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17, 2009

生魚握壽司吃到飽 五百元搞定

屏東知名的黑鮪魚季又開始了,受到不景氣的影響,今年第一尾黑鮪魚拍賣只賣到92萬元。

正因為不景氣,想要品嚐高檔的生魚片握壽司,現在不用花大錢了,台北一間日本料理專賣店,把平常千元以上的套餐價格,改成五百元吃到飽,五、六十種握壽司隨你吃。

燒得通紅透亮的火焰牛肉端上桌,空氣中飄散出油脂溶化的牛肉香,看師父把無骨牛小排細心翻烤至七分熟,再包入用越光米做的新鮮醋飯,咬勁十足的火焰牛肉壽司,口感軟嫩帶勁,搭配上鮭魚、鮪魚和干貝等60種的握壽司,現在500元讓你吃到飽。
店家選用高檔食材,除了當天從台東漁港配送的新鮮漁獲之外,最受歡迎的像是這個肉身肥甜,號稱吃不到腥味的海膽手卷,還有利用比目魚鰭邊肉所做出來的比目魚壽司,一口咬下入口即化,微微烤過的綿密口感更是一絕。

雖然推出吃到飽,但絕不偷工減料,除了漁獲保證新鮮,連沾醬都是阿里山山葵現磨現用,就是要讓你品嚐到新鮮食材的美味。

Thursday, April 16, 2009

酒店教父變中國餐飲新天王,用科技人管餐廳

Google商業周刊 第1117期 2009-04-20 撰文者:呂國禎

在台灣,談到金錢豹,人們會聯想到夜總會或酒店;在中國,金錢豹是頂級餐飲消費的代表,引進竹科資訊系統與人才,闖出年營收60億元新版圖。

一樣是金錢豹,在中國象徵頂級美食,在台灣是酒店文化代表。(攝影者.羅健)
走進北京王府井大街,中國首都的精華地段,再走兩個街口就是文化底蘊豐富的北京故宮,這裡卻也有中國最前衛的自助餐王國。

每到用餐時間,人潮是「擠」進去的,四百多道菜一字擺開,日式料理、歐式排餐、港式燒臘,甚至是泰式料理、九份芋圓統統都有。中國各地特色料理更是台灣的自助餐所罕見的,例如北京烤鴨、四川麻辣鍋、湖南炒臘肉;而最頂級的帝王蟹、紅酒、白酒也是無限量供應,震撼的消費形態,吸引全中國每年四百萬人次前來用餐。

不用懷疑,這是「金錢豹」在中國的事業版圖。

品牌學》一套餐一千二百元 打造財富與奢華高檔形象

在台灣,談到金錢豹,人們會聯想到夜總會或酒店,是台灣酒店、夜總會的龍頭之一。但在中國,金錢豹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情侶會到金錢豹辦婚宴;畢業季節,可以看到北京大學或是上海復旦大學的謝師宴;金錢豹位於上海的旗艦店更是上海各校EMBA的台灣同學會聚會場所。

在中國,金錢豹中國如同它的名字與外型,是財富與奢華的象徵。一套餐人民幣二百三十八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二百元,比台灣知名的自助餐餐廳上閤屋貴了逾四成,相當於五星級酒店的一套自助餐。同業新天地餐廳總經理許景明說:「以多取勝,拉高障礙,讓大陸想模仿的不敢輕易進入,金錢豹自然就有一片天!」

從台中的酒店起家,今天的金錢豹在中國,分別於上海、北京、瀋陽及天津等地,陸續開設八家「金錢豹國際美食百匯」餐廳。自助餐餐廳的部分,去年總營收達人民幣六億元,約合新台幣三十億元,營業淨利率超過一五%。

金錢豹中國除了餐廳之外,還有高級會所、外燴、婚宴等周邊事業,營收六十億元,是台商在中國最大的餐飲相關服務業集團,跟王品集團兩岸合併營收四十六.六億元相較,金錢豹中國多了十三億元之多。預計未來兩年將在兩岸三地的股市擇一上市,金錢豹到中國發展六年,衝出讓人訝異的一片天。

金錢豹集團董事會主席袁昶平,在台灣素有夜總會、酒店「教父」之稱,將金錢豹塑造成為台灣最頂級的夜總會。這位出身空軍家庭的子弟,並沒有顯赫的背景,更不是服務業的本科生,畢業於空軍官校,開過飛機,最後是上尉官階退伍,在台中開了一家牛肉麵攤,開啟他的創業之路。為人海派四方的他,喜愛結交朋友,後來在台中創立金錢豹酒店。

一個本土的酒店大亨,六年創造六十億元的餐飲王國,金錢豹在中國成功的奧秘在哪裡?

展店學》有網路的地方才設點 老闆人在台中也能巡視各店

為了深入了解金錢豹,我們前往北京,在北京機場恰好遇到了金錢豹中國的系統經理林芳裕,他剛剛從上海總部搭飛機來到北京,跟我們一起前往王府井的金錢豹分店。

這是金錢豹成功的奧秘之一。電腦系統部門的權力有多大?大到可以決定分店開或不開。

林芳裕說,金錢豹中國要在各地開分店前,第一個前往考察的是系統部門的人,只要系統部門的人說這個地方不適合開店,不論市場調查或是企畫部門的人說當地市場有多大、條件有多優渥,開店計畫還是無法過關。

同樣也是經營中國內需市場的長沙台商會會長鄭聰俊說,要做內需市場,就是看當地的人均收入、平均消費能力、市場量有多大這些數據來決定要不要投資。

金錢豹開店最重視的則是網路鋪線與連結,頻寬不夠、沒有光纖或寬頻連線的地方,就不會開店。在台灣經營酒店的人,怎會如此重視網路系統?原因在於不論袁昶平人在上海或台中,隨時可以連線看到金錢豹今天在中國八個分店來了多少客人、營業額有多少、採購部門採購了多少的東西、成本是多少。這是管理一個十三億人口市場、分店距離動輒上千公里的訣竅,因為你不能天天去巡點,而餐飲事業的現場感尤其重要,網路系統在此就派上用場。

採購學》建立八千個採購項目 連西瓜甜度也能靠電腦管控

「含所有的材料在內,金錢豹建立八千個品項的採購項目,全部都電腦化管控,就連買一顆西瓜,也有標準採購流程,細到甜度也要管!」金錢豹中國行銷開發部副總經理董恂說。材料多又豐富的背後,代表的是流程管控的細膩。舉例來說,光是鮭魚,金錢豹中國一年就消耗三千公噸以上,台灣二千三百萬人一年吃的量也不過一萬二千公噸,金錢豹一年採購的鮭魚,能讓四分之一的台灣人吃一年。

而鮭魚也不過跟鮪魚、旗魚、鯛魚一樣,只是生魚片盤的食材之一,由此不難想像,每項食品如果管控不當,所造成的損失會有多大。因此,別人是大軍未發,糧草先行,金錢豹是大軍未行,MIS(資訊人員)跑第一。

有趣的是,做這套系統管理的主要幹部,都來自新竹科學園區,例如有來自神達及其他集團的人。為人四海的袁昶平到了中國,想要玩大的,就想到運用高科技人才,用竹科高科技公司的資訊系統來管理酒店。

金錢豹的採購能力,名聲甚至傳到北京奧委會,因而成為去年奧運蔬菜的特定供應商之一,不難看出這套採購系統有多強。

行銷學》儲值卡建構顧客系統 分析消費行為決定菜色變換

除了管採購,袁昶平還用這套來自竹科的系統管人,讓許久沒到金錢豹消費的人,隨時都會被「盯」上。

金錢豹在大陸有獨特的一項行銷方法,是採取IC預售卡(儲值卡)模式,發卡量已超過五十萬張。讓消費者掏錢買預售形式的會員卡,好處一是標榜不打折的金錢豹自助餐,持卡可以打九折;其二是可享用會員菜,例如現做的鵝肝牛排或魚子醬帝王蟹等特殊菜色。

但千萬不要以為發會員卡給優惠就是經營成功的秘訣,真正的重點在於顧客管理系統。顧客在申請會員卡的同時,也建立了個人資料,特別是這些會員的生日或是特殊慶祝日,如結婚日、小孩出生日等。藉此,不管袁昶平在哪,透過電腦就可以知道遠在東北瀋陽的金錢豹分店,今天總共有多少個會員來用餐、平均花了多少錢、有多少非會員的散客。

這樣做是有意義的,「再多菜也有讓客人膩的時候,何時進行菜色大改變,會員來的頻率就是重要的分析資料!」董恂說。袁昶平出身不高,卻很懂得用資訊戰的方式,把從台灣酒店的服務業經營know-how應用上去。

「客戶超過一個月不來消費,我們都要知道!」金錢豹中國的北京會所總經理王牧說,甚至顧客平常喜歡吃什麼、討厭吃什麼都要透過系統管理,隨時都能用上。

服務學》特殊節日貼心寄卡片 善用禮物兌換券吸引再消費

金錢豹除了經營自助餐的美食百匯,也服務頂級的客戶。私密的會所,提供燕窩、鮑魚、魚翅等名貴食材,吃飯之後也有專屬空間可以唱歌、喝酒,服務金字塔頂端的消費族群。

金錢豹還有一套管理頂級客的方法,也要做到「知道客人沒來,就要讓他來」。王牧說,節日會寄卡片或禮物兌換券,生日前一個月提早問候、了解需不需要安排餐宴,讓客人隨時感受到服務;甚至連客戶母親生日也要知道。

這麼強的系統背後,是兩年多磨出來的工夫。袁昶平打造金錢豹的手法不是盲動或是大肆擴張的衝動。二○○三年,袁昶平前往上海投資,就針對當時中國的餐飲進行調查,發現當時上海等一線大城市,以川菜、粵菜或是當地的本幫菜為主,缺乏國際多元的自助餐。打定主意,選定了今天這樣的策略,搶入市場,從建立基礎到擴張,嚴格算長達六年。

「大者恆大,讓人震撼,一次就把競爭者打趴。」袁昶平敢用這樣的話形容金錢豹在中國的作戰策略,因為背後有來自竹科的管理系統,以及一套磨了六年才成熟的經營業態,讓金錢豹從台灣的酒店王國,搖身一變,成為中國的餐飲王國, 動作也快捷如豹。


小檔案 _ 金錢豹中國 [ 隱藏 ]
成立:2003年
董事長:袁昶平
投資額:新台幣10億元
年營業額:新台幣60億元

Wednesday, April 15, 2009

免費學法文

http://www.frenchassistant.com/default.asp

兩岸網拍女包王 十八秒賣出一個

‧商業周刊 2009/04/06
莊龍隆用寫程式概念,將時尚拆解成幾百種元素,再重新組合建構,配合獨家開發的後勤管理系統,在兩岸創造出一年超過億元的營收。


【文/曠文琪、林俊劭】

三月,府城台南,暖陽和煦。台南縣永康市巷弄裡不起眼的公寓內,一間兩三坪的小房間裡,電腦伺服器主機高速運轉,忙著處理訂單訊息,旁邊的白色長桌上,散布電腦繪製的設計圖與日本最新的流行雜誌,一個年輕男工程師,看著設計圖說:「拿掉粉嫩色系,要開始流行糖果色系的包包了。」
莊龍隆(右)跟妻子(右2)一起創業,在台南的小工業區,打造出女包王國。(商業周刊 攝影‧張家毓)



在這個小長桌上,他,決定了兩岸平價女包的市場潮流。


從門外漢到讓教授驚嘆

網拍結合超商,抓住女性買家需求


金融海嘯肆虐,積極進軍中國內需市場的外貿協會規畫,與中國最大購物網站淘寶網合作,協助台商搶進中國市場。然而,在已搶進淘寶網的名單中,我們看到一間未曾曝光過的面孔──PG美人網,這家公司是兩岸網拍女包的第一名。不畏景氣寒冬,去年年營收達新台幣一億四千萬元,較二○○七年成長約二五○%,今年估計有兩億元營收,毛利率約五成,淨利率約一成五,約三千萬元。


據統計,PG美人網,在台灣雅虎奇摩拍賣平台中,是女包銷售第一名。在中國淘寶網的三千個包包賣家中,雖因加入較晚,僅以四十萬分(編按:指向他們買過商品的網友留下的正面評分)排名第二,但以其每個月增加五萬三千分的進度,比起第一名每月增加約四萬八千分的進度,要超越第一名,指日可待。


有趣的是,這個最高紀錄每十八秒銷售一個包包、每個月平均賣出超過五萬個,新品上架一週後,夜市就會模仿的流行平台,幕後的推手,竟然只是個民國六十五年次的大男生。


他,是PG美人網總經理莊龍隆。


一個完全沒有皮包製造背景,甚至對設計沒概念的工程師,怎會成為網拍女包教主?為什麼PG美人網的經營模式,會讓中興大學電子商務研究所前任所長、現任行銷系教授李宗儒驚嘆:「太漂亮了!創新就是要這樣操作。」

把電影拆開賣未上映先回本

‧商業周刊 2009/04/13
在大輸大贏的高風險電影投資裡,中國電影大亨如何開創一個前所未有的零風險投資模式?如何做到電影還沒上演,就確保賺回製作成本?


【文/韓 斌】

他,從沒有拍過一部戲,卻是中國最賺錢電影的老闆。從餐廳小弟、皮包公司老闆,到電影大亨,他,都是大腕(大人物)幕後的大腕。


在台灣,二○○八年拿下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的電影《集結號》;在中國,劉德華主演票房超過約新台幣五億元的《墨攻》,幕後老闆都是這位名字叫王中軍的大陸人,他是中國大陸最大電影集團華誼兄弟的董事長,身價超過新台幣四十億元。


不用娛樂眼光經營 拍電影和賣電影的人分開


他的本事,不用「娛樂」眼光經營娛樂業,反而將他在美國餐廳打工,靠送外賣賺取一美元、一美元學到的小弟精神,移植到動輒投資超過新台幣一億元的電影業,省下融資、製作、發行、放映四大環節成本,多賺每一分錢。


香港上市市值約新台幣一千六百億元的阿里巴巴集團,董事長馬雲評價:「王中軍是我見過大陸娛樂業少數幾位懂得經營的人。」


在他位於北京的辦公室裡,銅製的拉布拉多狗銅像、鐵甲武士的盔甲,大陸前國家主席毛澤東的油畫與女性裸體畫像,一一陳列,顯示他從小弟變電影大亨的氣派。但,他一說起話,仍然充滿一股為生存什麼都肯幹的狠勁,他對《商業周刊》記者說:「拍電影幾乎是一門不會賠錢的生意,沒什麼好怕的。」


為什麼不會賠錢?王中軍的做法是,把拍電影的人與賣電影的人分開、在電影中置入廣告,甚至把導演分等級。他把拍電影變成類似台積電生產晶片,全部都要資料化、標準化作業流程。


有一次,導演馮小剛氣沖沖的跑去找王中軍,一開口就是大罵:「幹嘛要弄(這麼)多廣告?網上多少人在罵我!」王中軍回答,「還真的只能給他罵,一個鏡頭好幾百萬呢!」


小到一支諾基亞手機,大到一輛賓士轎車、一艘歌詩達(Costa)郵輪,電影鏡頭故意掃過這些贊助商的商標,還要拍得自然、讓觀眾看得舒服,往往一個鏡頭就要溝通上百次。為了生意不蝕本,王中軍還專門組織了一支四、五人團隊,天天磨著馮小剛,假如鏡頭沒出來就要喊「卡」。

電漿火箭發射!

‧科學人 2009/04/08
就讓高效率的電漿引擎把新一代太空船推往太陽系之外吧!2007年9月發射升空的曙光號,此趟飛行值得注意的不僅是它的任務目標,還有它採用了在長途太空任務中越來越重要的動力來源──電漿火箭。


【撰文/喬艾里(Edgar Y. Choueiri);翻譯/甘錫安】

(照片提供/科學人)


重點提要

■傳統火箭藉由燃燒化學燃料產生推力,電漿火箭則是在一群帶電荷的粒子(也就是電漿)上施加電場或電磁場,用以推進太空船。

■儘管電漿火箭產生的推力比化學火箭小得多,但是它能使用同量的燃料讓太空船達到更快的速度。

■電漿火箭的高速特性和推進劑使用效率,使它在深太空任務方面顯得格外有價值。


在黑暗的宇宙中,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曙光號」太空探測船飛出火星軌道之外,朝小行星帶前進。為了深入探究太陽系的誕生,這艘無人太空船正要前去研究「灶神星」和「穀神星」,這兩枚小行星是45億7000萬年前原始行星不斷碰撞合併、形成現今各行星後,所殘餘的最大兩塊天體。


但2007年9月發射升空的曙光號,此趟飛行值得注意的不僅是它的任務目標,還有它採用了在長途太空任務中越來越重要的動力來源──電漿火箭。有別於傳統火箭是以燃燒液體或固體化學燃料來提供動力,目前已發展出數種先進形式的電漿火箭,提供推力的方式是以電力產生並控制離子化氣體推進劑,。


曙光號任務設計人員採用電漿火箭,是因為它的效率相當高,到達小行星帶所需的燃料僅為化學火箭的1/10。如果計畫人員採用化學火箭,太空船就只能飛到灶神星或穀神星其中之一,而不能兩者都去。


的確,電漿火箭(又稱為電能火箭)很快就成為長程太空船的最佳動力選擇。電漿推進技術最近一次的成功案例為NASA「深太空一號」的彗星之旅,這趟飛行是太空船完成主要任務之後,利用剩餘燃料進行的額外旅程。另外,曾經嘗試登陸小行星的日本探測船「獵鷹號」(Hayabusa),以及歐洲太空總署用來造訪月球的「聰明一號」太空船,也都是以電漿火箭做為動力來源。由於電漿推進技術展現了許多優點,美國、歐洲和日本的深太空任務規劃人員都打算在未來的太空任務中採用,以便探索外行星、尋找太陽系外的類地行星,並且以遼闊的太空當做實驗室,研究基礎物理學。


電漿火箭的誕生

電漿火箭雖然最近才成為長程太空船的一員,但是這類技術早已針對太空任務發展了一段時間,而且也已經運用在一些太空工作中了。


早在20世紀初,火箭研發者就構思過以電能推動太空船。但直到1950年代中期才由火箭科學家史圖林格(Ernst Stuhlinger)將這個概念化為實用技術。史圖林格是由馮布朗領軍的德國火箭科學家團隊的成員,他們後來轉為美國工作,替美國的太空計畫奠定了基礎。數年後,NASA路易斯研究中心(已改名為葛蘭研究中心)建造了史上第一具實際運作的電漿火箭。這具引擎於1964年裝置在「太空電漿火箭測試一號」上進行了次軌道飛行,運作了半個小時之後,這艘太空船就落回地球。


在此同時,前蘇聯研究人員也在研究電漿火箭的概念。任務規劃人員從1970年代開始選用這種技術,是因為它可節省推進燃料,同時維持電訊衛星的高度與在地球同步軌道中的位置。


想像與實際大不相同

跟傳統火箭的缺點相比,電漿火箭具備的優點更顯得突出。一般人想到一艘太空船飛越無垠黑暗,朝遙遠的天體前進時,大多會想像火箭尾部噴嘴噴出長長的火焰,但是實際狀況完全不是這樣。外太陽系探索任務中,絕大部份時間火箭是缺席的,因為通常幾乎所有的燃料都會在最初幾分鐘內燒完,推動太空船以滑行方式完成剩下的路程,到達目標。的確,化學火箭能推送各種太空船升空,也能在中途進行修正,但實際上它卻不能用於深太空探索任務,因為這類火箭需要大量燃料,多到沒辦法送上軌道,成本上也不划算——將一公斤的物體送上地球軌道的花費就超過兩萬美元。


為了在不需額外燃料的狀況下進行長程高精準度飛行,以往許多深太空探測船必須耗費許多時間(通常為時數年)繞經行星或衛星,利用這些天體的重力使其朝預定方向加速(這種彈射動作稱為重力協航),以便達到所需的軌道及足夠的速度。這樣迂迴的飛行路線大幅限制了升空時間,太空船必須在特定的一小段時間內發射,才能確保可以精確繞經提供重力輔助推進的天體。


更糟的是,朝目標前進數年後,使用化學火箭推進器的太空船通常已沒有燃料可供煞車之用,而必須點燃火箭降低速度,以便進入環繞目標天體的軌道,執行進一步的科學觀察,如果無法煞車,太空船就只能掠過目標天體。的確如此,2006年發射升空的NASA「新視野號」深太空探測船歷經九年多的飛行後,就跟主要的研究對象,也就是剛降級為矮行星的冥王星,交會時間只有不到一個地球日。


火箭方程式

如果有讀者質疑為什麼沒辦法將足夠的化學燃料送上太空,以解決長程任務的難題,首先我們必須了解工程師所面臨的龐大阻礙。任務規劃人員使用所謂的「火箭方程式」計算任務所需的推進劑質量,這個基本方程式是由火箭技術與太空飛行先驅俄羅斯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Konstantin E. Tsiolkovsky)於1903年首先提出。


簡單來講,火箭方程式描述的事實相當顯而易見:從太空船拋出的推進劑速度越快,用以執行火箭動作所需的燃料越少。假設有一位棒球投手(火箭發動機)帶著一籃棒球(推進劑)站在滑板上(太空船)。投手向後投球的速度越快(也就是噴氣速度越高),到最後一個球投出時,滑板朝反方向行進的速度也越快。或者反過來說,在任何時間要將滑板的速度提升一定幅度,投球速度越快,所需的棒球越少(推進劑越少)。科學家將滑板速度的提升幅度稱為Δv。


較精確地說,這個方程式指出了發射火箭到外太空執行特定任務所需的推進劑質量與兩個重要速度有關:其一是噴氣由火箭噴出的速度,其二是該任務所需的Δv,也就是噴氣可為太空船提升多少速度。Δv相當於太空船改變其慣性運動及執行所需的太空動作必須耗費的能量。針對已知的火箭技術(也就是產生已知火箭噴氣速率的技術),我們可將執行某項任務所需的Δv,透過火箭方程式換算出所需的推進劑質量。因此Δv可以視為任務的「價格標籤」,因為執行任務的成本通常受制於發射升空所需的推進劑成本。


傳統化學火箭可提供的噴氣速度不快(每秒3~4公里),單單這個特性,就使化學火箭技術使用起來問題重重。另外,火箭方程式的指數特性會使太空船初始質量中的燃料部份,也就是「推進劑質量部份」,隨Δv呈指數增加。因此,執行深太空任務所需的高Δv要耗費的燃料可能佔去太空船絕大部份的初始質量,而載運其他東西的容量則變得相當有限。


我們來看看兩個例子:要從近地軌道前往火星,所需的Δv約為每秒4.5公里。依據火箭方程式,要進行這樣的行星際飛行,傳統化學火箭所需的燃料將佔去2/3以上的太空船質量。如果是企圖心更大的任務,例如Δv高達每秒35~70公里的外行星探索,化學火箭的燃料比必須超過99.98%,太空船將因此沒有空間裝配其他設備或負載任何東西和太空人。太空船如果要進一步深入太陽系,化學火箭更加無法使用,除非工程師能想出大幅提高噴氣速率的辦法。


目前已經確定這個目標難以達成,因為要產生超高噴氣速率,必須達到極高的燃料燃燒溫度,但這又受限於兩個因素,第一是已知化學反應的能量釋放量,第二是火箭外壁的熔點。


【欲閱讀完整的豐富內容,請參閱科學人2009年第86期4月號】

「沈船三副」中興DRAM大業

‧財金雜誌 2009/04/14
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乃聯電集團第二號人物,在業界向以沒有敵人著稱,自喻為「沈船三副」,早預見重建工程複雜,更可能被當成箭靶放大檢視,宣明智仍願「臨危受命」帶領 TMC,整頓DRAM產業。


【文/陳靜慧】
台灣過去在DRAM產業已投下9,000億元,未來如何煮出一鍋讓各界津津有味、啞口無言的白飯?不但考驗這位三副的功力,也挑戰著聯家軍多年來佈局練兵的戰力。

先排負才能自立

業界普遍認為,TMC定位不紓困、不整併是條對的路。回顧台灣DRAM產業一路走來,沒有技術自主權一直是最關鍵的問題,加上負債直逼3,000億元,人人望之生畏。TMC成立,若還沒站起來就先揹上所有DRAM廠的負債,「根本玩不下去。」

真的不救其他的DRAM廠?宣明智表示,關鍵在TMC的技術競爭力什麼時候出來?出來得早,就救得多。這也意味著,TMC雖然現在是「自己挖自己的溝,自己救自己的火。」但下階段,一定會對其他DRAM廠商伸出友誼之手,並讓台灣DRAM產業健康地活下去。

TMC打仗志在必得

雖然宣明智表示此次出任TMC召集人與聯電無關,但一般業界人士深信,此次擔綱必然已與曹興誠達成全面共識,且整套行軍作戰佈局早已擬訂,只待時機到,聯電集團大軍肯定傾巢而出,全力支援這部可名留青史的大作。屆時,宣明智不但可在台灣DRAM產業史上創下振興大業,同時也代表著聯電集團在DRAM領域寫下連台積電也無法達成的新頁。

TMC的成立,也強調錢花愈少愈好,以破釜沈舟、勢在必得的心態,先拿下技術及IP(智財權),先開張再求擴張。

利益迴避惹爭議

現在沒人看好台灣DRAM產業前景,橫在眼前的爛攤子更是棘手。不少人是抱著隔岸觀火的心態,但也有不少人認為此時是正式接下DRAM中興大業的好時點。

因此,宣明智手中握有的300億元國發基金,相對一般DRAM廠的資金門檻是九牛一毛,卻有以一抵百的戰力。先向師父取得武功祕笈與執照自立門戶,再確立團隊陣容,接著開發新技術與台灣廠商合作或是買下現有生產線,到明年第4季就可以上場應戰。

惟在長達18個月的練兵期中,TMC勢必迎戰對手不斷出招的襲擊。同一時間,宣明智的角色極可望由召集人轉換為最高領導人,他如何一面提升內部的戰鬥力,激發出最高的鬥志與韓廠三星捉對廝殺外,更需權衡台灣DRAM產業界多重利害衝突、及來自於各界對聯家軍的定位、個人利益迴避的質疑聲浪?想要名留青史、功在國家?宣董手上這副牌不好打!

2009西班牙ARCO大展

‧典藏今藝術 2009/03/09
第28屆「馬德里當代藝術博覽會」(International Contemporary Art Fair, Madrid, ARCO)甫於2月中旬展出,作品來自32個國家、超過238家畫廊,內容和形式包羅萬象,但整體上可發現「環境」是本屆展覽中被探討最多的主題。

Tuesday, April 14, 2009

大腸癌 最愛找上誰?

2009/04/13
【元氣周報/記者施靜茹、胡宗鳳、莊琇閔、魏忻忻/報導】

●諮詢對象/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消化內科主任張君照、台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周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腸胃內科主治醫師陳冠仰


大腸為你做了什麼?


大腸全長約150至170公分,呈ㄇ字形,分為盲腸、結腸及直腸,然後到肛門,結腸又分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及乙狀結腸。


吸收水分、電解質:小腸主要功能是養分吸收,食物變成液體狀的食糜後進入大腸,大腸負責水分及電解質吸收,並儲存糞便。大腸肌肉分成內環肌及外縱肌,同時收縮時,會形成袋狀結構,糞便就會逐步前進。


儲存糞便:食糜進入盲腸時,呈液體狀,進入升結腸的頂端時,已呈現半液態的糞便,到橫結腸時,糞便更進一步濃縮成粥狀,到降結腸及乙狀結腸時,糞便已是固態狀,到直腸時就是成形的糞便了。每天若有1,500ml食糜進入大腸,最後糞便排出時只剩下80ml到150ml。


食糜進入大腸後,要花8小時到15小時才能到達橫結腸。但正常人早餐後15分鐘會有便意,這是因為胃腸反射,腦部傳達指令,讓直腸收縮,以20公分為一段,將糞便強力往前推進,產生便意。








國人的大腸癌危機


排行:95年癌症發生人數第一位、96年十大癌症第三位


發生原因:和年紀、飲食及生活習慣、炎性大腸病(如潰瘍性大腸炎及克隆氏疾病)、遺傳(包括遺傳性非息肉症大腸直腸癌,HNPCC及家族腺瘤性息肉症,FAP)等有關。


常見症狀:便血、大便習慣改變、腹脹、腹部摸到腫塊、貧血、體重減輕,但早期大腸癌幾乎完全沒有症狀。


各部位發生比率:升結腸30%、橫結腸10%、降結腸60%


息肉大小與大腸癌有關嗎?


大腸息肉依病理分類分為增生性息肉及腺性息肉,超過八成的大腸癌與腺性息肉有關。根據研究,息肉愈大,罹患大腸癌機會愈大。若息肉小於2公分,815%可能轉變為大腸癌,2及3公分以上者,成為大腸癌機率分別為1422及2133。








什麼人需要做大腸鏡?

●疑為大腸癌之上述症狀者。

●潰瘍性大腸炎患者。

●年紀大於50歲,大便潛血反應陽性者。

●曾經罹患大腸腺瘤、大腸癌、乳癌、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之患者。

●家族史有大腸癌、遺傳性多發性腺瘤、遺傳性非多發性腺瘤及大腸直腸癌。


如何預防大腸癌?


1.定期篩檢
50歲後應定期做大腸直腸癌篩檢,包括大腸鏡檢,目的是及早找到息肉,在尚未演化成癌症前摘除。


2.高纖飲食
減肉減油、多蔬少油不炸、減少肉類攝取,以雞、魚等白肉或豆類,取代豬和牛等紅肉。大腸構造比較適合多吃高纖蔬菜、水果、全榖類食物,可幫助腸道正常蠕動,讓排便順暢。


3.適量維生素攝取
研究發現,缺少鈣質、維他命A、C、E及礦物質硒,都會增加大腸癌罹患率。增加鈣質攝取、適度吃一些乳酸菌。


4.少喝酒
每天飲酒不超過一杯,飲酒對健康有正、反兩面影響,對於大腸癌來說,可能增加罹患機率。


5.不吸菸
不只大腸癌,吸菸增加所有癌症的風險。


6.多運動
每天至少做30分鐘體能活動,如步行、慢跑甚至跳舞,有助腸子蠕動。


7.保持理想體重
身體脂肪量過高者也是癌症的高危險群,宜保持適當體重。

作家傳奇》垃圾小說變身暢銷經典

【聯合報╱吳凌遠/報導】 2009.04.12 04:49 am

1811年,她出版第一本書《理性與感性》,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氣氛中,封面作者署名「一位女士」(A Lady)。兩百年後,她的傳奇生平搬上大銀幕拍成《珍愛來臨》(Becoming Jane)。1813年,她出版已成經典中經典的名著《傲慢與偏見》,只得了十英鎊版稅,但跨進二十一世紀,她的知名度與能見度與日俱增,六本小說代表作熱賣不衰屢推新版,不斷改編迷你影集和拍電影,粉絲無數。鑽研她創作及生平的英國傳記作家克蕾兒‧哈門(Claire Harman)在新著《珍‧奧斯汀效應》(Jane’s Fame: How Jane Austen Conquered the World)鋪排研究心得,細數在一張張小紙片上寫婚姻與愛情的珍‧奧斯汀,如何如蝴蝶撲翼,產生席捲全球的颶風效應。

珍‧奧斯汀現象高燒不退,書市俯拾即是搭便車效顰之書:早先小說《性與感性》(Sex & Sensibility)虛構奧斯汀的愛情冒險;新書《珍‧奧斯汀怎麼做?》(What Would Jane Austen Do?),女作家又挑大樑。燙手程度讓人難想像,當年《傲慢與偏見》自費出書都遭書商退稿。

一開頭錯估奧斯汀的是她的家人,大家公認家族中大哥James最夠格當作家;家族友人印象中,奧斯汀只是「長得漂亮、沒腦筋、善偽裝,一心只想嫁人的蝴蝶」。即使她終於出書,家人也沒料到竟洛陽紙貴舉世馳名。奧斯汀死後大部分信件都遭丟棄,她小說的初版本不是成廢紙就是賤價出售。

克蕾兒指陳,1890年代前,讀者對奧斯汀興趣缺缺,因為她實驗性太強,先前無人如此高潮迭起地敘事、如此犀利描寫人物、如此令人不快地精確刻畫女人的劣性,真實呈現女性心理而非真愛到底的陳腔濫調。奧斯汀身處英國浪漫主義的全盛期,卻大力批判浪漫主義的偽飾,自然不得同時代浪漫主義作家青睞,如英國浪漫詩人華滋華斯譴責她缺乏「吸引力」,知名法裔瑞士作家斯達勒夫人(Madame de Staël)更痛批她「低俗」。

進入維多利亞時代,珍‧奧斯汀開始有了書迷,詩人馬哥雷(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拿她和莎士比亞相提並論;首相作家狄士雷利(Benjamin Disraeli)重讀《傲慢與偏見》十七次;連女王也愛對王夫朗讀奧斯汀的《諾桑覺寺》。比起狄更斯等大眾作家,奧斯汀的讀者不夠多,學術地位也不高,像史學家卡萊爾就稱她的小說是「垃圾」。

奧斯汀引領風騷的轉捩點是她姪子詹姆士1869年出版的回憶錄,形容奧斯汀自謙樸實,為自娛寫作,一派新教完美女性形象。其實奧斯汀一心想寫作為業,1796年她調侃自己「只為名而寫」,當時沒人想替她出書;賣出《傲慢與偏見》後她寫信給家人,說「我只想賺到更多」。

十九世紀末,奧斯汀聲名大噪。1894年文學評論家聖茨伯里(George Saintsbury)創造「珍迷」(Janeites)一詞;英國作家吉卜林1924年短篇小說〈珍迷〉(The Janeites)明顯向前輩致敬;傳記作家塞西爾(Lord David Cecil)1931年痛斥不愛奧斯汀的人是「惹人厭的少數」。

二十世紀末,大學研究奧斯汀的課程暴增,因她的嘲諷筆法蘊含多重隱喻,不少學者發現她的社會經濟觀點領先馬克思;她是女性主義先驅或是反動主義者,也引發爭議。克蕾兒坦言奧斯汀小說掀起大量學術討論,讓人忽略她六部作品情節基本上和言情小說大同小異,都描述年輕女子贏得幸福婚姻的曲折歷程:女孩邂逅男孩、女孩失去男孩、女孩得到男孩與豪宅。那些愛讀奧斯汀小說的書迷,或許正是她鄙視的對象。

【2009/04/12 聯合報】

瀧田導A片起家 送行者修成正果

「英雄不怕出身低」,在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的日本導演瀧田洋二郎身上,這句話獲得最佳印證!

送行者 台灣票房破3千萬

「送行者」鍍金後,在日本目前累計票房收入已經突破了日幣38億4千萬(約台幣13億3千萬);在台上映19天票房破3千萬,許多人對這部嚴肅中不失詼諧的納棺師影片印象深刻,卻可能不知,大導演瀧田洋二郎居然是拍攝成人(色情)電影起家,更令人驚訝的是,日本影壇上還有不少導演也是拍A片起家,累積經驗以待成名機會的。

粉紅電影天才 拍過26部片

日本稱小製作低成本的成人電影為「粉紅電影」,西元1955年出生於日本富山縣的瀧田洋二郎,在1976年進入粉紅電影「巨匠」向井寬的獅子製作公司擔任副導,1981年執導了生平第一部粉紅片「痴漢女教師」,到1986年正式「從良」的6年之間,一共拍攝過「痴漢電車」系列等26部成人電影,還曾經被譽為「粉紅電影的天才」。

把脫星清里惠娶回家

1986年瀧田為成人電影最大宗的日活公司拍攝「遮不住的學生泳衣」後,把當時豐滿性感的脫星清里惠娶回家當老婆,也就是現在的夫人千多枝,據說當年他們的婚訊氣煞了許多戀慕「小惠」的男粉絲,婚後瀧田轉型拍攝一般電影後一帆風順,「送行者」得到奧斯卡獎後更讓他一夜之間聞名國際,許多日本媒體都把這個好運歸功於有「幫夫運」的清里惠。

轉型一般電影 頗受好評

1986年瀧田正式從「粉紅電影」引退,開始拍攝一般電影,第一個看上他的才氣,找他拍攝「拒絕漫畫雜誌!」一片的男主角內田裕也,就是日後與他共同分享「送行者」得獎喜悅的本木雅弘的岳父,之後瀧田陸續接拍了「木村家的人們」、「去醫院吧」、「我們都還活著」、「祕密」、「阿修羅城的瞳」、「陰陽師」等片,獲得了不少好評與獎項。

許多目前活躍於日本影壇的大導演,年輕的時候很多都是拍色情片出身,因為他們剛入行既沒有經驗也沒有背景,接不到工作卻非常想實際操作,而當時正好色情片充斥,於是他們就暫時利用拍攝「粉紅電影」來磨練自己,一面拍一面等機會,一般「粉紅電影」片長約1個小時,只需要3-4個工作天和300-500萬日幣的預算便可以完成。

日活成人電影 新導演搖籃

除了「粉紅電影」之外,當年的色情電影還有最大宗的「日活成人電影」,這些色情電影除了要求一定要有「裸體呈現」之外,預算的分配和整體的製作,都給予導演充分的自由,所以在那個環境下,造就了許多像瀧田洋二郎一樣優秀的電影人。

Monday, April 13, 2009

名人抗癌》斷腸人不怨嘆 劉天和學會健康吃

2009/04/13

【元氣周報/記者周小仙/報導】


(記者徐世經/攝影)

初見到劉天和本人,他臉上的好氣色、中氣十足的話語,以及開朗樂觀的個性,要不是已知他10年前曾經罹患大腸癌,花了數年力抗病魔,很難想像眼前的劉董是曾是腸癌病患。


曾經…菸酒消夜樣樣來


「以前我是菸、酒、消夜樣樣來!吃泡麵當中餐更是家常便飯。」回顧劉天和過去的創業史,一路從冷凍空調維修工,到成立電子公司,他第一次創業就是電子科技業,剛好90年代台灣電子業一飛沖天。


電子廠雖然替劉天和賺進大把鈔票,他每天的生活內容就是工作、加班、接訂單,下了班再和同事「續攤」喝酒、吃消夜;健康,在不知不覺中流逝。


回憶過去透支體力、燃燒健康的生活,劉天和笑說老天要懲罰,才會讓他在事業如日中天時,檢查出罹患大腸癌。


耐操…不顧健檢滿江紅





罹癌,沒發生在自己身上,總覺得離自己很遙遠。過去公司健檢滿是紅字的他,自認體力好、身體耐操。但在1998年底健檢報告檢驗出劉天和患有大腸癌那一刻,徹底改變他對健康的觀感,「自己得大腸癌的消息,還是從朋友口中得知。」


劉天和坦承,當時情緒完全陷入沮喪、憤怒的泥淖,但堅韌的個性讓劉天和迅速打起精神,勇敢面對事實。「那時我選擇直接動手術切除大腸,隔幾個月做追蹤,一發現新的腸癌,再切。」2000年,劉天和前後動了多次手術,雖然穩定了癌症病情,但大腸也完全被切除。


大腸沒了 人工肛門好折磨


「大腸沒了之後,醫生在我右下腹裝了一個人工肛門。」他回憶那段抗癌歲月,搖搖頭說:「真是生不如死。」由於人工肛門是掛在身體外側,一不小心就會擠壓、勾到,劉天和說有一回他開車外出,解開安全帶時不小心撞到人工肛門,弄得身上都是排洩物。提起這段往事時,劉天和站起身,將襯衫微微撩起,令人怵目驚心的手術痕跡,糾結而扭曲,不斷提醒著劉天和那段辛酸過往。


再度手術 肛門潰爛也要忍


因人工肛門造成生活不便,劉天和與醫生商量後,決採取小腸接替大腸的手術,「動這個手術後,又是一段生不如死的日子。」


劉天和解釋,因為小腸裡有許多消化液,少了大腸後,消化液直接通過肛門,容易造成肛門潰爛,「手術後,有一段日子只能吃流質食物,等到可以吃固體食物時,又因來不及吸收,等於進食完直接排出,排洩物中甚至能看到完整葉菜!」


雖然要忍受肛門潰爛的痛苦,不過手術後的生活,比起使用人工肛門方便得多,只要隨身攜帶一個簡易清洗器,如廁完做好清潔即可。罹癌後,劉天和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態度,首先,菸酒在第一時間全部戒掉,天天吃消夜與加班,也從良好生活中除名。


抗癌第二春》養魚種菜 三餐吃「自己」 建立生鮮王國


為了追求清爽健康的飲食,劉天和特別重視食材鮮度與安全,2003年他決定在澎湖養殖全台第一家有產銷履歷的海鱺魚等水產。


完全沒有養殖背景的劉天和,憑著毅力與憨勁,海鱺養殖事業竟做得有生有色,接著他增加水產品項,並在短短5年內,從漁業又擴展至豬隻、雞隻牧場、經營蔬果園。


為了讓更多人與自己一起享用優質食材,劉天和在2008年底,正式在台北市開設全台第一家農漁畜產品直營店「天和鮮物海島食堂」,幾乎所有的生鮮食材,從農場種植、牧場養殖,到運輸、銷售,全部由劉天和成立的天和公司包辦。


「現在我的三餐都吃天和出產的食品!」劉天和笑說,與抗癌歲月的飲食相比,現在能天天吃來源有保障的新鮮魚肉、清甜時蔬,真是天壤之別!隨著飲食、生活改善,現在的劉天和對生命又充滿希望,身體狀況比起過去也好得多,連員工都說:「去澎湖視察漁場,我們還跟不上董事長的腳程呢!」看來,大腸癌雖然暫時關起劉天和人生中的一扇門,卻替他開啟另一扇光明之窗。


【2009/04/12 元氣周報】

Uniqlo(日本)

Uniqlo 家喻戶曉的日本平價品牌,
為世界第七大的 Fast Retailing co.Ltd. 所擁有的品牌,
CEO 為柳井正。

沒有顯赫家世背景的柳井正,父親是經營洋服服飾店的老闆,
早稻田經濟系畢業後,赴美留學,並愛上了美國當地的平價休閒服飾,
苦於日本沒有,於是他決定於日本開設同類的休閒服飾,
並於 1984 年在廣島的小巷子開設首間店鋪。

由於本身的經營能力卓越,嶄新的“SPA”(製造零售業)模式的引用,
讓 Uniqlo 整間公司擁有超高的執行力,
加上商品理念---“所有的人輕鬆愉快地生活而提供價廉物美的產品”、
“服裝本身沒有個性,個性魅力源於顧客本身”
平價與簡單的設計,深受日本民眾的喜愛。
至今,Uniqlo的DM上,Model的選取,也都採用一般身材,一般面孔,
最貼近一般民眾,以表達這是最簡單表現自我的品牌。

且在景氣不好的日本,為了迅速籌得貸款,獨排眾議,一年開了三十家分店,
大膽的作法為當時日本社會投下一個震撼彈。
柳井正:「要替自己設定高目標,如果只求安定,成長必然停滯。」
柳井正堅定的回應員工的疑問。他並畫出,公司要「每三年成長為原來的三倍」的目標。
超高的管理執行力與個人魅力,率領公司一步步前進。

之後因為量的擴增,為了得到低廉品質好的單品,所以於大陸內地買貨開發,
時裝銷售至日本,並在香港成立採購基地。柳井正替新時裝店取名 Unique Clothing Warehouse,簡稱「UNICLO」。
一天,他在香港替「UNICLO」要登記註冊商標時,職員卻大意將「C」,
誤寫成「Q」,但想不到柳井正覺得「UNIQLO」一字發音,朗朗上口,
較「UNICLO」更好聽,便將沿用至今。
自 1984 年首間 UNIQLO 於日本廣島開業以來,至今全球至今已達 655 間專門店。
此外,近年的也不斷與各設計師、插畫家、漫畫合作,亦深得大家喜愛。
例如跟多啦 A 夢合作的 vintage 洗水衣,美國插畫師 Barbara 設計的 Slogan Tee 等,
結合英國學生設計師一起出各式樣的 tee。

UNIQLO 熱潮,創造了銷售額 1999 年 1110 億日元,2000 年 2289 億日元,
2001 年 4185 億日元的3年業績連續翻倍的奇跡。
榮獲了“21世紀繁榮企業排行第一位”,
日經優良企業“2001 年度排行第一位”等稱號。
2001 年 9 月在英國倫敦首設了海外一號店,
現在英國已擁有15家專賣店,在短短的1年內,
就被歐洲代表性業界雜誌“Retail Week”評為
“2002年度英國市場最具影響力的最優秀企業”。
在世界經濟普遍不景氣的20世紀末,被稱為“UNIQLO神話”的迅銷,
引起了全世界的注目。

最近 UNIQLO 又從成衣市場外,獨立出一個專門販售有機食品的部門,
更讓柳井正持續成長的野心不斷延伸!

UNIQLO 記事

1984年6月 —— 首間 UNIQLO 店舖在日本廣島市開業
1996年3月 —— 日本本土直營店舖數目超過 200 家
1997年11月 —— 日本本土直營店舖數目超過 300 家
2001年9月 —— 於英國開設海外分店
2002年9月 —— 於上海開設海外分店
2005年9月 —— 在北京王府井開設分店,並在香港開設首間專門店

UNIQLO

http://www.uniqlo.com/us/

從小服飾店老闆到UNIQLO創辦人/日本首富柳井正的一勝九敗哲學

【今周刊】第642期

今周刊‧孫蓉萍  2009-04-08

金融海嘯使得全球許多富豪資產大縮水,日本也因此出現新的首富--柳井正。他創造的UNIQLO品牌已成為日本人的驕傲,而成功的關鍵就在改變,不畏失敗。

■前言

根據美國《富比世》最新的統計,二○○九年日本第一大富豪是柳井正,也就是迅銷(Fast Retailing)公司會長(董事長)兼社長(總經理),他從○八年的第六名躍為第一,身價六十一億美元,比一年前成長了十四億美元。



經過金融海嘯的衝擊,富豪們哀鴻遍野,去年日本第一大富豪任天堂會長山內溥的資產七十八億美元,今年銳減為四十五億美元,而柳井正,資產卻逆勢增加兩成。此外,產業能率大學在○八年底對五一五名企業經營者進行「年度最佳社長」問卷調查,也由柳井正拿下第一。

■不只當日本休閒服代名詞,/更在風暴中逆勢成長

柳井正是誰?許多人對這個名字或迅銷這家公司可能沒什麼概念,不過,提到這家公司的主要品牌「UNIQLO」(優衣庫),就恍然大悟:「就是每次去日本都被一大堆人指名帶貨的那個平價名牌」。


日本一家網路公司今年初對一萬四千人(三十到五十歲受訪者約占七成)的調查結果顯示,近九成的人買過UNIQLO的產品,超過半數受訪者最常去的休閒服飾店是UNIQLO,它在日本受歡迎的程度可見一斑。


柳井正出身於「服裝世家」,不少親戚都在九州或山口縣經營服裝店,他的父親柳井等,也在一九四九年開了一家男裝店「小郡商事」,主要賣的是西裝,很多客戶都是希望穿得體面的銀行或證券業人士。六四年,這家店由個人持有改為小郡商事股份有限公司。


柳井正有一個姊姊,兩個妹妹,身為家中獨子,他受到父親特別嚴格的要求和深切的期待。晚上父親常常要應酬到很晚,不過就算再晚回家,一旦見到柳井正,也總能找到問題對他開罵,柳井正早睡早起的習慣,大抵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養成的。他的印象中,只有在考上高中和大學的時候,爸爸曾經誇獎過他。


不過柳井正在自己的書中也提到:「當時我覺得爸爸只會罵我,但現在想起來,那可能是在激勵我。」從小他父親就要他「當第一名,什麼第一都可以」,這個觀念對他日後拓展事業有很大的影響。也因此九九年他父親去世時,柳井正在喪禮上淚流滿面地對著遺照說:「爸爸是我這一生最大的競爭對手」。


■不滿於繼承父業,/更要改變經營模式

柳井正小時候的綽號叫「山川」,因為別人說「山」,他偏要說「川」,其實也不是一定要跟別人唱反調,但就是想展現和一般人不同的自己。高中畢業他決定離開家裡,特意報考東京的大學,也順利地展開四年獨自在東京求學的生活。畢業後進入著名的百貨賣場佳世客(JUSCO),待了不到一年,覺得好像找不到明確的方向和目標,於是辭職,一九七二年回老家準備結婚、繼承父業。



基於佳世客的工作經驗,柳井正覺得小郡商事的商品擺設、流程等效率太差,因此雖然有獲利,但很難賺大錢。年輕氣盛的他,開始用自己的方式管理這家店,只是這麼一來,老員工當然無法接受,於是相繼離職,六名員工最後只剩一人留下來,從進貨、整理庫存、銷售、打掃,兩個人包辦所有工作,每天都忙翻了。


在柳井正的自我解讀當中,這段最忙碌的日子,卻成了他日後成功的最大關鍵。「創業不需要有什麼特別的資質。我認為幾乎所有人都能創業,重要的是自己做做看。不論失敗幾次都不氣餒地持續挑戰,在這樣的過程中,就能培養出一位經營者。」隱隱的,柳井正著名的「一勝九敗」哲學正在成形,「重點在於嘗試,錯了也沒關係,錯九次,就有九次經驗。」


所有大小事都親力親為,自己思考,自己行動,這正是做生意的基本原則。現在他看一個人的穿著,可以一眼看出他穿哪一個尺寸的衣服,腰身大概多少。這種功力,就是他不斷嘗試錯誤、並且記取經驗之後的結果。


現在看柳井正似乎非常風光,但他○三年出書時,把書名訂為《一勝九敗》,因為做十次新的嘗試,會有九次失敗。在他的觀察中,一些成功的經營者甚至嘗試一百次只有一次成功...(精采完整內文請見《今周刊》642期,各大便利商店及連鎖書店均有銷售)

MUSEUM 2DAYS

http://issue.udn.com/CULTURE/MUSEUM/html/f2a01p01.htm

《典藏》

《典藏》以雜誌出版起家,1992年成立以來,對藝術理念的推廣不遺餘力,2000年後為因應多元社會的快速轉型,雜誌一分為五,即《典藏‧古美術》、《典藏‧今藝術》、《小典藏‧Artco Kids》、《典藏‧Style》、《典藏英文版Yishu─Journal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加上《Artouch網站》、《典藏叢書部》及《憨憨泉設計》等,在在希望貼進社會脈動,讓藝術生根、發芽。

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在歐美國家發展多年,數年前引進台灣後,讓許多文化工作者有了較積極的觀念,如何把文化,透過創意加值與產業化經營,讓「文化產業化,產業也文化化」,互補又互利,《典藏》當仁不讓。藝術,如果把藝術當作一種生活方式,用餐可以藝術,居家可以藝術,投資也可以藝術…,藝術將無所不在。一旦藝術不再束之高閣,生活當然應該享有藝術的主張與藝術的品味,這是《典藏》的一貫奉行的宗旨,也是未來持續努力的方向。

西元2000年至2007年典藏重要記事

2000年 1月 典藏雜誌在發行了第一百期之際,調整出它與時俱進的新定位,那就是「立足台灣,胸懷大陸、放眼世界」。雜誌也從原來古今同體,分割為二,《典藏‧古美術》及《典藏‧今藝術》。如果說《典藏‧今藝術》是關懷中西當代藝術的重要管道,那《典藏‧古美術》就是宣揚中國文物藝術成就的媒介。
2000年 5月 成立「典藏藝術網」ARTouch.com,為當時華人少數優質的藝術內容網站。
2002年 5月 典藏發行了以介紹華人藝術為主的國際英文版雜誌“Yishu”,企圖提供世界各地的學者、專家、藝術家一對話平臺。
2002年 5月 成立典藏叢書部,陸續出版See系列、Treasure系列,小典藏系列、文化創意產業系列及華人美術年鑑、拍賣大典等。
2003年 6月 典藏開闢了典藏創意空間,提供了展出、演講、座談會等多功能用途的專業藝文空間,成為藝文圈文化藝術交流、聚會的場所。
2003年10月 文建會與典藏合作,翻譯「文化創意產業叢書」建構文化經濟學在台灣重要的理論與實作。
2004年10月 進入「餐飲」的領域,首次選擇SHABU SHABU是想將看似傳統的火鍋,透過「典藏」對藝術熱愛的元素融入其中,讓平凡火鍋變得精緻品優雅。
2005年 2月 『典藏義大利餐廳』誕生,優閒雅緻的用餐空間,精緻平價的餐點消費,頗受附近上班族的青睞。
2006年 3月 一棟老舊的五層樓建築,換裝成新穎別具特色的『ARTCO DECAFE 典藏咖啡館』,專業咖啡配合各類知名藝術作品的展示,滿足每位蒞臨賓客的視覺及味蕾。

財訊改組 神祕富豪孫文雄傳奇

成軍33年的老牌財經雜誌集團「財訊」,因創辦人邱永漢退休而結算,現任執行長謝金河在第二代掌門人孫文雄支持下,27日宣布改組更名為「財信」,引起業界話題,也意外扯出孫文雄因幫邱永漢打理財訊,練就精準趨勢判斷,在港股、陸股大賺,由一介打工仔翻身為百億富豪的傳奇。


十四日傍晚,各家券商與股市名嘴均收到一封通知,市場僅存的一份證券專業報《財訊快報》十一月底吹熄燈號,日後將改成網路版,而同一集團的老字號財經雜誌《財訊月刊》,也將更名改組,在現任社長孫文雄支持下,由財訊執行長謝金河接棒,並改組為「財信傳媒集團」。



大改組 打工仔扶正
成軍於一九七四年的財訊集團,以揭露股市訊息起家,從早期的一份月刊,擴充為今日擁有周刊、報紙、季刊及網路即時資訊的文化集團,在全省上千家號子、數百萬投資人間頗有知名度,因此這次前所未有的大改組,引發不小震撼。
本刊調查,這次財訊大地震,主因是高齡八十四歲的集團創辦人∣邱永漢計畫退休,由第二代代為處分海外資產,「邱永漢想把財訊這塊招牌帶回日本,因而通知財訊內部進行結算。」一位知情人士說,
邱永漢要結算的《財訊月刊》,老股本其實只有三十萬元。台股三十多年來從三、五百點,數度飆上萬點,每日成交量從一、二億元,膨脹為一、二千億元,與台股一塊經歷狂飆年代的財訊,股本卻維持不變,實在不尋常。這背後,牽扯的不只是邱永漢惜售這隻「金雞母」,還有幕後幫邱永漢默默打工而致富的財訊社長孫文雄的傳奇故事。
邱永漢是台南市人,邱家在日據時代致富,邱永漢自東京帝國大學經濟部畢業後,曾返台入華南銀行工作,後以小說《香港》獲日本小說大獎,從此以小說家、經濟評論家及投資家的多重身分,活躍於日本、台灣、香港、美國與大陸。



控成本 受老董賞識
「早年,邱永漢在台灣投資並不順遂,因此興起念頭辦雜誌《股市瞭然》(財訊月刊前身)監督政府。」一位老財訊人說。但這份雜誌一直賠錢,常年居住日本的邱永漢,乾脆將雜誌交給孫文雄掌理。
孫文雄是苗栗客家人,政大法律系畢業後,進入邱永漢在南京西路所蓋「第二邱大樓」開設的「天廚菜館」,擔任經理人。天廚以北方菜為主,招牌菜北京烤鴨,隨著邱永漢在日本聲名大噪而備受日本旅客喜愛。孫文雄雖毫無雜誌與股市經驗,但因他善於嚴控成本,深受邱永漢賞識。
「早年,老孫大量邀稿,省下養人成本,編輯部控制在十人以內,多在社內分析財報與線圖,以節省車馬開銷。老孫甚至一人多用,編輯不僅分析研究採訪寫稿,還要到印刷廠看大樣,並包裝雜誌,省下後製成本。他常說:『以前我吃的苦,比你們還多』。」老財訊人說。
一九八四年,孫文雄找來還在政大念書的謝金河,當時謝金河是政治狂熱分子,熱中黨外活動與黨外雜誌,進入財訊隔年,他就當上總編輯,靠著向中時、聯合二大報記者及台大「大砲型」學者等廣為邀稿,並以「十信案」等揭弊故事打響財訊招牌。
八○年代末期台股開放外資,加上房地產崛起,廣告大好,財訊發行量激增,因此先後開辦《先探投資週刊》與《財訊快報》,九六年見《商業周刊》竄紅,又另創辦《今周刊》,並與精業、倚天合作,跨足股市網路即時資訊。



孫文雄 小檔案
籍貫: 苗栗客家人
學歷: 政大法律系畢
現職: 財訊月刊社長、上海朝代文化娛樂有限公司負責人
投資: 1999年投資上海、深圳A、B股,市值達人民幣4.07億元。
   2000年6月投資上海2支A股,市值達人民幣 3.5億元。
   目前與人合資在上海靜安區蓋樓。

邱永漢 小檔案
出生: 1924年3月生於台南市
經歷: 1945年日本東京大學經濟學部。
   1955年以小說《香港》獲日本第34屆直木賞獎
   1974年創辦《股市瞭然》,後改名為《財訊月刊》。
封號: 投資遍及日本、台灣、大陸、美國、加拿大等地,1980年代被日本媒體譽為「致富財神」。



買陸股 身家大躍進
這段期間,邱永漢人都在海外,除了以閩南語錄音由專人謄稿,每月在財訊發表趨勢評論,領取豐厚稿費與分紅外,財訊賺錢與版圖擴充,可說是孫文雄與謝金河兩代打工仔的功勞,孫文雄也從邱永漢身上學習趨勢分析,累計了驚人的財富,個人資產近百億元。
「一開始,老孫對經濟、股市,一竅不通,但他把邱永漢的話奉為圭臬。例如一九八五、八六年,忠孝東路房子一坪飆上二十萬元時,業界一片恐慌,預言房市崩盤,邱永漢卻逆勢看好,老孫買了一、二間房子,日後果然賺到了錢。九○年代中,邱永漢看好中國發展趨勢,孫文雄趁港股九七回歸前的低潮入市,大賺一筆,又轉進起步中的陸股,並投資上海、四川不動產,千萬身家立刻翻身為億萬富翁。」知情人士說。
二○○○年二月,上海的《經濟日報》統計投資上海、深圳股市的個人大戶,孫文雄以五檔總計二千萬股、市值約人民幣四.○七億元(約新台幣十六億多元)的B股,雄居第一大戶;同年六月,《新財富》又揭露,孫文雄擁有的二檔A股,市值約人民幣三.五億元(約新台幣十四億多元)。



抓趨勢 低買龍頭股
孫文雄的炒股故事,最被老財訊人津津樂道的是耀皮B股。「二○○○年時,B股很慘,新興市場教父莫比爾斯大賣耀皮B股,老孫就拚命買,豈料隔年二月中國開放大陸人民買B股,B股大漲,老孫因此大賺好幾倍。」知情人士說,「今年港股大漲,老孫也沒缺席,他在中國第一大水泥廠∣海螺水泥個位數時買進,抱到快百元時賣掉。」
孫文雄常告訴友人:「股市如大海,當你猛追拍岸浪花(股市小波段)時,就會看不到大潮的來臨。」孫文雄的實力受到兩岸券商重視,他發達後,除了喝昂貴的紅酒、聽頂級音響外,近年也在陽明山以每坪六千元的低價,買下法拍別墅。
一位熟悉孫文雄的媒體人說:「老孫的投資心法是『雜貨店式』價值投資法,只要趨勢抓準,就趁低點買進食衣住行各類知名的龍頭股,長期持有,就算虧損也抱著不放甚至加碼倍數攤平。他的投資心得,全部刊在財訊『范從容專欄』。近年他在港、陸股獲利後,又加碼台灣,尤其有兩岸直航商機的航運股,這是很重要的訊息。」
多年來,孫文雄一直希望買下財訊,但邱永漢始終不放手,如今邱永漢要退休,孫文雄早已從打工仔翻身為富豪,名利兩全。


財訊文化集團小檔案
資 本 總 額:2億餘元(12月起改組更名為財信傳媒集團)
員 工 人 數:逾300人
歷任執行長:邱永漢、孫文雄、謝金河(現任)
平 面 刊 物:《財訊快報》(12月起更名《財信快報online電子報》,另創《財信快報》周刊)、《先探投資週刊》、《今周刊》、《財訊月刊》(12月起更名為《財信月刊》)、《股市總覽》
資 訊 產 品:財訊看盤
  財訊快報網路版
  財訊智庫
(資料來源:經濟部商業司)

請問總統先生 [我給它4顆星]

Frost/ Nixon

影片資料 影片年份:2008
出 品 國:USA
出  品:Imagine Entertainment
發 行 商:UIP
語  言:English
色  彩:Color
音  效:Dolby Digital | SDDS | DTS 導演: 編劇: 演員: 朗霍華
彼得摩根
法蘭克藍吉拉
麥可辛
山姆洛克威爾
凱文貝肯
馬修麥費狄恩
劇情簡介
本片入圍金球獎劇情類最佳影片、劇情類最佳男主角等五項大獎,由舞台劇改編,創美國2008年口碑場開片單廳票房最高記錄。

美國前任總統尼克森於1974年因水門案醜聞被迫辭職之後,一直對媒體保持沉默,直到1977年夏天,脫口秀主持人大衛福斯特訪問前總統尼克森的節目成為美國電視史上收視率最高的新聞性節目。超過四千五百萬名觀眾急著想看尼克森這位因為水門案濫用身為總統職權因此而下台的前任總統會不會被訪問者福斯特突破心防,說出水門事件的真相,並為此向美國民眾道歉。

在這場訪問當中,大衛福斯特及理查尼克森針鋒相對、唇槍舌劍,一個是花邊新聞不斷的脫口秀主持人,一個是涉及多件瀆職案件的前任總統,兩人擦出精采無比的火花,但是他們倆都心知肚明,當訪問結束,這兩人一定會分出高下,其中一位一定會成為贏家,而另一方則會在全國觀眾面前灰頭土臉地蒙羞。

而尼克森自信滿滿的覺得以自己的辯才無礙,一定可以扳倒大衛福斯特的攻勢,提醒世人他在任內達到的成就,希望藉這個機會改變人們對他的負面印象,讓他有機會重返政壇,捲土再來。但大衛和他的團隊也不惶多讓,到處蒐集資料希望能讓這位前總統俯首認罪。

這場歷史性的訪問不但永遠改變了新聞訪談的內容和方式,並且捕捉到尼克森這位前任總統對著鏡頭承認他濫用職權,犯下不可原諒錯誤的鏡頭。這不但讓尼克森本人感到極度的訝異,也震驚了全世界的觀眾。

本片由曾執導《美麗境界》和《達文西密碼》的金獎導演朗霍華導演,編劇則請來曾撰寫《最後的蘇格蘭王》劇本的彼得摩根,將這場震驚世人的訪問搬上大銀幕,並揭露了許多不為人知的政治秘辛。演員則沿用舞台劇中的兩位主角─硬裡子演員法藍克蘭吉拉飾演美國唯一在任內辭職的前任總統理查尼克森、英國演員麥可辛飾演脫口秀名主持人大衛福斯特。


延伸閱讀

片中場景
片中倫敦的希斯洛機場則是在加州的安大略國際機場取景拍攝,至於澳洲的雪梨港則是在加州瑪麗安德爾灣取景。
關於美國總統尼克森
當【請問總統先生】的訪談節目播出後,政治人物這才真正瞭解到電視螢幕的特寫鏡頭有多麼大的力量,能夠完全否定尼克森過去的成就,而且還害他在鏡頭前面的壓力之下被迫對於水門案一事認罪,並且向美國人民道歉。
本片緣起
彼得摩根在編寫《請問總統先生》的舞台劇版的時候,他曾經和當年參與《福斯特對話尼克森》訪談節目的工作人員深談過,包括大衛福斯特爵士本人,以及其他的關鍵人物。

澳門風口

【聯合報╱黃光男】 2009.04.13 04:05 am


隻身踏上這個幻象的都會。澳門在這古老記憶鍍層金光,閃閃掠過不經意的視角,使人有些不真實的暈眩。

可以論斤算兩的現實,如何看到心靈純厚的蒼茫,詩情畫意所營造的街坊,有落瓦、裂牆的粉白,除了添增歲月的蛛網外,依舊是百年前的風煙,一襲濃郁的香氣來自文化的原相。

沒有過多的寒暄,只因為工作在預定的時間內,必要完成審議他人藝術創意濃度的分量,究竟是真實的自我,還是刻意模仿的種種。

不能否定現代文明的要素,包括澳門突然有威尼斯、拉斯維加斯的浮影。看來滿足的面容,不知是暫時、還是本相。也無法清除曾經掙扎在生活中的刻苦,其中的蛋塔美食或巷道小吃,至今的品牌來自一份認命與誠信的必然。望著辛勞工作的背景,有如黑白電影加上伊士曼色彩的閃亮,已經很久沒看到這份熙熙攘攘的熱情;是否它的存在依然如前,只是過多的煙火施放,已麻痺了清澈的眼簾?

一幢幢矗立的大廈,相互依附在水岸的寬闊處,使夜晚的天空突起一團燈火,掩蓋了星河眨眼的迷情,看得熱鬧,卻失去閒閒漫步望天遠的興致。但又能不顧及地狹人稠的現實嗎?儘管城市與人群被震動得心律已在怦怦直跳,只好暫服降血壓的丸藥,賭城的設置不也是一份期待致富的特效藥嗎?

今夜望著新起的巷街,腳步速度與心情韻律共感,快速穿梭在一個閃亮的城市。

澳門朝夕的景象似乎都有不同觀感與生態,它在「回歸」的頭十年,是哪一部分的文化復原?或是更為體面的設置?在岩坡披層青苔的赭石,有如水墨畫中斧劈皴的古老,重現在大眾生活的焦點,也是海水一片靛藍映照的對比;這次我看得更清楚了,夕潮浪花追逐鷗鳥驚,前浪未消後浪推,沖在岸旁泡沫,似急躁火氣遇堅冰,它已有千年萬載的考驗,何計細微的變化。

是引領生命價值的經驗,在澳門有較多的條件?還是上蒼給予豐盛的資源,為何被租借百年,有何利益在他人的土地收成,或有什麼算計,使人接受種種的現實?這個地方總讓我睜眼多看幾眼。

一幢幢大廈坐落在填海的新生地上,跳躍式的隔水修葺,行動起來感覺很不便,隨口相詢為何不把那些零碎一倂填滿?友人說:網紋水波映樓影,海鷗叫處水天長,豈不是澳門的迎客之景嗎?說得也是,在這個地方想發財的人,看到水就會有個好預兆的。

世居澳門的人,雖然有和氣生財的心性,卻不見得能適應五光十色的賭城虛幻。平靜拾起失落的過往,或成為四百多年滄桑的圖像,被殖民的逆來順受,是習慣在異國規範中,保有一份善良的態度,是天主的祈福,還是基督的祝禱,一份天國的悠悠,帶給澳門子民平安歡笑?不得而知的是,神靈似乎都與女性有關,有人說聖母瑪利亞、觀世音、媽祖的三分澳門,足夠顯現出那一份慈愛。

澳門或許就在神的庇護之下,有好長的一段時間,投注的事業除了港口貿易外,漁家是被鎖定的祖業,況且在水域寄投的商船,添加在岸瀾流暢的希望。直到碧水粼粼,才猛然想起澳門的身分,是廣東省的出口港,也是外來文化的接納站,更是正常商機增長外的海防。

至今尚神祕於山岩的隧洞在尋尋覓覓中,仍然不知它是通往何處,在彎曲中,難道還有遠古的桃花源,等待有心人求真的驚嘆?

是啊!不知的可能是已知的平常,誰能料想到,回歸後的澳門突然秩序井然,半塢船影晃動的閃亮,有點像水鄉的威尼斯城,只不過它的遊樂是人性不必多少費心的本能,於是來了很多人,多得使人費解,五十萬人口的澳門,每天的觀光客就有三千人次之多。這種湧來的人氣,澳門不富也難。難怪台灣在外島,也積極立法博弈條例,澎湖或琉球會有機會嗎?

久旱逢雨的隆冬逢春,澳門的春天百花將放,已綠芽初長的廣場,幾位著紅穿赭的遊客踏步,視覺光點豈能不彰顯?色澤原來在春天才被發現,正如心情被春天的色彩綻開了。

【2009/04/13 聯合報】@ http://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