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03, 2009

肝癌的防治

本文出自癌症新探二十三期
高雄榮總 血液腫瘤科 王玉祥主任 | 2008 九月 18

亞太肝臟醫學年會於台北揭幕,大會同時向媒體宣告台灣地區推行已十五年的B型肝炎疫苗接種,已有效控制B型肝炎病毒感染率,施打後的民眾,B型肝炎病毒感染率可降至百分之一以下,且証明疫苗具長期保護效果,因台灣地區肝硬化及肝癌病例多續發於慢性肝炎,控制肝炎病毒感染必然會降低肝硬化及肝癌發生率。而長效干擾素已可供臨床治療B型及C型慢性肝炎,使緩解率改善,並使長期肝炎治療更趨方便,只須每週注射一次即可,此有助於減少慢性肝炎病例轉變成肝硬化,亦有助於肝癌防治。但每年仍有百分之五至八的肝硬化病患發生肝癌病灶,故目前國內肝癌防治仍屬一迫切問題。

肝炎病毒長久以來就是台灣國民健康的公敵,因肝炎病毒可引起肝炎、肝硬化、肝癌及再生不良性貧血等疾病,去年一整年,此四種惡疾共奪去了壹萬兩千條台灣民眾的寶貴生命,尤其肝癌更是男性癌症死亡原因的首位。民國七十三年衛生署開始推行B型肝炎疫苗施打以來,台灣孩童肝母細胞癌罹患率已有減少,至於成年人肝癌防治之成果,因評估時間還短,尚無定論。

台灣地區每年約有八千三百例肝癌新病例,手術切除至今仍是最有效的根治療法。但礙於四分之三的肝癌患者皆同時伴有肝功能障礙,加上部份肝內病灶分佈無法切除,或已有肝外轉移,臨床只有百分之二十的患者可以手術切除肝癌,這些幸運兒手術後五年存活率可達百分之七十。故目前臨床針對易發生肝癌的高危險群--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的人群,積極作肝癌篩檢追蹤,每三至六個月篩檢血中甲型胎兒蛋白及肝臟超音波,如此可使百分之五十的肝癌病患在診斷時可處於單一病灶時期,有利於手術切除。

縱然能接受手術治療,八成病患於手術後五年內會有復發病灶,故可說肝癌被診斷後,達九成以上的患者無法以手術根治,而必須接受非手術治療,此包括經肝動脈化學治療、肝內栓塞治療、及穿皮膚肝內腫瘤整治療法三種。經肝動脈化學治療目前以採用合併化療劑與干擾素效果最佳。但只能嘉惠於四分之一的病患,且多屬部份反應。而穿皮膚肝內腫瘤整治療法是穿皮注射酒精或醋酸入肝癌病灶內,或以雷射、微波、輻射波或高溫,冷凍處理病灶,使病灶壞死萎縮,在個別病灶小於三公分的狀態下,五年存活率可達百分之五十,媲美手術切除治療。兩種治療法可同時併行肝內栓塞治療,以阻斷肝癌病灶血流供應,因而增強上述兩種治療之局部療效。經多年研究分析,若肝內病灶為單一病灶,並小於五公分,或病灶數少於三個並小於三公分,縱然無法進行切除手術,施行此三種非手術治療療效極佳。

但肝癌最主要預後因素取決於病患肝功能障礙程度。故準確評估肝功能有助評估預後,臨床現積極尋求肝功能評估指標。以選擇適當病患作適當治療。其中以香港中文大學肝功能評估指標較適用於國人。

目前縱然肝癌仍處於局部時期,治癒率亦只有百分之卅。故新療法的研究亦不斷開發中,包括新血管生成阻斷治療,因為腫瘤的生長必須有血流維生,目前臨床評估以沙利竇邁治療肝癌稍具療效,初步認為肝臟屬一血流供應極為豐沛的器官,如何能完全阻斷肝癌腫瘤血流是新血管生成阻斷治療究全功的最大障礙。其他針對肝癌施行抗炎症反應治療及基因治療現亦如火如荼地進行中。專家一致認為尋求有效治療肝癌的新療法雖然重要,但如何保護肝癌病患的肝機能,使其不致在治療過程中發生肝衰竭而妨礙抗癌治療的進行,對肝癌的預後助益亦甚大。

雷射剝離法為肝癌帶來曙光

作者:Paula Moyer, MA
出處:WebMD醫學新聞
審閱:Robert Chevrier

  Dec. 1, 2005 (芝加哥) - 德國研究團隊於北美放射科協會(RSNA)第91屆年會中發表研究指出,在治療初期或轉移性肝臟腫瘤,以釹:鐿鋁石榴石(neodymium:YAG,yttrium aluminum garnet;Nd:YAG)雷射為運用的雷射剝離法和手術切除同樣有效。
  
  根據研究團隊的說法,Nd:YAG雷射的優勢在於,低度侵入性治療法的腫瘤剝除能藉由核磁共振(MR)的引導來強化腫瘤位置的正確傳導,目前的研究著重在大腸直腸癌轉移至肝臟的患者身上。
  
  首席研究員Martin Mack醫師於記者會中表示,雷射就像手術一樣有效,而且其發病率和死亡率較低,在這項長期的研究中,整體存活率是在診斷後3.8年,可媲美手術的成效(存活率為1.5至5年);Mack醫師為德國法蘭克福大學診斷暨介入治療放射科副教授。
  
  Mack醫師研究團隊對839名患者(其中有2,506件大腸直腸癌轉移至肝臟病例)進行研究,運用MR引導雷射誘導熱療法,患者平均61.6歲,並於1993至2005年期間接受治療;雷射波長為1064 nm,並持續以脈衝的方式進行傳導。
  
  在這些患者中,33.3%的腫瘤為直徑2公分或更小,就這些腫瘤而言,平均應用的能量為54.5kJ;另33.3%則為2至3公分,平均應用能量為94.9 kJ;另外的腫瘤大小為3至4公分,包括18.1%的腫瘤,以及這些接收平均的應用能量為133.45 kJ,剩下的15.6%則比4公分要大,並接受平均的應用能量為189.1 kJ。
  
  患者中,651名(77.6%)患者中有5件(或少於)的癌細胞轉移,而且在開始治療的時候沒有其他的肝臟疾病,這些患者是以治癒為目標來進行治療的;其他的188名(22.4%)則有超過5個肝癌細胞的轉移,或是其他有限的肝臟疾病,或是兩種狀況都發生,而且是以緩解症狀為目標來治療的;接受治療的癌細胞轉移的狀況如下:轉移到1個器官的有29.0%的患者,轉移到2個器官的有26.5%,轉移到3個器官的有17.8%,轉移到4個器官的有10.6%,轉移到5個器官的有7.5%,轉移到超過5個器官的有8.6%。
  
  自接受第一次治療開始,平均存活率為3.3年,大多數的患者(93%)在治療後存活1年;到了第2年有72%的患者存活,而到了3年,47%的患者存活;5年的存活率為24%,治癒組中平均存活率為4.0年;緩解組則為2.8年。
  
  Richard C. Semelka醫師於尋求外部意見的訪談中表示,這項研究相當重要,因為它囊括了大量的患者,這些患者被長期的追蹤觀察,以評估雷射剝離治療的整體結果,而且他們將它拿來和標準方法(手術切除)作比較;該研究中關鍵的觀點之一是,患者復健的時間相對較短,這些則是標準的一天。
  
  Semelka醫師表示,要是你想像自己在治療後的存活率是3.8年,能在一日內康復則較三週或更久的康復期,有更佳的優勢,因為復原的時間愈短,生活的品質則相對提昇;侵入性最低的技術則在這個觀點中有最佳的優勢;Semelka醫師是Chapel Hill北卡羅萊納大學核磁共振影像負責人,同時也是該校的放射科研究副主任及教授。
  
  Semelka醫師表示,射頻燒灼治療(Radiofrequency ablation),一種常被運用來作為低度侵入性治療,無法以MR引導來進行;MR是找出即使是小腫瘤的最精準影像器,為找到惡性疾病全貌的最佳方法。
  
  他補充道,研究顯示出治療肝臟癌細胞轉移的過程;Semelka醫師表示,若是在幾年前,這是晚期狀況的診斷,但是現在有了雷射剝離和射頻燒灼治療,肝癌細胞轉移不再是絕症,而像是慢性病。
  
  Semelka醫師補充道,下一步將是雷射治療肝癌的效用,會被其他低度侵入性療程來作比較,像是射頻燒灼治療,如果成功率是相同的,則會有令人注目的優勢。

國人十大癌症新殺手:腸癌

更新日期:2009/03/13 15:35
衛生署今天上午公佈最新癌症登記報告(95年),結果結直腸癌「首度」超越肝癌,成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口腔癌發生人數也大幅增加,國人罹癌高密度集中在結直腸癌、肝癌、肺癌、乳癌與口腔癌,總計7萬多人罹癌,比起前一年增加,平均每7分10秒台灣就有1人罹癌,各種癌症發生率增加,死亡率則持平。


衛生署公佈國人癌症登記報告,95年度共有7萬3千多人發生癌症,比起94年增加4千3百多人,除了子宮頸侵襲癌發生人數減少之外,結直腸癌首度超越肝癌,成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新殺手!口腔癌增加人數居次,腸癌與口腔癌各增加6百多人。平均每7分10秒台灣就有1人罹癌,比前一年時間縮短。


國人罹癌高度集中在結直腸癌、肝癌、肺癌、乳癌與口腔癌,合計佔所有癌症人數的56%。國人10大癌症排行榜前五名依序為女性乳癌、肝癌、結直腸癌、肺癌以及攝護腺癌,國健局副局長趙坤郁表示,男性癌症方面,前三名為肝癌、腸癌與肺癌,女性癌症前三位為乳癌、腸癌和肝癌,男性肝癌連續21年、女性乳癌連續13年排名第一名。


比較91與95年癌症標準化發生率5年變化,男性所有癌症增加了3.9%,口腔癌增幅最高、胃癌降幅最大,女性癌症增加4.7%,子宮體癌和乳癌增幅最高,子宮頸侵襲癌近幅最大。男性具有較高罹癌風險,是女性1.4倍,但女性較男性早發生癌症,男女癌症年齡中位數分別為65歲與59歲。


結直腸癌發生速度快速攀升,國健局表示,與國人攝食過多紅肉與缺乏運動有關,應該多蔬果運動,戒檳榔則可降低口腔癌的危險性,並呼籲民眾,應該定期健檢,以利及早揪出癌症,提高存活率。

Thursday, July 02, 2009

Lawry's勞瑞斯牛肋排餐廳

西元 1938年,勞倫斯‧法蘭克 (Lawrence L. Frank) 和華特‧肯培 (Walter Van de Kamp) 合作的第一家勞瑞斯牛肋排餐廳,在位於加州比佛利山莊 (Beverly Hills) 的拉辛尼倫吉大道上 (La Cienega Boulevard) 正式開幕。對勞倫斯而言,開設牛肋排餐廳是實現他小時候長久以來的夢想,無非是希望大家和親朋好友相聚的同時,可以一起大啖牛肋排,分享生命中每一刻美好的時光。
勞倫斯敏銳的直覺告訴了他,餐廳的格調要非常高雅,讓消費者覺得魅力十足,但在價格上要讓消費者覺得可以信賴、精緻卻又物超所值、不會有壓力。因此,勞倫斯對於盤飾和上桌的呈現手法特別重視;例如在餐桌旁現場切割牛肋排的銀色不鏽鋼餐車,就是個令消費者歎為觀止的創意,仿佛是把迷你廚房帶到餐桌旁來為消費者服務。

本著提供讓消費者享受到物超所值的口味及服務,並使餐廳牛肋排更加美味,勞倫斯在自己家裡多次的實驗,創造出勞瑞斯獨家調味鹽。在勞倫斯兒子理查 (Richard N. Frank) 的發揚光大下,勞瑞斯家用調味料公司(Lawry's Foods, Inc.) 隨之成立,並在短時間內成長為全美最受歡迎的百萬美元食品製造及零售事業。在1979年轉售給湯姆斯‧利普頓公司 (Thomas J. Lipton) 後,直到今天,以勞瑞斯為品牌的調味鹽以及許多其它的產品,仍然在世界各國銷售。

1974、1983、1997年,勞瑞斯牛肋排餐廳分別在芝加哥、達拉斯和拉斯維加斯,陸續開幕。進而在1996、1999、2001及2002年,雅加達、新加坡、東京和台灣也分別成立分店,勞瑞斯牛肋排物超所值的精緻美味以及舒適高雅聚會氣氛的聲名,也逐漸傳播到亞洲消費者的口中。

歷經多個世代,維繫勞瑞斯牛肋排餐廳成功的基本元素,依然存在,並且堅守著創辦人勞倫斯‧法蘭克和主席理查‧安法蘭克的企業文化觀,以及在兩人共同理念下所創造出的經營哲學 - 專業道德準則 (Code of Ethics)。

自1938年以來,勞瑞斯牛肋排餐廳當然有些調整和改變,但是我們引以為傲的頂級牛肋排,卻仍然是那麼的道地和美味。

iphone 3GS

(649*24)+13900-1800=27676
(1049*24)+10900-2400=33676
(1349*24)+3900-3800=32476
(1749*24)+0-4600=37376

切·格瓦拉传奇

李嘉诚先生的活动年表

1928 年
7 月29 日(农历6 月13 日),李嘉诚诞生于中国广东
省潮州府海阳县(府城)北门街面线巷(今属潮州市湘桥区)
的书香世家。
1933 年9 月,入北门街观海寺小学读书。
1940 年冬,随父母到香港定居。半工半读,续读初中。
1943 年开始学徒、工人、推销员生活。
1948 年任一家塑胶厂业务经理、总经理。
1950 年在筲箕湾创立长汀塑胶厂。
1957 年在北角成立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发展塑胶花、玩具生产。
从此到1964 年,于塑胶、玩具业内举足轻重。
1958 年开始拓展地产业。先后在北角( 1958 年)、柴湾( 1960
年)建造了两座工业大厦。
1960 年从事地产投资。积聚资金,储存土地。
1963 年与庄月明女士结婚。继续发展地产业。
1972 年
9 月31 日,创建长江买业有限公司。
11 月1 日,“长实”股票在香港证卷交易所、远东交易
所、金银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1973 年“长实”股票在伦敦挂牌上市。
1974 年
5 月,与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联组怡东财务有限公司。
是“长实”走向企业国际化多元化的重要起步。
6 月,长实股票在加拿大温哥华挂牌上市。
1977 年
1 月14 日,参与中环遮打站上盖(环球大厦)、金钟站
上盖(海富中心)建设竞投。一举战胜老牌英资“地产股王”
置地公司,“长实”夺标。
4 月,成功的收购了美资永高公司。接手经营香港希尔
顿大。酒店和印尼巴厘岛的凯悦酒店。
购入虎豹别墅及其他多项地皮、物汪

Wednesday, July 01, 2009

王永慶的人生智慧

作者:郭泰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31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3264132
裝訂:平裝


王永慶是不世出的經營奇才,
但他不只懂經營企業,更懂經營人生與健康。
本書收錄 66 則台灣經營之神的智慧箴言,
內容遍及修身、養生、教育、經商、管理與世界觀,
讓你360度完全領略王永慶的成功學!

  王永慶白手起家,逐步發展出旗下擁有一百多家公司,總市值上兆的台塑關係企業集團,成就非凡,是公認的台灣「經營之神」,深受推崇。最可貴的是,他堅持不為個人著書立傳,總是謙虛地表示,個人的事情不重要;但樂意將經營台塑的經驗與智慧,無私地貢獻給台灣社會,因為他認為台塑經驗是台灣的公共財。

  因此,在他九十二年的人生歲月中,各界只能從報章雜誌上,枝節、片段地領略經營之神的深沉智慧。作者認為,王永慶的思想精髓是他留給華人世界最寶貴的精神遺產,因此從王永慶一生著作、演講過的數百萬字內容中,淬取六十六則最經典的智慧金言,收錄於本書,並懷著無限敬意,自我期許一字一句都能忠實詮釋。此書的出版也表達了作者與遠流對傳揚王永慶傳世嘉言的努力與心意。

  本書精采內容包括王永慶一生修練品行、努力上進的心法,如:止於至善、實事求是;管理企業的要點和哲學,如:創造員工對企業的切身感、不景氣是企業拓展的良機;以及個人養生保健、教育子女的觀念等。無論是企業經營者、一般上班族或創業家,相信都能得到深深的感動與啟發。

作者簡介

郭泰

政大新聞系畢業。
曾任中國時報記者、世新大學講師、
哈佛企管顧問公司副總經理等職。

目前專事寫作,
深入淺出為其一貫的寫作風格。
曾榮獲 76年與 81年之「金鼎獎」,
以及 89年的「金書獎」;
作品不但暢銷而且長銷。

  著作有:《王永慶奮鬥傳奇》、《悟-松下幸之助的經營智慧》、《松下幸之助傳》、《鼓舞》、《企劃案》、《新企劃力》、《新企劃人》、《智囊100》、《識人學》等近三十本。


名人推薦top
長庚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吳壽山

台灣評鑑協會理事長許士軍

台塑企業總管理處總經理 楊兆麟

詳細資料top
叢書系列:實戰智慧叢書
規格:平裝 / 240頁 / 25k / 普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目錄top
推薦文台塑石化王國締建的精神基礎
自序王永慶最想看到的一本書

1止於至善
2點、線、面
3細節問題關係重大
4追根究柢
5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6原流方法
7實事求是
8管理的改善
9求合理化
10管理三要件:吃苦、知識與經驗
11下苦功夫才有好結果
12從基層做起
13讀書的目的
14經驗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東西
15經營管理有錢買不到
16管理的關鍵在制度
17建立制度必須從基礎開始
18創造員工對企業的切身感
19不景氣是企業拓展的良機
20節省一塊錢,等於淨賺一塊錢
21節儉樸實
22用電腦作「異常管理」
23做「生意」與做「生理」
24以身作則、賣力苦幹
25成功的關鍵在於努力
26賣冰淇淋應該在冬天開業
27勞動的價值
28勤勞的新定義
29賣也要吃,買也要吃
30客戶至上
31把客訴當成寶
32微利的競爭力
33用電話最落伍
34凡事都要分析、思考
35缺乏天然資源的國家,只能更勤奮
36天生不利的條件,往往變成進步原動力
37先進國家的經營理論值得借鏡
38培養人才需用心去做
39企業家要有知人之明
40沒有理,怎麼有情?
41面對命運的態度
42風水看不看都一樣
43小孝不如大孝
44教育子女,得依賴環境的力量
45長壽的人吃得很簡單
46一個人幸不幸福,心是最要緊的
47窮到學牛耕田都做不到
48學母雞育子
49偶爾吃大餐,才是真正的享受
50樹大分枝,果實才大
51富不過三代的原因
52接受壓力,才能磨練出本事
53瘦鵝的啟示
54永不鬆懈的態度
55日本能,台灣也能
56不要挑容易做的工作
57人欠磨練,猶如爛土
58對工作鍥而不捨
59新人應從基層做起
60人生如跑步
61勤勞是成功要素
62中國人與日本人
63員工不做事,比人員流失損失更大
64我的生活中,除了工作還是工作
65論信用
66好文章要有骨頭
後記「求根源」是王永慶留給我們最寶貴的遺產
參考書目

序top
自序

探索王永慶的智慧

  台灣經營之神王永慶以九十二歲高齡,突然於二○○八年十月十六日( 台北時間 )病逝美國。

  消息傳來,震驚海內外。我的第一個感覺是太出乎意料之外了。他雖然年過九十,但身子骨硬朗,四十幾年來持續運動,既練氣功又打坐,還有長壽基因( 其母詹樣活了一○八歲 ) ,外加貼身醫生悉心照料,我估計他一定會活到一百歲,沒想到說走就走了。( 生命無常啊!)

  我的第二個感覺是他求仁得仁。眾所周知,王永慶是個對工作有狂熱的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裡面,他工作的天數不會少於三百六十天,他生活的重心全部放在工作上,每天除了工作,還是工作,他一生從未享受過,因為工作就是他最大的享受。此次他赴美視察台塑美國廠,在病逝前一天還到公司與幹部們開會談生意,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的確是死在工作崗位上,敬業樂群,求仁得仁。( 他必定含笑九泉吧!)

  除了上述兩種感覺之外,我最關心的是他給台灣人留下什麼寶貴的遺產,也就是可以流傳給後代子孫長長久久的可貴軟體,我想了很久,大概就是王永慶的智慧吧!

  雖然筆者在研究王永慶的二十八年裡,曾經先後完成《王永慶奮鬥傳奇》( 他的傳記 )、《王永慶的管理鐵鎚》( 他的經營管理 )、《王永慶給年輕人的八堂課》( 他的成功秘訣 )等三本書,但這還不夠,我總覺得尚未觸及他的心靈深處,還沒有把王永慶的思想智慧寫出來。

  基於此,我重新大量精讀王永慶的各種資料,包括他撰寫的十五本書籍,對內對外的演講稿與說話集、報紙、雜誌、電視等報導,特別是他驟逝後各方人士對他的評語,總共數百萬字的文獻資料。此次我改弦易轍,嘗試從六十六個不同的角度切入,尋找王永慶的中心思想;亦即從王永慶說過的六十六句智慧語錄裡抽絲剝繭,逐一探索,希望能找到他的思想精髓。

  二十幾年來,我的寫作習慣一向就是:準備的期間很長 ( 蒐集閱讀消化資料,長達幾年 ),寫作的期間很短 ( 通常是幾個月 ),而且在動筆之後,一口氣寫完。

  此書亦不例外,我是從八月二十二日開始寫,每天嚴格要求自己寫完一則,預計六十六個工作天,亦即在十月二十六日完成。

  我記得很清楚,剛開始的五十則寫得順手,從五十一開始愈來愈難寫。十月十五日那一天,我人在溫哥華住處,剛勉強寫完第五十五則,就從網路上的新聞驚見王永慶先生病逝美國的消息。妻子看我陷入瓶頸,寫得痛苦,勸我在第五十五則打住。不料在他逝世的第二天,忽然又開竅了。我有一種非常奇妙的感覺,第五十六則到第六十六則,似乎是王永慶牽著我的手寫出來的。我想,這一定是他最想看到的一本書吧!

  本書中的後記〈求根源〉一文,乃是筆者探索王永慶的心靈智慧後得到的總結,敬請讀者指正。

二○○八年十一月五日於加拿大西溫哥華區山上

後記

「求根源」是王永慶留給我們最寶貴的遺產

  台塑關係企業創辦人王永慶,因為在經營企業的卓越成就,被尊稱為台灣的經營之神。

  王永慶是一位深受敬重及具備長久魅力的企業家。他因為賺的是管理錢而非投機錢,採取正派經營而受人尊敬;至於他的魅力,則來自經營企業的智慧與為人處世驚人的意志力。

  這位不世出的經營奇才,突然於十月十五日病逝美國,我除了感到震驚與惋惜之外,也想到另一個問題:他留下了什麼寶貴的東西,值得我們終身學習的,我想了很久,得到了「求根源」三個字。

  「求根源」是王永慶的思想精髓,也是他經營的秘密武器。王永慶生前經常掛在嘴邊的「追根究底」、「求本精神」、「實事求是」、「點滴求其合理化」、「基層做起」等等,全部來自「求根源」這個中心思想。

來自中國古經《大學》的啟示

  「求根源」不是他發明的,是來自中國古代經典《大學》裡所垂示的「定、靜、安、慮、得」。

  《大學》云:「知止而後能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其中的「知止」是知道所當止之地,即徹底的瞭解,追求到根源之處的意思。

  王永慶曾以選擇工作為例,深入淺出地解說「知止、定、靜、安、慮、得」的意義所在。在選擇工作時,如果徹底瞭解工作的意義所在,亦即先求得「知止」,自然就會明白自己應該從事哪一種工作。基於徹底瞭解所做的選擇才會堅定,不致於因為客觀因素的利弊或別人的褒貶而信心動搖,這就是「知止而後能定」。心定之後才能靜,才能安於自己從事的工作,進而在工作上運用思慮,不斷地改善,精益求精,最後終究才會有所「得」。1

  我們再從「點的改善」、「從細節處著手」、「單元成本分析」等三個角度,去驗証王永慶「求根源」的中心思想。

點的改善

  先說「點的改善」。

  有一次,日本某經營管理協會會長,應邀來台講習,與王永慶談到許多管理上的問題。

  「請問您對台灣工商企業這幾年的管理有何看法呢?」王永慶問會長。

  「已經有相當的進步了。」

  「您認為進步到什麼程度呢?」王永慶又問。

  「以我的觀察,對問題『點』已經做得很不錯了,目前已從『線』的改善著手,只要由縱橫連貫做好,便可達到『面』的管理改善。」

  對於日本會長的說法,王永慶有同意與不同意。從『點』的改善到『線』的連貫,最後才能達到全『面』的管理,此部份他同意。至於會長所說,「點」已經做很不錯了,此部份他不同意。

  王永慶說:「『點』的改善是無止境的,不要說我們工商企業對事的『點』還要努力,就是先進國家對事物各『點』還是不斷地加以研究改善。」

  最後日本會長也同意王永慶的看法。

  王永慶如何進行「點」的改善呢?下面有一個實例。

  有一次,他故意在關係企業中找一個表現比較好的單位來檢討。該單位有二十人,經過深入分析後發現:每個人都非常忙碌,但每天忙些什麼?忙得值不值得呢?大家都不太清楚。

  於是,王永慶選一個星期天,把二十個人都找出來,從上午九點到下午四點,就該單位整個制度、每一張表格、流程上的每一個「點」,深入檢討研究,重新設計表格,流程也重新安排。結果大家終於瞭解以前盲目忙碌的原因所在,也都同意人員可以減半,並把節省下來的十位員工調至別單位去工作。

  在經營管理上,就點、線、面三者而言,「點」是根源,是最重要的,「點」做好了,「線」、「面」跟著也會做好。

  這是從「點的改善」去求根源。

  再談「從細節處著手」,台塑企業的管理工作,都是從細微末節處著手,並且從根源之處去追求。

  他們到底如何追求根源呢?王永慶比喻說,以一棵樹為例,樹的上面有枝幹樹葉,下面有根,根中有大根與中根,連接中根的還有很多細根。樹的生長是靠細根吸收養份,經中根、大根而至整棵樹,才能長得枝葉茂盛。而人們注意的,往往只是茂盛的枝葉,而忽略了看不見的根部。

  他說:「經營企業應和樹有細根一樣,必須從最容易忽略的根源處著手,才能理出頭緒,使事務的管理趨於合理化。」

  基於上述的道理,王永慶對每一問題的細微末節追根究底,絲毫不輕易放過;而一般企業老闆大都看看報表,聽聽幹部的報告之後就算了事。

  許多國內外的管理學者都認為,企業的經營者只要抓大方向管重點,不應管到瑣碎的細節問題;而王永慶的看法剛好相反,他認為細節的問題關係重大,要做好管理工作,一定要從細微末節處著手,從中找出問題並設法解決。從細小處著手,還能全盤瞭解公司的狀況,進而可以掌握部屬的所作所為,並向部屬做深入的要求。

  在台塑公司中外馳名的「午餐會報」上,王永慶經常用「追根究柢」的方式追問部屬每一細節的問題,若準備不夠充份,一定會被他問倒。對於王永慶熟悉公司大小事務,精通細微末節,部屬們個個既敬且畏。

  有人批評他追逐細節,見樹不見林,勸他應該學習美國企業的老闆,拋開枝節,只管大政策。

  針對上述的勸告,他答道:「目前國內的管理尚未達到相當的水準,基礎不夠堅實,經營者只顧及大原則之確立,無論如何是不夠的。」

  這是「從細節處著手」去求根源。

最後談到「單元成本分析」。

  王永慶曾說:「經營管理,成本分析,要追根究柢,分析到最後一點。我們台塑就靠這一點吃飯。」

  他所謂「成本分析,要追根究柢,分析到最後一點」,指的就是他念茲在茲的單元成本分析。

  台灣一般企業使用的是單位成本,他們把單位成本區分為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固定成本是指在一定業務量範圍和時間範圍內,其總額不隨業務量變化而變化的成本,譬如:工廠租金、機器折舊、廣告費用等;而變動成本與固定成本相反,是指在相關範圍內隨著業務量的變動而變動的成本,譬如:直接人工、直接材料等。僅僅分析到此為止。

  王永慶認為,成本分析只做到單位成本,既不夠深入,又不夠徹底,無論如何都必須分析到影響成本因素的最根本處,也就是要做到單元成本的分析。

  何謂單元成本呢?以財務費用為例,就應該再細分為原料的財務費用,製造的財務費用,成品的財務費用,營業的財務費用。如果只以財務費用為單位成本,那麼分析工作勢必無法再深入。

  王永慶說:「構成一項產品的單元成本可能有數千種,每一種都有它發生變化的不同因素,我們要追蹤現狀是否合理。只有這樣徹底地將有關問題無分鉅細一一列舉出來檢討改善,才能建立一個確實的標準成本。」

  台灣知名的企管教授陳定國,曾經服務於美國台塑J-M公司多年。根據他的深入觀察,王永慶講究的單元成本是「剝五層皮」,是層層深入分析,連生產一磅塑膠管要幾分錢的電費、水費、工資等,都要仔細計算出來。

  其實,單元成本的精髓就在:經由層層計算成本的過程中,找出各種人、事、物各方面的不合理處,再設法加以改善,使其合理化。

  這是從「單元成本方析」去求根源。

  從上述的分析即可確定,「求根源」是王永慶經營企業的中心思想。這也是他留給中國人最寶貴的遺產。

推薦文一

台塑石化王國締建的精神基礎       
元智大學講座教授
台灣評鑑協會理事長 許士軍

  以戰後近八十年的台灣產業發展歷史而論,王永慶先生非凡的事業成就,以「首屈一指」稱譽,應該是沒有人會有疑問的。有關王永慶的創業事蹟,尤其他的經營理念和身體力行的精神,坊間報導汗牛充棟,家喻戶曉,一般人都能朗朗上口,這也代表了王永慶先生事業成功的根源。這些理念和精神支持了他的決心,引導了他的決策,並且和他接觸過的人都能感受到這一股力量,受其感動和感召,因此當這一位大企業家離開他的事業和人世之際,人們在緬懷之餘,十分希望能夠從他留下的珍貴精神遺產中,學到什麼。

  觀諸人類所創造的任何大事業,不可能來自某種單一因素,除了創業者個人天賦,修為與毅力以外,必然還包括了其他客觀形勢和主觀條件,我們也可以自此較宏觀的觀點認識王永慶先生的成功故事。

  據說,民國初年一位知名的兵學家蔣百里先生就曾經以當年成吉斯汗建立一個橫跨歐亞的大帝國,提出了他的解釋。簡單地說,就是由於蒙古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戰鬥方式一致,故能在遊牧文化的基礎上,結合了?疾如風的精銳騎兵,所到之處望風披靡。當然,這也靠他們有像成吉思汗這樣一位具有堅毅勇敢的領袖帶領,成就了亙古未有的帝國霸業。

  三個「一致」的精神基礎

  蒙古民族何以能締造偉大帝國的理由,同樣也可以應用在其他事業的創造上。固然王永慶先生所創造的台塑企業王國,在性質上和規模上,無法和成吉思汗的事蹟相提並論,但在此亦可嘗試以同樣宏觀角度提出個人淺見。

  台塑人真心貫徹經營理念

  首先,任何人只要曾經和這家企業有過接觸經驗,都會深刻感受在這家企業內有一種強烈而明顯的所謂「台塑文化」;難得的是,當人們用來描述這種文化時,所用的辭句,如在社會中人們朗朗上口的:「勤勞樸實」、「追根究底」和「止於至善」之類,幾乎也就是人們用以形容王永慶個人的人格特質和價值觀念的辭句。令人感到,一般在別的地方也許只是一些十分平凡的格言,但在台塑,王永慶先生已經將他的理念內化為台塑人的思惟和生活方式,在這方面,台塑能將一位領導者的理念貫徹到如此地步,已經說明了台塑企業那種不畏艱辛和使命必達的執行力的根源所在。

  第二,並沒有任何一種文化可以同樣適用於所有的企業,不同的產業需要不同的文化。譬如像搜尋引擎Google或蘋果這類公司,都給予員工極大的自主和自由空間,並不在乎他們是否準時上下班,或實施嚴格的打卡管制之類,而讓員工能以自己認為最有效的方式達成任務。特別是像Google,被形容為「極度扁平,徹底分權」的公司,「Google人」有權向任何人表示任何意見,「挑戰權威」更是創新者應當履行的本分。顯然這種文化是支持Google成功的重要因素。

  自此觀點,在企業經營上,不同文化並無絕對優劣之分,而在於它們是否契合特定產業特質,以台塑所從事的石化或電力之類產業,所需要的,即在於如重視紀律和標準作業程序 (SOP) 這種文化。這和本文開頭所稱,蒙古大帝國之建立,乃在於他們文化和他們的戰鬥方式一致的道理相同。

  第三,任何企業不可能是在真空狀態下成長,它必須從一個社會的土壤和空氣之類基本條件中汲取營養和支持;移植而來的企業往往會發生水土不服的情況。台塑企業顯然是一家由台灣社會所孕育的公司;它的發展時期,成長過程,不但和台灣的經濟發展階段以及政府政策息息相關;更重要的,這家企業所蘊涵的精神,在許多方面都是根源於這土地上人們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模式,這又表現了台塑企業的成長和所在社會生態環境間的一致性。

  如今,這一位不世出的大企業家己經走了,我們在懷念之餘,是不是更需要嚴肅思考,他的離開所牽動的三個「一致性」變動和影響呢!

推薦文二

用「求根源」來表達對一代經營者的推崇
長庚大學管理學院院長 吳壽山

  如果說閱讀一篇文章,能先找到關鍵詞並透徹瞭解,會使文章之用心與可能的啟發,引導讀者至充滿原作者神情氛圍的境界。當然,如果能從關鍵詞入手,去瞭解原作者意涵,更可彰顯文章之故事、經驗及用心。

  郭泰兄對本校創辦人王永慶先生之思想行誼,以關鍵詞詮釋,積極正向協助讀者體會王創辦人曾著述的超過兩百八十多篇文章中,其背景及其用心與努力經營之故事,耀然於廣大讀者的心中。關於本書中對經營理念所做的嘗試與解釋,以及對企業經營本質的描述,並以求根源的體會來表達對一代經營者的推崇,吾等以敬佩與感謝的心情,深信其對充滿台灣經驗與經營智慧公共財的推廣,必有助益。

  「天下沒有簡單的事,也沒有不可能的事」,一波漣漪,勢將泛起思潮!謹為誌。

Tuesday, June 30, 2009

逾八成日職場新鮮人寧加班不約會

2009-06-30 新聞速報 【中廣新聞/葉柏毅】
據日本一項調查顯示,日本今年的職場新鮮人,有超過八成的人表示,如果他們被迫要在「加班」和「約會」當中做一個選擇的話,他們會選擇「加班」,共同社報導說,這是類似研究從1972年進行以來,職場新鮮人選擇加班最高比例。

報導引述調查分析表示,許多職場新鮮人切身感受到經濟狀況嚴峻,使得上班族必須要把重點放在工作上,而不是私生活上。

血管攝影

肝臟的檢查:血管攝影

一般人聽到血管攝影這四個字,大都是毛骨悚然,退避三舍。然而,血管攝影究是什麼東西呢?為什麼有的肝病病人要做血管攝影呢?有沒有危險性呢?

所謂血管攝影就是將顯影劑打到你的血管(通常是動脈)內,然後照相。血管攝影可分為診斷性的血管攝影及治療性的血管攝影 (就是血管栓塞)。不管是哪一種血管攝影,其做法是,病人必須先空腹,操作時,先局部消毒,在局部麻醉後,一般是從腹股溝處,用針刺個小洞,進入股動脈。將導管經由此小洞放進股動脈,再往前推送至腹腔動脈叢或是肝動脈,然後打入顯影劑。若是做血管栓塞,則是同時將栓塞劑經由導管打入動脈內。

血管攝影通常用於懷疑有肝腫瘤的病人。診斷性的肝血管攝影其目的為:
1.判是腫瘤的數目
2.鑑別腫瘤的性質

也許有人會問,超音波與電腦斷層都已看到肝腫瘤,為什麼還要血管攝影呢?
理由如下:
一、因為有的腫瘤不容易被超音波或電腦斷層偵測到,只有在血管攝影才會出現原形。所幸這種情況並不會很多。雖然不常發生這情況, 但可能會因此而改變治療方式(譬如說,若肝細胞癌原來在左葉,只有一個,原是要手術治療,但血管攝影卻告訴我們,在肝的右葉也有一顆小腫瘤,此時醫師就會再做評估,是否依照原定計劃開刀,或者是改為血管栓塞)。

二、有時超音波與電腦斷層不易鑑別肝腫瘤是惡性肝細胞癌還是良性的肝血管瘤,但這兩種肝腫瘤在血管攝影上各有其特徵,可幫助我們做鑑別診斷。然而,以上的敘述並不是說血管攝影是最好的檢查。也有一些肝腫瘤,尤其是小型肝癌,超音波可以看得到,可是血管攝影卻看不到。所以,超音波、電腦斷層與血管攝影是相輔相成的檢查。因為超音波是最不具侵襲性,所以做為影像診斷的第一線工具。而血管攝影較具有侵襲性,所以一般是用於準備手術治療的病人,鑑別診斷有因難的病人,或做血管栓塞的病人。

血管攝影有什麼危險性呢?
診斷性的血管攝影最怕的就是對顯影劑過敏所導致的過敏性休克,所幸的是,這種機率並不大。若過敏不是那麼嚴重,可能只是會出現蕁痲疹而已。血管攝影可能也會使腎功能不全的病人,腎功能稍加惡化。此外,就是局部的副作用,比如說疼痛等。做血管攝影所需的時間,平均約須1至2小時,但會因病情不同而有所不同。做完血管攝影後,一般要平躺24小時,以避免傷口出血。

Sunday, June 28, 2009

Nanotech-laser kills cancer, preserves healthy cells

BY MARK SHWARTZ
Scientists at Stanford University have developed a new laser therapy that destroys cancer cells but leaves healthy ones unharmed. The new, non-invasive treatment is described in a study published in the Aug. 1 online edition of th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PNAS).

"One of the longstanding problems in medicine is how to cure cancer without harming normal body tissue," says Hongjie Dai,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chemistry at Stanford and co-author of the study. "Standard chemotherapy destroys cancer cells and normal cells alike. That's why patients often lose their hair and suffer numerous other side effects. For us, the Holy Grail would be finding a way to selectively kill cancer cells and not damage healthy ones."

Nanotechnology
For the PNAS experiment, Dai and his colleagues used a basic tool of nanotechnology—carbon nanotubes, synthetic rods that are only half the width of a DNA molecule. Thousands of nanotubes could easily fit inside a typical cell.

"An interesting property of carbon nanotubes is that they absorb near-infrared light waves, which are slightly longer than visible rays of light and pass harmlessly through our cells," Dai says. But shine a beam of near-infrared light on a carbon nanotube, and the results are dramatic. Electrons in the nanotube become excited and begin releasing excess energy in the form of heat.

In the experiment, Stanford researchers found that if they placed a solution of carbon nanotubes under a near-infrared laser beam, the solution would heat up to about 158 degrees F (70 C) in two minutes. When nanotubes were placed inside cells and radiated by the laser beam, the cells were quickly destroyed by the heat. However, cells without nanotubes showed no effects when placed under near-infrared light.

"It's actually quite simple and amazing," Dai observes. "We're using an intrinsic property of nanotubes to develop a weapon that kills cancer."

Trojan horse
To assure that only diseased cells were destroyed in the experiment, the scientists had to find a way to selectively deliver carbon nanotubes into cancer cells and not into healthy ones. Dai and his co-workers achieved this by performing a bit of biochemical trickery. Unlike normal cells, the surface of a cancer cell contains numerous receptors for a vitamin known as folate. The researchers decided to coat the nanotubes with folate molecules, which would only be attracted to diseased cells with folate receptors.

The experiment worked as predicted. Most of the folate-coated nanotubes ended up inside cancer cells, bypassing the normal cells—like Trojan horses crossing the enemy line. Once the nanotubes were planted inside, the researchers shined the near-infrared laser on the cancer cells, which soon heated up and died.

"Folate is just an experimental model that we used," Dai says. "In reality, there are more interesting ways we can do this. For example, we can attach an antibody to a carbon nanotube to target a particular kind of cancer cell."

One example is lymphoma, or cancer of the lymphatic system. Like many cancers, lymphoma cells have well-defined surface receptors that recognize unique antibodies. When attached to a carbon nanotube, the antibody would play the role of a Trojan horse. Dai and Dean Felsher, a lymphoma researcher in the Stanford School of Medicine, have begun a collaboration using laboratory mice with lymphoma. The researchers want to determine if shining near-infrared light on the animal's skin will destroy lymphatic tumors, while leaving normal cells intact.

"It's a really interesting idea," says Felsher, 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medicine and of pathology. "For a long time people have thought about ways to target cancer cells, and this is a very promising technique."

Researchers at Rice University recently conducted a similar experiment on mice with cancerous tumors. Instead of carbon nanotubes, the Rice team injected the tumors with gold-coated nanoshells and exposed the animals to near-infrared light for several minutes. The tumors disappeared within 10 days without damaging any healthy tissue.

Future applications
Dai points out that the carbon nanotubes also can be delivered to diseased cells by direct injection. "In breast cancer, for example, there might come a time when we inject nanotubes into the tumor and expose the breast to near-infrared light," he says. This benign therapy could potentially eliminate months of debilitating chemotherapy and radiation treatment, he adds.

"The laser we used is a 3-centimeter beam that's held like a flashlight," he notes. "We can take the beam and put anywhere we want. We can shine it on a local area of the skin or inside an internal organ using a fiber-optic device."

Dai has applied for a patent on the procedure through Stanford's Office of Technology Licensing (OTL). He also has patented another technique that's designed to deliver molecules of DNA, RNA or protein directly into the cell nucleus to fight various infections and diseases. That method uses pulses of near-infrared light to shake the therapeutic molecule loose from the nanotube after they have entered the cell.

"Nanotechnology has long been known for its applications in electronics," Dai concludes. "But this experiment is a wonderful example of nanobiotechnology—using the unique properties of nanomaterials to advance biology and medicine."

Dai's graduate student, Nadine Wong Shi Kam, is lead author of the PNAS study. Other co-authors are Michael O'Connell, a former postdoctoral fellow in the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graduate student Jeffrey A. Wisdom in the Department of Applied Physics.

The study was partly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Center on Polymer Interfaces and Macromolecular Assemblies, a research partnership among Stanford, IBM Almaden Research Cent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Davis 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