒有像以前那樣有成就感,投入藝術可以讓感覺平衡些,像我們對藝術品從不懂到懂,現在更有成就感。」在他的號召鼓勵下,許多身旁好友受到薰陶,一起投入藝術收藏。

因本身從事電子業,身邊也環繞許多電子業好友,鄧傳馨早年常因捧朋友的場,買了其他科技公司股票,有賺也有賠,其中更有過1,200萬股票,後來變壁紙的慘痛經歷。

保險定存藝品 保守配置

對景氣循環有深刻體驗,鄧傳馨的個人投資理財相對「保守」。他說自己很少買股票,擁有的股票都是友情「捧場」性質,其他配置在保險、定存、藝術品,以「保本」為原則。他笑說自己:「年紀愈大、膽子愈小。」

他鼓勵朋友買有興趣的藝術品,「藝術是有價的東西,不會像股票變成零、變成沒用的廢紙。」他對藝術投資的建議是:不要融資,買喜歡的作品。不要買假的、便宜的畫作。

至於如何避免買到贗品?鄧傳馨的衷心建議是「多看畫冊」,他說自己的畫冊翻了1,000遍,對每張畫作有很深的了解,當然不會買到假畫。

深入了解畫作 遠離贗品

從藏家身分轉換為畫展主辦人,鄧傳馨主辦「朱德群88回顧展」頗受外界好評,他卻謙虛地說:「朱老師打電話問我是否可幫忙,我答應了他,就要幫他達成心願,而且一定要辦好。」

兩人年紀相差一大輪,第一次見面是在趙無極的開幕酒會,鄧傳馨剛好被安排坐在朱德群的隔壁,見到平日景仰的大師,兩人聊起創作非常投緣,一見如故,也因此促成鄧傳馨主辦日後朱德群在日本與台灣的回顧展。

過去都透過畫廊,從未與畫家朱德群買過畫,鄧傳馨卻與朱德群因惺惺相惜成為莫逆之交。旅居法國的朱德群在法國凱旋門有間空房,也大方地跟鄧傳馨說,到法國去玩,隨時歡迎拿鑰匙去住,隨和的一代宗師完全沒把將鄧傳馨當外人。

回憶起在法國與朱德群討論日本展覽的各項細節,鄧傳馨說:「朱老師與師母一起跟我們找資料,一直到晚上11時都還沒吃飯,最後師母還親自包餃子給大家吃。」

朱德群在杭州藝專學畫時,暑假沒回家,在外面練習寫生,肚子餓了也只能到廟宇吃祭祀食物,就很滿足。朱德群的一段回憶,讓鄧傳馨相當敬佩他年輕時學畫的困苦,歷經顛沛流離,卻絲毫不放棄對藝術的熱情。

由於對朱德群的創作心情體會特別深,去年在日本展出朱德群的作品時,翻譯無法精確表達朱德群創作的精髓,鄧傳馨還親自下海跟日本媒體以日文解說導覽,讓他特別有成就感。

【2008/10/11 經濟日報】

朱德群

朱德群先生是当今著名海外华人艺术家之一。1920年生于江苏省徐州萧县白土镇一个具有文化修养的医生世家,1935年进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学习西画,1944至1949年任教于南京中央大学工学院,1951至1955年任教于台湾师范学院。1955年,他为追求自己的艺术发展而赴法国,从此在巴黎定居至今。

--------------------------------------------------------------------------------

年表:

1920年 10月24日,朱德群出生于江苏省徐州萧县白土镇。祖父朱汉山及父亲朱禹成皆是医生。其父对书画有偏爱,自己也画画习书法,而且颇有收藏。母亲王氏为典型贤惠主妇。朱德群三兄弟中,他排行老三,自幼耳濡目染,对书画别有喜好,在其父亲指导之下,临摹了不少碑帖。
1926年 六岁以前跟长兄们念私塾,及六岁入萧县县立实验小学。
1932年 小学毕业后入萧县县立师范.后转入徐州中学,继人海州中学至初中毕业。
1935年 暑假考入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当时林风眠任校长,叶云教素描,张光(红薇老人)教国画。
1936年 学校集中军训时与吴冠中结识。当时吴大羽教素描及油画,潘天寿教国画。在这两年日间课余之暇,画了五百多张水彩,大多以西湖风景写生为主。早晚利用所有课外时间画国画,数量众多。他对国画很有兴趣和心得,很想专攻国画,但是当时学校没有国画系,只有绘画系,以西画为主,国画课少,于是他就努力研习油画。
1937年 “七七事变“爆发,随学校向内地迁移,首先到浙江省诸暨,继至江西贵溪的龙虎山。那时蔡威廉(蔡元培之女)教油画,沿途绘画系学生分组画了很多抗日宣传画。
1938年 举校迁往湖南沅陵的老鸦溪,当时方斡民教油画。是年,杭州艺专与北平艺专两校合并为一。
1939年 由沅陵迁到湖南的长沙,再迁往贵阳。在长沙、贵阳的街头墙壁上画了许多宣传有民族意识的抗日宣传画,及揭露日军屠害老百姓暴行的作品。后来又迁到云南的昆明,借用华清中学,随后到昆明湖畔的安江屯。在贵阳和昆明这段时间,朱德群与董希文(比他高三届的同学)经常结伴外出,画了不计其数的苗族人民生活速写及川马写生。方斡民在昆明时亦是教务主任,他曾选了一部分速写写生,裱好带到重庆展览。
1940年 日军内侵,全校移入四川的璧山,后又迁至青木关的松林岗,在那里是一段安定的时间。
1941年 朱德群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松林岗,留校任助教直至1945年。
1942年 随学校迁到沙坪坝盘溪。
1944年 任南京中央大学工学院建筑系讲师直至1949年。
1945年 在重庆参加“现代绘画联展“。参展者有林风眠、关良、丁衍庸、方斡民、倪贻德、赵无极、李仲生等。
1946年 参加在重庆的“独立美展”,参加过“现代绘画联展”的大多数画家也参展了。是年画了很多肖像及风景油画。
1947年 随南京中央大学由重庆乘船迁返南京,过三峡,山苔凸壁,松石峻崖,隐在雾气之间,气势雄伟,使他对范宽、李唐等绘画有所领悟。其印象之深刻,直至20世纪90年代在其作品中仍受其影响。在离开重庆时,因携带行李有限制,故全部油画留在重庆学校而未能带走,但随身带了七八百张生活速写,因途中在安庆遇暴风雨,几乎有覆舟之险,行李全部浸于水中,到了南京,所有速写已成纸浆,多年的工作毁于一旦。
1948年 由南京去徐州省亲,与母及二兄重聚。父亲已于1940年在家乡去世。朱德群与柳汉复结婚,次年生女凯蒂。
1949年 离开南京经上海于年底乘船到达台湾台北,行前将所有作品油画数十幅留在同学王如松家中,后来得悉,王如松离南京还乡,所有油画不知下落。
1950年 任教台北工专建筑系。
1951年 任教师范学院(今台湾师范大学前身)艺术系,直至1955年。教学之余,仍不断创作。参加在台北中山堂举办的“现代独立画展”,参展者有刘狮、李仲生、赵春翔、林圣扬等。李霖灿等看到此画展,才知道朱德群也在台,乃取得联络。朱德群很兴奋见到多年不见的学长,这在绘画上给了他很大的鼓励。朱德群认为同学之中以李霖灿学长学识修养和做人最为成功。此后,他们经常有联系。
1952年 朱德群结识董景昭,以后成为他的妻子。
1953年 由罗家伦先生推荐,为台北历史博物馆画孙中山先生肖像、蒋介石肖像,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起义》等数幅历史题材绘画作品。与师大师生到阿里山、八仙山写生,画了一系列风景油画。
1954年 在台北中山堂首次举办个展,承长辈黄少谷先生、张道藩先生、罗家伦先生等提携和支持,画展极为成功。
1955年 3月29日离台赴法深造。当时没有长期留法计划,在台期间的作品一张也没有带。他乘船经香港、西贡、锡兰、法属吉布提,顺尼罗河至开罗,参观博物馆及金字塔,对古埃及艺术文物叹为观止,尤其欣赏其单纯线条的运用。后经苏伊士运河之赛得港,横穿地中海,在马赛上岸,北上于5月5日到达巴黎,住在拉丁区的洛蒙旅馆。当时许常惠先生亦住同一旅馆,常往来,成好友。初到巴黎有语言上的困难,许先生很热心帮助。参观罗浮宫博物馆及巴黎各著名美术馆,还有各式各样的展览会,成为每日的课程。看到早已在国内印刷品上看过的熟悉名作,但原作远为深刻、朴实,使其绘画观念有很大的转变。首次接触,吸收、反省、玩味西方古今艺术,同时学习法文,又在大茅屋画院画人体速写,遇见潘玉良,她也经常去那里画速写。到西班牙马德里参观普拉多博物馆,该馆收藏琳琅满目,对戈雅的作品印象尤深,又参观埃尔·格雷科故居。
1956年 在巴黎现代美术馆参观去世不久的俄裔画家尼古拉·德·斯塔埃尔回顾展.其作品自由奔放,来往于有形与无形之间,启示良多。以巴黎街景为灵感,始试酝酿已久的非具象油画创作,埋首致力于无形绘画的研究与创作。以抽象油画被邀请参加旧王宫的“今日绘画”展,参展者皆为当代著名画家,如毕加索、科克托、恩斯特、藤田嗣;台、米罗、弗拉曼克等.全部展出画家姓名印在一条方形围巾上.作为特别的纪念品。参加春季沙龙,以《景昭肖像》获荣誉奖。获教育部中华文艺奖。在郭有守家认识常玉。与法国雕塑家费罗结识成挚友。
1957年 以非具象油画被邀参加”比较沙龙”。参加台北第四届美展,参加巴黎春季沙龙,以((景昭肖像》获银奖。
1958年 在巴黎奥伯威画廊举行首次个展,许常惠先生帮忙布置展厅。该画廊艺术主任克莱士对朱德群的作品非常赞赏,时有来往,谈论现代艺术很投契,成为好友。在巴黎勒让德尔画廊参加群展,该画廊艺术主任帕尼耶对朱德群的绘画很赏识,即与其订下合同直到1963年。与同画廊艺术家相识成友,如:阿纳尔、高乃伊、伯特、马丁、勒维尔、加斯多,日籍画家有井田吸、佐藤、波兰画家康多、基依诺、隆高巴迪及雕刻家沙维尼耶(Louis Chavignier)等,现均为巴黎艺坛知名艺术家。
1959年 勒让德尔画廊经常挂出朱德群的作品。迁出旅馆,搬到巴黎20N梅尼尔蒙当街公寓。有一较宽敞的工作室。白天画油画,晚间常画水墨画,当时买不到中国宣纸,即用吸墨纸(类似宣纸性能和趣味)代替。这方面的研习,对他油画的改变起了很大影响。
1960年 在巴黎勒让德尔画廊举办个展,受艺评界一致推崇。巴黎夏庞蒂埃画廊(GaIerie Charpentier)举办”巴黎画派”联展,朱德群代表在巴黎的远东画家展出。是年和董景昭举行中国习俗婚礼。
1961年 应邀参加巴黎的“五月沙龙”。长子朱以华诞生。
1962年 创作很多水粉作品。水粉与水彩的共性是用水调颜料画在纸上,它与油画的共性是都可以画得厚,所以它的发挥性很大,与油画又有相补相成的互应作用,形成了朱德群绘画的共通性。在勒让德尔画廊展出其水粉作品,由余伯阮写序言,此展深受好评。
1963年 在勒让德尔画廊举办第二次油画个展,由加西奥-塔拉博写序言。参加巴黎第七画廊“牛眼”画展,展出作品皆为圆形画,别具新面。法艺评家乔治·布达易执笔,在《西迈斯》艺术杂志上发表《朱德群绘画专题研究》。暑期在法国西海岸布列塔尼度假。
1964年 被邀请参加美国匹兹堡卡内基博物馆的“现代国际画展”。在耶路撒冷、雅典和巴黎共参加四次联展。
1965年 登欧洲屋脊勃朗峰,对阿尔卑斯山脉之磅礴气势,云雾与白雪相参,时隐时露之俊秀山岚,印象深刻,归来受其灵感,作了一系列白色调油画。艺评家勒维克、卡修及塔拉博分别评论朱德群的艺术,在《艺术画廊》及《国际美术》两杂志上发表。
1966年 是年参加四次联展。
1967年 暑假到法国南部地中海岸之格里莫度假,画了一批水粉作品。余伯阮写文学评论,朱德群配插图,在《法国文学报》上发表。
1968年 在巴黎近郊之阿格依向朋友借了一大画室,在此工作了两年,可以画大幅油画。在瑞士克斯林根拉采画廊个展,受到拉采夫妇热情招待。次子朱以峰出世。
1969年 师大同事马白水夫妇经巴黎,老友相聚甚欢。参加巴西圣保罗第十届双年展,专室陈列,由余伯阮写序言。
1970年 2月,迁居至巴黎南郊提叶的巴黎市政府所建之画室及公寓。去南部格里莫小住。去荷兰阿姆斯特丹参观伦勃朗300年诞辰纪念大展。朱德群对此画展印象特深,绘画态度有极大的转变。他觉得画家的存在,最重要的是作品的深刻及高水准的品质,画家须有诚挚的态度,先诚才能感人,才可得到观赏者的共鸣,任何画派的作品若不具备以上的条件均将随时间而消亡。
1972年 参观德国慕尼黑各美术馆,对德国表现派绘画又有新认识。11月1日,迁居至巴黎东郊巴纽雷第十八及十九层之楼中楼的公寓及画室。取画室名为“云雾斋”。与大阳画廊订合约至1975年。画廊主人是邦格尔斯。暑期举家到大西洋海边的裴发宜(Praills)度假。
1973年 结识敖恒先生,他是一位学问渊博的书生,不擅商业经营,首次介绍朱德群绘画到卢森堡,反映良好。
1974年 暑期在法国西海岸布列塔尼度假,途中发现青石板矿,取回一些石板在上面画油画,别有趣味。
1975年 全家在梅介夫过暑假,画了很多速写。
1976年 朱德群借日光画油画,巴黎冬季昼短夜长,下午5时天色已黑,他在灯下练毛笔字。他年轻时曾练过的书法又成为他的癖好。是年参加了四次联展。
1977年 利用在索伦托开画展之便,同雕塑家费罗去意大利中部及南部各小城市,那里收藏的历代艺术作品既精美又丰富。暑假举家在沙蒂永阿尔卑斯山区度过。
1978年 举行三次个展.参加八次联展。举家在旺代省大西洋海边度假。
1979年 袖珍博物馆出版发行《朱德群专论》一书,余伯阮执笔。余氏为法国19世纪文学评论界的权威,诗人、作家、艺术家,在其丛书中写过法国画家马松和苏拉热,第三本就是朱德群。分别三十余载的林风眠大师从香港来巴黎,在东方博物馆开个展,因此得以重聚,追往思今,感慨万端。11月,刘开渠老师率领雕塑家代表团来巴黎,得以晤面。朱德群与刘开渠亦师亦友,又是同乡,这次重聚格外欢慰,由此得与其分别三十多年的胞兄联系上。
1980年 入法国籍。杭州艺专同班同学朱膺(朱瑞序)由上海来信,提到吴大羽师苦于无颜料作画。朱德群于是寄了一箱法国的油画颜料.寄上一本去年刚出版的袖珍博物馆丛书专辑,以示敬意及远怀。
1981年 与董景昭在巴黎第三区区政厅举行公证结婚。
1982年 吴冠中来巴黎(过境),分别三十多年的老友得以重逢,顾往思今,恍如隔世。
1983年 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邀请朱德群为毕业班学士考试校外评审。应北京美术家协会之邀与画家基依诺夫妇旅行游览三周,至北京、大同、西安、南京、黄山、杭州母校。在北京与其三十多年未见面的二哥朱德华重聚,得知大哥及母亲早已去世,言下唏嘘。受到老朋友热忱欢迎,看到李可染、吴冠中、彦涵、洪士奎、胡善余、师辈有方斡民、刘开渠等。这次与本土山川文物的接触,更印证了多年来走过的绘画方向,增强了他对自己艺术的信念。
1984年 在卢森堡阿尔泽特河畔埃施市立剧院举办大型油画个展。由法国驻卢森堡大使迈德莫主持开幕式。
1985年 再次被邀请为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学位考试校外评审。去瑞士途经雪中的阿尔卑斯山,灵感涌溢,归后画了一系列油画。1986年香港中华文化促进文化中心主办朱德群纸上作品个展。图录封面由林风眠大师题字。香港当代中国绘画展展出三张水墨画。是年参加了12次联展。
1987年 台北历史博物馆主办朱德群个展,是他离台32年后的第一次画展,展出其1953至1987年的油画作品,印精美画集。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乔治·索里亚为纪念法国大革命200周年,发表巨著《法国大革命史》,博尔达出版社发行。他选出朱德群作品印入他的著作中。6月,莱依玫瑰花园开放,瓦勒德马恩省请朱德群绘一海报,印发一万份,张贴在巴黎市区,另印制石印一套。
1988年 敦刻尔克美术馆发起以“基督受难”为主题的画展,邀请60位当代画家,朱德群为其中之一,在巴黎市政厅展出,之后此展在世界各地巡展。8月,赴伦敦和牛津参观各大美术馆及名胜。在牛津受到苏立文教授夫妇热情接待。
1989年 台北金陵艺术中心发行《朱德群画集》。朱德群与艺评家苏瑞格拉共同筹划,促成“巴黎当代绘画邀请展”在台中美术馆展出。全部展品赠送该馆,实现朱德群要充实美术馆的愿望。
1990年 迁入宽敞、明亮又安静的新画室,画室由建筑师多米尼克·费罗为朱德群设计,建于巴黎近郊赛纳河畔的维特里市。是年,三次在国际艺术博览会举办个展,先在比利时岗城,后赴法国尼斯及西班牙的巴塞罗那。艺术家皮埃尔·卡巴纳在《西迈斯》艺术双月刊专文介绍朱德群。
1991年 仲春,与隆高巴迪夫妇赴意大利威尼斯,再次深入观赏威尼斯画派丁托莱托、提香、委罗内塞、卡巴乔等大师的作品。7月,韩国画家云浦大师访朱德群及其画室。海湾战争爆发,有感而画《灾难后的曙光》,展于圣日尔曼城主办的“世界末日”主题展。巴黎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FIAC)专室展出朱德群油画作品。
1993年 春,《朱德群专辑》法文版及英文版问世,由皮埃尔·卡巴纳执笔,巴黎艺术圈出版社发行。游台湾横贯公路。
1994年 4月,举家回国访问,费罗夫妇同行。参观了敦煌、云冈石窟、西安、桂林,在北京参加由政协及美协举办的座谈会,与文艺界人士及友人欢聚一堂。朱德群夫妇于4月5日清明节回到离别57年的家乡萧县,在其父母坟前行礼追思。他年逾八十的二哥朱德华对这次团聚甚为欣喜。5月,在加拿大魁北克与里奥佩尔及基依诺三人联袂巡展,展名“首创符号”。该展在蓝色尖端的美国印地安博物馆展出时,与当地极有人情味的印地安人友善接触,颇有见到远亲之感。应诗人斯泰利之邀,以钢笔素描为其诗作插图,发表于《印象》9月刊。
1995年 受Alain Digard之邀,画了四幅扇面,在其画廊展出。11月,制片人沙巴杜哈拍摄影片介绍朱德群,片长20分钟。是年参加了13次联展。
1996年 6月,与托马夫妇赴德国旅游,主要在德国东部各大城市。画了一系列青石板油画。9月,在巴黎博尔达石印工作室画了两张石版画,为勒克画廊预定。11月,入疗养院。是年水墨创作甚多。参加16次联展。
1997年 配合香港“五月法国”活动,在艺倡画廊举办个展。法国外交部艺术活动司主办朱德群近作展(1985~1996),这是第一次远东巡回展。5月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首展出,9月在香港艺术馆,11月在台湾高雄美术馆展至1998年3月,4月在台北市美术馆展至6月底。5月底除去左眼白内障。10月,在巴黎学院古书局画廊举行第一次水墨展。12月17日,朱德群当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院士。
1998年 4至5月,在巴黎同时举行两个画展。一在塞纳河左岸的特里加诺画廊,由艺评家白散写序;另一在左岸纳瓦拉画廊,出版法英双语图录,由艺评家皮埃尔·卡巴纳写序言。5月,赴上海博物馆与马承源馆长晤面,然后赴台北出席台北美术馆个展开幕式。在台北期间至莺歌陶瓷窑画了一系列陶盘。8月,赴考尔德故居会见其家属,继赴西班牙毕尔巴鄂参观古根海姆现代艺术馆,为新建筑赞叹不已。重游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再次欣赏西班牙黄金时代画家戈雅、委拉斯凯兹等画家的作品。1O月,于巴黎IDL石印工作室创作了三张版画。暑假期间在法国南部格莱昂古堡举办为期三个月的个展,在此期间任格莱昂古堡奖评审主席。是年参加了12次联展。
1999年 2月3日,法兰西学院艺术院举行院士朱德群就职典礼,场面庄严隆重。5月,在香港艺倡画廊举办水墨近作展,图录由金董建平写序言。暑期在塔马利斯古堡举行为期三个月的个展。老友吴冠中八十大寿,于11月初赴北京庆贺,参加他在中国美术馆画展的揭幕典礼,恭贺其艺术成就。之后去汉城,沿途金黄色的白果树叶子闪耀在秋阳下,殊为一景。参观各美术馆,领略到韩国介于中国与日本文化之间的综合性。11月,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米斯坦画廊举办跨世纪水墨近作展。1 2月,一幅大型油画为法国国家资产收藏。是年参加了七次联展。
2000年 元月15日至2月13日,索肖文化中心以朱德群画展庆千禧年之开端。9月28日至11月26日,在上海博物馆举办油画个展,印中法双文图录。该展12月12日至2001年2月12日在广东美术馆继续展出。两本朱德群专集问世。一本由皮埃尔·卡巴纳著,巴黎弗拉玛雍出版社发行。另一本由皮埃尔·雷斯塔尼执笔.纳瓦拉画廊发行。北京三联书店出版《朱德群画册》。10月21日,朱德群应邀随团陪同法国总统希拉克赴北京访问之旅。是年在巴黎IDL石印工作室创作了六幅石版画,由台北霍克艺术中心发行。
2001年 元月,《朱德群传》问世,祖慰执笔,上海文汇出版社发行。4月至5月在韩国釜山市美术馆办个展,结束远东第二次巡回展,朱德群因足疾未能前往参加揭幕式,法国大使雷欧主持揭幕。6月,获法国教育部雅克·朗部长授予的骑士棕榈勋章。7月14日,获法国总统希拉克授予的荣誉军团骑士勋章。9月至10月在巴黎纳瓦拉画廊个展,同时参加该画廊发行画集的签名式。11月,在阿格依市画廊个展,和皮埃尔·卡巴纳举行座谈会,与观众交换意见。上海艺术博览会主题展,由台中现代画廊策划,于11月在上海世贸商城展出。是年在巴黎lDL石印工作室创作了六幅石版画,由台北霍克艺术中心发行。
2002年 法国勇娜城的霞露陶窑,朱德群画了数十个陶盘。4月至五5月,在印尼巴厘的达尔卡画廊举行个展。6月下旬,朱德群应上海大剧院的邀赴上海与诸位负责人商讨绘制巨型作品定案,返回巴黎后即稳定准备工作。下半年朱德群致力于上海大剧院的巨幅油画创作。7月20日,于台北天使美术馆举办“朱德群版画展”,并发行第一本石版画作品集。11月,在上海世贸商城参加“上海艺术博览会主题展”,由台中现代画廊策划。
2003年 3月6日,在巴黎学院古书局画廊举行首次陶盘绘画展。4月底,上海大剧院的巨幅油画完成取名SymphonieFestive,译意《复兴的气韵》。6月20日在法国文化部部长、外交部部长及中国驻法吴大使、上海市文化活动中心叶主席及其代表团共同主持,揭幕于巴黎国家歌剧院首次公之于世,展至7月1 5日然后航空运往上海。8月27日悬挂于上海大剧院正厅中心,正式揭幕。同月”倾听宇宙”个展于台中静宜大学艺术中心。1O月,继展于台中现代画廊。1O月初于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与雕塑家费罗举行联展。10月9日在巴黎现代美术国际博览会(FIAC)朱德群个展由特里加诺画廊策划。
2004年 在法国的中国文化年节目中,戛纳市特向朱德群致敬意,举办了三次个展。从1月17日至5月2日在马勒梅松展出各时期的油画,由中国驻法大使赵进军及戛城市长贝尔纳·白洛祥主持开幕式,继而在该城的米哈玛展览空间展出水墨画,最后在优雅的多梅格别墅展出水墨及陶盘画直至9月26日。由菲德瑞克-巴累斯代策展,并出版图录。2月4日至3月6日在巴黎提卡诺画廊举行“朱德群近作展”。在香港的“法国五月”文化活动节目中,“朱德群绘画”在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展出,从5月到6月20日,由董建平策展,发行图录。6月17日,应聘国际评审委员,赴上海,为上海浦东区选拔国际优秀雕塑家作品。6月6日至9月30日,在著名的霞特大教堂附近的文化中心穆兰·德·朗布瑞举行个展,并发行图录。从6月15日至9月1O日,与费罗雕塑联展于日内瓦的阿提雍画廊展出,之后在苏黎士瑞士联合银行的阿提雍画廊继续开到11月26日。
2005年 2005年致力于上海美术馆油画近作展的准备工作中,然而朱德群仍然接受当地的邀请,从4月2日至5月15日在阿哈公之家展出,位于巴黎近郊伊府林区之圣阿尔努。为了纪念朱德群到达法国50年纪念,于5月5日举家到意大利之威尼斯欢庆。在此艺术水城他们重游名胜古迹,再次欣赏博物馆的收藏及威尼斯画派大师的名著。6月在台北的印象画廊开朱德群画展,并出版精美画集。从7月2日至8月31日在法国的东南部之盖达瑞博物馆举行个展,以“美化的大自然”为题,展出油画、水墨及陶盘,时逢建馆20周年,情绪至为热烈。从9月15日至11月6日,以“优美的空间”为题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巴斯天画廊开水墨展,颇为观众赏识。从10月12日至11月12日在上海美术馆举办“朱德群近作展”大幅油画并出画集,此为各界瞩目的画展。以在法国北部的麦斯军械库大展厅“朱德群画展”来结束2005年的艺术活动,该展从11月26日展至2006年1月22日。

Thursday, October 30, 2008

38小時談判內幕

【文/劉俞青】
前言

「鈴~鈴!」十月十八日周六凌晨一點,一聲劃破天際的電話鈴聲響起,蔡明忠幾乎是立即接起電話,臉上隨即露出滿意的微笑。


1979年分家時,只能算「旁枝」的蔡萬才,創立的富邦如今已穩坐國內第二大金控寶座。(攝影/劉咸昌)

台股震撼彈 富邦併入ING安泰

已經是凌晨時分,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還絲毫沒有睡意,因為他正在屏息等待這通由香港撥出的越洋電話。電話那端是富邦金控總經理龔天 行,他被派赴香港與ING集團作最後談判;他向蔡明忠報告:交易成交了!富邦金花六億美元成功購併ING安泰人壽,其中一部分發行新 股,一部分發行八年期、利率七.三%的次順位債,取得ING安泰全數股權。

不僅是蔡明忠屏息以待,整體金融產業都被這石破天驚的一通電話撼動到了!

隔天是周日,原本不用上班,但下午富邦金控緊急召回一級主管,宣布這件大事,並接受主管機關的建議,罕見地在隔日周一股市盤中、早上 十點開記者會宣布。

決定在盤中宣布,是因為就在前一個交易日,台股又大跌一一五.五七點,收盤四九六○點,跌破了五千點的信心關卡,任主管機關想破腦袋 ,再也想不出一項利多來提振股市。局勢這麼壞,蔡明忠的重要出手,不僅震撼全金融界,也為低迷已久的股市降下一陣及時雨。

但危難之中出手,結果未必是撿到便宜,也有可能是隨手撿到炸彈;畢竟道瓊指數八千點岌岌可危,鄰近的韓國、地球另一端的歐洲、美洲全 部陷入風暴的泥淖之中;當全世界的市場都著火,要衝進火場搶救,不是光比膽子大,還要頭腦冷靜。

蔡明忠這次出手,周邊不是沒有競爭對手,但是看準時機對了、決策下得更快,果不其然,市場普遍「掌聲鼓勵」。

緊接著兩天,富邦金股價逆勢漲停,代表投資人與市場給予認同;兩天之後股價雖然在外資報告提出質疑中回跌,但當天外資卻是反手買超, 對這樁交易顯然沒有看淡。

而牽線人——富邦委託的財務顧問摩根大通台灣區總裁錢國維也說:「兩天的股價是沒有太大意義,但起碼證明我們的路線是走對了!」

事實上,蔡明忠不是沒有失敗過;九七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富邦銀行曾經誤踩地雷大跌一跤,差一點就砸了富邦的招牌,那一年蔡明忠四十歲 ,被父親蔡萬才狠狠訓了一頓。

經過這幾年來的磨練,蔡明忠行事日漸穩重。一位與蔡家交情深遠,大蔡明忠十餘歲的長者形容現在的他:骨子裡還是有嘗試的個性,但不再 衝動躁進。

○三年,富邦購併香港港基銀行,當時選在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低點進場,如今很多市場人士都懊惱「怎麼當初沒想到?」這 一次,ING安泰會不會再度成為同業心中的「懊惱」?

事實上,富邦跟ING安泰早在兩年前就已經有過接觸,但卻一直到拍板前的最後十天,才展開快攻急打,節奏快到連蔡明忠自己都出乎意料 ,就像一鍋細火慢燉了數小時之久的佳餚,最後一陣大火迅速收汁,然後,好菜登場。

時間回到兩年前,ING安泰人壽要出售的消息,在當時已經傳遍整個金融圈;除了富邦金,不少家大型金控公司也都看過、談過。但據悉問 題卡在荷蘭總公司的「價格太硬」,因此姑娘雖美,卻始終不了了之。

但就在今年十月上旬,事情緊急出現轉機:ING總公司主動釋出善意,表示「價格可談」。富邦金聞訊,知道「機會來了」,立即展開搶進 。

首先派壽險、會計師等大批團隊進駐,進行為期近十天的實地審查(due diligence)。十月十四日審查結束之後,意外發現在全球金融颳起八 級颶風的當下,ING安泰的淨值在近期還出現意外的增加,比起半年報(六月底)的淨值有增無減。

危機入市 1風暴併ING安泰低價成交

原因是ING資產中,高達六五%是買進台灣、G7等大國的政府公債(相對富邦人壽持有政府債券的比重僅占資產三成);近期受風暴影響 ,公債殖利率下降,債券價格直升,讓ING安泰淨值不降反升。這個喜出望外的消息,讓富邦金當下就決定「買了」。

針對這點壽險同業表示,如果近期ING安泰的淨值真的能夠回升,就算不能因此代表ING安泰的資產品質有多好,但起碼證明未在這次風 暴裡受到重創,這層風險疑慮可暫時解除。

決策已定,隔天星期三一早,蔡明忠就將談判的重責大任交到龔天行手上,再帶上法務室主任胡成建、壽險資深精算師董采苓二人,組成三個 人的談判小組,加上眾達律師事務所以及財顧公司摩根大通團隊,飛到香港與ING進行最後面對面的談判。

一進飯店,先開會前會,沙盤推演對方可能提出的種種情況;隔天十月十六日周四中午,雙方約在律師樓裡,窗外正面對美麗海景,但沒人有 心思欣賞,兩方人馬入座,今年以來全亞洲最大的購併案,就在這裡展開。

雙方兵分二路;一間大會議室龔天行主談,就購併的種種商業條件,一一尋求共識,遇有壽險專業疑問,隨行的董采苓立即支援;隔壁一間小 會議室裡,胡成建與眾達的律師,和對方的律師團隊,則是針對次順位金融債的條件,一再斟酌。

談判從周四中午一直進行到周六凌晨一點鐘,中間只有一次比較長時間的休息,全長將近三十八小時的馬拉松式談判,是專業、耐力與體力的 多重考驗。

隨行人士形容坐上談判桌的龔天行,「不溫不火」,讓對方攻不下來也退不出去,說起話又斯文有禮,是談判好手。

龔天行一邊進行談判,一邊跟台北的大董蔡明忠、二董蔡明興報告,必要時,還要與在台北辦公室的富邦金團隊保持聯繫。

手機、e-mail雙管齊下,據龔天行形容:「只要一個小時不收信,起碼就有三十封mail在等我。」一路談下來,董采苓說,雙方沒有太多歧見 ,惟一耗費最多時間的,「當然就是價格了」。

與會人士表示,這是一樁「與眾不同的交易」。因為ING的荷蘭總公司正急急如律令,希望在十月十七日周五前,能順利把總公司帳上針對 台灣ING安泰所提列高達十五億歐元的準備金給釋放出來,因此「賣方並不那麼在意成交價到底是六億、七億還是九億美元」,在意的,是 趕快「完成交易」。

抓住對方的要害,富邦金「狠狠地殺了一五%到二○%的價格」,最後六億美元成交。據了解,價格和一開始、兩年前雙方剛接觸時所談及的 價格,「有一段不小差距」。

此外,略有膠著的是,富邦原本並不希望採換股方式進行,因為按照富邦如今實力,「並不需要一個特定的外資股東」,未來也沒計畫讓IN G進入董事會。

但為免夜長夢多,最後富邦決定讓步,讓ING持股富邦金五%,這樁今年亞洲最大的購併案就此拍板確立...

麻塞諸塞

詹偉雄  (20081024)




 由三米高的崗哨碉堡向外望去,屏東的黃昏顯得懶洋洋的,秋日藏在椰子樹後,射出光束,間歇地把碉堡打成一片迷彩,「喂,台大的,昨天舞會一開始放的那條歌叫什麼名喔?」副哨阿C問道,「叫『麻塞諸塞』,」我答;「什麼?」他又問;「『麻塞諸塞』啦,美國一個州的名字……」我想任何回答都無法讓他一時三刻地弄明白,索性想斷了他追問的念頭:「不知謀要緊,反正謀重要啦!」;「蝦米謀要緊?美國人吃牛排配粥,也可以唱成歌喔……,」他答道,好像已經豁然開朗。

 阿C小我六歲,卻已經有了兩個孩子,來自雲林古坑,和大多數國中畢業就來當兵的連上弟兄相比,他算是高學歷的,唸到高職畢業,在我們這個空降旅的砲兵連裡,他因為是通信班的排頭,緊接著觀測班尾的我,因而我們不僅每次出演習時要一齊行軍,平常站衛兵也常站前後哨──尤其當我們被調到司令部來當衛戌連時,即便我們倆都算老兵了,都還得來站崗哨。

 說到──昨天的舞會?那可就有意思了。
 我們的連長,曾經是陸官正期班當屆前三名畢業的高材生,除了帶兵嚴厲,內心裡卻仍有些創新的念頭,因而,今年的中秋節前夕,他偷偷叮囑我一個任務──中秋節不僅要大加菜,還要為這一連「鄉八佬阿兵哥」辦一場舞會,「你台大畢業的,讓我看看你的能耐,」其實我心知──這是要讓司令部長官們看看,我們野戰旅的部隊一樣能文能武,即便是兩、三個小時的扮裝,也可以和當下熱片「捍衛戰士」裡湯姆.克魯斯那般,帥屌個二五八萬樣……。

 我指引著伙房暗地賣出平日躉積剩餘的米糧和麵粉,換來的錢購入十數只北京烤鴨,由碉堡的圍牆外一只只空投進來,然後,就在大家一飲而盡我們祕製的水果雞尾酒(當長官問我們時,統一口徑的答案是「綜合果汁」)時,Bee Gees的「麻塞諸塞」歌聲便響起了──天知道,我們事先拜託來的屏東日商電池廠的女工貴賓們,在接下來的秋夜裡,是多麼地愛死了這群傻大兵。

 「感覺我正要回到麻塞諸塞,有些跡象告訴我,是我該回家的時候了;那時,麻塞諸塞全州的燈火都熄滅了──在我拋下她孤獨一人的那一天;」為了讓女客們滿意,全連弟兄事先惡補了兩週的布魯斯與華爾茲舞步,當然,有了藏匿性極佳的雞尾酒助興,再膽小的兵此際都不免風度翩翩起來:「我試著要搭便車到舊金山,做一些我想做的事;然而──那時,麻塞諸塞全州的燈火都熄滅了──他們把我帶回來,叫我反省那曾與你共度的生活……。」他們與她們都不知道,這其實是一首孤獨而憂鬱的歌,唱歌的人也許是茫茫然、不知如何是好地詞窮了,一直把「麻塞諸塞」繞來繞去,而恰恰好地──組織成這樣一種因咬字節奏的錯落、而緩慢地傷感起來的旋律。

 事實上,「麻塞諸塞」是我刻意選的音樂──被告知結束關係,已經有一百多天了,這段日子,放了假也心虛地不敢返回台北,因為城市中四處散落的共同生活痕跡,總體醒著各種各樣的傷痛──每一次由台北送她回嘉義,到站後便坐下一班對面月台的對號列車返回台北,看著那逝去中的小城燈火,閃爍在冰冷流散的玻璃上,「麻塞諸塞」的歌聲便響起了,或許主唱Robin Gibb的假聲唱法太適合吟唱別離,以致每個人彷彿都明白了麻塞諸塞是一個收藏回憶的世界:「談談在麻塞諸塞州的生活吧,說說那些我看到的人們;那時,麻塞諸塞全州的燈火都熄滅了──麻塞諸塞曾是我記憶中的一個地方,我,始終懷念著麻塞諸塞……」

 黃昏裡,屏東的椰子樹搖著搖著,昨夜之後,麻塞諸塞正張手歡迎著一群新到的人呢!

实习医生格蕾第二季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1564246_ascending_1_page_1.html

Hong Kong finds more tainted eggs from China

SHANGHAI: Hong Kong officials said that for the second time in a week they had found a batch of eggs imported from China that contain high levels of melamine, the same industrial chemical that has been blamed for contaminating China's milk supplies.

The announcement, which came late Tuesday from the territory's food safety agency, is adding to concerns that melamine contamination may be more widespread in China's food supplies.

While Hong Kong officials cautioned that children and adults would have to eat a large number of tainted eggs in a single day to fall ill, the report is another blow to China's agriculture industry.

China is already struggling to cope with a milk scandal that has sickened over 50,000 children and caused the deaths of at least four infants this year after they consumed melamine-tainted baby milk formula. That case triggered a global recall of foods made with Chinese dairy product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tried to move boldly to deal with the crisis, promising to overhaul the nation's food safety system, announcing dozens of arrests and sacking high-ranking government officials, including the head of the nation's top quality inspection agency.

The government has attributed the dairy scandal to organized groups of scam artists who regulators say were intentionally adding melamine to watered-down milk to artificially boost its protein reading in quality tests.

Chinese regulators say they are now investigating how melamine got into eggs. The government is also doing spot checks in supermarkets in some cities, like Shanghai.

Zhang Zhongjun, an official in Beijing with the United Nations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said he met Wednesday with officials from China's Agriculture Ministry and was told they believed the problem eggs in Hong Kong were probably contaminated by melamine-tainted animal feed.

But Zhang said the government told him the source of the contamination was not yet known. "It's not clear whether the melamine was added by humans or by pollution," he said.

Some food safety officials say that if chicken feed is contaminated, it is possible hog and fish feed could be also.

The chemical, which is used to produce some plastics and fertilizer, was blamed last year for contaminating Chinese feed ingredients that were exported to the United States and eventually sickened dogs and cats. The case led to a major pet food recall.

On Monday, Wal-Mart Stores said some of its stores had pulled the Hanwei brand of eggs from shelves in China as a precaution after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finding.

The first batch of eggs that tested positive for high melamine levels by the Hong Kong Center for Food Safety came from a company in Dalian, in northeast China. Officials from the region told Xinhua, the government news agency, that the contamination may have come from local poultry farms.

According to a notice posted on the web site of the Dalian Hanwei Food Co., regulators learned on Sept. 27 that some eggs were contaminated. The company said it was ordered to recall eggs, and exports to Hong Kong were halted by regulators in early October.

The second batch of tainted eggs found in Hong Kong was from the Jingshan Agriproducts Company in Hubei Province. Pan Fengxia, the company's general manager, confirmed by telephone Wednesday that eggs tested in Hong Kong were found to have higher levels of melamine than permitted, but she did not know why. "I never heard that melamine was added into feed or my products," she said. "Never."

台灣的起點

2008/10/30 - 觀點 - 陳慧玲/外稿


從小到大我們都想過自己將來要做什麼,但是很少人敢思考台灣如何可變成世界強權,敢在這個架構下,規劃政治策略、經濟策略、科技策略以及教育策略,因為,我們沒有雄心、格局敢把台灣推向強權。我們明顯不敢去想:「台灣將來如何變成世界的強國或強權」,每天思考的只是:「GDP再成長幾個百分點、是不是發展一下內需、是不是讓大陸觀光客來台刺激一下經濟」,我們想的東西其實非常弱勢,這是我們的思維。

在兩岸混亂的迷思下,討論「強國」是很複雜的問題,不曉得是哪個國?是哪邊承認哪個國?有沒有被國際接受?要講強國其實還滿困難的!所以,值得討論的是「強權」。 舉個例子,猶太人的以色列國,從各種角度來看並不是一個很強的國家,因為武力有限、土地有限、人口有限;跟阿拉伯世界打仗,雖然以色列看起來好像比較厲害,但也是互相打來打去的。所以,以色列是強國嗎?我們很難去評斷,但我們卻都必須要承認,猶太人是世界強權。今天猶太人在各種領域,特別是金融領域非常強勢,全世界許多金融活動都掌握在猶太人手上。

過去,我從沒想過台灣哪天能變成世界強權,因為想不出來台灣有什麼可以變成世界第一,或是全世界無法取代的。在台灣三百八十四年發展歷程中,有沒有人做過這樣的強權思考?西元1624年荷蘭到台灣來,直到1662二年被鄭成功趕走,荷蘭佔據台灣三十八年,帶給台灣什麼東西?其實只有殖民掠奪,沒有在台灣留下有意義的建設,只是把鹿皮、樟樹掠奪到其他國家;從現在台灣的角度來看,只留下幾個地名以及一些基因。前陣子與我叔叔見面,幾年不見,他整頭都是銀白色的頭髮,不是老人白,而是一頭亮麗銀白髮色,我懷疑我們家族裡是不是摻雜了荷蘭基因,荷蘭在台灣,似乎只留下一些基因跑來跑去。

隨後鄭成功來台,在台灣只有二十四年,非常短命的政權;他的兒子、孫子鬥來鬥去,最後毀於施琅之手,實際上沒有什麼建設,因為連建設都來不及,更不可能去規劃台灣成為世界強權。之後到了清朝,在台灣真是一片空白,好像什麼都沒有,因為片板不得下海,清廷嚴禁人民到台灣來,到台灣來的不准攜帶家眷,因此大多娶平埔族的女人做太太,所以台灣人多數有平埔族的血統;當初李鴻章上書皇帝說,台灣割讓給日本沒有關係,因為台灣是個鳥不語花不香的地方;在這二百多年裡,台灣是個邊陲地帶,所以,更沒人敢做台灣會變成世界第一強的夢。

日本據台五十年倒是有不少先進的建設,只不過殖民地的順民連議會權都爭不到,哪敢作世界強權的夢?到了國民政府的時代,有很多的建設,但基本上是用農業養工業,再回過頭來用工業帶動農業;農業養工業,工業帶農業,代表的是一個成長的年代,在那樣的年代裏,怎敢妄想台灣有一天會變成世界強權?

然而,2000年是一個轉折點,2000年開始,政權輪替造成台灣兩黨惡鬥激化,世人藍綠分、往來爭榮辱,鬧得一塌糊塗!兩岸的迷思搞得大家迷迷糊糊,到底台灣叫什麼?叫中華民國在台灣?還是中華民國剩台灣, 連我們叫什麼都講不清楚,但有一個趨勢卻在此時慢慢成型,2000年起,台灣的企業開始放大,許多企業營運規模變成世界級,很多企業家的格局變得非常恢宏大器,在這種氛圍之下,我们漸漸敢於思考:「台灣如何成為世界強權」?

但是台灣有什麼資格成為世界強權呢?台灣有什麼世界第一的驕傲嗎?台灣有世界最有品味的文化嗎?台灣有自己的詩歌在國際上被流傳嗎?台灣執世界音樂之牛耳嗎?台灣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嗎?台灣的農業舉足輕重嗎?台灣的金融有世界性影響力嗎?台灣的教育是世界一流的嗎?台灣是世界軍事大國嗎?台灣是科技大國嗎? 這些台灣都不是。 但有一項絕對沒有人爭得過台灣,台灣是世界製造第一,如果台灣在大陸的工廠停工,第二天歐洲、美國馬上就缺料、缺貨,沒有東西可以上架,台灣真的是有這樣的實力。

一個國家需要多少世界第一才能成為世界強權?今天台灣既想規劃成為亞洲營運中心、飛航中心、半導體中心,又要維持製造中心的絕對優勢,事實上是不可能的!一個國家的策略,跟一個公司的策略、跟一個人的生涯規畫都一樣,都必須聚焦,把能做的事情做到第一名;每一件事情都要做,絕對不會是第一名,絕對不會舉足輕重,今天台灣唯一稱得上世界第一的只有製造,那麼光憑這個就有資格變成世界強權嗎?

以匈奴為師! 引弓馳馬的自信與自傲

歷史上有一個民族叫匈奴,匈奴在公元前四世紀和公元五世紀之間,活躍於西北亞、中亞,就是從東歐一路到蒙古的草原地帶;漢武帝時有一個匈奴王叫呼韓邪,呼韓邪與郅支爭單于大位,郅支在西北邊靠近新疆中西亞,呼韓邪比較靠近東亞、近蒙古北邊,呼韓邪向漢武帝要求和親,他的老婆就是王昭君;和親後漢朝就派兵幫他打郅支,郅支大敗後往西邊竄逃,這一支匈奴族就好像從歷史上消失了。但如果翻開羅馬的歷史,特別是吉朋(Edward Gibbon)寫的《羅馬帝國衰亡史》(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後半冊幾乎都在描寫羅馬帝國每天和蠻族打來打去,這些蠻族不是匈奴,就是受匈奴騷擾往西遷移去騷擾羅馬的族群。
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Toynbee, Arnold Joseph)對這樣一個民族下過非常無情的評斷,湯恩比認為,這個民族留下的遺產幾乎毫無價值,他認為匈奴沒有任何文明,唯一厲害的就是引弓騎馬,他們在馬上睡覺,在馬上開會,散步也在馬上,整個生活都在馬上進行;這個民族的遺產毫無價值,唯有他們的瘋狂、他們血性的精神為世人所記憶,但是他們把唯一會的事情,就是引弓騎馬發揮到最極致;他們的馬愈養愈壯,愈跑愈快;他們的弓射程比那個時代任何弓都要遠;他們用弓和馬的優勢發展出特殊的「軍團戰」戰術;《羅馬帝國衰亡史》中提到,當匈奴的部隊從草原的地平線冒出來時,羅馬皇帝在城上看到手發抖,一波波人不顧死活,啪啦啪啦衝過來,箭也遮天蔽日地落入敵陣。這樣一個民族,在東邊把漢朝搞得一塌糊塗,必須跟他和親;漢高祖還曾被他們包圍在白登山,後來靠陳平的一個爛策略脫困;這樣的匈奴卻沒有傲人的文明,沒建過高大的城池,沒留下任何文物,什麼都沒有,湯恩比評斷說幾乎毫無價值,但是在東邊,東邊被他們搞得天下大亂,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匈奴,在西邊,歷史學家說他們是上帝之鞭,來懲罰羅馬中古文明,讓羅馬走上覆滅之路。

這麼一個民族,他們只會射箭、騎馬,沒有文字、城牆、科技、詩歌、文學,什麼都沒有,但他們把唯有的一項技能發揮到最極致,就成為中國人前後五百年的夢魘,西方人的上帝之鞭。國家、民族跟公司其實一樣,只要將一項核心技能發揮到極致,也是有機會的,而且這個機會造成的強盛可以維持一千年之久,沒有任何一個單一歷史事件能如此生動地刻畫出聚焦的威力。

所以說,成為一個強權不一定要十三億人口,不一定要有千顆飛彈,也不一定要有登陸火星的能力,那是他們的強處;台灣要邁向強權,就要從台灣自己的強處去發揮,不要幻想去跟別人的強項硬碰硬競爭,我們的強項就是全球製造第一,要從製造出發,去思考如何成為強權,就如同匈奴沒有在羅馬文明之前腳軟,去努力學習詩歌、建築、文學,去與羅馬爭文明、爭品味,他們只堅持他們的弓與馬;最後一個匈奴王名叫阿提拉 (Attila),他並沒有取個羅馬名字,他崛起前曾長期居留羅馬,但他並沒有企圖去取得羅馬居留權。

現今的台灣有一種不自覺的思維自卑感,認為製造既低毛利率、低技術、又很容易被取代,所以台灣必須擺脫我們的弓與馬,努力去學羅馬的詩歌、藝術、長矛,所以台灣應該努力去發展品牌、技術,將台灣建設成像別人一樣輝煌的營運中心、金融中心、科技島、生技中心、創意中心、研發中心;但是,台灣真具備條件在這麼多領域跟全球競爭嗎?一個島國真能在這麼多方向開闢戰場嗎?這種各單位盍各言爾志然後全部上榜的策略,是合理的聚焦嗎?還是只是擺平各單位,卻導致資源稀薄化,以致於所有計劃都動能不足的散彈政策呢?我們是否應以匈奴為師,全力聚焦在我們的弓與馬,以開創我們自己的千年盛世呢?

台灣製造業的世紀性優勢 就是文化!

我們的弓與馬有怎樣的世紀性優勢呢?台灣製造業的本質是什麼呢?其實台灣的製造業,已經不只是一個產業,也是一種生活型態,更不只是一種生活型態,還是一種文化;他的本質其實非常瑣碎、非常細緻,要很謹慎,而且要很耐煩;台灣製造業的產品品質是很好的,水準是一百萬個打點不能超過一百個有品質問題,那幾乎是等於零,那要多謹慎啊!也需要一個非常細緻繁瑣的過程,台灣製造身為世界第一是有道理的,不是隨便做起來的,是非常細緻,謹慎、耐煩,瑣碎的多年累積內斂昇華,加上至少兩代人胼手胝足傳承而形成。

製造的本質是一種文化,這世界第一的製造文化是不容易被取代的。湯恩比認為文明變遷有三個步驟,弱勢文明碰到一個新的文明,首先會從器物模仿開始;器物模仿很容易,但很快就會失敗,第二階段是制度的模仿,比起器物模仿要難多了,第三個階段是文化的改變,一個階段比一個階段難,文化改變是最困難的階段,歷史上許多變革最終只能停留在第二階段,演出一場變味的制度,其文明精髓所在的文化底蘊則永遠不可企及。

清朝末年西風東漸,朝野上下首先覺悟必須船堅炮利,認為只要有船有大炮有槍,我們就是強國了,於是花大錢在馬尾建造船廠,並建立起一隻北洋艦隊,結果一夕之間就被打敗了,發現船堅炮利根本不夠,因此進入典章制度,所以有制憲維新,所以三民主義、五權憲法,通通出來了。革命成功之後,孫中山被逼下台,袁世凱就任大總統。兩年後他不要共和,不要憲法,想當皇帝;當時全國人民都反對,只有美國憲法顧問古諾德(Frank Goodnow)寫文章幫他講話:「中國人不適合民主制度」。古諾德教授認為,要實行民主制度,要有一些基本的民主素養、文化水平、教育程度;當時大家沒有辦法接受他的論調,以為有了憲法制度典章,就自然民主了。不過一一檢驗今日全球華人政權,一百年下來,大抵都還是走味的民主制度,當年古諾德教授說的並不完全沒道理;文化要改變是很難的,而製造是一種文化,不是會生產這個、那個就能做製造;製造是一種生活型態,已經變成文化的一部份。

我們的製造業是怎麼形成的呢?60年代,美國RCA、日本的公司到台灣設廠,過了差不多三十年,這些美國人、日本人就統統交給台灣人做!三十年不到的時間,就讓台灣人承接製造的棒子。台灣人到大陸做製造,算一算也差不多三十年了,有沒有轉移給大陸了呢?很多學者說台灣的製造業跑到大陸去,馬上要被大陸取代,製造王國已經變成大陸了;製造確實大多在大陸,但製造王國還是台灣,今天大陸工廠的總經理、副總、協理、處長到經理,幾乎清一色還是台灣員工,我們不肯放棄,不像美國人這麼大方慷慨,一路將這些功能放給台灣人做,台灣的企業到大陸並沒有放掉這些功能,製造的運作確實在大陸,但製造業接單及管理還都是在台灣,並沒有掏空台灣。

國際化! 「掠奪」是唯一思維 
 
要讓台灣成為一個強權,就應該在製造這個基礎上規劃,將台灣的弓與馬發展成獨特的軍團戰術;台灣必須將製造覆蓋面更加擴大,台灣已在大陸經營出一個區域性製造中心,但如要創造絕對壓倒性的競爭力,最少還必須在東歐、印度及南美洲複製同樣規模的區域性製造中心;台灣企業必須有能力到全球去做製造、去管理,創造一個台灣獨有的全球供應鏈平台,台灣必須完全國際化,不應走味成兩岸化,要完全國際化必須要有國際化人才。因此,首先,我們要讓台灣社會國際化,要讓國際人士在台灣容易生存,要讓我們的英文環境建立得比較完備。讓我們的環境適合國外人士居住,我們的英文環境足夠嗎?絕對不足。我舉個例子,我住在新竹芎林,我一直都以為芎林的英文是Chiunglin,結果發現有些路標拼成Cyonlin,Chiunglin就是Chiunglin,Cyonlin就是Cyonlin,混亂的標示叫外國人如何認路呢?
台灣是狹小的海島,要全球去管理做製造就必須要有一套針對此目標設立的人才養成策略;我們應該建立一個制度,讓第三世界國家的人,比如說東南亞、印尼、非洲尚比亞等等,這些國家總有一些聰明人,就讓他們能夠到台灣來;上帝是公平的,他撒下去聰明的基因,台灣有,非洲也有,只是他們沒有很好的教育環境。

當年美國設了一個綠卡制度,建立了一個很好的環境,把許多人吸引到美國去,在那邊貢獻了幾十年,讓美國現在擁有很多的智慧財產,我不敢說有綠卡代表有國際觀,但今天我們要走向國際,首先就是要把台灣的環境變成非常國際化,吸引培養全球人才投入製造大業。當年美國鎖定台灣的人才,提供獎學金,於是台灣的大學生整班都帶到美國去了;一、二位沒去的,後來就變成老闆把那些人請回來打工,歷史的演變是很弔詭的;但是美國就鎖定這個人才,讓你人才外流。我們今天沒有能力提供一個很好的環境,吸引美國人、比利時人…到台灣來;但是我們絕對有能力,一年花個二十、三十億元,到剛果、衣索比亞去辦學校,到那邊設立獎學金,提供綠卡居留權讓他們到台灣,脫離困苦的環境;這些人,就讓他們在台灣定居,到台灣來貢獻;我們要鎖定這樣的人才庫,因為,今天台灣的人才其實是不足的。
要讓我們的製造變成核心競爭力,還有很多東西可想,例如,我們的教育制度必須改變,不要只是辯論課本裡該有多少文言文多少白話文,有多少中國歷史多少台灣歷史,我們應該要加強歐洲歷史、巴西歷史、印度歷史的份量;因為我們需要培養人才將來去逐鹿全球,不只是逐鹿中原!我們的製造要擴展到全球,競爭要擴展到全球,我們的人必須擁有全球格局;我們不能只是爭論,是大陸的歷史還是台灣的歷史,我們應該增加更多的世界歷史。很多人跟我一樣,想到歐洲歷史只想到這個表姐嫁給那個表哥,我們應該訓練下一代人具備能力去瞭解這些全球事務,變成一個擁有全球格局的人。

我們還應該圍繞著製造這個競爭力去規劃教育人才,美國猶他州的摩門教為了要向全球傳教,在楊百翰大學設立一個全世界規模最大的語言教學中心,教一百多種語言,還設立一個制度要他們的年輕人兩兩成對到全球去傳教去歷練;我覺得現今的教育政策,不該去爭議兩岸不兩岸,應開注重培養我們的人民有國際觀,有國際格局,學習摩門教非常針對性的教育政策,培養我們的年輕人有流浪的勇氣,流浪的本錢,我們要培養敢獨立、敢接受挑戰、敢面對孤獨、敢面對陌生環境、敢流浪的新台灣人,把我們最具優勢的製造文明帶到全球去,我們要到全球去掠奪,我喜歡用「掠奪」這個字,我們要鎖定第三世界的人才,不要鎖定英美人才,他們是不容易管理的,歐美這邊已經太慢,我們只要鎖定他們的技術,到全球去買技術。
思考台灣問題的時候,應該勇敢的去想如何讓台灣變成一個世界強權,要變成世界強權,對台灣而言最簡短的路、最有機會的,就是從製造出發,雖然製造業屬於大陸型經濟型態,需要很大的腹地,需要非常多的人力,台灣是個海島型國家,但因為歷史的偶然,台灣今天站在全球製造第一的策略位置,然而往前看,我們還是要回到海島型經濟思維,回歸到我們海島型經濟的獨特性與侷限性,必須重新思考我們的經濟政策,我們的教育政策,快步在各方面做改變,才有機會變成世界強權!(本文由蘇元良執筆撰寫,記者陳慧玲整理)
蘇元良/曾任教於台灣大學、交通大學,後出任工研院電通所副所長,1998年投身台灣電子產業,實際參與大型代工製造公司之營運,現任華宇集團執行長。

彧馨旅札》來了,蒼蠅來了!

【聯合新聞網╱陳彧馨】 2008.10.28 06:27 pm


雖然看到了「居然真的有」的防蠅帽,一開始卻不認為有把自己搞成採蜂人的必要。尤拉拉度假中心並沒有感受到蒼蠅的嚴重威脅,甚至在看到地上一塊被遺棄、已經乾掉的比薩時,還嘖嘖稱奇於上面沒有一隻蒼蠅,這在台灣是沒有可能的吧?

「蒼蠅先生有這麼多嗎?」

這樣的疑問等到參加傍晚的沉默之聲(Sound of Silence)才稍稍有一點了解。沉默之聲是一邊遠眺艾爾斯巨岩、一邊聆聽原住民樂手演奏、一邊享用燭光晚餐的行程,據說相當受歡迎,十分不好訂位。由於聖誕節前後實在不能說是旺季(有假也不會來沙漠過吧?雖然說遊客仍是不少),我很幸運的訂到這個據說很浪漫的行程,不過浪不浪漫先擺一邊,畢竟單獨針對這個行程很可以寫點什麼。現在啊,我比較想說的還是蒼蠅。

搭著小型遊覽車到了赤色荒野,荒煙漫草之外,遠遠矗立的就是念茲在茲的烏努努─艾爾斯巨岩。這樣的情景,應該是讓千辛萬苦越洋而來、又橫渡沙漠的我感動萬分才是。事實上的確很是感動,只不過,總覺得除了感動,還有一些嗡嗡嗡的耳鳴聲和似有若無的黑影子上上下下地飛動,有一時誤以為晴朗的藍天讓我的飛蚊症加重,一直到有一隻大剌剌的蒼蠅先生終於緩緩地在我的塑膠眼鏡框上降落,這才確定,嗯,蒼蠅先生終於現身了。

不能說這些小小的不速之客是完全被忽略的,這點倒是可以從前後遊客頻頻揮手似乎與看不見的朋友打招呼的姿態中窺見端倪。不過沉默之聲的行程是傍晚開始,由於接近黃昏,日落之後蒼蠅就神奇地消失蹤影,大概睡覺去了,所以除了注意到樂手吹起原住民樂器時忍不住皺起眉左右閃躲、和剛開始黃昏下的一些浪漫情懷有點被打擾之外,嚴格說來,有的感覺比較像是「啊,果然有蒼蠅啊!」還不至於像旅遊作家比爾˙布萊森先生在他《澳洲烤焦了》一書裏寫到「乾脆放棄了掙扎,讓蒼蠅滿頭滿臉貼上,反正也揮之不去」的感嘆。

大概因為第一次接觸不算驚人,所以放下戒心,殊不知,蒼蠅大隊還沒有正式上場!

隔天清晨騎上駱駝去看日出。開始時天都沒亮,蒼蠅也還沒醒,所以仍充滿迷濛詩意。不過等到微光從天際絲絲洩露,情況就大為不同。不知從哪裡冒出來的迷你飛行中隊,依據上下左右不同方向,目標直直對著我的臉衝撞,穿梭來去,奮力不懈。

真是搞不懂,我沒有擦香水,就是乳液也是特別選擇無香味,又還沒出什麼汗,為什麼這麼獲得小傢伙的青睞呢?很無奈,人可是高高坐在駱駝上,要顧著水壺和相機,還要順著駱駝前後晃動的特性避免自己被掀下來,實在沒有手去趕動這些傢伙,只好在欣賞美景之餘,努力地左右揮動頭顱。雖然說沙漠裡的蒼蠅感覺上似乎乾淨一點,不過黑芝麻似的小東西爬在臉上麻麻癢癢的感覺並不怎麼有趣,我還沒有心理準備習慣這個呀!

一路懊惱著蒼蠅鋪頭蓋臉而來,座下的駱駝倒是老神在在,雖然小傢伙們也沒饒過它地嗡嗡亂繞,不過駱駝可是頭也不動一下地靜止如山。 「真是麻煩的東西!」一面作出各樣怪動作一面這樣想。當然不喜歡蒼蠅,不到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意識到接下來在沙漠的日子,這些小東西將伴隨著迎接每個日出與黃昏,執著不變。

離開尤拉拉休閒中心,我跟隨著Safari車隊進入國王峽谷,真正進入無人沙漠地區,蒼蠅先生們才放肆地蜂擁而上。看著車隊的嚮導卡爾每次在跟同伴們介紹地質與歷史或原住民文化時,永遠伴隨著上下飛舞的蒼蠅隨興作出戲劇化的手舞足蹈,已經是一種不得不的娛樂。防蚊液的效用不大,這裡的蒼蠅似乎訓練有素,不過沒聽到卡爾抱怨,大概已經很習慣蒼蠅先生的招呼;當然卡爾手舞之足蹈之時,身為觀眾的我們很懂得掌聲的藝術,從不吝惜給上劈哩啪啦的鼓勵,只是這種鼓勵往往是往自己或臉上或手臂或小腿招呼,啪啪啪啪好不熱鬧。

總而言之,我們都被蒼蠅先生訓練成隨時可以舞動全身的表演者,不知道這對向來懶動四肢的我而言,算不算是一種進步?

私密日記曝光 貴婦奈奈打動人心

2008-10-30文/鄭國強
(更多詳細內容,請看本期《理財周刊》)

原本是大學講師的貴婦奈奈,因部落格走紅一下子踏出校園以外的世界,開始做起電視編劇、作家賺到錢,她說一開始沒想那麼多,只是希望人家多了解自己……
本期《理財周刊》封面(圖/理財周刊提供)



白天是大學講師、諮商輔導老師,同時也是幾家高中、國中、國小老師的訓練員,晚上搖身一變,她成了「暴露狂」─樂於把自己的日記與萬人分享,文筆觸動人心,她是「百萬部落客」大賽100萬元得主貴婦奈奈。
本名蘇陳端的貴婦奈奈,是師大心輔研究所畢業的高材生,還擁有高考諮商師的資格,在網路上發表自己的創作有近8年的時間,原本所有照片都是放在「台北林克」的相簿,直到無名小站成立,才搬家到無名。

2005年起她開始在部落格上發表文字創作,常以日記的型態呈現,內容相當的生活化,觸及議題從外遇、死亡、美容、旅遊到自己和男友相處的內容都有,她的文章常能引起廣泛共鳴,每當有網友回應「這種情況也發生在我身上過」時,就知道她又擄獲一個人的心。

初次爆紅 因「亂倫」事件

「2004迪士尼亂倫片事件簿」是讓貴婦奈奈的部落格人氣暴衝的主因,「我有一個男朋友叫弱角……運動很行,我喜歡體力好的……」這個相簿裡天真的卡通人物卻帶著點情色的對白,讓很多在網路世界可以表達真我的人會心一笑。

詭異的發想是怎麼誕生的呢?「我平時蒐集麥當勞兒童餐的玩具像花木蘭、泰山、小美人魚等等,有一天像小時候玩扮家家酒,興起幫他們拍照的念頭,開始自導自演了起來。」貴婦奈奈還編了很多爆笑的對白,自己也覺得很好玩,然後被人家看到了,網友呼朋引伴的到處轉寄。

在2005年那個人數計算有上限的年代,貴婦奈奈的相簿每天都超過1千多人,留言版1天之內也是破千,網友都好奇的問:怎麼想做這個?為什麼買那麼多玩具?更多人問有沒有續集,開啟了貴婦奈奈想要放上自己創作的念頭,認真的回答網友的問題、寫文章,「從此東西也不能隨便亂做,因為很多人在看。」

「2004迪士尼亂倫片事件簿」播放就像個影片一樣,有電影公司看了後找到貴婦奈奈,問她要不要做動畫編劇和導演,但是礙於自己沒有相關技術、背景,所以她婉拒了,「可是在做編劇上,只要能把想法文字化即可完成,對我來說沒有困難。」


廠商找上門 啟動職場轉折

部落格的超人氣,開始產生價值,有一次「衛視中文台」找上貴婦奈奈,請她幫忙寫韓劇的觀後心得,目的是讓大家知道除了「八大」之外,「衛視」也有在播韓劇,這是她首次因部落格賺錢的機會;「製作人沒有什麼特殊要求,也沒有任何制式規定,不需要每集都寫,想寫的時候再寫,很符合部落格精神,1個月看完就給你多少錢。」

若像一般人都覺得這是個很好的賺錢機會,可能很多人都會寫「今天真是太令人期待了,好好看喔。」貴婦奈奈覺得這樣太敷衍了,若寫在自己的日記中,再怎麼樣都得自己喜歡看才行。

由於自己有諮商師的背景,貴婦奈奈有時會用諮商的觀點去分析劇中主角的人格特質,他的行為對他有什麼影響,這些角色又像你身邊的哪些朋友,例如一齣韓劇中能幹的女主人反而替代中年失業的男主角扛起家中經濟支柱,變成男主內女主外,「我會去分析社會上對男女在職場上的反應,或者男主角對自己的期待、認知。」

「第一次和廠商合作,我幾乎每天寫觀後心得,拿一樣的錢,但是寫那麼多,也許有人覺得不划算。」但也因此,貴婦奈奈和那位製作人互動很好,兩個人聊一聊就有了更進一步合作的念頭,她一腳踏入電視製作與編劇,白天依然在教書。

從蘇老師變成貴婦奈奈

貴婦奈奈一直這樣寫了4、5年,白天當講師,晚上寫部落格,一腳又踏入電視台的世界,自由接案,連「金色摩天輪」的劇本也寫過,「做一個速配男女的企劃,我的節目賣掉了。」為了節目要常出外景,整個生活搞得太複雜,她決心辭去大學講師的工作。

能在台北市內的大學當講師,是很多人稱羨的工作,會不會後悔?貴婦奈奈當諮商師很多年,發現每個人的問題都一樣,每天都在聽一樣的故事,講一樣的話,她心想,若把它寫成文章,可以讓很多有著相同經驗卻不敢求助的人,可以藉由她的文章去改變,所以情愛、生涯、自我探索、親情、友情的討論都有進來。


「很多上我部落格的人是媽媽,她們沒有管道來找我談、聽我演講,感覺到若我一直綁在大學裡面,接觸的人太少,很想走出去。」她再度肯定的說:「我轉行就是因為部落格的關係。」

至於經營「貴婦奈奈」的技巧,她表示「最大的刻意就是不去刻意。」沒有去在意自己的人氣,不在乎人數一下子破百萬、破千萬,更不會擔心人潮退了,其實追求人氣的方式非常簡單,不應該為了這麼簡單的事情去犧牲掉人生,很不划算,「如果因為這樣就受影響的話,我的人生去追求人氣就好。」

記錄日記,是想對自己的人生負責,貴婦奈奈現在看到2年前的自己,可以發現「原來當時是這麼想」,現在沒辦法出國,就回頭看自己寫過的遊記,也覺得很開心,連自己都喜歡才重要。

貴婦奈奈表示,部落格也是一個可以「主動」發表自己想法的地方,而不像寫腳本是被動的完成別人要求。就像是投履歷表,去應徵都不知道能否符合對方的期待,放在部落格發表,網路上能接觸的範圍放大,機會就變得很多,需要的人會主動聯繫,「人家來找我代表相信我的能力,我都會跟學生說這是你的一個舞台。」

比賽常勝軍 以戰養戰

部落格除了帶給貴婦奈奈人生的轉折,也帶給了她100萬元。今年參加由EmailCash台灣電子郵件市調網舉辦的第一屆「百萬部落客」大賽,貴婦奈奈拔得頭籌。

這個比賽全台灣的人都可以報名參加,共有3千多個部落格報名,每一周都會選出周冠軍,共有32個周冠軍,同樣的題目讓大家用不同的方式表現,有人拍影片、有人唱歌,例如「日行一善」、「喝酒不開車」、「百善孝為先」等等。

「我就是很愛獎品,就不顧一切的參加比賽,哈哈!」拿過隱形眼鏡、3萬元獎金、1年用保養品,這次拿到「百萬部落客」大賽首獎,貴婦奈奈強調,參加比賽有人氣又有獎金可以拿,還可以觀摩別人的作品,別人會多認識你。

2007年貴婦奈奈和出版社簽下5本書約,讓她感受到一種保障,表示2008年自己一定有工作,使得今年過年期間幾乎沒有放假,甚至是睡覺,「一定要把一本書生出來,才有新的機會,過年的10天內不吃不睡的寫,7萬多字的書我先趕出5萬字來,寫東西對我來說不困難,很多內容是平時的筆記。」


出書之後的邀約就變很多,讓她都還沒有動手寫第2本。

部落格、出書、邀約成名三部曲,能夠持續發酵的動力來自什麼?貴婦奈奈表示,和很多每天寫文章的網路作家不同,自己主要是寫日記,一些日常生活中好笑的事情、荒謬的事情、可笑的新聞事件的評論,寫愛情的看法,「沒什麼偉大的理由,只是我喜歡寫書,希望人家多了解我而已。」


「做了這麼多年,很少有人罵我,但最近有告幾個網友。」貴婦奈奈一篇談到某藝人可能整形的文章,引起歌迷的不快,3個人以不同的身分輪番言詞攻擊,讓她終於下定決心提起告訴,到警察局備案。網路殘酷在此,表面上說自己不在乎,但回去會一直想到這件事情,而且每天都想看今天是不是又有人在罵,身邊很多朋友因此越來越憂慮,甚至把部落格關掉,貴婦奈奈委屈的說:「講不受影響是騙人的。」

別人對部落格主的認識可能來自新聞報導、公開資訊等等,這些都不會是完整的,「他可能有很多的想像和投射,喜不喜歡都很主觀,這些我都可以接受。」

但實際上貴婦奈奈的朋友幾乎都有被網路的人攻擊的經驗。貴婦奈奈表示,很多人是想藉由這個平台來發洩壓力,有一些人則是樂於看到別人為他開戰而感到興奮,「那些人只想要激怒你,從你的回應上解讀『果然是你沒品而不是我做錯事』。」

貴婦奈奈表示,這件事對雙方來說都是個很好的學習機會,訴訟也只是想藉此防止更多非理性的謾罵,「後來撤銷了告訴,我只是想讓3個青少年知道,網路的世界也是講秩序的。」

「縱使不能活在愛裡,但我們卻能為愛而死。」

【聯合報╱南方朔】 2008.10.30 03:23 am


「沒有人是座島嶼」(No man is an island),乃是全世界最著名的金句之一,它出自英國最傑出的形上詩人約翰.唐恩(John Donne, 1572-1631)的手筆。

有次唐恩生病,病中聽到死亡鐘聲,遂有感而發,並收進他1624年所出的《意外時刻的私禱》證道文集中,其中有如此經典段落:

或許,對於那死亡鐘聲為他而響的人,由於他病得太重,以至於完全不能聽聞;而對我,我自認病情比別人以為的那樣好得太多,因此別人才錯誤的為我鳴鐘,而我自己則不相信。但我不知道,這鐘聲的確是為某個人而響。那鐘聲雖然很快就暫時停止,但在接下來的片刻,鐘聲為他而響的人,他就去和上帝合一了。在太陽升起時,有誰會不去凝視?當彗星出現,有誰不會去看它?在任何時候當鐘聲響起,有誰不會屏息垂耳去傾聽?鐘聲響起,把人的一片自己帶離這個世界,誰又能加以挽回?沒有人是座島嶼,一個完全的島嶼,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是主幹的一部分……任何人的死亡都削減了我,因為我早已被捲入到人類之中。因此我不需要知道鐘聲為誰而響,它響為的就是你。

唐恩的這段句子,「鐘聲為誰而響」(For whom the bell tolls)後來被海明威借用,即是他小說《戰地鐘聲》的書名。但「沒有人是座島嶼」才是這段話的核心。在唐恩的這段文字裡,其實已表達出基督教正信派最深的信念:每個人到生命的最後都將會與上帝合一,因此人類其實是透過上帝中介而出現的一個整體,一個大我。因此,每一個人都不是孤獨的島嶼,而是整個人類這個大陸板塊的一片和一部分,人與人之間都有著神祕的相互歸屬與相互牽連。也正因此,當有一個個別的人死了,其實是做為整體之一的我也失去了一片。當死亡鐘聲響起,它的深沉意涵當然也就不只是為某個特定的個人,也為了我們每個人!

唐恩的「沒有人是座島嶼」,以一種形上神學的感性思維,體會人與神、人與每個別人相互歸屬的關係。它既有神學性,同時也非常社會性,這個句子此後即成了西方社會思想裡在討論到「自己──別人」關係時的定場句或壓軸句。人在世界裡,沒有人是或可以是座島嶼,沒有人可以不背袱別人,沒有人可以不把別人當成兄弟姐妹,人只有在完成別人時才有可能完成自己。對此,唐恩在名詩〈在愛中成聖〉裡指出,他之所以寫詩,目的就是要把詩變成精美的骨罈,俾裝進為神聖之愛而死的偉大骨灰。這首詩裡有一句可以和「沒有人是座島嶼」相互輝映:「縱使不能活在愛裡,但我們卻能為愛而死。」

源氏物語千年紀

曾郁雯/聯合報

《源氏物語》真正的書寫及完成時間至今仍無定論,學者專家從作者紫式部在西元1008年11月1日的日記中,發現其中記載這部作品在當時平安朝貴族間爭相傳閱的情形,就用這個時間算到2008年的11月1日,剛好一千年……



4月1日,愚人節。「選在這種日子出發,追櫻會成功嗎?」翻開一頁頁蓋滿戳記的護照,忍不住問自己。


進入登機室,笑容可掬的地勤送上一本小冊子,裡面是三種不同尺寸的便利貼,背面印著台北往返成田、關西機場的運航時間表,附上一張中、日文的小紙條,感謝我們搭乘JAL日本航空4月1日從台灣飛往日本的首航,正式和已經飛行三十二年的日亞航說bye-bye。「這是愚人節的禮物嗎?」忍不住又問自己。


隔天站在京都真如堂前滿開到幾乎看不到枝葉的櫻花時,一顆心才獲得釋放,任春日香甜薰風將數年來不斷追逐的疲憊徐徐吹散,只想坐在樹下打個小盹,假裝一切都沒發生過。但是2008年的京都,除了賞櫻狩楓之外,還有一件盛事,就是到處可以看到「《源氏物語》千年紀」的活動及海報,整個古都蒙上一層泛金的華麗面紗。


2007年第一次到宇治,還在車站就看到一張粉紅色海報,預告「2008年《源氏物語》千年紀」即將轟轟烈烈展開,原本只想逛逛這個茶的故鄉,卻誤闖《源氏物語》最後「宇治十帖」的歷史場景。除了國寶平等院鳳凰堂、表參道外,宇治觀光案內所,備有各種「宇治十帖散策地圖」。宇治將《源氏物語》當作重整城巿的主題,以「《源氏物語》博物館」為核心,利用模型及影像,復刻「宇治十帖」,介紹最後的人物「浮舟」。2008年再訪京都,果然到處可見千年紀的活動海報,2008年可直接稱為「《源氏物語》年」。


這一千年是怎麼計算出來的?《源氏物語》真正的書寫及完成時間至今仍無定論,學者專家從作者紫式部在西元1008年11月1日的日記中,發現其中記載這部作品在當時平安朝貴族間爭相傳閱的情形,就用這個時間算到2008年的11月1日,剛好一千年。


《源氏物語》原本只是寫給後宮女眷看的「言情小說」,會變成男男女女爭相傳閱的暢銷書,原因不只一個,紫式部的文字功力了得,居功最大。她從小跟在詩人父親身旁讀書,尤其鍾愛漢籍《史記》和白居易的詩文,也因為這項專長,三十歲不到就守寡的她,在西元1005年被召喚入宮,為一條天皇的中宮「彰子」解說《日本書紀》和白居易的詩,在後宮侍讀一段日子,開始寫《源氏物語》。


林永福教授另有一說,在《源氏物語的女性》書中寫道:「紫式部可能在她丈夫藤原宣孝去世那年(1001年)就開始動筆,並完成部分的《源氏物語》,因此聲名大噪,才被彰子邀入宮中,繼續撰寫《源氏物語》。」


茂呂美耶在《物語日本》一篇談「隨筆文字之祖」的文章中,就把紫式部和《枕草子》的作者清少納言,平安時代(西元794∼1192年)兩大才媛互相比較。清少納言離婚後二十八歲入宮伺候一條天皇的中宮「定子」,聰明機智、溫柔明朗的個性,馬上變成宮廷「文藝沙龍」的紅牌要角。定子失寵病逝後,中宮換成彰子,紫式部就取代清少納言的位置。紫式部曾在日記中批評清少納言的漢字文章。看起來茂呂美耶似乎比較欣賞清少納言的寬宏氣度。


後宮女官彼此競爭,不知是為自己還是為主子?當時的「紙」是非常非常稀有昂貴的物品,若非賞賜,一般人拿不到也負擔不起。所以還有一種說法是藤原為了幫助自己的女兒彰子能夠受到天皇寵愛,找紫式部撰寫《源氏物語》,再由彰子說故事來吸引天皇上門求歡。後宮粉黛三千,比美麗永遠比不完,有「學養」的妃子更具魅力!平安時代的「攝關政治」,大權掌握在攝政、關白這些天皇外戚手上,要實際掌握政權就要想辦法先讓女兒入宮,並生下皇子,再扶持外孫成為皇太子,下一步就是幫助皇太子正式就位為皇上,藤原時代從西元858年到1016年,就是用這種方法掌握政權。


當時的貴族婚姻是「訪妻制」,女子婚後仍住在娘家,女婿不來,丈人、妻舅軟硬兼施,連哄帶騙也要設法逮人。如果以《源氏物語》全書中,長得貌不驚人,甚至列為「醜女」的末摘花為例,源氏後來雖然看清她的長相,也識破她的琴藝、和歌皆不佳,中間甚至一度忘了她,但後來看到末摘花依然守在雜草叢生、連盜賊也過門不入的荒廢舊居中,一心一意等待,大受感動,下定決心一輩子都要好好照顧她,兩年後真的將這位馬臉象鼻的癡心小姐迎入二條院享福。


還有一位「花散里」,即令源氏與她聚少離多,她永遠一如往昔,毫無怨恨之色,源氏最後也將她迎入改建後的二條院,和末摘花都安置在東院。但花散里是一位能讓源氏信任的女子,源氏託花散里擔任自己兒子夕霧的監護人,從夕霧口中我們才知道:「這位繼母長得真是難看,但父親竟然連這樣的人也捨不得!」夕霧後來發現父親喜歡的是花散里柔順可親的性情。過幾年源氏又將花散里移到「夏之御殿」,四周水晶花籬為垣,清涼泉水,濃蔭夏木,院內遍植夏花,排場不亞於最美的紫之上夫人,源氏死後還將二條東院賞給花散里,花散里在夕霧的照顧下,安享晚年。


這兩位其貌不揚的女子,下場都比美女空蟬、夕顏、紫之上、朧月夜,還有第二代的大女公子、浮舟這對同父異母的苦情姊妹花幸運,由此推論《源氏物語》的背後,也許另有推手,就是希望女婿好好疼惜女兒的那位泰山大人。


在那樣的時代氛圍下,女人十分脆弱無奈,她們的一生幾乎都被命運的簾幕豢養在小小的格子門內,瘦弱、多病、蒼白、哀怨,彷彿皆是為了償還風流債而生,了卻夙願而死。紫式部感慨「這個惡濁可欺的末世……總是越來越壞」,《源氏物語》由盛而衰的荒涼頹圮,比曹雪芹的《紅樓夢》早了七百年。


宇治的「《源氏物語》博物館」2008年籌備一連串活動,5月31日至6月22日,由宇治巿公園綠地課主辦「源氏夢螢」,讓大家在植物公園內傾聽流水聲,幻想源氏螢穿梭飛舞的世界。8月10日宇治巿觀光協會在宇治川上主辦花火大會,七千發的煙火,照亮夏日夜空,是一千年的華麗約定。9月3日《源氏物語》博物館十周年後重新開館,從這天起一直到11月3日,將公開「五攝家」當中,「近衛家」珍貴的「陽明文庫」,源氏迷可以在博物館的貴重資料企畫展示室看到。10月16日到23日還有燈會,宇治上神社開放夜間參拜,博物館、宇治橋邊、散策步道都將點燃夜燈。十月下旬到十一月上旬,如果參加他們「宇治十帖」古蹟健行,全程完成者還可以得到紀念徽章。


遠在另外一頭琵琶湖畔的「《源氏物語》千年紀in湖都大津」也不落人後。石山寺號稱《源氏物語》發祥地,這裡特別設置「源氏夢回廊」,一整年都可以在石山寺不同殿堂中,參觀和紫式部有關的展覽。石山寺地處偏遠,要搭京坂石山坂本線出城,石山寺只從早上九點開放到下午四點半,扣掉爬山的時間,需提早出發,最好預留一整天的時間慢慢遊賞。如果錯過上半年的《源氏物語》日本刺繡展和染色史家吉剛幸雄衣裳展;下半年還有「紫氏部千年戀館」,展示吉永小百合飾演紫氏部,或天海祐希飾演光源氏的戲服。10月12日以後,還有十二單衣試穿體驗,注意先確定時間,而且每天午前、午後只有各四個名額。


過去比較常在京都玩耍,弄不清楚遠在琵琶湖畔的石山寺,為何和《源氏物語》也有關係,後來看到一份地圖,才發現若以京都為中心,右至石山寺,上至北山,左至嵯峨野清涼寺,右下至宇治,左下至明石、須磨,足跡跨越京都府、大阪府、奈良縣、兵庫縣和滋賀縣,全都是小說的場景,難怪全體總動員。


京都府的活動更多,大多以博物館、圖書館為主軸,包括講座、文化展、能面展、茶陶器展、繪卷展、室內樂、朗讀、舞蹈劇,還有將《源氏物語》比較西歐宮廷文學中的王妃之戀演講等,整個委員會從2007年1月30日就成立,運作至今。


這樣大費周章,是否已將《源氏物語》的輪廊描繪得更加清晰?我並未刻意參與這場千年盛會,只因無法連續訂到旅館,被迫暫離京都兩天,卻意外發現石山寺和另一座與藤原道長息息相關的三井寺,一站比一站盛開的櫻花,讓我幾乎處於幸福滿溢的亢奮狀態。紫式部認為物語有「瞭解世相」的功能,她寫《源氏物語》,寫的是真實的人生,看書中四百多個人物進進出出,為愛煩惱,為情痛苦,借景抒情,借物抒懷,最後除了遁入空門,幾乎難得善終,難怪紫式部喜歡白居易,《源氏物語》是她筆下一卷日本平安王朝的〈長恨歌〉。


這是個幸運的愚人節,花開得不能再好,雨下得不能再多,一千年後是否還有癡人追櫻?逐字逐句探索紫式部筆下千迴百轉的愛恨情仇?

Wednesday, October 29, 2008

全台我最靚》超正美女辣師現身

2008-10-29報導/許怡雯 攝影/焦正德
(更多內容,請詳閱本期《時報周刊》)

喀喀阿瑪老師上課總是短裙配上高跟鞋,難怪學生從不缺課。(時報周刊)



「地圖日記」網站舉行「超人氣美女老師」票選活動,引起網友熱烈回響與支持,卻在決賽前一周傳出利用人頭帳號「灌票」,有老師憤而退賽,網友傷心生氣地說:「原來老師也會作弊!」
超人氣美女老師」網路票選活動,是由知名的地圖日記網站舉行,九月初開始,十月二十五日截止,只要從事教育工作的女生,不論是實習老師、大學教授、補習班的老師,或是舞蹈老師等,都可以參加,短短十天不到,有近二百名的美女老師報名。

投票方式除了網站的會員外,還可利用手機簡訊;不過,由於簡訊需要付費,大多數人都依靠網路為主。眼尖的網友發現,有參賽者在一個晚上,票數暴增二千多票;網友小P說,就算會員一天可投五票,全投給同一人,也得要有五百多人,在同一個夜晚上線投票,有那麼多半夜睡不著的閒人嗎?

隨著比賽接近倒數,「灌票」疑雲愈演愈烈,網友除了在留言版安慰支持的美女老師外,還上對手的留言版冷嘲熱諷,雙方你來我往,甚至還到PTT網站裡開闢戰場,嗆聲互罵到不可開交。

支持者吵得凶,罵得也凶,難聽的、諷刺的什麼都來,有的參賽老師嚇到退賽,默默把相本給撤下來,有的老師則寫日記抒發不滿與委屈;排名始終在第二名的小咨老師,與第七名的瑤瑤老師,則選擇退賽,但不撤下相本,因為不願讓支持者失望。

錢熙瑤退賽遠紛爭

本名錢熙瑤的瑤瑤老師在台北巿龍安國小任教,參賽時間晚,人氣卻十足,一度衝到七千多票,排名第七,卻在兩個星期前,宣告退出比賽,她寫了一篇名為〈重要聲明〉的日記,向支持者道歉與說明退賽原因。

她說:「很多人都覺得,結果是重要的,過程並不重要。偏偏,我的想法就不是這樣,即使成王敗寇、即使一意孤行,瑤本來就打算要一路支撐到十月二十五日,用我自己的方法,呈現真實的我,不灌票、不鼓勵投票部隊、不申請假帳號。」

「我一直都對這樣的自己很自豪,因為點入許多參賽者的網頁,呈現在眼前的是雙方支持者彼此的攻訐、甚至叫囂,彼此互指對方灌票等行為,我一直很慶幸我的網頁是一片乾淨的園地。」


瑤瑤老師感嘆地說,或許現代的價值觀變了吧?她從事教育工作,看到現在的孩子重視結果,而不在意努力的過程,因此有時會不擇手段,站在她的立場,會想要去教導他們一些觀念。看到活動變成這個樣子,她開始明白:因為大人也很功利主義,所以教育出來的下一代就是會這樣。



沈咨吟最有孩子緣

從開始人氣就很旺的小咨老師,排名始終在第一名與第二名間,與喀喀阿瑪老師呈現膠著戰,但小咨老師也受不了灌票與網友不理性的謾罵,選擇「柔性退賽」,就是不撤下相本,不回應、不鼓吹投票等。

網路上的小咨老師沈咨吟,年紀僅二十四歲,在三重永福國小擔任實習老師,說話很快,伴隨著爽朗的笑聲,讓人覺得她比較像是學生。她說,因為帶的都是小學生,所以心情都跟著變年輕。

談起灌票風波,沈咨吟說,當初會參加比賽,只是好玩,沒有抱太多的期待與想法,更不用談到排名,想不到,網友大力支持,讓她一直衝到第二名,卻傳出灌票。

沈咨吟說,本來她沒有察覺,還是支持的網友提醒才發現,有人一夜之間票數暴增二千票,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進去查閱IP位址,很多是相同,或是有帳號沒有資料,明顯就是假人頭帳號。

看到都是假人頭帳號在灌票,她覺得很沒意思,於是宣告退賽,也就很少上網站與支持者回應互動;不過,網友依然很支持,居然還維持在第二名。學生知道她有參賽,回家都要父母上網投票,有些家長根本搞不清楚,以為小孩學壞了,緊張得到學校問老師,讓她覺得好笑又感動。

在學校裡,沈咨吟雖然是實習老師,卻與學生打成一片。她說,長相也很重要,因為小孩子會比較喜歡你,也會聽你的話。不過,有時也很沒大沒小,不把她當老師。

有小學生就幫她取了綽號叫「蘿蔔腿老師」,沈咨吟笑著說,她小時候練田徑,小腿很結實,又愛穿裙子,調皮的學生就亂取名,不過,她反而說這樣才站得穩呀。

沈咨吟說,反正都已經退出比賽,也就不管什麼灌票,總之她比賽都光明正大,給學生一個良好示範,也就不怕站上講台,這是參加任何比賽都該遵守的原則,她做到了,相信她的學生也會感受到。


馬子凡駁灌票第一

面對灌票的指控,人氣始終維持前二名的喀喀阿瑪老師,一點都不為意地說,當初參加比賽是在補教界的網站上,網友呼朋引伴相約一起來,本來就是抱著好玩的心情參加,這只是一個遊戲,不該為了不實的指控生氣,或是去辯解。

從事補教工作多年,本名馬子凡的喀喀阿瑪主要教授國文與作文,學生族群遍及國小到高中,甚至有些文學獎項的比賽,也會擔任評審工作。可能是補習班的關係,加上獅子座個性,不少同學都當她是朋友,一知道她參選,立即在網路上放消息,還幫忙拉票,票數自然衝得很高。

對於灌票一說,馬子凡老師說,她是個電腦白痴,只會最基本的文書處理,根本不懂怎麼灌票;何況補習班的課程外,她還幫忙編教材,時間都不夠,怎麼有空去灌票?

對於網友質疑,甚至謾罵,她說,不在意是說給自己聽,因為沒做卻被莫名指控,心情也會變差;但是,個性倔強的她,總要求自己,不能掉下眼淚,反正就是努力做就對了。

馬子凡個子很嬌小,卻有著豐滿D罩杯的好身材,一頭金色挑染的鬈髮,大眼晴配小嘴、尖下巴,古典美人胚的臉蛋,配上魔鬼好身材,要是再看到她上課的情況,真的不投她一票也很難。

她坦承,長得漂亮確實有助於上課與學生互動,記得有個學生家裡很有錢,個性很驕傲,誰的話都不聽,上課見到老師也不起立問候,獨獨在她的課堂上,會乖乖上課,還不時下課就跑來問問題。比較誇張的是,有個國三的學生,居然以考試成績為獎品,約她看電影;但她才不買帳呢。

信箱註冊很難作弊



對於灌票一事,地圖日記網站經理劉興翊說,當初在教師節前夕舉辦「超人氣美女老師」活動,希望藉由分享老師教學及個人的相片,讓網友看到老師的美麗,也看到她們與學生間和樂的互動,辛苦及愛心。

這個平台讓老師們抒發教學心情及故事,並且得到網友們的回饋及鼓勵,當作教師節的窩心回憶,想不到,老師們的文章一上網都獲得很大的回響及共鳴,這表示美女老師讓人賞心悅目外,她們真心熱愛教職並全心投入的熱忱,更值得被討論。


劉興翊強調,有許多網路上的票選活動,都是不需要經過認證就可以投票,確實會有很嚴重的灌票問題;但地圖日記舉辦每檔活動,都規定一定要經過信箱註冊認證,或用Yahoo帳號才可投票,而且每人每天的網路票數是有限制,想要作弊恐怕很難。

從系統去看投票紀錄,有許多票數是從鄰近的IP來投的,的確很可能是因為來自同一學校和同一電腦教室,但為了公平性,在程式上限制每個IP一天最多只能投十五票,來防止類似問題。

劉興翊強調,人氣高的網路票選美女活動,有時不一定最美,但可以確定的是,她一定最勤快與最親切。

喀喀阿瑪老師人氣高的主因,除了長得美外,與網友的互動更重要,她總是很耐心地回覆網友,每天上網寫心情寫日記,與大家分享,就像是朋友般,當然會得到支持。

人生轉折

邱義仁從權力最高峰到列貪污案被告,令人不勝唏噓。圖為他昨出門遇上記者,針對巴紐案侃侃而談。田裕華攝圖片: 1 / 1
談人生轉折,沒有比邱義仁更令我感慨的故事。
邱義仁曾是一名票據犯的兒子,年幼時期他隨著父親躲債,四處搬家。這在他身上歷練出成長後驚人的冷靜,也歷練了他嘻皮笑臉打發人生低潮的態度。在表面強大的冷靜下,他身體裡隱藏著難以道人的負面性格,不安且猜忌;認得邱義仁的人,總不禁被他幽默與泰然自若的性格吸引;但和他有政治利害衝突的人,往往感受到的是他陰沉面下的無情與狠毒。


從不給對手留餘地
出任扁政權不同總舵期間,他主張「割喉割到斷」、「烽火外交」……,他的鬥爭毫不留情,也不會給對手留下任何餘地。從黨內派系角逐到黨與黨鬥爭,他能奪權就毫不遲疑奪權。1986年民進黨剛成立當日928,謝長廷還為親手促成組黨成功雀躍不已,當夜邱義仁已召開新潮流派系會議,決定與江鵬堅聯手奪取黨權。邱義仁認識他的妻子江美玲,是他擔任張俊宏省議員助理時期,邱因此曾協助張俊宏的前妻許榮淑辦《深耕》雜誌對抗康寧祥;張俊宏坐牢八年後出獄,邱已成黨內一方之霸,張俊宏則不解的面對昔日助理對他無情的路線批鬥。
追隨陳水扁,使這位曾窮困潦倒的書生達到了權力最高峰;八年後,也因此跌到了人生的最谷底。他的家庭已然破碎,就在權力無盡的追逐中,他忘了關懷永遠默默付出的妻子。邱義仁的妻子是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她與邱義仁結婚,除了付出只有付出。這幾年因著邱在政治上表現令人側目,國民黨經常有人拿江美玲的置產做文章。知悉江的人,都會為其感覺不捨與不平。邱江二人,在極年輕時,分享共同的民主政治理想,但一個家不能兩個人都沒有收入。江美玲開始進入美商從廣告調查部門,一路跳升行銷協理,最終出任舒潔總經理。這一點一滴,都是她咬著牙苦出來拼出來的。她七個月懷孕流產,躺在長庚等了十幾個小時丈夫才出現;她為了客戶簡報拼業績得了職業病膀胱炎,丈夫沒有安慰她還與她半開玩笑。她是那麼地深愛她的丈夫,尊敬她丈夫的政治理想。她把丈夫交給了社會,自己一步一步地撐起一個家,養大小孩。
這幾天媒體守候的邱義仁汐止家,是邱江兩人第一個像樣的家,他們兩人曾在寂靜的汐止金龍湖旁,築起人生的第一個夢。那時邱義仁還陪江美玲逛逛街,買點民俗小骨董,養個小金魚,蒐集鋼筆。直至汐止大量開發,直至邱義仁的政治生涯權力大漲;他們的家,逐漸變調。
我從22歲起,算熟識邱義仁吧。我們個性甚不合,但也前前後後工作往來了16年之久,他的周遭朋友我都相當熟識。看著他把人生58年玩到如今的地步,即使10年前我們已絕交不往來,甚至我離開民進黨主要對著我以拜耳公投案發動鬥爭的也是邱義仁;我仍為了他今天的「下場」覺得不值、不捨。至今我解釋不出邱義仁為何前前後後說與做了那麼多矛盾之事,但我仍相信邱義仁不是為了錢,他不是貪錢之人。權力使邱義仁墮落,但金錢不會使他墮落。他工作不拘小節,甚至到了非常不幹練的地步;這與他操作權力時的精明,判若兩人。我想即使今天,他連在國外如何開個帳戶,都不會;恐怕存摺也和我差不多,只是假手秘書。


熱血青年迷失方向
邱義仁與馬英九同年,同進台大,一個留長髮嚮往60年代自由主義聆聽殷海光的熱血青年;一個循規蹈矩每天跑操場背英文單字努力往上爬的務實青年。一個在芝加哥讀書打工至肺病吐血回台對抗蔣氏獨裁,一個留美申請綠卡並獲中山獎學金補助回台立即出任蔣經國英文秘書。1980年高雄事件,馬英九站在獨裁的一方為鎮壓迫害人權背書;邱義仁則開破車跑到洛杉磯找許信良,「要為被關的黨外朋友報仇」。
28年後,馬英九當選總統,成了清廉政治的符號;而邱義仁失去一切權力,身分貪污案被告;並且一生相守的妻子離開了他。
邱義仁如果人生犯了最大的錯,是他太迷信權力,權力使一個熱血青年迷失了他的人生,也迷惘了他的理想。經此文,給邱義仁遙遠的祝福,祝他早日走出權力帶給他的痛苦;回到當年約翰藍儂的信徒時光。人生永遠會有下一個轉折。


陳文茜

秋聲

余光照  (20081029)




 十月已經接近尾聲,周遭的空氣卻還是暑氣逼人,法國梧桐樹上依舊綠葉青青。不過四季分明的上海若是轉變起來,可也從不拖拉,層次分明。早上還在懷疑秋天今年是否缺席,中午熱烘烘的空氣裡突然落下水滴,一陣雨過後,傍晚的氣溫便明顯下降,需要套件夾克或是外套當心著涼。

 皮膚感覺冷了,耳朵開始聽到窸窸窣窣的聲音。記得頭一年剛來上海第一次注意到的時候,正走在一條堆滿飄落梧桐葉的幽靜小路,兩排古意盎然的老洋房。我走走停停辨識了許久,不是手機,應該是什麼蟲子在叫,四周卻沒有草地或樹叢,這不可能是夏天樹上的知了。

 到了路口紅綠燈暫停,才發現聲音從站在我身邊的陌生男人身上傳出,我們兩人剛才在路上一前一後或快或慢各自散步著,他約莫四十出頭,或者更年輕,一身深綠夾克,黑色西裝褲與皮鞋,再尋常不過。眼看紅燈就要轉綠,我一時拿不定主意要不要冒昧問他那聲音是什麼,一眨眼他便走過街頭,轉進一處弄堂。當下既然沒出聲發問,眼下也就沒必要再追過去打攪,當天的疑問當天也就忘了。
 隔了幾天便有了解答,多謝我平常慣用的機場接送的計程車司機。

 上海的國際航班在浦東機場起降,市區過去不到一小時,雖然有便宜高速的磁浮列車,但是車站不在浦西,不方便,再說計程車又不貴,大概150人民幣,我每次都是固定叫車去機場。這輛計程車有兩個師父隔天對班開,其中一位師父姓祁,約莫四十,總是西裝白襯衫,很有禮貌,那年我整個夏天進出浦東機場的行程都沒遇上他開車。散步聽到蟲聲後的幾天,我到香港出差,正巧輪到祁師父當班。

 車子從市區開上南北高架,過了瀘浦大橋,便一路高速直奔機場。窗外一塊塊大型廣告牌次第飛過,體現了上海的快速發展,一陣一陣窸窸窣窣的聲音在這時響起,把我的視線拉回到車內,搜尋了幾秒,停在祁師父身上。平常不多話也很少跟客人搭訕的他經我一問,回頭給了我一個神祕的眼色,嘴角一抹得意的微笑,右手往兜裡掏了掏,遞過來一個黑黝黝的小盒。

 小盒不及巴掌大,黑色的木紋泛著手澤的油光,上有開口若干,看得到裡面有隻小蟲子。我說:「蟋蟀是吧?」

 「正確地說,不是,」祁師父驕傲地解釋,「這是蟈蟈,叫聲好聽,蟋蟀通常是拿來鬥的,聲音不是強項。」

 祁師父的話匣子就此打開,跟我詳細說明那個盒子是檀木做的,有的蟲盒用竹子,也有用象牙,做的可精巧了,並從夾克內口袋裡又掏出了兩個蟲盒,一隻是螽斯,一隻是蟈蟈。他說,秋天就是鳴蟲的旺季,北京上海都有鳴蟲會,同好相聚,各自憑眼光挑選蟲子,好的可是價格不菲,上萬的都有人肯下手。

 「你也下這麼大手筆?」

 「余先生您笑話我了,我開出租車的。」

 「但是我聽你的蟲子叫的真好聽,該也不便宜吧。」

 「哎,這不是我自誇,玩蟲子玩了十幾年了,我選中的都不差,不貴不貴。」

 他繼續說著蟲子的點點滴滴,我聽了不禁莞爾。他好比是音響發燒友一樣,私底下砸錢買器材,又不敢讓老婆或家裡人知道,今天放在朋友家聽聽,明天搬回自個家說是跟朋友借來聽的,總是有點欲言又止,但在談起那耳朵聽出油來的器材時,滿腔的興奮與驕傲哪藏得住,一切溢於言表。

 「聽說好的蟲子都在山東?」我這個外行繼續提問。

 「那是因為山東的農民窮,所以有人抓蟲子供應市場。其實江南也有很多好蟲子,紹興的就很不錯,不過我們這兒的農民富,不需要靠抓蟲子賺錢,你得自己下田找。」

 機場也就到了,我趕緊把三個蟲盒還給他。下車時跟平常一樣握手說謝謝,我第一次注意到他笑得如此燦爛,身上窸窸窣窣此起彼落。

As U.S. economy slows, credit card crunch begins

As U.S. economy slows, credit card crunch begins
By Eric Dash Published: October 29, 2008

First came the mortgage crisis. Now comes the credit card crunch.

After years of flooding Americans with credit card offers and sky-high credit lines, lenders are sharply curtailing both just as an eroding economy squeezes consumers.

The pullback is affecting even credit-worthy consumers and threatens an already beleaguered banking industry with another wave of unprecedented losses after a gilded era in which it reaped near-record gains from the business of easy credit that it helped create.

Lenders wrote off an estimated $21 billion in bad credit card loans in the first half of 2008 as borrowers defaulted on their payments. With companies laying off tens of thousands of workers amid the crisis, the industry stands to lose at least another $55 billion over the next year and a half, analysts say. Currently, the total losses amount to 5.5 percent of credit card debt outstanding, and could surpass the 7.9 percent that occurred after the technology bubble burst in 2001.

"If unemployment continues to increase, credit card net charge-offs could exceed historical norms," Gary Crittenden, Citigroup's chief financial officer, said.

Faced with sobering conditions, companies that issue MasterCard, Visa and other cards are rushing to stanch the bleeding, even as options once easily tapped by borrowers to pay off credit card obligations, such as home equity lines or the ability to transfer balances to a new card, dry up.

Big lenders — like American Express, Bank of America, Citigroup and even the retailer Target — have begun tightening standards for applicants and are culling their portfolios of the riskiest customers. Capital One, a big issuer, for example, has aggressively shut down inactive accounts and reduced customer credit lines by 4.5 percent in the second quarter from the previous period, according to regulatory filings.

Lenders are shunning consumers already in debt and cutting credit limits for existing cardholders, especially those who live in areas ravaged by the housing crisis or work in troubled industries. In some cases, certain lenders are even pulling in credit lines after monitoring cardholders who shop at the same stores as other risky borrowers or who have mortgages from certain banks.

While such changes protect banks, some can come back to haunt consumers. The result can be a lower credit score, which forces a borrower to pay higher interest rates and makes it harder to obtain loans. A reduced line of credit can also make it harder for consumers to manage their budgets since lenders have 30 days to notify their customers, and often do so only after taking action.

The depth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has shocked a credit-hooked nation into rethinking its habits. Many families once content to buy now and pay later are eager to trim their reliance on credit cards. The Treasury Department, which is spending billions in taxpayer money to clean up an economic mess triggered in part by all sorts of easy credit, recently started an advertising campaign inviting consumers to check into the "Bad Credit Hotel," an online game that teaches the basics of maintaining good credit.

At the same time, the fear factor among lenders has deepened just as the crisis makes it harder for some financially stretched consumers to wean themselves from credit cards for even basic needs, like gas and food.

"We are not going to say, yahoo, this is over and extend credit like we did without fear," Jamie Dimon, JPMorgan Chase's chief executive, said on a recent conference call. "If you're not fearful, you're crazy."

The credit worthy are no exception. American Express, which traditionally catered to more upscale cardholders, said it would be increasing the effective interest rates by 2 or 3 percentage points for a broad range of its credit card holders — a move that could, for example, push a 15 percent rate up to 18 percent.

"We think it's prudent given the nature of those products and the economic environment we face," Daniel Henry, its chief financial officer said on a recent conference call.

Some reward programs have also gotten stingier as lenders cut corners to save money. Card companies, for example, have taken to substituting Sony big-screen television with a cheaper brands as a way of lowering the cost of their redemption prizes.

For less credit-worthy customers, issuers are pulling back on promotional offers that allowed borrowers to pay no interest for months as they try to get ahead of stiffer lending rules that have been proposed by U.S. government banking regulators and Congress.

The regulations, while beneficial to consumers, will curb profits on their riskiest customers. JPMorgan said that it was withdrawing some of its teaser-rate loans that were only marginally profitable. Discover Financial shortened the duration of its zero-balance offers.

And lenders, overall, are slowing the flood of mail offers to a trickle with moves that would translate for the average American household into about 13 fewer pieces of credit card junk mail a year than its peak in 2005. Mail offers to new and existing customers are on pace to drop below 8.4 billion pieces, the lowest level since 2004, according to Mintel Comperemedia, a direct marketing research firm.

Online credit card applications have fallen for the first time in five quarters, in part because customers are receiving fewer mail offers that drive them to the Web, according to data from ComScore, an Internet marketing research firm.

"We used to get a couple of offers a week, but I haven't seen a credit card offer in over a year," said Brett Barry, who owns a real estate agency outside Phoenix and described his credit record as strong. "What blows me away is these companies are in the business of extending credit, but they don't want to do it for me."

Barry said that, without any notice, American Express has reduced the credit limit on his business and personal credit card at least four times in the last year, which he said had lowered his credit score. The moves have also made it difficult for him to manage his payroll and budget, he said.

"Credit card issuers have realized that their market is shrinking and that there is no room for extra credit cards, so they have to scale back," said Lisa Hronek, a research analyst at Mintel. "People are completely maxed out with mortgages, home equity lines and credit card debt."

At the same time, credit card profit margins have been narrowing, largely because lenders' own financing costs remain elevated as investors spurn credit card bonds, just as they did mortgages. Another factor is that the interest rates banks charge even credit-worthy borrowers, meanwhile, had come down in the wake of emergency actions taken by the Federal Reserve to ease the credit crisis.

Meanwhile, bank executives say consumers are starting to pull back on spending, a pattern that may become clear Wednesday when Visa reports its third quarter results.

In previous downturns, banks could make up the missing profits by raising fees. This time, there may be less room to maneuver.

"The last time credit costs spiked, the late fees were much lower so card issuers could turn to that and re-price more nimbly," a Morgan Stanley analyst, Betsy Graseck, said. "There is just more scrutiny now, and coming after subprime the mortgage crisis, the world is more sensitive to the way lenders behave."

Tuesday, October 28, 2008

聯合報文學獎》靜靜的生活 訪唐捐

【聯合報╱張維中】 2008.10.29 01:09 am


唐捐獲得聯合報文學獎雙料冠軍頭銜的這一年,不過才二十五歲。對於許多致力於創作,特別是在校園裡也希望有朝一日能獲獎肯定的學子來說,他的表現似乎變成大家努力的某種標的。這其中也包括剛成為大學新鮮人的我。

對作品風格有信心

我和唐捐分享當時跟幾個喜好寫作的社團同學,反覆閱讀或討論他作品的往事。他聽了以後,露出一貫靦腆的表情,不好意思地說,「所以這樣應該可以算是我的代表作囉?」我點頭,並追問他,當年得知自己成為雙料冠軍時的感覺是什麼?是否忽然間覺得成為注目的焦點?

他想了想,笑起來:「好像也還好耶……」

唐捐說話時臉上的表情總是靦腆的,略帶笑容。速度不疾不徐,語調上通常沒有太激動的情緒展露出來,就算他正在講的是一件好笑的事。與他共事過的朋友常戲稱,他其實有冷面笑匠的潛能。

「說真的,我當時沒辦法特別分辨出得到兩個首獎跟一個首獎的差別。因為光是能夠得到一個首獎就令人相當高興了,整個情緒已經是很飽滿的,滿到蓋過了去思考兩個首獎的感覺。」

「事後回想起來,能夠同時得到兩個首獎,實在是運氣好。得文學獎多半也是要靠點運氣的。不過,靠運氣的前提是作品的本身要有一定的水準才行。」

唐捐說,他對於自己的創作,是有某個程度的自信的。

他認為自己的作品本來就流動著獨有的風格。這些是來自於他「內在」對自我的信心。至於得到文學獎的意義,是代表著有了來自於「外在」的肯定。尤其對一個尚在尋求肯定的年輕作家來說,是很大的鼓舞。當有了外在的肯定以後,就更能鞏固內在的信念。

「所以,得不得獎,對作品風格本身來說,是沒有改變的。」他打趣說:「當然,最實質的改變就是多了一筆獎金哪。」

唐捐說,偶爾有機會重讀自己過去的作品時,他可能會從過去的創作,翻轉出新的靈感。

不過,他承認,回頭看自己得獎的作品時,也會覺得當時的東西很青澀。但是他知道每一篇作品都是有其時間背景的,代表著某個階段的自己。

把論文當作創作的延伸

十年來,唐捐出書的產量並不高,尤其他近年致力於教職工作後,在報刊雜誌上的發表更是惜墨如金,不輕易出手。

「其實我已經累積有一本書稿的量了,」唐捐透露:「可是,那些文字,我不滿意。愈看愈不行,所以也覺得不該結集發表。有些太實驗性了,自己都很清楚那絕對是無法拿出來見人的。」

所以唐捐說,他後來常以為,一個作家太有「自知之明」或許不見得是好事。

「因為如果自己並不覺得寫出來的東西太實驗性,那麼就不會瞻前顧後想得那麼多。一旦太有自知之明時,就容易卡在自己這一關。」

然而,現在將創作的腳步放緩,唐捐認為其實是好的。

由於沒有急迫的時間壓力,當他產生了某個創作上的想法,便可以儲存在腦海中慢慢構思,透過生活裡各種經驗促使其發酵,累積出更多的可能。

「甚至花一整年,只想一篇文章如何有個好的開頭,也不錯。」

我反問他,那麼,會不會有「不寫的焦慮」呢?畢竟,一個創作者如果只停留在 「想」的階段,卻始終沒有把概念產出時,可能會感到不夠踏實吧?

「還是會耶。」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好像被看穿了什麼似的笑起來說:「所以,我漸漸地將我所撰寫的論文研究,當作創作的延伸。」

唐捐認為,身為一名創作者,同時在大學裡教授文學課程時,應該也必須和其他學術理論者有所區隔。也就是說,他可以將自己對於創作的經驗,植入教學研究之中,成為學術的養分。當創作的試驗和力量用於學術時,學術就成了他創作的精華與延伸。

「我甚至覺得,當我這麼做的時候,那股從文學所傳遞出來的力量,比創作更為強大。」

「畢竟創作是以一人之名而完成的事情,所有的東西都是以作者本人為中心點;而學術卻涵括了更廣泛的空間和時間,能承載的分量更多。」

在校園裡教授文學課程,往往得面對現代人對於文學的輕視和質疑。

當身處於中文系的學生可能都不太愛看書的時候,唐捐是如何告訴學生們,文學的意義和價值呢?

他引用了中國內地詩人海子寫過的一段詩句,「麥地,當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你不能說我一無所有,你不能說我兩手空空」,作為他對於文學的詮釋。他認為文學的價值或許就像這首詩所說的,也許是抓不到的,但又如此豐碩。文學應該比「實用性」有更高的層次,像是詩中寫到「痛苦地」三個字,一種對世界抱有一股美學式的生命體驗。

宅男生活

唐捐目前正在著手升等論文的撰寫,研究的是魯迅的作品。既然是魯迅專家,自然得問問他最推薦魯迅哪一部作品。他回答《朝花夕拾》。

他把課程集中在同一天,每周只需要去學校一天,其餘的時間都待在家裡,很少出門。「已經變成宅男了。」他自嘲。

「還好我本身是個主觀意識滿強的人,不太需要依靠外在環境,自己就可以產生出許多的經驗,所以也不會覺得因此有什麼困擾。」

問他最近一次進電影院是什麼時候,似乎把他給問倒了。他尷尬地想了很久,最後自己也忍不住笑出來。

「《鐵達尼號》。」

在場的人都跟著他笑起來。十年前哪。

「我會租DVD回家看啦。可是,好像也都是老電影。比如有陣子特別喜歡看科幻片,也正在從事這方面文體的創作跟研究,就把《星際大戰》又看了一次。」

唐捐家裡有一扇很大的窗戶,陽光篩進來的地方擺著讀書的椅子,背後就是一爿落地的大書櫃。離開他家之後,這畫面始終還停格在我腦海。自稱是「宅男」的他,每天就是在這個靜好的環境裡,建構著一個不假外求的世界吧。

我想起魯迅在《朝花夕拾》裡寫過的一句話,「常想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來,然而委實不容易。目前是這麼離奇,心裡是這麼蕪雜。」

能夠閑靜地生活,並且享受,從來就不是件容易之事。

唐捐顯然已經擁有。


●唐捐以〈暗中〉、〈暗中三首〉獲1994年第十六屆聯合報文學獎散文首獎、新詩首獎。

身段柔軟熬出一片天

2008-10-28文 /許瓊文 攝影/杜志剛


全台灣最紅的大廚鄭衍基維多麗亞酒店「東餐廳」廚房,中午時刻,近10位廚師正在準備餐點,大火炒、熱油炸的聲音吵雜,只見阿基師(本名鄭衍基)矮小的身影,在廚房內來回穿梭,大聲的下指令:「今天有衛生局的人來訪,請大家全力配合、全力配合,需要看任何檢查的表格,就掛在我門口,直接拿去」。
接著,阿基師快步走到座位區,立刻放慢腳步,輕聲細語,對每一桌的客人鞠躬、微笑,許多客人是慕名而來,大聲叫著「阿基師」找他簽名、合照,儘管有其他事情在手上,阿基師也會停下腳步,與客人聊上幾句。

隔天星期三,是阿基師固定休假的日子。但一大早,他還是戴上安全帽騎摩托車,到維多麗亞酒店巡視一下,確認當天的宴席狀況;中午又跨上機車趕到《型男大主廚》的錄影現場,開始錄影到晚上11、12點,一口氣就錄了5集。管理、主持的工作外,大學科系也需要他。輔仁大學餐旅管理系、實踐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系,都找阿基師擔任技術講師。

堅持騎摩托車,毫無架子

年屆55歲,阿基師今日的風光與搶手,對照年幼時很早進入社會,年少當學徒苦熬的日子,早可說是「媳婦熬成婆」了,但他卻推說:「我覺得我不是『婆』,不認為我是大廚,這樣就不會有大廚的習性。」

「習性」的等同符號有「自大」、「狂妄」、「霸道」與「無禮」。但這幾個元素,不管人前人後,在阿基師身上都很難嗅到。

以交通工具這件事來說,三立電視台主管為了讓他往返錄影方便,主動安排車子與司機,但被阿基師拒絕了。

「啊我又不是老闆,我不用車子啦,騎摩托車比較方便,上班、下班、到學校上課、到三立錄影,我統統都騎摩托車,習慣了啦,我沒那麼嬌貴,也不需要那些派頭。」

就連身為維多麗亞酒店職級最高的餐飲執行副總經理,公司為他準備的寬敞辦公室,阿基師也不要。

他堅持辦公室就要在廚房裡面,小小不到兩坪的空間,完全沒有派頭可言,阿基師卻不以為意:「在我們這一行,就是要走動式管理,公司的大辦公室我不要,在廚房才能最貼近第一線指揮。我在這裡,任何人要找我隨時都可以進來,離員工最近,我還想把摩托車牽進來放,方便我到處走。」


維多麗亞酒店公關經理黃瀚慧也證實,「我們有準備給阿基師的辦公室,可是師傅不要。」

沒有脾氣的小頑童

緊鄰廚房的吵雜聲,阿基師在辦公室說話常得放大音量:「我要那麼大的辦公室幹嘛?那是表象,很容易就忘了自己是誰,得意忘形了,我沒有讀什麼書,看到你們這種有讀書的人,我都見笑(台語)得想要躲起來了,不需要、不需要大辦公室。」

把自己原來可以享受的特權看「小」,一個人的氣度有多大,也格外分明。

錄影時,工作人員會在換場的緊湊時間中,跟阿基師一一確認食材,如果準備的不夠完整,來不及重新準備,阿基師從不會發脾氣,反而會自己想辦法,在節目中圓回來,不至於露出破綻。

阿基師經紀公司的企劃陳虹君,跟著阿基師出席活動就遇過多次類似的情形,「儘管阿基師盡量講清楚,但難免會有疏漏,阿基師都說,沒關係沒關係,我來想辦法。」

和阿基師一同擔任《型男大主廚》節目的評審詹姆士,形容阿基師是「沒有脾氣的小頑童」,他記得在一次錄影時,阿基師要使用「刨絲刀」,工作人員準備的品質不好,因此在刨絲的時候,刨不出來,阿基師對工作人員使臉色,表示再換一支,一連換了三支,還是一樣難刨,阿基師只有笑笑的對著鏡頭說「啊!這個是要怎麼刨啊?」詹姆士說,這是他聽過阿基師說過最重的話。

但事後阿基師還會主動跟工作人員說:「妹妹,剛剛師傅不是針對妳,妳不要介意。」

苦熬8年,學會放下身段

阿基師身段柔軟、待人有禮的態度,其實也是源自於辛苦學藝的過程。

在廚藝這一行,即使到今天,都還是非常講究「師徒制」的傳承,一個學徒跟著一個大廚,入行的起步工作,都是從「跑腿」、「打雜」開始。

由於廚房工作耗費體力,身材高壯的容易受到師傅青睞,矮小的阿基師比較吃虧,當師傅在做菜的時候,都會故意把阿基師給支開,叫他去買東西、做別的事。

眼看同時期的人都已經從備菜、料理等,不斷地往上升,成為三廚、二廚了,自己還是小小的學徒,阿基師領悟到「我不期待我能升,但我可以期待我自己的學習。」


如今,阿基師出了名的「偷吃步」做菜法,其實是過去阿基師精進廚藝的方法,每當師傅在做一道菜時,阿基師都找機會在一旁切菜,趁機偷學,再利用休息的時候練習。

想起以前學做菜,阿基師感嘆地說「過去的師傅都怕功夫被學走,不教你我就自己偷學,看一次不會就看二次,偏偏同一道菜師傅不一定每天做,所以一道菜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完全看懂,而且休息時要自己偷偷練。」

阿基師記得學做蘿蔔糕就是如此,看了1、2個月,自己摸索,做完還不敢拿給師傅吃,先去外面買了幾家知名的蘿蔔糕,自己吃吃看,比較自己做得有沒有外面的好,滿意了才鼓起勇氣拿給師傅品嚐,請師傅指點。「人家(師傅)看我乖乖的,很認真,才會教我一點,」阿基師說。

因此,阿基師把腰彎得更低,撿別人不做的來做,當其他廚師爭先成為大廚的助手,想盡辦法往上爬時,阿基師最多就是煮7、80人的員工餐,既使如此,他也甘之如飴。「你要自己主動,多做一點,讓師傅喜歡你,才會願意給你機會,」阿基師說。學廚的苦點滴在心頭,吃苦當吃補,但是阿基師從來不計較,反而認為「人家肯收你就不錯了,哪還敢有多的抱怨?」

做人做的不好,做的菜也不好吃

「從小家庭教育就教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那時候師傅就像我的父親,我哪敢頂撞他,不要說頂撞,只要師傅說一就是一,我只有聽話的份。」

曾經有整桶滾燙的粥灑在阿基師的脖子上,他仍然咬緊牙,用裹了牙膏的毛巾包在傷口上,繼續工作。阿基師說:「那時候哪敢請假不來,都嘛是繼續硬撐,師傅看在眼裡,才多給你一些機會。」阿基師細數手上大大小小的傷疤,換來如今的成就非凡。

阿基師說:「做菜也有倫理,做菜就是做人,做人做的不好,他的菜也不會好吃到哪裡去。」

因為自己一路苦熬過來,知道學徒的辛苦,阿基師並不吝教導後輩,反而主動到學校教學生。

但也曾經碰過學徒學成後,卻不把阿基師放在眼裡,「你可以很清楚的感覺,他對待你的方式,跟當初來跟你拜師學藝的那種態度,完全不一樣,可能升上大廚了,就開始囂張了,不再像以前那樣了,」阿基師感嘆的說。


重視職場倫理的阿基師,看著許多廚師,迷失在名利之間,他更是引以為戒,「只要是長輩一定要尊重,那怕是洗碗的阿姨,我都教我的員工,一定要當作母親一樣尊重。」

走入電視,重新當學徒

《型男大主廚》主持人曾國城用「曖曖內含光」形容阿基師,指有才德的人光芒內斂,不求表面虛榮。「阿基師與人為善,沒有分別心,讓你跟他相處起來是舒服的,」曾國城說。

一路苦熬的阿基師,讓他更珍惜現在得來不易的機會,阿基師說:「我是活在當下,人才會務實,你問我未來還有什麼目標,我沒有看那麼遠,我只有做好每一步。」

(更多內容,請詳閱本期《CHEERS》)

实习医生格蕾 第一季 【美剧】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252800.html

grey

grey /gr'e/

共發現 5 筆關於 [grey] 的資料 (解釋內文之英文單字均可再點選進入查詢)
資料來源(1): pydict data [pydict]
grey
灰色(a.)灰色的,陰沈的(vt.)(vi.)(使)成灰色

資料來源(2): Webster's Revised Unabridged Dictionary (1913) [web1913]
Grey \Grey\, a.
See {Gray} (the correct orthography).

Monday, October 27, 2008

銀行家被精品迷惑了嗎?

許舜英  (20081025)




 東京股市徘徊在5年來的新低,看緊荷包的日本消費者開始走向下流社會,上流社會的精品消費市場開始急速萎縮,原本熱賣的歐洲名牌精品受到嚴重衝擊。據說這一波的經濟衰退導致許多「單身寄生族」消失,因為他們不再用全部的所得收入血拚一只當季的LV及CHANEL的包包。

 不久之前,在德國召開了一個名為Millionaire Fair的博覽會,這一個活動引起很多方面的輿論攻擊,主要的原因是金融海嘯帶給全世界的影響和震盪猶存,因此很多人譴責這一種鼓吹奢侈消費的活動。類似這種富豪博覽會展示的商品,很多其實是一種典型「壞品味」的示範,那些東西不外乎就是滿足炫耀金錢,雖然有很多是我們既使有錢也不會感到興趣的東西,例如:鑲鑽的衛浴設備、黃金馬桶、設計極其誇張的珠寶……當然,主辦單位可是不以為然,就像是Haute Couture,全世界可能只有二、三千人在買,所以Millionaire Fair的消費族群一定還是存在。

 全球金融海嘯之後,很多人都在關注名牌精品消費是否發生變化。作為精品消費市場第二大國的日本,那些崇拜名牌的日本上班族似乎開始反思,從名牌代表一種存在的意義,以及過去十年以來名牌集團的全球擴張與時尚的炒作所建構的全球化的價值系統,似乎也隨著金融泡沫化而產生一種心理價值觀的泡沫化。
 在當今這個世界上,真正能置身事外於這種潮流,擁有清醒的人生觀點的人,畢竟是不多的,大部分的消費者還是受制於媒體和主流消費價值。

 過去存在一種現象,這種現象就是年輕人覺得不需要買房子,因為大家對於買房子已經徹底絕望了,因此他們把大部分的金錢都拿來貢獻給名牌,但是隨著地球環境生態的惡化、食品工業的問題、對資本主義的不信任……讓人們開始更本質性地去質疑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所以對於像是日本精品市場急速衰退的現象,我不會感到驚訝。

 過去十年的時尚炒作已經到達一種瘋狂世界。即使你對生活美學再怎樣地講究,既使你再怎麼是一個如何如何的fashion victim,你也不需要在每一季非要擁有一個被大家狂熱追捧的包包。無論是YSL或是Chole,那些放在衣櫃裡的包包似乎才亮相5分鐘就沒有價值了,這些都是過度的時尚炒作所帶給我們的心理狀態。

 中國則是另一個故事。對比歐美、日本這些先進國家,他們經歷過所謂的吃盡穿絕,他們體驗過最美味的、最頂級的、最餘裕的生活享受,到了某一個階段之後,他們對於這些物質享受可能不再那麼狂熱,然而中國在這一方面才要開始。現在許多名牌精品集團對中國市場寄予厚望,而中國還沒有經歷過真正極致的消費,無論是中國的主流媒體或是主流意識,對於時尚和精品的消費中國還是停留在「跟隨」的階段,不是一種「innovator」,中國也還不是一個能夠引領價值觀的市場。

 中國的這些名牌現象也不過就是這兩三年的事,許多名牌旗艦店慢慢茁壯起來,各式各樣的精品時尚活動和推廣教育方興未艾,我感覺中國未來很可能會出現如同日本「單身寄生族」的一群人,尤其是那些在高度都會化城市生活的中國白領階級,他們才正要開始享受這些奢侈品和名牌的消費。都會的年輕人本來就有一種不對未來做長遠思考計畫的現象,他們更在意每一天生活消費的享樂,這些享受是他們急於追求的,房市股市的低迷似乎衝擊不了他們對精品的欲望,反而他們用更多的金錢去購買這些名牌奢侈品,而他們買名牌的方式也還談不上是用一種appreciate工藝、設計和品牌精神,當然,這些價值觀也隨著這幾年的精品普及化而漸漸喪失。

絕響──敬悼大導演謝晉

【聯合報╱辜懷群】 2008.10.25 04:10 am


謝導最喜歡上虞,他說上虞人勇於突破,「祝英台就是上虞人。」(連舉例都舉了個戲裡的女子!)他說上虞山明水秀,沒到過上虞不算到過中國;聽見我從未去過上虞,他一臉的詫異:「你太孤陋寡聞啦!一定要去!這趟就去!我的老家就在那裡!」現在,謝導在上虞辭世了。報載他的遺體已被悄悄運回上海,治喪委員會已由公家成立。像謝導這樣「級別」的大藝術家,治喪是國家的事。我試著想像載運他的汽車由上虞緩緩駛出:比照他少年離鄉闖蕩時的踽踽而行,都是同一條路吧?都是獨自一人!六十年後再出發,這次不能賦歸。

有緣認識謝導,是多年前白先勇的介紹。那時白大哥有意新排舞台劇《金大班的最後一夜》,董陽孜大姊推薦樊曼儂老師和我,聯手製作。雖然自知只能在樊老師身邊打打雜,我還是厚著臉皮接下了這個任命:參與白先勇作品的舞台化一直是我的嚮往!而白先勇的首選導演便是謝晉。樊老師與我因此分別到上海拜會了謝導,從此一見如故。謝導疼愛我,有如親人。《金大班》一案幾經周折,最後由謝晉電影公司獨力完成:劉曉慶的女主角,搭配趙耀民的劇本、上海話劇院的製作、熊源偉教授的導演,台灣這邊幾乎沒出什麼力。只有重情義的樊老師今年初把該戲請來台北連演數場。

話說自從認識了謝導,我到上海可「有地方去了」:每次赴滬,必然拜會。謝導帶著我吃東西,說故事給我聽,介紹我認識了他可敬的夫人徐大雯和兩個兒子謝衍與家慶,以及他公司裡平易近人的員工,包括總經理張惠芳和司機小蔣先生。

影劇界有個說法:謝導最會導「女人的戲」;凡是經他導過的女演員,很快大紅大紫。可不嗎?劉曉慶、司琴高娃、潘虹,甚至他學校裡的學生趙薇,個個風風火火。男演員如姜文、濮存昕在謝導的提攜下,亦是一日千里。謝導的偉大功力在於人性之刻畫;他的觀察細膩,解析清澈,是一流的舵手和導師。兩年多前他來台北為我指導京劇《原野》的整排,雖然只停留了短短的一周,李寶春和黃宇琳獲益無限,整齣戲脫胎換骨。謝導觀看排練,眼睛裡揉不進半粒沙子。婉婉說戲,殷殷鼓勵,直指人物。觀眾看他的電影,時常分不清是在為戲裡的人笑,還是為自己笑;為戲裡的人哭,還是為自己哭,還是為天下所有遭遇相近的人一大哭。

謝導說:他比女人還要了解女人。他為什麼「專攻」女人?「因為我想拍《紅樓夢》!我認真地研究世上女人,把幾部《紅樓夢》都翻爛了,到今天還是不敢拍。太難啦!」我看著他澄明的眼神,心底敬佩他在文學與第八藝術面前的謙卑、對自己的嚴格。有時我認為我們應該感謝曹雪芹,謝導在「準備挑戰《紅樓夢》」的過程中,給了我們《舞台姊妹》、《大李小李和老李》、《天雲山傳奇》、《牧馬人》、《芙蓉鎮》、《老人與狗》、《清涼寺鐘聲》、《最後的貴族》、《女兒谷》、《鴉片戰爭》……諸多令人刻骨銘心的電影!國際影展與電影節以謝導的作品為專題。謝導櫃子裡一尊尊珍貴的金雞獎、百花獎,中國獎、外國獎,見證了藝術家不凡的成就與努力。

我打算到上海去參加謝導的喪禮,說最後一次再見,表達感激。謝導不在了,小蔣司機還會來接我嗎?他會不會被調回原來的單位去了?想起謝導在時,每次坐上汽車,連司機都得被他「導」:遇到了紅燈,他在後座大叫一聲「衝!」小蔣司機和「其他乘客」都嚇壞了!「報告謝導,前面……是紅燈!」「所以才叫你衝呀!」如今,坐在上海的汽車裡,再也聽不到謝導大嗓門叫「衝」了,上海的街道將變得平凡,上海的飯館將變得一般,上海將不再有個威嚴十足卻天真爛漫的老人家,每次為了幾個沒大沒小的後生晚輩要去看他,從天明就開始等待。

「我和謝導早約好了:他是要拍到最後一天的。不是在攝影機旁倒下,就是在勘景的途中倒下。我的工作就是在事發的那天……好好把他帶回家。」小蔣司機的話依稀在耳,謝導卻已獨殞故鄉。憶起兩個月前到謝導家裡悼念早逝的謝衍,謝導猶故作堅強,送我出門。如今驟聞死訊,能不哀傷?

「您覺得自己所拍的電影裡,哪一部最好?」「我最好的作品還沒拍出來!」

揮淚道別了,敬愛的謝導,祝您早日乘願歸來!中國電影沒有了您,彷彿少了半邊天。請不要在您最好的作品問世之前,告訴我們一切已成絕響。

●謝晉(1923—2008.10.18),浙江上虞人。中國著名電影導演。

最短篇》時光機

【聯合報╱晶晶】 2008.10.26 01:13 am


回到過去的時光機發明後,她立刻前往報名,因為她覺得嫁給A是個錯誤,她希望能回到還沒認識A的那個下午。果然,她回到了那個下午,她走不會遇見A的西邊,然後她遇見了B。B待她比A待她好,婚後她過著如願的生活,還生了兩個可愛的小寶寶。

有天早上醒來,B不在她身邊,因為B坐上了時光機。

冷血告白

伊格言/聯合報

小說家之心智,必須時常在極端殘忍冷靜與極端溫暖熱情之間來回擺盪。小說家必須冷血,小說家又必須時時充滿同情;因為作品必須冷酷精準,作品又必須滿懷悲憫。更不用說如駱以軍所言之身分移位、奪胎換骨之慘烈了……


小時候,母親告誡我絕不要用筷子敲碗,舉的例子即是:


某個用筷子敲碗的母親因為得罪上天,致使兒子的皇帝體骨被拆掉、支解,要承受「脫胎換骨」重新組合另一副乞丐骨架的痛苦。關節崩析,皮開肉綻,內臟易位。


身分的移位絕不像某些流行之「衣裝論」身分換串如換衣服一樣穿脫自如,我不認為一個小說家在一生中不同階段,將自己裂解成十個以上不重複角色的魔術,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穿上面具,穿上人皮,變成另一個A:再和由你自己分裂出去的另一個B,另一個C、D、E、F,發現衝突、對峙、互相愛憎、互相傷害,玩智力的較勁,意志對決,或是窺見對方的衰老疲弱或年幼無知而興起同情之意……這是一輩子的功課,這其中所耗蝕侵奪一個小說家(靜默面對自己的獨自時刻)的心智精神,是多殘忍酷烈的一件事。我覺得有許多的讀者把它當成一件「你既然要打NBA籃球就得接受肌肉、拐子之碰撞」的事而缺乏同情與理解。因為小說的品鑑全景可以將這樣慘烈心靈肉搏的近距離雕塑過度、遮蔽過去的途徑(過去幾百年來的小說的發明)了:淵博的知識、抒情詩的傳說、時間魔術、純樸苦難的人道關懷、魔幻狂想、荒謬、純粹對真實描寫的現象學辯證……


──節錄自駱以軍,〈從《紅字團》到《西夏旅館》:答總編輯初安民〉,《印刻文學生活誌》28期(2005年12月駱以軍專輯)


談一部電影。奧斯卡影帝菲利普西摩霍夫曼(Philip Seymour Hoffman)主演,Bennett Miller導演的《柯波帝:冷血告白》(Capote)。


英文片名相當簡潔,就叫作「Capote」──也就是說,其實只有「柯波帝」,沒有「冷血告白」。而中文片名之所以如此,除了頗為常見的「製造聳動」之因素之外,當然是因為影片所敘,正是美國同志作家Truman Capote寫作其著名作品《冷血》(In Cold Blood)的故事。《冷血》的緣起是這樣的:Truman Capote對發生於堪薩斯州小鎮的一家四口滅門血案產生好奇,心生《冷血》寫作計畫,並設法前往採訪落網兇手。探詢真相(殺人動機?)之餘,當然也希望實地之經驗能為此書增添枝葉血肉。也正因如此,Capote與兇手成為好友,間或互生情愫;而兩者之間的權力關係卻也更形糾葛──Capote希望藉此完成曠世鉅作,而兇手則懷抱著一種模糊的夢想:渴望被了解、渴望被寬宥、渴望為世人所知。


但冗長的司法程序破壞了這一切。一般認為,兇手將會被處決,而在處決之後,《冷血》一書也將順利定稿出版,進一步將作者的文學聲望推向另一高峰。這是Capote的預期。但站在兇手的立場,並不希望獲取一對己不利之判決。事件發展至此,恍若行入一荒謬現代性之多維度迷宮──行刑一拖再拖,宣判之後上訴再上訴,纏訟曠日廢時,作家也等得心焦不已。因為結局未能出現,書自然也無法完成;也因此,當Capote終於獲知全案死刑定讞的那一刻,簡直是鬆了一口氣。


而情緒必然遠不止於此。實際上Capote的心境當然更複雜得多──權力慾、名氣與地位之誘惑、道德兩難與私人情感的各種範疇,在此一荒謬情境中彼此拉扯頡頏,從而展現了巨大而深刻的張力。本文在此無法全面討論,但我想集中探討其主題之一:藝術嗜血。


藝術冷血。藝術嗜血。如何能夠為了一件作品而私心期盼自己的朋友(無論兩人之間存在有何種情愫──事實上,他們的關係少則為朋友,多則至曖昧難以明言之處──可能「不只是朋友」。)儘快被處刑?冷血的不只是犯下滅門血案的殺人兇手;這其實是Capote自己的「冷血告白」,其自身之「Cold Blood」。藝術也不僅僅(透過藝術家)剝削其描述之對象,它尚且剝削藝術家本人。藝術侵蝕其情感、消耗其精神、毀壞其生活;藝術尚且時常剝削藝術家之親人、之情人、之朋友(有許多赫赫有名的藝術家是極自私極難相處之人,即與此有關)。它君臨天下,橫征暴歛,剝削一切,只為了探向人類心智之黑暗深淵,以成就其自身。


有另一個慘烈的例子,說的也差不多就是這件事──Kevin Carter那著名的普立茲獎攝影作品──蘇丹饑荒,熾熱的礫石荒漠,骨瘦如柴的垂死小女孩與禿鷹的合照。據說(只是據說,實際情形如何我並未查證)Kevin Carter在現場等了二十分鐘,想看看能否捕捉到禿鷹將翅膀張展開來的瞬刻。(為的是畫面的均衡?震撼力?禿鷹的威嚇之力?)作品得獎後,道德抨擊排山倒海而來;三個月後,Carter以汽車排氣管廢氣自殺成功──儘管我們其實無法簡化其死因,也並無資格為死者代言。


那些無聊的道德抨擊當然不足為論(那只暴露了兩件事:其一,他們不明白藝術原本嗜血;其二,他們之中,某些人可能是基於某種「素樸的善意」,而另外某些人可能與藝術同樣嗜血),不過Carter自己是否了解「藝術嗜血」這回事呢?如果他了解,能否使他再多「撐得住」一些時候呢?無論他明白與否,這可能是此一主題最尖銳的呈現了──那張照片確實剝削了垂死的小女孩(那等待的二十分鐘之剝削尤其殘忍),也反過來剝削並吞噬了Kevin Carter本人。


回到駱以軍的說法上。作為藝術形式之一種,小說當然也是嗜血的。小說對作者的剝削何其龐巨、何其酷烈。依據俄國批評家巴赫汀(M. M. Bakhtin)之說法,小說所能處理之範疇與語言本身一樣大。在這樣極其寬廣卻原本一無所有的場域之中(小說作為一現實世界之複寫,或至少「擬似複寫」──憑空造人、憑空造景、憑空生事──一擬似真實之世界),小說家之心智,至少便必須時常在極端殘忍冷靜與極端溫暖熱情之間來回擺盪。小說家必須冷血(冷靜等待禿鷹翅膀展開之瞬刻),小說家又必須時時充滿同情(才拍得出小女孩的飢餓與痛苦);因為作品必須冷酷精準(冷血方有以致之),作品又必須滿懷悲憫(心地柔軟方有以致之)。更不用說如駱以軍所言之身分移位、奪胎換骨之慘烈了。


回到駱以軍一小段自剖之最後:


因為小說的品鑑全景可以將這樣慘烈心靈肉搏的近距離雕塑過度、遮蔽過去的途徑(過去幾百年來的小說的發明)了:淵博的知識、抒情詩的傳說、時間魔術、純樸苦難的人道關懷、魔幻狂想、荒謬、純粹對真實描寫的現象學辯證……


這是什麼意思呢?乍看之下或許並不那麼容易理解;於此稍作解讀如下:


「身分移位」是基本功。「奪胎換骨」是基本功。「小說家傾注於人物之強烈情感、傾注於事件之強烈情感」也只是基本功。正因其屬於極基本之細節,最基礎之下層建築材料,因此頗容易被某些更醒目的、小說建築完成後之「全景」所遮蔽。於此,不夠細心的讀者或批評家可能會忽略,無論其「全景」之呈現為何,如若缺乏基本功,那麼此一藝術品必然便稱不上是一部好作品──因為那傾注之情感(無論此一情感是冷酷、同情、鄙夷、嘲諷、震駭,或是溫柔)往往正是小說之核心;小說此一藝術形式如若有任何「深刻」之可能,即在於此。那是超越在所有「全景」之上的靈光,在我看來,絕非任何其他後設之所謂全景能夠取代。而如何直視其核心,直視其深刻,而非為其「全景」所遮蔽,則是評論者的責任了。


這是小說藝術的難處──心智之侵蝕、心力之耗損,藝術之冷血嗜血盡在於此。而這同時也是評論者的難處。

找出台灣料理的感動

林欣誼/台北報導  (20081027)

 出身對「吃」最認真、挑剔的城市台南,美食作家葉怡蘭在出版多本美食書籍之後,坦承自己在飲食的大千世界中,「最希望尋找自己的歸宿,也就是台灣飲食的特色。」

 葉怡蘭經營「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多年,致力於飲食書寫之餘,也創設「PEKOE食品雜貨鋪」引進各國精緻食材。近期她推出兩本新書《極致之味:Yilan的十八堂飲食課》、《果然好吃:Yilan的台灣水果尋味記》,前者集十幾年來她走遍世界的「飲食溯源」研究,深入介紹十八種她最著迷的飲食,包括壽司、起司、巧克力、吟釀、咖啡等等;後者則依一月至十二月的時序,介紹台灣從南到北的水果特產,她並親自拜訪果農,探究十二種美味水果背後的栽培技術、品種、氣候與土質的風土習性等等。

 葉怡蘭認為,在一九九○年代的「飲食顯學風潮」中,人們不再藉由名車、名錶或藝術品來彰顯自己的品味,「現在我們透過喝什麼咖啡、葡萄酒,吃了什麼餐廳和傾慕那位為主廚,來告訴別人我是什麼樣的人。」
 因此,美食與美學之間牽起了連結,被稱為「美學經濟大師」的詹偉雄在昨天(廿六日)的座談上,便從社會因素的角度來剖析:「當我們從集體化走向個人化的追求時,整個社會對飲食文學的書寫產生了高度孺慕之情,因為它引導我們去開發自己的感性,讓我們藉由文字的指引發明出新的食慾!」

 詹偉雄表示,現代人處在由許多專家知識所構築成的抽象社會裡,因此回歸自我感官的「飲食」本身,成了驗證個人存在的重要管道,「許多人甚至透過味覺冒險來完成自我的長進,我的廣告界朋友便說,若他在餐廳裡嘗到新的滋味,回到辦公室工作的創意能力就躍進了三分!」

 由此可知,追求美食已不只是享樂或者養生的考量了,而是回到美食所勾動的、最原始的幸福感。葉怡蘭笑稱自己原來還是那個被台南小吃養大的小女孩,因為樸素的小吃最能打動她。「現在我的廚房食譜不是什麼烤春雞、蘋果塔,而是簡單的沙拉和乾拌麵─麵一定是來自台灣各地的手工拉麵,醬料則是許多在地工坊、媽媽們調製出來的醬料。」

 找出屬於台灣料理的風貌,以及它在全球美食中的立足點,是葉怡蘭繼續投入飲食書寫最重要的動力,「我曾經在法國花了兩百歐元,吃上一頓米其林餐廳的烤雞,但回到台灣我吃到一盤簡單的白斬雞,才覺得這是真正的美味。」

生之理》恆定 之1

【聯合報╱潘震澤】 2008.10.27 03:05 am



一以貫之的生理學中心思想

1940年底,哈佛大學生理學教授坎能(Walter B. Cannon, 1871-1945)在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年會中,以即將卸任的會長身分發表演說,講題是:〈生理與政治的人體〉(The Body Physiologic and the Body Politic)。坎能以提出「戰或逃」、「身體的智慧」以及「恆定」等觀念知名於世,他在講稿裡把人體比作社會;因此,生理之於人體,就等於政治之於社會。

任何類比,都有它的好處,也有其限制。人體由億萬細胞組成,一如社會由千萬人組成;人體細胞無法脫離個體而存活,一如現代人難以自絕於社會而獨立生存;人體細胞經分化後就謹守崗位,各司其職,不再改變身分,以至於死,一如人在社會中各盡所能,各取所需;要是有細胞不安本分,任意複製並在全身亂竄,則將危及個體生存,一如人類社會不遵守法治的反社會人物,也會造成社會動盪不安。

然而,相對於個人而言,細胞的需求簡單多了,只要養分、氧氣供應無缺,環境溫濕度、酸鹼度適宜,廢物排除無礙,也就能安度餘生。至於個體則不然,除了生存的基本需求外,人還有無盡的慾望、自由意志,以及提升與沉淪的可能。

人類社會的安定,從自發性的道德規範,到強制性的法令規章,都有賴社會成員的遵守,或是執法者的行使公權力。至於人體這個由細胞組成的小型「社會」,如何運作及維持穩定,可是困擾了東西方智者達數千年之久;他們提出的生命力、氣血體液,或陰陽五行生剋之道,都是想像重於實證,當不得真。一直要到十九世紀中葉,法國生理學家伯納(Claude Bernard,1813-1878)才對人體的運作,提出合理的解釋。

伯納的創見,是提出「內在環境」的觀念。這個內在環境,指的是環繞在體內所有細胞外圍的液體,又稱之為「細胞外液」;除了與細胞直接接觸的組織間液外,血液及淋巴液也包含其中。無論多細胞生物所處的外在環境如何變化,只要這個內在環境的溫度、滲透度、酸鹼值、養分、氧等維持穩定,每個體細胞就都能生存,個體也就得以活著。

曉得了這一層,生物體內絕大多數生理功能,也就有了意義。譬如消化與呼吸系統把養分與氧帶入體內,並連同泌尿系統將不用的廢物排出體外,循環系統把各種物質送往全身各處,皮膚與免疫系統負責防禦外侮,神經與內分泌系統則整合上述所有系統。

這些個生理功能終極目的,自然是維持體內細胞的存活,但它們真正進行的工作,則是維持細胞外液這個內在環境的穩定。1926年,坎能根據拉丁文字根鑄造了「恆定」(homeostasis)這個名詞,來描述這個現象;八十多年來,恆定已成了生理學當中一以貫之的中心思想。任何人只要了解了恆定的真諦,也就對生理的運作有正確的認識了。

我的陳文茜:不是末日(陳文茜)

2008年10月25日蘋果日報我的陳文茜 放大圖片

全球經濟衰退,預估將出現負成長。圖為巴西股市大跌引起恐慌。法新社 圖片: 1 / 1
我們已告別長達14年的高經濟成長率,這是末日嗎?
IMF預估全球經濟第四季因經濟衰退將負成長,2009年歐美成長率則為零,一切停滯;聽起來像世界末日。



但如果換一個方法敘述,你們的感覺可能不一樣。人類歷史幾千年來,直至工業革命前,經濟成長率幾乎都是零。無論唐太宗、成吉思汗、伊麗沙白一世、拿破崙,他們統治的國度,或許開了疆闢了新土,豐功偉業下,農業能維持穩定效率,就算盛世了。我們的祖先,若每年能無戰無災,保有與去年相同的農作收入,就得拜天祈地;最豐收的年份,依現代成長率計算,大概了不起0.5%,那已是巔頂歲月!


高成長不等於幸福
在生產率零成長的前工業社會,與動輒3%以上成長率的現代社會之間,存在的魔術即為著名的工業革命。1790年後人類的歷史開始由一些古怪的機器,稱為飛梭或多軸紡織機改寫。1860年代,光靠紡織革新英國經濟輸出比往日增幅27%。
如果我們把零成長當末日,我們的祖先泰半皆活在末日狀態。以西元後計算,十分之九的人類歷史處於末日,僅有十分之一的年代,人類處於高成長歲月。
高成長未必與幸福劃上等號。工業革命第一批的技術創新者,僅少數成了富豪,多半下場悽慘。發明紡織飛梭的創新者John Kay,後來為了主張他的發明專利,打了一場世紀官司,訴訟不只敗訴,費用還使他一貧如洗。1733年他發明了飛梭,造福百家紡織廠,20年後1753年他的住處遭忌者毀損,出亡法國,最終潦倒而死。發明多軸紡織機的James Hargreaves也遭到同業眼紅,脅迫生命,他嚇壞了,躲進救濟院,八年後死於救濟院。二次戰後台灣出現第一代的工廠,從紀錄片裡我們看到多軸同時繞轉的紡織廠,發明家就是這個倒楣鬼。他死於1777年,很難想像170多年後,一群太平洋小島上的眾人,將因他的發明,而走入雙位數字的經濟高成長年代。
第一代工業革命先鋒下場好的不多,一位名為理查?阿克萊特(Sir Richard Arkwright)爵士,在探討英國經濟史中名號響噹噹。阿克萊特爵士曾當過美髮師、開過酒吧,1768年他離開了小本經營的商場,引進紡織機械,成了第一代英國紡織工廠創業佼佼者。英國人常感慨,這個傢伙若一直玩著他的假髮技術,或者與凡人一樣愚蠢選擇開一家魚店,英國歷史可能改寫。他是英國人的經營之神,身故時留下50萬英鎊,這在當時已是難以想像的財富。


回顧歷史知足常樂
經濟學家引用馬爾薩斯靜態平衡,證明人類多數歷史年代都是零成長狀態。但這不表示他們過得很不幸福;至少工業革命後,人類歷史才出現了動輒死亡百萬人與屠殺六百萬人的兩次大戰。零成長時代1120年左右法英出現哥德式建築,1200年北歐有了風車,1544年義大利人開始種植番茄,1602年莎士比亞寫了《哈姆雷特》,1450年左右中國出現活字印刷;1860年虱蟲襲擊歐洲葡萄園之前,義大利島上已洋溢著人聲獨特的詠歎調;而17世紀日本德川一名武士俸祿少則50、多則15000石米,William Adams旅日遊記如此描述遠在天邊的「北海」小國,「居民本性善良、溫文有禮……;法律執行嚴格,絕無偏私。這裡是禮儀之邦,我的意思是,沒有一個國度像它這般行禮如儀。」
總之,人類在荒野中度過了數十萬年,才達到今日的富足。讀歷史有個好處,知到足常存樂,我們活的絕不是末日。



作者為電視節目主持人


陳文茜

城市角落:倫敦1》當Interesting不Interesting

城市角落:倫敦1》當Interesting不Interesting

【聯合報╱焦元溥】 2008.10.24 02:28 am


「我怕。」到倫敦就讀前,我向朋友坦白以告。

「為何?」

「新城市(昂貴出奇)、新氣候(反覆無常)、新食物(難吃至極),還有新語言……」

是的,到英國得學英文,而倫敦英文又是英文中的英文,其語意之刁鑽彆扭,非得在倫敦學習不可。

倫敦人雖未生得品賞美食的味蕾,舌頭卻修鍊出百轉千迴的造作:表意須模稜兩可,用語要曖昧不明,講話非得拐彎抹角,明言Yes和No彷彿成了下里巴人。

比方說,若問人對某事某物之見,對方如無特別好感,或未有獨到感觸,為求含蓄委婉,倫敦人的標準回答是:Oh, that's interesting.

就這樣,當你吃了眾多「Interesting」的餐廳,看過數場「Interesting」的電影,讀畢好些「Interesting」的著作,終能在痛苦中參透語尾聲調起伏之幽微,方知Interesting不再是Interesting。

倫敦,真是Interesting呀!

聯合報文學獎》一名舞蹈兵的創作之路

田新彬/聯合報

聯合報文學獎30周年連載8
一名舞蹈兵的創作之路 ──訪嚴歌苓


我目前的寫作正處於「井噴」狀態,聽到一個有趣的故事,就想把它好好講出來,看到一個特殊形象,即意念飛馳,不自覺地為它添血加肉……


任何一個美國新移民,當他以決絕的姿態向故鄉揮手奔赴新大陸時,心中必定揣著一個美國夢。嚴歌苓赴美前,也懷著這樣一個夢,她要用英文寫小說,在西方文壇占一席之地。


2006年,嚴歌苓的第一本英文小說The Banquet Bug終於出版,距她踏上美國這塊土地已經十七年。新書寫一個冒牌記者到處混吃混喝的故事,對當今中國大陸「騙」字當道的社會現象,刻畫入微。上市不久,即獲得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五顆星的最高評價,《紐約時報》、《時代》雜誌、《泰晤士報》等也都為文評論,多所稱許。最近,這本書由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所長郭強生譯成中文,題名《赴宴者》,由三民書局發行。「雖然移民十七年後才出版,但也算圓了我的美國夢!」這位早已紅遍華人世界的小說家略帶自嘲地說。


未得獎前已受瘂弦賞識


1989年,三十一歲的嚴歌苓赴美留學。那時她已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在大陸出版了三部長篇小說,是頗被看好的新秀作家。翌年,她進入芝加哥哥倫比亞藝術學院攻讀寫作碩士,白天練習英文寫作,晚上在餐館打工,生活十分窘迫。偶然聽朋友說起台灣稿費很高,便試投了幾篇,竟然很受當時《聯副》主編瘂弦的賞識,〈洞房〉、〈蹉跎姻緣〉、〈賣紅蘋果的盲女子〉等小說陸續在《聯副》發表。「我和瘂弦素昧平生,他不但寫信鼓勵我,還寄贈他的詩集《深淵》,讓我非常感動。」事隔多年,嚴歌苓仍難掩激動。


1994年五月,第十六屆聯合報文學獎開始徵稿,瘂弦寄了一份簡章給她,力邀她參賽。嚴歌苓卯足勁寫了一篇描述生活在美國社會底層的大陸新移民故事〈海那邊〉寄去,竟然得了短篇小說第一名。該屆的決審委員、小說家張大春盛讚此文是「通俗劇的深度示範」。「〈海那邊〉得獎,對我來說意義非常重大。」嚴歌苓以感激的口吻說。「不光是豐厚的獎金可以無虞生活,還給了我很大的信心,讓我知道自己的寫作高度在哪裡,更加心無旁騖地寫下去。」


次年,她果然以描寫十九世紀新大陸華人妓女小說《扶桑》,再獲聯合報文學獎長篇首獎。


不喜歡被稱為「海外女作家」


以海外華人移民為題材的小說很多,但嚴歌苓的作品由多元文化觀點深入探討、刻畫普世的人性,大大超越了早期移民文學懷鄉思親的情感宣洩、移民生活奮鬥掙扎的寫實經驗,以及對東西方文化差異慨嘆之類的狹窄寫作視角,讓移民文學呈現新的風貌,或許是她頻頻得獎的原因。


受到台灣文學獎肯定之後,嚴歌苓再不曾放下手中那管筆。這些年來她陸續寫了《人寰》、《無出路咖啡館》、《穗子物語》、《密語者》、《草鞋權貴》、《太平洋探戈》、《誰家有女初養成》、《第九個寡婦》、《一個女人的史詩》等長、短篇小說,題材有海外、有當代、有回憶,繁複多樣,寫作技巧悠遊於前衛、傳統之間,文字充滿強烈的畫面和視聽感覺,對人性的挖掘更是深入,讓兩岸的文學評論者讚嘆不已。


「剛到美國,對西方事物處處感到新鮮,覺得都是寫作的好題材。住了十五年後,再回頭看大陸,又覺得大陸生活很新鮮,特別是反思自己童年、青年時期的經歷,還有以前看到或聽到的一些故事,都是那麼獨一無二,讓我有一種非寫不可的衝動。不論美國或中國,都只是我寫作的場景,人性的複雜多變才是我真正感興趣的。」這或許也是嚴歌苓不喜歡被稱為「海外女作家」的原因。


二十年來創作近三百萬字


八九年至今,除了六部長篇小說和許許多多中、短篇小說,嚴歌苓還寫了好幾個電影劇本、一本傳記,和數不清的散文,總數近三百萬字,創作量著實驚人。她直言:「我目前的寫作正處於『井噴』狀態,聽到一個有趣的故事,就想把它好好講出來,看到一個特殊形象,即意念飛馳,不自覺地為它添血加肉。我的腦海裡經常有好幾個故事同時在發展,健身的時候、煮飯的時候,甚至睡覺的時候,這些故事仍不停地在我的腦海裡搗鼓,讓我恨不得立刻把它寫下來。」


嚴歌苓寫小說從不打草稿、列大綱,但花很多時間收集資料。寫《扶桑》前,她在舊金山圖書館「掘地三尺」,搜尋早期華人移民史料。寫《第九個寡婦》時,她先後去河南兩次,住在農村裡,觀察當地婦女怎麼說話、怎麼生活。「我一定要能掌握故事發生地的風土樣貌、人物背景、性格和教育程度等,才能為小說主角定出一個腔調,一旦找到了適合的腔調,再動筆就如泥沙俱下,又快又容易了。」


文學研究者常常分析她的作品裡有著什麼意象,這些意象意味著什麼。嚴歌苓笑著說:「小說人物是我創造的,寫了一段時間之後,這些人物就有了自己的生命,他們會把我帶到哪裡去,我也不知道。寫作時我是非常渾沌的,並未刻意要表達什麼,若是先揣著一些想法,恐怕什麼也寫不出來了。」


寫作是非常孤獨的事情,要耐得住寂寞,還要有極大的自律能力。「我十三歲就考進成都軍區文工團成為一名舞蹈兵,二十五歲才離開軍隊,多年嚴格的舞蹈訓練、大江南北四處表演的歷練,以及十二年團體生活,早培養了堅強的毅力,我坐得住,也能吃苦,沒什麼事難得倒我。」如此豪氣的話,很難相信出自這位長髮披肩、清秀白皙的嬌小女子口中。


在軍中跳了八年的舞,後來卻轉向寫作,嚴歌苓道出其中一段曲折的歷程。「父親是大陸知名作家蕭馬,小時候我常在書房裡聽他談文論藝,翻閱他的藏書,卻不知文藝種籽已經悄然埋下。二十歲那年調到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當戰地記者,目睹成千傷兵渾身是血哀哀呻吟,這悲慘景象觸動了我的靈魂,促使我首度提筆用文字描寫自己所見所感,發表在《解放軍報》上。這些文章感動了很多人,也讓我意識到舞蹈其實是一條歧路,寫作才是我真正安身立命之所。我在大陸出版的三部小說《綠雪》、《一個女兵的悄悄話》、《雌性的草地》,寫的都是女兵生活,後來一些以壯闊西藏高原為背景的小說,如〈天浴〉等,也是因為以前常到西藏表演,瞭解那個地方。」


隨外交官丈夫定居台北


十二年的軍旅生活,固然豐富了嚴歌苓的人生閱歷,卻也帶給她意想不到的災難。在芝加哥求學期間,她和美國外交官勞倫斯相遇、相戀,決定結婚,未料過去的軍人身分引起美國調查局的注意,懷疑她是間諜,跟蹤、調查、百般刁難。羅倫斯心疼她受委屈,毅然辭去工作和她結婚。「他辭職的那個姿勢,就是一個大鑽戒。」嚴歌苓常對好奇她異國婚姻的朋友開玩笑地說,卻也見出她對丈夫的感念。


婚後,勞倫斯尊重她的愛好,對於妻子把寫作放第一位,毫無怨言。嚴歌苓寫作時旁邊不能有人,他便不去打擾她;妻子出國,他就權充祕書,代她處理稿件,用Email回覆編者的信。有一陣子勞倫斯工作不順,嚴歌苓立刻放下熱愛的小說,改寫電影劇本,一肩挑起家計。2004年,勞倫斯申請復職,重回熟悉的外交圈,前年底被派到台灣,擔任美國在台協會新聞發言人。嚴歌苓帶著兩人在大陸領養的五歲女兒妍妍,開心地隨同前來,定居天母。


「台灣是使我成為一個小說家最重要的地方,沒有台灣,就沒有小說家嚴歌苓,怎能不趁此機會好好來認識這美麗的寶島。」一年多來,一家三口常趁著假日遊走台灣各地,最喜歡花蓮,對台灣原住民一面唱歌跳舞一面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豪邁粗獷,非常欣賞。遊玩之餘也未忘記寫作,她為陳凱歌的電影《梅蘭芳》寫了劇本,完成一部二十七萬字的小說《小姨多鶴》,即將由三民書局出版,創作力果然「井噴」。


展望未來,嚴歌苓還想用英文再寫一本小說,「英文不像母語,經常一個句子寫上三、四遍還吃不準哪句最好,讓我吃盡苦頭,但是無法掌握的事情多半帶有一點冒險性。我喜歡挑戰,生活裡有挑戰,活得才更有勁頭。」小說家的特質,盡在不言中。


●嚴歌苓以〈海那邊〉獲1994年第十六屆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以《扶桑》獲1995年第十七屆聯合報文學獎長篇小說首獎。

我的書擔20081027

我的書擔20081027
京都.大阪美食散步
ISBN:9574698025
投資大師羅傑斯給寶貝女兒的12封信
ISBN:9789573263432
流動的饗宴(KT3014)──海明威巴黎回憶錄
A Moveable Feast
ISBN:9789571349039
我所看見的未來
ISBN:9789862161012

我所看見的未來



我所看見的未來

作者:嚴長壽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08年03月31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2161012
裝訂:平裝

獻給 每一位關懷台灣這片土地的人



我的畢業報告:獻給 每一位關懷台灣這片土地的人 / 嚴長壽

轉眼三十七年了。這之間我做過許多事,國際的、本土的、有薪的、無給的,但是直到今天,這份初衷,這份熱情,沒有改變。如果要問,這一生到底什麼力量在驅使我不斷前進?我想,就是這個信念。

我從來不認為推動觀光旅遊,是為一家公司賺錢或為個人求舞台,更從來不曾把它當作我的目標。我始終相信,觀光旅遊有更重大的意義,就是和全世界做朋友,而且是讓台灣和全世界做朋友。這是我這一生最大的信念。

一九七八年,迪士尼計畫到亞洲設館時,請了國際知名顧問公司的副總裁陪同,到日本、台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走一圈,調查各國市場。台灣成了調查中的一站,他們也鄭重其事的約我。當時我是美國運通的總經理,在他們心目中,等於是美國企業瞭解當地旅遊的專家。

在談話中,他們很專業的了解台灣的各種數據、資料,也問我:「這幾個國家中,你認為哪個城市最適合?」
我當時幾乎是武斷的說,「那當然是台灣。」對方問我為什麼。
我一一分析——以土地取得來說,台灣的地價比日本便宜。從薪資水準來看,台灣的工資比日本低很多,還有不少失業人口。就地理位置而論,台灣比起日本更接近東南亞,更方便所有亞洲旅客來遊覽。而香港、新加坡比較小,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經濟不夠好。

「這是一件不必用大腦就可以決定的事,」對著他們的大陣仗,我這樣結論。
看對方也提筆忠實的記錄下來,我心裡想,台灣應該大有希望。
一段時間後,迪士尼正式宣佈新址。謎底揭曉,地點不僅在日本,而且是地價最貴的東京附近。
我非常納悶,並且暗自認為,這些國際集團和知名專家的判斷,也不過爾爾。

過了幾年,因為我對台灣觀光發展的重視,被推舉代表台灣參加亞洲旅遊協會(PATA),成為開發委員會的委員。這個組織網羅全世界的旅遊權威、開發權威,也包括統計調查的權威,一起輔導不同國家的開發專案。我看了巴里島的規畫案、協助尼泊爾的古蹟保存、東馬的開發……,每次都接觸很大的案子。

這個委員會其中一員,正是當年那位迪士尼調查公司的副總裁。
我看到他,就說:「你欠我一個答案!」
「當初你來問我迪士尼樂園的事,我告訴你一定是台灣。我很納悶,為什麼你們最後不選台灣,而選東京?」
這時候他很坦白的告訴我:「當時雖然我們做了一趟很冗長的調查,但是,那幾乎是一個不用大腦就能看到的結果。」我心裡一震,問他為什麼。

在迪士尼的經營規模中,一個遊樂園的營運要持平,一年必須要有六百萬到一千兩百萬的入園人口。因此,最重要的考量是,遊樂園必須設在經濟成熟、人口密集的市場的中心。也就是說,這個地區必須經濟能力夠強、人口數量夠多、地理可及性夠好。

那時候,環顧全亞洲,日本的經濟領先所有國家,而且人口有一億。當時台灣人口大概還不到兩千萬,平均所得也不高。而且,東京是亞洲最大的都市,在它附近,遊樂園立即擁有最大的基本消費族群:學生常常結伴去同樂,家長有空就帶小孩去玩耍。至於其他國家旅客的消費,那已經是次等的考量。畢竟搭飛機成本高,這樣的人只是少數。那一刻,我感覺自己無地藏身,非常慚愧。
原來,當我們主觀地以自己的角色看事情,而沒有專業深入的瞭解,認知可以有這麼大的差別。
從那之後,我再也不敢那麼放肆武斷的判斷專業的事情。

我有幸在過去,代表台灣參加亞洲旅遊協會。我的角色之一,是要為國家廣結善緣,我同時也掌握機會,參加了協會中的各種委員會:開發委員會、古蹟保存委員會、市場行銷委員會、選址委員會……,因而可以和各國、各領域專家共聚一堂,聽到他們的討論。
原本以為我只是受邀為這個組織貢獻經驗,但是在付出之外,我發現,最大的收獲者反而是我自己。
這幾年,我常看到官員、民意代表,本著對地方的愛做了不少規劃,但是因為沒看到大方向或經驗不足而被誤導,開發失敗了,土地也破壞了,實在非常可惜。

因此,我覺得我應該把自己的經驗,有層次的介紹出來。
所有開發專家在會中談到的,都是整體定位的問題,先創造願景,然後跟著執行。而執行,又牽涉到如何規畫。
在這本書裡,我也希望能這樣幫大家、幫台灣,找到正確的思考方式。
寫這本書的動機,也是因為對生命種種無奈的理解和接受。
在人生的過程中我慢慢體會到:許多事無法一個人完全掌控。要完成一件事,牽涉的,不只是一個人的認知,還要群體的完全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