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14, 2007

榖東俱樂部紀錄片

夏瑞紅  (20071214)




 浮世繪專欄〈青松田筆記〉作者賴青松自2003年起,結合一群對土地與自然農耕懷抱熱情理想的「榖東」,成立了共同預約契作的另類「俱樂部」,在近年台灣掀起的「歸農風」有一定的指標意義。

 公視紀錄觀點節目將在今天(12月14日)晚上10:00播出由導演古國威拍攝賴青松的紀錄片〈榖東俱樂部〉,15日凌晨一點重播。

HaHa


關於SEGA與Wii的故事

紫墨  (20071214)




 走出店門口,我堅定地告訴母親不想買了,淚水卻不爭氣地滑下來……

 前些日子,向好友借了時下正夯的遊戲主機Wii回家玩,原本只是想試試這台形狀超像中華豆腐的機台到底有何魅力,讓全台灣為之風靡。沒想到,在我還沒成為它的「機」下之臣前,年近六十的老媽已在電視機前渾然忘我地揮動搖桿,絲毫不在意逐漸汗濕的臉龐以及飢腸轆轆的兒子(就是我囉),專心地盯著螢幕裡那顆對手打來的Ace球,急忙擺動身軀,揮動手臂,以一個生疏卻有力的反拍回擊到對手場中。

 這讓我記起一則童年往事。
 一連串幼稚行為

 只為買一台SEGA

 約莫是小學五年級的時候,那時最流行的遊戲機叫做SEGA,只要有人擁有這種遊戲機,必定會贏得全班同學的羨慕與崇拜。交情好一點的還有機會到那些同學家中一起玩那時最流行的電玩遊戲。

 有一次,我受邀到同學家去玩SEGA,對小孩子來說,那一台通體墨黑的遊戲機就像超級磁鐵,散發著無比的吸引力。回家後,我央求母親也幫我買一台。那時家中經濟發生困難,根本沒有額外的錢購買任何奢侈品,更別說僅僅只為了滿足孩子的虛榮心。因此,母親一再地拒絕。

 然而,我並未因此停下動作,反而開始用幼稚舉動來表達不滿,比如:在母親的便當盒蓋上貼紙條,上面寫著「我要SEGA」;或在掃地時突然大喊「我要SEGA」,然後再把才掃過的地方弄髒……。

 一連串的舉動讓母親不堪其擾,母親終於被我煩不過,先是大發雷霆,狠狠地罵我一頓。

 幾天之後,出乎意料地,母親帶我到附近的電玩商店裡詢價。當我告訴老闆想要的機型與名稱時,老闆笑著說:「小弟弟很識貨,這是現在最新的機種,只要11900元。」

 那台遊戲機

 竟要花掉母親半個月薪水!

 當聽到這串數字時,我嚇呆了!那時母親的月薪不過22000元,而我卻為了一台遊戲機要花掉母親半個月的薪水。

 腦袋鬧哄哄的,那些曾為了買遊戲機而做出的所有幼稚行為像電影倒帶般在腦海中一一重播,彷彿一齣黑色默劇。恍惚中聽見母親問:「不能再便宜一點嗎?」這句話像一根鐵鎚,敲破了所有的慾望與執著的魔鏡,那一刻,我忽然一點也不想要什麼鬼SEGA,我強拉著母親的手離開商場,把一切的聲光影像留在商店裡。

 走出店門口,我堅定地告訴母親不想買了,淚水卻不爭氣地滑下來。母親什麼也沒問,牽著我離開那家電玩商店。月亮有些鵝黃,走回家的路上,淚痕未消、腦袋空空,鼻子裡洶湧的鼻涕被我用力吸回去,心輕盈了不少。

 我沒有買那台遊戲機,人生也沒因為缺少它而變得更不幸或更幸福。而這一次,母親沒有要求我幫她買一台Wii主機,我卻已經決定提早送她一份生日禮物,至少,我還負擔得起。

Thursday, December 13, 2007

茲心集

【聯合報╱陳國慈】 2007.12.14 03:28 am


今天是茲心集的第二十四篇,也是最後一篇。去年七月前《聯合報‧副刊》主任陳義芝邀請我寫專欄。對我這麼一個一輩子才學了五年中文的非專業作家來說,那種訝異的程度大家可以想像。我告訴義芝:「《聯副》邀請我寫專欄,如同我四十年前收到英國皇家音樂院寄來的入學通知,已被列入我一生最光榮事蹟之一。」開始,我雖然知道義芝不是開這種玩笑的人,卻以為他是在開玩笑。不管那麼多,我第一個反應當然是推、推、推。往後幾個月,義芝不定期的提起專欄的事,更從各角度為我分析、給我鼓勵。人嘛,就有這麼一點虛榮下的自不量力,對一件自己似乎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在受到多次鼓吹的感動下,久了就會慢慢對它好奇,終於想嘗試接受這份挑戰。花了半年給自己壯膽,我終於在去年十二月答應義芝開始「茲心集」專欄,每隔周的周五發表一篇,共二十四篇,為期一年。

寫茲心集之前,我從來沒有仔細思考過我的名字有什麼意義,頂多在電話裡留話給對方時會習慣性的說:「我是陳國慈,國家的國,慈祥的慈。」當《聯副》問我專欄要取什麼名字時,我想起一位好朋友曾告訴過我,「慈」拆開,就是「茲心」。這正符合我對專欄的期許:每一篇文章的議題必須是我真正關心的議題,每一篇的內容必須代表我內心的看法。這份「心」或許可以彌補我文字的不足。「茲心集」就這麼誕生了。

本來以為用心寫我的專欄就好了,反正也不見得很多人會認真看。令我驚訝,卻更欣慰的是,一年來我居然略略品嘗到擁有讀者「粉絲」的歡樂。專欄因過新年或版面調整停刊,居然會有讀者詢問,為什麼專欄當天不見了?不同的議題也曾帶動一些討論,不時還聽到某篇文章在公開演講中被引用,甚至還有其他平面媒體要求轉載茲心集。這些都是意料之外的收穫,給我鼓勵,卻也增加許多壓力。記得寫完第十六篇時,我腦子一片空白,眼看馬上該交下一篇給《聯副》,怎麼都想不出要寫什麼,又不肯亂抓題目。那種心情不是只用「恐慌」二字所能代表的。最後雖然突破了,今天想起來仍會捏把冷汗。就是因為如此,《聯副》鄭瑜雯主任鼓勵我滿一年後繼續寫茲心集,我告訴瑜雯:我真的不敢了。

這一年來茲心集每兩周一篇的文章有一點像是日記,這些文章讓我時時檢視自己,竟成為我的新朋友。例如〈至死不渝〉寫我與狗狗的那一篇,原是被台北故事館正在企畫的「寵物的故事」展覽所感動才下筆的。文章定稿前正碰到愛犬斑斑病逝。假如不是茲心集,我不可能想到用文字把當時的感受記錄下來。

每一篇才一千多字的小文章,從定題目到想內容不知有多少次千迴百轉,我先生一年多來也被迫聆聽我那些反反覆覆的構想。香達,謝謝你。

感謝《聯合報‧副刊》給我這個機會,更感謝每一位茲心集的讀者在過去一年中給我的支持與鼓勵。我深深知道茲心集將是我一生中非常特別的經驗。

說過的,必留下痕記

【聯合報╱◎張作錦】 2007.12.13 02:02 am


《歷史的先聲》:檢驗政和政客的誠實與詐欺

大陸女作家章詒和,頻年回首「反右」和「文革」,本本書都暢銷。當局按捺不住,終於禁了她的近作《伶人往事》。但根據「台灣經驗」,你愈禁,它愈賣,結果是把《伶人》更快速送進各地華人社群。

絕非說反面話,「伶人事件」是大陸「進步」的表現:這樣的書出版事前不審核,書禁了作者還敢抗辯,而媒體也能透露一些消息。要是在過去,不准印不准賣就是不准印不准賣,哪裡有這麼多嚕嗦?譬如,從前他們禁了《歷史的先聲》這本書,外界有多少人知道?

《歷史的先聲》有個副標題「半個世紀前的莊嚴承諾」,摘錄1941至1946年中共報紙、雜誌、書刊上所記載的官方談話、文章和評論等等,看那些話是怎麼說的?共產黨向人民允諾了些什麼?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有沒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書厚349頁,摘幾則內容以舉一反三:

中國是有缺陷,而且是很大的缺陷,就是缺乏民主。只有加上民主,中國才能前進一步。民主必須是各方面的。只有建立在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的自由與民主選舉政府的基礎上面,才是有力的政治。(毛澤東1944年6月12日答中外記者問)

共產黨要奪取政權,要建立共產黨的「一黨專政」,這是一種惡意的造謠與污衊。共產黨反對國民黨的「一黨專政」,但並不要建立共產黨的「一黨專政」。(《劉少奇選集》上卷第172頁)

目前推行民主政治,主要關鍵在於結束一黨治國。此問題一日不解決,則國事勢必包攬於一黨之手;才智之士,無從引進,良好建議,不能實行。因而所謂民主,無論搬出何種花樣,只是空有其名而已。(《解放日報》1941年10月28日社論)

這些話,是共產黨當年揭國民黨的瘡疤,但今天瘡疤卻在自己頭上。編書人的皮裡陽秋,共產黨哪會不懂?但是這本書明明是「黨史資料彙編」,有什麼錯呢?要禁,得給個說法,但又說不出口啊,真是好生尷尬!於是就禁得不明不白了。

在台灣,2008年總統大選已開始廝殺。有人認為,國民黨應該把民進黨在野時攻擊執政黨的言論,編成一本台灣版的《歷史的先聲》,看看他們向選民承諾了些什麼,今天又做了些什麼。書一出版,國民黨就贏了大半。

有人笑這種想法太書生之見。民進黨對內貪腐,濫權,不把國計民生放在眼裡;對外胡衝亂撞,無知加無能,令列邦騰笑;對兩岸事務,則逞意識形態的一時之快,正逼使台灣走入險境。凡此種種,台灣有社會責任感的媒體,哪一天不報導、不評論?民進黨卻嗤之以鼻,我行我素,怎會編一本《歷史的先聲》它就在意了?

共產黨查禁《先聲》,至少知道「言而無信」是不光彩的,見不得人的,所以要遮著蓋著。而民進黨呢,上上下下哪個不高喊「怕什麼怕」?知恥近乎勇,就這一點來說,共產黨不妨和民進黨比賽一下,看哪一黨更早兌現自己的支票。

西方基督教文化認為人生來就有「原罪」,個人直接面對上帝,道德約束是內在的。而中國則是「恥感」文化,強調外在的約束力,人的錯誤行為暴露於眾,受到譴責與低視,因而產生心理壓力,然後幡然悔改。

若有人焉、黨焉,「抗壓」之力特強,不以羞恥為念,笑罵由人,壞事我自為之,你還能拿他怎樣?

準此以觀,孟子說「羞惡之心,人皆有之」,看來是騙人的,至少對政客不適用。可憐善良到近乎懦弱的中國老百姓,在政治上,就這樣被騙了幾千年,似乎到現在都還未醒。

【2007/12/13 聯合報】

Wednesday, December 12, 2007

李嘉诚:辛酸的童年

李嘉诚简介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28年

祖籍:广东潮安

1940年到香港。

1943年到一家钟表店当店员。

1945年在橡胶厂当推销员。

1950年创办长江塑胶厂。

李嘉诚,香港著名的塑胶商、房地产巨商,杰出的世纪企业家。在几十年的艰苦创业过程中,白手起家,经过不懈的努力,已经发展成为多元化的企业王国。从开办塑胶公司到投资房地产业,目前又将视野投向信息产业,成为移动电话大王。在海外的主要投资包括加拿大的赫斯基石油业、英国菲力斯杜集装箱港、巴拿马运河港和北京的东方广场等。重点投资项目包括地产、港口、通讯、酒店、零售、基建、能源七大项,投资地点遍及世界21个国家和地区。尽管李嘉诚早已成为华人富商,但他的住房仍是30年前的,每次出行仍乘民航班机。但其时刻不忘回报社会,捐助福利事业。从70年代至今,他已捐出28亿用于资助香港和内地的教育事业,兴建医院和老人院。根据他的贡献,去年,被美国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与《时代》杂志联合评为“世纪企业家”,该荣誉是从15位对社会有巨大贡献的杰出企业家中挑选出来的,李嘉诚夺魁当之无愧,他也是当今最大影响力的国际人物之一。

1928年出生于广东潮州,父亲是小学校长。

1940年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压迫,全家逃难到香港。两年后,父亲病逝。为了养活母亲和三个弟妹,优酷吧李嘉诚被迫辍学走上社会谋生。 开始,李嘉诚为一间玩具制造公司当推销员。工作虽然繁忙,失学的李嘉诚仍用工余之暇到夜校进修,补习文化。由于勤奋好学,精明能干,不到20岁,他便升任塑料玩具厂的总经理。两年后,李嘉诚把握时机,用平时省吃俭用积蓄的7000美元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他将它命名为“长江塑胶厂”。

1958年,李嘉诚开始投资地产市场。他独到的眼光和精明的开发策略使“长江”很快成为香港的一大地产发展和投资实业公司。当“长江实业”于1972年上市时,其股票被超额认购65倍。到70年代末期,他在同辈大亨中已排众而出。

1979年,“长江”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李嘉诚因而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

1984年,“长江”又购入“香港电灯公司”的控制性股权。李嘉诚先生现任“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及“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其所管理的企业,于1994年除税后赢利达28亿美元。

1995年12月,长江实业集团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共已超过420亿美元。

李嘉诚年历 1928·7月29日(农历六月十三日) 李嘉诚出生於广东省潮安县府城(今潮州市湘桥区)北门街面线巷5号。

1933 李嘉诚入潮安县府城北门街观海寺小学读书。 1936 李嘉诚随父转入潮安县庵埠镇(今彩塘)崇圣小学就读至1938年。

1939·6月 李嘉诚随父到潮安县郭垄小学就读。是年6月21日,日寇侵占汕头,翌日又占领潮安县庵埠镇。

1940·年初 李嘉诚随父到祖母许氏出生地澄海县隆都镇後沟村避难。不久,全家又逃往文祠镇松坑村躲避战乱。 年终 李嘉诚随父亲从文祠镇松坑村长途跋涉,历尽艰辛,逃亡到香港。其後李嘉诚不忘自学,充实自己。

1943 李嘉诚的父亲不幸病逝。从此,李嘉诚只好提前挑起赡养母亲和抚养弟弟、妹妹的重担。後来到香港高升街一家钟表店当店员,两年後又到一家五金制造厂和塑胶裤带制造厂当推销员。

1948 李嘉诚任塑胶厂业务经理,後晋升为总经理。

1950 李嘉诚将自己多年的积蓄和向亲友筹借5万港元,开设一间小型塑胶厂,取名 “长江”。

1957 在香港北角创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


一、辛酸的童年

李嘉诚的祖先原为中原人士,因灾荒而南迁至福建莆田。后又因战火连绵不断而由世祖李明山带领全家迁至粤东潮州府海阳县,定居于潮州城内北门面线巷。从此李氏家庭同大批因战乱而南迁的中原人一起成了潮州各部落、各家族中的一支。李氏家庭可以说是书香世家。李嘉诚的曾祖父李鹏万曾经是清朝每12年选拔一次的文官八贡之一,一时传为佳话。李氏祖居门前用于插贡旗的碑座,就是历史的见证。因其家族人士治学风气甚浓,知书识礼,学问渊博,在乡村之中颇有名望,颇受村民尊重,故地位极高。

大凡有志之人,无论年长年幼,只要心里一旦有了宏大的目标,就会有永不枯竭的动力和永不气馁的行动。所以李嘉诚一有时间就躲在小书房里,如痴如醉地看书,海阔天空地去考虑问题。即使有很多书他不能看懂或似懂非懂,但他仍能凭他的天赋和聪颖努力去领悟。在书房的小小天地里,李嘉诚常常做着状元及第、衣锦还乡的好梦,他对那些精忠报国的有识之士敬佩不已。

然而美丽与祥和却是暂时的。

1939年6月,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开始践踏这片宁静的土地。整日整夜,日本的飞机对潮州地区狂轰滥炸,宁和而美丽的潮州城成了一片废墟。李氏一家冒着随时可能被杀的危险,躲着不时而来的流弹,爬过一道道封锁线,步行十几天,一路风餐露宿,历尽千辛万苦,辗转到香港。一家人寄居在舅父庄静庵的家里。祸不单行,这时候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因劳累过度不幸染上肺病。身为长子的李嘉诚一边照顾父亲,一边拼命地温习功课。他知道父亲是给累病的,因此,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以取得好成绩,让生病的父亲能获得一份精神上的慰藉。

为了给父亲治病,李嘉诚一家的生活过得相当清贫。两顿稀粥,再加上母亲去集贸市场收集的菜叶子便是一天的"美食"。全家唯一的希望都寄托在李嘉诚的父亲身上,希望他能尽快把病养好,让全家能度过这一难关。父亲没能熬过那年冬天,还是撒手归西了。作为长子,李嘉诚从此不得不眼含热泪,无奈地结束他的学业出来打工,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父亲死后,14岁的李嘉诚被迫离开了心爱的学校用他还很稚嫩的肩膀,毅然挑起赡养慈母、抚育弟妹的重担。

李嘉诚先在舅父庄静庵的中南钟表公司当泡茶扫地的小学徒。李嘉诚到这里之后,学到的第一个功夫就是察言观色,见机行事。他每天总是一个到达公司和最后一个离开公司。

辛苦而困难的3年过去了,当年那个14岁的少年已经长成精瘦但结实、英气十足的小伙子了。17岁的李嘉诚在一家五金制造厂以及塑胶带制造公司当推销员,开始了香港人称之为"行街仔"的推销生涯。

当今世界很多杰出的企业家都从事过推销工作。推销是一门十分复杂而且不容易学会的工作。李嘉诚酷爱读书。每天白天工作之后,晚上他还要买些旧书来自学,学完的旧书再拿到旧书店去卖,再用卖掉的钱买"新"的旧书。这样既学到了知识,又节省了很多钱。最初,李嘉诚向客户推销产品之前,心情总是十分紧张。于是他就在出门前或者路上把要说的话想好,反复练习,从而成功地克服了紧张的心理。渐渐地,李嘉诚发现自己不仅推销有术,而且大有潜力。他那与生俱来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十分适合于做推销员。他总是能凭着直觉看出客户是什么类型的人物,并且能马上了解客户的心理和性格,从而定好相应的推销策略。

李嘉诚认为,在从事推销工作的时候,必须充满自信,而且要熟悉所推销的产品,尽最大努力,设法让客户感到你的产品是廉价而且优秀的。很快,李嘉诚成了全公司的佼佼者。但李嘉诚从来不喜欢高谈阔论,他认为从事推销工作,重要的有两点:一是勤劳,二是创新。由于出色的推销成绩,李嘉诚18岁就做了部门经理,两年后又被提升为这家塑胶带制造公司的总经理。

走南闯北的推销生涯,不仅初步形成了李嘉诚的商业头脑,丰富了他的商业知识,而且也使李嘉诚结识了很多好朋友,教会了他各种各样的社会知识。同时,在推销过程中,也使他学会了宽厚待人、诚实处世的做人哲学,为他日后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塑胶花大王

李嘉诚经过几年生活磨砺之后,逐渐成熟了起来。干推销工作的这段时间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便毕竟只是一名高级"打工仔",而他所管理的塑胶企业、塑胶公司的财产毕竟是董事长的,失败的最终承担者也只有董事长本人。企业的成败都与李嘉诚的关系不大,这使十分渴望向社会证明自身价值的李嘉诚下定决心要自立门户。因此无论老板怎样赏识,再三挽留,他都决意要离开,他要用自己平日点滴的积蓄从零开始,自己来亲自创业。

1950年夏天,说干就干的李嘉诚以自己多年的积蓄和向亲友筹借的五万港元在筲箕湾租了一间厂房,创办了"长江塑胶厂",专门生产塑胶玩具和简单日用品,由此起步,开始了他叱咤风云的创业之路。

在创业最初的一段时期,李嘉诚凭着自己的商业头脑,以"待人以诚,执事以信"的商业准则发了几笔小财。但不久之后,一段惨淡经营期来临了。几次小小的成功,使得年轻且经验不足的李嘉诚忽略了商战中变幻莫测的特点,他开始过于自信了。几次成功以后,他就急切地去扩大他那资金不足、设备简陋的塑胶企业,于是资金开始周转不灵,工厂亏损愈来愈重。过快的扩张,承接订单过多,加之简陋的设备和人手不足,极大影响了塑胶产品的质量,迫在眉睫的交货期使重视质量的李嘉诚也无暇顾及愈来愈严重的次品现象。于是,仓库开始堆满了因质量问题和交货的延误而退回来的产品,塑胶原料商开始上门催缴原料费,客户也纷纷上门寻找一切借口要求索赔。

从做生意开始就以诚实从商、稳重做人处世的李嘉诚付出的代价是很惨重的。这种代价几乎将李嘉诚置于濒临破产的境地。

这段时间,痛苦不堪的李嘉诚每天睁着布满血丝的双皮眼,忙着应付不断上门催还贷款的银行职员,应付不断上门威逼他还甭原料费的原料商,应付不断上门连打带闹要求索赔的客户,以及拖家带口上门哭哭闹闹、寻死觅活要求按时发放工资的工人们。充满必须信心的李嘉诚做梦也没有想到,在他独自创业的最初几年里初尝成功的喜悦后,随之而来的却是灭顶之灾。1950年到1955年的这段沉浮岁月,直到今日,李嘉诚回想起来都有心有余悸的感觉。这是李嘉诚创业史上最为悲壮的一页,它沉痛地记录了李嘉诚摸爬滚打于暴雨泥泞之中的艰难历程,它用惨重的失败反映李嘉诚成功之路的坎坷不平和最为心痛的一段际遇。

失败其实并不是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失败之后是否仍有信心,能否继续保持或者拥有清醒的头脑。像任何身处逆境的人一样,李嘉诚经过一连串痛定思痛的磨难后,开始冷静分析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分析市场走向。在种类繁多的塑胶产品中,李嘉诚所生产的塑胶玩具在国际市场上已经趋于饱和状态了,似乎已经没有足够的生存能力。那么意味着他必须重新选择一种能救活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从而实现他塑胶厂的"转轨"。

一天深夜,李嘉诚自修完当天的功课后,仍象平日一样随手翻阅着一些杂志。当他阅读最新英文版《塑胶》杂志时,发现在一个不太引人注目的地方,刊登了一项有关意大利一家公司用塑胶原料设计制造的的塑胶花即将倾销欧美市场的消息。李嘉诚马上联想到和平时期过着平静生活的人们,在物质生活有了一定保障之后,必定在精神生活上有更高的要求。如果种植花卉等植物,不但每天要浇水、除草,而且花期短,这与当时抓紧时间工作的人们的生活节奏很不协调。如果生产大量塑胶花,则可以达到既价廉物美又美观大方的目的,能很好地美化人们的生活。想到这时,李嘉诚兴奋地预测着:一个塑胶花的黄金时代即将来临。

1957年,李嘉诚带着企业复活的希望踏上了学习塑胶花制造技术的征途。精明的李嘉诚深知生意人对于刚面世的新产品是十分重视的,而且在技术上会有很大的保留,不会轻易地让人学去,故不断以购货商、推销员等身份,甚至不惜打短工,千方百计地搜集点滴有关塑胶花制作的技术资料。不仅如此,李嘉诚又购置了大量在款式、色泽上各具特色的塑胶花品种带回香港,不惜重金聘请香港乃至海外的塑胶专业人才,对这些购回的塑胶花品种进行研究。他一边进行市场调查,一边了解国际市场的发展动态,希望能找出最受欢迎的塑胶花品种进行大规模生产。

1957年,咬紧牙关走出绝境的李嘉诚开始了他的一系列别具新意的"转轨"行动:生产既便宜又逼真的塑胶花。这在当时的香港还是一个"冷门"。经过李嘉诚的努力以及各方面的促销和广告活动,塑胶花开始引人注目起来,为香港市民所普遍接受。"长江塑胶厂"的名字也开始为人们所熟悉。

重新开出一条道路的李嘉诚,在度过危机之后,便渐渐地走上了稳定发展的道路。1957年底,李嘉诚为了适应大规模的生产需要,将"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李嘉诚开始着手引进西方的管理经验。他认定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企业内部保持高水平的管理,坚持按责任办事是非常重要的。

李嘉诚常常这样告诉身边的人:"我们长江要生存,就得要竞争;要竞争,就必须有好的质量。只有保证质量,才能保证信誉,才能保证客观,才能保证长江的发展壮大"。李嘉诚极其看重自己产品的质量。李嘉诚宣布:"从今以后,长江的产品,没有次品"。今天的李嘉诚给人最鲜明的印象是足智多谋,在经营策略上他从不轻易去冒险,更不会有随便碰碰运气的行动。他的所有决策都来源于对全面、广泛的资料的占有和分析;他的决定,都是按照理行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的合理的反应,这也是他最为人称道的本领。

然而,李嘉诚的胆识和才华并不都是与生俱来的。除了他得天独厚的天分之外,更多的是来自于他的勤奋和毫不懈怠的求知,以及善于吸取自己与别人的经验教训和谦虚谨慎的作风。

李嘉诚虽然率领企业步出了深渊,但并非就此脱离了困境。这时,他的资金仍然十分不足,生产设备仍旧很简陋。他无法更新设备,增加厂房,招聘技工,生产规模也无法像计划的那样扩大。

正当李嘉诚预感到资金问题会给他的企业带来新的危机的时候,有一位急需大量塑胶花的订货商来到他的公司。

第二天,在香港一家酒店的静谧而优雅的咖啡厅里,李嘉诚和订货商对坐着。有那么几秒钟,他们都没有说话右侧是沉默地品尝着咖啡。接着,李嘉诚从手提包里拿出八种按照订货商的要求设计出来的机关报颖别致的塑胶花,放在外商面前。然后,李嘉诚诚恳地告诉外商。

"先生,这八款塑胶花是我和公司设计人员昨晚一夜没睡按你的愿望设计出来的,有五款我想基本符合你的要求;而另外三款,因为我考虑到你的订货是为圣诞节准备的,因此,在你的要求的基础上,再揉进一些东方民族的传统风味,我认为或许你会喜欢,所以全部拿来,供你挑选。"精明的李嘉诚明白自己资金不足的劣势,但他看准了这次薄利多销的机会。他敏感地预测到如能与这位订货商达成协议,那么长江工业公司不但可以脱离困境,而且还可以在香港取得相当有利的竞争地位。李嘉诚接着说:"就我个人而言,我当然十分希望能够长期与您合作。长江目前虽没有取得足够的资金以及担保,但是我们却可以给你提供全香港最优惠的价格、最好的质量、最优的款式,并保证在交货期按时交货。而且,这八款塑胶花样品,如果你觉得满意,我愿意送给你,只是希望有机会跟你合作。"

李嘉诚这翻坦诚相见的话语深深地打动了外商。这位订货商以十分惊讶但十分欣赏的目光注视着面前这位华人企业家,钦佩他竟然能在一夜之间设计八种款式的塑胶花供他挑选,订货商高兴得情不自禁地握着李嘉诚的手连声说:"了不起,年轻人,我同意跟你合作,你会干好的!"

这次成功使长江工业公司从此站稳了脚跟,并在香港塑胶企业内有了相当的竞争能力,也使李嘉诚清醒地认识到对一个即使是身处逆境,但决意抓住机会的人来说,不管遇到什么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有信心、决心和执着的诚意,机会的大门将永远为这些胸怀抱负、希望有所作为的人们而敞开。

在接下来的日子,李嘉诚领导长江工业公司迎来了香港塑胶花制造业最为辉煌的时期。欧美各国对塑胶花的需求量更大了,就连中、下等家庭也渐渐养成了插花的习惯。李嘉诚也充分利用这段鼎盛时期,不断创新。他以高薪招聘塑胶专业人才,研制出欧美用户最感兴趣的接近天然花的的喷色塑胶花、特种花、热带新奇花卉,以及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国特种花,从而顺利地打入欧美市场。李嘉诚利用长江工业公司高品质的塑胶花产品,全方位地争取到了海外买家的长期合约,业务得以迅速增长。庞大的塑胶花市场,为李嘉诚带来了数以千万港元计的利润,长江工业公司的塑胶花和李嘉诚本人也愈来愈受到塑胶界的注目。"长江"因此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塑胶花制造基地,而李嘉诚则被誉为"塑胶花大王"。

三、李嘉诚的爱情传奇

李嘉诚先生已经连续多年荣膺世界华人首富称号。关于他缔造商业神话的文章,可谓汗牛充栋。然而,关于他感情世界的文章却极为鲜见。为什么呢?李嘉诚不喜欢谈私人感情。近日,笔者在陪同撰写李嘉诚传记的青年女作家丽妮采访李嘉诚时,总算对这位富豪的情感世界有了一点了解。

青梅竹马两小无猜

1928年7月29日(农历六月十三日),李嘉诚出生在广东省潮州市北门街面线巷的一个教师之家。5岁那年,李嘉诚在父亲李云经的引导下,祭拜孔子儒学,进入观海寺小学念书。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1941年李云经与妻子庄碧琴商议,决定带上李嘉诚、李嘉昭和李素娟三兄妹前往香港投奔妻弟庄静庵。

李嘉诚的舅舅庄静庵,是香港钟表业的老行家。今日有关香港钟表业的著作,莫不提及庄氏家族的中南钟表有限公司。庄家长女叫月明,比李嘉诚小四岁,聪明伶俐,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月明在教会办的英文书院念书。小月明一点也不嫌弃穷表哥李嘉诚,相反还十分同情他。

李云经发现香港是一个金钱至上的商业社会,于是告诫李嘉诚兄妹,要在香港生存下去,就要学做香港人。而要与香港社会融为一体,第一步就是要过语言关,改掉潮汕口音,学好广州话。从此,月明就成了李嘉诚的广州话老师。表妹用心教,表哥认真学。不久,李嘉诚便能用广州话与香港人交流了,月明十分高兴。李嘉诚也发挥自己的长处,教月明学习中国古典诗词。

这一对“金童玉女”两小无猜、互相学习的情景,是当时庄家最为动人的风景。那一段日子,也成了李嘉诚动荡童年中最温馨的回忆。

赤手空拳打天下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圣诞节前夕,香港英军向日军投降。港币不断贬值,物价飞涨,李家生活愈加困难,而李云经又在这时病倒了。1943年冬天,李云经病重,他把李嘉诚叫到床前,轻声告诫道:“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失意时莫灰心,得意时莫忘形。”15岁的李嘉诚坚定地点了点头,李云经才放心地闭上了眼睛。

父亲去世了,李嘉诚自觉长大了许多,他明白,从此以后他要挑起全家的生活重担了。尽管舅舅表示要资助李家,但倔强的李嘉诚仍然决定中止学业,打工挣钱。他相信只要自己肯努力,一定能出人头地。舅舅表示支持他,因为舅舅自己也是十多岁就离开父母到广州打天下的。不过,他仍然没有让李嘉诚进他的公司。李嘉诚明白没有人可以帮助他,他必须赤手空拳闯出一条路来。

月明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另一条路。她以优异成绩从英华女子中学毕业后,进入香港大学,后来又留学于日本明治大学。她的生活之路充满阳光和鲜花。但难得的是,她从来没有嫌弃过表哥。而且,她与李嘉诚两小无猜的纯真感情还随着年龄的增长转变为热烈的爱情。她一直牵挂着在香港拼搏的表哥。李嘉诚踏上谋生路后,不管是当茶楼的堂倌、还是当钟表公司的学徒,月明对李嘉诚都是一往情深,她在精神上对李嘉诚的慰藉和支持,鼓舞着李嘉诚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1950年,年仅22岁的李嘉诚在筲箕湾创办长江塑胶厂。“长江”取意于“长江不择细流,故能浩荡万里”,足见李嘉诚的雄心壮志。月明更加欣赏表哥,并为他感到自豪。

办厂初期,曾经出过质量事故,李嘉诚再一次体会到世态炎凉。危难之中,不变的是庄月明对表哥的一片赤诚之心。爱情的力量,将历经磨难的李嘉诚锻造成不屈的男子汉。

1955年,长江塑胶厂终于出现了转机,产销渐入佳境。1957年,李嘉诚到意大利考察,回港后率先推出塑胶花,随即成为热销产品。不久,他又积极开拓世界市场,很快就成为“塑胶花大王”。

1958年,李嘉诚涉足地产业,在港岛北角建起了第一幢工业大厦;1960年,又在柴湾兴建了第二幢工业大厦,李嘉诚的事业迅速走向辉煌。

有情人终成眷属

李嘉诚已经事业有成,他与庄月明的爱情也本该瓜熟蒂落,但好事多磨,若按世俗的眼光,他们并不门当户对。月明出身富贵名门,受过高等教育,才貌双全;而李嘉诚出身寒微,只读过初中,虽然事业初成,但将来怎样还是未知数。而庄静庵和李嘉诚母亲庄碧琴也表示反对。

转眼到了1963年,李嘉诚已经35岁,月明也已经31岁,他们对爱情的执著和真诚终于感动了庄静庵夫妇和庄碧琴,同时李嘉诚在商业上创造的奇迹也越来越让庄静庵感到惊奇,他们终于同意两人结婚。在一片祝福声中,李嘉诚牵着庄月明的手,幸福地踏上了红地毯。

为了让爱妻住得舒适,李嘉诚斥资63万港元买下一幢花园洋房,这就是李嘉诚现在仍然居住的深水湾道79号3层住宅。当时李嘉诚并不算大富豪,一下子拿出63万港元很不容易,所以有人说,这是他送给妻子的最好礼物。

婚后,庄月明加入长江工业公司,她流利的英语和日语、谦和勤勉的作风,深得同事的尊敬。

1964年8月和1966年11月,李泽钜和李泽楷兄弟相继出生,庄月明渐渐退居幕后,相夫教子,孝敬家婆。在她的悉心教导下,李泽钜、李泽楷兄弟均勤奋好学,先后赴美国大学深造。

1972年11月,“长江实业”上市,这是李嘉诚事业上的重大转折点。庄月明出任执行董事,是公司决策层的核心人物之一,李嘉诚不少石破天惊的决策,均蕴含了庄月明的智慧和心血。但庄月明在公众面前始终保持低调,她很少露面,也不接受记者采访。所以人们在谈论李嘉诚的“超人”业绩时,很少会提到庄月明。其实如果李嘉诚的生命中没有庄月明,真不知他会变得怎样。

一生只爱你一人

进入20世纪80年代,李嘉诚的事业如日中天。庄月明别无所求,丈夫事业成功就是她最大的心愿。

1989年12月31日夜,李嘉诚携夫人出席在君悦酒店举行的迎新年宴会,夫妇俩容光焕发,是宴会上最“抢镜头”的一对伴侣。不料翌日下午,庄月明却突发心脏病,于医院逝世,年仅58岁。

当时李嘉诚也才60出头,身体硬朗,精神奕奕,又是富豪,因此不乏主动示爱的美女。香港不少富商都以绯闻为荣,但李嘉诚始终如一块白璧。港人都知道李嘉诚和庄月明情深似海,所以至今竟无人向他提及续弦之事。

这些年来,李嘉诚获得了无数的名誉,这便是他的人品的最好证明。

1928年出生于广东潮州,父亲是小学校长。1940年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压迫,全家逃难到香港。两年后,父亲病逝。为了养活母亲和三个弟妹,李嘉诚被迫辍学走上社会谋生。

开始,李嘉诚为一间玩具制造公司当推销员。工作虽然繁忙,失学的李嘉诚仍用工余之暇到夜校进修,补习文化。由于勤奋好学,精明能干,不到20岁,他便升任塑料玩具厂的总经理。两年后,李嘉诚把握时机,用平时省吃俭用积蓄的7000美元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他将它命名为“长江塑胶厂”。

1958年,李嘉诚开始投资地产市场。他独到的眼光和精明的开发策略使“长江”很快成为香港的一大地产发展和投资实业公司。当“长江实业”于1972年上市时,其股票被超额认购65倍。到70年代末期,他在同辈大亨中已排众而出。

1979年,“长江”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李嘉诚因而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1984年,“长江”又购入“香港电灯公司”的控制性股权。李嘉诚先生现任“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及“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其所管理的企业,于1994年除税后赢利达28亿美元。1995年12月,长江实业集团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共已超过420亿美元。

統一

統一終於要大募銀彈去「統一」中國市場了!12月17日,統一中國將在香港上市,從統一中國到母公司統一,都出現了濃濃的投資機會。

十二月三日的香港君悅酒店,統一集團董事長高清愿的女婿,從執行副總經理,正式接班統一企業總經理五個月的羅智先,率領統一經營團隊從德國法蘭克福透過視訊,向香港的法人與媒體,揭露了統一集團籌備已久的掛牌香港大計。

這是一場籌備經年,要向中國食品龍頭康師傅發動反擊,爭奪中國大陸食品一哥地位的募資戰!

羅智先從亞洲旅行到歐洲,密集向機構投資人介紹「統一企業中國控股有限公司」,這家香港聯交所掛牌號碼二二○的公司,將在十二月四日至七日公開發售,預計在十二月十七日,正式掛牌上市。它也可以說是從統一集團分拆出的「中國概念股」。

統一要在香港股市募集資金,計畫發售八億八千二百萬股,每股作價港幣三‧七五元至四‧六八元。若投資人認購踴躍,再加上承銷商行銷的超額配股,最多可發售十億一千萬股,若以最高價四‧六八元定價上市,最高可集資港幣四七億四千萬元(約合新台幣兩百億元)!

這筆近兩百億元的錢糧,就是統一此刻征戰中國最需要的!

赴港集資 預估可募新台幣兩百億

大軍未動,糧草先行。過去統一受限於投資中國大陸淨值四○%的法規上限,對於競爭對手大手筆的擴廠擴張,只能綁手綁腳。野村證券分析師邱義昇就指出,康師傅二○○七年的資本支出達三億四千三百萬美元,明年預計達三億四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一百一十億元),統一能使用的銀彈,約只有康師傅的三分之一,也就是每年一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十二億元)。「食品市場要比產能,比市占率,最後要比分攤成本的能力。產能越大,銷量越大,越能降低每單位成本。」邱義昇說,中國大陸的食品大戰,也是一場資金投入的大比拚。 這場統一掛牌大計,當然也影響了在台股掛牌的母公司統一企業。首先,統一投資人該怎麼看待這件IPO(上市)案?

十月初,統一股價達到每股新台幣五十二元的近年新高,隨著統一分拆中國事業掛牌香港的進度逐漸完成,市場人士觀察,部分統一的外資持股,開始賣母公司統一,準備反手認購統一中國控股。畢竟,成長力道最強勁的市場在中國大陸,相比之下,持有台股的統一,不如持有港股的統一中國。

我們來看數字:統一今年前三季營收達新台幣三百五十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八‧八%。而大本營在中國的康師傅控股,今年前三季營收達二十四億九千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八百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三七‧七%。

征戰中國 拉出二○%年營收成長率

看到「三七‧七%」,與「八‧八%」的成長率比較,任何一位企業執行長,絕不能坐以待斃。統一,選擇出走台股,掛牌香港募資,勇敢迎戰康師傅。

尤其,當在港股掛牌的康師傅,由於擁有龐大的中國內需市場,本益比高達四十倍!相較台股統一只有約十九至二十倍的本益比評價,短期資金,自然從台股流向港股。於是,可以發現統一中國的招股定價區間為每股港幣三‧七五元至四‧六八元,本益比也落在三十‧八倍至三十八‧四倍。統一中國控股,也享有中國強勁的內需市場所帶來的「本夢比」(編按:price/dream,指該企業目前股價與其企業願景的比較)。

的確,觀察統一分拆後的統一中國營收,二○○五年的營業額為人民幣六十五億三千萬元(約合新台幣二百九十億元);到了二○○六年,達人民幣七十八億八千萬元(約合新台幣三百五十億元),以二○%的年成長率滾動成長,遠超過母公司的個位數年成長率。 根據野村證券的研究,中國大陸現在約有一○%的人口,年均所得達三千美元的水準。而三千美元,正是消費力邁向更多元,願意享有更高品質飲品的門檻。二○○五年,中國大陸有四千七百萬人達到年收入三千美元;到了二○一五年,估計全中國將有四億二千萬人,達到年收入三千美元的水準。

四億人口裡,只要有一○%,每天喝一瓶統一鮮奶,每週吃一碗統一「好勁道」方便麵(編按:中國大陸稱泡麵為方便麵),統一的營收與獲利,就會讓你嚇一跳。而中國超高速的消費力成長,正是支撐方便麵、飲料、礦泉水三冠王的康師傅,享有高本益比的原因。

十五年前就布局中國的統一,當然不能拱手相讓。邱義昇估計,統一新募的資金,將會用於擴廠、布建通路,預估建廠期一年,通路布建也需要三到六個月才能看出效果。因此,統一的長期綜效會在半年後逐漸顯現。外資,也選擇賣出台股統一,選擇港股統一中國。於是,統一股價從十月到十二月,開始出現外資轉進的調節賣壓。

比價效應 有機會帶動母公司股價

由於統一中國釋出的股份,九○%由機構投資人認購,剩餘的一○%才開放散戶認購,在港股瘋中國內需股的情況下,一般小散戶不容易買到統一中國。「這時候,就可以回頭檢視母公司統一的投資價值了。」邱義昇這樣說。

換句話說,未來統一中國股價持續上漲,有機會帶動母公司統一的比價效應。不過,十月份掛牌港股的食品股大成長城,一掛牌就跌破承銷價迄今,讓相信食品股飆漲行情的投資人受創迄今。邱義昇則認為,大成長城是雞肉供應商,與統一直接接觸終端消費者的食品品牌商不一樣,享有的市場評價,自然是食品品牌與通路商更高。

統一掛牌香港,康師傅當然嚴陣以待。十一月中旬,康師傅控股董事長魏應州,在北京作東,宴請台灣媒體時說,「統一把台灣市場經營得很好,不過台灣是成熟市場,大陸是成長市場。」 找聯盟夥伴 以鄉村包圍城市圍堵康師傅

成長型市場,有成長市場的遊戲規則,羅智先從二○○五年開始,默默的鴨子划水,就是想在中國密集尋找策略聯盟夥伴,以「鄉村包圍城市」來圍堵康師傅。

根據AC尼爾森的調查,截至今年第三季,統一是中國第二大果汁飲料製造商,第二大即飲茶製造商、第三大方便麵製造商。

不過,在整體的瓶裝飲料市場,康師傅以一九‧九%的市占率,領先第二名的娃哈哈,統一依舊落居在後。在碗裝泡麵上,康師傅的市占率達六七‧一%,比起去年同期的五八‧九%,又成長了。競爭對手強大,而且也持續進步,是統一經營團隊的最大挑戰。而且,統一在中國,缺乏在台灣的7-ELEVEn這樣遍布全國的強勢通路,這,讓統一打起仗來格外辛苦。

近兩年前,羅智先曾在泰國這樣說:「莫比爾斯(Mark Mobius)每兩個月會來找我聊天、做朋友。我的宗旨就是你買我的股票,我就有責任讓你晚上安心睡覺。」

羅智先說這句話的時候,統一每股股價十七元。而富蘭克林坦伯頓基金經理人莫比爾斯,當時正是持股統一最大的外資基金經理人,有新興市場教父之稱。不到兩年,到了今年的十二月三日,統一股價每股四十‧七元,統一股價漲幅達一三九%。

羅智先,讓莫比爾斯能安心睡覺了。而統一也終於順利募資前進中國了,接著就看羅智先,是否也能讓其他投資人跟著睡個好覺?


相關報導:
三陽機車中旬也將在港掛牌

除了統一中國在香港掛牌,三陽工業轉投資的VMEP,也預計在十二月中旬,成為首家掛牌香港的台資越南企業。在國內車市低迷,大陸機車市場因政策打壓持續萎縮下,VMEP可說是三陽僅存的金雞母。去年獲利達二千一百萬美元,今年上半年更達一千四百萬美元(約合新台幣四億五千萬元)。 VMEP的SYM品牌,在越南機車市場占有率約八%,年銷量約二十萬台,僅次於本田(HONDA)、山葉(YAMAHA)。雖和年銷量百萬台的本田與四十萬台的山葉相比仍有差距,不過在高關稅保護的越南,機車毛利率高達三○至四○%,再加上經濟成長帶動消費,VMEP獲利依然看好。

早在十五年前,當越南還處於美國禁運時代,慶豐集團就選定機車做為敲開越南市場的試金石,只不過,一開始並不順利,尤其要與日系機車大廠本田對壘,更是艱苦異常。在越南文中「HONDA」的意思就是機車,甚至還有車齡已幾十年的本田機車還在路上跑,越南人多把日本機車當神一樣崇拜。

今年越南機車市場又恢復高成長,主要是十二月十五日起,越南政府規定騎機車強制戴安全帽,帶動速克達機種的成長。速克達能賣得好,主因是越南安全帽失竊率高,只有速克達可提供放置安全帽空間。

而以速克達聞名的三陽SYM,正是最大受惠者。下半年每月銷售量達一萬七千台,比上半年月平均的一萬二千台銷量,足足增加了四成!目前越南每四.六人擁有一台機車,依越南工商貿易部的規畫,到了二○二○年,將成長至每三人擁有一台機車。

VMEP上市案,預估募集一億至一億四千萬美元資金,以擴充越南的通路、加強研發和在東盟市場進行購併,以縮小與日系對手的差距。

做人當作仁慈的獅子

文/王文靜、劉佩修、曾如瑩

出身:國小畢業,白手起家,從二十多人的小塑膠廠發跡。

財富:全球第九大富豪,華人首富。十九年前財富是蔡萬霖1/5,現在是3.3倍。

事業:旗下上市公司市值逾五兆元,居華人民營企業之冠。經營版圖跨五十五國。

十一月二十一日,《商業周刊》編輯團隊一行六人,抵達位於香港中環的長江集團中心。在警衛團的森嚴戒備下,我們踏入直抵頂層的電梯。

這棟以藍綠色玻璃帷幕包裹的七十層大樓,與中國銀行新、舊大樓,匯豐銀行等地標大樓比鄰。這裡,是香港的鑽石地段。

長江大廈七十樓,居高臨下俯瞰「世界三大天然良港」維多利亞港,除非警衛用特殊磁卡解碼,否則任憑外人怎麼按電梯鈕,都無法抵達。它,正是長江實業主席李嘉誠遙控五十五國企業的跨國指揮總部。十一月二十一日,《商業周刊》第一○四七期編輯會議在此召開,由李嘉誠擔任客座總編輯,主持會議。

十二月,《商業周刊》邀請李嘉誠擔任客座總編輯,談成功四講。

談風險,他花了九○%的時間在想壞情況下會出現的問題;他說「審慎」是一種藝術,必須拿捏風險和投資的腳步;談投資,五十多年來,他的個人資產每年都成長;談管理,他指出要當領袖而不是老闆。

最後,他總結談到留給孫子一句很重要的資產:「做人如果可以做到『仁慈的獅子』,就成功了。」一個有能力的森林之王,卻能心存慈悲。

請就坐,五十七年的日不落經營哲學,即將開始…。

第一講:風險/統帥必須考慮退路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大家都很好奇,你從二十二歲開始創業做生意,超過五十年,從來沒有一年虧損,而且還一步步成為華人首富。如何在大膽擴張中,不翻船?

李嘉誠答(以下簡稱答):想想你在風和日麗的時候,假設你駕駛著以風推動的遠洋船,在離開港口時,你要先想到萬一懸掛十號風球(編按:香港以風球代表颱風強烈程度,十號相當於強烈颱風),你怎麼應付。雖然天氣滿好,但是你還是要估計,若有颱風來襲,在風暴還沒有離開之前,你怎麼辦?

我會不停研究每個項目要面對可能發生的壞情況下出現的問題,所以往往花九○%考慮失敗。就是因為這樣,這麼多年來,自從一九五○年到今天,長江(實業)並沒有碰到貸款緊張,從來沒有。

問:九○%考量失敗?很有趣,一般人滿腦子都想怎麼成功,為何你花這麼多時間想失敗?

答:你一定要先想到失敗,從前我們中國人有句做生意的話:「未買先想賣」,你還沒有買進來,你就先想怎麼賣出去,你應該先想失敗會怎麼樣。因為成功的效果是一○○%或五○%之差別根本不是太重要,但是如果一小漏洞不及早修補,可能帶給企業極大損害,所以當一個項目發生虧蝕問題時,即使所涉金額不大,我也會和有關部門商量解決問題,所付出的時間和以倍數計的精神都是遠遠超乎比例的。

第二講:投資/現金一定要比負債大

問:在事業上追求最新的資訊,在個人理財上呢?

答:這麼多年來,一九五○年到今天,個人(資產)來講,從來沒有一年比去年少。要做到這樣,第一原則就是不要有負債。我在一九五六、五七年以後,個人沒有欠過一個債,我的負債是這個(邊桌上有兩隻金屬做大、小北極熊雕像,指著小北極熊說),我的現金是這樣大(指著大北極熊),這個是我今天才運用的(比喻)啊(笑)!

問:李先生你說成功沒有方程式,但如果一定要你說成功的三項原則,會是什麼?

答:第一個,你做那個行業,一定要追求那個行業最好的知識、information,最好的技術是什麼,且必須處於最佳的狀態。這是第一。第二,努力、毅力(幕僚補充:李先生說努力、毅力的意思不是傳統字面上那個意思,是best effort,做到極致)。不過,很重要的是,如果一個機構,沒有掌握跟這個行業有關的知識,如果你判斷錯誤,就算你再努力、再有毅力,你失敗的代價太大。第三就是建立好的制度與人才。

第三講:管理/要當領袖而不是老闆

問:你剛剛提過必須有最新的資訊,除此之外還要有制度,但是你管的事業從零售業、港口運輸一直到石油產業,種類包羅萬象,如何用制度管理?

答:現在是一個多元的年代,四方八面的挑戰很多。我們業務遍布五十五個國家,公司的架構及企業文化,必須兼顧來自不同地方同事的期望與顧慮。

所以靈活的架構可以為集團輸送生命動力,還可以給不同業務的管理層自我發展的生命力,甚至讓他們互相競爭,不斷尋找最佳發展機會,帶給公司最大利益。公司一定要有完善的治理守則和清晰的指引,才可以確保創意空間。

問:我的經驗是,挑選團隊,忠誠心是基本,但更重要的是要謹記,光有忠誠但能力低的人或道德水平低下的人遲早累垮團隊、拖垮企業,是最不可靠的人。

問:當了五十多年的老闆,對於管理、領導,你有很深切的體悟,也曾經以「管理的藝術」發表演說,能否分析老闆與領袖的差異?

答:我不敢和那些管理學大師相比,我沒有上學的機會,一輩子都努力自修,苦苦追求新知識和學問,管理有沒有藝術可言?我有自己的心得和經驗。

我常常問我自己,你是想當團隊的老闆,還是一個團隊的領袖?一般而言,做老闆簡單得多,你的權力主要來自你地位,這可能是上天的緣分或憑著你的努力和專業的知識。做領袖就比較複雜,你的力量源自人性的魅力和號召力。做一個成功的管理者,態度與能力一樣重要。領袖領導眾人,促動別人自覺甘心賣力;老闆只懂支配眾人,讓別人感到渺小。

第四講:經商之道/不疾而速

問:今天的對談,你談到許多從經商之道,是否呼應你在一次演講中所說的「好謀而成、分段治事、不疾而速、無為而治」,你說若能「拈出這四句話的精髓,生命是可以如此的好」。尤其,「不疾而速」這句話特別有意思,不快而快…?

答:對於我來說,一場最漂亮的仗,其實是一場事前清楚計算得失的仗。以上四句話是環環相扣、互為因果的。

「好謀而成」是凡事深思熟慮,謀定而後動。「分段治事」是洞悉事物的條理,按部就班的進行。「不疾而速」,你靠著老早有這個很多資料,很多困難你老早已經知道,就是你沒做這個事之前,你老早想到假如碰到這個問題的時候。你怎麼辦?由於已有充足的準備,故能胸有成竹,當機會來臨時自能迅速把握,一擊即中。如果你沒有主意,怎麼樣「不疾而速」?

「無為而治」則要有好的制度、好的管治系統來管理。我們現在大概有二十五萬個員工,分布在五十五個國家,而我們員工大部分在西方國家,如果你沒有良好制度,你沒有足夠時間去管理。

問:所以你能做到「不疾而速」,其實是在風險管理、資訊收集、財務準備齊備了,遇到機會,才能「一擊即中」。你如何把這樣的成功心法,傳授給你的後代?

答:我告訴我的孫兒,做人如果可以做到「仁慈的獅子」,你就成功了!仁慈是本性,你平常仁慈,但單單仁慈,業務不能成功,你除了在合法之外,更要合理去賺錢。但如果人家不好,獅子是有能力去反抗的,我自己想做人應該是這樣。very kind,非常好的一個人,但如果人家欺負到你頭上,你不能畏縮,要有能力反抗。

哈佛不再高不可攀



長春藤名校最遭人非議的高昂學費,可能要面臨調整。美國名校哈佛大學(Harvard)預定於2008年秋季實施的新措施,針對家庭年收入在12萬~18萬美元的家庭,學費將降為家庭年收入的10%,與現行4.6萬美元的學費,著實便宜許多,與讀公立大學加生活費的總額差不多。

美國各大學學費,依照學生家庭收入多訂有差別計價。頂尖大學中,哈佛是第1所向家庭年收入6萬美元以下的學生提供免費就讀優惠,也使得其他多所大學跟進;同時也不再提供學生貸款,改以發放獎學金替代;自2008年起,也將費用減免的門檻,由年收入3萬美元降到1.8萬美元;目前哈佛大學生約有2分之1接受學校的獎助學金,總額達9800萬美元。根據校方估計,未來2年金額更將達到1.2億美元。



哈佛將學費調整到與公立大學不相上下,校方稱是為了吸引更多家庭背景的學生申請,同時也想讓中低收入的學生能夠專心享受大學生活。根據紐約顧問機構Century Foundation的統計,全美146所頂尖大學中,來自低收入戶的學生,僅有4%;而有74%的學生,家庭收入是全美的前25%;因此,哈佛此舉頗有平衡校園經濟差距的用心。

此外,高達350億美元的校產,讓哈佛成為全世界最有錢的學校,同時招致不少「僅想從學生身上榨錢」的批評。美國國會議員也正在討論,是否規定私立學校每年必須花費一定金額的校產,作為學生獎助或學校建設之用。而哈佛率先降價,也對其他想盡辦法吸引頂尖學生的昂貴大學,產生壓力,可能跟進提供優惠。

WiMAX的4G驚奇之旅 大衛對抗歌利亞之戰將登場!

陳慧玲/電子時報 2007/12/12


 WiMAX近5年一路走來,可說是充滿了一連串的驚奇,從一開始,802.16系列的WiMAX技術原本並不被看好,更別說能成為新世代無線行動寬頻的主流技術,因為當時IEEE原本係規劃制訂802.20作為無線行動寬頻技術的新世代標準,但怎料,因為不同陣營的利益衝突,意外使得WiMAX突然醜小鴨變天鵝躍上舞台、並且在短短3年之內,就成為全球矚目的準4G明星技術。


以此來看,如果WiMAX之所以能嶄露頭角,原本就是個意外,那麼,後來WiMAX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眾多驚奇與波折,也就是非常自然發生的事。


廣告



近來因為Sprint Nextel對於其WiMAX服務發展計畫出現關鍵性轉變,公司管理高層首度對外表示,出售WiMAX業務部門將是選項之一;而在此同時,原本被WiMAX閃亮光芒幾乎掩蓋的LTE(Long Term Evolution),在北美前2大電信業者AT&T與Verizon表態採用的支持背書下,再度重新回到4G舞台的聚光燈,分走了原本只打在WiMAX上的關注目光。不可否認的是,在4G技術發展的舞台上,WiMAX已不再是唯一粉墨登場的主角,相較於先前WiMAX因為不確定性而受到的質疑,這一次,WiMAX所面臨的挑戰不再是心理戰或空包彈,而是來自於傳統百年電信網路服務與技術陣營的全力反撲。



就像是聖經裏大衛對抗巨人歌利亞的故事,大衛或許因為相信上帝的力量,而能勇敢的對抗巨人,但面對有百年傳統電信巨人撐腰的LTE,WiMAX就算再有信心,恐怕也得做好面對一場苦戰的心理準備。



事實上,由IEEE所制定的WiMAX技術標準802.16d、802.16e、以及未來的802.16m,被認為是突破過去電信級通訊技術全由傳統電信陣營把持的重要關鍵,而從WiMAX的發展過程中,也看到許多非傳統電信陣營的大廠積極的投入,其中最積極的力量莫過於英特爾(Intel)。而一向以IT產業為主力的台灣,更是因為看好IEEE制定802.16系列屬於開放性標準的優勢,政府與產業界都傾力投入。



但是,由既有3G標準延伸發展出的LTE雖然起步不快,但近來卻是頗有急起直追的架勢,特別是對大部分已有3G網路架構的電信業者而言,選擇LTE作為後續4G技術的發展方向,無疑是比跨入需要從頭再來的WiMAX要容易得多,也更尚理所當然的選擇。若以此邏輯推演,則在未來這一場4G技術競爭中,在既有電信業者的加持下,LTE後勢發展仍不容小覷。



若以WiMAX對上LTE的競爭態勢來看,或可說是Datacom與Telecom的正面對壘,而WiMAX目前的確擁有發展較為領先且成熟的優勢,但挾著百年根基的傳統電信陣營卻也絕不是省油的燈,究竟誰能勝出,或是會不會有人能真的取得主導權,其實都還有相當高的不確定性。



主要因為目前市場對「4G」技術與應用的概念都還相當模糊,唯一具體成型的條件就在於「無線、行動、寬頻」3項關鍵上,但即使WiMAX、LTE都在某一個程度上符合「無線、行動、寬頻」的條件,但各自在某一條件上卻都還是有程度強弱分別,例如WiMAX頻寬可能大於LTE,但LTE的行動性卻可能高於WiMAX等等。也就是因為市場對於4G世代的一切都還在摸索探究,目前也就無法論斷不同技術之間的優勝劣敗。



但值得注意的是,WiMAX雖然可能無法取得既有傳統電信業者的認同採用,但卻也可能因為如此,讓WiMAX在其他領域市場異軍突起,成為打破過去多年電信通訊技術發展趨勢局面的異數。以過去新興電信網路通訊技術的發展來看,不論是2G、3G或是ADSL、FTTH,其實都是從已開發國家開始嶄露頭角,但因為WiMAX先天的技術特性與快速布建應用的優勢,卻可能讓WiMAX先從未開發、或開發中的新興國家市場開始大量布建應用,以目前市場需求狀況來看,這樣的態勢也的確在逐漸成型中。



也因此,或許WiMAX不見得能獲得既有主流電信業者的青睞,但卻有可能成為第1個由非已開發國家主流市場興起的新世代電信通訊網路技術。而若這樣的狀況成真,則嚐試對抗巨人的WiMAX,或許就能用更聰明的方法與巨人和平共存,甚至可能以鄉村包圍都市的策略,上演一場大反攻的戲碼。

被遺忘的1937




一場傷亡無數令人心碎的戰爭,一個深刻又情感滿溢的提醒,《被遺忘的1937》訴說在二次大戰早期,日本侵略中國南京的故事。基於想統治中國的戰略,日本奴役南京 (當時中國的首都) 達數月之久,當整個城市淪陷時,日方軍隊以令人驚駭的規模大開殺戒並姦淫婦女。在這樣的亂世中,有一小群西方人聚集建立了「安全領域」(safety Zone),在那裡,多達20萬中國人找到了避難所。這些沒有武裝的傳教士、大學教授、醫生及商人,其中包括了一個叫做John Rabe的納粹分子,他們不想看到這樣的情況發生,而甘願冒著生命危險去保護中國人民免於被屠殺。
故事是透過對中國生還者深切的訪談;檔案中珍貴的鏡頭畫面;還有當時日本士兵的證辭所串連而成。其中最特別之處,在於由伍迪哈里遜、瑪莉海明威、約根柏契納所作的口白,他們置身一座簡單的舞臺,扮演信件與日誌中的人物,透過說話的語氣、表情,將當初那群西方人對南京的見證與付出重現,無論是檔案資料、生還者的證辭,還是第一手的報導,並配合工作人員輾轉從六個國家蒐集到的各種影像和文字資料,包括當時傳教士冒死拍攝的40分鐘影片,影片使觀眾宛如置身於南京的大街上,並將已被遺忘的過去帶到現今的生活。

歷史背景
日本從1931年始出現在中國,強佔東北九省並成立「滿洲國」-日本的傀儡政府。1937年8月起,日本展開大規模侵略中國的行動,其軍隊先是在上海展開一連串劇烈的地面戰,又在南京 (當時中國的首都) 舉行大規模的空中突擊戰略。11月12日,上海淪陷;12月13日,日本人打敗了中國的抵禦軍隊而侵入了南京。

這就是我們所知持續了約6個星期的「南京大屠殺」。整個城市被洗劫與摧毀,到處燒殺擄掠的日本軍人對南京的居民展開一波又一波的驚人暴行。根據「遠東國際大審判」(也就是「東京審判」) 的裁判,「估計這場戰役在被日本佔據的六個星期內,於南京和鄰近地區,被殺的人民和戰俘超過20萬人;在被佔領的第一個月內就有大約2萬個被強姦的案例。」

在城市淪陷之前,很多中國人為了躲避逼近的軍隊而逃離,而所有的外國居民也被要求撤離。其中有22位歐洲和美國的移居者不願意離開,儘管面對火力強大的空中突擊和軍隊威脅,這群西方人-包括John Rabe,一個納粹主義的生意人; Bob Wilson,一個美國的外科醫生;Minnie Vautrin,一個美國私立教會學院的女校長-仍然選擇留下建立「安全領域」來保護南京市民,有20萬人聚集在這兩平方英哩的區域。

在冷酷無情的佔領時期,這些監護「安全領域」的會員們強烈向日本官方反對其軍隊的行為,但是大屠殺仍持續進行。每天John Rabe和Minnie Vautrin等人都全力對抗來保持邊界的完整及避難所的安全。

三月時,暴行逐漸平息而軍隊也開始撤出,徒留下佔領的軍力。雖然密集的解救行動仍持續著,但「安全領域」的避難所已解散。日本人建立統治南京的傀儡政府直到這場戰爭的終了。在1948年,東京法庭判決Iwane Mats ui (日本軍隊在中國內陸的指揮官) 為戰犯並宣判死刑,然而偽政府的統治者Hirohito和他叔叔-皇親Asaka,那些在大屠殺期間真正率領佔領南京軍隊的人,卻被赦免了。

今天,很多日本人只知道一點點二次戰時他們國家在中國的暴行。七十年後,侵略南京仍是一個沒有共識的議題。時至今日,有些日本極保守的人士拒絕承認或將屠殺的真相降到最低,還有許多日本人相信在南京的所有暴行是誇大其辭也是謊言。

由奧斯卡金獎導演比爾古登塔與丹史特曼籌備兩年,拍攝地點橫跨中、美、日三地,並耗費無數人力的紀錄電影是由前美國線上(AOL)副總裁泰德李昂西斯Ted Leonsis出資拍攝,他在無意間看到華裔女作家張純如過世的新聞,於是找來她所撰寫的"被遺忘的大屠殺"閱讀,對書中提及南京大屠殺所造成的悲劇感到憤慨,驚訝於這麼大的歷史事件在國際間卻鮮為人知,所以毅然決定不顧一切地要將這歷史事件拍成電影,希望如此慘痛的教訓可以帶給世人珍惜眼前的和平。就在他決定要拍《被遺忘的1937》這部紀錄片後不久,在中國有許多的抗議者反對日本通過將南京大屠殺稱為一場「意外」,這些抗議者登上了世界各地的新聞頭條,其中有許多並被前日本首相每年度去「靖國神社」朝聖的舉動所激怒,因為「靖國神社」祭祀的對象,包含當初在南京燒殺擄掠的14位A級罪犯。

2007年12月,是南京被日本人侵略的七十周年,中國和日本的政府召開一個歷史學家的聯合委員會,意圖要以一個共同的歷史版本,對於中國與日本的衝突,包括以往在南京發生的事,取得一致的意見。

《被遺忘的1937》不只是一個針對人類間殘忍對待的故事,更是一個由少數人面對道德責任而站起來捍衛正義的故事-在最黑暗的時代帶有一線生機的曙光。

Safety Zone Committee Members (安全領域委員會成員)
Miner Searle Bates 成長於美國俄亥俄州,在1916年拿了羅氏獎學金進入牛津大學。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一直在美索不達米亞為基督教青年會服務。之後返回牛津大學為畢業作準備。他的傳教士職務把他帶到了南京大學教書,當很多人在南京剛開始被圍攻而逃離時,他被升職成大學的副校長。

George A. Fitch 於1883年在中國的一個傳教士家庭出生,之後他旅行到了美國而成為一位牧師。他在1909年被授以聖職並返回中國,在上海的YMCA(基督教青年會)工作;很快地,便轉到南京的分部。Fitch把他對「南京大屠殺」的觀察紀錄在他的日記裡,這是第一個被帶離南京的歷史文件,造成上海地區的轟動與憤怒。

John G. Magee 在1912年由於被美國的Episcopal教堂任命為牧師而到了中國。在南京被佔領期間,Magee設了一個臨時醫護站來照顧受傷的軍人及避難者。Magee用16釐米的膠捲拍下了他在南京所目擊的暴行,而這些檔案一直藏在德國,直到柏林圍牆倒塌後才為人所知。

John Rabe 是個德國商人,在1910年到中國為Siemens AG工作。身為納粹份子,他同時試著以自己的影響力去阻止在南京發生的暴行。在日本佔領這個城市的期間,他在私人莊園裡藏了650個中國人民。

Lewis S. C. Smythe 在1934年時,被美國基督教傳教協會指派到南京大學教書,而從芝加哥到了中國。在1937年時,他的妻子與兒子離開南京到了福州鼓嶺讓小孩上美國學校。從1937年12月到1938年2月,Smythe共寫了69封信到日本軍隊去抗議他們的行為。

Minnie Vautrin 因代表美國基督教傳教協會而在1912年從伊利諾州到了南京。她在1916年Ginling學院建立時擔任教育處的主任。1937年,當大多數的教職員離開南京時,Minnie在日本圍攻的持續期間保護了整個校區。

Bob Wilson 於1906年出生於南京,是一個基督教「循道宗教徒」傳教士的兒子。從哈佛大學醫學系畢業後,他返回中國,並在南京大學附屬醫院裡工作。他是唯一一個當日本展開空中突擊後留在南京的外科醫生。

被遺忘的一九三七




【聯合報╱范蘭欽】 2007.12.12 03:16 am


《被遺忘的一九三七》這部片子,看了很痛苦,但做一個中國人,一定要看,盡量要看。

我看時前面坐個外國人,在那偷偷拭淚。

坐在我旁邊的朋友,看到一個女人頸後一大口子,脊椎都砍見,他大叫一聲:「啊!」

1937年12月12日,日軍攻入南京,隨即屠城。這是近代史上最殘忍的戰爭暴行。當時,台灣卻在歡慶「嚴懲暴支」,三呼萬歲。

攻入南京的日軍司令松井石根,在遠東軍事法庭受審時說:「日本同中國之間的戰爭,就像是亞洲大家庭中兄弟之間的爭吵,日本不可避免的要使用一點點強硬手段。這樣做是為了使中國回心轉意。哥哥對弟弟態度可能有點粗暴,但哥哥的出發點是為弟弟好,哥哥是愛弟弟的。弟弟沒有理解這一點。」松井的話引起法庭的訕笑,但他的話也不無道理,先做弟弟的台灣人,不是加入皇軍哥哥之列,在衡陽、在長沙、在南洋、在馬尼拉,「有點粗暴」的對那不「理解」的支那人和亞洲人嗎?

這點「粗暴」,賠掉了五萬台灣兵的性命,包括李登輝的哥哥岩里武則。現在弟弟圓了參拜「靖國神社」之願,等著把中國的忠烈祠改為靖國分社?他們說,沒有南京大屠殺,那是支那人偽造的;只有228大屠殺,支那人的後代都要認罪、補償。

片子開始是一波波日本飛機,轟炸上海、南京(這些鏡頭,又剪到《不要遺忘的228》宣傳片裡去了),鬼哭神嚎,牆倒肢碎。這些飛機,都是從新竹、澎湖出擊的,台灣有世界上最頻密的機場,就是為了嚴懲支那和太平洋戰爭之用。後來,國府空軍又從這裡去轟炸偵察大陸。U-2飛行員張立義是南京人,1937年末,他與父母兄妹已撤到鄉下,但因南京有房子,父親放心不下,與堂哥又回城裡。十二月中,父親被捆走就再沒回來。

張立義的父親沒有找到「安全區域」(safety zone),這部片子主要講這個,講留在南京的少數外國人建了一個安全區,收容難民,救了上萬人。他們在刺刀下救人,冒生命危險,確實了不起。片子找一些演員來演述當年的記載、日記,這是可喜的紀錄片手法,給觀眾鮮明的印象。

這段記憶,我們都讀過,只是它太悲慘,我們不想回憶,有了這部片子,我們又不得不去回憶。

謝謝進口這部片子的李崗,這比他哥哥的《色,戒》更值得看。

第一流的脾氣

【聯合報╱楊照】 2007.12.12 03:16 am


1932年,全美國最敏銳的政治觀察家李普曼(Walter Lippmann)用直接而坦白的字句形容當時正在競選的一位總統候選人:「他讓人覺得舒服,但身上卻完全沒有任何重要的素質足可勝任總統工作。」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何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也說:「這個人有第一流的脾氣,可惜只有第二流的才智。」

他們說的,是從1932年到1945年擔任美國總統,破天荒連續當選四任,帶領美國度過經濟大恐慌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性挑戰的羅斯福。過去半個世紀間,不管什麼機構用什麼方式調查,這位羅斯福總統永遠都排名在美國民眾心中最偉大總統的前三名。

事實很簡單,李普曼和何姆斯看錯了。看錯政治人物,猜錯政治人物會有的功績貢獻,是再常見不過的事,李登輝當然不是第一個。不過,更值得我們關心的是,為什麼李普曼和何姆斯會錯,會嚴重低估了羅斯福的能力呢?

李普曼和何姆斯其實都看見了羅斯福身上最重要的長處,他「讓人舒服」,他「有第一流的脾氣」,問題是,他們不了解在嚴峻的政治局面下,這樣的長處有多重要,有多難得。

「讓人舒服」,「有第一流脾氣」的羅斯福,取得了困境中美國人的信任。他開始每周向國人談心的「爐邊廣播」,回頭看他當年講的話,誠實、空洞到驚人地步。他典型的談話內容是告訴民眾:「我不會每次站上打擊區都能擊出安打。」「這個國家需要勇敢且持續的實驗,常識教我們選一種方法去試,如果失敗了,坦白承認,換個方法再試一次。最重要的是──至少要去試!」

如果是別人講這種話,美國公民會接受,還投票讓他連任嗎?羅斯福用他讓人舒服的魅力,說服美國人一起嘗試「新政」,在大蕭條中還同意讓聯邦政府大筆花錢大幅投資。「新政」當然要靠遠見膽識,但「新政」更需要社會的信任與支持。

李普曼和何姆斯就是在評估社會信任上,犯了錯。他們不了解一個政治人物的修養、脾氣,在政治實踐上,有多重要。尤其在民主政體下,尤其在媒體越來越發達的環境裡,修養、脾氣爭取來信任,才有時間空間思考試驗政策路線,也才有機會找到對的方法,將國家帶到正途上。

真難想像,在台灣,政治人物似乎都在比賽看誰最沒修養,看誰的脾氣最差,看誰最能讓人不舒服。每天充斥在政治版面上的,都是些跳樑小丑最沒內容最沒教養的話。這些人竟然能在民主制度下大剌剌地擁有權力,對照羅斯福的例子,顯然台灣這種完全不須爭取社會信任的民主,已經出了很嚴重的問題了。

柏頓街的老書店




【聯合報╱李有成】

我低著頭朝沃本步道走去,我知道,我會經過葉慈住過的地方。就在轉進沃本步道的時候,我回頭看,那雨中的老書店只剩下茂密的紫藤可辨,在暮色漸濃的柏頓街,老書店彷彿在哀傷中揮手向我告別……
老書店位於柏頓街(Burton Street)。柏頓街不是什麼名街,但也並不難找。出了羅素方場(Russell Square)的地鐵車站,順著車站對面的馬區蒙特街(Marchmont Street)走,到了街的盡頭,轉進左邊的卡萊特花園(Cartwright Gardens),眼前是一排喬治時代的房子,略呈弧形,全都是旅館。沿著這些旅館走到底,再左轉就會看到柏頓街。柏頓街很短,可能不滿兩百公尺,兩排房子,一排是英國醫學會與郡縣旅館(County Hotel)的後門,另一排是住家。街上既沒有商店,也沒有餐廳,只有兩家舊書店,路人稀落,車子更少,除了安靜,街不成街,反而近乎死巷。

柏頓街盡頭的那家舊書店有一個古雅的阿拉伯名字,叫馬革里布書店(The Maghreb Bookshop),從店名不難猜出這家書店的性質。書店賣的主要是與北非——特別是阿爾及利亞、摩洛哥、突尼西亞及利比亞——有關的書籍。書店主人是摩洛哥人,五十開外的年紀,年輕時到倫敦念書,結果留了下來,一住就是三十幾年。1987年創辦這家書店,還兼任《馬革里布評論》(The Maghreb Review)的主編。他相當熱情,談興又高,我偶爾到書店來,他總是跟我聊個不停。有時路過,剛好他站在門口,也會一再邀我入內品嘗咖啡。


倫敦馬區蒙特書店外牆紫藤蔓生,生機盎然。
李有成/攝影
書店所售的書籍除了與北非有關外,中東與伊斯蘭教方面的著作也不算少。書籍的擺放頗見秩序,店面雖小,但乾淨整齊。我在店中看到幾本范農(Frantz Fanon)的傳記與評論,為大型書店所無,曾經心動想要全部買下,一想到行李已經超重,只好作罷。主人的收音機總是開著,而且播的大部分是法語節目。不知道為什麼,每次看到書店主人,我總會想起我的摩洛哥朋友阿默薩貝(Ahmed Saber)。阿默同樣英、法語流利,同樣熱情奔放,幾次在一起開會,他看到我,也是話不停嘴。有一次還小心翼翼,老遠從摩洛哥帶了一面手工製鑲銅玻璃鏡子到德國給我,讓我非常感動;我也只得小心翼翼,把玻璃鏡子帶回到更為老遠的台灣。

其實真正讓我動容的是柏頓街的另一家舊書店——或者說,老書店。書店不僅賣的是舊書,而且真的老態畢露。剛住到布倫斯柏里(Bloomsbury)的時候,幾次路過,我並沒有特別留意這家書店。書店的大門低矮,紫藤蔓生,一片翠綠,倒是生機蓬勃,遮住了大半的門牆。書店甚至連個像樣的招牌也沒有,若不是門口那兩個小箱子的廉售書,或者門邊老舊櫥窗裡的幾本精裝書,路過的人很可能錯過這家書店。書店當然有店名,就寫在一張比名片略大的卡片上,夾在門縫裡。我第一次走進這家書店時,竟然沒有留意卡片上的店名,第二次才在門上看到卡片,原來叫馬區蒙特書店(The Marchmont Bookshop)。馬區蒙特街是布倫斯柏里的主要老街,大名反而為這家既不起眼又不在馬區蒙特街的舊書店所據。我問店主人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主人已經年過七十,動作緩慢,口齒囁嚅,他說書店已經有三十多年了,原來確實是在馬區蒙特街,1977年他頂下這家書店時就已經搬到現址,書店也就延用舊名。店面約有十坪大,書籍擺放稍嫌凌亂,不若馬區蒙特街的幾家書店,也許主人年老力衰,已經力不從心。不過這裡的舊版詩集數量甚多,還有一些過期詩刊,反倒是別處難得一見。原來書店主人曾經擔任中學英文教師,喜歡讀詩,因此獨鍾詩集。書店也有一些文學批評與作家傳記,我發現這裡竟然有好幾本李維思(F. R. Leavis)久已絕版的精裝文集,都是四、五十年前的老書,不過印製講究,書況良好,很有質感,而且是老牌出版社查圖與文度斯(Chatto and Windus)的出版品,令我相當意外。四十年前我初讀李維思的《英國詩的新趨勢》(New Bearings in English Poetry)與《偉大的傳統》(The Great Tradition),當時雖然對英國文學所知不多,可是對李維思那種綜攬全局,氣勢磅的論述方式則是心儀不已。眼前這幾本書固然並非李維思的扛鼎之作,不過其縱橫捭闔,知人論世的方法與格局顯然還在。



倫敦沃本步道有葉慈舊居。
李有成/攝影
我向年老的書店主人探詢有沒有威廉士(Raymond Williams)的小說,他回答說沒有印象,不過他要我到地下室看看,地下室還有一些小說。我於是踩著門邊狹窄的階梯往地下室走。地下室面積更小,有兩盞日光燈,光線尚佳,只是書籍散亂在書架與地上,加上霉味嗆鼻,顯然不宜久留。我匆匆瀏覽架上的書,看到一本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的《長日將盡》(The Remains of the Day),還是1987年菲柏與菲柏(Faber and Faber)的第一版精裝本,書頁微黃,但全書潔淨,顯然還沒有人讀過,而且標價只要兩鎊五,價廉而物更美。我毫不猶豫,抓了《長日將盡》立刻回到地面。這是我第一次到這家書店,只花了十五英鎊竟換得了五本書:三本李維思、一本石黑一雄,另加吳爾芙(Virginia Woolf)的回憶文集《存在的時刻》(Moments of Being)。
這以後只要路過,我都會轉進書店看看。書店每天的營業時間不長,周日休息,主人有事時也會大門深鎖。顧客稀少,這未嘗不是原因。多去幾次之後,主人顯然對我有些眼熟,有時店中沒有別的顧客,他也會跟我聊上幾句。他的太太已經在兩年前過世,於是他賣掉了郊區的房子,在倫敦市區租了一棟公寓,有二、三十箱的書,想搬到書店來,可是書店也是空間有限。他感嘆說,布倫斯柏里雖然人文薈萃,倫敦大學的幾所重要學院都在這裡,此地許多房地產也盡為倫敦大學所有,但是現在的學生難得願意逛書店,更遑論買書,跟十幾年前不能同日而語。「也許他們的時間都花在上網了。」老人頓了頓,接著說:「你知道嗎?前面沃本步道(Woburn Walk)的店鋪有些以前是書店,後來都關門了。」

沃本步道就在我住處的對面,步道很短,兩旁都是餐廳與商店,唯一與藝文有關的就是一間叫水族館(Aquarium)的小型畫廊。我有一天在畫廊對面的餐廳用餐,天氣晴朗,就選擇餐廳外面的位子。用餐時我不經意抬頭往周遭四顧,發現餐廳二樓的牆上鑲著一片銅板,上面赫然刻著:「從1895年至1919年,愛爾蘭詩人與劇作家葉慈(W. B. Yeats)曾居於此」。二十世紀初布倫斯柏里那幫文人墨客經常聚會的高登方場(Gordon Square)就在兩、三百公尺之外,吳爾芙在〈老布倫斯柏里〉(Old Bloomsbury)一文中曾經提到葉慈,詩人想必偶爾也會越過馬路,步行到高登方場,參加布倫斯柏里幫(Bloomsbury Group)在吳爾芙家的周四雅集。

年老的書店主人還告訴我,一、兩年後他就要結束書店的生意,把店面與地下室整修為住家,自己搬過來住。「那太可惜了。」我說:「如果我有能力,真想把你店裡的詩集全買下來,送給台灣的某一家大學。」我心想下回再到倫敦,也許就看不到柏頓街這家老書店了。不知道這些詩集最後的歸宿會在何處?店裡的書是否又要再次顛沛流離,命運難測?這三、四十年來,我在家裡和研究室堆積的書又何止二、三十箱。這些我看過,畫過,或者摸過的書將來會歸向何處?

在離開倫敦的前一天,已近黃昏,我冒著雨,特地到柏頓街向老書店的主人告別。「我就要回去了。」我至今尚未請教老人家的大名。他就像我生命中許多擦肩而過的人,也許從此不再見面。「你保重。希望下次來倫敦時,你的書店還在。」我實在說不清楚,這樣的話別是否妥當。我轉身走下地下室,從書架上拿走巴恩斯(Julian Barnes)與麥秋文(Ian McEwan)的精裝本小說——其實我早已經讀過這兩本小說,我只是覺得必須帶走什麼,執拗地不想空手離去。

我付了錢,跟書店的老主人握手道別,走出書店,天還下著雨。低著頭朝沃本步道走去,我知道,我會經過葉慈住過的地方。就在轉進沃本步道的時候,我回頭看,那雨中的老書店只剩下茂密的紫藤可辨,在暮色漸濃的柏頓街,老書店彷彿在哀傷中揮手向我告別。

【2007/12/12 聯合報】

Tuesday, December 11, 2007

勝博殿




1966年創於東京西新宿的日本最大豬排連鎖店,引進台亦深受歡迎。炸豬排的份量有70、100、130g3種供選擇,桌上碗裡的芝麻可在倒入日本進口的炸物醬汁後,再自行研磨沾豬排用。不接受訂位。通過曲折甬道進入用餐區,利用木製隔柵營造穿透性效果。蔥花蘿蔔泥脊豬排300元/使用黑豬脊肉外裹特製不吸油脂的麵包...

勝博殿日本料理(新光三越站前店)
商家電話

商家地址
100台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1段66號12樓

蔣介石、張學良與宋子文的複雜關係及其悲劇本質

林博文  (20071211)




 一九三六年西安事變、一九三七年抗戰爆發、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及一九四九年大陸變色,建構了中國現代史最重要的四個環節。其中尤以西安事變最具關鍵作用,其銳不可當的震撼力,非但扭轉了現代中國的走向,且使發動兵變的楊虎城慘遭殺身之禍,少帥張學良則被幽禁半世紀。 時間的巨輪雖已推進至二十一世紀,但西安事變的餘波仍在歷史長河中蕩漾;它在秋海棠上所輾過的軌跡,仍舊映現於時代葉脈中。

 調解兵變宋居首功

 張學良是西安事變的策畫者,宋子文則是西安事變的調解者。就事件本身來說,張學良是蔣介石的劫持者(kidnapper)兼麻煩製造者(troublemaker),宋子文則為談判者(negotiator)兼排難解紛者(troubleshooter);如果沒有宋子文兩度出入虎穴,專程跑到西安傾全力斡旋、安撫與獻策,以及和少帥、周恩來進行腦力激盪,則事變很可能無法獲致解決,蔣介石也許就會喪命臨潼華清池,則整個歷史勢將改寫,全中國亦只能在「西北是長安,可憐無數山」的悲愴中和日寇的虎視下自相殘殺。從這個角度來看,宋子文實具民族救難之首功。
 張、宋交情至好,少帥放心他、信任他,能夠和他推心置腹,從宋子文用英文寫的〈西安事變日記〉以及他的秘書陳康齊的英文〈西安行程紀要〉中,可以看到宋子文在精神煎熬和環境催迫的雙重壓力下,如何折衝樽俎,如何與時間賽跑。中共談判高手周恩來功勞亦不小,蔣答應停止圍剿,被逼至陝北一隅、幾近瓦解的中共,獲得喘息、坐大之機;中共想要的,周恩來都幫中共要到了。宋美齡西安之行,使蔣介石獲致最大的心靈慰藉與精神支持;她的出現,亦使少帥面露愧色,不敢正面看她。但她的作用卻被她自己誇大了(少帥在哥大口述歷史中說宋美齡對他「沒有影響」),就像蔣介石本人為挽回顏面和尊嚴,事後偽造歷史,宣稱少帥如何被他的人格感召。

 性情相投張宋訂交

 張學良出身東北綠林武夫之家,父親是大帥張作霖;宋子文則飽受西方教育,父親為上海牧師宋嘉樹。他們的家世、背景和教育,南轅北轍,但他們卻都有剛烈的個性、倔強的脾氣和自負的心態,也都對政治、權力、骨董和飲食男女深具偏好。一張一宋,性情相投,品味類似,終成好友。很會理財的宋子文為不會理財的少帥提供財經意見,張學良有時亦在最高級的北京飯店幫宋子文闢室幽會。

 宋子文成為國民黨高層中與少帥最密切的同志,亦是蔣宋孔家族中與少帥關係最好的兩個人之一,另一個就是宋美齡。

 兵諫動機史家爭議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張學良和楊虎城在西安附近華清池綁架蔣介石,當時張的官銜是西北剿匪副總司令,西北軍系統的楊則為西安綏靖公署主任。張、楊對蔣發動兵諫的目的是要求停止剿共,進行抗日。荷蘭史學大師彼得.戈耶爾(Pieter Geyl)嘗言:「歷史是一場永不休止的辯論」(History is an argument without end)。時至今日,中外史家仍在激辯張、楊兵諫的動機與後果,有些史家認為抗日是藉口,真正目的乃是要求蔣停止剿共,尤其是張學良的東北軍奉命剿共,折損奇大、元氣大傷。蔣要「先安內、後攘外」,把中共剿滅再行抗日;張、楊則希望停止內戰,準備抗日。因國民黨軍力有限,不足以單獨完成剿共任務,蔣介石乃利用地方武力配合剿共,一則削弱地方軍頭的力量,二來又可消滅共產黨,大可坐收「一石二鳥」之利,張、楊驚覺已至必須採取劇烈行動以保存實力的時候了。

 張楊劫蔣神州震撼

 楊虎城首倡劫蔣之意,張哭諫蔣停止內戰,遭蔣嚴斥:「現在你就是拿手槍把我打死,我的剿匪計畫也不能改變。」張、楊於是鋌而走險,兵變(又稱雙十二事件)傳出後,神州震動,全球矚目(西安事變前一天,即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一日,英國國王愛德華八世因愛上兩度離婚的美國女人辛浦森夫人而宣布退位,比中國的西安事變更具全球性震撼力)。張、楊向全國發出電報,說明扣蔣原因,並提出八項要求:(1)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負責救國;(2)停止一切內戰;(3)立即釋放上海被捕之愛國領袖;(4)釋放全國一切政治犯;(5)開放民眾愛國運動;(6)保障人民集會結社一切政治之自由;(7)確實遵行孫總理遺囑;(8)立即召開救國會議。

 大公報籲抱蔣痛哭

 天津《大公報》於十二月十八日發表〈給西安軍界的公開信〉社評,南京中央政府曾派飛機在西安空投這篇筆力萬鈞的文章。社評說:「陝變不是一個人的事,張學良是主動,也是被動。西安市充塞了乖戾幼稚不平的空氣。醞釀著、鼓盪著,差不多一年多時間,才形成這種陰謀。……東北軍的境遇大家特別同情……你們在西安很辛苦,大概多帶著家眷,從西安到蘭州之各城市,都住著東北軍眷屬,而且眷屬之外,還有許多東北流亡同胞來依附你們。全國悲痛國難,你們還要加上亡家的苦痛。……你們大概聽了許多惡意的幼稚的煽動,竟做下這樣的大錯,你們心態或者以為自己是愛國,哪知道危害國家再也沒有這樣狠毒嚴重的了!你們把全國政治外交的重心,全軍的統帥羈禁了,這講什麼救國?你們不聽見綏遠前線將士突聞陝變都在內蒙荒原中痛哭嗎?」

 由《大公報》總編輯張季鸞撰寫的社評感性地說:「你們趕快去見蔣先生謝罪吧!你們快把蔣先生抱住,大家同哭一場!這一哭,是中華民族的辛酸淚,是哭祖國的積弱,哭東北,哭冀東,哭綏遠,哭多少年來在內憂外患中犧牲生命的同胞……你們如果這樣悲悔了,蔣先生一定陪你們痛哭,安慰你們,因為他因國事受的辛酸,比你們更大更多。我們看他這幾年在國難中常常有進步,但進步還不夠……切莫要索保證,要條件,蔣先生的人格,全國的輿論,就是保證。」

 宋子文準備西安行

 事變後兩天(十二月十四日),宋子文對上海新聞界發表談話稱:「蔣委員長在西安絕對安全,本人以為西安事變,乃係國家最不幸之事,目前急需用有效方法,於最短期內解決,蓋全世界之目光,刻正集中於中國也。本人與蔣院長(按:其時蔣兼行政院長)公私之關係,及與張學良多年之友誼,均為人所共知,在特殊關係之中,如有任何可能解決之辦法,本人極願在政府領導之下,盡最大之努力。至於採取何種方法,需待政府決定,本人是否有赴西安一行之必要,亦待命於政府。」

 宋子文在談話中不僅沒有譴責張學良,亦未使用「違法蕩紀」、「叛國」和「劫持」等南京官方版本字眼形容西安事變。反而強調與少帥有「多年之友誼」,顯然是為調解事變作準備,而少帥亦希望宋子文前往西安「洽商一切」。張學良在現存哥倫比亞大學的口述歷史中,一再稱宋子文是他的好朋友;少帥說他和宋在「易幟」(一九二八年十二月,東北歸順中央,開始懸掛青天白日旗)前早就認識,「我跟他倆是最好的朋友了」。

 蔣食言宋子文氣極

 然而宋子文平安地把妹夫蔣介石帶回南京,卻沒有辦法擔保「最好的朋友」張學良的自由。現存加州史丹福大學胡佛檔案館的宋子文英文西安事變日記,並沒有提到蔣介石和宋氏兄妹在協議上簽字的事情,「僅有口頭上的保證」(only verbal promises)。亦即蔣介石並未在答應張學良的條件上簽字,宋氏兄妹亦未以證人身分簽名,全都是以口頭方式達成釋蔣協議。蔣在西安始終拒絕簽字,堅持以「領袖人格保證」會遵守協議。

 宋子文日記說,蔣介石在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獲釋(少帥說是蔣夫人選定這一天動身作為聖誕禮物),離開西安前,召集張、楊談話,他說他們的作法係屬叛變行為,但他原諒他們,並稱他所允諾的一切均會予以履行。這些「原諒」和「允諾」,必然包括不會嚴厲追究張、楊的「叛變行為」,只會作象徵性地懲處;但蔣回到自己的地盤後,馬上改變主意,決定重懲張、楊,甚至想把少帥槍斃。蔣的變卦,氣壞了宋子文,使他無顏面對少帥,宋是孔宋家族中唯一敢頂撞蔣介石的人,他對蔣說:「如果你把張學良槍斃了,我就把你的事情都抖出來。」

盼望

【聯合報╱裴在美】 2007.12.11 03:04 am


他彷彿外星人似的硬生生摻進一個亂哄哄的大家族中。大人孩子無論誰都把他當成某種活標本似的觀賞。這樣不到一天他就嚇得落單逃跑了……

他忽然發覺自己真的沒有什麼朋友。由於工作的自由性質,沒有固定上下班,更不是固定一家公司(而是不固定的好多家)。對他來說,幾乎無法從工作相處的機會中產生社交圈子。而他又沒有上酒吧和夜店的習慣,既不打牌又不打球,不做生意,身無要職,完全跟人沒有應酬來往。至於女性友人嘛,又全都是尋覓婚姻對象的急女,談不成就走人的那種,誰有工夫來做他的紅粉知己?

「但工作上的不固定與多對象其實正應該有更多的社交可能啊。」他的一個網友這樣寫著。「但不是我。」他回道:「我沒那種隨時跟人哈啦熟識進而交成莫逆的本事。」「為什麼不去參加他們的活動,譬如郊遊烤肉、年終尾牙之類?」這遂使他想起,幾年前曾應某個經理之邀,冒冒失失跑去參加人家公司的長周末三日遊。那些人他根本一點都不熟,大多數甚至未曾謀面過。他彷彿外星人似的硬生生摻進一個亂哄哄的大家族中。大人孩子無論誰都把他當成某種活標本似的觀賞。這樣不到一天他就嚇得落單逃跑了。

因此,在他生活裡稱得上朋友的,大概就是那幾個平日互聯的網友了。這裡面有多年不見的老同學(幾乎分散五大洲),或是從未謀面(而誰也沒計畫哪天要會面)的網友。另外,還有幾個因工作結識進而有些往來的人。偶爾(如果剛好都是單身)他會跟他們約著去看場電影或球賽,吃頓飯或到夜店喝杯酒。但真正算起來,這種純友誼非工作性質的聚會,平均一年最多三、五回。這樣想來,不禁令他發愁了。終於正視到自己缺友問題的嚴重。

也就差不多在這個時候,他收到小學同學會的通知。這在平常,他是絕對不會去的。但這回,在幾個網友的鼓勵和慫恿下:「既然決定擴大社交圈,又恨跟完全陌生的人打交道,這樣性質的聚會,不是很好的機會嗎?」「同學會完全沒有利害關係,又都是舊識,既單純,也沒壓力,好歹去看看,沒什麼可損失的。」想想也是,他不禁有些心動了。

於是趁回爸媽家之便,特地把小學畢業紀念冊找出來,還有留念簿──那種在畢業前夕大家互相留言簽名並貼上照片的紀念本子。他在燈下專注地翻閱這本硬殼藍膠皮的簿子。本來五顏六色的紙張都已褪色,且變得十分脆薄,幾乎一翻就要碎裂。有些扉頁上端黏著同學的泛黃小照,有些則無,空方框框顯出缺席的遺憾。扉頁角落上印著一些遠航的帆船、燈塔啊之類的簡單圖樣,用來象徵遠大光明的未來與前景。

鋼筆或原子筆以幼稚的字跡寫著:「祝 敏男學兄 鵬程萬里 杜聰明 上」。一吋黑白照中的平頭男孩永恆地望著前方。「敏男同窗:祝 品學兼優」。他不覺笑出聲來,什麼時候「品學兼優」也可以當成祝福來用了?一個叫張梓平的,寫說「敏男:祝 一路風順」。哦,拜託,自己又不是要出國!

學校印的紀念冊上照片的粒子非常粗,只有明顯的五官線條輪廓,幾乎看不到細部。他瀏覽每張小照和人名,仔細地一一端詳。這些個面孔和名字,夥同方才簿子上的那些舊日字跡和詞句,驀然,使他不知不覺墜入怦然心動、恍惚繚繞的過往情懷之中。黃土飛揚的操場,烈日下的籃球架,日式校舍前的榕樹排,震耳的上下課鈴聲與推搡吵嚷的孩童,傳統市場旁的文具兼書店……

班上幾個比較惹人注意的女生最喜歡說的就是:「哎,跟你說哦,我有一個祕密……」但那通常並不是什麼祕密,所謂「祕密」其實是用來詐取(或鞏固)友誼的策略。也因此,她們往往假造「祕密」。像是:「我其實不是我媽生的喔。」「我跟男生打過kiss,信不信由你!」或是:「我有發育了耶。」當然,這些話她們是不會同他說的。但他卻總有辦法將它聽進耳朵。

有一陣,不知是哪個傢伙開始一種幾乎惡作劇性質的動作。短短一兩天內,這個遊戲便傳遍了全校。那就是走到某人面前,說:「來,我幫你擠油。」或是:「你有油可以擠你知不知道?」在對方尚未全弄明白之前,他已經用兩隻大拇指下死勁地捏住你的鼻頭,狠狠地榨擠起來。瞬間,一條條細絲蛆蟲般的油脂便從鼻尖毛孔中彎彎曲曲快速地鑽出洞來!被擠鼻子的人常會痠痛得眼紅泛淚,但一直要等到他找到另個人擠的時候,才能看到白蛆蟲似的油脂鑽出毛孔的那幅驚人畫面!

想至此,他不禁微微地笑了。並開始由衷地盼望起這個同學會來。

潛台詞不可說

【聯合報╱馮翊綱】 2007.12.11 03:04 am


隨著媒體報導超量的政治新聞,許多詞彙窘於所需,外借了一些字眼,例如談到「工於心計的政客」,便用「手中還有好幾套劇本」來形容。偏偏我們國民教育全部過程中,最偏廢劇本類型的介紹與閱讀,甚至在學術領域中,還偶聞將劇本視為「工具形式」,將其自然排除在文學環境之外;一般大眾對劇本形式的陌生、內容的不解、意涵的難以領會,都彷彿是可接受的現實。

對文學做最粗略的理解,分為「詩」、「散文」、「小說」三個類型,怕因傳統中文世界對「詩」的局限見解,還刻意加上「劇本」類型,是以畫蛇添足。因為在西方世界,「劇本」與「詩」有時是同義詞,「詩人」往往就是「劇作家」的意思。(其實關漢卿也足以證明這一點)。

寫劇本的人,頗承續著師徒制度的浪漫,劇本之所以會被部分人士視為「工具形式」,確實是因為強調其工具技法,想寫出「可執行演出」的劇本,非得大量參考前人經驗,得高手點撥一二,或者有所師從。一個角色,因為某種原因離開場上,過多久之後回來?便攸關著劇本的形式、風格、企圖,或者是「該角色離場時間所能從事的行為」的合理性。這類技法,在寫劇本的當下應用,總有三十萬種(戲劇性的形容),聰明人摸黑學習,也得跌倒個七八千次;寫劇本要有仿效對象,所以我說頗有「師徒浪漫」。

我既是「師」,也是「徒」;我徒之師,我師之徒。從我學得的「三十萬種」技法中,挑一個出來聊聊。

「寫劇本的人不要預設演員該怎麼演。」

劇本是大量的角色對白與獨白,佐以「舞台指示」:包括角色行為,道具、場景的應用與轉換,特殊技術需求等等。很精密(或說管閒事)的劇作者,會規定一些細節,例如角色的細部表情、人物的心理轉變、話語的詮釋方向等等;這些,俗稱「潛台詞」,其實是演員的功課,當然也是導演的功課。

我並非主張專業分工,令編劇「不管」那些細節,而是提醒:編劇的任何企圖,請停留在企圖本身,角色為什麼說出那樣的話語?為什麼會有那樣的行為?在精密的編劇思維中,已然具備,那些對劇作者而言最重要的「潛台詞」,不需要寫出來約制詮釋角色的人;即使是自編自演也是一樣。當我們遇到其他與劇作者心意相通的導演和演員,自然也會被看懂,企圖會隨著排戲導引出來。

政治人物最不懂這些,自己「寫劇本」,又脫口說出「潛台詞」,笨拙露餡兒,搞到被看破手腳,相當不划算。

【2007/12/11 聯合報】

食材慢燉、文學提味 飲食新體驗




「這個菜單非常用心,把我的小說裡的名字都用上去了!」華人世界裡深受尊崇的「武俠大師」金庸,在品嚐佳餚後,開心地稱讚起滿桌以他的小說為名的「碧血英雄宴」菜色。

能得金庸大師「金」口讚賞,且一去再去,一共吃了三次的餐廳,正是以「文學入菜」聞名的點水樓餐廳。

近年來,文化創意與各領域的結合正風起雲湧,其中最容易親近大眾的餐廳,更為這股趨勢吹響號角。其中點水樓、楓香茶館等,都是與文學連結密切的餐廳。


金庸品嚐點水樓的「金庸宴」。
圖/點水樓提供
主廚發想
金庸群俠、志摩偶然菜色共一桌,饕客優游文學…

點水樓主打江南美食,有江浙菜餚與點心,不過,真正讓點水樓在競爭激烈的餐飲業受到媒體及外界矚目,是因為它不斷推出「金庸宴」、「張愛玲宴」及「徐志摩宴」等以知名華人作家文學作品為名的菜色,其中因為金庸三度光臨點水樓,點水樓共端出「金庸江南宴」、「碧血英雄宴」及「金庸群俠宴」等佳餚,最為人所津津樂道。

無獨有偶,位於汐止夢想社區的楓香茶館,也以江南美食與文學為特色,定位為「江南人文菜館」,從桌墊到菜單,都試著引導食客進入

點水樓一景。
圖/點水樓提供
文學的殿堂,還詳細介紹如「蘇堤東坡肉」、「三鳳無錫肉骨頭」等江南菜的文學或歷史淵源。

餐飲業要操作「當文學遇到餐廳」,做為經營特色,有哪些不可輕忽的細節?點水樓總經理周明芬表示:「要先有既懂文學、而且懂食材的人,才能將兩者融合地恰到好處。」

畢業自師大國文系的周明芬,正是點水樓不斷推出「文學宴」的靈魂人物。周明芬回憶說,點水樓南京店是在2005年9月17日開張,那時得知金庸要在9月20日光臨,就開始構思如何讓大師留下難忘印象,後來創新發想出「金庸江南宴」。她說:「算一算,從開幕到上桌,只有三天時間」。

還好周明芬是個金庸迷,她透露,自己每年慶祝過年的方式,就是「把金庸的小說再讀一遍」;這分對文學作品打從心底生起的喜愛與熟悉,讓文學與食物自然地相遇與結合。

再以今年11月19日、在徐志摩逝世周年推出的「徐志摩宴」為例,共有偶然、再別康橋、翡冷翠、人間四月天等16道菜色,其中「偶然」以蝦仁及高湯熬製成的濃稠湯汁,淋在油炸至金黃酥脆的熱鍋巴上,頓時吱吱作響、香味四溢的鍋巴蝦仁煲,代表「偶然」所提:「在這交會時互放光亮、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頗讓人心領神會。

江南重現
菊花灰牆、雕花流水景觀聚一堂,飲宴平添樂趣…

除了掌握文學與食物的關連性,餐廳的布置及陳設,也要充滿藝文氣息,才能讓人身處文學餐廳時,有「身入其境」之感。

楓香茶館店長Molly也表示,楓香茶館的館長曾多次考察江南文學美食,一向非常重視文學與食物的關係;整裝後,除了持續走江南人文美食風外,也新增健康有機路線,並透過不斷研發,讓食材貼切完美地表現主題。

以點水樓南京店為例,菊花灰牆、雕花流水、飛瀑雷鳴、太湖石、美人靠等擺設,都試著展現江南風貌,宛如把江南庭園搬進商圈鬧區的室內用餐場所;而點水樓SOGO店有多達30扇高達三尺的門櫺,木頭餐桌更是來自上海的百年骨董家具。

楓香茶館的地利優勢是它就位在素以藝術創意社區聞名的「夢想社區」內,夢想社區以每年舉辦藝術踩街大遊行聞名,充滿藝術、人文及異國風的氛圍,讓這家餐廳別具風味。楓香茶館還委託創意達人創作「江南好」等插畫畫作,賦予江南美學創新詮釋。

此外,餐廳主其事者的支持,有助餐廳持續創新研發,而員工的教育訓練,也有效凝聚共識、激發創意。

這些餐廳已累積一些忠誠客戶。周明芬發現,點水樓的客人很多是企業家、公司高層主管、甚至是藝文人士,這些人在點水樓宴客(特別是外賓)時,有文學典故的菜色就變成了餐桌上最好的話題,無形中傳播了中國文化與創意餐飲的特色。有一位老主顧告訴她,由於一桌客人有時十幾、二十人,「為了讓每個人都聽清楚,還自備隨身小型麥克風,而且已經介紹過不只一次。」

飲食,紓解身體的飢渴;文學,餵養靈魂的飢餓。自古文人雅士總愛吟詩作對,平添飲宴樂趣。如今在文創產業潮流下,餐廳業者也致力飲食與文學的結合,讓文學成為飲宴話題,進而讓人體驗不一樣的文學風景與飲食風貌,也為自己樹立了鮮明的主題特色與競爭力。

【2007/12/08 經濟日報】

Monday, December 10, 2007

胭脂

每次到屏東去看媽媽,還沒到時先給她電話,「你知道我是誰嗎?」

 她愉快的聲音傳來:「我不知道你是什麼人,可是我知道你是我喜歡的人。」

 「猜對了,」我說,「我是你的女兒,我是小晶」。
 「小晶啊,」她說,帶者很濃的浙江鄉音,「你在哪裡?」

 帶她去「鄧師傅」做腳底按摩,帶她去美容院洗頭,帶她到菜市場買菜,帶她到田野上去看鷺鷥,帶她到藥房去買老人營養品,帶她去買棉質內衣,寬大但是肩帶又不會滑下來的那一種,帶她去買鞋子買乳液買最大號的指甲刀。我牽著她的手在馬路上並肩共行的景象,在這黃狗當街懶睡的安靜小鎮上就成為人們記得的本村風景。不認識的人,看到我們又經過他的店鋪,一邊切檳榔一邊用眼睛目送我們走過,有時候說一句,輕得幾乎聽不見,「伊查某子轉來嘍!」

 見時容易別時難,離開她,是個複雜的工程。離開前二十四小時,就得先啟動心理輔導。我輕快地說,「媽,明天就要走啦。」

 她也許正用空濛濛的眼睛看著窗外的天,這時馬上把臉轉過來,慌張地看著我,「要走了?怎麼要走呢?」

 我保持聲音的愉悅,「要上班,不然老闆不要我啦。」

 她垂下眼睛,是那種被打敗的神情,兩手交握,放在膝上,像個聽話的小學生。跟「上班」,是不能對抗的,她也知道。她低聲自言自語,「喔,要上班。」

 「來,」我拉起她的手,「坐下,我幫你擦指甲油。」

 買了很多不同顏色的指甲油,專門用來跟她消磨臥房裡的時光。她坐在床沿,順從地伸出手來,我開始給她的指甲上色,一片一片慢慢上,每一片指甲上兩層。她手背上的皮,抓起來一大把,是一層極薄的人皮,滿是皺紋,像蛇蛻掉棄置的乾皮。我把紐西蘭帶回來的綿羊油倒在手心上,輕輕揉搓這雙曾經勞碌不堪、青筋暴露而今燈盡油枯的手。

 塗完手指甲,開始塗腳趾甲。腳趾甲有點灰指甲症狀,硬厚得像岩石。把她的腳放進熱水盆裡──她縮起腳,說,「燙。」我說,「一點也不,慢慢來。」浸泡五分鐘後,腳趾甲稍微鬆軟了,再塗色。選了豔麗的桃紅,小心翼翼地點在她石灰般的腳趾甲上。效果,看起來確實有點恐怖,像給僵屍的臉頰上了腮紅。

 我認真而細緻地「擺佈」她,她靜靜地任我「擺佈」。我們沒法交談,但是,我已經認識到,誰說交談是唯一的相處方式呢?還有什麼,比這胭脂陣的「擺佈」更適合母女來玩?只要我在,她臉上就有一種安心的平靜。更何況,胭脂陣是有配樂的。我放上周璇的老歌,我們從「夜上海」一直聽到「鳳凰于飛」、「星心相印」和「永遠的微笑」。

 塗完她所有的手指甲和腳趾甲,輪到我自己。黃昏了,淡淡的陽光把窗簾的輪廓投射在地板上。「你看,」我拿出十種顏色,每一隻指甲塗一個不同的顏色,從緋紅到紫黑。她不說話,就坐在那床沿,看著我塗自己的指甲,從一個指頭到另一個指頭。

 每次從屏東回到台北,朋友總是驚訝:「嗄?你塗指甲油?」

 指甲油玩完了,空氣裡全是指甲油的氣味。我說,「明天,明天我要走了。要上Z。」

 她有點茫然,「要走了?怎麼要走了?那──我怎麼辦?我也要走啊。」

 把她拉到梳妝鏡前,拿出口紅,「你跟哥哥住啊,你走了他要傷心的。來,我幫你化妝。」她一瞬間就忘了我要走的事,對著鏡子做出矜持的姿態,「我啊,老太婆了,化什麼妝哩。」

 可是她開始看著鏡中的自己,拿起梳子,梳自己的頭髮。

 她曾經是個多麼耽溺於美的女人啊。六十歲的她和三十歲的我,曾經一起站在梳妝鏡前,她說,「小晶,你要化妝。女人就是要漂亮。」

 我說,「沒關係的。」她突然彎腰,從抽屜裡拿出一個玻璃藥瓶,說,「吃這個吧。」我看了藥瓶上的商標,是某種「通乳」的東西,讓女人的胸部肥大。

 我笑得眼淚都流了出來,「我的媽──」

 她雙手叉腰,虎著臉看著我,覺得我徹底地不上道。

 我幫她擦了口紅,說,「來,抿一抿。」她抿了抿唇,還記得怎麼做。

 我幫她上了腮紅。

 在她紋過的眉上,我又畫上一道彎彎淡眉。

 「你看,」我摟著她,面對著大鏡,「冬英多漂亮啊。」

 她驚訝,「咦,你怎麼知道我的名字?」

 「我是你的女兒嘛。」我環抱著她瘦弱的肩膀──那肩膀啊,曾經扛過我們所有的難以負荷的重量。對著鏡子裡的人,我說,「媽,你看你多漂亮。我明天要走喔,要上班。」

車站便當

李明璁  (20071208)




 台灣近幾年廣設大學,有人憂心高等教育變得浮濫。其實半世紀前的日本,也曾面臨相似變革。歷經戰後學制改造,大學如雨後春筍地設立,幾乎只要是「車站有賣便當」的城鎮,就有一所新大學。當時許多人便戲稱此類學校為「弁(車站便當)大學」。

 車站便當因其多量多樣、便利大眾,而成為一種譬喻。自從西元1885年第一個便當在宇都宮站正式販售,至今全日本的鐵路便當種類據說已超過兩千。世界上沒有國家像他們這樣,在一個小小鐵路餐盒上費盡心思;透過研發創新與包裝行銷,復振了鄉土飲食和味覺記憶。

 早在百年前,日本國鐵對火車便當的宣傳廣告就相當積極。隨著鐵路交通的效率化,停車時間大幅縮短,「買便當上車慢慢享用」便成了一種既必要卻也時髦的集體行動。社會史研究者紀田順一郎甚至斷言:不是大眾旅行刺激了火車便當的消費;相反地,是享用火車便當的庶民趣味,帶動了大眾旅行。
 種類繁多的便當,多數以木、竹、陶等自然素材為容器。豪華一點的,裡頭分上下層或數小格;有的則以若干小盒,巧妙堆疊而成。透過「塊體化」程序的烹飪操作,不同種類的食材被巧妙分隔、揉捏、接合、團組,使之成為小巧精緻的「一簇」,以便恰如其份地擺放就位。

 便當菜餚的選定,可說是系統化的排列組合。首先須以時令產物,表現出春夏秋冬的季節更迭;然後要以特選素材,凸顯出風土人情的地域差異。以東海道支線為例,由東向西,沿途車站便當就包括了橫濱的燒賣、靜岡的鯛飯、濱松的鰻飯、岐阜的香魚壽司、米原的麥餅壽司..等等「知名品牌」。

 車站便當所散發強烈的地域主義氣味,恰好是對火車便捷穿越疆界的一個反向回應。對旅人而言,不管是意欲或被迫遠行,快速交通所可能投射出「城鄉無時差、四處都一樣」的「去除領域」感受,或許就在車廂裡大啖風味便當的時候,重新想像、並接合回一種「再領域化」的認同。

 前京都國立博物館館長林屋辰三郎曾表示:日本是個「什麼都有,但什麼都不多」的國家,於是人們必須發展「量少卻多樣」的豐富象徵;菜色繁多的車站便當正是實作範例。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成功的便當不只有料,還得推算出多數人喜好菜餚種類的最大公因數,而能把大家都愛吃的至少放個兩三樣進去。

 也就是說,多樣化的食材,在格狀化的容器裡被塊體化地呈現。便當於是展演出一種調色盤般的豐富姿態,裡頭每一種食材都是對另一種的幫襯與烘托。它們之間或許沒有主要次要或先吃後食的垂直從屬,只有互為裝飾點綴的水平聯結。

 相對於西方人的外帶食物,總有一種清楚的中心性(如三明治與漢堡必先預設一個核心?肉品的存在、然後才以蔬菜陪襯和麵包覆蓋),車站便當再一次呼應了羅蘭巴特對日本料理的概括:是一種「沒有中心的菜餚」。

 車站便當使得「在外面簡易快速進食」這件事,變成一種充滿即興趣味的遊戲:我們不需要緊抓著「中心」、生怕沒夾緊的食物漏掉而賣力咬進,而可以根據個人偏好或當下心情,在快速移動的車廂裡緩慢咀嚼。甚且,我們不只吃下了一個便當,也在一連串的豐富選擇與讚嘆凝視中,吞入了一點美學和認同。

東西南北床

隱地  (20071210)




 李安的「色戒」,三場床戲成了說不完的話題。偶然間,我在長春戲院看了一部片名叫「九歌」的電影,所謂「九歌」是指九場熱門音樂中的九首歌,男女主角每回聽完激烈的搖滾音樂回來,必然來上一場驚天動地的床戲,「九歌」中的九場床戲,幾乎讓人覺得根本是看了一場A片,因為電影從頭到尾都在搖,搖滾音樂不論台上台下已經搖得夠厲害,等到兩人世界,回得家裡,更是連門都來不及關,就繼續像音樂會上的搖滾,搖得人吃驚連連,看完這部電影的人幾乎都閉上了嘴,電影映期甚長,但從未聽人談起影片中的九場床戲,論大膽激烈,當然西方人猶有過之,也許外國人演得太自然了,影迷也就更不知該說什麼是好。

 等到看了「倒數第二個男朋友」,才知「色戒」和「九歌」全是小巫,三場和九場,總是數得出來,「倒數第二個男朋友」裡的床戲,多到導演必須在同一畫面上分格進行,身為牙醫師的男主角,除了病人張大嘴巴讓他看牙,他似乎日以繼夜就在做那檔事-原來少年時候,碰到一個像巫婆一般急著要強暴他的小女朋友,小巫女未達目的,氣得在他身上下了蠱,任何他想追求的女孩,只要帶她上了床,那個女孩立刻會遠離他,並且會得到一段好姻緣。小巫女還把這個訊息貼上網,自此他的牙醫診所絡繹不絕,所有想獲得金龜婿的浪女辣妹全來求診,非但自動獻身,幾乎就在強暴他,編劇和導演,一旦找到這樣的理由,有了正當性,自然床戲一場接一場,沒完沒了,我們的男主角像無敵鐵金剛,苦惱的是後來他有了真愛,卻就是不敢和對方上床,因為他深知只要一上床,女朋友立刻會成為別人的老婆。

 接下來都是瘋狂舉動。編劇和導演,仍想告訴我們愛情的魔力──真正的愛情不但瘋狂而且是一種災難式的病態。也就是說,談著愛情仍表現正常的人,其實都未真的進入愛情世界。
 愛情原來是一場熱病,性愛變成必然的爆發點。而爆發之後,不論滿意或更加空虛,太陽明日依舊昇起,而人是慾望的化身,只要慾望在,煩惱一定也在。

 片長只有一個小時的「九歌」,除了震耳欲聾的搖滾樂和搖天晃地的搖床戲,還有一個寂天寞地、冰天雪地的南極場景。當所有的搖晃都成為過去,只有男主角一人獨處,看著一片冰冷世界,反而勾起了他的回憶。他本來是一個不用記憶的人,和熱門音樂會上認識的女人一次次的作愛,他不知她來自何處,家庭、身世……他更不想知道,反而等她離去了,他才靜靜的想著他們的相識,以及過去幾天的點點滴滴,人還是要靠孤獨,才會有情意和思想。

 人類從原始,經過幾千年歷史演進,終於有了傳統和文化,但資本主義興起,順著人的慾望,無止盡的生產人們想要的東西,一切都往物慾化前進,連人的身體也是。以後電影裡床戲不會只有三場、九場……總有一天,坐在電影院裡的人會發現,人人都在脫衣穿衣,到了彼時,或許人們真正嚮往的也像「九歌」裡的男主角,只想前往完全孤絕的南極或北極,脫離東西南北都是一片床的世界。

望安即事

蔣勳  (20071210)




 似乎這個小島的緣分在可有可無之間,我還是希望沒有什麼目的的在島上隨處走一走。

 我到望安去只是想一個人到偏遠的小島上無所事事地隨便走走。

 住在離馬公港最近的一間旅店七樓,有一扇開向大海的窗。窗外明亮的陽光一大片甚藍的大海,如同翠綠晶瑩的寶石。長長的提防伸向大海,像兩隻渴望環抱的手臂。
 有一艘船嘟嘟駛出海港,在平靜的海面上劃出一道長長的白色浪花的尾巴。白色的尾巴像一條路,彷彿踏上去就可以到夢想的遠方。

 我到樓下,詢問櫃台小姐:「那艘船開到哪裡去?」

 小姐探頭看一看說:「望安!」

 「萬安?」我繼續問:「要多久?」

 小姐想了一想回答說:「五十分鐘吧,是快艇;交通船可能慢一點。」

 我就訂了隔天的船票,兩百元。小姐順便問我:「要不要代訂住宿?」

 我搖搖頭,我並不確定要住在哪裡,沒有預定好的行程,沒有回航的明確時間。那個小小的島嶼只是地圖上一個不顯眼的點,在大一點的地圖上甚至連標記也沒有。買票的時候小姐附贈了一張簡略的地圖,馬公南方的大海中標記一個叫「望安」的小島,望安的附近有將軍島,再遠一點有更小的花嶼、西嶼、東吉。

 我終於走向了那條白色浪花鋪成的路。

 ●

 船舷兩邊翻起一層一層的浪,在浪與浪之間飛起一群一群銀白色的魚。長長窄窄的魚的身體,被陽光照耀,閃亮耀眼,好像跟船在嬉戲,騰躍在空中。

 海洋的風帶著夏天濃重的辛烈與鮮腥的氣味。我逐漸在燠熱中昏睡過去的時候,覺得許多海藻、蛤蜊、章魚、蝦和蟹在我頭髮四周吐著氣味強烈的泡沫,分泌著海洋腥味極重的體液。

 ●

 我竟然不是單獨一個人在旅行嗎?

 那些海洋的氣味喧鬧吵雜,像一群騷動無法制止的頑皮兒童。

 那些強烈的氣味吵鬧糾纏,但我還是睡著了,覺得身體是一枚久遠沉在海府礁石間被遺忘的時鐘,好像還可以聽到滴答的聲音,但鐘面沒有指針,時間也沒有任何意義。

 「你不下船嗎?」

 我被一個詢問的聲音喚醒時,船已經靜靜停泊在一個小小的碼頭邊。船上的人都走了,空空的船艙好像都是回聲:「望安?望安?」

 我忘了揹包,,折回到船上拿的時候,開船的男人正在解開碼頭上的纜繩,他笑著說:「我以為你要原船回馬公。」

 船又駛離了碼頭,幾個間坐在堤防上看海的黝黑少年看著船越行越遠,好像做完了功課,就吆喝著相約回家了。

 ●

 我順著碼頭的路走去,在一個小小的住宅的門口蹲著一個婦人,在地上鋪了一張報紙,報紙上攤著一推帶殼的花生,她看著我,指著花生,用手抄起一把說:「十元。」

 我在一條彷彿無盡頭的路上吃著花生,花生仁脆而香,似乎是沙地上被烈日曬過,嚼起來有陽光和泥土的甘芳。

 為什麼這個小小島嶼上的路使我想到塞外或大漠。乾乾黃黃的草,微微有一點起伏的大地,好像無止無盡地伸向遠方。我知道這是很小的島嶼,但視覺上天遼地闊,連呼呼吹過來的風都像是「長風幾萬里」的草原上的風。

 「這會是一個小小的島嶼嗎?」

 我疑惑著,但的確可以嗅到四面大海的氣息。

 乾黃的草叢裡有一叢一叢紫褐色的菊花,黃色的花蕊,在地老天荒的風景裡特別醒目。

 ●

 我的汗把衣服濕透了,但很快又在乾燥風中乾了,陽光蒸發了所有的濕氣。

 我在想:「這路到底可以走多久?」

 一個騎著自行車的學生駛過,停下來,問我:「你不看一看中社的古厝嗎?」

 他牽著車,陪我走進一個聚落。

 「中社?」

 ●

 我看到一些蜂窩一般有空洞窟窿的石頭砌建的老式房子,房子上端屋簷有美麗的馬背形曲線,映照著潔淨的藍天。

 「這裡半年海風太強,居民都遷移到外地工作,慢慢整個中社就荒廢了。」

 ●

 他牽著車子進了一個院落,院落雜草叢生,但門窗上還有細緻的雕花,堂屋的木門屝上有一把大鎖,鎖有點鏽蝕了,我從門縫望進去,看到幽暗的廳堂中央豎立著神像與祖宗牌位。「這裡大半都是荒廢的古宅,古宅的後代子孫都在外地發達了。」

 我抬頭看到古宅屋脊上坐著一支紅陶素燒的獅子,那牽車子的學生說是當地居民用來鎮壓強風的「風獅爺」。

 「風很大,船不能出海,九月到來年四月,居民只有到外地謀生了。」學生解釋著。

 他告訴我是島上文史工作的義工,習慣了看到外地來的遊客就做一些介紹。

 「想特別看什麼嗎?」他熱心地詢問。

 我搖搖頭,似乎這個小島的緣分在可有可無之間,我還是希望沒有什麼目的的在島上隨處走一走。

 ●

 「那我帶你去天台山看雲雀!」

 「天台山,很高嗎?」

 學生噗嗤笑起來,他說:「天台山是望安最高的地方,可是只有五十三公尺,一個小丘吧!」

 我們走上一處斜坡,我聽到風聲中有一種啾啾的鳥叫聲,連續不斷,越來越高亢。

 「你看!」學生指著一個小黑點:「雲雀,雄的雲雀為了求偶,在雌雲雀面前,表演特技,一面叫,一面越飛越高,你等著看。」

 那隻雲雀果然越飛越高,我仰頭看著,牠飛到很高的地方,忽然停頓下來,然後完全像自殺一樣直直墜落下來,一直到要碰到地面,才急速轉彎飛起。

 「啊?」我禁不住聲叫了一聲。

 學生似乎頗預期我會有這樣的表情,滿意地笑著說:「望安是一個乾旱貧廢的小島,雲雀為了求偶繁衍下一代,也要表演特技,吸引異性。」

 他騎著自行車離去的伬唌A我躺在天台山高處的平坦草地上,看另一隻雲雀鳴叫著向上振翅高飛,這是一隻幽默的鳥,我也笑著等待看牠倒栽蔥式的自殺表演。

財祿,永遠是老二

【聯合報╱吳逸中】 2007.12.10 03:22 am


三年前,我去北京學骨董鑒定,了解許多中國文化骨子裡最喜愛的願景,不少人就為了「福、祿、壽、喜」汲汲營營一生。

說起「福、祿、壽、喜」,「祿」最討人喜歡了,但它為什麼排行老二呢?怎麼讓「福」搶了老大的位子?

錢,不一定是萬能的,所以福排名第一,祿永遠只能當老二。在人生道路上,有財也買不到福氣,有錢也不見得好辦事呀。可是沒錢也不好過,祿還是排到人生四大寶的第二位子,贏過壽與喜。

福氣是一種智慧,凡事想開了,就是有福的人;祿財是享受,靠它可以延長壽命、買到或創造一些喜事;添壽是感恩,就是「天壽」,必須謝謝天的惠賜;喜事則是快樂,有它就哈哈一笑。中國人果然聰明,把「福、祿、壽、喜」的排名,排得恰如其分,沒有亂了人生之譜。

想想,平安即是福,有了「平安」才能享受財祿、壽元與喜悅,所以「福氣」才是中國人打心眼裡渴望得到的。雖然「祿壽喜」都是很具體、很實際的東西,唯獨「福」是抽象,卻是最重要的,「祿」才永遠是老二。

避開跳槽7大陷阱 聰明換工作

年終將屆,又一波轉職潮在辦公室裡蘊釀著。
換工作時,你會理性地分析自己的優缺點,
還是跟著內心蠢蠢欲動的欲念走?
職場上7個致命的盲點,
將決定你的未來是飛黃騰達還是一敗塗地。
在明年換個好工作?這些你不能不看!

員工跳槽的案例,百分之八十在前三個月的試用期,都會後悔!因為以前的環境與資源已經很習慣了,面臨新的工作環境,很多人其實都不很容易習慣,但是,有人能夠克服,但是,大多數人則會考慮是不是應該「回去算了?」...

在義大利文學家但丁(Dante Alighieri)大型詩作《神曲》中,懶惰(Sloth)、嫉妒(Envy)、欲念(Lust)、傲慢(Pride)、暴怒(Wrath)、貪婪(Greed)、饕餮(Gluttony)等7種人性的弱點,不斷在煉獄中,折磨著悖離人間,疲憊不堪的靈魂。
職場雖不是煉獄,但這7個人性弱點,卻也是許多人在面對生涯抉擇時,一不小心就會掉入的思考陷阱,讓人偏離了正途。

迎接新的一年,2008到底走或留?

唯有釐清這些似是而非的道理,才可能避開危險,累積更漂亮的生涯籌碼!

懶惰Sloth
工作壓力太大,只有「逃」一字能解決?

懶,可能是找不到生涯的方向,興趣沒有到位。這樣的情況,特別容易發生在初入社會的前幾年。

東森房屋行銷部企劃處經理陳偉文,回想退伍後,即被房屋仲介業新人培訓6個月保障底薪所吸引。

當時對業務延攬顯得懶散,保障期限一到,他承受不了主管的期待,便倉皇「逃」出這個行業。

因為「懶」而意志消沉的他,輾轉幾年隨波逐流,直到家裡突如其來的經濟困境,內心某個聲音才被喚醒。「當債主上門時,就好像是一種『被雷打到』的感覺,我猛然知道自己應該要振作了!」陳偉文打趣地說。

他一路從工商記者、網路公司副總編輯,到獨力招商企劃的室內設計雜誌主編,不脫業務的範圍,「想想『懶』不過是一個念頭,只要早點轉過來,也許不會走那麼多的冤枉路!」

壓力可以加速成長,是職場不變的法則。若只是怕吃苦,你必須思考究竟該找一個沒有壓力的工作,還是可以學習克服壓力的工作比較值得? 當然,人生並非只有工作這一個選項,工作步調緩慢的人,或許在生活層次,有豐富動人的一面。

為了怕錯過3個女兒的童年,多享受相處的時間,捨棄法律事務所合夥人,轉任企業不久的中嘉網路法務長劉建志,儘管同業都笑他傻,覺得36歲不再好好衝一下,居然放棄當紅的併購領域,沒志氣地往企業裡蹲。


「想走的最主要原因,是我想要健健康康,活到能參加女兒的婚禮!」劉建志談笑之間,並非沒有盤算,擁有法商背景,擅長併購專業的他,仍有不少同業與獵人公司向他招手。

不過,萬寶華企管顧問公司總經理劉玿廷認為,選擇輕鬆工作度日,或降級以求,本來就無可厚非,重點在於「你清不清楚要的是什麼」及「輕鬆度日得付出的代價」?

他進一步指出,高薪的工作,講求績效,通常都伴隨著較高的壓力;負擔較少、時間較充裕的工作,加薪、升遷的機會較少,也不可能有優渥的獎勵與福利。若競爭能力沒有提升,遇到瓶頸退出後,就很難再擠進職場。

嫉妒 Envy
老闆不把我當愛將,我該去尋找伯樂?

嫉妒,就像座燈塔一樣,照不見自己的優點,卻忙著將目光放在旁人身上,不斷地比較,只為證明自己的價值。

因此,「懷才不遇」的情節,天天都在辦公室裡上映,中央人力資源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王至中就碰過一個類似的例子。

他指出,那是一個戰將型的人才,7、8年的耕耘,讓他在以銷售大型電腦系統為主力的外商公司取得業務主管的位置。

沒想到,隨組織變動,換了一個老闆,突然感覺自己一哥地位不保。幾次對業務發展意見相左,更確信老闆對他有成見,便急著往外尋找自己的伯樂。

情急之下,他選擇產品與客戶都一樣的下游代理商,草率談個條件就跳了過去。沒料到從外商單純環境,一下跌進本土應酬文化的大染缸,客戶或業務團隊,三不五時就上酒家,讓他極度水土不服,屢屢推託不去,刻意疏離的結果,開始覺得自己被排除在外,不到1年又急著離開。

離開當下,同時有一家上市公司與下游一家小代理商意欲延攬。性急的他,不耐上市公司較長的面談作業,只因被一家10人不到,規模更小的代理商老闆奉為上賓,端上業務最高主管位置,完全沒打聽業界風評,便點頭赴任。

短短兩個月,他就發現老闆說話不算話,原本承諾的津貼,用盡各種理由不給,一氣之下,撐不到4個月後又告陣亡。


王至中強調,捧著這張虎頭蛇尾的履歷,若想再進「名門」,擠上中高階位置,別人會拿「放大鏡」看待你過去幾段不愉快的「戀情」。

為什麼有些人努力半天,卻成為不了老闆眼中的「愛將」?

龍格企管顧問公司執行長梁興南提出3個思考層次:

首先,若你覺得自己能力夠,一定要想辦法爭取表現的機會,將能力變成文字與數據,讓老闆知道你在做些什麼。若只是悶著頭做事,卻期待老闆能知人善任,這樣的想法除了天真,也代表你欠缺良好的溝通能力。

其次,你的專業能力夠強,但你的彈性、學習動機、解決問題能力是不是也足夠?和老闆的理念是否相符?

因為即使老闆欣賞你,但一遇到跨部門合作時,你的情緒反應就變成一種阻礙,得花老闆更多時間安撫,動輒針鋒相對,對他來說也是一種耗損。

第3種情況,若老闆真的私心很重,刻意培植親人或自己的愛徒,你幾次爭取都無善意回應,一旦確定沒有學習的餘地,就請不要客氣,大方的去尋找自己的伯樂,以免浪費寶貴青春!

欲念 Lust
職稱比現在好,對我未來升遷有利?

渴求權勢的欲望,自古皆然。若能步步高升,換個響亮的頭銜,當然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

不過,該思考的是,你要的職稱究竟是個人頭銜(personal title)還是職位頭銜(position title)?

前者是為了業務推展便利,名稱經過「美化」,不能掌握實權,後者是企業職位架構的設計,擁有相對的權責與舞台。

大部份的人會看到頭銜,而忽略背後的意義,美商宏智企管顧問公司事業發展暨行銷處協理李岳倫觀察身處金控業的朋友,就有許多這樣的例子。

一位在外商投信公司掛的是「經理」、堪稱超級業務員的朋友,被本土公司祭出的「副總」頭銜所吸引。

放下外商的光環,本以為從此一步登天,進到辦公室,才大驚副總早已人滿為患,而他手下也只有兩個人。

薪水與過去差不多,卻每天有開不完的會,應付不完的行政工作,根本無心拼業務。他不到6個月就吃不消,只好自認倒楣,前往香港私人銀行工作,臨行前深深體悟:「職稱不重要,賺錢比較實在!」


劉玿廷指出,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常會拘泥在職稱與薪水,若跳槽後不如所願,立即會有情緒反彈,結果多半以草草走人收場。

反之,若思考的是職稱帶來的舞台,因現有職務的權責限制了學習的空間,想挑戰自己從「低責任到高責任」或「單一部門到跨部門」,藉著職稱改變,不消是規畫能力的好方法。

傲慢 Pride
我是Super Star,到哪都能呼風喚雨?

傲慢的人,多半抱持「一夫當關,萬夫莫敵」的英雄主義。他們總仰首前方簇擁的人群,卻忽略了後面默默支援的團隊。

「現在的企業都打團體戰,恃才傲物的人就算耀眼,老闆難免會擔心成為組織的殺手而放棄!」王至中就曾碰過許多這樣的例子。

他指出,一位35歲就當上跨國被動元件大廠的台灣區負責人,屢創戰功的他位置還沒坐熱,便開始要求加薪給福利,幾番交涉不見公司回應。惱怒之際,自認為以他在業界的名聲,即使隨便到一家外商,都能當上業務最高主管。

沒想到談了幾家公司,他被回絕的理由都一樣,就是「太高傲自大,還沒貢獻就獅子大開口,進來恐怕會變成公司的『麻煩人物』!」

若企業需才若渴,甘冒風險讓這樣的人物進來,企業內部勢必會經過一番辛苦的磨合。

李岳倫觀察,像是一些擁有技術、業務戰功的人,通常對人際十分生疏,又不願意犧牲自己。

一到新的公司,為求表現,多半選擇高調,到處大鳴大放,批判眼前同事時,又會緬懷過去的輝煌。眼高手低的結果,幾乎與所有的部門都吵翻。

剛開始老闆面對「新歡」與「舊愛」衝突時,多半會刻意抽身,不評斷任何一方,讓彼此自然磨合。

「老闆可以給你很多的錢,但無法強迫別人真心與你合作,」面對同事有一搭沒一搭地應付,無力獨撐大局的你,時間到仍交不出成績,批判的聲音便會出現。若老闆耳根子軟,難敵資深同事「三人成虎」的傳言,你要成功的機會就愈來愈渺茫。

中華電信數據通信分公司音樂專案辦公室委員陳韋忠認為,個性不見容於企業,跳出來自己創業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不過,創業的試煉比受雇於人更為艱難。舉凡靠著明星光環出來自立門戶者,若沒有在過去從基層做起,彎下腰摸清企業經營的細節,被掌聲沖昏頭,以為自己是萬能的,十之八九都會敗在自己不切實際的自大。

暴怒 Wrath
老闆不是東西,老子非走不可?

盛怒之下離開,對剛工作2、3年的人,可以看作摸索、開竅的過程,老闆多半不會追究。但中高階人才,若控制不了突如其來的情緒,一句「老子不幹了!」,代價可能是賠上十幾年辛勤耕耘的資歷。

王至中舉出一個血淋淋的例子,一位知名資訊公司的總經理,長期隱忍老闆的草莽風格,即使會議上人身攻擊、滿嘴粗口,都能相安無事。

就在一次會議上,老闆對總經理靠人脈租借多時,價值千萬的機器,只是敷衍幾句,就要以「賴帳」吃定下屬的方式處理,直覺「太離譜」,讓他一時新仇舊恨湧上心頭,難抑怒火,當下即拍桌子走人。

離開後,那位業界知名的董事長也非省油的燈,為了保住面子,運用自己的影響力,放了許多對他不利且不公允的傳言,封殺的意圖十分明顯。

「跟直屬主管作對的人,是最想不開的人,只要你一脫口而出,就注定會失敗!」晶華酒店董事總經理薛雅萍坦言。

除非計畫好要走,否則負氣離開都很難全身而退。Reference check(背景調查)時,也許前一個主管不會讚美,但起碼可以保證不會惡意攻訐。

另外,縱然有再多的委屈,因情緒因素而斷然離開,事過境遷,除非你後來一飛沖天,證明當初的堅持是對的,否則別人只會記得你莽撞的行為,忘記你當初衝突時的是非對錯,凸顯你自己「格局」的不足。

即使有的主管會因員工的重要專長而妥協,但會針對「現在連我都不尊重了,未來會更不得了」的戒心做好準備,悄悄在外面物色人選取代你,等到爆發第二次衝突,就會找機會請你走路。

李岳倫認為,有時工作上揮之不去的低潮,是來自主管的管理風格。此時,不妨試著找人資部門談談,因為從流動率居高不下,他們一定也知道這個主管問題,只要你是人才,公司為了留人,或許可以轉到適合你的部門,不必以走言志。


貪婪 Greed
不趁年輕撈一票,以後想賺都賺不了?

追求金錢不是罪惡,該思考的是高薪背後的要求,「老闆給你愈多,就會想從你身上拿回更多!」根據中央大學EMBA執行長林文政的計算,一般營業人員的年薪若是60萬元,公司就會希望他能創造600萬元的年營收,且隨著薪資級距不斷調升,要求貢獻的數字還會倍增。

「企業敢給你,問題是你的心臟夠不夠強,要不要得了?!」藝珂人事顧問公司協理劉小筠強調。

她指出,曾有一位不到40歲的業務主管,被一家剛到台灣發展的外商軟體設計公司,以年薪十幾萬美元,超越市場行情的高薪挖角,條件是別家訂兩年要成長的目標,他半年就要達到,可惜風風光光大轎子抬去,不到5個月就黯然下台。這樣的打擊,讓他在職場上流動一陣子,遍尋不著工作後,就此銷聲匿跡。

李岳倫也舉例,5年前,投信業的基金非常好賣,光是賣連動債,一筆佣金就可賺上百萬,吸引不少朋友轉換跑道投入。但由於錢太好賺,每天紙醉金迷,忽略了學習。等市場一下來,什麼都沒了,奢華的習慣卻怎麼也改不了。

另外,企業以高薪挖角,不一定真的要重用你,背後還可能有其策略性目的。

饕餮 Gluttony
貪小便宜跟能力無關?

企業無論內部或外部,都有一些規範不到的資源,這些規範不到的灰色地帶,考驗的正是個人的integrity(誠信)。

陳韋忠在之前的外商公司任職高階主管時,就曾遇過下面業務主管自己在外投資卡車公司,裁判兼球員,專門插手公司的載貨生意。「這樣的行為,即使公司被矇在鼓裡,但在同行總會傳開來。乍看佔了一時便宜,一旦要換工作,就會被自己的貪心給害了!」

劉建志認為,老闆會擔心的是能力還不錯,但誠信不好,防不勝防,一旦成就愈大,可能由「小偷變成大偷」,對公司造成的損失也會愈大。

另外,有些人的貪心其來有自,多半是私生活出了問題。譬如,經常出入聲色場所,或喜歡賭博等入不敷出、薪水難以支應的花費。 雖然有的公司,特別是外商,會覺得私生活與工作能力無關,不過,仍然有一條影響績效的紅線不能跨越。


梁興南進一步指出,有的主管明知下屬操守有問題,仍願意縱容,表示缺點還在容忍範圍,組織尚需用到他的才能,但是「夜路走多總是會碰到鬼,難保哪一天主管不會把你掃地出門。」有些明明專業能力十分傑出的人,本可到手的好工作,卻敗在操守的瑕疵,或一些枝微末節的小事,往往得不償失。

綜觀以上7項人性的試煉,哪些是你現在內心的寫照?

無論如何,在決定下一步時,仔細審視這些可能阻礙你發達的盲點,明年換工作時,自然可以做出正確判斷!

種姓制度

印度種姓制度實施千年,窮人世代為奴的比比皆是,回教徒作為印度少數民族,已備受歧視,但仍誕生了全球最富有的回教徒,他就是Wipro資訊公司總裁普萊姆(Azim Premji)。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印度有1.5億回教徒,回教人口僅次於印尼與巴基斯坦,回教徒雖然占印度人口13%,但在印度七所明星科技大學的比率,卻只有1.7%,文盲比率高於平均,儘管近年來,印度每年經濟成長率高達9%,印度回教省分仍然處於極度邊緣化狀態。

 《華爾街日報》報導,出生於孟買的普萊姆,家族原本經營沙拉油生意,普萊姆家族雖具備回教背景,但對回教國家建國沒有興趣,普萊姆父親早年在巴基斯坦建國後,拒絕該國邀約出任內閣閣員。

 普萊姆接手Wipro後,靠著印度的軟體人才,將Wipro轉型成全球最大的資訊代工業,170億美元的財富,讓他成為阿拉伯皇室以外,最有錢的回教徒。

 普萊姆的成功,也為印度當地回教徒樹立模範,讓他們體會到,回教世界除了基本教義外,還有一條路可以走。班加洛Al-Ameen學院校長賈維德(Mohamed Javeed)表示,Al-Ameen大部分學生都是回教徒,普萊姆的成功證明了,即使是少數族裔,只要努力,也能在階級分明的印度社會出頭天。

 普萊姆中學念孟買天主教學校,日後在史丹佛留學,普萊姆說,他曾因回教背景遭到歧視,但發生在九一一後的美國,「我自認自己是印度人,從不以宗教信仰作為認同依據」。

 普萊姆很少主動提起自己回教徒身分,身邊的Wipro高階主管,幾乎都是印度裔,普萊姆慈善基金會慈善工作也不限於回教徒,即使在九一一恐怖攻擊後,普萊姆慈善基金會,也婉拒美國政府邀約,從事專門改造回教社會教育的工作。但Wipro回教員工比率偏低,Wipro在回教節慶也是正常上班,該公司解釋,印度回教徒英語能力較差、缺乏理工科學位導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