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28, 2006

摘錄》16年旅行100多國,他們是怎麼做到的?

吳瑞甡與陳美夫婦退休後感到時間真不夠用,也深深感覺到:退休,才是享受快樂生活的起點!

今年七十歲的吳瑞甡與六十七歲的陳美夫婦,擔任教職超過四十七年,是一對熱愛旅行的夫妻檔,他們的足跡遍及100多國,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旅行,去年一整年在國外旅行的日子就有120多天。

除了出國旅行,回到國內,夫婦倆週一到周五到台北參加社區大學上課八堂,內容包括攝影、排舞、歌唱班、中國結、古典音樂、藝術、寶石鑑賞等、週六是、含飴弄孫的家人互動時間、周日風雨無阻,固定與登山社團或山友爬山的健身,一周的時間表排得滿滿的,加上偶來的婚喪喜慶等必要的應酬,難怪夫婦倆直呼時間實在不夠用。

吳太太說,他們學習攝影好處多,一起玩相機,在旅行中各自拍攝、回來互相討論與回味,客廳牆上的掛飾,全部已改掛夫婦倆旅途中拍攝的照片,由於作品已超過十萬張,書架的書不見了,全都改放相簿,因為有些照片已製作成VCD,所以,電視機旁還配著一部電腦,朋友來訪時可以直接在電視機裡欣賞;在朋友鼓勵下,未來有空的話她還想出書或開作品展。

省喫儉用為旅行

家境小康的公務員,怎麼可以將退休生活與經濟層面安排得令人欽羨?這個問題經常令朋友感到好奇,吳先生說,「我們可是省喫儉用去旅行。」。

他們不外食、不坐計程車、不穿名牌、不買養生品;跟會好久辛苦買來的房子租出去收房租,家庭中的勞務全靠自己動手做,主要的休閒娛樂是爬山泡茶,這些都是為了省錢而養成的習慣。

他們主要收入為月退俸、房租,並投資些許基金;錢幾乎都花在旅行上,二趟南極的花費就超過300萬的紀錄,當時曾賣掉一些基金支付旅費,然而這樣昂貴的旅行讓他們深感超值,至今仍教夫婦倆回味無窮。

客廳左面牆上,掛著一張白板大的世界大地圖,地圖上用紅色貼示著走過的國家,邊談邊算,還真是數不清。他們育有一男一女,從16年前孩子上大學,夫婦時間充裕些了,開始每年利用假期去旅行,從一年三、四趟,到現在一年七、八趟,國內國外走透透。

快樂與感動,盡在旅行中

16年玩100多個國家的旅行計劃是個大工程,首先他們會每年將該年要去的國家劃出來,原則上景點不重複,例如印度去過三次,是北、中、南印分別在不同時間去玩的,接著是要選對季節,美加東部、瑞士與日本賞楓,就必需秋天才最美,拍照起來更滿意。

由於語言的問題,他們放棄自由行,多年來全部是參加團體旅行,有時後找好友自己組團、設計行程後再找旅行社;以前出國一趟30天玩10個國家,最近則是喜愛深度旅行,可以用15天玩一個國家,體會當地人的生活;隨著旅行經驗的增加,攝影的角度也不斷改變,從原來只愛拍自己、拍景點,到現在不拍自己、拍當地人文與互動。

旅程中的感動與學習太多太多了,有一回悠閒地在櫻花盛開的京都,看著櫻花緩緩的從樹上一片一片墜落下來,一個下午竟鋪滿了一地,吳太太突然有感而發地對先生說:「此刻我才體會到『黛玉葬花』的意義」;也曾經因為停留在威尼斯一周之後,才了解到義大利人為何要盛裝去聽歌劇。

懂得付出與分享,收穫更豐富

多次與他們出國的領隊黃建忠說,吳瑞生夫妻每一次打包,不管行程多長,一定帶一大包零嘴與小菜,每天中、晚餐之後一路發給團友分享;領隊講解時,他們錄音、做筆記、照相,領團20年的他,對於吳先生夫婦的學習與付出精神,非常感動。

陳美輕鬆地笑著說:「零嘴是長途旅行趕路,遇到無法準時用餐時派上用場,可以暫時解決團員的不滿與領隊的壓力,如果用餐正常時,我們就在餐後當小點心吃;準備小菜,是因為出門在外不容易吃到中式的炒小魚乾、豆乾、花生米,行程中每隔幾天,一桌提供一盤,行程短的花個2000元、行程再長也不會超過5000元,每一次團員看到都喜出望外,效果真好,所以花一點時間去做非常值得!」。

行向第200個國度

他們今年的計劃是到北韓、中國東北、利比亞、阿爾吉利亞、巴布亞新幾內亞,他看著牆壁上的世界地圖說:「只剩西非這一帶的三、四十個國家還沒去了,為什麼市面上找不到去這裡的行程呢?」。

(本文同時刊載於今日中國時報熟年周報E2版:吳瑞甡、陳美夫妻檔,牽手逛地球,世界在腳下。)

引用:http://blog.chinatimes.com/may.lin/archive/2006/07/27/82483.html

摘錄》清歡




京都清水寺的風鈴。

【曾郁雯】

沒想到才隔三個月,盛夏時分又重返京都,這回當然不是為了追櫻賞楓,而是純粹當「孝女」,陪三個女兒過暑假。

雖然三面被東山、西山、北山層層環抱,夏天的京都因身陷盆地內部,仍十分燠熱,清水寺瀰漫祭典前的歡樂氣氛,旅人揮動可愛的京扇子,沿著二年←三年←如彩蝶飛舞,只能遙望遠山綠樹稍解暑氣。

行程上的晚餐是湯豆腐,母女四人十分期待,一行人趕在日暮前抵達知恩院,順著圓山公園前方小徑,擠進一家小小料亭,往蓆上一坐,出現眼前的竟然是冒著熱氣的相撲火鍋!

因為導遊認為湯豆腐既不能喝湯,只能吃到幾片淡而無味的豆腐;暑假又都是親子團,深怕客人抱怨菜色太差,所以改吃營養豐富、料多實在的相撲火鍋!

七月盛夏吃火鍋,內外交逼!冷氣面板上清晰可見39祔的高溫,大家跪在榻榻米上進食,雙腳痠麻,揮汗如雨,活像一群熱鍋上的螞蟻,痛苦難耐!足見這位相撲導遊,未諳京都旅趣之昧。

京都這個千年古都,什麼樣的盛景沒經歷過,為何以「湯豆腐」聞名?那是一種繁華落盡的淡泊、反璞歸真的清歡。

京都人自恃甚高,看似謙恭有禮,其實頗傲視外人。東京人形容京都人「語言清晰、意思不明」,就是說京都人保守自傲,難以親近。大抵因為數百年來這個古都歷經戰亂、天災、饑荒、瘟疫不斷,淬鍊出京都人特有的內斂氣質。

江戶時代的京都人「朝食,煮沸茶泡飯成粥,聞香;午食炊飯,菜一品;夕食依然煮沸茶泡飯成粥,聞香」,就連味噌湯也是一個月喝上兩、三回而已!難怪京都人也以小氣聞名。

我雖生性疏懶,旅行的時候有些事卻馬虎不得。像在京都吃湯豆腐,最好預訂一個有庭園景色的料亭,回旅館沖個澡,換上素淨寬鬆的衣褲赴會;記得千萬別噴香水,除非要去吃燒肉!只要準時抵達,靜心等候,喝杯茶讓味蕾恢復最初的純淨,再一一欣賞各種精緻的碗筷器皿,讓視覺也大大享受一番,然後從澄淨湯汁中溫柔地盛起豆腐,細細體會豆腐滑入舌間喉頭時,剎那間迸發的幸福。

第一次吃湯豆腐是在京都繪馬館對面的一家小店,外觀不甚起眼,裡面卻十分典雅清幽,客人不多,幾乎都是成雙成對的戀人。侍者送來的湯豆腐盛在一只方型的木盒之中,一片墨綠色的昆布似錦鯉擺尾,游在雪白的豆腐間,映著竹製燈籠的點點光影,像寫在水上的詩。我點了一瓶清酒,小酌獨飲,鄰座的男人投以溫柔探詢的眼光,他身旁年少嬌嗔的戀人,像女兒般噘起小嘴。我起身付帳,木質地板隱隱作響,側身悄悄與他們擦肩而過,像個安分的旅人,靜靜欣賞途中風景,什麼都不帶走,像京都的風華,一回首已是百年身。

京都三大名物:京女、寺廟神社、佳茂川水,皆拜潔淨冰涼的地下水所賜;能坐在池泉回游的庭園中,聽松風,看美女,吃湯豆腐,不亦快哉!

人生有味是清歡,物少滋味多,一點點禪意,就足夠旅人慢慢咀嚼,再三回味。


【2006/07/28 聯合報】

摘錄》文藝青年東京見聞

【劉亮延】

這已不僅是奇觀社會,而很有可能是另一個人類生活的速度層……東京的一天可能是由24個班所構成,每個人的每一個小時分別都有不同的生產線,透過各種延伸溝通的媒體抵達不同的工廠……


我來到全世界
人口密度數一數二的都市

一條潔淨的低溫的巷子,大好璀璨陽光已經過去,沉重的背包,滿載的記憶卡,過敏的呼吸道,2006年第一天,幾乎所有人都為了鐘聲而聚集在神社前,我在一棟民宅的廚房內,與三個英國大學生觀賞《紅白勝利大賽》。幾乎就快要跟某個平常家庭的假期活動一模一樣了,水果在盤子裡、茶、納豆與對電視表演的第三者的評論。

噴射飛機與快速鐵路把我帶到這個房裡,在榻榻米的房裡,我研讀雜誌上的演出節目與地點,靠一本詳實的東京全紀錄地圖,以及一隻一元手機,用奇摩路線系統安排A地至B地的轉乘路線。我沒有任何一個預先規畫好的景點,除了一本從台灣帶來的日本美術史的書,還有一本薄薄的溫泉雜誌。

聖誕夜的時候,我就已經遇到這個問題,之前我有三個月的時間閉關寫論文,更早之前我用盡截至目前為止最大的意志力作一齣戲,前後正好一年,口試完第二天,我來到這個全世界人口密度數一數二的都市最複雜的地鐵系統之脈絡中,過了幾天找到這棟出租公寓,之後開始買菜,閒晃,觀賞一些聽不懂的舞台劇,與人閒聊,但大部分時間我還是在寫作。寫作在這個時候,對象是我,這是我的休閒活動,我需要讓我不對誰說話,清空既存或預知的某些對象。

社會無法需要文藝青年,
他們沒有功能,沒有效果

時間是磁鐵老婦在前面,他們緩慢爬行。記憶像風有一陣沒一陣經過。我不接續性地數算著,從我大學至今的歧途,我發覺當我面對一些訓練有素,使命夢想兼備的戲劇系人馬,我精神的痙攣原來都是因為某些再也無法重回的現場,遙望的眼神其實正是身為一個殘障人士的悲哀。

悲哀,不從苦難而來,而是血統與親族關係。至此,我重審自己的立場,那些不願意選擇的方式,那些不能夠達到的結構,以及最後被給定的舞台。我發現一個27歲的文藝青年必須承認的失敗,有如一個中年文人為了清醒所付出的政治性代價。

社會無法需要文藝青年,社會需要雞,文藝青年比雞還猥瑣,尤其當他們沉迷於超時空的幻想,猶豫在責任與藉口之間,他沒有功能,他沒有效果。當他反思他的本質,除了最基本的不合作態度,他永遠無法相信,世界上有任何一種變成英雄的方法。農人看天吃飯,商人像水,政治人物廣結善緣,宗教人士成天歌唱,若無其事地發出形式化的聲響。文藝青年在中年以前,在世界歷史的加以區分定義後,漸入窘境。

窘境曾有過描述,例如一個第一人稱世界末日的泥濘疆界,維持繁殖能力卻尋無交配對象的兩棲類,退化成自體分裂的軟肢生物。在那個描述中,理由、時機、目的等事項都不需要重申。又有如全世界的水患之後,留下枯樹一棵,猴子濕透全身卡在樹上發抖。文藝青年,在現代化建設的玻璃帷幕的腋下,雜草蔓生斷水斷電的閒置空間裡,女生扮家家酒,男生撒尿打手槍,直到有一天他們成家立業,昔日的廢墟在新的都市發展規畫下消失,在某些歷史的書寫之中,不能重建的往往變成傳奇,成為一些人的身分印記。這個結構循環,永遠都有樂此不疲的青年以無助又無能的手勢在隱蔽處示範,示範一些與他們本來無關的生活態度。這是我寒夜的夢境,白天在銀杏落雨的街上,我察覺到世界不需要我,複雜的鐵路系統將我排斥在外,盛大的歌舞秀、莊嚴的步行、手握的沉重茶杯、那種一輩子唯一的花枝,或者一粒一破就在白瓷碗中崩潰的溫泉蛋。美好的萬事皆與我無干的新年第一天,連拜年也不需要我插手。

這個城市只有三種人,
商人、顧客與觀光客

我多次在飄雪的午後前往下北澤、吉祥寺、澀谷等預想作貧窮的、學生的、富有文藝氣息的區域,也在所謂古寺林立的西日暮里步行五個鐘頭,參觀花園與墳墓。除了超級市場,我不涉足任何一棟百貨公司,卻常常在轉車時候人潮洶湧之中穿越。我意識到這個城市只有三種人,商人、顧客與觀光客。整個大東京區一天就有二百場劇場演出,從現代戲劇到中世紀能劇、音樂劇、歌舞劇,有些劇碼一天還有可能上演兩次,甚至有早上11點開演的劇院。頻繁而習以為常的日常交易,塞滿了一個人一整天的感知,聲音、氣味、文字視覺訊息。就連氣定神閒的老人出現在公園裡,也都脫離不了商業行為的網絡,例如他可能正佩戴著某一種健身器材。

這已不僅是奇觀社會,而很有可能是另一個人類生活的速度層,我認為,一個中國的工廠為了滿足市場需求,一天分成3班雇用員工,保持生產線24小時運作,已經不適用於東京。比方說,東京的一天可能是由24個班所構成,每個人的每一個小時分別有不同的生產線,透過各種延伸溝通的媒體抵達不同的工廠。老人不會比年輕人還悠閒,他們都天賦異稟能夠在生產的同時自我消費殆盡。而傳統工業社會的能源概念:石油與煤,在這裡不適用。是什麼關鍵性的本質造成這種差異呢?我經驗到一些超乎想像的事物行進的方式,一張1980年代寶塚劇團的雷射唱片,在市郊的二手漫畫交易店出現。一場70人座位的無聊至極的現代舞蹈演出,擠進150人,據說是要來看其中一個肉感半熟女獨自在舞台上以舞踏之名癲癇40分鐘。

這是一個漬物的社會,
運作的能源來自於鹽巴

我認為,運作大東京的能源來自於鹽巴,海洋結晶的透明組織,氯化鈉。這是一個漬物的社會,性漬物、神漬物、歷史之漬物、未來之漬物、非法性漬物、國家政治漬物、美學漬物。凡事擠壓、風乾、保藏、置物於鹽之中,是它們生存的方式,也是它們生產與消耗的方式。我要找的那種人不會吝於分享,肯定的是他們絕對厭惡不新鮮的青菜與魚。

在台灣,當我再次提出文藝青年的問題,除了已經不再適用的鄉土與中國的界線,城市與鄉村的差距,貧窮與富有的能力,在未掌權以前,自體繁殖的烏托邦狀態,在賣弄風騷的時候,我意識到危機。如果這個小島的文化素養,經過40年還仰賴文藝青年進口貿易,那就注定了台灣沒有民族主義的結構,在未來也不可能出現。文藝青年猶不應在中年以後,以倫理價值評審後代青年,或誤將自身內在之青春哀嘆外延作世風日下云云。唯,文藝青年之退休生活仍大有可為,不論左派右派皆有大小印章可以繼續戳記。而現在的年輕人個個都認清,排練要付錢,場地要租,廣告要買,影印要錢,企畫也應有基本工作時數所得。從文藝青年到藝文工作者,到藝術行政企畫,40年來一代又一代龐大的文藝青年消耗量,說到底還是自體繁殖,當我彷彿又看到18歲的我踏遍大小廢墟,胸前掛著相機,在混凝土結構的腋下捕捉蚊蚋與藿香薊,播放噪音與搖滾,啤酒與粗糙的免費展演,而感到時代社會之置之不理。我直覺這其中必有問題,像是貪污關說之類的祕辛,而這些內在政治的問題,竟儼然在後殖民論述的框架中以特殊性之名被鼓勵著,像一隻屁眼被塞住、脖子被美麗的蝴蝶結綁起來的雞。

【2006/07/28 聯合報】

Thursday, July 27, 2006

推薦書》追逐日光




我之所以把我的故事公諸於世,是想讓那些尚未收到我這種「禮物」的人,有機會在這裡找到一些對他們的未來(我希望是很長的未來),以及/或者對他們的現在(我希望是有深度的現在)有用的事。假如我的故事能讓他們瞭解,要儘早面對自己終究難逃一死這件事的價值,以及與死亡有關的議題,假如我的方法與見解,能幫助人創造更好的死亡,也能幫助人現在就過著更好的生活,那麼,我將感到無比欣慰。——尤金.歐凱利

  五十三歲的尤金?歐凱利正值意氣風發的壯年時期。他是全美最大的會計師事務所之一(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的總裁暨董事長。他擁有成功的事業和美滿的家庭及親密的朋友。他總是思索著未來:他的下一個商務行程、公司的永續經營、與老婆的週末計畫、女兒八年級的開學日等。

  然而,一切看似美好的人生遠景卻在二○○五年五月頓時打住:醫師在半邊臉頰已出現凹陷的尤金左腦裡發現三顆多發性腫瘤,而且已到末期,宣判他只剩三到六個月的時間好活。現在,黑暗逐步降臨,漸漸侵襲尤金?歐凱利原本充滿美好的未來。他必須當機立斷、改弦易轍,修改他原來的人生計畫,拿出在高爾夫球場上為有多一點的打球時間而不時追逐日光的精神,好好把握住所剩無幾的有生之日。

  《追逐日光》是歐凱利的最後人生旅程記錄,開始於他的診斷之日,結束於他的往生之日,前後不到四個月的時間,訴說了一個生命強者對生命不捨、對死亡坦然的感人故事。全書以令人悸動的親切口吻,記錄了歐凱利生命的漸漸消蝕和他對生命日漸甦醒的深刻體悟;交織著與病魔的爭鬥和對生死的感悟,見證了人類精神的力量,更為如何活出更動人、更平衡和更有意義的人生帶來令人矚目的信息。這本內容深具啟發、熱情洋溢、見解十足的書也是一個傑出人士送給世人的最後禮物,用以告別他所深愛的世界。

作者簡介

尤金.歐凱利(Eugene O’Kelly)

  一九五二年生於紐約皇后區。自小酷愛棒球,曾以當大聯盟投手為志業。畢業於賓州大學、史丹福商研所。一九七八年與柯琳結婚,育有二女。畢業後即進入KPMG(美國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台灣的會員所為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工作,二○○二年獲選為美國KMPG的總裁兼執行長。二○○五年受邀至白宮參加布希總統的商業圓桌會議。

  二○○五年五月二十四日,因右臉頰麻痺到醫院檢查,六月一日醫生宣判為末期腦瘤,只剩下三?六個月的生命。六月八日辭KPMG總裁兼執行長職務,將剩餘生命積極規劃為「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二○○五年九月十日死於家中,享年五十三歲。

摘錄》黃明端 會咬錢的狼

黃明端 會咬錢的狼


黃明端,一個曾在賭場門口站崗把風的小混混,三十年後竟變身量販界天王,一手打造出橫跨兩岸,營收突破千億的大潤發。他如何與龍共舞,在中國量販大賽裡,上半場搏倒了零售巨人沃爾瑪和家樂福?

不說話的時候,潤泰集團大潤發中國區執行長黃明端,很像大學教授。

彷彿用尺劃過,安份服貼的髮型,配上金色方框眼鏡,身上的白襯衫始終熨得挺直。即使年過五十,黃明端的外表還是清瘦有神。拍照的時候,習慣瞇起眼,抿著嘴,微微一笑。

但只要他一說話,氣氛就變了。

那是在九年前,大潤發在台灣開店的第一天。因為生意很好,造成附近交通阻塞,有位卡車司機不高興,便把車停在大潤發店門口抗議。結果,不管店內主管們怎麼勸說,司機就是不肯把車開走。

最後,黃明端走出來了。他把手搭在卡車司機的肩膀,輕輕地用台語在對方耳邊說,「兄弟,你麥按呢,這碗飯是小弟在捧的啦。」話一說完,司機被黃明端的江湖味嚇到,火速離開。

大概很少人像黃明端一樣,人生際遇有過如此精彩的大逆轉。因為曾經差一點,他就真的成了「大哥」。

他出生在台南西港鄉的一個小漁村。高中之前,是個成績不好又不愛念書的小混混,下了課,就在賭場門口站崗把風。他常帶頭打架,到現在身上還有幾處不知從何而來的傷疤。所幸後來浪子回頭,才逆轉了命運,「否則依我的個性,當大混混,還滿適合的,」黃明端放聲笑說。

外表看來溫文平靜,但潛藏在黃明端骨子裡,是截然不同的性格。一位和他相識超過十年的記者說,潤泰集團總裁尹衍樑曾用「狼」來形容黃明端,「聰明,肯拚,行動快、狠、準,是個能四處開疆闢土的戰將。」

在員工的眼裡,黃明端不只是匹「狼」,更是匹「會咬錢的狼」。

因為和尹衍樑是台大商研所同學,畢業後他到潤泰紡織工作,一路從基層做到總經理,讓潤紡成為世界第一大格子布製造廠。

一九九七年,黃明端人生第二個「大逆轉」來了。他銜命在台灣、中國開設大潤發量販店,不到十年,在黃明端的領軍下,大潤發已經成了橫跨兩岸,年營業額突破千億台幣的量販帝國。

「他是一個能創造dynasty(朝代)的人,」要稱呼黃明端「師父」,台灣大潤發總經理魏正元說。
靠在地化與龍共舞

鏡頭轉到大潤發在全中國業績第一的昆山店,整個賣場氣氛熱鬧豐富,好像在準備過年一樣。

四處張燈結綵,紅的、藍的巨幅促銷海報從天花板高掛而下。白透的大米堆成尖尖的小山,消費者想買多少就秤多少。成把成把的綠色蔬菜鋪開在架上,每隔幾分鐘灑水一次,保持鮮度。昆山店每天平均來客數超過兩萬人,週末可以高達七、八萬人次。

一九九八年,大潤發在上海閘北區開出第一家店。去年,全中國已有六十家店,營業額達到一五六.九七億人民幣(六四一.○九億台幣),獲利三.四五億人民幣(一四.○九億台幣)。論規模,僅次於家樂福,名列中國第二大量販店系統。不過,再深入比較單店的經營績效,大潤發可是把世界零售巨人沃爾瑪和家樂福,狠狠甩在後頭。

為什麼?每個星期六、日,總會出奇不意地出現在中國某一處的賣場,黃明端快步地巡視著,他的回答乾脆俐落,「因為大潤發EDLP,Every Day Low Price,天天低價!」

等等,天天低價?這聽起來是不是有點耳熟?沒錯,這正是全球最大零售王國沃爾瑪的成功之道,靠著極有效率的物流和資訊流,支撐長期低價策略。但為什麼在中國,這個優勢反而先讓大潤發做到了?

關鍵繫在三個字:在地化。

當時,黃明端準備到中國開店前,仔細比較過世界各家量販系統的策略。像沃爾瑪是中央集權,開出來的店規規矩矩,不會因地制宜。家樂福則是地方分權,由店長主導,但這樣彈性很大,少了一致性。

最後他決定採取「中庸之道」:由中央負責開店、採購和配送,產品訂價、會員經營和店內陳設交給地方自主。「yes,就是借用國父的均權制度,」黃明端說話偶爾會中英文夾雜,但又帶著台語口音,十分有趣。

在地化必須靠在地人。順著這個中心思維而下,黃明端大量起用當地人才。現在中國大潤發三萬多名員工,台幹八十位,不少店長都已經由大陸員工擔綱。「我們下放得很徹底,執行長已經表明,再過幾年這家公司的總經理會變成大陸人,」大潤發中國區營運部總經理蔣永芳說。

黃明端留人也留心。

原來,大潤發在中國也非一路順遂,五年前台籍總經理帶著幾位店長跳槽同業,造成內部不安。為此,黃明端親自坐鎮上海,祭出員工分紅制度(台灣大潤發還未實施),一位店長的本薪加上分紅,一年超過百萬台幣。今年,計劃成立量販學院,加強教育訓練。

「給大陸員工安全感,讓他們可以學習,可以發揮,很重要,」黃明端緩緩說著他在中國的經營心法,「在中國,有很多體會不是本人來,還真不知道。」

在地化不僅為大潤發日後發展,埋下穩固的人才基礎。另一個好處,是可以快速回應市場變化。

在大潤發裡流傳一則故事:樹上有隻小鳥,在大潤發不管是誰看到,覺得可以打,就拿槍把它打下來。可是在外商的量販店系統得先寫報告,請示能不能把鳥打下來?等到國外總部評估同意後,鳥早就飛走了。

「有時候我自己也會開槍打鳥,」黃明端這匹「台灣狼」哈哈大笑地說。

大潤發的贏家之路

然而要徹底在地化,是源於組織核心能否做到信任與授權。「我常想,今天要不是和尹先生搭配,大潤發說不定不會有這樣的成績。他很授權,這樣做決策很快,」黃明端說。

「總裁等於是拿空白支票讓黃明端到中國開店,」魏正元觀察,「這已經不是雇佣關係,而是伙伴關係。」

常有人問黃明端,從管工廠到開賣場,為什麼同樣能經營得有聲有色?他竊竊地笑了笑,「很多人想不通,這兩個行業怎麼會一樣?實際上,工廠管理和零售業管理是一模一樣,都講求規模經濟!」

三年前,黃明端借用製造業裡向源頭大量採購的概念,直接與農民進行契作。從山東萊陽的梨、揚州的養豬場,甚至碾米廠,都有被大潤發「包養」的痕跡。

「源頭採購的重點不在於省下多少成本,而是在於能夠提供更便宜的產品給消費者,顧客為什麼喜歡我?因為低進低出嘛,」黃明端解釋。

去年,大潤發在蘇州成立的物流中心,又是一個逆向思考的經營模式。走在這個面積廣達七萬五千平方公尺,耗資八億台幣打造的華東第一大(目前家樂福還未成立,沃爾瑪則是在華南成立)物流中心,腳步聲達達地迴盪著,裡頭見不著什麼人,因為幾乎都E化了。

大潤發中國區物流部總經理劉叔銘指出,現在進到蘇州物流中心的貨物,除了三成要留做存貨,其餘七成是廠商一送到,馬上就配送到全國各地,幾乎沒有停留,「等於沃爾瑪的精神被我們做到了。」以這個物流中心為例,每年為大潤發提高一%的淨利率,而量販店每年平均淨利率,也不過二~三%。

事實上,小蝦米大潤發能搏倒大鯨魚沃爾瑪與家樂福的關鍵,就恰恰發生在這麼細膩的地方。大潤發以「沃爾瑪模式」為底,加上在地化策略以及台灣深厚的製造業經驗,早已獨創出一套贏在中國的「CHINA WAY」。

量販界的郭台銘

從漁村小混混變身中國量販天王,連黃明端自己也沒想過,會有這麼一天。

家裡有七個小孩,他排行老么。父親務農,從小經濟狀況不好,有時候都不知道下一餐吃什麼。

到現在,他都還記得考高中那年,自己只剩第五、六冊課本。原來,他把前面幾冊課本都賣掉了,除了因為不愛念書,把賣書錢拿去換麥芽糖吃比較實在,「你也不曉得書要放什麼地方啊,家裡沒有書桌,也只有五燭光。」最後,黃明端吊車尾考上高雄高工。

為了讓黃明端繼續升學,媽媽四處借錢,讓他看了很心疼,從此決定要靠自己的力量念書。後來他一路念到台大商研所,年年都拿書卷獎。

黃明端之所以能有今日成就,跟他很不服輸的性格有關。

英文不好的黃明端,念高職有次考到全班第二名。結果被同學檢舉出考英文作弊,那是他唯一一次作弊。後來黃明端下定決心每天苦讀,用注音符號強記每個句子。從此英文沒有不及格過,只是發音不太準而已。

「我非常好強,我不會輸,也永遠不會輸!你問我有沒有遇到過困難?沒有!因為有困難,解決就是了,」黃明端振振地說。

黃明端很崇拜郭台銘,仔細看兩個人在行事風格上,也有那麼一點類似,就是「夠狠」。

那段在賭場廝混的年少歲月,讓黃明端看清了不少人性。他明白,牌桌上的贏家永遠是那種看準了,就放手一搏,然後毫不留戀的人。

還在掌管台灣大潤發時,有回他和家樂福總經理一起出國參觀。當時,大潤發推出櫻桃一斤九十九塊的優惠,家樂福見狀,隨即在電視大打櫻桃一斤九十二塊的廣告。同事們緊急打越洋電話,請示黃明端要如何應戰?

他很冷靜,迅速決定把價格下殺到一斤八十八塊。因為大潤發的櫻桃全都是由美國空運來台,黃明端算準了,這仗他有機會贏。

果然,第二天家樂福不敢再打電視廣告,同行的家樂福總經理知情後就跟他說,「Peter(黃明端的英文名字),你也不要這麼狠,我跟你一起出去,你還這樣打我。」

說起這段往事,黃明端得意地大笑,心中也感激那段的困苦時光。

「你把我打倒了,我會再爬起來,因為我曾經是一無所有的人嘛。我穿拖鞋長大的,怕什麼!你要拚價格,我比你還低,誰怕誰?」就像黃明端說的,自己其實是個適合當「大哥」的人,只是命運讓他從「江湖大哥」變成「量販大哥」。

而這位「量販大哥」平常沒什麼興趣,工作是他的最愛。過去在潤紡工作二十年沒寫過假單,現在到大潤發,放假還是忙著巡店。「我是一個很無聊的人,」黃明端呵呵地笑。

曾和黃明端同在潤紡工作,台灣科技大學企管系主任林丙輝記得,他對工作極為投入。以前黃明端在當生產中心主任,為了想知道晚上工廠的運作情形,常會半夜二、三點起床巡工廠。「大家都知道,有黃主任在,沒人敢混,」林丙輝回憶。

現在的黃明端,不時有同業想用天價挖角他,早就不是那個「要賣課本換麥芽糖吃的窮小孩」。但他仍然不改勤儉的習慣。

在上海五年,他最近才第一次走進當地有名的寶萊納餐廳。每次出差巡店,他一律坐經濟艙,肚子餓就吃麥當勞或路邊攤,出差住的是一晚八百元台幣的飯店。同事送的名片夾用了七、八年,邊邊都長出了鬚也不丟。薄薄的幾張人民幣,習慣放在屁股口袋,「反正我不是在辦公室就是賣場,沒什麼時間用錢啦,」他一派直爽地說。

量販帝國夢不停

黃明端精神奕奕、俐落的身影,又出現在賣場,他的眼神緊盯著貨架,一邊指示要做哪些調整。「大潤發的精神就是不斷改善,天天在變,」黃明端說,他還有句名言,「店只要一落地,就開始落伍。」

八年了,大潤發在中國可說是經營有成。但對黃明端而言,這個量販帝國夢才剛剛起頭。

他用紅筆重重地在白板上寫下「FORMAT」幾個大字,他最近在思考中國量販店未來的經營型態是什麼,「這是我們內部的機密,反正客戶要什麼,大潤發就給什麼。」

本來,黃明端計劃工作二十五年就要退休,到了中國,這個願望現在看來很難實現了。「我常跟底下的人說,你們都沒有理想,沒有堅持,你們到底想開什麼樣的店?沒有堅持,不會達到你的目標,」黃明端邊走邊說著。

「我的理想就是讓愈來愈多顧客滿意,」說完,這位量販大哥又急著趕回辦公室,準備擴張更多地盤。

本文出自《天下雜誌》第351期:搶手人才

推薦歌》張懸 寶貝



詞/曲/唱:張懸

我的寶貝寶貝 給你一點甜甜 讓你今夜都好眠
我的小鬼小鬼 逗逗你的眉眼 讓你喜歡這世界

哇啦啦啦啦啦 我的寶貝 倦的時候有個人陪
哎呀呀呀呀呀 我的寶貝 要你知道你最美

我的寶貝寶貝 給你一點甜甜 讓你今夜很好眠
我的小鬼小鬼 捏捏你的小臉 讓你喜歡整個明天

哇啦啦啦啦啦 我的寶貝 倦的時候有個人陪
哎呀呀呀呀呀 我的寶貝 要你知道你最美

哇啦啦啦啦啦 我的寶貝 孤單時有人把你想念
哎呀呀呀呀呀 我的寶貝 要你知道你最美

推薦》張栩

2005年4月20日,漢城韓國棋院裡的空氣是凝結的,世界仿若沉入水底,除了放大兩倍的呼吸聲和心臟賣力收縮的撲通聲外,俞斌的腦中一片沉寂,因為這位中國棋王正瀕臨王冠不保的窘境,足足小他一輪的對手就這麼輕盈不帶殺氣地,一步一步將他勝利的希望蠶食殆盡,直至第318手棋,最後的生機終隨著俞斌斗大的汗珠滑落,年僅25歲的LG杯第九屆世界棋王正式登基─來自台灣的旅日選手,張栩。


在日本已連奪NHK杯、NEC杯兩冠棋壇,同時擁有三大最高榮譽─名人、本因坊、王座等五冠王的張栩,在談到生平首次世界第一感想時,卻顯得相當謙遜,「運氣太好了!真是運氣好!運氣好!」他再三強調。謙虛的態度、充滿教養的談吐,張栩盡是散發超齡的成熟與沉穩,從小至今,異於常人的層層磨練,果然在他身上留下不凡的痕跡。

從小娃兒培養大氣度

說到張栩的啟蒙者,原來就是他的父親。由於張爸爸認為「以遊戲作教育」才是培養孩子的最好方法,所以張栩從小娃兒就會玩撲克牌和圍棋,才兩歲半,他就對釣魚、撿紅點、大老二甚至到複雜的橋牌都老練的不得了,更藉著遊戲的過程,激發出驚人的記憶力、計算力和邏輯推理能力,6歲半他就有過目不忘的本事。最重要的,成熟的勝負觀和寬宏的氣度也就此建立。

「要學會贏很簡單,要學會不翻臉才難」張栩笑著說。從兩三歲就學會用平常心面對勝負,也難怪張栩在棋場上永遠能保持「不汲汲於勝」的冷靜,得以取下得失心過重的對手,贏得最後優勝。

圍棋大宗師吳清源曾在大國手林海峰23歲時贈他三個字─「平常心」,張栩何其幸運,只是玩玩牌就讓他比恩師還早20年學會這個道理。

下好棋先要做好人

天才的童年生涯總是過得特別快,才9歲張栩就和「大人」並駕齊驅,獲全國雙十杯成人組亞軍,榮登全國圍棋十傑。剛從日本返國的林海峰驚為天人,決定收張栩為傳人,1990年8月,同齡孩子正逐著夏日尾巴、喧囂嬉戲的同時,10歲的小張栩卻來到人生地不熟的東京,進入林海峰家大門,展開辛苦的學棋生涯。

林海峰與張栩父母定了一個相當嚴格的約定:「孩子沒成職業棋士前,不得來探望孩子。」然後那扇門關上,張栩的童年隨之封印。

陌生的語言、陌生的環境、陌生的臉孔,棋藝的學習對張栩來說已是小事,磨練心性才是最大的課題。套句林海峰的名言:「下好棋先要做好人」,他對張栩的教育也正是著重於此,在張栩傳記「天生棋才」中就曾寫道:「林海峰要張栩學的不是自己的棋,而是自己的精神,負重、忍耐、厚實、待機。」

最難下贏的就是自己

然而,要一個十歲男孩學會不惑之年的體認畢竟不是件容易事,3年後的某日,林海峰房門響起,張栩終於忍不住告訴他:「老師,我不下了,我要回家!」。張栩父母從台北趕來,無奈地帶將兒子帶出林海峰家並住進旅店,經多日勸說無效,張栩依然堅持放棄。然辭行後的第二天,許久不碰棋的他卻瘋狂擺起棋來,原來是昨日夢中下了盤好棋,他想覆盤研究。這個舉動恰巧給張爸爸看進眼裡,他嚴肅地對兒子說:「你連作夢都在下棋,這生注定和棋結緣,我再給你兩天時間想清楚。」

堅持的張栩和放棄的張栩,整整下了兩天兩夜棋。廝殺過後,張栩重叩林海峰大門:「老師,我要繼續下棋!」

踉蹌的幼鷹終於再次重整羽翼,筆直、堅定的朝目標飛去。隔年,他即成為職業棋士,以優雅的身段劃過棋壇天際,開啟自己的一片天空。

一淚打醒夢中人

談到張栩的那片天,其實也有很多部份是對手幫他打造出來的。5、6年前,張栩曾遇到一位勁敵─山下敬吾,每盤棋的前段總是張栩先贏,但卻老在後段讓山下敬吾扭轉情勢,取得最後優勝。於是張栩懊惱的打電話給爸爸:「我每天花這麼多時間、這麼努力了卻還是這樣,這種日子要怎麼過下去?」張爸爸只告訴他:「真正厲害的人不是下贏幾盤棋,而是扭轉了幾盤棋」說穿了,除了努力之外,張栩更需要「毅力」,不管過程誰優誰劣,能堅持到最後的才是真正贏家。於是張栩開始仔細觀察山下敬吾,他赫然發現山下敬吾就算差一步就輸,也絕對不放棄,反而是更咬緊牙、含淚拼下去。

如醉初醒,如夢方覺,山下敬吾這滴淚重重打進張栩心坎裡,他對張爸爸說:「原來有人是這樣拼了命在下棋,我根本不夠努力。」

3個月後,張栩終於破繭而出,不僅場場都能順利進入循環賽,隔年更成為史上最年少挑戰本因坊的棋士,2002年他再度橫掃新人王、NHK大賽,奪得雙料冠軍。

力量來自層層焠鍊

「刻苦─極刻苦─不以為苦」這段話出自張爸爸的教育哲學,很顯然的張栩完全頓悟了其中道理,而且他不只「很會吃苦」還「很會消化苦」,每次的焠鍊都成了他前進的動力。

曾有人拿張栩和金庸筆下的張無忌相比,他們同樣懂得師法百家,涵化百家之長,但我倒覺得張栩更勝一籌,他內斂他謙和,但卻沒有張無忌的優柔不定,經過生命焠鍊的他,散發的是更剛毅坦然的生命力!

摘錄》三少四壯集 完美的信仰

2006.07.25  中國時報

鍾怡雯

早上五點,白頭翁又來啄落地玻璃。一陣猛啄再接著長串嘹亮的清啼,我只好就著迷濛天光起床。這隻白頭翁鬧鐘最近固定天剛亮就來喚我,跟回教徒晨禱的時間接近。我到陽台給植物灑水等太陽,忽然就想起油棕園的那座小回教堂。

五點清晨的馬來西亞還徘徊在夜與日的邊界,只有高亢的古蘭經衝破薄霧和寂靜,在微涼晨光中悠揚遠播。回教堂外觀有點老舊,可是擴音器非常宏亮。家住得遠,五點多鐘是我的起床時間,回教堂是我的morning call。從國小到高中,我總是等太陽起床。有時更早,用冰涼的水洗把臉,或者乾脆讓冷水兜頭沖下,把昨夜殘留的夢境沖到水溝裡。接著晨讀,一個小時後,吃頓紮實的早餐,準備上學去。

國小上學得走四十分鐘崎嶇山路爬好幾個坡,油棕園晨間多霧,風動油棕葉,滑下一陣露水像雨。我讀的學校叫大象村華文小學,聽起要上學的好像是大象,大概華人村落以前是群象出沒之地。我們都習慣稱它Kampong Gajah,佳雅新村,直譯大象村有點卡通。小小的學校人數很少,學生加起來不到兩百,老師不超過十個,最大的特色是一位馬來老師,馬來學生和印度學生各一。外加一項,我讀小六時,除了小四那班,每級都有一個叫「鍾怡×」的女生,鍾家五姐妹無人不識。

馬來老師在華小教馬來文不奇怪,馬來同學唸華小當時可是奇觀。馬來老師我們叫Cikgu(老師),同學名叫Osman,兩位都是運動健將都瘦瘦長長,Cikgu是羽球隊的指導老師。我母親說馬來人一天sembahyang(拜拜)五次,一年齋戒一個月,肉才長出來就用掉了。花太多時間禱告,又不吃豬肉,齋死喔。我母親似乎非常在意吃豬肉這事,她只讀到國小三年級,然而對世界和人生自有一套獨特的理論。奧斯曼轉學過來之後,她開始警告我,別跟他太好啊,馬來人做朋友可以,男朋友不行,做老公?冇得kin(沒得商量)。天啊,我才四年級她說哪年哪月的老公?到了六年級,她有意無意又提 Osman,馬來仔成績輸妳,絕對不可以當老公,老公一定要比自己強。

奧斯曼小四時從別的華小轉來,到畢業為止,成績一直緊咬在我後面,全班第二。他的華語讀寫都很流俐,講起華語帶點輕微的馬來腔,有一次他得作文比賽佳作,華文老師要我們給他用力鼓掌,用力搓他瘦長的頭叫我們以他為榜樣。他沒來之前Cikgu非常寂寞,華小同學大都來自華人新村,馬來文聽半懂,我們家姐妹都是他的傳話筒兼翻譯。Osman來了之後Cikgu他鄉遇故知,成了哥倆好。Cikgu騎一台拉風的野狼機車,放學後乾脆把Osman載回附近的馬來新村。

生龍活虎的兩人在齋戒月時成了病貓,有時課上一半Cikgu 叫我們自習,他垂首坐在黑板下面打瞌睡,這段時間華文老師也盡量不讓奧斯曼他唸課文。沒有喝水跟進食,一個沒力氣教書,一個沒精神讀書,我們下課吃點心時都有小小的罪惡。我母親把puasa(齋戒)講成掛沙,她說掛沙時沒力工作不能喝水吃飯。馬來人掛沙時累死你爸,他們的工分給你爸,自己躲樹下喘氣。

那也沒辦法。馬來西亞那麼熱,不飲不食光流汗,從日出等到日落只出不進,要怎麼工作?真是天曉得。多少年了,馬來西亞的經濟也沒怎麼大壞,還有石油撐著。信阿拉得石油,回教國都有石油不是嗎?缺石油的國家早該改信回教,想減肥的女生,也是。

Wednesday, July 26, 2006

摘錄》重慶麻辣菜

愛亞

我把青綠色的辣椒放在開著火的瓦斯爐上,幼弱的藍色焰苗輕吻著辣椒,不一會兒空氣裡便浮動起微微的辣香,我慢悠悠地翻動著一根根的綠色,讓黃褐的焦巴點勻勻地分佈在每一面綠椒體,這些辣椒等下要浸漬在醬油麻油裡,吃飯時一口菜一口椒,那滋味和辣炒菜是截然不同的口感。

又有時,我把紅辣椒刀切小圈,嫩薑切屑,蔥切珠,加上一撮黑豆豉,用醬油好酒拌炒,冷後裝瓶,一瓶一瓶一瓶一瓶,當禮物送給愛吃辣的朋友,沒有人不樂的!

我愛辣味,偶時外食,我會因某一家小店辣醬不佳而優先放棄,辣,不只是味感,它是美味感,辣而味不美,是一種無趣的刺激,因之我並不喜歡太過燙辣,辣到舌頭疼、胃熱、腸子痛,最後還得燙燙的瀉,沒什麼意思。

可是坐在重慶的餐廳,啖食重慶的四川菜,突然發現:不是一個味!

重慶菜很有趣,早晨吃buffet,人家自助餐檯上盤盤碟碟的,竟然很有幾個辣菜,涼拌、熱炒、醃漬,都大大咧咧的在菜裡擱放了綠或紅豔的辣椒!早餐哪!午晚餐呢?沒有加辣的菜寥寥可數,如若看不到辣椒,定有著紅黑油圍繞著菜盤。

我的胃從來都欠安,為了去重慶,我把胃乳和平胃散都帶看上了。可是有一點奇怪,重慶菜辣,卻辣得不痛嘴,許多菜裡都加了花椒,這讓舌頭發麻讓嘴巴亂叫的東西在重慶變成香麻麻了!不剌嘴不剌舌!而且辣椒和花椒都有特殊的香滋味,和臺灣的品種不同嗎?吃到肚腹裡,熱熱燙燙,卻是沒有疼痛的感覺,最特別的是不瀉肚!竟然我帶的胃藥沒有吃!夜間也沒有因胃液逆流而咳嗽,我思索許久,突然想到中醫給我開的藥中有花椒,難不成重慶的辣椒品種不傷胃,而花椒又暖了我的胃了嗎?

重慶的四川菜真是怎樣燒都加辣,可怎樣辣都好吃!連不怎樣吃辣的人都稀稀呼呼地,呵呵哈哈地吃得個痛快!瞧那涼拌粉皮有紅辣子,滷肉片上有碎辣泥,肚片花生米浸在紅油中,水煮魚看不到魚,只見到一片褐色花椒浮在紅油上,白燴的魚條當然用紅、黃、綠色極猛辣椒塊配了才好看好吃,炒墨魚花更是各色辣椒花椒比墨魚多,我愛得不得了的是一道白斬雞,雞盤肉內淋有湯汁,湯汁裡遍佈紅、綠辣子丁和綠花椒,美顏美味!另有一道炒田螺,田螺燒得乾乾地,但不甚看得到,因為大部分埋在層層辣椒花椒堆疊裡,吃田螺吃到忘了禮儀,吮起手指頭來了!

回到臺灣,速速查資料,長江、三峽資料查得更仔細,可先查的卻是花椒!

花椒,藥典如是說:它含鐵、磷,它明目、固齒、強腰!它散寒逐濕,止瀉治痢疾,它解魚腥毒、抑嘔吐,它建胃,使脘腹冷痛逐之,又通經破血,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制止作用,緩咳、緩氣逆,療皮膚溼疹,還,哇!還治「婦人陰癢」!並且有麻醉作用!

四川山深水濕,難怪四川菜重用辣椒花椒,辣椒能驅寒生熱我們都知,看了花椒的資料,我猜得到四川菜一定要有花椒的原因了,重慶朋友也說:所有菜中發黑的部分幾乎都是花椒!黑油、黑湯、黑汁,黑色的點點、渣渣,都是磨碎隱藏在乾濕菜中的寶貝,有時以原貌呈現,也有紅色、褐色、黑色、黃色、綠色的不同。四川菜為什麼「必須」既麻又辣?原來啊原來,辣椒有百種好,但辣椒傷胃,最壞的是刺激性強可以產生胃液,因此胃好的因受刺激胃口大開可以增進飯量多吃吃多,但胃弱或胃根本有問題的如我,胃液便愈增而造成食道被酸性強烈的胃液灼傷,待傷口將痊癒,傷口結痂處便發癢,一癢,便會出現反射性咳嗽了,愈是躺臥愈是嚴重,便成「夜咳」,我在知道自己是「食道型胃液逆流」之前,看「感冒咳」已看了很久了!百治百不好,胃液逆流,日久可能會轉成胃癌的哪!

原來四川菜其來有自!自古早便懂得拿辣椒增熱去虛除溼產生胃口加強體力,而又因辣太烈便以花椒抑制辣椒,更加散寒除溼之外,還抵制辣椒的傷胃、易產生胃液、氣逆及瀉肚,並且花椒能生麻醉作用,順便止了疼痛鎮了咳,原來是這樣的,哇、哇!
自重慶回來,亂忙一陣子之後我終於用朋友送的一小包「漢源花椒」開始燒菜,將辣椒量減少,加了適量的花椒,配上葡萄籽油和黑糖醬油,呀!真是好吃得不得了!不過是乾燒的肉末腐衣,我自己都讚嘆不已!

高跟鞋越穿越高,辣椒越吃越辣,但當明白了道理,我的辣椒用量一次比一次少了!而花椒的菜式燒得愈來愈好!昨夜我又沒聽見自己咳嗽,不像以前,常常被自己的嗽聲吵醒。臺灣是海島,很多人都溼到手腳指頭趾頭邊都是濕疹的小水泡,我現在已經不生濕疹了!也因身體漸不溼而消了腫,常常不覺自己「那麼胖」!只是吃花椒呢!也不是天天吃,卻這樣見到效益!

我將花椒食譜與紅薏仁食譜交替使用,紅薏仁也是袪溼的寶物!可以不吃藥把身體養好,倒真是一樁美事。

當然我也不因夏天來了而吃冰品,胃病必禁的糯米也不敢再踫,花椒辣椒魚燒豆腐,再以有機萵苣葉捲之,一卷兩卷三卷……我在吃西式重慶沙拉!

一千五百年前三國時代便有的重慶火鍋傳到臺灣後叫「麻辣火鍋」,麻辣燙的結果是吃後讓人燙燙地瀉,我幾次吃幾次都發現臺灣麻辣鍋過份地辣而麻並不足。在重慶,不論在「小天鵝」在「陶然居」在「水泊梁山」在大足的「荷花山莊」或沙坪壩的「鍾家大院」我們都吃了麻辣鍋,但,都沒有不佳後果,辣得香滋滋,麻得香滋滋,吃得香滋滋。可能,還是重用了花椒的緣故。

在重慶只吃到一次豆花,真叫可惜,重慶豆花有些介於豆腐和豆包之間,可以吃鹹可以吃甜,吃時用筷子夾,豆花在箸間跳動,夾了不立刻入口,是夾去沾醬料,醬料各家有各家的味,主要材料當然是辣椒花椒,那味,美至呆點!不知道這東西為什麼沒傳到臺灣來?

好吃的東西造成人好吃,好吃之後更要顧好自己的胃,否則胃吃壞肝也受影響,彩色的日子變褪色,可就太無趣啦!

真感謝好吃的麻辣菜!這東西弄不好就一輩子愛下去了!想想,烤青綠辣椒加花椒浸潤醬油中,紅豔豔切小圈的辣椒拌炒花椒……胃健健康康地吃麻辣菜……這也是一種幸福啦!

〈重慶麻辣菜〉刋載於2006年7月號《飲食》雜誌

【值得】

透明罐子裡滿溢著令人垂涎的香甜氣味,一粒粒的香脆花生嵌在棕紅色的糖塊裡,那是黃昏的顏色,也是外公的最愛。

媽媽總是遣我去那城隍廟口,買固定某一攤的花生糖,給外公當零嘴。

然而,我總是嘴裡碎碎唸著。那家的花生糖,又不好吃,還是龍潭的紅泥花生糖,香軟又好吃。

有幾次自作聰明,買了龍潭的花生糖當成伴手禮,拿去給外公吃。

可是外公只是笑一笑,然後把禮盒放在桌上。不管我怎麼勸說、引誘,他還是無動於衷。

回家追問媽媽,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媽媽只是抿了抿嘴,沒給我一個答案。

然後開口對我說。你還是去買那家的花生糖,給外公吃好了。


每次在外用餐,總是凝視著牆上的價目表,心裡惦著,這價錢付得值不值得。

一邊盤算著這一餐到底值不值得,卻也一邊望著待會要送上桌來的餐點,究竟來了沒有。

畢竟,在這物價高漲的年代,還是希望能夠吃到,物美價廉的餐點。


直到自己出了社會,漸漸的,再也不常去那些以往時常光顧的麵攤或是小吃店了。

只是偶爾心血來潮,突然興起,又跑回母校對街的麵店吃麵。

女友總抱怨著,那家麵店又沒有什麼特別的,你為什麼喜歡來這吃麵?

有一回,我對她說。

以前下課完,要去補習班補習前,總愛先過來吃一碗麵。

這裡的陽春麵,其實還是有榨菜碎屑。而牛肉麵,吃起來卻都是味王醬油的味道。

這是我在升學壓力空間下,努力掙得的一點自由時光。那時剛好是黃昏時刻。桌面上常常灑落金黃的夕陽。


你問我好不好吃? 問我值不值得?

我不知道。但那是我的歡樂時光。


下次我會告訴母親,我有了答案。

那是外公的童年、青年、少年、壯年。

Tuesday, July 25, 2006

摘錄》西遊記》聖地牙哥(Santiago)

【張淑英】

西班牙每個自治區或城鎮,因著《聖經》故事、民俗傳說或是特殊日子,都有各自的守護神,每個守護神各有紀念日,傳統的日曆會印上該日守護神的名字,如果你的名字是某個聖徒之名,就可以過聖徒紀念日,彷彿另一個慶生會一樣。

除了城鎮,國家也有守護神,聖地牙哥便是西班牙的國家守護神,每年7月25日是他的紀念日,若恰逢星期日,那一年便稱為「聖年──聖地牙哥年」(或是雅各年),教宗會親臨主持盛大的祝禱彌撒。

聖地牙哥,是《聖經》裡的「雅各」,西班牙聖地牙哥大教堂結合耶穌的弟弟雅各和門徒雅各殉道等傳說軼事。傳說中使徒雅各到西班牙傳教,異教徒百般排斥,聖母在石柱上顯靈,期許他繼續傳播福音。天主教城邦便在薩拉戈薩城的石柱上建造一座大教堂,以石柱(pilar)為名,音譯成「碧拉聖母」,每年10月12日紀念聖母與聖地牙哥神聖的會晤。這一則傳說可能衍生自〈使徒行傳〉裡保羅稱雅各、彼得、約翰等三人為有名望的教會「柱石」有關。

雅各因羅馬希律王亞基帕一世為討猶太人歡心,而將他處決斬首後,信徒將其聖骨遺物帶至西班牙西北部的「星辰之野」,爾後該地遂以聖地牙哥命名,也由此,開啟中世紀西方宗教文明的朝聖之路,歐洲因他有了文化身分。教宗保祿二世在聖地牙哥面前祝禱時說:「歐洲!與你自己相逢,找尋你的身分。」西班牙對抗摩爾人的反攻戰爭中,每每高呼「聖地牙哥,把門關上,西班牙萬歲!」鼓舞士氣,因而又衍生了騎白馬逐摩爾的聖地牙哥圖像。

聖地牙哥,一國的守護神,隨著西班牙新大陸探險和殖民帝國處處留名,智利首都、中南美洲、加州等地至少有十八處以他為名。北台灣的三貂角,也是以「聖地牙哥」命名,三貂角的地理位置和燈塔,猶如聖地牙哥西北角的大力士塔一樣,觀日出,賞夕照,呵護著進出港口的子民。

朝聖之路,猶如東方的絲路,為東西文明的象徵。當今每年約莫兩百萬朝聖者造訪。聖地牙哥大教堂門前圓柱有五指凹洞,一說瞻仰撫觸者眾,千年磨蝕而成!訪客亦可在圓柱腳下跪地,雙手伸進石柱腳的洞口,體驗所謂「駝膝雅各」長跪禱告的虔誠之心;或從後廳堂迴廊梯進入,從後擁抱冰涼的聖地牙哥的銅像,輕吻他的頭,可得智慧和靈光庇佑。國家人民如此虔誠對待一個聖徒,宗教義理和精神層次的意義始成文化的精髓。

《西遊記》第一百回,唐僧師徒最後「徑回東土,五聖成真」。玄奘西去取經,攜回東土流傳;聖地牙哥從東方到西方傳播福音,長眠歐陸「地的盡頭」。文化本無疆界,聖地牙哥紀念日前夕我以這篇作為「西遊記」專欄的終結。西遊伊比利亞半島數年,眷戀喜愛終究也要回歸東土,在「艾爾摩沙島」(西文的「美麗島」)「追憶西班牙」,這個回憶是一個分號,一個奇數的零。

【2006/07/24 聯合報】

摘錄》龍山寺胎藏曼陀羅

【柯朱亮】

我已經數不清楚這是我第幾次來拜訪祂。

「這是一個迷人又深邃的城市,但是你要用一種莊嚴的視角才看得到。」我記得祂是這麼告訴我的;儘管祂的臉上總是含眉帶笑,低眉而不語。

在佛教密宗裡面有個名詞叫「曼陀羅」。

它翻譯成中文,意思叫「輪圓俱足」。意指神聖的疆域,或者是泛指「動態、圓滿、諧調」的一種結構和狀態。

它的深層意涵指的是諸佛如來、菩薩的誓言、願力和慈悲之心,透過中心的輪軸,和猶如四面八方放射出去的輪輻狀結構,從中心到周圍,從無形到有形產生動態的聯結,並在彼此之間產生交互作用,釋放出無量無邊的動能。

佛教用「祂」來代表充滿在萬法和宇宙間,那莊嚴的、深邃迷人的神聖力量。

其實曼陀羅(Mandala)有另一個更簡單的解釋叫「搖乳生酥」。

好比我們搖動新鮮的牛奶,當你一再攪拌它,慢慢地,它會先浮出一層比較精微的成分,然後你再耐心地攪拌它,它又會解析出另一種更純粹的乳製品,然後一層又一層,一種又一種,最後乳酪會從裡面凝結出來。這一重重被濃縮的成分會像佛寺大殿上方的藻井一樣,層層疊疊由中心放射出來。

那一晚,我跟隨在幾個歐洲自助客的身後,從台北捷運來到龍山寺站外。夏夜的薰面南風輕柔地吹拂著,走著走著,眼前的龍山寺在夜裡波動著金光瀲灩般的光彩。

祂是一幢很美的建築,美到讓你不能等閒視之。我甚至覺得祂比日本京都的金閣寺之美,猶有勝之。

最大的原因是金閣寺雖然充滿美感,畢竟還是位在寧靜和超凡出世的環境裡。但是龍山寺不一樣,祂在神聖的氛圍中,圍繞著凡俗的渲染和層次感,一如脫塵出世的蓮花般,悠悠地綻放在台北的古老地帶。

若以佛教的立場和觀點來說,祂的境界是更高的。

站在寺的前庭,你可以發現祂飛翹的屋簷和複雜的精密建築上,暖暖地烘染上金色的光亮。而從這兒看進去,一重又一重的光影,透過複雜的光學原理散射、漫射、折射出來。就像被神聖力量巧妙張貼上的金箔,輝耀而生光。

當無數道金色的光華彼此交融無礙的片刻,就將這個聖域,烘托成建築師眼底遙不可攀的光學極境和美學顛峰。

我靜靜地跟隨在那群對這幅景象嘖嘖稱奇的歐洲人身後,順著他們的眼睛,抬起頭來。

不禁要讚歎:「這是多麼美的神聖樓閣呀!」

祂沒有用強迫性的語言,而是用一種吸引式的靜默,和深邃到令你不得不臣服於其下的偉大結構,讓人們發出驚歎之聲。

第一重廟門的前簷,那密密麻麻的奇特斗栱,像一朵朵四瓣玫瑰,以近乎完美的搭配斜角,重重疊疊,以靛藍、豔紅、箔金的色調在上頭綻放開來。

這個被古建築專家稱為「網目斗栱」的結構,跟遠在東區的世界第一高樓「台北101」裡的那顆風阻尼器,擁有同樣的非凡力量,每當發生大地震,它就能透過美學般的力學原理,瓦解地震波於無形。

如果你站在大殿前的天井向外望,你會發現,那是一幅讓人敬畏無比的畫面。

那跪在殿前,髮際斑白的老婦,皺紋滿布的雙手,順著有韻律的唸佛聲,動感地翻著古老的佛經;還有那迷惘的上班族,他們閤上雙眼,喃喃祝禱著,並投出手裡的杯筊;而天真浪漫的小孩卻在被百年煙塵薰到油亮黑黃的藻井下穿梭來穿梭去,猶如瀰漫在裡面的線香之氣,畫出一條又一條不受拘束的嗅覺動線。

不同心靈所共譜的過渡色彩,全部都被涵蓋在時空凝結的屋簷底下。

就像三種顏色,有熱情動感的紅,有清新蒼鬱的綠,也有虔誠深邃的藍。彼此占據了各自的心靈角落,不相妨礙。

三百年前的漳州人、潮州人,兩百年來的巨商大賈、市井小民,一百年前的日本人,還有一甲子以前的國民黨軍人和眷屬,和現今眼下的人們。

他們來過了,留下了。融合在這「曼陀羅」裡面,結成如藻井般的力量之網。

夜市裡的日本料理、炒米粉、糖炒栗子、青草茶、臭豆腐、滷肉飯、蝦仁羹、蚵仔煎和冰鎮烏龍茶……就像晃動不止的八卦結網,伴隨著這神龕裡的神聖空間,在震動著,糾葛著,牽繫著數百年來數不清的人們和他們家族的長篇故事。

萬華古稱「艋舺」。你一定會很驚訝,「艋舺」這個詞的羅馬拼音叫「MANKA」,三、四百年前,當遠從大陸唐山來的漢人,沿著淡水河口溯行而上,和上游的原住民交易時,他們稱刨空的木舟叫「MANKA」,於是他們就把這個靠近淡水河岸的港岸取名叫「艋舺」。如今你仍然能夠從名字上,看到它的歷史軌跡。

曾幾何時,這艘刨空之舟,緩緩換了裝,航向了出海口,它換了個名詞叫「台北」。也曾幾何時它數度沉溺在吵嘈的喧鬧裡,喪失了焦距,乏人問津。然而數百年來,仍然有無數人搭上這條船,航向了更寬闊的未知海洋。川流不息的人們,就像流淌不息的河水。從三百年前的異域時空,一直流淌到現在。只不過那艘小船換成了輕便車,又換成了縱貫線,然後換成了摩登時尚的捷運地鐵。

「慾望並非凡俗,而神聖也從不虛無。」這正是龍山寺的神聖之處。

古老的與科技的、傳統的與現代的並存,一如台北城的特質;從龍山寺到台北101,其實並沒有很遙遠。

心靈的距離可以被濃縮,也可以被還原,只要你願意張開眼去看,一切就不困難。

一如殿前紅花綠葉,方才奼紫,又是嫣紅;亦復鏡頭流動緩緩,如是穿梭時空三百餘年。

【2006/07/24 聯合報】

Monday, July 24, 2006

摘錄》為什麼要念研究所 李遠哲

研究所和大學的差別:

大學所學的是人類已知的學問,研究所要探索的是未知的學問。



我過去三十二年在美國的大學真正的工作是培養研究生,從1968年開始當教授,在芝加哥及柏克萊的26年裏,所從事的工作都是和研究生在一起的,最欣慰的是對培養下一代科學家有些貢獻。我是化學物理領域的教授,你們若到美國各大學去訪問,常會遇到我的學生,若問說那個實驗室培養最多化學物理的教授,答案一定說是我的實驗室。孔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培養下一代,我是花了些心血。



記得以前每年九月,總會有很多的年輕學生來到加州大學,有的想研究化學物理的學生,對我的題目很感興趣,就會來和我討論幾次可能的研究題目。每年我都收二至四位學生,剛開始時,這些學生總是要我告訴他們怎麼做,用什麼方法做。而我總是老實地告訴他們,如果我知道要怎麼做、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我早就做了,這些問題不會留到今天給你。因為我們各大學做的較好的教授,真的是走在知識的最前面,每天都在推動知識的前進。對於未知世界的探索,可能知道該怎麼走,但並不清楚應怎麼做。



新的研究生剛到研究院時,是需要有些調適的時間,要認識自己要做的研究工作是會有很大的疑難,因為我們是要去未知的世界走出一條路。面對新的同學,我總是告訴他們,如果是我,我會怎麼做,但是我不確定是否是最好的方法。大半的同學都覺得很奇怪,到好大學、跟好教授做題目,但剛開始時卻什麼都不懂,這其實是常發生的事情。我以前每次和我的指導教授討論,教授所能提供的也很有限,有些提供的也不是很好的構想,甚至根本理念有錯。研究生將會看到自己和教授一起走入未知的世界,在某些方面,教師可能懂的不會比研究生多,但在其他方面則不然,教授經常知道以前為什麼沒有走通,以後要怎麼走,而這種經驗在研究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每年研究所開學時,我都會感到大學部的教育和研究所的教育有很大的脫節。最大的原因是明明我們對世界的知識很有限,人類到現在也還是無知的,僅管從事學術工作的人有滿腦袋的學問,但對地球上所發生的事情的瞭解,只是一小部分。當中學的老師們急急忙忙的把人類已知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時,應告訴學生還有許多是未知的,說那些事情是需要探討的。因為很多研究生習慣接受人類累積的知識,以為我們所學到的東西是相當完美的或人類的知識是很多的,會忽略以前所學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所以在中、小學教小孩時,應以好奇、探討為原則來帶動學習,才是對的教學方法。若是在學校時只有灌輸,即使小孩是天生的科學家,在成長的過程中一直以為該知道的已都知道了,好奇心就沒有了。經過小學、中學、大學時,到研究所時,探知的動力已被磨損殆盡了。



「訓練」是重覆學習已知的事以做的更快更好,「教育」是要培養能力以解決未來的問題。前兩年,我曾經因為擔任教改會召集人的工作而到全省各地作巡迴演講,這些演講的內容,多是針對國中、國小的義務教育而講的。在演講中,我常提到教育改革要政府解除對教育過多的管制,學校要能自主,真正教改的目的是要把每位學生培養上來。我們目前的教學,只有一個方向,一個進度,會造成有些學生跟不上,以為自己這裏不行、那裏不行,而失去前進的力量。



我們在台灣的教育工作,常常沒有把「教育」和「訓練」這兩件事分開,教育是教一個人學做人、學待人處事,是要學解決未來的問題。若是要訓練一個技術工人,則要重覆訓練。比如說做腳踏車,相同的時間內,熟練的人可以做六部腳踏車,不熟的人只能做一部,前者的生產力是後者的六倍。訓練是已知要如何做的,做的更快,但在求學的過程中,有很多時候最重要的是要了解。比如說若是我今天要講的內容是分子碰撞、角動量、散射角度,我可以講的很清楚,你們也會瞭解。但若我出些習題給你們做,有些乖巧的人,可能很快會把習題做出,有些人可能要很久,還有一部分的人可能沒有搞通。但較快懂的人,也許成績、分數較高,但不表示科學研究能力較強。



就如同在我們受教育的過程中,光是懂沒用,不能快則考不好。我們不是讓學生了解自然現象或是教導他們如何去探求學問,而是給他們很多題目回家操練。若是做過、有印象的題目,則會考的很好,否則考不好。從國小起,學生都是在學校受考試訓練,不是受教育。學校在訓練學生以最快的速度解答,而這些問題都是人類已經解決的問題,要學做的快,實在沒什麼了不起。



我認識一位大學教授,他的小孩很聰明,所有的問題都會解,但在台灣的國民中學裏,卻是位後段班的學生,因為考試時,解題太慢。另外有一位教授的小孩也是後段班的學生,到了美國後卻成為高材生,老師每天稱讚他。這是因為我們不重視教育而只重視訓練。在座可能有很多人是如此被折磨過來的,若到了研究生還不改過來的話,尤其想要做一個科學家,前途會很暗淡。「教育」和「訓練」的差別,在研究生的階段特別重要。



激勵學生學習的最佳方法是教授以身作則、培養學生成功的經驗、研究群間經常共同討論、彼此學習。我在1967年到68年間曾在哈佛和賀胥巴哈(Herschbach)教授一起做研究工作。在1971年時,我到芝加哥大學教書,賀胥巴哈教授來芝加哥大學講演。當時有感而發的告訴我:「遠哲,你們六Ο年代時,做科學研究的動機是熱情,但現在七Ο年代的學生,把它當作一個工作看待。」他一直看著我,表示很懷念在六七、六八兩年我們共同擁有的好日子,而覺得現在的學生已遠不如以前。但我告訴他,我到芝加哥大學之後,發現這裏的學生也都非常努力。即使到了1974年,我到柏克萊之後,我的學生也都很努力,他們都日以繼夜的做研究。



有位柏克萊的希柏格(Seaborg)教授告訴我,在我搬到 Lawrence Berkeley Building 78之前,下午五點鐘,所有的燈就暗了。而我到了之後,每天晚間燈火通明,學校有了新氣象。因為我對科學是滿懷熱誠的,學生跟著我做。而希柏格教授晚上不回實驗室、週末也不來,他的學生也不會回去。過了幾年後,我去德國拜訪一個研究所,有位教授也對我說類似的話。說他的學生每次休假回來,第二天就討論下次去那裏休假,也許他應要把他的研究經費給我,因為我在美國這麼努力。我告訴他,如果你常常在實驗室,學生就不會一直在計畫下次的旅行到那裏去,而是計畫下一個實驗是怎麼做的。若是教授保有年輕時的熱誠,想必學生會跟著走的。所以當很多老師說一代不如一代時,該檢討自己是否變老了,是否花較少的時間在做科學研究,若每天在未知的世界奔波探討的話,我想還是會有很多年輕人跟著一道走的。以身作則,學生不但會跟著你,有時會跑的更快。



此外,我們應多鼓勵學生,讓他們有信心努力往前,千萬不能如我們在國小或國中時一樣,所有的教導只有一個進度,一個方向。老師一直說你這個不會,那個不會,一直說你不行,你不行。學校要成為一個成功的地方,而非一個失敗的地方。學生要成功才會往前走,這在設計題目給研究生時即要注意,因為研究生在四、五年之內要離開,若頭幾年沒有結果,很容易失去信心,讀不下去的。英國的情形就常是如此,因為英國的學校獎學金只有三年,時間到了,給學位就走。我曾收了一位英國牛津大學的學生,他有很好的推薦信,也非常聰明,但他以前的論文題目做不出來。我因為知道他沒有成功的經驗,馬上設計一個實驗,讓他有成功的信心。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常需要幫助,特別在最困難的時候,更要提他一把。



我在美國努力那麼多年,也不知自己做對了什麼或做錯了什麼。只是看到很多學生滿懷熱誠進來,滿懷熱誠出去。其中,我印象很深的是有位挪威來的物理系學生,在博士論文之中對我表達感謝之意,而對物理系的指導教授,只提寥寥數語。他說他在我的實驗室裏,能儘情享受研究科學的熱情,並經常和大家一起討論。教授能常和學生在一起,關懷他們、一起討論是很重要的。



啟發學生、培養學生、為學生營造很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有機會接觸有成就的人,比指導學生研究的方向更重要。我到芝加哥大學教書後,前後陸續做了八、九個很複雜的儀器。若所有的儀器我都自己做,大概三個月可以做一個出來。可是我要學生做,他們剛開始什麼都不懂,連畫機械圖都不會,很多事情都要慢慢教他們。從功利的觀點看,教學生做實驗是不會比較快,同時,一個研究生常常到了可以做實驗時,就已寫好論文,要說「再見」了。但從人才的培養及享受來看,沒有什麼可比看到年輕人學成的感覺更快樂。我常向年輕的教授說,多花些時間和學生一起做實驗,雖然表面上自己浪費時間,但長遠看來,對自己發展及整體的發展是很重要的。



對於我們不知的未來世界,在和學生摸索、討論的過程中也不一定能解決。但若是教授耐心聽,指出問題,老師和同學都可以學到不少事情。重要的是,一起做科學研究是很有趣的。學生剛開始時,常提出一些很笨、不合理的問題,經過幾次解說後,就慢慢地提出很好的問題,變的很能幹。啟發學生比指導學生方向更重要的。



我最不喜歡看到有些老師把學生當成廉價勞工,常要學生做很多事。在英明教授的領導下,可能學生可發表很多文章,為指導教授解決了一些問題,但很可能沒有學到什麼。我一定會讓我的學生有主導的機會,而不是我的一雙手去推動我自己的工作。每次教授要學生做一件事,都應以身設想,是否自己願意花這麼多時間如此做。當然若是學生自己願意做的,有自己的構想,又是另當別論。



此外,要培養學生就要有責任為學生營造很好的研究環境。所謂好的環境包括大環境及小環境,大環境是一個大學、一個學院的環境,小環境則是一個研究室的風氣。我到過美國很多大學,每次講到芝加哥大學,都很懷念。因為該校不大,教授之間很多討論。在創校時,洛克斐勒先生就說這是所研究大學,教授不但要教書,也要做研究。每年三個學期,總有一個學期可以不教書,專心做研究。每個教授中午都在教授餐廳吃飯,彼此常常有很多各種學科的討論及活動,感覺這是個學者的社區。



而到了柏克萊的化學系時,規模很大,什麼都有,但也因此減少和別的教授溝通、互動的機會。對一個研究室來說,研究生之間要如何坐在一起討論,把自己的困難講出來,也從別人學到一些東西,是教授很大的責任。此外,一個教授在收了研究生之後,也應負起營造一個環境,讓研究生可以有毫無牽掛地做研究,這包括有足夠的錢可以解決衣食住行的需要,但不要有太多錢去煩惱要如何花。也就是說,收入可以到吃住都沒問題,但不能到每星期都去聽歌劇。



此外,我們要讓年輕人多接觸學術上有成就的人,並和他們討論學問。如此可以打開年輕人的眼界,並知道有成就的人在想什麼、有什麼遠見?為什麼他們有那麼大的成就?年輕人一定會發現,即使很有成就的人,談了之後,也覺得不怎麼樣。如果自己努力的話,一定可以做的比他們好,這也是和名人接觸的另一優點。



學生找研究題目切忌好高鶩遠



在過去幾年內,有些美國的教授朋友告訴我,他的大陸學生好高鶩遠,常要做些艱深的題目,以為解決這些問題,就可以得諾貝爾獎。這些學生不了解科學研究的能力是一步步學來的,研究的題目不是圖書館找的,是教授根據以往經驗所得的題目,若學生覺得那個教授的題目有趣,則跟該教授做論文。事實上,我們科學所知道的很有限,每個人在研究中,會發現奇妙不能解釋的現象,往往成為以後的題目,這些題目剛開始是從年長的人得到的,但年輕人慢慢地就知道如何解決。



學生好高鶩遠不是研究科學的好習慣。有時候,有的學生也很狂妄。記得我在台大化學大二時,常和台大物理系的學生談世界上許多還沒有解決的理論。不懂為什麼愛因斯坦這麼聰明,還不能解決地心引力、電磁場、強力弱力的一些問題,把力、場從更根本的方向統一起來。我也曾買了很多相關書籍,想解決許多愛因斯坦不能解決的問題。對於好高鶩遠的學生,教授應指導其先從根本了解,發覺有些路不是此時能做到的,很多的成就是一輩子的努力,是一步步的走上去的。好比從這裏到二樓,要一步步走樓梯上去,若要一步跳上去,可能要跳一輩子也跳不上去。



結語:人生最有趣的事是能做自己喜歡的工作



我總覺得世界上,從事學術研究工作的人不一定要那麼多。每一萬個人中,有三、四十個人做就夠了,如此社會的負擔也差不多。還有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做研究工作,不能鼓勵每個人都從事研究工作,或以為每個人都可以做的不錯。更因為研究工作的職位空缺是有限的,不能盲目的要研究生做研究,把每個研究生當作將來要做研究工作的人。



我國每年增加約二千個博士,包括有一千兩百位從國外回來及八百位國內的博士。不應是每個博士都做研究,很多人可以投入實務工作或是生產界,學的技能也可以對社會做出貢獻。如教育界國小、國中之老師,政府界的環保工作等等也都很好。真正研究工作人員,應是真的對研究有興趣的人,讓這些人可以沒有失去工作的憂慮。



有一年輕人說他小時候原本父母親因為家庭環境不好,要把他送給別人養。但他為了可以留在自己的家中,向父母親說「我可以不吃飯,喝水就好,不要把我送給別人。」後來他母親也因此沒有把他送給別人。要享受自己的人生,則要找自己喜歡的工作,錢賺少一點沒有關係,沒有飯吃的時候,喝水就好。因為做自己喜歡的工作則會努力的做,努力做則會有些成就,有成就會受到鼓勵,就會有成就感及滿足感,這是人生最有趣的事。所以只有真正熱愛科學及喜愛科學的人,才需要從事研究工作。若是國中國小教育能如此的教育孩子,不要鼓勵所有的孩子只重視智育及升學,則真正做研究的人可能越來越少。



有個加州理工學院的教授在得獎時說,學校對我很好,給我做研究,給我錢,又給我好學生。我的一輩子渡過了很興奮、很快樂的日子,再也沒有什麼比做研究更高興的事。對於真正對科學工作有興趣,而且又能做出貢獻的人,從事研究工作,在人類未知的社會走出一條路的,也如同在原始森林中漫步、探索一樣,是那麼的有趣、值得的。

【Design】




昨天去誠品看書,看到一家感覺不錯的設計公司,理解美好生活的可能。

逛逛去!

推薦書》Japan Style




日本人不僅擅於創造風格,如果說他們是最擅於販賣「幸福感」的民族,大多數人也應該不會反對。在那些極具設計感的視覺外觀下,包含著貼近消費者需求的細膩巧思;所以一間店面、一塊蛋糕、一張座椅,都能勾起消費者的消費慾望,並且幾乎是讓人懷抱著滿滿的幸福感離開。讓消費者心甘情願且愉快地掏錢(且一來再來),不論你稱此為感性行銷∕風格行銷∕體驗行銷,日本人無疑是箇中高手。而在這樣如此精於「設計」的市場中,能居於頂尖地位、並且數十年甚至逾百年聲勢不墜的品牌,肯定更是高手中的高手。

  本書作者從時尚美學、創意設計、便利生活、美食、城市再造等五個層面精選了17個優質品牌和2大夢幻城市,以一個消費者的角度,去領略這些深諳設計、經營和顧客心理的品牌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務,並且悠遊在基於這種凡事講求極致的民族性和精神所延伸出來的未來城市之中,深刻體驗被美與幸福包圍的生活。

  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是行銷人員、品牌經理,也不是設計工作者,但僅僅作為一名遊客和觀賞者,我們也可以在這趟輕鬆的日本風格之旅中,理解美好生活的可能。



買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