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December 22, 2006

摘錄》好公司碰到倒楣事 就是進場時機!

被稱為中東巴菲特的瓦利德王子,信奉不追高、有耐心,等到價值低估時才進場,靠著這套投資心法,成為阿拉伯世界首富。

十一月二十一日,《商業周刊》的採訪隊伍抵達阿拉伯世界最有錢的富豪——瓦利德王子位於首都利雅德的辦公室。這是他第一次接受台灣媒體專訪。

三十坪大的辦公室,震撼人的倒不是金碧輝煌的宮殿裝潢,而是架設十七部電視,包括他辦公桌左右兩側各八台,以及正前方的七十二吋電漿電視。瓦利德王子為什麼要置放這麼多電視?答案很簡單,隨時掌握全球資訊。這答案的重點包括兩個:一,隨時;二,全球。

簡單的答案,進入執行,還不容易。因為,不只在辦公室他要求如此,他到沙漠度假,到海上旅行,電視都要隨行。所以,九一一事件發生時,他比公關人員更早掌握此事。

他的辦公室內,還有一面牆布滿他在全世界所投資的標的物,這些企業商標無疑是王子的戰利品。花旗集團是最醒目的戰利品之一。他現在是花旗集團最大的個人股東,一九九一年投入近八億美元,買下花旗一四.九%持股。十五年後的今天,他個人持有的花旗股票市值已達九十五億美元。

他其他的戰利品——蘋果電腦、喬治五世大飯店,都反映同樣的投資邏輯:「好公司碰到倒楣事,就是進場的好時機」。

一九九六年,瓦利德開始注意美國高科技類股。有一次,他的友人、甲骨文創辦人賴瑞.艾利森聊到蘋果,他開始注意起蘋果電腦。當時蘋果的麥金塔系統電腦受到微軟的打擊,股價一路下滑。從高點五十美元跌到一九九七年三月的十八美元,此時,瓦利德發現一個大好時機,投資一億一千五百萬美元,買進蘋果五%股權。三十個月後,蘋果股價已漲到九十六美元。瓦利德賣出蘋果股票,三十個月內大賺五億美元,報酬率達三三○%。

摘錄》一個計量金融大師在華爾街:從物理學家到高盛董事的波瀾人生




內容簡介
.2004年美國<商業週刊>年度10大好書

.<商業周刊>11月16日990期報導

.榮獲Amazon五顆星評價

哥倫比亞大學物理學家、前高盛董事 艾曼紐.德爾曼 獨家精采傳記

學者專家一致推薦: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薩繆森

史隆管理學院財務與經濟學教授 羅斯

寶來金融集團總裁 白文正

美商高盛亞洲證券有限公司台北分公司總經理 余佩佩

台灣大學資訊工程與財金系教授 呂育道

清華大學計量財務金融系主任 張焯然

鉅融資本管理執行長 鄭振和

台灣大學兼任教授 魏啟林

他是哥倫比亞大學理論物理博士、財務工程學程主任;

他是高盛常務董事兼知名計量策略小組領導人;

他是2000年SunGard/IAFE年度財務工程師;

他獲選進入2002年<風險>雜誌名人堂;

他是Black-Derman-Toy利率模型、Derman-Kani局部波動率模型共同發明人;

他從物理到財務,從學院到華爾街,從雄心萬丈的科學家到投資銀行常務董事;

他是華爾街上最知名的計量金融大師艾曼紐.德爾曼(Emanuel Derman)!

「研究物理時,你是在與上帝交手;而在財務學領域,你是與上帝的創造物交手。」——德爾曼

  在華爾街,沒有任何一位計量金融師比本書作者德爾曼更知名。作者是最早投入華爾街的高能物理學家之一。在華爾街任職十七年後,德爾曼成為高盛的常務董事兼該公司知名計量策略小組領導人。任職高盛期間,德爾曼與同事共同建立了多項目前最廣為採用且深具影響力的財務模型。

  物理與計量財務看似雷同,其實不然。如何能合理說明,我們可以將物理學條理分明的精確方法,運用至財務市場的瘋狂世界?將經濟及市場視為一部複雜的機器,這種作法是否合理?或者說,計量財務只不過是偽裝成科學的謬誤想法,是一種在黑暗中吹口哨壯膽的方法?

  德爾曼以生動活潑的筆觸,忠實地描述自己如何由一位雄心萬丈的青年科學家,轉型為投資銀行的常務董事,以及過程中找尋上述問題答案的心路歷程。本書是作者的親身體驗,內容精采豐富。他訴說了自己如何穿梭於物理與財務兩個世界,並提到自己與物理學家、計量金融師、選擇權交易員及華爾街其他知名人物的種種經歷,也分析了交易員與計量金融師兩者互不相容的特質,深入探討物理與財務學的不同性質。德爾曼在書中深切省思,如何才能正確地將物理精確微妙的方法,運用至財務市場的混亂世界中。

  本書是一本獨特的自傳,並揭開了華爾街計量分析的面紗。

作者簡介

艾曼紐.德爾曼(Emanuel Derman)

  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理論物理博士,曾發表多篇關於基本粒子物理、電腦科學及財務學的論文,也是廣受各界採用的布雷克—德爾曼—托伊利率模型(Black-Derman-Toy interest-rate model),以及德爾曼—卡尼局部波動率模型(Derman-Kani local volatility model)的共同發明人。

  德爾曼早年從事學術研究,任職美國電話電報公司貝爾實驗室(AT&T Bell Laboratories)一段時間後,1985年加入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 & Co.)。他曾獲頒多項殊榮,包括2000年獲選為SunGard/IAFE(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Financial Engineers,國際財務工程協會)年度財務工程師,以及2002年獲選進入<風險>雜誌(Risk)名人堂。

  德爾曼目前是哥倫比亞大學財務工程學程主任,同時擔任<風險>雜誌專欄作家,以及投資管理公司風險顧問;現居於紐約市。

譯者簡介

張靜潮

  美國布蘭代斯大學物理學博士,現任職於光電產業。

張淑芳

  政治大學西洋語文學系畢業,美國麻州大學企管碩士,譯作包括<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你擁有多少錢才夠?>、<瞄準未來投資>、<信念與財富>等。

前言:兩種文化




為世界制定模型

如果數學是科學的皇后,就像偉大的數學家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Karl Friedrich Gauss)十九世紀首度做出的這般比喻,那麼,物理便是科學之王。從十七世紀中葉到十九世紀末期,伊薩克?牛頓(Isaac Newton)的萬有引力定律(law of gravitation)、三大運動定律(laws of motion)與微分,以近乎完美的方式,說明了我們的世界及太陽系中所有物體的機械運動。



在牛頓之後兩百年,一八六四年,蘇格蘭物理學家詹姆斯?克拉克?馬克斯威爾(James Clerk Maxwell)提出精練且優雅的微分方程式,以同樣驚人的準確性,說明了光線、X光與無線電微波的傳播。馬克斯威爾的方程式證明了,原先被視為兩種不同現象的電與磁力,事實上是同一個統一電磁場的部分元素。



我們無法只透過觀察周遭的世界,導引出牛頓的定律或馬克斯威爾的方程式。數據本身並不能說明什麼。這些方程式是人類心智的結晶,是透過嚴謹的思考及深沉的直覺兩者奇妙的交互影響,自這個世界萃取得出。這些成就確認了一件事:抽象的思維加上優美的數學,可以發掘宇宙最深奧的定律。



二十世紀初,科學演進加快了腳步。亞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仔細思索了牛頓和馬克斯威爾兩人對世界的不同看法,提出狹義相對論(theory of special relativity)去修正牛頓的力學,使其符合馬克斯威爾方程式。十五年後,愛因斯坦再度以廣義相對論(general theory of relativity)成功挑戰牛頓;這項理論修正了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並將重力形容為時間與空間中的一股大尺度微波。在幾乎相同的時候,藉由絕頂聰明的愛因斯坦協助,尼爾斯?波爾(Niels Bohr)、厄文?薛丁格(Erwin Schr?dinger)與沃納?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發展出量子力學理論,說明了分子、原子與次原子粒子的小尺度行為。



愛因斯坦將這種探索宇宙定律的思考模式推向完美的境界。他的方法並非根據觀察結果或經驗法則而來;他試圖理解規範物體運作的基本原理,然後清楚地公布他所發現的結果。一九一八年,在一場紀念量子的發現人馬克斯?浦朗克(Max Planck)、以研究原則為主題的演講中,愛因斯坦巧妙說明了,物理學家的作法有如古代的聖哲試圖在黑暗中看穿一面鏡子般:「你無法透過邏輯推理發現這些定律;唯有透過能夠融入經驗的直覺,才能發現這些定律。」



不管在任何領域,追尋科學定律的目的何在?顯然是為了預言未知之事——能夠預測未來並加以掌控。我們享用、依賴、憎惡或畏懼的大多數現代科技——如手機、電烤架、電腦斷層掃描及核子武器等——都是利用量子力學、電磁學及相對論的基本原理發明而成,而這些理論全是腦力激盪的結晶。二十一世紀的預言所運用的經典工具,的確都是物理學的工具。近來,物理學家也開始將相同的工具運用至財務學領域。


過去二十年來,在華爾街和倫敦的大多數主要財金機構,以及許多規模較小的財務公司中,由前物理學家和應用數學家所組成的小團隊,一直嘗試將自己的專業技巧運用至證券市場。由於以前有些人誤以為火箭是最先進的科學,這些專家們因此被稱為「火箭科學家」(rocket scientist),但現在則成了大家口中的「計量金融師」(quant)。



計量金融師和他們的合作伙伴研究的是「財務工程」(financial engineering)——這項拙劣的新名詞的設計目的,是要說明一些混亂的活動;比較恰當的名稱應該是計量財務(quantitative finance)。這是一項跨領域的學科,包含了根據物理學所提出的模型、數學技巧及電腦科學,目的完全是為了評價金融有價證券的價格。最嚴謹的計量財務可以讓我們真正了解價格和不確定性兩者之間的關係,也頗符合真科學的特性;最不負責任的財務計量學則是一套偽科學的矛盾論述,充斥著複雜的數學計算及含糊不清的說詞。



直到最近以前,財務工程根本不算一門學科——一九八五年,我進入這一行時,這項學科還沒有名稱,只是一種在投資銀行一邊工作一邊學來的技巧。現在,你可以在許多學校攻讀財務工程的碩士學位——舉例來說,如紐約大學庫朗數學學院(Courant Institute at New York University)、密西根大學安娜堡分校(University of Michigan at Ann Arbor)及?勒岡大學尤金分校(University of Oregon in Eugene)。自二○○三年七月起,我開始在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擔任財務工程教授。工程學院、統計與數學系,以及商學院共同合作規畫這些為期一至兩年的學程;這些學校保證會讓學生變成搶手的財務工程師,代價是每年三萬美元學費。這些學位非常熱門,有些大學因此在不同學系推出好幾個類似學程。



在華爾街,目前經理人每天都會接到擁有博士學位的求職者的電話,或是收到這些人電傳來的履歷表。物理期刊上刊登的財經相關論文數量愈來愈多。財務系或商學院的博士和教授們,也愈來愈常與研究金融產業計量問題的物理學家及數學家相互合作。在全美最好的兩所財務研究所中,也就是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史隆管理學院(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及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的哈斯商學院(Haas School of Business),已經有好幾位最優秀的年輕財金系教授投身財金產業。

物理學家之所以如此踴躍投身其他領域,部分原因在於物理學家的傳統就業市場——也就是學術界——於一九七○年代崩塌。在此之前三十年,也就是二次大戰期間,雷達的發明及原子彈的製造,確立了物理對戰後政府的有用之處。由於受到史潑尼克號(Sputnik)〔譯註:一九五七年蘇聯發射的第一枚俄製人造衛星〕成功發射的震撼,美國國防部與能源部開始更慷慨地資助純研究計畫,申請這類研究補助的物理學家也不會不屑於強調自己的研究工作的附帶好處。一九六○年代,大學物理系數量大幅增加,學術界的工作機會也呈倍數成長。由於受到物理這項領域的激勵,加上有獎學金資助,一波波充滿熱忱的研究生前仆後繼地投入物理界。



美好的時光沒有維持太久。到越戰結束時,日漸惡化的經濟,加上大眾對科學服務戰爭的厭惡,使得研究補助經費遭到大幅刪減。一九七○年代與一九八○年代,許多一度有意終生致力於基礎研究的理論物理學家被迫成為四處遷徙的勞工,由於想留在學術界發展,他們只好接受任何大學或國家實驗室提供的短期工作。我們許多人最後放棄了這樣的掙扎,轉而投入其他領域,因為有些人連低薪的半固定學術工作都找不到。我們到各種領域中找尋與物理相關的工作機會——例如能源研究及電訊產業。我之前的同事們開始到科羅拉多州太陽能研究中心(Solar Energy Research Institute)研究替代能源,或者到康乃狄克州施盧姆貝格爾公司(Schlumberger)研究石油探勘所涉及的數學議題。還有人到紐澤西州的AT&T(美國電話電報公司)貝爾實驗室(Bell Laboratories)研究先進的交換機系統。



巧合的是,迫使物理學家離開學術界的某些力量,讓華爾街開始擁抱這些物理學家。一九七三年的阿拉伯石油禁運事件造成油價暴漲,利率因而飆高。對通貨膨脹的恐懼很快便將黃金的價格推上每盎司八百美元。突然間,財務市場似乎變得更加變幻不定。傳統上屬於保守投資項目的債券,突然被大家視為難以想像的高風險工具。原來的行事法則已經不再適用。對財務公司來說,了解利率與股價的走向變成最重要的任務。風險管理與避險成為新的當務之急,而面對著這麼多剛意識到的風險,市場中大量出現可以對這些變化提供保障的複雜新型態財務商品。



一個人怎麼能夠說明並了解價格的變動?物理學研究的內容一直是動力學,也就是物體隨著時間變化的方式。這是經過驗證為正確無誤的成功理論與模型的範例。物理學家與工程師可謂萬事通,既精通數學,又能提出模型,還可以撰寫電腦程式,而且對自己能夠適應新領域並運用自己的知識感到自豪。華爾街開始召喚這些專家。一九八○年代,因為許多物理學家蜂擁投入投資銀行界,我認識的一家獵人頭公司將我們這種人稱為POW(physicists on Wall Street)〔譯註:又指戰俘〕——華爾街上的物理學家。

最成功的理論

物理學家在華爾街都做些什麼工作?最主要是建立模型以評價證券的價格。這些人在投資銀行、避險基金,或者如彭博(Bloomberg)或桑格(SunGard)等財務軟體公司埋首工作,修正舊有的模型並發展新模型。截至目前為止,布雷克—休斯(Black-Scholes)選擇權評價模型一直是財務界最知名且最廣為使用的模型。知名財務經濟學家及選擇權理論學家、目前擔任麻省理工學院系主任的史帝夫?羅斯(Steve Ross)在<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Palgrave Dictionary of Economics)中寫道:「選擇權評價理論不僅是財務學中最成功的理論,在整體經濟學中亦是如此。」

布雷克—休斯模型讓我們能夠計算股票選擇權的合理價格。股票是常見的證券,每天都有人在買賣股票,但股票的買權則比較深奧難解。舉例來說,如果你擁有IBM股票的一年期買權,便有權利在從今天起的一年之內,以某個事先決定好的股價,如一百美元,買進一股IBM的股票。這項買權在到期日那一天的價格為何,需視IBM當時的股價而定。舉例而言,若屆時IBM的股價是一百零五美元,這項買權的價值便是五美元;若到時候的股價不到一百美元,這項買權將一文不值。從某個角度來說,選擇權可說是一種認為股價將上漲的賭注。



選擇權是較為廣義的衍生性證券中的一個特殊項目,而衍生性證券則指一種特定的交易契約,其價格係由某種較單純的標的證券的價格衍生而來。衍生性證券到期日的收益會明白標示在交易契約中,該契約會透過一個數學公式,將投資收益連結到標的證券的未來價值。這項公式可以很簡單,就像上述的股票選擇權範例,也就是最終的股價超出一百美元的部分;這種公式也可以極其複雜,透過繁複的數學公式,根據數項標的證券的價格來計算投資收益。過去二十年來,衍生性商品已經廣泛運用於貨幣、大宗商品、債券、股票、房貸、信用與能源的交易中。



衍生性商品比單純的股票或債券來得複雜。既然如此,這些商品為什麼會存在?因為衍生性商品可以讓投資銀行、資金經理人、企業、投資人與投機客等客戶,量身訂做並調整自己本身希望承受或避免的風險。光是購買一股IBM股票的投資人,承擔的是持有股票的所有風險;股票的價值會隨著IBM的股價,等比例同步升降。相形之下,一股IBM股票的買權可以提供無限的獲利潛能(隨著股價上漲超過一百美元),損失卻有限(若股價跌落一百美元,損失只限於買權本身的成本)。這種上檔獲利與下檔損失兩者之間的失衡現象,正是衍生性商品最重要的特性。



你可以在專門的選擇權交易中心自行買賣選擇權,或是向證券公司進行買賣。選擇權交易商為選擇權商品「造市」;他們會與有意買賣選擇權的客戶進行交易。既然如此,這些交易商如何處理自己必須承受的風險呢?


交易商類似保險公司,後者經營的也是風險管理事業。如同全州保險(Allstate)必須考慮到,在銷售保險契約給你之後,你的房子可能遭大火焚毀一樣,選擇權交易商賣IBM股票買權給你時,他們也必須接受IBM的股價可能上漲的風險。如果發生了保險所要避免的事件,全州保險和選擇權交易商都不想破產。由於兩者都無法預知未來,因此他們要對承受客戶希望避免的風險這件事去向客戶收費。



全州保險的風險策略是向所有客戶收取保費,讓他們所收取的保費總額,超過未來發生火災時他們必須支付的預估賠償金。選擇權交易商的風險策略則不同。在理想的世界裡,他會以更便宜的價格,向其他人購買一個類似自己出售的IBM股票選擇權,藉以抵銷IBM的股價可能上漲的風險,進而從中獲利。不幸的是,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因此,選擇權交易商的作法反而是製造一個類似的選擇權。這就是布雷克—休斯模型可以發揮作用的地方。



布雷克—休斯模型告訴我們如何根據標的股票製造一項選擇權,並預估出這種作法的成本。根據布雷克和休斯的看法,製造選擇權很像料理水果沙拉,而股票則有點像水果。



假設你想販售一種由蘋果和柳橙組合而成的水果沙拉。你的一磅重罐頭沙拉要賣多少錢呢?從合理的角度看,你應該看看水果的市價及裝罐和分銷的成本,然後計算出生產這項組合產品的總成本。



一九七三年,布雷克和休斯兩人證明,你可以透過組合一些IBM的股票加上現金的方式,製造出一個IBM股票的選擇權,就好像可以用蘋果和柳橙製作水果沙拉一樣。當然啦,製作選擇權比料理水果沙拉複雜些,如果不是這樣的話,選擇權早就被人發明了。沙拉的組成比例(如蘋果和柳橙各占一半)不會隨著時間而改變,選擇權的組成比例則需要不斷調整。隨著股價改變,選擇權也必須不斷調整組合成分中的股票與現金量。以水果沙拉為例,一開始的比例可能是百分之五十的蘋果加上百分之五十的柳橙,然後隨著蘋果的價格上揚,你會將比例調整為百分之四十的蘋果加上百分之六十的柳橙;同樣地,如果蘋果的價格下跌,可能將比例調整為百分之七十的蘋果加上百分之三十的柳橙。從某個角度來說,隨著組成成分的價格變動及時間流逝,你總是在試著讓組合物的價格維持穩定。你需要參考的沙拉食譜,便是來自布雷克與休斯的公式。這項公式的解答,也就是布雷克—休斯模型,會告訴你參考這項食譜所要付出的成本。在布雷克與休斯出現之前,根本沒有人猜想到可以利用較單純的標的物製作選擇權,因此也沒有人知道如何計算選擇權的合理價格。



他們兩人的發現徹底顛覆了現代財務學。布雷克和休斯根據自己的精闢見解,讓原先屬於精饌美食的選擇權成為平民小吃。交易商現在可以根據各種標的證券來製造並販售相關的選擇權,他們可以製造出客戶剛好可以接受的風險,而自己又無須承擔這些風險。這就像在一個充滿氫氣和氧氣的乾旱世界裡,終於有人想出合成水的辦法一樣。



交易商利用布雷克—休斯模型製作(合成或利用財務學設計)選擇權,並販售給客戶。他們利用從市場中收購的股票來建構選擇權。相反地,他們也可以拆解客戶賣給他們的選擇權,方法是將選擇權轉換成標的股票,再將股票拿到市場中出售。交易商透過這種方式來減輕自己的風險。(布雷克—休斯模型只是一個模型,由於沒有任何財務學模型百分之百正確,交易商因此無法完全避開風險。)交易商會對建構與拆解選擇權收取費用(亦即選擇權的價格),就好像高級餐廳的廚師所收取的費用不僅包含食材,還包括他們使用的食譜與展現的廚藝;服裝設計師縫製高級時裝的收費內容不僅包含布料,還包括他們的設計天分。

計量金融師生涯

華爾街計量金融師的歷史,是專業從業人員與學術界人士以各種方式調整並延伸布雷克—休斯模型的歷史。過去三十年來,這項模型不僅被應用於股票選擇權,也被應用在各位能想到的各種標的選擇權,從國庫債券、外匯到天氣。這些延伸運用背後的精神是一致的:我們可以根據某種配方,組合某些屬性較單純的組成成分,並根據配方所規範的方式不斷調整各項組成成分的比例,根據我們希望承受的風險程度,量身製造我們所要的證券。要做什麼樣的調整,完全視這些組合物的價格走勢而定。



由於債券價格的走勢和股價不盡相同,債券選擇權的配方一定不同於布雷克—休斯模型所提供的配方。但這是一種細微的差異——當一項新產品剛被創造出來時,一個類似布雷克—休斯模型的粗淺模型便足以應付。之後,一項武器競賽接著展開。隨著競爭壓力增強及價差壓縮,於是不同公司的計量金融師針對自己原先對模型的想法進行細微修正並加以延伸運用,加入對組成成分價格走勢的最新且更準確的看法,且提出更好的沙拉食譜。想延伸應用這些模型,你需要對財務理論、數學與電腦計算都有所了解,而計量金融師的背景正好包含這三項訓練。



任職於交易業的計量金融師生涯,非常不同於物理學家。從事物理研究多年的我,一九八五年底來到華爾街工作;老闆要求我重新檢視他於一年前根據布雷克—休斯模型所建立的一項有瑕疵模型。我像個物理學家一樣,慢慢且小心翼翼地開始著手進行;我閱讀相關論文,學習這項理論,分析手邊的問題,然後開始改寫讓這項模型得以運作的電腦程式。幾個星期後,老闆對我在工作上毫無進展感到不耐。「你知道嗎,」他把我帶到一旁,有點不客氣地對我說道:「在這一行裡,你只需要知道四件事:加法、減法、乘法和除法——而且大部分時間不需要用到除法!」



我了解他的意思。當然啦,這個模型所採用的數學計算比四則運算更高深。然而,他的看法是正確的。多數選擇權交易商的謀生之道,是盡可能以高效率的方式製造客戶需要的選擇權——亦即他們提供服務並收取費用。對他們來說,一個簡單又容易了解的模型,比一個較完備且複雜的模型更好用。當你的獲利率很高、又希望盡可能敲定更多交易時,花太多心思在你可能無法解決的細節上,對你而言或許是一項阻礙。而且,要精確定義什麼叫作「更好的」模型往往也很困難——你很少在市場上看到受控實驗。雖然最後我還是改進了老闆的模型,但讓交易員獲益最深的,卻是我內建在模型中的一項便利的使用介面。相較於排除一些細微的矛盾問題,前述人體工學上的簡單改變,對交易員的業績有更大影響;現在,他們可以處理更多客戶的交易。


雖然選擇權理論起源於股票世界,卻更受到固定收益型投資界廣泛運用。股票不需要細部的數學計算(至少第一眼看來如此)——如果擁有一股股票,一點保障也沒有:你能確實知道的只是股價可能上漲或下跌。相形之下,如債券這種固定收益型證券屬於構造複雜的商品,保障會在未來定期支付利息,最後還可以領回本金。這種對細節的詳細規定,使得固定收益型證券比股票牽涉到更多數學計算,也更適合數學分析。每一種固定收益型證券——如債券、房貸、可轉換債券、交換交易等——都會以某個價值基準作為計算根據,我們因此可以很方便地將這些證券視為市場基本利率的衍生性商品。對企業來說,利率衍生性商品自然是具有吸引力的產品,因為基於正常營運的需求,企業必須透過發行債券來籌資,而這些債券的價值將隨著利率的走勢而改變。想為利率走勢建立一個實際可行的模型,是一項更具挑戰性的任務,因為利率走勢的變化比股價複雜許多;因此,過去二十年來,利率模型一直是衍生性商品理論的發明之母。這是計量金融師能大展身手的領域。



相形之下,計量金融師在股票世界裡一直比較少見。在股票的世界裡,多數投資人關心的是要買進哪一檔股票,而對於這個問題,衍生性商品所使用的高深數學技巧不太幫得上忙。固定收益型商品與股票的焦點完全不同。若走過混亂的固定收益型商品交易廳,會聽到有人利用永不斷線的雙向語音溝通系統,大聲喊叫殖利率與利差這些數字;而在繁忙的股票交易廳裡,聽到的大部分是公司的名稱。相較於股票交易,你需要更了解科技與計量方法,才能進行固定收益型商品的交易。一位交易員朋友用一句精采的話總結了這種現象。我曾經對他提到,我認識的固定收益型商品的交易員似乎比股票交易員聰明,他回答道:「那是因為在股票產業裡,聰明不算一項競爭優勢。」



我不是指所有計量金融師都在研究布雷克—休斯模型。愈來愈多計量金融師研究統計套利(statistical arbitrage),也就是試著從過去的股價走勢中尋找規律與可預測性,然後善加利用——換言之,就是根據過去預估未來。過去二十年來,避險基金一直是計量金融師的主要雇主,而且繼續在雇用計量金融師從事「統計套利」。



風險管理也是當時的一項主流,這並非沒有道理。十年前的一九九四年,全球利率出人意料地走高,導致許多個人經營的債券交易公司遭受巨額虧損,因為這些公司原先的賭注嚴重失算。許多銀行因而強化了自己原先對風險管理所採取的粗淺作法,也促使主管證券產業的政府單位將注意力集中於風險的限制。每家投資銀行內部的集中式風險管理團隊都編製了許多計量金融師,其任務是總計公司的整體投資部位,並以量化方式預估公司現有的風險及未來可能遭遇的損失。只是,機率的計算必定要以過去的事件為依據;對未來將發生不幸事件的可能性,機率所能提供的預估,卻眾所周知是不夠準確的。市場崩盤並非隨機出現的閃電,而是忙著避開最後一波投資狂潮的群眾的瘋狂舉動造成的結果,而這些群眾所從事的投資,卻正好是當時一窩蜂流行的東西。儘管一九九四年曾出現嚴重的虧損,一九九八年俄國發生債券違約事件時,許多公司再度因投機而損失慘重。因此,計量金融師的工作愈來愈偏重風險的監督和管理。

思想家與行動家

我一直沒有完全了解,計量金融師這個名稱帶有負面含意,直到幾年前翻閱一本財經辭典,看到下面的說明:「計量金融師——經常帶有貶抑的意味」。當中的「經常」說得沒錯。一九八五年到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任職時,我立刻注意到從事計量分析會讓人感到羞愧。有時候,在擁擠的電梯裡與另一位計量金融師聊天時,可能會開始提到債券的「存續期」或「凸性」(convexity)。這些是比較低科技的債券數學名詞,用以說明債券價格對利率走勢的敏感程度。如果聊天的同事比你資深一點,那麼他——多數計量金融師是男性——就會不自在地顧左右而言他,試圖改變話題。「期貨今天跌得一塌糊塗!」他可能會這麼說,像個真正的債券交易員般自信地說著業界的行話。你很快便會開始了解,在一間充滿交易員、營業員與銀行專員的公司裡,兩個意氣相投的大人一起談論數學、UNIX或C等電腦語言,是一件毫無情趣的事。周遭的人會避開他們的目光。公開表明自己的數學性向,實在是件很不智的事。



即使一九九○年代中期,電腦玩家都還是大家取笑的對象。一天下午,我和一位同事正站在交易廳裡由兩排交易桌隔成的一條狹窄走道兩側,這時一位主任交易員從我們兩人中間走過,而當他的頭介於我們兩人的頭那一瞬間,他露出痛苦的表情,雙手抱頭,彷彿忍受著劇痛似地大叫:「啊!作用力場!好強的力!讓我離開這裡!」同樣地,不知多少次,某些準備去吃午餐的資淺交易員進入電梯時,看到一群計量金融師站在裡面,會脫口說出一些玩笑話,像是:「喔喔!不是有規定說,你們不可以同時搭乘電梯嗎?」



交易員和計量金融師屬於截然不同的類型。交易員對自己強悍與率直的作風感到自豪,計量金融師則比較拘謹沉默。這些性格上的差異反映出較深層的文化偏好。交易員的工作是採取行動。他們整天盯著螢幕,消化經濟資訊,發狂似地翻閱電腦試算表,執行計量金融師所寫的程式,進行交易,與營業員及經紀員交談,還有敲擊電腦按鍵。想在上班時間與交易員長談並非易事;你需要站上一個小時,才能與他們進行五分鐘完整的交談。交易員的部分工作帶有電動遊戲的性質。因此,他們學會變得堅持己見、仰賴直覺、腦筋動得快且行事果決,只是不見得永遠都是對的。他們樂於接受干擾。



計量金融師不是這樣。如同接受研究訓練的學術分子,計量金融師偏好的是將一件事從頭到尾徹底做好。在講究多面向思考的商業世界裡,這是一種很難享受到的奢侈作風,因為你必須同時進行好幾件事。對我來說,當我改行投入華爾街時,最困難的態度調整是,我必須學會同時進行好幾項任務,中斷某項緊急且尚未完成的工作以進行另一項更急迫的工作,完成之後再回過頭來繼續原來的工作。



交易員和計量金融師的想法也不同。好的交易員必須時時警覺可能出現改變的威脅,以及自己的投資部位的價值會因此受到什麼影響。股票選擇權本身具有的失衡特性,會擴大股票價格變化可能產生的影響。因此,即使股價只出現細微變化,選擇權持有人也可能產生巨額的虧損或獲利。計量金融師比較不重視未來的改變,而較在意現時的價值。根據財務理論,在任何一個時刻,證券的所謂合理價格,是其所有可能的未來價值的平均值。因此,合理價格與市價的變動是一體的兩面;一項證券可能因市場未來的走向而以更多方式失去價值,該證券今天的價格就應該愈低,因此市場的名言是:風險愈高,報酬愈高。計量金融師認為價格是一項平均值,而交易員卻必須擔憂價格變動,兩者之間的差異是造成不同專業之間難以進行溝通的原因。

環法自行車大賽(tour de France)的選手不需要了解如何解出牛頓定律,也能繞行一個彎道。事實上,騎自行車時考慮太多物理,可能成為一項阻礙。同樣地,選擇權交易員不需要是計量分析專家;他們可以讓其他人去思考製造選擇權的配方細節,他們只需要有足夠的耐心,願意徹底了解如何使用選擇權,以及何時應該仰賴選擇權就行了,因為沒有一個模型是完美無缺的。一位我認識的交易員曾說:「你不能給一個人一台布雷克—休斯計算機,就把他變成一位交易員。」這句話說得沒錯;你必須努力研究,具備理解的能力與直覺,並了解這項模型的極限何在,才能明智地進行交易。你不能僅仰賴公式,不管這些公式看起來多麼精確。

一位好的計量金融師還必須是一項綜合體——既是交易員與營業員,也是程式設計師和數學家。許多計量金融師希望跨行變成交易員,卻面臨學術背景、內向的個性及混雜的技能這些難以克服的障礙。



許多理論說明了某些動物何以被猶太教認為不潔淨,其中一項理由是,因為這些動物超越了物種的分類。根據<聖經>「創世紀」的敘述,上帝創造動物時,同時以物種與棲息地兩項因素為動物分類,如「天上的飛鳥」及「海中的游魚」。同時棲息於兩地的動物不能被列為猶太教食物。舉例來說,蝦子住在海裡,但並不是魚類,也不會游泳。駝鳥屬於鳥類,但不會在天空飛翔。這兩種動物都不潔淨。同樣地,以亞麻(一種植物)和羊毛(一種動物產品)混織而成的衣服也在禁止之列。那些從小依猶太教規進食的人,可能對違反物種分類的食物感到噁心。



在華爾街,計量金融師是違反物種分類的人物,我們這群混種的人會讓純種的交易員或資訊科技經理人感到不自在。計量金融師是沒有明確專業典範可效法的業餘玩家。任職於投資銀行的交易員和程式設計師有明確的企業階梯可以攀爬,計量金融師的專業階梯既短暫,又經常在半途便已結束。



然而在二十一世紀,隨著各大學成立財務工程學系,加上財金機構開始重視風險管理,計量金融師已經慢慢成為比較為人接受的行業。一九九○年代末期過度熱中於科技類股的市場,在所有類型科技專家身上投射了一道溫暖的迴光,一批批企圖利用數學模型從各商品間微妙差異中擠出獲利的避險基金也是如此。能夠承受巨額損失的勇氣,本身就有一股獨特的魅力。一九九八年,位於紐約的交易公司D.E. Shaw & Co.損失了十億美元;據傳,在此之前,該公司因進行「黑箱」的電腦化統計套利而獲利不少。位於康乃狄克州的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ong Term Capital Management)是以計量分析為導向的避險基金公司,後來因投資失利而被其他公司以數十億美元價格買下。計量分析之所以變得受人敬重,這兩家公司頗有貢獻。的確,長期資本管理公司當時的許多主要人物目前已重出江湖,在新公司任職。能夠利用自己的模型引發災難,會讓人對你萌生最崇高的敬意。

聖潔與褻瀆

對物理的探索具有一股近乎宗教的性質,這項特性來自物理超越人智的特性。一個星球怎麼會知道自己應該遵循牛頓的定律,或者一個電子怎麼會了解自己必須根據量子電動力學的原理移動呢?原子裡面是不是有一些小矮人在操作內部的奈米電腦,以計算出電子下一個移動位置?當你發現,原理、想像加上一點點數學——換言之,也就是人類的心智——可以預測宇宙的行為,很難不感受到一種神奇的感覺。除了真正的聖靈啟示外,只有藝術比物理更接近上帝。



一九七○年代,我就讀哥大物理研究所時,物理吸引了全世界最有志向上的科學家。放置在物理系圖書館入口處的一大盒文件便是證明。我們把這個盒子取名為「瘋狂檔案」。盒子裡裝的是雪片般主動寄到系主任信箱的打字信件、文稿與請願書。雖然這些文件的內容異想天開,讀起來卻很有意思。有些是對時空性質的熱切推論,有些是反駁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詳盡論文,有些文章大言不慚地宣稱自己統一了相對論與量子力學,有些則是結合物理與其他較抽象議題的異想天開想法。我還記得,有一篇文章試圖根據太陽及月亮兩者與地球分別形成的立體角(solid angle)的相似度(如果沒有這項奇特的現象,不會發生日蝕現象),進而證明上帝的存在。

這些文章都沒有什麼機會被送到期刊審稿者面前。這些作者甚至很少有機會進入研究所就讀。他們或許也不想這麼做。這些信大部分來自全球各地有志難伸的孤寂物理學家內心的吶喊。



我的大部分同學會嘲笑這些作者的天真想法,但當我瀏覽其中的信件時,發現很難覺得自己高人一等。當我審視這些文稿時,反而總是看到自己蒼白的倒影。在學術與工業界以外的某些地方,有一些人像我們一樣,企圖光靠著想像力與符號來理解並掌握宇宙,同樣深陷其中的神祕感與權力感而無法自拔。寫這些信件的人是瘋子,但也是名副其實的業餘玩家,這些人熱愛的是智慧與超自然的神奇力量,而不是金錢。



財務模型的世界裡也有業餘玩家,但這些人經常是出於比較貪財圖利的動機,而這有何不可呢?由於我在高盛負責帶領一個名為計量策略的小組多年,因此不久之後,許多從外面寄來、封套上寫著「致:計量……」的信件,最後都會轉到我手上。每隔幾個月,我總會收到某些離群索居的人寫來的信,宣稱自己已經在財務理論方面發現石破天驚的突破。這些人經常會解釋道,他們確信自己突破性的發現未來絕對可以創造獲利,但如果我不與他們簽訂契約,保證讓他們分享這些未來的獲利,他們便不願意向我透露這些發現的內容。我同情這些人。他們也相信想像力的力量。

理論物理學家習慣於利用數學成功地提出宇宙定律,並詳細闡述其推論結果。宇宙的運作,看起來的確像是個精巧的瑞士鐘錶:我們可以預測行星的軌道及原子散發的光的頻率,準確度可達小數點以下八至十位數。然而,當一位物理學家一開始翻閱研究所的經濟學或財務學教科書時,他會開始感到驚駭莫名。經濟學採用的數學,比物理教科書的數學嚴謹許多——很多計算看起來像歐幾里德定理(Euclid)或集合論(set theory),其中充滿原則、定律與輔助定理。你會以為,這些模型可以產生精確的結果。然而,與物理相較,經濟學沒有太多解釋或預估能力。每一件事看起來都有可能;問題一大堆。



當物理學家追尋宇宙的定理時,這似乎是一種無私的作為。但看到計量金融師濫用聖潔的定律來創造獲利,有時我會想到參加黑暗彌撒的魔鬼崇拜者,並因而感到困擾。以物理的方式與數學的語言為經濟世界定出模型,這種作法的意義何在?我們有理由將經濟與財務市場視為一部複雜的機器嗎?交易員怎麼有辦法相信這些東西?價格不是應該由人來決定嗎?我們怎麼能夠用方程式和事先決定好的規則來描述人的行為?這種作法難道不是物理界的嫉妒所造成的錯誤結果?這難道不是企圖利用錯誤的模型,不當地為混亂的人類系統訂定模型嗎?社會科學難道只不過是一整套偽裝成科學理解的有瑕疵的想法,如同經濟歷史學家羅伯特?史紀德斯基(Robert Skidelsky)所觀察的那般?如果數學是科學的皇后,那麼計量財務到底算不算一門科學?最後的問題是,計量金融師是科學家還是瘋子?

這本書記錄的是我個人作為科學家、計量金融師,以及偶爾化身怪客同路人的經歷。

Thursday, December 21, 2006

摘錄》兩岸前線變經濟中心 海西計畫 升級福建

  如果說20年前的上海,是20世紀動亂中國的「棄婦」;那麼,在目前中國的22省裡,距離台灣最近、最多台灣人的祖籍地,與多數台灣人關係最密切的福建,就是國共對峙了近50年的「棄婦」。
但隨著兩岸局勢逐漸和解,「海峽西岸經濟區」正全面推動,棄婦的「苦日子」眼看要轉運了。

福建的地理窘境
群山斷腹地,市場難成氣候
  「福建?投資環境沒什麼吸引人的地方吧?」「交通很不方便,到省會福州洽公辦事,連火車都沒有……。」「市場太小,人口不夠集中,又不像上海有長江流域做腹地!」今天仍有不少台商對福建的印象,還停留在「一個不成氣候的市場。」

  攤開福建地圖,高山和丘陵地形占八成土地,西面以武夷山跟江西省隔開;北面有戴雲山和博平嶺做為和浙江省的分界;南方與廣東相鄰省界處的漳州,雖較平坦,也有綿延不斷的小山丘,根本無法把江西、廣東、浙江等各省納入腹地。腹地受限、基礎建設不足、兩岸軍事對峙,加上全省人口只有3535萬,福建面對南方有2億人口的珠江三角洲、北邊有4億人口的長江三角洲,果真像是「棄婦」。

  但是,棄婦的轉機終於來了。隨著台灣在1992年解除金門戰地政務、1995年成立「金門國家公園」、並於2001年開放金廈小三通,和平氣氛終於降臨,數十年來套在福建身上的枷鎖正逐漸地鬆綁。

福建的變化關鍵
1.1兆建設,藉海西計畫翻身
  「廈門像是全中國汽車市場的調色盤,新款車在台灣還沒見到,廈門不是已進口,就是已導入國產化。例如本田一款迷你車Fit,已經國產化、滿街跑。最高檔的義大利瑪莎拉蒂手工跑車(Maserati),在廈門居然也可組成一支俱樂部。而保時捷也有專賣店,」廈門台商李文柱說。

  儘管這幾年來福建已有長足進步,但更關鍵的變化卻剛要發生。2005年11月,北京正式批准,由現任福建省委書記盧展工所提出的「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戰略構想與建設綱要,納入中國第11個五年計畫(簡稱為十一五計畫)。福建的脫胎換骨才剛要開始。這個戰略把福建跨大了三倍,涵蓋範圍北從浙江溫州,南到廣東汕頭,人口約1億。在實質計畫上,要先導入大量基礎建設,包括貫穿全省的南北向高速鐵路、四條東西向高速公路、發展四大港群等。廈門台商協會新任會長曾欽照粗估,未來五年內,含目前已動工項目,總投資額將達2700億人民幣,相當於1.1兆台幣,約是台灣一年國內生產毛額的10%。

福建對內地的企圖
邊緣搏核心,左勞力右資金
  「這是一筆驚人的數字,大陸懂得『要致富、先造路』的道理,」曾欽照說。因為福建不僅追不上長三角、珠三角,近幾年眼看環渤海地區的山東、遼寧各省快速崛起,連內陸中部六省也都積極發展。今年9月中共國務院副總理吳儀親自前往長沙,主持「中部崛起發展論壇」,也吸引不少台商蜂擁而去。
現在除了長江、珠江、環渤海等沿海的幾個明星區域外,「還有東北振新、西部發展、中部崛起。我們福建再不提出,就沒有一個位置了!海峽西岸經濟區,就是源自於福建發展的危機感!」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經濟所所長鄧利娟說。

  現在的海西計畫,不僅擴大到鄰近省份,連台灣也被納入成為重要戰略伙伴。「向西(大陸內地)吸取勞力、資源和腹地;向東(台灣)借取資金、技術、管理、營銷、設計等生產要素,形成分工互補,」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李非指出。

福建對台灣的重視
專案處理,8463家台商進駐
  為了強化對台「招商引資」,根據福建省一位公務員資料顯示,「從省政府以降,200多個項目,都已經『對接』清楚,哪一個單位、什麼時候、應該做到什麼結果、吸引到什麼台商,都列表追蹤管理,」這位公務員秀出的表格顯示,連廈門市一個區政府都有專案在手,顯示福建省高度重視。

  投資福建的台商更是愈來愈多。截至2005年底,每四家在福建投資的外商,就有一家是台商。台灣到福建投資達8463家企業,實際投資金額高達109億美元。台灣前100大的企業,有37家在福建投資,投資金額在1億美元以上的台商,更多達15家。據福建當地人士盛傳,今年台灣當紅的面板廠——友達,甚至還帶了60家上下游廠商一起進駐廈門。若加上其他科技產業,預計五年內可幫廈門創造500億人民幣的營收。
但到底福建的現況、發展潛力如何?真的可以成為台商下一個投資樂土嗎?

福建升級的困難
海西成敗,端看後續執行力
  2006年9月4日,台灣有四位學界代表隨前行政院長、中經院董事長蕭萬長,赴廈門大學參加第一屆「海西論壇」,四天參訪行程下來,台灣學界對海西普遍持保留看法。

   「台塑集團的王永慶最後捨棄福建,去了浙江寧波的梅山島,就是看出福建在發展上的困難所在:市場太小,」與會的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助理教授張顯超認為,「海西計畫寫入十一五計畫只是一句話,沒有北京中央真正政經支持,福建要單獨發展,有極大困難!我們必須從現實的角度告訴福建官員。」

   身處「解放台灣」的最前線,中共中央以十一五計畫支持「海峽西岸經濟區」,但是成不成,「還是要看後續的執行成效,」一位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說。2006開始執行的五年計畫經濟,北京中央究竟能給福建多少挹注?「海峽西岸經濟區」真的能掙脫長三角、珠三角對福建的結構性箝制?不只台商,全球投資人都在看。

摘錄》故宮夜間開館 30歲以下免費

整修將告一段落的故宮博物院正館,將在明年2月8日正式啟用,並將在2月至4月間嘗試夜間開館。為吸引年輕族群,故宮擬在正式實施夜間開館後,免費招待30歲以下觀眾到館參觀。

故宮正館動線改善工程歷經3年施工,現已接近完工階段,故宮特地取了一個響亮的slogan「故宮再啟‧震古鑠今」為宣傳詞令,昨天並公開由夏姿贊助、設計的三款故宮第一線服務人員的新制服樣式,以迎接新氣象。

故宮院長林曼麗昨天表示,故宮在歷經五任院長的努力,不斷擴建、整修才有今天的規模。該院正館將在25日如期迎接故宮80周年院慶特展「大觀」,明年2月初尚有大英博物館250年收藏展及戶外藝術節等系列活動將趕在全院正式啟用前登場。此外,正在改裝的休憩茶座「三希堂」將在明年元月中開放,興建中的「故宮晶華」餐廳,也將在明年底完工,以提升故宮餐飲品質。

林曼麗在擔任副院長時代即強力推動故宮夜間開館計畫,該院在研究此案經年後,終於確定在明年2月至4月間試行夜間開館。值得注意的是,故宮剛決定從明年2月1日起將調漲門票,成人票將從100元漲為160元,但為了鼓勵年輕族群到館參觀、約會,特別是平日沒時間參觀博物館、假日不願人擠人的年輕上班族及大學生等到故宮,該院將從明年5月起招待30歲以下觀眾在夜間開館日免費參觀。故宮夜間開館的時間將設定在周五或周六其中一天,開館時間將從平日「朝九晚五」式的開放時間,延長開放至晚間8時,故宮評估因此每晚將增加12至15萬元管銷費。

故宮正館工程其實在今年底已告一段落,之所以遲至明年二月啟用,外傳是因為故宮正館西側大門不及開放,故宮主秘金士先則說,是為配合「大觀」展裡限展書畫換檔日期之故。此外,故宮明年4、5月,將全面要求10人以上團體一律使用子母機導覽。

【2006/12/21 聯合報】

摘錄》Google將在台推手機上網服務

Google台灣工程研究所所長簡立峰昨天表示,明年第一季,Google將在台灣推出與手機上網、多媒體相關的技術與服務。

幾個月前,Google才以16.5億美元天價併購影音分享網站YouTube,業界都對雙方未來的合作模式感到很好奇,昨天簡立峰不願對所謂的「多媒體」做進一步解釋,但外界認為可能是和「影片搜尋」相關的技術,或是和Google搜尋廣告服務AdSense相關的影音廣告。

外電昨天也報導,Google將和法國電信旗下的通訊品牌Orange合推手機,將由手機代工大廠宏達電代工。昨天簡立峰並未正面承認,只強調未來Google將持續和台灣電子業密切合作,「不會只有宏達電!」

不過,簡立峰卻相當看好手機上網的蓬勃發展。他認為,未來不只在個人電腦上可以搜尋資訊,手機、PDA都可成為上網搜尋的媒介。目前如台灣大哥大、中華電信等電信業者都已推出3G上網服務,使用者還可透過手機欣賞一到三分鐘的偶像劇片段。

他表示,Google可以和這些電信業者,或網路服務提供商(ISP)合作,共同創造出「雙贏」的商業模式。例如電信業者可提供消費者每月用手機上網觀看YouTube的優惠,Google再將影音廣告的利潤回饋給電信業者或ISP等。

Google進軍台灣已九個多月,目前Google行事曆、相簿等文件服務的繁體中文化已完成,昨天簡立峰表示,未來在台灣的工作重點,將增強搜尋技術的中文化處理,如智慧程度與運算處理能力的提升,並符合本地使用者的需求,如台灣工程研究所就花了三個月,研發出「相關聯結」技術,是其他國家所沒有的。

只要使用者鍵入關鍵字,就會自動跳出如圖片、新聞資料、股票資訊等資料,可以讓台灣使用者在最短時間內找出最需要的資料。

【2006/12/19 聯合報】

摘錄》思科新鮮貨 iPhone登場





就在無線產業熱烈討論蘋果電腦即將上市的手機兼音樂播放機長相如何之際,思科公司旗下的Linksys已搶先推出iPhone手機系列,而且擁有此名稱的註冊商標。

由於思科與Linksys在1999年併購InfoGear後就擁有這個商標名稱,外界非常好奇蘋果在繼iMac、iPod及iTune等耳熟能詳品牌後,下月推出的新手機會用什麼名稱?

幾天前,網路上流傳著iPhone將在12月18日上市的消息,新聞千真萬確,但推出i-Phone的公司不是蘋果公司,而是Linksys公司。Linksys的iPhone具有網路功能,與Skype等網路撥話服務業者以及SIP Phone的Gizmo Project等其他服務合作。iPhone系列雖然不如蘋果傳說中的iPhone迷人,但現在就能上市,非常有用且價格很實在。

為趕上耶誕購物熱潮,Linksys17日宣布推出兩款iPhone系列手機:CIT400雙模無線Skype-IP電話以及WIP320 Skype WiFi電話。Linksys希望iPhone成為可上網和傳送許多服務的裝置。

Linksys秋天推出的CIT310手機,證明天氣與電話號碼查詢等資訊科技服務可以傳送至手機,而零售價約180美元的CIT400,在功能方面更勝一籌。

CIT400最重大的進步是直接將IP服務從網路傳送至手機。這款電話是以SIP為基礎,成為平台,透過一個裝置集結許多IP服務。CIT400是全功能的無線電話,提供插播、來電顯示、喇叭擴音器等熟悉功能。基地台有區域網路(LAN)與固網兩種,同時能撥打網路與傳統電話。WIP320是「糖果棒」電話,類似WIP300,但與使用SIP的WIP300、WIP330不同,WIP320純粹是網路電話,零售價約200美元。

Linksys推出iPhone的時機令外界相當好奇,因為最近不斷傳說蘋果即將宣布一款配備類似iPod音樂播放機的無線電話,許多人並認為,蘋果會以「i」做為電話名稱的開頭。各界普遍預期,蘋果執行長喬布斯(Steve Jobs)1月9日會在舊金山Macworld展上宣布某些電話裝置。目前很難預料蘋果這款新電話會取什麼名稱,有人猜測,蘋果可能與思科達成使用iPhone名稱的。

【2006/12/19 經濟日報】

Tuesday, December 19, 2006

摘錄》E15





Monday, December 18, 2006

摘錄》余秋雨 vs. 無名小站

與 Yahoo! 奇摩以合計 7 億台幣併購無名小站新聞差不多同時出現的是中國富豪作家排行榜出爐,第一名的余秋雨年度版稅收入是合計約 7 千萬元台幣;這是兩個與財富有關的新聞,不過,顯然外界給予的評價標準可並不相同。

一般媒體的報導說到無名小站的那幾位大學生、包括他們的金主,總一面倒地盛讚為成功的創業典範──幾個有創意的年輕人再加上一個眼光準確的投資者,短短時間裡成就了這則傳奇:無名小子平均每人進帳 5 千萬,金主則賺了 3 億元。

☉ 文壇老將與網壇新秀

大半輩子都在寫作、在華人文化圈影響深遠的余秋雨,今年度版稅收入與這幾位剛出江湖的年輕人的收入,差不多,跟那位生意人金主,那就差得太遠了;更有意思的對照則是,說到無名小站、說到網路創業,那真是政治正確到最高點,豈只有為者亦若是,無為者更加應該趕快投入;然而說到收入高的作家,卻總要酸上兩句:「暢銷作家有成為文學二奶之虞」。

還是有很多人繼續相信「文窮後工」,一個作家要不就該像普魯斯特那樣,病懨懨地難得出門,要不就得像杜甫窮得三餐不繼,一有好吃的就狂啖以至噎死;會發財的作家相當可疑,不是人格有問題就是寫作太媚俗,所以,各位有志於創作的文藝青年可千萬當心,不要學習寫這種沒有文學價值的東西。

科技新貴、網路創業者則不一樣,他們賺大錢是因腦袋好、是因為勤奮,各位有志青年應該效法這些網路創業人士,一年翻身,兩年轉世,三年上火星。

☉ 筆耕發財難

說句老實話,在華文的世界(特別是台灣)鬻文者能賺多少錢呢?台灣整個出版業上下游萬家公司,包括讀者你熟悉的天下、遠流、城邦、誠品、金石堂 …加加在一起,年營業額連一家鴻海都比不上;鴻海年營業額上兆,整個出版業不過是它的二十分之一,台灣一年出版 4 萬本書,多少人靠此維生、多少人用盡心血、腦袋全力以赴、投身在這個行業裡?所能創造的產值遠遠比不上一家電子公司。

我曾經訪問過一位暢銷作家,她自言年輕時日寫三千字,無日無之,即使脊椎曾受傷、不適久坐也一樣維持這個習慣;我個人雖非她作品的讀者,但非常佩服這樣的紀律和努力。余秋雨也說過自己為寫一個題目,上窮碧落下黃泉讀書、找資料的過程,更不要說「 吟成一個字,捻斷數莖鬚」的傷腦了; 若沒有超高的興趣、足夠的耐心和整編的能耐,是做不來的。

寫作者埋首書堆沒日沒夜的拼勁,和網路英雄們對創業的專注,同樣讓人敬佩,他們甚至通常要比網路創業者窮首皓經更長的時日;創作亦是一種創業,同樣有娛悅人類耳目心意的價值,但為什麼論到富豪作家時,總要加個「但書」,彷彿會賺錢的作家肯定有道德上的瑕疵,而論到網路新貴,財富卻內含了道德的正確性?創作者合該窮困潦倒,創業家發財天經地義?

過去的時代,知識學問是壟斷的資產,一般市井小民一窺堂奧的機會不大,致使所謂的「書香世家」成為一種菁英的稀有財,在社會階級上有很高的附加價值,因此金錢較不寬裕,似乎也還能接受;士農工商,社會地位與財富水平排名相反,士者好歹博得令名與尊敬;所以,古有明訓,讀書人切不可小頭銳面鑽營求財,畢竟文章千古事,財富指間溜。

☉ 多多關注華文創作者

現在這個時代就算還沒有到「商工農士」的程度,還有多少人認為「士」這個階級具有道德的相對高度、因之給予絕對的尊榮,使之以財富規模的相形見絀為代價亦心甘情願?若非如此,作家筆耕發財、暢銷反應市場品味,又為何需要揹負額外的道德指控、專業指責?所謂的文學二奶、嚴重誤導大眾文學品味云云,是不是言之過重了?

某種程度來說,今日的創作,已不只是「作家獨在斗室奮力揮筆」這樣的孤絕景象,麥可 ‧ 克萊頓寫一本吃三年,背後有一個研究團隊,幫忙他從恐龍寫到奈米; 就是「台灣之光」幾米,也需要專業經紀人多角化經營和和出版者全心相待,才能創造出多元產值;二月河的收入有不少來自影視版權;且不論多少讀者、觀眾為二月河大河小說感動著迷,兩岸政界、商界多少人從二月河的著作中歸納政鬥成功祕笈、演繹人脈之道,「加值」成傲人的政商成績,二月河一年 5 千萬元台幣的版稅,說來又有何過度?!

在愈來愈多大型華文出版商只把力氣放在經營翻譯書時,中文創作出版品需要特別多關愛的眼神,如果我們能夠支持更多中文寫作者在財富上有所獲得,這不也是一種鼓勵?既鼓勵寫作者也鼓勵出版者,願意分一點眼光和資源給孜孜筆耕的華文創作者。

☉ 文化是門好生意

剛剛看了史蒂芬 ‧金的最新中文譯本《黑暗之半》,這鬼才說故事的本領的確叫人折服,而這個世界也很善待他的才華,史蒂芬 ‧ 金一年版稅收入加加起來約合 28 億台幣,哪天華文寫作也能創造這樣的大腕呢。

既然文化是個好生意,創作者發財豈非理所當然? 60 歲、寫作近 40 年的余秋雨, 7 年級、網站商業化 1 年餘的無名小子, 2006 年,他們的收入一樣;在歌頌網路英雄的同時,也把多一點的溫暖、敬意以及,財富機會,保留給筆耕不輟的作家吧,畢竟,他們才是文化這門生意的核心利器之一。

摘錄》韓效

摘錄》學學時代即將來臨

千呼萬喚的學學文創志業是今年年終的驚喜。
除了令人期待的課程規劃與新營運模式,
學學的教室與辦公環境也令人羨慕,
加上驚人的大手筆投資,創造出學學的品牌與風格。
學學告訴我們,品牌不是掛在嘴上的口頭禪,
從外觀與思維,每一步都是細節。


11月16日早上10點,陰雨濛濛的天氣,學學文創董事長徐莉玲站在一樓大廳,面對100多個員工,念了《荒漠甘泉》的一段話來鼓舞他們:「堅持你的理想,就能得到冠冕。」接著大家牽手圍成三層圓圈,開心地高喊加油之後,徐莉玲率領眾人打開大門,籌備快一年的學學文創正式對外開張。
此刻陽光逐漸露臉。就像烏雲中探頭的陽光一樣,蘊釀一年的學學文創志業,就是以熱情與使命感,希望為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帶來新力量。但一開始外界並不清楚學學的具體內容,只知道是前中興百貨總經理徐莉玲嫁入豪門再度復出創辦的事業,還有上百位知名創意人擔任股東,加上這棟造價近10億、位在內湖科技園區的總部,也以昂貴進口家具與極簡風格成為話題。

文化創意的New Business Model


學學不只會做行銷,還有執行力,有系統地開發文化創意相關課程,要具體落實這幾年喊得震天價響的文化創意產業。徐莉玲分析,文化創意產業除了不同領域的專業知識,還要有生活體驗、藝術與人文修養,透過有系統的學習與感受,才能讓學員獲得啟蒙。

因此,在學學一百位員工當中,就有龐大的40人學務部門,規劃課程與找尋講師,從時尚、品牌、行銷、設計、色彩、音樂到古典哲學等課程,課程從每天早上10點到晚上10點,一季就有三千堂課。而且學學採小班教學制,根據課程內容與講師授課方式,學員人數從12人、20人到58人。

這也是一種國內首見的新營運模式(Business Model)。第一,400位講師入股當股東,除了凝聚共識與Commitment,授課內容也要更新,不能跟他們在其他地方講授的課程重複,而且酬勞佔學費的三成,學生人數越多,酬勞越高。
第二,高單價課程,跟其他進修機構一堂NT$3~400的學費相比,學學平均一堂課學費NT$1,000,小班的私塾課程更由講師決定學費,可以高達NT$2,000以上。

第三,資源整合平台。除了龐大師資,小班教學讓學生與老師互動更密切,累積人脈與資源(也許學員中就有大老闆),加上學學也在募集創投基金,會讓課堂激發的創意變成好生意。「就像許多人去上EMBA一樣,除了進修之外,還希望擴展資源與人脈,」徐莉玲的規劃方式來自過去擔任中興百貨總經理的經驗,因為當時她要跟一百家百貨廠商、一千家超市供貨業者溝通互動,還要精打細算、製造雙贏獲利,而且每週都會租台大教室,讓百貨員工與廠商一起上課。

學學的極簡美學風格


除了新營運模式與創意報國的熱情,學學也把文化創意落實在辦公環境中。學學大樓除了七樓是意識形態廣告公司,開闊的一樓大廳是報名與展覽中心,二樓是餐廳與廚藝教室,三到五樓是教室(共20間,可同時容納近五百人),六樓是兒童教室,八、九樓則為辦公室,十樓則是學學創投公司。


整棟樓層的空間設計風格都是由德國E15公司規劃,採用進口的原木隔間與極簡的黑白色彩,每層樓都有廣闊的視野與自然光線,連電梯都是黑色,廁所更是細緻典雅,家具也由E15統一採購,包括原木的辦公桌、書櫃、沙發。除了空間設計,辦公環境也呈現簡潔狀態,每個人的桌下都有電源線收納盒,椅背也不能掛衣服,都要收到庶務間的衣櫃,甚至連紅色餐墊與黑色杯墊也都由徐莉玲親自挑選。「我要提供輕鬆、愉悅的環境,」徐莉玲說,「但美的東西我比較事必躬親。」
這些家具與空間規劃的定價高達一億,也讓外界跌破眼鏡,因為台灣企業界很少願意在這種地方大手筆投資。喜歡穿風格極簡Jil Sander的徐莉玲,除了重視Style,更重視長遠品質,她認為E15製作的高級原木家具可以用數十年,而且越用越漂亮。「少買東西,但要買好東西,」她說。

她去找好友、晴山家具董事長黃世潭挑選辦公家具,從型錄中一眼相中E15,直覺她要的就是這種風格,由於採購量極大費用高昂,黃世潭建議徐莉玲直接跟E15聯繫。乍看E15的家具,簡單的線條結構只要找本地木工來訂做即可,花費比跟設計師買便宜10倍!但徐莉玲卻堅持智慧財產權,「這是Copy!」她直接跟E15溝通,希望整棟大樓的空間與家具都由E15負責,但她也精打細算,告訴對方學學就是E15在亞洲的Showroom,希望達到雙贏,在廣告交換的策略下,得到非常低廉的價格,並非外界流傳一億元那麼昂貴。「我又不是傻瓜,我們資本額才一億,」果然還是當年精明能幹、叱吒風雲的徐莉玲。

然而學學位在較偏遠的內湖科學園區,學費又是一般行情的三倍,真的能吸引人潮嗎?徐莉玲分析,內湖科學園區的上班族就將近七萬人,是學學最重要的學生來源,而且也開始跟企業推行學學卡,鼓勵企業派員工來上課。她預計三到四年之後學學就能轉虧為盈。
「我不期待一開門就造成轟動,」她說,「不是怕收不到學生,而是從學生中創造多少大師,我不想超越多少人、贏過多少人,而是幫助多少人超越他自己。」

期待明年徐莉玲跟她帶領的年輕團隊能超越自我與超越夢想。

用生孩子的毅力辦學學


今年54歲的徐莉玲,生孩子跟創辦學學一樣充滿毅力。她49歲才生兒子,進產房時,護士問她幾年次?她回答:「我41年次。」護士誤以為她回答41歲,不可置信地繼續追問:「我是問你幾年次?」

徐莉玲擔憂台灣轉型問題,犧牲跟小孩相處的時間,全神貫注在學學上。拿下充滿理念的董事長光環,徐莉玲更像個溫柔慈祥的母親,把年輕的員工當成自己的小孩,員工們總是窩在她辦公室的大桌子開心地聽她講話與討論。當我們問起學學的環境有改變員工的打扮與心態嗎?她親切地拉起一個女孩子的手,像媽媽一樣笑著問她:「妳覺得呢?」那個留著短髮的員工想起幾個月前徐莉玲告訴她,要大膽一點,「因為你的外型很像日本酷酷的設計師。」她隔天就改變髮型與穿著,當徐莉玲問她改變的想法時,就開心地回答:「我蠻喜歡這樣的改變。」

對美感事必躬親的徐莉玲目前還有一件事沒做,學學的「堤頂大道207號」門牌號碼還沒掛上去,因為她還沒挑到適合的門牌造型。學學都已經開張了,可不要讓前來報名的學員找不到地址,快一點吧!

摘錄》行雲 山水‧數位





陳國珍攝影展

展覽時間:2003.11.21~12.31
酒會時間:2003.11.21 PM2:00
展覽地點:智邦藝術迴廊

【展覽說明】
在這秋瑟的季節裡,智邦藝術基金會非常榮幸邀請甫獲2002年全省美展攝影獎得主陳國珍先生,展出其最新力作「陳國珍攝影展-行雲 山水˙數位」。





陳國珍1948年出生於苗栗,從年輕時一直到五十知天命的歲月,一直服務於工業界,在看似與藝術沒有交集的前半生中,因為內心對藝術的喜愛和家人的支持下,於2001年毅然辭去優渥的工作,投身於旅遊攝影的行列。
『因為旅行,愛上攝影』,陳國珍這樣訴說他與攝影的最初緣份。從年輕到現在,從東方到西方,在不同的國度中旅行,遇見不同的人,走過千山萬水,每一次交集的火花,喜悅的、哀傷的都透過攝影來捕捉,以影像來訴說著不同時空下的故事。
「旅行是一輩子的一次相遇」,相遇瞬間的美麗,成為所有旅行攝影師的最深的依戀。此次展出共分成「情境山水」和「繪意映像」兩大部分,其中情境山水主要以中國山水為景,其中以黃山和黃龍最吸引人,黃山之壯美,千古傳頌,但在陳國珍的鏡頭下,黃山除了有著歷史山河的人文沉勁之外,還有一份穿越時間、因人才有的細膩之美,如在「自得」這件作品中,雄偉黃山隱沒在波瀾的雲海間,山巔上的小小剪影人物則細膩地勾勒出這人世的互動,直率又單純的情感以及天人交融的遼闊天地,構成一幅動人的小世界。
「繪意映像」這個系列則展現了完全不同於傳統的攝影性格,在原有的攝影作品上,透過影像的處理,讓畫面有了嶄新的風貌,藉此讓創作概念更為具體和清晰。畫面中滿溢的飽和色彩代表生命的豐厚,極簡的現代設計則突顯生命的純淨,種種都反映了其藝術的再創造性。另外,此次展覽中有作者精心構思的賞析小語,大家可透過這些片片小語來更加了解創作的意向。
能夠在人生的中站上,轉換跑道,走上攝影藝術這一條路,不知是多少人的夢想,陳國珍先生不但圓了這個夢,而且還以他個人獨特的角度,引領大家走進他的攝影世界,這個在美麗中帶著真誠,在燦爛中透著深沉的情境繪意世界,竭誠邀請你的蒞臨欣賞。

【展覽自述】
有幸,走過一些大山大水。
美麗、壯偉的表相背後,
其實還有更深層的內涵與元素,
更令人著迷,值得我們去追尋。
因境生情,以情入鏡;是這次影展主題之一
─『情境山水』系列的來由。

『繪意映像』系列;是以攝影原作,透過數位處理,所呈現的第二次影像創作。
以類似 水墨、油彩、版畫 ….. 的繪意方式,
將作者的心境、感觸 或 原像的神韻、內涵,
所做的另一番詮釋。
希望能被接受,更而喜歡。

【簡歷】
第五十六屆全省美展 攝影類第二名

摘錄》權利車

買權利車,得到什麼權利?    (前最高法院檢察署主任檢察官)

  曾永盛的大表哥沈寂了一段日子以後,最近又惹上麻煩,不過這次的麻煩,不是他去坑人,而是他被別人坑了。當曾永盛自母親口中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簡直不敢相信!因為他的大表哥為人精明幹練,口才便給。過去親友雖然對他有很多負面評價,後來總算大澈大悟,徹底改過,進入一家公司中任職。他自己知道過去有一段荒唐歲月。很難得到雇主欣賞,因此很珍惜目前的工作,做起事來特別賣力,很快受到主管另眼看待,一年以後,不但提高了他的薪水,還升他為領班。這次被人所坑,曾永盛聽母親說是因為大表哥口袋裡多了一些鈔票之後,便有些不甘寂寞,想把那輛追隨他多年,相依為命的舊機車換一輛二手車來開,讓自己擠身四輪代步的有車階級,不僅上下班不受風吹雨打之苦,也可以藉此自抬身價。打定主意後便去找做二手車生意的老朋友何先生,這位何先生對大表哥的底細很清楚,知道他手頭不算寬裕,買輛好的二手車也可能捉襟見肘,便建議他用很少的代價買一輛權利車來使用,到時候才知道真正是物超所值。大表哥雖然在社會裡打滾一段不算短的日子,對於這位生意人口中的「權利車」是什麼名堂?還是一無所知。經過何先生的說明,才知道一般人口中所說的「權利車」其實就是二手新車的流當品,價格卻只是同款式新車的四分之一。一般來說,都是由當舖賣出來的,車輛的證明文件一應俱全,只是這些車輛都有一些貸款上的問題,在貸款未清以前,是不能去監理機關辦理過戶的手續,買的人只有使用的權利,而且要小心被貸款購車的債權人發現,車輛就會被取走,那時候可就慘了!
  大表哥聽了何先生的分析,知道買權利車有一定的風險存在,雖然當時沒有作出要買或不買的決定,只是說自己會鄭重考慮。其實他心中已經為權利車的低價位,高品質吸引著。直到有一天路過一處賣二手車的賣場,看到一輛自己一直想買的品牌權利車,價格也在可以接受範圍,就毫不考慮用八萬元把它買下。想不到這車只開了幾天,就在住家附近的停車處憑空消失了,地上留下一個聯絡的電話號碼。.經過聯繫以後,知道對方是一家汽車公司,便找到這家公司,公司裡的經辦人告訴他這輛車是他們公司以附條件買賣的方式,出賣給前買主,因為前買主沒有依照契約履行分期付款義務,公司才依據契約把車收回去,等候依法處理。大表哥曾經向承辦人探詢,可不可以替前買主還清債務取回車輛。承辦人告訴他,那是他們公司最歡迎的事情。只是算算該還的錢,包括本金、利息,再加違約金與尋車的費用,總金額用來買一輛同型的新車還綽綽有餘。這時候他才想到當初老朋友何先生告訴他要注意風險。原來問題就出在這裡!事已至此,大表哥除了深責自己處事過於輕率以外,還有什麼話可說呢!
      ***      ***      ***
  由大表哥買車這件事,讓曾永盛知道買賣契約是可以附有條件,而且買主方面沒有照著契約履行,賣方可以將出賣的標的物收回。讓自以為買到便宜貨的大表哥吃了大虧。有關這些附條件買賣的法律上依據,都出自民法的特別法動產擔保交易法的規定,什麼是動產擔保交易法上的附條件買賣?依據這法第二十六條所下的定義,是指:「稱附條件買賣者,謂買受人先占有動產之標的物,約定至支付一部或全部價金,或完成特定條件時,始取得標的物所有權之交易。」由法條賦予的定義中,我們可以很清楚看出,附條件買賣與通常的買賣不同的地方,是在買賣標的物所有權的取得。通常的買賣都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在買賣現場當場銀貨兩訖,買主就取得買賣標的物的所有權。縱然價金沒有付清。如果賣方願意先把買賣標的物交付,買方在收下標的物同時,也取得標的物的所有權;附條件買賣則不必付清全部價款,賣方先把標的物交付買受人使用,但是標的物的所有權還是由出賣人保留,要等到約定的價款全部付清,賣方才會把所有權移轉給買方。二手車市場上出售的「權利車」,指的是這種附條件買賣的二手車的話,第一手的買主本身都沒有取得所有權,第二手的買主怎麼可能享有所有權的保障呢!另外動產擔保交易法中還有一種動產抵押的規定,想買汽車沒有能力一次付清價款的人,可以先付小部分價款,以後向融資公司借款,設定動產抵押,由融資公司代為付清價款,買主再向融資公司分期攤還。車子則歸買主使用,買主如果不依約還款,結局是與附條件買賣一樣,融資公司可以取走車子占有。
權利車可以移轉,接手的人要先查清車子背負的債務,否則虧就吃大了!


買權利車 沒所有權

市面上常傳出「權利車」大優惠,上網鍵入「權利車」一詞也可發現一長串連結;「權利車」就是只能買到「使用權」但不具「所有權」的汽車,也因為不具「所有權」,權利車的車價,相當行情價的3成左右,且通常相當新,但是,你敢買嗎?

銀行業者指出,權利車的「誕生」通常是購車人向銀行貸款買了車,並以車子作為動產擔保設定抵押給銀行後,自己不用車,卻將車子拿到當鋪甚至地下錢莊典當後拿錢走人,車輛經過3個月未贖回後,可取得「流當證明」,隨後即透過中古車商等各種管道賣到市場。

因權利車已設定動產擔保給銀行,債權仍屬銀行,如果原車主不付貸款(通常如此),這輛權利車很容易就透過「抓車系統」,被銀行從全台各地「抓」回來,並向法院聲請假扣押,買權利車的人只能自認倒楣。

也因此,要買權利車,通常必須再花錢買一張車款相同、最好年份也相同的車牌,把買來的車牌換上,讓銀行認不出來,才能避免車子「被抓」。

所以,你應該了解,購買權利車的確是遊走於法律邊緣,一方面權利車並非「贓車」,但卻必須換牌照,只是貼上別的車牌,在「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中,只罰3600元到10800元,別無刑事責任,也不見得會被扣車,不過,一旦被偷、被擄,報警反而自曝其短,這樣的「車」,你還願意買嗎?


交通罰則輕 鼓勵遊走法律邊緣

財經中心記者/調查採訪

權利車大行其道與「違反道路交通安全處罰條例」罰則太輕,導致掛著他車車牌的權利車使用人,「只違規」,但「不違法」,明顯助長權利車歪風。

有關權利車使用他車車牌行駛的處罰,在「道路交通安全規則」第10條規定:汽車牌照不得偽造、變造或矇領,並不得借供他車使用或使用他車牌照行駛。

在「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12條第5項也有規定,使用他車牌照行駛者,處罰新台幣3600元以上、10800元以下罰款;依照同一條法律,只有使用吊扣車牌、吊銷車牌或繳銷車牌者,才會被扣車,只要車牌挑得好,即使被攔檢發現,也只是繳繳罰款了事。

銀行業者痛批,冒用車牌是多麼嚴重的事,但處罰條例卻讓掛著他車車牌的權利車購買人得以輕易脫身,對於價格相當於行情價3成左右的權利車,無異鼓勵消費者遊走法律邊緣。

也因為權利車的「暢銷」,為非法地下錢莊業者的洗錢手法打開銷贓管道,形成一連串共犯結構,對於金融市場安定、對於原車主的剝削更是可怕。

銀行業者說,現金卡18~20%利率,換算每萬元借款,每天利息約5元,地下錢莊借款利率一般是每萬元30元,利率是現金卡的6倍,而這類「假購車、真貸款」所「借」的錢,換算利率更在地下錢莊一般借款之上,這些被錢逼急的「車主」其慘況可想而知。


假購車真貸款 養肥地下錢莊

財經中心記者/調查採訪

權利車在車市大行其道,熟門熟路的顧客趨之若鶩,權利車的來源「並不光彩」,有一部份更是「洗錢」行為下的產物,被債逼急的人告貸無門,只好出此下策,除了自己甘願承受之外,同時也形成銀行呆帳,卻大大地肥了地下錢莊。

權利車的洗錢步驟通常是被錢逼急的人,向銀行借不到錢,轉向地下錢莊借,地下錢莊的作法是帶著借款人去「買車」,然後再由車商業代出面為借款人向銀行辦理車貸,由於車貸是有擔保放款,銀行不會拒絕,而業代為了衝業績,也不挑客人,於是這筆交易成功後,錢就從銀行被「洗」了出來。

從此,這個借款人就成了「車主」,但這位車主其實無福消受,這輛車必須交給地下錢莊去「處分」,車子賣掉之後,只有一部份的錢交還到車主手上;但從此以後,這位車主就揹上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的「車貸」債務。

倒是地下錢莊很樂,因為這樁交易幾乎是無本生意,抽現金不怕倒帳,但銀行接著也會苦惱,因為很快就會出現呆帳,好不容易做到的車貸生意,轉眼間進入債權催收程序,啟動「抓車」系統,如果抓不到車,只能認栽;說到權利車,銀行業者個個恨得牙癢癢。

摘錄》張忠謀100小時充電行動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以及國內大型上市公司的CEO們,
放下繁重的事務與不遠千里到MIT、哈佛等知名學府重溫學子生活,
體驗世界頂尖學術環境中大師的精闢見解,
跟其他企業菁英腦力激盪。


進修,這是一堂連張忠謀、周永明都要上的一堂課。聽取一流教授的最新個案研究,認識國際商場的佼佼者,尋求跳出既有框架、解決問題的一句箴言,出國進修,成了國際企業保持競爭力的必修課。
九月初,宏達電執行長周永明悄悄現身哈佛商學院,參加八週的進階管理課程(Advanced General Management Program, AGMP ),與來自全球的一百六十位高階經理人一同進修。

十月上旬,全球學術重鎮波士頓的另一角,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台新金董事長吳東亮、台泥集團中嘉網路執行長張安平等大老闆也現身麻省理工學院(MIT),密集體驗五天的客製化課程,學習企業因應全球化最新的對策。

「來這裡就像聽演講,」去年甫交出台積電經營重任的張忠謀,步出MIT教室時表示,「不管什麼課程,進修都是好事。」

大老闆們出國進修學什麼?難道國內學不到?「哈佛也沒教你多少,重要的是環境,這不是白紙黑字可以學的,」台大EMBA執行長李吉仁表示,出國進修核心價值,是實體環境與人脈。

李吉仁表示,學校提供交換知識的絕佳環境,在學校大家都是學生,大老闆變成同學的關係,「這種特殊情誼,有革命情感的。」

MIT密集課程  台商高階經理人赴美取經

十月四日,午後的波士頓陽光飽滿,趕走初秋的涼意,MIT畢業的張忠謀用完午餐,獨自步出校區內的Marriot飯店,雙手反握背後,不疾不徐走向下午預定上課的教室CSAIL大樓。走在偌大校園中,張忠謀彷彿不確定CSAIL確切位置,問了學生再度邁步。

受時代基金會之邀,贊助企業每兩年得以派代表到MIT進修,今年以張忠謀領軍,包括鴻海、台達電、廣達、華碩電腦都趁此機會派高階經理人參與。
時代基金會執行長徐小波表示,台灣要持續成長,企業需要更有效率的經營哲學,時代基金會十六年前成立即以捐贈endowment方式(僅運用孳息)與MIT建立長期關係。今年以全球化為主題,MIT幫贊助企業上了五天客製化課程。

剛上完由MIT麥可.史瑞吉(Michael Schrage)教授以「管理創新危機:從科技策略投資創造新價值」為題的一小時課程,延續課堂內熱烈的討論氣氛,從台灣遠到美國取經的各大公司經理人中場休息仍活力十足。

張安平看到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的特助張嘉淵趕緊上前,抓著Ted(張嘉淵英文名字)窮追猛打,「科技發展這麼久,為什麼NB、大哥大這些電源器還是這麼大?若能有效縮減體積,不是有很大商機?」難得大家齊聚一堂當學生,興奮的腎上腺素激起來自各界企業的經理人無時無刻都在動腦、找答案。

偕夫人彭雪芬出席的台新金控董事長吳東亮,遠離台北繁忙的金融圈,難得以卡其休閒褲、絨布淺咖啡色夾克現身,每天背著麻布「書包」袋,和其他企業界「同學」一同上下課。走在校園一時童心興起,乾脆走在馬路中間的分隔島,沒車再過馬路。

「沒念過MIT,有機會當然要來,」吳東亮重返校園心情特別輕鬆,「MIT實務的個案研究很多,又擅長引導互動,對不同問題能一針見血。」吳東亮說出短暫重當學生的心得。在時代基金會的安排下,台灣企業界約三十名代表到MIT體驗五日全球化震撼教育,每天早晨九點不到就排了第一堂課,午餐至多半小時,下午緊鑼密鼓再上二至三堂課,社交晚餐結束後,已是晚間九點。
不過,出席的核心經理人們卻不喊累,「本來有時差,但課程緊湊太精彩,每一刻都保持清醒在學習。」張安平課後表示。
頂尖老師出手 一句話就點到問題痛處

時代基金會與MIT客製化課程,只是全球短期進修的一例,透過頂尖師資與全球菁英學員聯手號召,短期進修成了企業與世界接軌的最佳捷徑。「這些人都是執行長等級,點到痛處,一句話就夠了。」徐小波說。

五天的密集課程到底能學到什麼?「平常很忙,沒時間好好沈澱,到這裡(MIT)大量吸收最新理論與個案研究,有機會跳出框架另類思考,回台灣有太多東西等著消化。」台達電零組件事業群總經理許榮源表示。

翻開張忠謀在MIT的課表,不難窺知全台企業執行長最渴求的學習領域:從企業創新、新興市場創業、全球化組織再造、新能源科技,以及實務面的產品到服務大解析等。

「這些教授沒話說,可能第二十句話對我有用,第三十二句對其他人有用,每句話都可能是不同人的金玉良言,」第四天課程結束後,張安平先下了小結論,「還好有來,太值得了。」

周永明請長假 去哈佛上執行長戰鬥營

五天課程讓張安平、吳東亮等大喊值回票價。宏達電品牌策略的操盤核心人物周永明野心更大,九月初毅然放下出貨旺季的調度,獨自前往哈佛商學院,進行八週的AGMP大型進修。「在哈佛和全球執行長上課,你將看到真正的決策者決策,且不僅一次,每班有四十位執行長,你將看到四十種不同的決策觀點。」哈佛商學院高階經理人在職教育課程執行長羅爾夫.詹姆斯(Ralph James)說。

哈佛一九四六年即創造進階管理AGMP課程,每年吸引高達八千名全球高階執行長前來,周永明在宏達電與多普達合併前夕請長假,上的就是哈佛商學院最精髓的全球執行長戰鬥營。沒有家人、沒有講中文的同業,周永明在哈佛的進修有如戰鬥營,不管是資產上億美元的執行長,還是全球員工幾萬人的總經理,一律住進教室旁的宿舍,住的是單人房,每八個人組成生活團隊,共用客廳、廚房。
「進階管理課程就像練兵的boot camp(戰鬥營),絕不是偶爾可以蹺課的大學教育,」詹姆斯表示,專為企業核心經理人設計的AGMP就像一個無法停擺的時鐘,即使是下課時間,執行長們得與小組成員積極合作,回到五星級宿舍,在舒適寬敞的客廳繼續討論,每個小組間互相競爭。

「這些執行長拚了命上課、討論,是因為在大家面前,每一個人都代表一家企業,誰不想拚命求表現?」詹姆斯形容。

已在職場超過十年,返校當學生還能學什麼?史隆高階經理人在職教育(MIT Sloan Executive Education)執行長洛雪.維琪曼(Rochelle Weichman)表示,進修可以跳脫舊框架,以新角度看舊問題,尋求突破與改變。

學習,是一場永無終點的比賽,大老闆都積極參與,出國進修與世界接軌,汲取最新個案研究、快速建立全球人脈,如果你也有機會和全球最頂尖的人才一起腦力激盪,你願意嗎?

摘錄》OneLook Dictionary

OneLook Dictionary SearchLook up a word or term in an Internet dictionary or glossary. Free search access to a frequently updated database of words, terms, names, and acronyms.
http://www.onelook.com/

摘錄》宋秩銘的履歷表

《宋秩銘的履歷表系列(1)》喜歡需要判斷性的挑戰 宋秩銘征服兩岸廣告圈

  編者按:TB宋(宋秩銘),是位勇於在兩岸廣告圈冒險的獅子王,早在21年前便促成國泰建業與奧美合作,成為台灣第一家中外合資廣告公司,開創創意奧美的王朝;15年前他又是第一個赴大陸發展的台灣資深廣告人,帶領奧美擴展為大中華區最大的整合行銷傳播集團。
  總是站在高處鳥瞰全局發展的TB,今年兼任WPP大中國區董事長,擔負New Media開發的重任,這是西歐、美國等先進國家過去沒有的經驗,可以有很多嘗試、冒險,更可能改掉甚至顛覆廣告這個行業的根本。
  這就是宋秩銘,一個具遠見、謀略以及喜歡涉獵新事物的獅子座的領導者。他常說:「決定一個人的格局,不在能力而是個性。」本文將分享一個優秀的廣告人、廣告經營人的養成,從複雜提煉歸於簡單美好的過程。
  小時候,我總會在早晨被古典樂給吵起來。
  父親是中國化學藥廠的業務員,他常聽古典樂、歌劇,我也跟著聽,不過父子倆關係並不好,從小我沒有母親在身邊,這讓我很自卑,講話口吃,最怕上學念書,放學也不想回家,經歷了人生最慘的事,日後再也沒有什麼可以讓我悲哀的。
  長大後,在60年代台灣政治開放的時期,我留著長髮是一個高中生,喜歡聽搖滾樂、讀馬克思,對社會體制有很多不滿、反抗,滿腦子想要傳達公理、正義的社會主義的理想,那時跟一票朋友逛舊書攤、分享讀書心得,是最快樂的時光,有回因為偷看毛澤東的書,還被警察抓去關了一天。
  接下來要考大學,我連考3次都沒上,只好乖乖去當兵,在這4年裡我廣泛閱讀社會學、人類學、文學以及小說,不斷聽爵士、古典等各型態的音樂,混Pub結交各種朋友,這些對我日後進入廣告這行有很大幫助,廣告業跟文化、消費者生活型態息息相關,一個廣告人的生活愈多樣化,在這些方面愈具敏感度。
  從這些學科裡,我也吸收到方法論,調研其實便來自社會學、人文科學,藉著計量方法了解市場,或貼近市場觀察和紀錄一個家庭,同時運用電影、音樂等知識做溝通,另方面,這些學科也培養了我看事情的客觀面,企業管理不外乎是關照每個人的需求,一個人若在這些方面的知識、技術愈高,愈容易進入這個行業。
  但起初,我是誤打誤撞進入廣告業的,當時我的思想左傾,根本不太想做廣告,認為那是資本主義的工具。不過我也有知識分子的軟弱,沒上街頭、沒搞政治,在朋友中,後來只有我從商。
  後來我大學考上淡水工商專校銀行管理科系,書沒有好好念,還是終日與朋友沉浸在藝文天地裡,畢業後我考上一家銀行,父親透過關係又介紹了一個國華廣告公司的工作,兩相比較下,我覺得在廣告公司工作應該很好玩,就這樣一腳踏進了廣告圈。
  當時國華與日本電通廣告合作,從日本派一個培訓小組來,我是被培養的新人之一,從此得到我最初對廣告的看法和經驗,之後跳巢到華威、聯廣,沒做多久還是離開了,因為這行跟我的意識型態有衝突。
  接著我去美國,我的好朋友都在那裡,也接觸了左派運動大將,還記得,住在他紐約的家裡,我看到「紅毛女」等16厘米社會主義電影時,感動到眼淚直流。不過老實說,我在美國遊蕩的生活並不愉快,因為在那裡,不論你這個華人有多成功仍是處處受限。
  於是我收拾行囊回台灣,真實面對生活,要收入就得找工作,做廣告是我唯一的工作經驗,奧美廣告創辦人大衛奧格威(David Ogilv y)曾說:「當你沒有其他行業可選時,就乖乖把廣告做好。」廣告這行很辛苦,收益又不夠高,需要你一步一步扎實做,也唯有用心做,你才會了解這行有趣的地方。
  就某種程度而言,廣告可以創造奇蹟、觸動趨勢,參與社會變動的過程,這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廣告公司的經營其實很簡單,就是持續做出有效有影響力的廣告作品,這些都要靠人去執行,不同的決策會造成不同的市場反應。
  這種需要判斷性的挑戰,最吸引我。(明日待續)(本文由宋秩銘口述,邱莉玲整理)

《宋秩銘的履歷表系列2》人要有鳥瞰的能力 預見潮流領先市場

  台灣奧美的前身是國泰建業廣告,我在加入國泰建業後成為主管,以往我做業務,是用八成的力氣在對外爭取客戶、滿意度,進入經營層後,轉為放更多的心思去考慮企業營運狀況、員工滿意度。
  國泰建業是國泰集團自營廣告代理商,光是集團旗下子公司的廣告量就足以養活它,還能在市場排名第5到第10名之間,我進去後卻發現,公司內部問題很多,人不對、有污錢情形,授權不清楚,當時我跟陳信雄兩人就著手整頓。
  這段時間其實很辛苦,不過我覺得比較有開創性,在一年中換了3 /4的人,又削減了1/4的人,我曾經一個人負責寫所有的Proposal,但我確信,做管理的人就是要負責找到對的人組成團隊,彼此互補、包容、信任,給大家清楚的方向,跟著我繼續往前走。
  同時間,我積極對外尋求資源彌補知識的不足。廣告公司必須不斷注入知識,人才會進步,我從小接觸許多西方思想,也認為廣告行銷長期由西方主導,應該跟著西方走,後來因緣際會接觸到奧美廣告,每年付出2百多萬元學費,把人送過去做教育訓練,同時取得資料,如果奧美的國際客戶要進入台灣市場,也會考慮交給國泰建業做。
  那時我看遍了大衛奧格威的書,認同他所說的必須扎實做市場研究、創意把品牌做好的觀念,接下來剛好碰到奧美的客戶大韓航空要在台灣找廣告代理商,於是我開始坐下來跟奧美談合作,進而合資,1 985年國泰建業走入歷史,蛻變為奧美,成為台灣第一家外商廣告公司。
  那時,其他人覺得這樣做錯了,或成不了氣候,可是我心裡知道,西方這套廣告行銷的方法論有用,所以義無反顧地先做了再說,我要跟別人競爭,必須想得更深遠一點,做得更好一點,建立有規模的團隊,從市場上冒出頭。
  回想當年,我決定進中國,也是走在所有台灣資深廣告人的前面。
  早在1985年,我就跟奧美亞太地區總裁談到要進中國大陸設點,當時中國市場還很難說,有沒有辦法做到收支平衡是問號,直到1991年奧美的客戶聯合利華公司把大中國總部搬到上海,奧美才跟著進入,我馬上開始找人、調總經理過去,還記得,那時我坐在大陸的希爾頓飯店裡,入夜一片漆黑,跟現在的繁榮景象相比有天壤之別。
  我一直在關注著時代的轉變,記得有位美國政治學者說過一句話:「人要有鳥瞰的能力。」可以鳥瞰整個局,有能力站在高處,看自己在下面跳的人,就不會自我陶醉、自滿,可以看到其他許多的可能。
  台灣市場這10年很精采,廣告業主流從日式廣告公司轉向美式廣告公司,奧美很早就搭上這班車,不過擺在台灣奧美眼前的,還有新的挑戰和課題需要解決;至於大陸,我相信未來市場一定會比美國還大,大陸奧美先打好基礎、建立資深團隊,這一個5年正在積極形成規模和網絡。
  廣告業是一個數人頭的行業,基本格局是要跟著產業發展,除此之外,知識和團隊是決定你能不能走出自己的一條路的關鍵。(明日待續)

《宋秩銘的履歷表系列3》尊重個人、知識和創意 推到死角才能解脫突破

  我常會想到在台灣奧美愉快的日子。
  約莫1982、1983年間,藉由跟奧美接觸、合作,我逐漸了解到廣告公司的經營核心,就是要創造令人愉快的工作環境,要做到這點,必須從尊重個人的需求開始,在日常作業上,重視創意和訓練這2件事,這些也是廣告業賴以維生的方式。
  由於台美雙方在基本理念接近,也有了信任的基礎,1985年正式合資成為台灣奧美。那時,我和陳信雄、孫大偉(現為汎太國際董事長)、林森川、莊淑芬(奧美中國區副董事長)以及陳韋仲(台灣傳立媒體公司董事長)等,大家因緣際會碰在一起,接收、學習和討論新的事物,在過程中難免有爭吵甚至會鬧翻,但我覺得,奧美人的一致性高,我們尊重個人、知識和創意,而且體現在日常生活,甚至把個人擺在公司之前。
  因為,唯有人對了,才會有好的客戶、好的作品,有能力創造對市場、對社會有影響力的作品。我做廣告這行至今30多年,很大原因就是對人有興趣,看到人會成長、會變化,用人只看他的優點。
  廣告公司的管理其實很簡單,就是團隊的組合和管理,人和知識是關鍵,彼此互補,根本是要建立一個能夠包容、有清楚的方向的團隊,因應每個人的個性不同,視需要再做調整,我們甚至會因人設事,將人才留住。
  當年我擔任奧美廣告總經理時,一大早進辦公室就會放音樂,我聽的音樂很廣、很多樣,可以讓自己不斷有新的刺激,再來,我每天會到各部門走2、3次,Walk by talk採走動式管理,可以維持對公司的了解,也從個人的情緒中嘗試去了解,適時給予他們協助。
  我的管理風格比較無為而治,我喜歡老子的思想,但這麼做是有前提的,記得孫大偉講過一句話:「奧美沒有壞人」,除了有這個扎實的信任為基礎外,奧美是個臥虎藏龍的地方,越是精英越需要無為而治,這時管理者需要扮演的是一個協助者的角色。
  有時在工作告一段落,或是遇到創意人腸枯思竭時,我會很自然地跟他們喝酒聊天,讓大夥放鬆緊繃的情緒,在廣告公司裡,做朋友也是很重要的。
  不過,那是屬於我們的時代,不能複製。
  企業發展會有起伏的過程,人的組合也會有變化,走向就會跟著調整,由於每個人都要成長,都有要走的路,有人要離開就會產生新的組合,我其實對員工忠誠度的要求很低,會用長期觀點看個人需求,如果外面有更好的機會,我反而會鼓勵他們去爭取。像在大陸,有一個碩士生跑來告訴我,有人給他10倍高薪,我就跟他說,你應該積極去爭取。
  或者,跟我合作的人需要更大空間,對我也是非常好的壓力,促使我要再往前走,帶著奧美、WPP到大陸去開拓、併購,把自己推到死角,才得以解脫、突破。(明日待續)

《宋秩銘的履歷表系列4》奧美人分享知識經驗 觀點傳播大陸占先機

  我覺得,年輕時候的行為都會一直重覆,活到老,就可以歸納出幾個原則。之前,我曾用了10年時間寫一篇文章《台灣奧美20年:台灣廣告業經營》,到目前都還沒有看到例外的。
  廣告業的經營其實很單純,而且毫無創意可言,關鍵就在人和知識。
  在奧美我們常講,無論你看了多少書也不見得可以把廣告做好,但是做了這行後,你必須不斷地看書吸收知識,因為廣告涉及的範疇很廣,會運用到心理學、社會學等知識和方法論,以及電影、繪畫、音樂以及美學的知識。
  大衛奧格威先生很早就意識到知識的積累很重要,嘗試把他相信的東西、信念以及經驗寫下來,用這些原則去管理團隊,他也要求資深人員都要把自己的知識、經驗寫下來,出版一系列書籍,建立了國際上少有的內部網路,把各種經驗放在網站上,讓全球奧美人一起分享。
  奧美從不擔心自己的工具外流,或被販賣,我們只在乎奧美的資深團隊是否都深入了解而且熟練地使用這些工具,因為從經營管理的角度看,如果有資深人員身體力行的示範,讓新進員工看到,可以激發他們自動自發、自我要求的意願,就會形成重要的企業文化。
  我覺得,真正厲害的企業經營者,應該是在人離開之後,企業運作還是很好,就像是造鐘。
  在廣告公司的經營上,工具很重要,諸如內部的操作語言、思考工具等等,其實企業界都需要工具,而且這些工具必須形成自己獨特的工具。
  奧美在全世界每家分公司所使用的工具都一樣,只是根據客戶需求不同,會有不同使用方法。好比奧美的360度品牌管家,主要是洞悉消費者在什麼時間接觸品牌的關鍵時刻,是以品牌為中心,在不同的關鍵時刻利用不同的傳播技能,包括廣告、公關、網路行銷、互動行銷等,把品牌的核心:創意主張,傳達出去,目的都是為了建立一個品牌的資產。
  奧美與其他廣告公司的差別,主要在文化。文化具有排他性,奧美有慣用的語言,在作業上有自己獨特的思考模式。文化無好壞之分,只有你喜不喜歡。
  廣告不只是一個知識行業,也是個信念行業,在奧美,你必須相信創意的能力和創意造成的影響力,更重要的是相信品牌。
  這些年我在大陸各地演講,講奧美的信念,為奧美建立企業名聲,他們叫我「宋老師」。其實,我並不善於言詞,講1個小時的演講,可能要準備3、4個月的時間。
  大衛奧格威所建立的廣告知識和信念都是很有用的東西,他的書很早就在大陸流通,台灣奧美出版的《觀點》也很早就授權給大陸出版業出版,在當時資訊缺乏的年代,奧美還沒進去,就先靠著這些書籍紅了,占了這個先機,對後來我帶領6人小組進駐大陸,有很大的幫助。(明日待續)(本文由宋秩銘口述,邱莉玲整理)

《宋秩銘的履歷表系列5》台港6人小組進駐大陸 市場規模角度整體布局


  1991年,我帶著奧美到大陸發展。
  第一次踏上大陸,激動地掉下眼淚,心裡很感動,怎麼會有這個可能!?這應該是國民黨政府的教育成功吧。
  我生長在主張台獨的家庭,但我在年輕時候的意識形態卻是左傾,看老毛主義、共產主義,很早就想去大陸,對那片土地感興趣,想了解他們的變化,除了這個情感上的因素外,另一個現實理性的因素是,大陸是一個大市場,鄧小平1984年南巡,點名大陸改革開放的方向,我基於好勝心,也有些冒險犯難的精神,當然想闖一闖這個大西部,所以隔年我就跟奧美亞太區總裁講,要進大陸。
  也許時機還不成熟吧,1985年奧美中國先在香港設一個team,因為那時外商企業的亞太或中國總部都雲集在那裡,直到聯合利華公司率先把中國總部搬到上海,奧美才決定跟著客戶進大陸,1991年我跟上海廣告公司簽約合資,開始找人、調總經理過去。
  大陸市場太大,有很多未知的因素,唯一的辦法就是靠自己兩條腿去走。我到一個新的市場,會先了解他們的文化,看他們的小說、近代史,在台灣就先讀了《第四代人》等15年前大陸的舊書,了解兩岸分隔50年的變化,但真正有效的,是親自進大陸去接觸人,跟他們一起作業。
  當時會願意進中國的人,多半是喜歡這種規模經濟市場的人,到了現在這個階段,大陸消費者愈來愈重視生活,市場快速成長,廣告人進大陸市場是必然的過程。
  前3年,我從台灣、香港調一些有意願進大陸的高層專業廣告人去,這6人小組各人有各自的做法,我扮演一個顧問的角色,協助他們擬定策略更了解市場,同時間,我和上海廣告公司的合資夥伴坦誠溝通,是少數外商裡頭可以跟大陸本地廣告公司維持很好夥伴關係的經營者。
  奧美並不是第1個進中國的國際性廣告公司,早4年,日本電通集團就不計成本地投入,不過很可惜,那時電通手上的國際性客戶在中國也許不夠多或發展不好,跟後來的奧美並沒有形成太大的差異。
  國際性廣告公司最大的優勢,就是有國際性的客戶可以透過網絡直接移轉過來,有國際性客戶為基礎,可以培養員工,接下來唯一的策略就是本土化,包括栽培中國的員工以及開發中國國內的客戶,中國奧美在上海一開張,通過廣告比稿贏得的第一個生意是上海大眾汽車。
  我從台灣到大陸,在心態上做了很大調整,台灣市場不大不小,嚴格說只有一個消費性大城市,大陸卻有很多的大城市,所以我必須更嚴謹地蒐集資料,做市場調研。
  在這個大市場也讓我有更多反省的機會,不能只想到先在上海小小的做,因為別人很快就會模仿,要從「規模」的角度來思考整個布局,在大市場作業,必須做有影響力的公司才行,包括建立實力以及無形的光環。
  所以我緊接著第2年就設立奧美北京分公司、94年設立廣州分公司,1993年接手香港奧美,同時升任大中華區董事長,1995年成為奧美國際的董事。
  回頭看,在中國奧美草創的階段,我的精神是亢奮的,體力則是辛苦的,想喝咖啡,隨身就帶著雀巢三合一咖啡,在破敗的葡萄架下面坐著喝。(下周一待續)(本文由宋秩銘口述,邱莉玲整理)

《宋秩銘的履歷表系列6》品牌意識和全球化趨勢 市場起飛醞釀夢幻團隊

  在大陸,人是我最大的挑戰。
  起初,我們在大陸《文匯報》登了一則徵人的小廣告,標題是「一個愉快的工作環境」,結果有上千人來應徵,當中不乏復旦大學第1 屆的MBA,從中錄取20位新人,給他們培訓,也要努力去爭取客戶。
  同時間從台灣、香港奧美調了些人來,因為在草創期,需要有能力、有意願的人協助開拓市場。之前來大陸的廣告人都是高層的,現在是各階層都有,如果以數量算,中層最多。
  中國奧美要成事,要有能力創造對市場、對社會有效的廣告作品,必須找對人。
  識人不明得付出代價,北京奧美曾用過一位老外,他對人的處理有缺憾,結果我們掉了客戶、人才以及錢,是一個教訓。目前我對人的判斷,成功率大概50%,如果能夠提高比例,中國奧美的成就將不止於此。
  其實一開始,我就提出本土化,主要有2個層面:大陸員工的培養以及客戶的開發,不過15年過去了,這條路走得辛苦,目前在大陸只培養出第2層的管理人才,本地客戶的爭取與作品仍然有限,直到最近3、4年重視品牌、行銷才比較順利。
  中國是世界各國必爭的國際市場,這裡匯集了一流的企業、人才,中國企業也開始用老外的顧問公司,以及找台灣、香港或新加坡的人負責行銷,所以中國奧美應該廣納各路精英,組成一個包容的團隊來面對客戶的要求。
  品牌意識和全球化也是趨勢,中國企業開始接受4A廣告公司的服務建立品牌,中國品牌要走向國際,對於廣告傳播也需要建立全球一致性準則,這些作業和溝通是外來資深人員可以協助的。
  大陸的廣告發展至今只有20年,市場還在成長的階段,企業的需求不同,他們對廣告公司的要求是行銷夥伴的關係,廣告人必須對產業知識深入,精耕產業、消費者和行銷,而且,大陸企業的規模大很多,好比IBM聯想公司這個客戶就需要40人服務,等於10個台灣的編制。
  奧美原先在亞太區表現強,已經培養出許多當地的廣告人才,所以我在大陸也重用大中華人、重視本地化,跟其他國際性廣告公司用老外不同。
  我認為,奧美的競爭優勢之一,就是要比競爭者快、更完整地實現本土化。今年底,大陸奧美總數將達到2千人,奧美在美國有4、5千人,未來大陸奧美一定會大於這個數字。
  大陸成長快,培養人員、適應市場的速度必須快;大陸市場變化也大,許多人被消耗掉了,需要持續的、穩定的資深團隊,跟著我繼續走。這需要有信任基礎、要撐,取得信任必須付出代價和時間,像我跟奧美南中國區執行長汪少傑有10年的信任基礎。
  之前台灣廣告人來大陸受重視,現在這個優勢沒有了,大陸的薪水比台灣高,在台灣做得好的廣告人來大陸不見得好,而是要做得非常好的人才適合,因為這裡的廣告客戶層級更高,市場競爭更大、更慘烈、更短視。
  未來4、5年奧美要追求規模和質量,除了資深團隊,還需要更好的團隊,本地員工生在這、長在這,更了解這裡,最有機會,希望在大陸可以出現夢幻團隊。
  看遠一點,看未來10年市場,我將達到過渡階段,會積極尋找接班人,也許從頂尖的老外或大陸人去找,台灣人當然也有機會,但他必須有大中國思惟而且要深入市場。(明日待續)

《宋秩銘的履歷表系列7》以優良作品創造廣告標竿 在賺錢和品質間掌握平衡


  廣告業是一個數人頭的行業。
  中國雖然還是未完全開放的規模經濟體,但肯定會愈來愈重視人的生活,每個老百姓都想掙錢把家弄好,現在所有世界一流的客戶、人才都已經進去,未來大陸廣告市場一定會比美國大。
  回頭看台灣,又有幾個全世界的牌子、台灣的牌子的總部在這裡?企業都會把總部放在大市場,廣告是商業行為,順著這個趨勢發展,台灣的廣告代理商將不會擁有主導權,也不太可能形成華文廣告的創意中心。
  不過台灣廣告圈還是有機會,台灣是自由國家,人民生活平穩,而且懂得回歸人文、自然、根本,可以從這些角度出發。台灣只要不被邊緣化,都有機會。
  我認為,環境不應該變成企業經營的因素,因為在好的環境裡,有不好的公司,在不好的環境裡,也有好的公司,關鍵就在人和知識,要能夠持續在一起形成緊密的、好的團隊,這是基本原則。
  公司發展都會有起伏過程,風水輪流轉,人的組合會變化,走向就要調整。
  當初台灣奧美的崛起是獨一無二的,率先與外商廣告公司合作,取得優勢;現在大環境已經變了,有些政治問題待突破,如果能把跟中國關係理順,未來會更好,台灣奧美也面臨很大挑戰,在有限的資源下,必須要有另個突破、改變,要競爭,可能要想得更遠一點、做得更好一點,這樣更可以證明你行。
  廣告公司經營很簡單,就是持續不斷做出有效有影響力的個案,這樣公司就會起來,過去台灣奧美做過捷安特、麥斯威爾以及伯朗咖啡等10年以上的客戶,產生一些影響力,現在的台灣奧美比較缺乏這些,我希望能給現在的team一些經驗、看法以及時間,找出團隊的組合以及領導方式,時間尤其是最關鍵因素。
  大陸奧美的信譽也會來自廣告作品,以及國際客戶的資源,如IBM 、GLK以及金百利,創造了中國廣告界的標竿,現在我們也做中國移動、聯想等本土客戶,這是中國奧美非常好的契機,舉聯想為例,奧美必須協助客戶確保在併購轉移的過程中不會損害品牌。
  中國奧美從第3年賺4萬港幣開始,每年都在成長,目前中國奧美營業額已經達30億人民幣。大陸是大國,代表一定的質量、規模,中國奧美前3年是打基礎、建立資深團隊,從2003到2007年第一個5年計畫期完全是為了規模、網絡,所以我積極開拓、併購,包括合併深圳的黑狐廣告(房地產廣告公司)、瀋陽的陽光嘉信以及北京的四季華美網絡媒體公司等,主要是從奧美整合傳播的互補性(找類別專家)、客戶區域設站補點(應客戶需要深入二、三級城市服務)以及為WPP 擴大生意(好比本來WPP沒做房地產廣告)來評估。
  現在我的時間觀念是看5年、10年,雖然我活在股票上市公司,必須在短期內交出漂亮的數字,這就長期布局來看卻是挑戰,所以我必須懂得「兩手抓」,也必須在賺錢和品質間掌握「平衡」,建立一個包容、體諒的團隊,做到陰陽調和,這些都是我的管理哲學。
  這個過程也讓我學習很多。
  兩岸或說東方吧,都是文字導向的國家,尤其中國更是語彙、符號和藝術導向,跟西方是很形象導向的不同,我認為,未來我們可以走出自己的一條路。(明日待續)

《宋秩銘的履歷表系列8》廣告將進入一人受眾時代 迎向新媒體新領域新挑戰

  我是一個對於做重複事情沒興趣的人。
  所以會留在廣告業那麼久,是了解這個行業有趣的地方,在某種程度,可以創造奇蹟、觸動趨勢,最重要的是我對人有興趣,挖深一點就是人性。
  這輩子我只有碰過2次被挖角的機會,一次是一個老外從澳洲打電話來,希望我做Star TV的Marketing;一次是一個財務不好的公司,卻願意付我高薪負責大中國,我沒辦法做這種事情。
  今年我所以會接下WPP大中國區董事長,是著眼於New Media的發展,它仍然處於不可知的狀態,也是這個行業有趣的地方,連西歐、美國等先進國家都沒有這方面的經驗,目前New Media發展最進步的國家在日、韓,最大的手機行動市場在中國,讓我有機會可以做很多嘗試、冒險。
  WPP現在是中國最大的傳播集團,也想在中國做些突破性的東西,我會花更多時間做管理、開拓的工作,看方向、看新事物的發展,主要會在3個方向,一是創造機會,吸引或留住資深員工,二是協助爭取客戶,以及協助客戶找到正確的、較佳的溝通方式,三是併購。
  奧美在北京、上海以及廣州這3個發展成熟的地點,已經併購了當地業界最好的公司,建立多品牌的服務網絡,因為大陸市場規模夠大,我們也必須進入2、3級城市建立網絡去爭取客戶,未來,不會局限於奧美、廣告,WPP也可以經營醫療保健、房地產等特殊傳播領域,以及經營新媒體,諸如電影、頻道、演員經紀,甚至音樂、電訊公司,從廣告經營到內容製作都有可能。一切都在摸索中,未來半年會較明朗。
  未來市場變化會很大,主要來自手機、互聯網、部落格、IPTV、W eb2.0等新媒體,不只可以跟消費者做雙向溝通互動,也可以製造消費者內容,未來一部分廣告將由消費者決定要不要看,進入一人受眾的時代,將會根本改變傳統廣告業的本質,廣告人必須提前做好準備,必須更了解消費者,懂得用科技、網路技術、直效行銷等手法,去溝通不同的人的不同需求。
  每天有新的嘗試、刺激,也面對新的挑戰、新的人以及新的方案,將來發展的規模會更大、成長的速度更快,是讓我現在還待在這個行業的原因。
  我的最愛其實是電影。
  高中時代,我曾經導演過一部話劇,那是在我熟悉的一個教會裡取得的一個機會,由學校青年團的團員演出,故事改編自法國表現主義劇作家倍而納的作品「一個現代孩子的夢」,描述一個貧窮的小孩希望在音樂上深造,去改變家庭境遇,最後希望卻不敵現實的故事。
  那時還有一本名為《劇場》的刊物啟發了很多人,包括我在內,原本打算跟幾個朋友接下來做,後來我沒有考上大學去當兵,等到回來時,劇場已經關了,我擺地攤把剩下的那些刊物賣掉。
  我是獅子座,是草創性的人,總是想看遠、看新事物的發展,我相信一個人的格局,決定不在能力而是個性,將來也許我會拍電影、做顧問,我常覺得,在愈熟的地方,愈覺得不熟,總可以發現有新奇的東西在等著我。(本系列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