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30, 2007

現代小朋友ㄉ造句邏輯

1 題目: 原來
小朋友寫: 原來他是我爸爸。
評語: 媽媽關切一下

2. 照樣造句
題目: (樹呀樹呀)我把你(種下)
小朋友寫: (湯圓湯圓)我把你(吃掉)
評語: 真是口愛


3. 題目: 一邊...........一邊...............

小朋友寫: 他一邊脫衣服,一邊穿褲子.
評語:他到底要不要脫還是穿阿



4. 題目:課本
小朋友寫:上課本來就很無聊。
評語:上課要專心


5 題目: 吃香
小朋友寫:我很喜歡吃香蕉。
評語:小心噎到

6. 題目: 從前
小朋友寫: 小明從前門進來。


7.題目: 天真
小朋友寫: 今天真熱。
評語: 你真天真

8.題目: 十分
小朋友寫: 我今天考十分
評語:我會跟你爸媽說

9. 題目: 其中
小朋友寫: 我的其中一隻左腳受傷了
評語:你是蜈蚣ㄇ~~



10. 題目: 一...就....
小朋友寫: 一隻娃娃就要一百塊
評語:老師笑到不行..

11. 題目: 一時
小朋友寫: 爸爸半夜一時0分時竟然還在喝酒。
評語:不錯 還會畫句點

12. 題目: 一...先....
小朋友寫 : 一馬當先
評語: 真是傻眼




13. 題目: 你看
小朋友寫:你看什麼看 ! 沒看過啊!

14. 照樣造句
例題:你(唱歌) 我(跳舞)
小朋友寫::你(好嗎) 我(很好)
評語:你在寫英文翻譯嗎??

15. 寫出跟數字有關的成語
例如:一心一意 七上八下
小朋友寫:四捨五入
評語: 這不是肯德雞..

16. 照樣造句
例題: 別人都誇我( ),其實我( )
小朋友寫: 別人都誇我( 很帥 ),其實我( 是戴面具的 )
評語: 什麼面具這麼好用???

17. 題目: 先...後........
例題:我先寫了功課,後來才去洗澡.
小朋友寫:先總統蔣公,後來死了
評語:回去罰抄100遍

18: 題目:好 ... 又好 .
小朋友寫::媽媽的腿,好細又好粗...
評語:那到底是細還是粗?

19. 題目: 陸陸續續~
小朋友寫: 下班了,爸爸陸陸續續的回來。
評語:ㄋ到底有幾個爸爸ㄚ?

20. 題目: 先...再...
例題:先吃飯,再洗澡
小朋友寫:先生,再見

21.題目: 天涯海角
小朋友寫: 妹妹亂跑跑到天涯海角.
評語: 你妹妹真會跑

22. 題目: 一直
小朋友寫: 我畫了一直線
評語:..................


23. 題目 馬上
小朋友寫: 我騎在馬上
評語: 馬上來找老師

24. 題目: 皮開肉綻
小朋友寫::停電的夜晚,到處很黑,我嚇得皮開肉綻!
評語:看到這句... 老師佩服你

25. 題目:欣欣向榮-比喻生長美好的樣子.
小朋友寫::我的弟弟長得欣欣向榮.
評語:孩子你弟弟是植物人嗎.

還有一個更瞎的…
小朋友寫: 欣欣向榮榮告白
評語:連續劇不要看太多

26. 題目: 謝謝....因為......
小朋友寫::我要謝謝媽媽,因為她每天都幫我寫作業....
評語: 原來你的作業是媽媽寫的!!!!!!!

27. 題目: 因為...所以...
小朋友寫: 因為蟑螂很蟑,所以我們叫牠蟑螂..
評語: 真是未來的主人翁呀...

28. 題目: 難過
小朋友答:我家門前有條水溝很難過
評語:老師更難過......

29. 題目: 如果
小朋友寫: 汽水不如果汁營養
小朋友寫::假如果汁不好喝就不要喝

評語: Orz.....


30.題目: 乾脆
小朋友寫:餅乾脆脆很好吃!
評語: (無言).......... =.=

31.題目: 天才-
小朋友寫: 我3天才洗一次澡。
評語:要每天洗才乾淨

32. 題目:一…便… 
小朋友寫: 我一走出門,對面就是便利商店。

還有一個更瞎的…
小朋友寫: 哥哥一吃完飯,就大便。

評語: 造句不要亂造...

33. 題目: 邊... 邊...
小朋友寫::我的左邊有人 , 我的右邊也有



34. 題目: 非常
小朋友寫: 我不知道非常是什麼意思。
評語: 不知道要問....

35. 題目: 因為...所以...
小朋友寫: 因為有爸爸媽媽,所以我才誕生在這世上。
評語: 扣5分....

36.照樣造句
例題:你(唱歌) 我(跳舞)
小朋友寫::你(殺人) 我(放火)
評語:思想有問題


37. 題目: 是.....也是
小朋友寫: 老師是老人也是獅子
評語:老師有在看喔

38.題目: .....又.....又
小朋友寫: 我的媽媽又矮又高又瘦又肥
評語:你媽媽......是怪物嗎?

誠品畫廊

誠品畫廊- Eslite Gallery

【4月3週又2天】

獎座拿不完的【4月3週又2天】,繼日前獲頒世界最「貴重」的「斯德哥爾摩國際影展」最佳影片青銅馬獎後,29日更傳捷報,再獲「美國獨立精神獎」最佳外語片提名。集眾多獎項於一身的導演克里斯汀穆基表示,當他榮獲坎城影展最佳影片金棕櫚獎後,羅馬尼亞全國上下舉國歡騰,大家都非常的興奮。而在他凱旋歸國之際,不僅受到總統的召見,還獲頒榮譽勳章以及象徵無上貢獻的城市之鑰,並盛讚他是羅馬尼亞之光。甚至因【4月3週又2天】在國際間的高知名度,羅馬尼亞政府還特別購買了1萬2千片的DVD,來當作餽贈外賓的國禮。

克里斯汀穆基也表示,由於羅馬尼亞的電影工業在脫離共產政權統治後急速萎縮,原先的450家戲院一下掉到僅剩40家不到,因此在羅馬尼亞經營電影是非常困難的。然而令他最開心的是,電影【4月3週又2天】在羅馬尼亞放映時受到家鄉同胞非常踴躍的支持,票房成績甚至大大的超越了當時同時上檔的【料理鼠王】。

此片前天在金馬影展首映,映後座談場面熱烈。導演克里斯汀穆基表示很榮幸這是台灣第一部上映的羅馬尼亞電影。而此次訪台是他第一次的亞洲行,大家都對他很好,他十分開心。座談會中,有觀眾問道:「為什麼劇中人物不使用保險套避孕?」導演表示因為在當時的羅馬尼亞社會下,人民貧窮保險套取得不易;再加上政府鼓勵生產,規定45歲之前不得避孕,因此戴保險套做愛被視為「犯法」!事實上,羅馬尼亞政府甚至立法規定每戶人家至少需生育4個小孩,而當生到第10小孩後甚至還可獲頒一面獎牌!也因此,當共產政權垮台,墮胎合法化後,光是1990年一年之中就有超過100萬的婦女墮胎,數量十分驚人!

克里斯汀穆基表示,他對【4月3週又2天】的最大心願就是希望羅馬尼亞政府可以比照法國政府,能到各個學校播放。因為當這部片在獲頒法國國際教育電影獎後,法國政府就將這影片安排到各個學校播映,作為教育青少年的最佳教材。在奪下坎城金棕櫚獎之後,克里斯汀穆基的「行情」大好,不但吸引了好萊塢的經紀公司與他接觸,甚至連寶萊塢也開始對他頻送秋波。金馬獎執委會主席焦雄屏聽到後打趣說,乾脆來和台灣合作拍片好了。這部引發觀眾熱烈討論的新片也將於12月7日正式上映。

Wednesday, November 28, 2007

在地名人嚴選道地味 三代祖傳的風城小吃

每位朋友到新竹拜訪建築師葉榮嘉時,去的時候肚子扁扁,回家途中時,肚子卻飽乎乎鼓脹著;而且雙手必定拎滿各類小吃,臉上笑呵呵非常有滿足感。追根究柢,這才發現原來是跟葉榮嘉飽嘗了一頓新竹小吃之旅。

老在地人的精選美味

葉榮嘉不喜華宴,巷弄的小吃攤反而是他追尋美味的所在;尤其,「你別看這些店黑黑暗暗,小小一間,這款味(台語,這種味道)才是好味,也是新竹美食的一種藝術。」簡單的湯麵、滷肉飯,甚至是一個車輪餅,或一杯用心的綠豆沙牛奶才能深得葉榮嘉的心。

葉榮嘉總喜歡帶著來訪的好友吃遍道地的新竹小吃美食;在探訪小吃前,葉榮嘉心中總有一個譜,挑的店還不是著名的新竹城隍廟前的小吃攤,而是他以老在地人,挑出在地三代歷史的老味道,且四處找尋小吃美食所發掘的小店。

這次隨著朋友到訪,葉榮嘉以城隍廟為中心設計行程,稍微走點路、或是不用五分鐘的車程,且哪家店該先該後,哪些要當點心,葉榮嘉全安排妥當,跟著葉榮嘉吃新竹小吃,可說是吃得心滿意足笑呵呵。

抵達第一站、新竹市城北街的北門炸粿,葉榮嘉已吃了幾十年,是從北門炸粿第二代老闆吃到現在第四代接班人的味道。第三代老闆翁晃焱已經七十歲,和葉榮嘉是認識多年的好友,現在讓第四代大兒子翁文芳接棒後,翁晃焱就很少辛苦地站在店前、展現六秒完成一個炸粿的獨門功夫。

炸粿不用麵粉用米漿

葉榮嘉時常抽空至店內吃上幾味,常點的就是北門炸粿的招牌小吃——肉粿與蚵仔嗲。肉粿與蚵仔嗲的作法大同小異,先舀上一湯匙的米漿,以手包覆大量蔥花與豬肉的是肉粿,而蚵仔嗲則包著蚵仔;再淋上一匙米漿下大油鍋油炸,簡單一顆肉粿,外酥內嫩,趁熱吃尤其是略微燙口吃時最美味。


北門炸粿不是用一般麵粉,而是用傳統的米漿包覆食材油炸。(圖片提供/今周刊)

北門炸粿不是用一般麵粉,而是用傳統的米漿包覆食材油炸,故風味迥異於常見攤販的油膩與乾澀感,用濃稠度較低較稀的米漿反而凸顯炸粿的特色,外皮酥脆、內餡卻能鮮嫩入口。

此外,除了炸粿,還有地瓜片、芋頭片、芋頭糕、米糕、肉粿、蒜頭蔥等炸物可挑;翁晃焱特別推薦炸蒜頭蔥,尤其建議在十、十一月時趁甜美時炸來食用,其水分足夠且鮮甜,炸起來口感更是獨特。

第二站來到鄰近城隍廟的阿榮切仔麵,老闆劉木榮的父母親是新竹著名小吃、大同路七十年老店好吃麵的店主。劉木榮從父母學得了好手藝,也在附近開了掛自己名的店吸引饕客上門。

切仔麵店的全豬大餐

來店的客人多半會點切仔麵或切仔米粉,其湯頭用豬大骨熬,再點上幾盤豬類小菜,像是豬耳朵、豬舌、豬肝等小菜,可在此品嘗到所謂的一隻豬吃透透。葉榮嘉特別推薦阿榮切仔麵的粉腸還有豬臀部附近的三角肉;尤其是三角肉,每隻豬的分量不多,肉質稍帶肥肉,口感卻極嫩,成為當地人與饕客必點的小菜。


阿榮切仔麵湯頭用豬大骨熬,三角肉稍微帶點肥肉,口感卻極嫩。(圖片提供/今周刊)

惟一令葉榮嘉深感遺憾的是,早期好吃麵還保留加志粥;用特製材質的容器熬成的粥,葉榮嘉形容其味綿密,高湯入味深。但因加志這類東西已不再生產,而讓這好料理斷市,現在則吃不到加志粥,令他十分惋惜。

正宗新竹味的滷肉飯

第三站則是以滷肉飯出名的竹塹小吃部。還沒進這家店前,葉榮嘉特別念念不忘不時提醒,並特別叮嚀說,「你別看這店面黑黑髒髒的,這滷肉飯才是新竹人正港的古早滷肉飯。」

竹塹小吃部原本是土地公廟榕樹下的小攤販,在都市計畫拓寬馬路時遷到斜對角的店面,一做就是三代好幾十年。第三代接班人楊錦和說,「葉伯伯(指葉榮嘉)與我爸很熟,每次都會帶著很多朋友一起來捧場。」

三十多歲的楊錦和,每日總是忙進忙出,滿頭大汗,雖頭髮凌亂、動作粗獷,但他招呼客人時臉上總有親切的笑容;也因店內風格走粗獷路線,有如武俠小說中的客棧,來店客人亦豪爽地大口扒飯、大口喝酒。

葉榮嘉到竹塹小吃部,時常是點上一碗滷肉飯加滷蛋,再來一碗白菜滷與苦瓜排骨湯,切上一盤老闆自製的香Q粉腸,與好友大快朵頤一番。

葉榮嘉極力推薦滷肉飯上頭的滷肉汁;一鍋濃稠不見底的滷肉汁,是三代傳承下來的味道,也是葉榮嘉小時經常吃的懷念老味道。另外還有店內特製的粉腸,口感扎實且彈牙,是在其他地方很難吃到的好味道。

黑貓包名字來自黑貓美人

吃完三家正餐後,第四站葉榮嘉挑的是北門街的黑貓包,葉榮嘉笑說,「通常買包子的客人排隊排很長,若看到開賓士車來買肉包的大概就是我。」幾十年前,黑貓包第二代傳人蘇葉傳聞是竹塹三大美女之一,早期美女又稱黑貓,故取名為黑貓包,與成家肉粽、汕頭沙茶牛肉並稱新竹三大小吃。

而黑貓包價格始終如一,二十六年前就是二十元,現在還是一個黑貓包二十元,連老闆蘇守雄自己都形容,黑貓包早期是高貴食物,現在反而成了尋常點心。內餡肉依舊以黑毛豬肉為主,不過包子製作已用機器取代過去的手工製作,好應付每日客人大量採購。

通常來買黑貓包的客人除了當地人,多數則是觀光客大批帶走,假日一天可賣出一萬二千個,平常時候則可賣出六、七千個。由於客人以帶至外地居多,老闆則建議,黑貓包麵皮較厚,不若市面肉包易因碰水而變爛,即使是冷凍後二次再蒸,只要噴點水在肉包上蒸熱,就能像第一次蒸熱一樣的口感。

第五站是屬於結尾前的點心,葉榮嘉特別挑了一家開店不久,卻讓他讚不絕口的紅豆餅,万丹紅豆餅。老闆何小姐四年前為了就近照顧小孩,在小孩就讀的國小旁開了這家万丹紅豆餅,結果被葉榮嘉在探尋小吃時找著,成為可推薦的新竹特色紅豆餅。

紅豆餅與綠豆「粒」牛奶

何老闆曾開過蛋糕店,研習婚禮專用的藝術蛋糕,故在做紅豆餅時,比起其他車輪餅攤販,紅豆餅的厚度就超過一般業者的一.五倍,內餡扎實也多出一倍,一口咬下,可深刻感覺內餡多到滿出來的享受。

何老闆還分享一個獨門祕訣,若是要放著晚點吃,只要放微波爐一分鐘,想吃口感酥一些,則可先讓烤箱預熱、烤兩分鐘,就能吃到外皮酥脆口感的紅豆餅。

吃了一堆正餐點心,最後一站葉榮嘉特別帶著朋友一解吃完食物的口渴,特地選擇林森路與西大路交叉口的三十年老店本味木瓜牛奶。現任老闆柯明福,人稱小柯老闆,已是本味木瓜牛奶第二代,葉榮嘉與小柯認識十年,葉榮嘉尤其喜歡本味木瓜牛奶賣的綠豆沙,他形容,綠豆沙得一粒一粒喝出綠豆的口感才叫作沙;本味的綠豆沙不僅粒粒分明,口感更是濃郁。

本味的招牌飲料有兩種,一是綠豆沙,二是木瓜牛奶,兩者的共通點就是入口皆有濃到化不開的口感。這裡的飲料沒有摻雜過多的添加物,如綠豆沙純以綠豆、牛奶,甚至也不加水就做成綠豆沙,故喝來可改名為綠豆「粒」飲料,完全打翻對綠豆沙的既定印象。

朋友跟著葉榮嘉吃下來,幾乎一定得飽到隔天,而且雙手還能拎著葉榮嘉堅持要給朋友帶回去的小吃,重點是,每家的小吃攤美味又有特色。可見葉榮嘉不僅好客,也以自己發掘的在地小吃風味征服來訪朋友的胃,讓人充分留下在地美味的好印象。

█【北門炸粿】
北門炸粿不是用一般麵粉,而是用傳統的米漿包覆食材油炸,外皮酥脆、內餡卻能鮮嫩入口。
新竹市城北街15-17號
聯絡電話:03-5220471
營業時間:14:30?23:00

█【阿榮切仔麵】
切仔麵湯頭用豬大骨熬,三角肉稍微帶點肥肉,口感卻極嫩,成為當地人與饕客必點的一道小菜。
新竹市仁德街6號
聯絡電話:0910172923
營業時間:11:00?21:00

█【竹塹小吃部】
極力推薦滷肉飯上頭的滷肉汁;一鍋濃稠不見底的滷肉汁,是三代傳承下來的味道。
新竹市集賢街78號
聯絡電話:03-5228824
營業時間:05:30?21:00

█【黑貓包】
黑貓包麵皮厚,不若市面肉包碰水即爛,內餡肉依舊以黑毛豬肉為主。
新竹市北門街187號
聯絡電話:03-5233560
營業時間:11:00?凌晨2:00

█【万丹紅豆餅】
紅豆餅的厚度超過一般業者的1.5倍,內餡扎實也多出1倍。
新竹市民族路33-12號
聯絡電話:0919443100
營業時間:11:30?20:30

█【本味木瓜牛奶】
招牌飲料有綠豆沙與木瓜牛奶,兩者的共通點就是濃到化不開的口感。
新竹市林森路104號
聯絡電話:03-5235280
營業時間:08:00?24:00

揭露》王永慶與廈門人的愛恨情結

廈門人直說,「他利用我們廈門玩兩面手法,自己在台灣賺了錢,卻拖垮了廈門的發展。現在廈門土地貴,誰來投資都一個樣,王永慶,一點都不希罕! 」在廈門,台商投資最大的是陳由豪,「你們台灣人嫌陳由豪名聲不好,但在廈門人眼中,王永慶跟陳由豪名聲差不多。」

最近,台塑集團在中國的幾項重大投資案又受到國內媒體的關注。一是,醞釀二、三年,王永慶一心一意想要在中國拿下輕裂解生產執照,以及年產量一百二十萬噸的大乙烯廠,上周由寧波市政府透露,確定胎死腹中;但是王永慶爭取十年,想要在中國蓋醫院的夢想,卻已成形,第一間廈門長庚醫院確定將在今年十二月正式開幕。


去年10月,王永慶首次由金門小三通赴廈門,除巡視廈門長庚醫院工程進度,也對廈門留下深刻印象。(圖片提供/今周刊)

這兩項大型的投資計畫,一個成功,另一個受挫,恰恰好凸顯王永慶進軍中國十六年來無限辛酸的歷程。

計畫的緣起,都要從廈門的海滄區講起,其中長庚醫院的投資,輾轉經過十多年,終於回到廈門落地生根;而當年也是因在海滄投資石化業受阻,不得已另尋浙江寧波從頭開始,卻因時局種種變化,讓王永慶也想從中國石化業最上游作起的心願成了泡影。

從今年年初開始,每隔幾個月,中國媒體就會出現「廈門長庚醫院即將在十月開幕」的訊息。直到九月底,當地人也開始感受到,廈門長庚醫院積極籌備的動作。

面對台灣媒體異常低調

九月底,廈門長庚醫院開始進行敦親睦鄰的動作,在海滄區的公安單位「新陽街道辦」辦義診,同時並在十一長假前進駐當地各小學作衛生教育與義診。當地人說,「這是我們這兒的規定,醫院開診前,都必須替居民義診。」這些活動,廈門長庚醫院都會發新聞稿給當地的媒體,希望能幫忙宣傳採訪。

連廈門長庚醫院以簡體字印製的簡介中,也都特別註明「預定將於二○○七年十月開始營運」。動作頻頻,顯見廈門長庚醫院對開幕的慎重,因為這是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晚年最在意的夢想之一。

本刊記者特別於日前前往廈門,見證王永慶的夢想成真之景。不過,來到現場,廈門長庚醫院工作人員,以開幕時間未定,態度十分低調,甚至還說,「如果是當地(中國)媒體來拜訪,我們一定好好招待,但你們是台灣來的媒體,我們就恕不接待。每次只要台灣媒體上有些風吹草動,我們母集團就會被台灣政府關切半天。」還特別強調,「你們已經算是特別禮遇了,其他媒體來的時候,五分鐘之內就被請出去,你們已經在這兒(辦公室)坐了半小時。」

近年中國醫療產業迅速發展,在廈門尤其明顯;主要道路的路邊,每隔一、兩百公尺就有包括整型外科、口腔科(牙科)、眼科等各式醫院的廣告招牌,甚至還有利用大型T霸,標示著「某某醫院就在此」。廈門工業活動不發達,開醫院就如當地人稱的「已成了炒股票之外的全民運動」。廈門長庚醫院恰恰趕上這波風潮。

即將開幕的廈門長庚醫院坐落在海滄區北邊,臨馬鑾灣,原本是鹽田;從市區驅車前往,比從台北市區到天母榮總的車程略長一點。醫院隔著一條狹長的綠帶外就是海邊,目前還有不少養殖的魚塭,乍看之下,與雲林麥寮六輕景色接近,這裡原本也是為了開發工業區填海造陸而成的。醫院主體色調是磚紅色,與台灣半數長庚醫院一樣,也是由王永慶的前女婿劉培森所設計,在新興荒涼的工業區內,極具現代感的建築,顯得很突兀。

台商企盼 當地醫院反彈

廈門長庚要開幕,當地的台商都引領企盼。有位台商說,前幾年太太懷孕腹痛,送去當地的醫院檢查,結果老公不過出去吃個飯,二十分鐘回來後孩子就剖腹生了出來,醫生還順便把太太結紮了,完全沒有詢問產婦或家屬的意見。之後住院,病房內廁所都是蹲式,每次上廁所都得冒著傷口裂開的風險。

但對當地的醫療院所來說,卻如臨大敵。廈門原本就有第一、中山兩間大型醫院,病床數也在兩千床上下,但是醫院老舊,廈門長庚光是將要開幕供門診與五百床病床的醫技樓,占地就是當地醫院的兩倍大。

廈門長庚在二○○五年核准設立,據了解,核准前夕,廈門市政府特別找了當地醫院主任級以上的醫師開會,共商「如何對付廈門長庚醫院」;當地醫療業者紛紛表示,「長庚醫療水平太高、競爭力太強,極度不樂於見到長庚進駐。」雖最後,基於「廈門長庚會促進廈門的醫療發展,才勉強接受。」但為了保護現有醫療院所,廈門市政府還是作了限制,「不可找廈門籍的醫師;雇用的醫師薪資不可高過當地太多,以免人才全被吸走。」不得已之下,廈門長庚才被迫在北京、上海等地招募醫師。

醫療同業多少能體會台灣長庚的經營實力,但一般廈門人卻普遍對王永慶「很感冒」。廈門人講到王永慶三個字就很不以為然,因為「王永慶已經騙了廈門人十多年的感情。」為了要讓王永慶蓋醫院,海滄區的養殖戶講得直接,「他們這麼搞,不知讓我們少賺了多少錢。」

而更早在一九八九年王永慶專程去拜會鄧小平,打算一口氣在廈門海滄投資石化業七十億美元,隔年一月廈門就為王永慶啟動開發海滄的「九○一工程」。當地人想到這兒就生氣,「當時中央大筆一揮,在海滄為王永慶一口氣畫了一百平方公里的地,跟廈門市島內幾乎一樣大,就等著他來投資。而且當時堂堂的國務院總理李鵬,還專程到廈門,替他掛名海滄計畫區的主任,這是何等盛大的事。」

廈門人怨恨王永慶悔棋

「那時廈門也積極想要發展,一聽王永慶要來,高興的不得了,趕緊就在海滄整地,好幾座山頭都給推平了,附近農村的地也都強制徵收了,就巴望著他早點來。結果台灣讓他蓋六輕,他一下就不來了,海滄晾在那兒空等七、八年,才又重新規畫成現在的模樣。」

廈門人直說,「他利用我們廈門玩兩面手法,自己在台灣賺了錢,卻拖垮了廈門的發展。現在廈門土地貴,誰來投資都一個樣,王永慶,一點都不希罕! 」在廈門,台商投資最大的是陳由豪,「你們台灣人嫌陳由豪名聲不好,但在廈門人眼中,王永慶跟陳由豪名聲差不多。」

九○年代初期,王永慶也在台灣到處找地要蓋六輕,從宜蘭利澤、桃園觀音,一路受阻。王永慶中國行被國內媒體曝光後,受到莫大壓力,避居美國兩年不願回台,還三度上萬言書向台灣政府抗議,最後才在雲林麥寮落腳。近幾年台塑集團的確靠六輕賺了大錢,王永慶進軍中國的夢也未曾稍歇,但這過程中,實實在在地傷了廈門人的感情。此次長庚醫院重返廈門,首要的課題應該是與廈門人重修舊好。

其實,光是海滄計畫,當年王永慶也投入了約人民幣五億元,據了解,為了開發海滄先繳了數千萬美元的保證金,廈門市政府原本要退還,但王永慶不肯收,轉作設立當地集美大學的經費,稍稍舒緩了廈門人的情緒。

這十年來,台塑集團投資中國依舊小有斬獲,捐助也未曾少過,陸續捐助近兩萬間希望小學、七十萬美元的人工電子耳;去年好不容易傳出,寧波的石化園區有希望拿到石油輕裂解廠的執照,正準備興建大乙烯廠,再複製一個麥寮六輕,卻因能源產業當紅,中國政府還是決定讓自家人中石化接手。對王永慶來說,投資永遠受限於政治與產業環境的變化,一得一失之間,感受自是十分微妙。

7-ELEVEN,搶攻日常消費品版圖

【作者/王念綺】

零售通路霸主,挺進上游搞品牌



(攝影/李芸霈)

一瓶17元的茶飲料,推出短短一個月,竟狂銷了320萬瓶,創下5440萬元的業績,是誰有這本事?


這是7-ELEVEN統一超商推出的自有品牌茶飲料系列,憑藉全省高達4651家的強勢通路,打贏漂亮的第一仗,接下來,至今年底,7-ELEVEN更將一口氣推出食品、飲料、一般用品等兩百多項自有品牌商品。通路業者,已不再滿足於只是個交易平台。


事實上,大家熟悉的思樂冰、大亨堡、御便當等鮮食,與原味覺醒、台灣回味系列零食等,也是7-ELEVEN過去曾推出的自有商品,但過去所挑選的品項,大多是沒有領導品牌的商品,如今,連殺戮的紅海──茶飲料市場都硬闖進來,7-ELEVEN究竟在盤算什麼?


大戰開打,自有品牌創造差異化


「商品大同小異,行銷方式如促銷、集點送公仔等都容易相互模仿,只有自有品牌才能創造長期性的差異優勢。」7-ELEVEN統一超商行銷群總經理陳瑞堂,點出這回主打自有品牌的主要意義,就是期望結合自有品牌與全國品牌,形成長期差異化的商品組合。


都會區的任何一條街,三、五家便利商店不是新鮮事,每個通路業者,都要想方設法,從消費者縮小的口袋中,擠出更多錢來。今年第三季,全家便利商店整併福客多,斥資4億購買180家店鋪營業權,年底將全數改裝完成,全家的店數將達到2239家,拉近與7-ELEVEN的差距。


全家便利商店也採商品差異化策略,由Fami國際線與獨家販售商品等兩項方式雙路並進。國際線導入進口商品並以主題活動方式進行;另外更與國內廠商如波蜜、味全等積極洽談,推出專為全家的獨家販售商品約50項。


面對競爭對手急起直追,不同於大賣場的自有品牌商品走低價折扣路線,7-ELEVEN的自有品牌,不僅要便宜,還要讓消費者感受「高價值感」,但低價日常消費品,如何創造高價值感?


7-ELEVEN決定拚設計。一瓶17元的茶飲,比一般茶飲便宜3元,包裝卻是委由日本設計。


國內優秀的包裝設計師,紛紛投入精品等高價產業,一般消費品產業的設計真是少之又少。比其台灣商品包裝了無新意,日本便利超商貨架上的商品包裝琳琅滿目,商品光是靜靜地待在貨架上,都讓人忍不住買來嚐鮮一番,包裝的設計正是其吃香關鍵!


3秒決斷,精緻包裝抓住消費者


之前7-ELEVEN尋找台灣公司設計,但出來的成品總是差強人意。他們觀察日本的設計資源眾多,市場上更有許多SOHO族、中小型專業設計公司,幾度比較下,從中選出3、4家設計公司,委託其進行自有品牌的包裝與產品設計。


一罐17元的飲料也需要特別設計,成本划算嗎?「大量販售,設計費用占產品成本不到0.1%。」陳瑞堂毫不遲疑的說。這回7-ELEVEN主打自有品牌,不需其他行銷資源的挹助,光靠漂亮的設計包裝,在店頭陳列,就成為與消費者溝通的最佳媒介。一張海報頂多可貼二到四星期,但產品包裝卻成為無聲的行銷術,排列在貨架前不斷吸引著消費者的目光。


3秒鐘,決定勝負。當顧客站在銷售架前3秒,就決定商品是否能引起興趣,包裝上的視覺衝擊,將影響購買行為,導致產品壽命愈來愈短暫。


懷舊穿新裝,打動你的心


陳瑞堂指出,百事可樂PEPSI的目標顧客為年輕族群,過去一百年來,鋁罐包裝只換過十次,但現今每隔數週就得更新一次。未來甚至考慮推出香味鋁罐,讓顧客拉開拉環時,陣陣產品口味的香氣將撲鼻而來。受到這種潮流影響,現今7-ELEVEN自有商品,例如嚴選素材系列,每年都會換一次包裝,一方面是為了增添新鮮感,同時讓消費者知道那是原來的商品。


成功的包裝,不一定要繁複或花俏,而是要打動消費者的生命情境。五年前,7-ELEVEN推出五年級的懷舊系列,迅速走紅,但消費者求新求變,這次卻採用現代設計風,試圖將傳統產品現代化,例如原味覺醒系列的傳統零食,如豬耳朵、卡哩卡哩等,給老商品穿上現代感的新衣。


除此之外,包裝設計更要融合流行元素,如LOHAS(樂活),標榜無添加、天然等有機概念,讓一包普通蜜餞,經過外袋的素雅設計,變得氣象一新,使人食指大動。


掌握通路,卻又大力推廣自有品牌,不擔心引起通路與產品廠商間的緊張關係?7-ELEVEN不否認會給同業造成壓力,但預期這將會像是國民便當的效益一樣,成為迫使其進步的動力。


截至年底,7-ELEVEN將推出228項商品,預計創造40億業績。到了2008年,更打算將自有商品的品項提升至500項,占全店商品比例的25%。「自創品牌商品倘若受到歡迎,也不排除進軍其他通路。」陳瑞堂對此寄予厚望。


參考日本7-ELEVEN自有品牌的巧克力,是由巧克力王國瑞士進口、日本廠商製造,其售價甚至比全國性品牌來得貴。現今自有品牌委託一般工廠生產的7-ELEVEN,下階段也可能朝向日本設計、第三國製造、台灣銷售的模式。

排行教養學

【文/吳錦勳】

美國企業領導人43%是老大,美國第一批NASA太空人91%是老大,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美國總統53%是老大,兩岸領導人75%是老大,諾貝爾獎科學類得主40%是老大;你知道,家庭排行會影響你未來的成就嗎?


今天,我們要討論的題目是,你是老大嗎?


我沒開玩笑,你在家裡排行老大嗎?再請你去問問,公司裡的主管,老大比例有多少?


你知道,家庭排行順序,會影響你的智力、競爭力、甚至財富嗎?


老大智商高、成就高?


享較多家庭資源 多為贏者圈常勝軍


這是一份今年最新的研究報告,由兩位挪威學者,在國際知名的《科學》期刊聯手發表。這份研究,打破半個多世紀有關排行的爭論。他們統計二十四萬多名入伍新兵的智力,得出「老大比弟妺聰明」的結論:長子智商平均比次子高二‧三分(家僅二子),而次子又比老三高一‧一分(家有三子)。


這份研究裡的「老大」,不限定第一個出生的小孩,還包括在家庭中被當成老大養育的孩子,也就是「功能性長子」(functional firstborn),包括哥哥過世的次子、東方社會裡的長男。

美國排行權威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薩洛威(Frank Sulloway)這麼詮釋智商二‧三分的差異,他說,它等同於全美入學關鍵性的SAT測驗每一科能多考十五分,也表示老大比老二高一‧三倍的機會可以進菁英學校。


「有一年哈佛大學開學首日,教授請班上是家中老大的同學起立,只有兩成沒站起來。」一名紐約大學心理學教授曾舉例。


「排行不是占星術,但它對一個人未來成為什麼,具有持續一生的影響力。」研究排行的美國知名心理學家雷門(Kevin Leman)說。


老大不僅智力偏高,也是贏者圈的常勝軍:他們最有權勢,美國總統有五三%是老大,兩岸領導人七五%也是老大(李先念、楊尚昆除外);老大容易獲得高學術成就,一百二十八位諾貝爾獎科學類得獎者,有四○%是長子(一九○一至一九七九年統計);也是CEO主要族群;更是高穩定素質太空人的最大班底。根據調查,他們還比弟妹更有錢,平均收入高一%。


看到這裡,很多非老大的讀者應該很不服氣。為何老大占盡便宜呢?


家庭規模與子女素質專家布萊克(Judith Blake)提出「資源稀釋模型」:每個家庭中,父母的時間、金錢、精力都有限,隨著子女數量增加,資源逐漸被稀釋。而資源投資多寡,卻直接影響子女認知發展,也牽動其日後成就。


在這個模型中,老大具有「先行者優勢」。在競爭理論中,先行者一旦取得利基地位,就占據了取得技術、資源的管道,也因為攀升的學習曲線,後繼者的機會越來越少。因此,對先行者而言,「成功是成功之母」(Success breeds Success)。


老大就是先行者,他不僅是家庭的第一個孩子,其出生後的若干年,都享有父母「全神貫注」的澆灌培育,包括高頻度的互動、高度的期待,因此相對具有優異的語言認知能力,他也懂得如何與父母溝通,甚至以父母為模仿對象,有強烈動機完成父母期待,因此容易取得父母的認同。即便後來弟妹陸續出生,但老大的先行者優勢,很難被超越。


老大是天生領導者? 易被養成責任感、自信特質


從各種研究看來,老大優秀,並非「天縱英明」,而是和父母的期待、教養方式有關。


心理諮商師王浩威的大哥王浩一是長男,從小就要開火燒菜,扮演照顧者,他說:「料理不只是把飯煮熟,而是各種關係的調配。」他負責指派任務,誰洗菜、誰備柴火、弄碗筷等,都是一個領導者的協調統合訓練。


老大向父母學到的技能,照顧管教弟妹、設定界限,在長大擔任領導者時也用得上。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和大弟、正崴集團董事長郭台強,就有著迥異的個性。老大郭台銘被國際媒體比擬為「腓特烈大帝」,具有超強的意志與執行力,而老二郭台強則性格溫和,重視人和。幾年前,喬丹(Michael Jordan)旋風襲台,郭台強不但花錢買體育用品抽入場券,還帶孩子排隊看喬丹。郭台銘在尾牙便公開說,這種不理智的行為,換作他兒子,「一定會被他打一頓」。


紐約大學心理學教授丹特那(Ben Dattner)針對「領導力特質」(智力、責任感、自信心、以及適應力)研究發現,老大在前三項都表現得比弟妹好,這也是領導者的重要特質。


其中老大最被讚揚的特質,在於「盡責」,並且有堅持到底的決心。雅芳全球總裁鍾彬嫻,是美國企業界最有權力的華人女性之一。身為長女的她,就具有老大高度的自我期待、旺盛的權力意志、勤奮認真的毅力。從小,她母親也教她,「堅忍不拔,永不放棄。」


既然種種證據都指出老大如此出眾,那麼,父母是否可以把每個孩子都當成老大來養呢?


我們必須指出,這種期望是不切實際的。首先,出生順序是老天注定,資源稀釋模型又已經告訴我們,老大本來就擁有先行者優勢。


把每個孩子都當成老大養? 讓手足趨異發展,才能減少爭寵



教養子女是日積月累的過程,父母應覺察排行差異,鼓勵子女趨異發展。(照片提供/商業周刊)

「父母不可能,也沒必要,把每個孩子都當成老大養,每種排行其實各有優點。」王浩威指出,最好的做法,就是利基分散,鼓勵孩子適性發展,因材施教。


這主張是有所依據。科普名作《雀喙之謎》(The Beak of the Finch)書中指出,達爾文發現十三種加拉巴哥地雀,經過數百萬年的演化,鳥嘴會發展出各種外型,以便從變幻莫測的生態環境,找到符合自己最大的利基。


同樣的,手足發展就像鳥嘴,會找出自己的特色。例如,老大多半習慣「收斂思考」,他們喜歡從差異中找到唯一、固定的解答,傾向捍衛權威。而弟妹們則喜歡「趨異思考」,他們所做的每一件事,包括興趣、態度、認知模式,都在找出自己不同於老大的特色。


薩洛威說,這就是所謂的「家庭利基」(family niche),孩子會採取不同的策略,吸引父母注意。這就像經典老電影《真善美》中,新來的家庭教師瑪莉亞,正被七個孩子搞得焦頭爛額,她不解的問愛作怪的孩子:「為什麼你們總是搗蛋呢?」小鬼頭們不假思索回答說:「這樣爸爸才會注意我們啊!」



一對一互動 透過獨處,可以看到孩子,不同的優點,幫助他們適性發展。(照片提供/商業周刊)

懂得讓子女根據「家庭利基」趨異發展,父母就可以據此給予不同的資源,王浩威說:「需要資源不會太過雷同,各取所需,可以少去互相爭寵情況。」


換言之,父母瞭解排行形塑孩子個性的因素後,可以介入微調,一方面避免資源過度傾斜,拉大差距;二方面避免排行帶來的缺點,放大排行產生的優點。


杜書伍說:「人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父母講任何一句話,好的壞的話在空中亂飛,孩子像是沾黏的膠一樣,出來可能是灰的、黑的。」他提醒,很多父母對排行的影響習而未察,順隨習慣,給孩子不平衡的要求。「必須刻意調整,避開自然力,不要產生不平衡情況。」

慎挑衣 石大宇成超級衣架子

【文/盧怡安】

說實在,設計精品界中的名人,「清庭」創辦人石大宇並非長得帥的萬人迷,但家族基因遺傳下來的講究,和他獨到的美感,讓你一眼就覺得他有型。


穿起西裝規矩合宜,能使企業人士認同,卻大膽使用男性少見的紫色並細心經營出貼切的季節感。他也是國內有名的哈雷族,跑遍世界精心篩選出來的皮衣裝束,不是光耍帥,而是行內人羨慕到流口水的正統行頭。至於他私底下最常穿的休閒裝,展現了他對新事物的好奇心,也成為讓他看起來比較年輕的原因。


藏在領結的家學


祖父為重慶望族石榮廷,與當時知名畫家徐悲鴻一家往來密切,是民國初年很懂美感的政商名人,石大宇的父親受其影響並長年留居上海,對穿著非常講究。


二十多歲要赴紐約念書之前,石大宇的父親把他叫到跟前,其他什麼話都沒多說,只教他一件事,就是如何打領結(Bow Tie),並嚴厲的跟他說,絕對不准買打好的領結領帶。


穿衣加分的美學



石大宇/年齡:1964年生/經歷:珠寶品牌Harry Winston專任設計師/現職:清庭創辦人
(照片提供/商業周刊)

承襲嚴格家教,他雖見識過許多設計界、時尚圈名人、奇才的特殊穿著,但他選擇衣著的原則,尤其是正式西裝,卻是「恰當」二字。「恰當比貴,重要多了。」他嚴肅的說。


要做到恰當,了解自己是絕對必要的。最簡單基本的,是對自己外型的研究。像他自己,石大宇很知道他跟別人比起來,脖子比較細長;身高一八三公分,雖稱不上特別高,但是手特別長。


也因此,他在日本看上的襯衫,即使拿來最大號的,袖子經常蓋不住手腕。襯衫袖口若比西裝短,看起來反而失禮,且顯得手好像少一截。真正合身的,往往要赴義大利訂做,找到對的款式,如遇知音,他常常一口氣卯起來做個五、六件。


還有注意到脖子細長的特點,他會細心選擇較高且合的襯衫領。穿戴整齊時,絲毫看不出來,但領帶拿開,襯衫領口扣竟然高達三個,可見要是選了一般的領子,脖子露出來的部分會有多怪。「我們的脖子不是圓柱體,而是像圓錐下半部,上面是比較窄,下面比較廣。」他解釋。要是襯衫領口不能服貼他的頸子,出現一點點縫隙,他都不買。拍照時我們特地觀察了他這一點,發現緊密服貼的領口,確實看起來比較英挺而正式。


一般人該怎麼入門呢?石大宇建議,缺乏色感的人,一開始就是買一件好一點的棉質白襯衫,「可是不要懶,就是要燙好。」領帶就選擇經典的斜紋,同一條上顏色不必多,最多就是兩種互相搭配。合季節的色彩,秋冬看不到粉紅色,映上眼簾的是橘、棕、墨綠,春夏則充滿奔放的色彩,桃、粉、綠、黃。


選擇服飾的第二個重點,石大宇說,是取悅自己,讓自己感動。


有時可能是在一件衣服內裡的細緻上,了解服裝設計師的用心;有時也許是在一雙皮靴的厚底上,發現時尚設計師對重車文化的研究和體貼。「痛哭流涕也好,哈哈大笑也好,要讓你有所感動,那才是你該買的。」他討厭跟從流行,也厭惡照抄雜誌的參考文化,他認為,如果自己都沒有感覺,那麼何必穿。


維持年輕的哲學


少年白、法令紋又深的石大宇,臉看起來比實際的四十三歲要老成,但穿上那樣一件休閒襯衫,至少年輕活潑一點。他說,保持對新事物的好奇心,讓他感覺年輕。但談到真正讓他開心的,莫過這位重車迷,買到自己喜歡的皮衣那一刻。


穿皮衣是男人耍帥的時候,但石大宇很少選擇時尚品牌,柔軟舒適而亮麗的皮衣,反而挑那種很厚很重的傳統皮衣,看起來又黑又硬,緊得不得了。「騎重車的,絕對不能穿那種薄薄軟軟的皮衣,風會灌進去,也禁不起摔一下。」「皮衣就是要緊,不能忍受這一點的,就不酷!」


前一、兩個月他在法國買到符合要求的新皮衣,但拍照時看來已摺痕累累,很舊的樣子。石大宇解釋,那是刻意要穿舊它,好讓這件皮衣適應主人身體的線條,術語稱為「Break In」,他這一個月來,每天回到家,做事都穿著它,好不容易才穿出它的生命。我想這過程絕對不會舒服,但他甘之如飴,比什麼都快樂。


經過他下工夫的緊身皮衣,最明顯的就是下到腹部的線條緊實合身,很有精神,上臂的袖子尤其服貼。石大宇半開玩笑說,他年紀大了,肚子也有了,只有穿皮衣時看不見。


在攝影棚裡,石大宇的西裝、皮衣,正式、囂張或凸顯年輕,每種風格都很到位。旁人稱讚他「天生衣架子」,不見得是事實,因應自己體型和個性喜好留心的各種細節,才是讓他超有型的功臣。

11件事人生中必做的事,張忠謀線上告訴你




‧天下 2007/11/09
很多人對張忠謀的認識是在他成功後,擔任德州儀器副總裁、工研院院長、創辦台積電。但對於他成功前的少年人生,卻知之甚少。


【摘錄/天下雜誌】


十八歲以前的張忠謀,跟著父母,持續搬家,坐在露天大卡車裡拉著綁貨的繩子一路顛簸,躲避戰火。但他日後回憶起,卻覺得無論近年的旅遊如何舒適與奢侈,最令他懷念的還從上海到重慶的跋涉。


大時代的動盪讓年輕時的他刻苦自律;而十八歲即赴美國求學的他,則在哈佛接收了世界的能量。 他在自傳裡寫道:「十八歲去美國前,父母是我的天地,之後我凡事只能倚賴自己。」


因為青年時特殊的生命經歷,他知道青年的學習對人生的重要性。不久前他在新生入學典禮向上千名學生演講,當時他把牛頓的一句話送給學生,「如果我看得更遠,是因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他知道成功不是偶然,而是每個當下的努力;他說這世代要先打破迷思,因為進了一個好的大學不等於鐵飯票,以後成功的機率也不一定比別人高。

競爭邏輯在改變,但不變的是持續的努力。大學生如何透過這位巨人的肩膀學習,以下他的演講應該會給許多青少年啟發。


-----------------------------------------------------------


大學四年,我認為大學生應該要多花心思在十一件事情上:


第一點:養成一個終生的、健康的生活習慣


假如你已經養成了這個習慣,那很好,希望你繼續維持;假如你尚未養成這個習慣,那麼請好好把握十八歲這個年紀,因為這近乎是最後的機會。錯過了大學四年這段養成健康生活習慣的時期,以後要再擁有健康的生活習慣,恐怕將更不容易。而沒有健康,一切都不用談。況且,現在大家醫學的知識比起五十年前更豐富,醫學也有很大的進步,保健知識比起我十八歲時候好多了。


健康生活的習慣包含了運動,經常運動不一定是要以成為一個很好的運動家或者校運選手為目標,而是養成一個習慣,把運動當作健康生活的一部份。


第二點:「培養志願」,為自己許一個更細微的志願


例如,你未來要走哪一個行業?要在政治上、法律上、科學上、學術上還是到企業界?這個就是志願。


假如目前尚未決定志願的話也不用太擔心,這往往是大學二、三年級甚至於是更後面才能做決定的事。但希望你在這大學四年裡儘早有自己的志願,這樣就可以決定你要在哪些事情上下功夫、花時間,也可以早一點知道自己事業的方向、人生的方向,進而知道自己要在什麼學問上多努力。


志願可以分成學術上的志願與非學術相關的志願。學術上的志願就至少是一門主修,無論物理、化學、電機、機械都好,甚至是寫作等藝文方面的志願,都屬於學術上的志願。


除了學術以外的其他志願則屬於非學術相關的志願,範圍更廣。例如:當立法委員、到公司裡頭作經理、工程師、總經理、當律師等都是非純學術的志願。


無論是哪一類的志願,一旦有了志願以後,學習會比較有方向。


第三點:要用功學習


假如你們的志願是學術志願,是未來想當教授、做研究,那麼你們盡可能花百分之一百學習的時間專注在專門的領域上。


若是政治、法律、企業、工商業、服務業等非學術相關的志願,則建議你們頂多在專業領域上花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時間即可;另外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時間則可以用來學習與你們的志願相關的東西,但不在你的專門領域裡頭。

舉例來說,如果你的志願是在企業裡頭工作,而你的主修卻是電機系的話,電機是你吃飯的本錢,你得花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時間在電機的領域裡頭用功學習;另外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時間,因為你預備到企業界做事,所以你要了解包括電腦、資訊、半導體、通訊等資訊,閱讀國內外報章雜誌、相關行業的新聞報導;除此之外,你也得花點時間學學會計、財務、行銷,看看企業是如何競爭,甚至應該注意一下這個行業公司的股價,還有股價漲跌波動的理由為何?


假如你預備以政治來作為志願,那更有一套經典式的學習領域,包括:飽覽歷史、地理、語文方面的書籍,還有閱讀傳記,這是作為一個政治人非常經典式的訓練。


第四點:學習的時候不要背書,要徹底了解


無論是看書或是閱讀其他資訊,有時候不是一本書,而只是論文中的幾個段落或是幾頁內容,都要徹底了解。徹底了解比你看多來得重要。而且千萬不要僅靠你的記憶力背書,背書只是通過考試的一個辦法而已。


你目前的人生已經通過了種種考試,之後的人生不是挑一個習題或者寫一篇短文的這種考試。未來你人生中的每一天可能都在考試,但那些考試是需要徹底了解與融會貫通的。


以我自己為例,我的學士跟碩士都是主修機械,可是我一進產業就是進入半導體業,剛開始我對半導體業是一竅不通。可是我的物理相當好,於是我買了一本當時半導體的經典著作,是夏克萊(William Shockley)的一本書,有兩百多頁,我花了四、 五個月的時間從頭到尾徹底地學習與了解。


那時年紀輕,大概二十四歲。白天我在生產線上做事,晚上則花好幾個鐘頭看半導體的書籍。白天的工作雖然讓我對半導體有基本的認識,但實際上對我的半導體學問幫助不大,我的半導體知識主要是靠晚上幾個鐘頭的閱讀而來。


我每天晚上頂多看這本書的十頁,有些地方看來看去還是看不懂,這時候就要找一個教師。我那個時候有一位非常喜歡喝酒的同事,跟我住在同一個旅館裡,他有豐富的半導體學問。他因為很喜歡喝酒,幾乎每天七點鐘到十點鐘都在旅館樓下的bar裡面喝酒,所以很容易找到他。雖然是在喝酒,可是他沒有真正喝醉。我念書這三個鐘頭中,有看不懂的地方,或者是想來想去還是不懂的地方,我就去找他,我不僅可以找到他,百分之九十的問題,他也都可以替我解答。


學校的環境對學習很好,可是要抱著徹底了解的心去請教,而且要適時尋找與運用資源。


第五點:學會「獨立思考」


獨立思考在中國、台灣的文化裡比較欠缺。


所謂的獨立思考就是不要人云亦云,不要看了什麼文章,或者聽了一個演講就認為是這樣。看了文章或聽了名人的演講後,要去想他講的是不是事實?然後去找另外一個來源來求證。


第六點:學創新


創新有很多是來自天分,但有一部份是可以靠後天培養。培養創新的途徑其實就是之前說的徹底了解、用功學習與獨立思考,這三件事與創新有強烈的正相關。


第七點:學中文


雖然大學生的中文已經學了十八年,可是絕大部份學生的中文還是不夠好。


台灣中學的中文教育跟我小時候在大陸所學的十分相似,均注重讀跟寫,當然還有背書與背古文。那為什麼很多人十八歲了還不夠好,甚至到了四十歲都還不夠好?主要是因為他們缺乏「聽」跟「講」的能力。

什麼是「聽的能力」?你跟人家講話,對方會有感覺,但可能沒有真正在聽,那就是對方聽的能力差。我是董事長,照理說在公司裡頭大家應該聽我講話,可是我發現常常我講了一句話後,其實我接下來有四、五句話要說,但我在講完一句後就被對方打斷了,因為他以為他知道我接下來會講什麼,但事實上百分之八十的時候他都猜錯了,這就是聽的能力不夠。


講話人人都會講,因為中文是大家的母語,可是「講」的能力還是有層次之別。講話的第一層能力是「詞能達意」;其次是能夠「有邏輯的解釋一件事情」,就是口頭上能有邏輯性的解釋好一件事情,這個恐怕只有百分之六、七十的人能夠做到。再高一層則是「有說服力地表達一件事情」,這部份可能只有百分之二、三十都還不到的人達得到。那最高的層次是「雄辯」,這部份一百個人中恐怕一個人都沒有。


事實上,幾乎每個人都可以提高聽的能力,在說話方面也能達到具說服力的層次,這是可以花時間、花功夫學習的。 


第八點:學英文


英文非常重要,因為未來的五十年,甚至於更長的時間,英文會是世界上非常重要的語言。雖然要一個十八歲的人學英文已經有點晚了,但是還是可以補救。


補救的話可以從「讀、聽、寫、講」這四方面來進行。學中文要注意的是「聽跟講」,學英文則是要多注意「讀跟聽」。到了十八歲時如果你的英文講得不好,要你流利地講英文會比要你流利地寫英文還來得困難,但重要的是你能夠流利地「讀」,這對十八歲的人來說還不晚,要期許自己能夠做到讀英文跟讀中文一樣地流利,這點相當重要。


你可以給自己一個測驗。現在台灣翻譯的書很多,很多英文書被翻譯成中文。兩、三年以後,假如你是願意看原文書而不是中文譯本,而且能夠流利地閱讀的話,那麼你就做到了。


英文聽力也一樣,到了十八歲時,如果英文底子沒有很好的話,已經很難再要求英文講得流利或者寫得好,但是英文聽的能力可以再加強,把英文的讀與聽的能力訓練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第九點:學習世界


要學習全世界,不只學習台灣、大陸、亞洲。


學習世界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英文能力,假如你無法流利地閱讀英文,要學習世界就比較困難。以新聞而言,台灣報紙報導國外的新聞的量很缺乏,台灣的新聞台雖然有時候會報導國外新聞,但簡直是少到幾乎沒有。所以我曾經說過要學習世界,起步點就是每天看《國際先鋒論壇報》(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你會在裡頭看到不同的世界。除了《國際先鋒論壇報》之外,可以再看看《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還有美國的《Business Week》。


第十點:學演講、學辯論


這個跟我剛剛講中英文的訓練有關,演講是講,辯論又是聽又是講。


電視上有很多時論者, 他們的演講技巧很好,簡直是口若懸河,但是內容不見得那麼豐富,演講跟辯論需要技巧,更需要內涵。


第十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做一個「誠與信」的人


「誠」就是不講謊話,不是只對你熟的人不講謊話,而是任何時候都不講謊話;「信」就是你說要做什麼,你就會不計代價來完成。我期許大家做一個誠與信的人。


我認為社會有沒有提升與社會上的領導人有關。我希望你們現在十八歲以後都能成為各個領域的領導人,也是一個在誠信上不容置疑的人,誠信之外還能與別人既競爭又合作。


在大學的時候學會了如何既競爭又合作,希望出了校門還是能夠繼續如此,那我們的社會才會提升。


(本文摘錄整理自二○○七年張忠謀交大新生入學典禮演講)

郭台銘 緋聞與亞曼尼之後的改變

「在地上投資的都會過去,但在天上投資的,將在人世存到永遠。」九十七歲辭世時,大亨洛克斐勒(John D. Rockefeller)在自己墓碑上淡泊地如此寫著。

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傳奇!洛克斐勒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位億萬富豪,也是美國第一家托辣斯集團的創辦人。他沒有背景,童年時夢想成為全世界最富有的人,年輕時眼裡只看得到金錢,年老時卻把財產全都捐了出來。

成立九十五年來,總部設在紐約的洛克斐勒基金會(Rockefeller Foundation),已是國際非營利組織巨擘;持續贊助科學發明、文化藝術、糧食安全、醫藥健康、社區發展等多元領域,甚至催生發明盤尼西林,全人類同受其惠。

我們熟知的郭台銘,有可能成為華人版的洛克斐勒嗎?


郭台銘依靠著龐大的鴻海集團,以全方位姿態參與公益活動。(圖片提供/今周刊)

撇開八卦新聞不談、放下感情事件不看,二○○七年的郭台銘,大把心思挹注在社會公益上。

他掏出一五○億元捐贈台大,要打造全球最先進的治癌醫院,還拿了七億元要建希望小學、五百萬元蓋了流浪狗之家、贊助演出音樂劇《四月望雨》。至於在老家山西造橋鋪路、幫助失學兒童,據傳在中國總捐獻金額已高達五十億元。

趨勢科技創辦人張明正觀察,永齡基金會大手筆、多角化的公益行動,與洛克斐勒基金會極相似。

至於郭台銘個人,從利己到利他,價值方向的轉變,也讓兩岸社會強烈感覺到,他亟欲從首富企業家,成為愛心慈善家!企圖翻版洛克斐勒的人生。

「上山賺錢很容易,要下山,腳跟卻會很痛!」同樣是台灣人創業典範的張明正,近三年來放下了生意,參與社會事業,他的關鍵心得是:從競爭到不爭,是個試煉!

因為行公益,不能用ROI、KPI來衡量,也不是一季、兩季就會有成效,一場場都是長期抗戰,還要關注受益人極細微的心理需求,與做企業的邏輯大不同。

深入衡量郭台銘的公益思惟,兩個關鍵是,持續力與目的性。

十五年前,美西玉山科技協會首任會長李心培,發了一封信給十幾位創會理事。

這封信裡面提到,他的太太姜文鈞,即將在舊金山灣區創辦「博愛文化中心」,扶持更多弱勢背景的青少年。當年還未成名得利的郭台銘,就從一年一千美元開始,到二○○○年增加到一年兩萬美元,成了博愛年年捐助金額最高、惟一名額的「diamond sponsor」。

「我跟他從未碰過面,每年都是跟小朋友們,用信紙表達感謝之意!」說起與郭台銘的緣分,姜文鈞語氣明顯激動起來。

她又說,博愛至今幫助了將近兩萬名青少年,不以華裔為限。最近有一名柬埔寨小男生,曾經三次逃學被抓,還吸毒參加幫派,博愛協助他戒毒與脫離幫派後,還幫他轉學換新環境;最近他的成績單,各科都是「A」,讓博愛成員們都非常感動。

台灣人都以為,在弟弟郭台成與妻子林淑如走了後,與癌症奮戰五年的郭台銘,才開始有了捐獻念頭。不過,老矽谷科技人、建漢科技董事長李廣益,就感動的說,「郭老闆回饋社會的心,不是突然,是長期醞釀的!」

跟姜文鈞一樣,從來沒有跟郭台銘見過面的,是暨南大學教授、博幼基金會董事長李家同。

「幫小孩補習,永齡的年輕人做得真不錯!」李家同笑著說,鴻海與聯電等大企業,複製博幼在南投鄉下的作法,已經在全台招募了十多所大學的大學生,從周一到周五,為偏遠社區課業落後學童,進行大型課後輔導。

《經濟學人》最近指出,貪婪已經退場!企業美德,或說是具備美德的形象,才是流行。在李家同口中,台灣的企業社會責任力量,已經像個大車輪一般滾動起來。

在美國,巨富所成立的基金會,多半會針對特定主題,長期深化支持。

今年中,中國慈善企業家排行榜上,郭台銘與旗下富士康公司,榮膺探花位置;除了大規模進行的助殘、助學、義診、環保,郭台銘隨手一張人民幣三十萬元的支票,就救活一位十歲的血癌小男童。

「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這是洛克斐勒的另一句傳世名言,如今看來,郭台銘也真的虛心聽進去了…(本文節錄自《今周刊》571期)

定食八

之前在網路上看到,爭鮮集團也開始有小火鍋以及定食店了。
也不知道吃什麼,就跑去試試看定食8。

定食8 的意思是,有八種定食,均一價 200 元。
還算是可以接受的價錢。

這次去的是民權店。
定食8 在 B1 ,一樓是迴轉壽司,二樓是吃到飽日式火鍋。
一整棟都是他們家的企業商品。

八種定食分別是:
定食一、海老天婦羅定食
定食二、生魚片定食
定食三、香煎鮭魚排定食
定食四、照燒牛小排定食
定食五、和風蒲燒鰻魚定食
定食六、厚切香草豬排定食
定食七、鮭魚子定食
定食八、龍蝦蕎麥麵定食
附餐: 小菜、茶碗蒸、湯品、甜點(隨季節更換)
他的廣告標榜:
日本奈良醃蘿蔔‧
CAS國家一級壽司米‧
挪威直送生食級鮮鮭‧
特優級鮭魚子‧
東港鮪魚、旗魚、
美國去骨牛小排‧
花東縱谷香草豬‧
日本進口炸蝦粉‧
日本進口抹茶蕎麥麵
(以上摘自官方網頁)

他的用餐方式是先做定位之後,
自己填好訂單,再到櫃臺結帳。

北京大學兩成以上畢業生月薪過萬人民幣

中央社

  中國大陸經濟持續發展,一項調查顯示,北京大學本科畢業生每月收入超過人民幣一萬元者達百分之二十二點八。
北京「京華時報」報導,北大就業指導中心針對已就業本科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一半以上的畢業生每月收入在四千元以上,月收入萬元以上的高收入人群已達百分之二十二點八。

報導表示,從去年十月開始,北大就業指導中心對一千三百二十一名本科畢業生(平均工作年限為六點九年)進行跟蹤調查,百分之七十三的畢業生月收入在四千元以上。

此外,北大就業指導中心還公佈二零零七屆學生就業率,約為百分之九十七,其中百分之六十六點二的本科畢業生是到中央和地方黨政機關、省部級以上科研單位等國家重點行業與領域就業,有百分之十點二的畢業生簽約到西部、部隊、支教及北京農村工作。

在這裡,在那裡!

季季  (20071128)


 我看著那細細的尾溜,一時彷彿被潮水淹沒,一時又浮出來隨著潮水左擺右擺,彷彿在和噶瑪蘭公主玩著捉迷藏的遊戲。

 1


 這地球上的島嶼於我大多遙遠而神祕,只能從地圖裡看到它們的形狀,在書本裡讀到一些簡約或稍為詳盡的文字解讀。浮緣此生,雖也曾踏訪台島周邊或遠方國度裡的島嶼,在腦海裡留下那裡的歷史,溫度,地貌,食物,人,以及各種動植物的特殊印象,然而行旅中的生命留駐往往像夢一般,短暫的耽溺之後返回生活原點,那些曾經清晰的影像,初始還隨著島嶼周遭的潮水在腦海翻湧,回味,隨著時光分秒流轉,幾次翻湧沖刷之後,新的記憶皺褶又是一番層層疊架,島嶼的形色竟而日漸淡薄,有些甚至依稀彷彿,終而渺不可尋。
 然而龜山島,一座我未曾踏足的島嶼,影像卻始終那麼清晰,常在我的腦海裡昂首擺尾。一九六四年六月,《皇冠》發行人平鑫濤先生請皇冠基本作家到羅東和太平山遊玩。十九歲的我在雲林長大,從沒到過台灣東部,有幸和聶華苓、司馬桑敦、司馬中原、段彩華、瓊瑤等前輩同行自是十分興奮。火車進入宜蘭縣境不久,車廂裡就有人指著窗外說:「在那裡!龜山島在那裡!」就在初見的剎那,那隻海中巨龜活蹦蹦躍入我的腦海,於今盤踞逾四十年。

  2

 那隻巨龜浮身頭城外海據說已有七千年。關於它的神話有幾個版本,我比較喜歡的,是說龍宮裡美麗的噶瑪蘭公主愛上了宮裡的龜將軍,龍王不知是嫌他窮或醜或笨,總之,龍王像天下嚴父以自己的法則禁止女兒和龜將軍相愛,年輕的他們也像天下戀人唯愛至上以私奔反抗威權。情侶必須私奔,過程難免艱辛曲折,有情人也未必終成眷屬。龜將軍雖然體態魁偉,氣宇昂然,無奈龜背厚重,步履遲緩,終被怒火攻心的龍王急追而至,引爆火山把他焚為寸步難行的石頭!傷心的公主則逃到離他最近的岸邊,化身噶瑪蘭平原日夜守望愛人背影;伊的淚水鬱鬱蒼蒼滋潤平原大地,養育了一代代蘭陽子孫……。

 而伊的愛人,頭朝東,尾朝西,安身於西太平洋暖流之中接納天地生靈,終而山林茂秀,蟲鳥群聚,周邊海域且是台灣三大漁場之一,自清末1853年間即有閩人來此定居。加拿大人馬偕博士1888年造訪這個神祕小島,紀錄當時島民已逾三百……。

 1977年,中國文化革命結束次年,六百多島民移往頭城鎮大溪漁港定居,龜島被國防部劃為軍事管制區,在其內開膛破肚,興建坑道和砲口,駐紮陸軍砲兵部隊。2000年世紀交替世局丕變,軍事管制魔咒解除,龜島開放遊客登岸觀光。今年初秋時節,宜蘭的淑姐熱情相約,我終於也有了龜島初旅。

 九月十一日上午從頭城烏石港搭遊艇航向噶瑪蘭公主的愛人,距離雖僅十公里,航程倒有四十多分鐘,在海水翻湧浪花四射中,不免遙想當年一對情侶私奔該是如何驚濤駭浪險象環生。遊艇駛近那七千歲的島嶼,緩緩繞著它駛行半小時:林木蒼翠密佈,眼鏡洞怪異幽深,鐘乳石參差峭立,方形砲口森冷詭譎……。行經龜首之時,但見其下磺氣噴湧,形成藍綠分明冷熱交溶的陰陽海奇觀。那滾滾熱氣,彷彿來自龜將軍心臟深處,積壓七千年噗噗不絕,仍然在向龍王示威吶喊:在這裡,在這裡,我的心還是熱的!

  3

 傍晚七點多在遊客中心吃過從頭城送來的美味晚餐,其實已經有點累了。大清早從台北出發,幾雙已顯倦怠的眼神微笑對望,亢奮的氣氛卻四周浮盪;有人打起了哈欠,但是沒人去打開睡袋。

 「走,到外面看星星去!」

 「對,這裡沒有污染,星星最亮!」

 外面就是我們下午繞著它漫步兩個多小時的龜尾湖。湖水映著向晚微光,有如一面墨綠的鏡子,湖上的天空則是烏沉沉的,一個難掩失望的聲音說:「哇,怎麼沒有星星!」但是緊接著有人伸出手這裡那裡的指著說:「有啦,有啦,在那裡,在那裡!」於是好幾個人幾乎同時的驚叫著:「有啦有啦,看到了,看到了!……」

 星星們藏在深厚的雲層背後。等我們的眼睛適應了周遭的黑暗,它們也一顆顆探出頭來,在那遙遠的天際和我們打起了招呼:在這裡,在這裡,我在這裡!……

 微涼的風無聲的輕拂過來,一天的睏倦似乎也隨風飄走了。有人默默行走沉思,有人抽著菸繼續和星星打招呼。淑姐她們幾個年輕的小姐,隨興在湖邊的龜卵(礫石灘)上躺下來,數著星星,輕聲的唱起了歌謠。即使有人聊天,也都像那低吟的歌謠一般輕微,唯恐打擾了湖中的魚林間的蟲鳥,以及日夜以潮水親吻噶瑪蘭公主的島嶼主人。

 望著對岸的點點燈火,想著那是不是噶瑪蘭公主的眼睛?日落之後,沉睡之前,她是否必須幻化出更多的眼睛,才能清楚的看到她的愛人身影?

 想著過去幾十年度過的夜晚,哪個晚上我曾在如此安靜的湖邊,瞭望著湖,瞭望著海,瞭望著遠處的燈火和星空?

 想著下午的環湖步行,湖濱四處蔓延著海埔姜、山殼菜、濱豇豆、水丁香、馬鞍籐……,那裡原是昔日島民的居住之處,而今只能在「龜山島文物館」的泛黃圖片裡遙想當年。想著那些因著應戰而建的軍事坑道,陰暗而潮濕,其中幾條還殘留著巨大的鋼砲,牆壁上註明它們的名稱,砲彈威力,射擊距離;那些坑道和砲口,可都是在龜將軍的肚腹內挖骨刨肉啊!但是它腹大能容,接納了生靈萬物,也接納了鋼鐵和槍砲。

 想著環湖之後爬上毛柿步道,土坡陡峭難行,斜坡邊有一棵一百多年前即被馬偕博士紀錄過的,島民尊稱為「毛柿公」的老樹;據說初生嬰兒都要被抱到祂面前燒香祈福,請祂收為義子加以護佑。來過島嶼多次的徐惠隆先生,在群樹圍繞間指點我們看那棵胸徑寬達80公分的大樹:「仔細看哦,頂頭有幾顆已經轉紅了呢!」在墨綠交錯的光影中,我們抬起頭伸直脖子睜大眼睛,終於有人興奮的說:「有有,我看到一顆!在那裡,在那裡!」黃昏的夕色在數丈高的枝葉間閃爍,我終於也發現了幾顆成熟的毛柿,以無比嫵媚的誘人之姿俯視著吾等蒼生。那一顆顆毛柿,渾圓飽滿,橙紅表皮密佈細毛,夕暉於細毛間灑下薄亮金光,彷彿是神祇為它們特別妝點容顏。我低下頭來,合掌膜拜。有人則彎下腰來,在粗大的樹根與微濕的腐葉間尋覓:「看能不能找到一顆熟透了掉下來的!」──除了龜島子民,有誰能領受那神祇妝點的果實?如果真能尋到一顆,想必是得到神祇的特別眷顧與祝福吧?

 想著想著……,夜漸深,星星更密而四野更沉寂了。明天清晨要登401高地,我終於也難掩倦意,回到遊客中心打開了睡袋。

  4

 通往401高地的步道入口有個粗壯的圓木桶,桶邊刻了四個字:打草驚蛇。滿滿一木桶的細竹棍,每支長約一百公分。

 「啊,太好了,」同行的友人幾乎異口同聲的歡叫一聲。

 「對啊,不止可以打草驚蛇,還可以當柺杖呢。」

 雖然還未到必須拄杖的年紀,但平常四體不勤,甚至也不常爬樓梯,如今要沿著龜背爬至海拔401公尺之處,體力和腿力都面臨考驗。這條2002年2月鋪設的步道,石板寬敞厚實,台階間距合宜,舉足落足不覺艱難,有了竹棍支撐前導,彷彿多了一隻腳,行進起來輕快多了。

 步道兩側林木幽深,初昇的太陽從葉緣縫隙亮出點點微光,芬多精的芳香不容拒絕的一絲絲鑽入肺腑。睡袋裡一夜好眠,吃了飯團豆奶早餐,初始的爬行確實愉悅而有力。雖然分不清此起彼落的喘息,卻聽得清沿途的嘹喨歌聲和驚喜的應答:「啊呀,這棵牛奶榕長得好奇怪哦!」「你看那個姑婆芋,果子好大好紅啊!」「哎喲,那些鳳梨怎麼長得那麼高?」「哎呀,那不是鳳梨,是林投啦,年輕人都不認識林投啦,以前有個林投姐的故事很有名,你們大概也不知道吧?」

 …………

 漸漸的,歌聲消失,驚叫消失,一階階傳來的喘息聲似乎越來越急促了。越過了金字標明的300階,背後傳來一聲年輕小姐的歡呼:「啊,還有一百多階就到了呀!」另一個聲音說:「還早啦,先別高興。」──原來她以為全程只有401個石階呢。

 從龜尾湖畔平坦之處開始,順著龜背一階階往上,必須登完1706階才到達頂端的401高地。過了300階,腰腿漸感沉重,內裡的薄衣濕了,額上汗水繼續滾落於龜背之上。但是,身體似乎變輕了,在凡塵都會積累的濁氣,一滴滴隨著汗水釋放,釋放,一種鬆弛、飛躍的感覺從內心深處上升,上升。吸氣,吐氣,出汗;步行,爬行,修行,這龜背上的每一步,不是健行比賽,而是自我修鍊,必須堅忍而行。於是學著龜將軍緩慢舉步,腿痠了就停下來,觀賞四周的樹木花草。那些識其名或不識其名的植物,形色品類各異,有的謙卑匍伏於地,有的昂然高聳向天,它們與龜背相伴也許近百年或幾十年了吧,我與它們卻是今生初會,每一照面都是值得珍惜的因緣。

  5

 修鍊二小時,近九點時終於在幾位前行者之後抵達401高地。回頭一望,背後還有七八個修行者喘息著跟上來。

 「快來看龜尾,這裡看最清楚!」登上瞭望台的前行者說。

 「看龜首也很清楚啊!」另一個前行者說。

 「在這裡看哪裡都嘛很清楚!」還有一個前行者下了結論。

 401高地是在398公尺處搭建一座3公尺高的雙層迷彩瞭望台,登上頂層果然四野開闊,波光潾潾,漁船過處浪花翻湧,氣象萬千盡收眼底。站在朝西的方向往下望,龜尾湖彷彿一面小小明鏡,龜尾則如一支巨大而細長的鐵鉤蜿蜒入海,在潮水中與浪花戲耍。徐惠隆先生說,颱風季節風強雨驟,龜尾有時會被大浪沖斷,「但是嘸免煩惱,過一陣它就會自己接好。」八月中旬聖帕颱風時,聽說龜尾又斷成好幾節,「現在好像又漸漸接起來了,等它全部接好,那尾溜還會不時左擺右擺,有時一高興還會翹起來呢!」

 我看著那細細的尾溜,一時彷彿被潮水淹沒,一時又浮出來隨著潮水左擺右擺,彷彿在和噶瑪蘭公主玩著捉迷藏的遊戲。左擺右擺,一高興還會翹起來,那豈不是龜將軍在向噶瑪蘭公主說:「在這裡,我還在這裡!」

 望向潮水彼岸,一列火車正沿著平原向北而行。噶瑪蘭公主雲煙繚繞,身影依然美麗典雅,彷彿也在向伊的愛人說:「在這裡,我還在這裡!」

再好的地圖也會撒些小謊

書名:地圖會說話─不可不思議的GIS
作者:李文堯、林心雅
出版社:時報文化
ISBN:9789571347516


很多年前網路還不流行,地圖都還印在紙張上的時代,曾聽說一個關於製作地圖的小故事:一些專門製作地圖的大公司,會在自己出版的地圖上故意放進一些錯誤訊息,比方說一條不存在的街道,或是沒人聽過的地名。為何要這麼做呢?目的就是要防止競爭對手抄襲自己的地圖。一張地圖從蒐集資料、設計到出版,往往要花上無數人力與物力,地圖公司當然不願自己的心血讓別人不勞而獲,但要證明別人抄襲自己的地圖,有時是很困難,甚至是不可能的。為什麼呢?因為地圖應該是真實世界的縮影,例如從火車站出來沿著忠孝東路往東走,就該遇上中山北路,你的地圖能這麼畫,別人當然也能,你又怎麼證明別人抄襲你的地圖呢?也不知道是哪位聰明人想出來的法子,那就故意在地圖裡放些錯誤資訊吧,如果這些錯誤資訊也出現在別家出版的地圖裡,對方總不能說這是實際查訪的結果,那就人贓俱獲了。
地圖是現實世界的簡化,製圖者就算真能做到「述而不作」,簡化過程中資料的取捨也不容易做到真正的客觀。美國Syracuse大學教授Mark Monmonier曾寫過一本相當有趣的地圖論著《如何用地圖撒謊》(How to Lie with Maps)。這本書很可能是有史以來最暢銷的地圖書。書裡開宗明義就說,用地圖撒謊不但很容易,而且根本就是無法避免的。因為要用兩度空間的媒介──不論是傳統的紙張或電腦螢幕──來表現複雜的三度空間實體,地理資料一定要經過某種程度的扭曲與簡化。舉個簡單的例子,看慣了某些特定投影的世界全圖,不少人可能都有這樣的印象,格陵蘭的面積大概跟南美洲差不多大,但實際上,格陵蘭面積約只有南美洲的八分之一。

Monmonier教授用詼諧的口氣、深入淺出的例子來說明,地圖作為一種溝通或表達的工具,其實就跟語言文字一樣。製圖者為了傳達某種特定觀點或訊息,一樣可以仔細選擇符合自己需要的地圖符號語言,這就是以地圖來撒謊了。可惜一般人對於形之於語言或文字的誤導,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免疫力,但對於以地圖形式出現的錯誤訊息,卻很少有分辨的能力。


該書是在90年代初期寫的,作者可能沒有料到,在過去十餘年間,「不誠實的地圖」並沒有因此而減少,反而有越演越烈的趨勢!

原因是,在地理資訊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簡稱GIS)以及電腦繪圖軟體普及之前,地圖主要是以手工繪製。手工繪製地圖其實是一門相當專門的技術,一般製圖者對地圖符號語言的運用,諸如符號大小、形狀、顏色等,大都有起碼的訓練。但是近幾年來,由於網路發達加上地理資訊系統與電腦繪圖軟體的普及,很多完全沒有受過任何地圖雕繪訓練的人,都能在短短的幾分鐘內做出來看起來非常專業的地圖。

再舉個眾所皆知的例子來說。我們都知道2000年的美國總統選舉,曾被美國《時代雜誌》封為「有史以來最瘋狂的選舉」(The Wildest Election in History)。大選過後,我曾在某期USA Today看到一張地圖,乍看之下一時猜不透圖主題是什麼。仔細看了標題不禁有點意外,原來這張圖是2000年美國總統大選的結果,紅色地區是共和黨布希獲勝的郡(county),藍色部分則是民主黨高爾獲勝的郡。高爾的得票數是超過布希的,事實上高爾的得票數甚至超過過去任何一位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的得票數,但是為什麼在這張圖上,民主黨看起來像是即將泡沫化的邊緣小黨呢?原因無它,這張圖用的是簡單二分法,任何一個郡,哪怕布希只贏高爾一票,這個郡也要著上紅色。整張圖給人的感覺是,共和黨取得壓倒性的勝利,而這當然與事實不符。

為了讓地圖與事實更吻合,我把選舉資料輸入地理資訊系統中, 經過一番分析後發現,布希雖然在全國近八成的郡中領先高爾,但其中有六成的郡選票差距在2500票以內。根據這個發現,我重新調整了地圖資料的分級與設色,使得兩黨在各郡選票數的差距也能呈現在地圖中,這張新圖與第一張圖相比,雙方顯得勢均力敵多了。這個分析及製圖過程聽起來有些複雜,但藉著地理資訊系統的幫助,做此類分析所花的時間和寫這篇文字比起來幾乎僅是彈指間功夫。然而接下來幾經嘗試,還是沒辦法中和面積因素所造成的影響,因為布希贏的郡面積總合就是比較大。於是我試著做一張三度空間圖來表現選舉的結果。第三張圖就很清楚解釋了,何以高爾贏的郡數目比較少,但總得票數卻比較高。高爾幾乎在所有人口密集的大都會都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


以上這個例子說明了一個簡單卻常被忽略的道理:同樣的地理資料,可以用非常不同的方式來呈現。你所看到的任何一張地圖,都只不過是一組地理資訊,在許多種可能中的一種呈現方式。

在邁進21世紀之際,地圖繪製與運用正歷經史無前例的革命性轉變。過去需由探險隊先實地踏勘才能手工繪製地圖,現在經由衛星、雷達、攝影、全球定位系統等先進技術所提供的大量資訊,藉著地理資訊系統或製圖軟體所提供的便利及效率,製作地圖已經不再是專業繪圖師的專利。地圖繪製者目光不但不再局限於肉眼所見,且能利用電腦龐大儲存能力,將各種地理資訊整合做出更精確而豐富多樣的地圖形式,除了上述選舉實例,此外諸如流行病擴散、棲地保育、環境資源管理,乃至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等,均能藉由地圖做出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各種分析應用。

可以預見的是,未來在各種傳媒、日常生活、公共決策,甚至跨學術研究中,地圖出現的頻率一定會越來越高。順應地圖大革命的時代潮流,我從2001年元月起,應《大地地理雜誌》前總編呂石明先生之邀開始撰寫「地圖會說話」專欄,用一張張地圖來說故事,深入淺出介紹近幾年來全世界地圖發展應用的實況與趨勢。專欄一直持續至2005年《大地》停刊為止,在將近五年期間,或因公務繁忙,由內人心雅幫忙蒐集相關文獻、輸入空間資料、連繫取得所需地圖乃至協力撰寫工作。前後完成逾50篇,本書去蕪存菁,僅收錄其中三十餘篇集結成冊,並將每一主題內容加以更新。在後記中,並收錄我們曾在《大地》發表的專題報導──〈你不能忽視的地理資訊系統GIS〉,讓有興趣的讀者能進一步認識這門愈來愈普遍的新興學科。

地圖上看似不變的大地山河和海洋,其實無時無刻不在變動。我們希望藉由各式各樣引人注目、不同主題的地圖,打破一般大眾對地圖的制式刻板印象,讓大家知道原來當今地圖的應用竟已如此廣泛,舉凡土地利用、交通運輸、疾病擴散、災害防治、生態保育規畫,甚至救火送貨搬家找房子等,一張地圖可以「很生活化」,可以和我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而不僅僅是迷路找路時才用得到的密密麻麻的紙圖。


我們更希望能在有限篇幅中,揭露人類在地球舞台上諸多活動面貌,以地球村的宏觀視野包羅今日萬象大千世界,隨著精采清晰的地圖與淺顯易懂的解說,穿插生動有趣的圖片,帶領讀者在紙上臥遊千里,展開跨越國界超越時空的寰宇之旅。並期能讓讀者深一層理解,善用地圖與地理資訊不僅能讓我們監測並改善生活品質,並能讓我們更了解自身所處環境及世界各地發生的現象及未來趨勢,開拓個人國際視野,胸中自有乾坤。

當然,最好的是能讓讀者和我們一樣,從解讀這一張張會說話的地圖及涵藏在地圖背後的故事中,讀出濃厚的趣味並得到破解地圖密碼的樂趣。

全球視野 日薄北海/磁偏角

二○○二年六月,我和心雅在夏至前後去了一趟阿拉斯加的極地野生動物保護區(Arctic National Wildlife Refuge)。

這個保護區位於北美阿拉斯加極北之處,面積約為台灣的兩倍,整個保護區座落於北極圈之內。由於地處偏遠,人跡罕至,堪稱地球上少數碩果僅存的荒野。保護區北部的沿海平原是阿拉斯加馴鹿重要繁殖區,不過由於沿海平原蘊藏石油能源,極地保護區始終是石油業者覬覦的目標。

二OOO年,與「黑金」(石油)關係密切的布希政府上台後即明白表示,開放極地保護區開採石油為其既定的能源政策之一。不過由於反對聲浪過大,國會當時並未通過開採提案,然保護區命運仍岌岌可危,隨時可能成為布希政府與石油業者官商勾結下的犧牲品,我們決定在保護區尚未被破壞之前,一探這片北美最後荒野的真面目。

雖曾多次造訪阿拉斯加,這次終於得以進入北極圈,首度見識了只在極圈內才看得到的「午夜的太陽」。我們紮營的地方約在北緯七十度處。夏至前後,太陽的仰角即使在午夜時分也只位於地平線以上三度左右。午夜的太陽,其實本身並無特殊之處,看起來就像平常太陽西下前的樣子,只是它不但不會降至地平線之下,而且在過了午夜的凌晨時分就漸漸往上升起;其光線也較為柔和,是拍照的良好時機。


午夜前後的五個小時裡,我們徹夜未眠,每隔三十分鐘按一次快門,以重複曝光手法拍攝太陽移動軌跡,中央最低點的太陽就是「午夜的太陽」。

極地氣候極不穩定,萬里無雲的天氣可能很快就變成風雪交加,能出現連續五小時的晴朗日照已算天公作美了,這便是拍攝「日不落」照片的頭一個前提。

此外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預先確定太陽在何時、何處會達到一天中的最低點。我們須將相機腳架預先架設好,對準太陽移動軌跡的最低點,同時得在太陽到達這一點之前的兩個半小時前,準時開始拍攝。這樣拍出來的十一個太陽才會形成一道對稱的、而且最低點位於中央的完美弧線。為了拍攝這張照片,事先的功課一樣也不能少。

除了少數例外,午夜的太陽並非發生在午夜十二點,太陽最低點的時間,是日落與日出的中間時刻。極圈內的夏季沒有日出日落,不過我們可以利用附近費爾班市(Fairbanks)的日落日出時間為參考,再調整經度的差異(每一度差四分鐘),算出真正的午夜時間。

北極圈內午夜的太陽會在什麼方向呢?古人不是說「日薄西山」嗎?我想,說這句話的人一定沒有到過高緯度地區。如果手邊有地球儀,只需模擬一下地球自轉,就能看出答案是正北。

午夜時分太陽位於地球的反面,中低緯度地區當然看不到太陽,但因我們在北極圈內,很接近地球的「頂端」,同時此時接近夏至,太陽照射的緯度亦高,因此我們能看到位在地球反面的太陽。所以應該是「日薄北海」才對,那麼用指北針量一下北方,就大功告成了麼?還是會前功盡棄呢?

根據我們所攜帶的地圖顯示,此處的磁偏角高達三十度左右,也就是說指北針指的方向並不是正北。

指北針指的方向是磁北,那何為正北呢?地球的自轉軸提供了地表最佳的兩個定位點:北極與南極。同時通過南北極的大圓就是所謂的經線,沿著經線的方向即為正北或正南。由於地球的磁極與地理的南北極並不在同一點上,因此指北針所指的方位並不一定是正北。指北針偏離正北的水平角度就是所謂的磁偏角。


北宋學者沈括(一○三一-一○九五)在《夢溪筆談》中曾提到這個現象:「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這是歷史上最早關於磁偏角的記載。不過,沈括對於這個現象並沒有深入研究,而以「莫可原其理」作為結論。

西方對地磁的認識開始較晚。十六世紀,西方的航海人員已經注意到磁偏角的大小與方向因地而異。到了十七世紀,更有學者發現同一地點的磁偏角會隨著時間慢慢改變。由於磁偏角對航海定位極為重要,海權國家對於磁偏角的測量與蒐集都很重視,此時期出版的地磁著作中,已包括全球各地磁偏角的詳細資料。

艾德蒙‧哈雷(Edmond Halley,一六五六─一七四二)這位因為正確預測「哈雷彗星」週期而名垂不朽的英國科學家,除了天文學的成就外,對於地磁學,甚至現代地圖學也有絕大貢獻。為了深入了解地磁現象,哈雷於一六九八到一七OO年間以航海方式,實際測量了大西洋各地磁偏角的大小與方向。哈雷將大量的測量數據以一種絕妙的形式呈現:在地圖上將磁偏角相等的點以平滑的曲線連接起來,將空間上散漫不連續的資料以連續的型態表現出來,如此一來不但方便閱讀,也利於使用內差法估計資料缺乏的地區。哈雷發明的「等磁偏角線」,就是今天地形圖上的等高線以及各種等值線的由來。

哈雷是位非常善於利用地圖作為研究工具的科學家,他也曾將極光發生的地點繪在地圖上,正確推論出極光的發生與地球磁場有著密切的關係。

生態保育 候鳥遷徙圖/追蹤雪雁與沙丘鶴

二OOO年底為了迎接嶄新的二十一世紀,我和心雅到位於美國新墨西哥州境內的「阿帕契之林」(Bosque Del Apache)野生動物保護區拍攝沙丘鶴(Sandhill Crane)及雪雁(Snow Goose)。雖然事先已看過不少在當地拍攝的圖片,但是第一次看到成千上萬的雪雁同時振翅飛起,將眼前的天空完全遮蔽的景象,還是讓人不禁對大自然的神奇感到無比的震撼。我們在保護區停留期間拍攝了一百多捲底片,最後因為「彈盡援絕」,在拍完二十世紀最後一個日出之後,才不得不撤退。


「阿帕契之林」保護區是北美重要的冬季候鳥棲息地,每年秋冬之際都有數萬隻沙丘鶴、雪雁以及其他鳥類到此過冬。

北美候鳥遷徙路線大致是呈南北向,並有所謂的四大航道(flyways),自東至西分別是:大西洋、密西西比、中央、太平洋航道。沙丘鶴及雪雁的遷移大致都依循這四個航道。

研究鳥類遷移路線的傳統作法,是將有編號的腳環(或脖環)繫在鳥身上。北美洲每年約有五十萬隻的鳥被繫上腳環,但也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計畫利用無線電與衛星來追蹤鳥類遷移的路線。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底,美國地質調查所的研究人員在「阿帕契之林」保護區內所捕獲的十隻雪雁身上,裝置了輕型的無線電發射器。為了避免妨礙雪雁的飛行,發射器的重量只有五十公克左右(雪雁的平均重量大約為二‧五公斤)。發射器發出的信號,由美國國家氣象局的氣象衛星所接收,再傳送至地面的接收站。根據這些信號資料便可以計算出雪雁的位置,並立刻繪製成地圖,公布在網站上。這項研究計畫從十一月底一直進行到翌年六月。

就是根據衛星接收到的位置資料所繪製的雪雁遷徙圖。我用不同顏色的圓點顯示這十隻雪雁在不同月份的位置。由圖中可看出從十一月到翌年二月,雪雁的活動範圍主要集中在「阿帕契之林」保護區附近,但也有雪雁更往南飛到墨西哥北部的濕地過冬。

二月底三月初,雪雁開始漸漸向北遷移,遷移的路線比研究人員預測的要稍微偏東一些。由11可看出,雪雁的北遷是分成幾個階段進行的:三、四月間,多數的雪雁都還在美國境內,五月開始有雪雁在加拿大出現,六月已有雪雁飛回到極地附近。有趣的是,時至六月仍然有兩隻雪雁停留在「阿帕契之林」保護區附近。

雪雁遷移的時機受天候影響,一般雪雁都選擇無雲、溫暖的夜晚開始遷移,如果條件理想,雪雁可以在短時間內飛行很長的距離。根據衛星資料,編號一OO二七的雪雁在兩天之內就飛行了一千六百公里。用衛星追蹤遷移的鳥類雖然比傳統繫放的方式要精確很多,但所費不貲,追蹤每隻雪雁的成本高達數千美元。

美國航太總署(NASA)也有一個利用衛星追蹤動物遷移的教育計畫,名為「春天的訊息」(Signals of Spring)。這個計畫利用衛星追蹤沙丘鶴、白頭鷹、鶚、天鵝等鳥類在春天的遷移路線。NASA除了在第一時間將這些位置資料公布在網站上,同時還提供氣象與衛星照片等相關資料,鼓勵中小學生以此分析候鳥遷移的行為,了解氣候或植被等條件對候鳥遷移的影響。

Tuesday, November 27, 2007

蘋果特闢快速購物專區

 迎接年終假期購物季的到來,擁有iPod音樂播放機與iPhone觸碰式螢幕手機等熱賣商品的蘋果公司,特闢「快速購物(express shopping)」專區讓顧客可直接買走現場備妥的大量產品,而不必像以前一樣要等服務人員去倉庫取貨。此外,蘋果還撤掉占空間的結帳櫃檯,並新增「禮賓人員(concierges)」,皆為了吸引更多人潮並拉高已不斷刷新紀錄的銷售數字。

 在過去一年間,蘋果將旗下二○一家商店翻新,除了改變陳列、增加服務外,還增聘人手。例如,上周開始,蘋果商店內可見禮賓人員在門口招呼客戶並協助他們前往欲購產品所在的區域、或去找到可提供他們諮詢服務的人員。

 蘋果商店最成功的一點就是工作人員對自家產品的熟悉度高,而天才吧(Genius Bar)正是蘋果產品用戶最好的幫手,造訪天才吧的每位顧客都被奉為貴賓,享受一對一的服務。而每位在天才吧服務的技術人員都是在蘋果加州總部受過訓練的員工,不管有任何關於產品軟硬體的疑難雜症,都可以在天才吧獲得免費的諮詢服務。

 蘋果的零售主管強生指出,「我們試圖營造五星級飯店的感覺。」他說,這並非為了要賣東西,而是蘋果希望創造出一個讓人有歸屬感的場所。話雖如此,只見蘋果的銷售持續躥升。

 蘋果為加速交易流程,從去年開始撤掉店裡的結帳櫃檯。現下顧客共同的疑問是「我要到哪兒付錢?」現場人員會立即回答「就在這兒」,然後從腰包裡掏出手持式掃瞄機幫顧客結帳,當下可將收據傳送到顧客的電子郵件信箱。如果顧客提出要求,也可直接在現場拿到從隱藏在產品展示桌面下的印表機所印出的紙收據。

 在加強服務方面,蘋果推出的「一對一」個人訓練服務獲得良好口碑。消費者一年只要花九十九美元,就可享受蘋果提供每周一小時、為其量身打造的學習課程,內容從如何設定電腦、製作電影到架設網站,包羅萬象。

 強生說,這些商店現在是蘋果的門面,而且產品持續推陳出新的蘋果有這麼多新顧客,真的有必要幫助這些顧客了解蘋果的服務。

路思義教堂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神秘的雙曲線,究竟是怎麼做出來的?國父紀念館、故宮、中正紀念堂等地標建築,背後有那些政治角力?這些埋藏在歷史塵埃中的秘密,都有待建築檔案的解密。

擔任此次「建築設計圖徵集研究計畫」的主持人吳光庭透露,為了徵集國父紀念館設計者王大閎的設計圖,國父紀念館特地打開檔案室供他們研究。他們發現,國父紀念館是當年台灣少數公平、沒有摻雜政治因素的公開競圖。

吳光庭說,當年蔣中正總統特成立一個小組,推薦十二組優秀建築師參加徵選,包括陳其寬、楊卓成等知名建築師。每個人先畫一張配置圖供小組評鑑,其中王大閎以「方中有圓」的簡潔理念打敗勁敵。

不過,他繼續發展細部設計後,像「烏紗帽」的屋頂設計不為蔣總統接受,連當時的台北市長都對牆上的清水磚有意見。七年來不斷折衝、修改,才完成今天的國父紀念館。

他們也在整理王大閎作品史料的過程中發現,當年故宮博物館競圖應該是王大閎勝出。可惜他敗在屋頂設計一個倒傘狀、很不「中國」,最後慘遭陣前換角。

這些有趣的建築故事,吳光庭與同樣參與研究的徐明松,打算出版以國父紀念館建館始末為主題的建築書,好好說給台灣讀者聽。

購屋房價綜合分數 創五年新低

經建會公佈第三季購屋者房價綜合分數,由前一季樂觀101分轉為保守87.89分,創下民國九十一第二季開始調查以來最低分數,對於未來信心分數也降為85.46分,主持該項計劃政大教授張金鶚分析,利率調升、高漲的房價已經影響到購屋需求,市場供需機制後續調整,值得密切觀察。
房市景氣走疲,反映在第三季購屋者房價綜合分數表現上,民國九十二年第二季SARS過後,購屋者房價綜合分數來到88.05分低點,一路向上攀升,過去四年來,僅有民國九十四年第四季掉到99.15分,其餘各個季度均維持在100分以上,第三季購屋者房價綜合分數掉到87.89分,創下該項調查以來新低,的確出乎市場意料。

分析全國各地區的變化,台北市因購屋負擔持續增加,房價所得比上升到十倍,貸款負擔率增加至43.6%,使得綜合信心分數下降到91.31分,未來信心分數下降85.23,台北縣、桃園縣市、台中縣市等地區信心分數都下降到100分之下,桃竹縣市分數最低為80分,只有高雄縣市投資需求大幅增加,綜合分數為107分,為全國房價綜合分數最高的區域,而近期信心分數、未來信心分數也維持在100分之上。

全國購屋的總價平均為620萬元,而台北市因房價較高,1201萬元以上總價的房子為主力價格,占了比率達35.5%,台北縣、桃竹縣市、台中縣市、高雄縣市落在301萬元到600萬元,全國平均議價空間為9.5%,較前一季增加0.3%,台北市議價空間較大擴大到11.8%,台北縣議價空間較小為8.2%,搜尋房屋時間的平均值5.8個月,惟台中縣市時間拉長到7.6月,看屋間數平均值為8.9間,台北市、台中縣市看屋間數平均值高於10間,分別為10.3間、11間。

唱衰房市 何其沈重!

經建會第三季台灣住宅需求動向調查顯示,購屋者房價綜合分數掉到87.89分,創下該項調查五年多新低,透露出房地產景氣走弱的警訊,為了避免讓外界有「唱衰」的聯想,記者會主持單位由經建會,換成財團法人性質的國土規劃及不動產資訊中心,相關數據評論均由政大教授張金鶚出面,與會學者、相關人員避之唯恐不及,因為稍有不慎,可能被歸為「唱衰」派。
「台灣住宅需求動向調查」係由經建會委託國土規劃及不動產資訊中心調查,過去都是由經建會出面召開記者會,今年第二季並未公開舉行記者會,而是以直接上網公布方式為之,所公佈購屋者房價綜合分數由106分下滑到100分,房價指標性區域台北市首度跌破100分,來到97分。
上述的數據透露出房市景氣恐由盛轉疲。惟經建會不公開直接上網作法,引發了政府單位數據「報喜不報憂」的爭議,結果數據一公佈,引來部份建商的不滿,鄉林董事長賴正鎰反嗆說,學者問卷調查對象不透明,跑出來的相關統計數據失真,若是學者唱衰房市景氣,讓消費者錯失了房價後市看漲,購屋的好時機,學者要負責。

唱衰的標籤,的確造成寒蟬效應。今(二十七)日國土規劃及不動產資訊中心首度舉行第三季台灣住宅需求動向調查記者會,與會人士包括了國土規劃及不動產資訊中心董事長張元旭、台大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兼任教授華昌宜等人士參與,被詢及相關評論,口徑一致地由主持計劃的張金鶚發言。

華昌宜僅補充說明:「數據為事實的表現,信心分數下滑不見得與看空劃上等號,房市表現還是得看基本面。」

張金鶚坦承,對於唱衰房市景氣一說,的確讓他承受不小的壓力,主持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房地產景氣動向調查」十年,以及經建會「台灣住宅需求動向調查」五年,使用的方法一致,不斷增加調查的樣本數,就是為讓調查的數據更為精準反映現狀。

張金鶚強調,相關調查的呈現是厚厚一疊的圖表資料,並不是業者所提供二、三張簡單的新聞資料,調查的數據沒有所謂立場預測,其目的是為了資訊更為透明化。

市場的買賣雙方,供應的賣方總是賣更高的價錢,需求的買方總是想買到最低價,這是兩者心態的差異,只有立場,沒有對錯,但是投資市場有一句話:「沒有漲上天的市場。」台灣的房地產景氣漲了四年多,民眾薪水沒有增加,房價所得比上升到十倍,如果說未來房價會跌,就是唱衰,那就太言過其實!

旅行建築風:大阪、京都、神戶的慢遊時光




旅行建築風:大阪、京都、神戶的慢遊時光

Santo Kenchiku Sampo

作者:矢部智子/文,清水奈緒/攝影
譯者:婁美蓮
出版社: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2007年09月30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867247605
裝訂:平裝

在意想不到的地方,遇見意想不到的空間,這是散步在以古雅文俗見長的京都、大阪與神戶三都時,心裡一直浮現的聲音。建築,歷經歲月的洗禮,靜靜佇立在那裡,總能在不經意間,觸動你的心弦。

  建築,是人們用石材、木材等材料搭建的一種供人居住或使用的物體,如住宅、橋樑、體育館等等,廣義上來說,連園林造景也都是建築的一部分。建築大師科比意說過:「建築,可以喚醒我們內在和宇宙的共鳴,決定我們各式各樣心智的活動,使我們感受到美的存在。」而上帝給予了木頭、石頭、泥土和茅草,其他的一切都是人的勞作,這,就是建築。

  建築是時代的一面鏡子,它以獨特的藝術語言熔鑄,反映出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審美追求。建築藝術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顯示出人類所創造的物質精神文明,以其觸目的巨大形象,具有四維空間和時代的流動性,講究空間組合的節律感,而被譽為“凝固的音樂”、“立體的畫”、“無形的詩”和“石頭寫成的史書”。

  每一棟樓房建築都像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品,推開門,總像是會有人熱情的招呼你進去坐,一杯清茶,主人幽幽道出房子的故事,讓你有了桃花源中恍如隔世的感覺。人到了一定的年紀,總是會希望有什麼事是亙古不變的,自己偏愛的事物一旦消逝,心中的悵然也難以用其他情感來填補。就如同建築,基於觀賞與長存記憶這兩種情感做為動機,不求華麗,只希望能在時間的洪流下,對建築之美的那份記憶能永遠存在。

  而對大阪、京都還有神戶的印象,應就是這樣古樸內斂的城市,但是在今日,若在三地重新走一遍,你會發現不認識的建築物,以及近在眼前卻一直沒察覺的風景還有很多。於是,本書收錄了讓你驚豔的二十四座獨特又吸引人的新舊建築,顛覆你對古老三都的刻板印象,像許多遠渡重洋來此地旅行的遊客一樣,一切的一切都將變得新奇無比。

  例如,由原廣司等人設計、彷彿飄在浮雲半空中的梅田天空之城(Sky Building),只消抬起頭來仰望它,就會覺得天上和陸地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村野藤吾的充滿綠意和雕塑環繞的靜謐建築「原田之森Gallery」;擁有兩座尖塔,宛若古代遺跡的甲子園會館,以幾何圖案裝點而成的外牆,顯得很饒舌、花俏,是遠藤新的精心傑作;還有岡本太郎的太陽之塔,別有洞天的建構,內部呈現岡本太郎藝術立體化的廣闊空間;當然,知名的安藤忠雄的建築作品也節錄其中,不管是朝日啤酒大山崎山莊美術館,還是滿溢光線的光之教堂,身在其中,都會讓你的心情忽然平靜下來。

  探訪建築,這意味著透過不同的觀賞時機,去細細體會光線的瞬息萬變;意味著用心去聆聽流水潺動的聲音;意味著在截然不同的場所去感受風的飄逸。建築,換了不同的時空就不一樣了,雖然我們習慣幻想「等有一天我再」怎樣,可是,你最好趁「現在」就去拜訪它。

來吧!
就讓我們背起行囊去邂逅迷人的建築吧!
三都建築巡禮,就這麼展開。

* 原廣司 梅田天空之城(Sky Building)

  由兩棟大樓相連的最頂層,浮在半空中的建築物,從中心挖空的圓形露出一方天空,兩座手扶梯突刺而出,彷彿懸在那天空之上。從孩提時代在我心中,梅田天空之城就與後現代畫上等號,只消抬起頭來仰望它,就會覺得天上和陸地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天空之城的魅力不僅僅是空中庭園而已。大樓腳下的花園、溪水潺潺的小森林、以及隨處可見的

  以風為意象的波浪造型,色彩鮮明、醒目的裝置藝術都為它增色不少。從遠處就讓人注意到的空中庭園,設計大膽新穎,隨著腳步的移動更讓人驚嘆其空間演出之用心與細膩。

  梅田空中之城能夠讓你同時享有遠觀與近玩兩種樂趣。屋頂展望台上,圓的外側是毫無遮蔽的大阪市容街景,內側則像研缽的皺摺一樣,是櫛比相連的落地玻璃。透過玻璃,可以看見自己走在迴廊上的身影,走在雲霧繚繞的白色世界裡,不禁有一種感覺:這座空中庭園果真如它的名字一樣,脫離了陸地,漂浮在半空中呢!

*安藤忠雄 朝日啤酒大山崎山莊美術館新館

  座落在京都、大阪交界處的JR山崎車站,從月台沿著坡道往山上走約十分鐘,就可看到朝日啤酒大山崎山莊美術館。擁有壯觀三角屋頂的本館,曾是大阪企業家.加賀正太郎的別墅。聽說也算是風流雅士的正太郎於大正時期親自設計,花了將近二十年的時間才蓋了這棟英式風格的洋房。之後,加賀家將山莊轉賣給朝日啤酒公司;1996年,整修後的本館和擁有地下展覽室的新館合而為一,以美術館的形式重新呈現在世人面前。

  歷經七十年歲月的洗禮,更顯韻味深藏的本館,以及隱身在大自然裡、全新打造的新館,兩館皆有珍貴展覽,一張門票,兩種享受。寬敞、美麗的庭院四季各有不同的風情,登上本館露台可飽覽三川匯流的奇景。去參觀新館挑初夏的時節最好,入口處只要往這裡一站,就會看到兩側水泥牆聳峙的階梯盡頭,被切割成長方形的綠意透過玻璃映入眼簾,這光影交錯、閃閃發光的黃綠色風景只有在這裡、在這個季節才有可能看到。

  你可以在新館裡看到莫內的〈睡蓮〉。在這被稱為「地底珠寶箱」的房間裡,自然的光線從天窗灑下,雲彩流轉下,瀲灩波光中的〈睡蓮〉,看著它就好像真的看著浮在水面上的蓮花。而且,山莊對面池塘裡盛開的睡蓮,似乎也在應和著畫作一般地寧靜、安祥。

*岡本太郎 太陽之塔

  在大白塔中央、朝天空仰望的臉孔,其旁奔馳的紅色閃電,以及往左右兩邊探出的手臂,太陽之塔就像是扎根在大地的巨樹一般,釋放出壓倒性的存在感。

  1970年,大阪舉辦萬國博覽會的時候,以「主題館」的一部份而興建的太陽之塔,總高70公尺。岡本太郎構思出「太陽之塔」,象徵著「不按牌理出牌」,不管是在被風靡全日本的「未來」風景所包圍的當時,還是在放眼望去只見寧靜大草原的現在,「太陽之塔」始終沒有改變,目不轉睛地傲視天空。

作者簡介

矢部智子

  編輯、作家。擅長從平淡的日常角度觀察各式建築物等,並將之轉化為作品。

  她的作品除出現在《設計生活用品》雜誌、《探險隊》雜誌以及網站「EXITE BOOKS」之外,另有著作《東京建築散步》(TOKYO KENCHIKU SAMPO)和以大阪、京都、神戶為主題的《旅行建築風》(SANTO KENCHIKU SAMPO)。

作者簡介

婁美蓮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業。喜歡透過文學了解異國文化,夢想成為精通多國語言的國際人。譯作有《愛麗絲夢遊仙境》、《安徒生童話》、《察沃的食人魔》、《梵谷的生命風景》、《吃定義大利》等書。

Monday, November 26, 2007

來去書店觀光

鍾芳玲  (20071126)




 只要世上還有像史密斯、馬季、曼德茲、賴瑞之類的人以及他們的追隨者,書店就會永遠有風景。

 經營一家獨立書店,想要兼顧理想與現實,在當今的大環境下,特別不容易。過去數年,許多書店紛紛倒閉,因此,我只要聽到或看到一家實體書店誕生,總不免替經營者捏把冷汗。但是去年九月初,無意間在尤開亞(Ukiah)巧遇戴弗.史密斯(Dave Smith)的「麥麗根書店」(Mulligan Books),卻讓我對書店的前景重新燃起希望。


 麥麗根書店與社區共榮
 北加州曼朵西諾郡(Mendocino County)以蜿蜒奇特的太平洋海岸線著稱,相較之下,此郡內陸的小城尤開亞,要顯得單調多了。若非在一次旅途中為了暫停加油,我大概不會特別駐足此地,更不會有機會留意到市中心主街上的「麥麗根書店」。

 當你走訪過一、兩千家書店以後,很自然地就會發展出某種敏銳的嗅覺與視覺, 或者說是一種直覺,能在短短幾分鐘內就對一家書店作出相當程度的評估。這家以賣二手書為主的店,入口處的高背單人沙發與壁畫,讓人以為進了某人的居家客廳。一個身著工作圍兜的男士向我致意,表明自己是主人,五月份才剛盤下這家書店幾個月,一切尚在調整中,希望我多包涵。雖說如此,但我覺得這家店有一種能量,也或許是因為書店最前面的書區掛著LOCALIZING COMMUNITY(社區在地化)的招牌,讓我對這家店又多了一份好感。我先瀏覽「麥麗根」的書種,發現架上的書多數是品相相當好的二手書,極小部分是新出的平裝本書,另有一些有機茶葉等禮品,其中很多關於心靈成長與生態保育、有機理論類的書。我雖對這些沒有特高的興趣,但是很快就在店裡找到兩本價廉物美的書,一本是蘇珊.桑塔格的精裝本傳記。另一本是舊金山早期一位書商Tro Harper 的平裝本回憶錄,內有他的簽名。

 買完書後,我和書店主人史密斯聊了起來,他說自己剛出版了一本書。我打開他的書,稍微瞄了一下書衣後折封口上的作者介紹,這一看不得了,史密斯的經歷相當可觀,他曾輔佐過美國當代著名的勞工領袖、社會改革者、人權運動家賽薩.夏瓦茲(Cesar Chavez,一九二七?一九九三),擔任核心要員達四年,除此以外,史密斯還是一家全國性知名公司「史密斯與霍肯」(Smith & Hawken)的創始人。戴弗.史密斯與保羅.霍肯(Paul Hawken)兩人於一九七九年在舊金山灣區南方的Palo Alto成立此公司。本來只是以郵購販賣高品質的英國園藝農具為主,三年後在灣區北方Mill Valley開了一間店面,生意興隆,每年營業額成長兩倍,他在一九八八年離開這家公司,受聘於一些公司擔任顧問。如今「史密斯與霍肯」轉手好幾次,在全美有五、六十家店,成了美國銷售園藝與戶外生活相關用品最知名的公司,廣受園藝愛好者歡迎。

 搶救獨立書店

 經過一年後,我再與史密斯連絡,他說開店一年半,逐漸摸索出個頭緒,營業額每個月都有些進展,可以逐漸打平開銷,或許可以考慮搬離主街,選一個租金更便宜的地方,因為他已經建立了基本的顧客群,不太需要仰賴過路人。他很滿意工作與生活的重心可以連結在一起,並且還與社區有所互動。但他也很坦白地強調,書店經營是一個很好的嗜好與生活方式,但如果過一、兩年還沒有適當的盈餘,從生意面看,就不算一種成功的模式。

 今年十一月我與「美國書商聯盟」(American Booksellers Association;簡稱ABA)的首席營運長歐倫.泰克(Oren Teicher)訪談,知道類似史密斯的「麥麗根書店」這幾年悄悄地開起。據泰克表示,一九九六年全盛時期,加入ABA的會員曾經超過四千家書店,後來在整個書業生態的巨變下,書店紛紛結束營業,會員在二○○六年下降到一千六百多家,有好些年,每年新加入的會員不到十家書店,但是目前有止跌反彈的現象,二○○五年有九十家書店入會、二○○六年則有九十七家。這無疑是可喜的現象。泰克表示,這是因為全美開始有一種社區意識的覺醒,以致許多具有企業經驗與精神的人願意開書店。這群人並不會盲目地對開書店有不切實際的浪漫情懷,他們也知道有風險,但仍希望社區能擁有獨立書店,所以並不期望因此賺大錢。此外,消費者也體認到獨立書店的重要性,因此以行動來支持。史密斯的「麥麗根書店」就是一個典型代表。另外,據ABA報導,專欄作家大衛.馬季(David Magee)在寫了暢銷書《Nissan反敗為勝》(Turnaround:How Carlos Ghosn Rescued Nissan)後,就想開一家書店。二○○六年十一月,他在居住的田納西州的一個人口約十五萬的中型城市,與人合夥開了一家獨立書店,旨在豐富當地的文化經驗。

 凱普勒書店的活例子

 如此的意識覺醒是如何而起呢?我個人的觀察是:太多獨特、有歷史的書店在過去幾年內急速消失,使得有志之士憂心忡忡,因而紛紛加入搶救獨立書店的行列。例如位於北加州梅婁公園市(Menlo Park)的「凱普勒書店」(Kepler’s Books),是由倡導和平的反戰主義者羅伊.凱普勒(Roy Kepler)於一九五五年所創立,用以具體實踐生活中的信念,經常參與社會運動,這書店一直是社區的中心,史密斯早年也曾受到此書店的感召。羅伊去世後,書店由兒子克拉克.凱普勒(Clark Kepler)經營。書店在二○○五年五月才慶祝半百的生日,同年八月三十一日克拉克含淚向事前毫不知情的店員宣布,那日就是書店營業的最後一天,過去五年來,書店的收益年年大幅下降,他因無法再負擔沉重的虧損,只能做出此一痛苦決定。驚惶失措的不是只有當場的員工,大門深鎖的書店和貼著歇業的簡短聲明,引發了上門來客的震驚,消息立刻傳遍舊金山灣區,甚至上了電視新聞。

 一位從高中時就常逛「凱普勒」的年輕顧客,一發現「凱普勒」關門後,立刻闢了「搶救凱普勒」的網站,呼籲大家想辦法救救「凱普勒」。這個網站一星期內就有兩萬人次瀏覽,有些搬到外地的網友來信追念他們與書店的關係,有些人則表示,若書店重新開張,願意當無酬志工。就在同時,一位矽谷高科技公司的創辦人丹紐.曼德茲(Daniel Mendez)與幾位事業有成的愛書人積極地與克拉克聯絡,表示願意投資書店並希望能商討出一個經營模式,讓書店起死回生。家住「凱普勒」附近的曼德茲和妻子、女兒都是書店常客,為了社區的福祉、為了不忍見他們心愛的地方就此消失,因此決定插手管這件事。日後他向媒體表示,就經濟效益面來看,投資書店是極為不智之舉,他事先已向所有的金主言明,不要有心存獲利、甚至把本錢撈回來的念頭。

 學者客串書店觀光導遊

 曼德茲於是結合了各行各業精英,免費替書店與房東交涉一個有利的新租約、向出版社爭取通融,最終又找到二十多位股東,集資超過五十多萬美元,同時成立董事會,對書店的經營與行銷提出規畫與建議,但由克拉克擔任會長,也保有最大的股份。此外,他們也設計了義工制與會員制,前者是出力,由志願者貢獻他們的時間,分擔書店的一些工作;後者是出錢,贊助者可以捐獻二十美元到兩千五百美元不等的年費,成為七個不同等級的會員,每級的會員都可享有不同優惠。在繁複又迅速的運作下,「凱普勒書店」死去四十天後,竟然神奇地復活了!(上)

資源愈缺 他們愈賺

南美洲巴西的亞馬遜河沖積平原上,一群孩子們快樂的在上面踢足球,這裡原本只能通行獨木舟,但是2年前的大旱災卻讓河流乾涸,河水水位下降12公尺,造成數百社區陷入困境。
場景再移到英國倫敦。去年底英國政府通過一個高達40億英鎊的專案,只為強化泰晤士河水閘。40億英鎊可不是一筆小錢,它相當2,450億新台幣,「但是現在不投資這筆錢,未來損失金額可能不只5倍。」英國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很肯定的說。

氣候影響全球經濟活動

布萊爾不是危言聳聽,根據英國環境署評估,2080年泰晤士河最糟的狀況將可能上升2公尺。屆時,125萬的倫敦居民、河岸邊的倫敦市機場(City Airport)和另外8座電廠都可能被河水淹沒。

巴西的旱災與英國的水災,肇因全都是全球暖化問題。根據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研究估計,自有測量儀器開始,2005年是最溫暖的一年,歐洲不少國家都因此創下百年以來的高溫紀錄。

而全球暖化不只影響墾丁外海珊瑚白化、瑞士阿爾卑斯山冰原融化、北極熊生存空間變小,還影響到數十兆美元的經濟活動。

《氣候經濟學》作者弗里德黑姆.施瓦茨(Friedhelm Schwarz)推估,氣候甚至將影響全球五分之四的經濟活動。因為氣候變遷,降低了農業、水力、電力基礎建設的產值,同時也增加能源的消耗量,這股自然的力量不容忽視。

但是就如施瓦茨的推論,當某一個產業因為氣候而受創,就會有某一個產業因此受惠,「第一線的企業已開始替暖化找新商機,」瑞銀投信研究部葉映竹點出趨勢,像是美國的奇異公司(GE)投資替代能源,在風力發電的建造已躍居全球領導地位。

從新疆月牙灣聯想到糧荒商機

不僅大企業注意到氣候所帶來的新商機,嗅覺敏銳的個體戶也成為氣候變遷的「受惠者」。退休5年的高中老師張啟榮,幾乎每年會到新疆走一趟,這些年來他發現,新疆著名的月牙灣面積愈來愈小,大陸西北方的部分深井甚至已經抽不到水。


「原來元凶就是暖化,氣溫升高會造成旱災,受傷最重的不就是農作物?」張啟榮第一時間就聯想到,未來全球恐怕會有缺糧荒。他嗅到了錢的味道,於是去年9月,當他知道香港有一檔德意志銀行發行的DWS環球神農基金,毫不考慮就把部分退休金投入,買進至今不到1年時間,就賺進了4成。

有人看到月牙灣面積縮水,聯想到糧荒;也有人因為巴西紛紛將雨林變成玉米田,而循著產業上游找到更佳的投資機會。

長期觀察農產品走勢的元大京華期貨協理吳子靖,知道國內根本沒有玉米商品可以投資,他卻從食物的產業鏈,推敲到飼料業與肉雞業。因為,玉米大漲,飼料與肉雞一定會水漲船高,「誰能夠將成本轉嫁出去,誰就能賺最多!」吳子靖找到的受惠標的就是大成長城(2110)。

去年玉米漲3倍,大成在半年內就調整雞價,短短不到1年股價漲了5倍,創掛牌來的天價;即使轉嫁能力較弱的卜蜂(1215),漲勢較晚,但若從低點起算,也有4倍的漲幅。

吳子靖建議,當投資人看到農產品大漲時,並不需要去搶買農產品期貨,如果能從產業的上中下游紮實去研究股票基本面,反而能賺更多。

從上海見聞聯想到中鋼大成長

過去50年來,亞洲總人口只成長1倍,但都市人口卻增加2倍,因此,隨著都市化腳步加速,各項原物料也都出現歷年來最大的缺口現象。自1992年以來,中國國內每年包括煤、石油、天然氣、水力及核能等能源供應,開始趕不上需求,大量消耗資源的結果,讓能源缺口日益嚴重。

在運輸公司工作的李倫,每年都要到大陸開會出差,2003年開始,他觀察到上海城市的每個角落都有進行中的建設,有如20年前的台灣。他知道,基礎建設要用到很多的貴金屬、鋼鐵、水泥等原物料,這些都是「有限」的礦產資源,未來的缺口必定是有增無減。

返台後,李倫選擇自己最熟悉的中鋼(2002),在15~20元左右買進就放著,若不算近年配發的股利,光是帳面股價就漲了2倍多,單靠這筆投資,李倫就賺到一大筆的退休金。


中鋼只是全球缺礦潮帶動大漲的眾多股票之一。保德信全球資源基金經理人翁啟森表示,以巴西知名的鐵礦砂公司淡水河谷(CRVD)為例,近年股價已翻漲3倍,投資人只要買進資源基金或?金基金,間接成為淡水河谷的股東,就能跟著一起發資源財。

選擇坐困愁城、還是主動出擊

所有你聯想得到埋在地底下的金屬礦物通通漲,當然更不會漏掉身價更高的黃金。台灣銀行貿易部理楊天立觀察過去黃金偶有波動都是因為設備老舊、開採效率低,也就是只反映有限的供給,但是,從2000年後需求也上來了,開採的速度根本趕不上激增的需求缺口,於是,他在黃金每盎司270美元的低點進場布局,如今金價上看800美元。

亞洲人一向鍾愛黃金,其中印度是全球最大的黃金消費國,占全球總量達22%,但印度央行卻只有4.4%的黃金儲備,未來的成長幅度很大,再加上美元貶勢會助漲黃金上揚。

過去各國央行爭相倒出黃金賠錢貨,現在則是巴不得黃金儲備愈多愈好,配合民間的共襄盛舉,這些實質需求加上結構性因素,讓黃金走勢很樂觀。

貝萊德投顧董事長張凌雲表示,未來投資人的資產配置組合裡,一定要放進新興市場及天然資源。

張凌雲的論調從近5年指數走勢可見端倪。根據Bloomberg統計,從2002年開始至今,匯豐全球礦業類股指數漲幅557%,MSCI全球能源類股指數漲近231%,但是標準普爾500指數漲幅只有約104%,這意謂著,過去投資在礦業或是能源業的報酬,比一般股票型基金還高。

以美林世界礦業基金為例,過去5年報酬率5.4倍,表示只要投資「對」的趨勢,買基金一樣也能有股票的亮眼成長。

當氣候變遷遇上全球人口暴增時,尤其是餵不飽的中國龍與印度象的需求大幅崛起,缺糧、缺水、缺電、缺油、缺礦,就會像失速的下山車一樣,愈來愈難以控制。你是要選擇坐困愁城、被各種缺口帶動的物價大漲吃掉財富?還是主動出擊、大賺資源缺口財呢?想必看到這裡,你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芬蘭 福利國家2.0

在芬蘭拉普蘭省第一大城羅瓦涅米市當記者的亞諾,已經休了兩個月的爸爸假,專職在家照顧剛滿一歲的女兒薩卡,還有兩隻很愛叫的狗。
九月初,跨在北極圈上的羅瓦涅米,陽光虛弱,還不到十度。剃著大光頭的亞諾和太太牽著牙牙習語的薩卡,在河邊住家的前院草坪,蹣跚學步。

亞諾很感謝政府讓他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和等了十幾年的女兒朝夕相處。育嬰假的這半年,政府每個月會給他三百歐元,當作是照護國家未來納稅人的津貼。亞諾從沒擔心過薩卡未來的教育,只要她願意讀書,政府會一路養她到大學,甚至是碩士、博士。

「我的責任就是讓她吃飽,其他花費不必煩惱。」當然,亞諾最大的煩惱,就是這麼慷慨的福利,有一天會不會撐不下去。

社會福利無所不在

在芬蘭,像亞諾這種專職奶爸,漸成潮流,每年以倍數成長。

芬蘭無所不在的社會福利,反應出傳統的北歐思維:政府存在的價值,是照顧好「每一個」人民。美國那套小政府大社會的理論,芬蘭人並不信服。芬蘭政府每年用在社會福利的支出,佔四分之一的GDP,比重是美國的兩倍多,台灣的五倍。

福利制度的設計,同時還是拉高芬蘭國家競爭力的策略一環。

社會福利太好,將損及國家競爭力,這種魚或熊掌的兩難,不在芬蘭人的邏輯裡。

過去十年,芬蘭經濟成長率平均每年達三.五%,去年更衝破五.五%,創十年新高。競爭力大師波特去年底研究,在全世界一二二國中,芬蘭的企業競爭力,僅次於美國、德國,名列第三。「真正的競爭力是用生產力來衡量,」波特強調,在北歐國家中,芬蘭過去十年的生產力成長最多。

在芬蘭的國家發展藍圖中,社會福利是國家競爭力的引擎,而非阻力。社會福利和發展科技,更是魚幫水水幫魚的雙贏政策。

芬蘭自六○年代開始推動社會福利,便深信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的策略,擅長能源經濟的經濟學家科穆拉寧(Kari Komulainen)分析,芬蘭認為透過福利制度、教育改革和財富平均分配,可以帶動經濟成長;經濟成長又會增加財富;更多的財富,可以創造更好的福利;更好的福利,又會刺激更高的成長。


勞工經濟研究所所長基恩德(J. Kiander)也反思,芬蘭產業結構能夠從以比較利益為主的重工業,轉型為以競爭優勢為基礎的科技業,關鍵就在社會福利制度。

「好的社會福利讓人願意冒險;冒險,才能促進競爭力,」基恩德肯定,愈是靠知識吃飯,愈需要社會福利做後盾,讓人民沒有害怕失敗的無形焦慮。在芬蘭,失業後,有政府十八個月、七成薪水的保障,「冒險,不會讓你餓肚子。」

冒險不必餓肚子

凡出國演講,提到芬蘭經驗,哈洛寧必然不厭其煩強調:「競爭力和社會福利並不是互相排斥。人民不需要選擇,可以同時兼有競爭力和社會正義。」

二十歲就拿到博士學位、以《資訊社會福利國家》一書聞名的芬蘭學者海莫能(Pekka Himanen)特別以「福利國家2.0」,描述芬蘭夢的特質,就在於「大家都能住在一個既有創意又有照顧的世界」,曾參與擬定芬蘭「資訊社會發展策略」的海莫能形容。可以這麼說,上個世紀的美國夢是靠個人競爭努力圓夢,這個世紀的芬蘭夢則由個人努力和政府福利,小手大手相互牽成。

芬蘭的福利制度,是以眾生平等為基礎。不必要有富爸爸,也不必靠一次偶然的出生,芬蘭人沒有輸在起跑點的壓力。

芬蘭是歐洲唯一既沒有王室也沒有土生土長貴族的國家,原本就具有普世平等的思想。千年來,夾在俄、瑞典和德國三個時刻覬覦它的強國間,芬蘭團結意識一向強烈。一百四十年前,芬蘭又遇到罕見大飢荒,一口氣失去一五%的人口,芬蘭人深信「唯有團結平等才能生存」,一個芬蘭人都少不得。

平等的代價並不便宜。芬蘭所得稅率從三五%起跳,最高超過六○%。國家將近一半的GDP是來自稅收,位居全球第六高。在各種國家競爭力指標中,稅賦過重通常是芬蘭表現最差的一門,總是拉低總成績。

同樣是課重稅,相較於其他北歐鄰邦,芬蘭人似乎繳得更心甘情願。

二十八歲的赫蒂在赫爾辛基大學當講師,她每個月只能領到一半薪水,另外那一半,她連摸都沒摸過,就直接扣稅進國庫。赫蒂從來沒抱怨過,為什麼要用她的薪水去養不願工作的人。「走在路上,我喜歡那種四周的人都過得很好的感覺。」談到她「消失的那一半收入」可以造福人群時,會說五國語言的海蒂,真情流露。


總統的夏屋在漏水

在芬蘭,平等是一種生活態度,不是施捨的口號。外交部駐芬蘭代表處組長劉翼平還記得,一次在機場,看到前任總統阿赫蒂薩里自己拖著行李,和民眾一起排隊通關,他現在仍身兼要職,是聯合國派去塞爾維亞和柯索沃的談判特使。

現任總統也是沒架子出了名。去年被民眾票選為史上第五偉大芬蘭人的哈洛寧,曾經是激進的全國學生會會長,七年前就任總統,出入從來只有兩名隨扈,百貨公司聖誕折扣也會跟著去搶便宜貨。

九月初,《金融時報》特派員採訪她,哈洛寧特別選在她的夏屋,糗的是,那天下雨,會客室天花板漏水了,只好移到客廳見記者。

翻遍芬蘭報章廣告,看不到富豪名媛新聞,也鮮少奢華時尚的報導。就拿四十一歲的席拉斯瑪來說,儘管已經是億萬富翁,他的太太還是繼續在小學教書,沒有貴婦派頭。

最能展現芬蘭的平等價值,是在道路上。芬蘭的交通違規罰款是按照犯行輕重以及所得「累進」,賺得愈多罰得愈多。前幾年,某二十七歲網路創業家開著拉風的BMW跑車,以一百一十公里時速飆過市區。

賓果!吃下一張相當於兩百三十幾萬台幣的罰單。

這哪裡是公平?芬蘭法律規定,既然犯法,有錢人受懲罰的「痛苦」程度,應該和窮人同樣平等。

這位科技新貴並沒有找議員關說或走後門銷單,而是發揮佔芬蘭八三%人口的路德教派誠信美德,把罰款繳清。也是科技新貴的席拉斯瑪不無驕傲地說,芬蘭是唯一把戰爭賠款全部付清的國家,「只要是責任,我們一定會完成。」

Smart strategy:投資腦力

那一年冬天,赫爾辛基苦寒如常,芬蘭建國後最殘酷的大蕭條即將來臨。二十一歲的托瓦茲窩在大學宿舍,埋頭寫他的程式。改寫全球電腦歷史、動搖微軟霸業的Linux作業系統,一九九一年從寒冷的芬蘭點火,燒遍了世界。

至此,「芬蘭三寶」全員到齊:聖誕老人、諾基亞和托瓦茲,三樣國寶都是芬蘭「腦力」的智慧結晶。


芬蘭三寶

芬蘭人說話總是三句不離:「芬蘭是個小國」。小?有九個台灣大呢!因為覺得自己小,芬蘭才鐵了心孤注一擲投資教育和研發。這兩筆投資所花的經費,每年佔去一○%的GDP,是除了社會福利之外,芬蘭政府最重要的支出。

台大國際企業系教授湯明哲研究,芬蘭經濟在五十年之間,從比較利益(森林)到資本密集,最後是利用全球競爭優勢,用的正是「從樹木到樹人」的策略選擇。

有最重要經濟學家美譽的薩克斯(Jeffery Sachs)曾稱讚,芬蘭是全世界最會組織「腦力」的國家。遠在七○年代,芬蘭立定發展科技強國的方向後,隨即大幅改革基礎教育,為小孩提供免費且高品質的教育。在芬蘭讀大學免學費,大學生每個月還可領二六○歐元津貼、將近兩百歐元的住宿補貼,以及二二○歐元的低利就學貸款。

三十年算下來,政府這筆投資價值連城,不但中學生數理、閱讀、解決問題能力技壓群倫(詳見《天下雜誌》十一月七日出刊的教育特刊),高等教育也表現不俗,在今年世界經濟論壇的國際排名中,「高等教育人才與訓練」這項評比仍獨占鰲頭。

芬蘭投資腦力,並不是亂槍打鳥,而是專注將資源集中在幾個重要領域,尤其是資訊與通訊工程產業,芬蘭人就常自稱他們是工程師社會。

工程師社會

有一則芬蘭笑話:「換燈泡需要幾個芬蘭人?零個,因為芬蘭人全都是工程師,可以修好壞掉的燈泡。」

為了發展科技,八○年代芬蘭擬定了國家創新策略,大量成立以應用為主的科技學院。二七%的大學生讀工科,比例在經濟合作組織(OECD)國家中最高。芬蘭每年為歐洲生產最多的工程博士,外國留學生到芬蘭,也有四成是學理工。

諾基亞企業溝通副總裁蘇密寧(A. Suominen)分析,諾基亞之所以能夠科技獨步全球,就是因為芬蘭的科技教育出色,總是能找到最好的工程師。

除了教育,芬蘭還專注投資創新研發,每年研發經費佔三.五%的GDP,是全世界第三高。


芬蘭建國五十年時,國會送給芬蘭民眾的禮物,是撥款一億芬蘭馬克,成立芬蘭國家創新基金(Sitra),投資創業基金給創新和高科技創業。二十一年前,芬蘭政府又成立國家技術創新局(Tekes),功能很像台灣工研院,統合產官學界,聯手研發高科技和通訊產業。

Sitra、Tekes和芬蘭科學院三大研發機構,負責研究、擬定並執行國家創新策略。芬蘭被公認是全球最有創新企業環境的國家,在歐洲科技創新指標(European Innovation Scoreboard,EIS)最新的調查中,芬蘭是創新能力的領先者,而美國、英國和愛爾蘭只能算是追隨者;在創新表現上,是全世界第一名。

擁抱新思潮與科技

任職Tekes的經濟學家柯牧雷寧指出,芬蘭每年的研發經費有五十八億歐元,新政府在未來四年的施政報告中,提了二十七次創新,連車廂和電視廣告都會講創新,「對芬蘭人來說,談創新就跟吃飯睡覺一樣,已經是生活的一部份,」在Tekes工作十年的柯牧雷寧說。

芬蘭或許不是最有創意的國家,卻最願意擁抱新思潮和新科技。芬蘭是全球第二個賦予女性投票權的國家,也是全世界最早擁有女性國會議員的國家。在現任內閣中,有六○%的部會首長是女性。

一百二十五年前,芬蘭的Finlayson 紡織工廠,率先在北歐地區裝設電燈。貝爾申請電話專利之後六年,芬蘭的主要城市就設立了電話公司。

芬蘭同時是全世界行動電話和網路的先驅,在芬蘭,有超過一半的家庭,只有行動電話,沒有傳統固網電話。美國《新聞週刊》曾預言,芬蘭既有行動通訊和資訊科技的技術,又有結合這兩種科技的遠見,「未來將是芬蘭人的天下」。

距離北極圈只有三小時車程的奧盧(Oulu),是芬蘭新興的高科技聚落,薈萃了八百多家科技公司,且是諾基亞產品研發的重鎮,在這裡就有四千五百名員工。一九九一年,全世界第一通GSM(全球行動通訊系統)電話,就是從這裡打出去。


四十幾歲的芬蘭環境部司長尤蘇卡寧說,如果沒有手機,芬蘭人的生活幾近癱瘓。在芬蘭,手機滲透率高達一一○%,不論是搭電車、洗衣服,甚至是機場報到、劃位、登機,都用手機付款或通知。談話間,尤蘇卡寧拿出他的諾基亞手機示範,按幾個鍵,預付兩歐元,接著拿手機就可以上電車,「對芬蘭人來說,手機不是科技,而是生活,」尤蘇卡寧笑說。

即使是交通警察在路上開罰單,也是透過手機連線稅務機關,幾秒鐘內查出駕駛人的所得,立刻算出罰款。

Smart Future:芬蘭大未來

過去十年,芬蘭的穩定高成長,是先進國家的標竿典範,比起亞洲的後起之秀,也毫不遜色。

但是,鑽研創新的柯牧雷寧提醒,也許是永遠要為寒冬準備,芬蘭人總是會「先想一步」,對於現在的好成績,「高興一天就好。」

芬蘭人的未雨綢繆不是沒有道理。

今年,芬蘭在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競爭力排名從去年的第二名掉到第六名,IMD世界競爭力評比則從第十掉到第十七名。今年,芬蘭的經濟成長率預估將下降至三%。這對芬蘭無疑是個警訊,因為要維持現行的社會福利制度,每年至少要有三%的經濟成長率。

費爾曼教授在赫爾辛基大學的辦公室,簡直是一座迷宮,已經刻意輕聲慢步,陳年地板還是嘎吱嘎吱響,左彎右拐的,一間不到兩坪的辦公室忽焉出現。辦公室堆滿資料、書籍,幾乎找不到可以站立的地方。

不能只有一個諾基亞

費爾曼研究北歐資本主義已二十餘年,在她的觀察中,芬蘭是所有北歐國家中,最容易受經濟危機影響的地方。芬蘭太倚賴資訊科技業,但是科技產業大幅成長的時代已經結束;更何況,芬蘭的科技業又太集中在諾基亞一家,中下游產業想在國際上競爭還很吃力。

「我們不能老是靠一個諾基亞,」費爾曼憂心地說。

芬蘭還有其他隱憂。

在麥肯錫顧問公司最新出版的芬蘭報告提到,芬蘭目前正處在十字路口,未來有兩大挑戰,一是產業的國際競爭,另外則是人口老化。


芬蘭是歐洲人口老化最快的國家之一,近十五年內,將有四成工作人口要退休;根據芬蘭國家統計局統計,未來三年內,芬蘭六十四歲以上的人口會達到一七%,退休金相關支出,將會吃掉一一%的GDP,這將反過頭來侵蝕芬蘭在腦力投資上的佈局。

歐洲國家都面臨老化問題,但在芬蘭問題特別嚴峻。在所有歐洲國家當中,芬蘭是移民最少的同質社會,佔芬蘭人口僅有二%。另一方面,由於賦稅高、勞力市場條件嚴苛,芬蘭成為外資眼中最不適合投資的國家之一,在歐盟二十七國中,排名倒數第七。也就是說,芬蘭要發展任何產業或是投資任何新計劃,都必須靠自己。

Just for fun

另外一個罩門,非關外力,而是芬蘭人「不愛錢」的率性氣質。

科技與工業協會創新中心主任亞拉亞斯齊剖析,芬蘭人很會做看得見的產品,卻缺乏生意頭腦,也不懂得行銷,對賺錢更不積極,「不愛錢或許是人的美德,卻不是國家的美德,」亞拉亞斯基搖搖頭,芬蘭人缺少創業精神,將損害芬蘭未來的發展。

新進被任命為國會監督委員會顧問的基恩德進一步剖析,芬蘭工程師不懂經商,開發新技術大部份是「just for fun」(純粹好玩),不是要發財出名。雖然芬蘭人在資訊科技有很多創新,專利數目也在歐洲名列前茅,可是,這些創新、專利大多賣給美國人。

芬蘭人賺到fun,錢卻進了美國企業家的口袋,托瓦茲就是最經典的例子。芬蘭出了一個電腦奇才,卻也失去一個大創業家。

話說回來,就像多數芬蘭人一樣,基恩德從不擔心芬蘭。人口老化是事實,但是芬蘭婦女平均一.八的生育率,比起歐洲、日本、韓國、台灣都高。況且,這幾年政府累積了豐富的積蓄,即使碰上幾年亂流,「也還支撐得下去」。

最重要的是,芬蘭人謙虛,不恥下問,總是在尋找新的標竿學習,從過去的瑞典、日本,到現在的愛爾蘭、新加坡,「不斷學習,而且聰明的學,才是芬蘭第一的秘方,」基恩德總結。方向明確


你一定看不出來,赫爾辛基市中心這塊大花崗岩下面藏的是什麼。

這是芬蘭最有名的建築之一-岩石教堂,樸拙不花俏,堅固耐用又耐看,像它的國家。走進岩石,挑高透亮的教堂,讓人不自覺讚嘆。那時,坐在禱告椅上的荷蘭女子合唱團唱起聖歌,如沐天籟。

曾有芬蘭人說,生為芬蘭人,就等於是中了樂透。環境美、教育好、福利優,固然要繳很多稅,可是從政者又不貪腐,每一分錢都用在該用的地方。

父子兩代都是記者,亞諾思索芬蘭的未來,不知道是稱讚、還是埋怨地說,芬蘭人固執,當決定要走什麼路,就會一直走下去;芬蘭人總是形容芬蘭像一片平靜大海下的激流,默默努力前行,目標方性明確。那個目標,就是一個公平美好而又有實力的永續社會。

這個波羅的海的女兒,苦命了八百年,終成幸福國家的代名詞。台灣四百年勤苦,好不容易成就今天的繁榮。我們能像芬蘭那樣務實、謙虛,不斷學習,又聰明的學習嗎?我們知道自己要往哪裡走嗎?

芬蘭 福利國家2.0

在芬蘭拉普蘭省第一大城羅瓦涅米市當記者的亞諾,已經休了兩個月的爸爸假,專職在家照顧剛滿一歲的女兒薩卡,還有兩隻很愛叫的狗。
九月初,跨在北極圈上的羅瓦涅米,陽光虛弱,還不到十度。剃著大光頭的亞諾和太太牽著牙牙習語的薩卡,在河邊住家的前院草坪,蹣跚學步。

亞諾很感謝政府讓他可以無後顧之憂地和等了十幾年的女兒朝夕相處。育嬰假的這半年,政府每個月會給他三百歐元,當作是照護國家未來納稅人的津貼。亞諾從沒擔心過薩卡未來的教育,只要她願意讀書,政府會一路養她到大學,甚至是碩士、博士。

「我的責任就是讓她吃飽,其他花費不必煩惱。」當然,亞諾最大的煩惱,就是這麼慷慨的福利,有一天會不會撐不下去。

社會福利無所不在

在芬蘭,像亞諾這種專職奶爸,漸成潮流,每年以倍數成長。

芬蘭無所不在的社會福利,反應出傳統的北歐思維:政府存在的價值,是照顧好「每一個」人民。美國那套小政府大社會的理論,芬蘭人並不信服。芬蘭政府每年用在社會福利的支出,佔四分之一的GDP,比重是美國的兩倍多,台灣的五倍。

福利制度的設計,同時還是拉高芬蘭國家競爭力的策略一環。

社會福利太好,將損及國家競爭力,這種魚或熊掌的兩難,不在芬蘭人的邏輯裡。

過去十年,芬蘭經濟成長率平均每年達三.五%,去年更衝破五.五%,創十年新高。競爭力大師波特去年底研究,在全世界一二二國中,芬蘭的企業競爭力,僅次於美國、德國,名列第三。「真正的競爭力是用生產力來衡量,」波特強調,在北歐國家中,芬蘭過去十年的生產力成長最多。

在芬蘭的國家發展藍圖中,社會福利是國家競爭力的引擎,而非阻力。社會福利和發展科技,更是魚幫水水幫魚的雙贏政策。

芬蘭自六○年代開始推動社會福利,便深信這是一個「良性循環」的策略,擅長能源經濟的經濟學家科穆拉寧(Kari Komulainen)分析,芬蘭認為透過福利制度、教育改革和財富平均分配,可以帶動經濟成長;經濟成長又會增加財富;更多的財富,可以創造更好的福利;更好的福利,又會刺激更高的成長。


勞工經濟研究所所長基恩德(J. Kiander)也反思,芬蘭產業結構能夠從以比較利益為主的重工業,轉型為以競爭優勢為基礎的科技業,關鍵就在社會福利制度。

「好的社會福利讓人願意冒險;冒險,才能促進競爭力,」基恩德肯定,愈是靠知識吃飯,愈需要社會福利做後盾,讓人民沒有害怕失敗的無形焦慮。在芬蘭,失業後,有政府十八個月、七成薪水的保障,「冒險,不會讓你餓肚子。」

冒險不必餓肚子

凡出國演講,提到芬蘭經驗,哈洛寧必然不厭其煩強調:「競爭力和社會福利並不是互相排斥。人民不需要選擇,可以同時兼有競爭力和社會正義。」

二十歲就拿到博士學位、以《資訊社會福利國家》一書聞名的芬蘭學者海莫能(Pekka Himanen)特別以「福利國家2.0」,描述芬蘭夢的特質,就在於「大家都能住在一個既有創意又有照顧的世界」,曾參與擬定芬蘭「資訊社會發展策略」的海莫能形容。可以這麼說,上個世紀的美國夢是靠個人競爭努力圓夢,這個世紀的芬蘭夢則由個人努力和政府福利,小手大手相互牽成。

芬蘭的福利制度,是以眾生平等為基礎。不必要有富爸爸,也不必靠一次偶然的出生,芬蘭人沒有輸在起跑點的壓力。

芬蘭是歐洲唯一既沒有王室也沒有土生土長貴族的國家,原本就具有普世平等的思想。千年來,夾在俄、瑞典和德國三個時刻覬覦它的強國間,芬蘭團結意識一向強烈。一百四十年前,芬蘭又遇到罕見大飢荒,一口氣失去一五%的人口,芬蘭人深信「唯有團結平等才能生存」,一個芬蘭人都少不得。

平等的代價並不便宜。芬蘭所得稅率從三五%起跳,最高超過六○%。國家將近一半的GDP是來自稅收,位居全球第六高。在各種國家競爭力指標中,稅賦過重通常是芬蘭表現最差的一門,總是拉低總成績。

同樣是課重稅,相較於其他北歐鄰邦,芬蘭人似乎繳得更心甘情願。

二十八歲的赫蒂在赫爾辛基大學當講師,她每個月只能領到一半薪水,另外那一半,她連摸都沒摸過,就直接扣稅進國庫。赫蒂從來沒抱怨過,為什麼要用她的薪水去養不願工作的人。「走在路上,我喜歡那種四周的人都過得很好的感覺。」談到她「消失的那一半收入」可以造福人群時,會說五國語言的海蒂,真情流露。


總統的夏屋在漏水

在芬蘭,平等是一種生活態度,不是施捨的口號。外交部駐芬蘭代表處組長劉翼平還記得,一次在機場,看到前任總統阿赫蒂薩里自己拖著行李,和民眾一起排隊通關,他現在仍身兼要職,是聯合國派去塞爾維亞和柯索沃的談判特使。

現任總統也是沒架子出了名。去年被民眾票選為史上第五偉大芬蘭人的哈洛寧,曾經是激進的全國學生會會長,七年前就任總統,出入從來只有兩名隨扈,百貨公司聖誕折扣也會跟著去搶便宜貨。

九月初,《金融時報》特派員採訪她,哈洛寧特別選在她的夏屋,糗的是,那天下雨,會客室天花板漏水了,只好移到客廳見記者。

翻遍芬蘭報章廣告,看不到富豪名媛新聞,也鮮少奢華時尚的報導。就拿四十一歲的席拉斯瑪來說,儘管已經是億萬富翁,他的太太還是繼續在小學教書,沒有貴婦派頭。

最能展現芬蘭的平等價值,是在道路上。芬蘭的交通違規罰款是按照犯行輕重以及所得「累進」,賺得愈多罰得愈多。前幾年,某二十七歲網路創業家開著拉風的BMW跑車,以一百一十公里時速飆過市區。

賓果!吃下一張相當於兩百三十幾萬台幣的罰單。

這哪裡是公平?芬蘭法律規定,既然犯法,有錢人受懲罰的「痛苦」程度,應該和窮人同樣平等。

這位科技新貴並沒有找議員關說或走後門銷單,而是發揮佔芬蘭八三%人口的路德教派誠信美德,把罰款繳清。也是科技新貴的席拉斯瑪不無驕傲地說,芬蘭是唯一把戰爭賠款全部付清的國家,「只要是責任,我們一定會完成。」

Smart strategy:投資腦力

那一年冬天,赫爾辛基苦寒如常,芬蘭建國後最殘酷的大蕭條即將來臨。二十一歲的托瓦茲窩在大學宿舍,埋頭寫他的程式。改寫全球電腦歷史、動搖微軟霸業的Linux作業系統,一九九一年從寒冷的芬蘭點火,燒遍了世界。

至此,「芬蘭三寶」全員到齊:聖誕老人、諾基亞和托瓦茲,三樣國寶都是芬蘭「腦力」的智慧結晶。


芬蘭三寶

芬蘭人說話總是三句不離:「芬蘭是個小國」。小?有九個台灣大呢!因為覺得自己小,芬蘭才鐵了心孤注一擲投資教育和研發。這兩筆投資所花的經費,每年佔去一○%的GDP,是除了社會福利之外,芬蘭政府最重要的支出。

台大國際企業系教授湯明哲研究,芬蘭經濟在五十年之間,從比較利益(森林)到資本密集,最後是利用全球競爭優勢,用的正是「從樹木到樹人」的策略選擇。

有最重要經濟學家美譽的薩克斯(Jeffery Sachs)曾稱讚,芬蘭是全世界最會組織「腦力」的國家。遠在七○年代,芬蘭立定發展科技強國的方向後,隨即大幅改革基礎教育,為小孩提供免費且高品質的教育。在芬蘭讀大學免學費,大學生每個月還可領二六○歐元津貼、將近兩百歐元的住宿補貼,以及二二○歐元的低利就學貸款。

三十年算下來,政府這筆投資價值連城,不但中學生數理、閱讀、解決問題能力技壓群倫(詳見《天下雜誌》十一月七日出刊的教育特刊),高等教育也表現不俗,在今年世界經濟論壇的國際排名中,「高等教育人才與訓練」這項評比仍獨占鰲頭。

芬蘭投資腦力,並不是亂槍打鳥,而是專注將資源集中在幾個重要領域,尤其是資訊與通訊工程產業,芬蘭人就常自稱他們是工程師社會。

工程師社會

有一則芬蘭笑話:「換燈泡需要幾個芬蘭人?零個,因為芬蘭人全都是工程師,可以修好壞掉的燈泡。」

為了發展科技,八○年代芬蘭擬定了國家創新策略,大量成立以應用為主的科技學院。二七%的大學生讀工科,比例在經濟合作組織(OECD)國家中最高。芬蘭每年為歐洲生產最多的工程博士,外國留學生到芬蘭,也有四成是學理工。

諾基亞企業溝通副總裁蘇密寧(A. Suominen)分析,諾基亞之所以能夠科技獨步全球,就是因為芬蘭的科技教育出色,總是能找到最好的工程師。

除了教育,芬蘭還專注投資創新研發,每年研發經費佔三.五%的GDP,是全世界第三高。


芬蘭建國五十年時,國會送給芬蘭民眾的禮物,是撥款一億芬蘭馬克,成立芬蘭國家創新基金(Sitra),投資創業基金給創新和高科技創業。二十一年前,芬蘭政府又成立國家技術創新局(Tekes),功能很像台灣工研院,統合產官學界,聯手研發高科技和通訊產業。

Sitra、Tekes和芬蘭科學院三大研發機構,負責研究、擬定並執行國家創新策略。芬蘭被公認是全球最有創新企業環境的國家,在歐洲科技創新指標(European Innovation Scoreboard,EIS)最新的調查中,芬蘭是創新能力的領先者,而美國、英國和愛爾蘭只能算是追隨者;在創新表現上,是全世界第一名。

擁抱新思潮與科技

任職Tekes的經濟學家柯牧雷寧指出,芬蘭每年的研發經費有五十八億歐元,新政府在未來四年的施政報告中,提了二十七次創新,連車廂和電視廣告都會講創新,「對芬蘭人來說,談創新就跟吃飯睡覺一樣,已經是生活的一部份,」在Tekes工作十年的柯牧雷寧說。

芬蘭或許不是最有創意的國家,卻最願意擁抱新思潮和新科技。芬蘭是全球第二個賦予女性投票權的國家,也是全世界最早擁有女性國會議員的國家。在現任內閣中,有六○%的部會首長是女性。

一百二十五年前,芬蘭的Finlayson 紡織工廠,率先在北歐地區裝設電燈。貝爾申請電話專利之後六年,芬蘭的主要城市就設立了電話公司。

芬蘭同時是全世界行動電話和網路的先驅,在芬蘭,有超過一半的家庭,只有行動電話,沒有傳統固網電話。美國《新聞週刊》曾預言,芬蘭既有行動通訊和資訊科技的技術,又有結合這兩種科技的遠見,「未來將是芬蘭人的天下」。

距離北極圈只有三小時車程的奧盧(Oulu),是芬蘭新興的高科技聚落,薈萃了八百多家科技公司,且是諾基亞產品研發的重鎮,在這裡就有四千五百名員工。一九九一年,全世界第一通GSM(全球行動通訊系統)電話,就是從這裡打出去。


四十幾歲的芬蘭環境部司長尤蘇卡寧說,如果沒有手機,芬蘭人的生活幾近癱瘓。在芬蘭,手機滲透率高達一一○%,不論是搭電車、洗衣服,甚至是機場報到、劃位、登機,都用手機付款或通知。談話間,尤蘇卡寧拿出他的諾基亞手機示範,按幾個鍵,預付兩歐元,接著拿手機就可以上電車,「對芬蘭人來說,手機不是科技,而是生活,」尤蘇卡寧笑說。

即使是交通警察在路上開罰單,也是透過手機連線稅務機關,幾秒鐘內查出駕駛人的所得,立刻算出罰款。

Smart Future:芬蘭大未來

過去十年,芬蘭的穩定高成長,是先進國家的標竿典範,比起亞洲的後起之秀,也毫不遜色。

但是,鑽研創新的柯牧雷寧提醒,也許是永遠要為寒冬準備,芬蘭人總是會「先想一步」,對於現在的好成績,「高興一天就好。」

芬蘭人的未雨綢繆不是沒有道理。

今年,芬蘭在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競爭力排名從去年的第二名掉到第六名,IMD世界競爭力評比則從第十掉到第十七名。今年,芬蘭的經濟成長率預估將下降至三%。這對芬蘭無疑是個警訊,因為要維持現行的社會福利制度,每年至少要有三%的經濟成長率。

費爾曼教授在赫爾辛基大學的辦公室,簡直是一座迷宮,已經刻意輕聲慢步,陳年地板還是嘎吱嘎吱響,左彎右拐的,一間不到兩坪的辦公室忽焉出現。辦公室堆滿資料、書籍,幾乎找不到可以站立的地方。

不能只有一個諾基亞

費爾曼研究北歐資本主義已二十餘年,在她的觀察中,芬蘭是所有北歐國家中,最容易受經濟危機影響的地方。芬蘭太倚賴資訊科技業,但是科技產業大幅成長的時代已經結束;更何況,芬蘭的科技業又太集中在諾基亞一家,中下游產業想在國際上競爭還很吃力。

「我們不能老是靠一個諾基亞,」費爾曼憂心地說。

芬蘭還有其他隱憂。

在麥肯錫顧問公司最新出版的芬蘭報告提到,芬蘭目前正處在十字路口,未來有兩大挑戰,一是產業的國際競爭,另外則是人口老化。


芬蘭是歐洲人口老化最快的國家之一,近十五年內,將有四成工作人口要退休;根據芬蘭國家統計局統計,未來三年內,芬蘭六十四歲以上的人口會達到一七%,退休金相關支出,將會吃掉一一%的GDP,這將反過頭來侵蝕芬蘭在腦力投資上的佈局。

歐洲國家都面臨老化問題,但在芬蘭問題特別嚴峻。在所有歐洲國家當中,芬蘭是移民最少的同質社會,佔芬蘭人口僅有二%。另一方面,由於賦稅高、勞力市場條件嚴苛,芬蘭成為外資眼中最不適合投資的國家之一,在歐盟二十七國中,排名倒數第七。也就是說,芬蘭要發展任何產業或是投資任何新計劃,都必須靠自己。

Just for fun

另外一個罩門,非關外力,而是芬蘭人「不愛錢」的率性氣質。

科技與工業協會創新中心主任亞拉亞斯齊剖析,芬蘭人很會做看得見的產品,卻缺乏生意頭腦,也不懂得行銷,對賺錢更不積極,「不愛錢或許是人的美德,卻不是國家的美德,」亞拉亞斯基搖搖頭,芬蘭人缺少創業精神,將損害芬蘭未來的發展。

新進被任命為國會監督委員會顧問的基恩德進一步剖析,芬蘭工程師不懂經商,開發新技術大部份是「just for fun」(純粹好玩),不是要發財出名。雖然芬蘭人在資訊科技有很多創新,專利數目也在歐洲名列前茅,可是,這些創新、專利大多賣給美國人。

芬蘭人賺到fun,錢卻進了美國企業家的口袋,托瓦茲就是最經典的例子。芬蘭出了一個電腦奇才,卻也失去一個大創業家。

話說回來,就像多數芬蘭人一樣,基恩德從不擔心芬蘭。人口老化是事實,但是芬蘭婦女平均一.八的生育率,比起歐洲、日本、韓國、台灣都高。況且,這幾年政府累積了豐富的積蓄,即使碰上幾年亂流,「也還支撐得下去」。

最重要的是,芬蘭人謙虛,不恥下問,總是在尋找新的標竿學習,從過去的瑞典、日本,到現在的愛爾蘭、新加坡,「不斷學習,而且聰明的學,才是芬蘭第一的秘方,」基恩德總結。方向明確


你一定看不出來,赫爾辛基市中心這塊大花崗岩下面藏的是什麼。

這是芬蘭最有名的建築之一-岩石教堂,樸拙不花俏,堅固耐用又耐看,像它的國家。走進岩石,挑高透亮的教堂,讓人不自覺讚嘆。那時,坐在禱告椅上的荷蘭女子合唱團唱起聖歌,如沐天籟。

曾有芬蘭人說,生為芬蘭人,就等於是中了樂透。環境美、教育好、福利優,固然要繳很多稅,可是從政者又不貪腐,每一分錢都用在該用的地方。

父子兩代都是記者,亞諾思索芬蘭的未來,不知道是稱讚、還是埋怨地說,芬蘭人固執,當決定要走什麼路,就會一直走下去;芬蘭人總是形容芬蘭像一片平靜大海下的激流,默默努力前行,目標方性明確。那個目標,就是一個公平美好而又有實力的永續社會。

這個波羅的海的女兒,苦命了八百年,終成幸福國家的代名詞。台灣四百年勤苦,好不容易成就今天的繁榮。我們能像芬蘭那樣務實、謙虛,不斷學習,又聰明的學習嗎?我們知道自己要往哪裡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