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December 25, 2008

青春作伴好還鄉

【聯合報╱祁立峰】 2008.12.25 09:30 am


妻滿臉張狂故意考你,有沒有聽出那首旋律、歌詞都如同預先錄製好的片尾曲,是離開你們幾許時日的張雨生——你們那年代另一個隕落的巨星。世事轇轕,兵戎倥傯,你多少與那時代或深或淺的刻痕荒唐地錯身。大男孩高亢嘹亮的嗓音、用力揮棒的棒球王子、童話般美豔而哀絕的王妃、在維多利亞港畔對洋紫荊旗行注目禮的總督……你的1996與1997。對你來說他們好似都不存在了一樣。

但你也還真的和哥們集思廣益巴塞隆納的奧運棒球比賽我們的一至九棒。只是弄得口燥唇乾汗流浹背,除日前街知巷聞的「台灣洋基隊」打序外,其他的怎麼也想不起來。

當新電影《九降風》的總監曾志偉親至談話節目宣傳時,你就擔心《九》可能面臨的內憂外患。《藍色大門》、《盛夏光年》的珠玉在前眾所周知,環顧大東亞共同體出產的青春校園劇,又怎麼不是百家爭鳴。果不其然,相似的場景隨處可見:深夜湛藍的泳池明顯和《藍色大門》撞衫,不知是致敬還是戲擬,若推流溯源,共和國第六代導演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雖處革命氛圍,但劇中馬小軍一夥推推搡搡、滿嘴色情唬爛的哥們,同樣藉湛藍無瑕的游泳池作為「支配性(dominant)意象」。當然,《九》敘事中的校園體制已不具楊德昌對馬克思式學校階級的反諷,也不必如姜文般對政權擠眉弄眼、欲說還休。但總歸其途,分門別類,怎麼天涯比鄰,東亞諸國的青春符碼竟不過爾爾、乏善可陳……

但至少,《69》或《陽光燦爛的日子》尚有學潮下的全共鬥、大革命奠基。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童年往事》或《小畢的故事》則因遷徙、族群、國族與認同等議題,得於台灣電影發展史保一席地。回憶的縱深是可以敷衍成大敘事,好吸引經歷後現代性洗禮(或摧殘!)的六七年級生,但簡單細碎的符號系譜學,草率的九○年代「超級任務」:朝會、時報鷹、台啤、飯島愛、簽滿名字的校服襯衫……當懷舊成為通俗,當歷史成為地理,難道一連串拼貼補裰的粗糙懷舊即景,或給下一輪千禧荏苒的再現備忘錄,就輕易聊慰了你們那世代膚淺又廉價的鄉愁?整部電影教你印象最深者約莫:當小湯耽溺小芸神女薦枕的性幻想中打手槍時,隔壁超大院廳傳來的環繞重低音──不知是「瓊斯博士」還是「賈思潘王子」冒險旅程中的磅使然。評論家認為因邵氏中影的經年深耕,替楊德昌、侯孝賢這一輩的國際名導訓練出一群願代償票房贊助國片的認真讀者。但你不禁要問:過去這群替國片渡盡劫的利基(niche)市場,面對眼前陳腔處處的「新寫實主義」安在哉?

全片的主旨在男孩間的忠誠、賭氣、背叛、悖德和兄友弟恭。禮義廉恥是中心德目,男孩與男孩的情誼已不再如《孽子》、《牯嶺街》宛如君父,但仍有親親有尊尊。故事隨職棒七年爆發的簽賭案走向崩壞,嫉妒、栽贓、頂罪、推諉、怨忿、英雄隕落……哥們初衷本善:勇敢、分享、幫助別人、堅持自己的正義與世界美麗的運轉規則。只是誰也不願意承認自己的脆弱與膽怯,在本當耀眼的年輕身體裡衣不蔽體、老態龍鍾。就在郭建成、廖敏雄坦承放水而遭檢調收押當晚,颺起竹塹地方特有的九降風就無疑挾魔幻寫實況味。微風目擊每一齣告別式誕生場景──塞進教官室信箱的自白、最後一封訣別信、撕爛的球員卡、沒來得及送出的禮物……幻滅與成長的寓言,破繭而出的疼痛。男孩們終究以自己傷逝記號作為安魂曲,來慶祝阿彥的「畢業」。藍色的格紋制服熨得一點不皺,寫著「畢業生」的塑膠康乃馨執拗盛開。那不僅是「練習曲」而已,每一次的結纍與熟成,都是向死亡多邁出一步。你慶幸電影最後沒像村上龍《69》般,來個哀樂中年細數眾人日後不同境遇的時光旁白。那年的故事如今在哪個迢遠將來熠熠閃亮?不可說,不可說。

日暮鄉關,小湯在驪歌中啟程。一個人的鐵道畢業旅行。飽滿愛、傷痕、承諾、執著與悼亡的公路電影。穿梭時光隧道,從黯淡休息區陰影處踽踽復出球場的棒球明星。世界盡頭的最後一座棒球場和一整箱簽壞卻字跡娟秀的贗仿簽名球……幾可亂真。連球賽都按照劇本搬演的那年,記憶和電影到底哪個不算數?

還有那不准扔下樓的最後一包冬瓜茶。嘗起來恐怕不如你記憶裡死甜,多少摻雜苦澀的味道。那當然是青春的味道,只不過對你而言就略嫌徒具形式,又有點乳臭未乾……

詩中看花》罪惡與智慧的代價

【聯合報╱南方朔】 2008.12.25 09:29 am



人類的智慧必須以邪惡的災難為基礎,只有愈絕望、愈悲哀,才愈智慧,智慧的代價未免太大了!……


南方朔

人類的行為裡,有一種叫作「無動機的惡念」(Motiveless malignity),那是毫無來由的突然心生邪惡,是講不出道理的憎恨怨毒。就小的而言,它是惡意的傲慢,官僚習性,以及敵對式的歹念和挑剔的起點:就大的而言,它則是邪惡、仇恨、設計陷害,以及嚴重災難的根源。

浪漫主義大詩人裡,思想境界最高的當推柯立芝(Samuel T. Coleridge, 1772-1834),他神學及哲學皆造詣極深,寫過許多經典長詩,都碰觸到了「無動機的惡念」這個課題,其中又以長達六百多行的《老舟子詠》堪稱代表。

這首詩在講一個水手的旅遊故事。他們的船出發向南,在赤道時遇到狂風,被吹到千浬之遙,上帝也遺棄的冰洋。在束手待斃之際,突然有隻象徵吉兆的信天翁到來,船隻遂得慶生還。信天翁也留在船上與水手們為伴,但那個水手卻毫無來由的用十字弓把信天翁射死。最先幾天並沒任何事情發生,其他水手也不以為意,甚至還認為殺得好。接著,天譴發生了,其他水手把信天翁的屍體圍在他的脖子上,作為他罪惡的標記。但這並不能阻止厄運的一再降臨,最後全船的人都死光,只有那個水手獨存,他在懺悔裡得救,逢人即述說他所經歷的故事。這首詩就是在說他有次對多位參加婚宴的青年講述自己的經歷。他是劫餘之人,也是災難的最後見證。

柯立芝的這首詩,有許多不同觀點的解釋。其中的一種,就是根據基督──摩尼教的善惡二元論,認為它是「無動機的惡念」。那個水手把吉祥鳥信天翁射死,他有任何理由嗎?沒有。他可以從殺死信天翁裡得到任何利益嗎?也沒有。惡念在剎那間毫無來由的出現,它是一切邪惡的終極本質,它來去無蹤,難以理解,無法阻擋。它只會造成自己和別人的重大災難。那個老水手背負著災難的悔恨,用他的餘生流浪各地,述說著這個故事。那是他的贖罪修行,詩裡曰:

此後,在不確定的時刻,
那巨大的痛苦又重新開始煎熬:
除非我那恐怖至極的故事被述說出來,
我的內心將不停止的燃燒。

而老水手這種罪惡與災難的故事,除了對他自己是永遠的煎熬外,聽了這故事的人則是:

他離去,有如受到了至大的驚嚇,
並產生一種絕望之感受:
成了一個更悲哀但也更智慧的人,
在翌日清晨醒來之後。

柯立芝的這首詩,用字遣詞擅於強調對比及統一,當人們聽了那個罪惡的可怕故事,成了「更悲哀但也更智慧的人」。人類的智慧必須以邪惡的災難為基礎,只有愈絕望、愈悲哀,才愈智慧,智慧的代價未免太大了!

冬水道物語

賴瑞卿/聯合報

以為人生像冷水池,那樣清澈透明,看得清,摸得透,是天真的幸福。生活總會自然加料,滄桑也會上色……






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賴子曰,泳可泳,非常泳。


非常泳者,一年四季,寒暑無缺,無論陰晴,每天下水,十度低溫,也不例外。寒天冬泳,固然神勇,但若衣服一脫,即撲通下水,吃苦當吃補,可就落伍。下水之前,先泡熱水,再游冷水,才是現代泳道。雖有危言聳聽:謂先泡再游,先熱後冷,體溫難以適應,可能見馬克思。但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先熱後冷,蔚為風尚,泳泡相互為用,陰陽調和,遂成水道通則。


天氣愈冷,寒流愈多,冬泳愈是受用。男人雅好此道,據云有物理學根據,相信熱脹冷縮,能增加膨脹係數,再冷也要下水,全身顫抖上岸,功課才算做完,白天磨練,夜裡受用,只有兩人知道。


冬泳能否壯陽,不得而知。不過,游泳確是「現實」的運動,對它虔誠,回報必定甜美,不像國術那麼複雜,高手精氣內蘊深藏不露,必要伸手比劃,才知有沒有。泳者功力如何,身體會說話。池邊巡禮,眼角略為掃描,段數如何,心裡馬上有底。身材勻稱的傢伙,大多泳技嫻熟,蓋姿勢標準,各部位平均運動,線條自然優美,有如力士雕像。腹部微凸或肌肉鬆弛,不是泳技需要改進,就是泳程不夠,想妄自菲薄,太虛偽。想自我吹噓,也不必。胸部更是鏡子,精確反映泳齡,胸肌如霜淇淋,有體積無密度,率是壯年習泳、肌肉已鬆,來不及凝結。如似冰淇淋,結實堅挺,必是資深泳友,成績寫在胸膛。女人情形則較複雜,內有不明物體包裝,虛實只能臆測,難以妄斷。惟資深泳友透露,佳人身材泳技,也和男人一樣,精確反映泳況,認為女性浴室,必有旖旎風光,純屬美麗的誤會。即便有幸闖入,驚嚇肯定大於驚喜,一切都是泡棉和鋼絲作祟,即便如此,老爸還是一再交代,避免貨不對版,相親務必在池邊。


每天游多少,身材會說話。五百米以下的,號稱0.5K,除了精神抖擻,身材和常人無異;日游千米者,要有贅肉也難,都肩寬腰窄,呈三角模樣。若想胸肌結實,至少日游一千五百米。若三千米以上,不但二頭肌虯結,連腹肌也結實累累,每天打腿四千米,暑假還未結束,蘿蔔腿變芭蕾腿,是虔誠修道的見證。


話說回來,寒流來襲,脫掉夾克毛衣,撲通入水,確實需要勇氣,即使老手,每天也會掙扎。超級好漢,咬緊牙關,坐在池邊,拍拍胸膛,隨即入水,開頭五十米,如刀割刺骨,隨後漸入佳境,五百米後,人水合一,八百米後,天人合一,千米後,寒意又升,要靠體力和意志挺住。泳友驅寒各有祕方,有人泡熱水,有人飲熱茶。泡茶禦寒者,披浴巾當棉被,點支香菸,就在蕭瑟的池邊,赤裸品茗。實在受不了,就衝入烤箱,把身體蒸熱,再跳入水裡,平衡體溫,再上岸喝茶,周而復始,在泡茶泡水之間,冷熱進出,鍛鍊體魄。


天暖時,池邊別有風情,有做瑜伽,暖身兼軟身。有著比基尼,站在平衡板上,左右踩踏,扭腰擺臂,不停晃動,令人眼花撩亂。晨間,有人集體打拳,頂著朝曦,氣定神閑,沉肩墮肘、圓轉不斷。也有踮起腳跟,雙臂伸直,十指交疊反扣,縮著小腹,在池中順走倒退,蔚為奇觀。


外場花樣繁多,浴室趣聞也不遑多讓,有位毛巾桑,習慣赤裸蹲地,攤開浴巾,就地搓洗,下盤幾乎貼地,寶貝不時晃動,觀者驚心動魄,隨時準備呼人急救。


也有潔癖驚人的泳友,人稱「三水桑」,淋浴時必開三水柱,第一道淨身,第二道洗褲,第三道沖毛巾。淋浴時,兼顧泳褲毛巾,有時搓褲子,有時洗毛巾,像同時照顧三個爐火的大廚,忙得不亦樂乎。


三水桑和毛巾桑的堅持,自有道理。池水加氯消毒,是必要之惡。冷水池和溫水池只加氯,其他熱水池,花樣則多,像蘆薈池、生薑池、硫磺池,顧名思義,各有加料,有的深綠如漆,有的黑褐似藥湯,有的濃稠像牛奶,密閉空間內,五味雜陳,儘管味道難聞,但寒天浸泡,其樂無窮,資訊在此交流:治腰骨痠痛的祕方?縮腹划水的祕訣?大家交換心得;更是感情避風港:哪家沒有叛逆兒女?出軌的丈夫?哪人事業沒有起伏?哪對夫婦不會爭執?哪個青春沒有煩惱?大家袒裎相見,心防何妨卸下,泡在41度的熱水,毛細孔舒適地張開,生活的酸甜苦辣,不自覺傾吐出來。再難堪,也能用他者的口吻,訴說自己的故事,大家心照不宣,適當的時候,給予溫暖的回應,一個簡單的「嗯、啊」,一聲同情的嘆息,一道了解的眼神,都讓訴者得到慰藉。


以為人生像冷水池,那樣清澈透明,看得清,摸得透,是天真的幸福。生活總會自然加料,滄桑也會上色,顏色日漸混沌,讓人忘了原色。惟強者能讓池水,永遠保持清澈,獨智者才能了悟,諸色只是空相,清透才是本相。每天能在冷水裡,來回衝刺,是一種勇氣,也是一種幸福,在單純的世界裡,舉手投足,在透明的天地裡,掌握自己。哪天,當你只想冬泡,不想冬泳時,人生進入另個階段,從甲組退到乙組,接下來的冬天,只能泡泡生薑池,隔著透明玻璃,回味以前好時光。池水雖然溫熱,內心卻是悽涼,青春已經遠了。

Wednesday, December 24, 2008

《你夠拚命嗎?---黎智英的創業心法》書摘

2008-12-24作者/黎智英
(更多內容,請詳閱本書《你夠拚命嗎?---黎智英的創業心法》)
出版資訊:商周出版(台北:2008) ISBN:978-986-6571-71-8

本書《你夠拚命嗎?---黎智英的創業心法》封面(圖/商周出版提供)



甘心做,讓你上天堂

我是從地獄逃出來的人,從黑暗衝到希望中;我已走出了絕望,我相信未來。我看到的是旭日初升的璀璨,我嘗到的是天堂神奇的滋味。我知道人生多美好,我甘心快快樂樂地度過此生。

我從大陸偷渡來香港。抵達時大概是下午時分吧,幾點鐘已記不清楚了,當時可能也沒有留意是什麼時間。抵港時已屈在漁船的艙底十多個小時,由於大海翻濤覆浪、顛簸不斷,我嘔吐得死去活來,孱弱得快要昏厥過去。

當時大陸是陷入饑荒的地獄,我得以逃出,升天到了香港,我夢寐以求的天堂,興奮莫名。然而離開家人,心頭百般滋味,感受複雜,心亂如麻,根本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

從蛇頭帶我去找我的阿姨,阿姨付過偷渡費,接著帶我去買被鋪,然後帶我到工廠當童工,直到我在工廠的包裝部安頓下來,那幾個鐘頭雖然發生了許多事情,我卻一直沒有半點感覺。

第二天醒來,另一位跟我一起睡在包裝部的童工帶我到馬路邊的大牌檔吃早餐---前一晚廠長給了我十塊錢當費用。看著大牌檔的熊熊烈火,我們兩個小孩擠在滿是笑聲的人群中,撲鼻而來的是堆如山的油炸鬼(油條)的香味;就算還未嘗到早餐,整個人早已飄飄然,不知道身在天上還是人間。

在大牌檔前我好奇地東張西望,還未坐下來,同伴替我叫的熱騰騰白粥、叉燒腸粉和油炸鬼,已經放到我面前。連句「謝謝」也沒講,亦沒有望同伴一眼,便迫不及待拿起油條往口裡送。那種熱辣辣的鬆脆,鹹甜混雜的甘香,嗦嗦聲的口感攻佔我的感官,令我鼻酸、耳熱,眼也紅了起來。

咬了幾口油炸鬼,吞下喉嚨時感覺全身的細胞都在膨脹,眉心有個快要爆裂的激情,眼淚奪眶而出,心中泛起一陣感恩的衝動。那一刻,我不由自主地站了起來,恐怕坐著吃是對美食的不敬。我站著吃油炸鬼、白粥和叉燒腸粉,因為它們給我帶來了那神奇的快樂,對我來說那便是天堂了。

當然,當童工的日子並不好過。那個時候,早上六點多我便起床,一直工作到晚上八、九點。吃完晚飯,聽一下子收音機節目,便已累到倒地,腰也撐不住,倒頭睡在包裝台了。腰骨酸痛得如同刀割,睡著了才感覺不到痛楚。


早上起來是不痛了,但腰骨卻僵硬得像塊鐵板,稍一移動便有陣陣刺痛,得過幾個小時,腰骨才柔軟過來,不再刺痛。 那個時候,倘若聽收音機時,有人請吃南乳肉花生送啤酒,那便是非常豐富的節目,令大家開心得有說有笑。

初一、十五做禡,老闆會為中飯加菜。前一晚睡覺時,一想起那豐富的菜色我便不斷吞口水,不斷偷笑,連腰痛也忘記。當童工是一段艱苦但快活的日子,稍嘗到一點兒甜頭,我便樂滋滋的,覺得不管多麼辛苦也是值得的。

我常感覺幸運,那不是說當童工的日子不辛苦,而是我知道這麼辛苦的日子,快快活活地捱過,將來的日子又怎麼不會美好?童工歲月於我來說並非困境,而是成長必須的鍛鍊。

那個時候我已知道,自己不會在那樣的環境待上多少日子,因此便沒有忿忿不平、要爭口氣、做場好戲給別人看的落難心態,我沒有埋怨過那艱苦的日子。

對我來說,香港便是天堂,怎麼會覺得自己落難、受害呢?是的,小小年紀,我已對未來充滿信心。那個時候,要是有位成功人士出現眼前,從他身上我便彷彿看到自己的未來,甚至暗地裡忍不住打從心底笑了出來。

工餘時,我跟幾個要好的童工常常一起談天說地。他們講的都是要爭一口氣的宏願:有的將來要當工程師,有的要當大老闆,有的要當警察督察賺大錢,有的要當黑社會老大……。我可沒有這樣的宏願,我的理想是有頓好吃的就好。

不講宏願的時候,他們往往埋怨這、埋怨那。不是埋怨父母無用,便是埋怨自己命苦,被有錢人欺負;埋怨人工少、工作多;夏天埋怨工廠悶熱,冬天則太寒冷;埋怨看不到前途,做人不快樂。他們都覺得環境逼人,心情抑鬱沉重,因為他們覺得眼前便是永遠。

屈在困境中,他們都有窒息感,都要吵吵鬧鬧、打架發洩。每當見到這樣的情景,我便敬而遠之,從來都不像同伴們那樣講義氣,你挺我,我挺你。見我走避,他們便問我:你為什麼這麼沒有義氣不幫忙?

我說,我只講道理,不懂得講義氣。我只是個過客,不像你們,覺得自己終生都困在這裡。你們不甘心,要做困獸鬥,那是你們的事,我不會為了義氣,拿自己的前途來跟你們的怨恨陪葬。我是甘心吃苦的,沒有抱怨;相信前程無限,為什麼要以中途驛站為終極目標?


我是從地獄逃出來的人,從黑暗衝到希望中;我已走出了絕望,我相信未來。我看到的是旭日初升的璀璨,我嘗到的是天堂神奇的滋味。我知道人生多美好,我甘心快快樂樂度過此生。



敢於面對未知

生意的未來發展雖然不可預測,我認為卻是可以「知道」的。我不是愚昧或傲慢,以為自己有預測將來的本領。事實上我從來不做長遠的計劃,卻一直有信心生意的發展方向是在我的掌握之中。

做生意面對很大的矛盾:我們無法預知未來,卻要為將來打算,怎麼辦? 不,許多做生意的人可不是這樣想的;他們當中不少人,認為自己是有本領預測未來的。他們為將來做好發展計劃、為將來的每一步訂下藍圖,猶如自己是生意先知。

事後他們往往又會發覺,未來的不可預測;花盡心思、精心部署的計劃只是給自己一點心靈的安慰,半點準繩也沒有,更說不上是可供按部就班的運作藍圖。

如果可以預測未來,那麼我們還要做生意嗎?創作是做生意的原動力,假若現在已經可以看到將來的事情,我們還有什麼好創作的?恰巧是未來的不可預測,才需要我們去創造將來的世界,若未來已在掌握之中,未來對我們還有什麼意義?

如果未來業已存在,不用從未知中創造出來,那麼我們還可以宣稱擁有未來嗎?抑或未來早就擁有了我們?

創作是無從計劃的,那是靈感在未知中探索得出的結果。因此,如果我們相信上天創造人,那麼神的意旨便是要人在地球上創造這個世界。既然這個世界還在創造之中,它必定是不完整的,那些不完整的部分便是我們不知道的未來,便是我們要追求、要創造的部分,也就是我們走往未來的道路。

不,我不是說計劃完全無用。我是說,如果將計劃視為預測未來的工具,它不僅無用,還會誤導我們。未來不可預測,但計劃仍是有它的用處的。

做計劃時,我們先要熟悉過去的情形、資料和細節,再把現有的知識投射到我們的想法和期望中,演繹出一幅發展業務的思想藍圖。如此一來,計劃便為生意準備一套背景知識,讓我們在面對變化時,分辨出原來假設的錯誤,幫我們不斷修正原來的想法,透過實踐形成一道學習的曲線。


此外,計劃也可以給我們提供思考和心理的練習,除了讓我們在思考和心理上,熟習這門生意目前的情況和細節,更重要的是,這些背景知識、思想基礎和心態,可以幫我們推敲出變化的原因,因而讓變化中浮現的問題,帶出原先並不存在的意義。

一旦掌握問題跟生意的關係,我們便可以選擇,解決與當時情況相關的問題。找到對的問題來解決,也等於為生意的發展找到方向。

計劃是很有用的,只要我們不要把它當成是一成不變的天書,而視之為一套要不斷修改的假設。做計劃的人往往容易弄錯,傲慢地以為自己有預測未來的智慧,以為自己的知識是高超的智慧。

其實,知識只是創作靈感的工具,謙卑才是真正的智慧。假若我們高傲地以為自己可以預測未來,那麼我們便注定會被計劃誤導、被無知累倒。

也有很多生意人是不相信計劃會有任何用處的。他們發覺所有發生的事情,永遠跟原先的計劃毫不吻合,因而他們不再做計劃,不去設想將來,只埋首眼前的工作。

他們日做夜做、見招拆招,其實也是在面對變化、解決問題。只是,沒有透過計劃準備好背景知識、思想準備和心理狀態,一旦爆發問題,便無從入手解決。

對這些人來說,在工作上遇到的問題都是沒有意義的,他們不知道該怎樣選擇對症下藥;問題發生的時間先後,反倒成了解決問題的順序,而不是辨認出問題的輕重緩急。

有時他們揀那些表面上看來「重大」的問題去解決,可是這些「重大」問題,卻可能跟現在工作上存在的困難,一點關係也沒有。又或者,在一些目前根本無法解決的問題(在此本不應耗費資源、時間)上糾纏。

像這樣以一把抓的方式來解決問題,同時對付應該解決和不應該解決的問題,他們實在是枉費資源,更把自己弄得忙到不可開交。這樣解決問題,好的效果跟壞的效果不斷互相抵銷,到頭來也見不到成效,不管如何拚命都對生意起不到絲毫作用,以致生意時好時壞,做來做去一事無成。

生意的未來發展雖然不可預測,但我認為卻是可以「知道」的。我不是愚昧或傲慢,以為自己有預測未來的本領。事實上我從來不做長遠的計劃,卻一直有信心生意的發展方向是在我的掌握之中。


每次創業之前,我都先準備好相關的背景知識,讓自己進入靈活應變的思考和心理狀態,除此以外,我不會對投身的行業做任何假設。一開始,我便集中精神做實際工作,專注找出業務發展起來浮現的問題,根據它們的個別意義,選擇切合當時情況的關鍵問題來解決。

以我的經驗來說,若不去設想將來的情況,這樣做生意不失為適應生存的最佳方法。總之,每日選擇切合實際情況的問題來解決,每解決一個正確的問題,我便向前行了一步。這種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一步一步帶領生意邁向未來。

做生意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每發生一個問題,只要是切合當時情況的,都是有意義的、都是跟生意的發展有關,因而每解決一個這樣的問題,都蘊藏著正確走往將來的指引。

之所以出現問題,是因為現時的做事方法、所運用的知識,跟即將出現的現實之間存在著邏輯缺口(logical gap)。所謂邏輯缺口,就是手頭掌握的知識,跟我們未來的生意經營和運作的需要銜接不上,以致業務出軌。

出軌是問題的癥結,也就是反映出現有的運作方法不足,蘊藏這一重要意義。我們應該積極面對這些問題,因為細味當中的意義,我們便可以找出解決出軌的辦法;一旦跨過缺口,生意便會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了。

若是採用的方法能解決問題,那便證明方法有效,也就等於說我們為銜接將來的需要,創造出了有效的新知識,填補了原來的「邏輯缺口」。

有效的新知識是銜接生意未來發展的橋樑。例如,我們經營報紙的,現在都得面對網路普及帶來的衝擊,當前的問題是,愈來愈多的年輕讀者都喜歡閱讀網上的電子報,而不買報紙。

當我們選擇問題來解決時,便得選擇那些可銜接網上電子報的需求,切合報紙演變為兩棲媒體,這樣的問題來解決。 又例如,做零售業的人,此時面對的問題是視覺資訊太發達。

由於人們受慣強烈的視覺刺激,對貨品的時尚感和新鮮感的需求愈來愈強烈,零售業因而要加速更新貨品和陳列。要是由我來為零售業選擇問題來解決,我會選擇解決那些跟加速設計、生產和分銷程序有關的問題。


所有能夠解決問題的方法,都足以幫我們的生意邁向未來,因而也就創造出了新的知識;每當解決一個目前面對的問題,生意便往前邁進一步。我一向都以這種認知態度來看待生意的發展。

我一直相信,只要我有信心可以解決問題,我便有能力掌控生意發展的未來。我們不能預測未來,然而未來卻是可以被「知道」的,只要選擇合適的問題來解決,只要有信心,透過謙卑的摸索和嘗試去探求方法,我們最終將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你夠拚命嗎?---黎智英的創業心法》推薦

本書主編 周怡君

每一次創業,黎智英都對自己說,這是最後一次創業,之後我便會死去;因此只有現在、沒有將來,我要投下我擁有的一切,跟它們同歸於盡,死而後已。

這是創業要有的EQ。

是黎智英做為一位創業家最重要的心法。也是黎智英從一塊美金到現在身價超過五億美元的終極秘密。

即使到現在,他仍不斷地在創業中,每天思考生意所面臨的困難,他心甘情願,因為創作是他生活的動力。

創業者為什麼要拚命?

對創業家來說,創業不只是賺錢,

創業更是一個創作的過程。一個學習的過程。

創業不知要遇到多少困難,解決多少難題,創業時時面對不可預測的未來,因此若是沒有堅強的信念,決大部分的創業人最後都會失敗,不是因為生意沒辦法做,而是被自己的恐懼打倒。

書中黎智英的一位好友,想要辦幼稚園,卻沒有自己的想法。最後爭論了起來,好友對他說「Jimmy不是每個人都像你這樣,想要雄霸天下。我只想安安穩穩地做個小生意。」

面對好友的質問,黎智英心平氣和地對這位好友說不管生意大小,「創業避重就輕、捨難取易是死路一條。沒有錯,像你說的困難無疑會少一些,但那只是死路一條,走向死亡是完善的、沒有任何困難。不過,創業便是創造生意,既然是『生』的,又怎會沒有困難?」


如此獨具一格的創業與工作的思考邏輯,讓詹宏志在<我是黎智英>一書序中說到「好幾個做生意和寫文章的朋友,讀過他文章的人都深深覺得他的成功,並非偶然。」

因而對現時的工作者來說,閱讀黎智英,也就同時閱讀出自己的位置,黎智英的創業體悟,無疑是一面鏡子,清楚映照出每個人沒有真正面對的事實。

(更多內容,請詳閱本書《你夠拚命嗎?---黎智英的創業心法》)

閃人》父親

【聯合報╱顏忠賢】 2008.12.24 10:49 am



那是馬龍白蘭度和艾爾帕西諾在「廳」裡坐著、走著……很悶,一個倔強的父親在跟一個倔強的兒子交代一些事……


顏忠賢

關於「廳」,我還記得,有一次半夜看到《教父》就近乎偏執地看到天亮的事。

無關乎那些槍戰那些動作片式的激動或慘烈。

反而有幾段,乍看是很尋常的……父子說話,其實才卻是真的令我難過的。

而且看到後來,還一個人在半夜大哭。

那是馬龍白蘭度和艾爾帕西諾在「廳」裡坐著、走著……斷斷續續說著沒幾句話的畫面。很悶,一個倔強的父親在跟一個倔強的兒子交代一些事,說的話都很含糊、很淡,有些刻意或不刻意的迂迴。「廳」很沉地安靜著,看來很不起眼,但,在很尋常的對白中,那安靜變得很怪,很令人屏息。

我已經十多年沒看過這電影,年輕的時候看,只看到電影內的好看,覺得導演、演員種種都好,有種美學上過人的敏感與犀利,和當時的黑幫片是很不一樣的。但現在看,卻一直看到電影外的事,主要和我最近所常想到「父親」的事有關。和許多年紀更大以後才會看到或看懂的事有關,當然也和有些我當年看不懂、有些我忘掉的、有些就是不知為何念念不忘至今的事有關。因為,就只有在這種電影裡那麼看似平淡卻糾葛、看似安詳卻暴烈……種種無法逃離的世故中,才會想起那些關於「父親」的往事。

其實,那次是我忙到半夜四點回家,也因為另一些種種無法逃離的世故而煩惱而睡不著,就因此而躺在安靜的床上,亂看電視,想分心,想找電影看以忘掉電影外的人生困擾,忘掉這種已到了我開始有記憶時、我「父親」年紀的人生困擾,但轉了好久,最後卻竟就停在《教父》。

但,那「廳」在片中始終有點古怪,因為那是一個家族典型的家人團圓的場景,一個老式的房子的廳,因為是義大利人,連是殺手的叔叔伯伯都很會做菜、很會調笑,有著一起煮東西吃東西來招呼家人那種很親很親的溫馨,但,那「廳」卻也是之前他們在第一集《教父》被暗殺未死、出事後,大家退守的據點。那一段在第一集其實是充斥一種怪異的平靜的張力暗藏,因為這些溫馨的叔伯家人是……準備隨時會出去殺人和被殺的。

但第二集《教父》,在「廳」裡,卻交代另一段主角更早以前的叛逆,一種不太一樣怪異的平靜。那是在為第一代教父慶生前,就在「廳」裡,就在一段尋常家人對話後,突然艾爾帕西諾(完全沒事先提及過地)不經意說到「我要去從軍」這件事,就在這時候,所有人都很吃驚。衝動的大哥甚至要揍他,被拉開了,他義兄(也是他爸爸的律師)跟他說怎麼沒有先跟他們商量時,也提到為了緩徵,他爸還費了很多心力才安排打通、買通的人,提到「教父」對他這個兒子的未來是有很多期待的。

後來,在「廳」裡,就在大家都去迎接那時還是第一代教父的爸爸時,年輕的艾爾帕西諾自己一個人,坐在那裡,沒有起身,沒有動,畫面停在他身上,所聽到家人們出去迎接的快樂的聲音只在畫面外。

他完全沒有動。

眼神充滿了某種衝突、困惑,一方面他做了一個完全不會被家人接受或原諒的決定,但他並沒有妥協或道歉……但仍不免是難過的。

下一個畫面,更動人。那時間已是多年以後了。接了第二代「教父」的多年後年紀已很大的艾爾帕西諾,仍然自己一個人用同樣的方式完全沒有動地坐著,眼神更老更世故了,但仍然充滿了和當年一樣的衝突、困惑。這時候,他已把所有的敵人都清除了,包括背叛他的親兄弟,最後,終於變成一個大家都無法接近的人。

他仍然完全沒有動。

那時,我哭了。

城市角落:柏林10》柏林越南人

【聯合報╱陳思宏】 2008.12.24 10:49 am


越南人是柏林最大的亞裔,所以要吃到我愛的河粉很簡單。許多越南難民在1960、70年代逃到了西德,共產東德則從北越引進勞工。統一後,大部分的越南人選擇留下,但是他們在社會底層匍匐。融合?那只發生在河粉裡。

地鐵出口常可以見到年輕越南人站崗賣私菸,晴雪皆然。我對這些年輕人的故事太感興趣,不抽菸的我跟一個男孩買了兩次後開口攀談,才發現他的德文只限於數字。他有敵意,我皮膚太白,身上的大衣、腳上的鞋都有牌子,在沒暖氣的地鐵站陪伴他的,只有一件寒酸外套。德國人不斷經過他,忽視。

前幾天,我看見他被便衣警察逮捕。他在高大警察旁的表情裡,有太多我無法探測的故事。取代他站崗的是個年輕女孩,看到我就把頭別開。這一陣子,河粉在我口中濃郁翻滾時,我一直想到那男孩,那女孩。

【2008/12/24 聯合報】@ http://udn.com/

恍神

【聯合報╱李家同】 2008.12.24 10:49 am



老張告訴我們,他要開始走石階的時候,又聽到了「你帶我走」,他終於瞭解了這句話的含義……

我們每個人都有過恍神的經驗,有的時候我們在想一個問題,別人和我們說話,我們會完全聽不見。不過這種情況應該是不常發生的。

老張卻是一位經常恍神的人。我和他在初中時就是同班同學,他功課很好,老是領獎。每次在台上領獎,就會有兩秒鐘有一種茫然而且困惑的表情。因為這種表情呈現的時間極短,大家雖然注意到了,也沒有人去問他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書念完了,老張做了大學教授,我們大家都知道做教授不容易,要教書,又要做研究。可是老張卻沒有什麼多大的問題,他給我們的感覺是他有點運氣特別好,小的時候就聰明,念書沒有什麼困難。沒有想到的是,他做研究也沒有什麼問題,他很快地升到了正教授,又得到了好多的獎。

我們老朋友經常聚會,發現老張的老毛病沒有減輕。有一天,我們中間的一位實在忍不住了,直接了當地問他為什麼會恍神,在恍神的那一剎那,他究竟在想什麼?他說他其實什麼也沒有想,只是他會無緣無故地聽到一個聲音,說「你帶我走」。對老張來講,這句話毫無意義,因此他免不了會想一下這是怎麼一回事,因為得不到答案,也就算了。他沒有想到他從初中開始聽到這個聲音,現在已是中年,仍然會聽到這個聲音。

我們大家都代他擔心,因為我們都想到一部叫作《美麗境界》的電影,電影中的男主角納許是諾貝爾獎得主,極為聰明,但有幻聽的病,常會聽到莫虛有的聲音。有一位老朋友因此建議老張去看看這方面的醫生。老張說他早就去看過了,但他們一致認定他沒有病。他們說幻聽的人不可能永遠聽到同一句話的。

又有一位朋友問他,是小孩還是成人的聲音?老張想了一下,說這是孩子的聲音。那位朋友問他是男孩還是女孩,他說男女都有。

我們又問他在什麼情況之下會聽到這個聲音,他說他曾經做了一下統計,發現在各種場合都會有,他領獎的時候,幾乎一定會聽到這種聲音。他看報、瀏覽網站或者看電視的時候,也會聽到。至於什麼節目,或者什麼新聞,他記不太清楚。可是他回想起來,他看BBC網站新聞或者是BBC電視新聞的時候,往往會聽到。

老張幻聽的情形,使得他太太有點害怕,她一直相信老張太喜歡做研究,所以常和老張開車到鄉下去玩。周末鄉下人不多,老張有時看到一所小學,就進去走走,他作夢也沒有想到,在這種偏僻的鄉下,他更會聽到「你帶我走」。

我們問他在什麼時候,他一定不會聽到。這點他也可以回答,他說他和家人親友在一起的時候,好像從未聽過,打網球的時候,從未聽過,做研究的時候,從未聽過,看偵探小說的時候,從未聽過。但是主日望彌撒的時候,會聽見,而且常常聽見。

我們都想不通這是怎麼一回事,但大家也不太擔心老張,因為他顯然知道他自己幻聽,而且他的幻聽似乎沒有對他有任何影響。

前些日子,我們大家到郊外去爬山,到了山腰,要走一段石階,才可以走到山頂。在山腰,我們看到了一個小男孩站在石階的起步地方,他走了一下,就停了下來,從他走路的姿勢來看,他是殘障的,雖能走路,但是一個跛子,他走路的樣子實在很可憐,看來他很想上山,但大概是上不去了。老張二話不說,問他要不要由他扶他上去,小男孩點點頭,於是老張和小男孩打頭陣,我們都慢慢地爬上了山頂。山頂有一個可以休息的地方,老張安排小男孩坐下,讓他可以看到山下的美景。小男孩笑得好高興,也一再地謝謝老張。

我們要下山了,老張問小男孩要不要和我們一起下去,因為上山容易下山難,如果小男孩沒有人攙扶,是一定下不了山的。但是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是,小男孩搖搖頭,說他還想看風景。

我們發現小男孩好像很堅決,只好自己下山了。到了山下,老張忽然問我們小男孩是否穿短褲,我們不約而同說他穿的是短褲。他又問,殘障的小孩會喜歡短褲嗎?這的確問倒了我們。然後,老張又問我們一個問題,孩子的腿是不是很粗壯?我們回想起來,結論是孩子的兩條腿又黑又粗壯,難怪他不要我們幫他下山。

但小男孩為什麼要騙我們呢?在路上,我們都在想這個問題,誰也沒有得到答案。到了晚上,我已上床睡覺,老張打電話給我,說他知道這是怎麼一回事了,而且他認為他以後再也不會恍神了。我當時睡意正濃,懶得聽他解釋,他也沒有解釋。

從此以後,老張不再恍神了。他也常常約不到,為什麼呢?他從那天起,就開始教一些弱勢孩子的英文和數學。有一天,有一位富翁捐了一筆錢給他,他就一不做、二不休,成立了一個基金會,大規模地幫助弱勢的孩子。

老張告訴我們,他要開始走石階的時候,又聽到了「你帶我走」,他終於瞭解了這句話的含義,他雖然一帆風順地在社會上越爬越高,但很多可憐的孩子其實是不可能像他一樣地往上爬的。因此他們向他求助,希望他能帶他們也往上爬,但他始終聽不懂。直到那一天,在山腰看到那位小男孩,他終於搞懂了「你帶我走」是什麼意思。

老張回想起來,每次他有得意的事情,就會聽到「你帶我走」,難怪他領獎的時候會恍神。除此以外,當他看到人類悲慘的新聞的時候,也會聽到。顯然有人在提醒他,不要自顧自的,也要幫助那些沒有他那麼幸運的人。

老張有一個小孩,小時常有數學的問題,每次老張都會替他解惑,上國中的時候,一開始英文有點困難,也是由老張夫婦指點一下,以後就沒有問題。老張還請了一位他的博士班學生做他兒子的家教,所以他的兒子念書很順利。

不僅此也,老張的兒子從小就有看書的習慣,老張夫婦常常出國旅行,兒子從小就知道一大堆別的孩子不知道的事情,現在兒子念很好的國立高中,已經學會了寫程式,可以看英文小說。老張並沒有把握他兒子一定會非常傑出,可是要在社會上爬上上層階級,一定是毫無問題的。

老張知道很多孩子沒有如此幸運,他們的父親沒有辦法教他們英文和數學,也沒有錢替他們請家教,更沒有錢送他們去補習班;他們不要說到國外去旅遊了,恐怕連島內很多地方都沒有去過;看書的習慣更加是沒有的。這種弱勢的孩子,要想在社會上往上爬,當然很困難。

老張下定決心,儘量地幫助一些弱勢孩子補習。他發現他的確是幫得上忙的,給他教過的孩子,功課都好很多。他所成立的基金會幫助的孩子就更多了,而最重要的是,他再也沒有聽到「你帶我走」的聲音。

前天,我去老張的基金會參觀,令我感到十分有趣的是一幅畫,畫中有一位成年人牽著一個小孩的手,走上石階,畫的下面寫了「我帶你走」四個字。老張曾經將很多菁英分子帶到了社會的高層,看來,他不以此為滿足,他要將很多弱勢的孩子推到社會較高的階層去。

【2008/12/24 聯合報】@ http://udn.com/

FIND BOOK

GOOD WEB TO FIND BOOK

Tuesday, December 23, 2008

一個人 漸漸老!

陳紅旭(文字工作者)  (20081222)




 日本從20餘年前開始出版老人相關的書籍,為高齡社會預做準備,他們不但鼓勵退休老人閱讀與圓夢,而且體貼地將書的字體放大。

 「結婚也好,不結婚也罷,不論是誰,到最後都是一個人。」

 這是日本女性主義學者上野千鶴子在其《一個人的老後》書中開頭的一句話,一語點出長壽社會中你我都可能遭遇的嚴苛現實。在日本,80歲以上的女性83%配偶己經不在的事實,更突顯一個人的老後生活不容忽視。
 日本人一向是善於準備的民族,也因為整個社會充滿資深長者,關心老後的議題自然朝全面發展。從2、30年前開始,日本出版界開始出版老人議題的書,至今已成為出版與閱讀的另類顯學。但台灣有關年老的議題書卻不多,近幾年才陸續出現一些美、日的翻譯作品,而且多是隨機出版,缺少系統性,本土寫作更寥寥可數。

 綜觀坊間,以銀髮族為主題的書,多半以醫療保健及照護的「HowTo」書居多。像去年出版的《圖解長期照護新百科》(大好),口碑頗佳,卻不若想像中熱賣,主因應是醫院及外傭擔下了晚輩親自照顧長輩的重責。

 日本的失智人口比例居世界第一,失智症因此成為探討老人議題時最常見的課題,台灣引進了北海道醫療大學教授阿保順子著的《失智老人創造世界》(台灣商務),以失智者的思惟及對話呈現出另一種世界,如夢似幻。而精神科醫師齊藤正彥的《當父母年老失智》(山岳),則提供了實用的因應之道,畢竟台灣的失智人口也在增加中。有關失智,作者龍祥燕自費出版的《爸媽,我在這裡》,寫出照顧失智雙親14年的心路歷程,應是台灣第一本失智家屬照顧全記錄。

 至於老的面貌、老的內涵,日本銀髮族也非常樂於分享自身度老的體驗。其中,國寶級醫師日野原重明的度老生活方式及生命哲學,最受日本人推崇。日野從75歲開始撰寫有關度老的種種體會,至今97歲仍是在役的醫師。他在90歲時出版的《生命的禮物》,銷售超過120萬冊,是日本年紀最長的百萬作家。最近台灣引進了他的著作《幸福的偶然》(張老師),強調無論活到幾歲,都可以挑戰新事物;不管環境如何,人生都可以是彩色的。日野醫師正是如此的力行者。

 《晚年的美學》(天下雜誌)是75歲的日本作家曾野綾子繼《中年以後》(天下雜誌),以散文書寫面對人生薄日的種種心情,她認為生活自立及自由的心靈,是度過美好晚年最好的心理建設。

 上野千鶴子的《一個人的老後》,內容則觸及老後必須面對經濟理財、如何展開新生活、人際關係的網路,甚至有關「善終」的種種準備,以具體實例或見解提供參考,在日本擁有80萬冊的銷售量。這位日本女性主義大將,隨著自己的年齡增長,把關注焦點轉移到老人問題上。時報出版公司明年3月將推出該書的中文版,目前正增補適合國人的資訊。

 日本家庭主婦大多有寫家計簿的習慣,對諸如《臨老筆記本》之類的書,也就是對自己的一生及身邊瑣事詳細交代的記事本,接受度很高。其他如面對死亡、預立遺囑或設立財產處理監護人的身後事等議題,也完全不避談。

 我在日本養老院擔任過一年的義工,記得當時曾和一位94歲的富田老太太聊天,她說自己以看文學書度餘生,而桌上攤著她正在看的書,是水上勉寫的《俯仰天空》,內容談及水上勉生病時聯想到與死亡有關的種種想法。和她對坐床緣,聽她淡淡的說「過去的都過去了,重要的是如何度過餘生。看看別人對生病及對死亡的看法不是為了學習,只是想知道別人是怎麼『想』死這件事的。」她的語氣是那麼平靜、那麼勇敢,畢竟她已準備得夠久了,她眼神流露出的光輝,是那麼尊嚴與漂亮。

 有關死亡,日本小說家奧野修司去年出版《理想的死亡方式》一書,探討能夠同時讓死者本人、家人以及醫療者都感覺滿意的理想死亡方式。他反過來說,先知道要怎麼死,才知道該怎麼過餘生。

表參道上的聖誕節

郭正佩/文  (20081223)




 如果不以「正統性」做為判斷標準的話,把東京排名為「全世界聖誕時節氣氛『最?烈』」的城市說不一定也不為過。況且,這位城市把這年末節慶時分商業氣息延長的本領,或許也沒有別的城市能夠比擬。

 莫約十月下旬開始,東京稍微能叫得出名字的建築物、主要街道、商家,就如排山倒海似掛上節慶燈飾,把街道照耀地彷如白日般明亮。(問題是本來其實已經很亮了。)更了不起的是,這麼這麼掛著,居然可以一路從十月末,一路慶祝到隔年二月十四日西洋情人節。(說到「西洋」情人節氣氛,東京恐怕也可排名世界第一。)

 於是,新宿時代廣場附近(初到東京時有點啞口無言,這裡不止有時代廣場,還有一棟長得和帝國大廈幾乎一模一樣的大樓),架起如夢似幻的聖誕步道。對,後來還築起一次只讓一對情侶進入,拍照、聆聽聖誕音樂的鈴鐺小屋。
 於是,東京巨蛋附近出現亦如巨蛋形狀,直徑有六公尺寬覆天蓋地的彩色音樂燈飾。每隔十五分鐘左右,就像萬花筒般閃爍。還有長約一百公尺左右命名為「雞尾酒街」臨時架起的音樂燈光步道,漂亮是漂亮,走進其中,簡直像進入電動玩具場景嘛。

 然後是汐留Caretta廣場,在作曲家東儀秀樹的設計之下,轉變成所謂「藍色光波世界」。銀藍色大海主題燈光,令人聯想起廣重浮世繪畫作裡波濤洶湧海浪。聽著東儀先生譜的樂,好像站在大海中央。這樣可以和聖誕節聯想在一起嗎?雖然不是很確定,不過總之還有「說不定」能讓戀人們愛情加溫魔法的神祕午夜奇蹟會登場。

 澀谷車站旁MyCity百貨公司樹起巨大聖誕樹,附近道玄?、宮益?及公園通行道樹,也同時掛上約莫六十萬顆燈飾。最著名約會等待地點忠犬八公雕像,以及道玄?周圍,裝飾起為了「讓情侶們進入聖誕心境」的巨大心形燈飾。

 往明治神宮方向,有東京香榭大道之稱的表參道並木一路立著和風燈籠概念似燈柱,似乎有和巴黎香榭大道及紐約第五大道比美的意味。當然,古典和宗教氣氛畢竟比不上歐美城市,於是請來前衛燈光藝術家,為這城城市設計出摩登卻又融合日本味的街道裝飾。

 偶爾會看到模特兒、歌手之類的人,一旁跟隨帶著裝備的攝影師、導演,趁這時節拍攝出有濃厚冬日氣氛的影像、錄像。沿著裝飾起的表參道散步,不知不覺還真會有成為日劇裡主角的錯覺。

 六本木也在不遠處,比起表參道,聖誕時節六本木之丘一帶,似乎還更像巴黎香榭大道。銀白色流蘇般的燈飾,以「永遠.瞬間」為主題,掛滿六本木之丘旁大道樹梢。

 站在大道天橋上,能看到遠方亮著燈火的東京鐵塔。東京鐵塔黃橘相間和大道上閃爍的銀白色燈光互相映襯,如果此時天空中還飄著一點濛濛雨絲,倒還真有一點印象派畫作的感覺。

 也可以到丸之內大樓、惠比壽花園廣場、東京車站附近的帝國旅館走走。天色更暗,那麼,把最後一站定為東京鐵塔如何?雖然不像巴黎艾菲爾鐵塔般每個鐘點如星光般閃爍,靜靜待在幾乎沒什麼遊客的東京鐵塔腳下,觀賞因為聖誕節慶特別裝飾起的燈光花園,也有另一番風情。

 雖然各地聖誕節大抵和商業運作都有那麼一點關係,東京的聖誕節,卻緊密地和聖誕節之後其實還有將近兩個月之久的情人節結合得天衣無縫。看來,如果不像情人節一般,找個「義禮」情人,約在掛滿「讓情侶們進入聖誕心境」心形吊飾的澀谷忠犬八公雕像,然後一起逛逛表參道、到新宿星光步道散步,站在情人鐘下許願、到東京巨蛋走過「能讓愛的氛圍出現」的雞尾酒街、然後在汐留廣場等待具有「讓戀人感情加溫魔力」的午夜奇蹟,沒有情人在身邊的人這個時候待在東京,還真不知該怎麼過才好。

老的好

隱地  (20081223)




 老人的問題,就是人的問題。任何年輕人,有一天都會面臨老,連嗷嗷待哺的嬰兒,最後也會成為老人。

 老人,指年紀大的人。我國已有明文規定,凡年滿六十五歲的人,都稱老人。做老人有許多好處,在國內坐飛機、火車、高鐵都一律可享對折優待,到博物館、美術館欣賞畫展,完全免費,甚至看電影都比一般人便宜,但雖如此,許多人還是不願意聽到老、面對老,好像人一老就沒用了。

 人有沒有用,其實和老無關。許多七、八十歲的人仍有自己的辦公桌,仍在作曲、畫畫、寫作……一個藝術家登臨絕頂之作常在晚年才能完成。科學家和在醫學上有成就的人,到了晚年,智慧和經驗的匯合,更能發揮老驥伏櫪的佳績,就算一個普通老人,一生努力所得,身上多少已有一些積蓄,成為社會上的實力派,人老了,最忌貪慾,此時反而要學習散財哲學,遇到刻苦向上的年輕人,肯給予一些經濟上的幫助,立即成為年輕人心目中的貴人,能成為別人的貴人,多少也是一種做為老人的安慰。
 六十五歲以前的生命,人人背負著無限責任感。從小到大,求學階段,面對父母、老師的期待,總是要設法把書讀好,成績單不能太差,一次接一次的考試,多少壓力要我們承擔,走出校門以為鬆了口氣,卻必需尋找一份合適工作,沒有薪水,人生之路幾乎無法向前邁步;還有感情問題,一次次的挫敗,也讓人傷心,而成熟之身,有情慾需求,如何完滿解決,也全靠我們自己摸索。成家之後,又進入一個新的甜蜜負擔(也有人只有負擔沒有甜蜜),孩子出生,更是上有老下有小,中年人身心負荷,有時幾乎面臨崩潰。這樣年復一年的活著,感受到的是生命的無趣和無奈,終於活到六十五歲成了老人,從此可以隨心所欲地過日子,有何不好?

 所以寫過許多書的老作家王鼎鈞說:「活到老,真好」,也因此,我們為何怕聽到老,怕面對老?

 現今科技發達,醫療設備完善,人類的平均壽命從古代的四十歲,已延增為八十歲,加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和生活秘笈,也有養生哲學和環保觀念,因此,未來人的生命到達九十歲、一百歲都不是夢。如果一部分的人能活到九十五歲,從成為老人開始的六十五歲,離九十五歲竟然還有漫長的三十年生命,這賺來的三十年,我們若能以智慧冷靜的頭腦,豁達樂觀的心情,重新欣賞人世間一切美醜,多聽少說,啊,你會發現我們面對的真是一個光怪陸離的有趣世界。

 我說賺來的三十年生命,指的是也有不少人,還沒活成老人……六十五歲……就插隊向死神報到。他們在人世盡了無數責任,也忍受了命運的百般嘲弄和磨難,卻未享受到最後三十年可以自我放鬆的自在人生。

 想享受延長的三十年生命,當然也是有條件的,首先要鍛練身體老而彌堅,身邊有些錢可以摸摸是因為年輕時候沒有養成揮霍的壞習慣,而最重要的是活到老來已有自己的嗜好,且永遠對己、對人都有信心,一個信心十足且兼具嗜好的老人不可能寂寞,如果寂寞來襲,智慧老人也不以為意,回味自己百年讚嘆的一生,會輕鬆的對人說,老友,也來一杯咖啡如何?

雨中下山 給五個今晚不在家的女孩

【聯合報╱邱近思】 2008.12.23 07:51 pm


子時剛過,山上籠罩在一片雨霧朦朧的山嵐中。離開仍散漾著喜氣和陣陣細語聲的大殿,我小心翼翼沿著陡峭的山路踅出天眼門。過去六年來,不知多少次上山,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天候,白晝黑夜,卻從沒在這深夜一點多,下著冬雨的臘八時節下山,而且還是在這般感傷和悲喜難分的心情下。

下午一點多,接到同事的電話,說我們的另一位同事淑瑛要出家了,問我是否能上山參加她今晚的剃度儀式。我的震驚非同小可,以致在數秒的沉寂後只擠得出一句:「這是什麼時候決定的事?」

淑瑛輔仁大傳系畢業,在靈鷲山工作已有一段時日,平日工作繁重,除了是部門法師的助理,還負責佛學院的工作,此外各部門活動的採訪撰稿也少不了她的事。不過每天忙進忙出從來只看到她的好心情。由於生得一張圓臉,我們全叫她小胖,她也欣然接受。我只知道她吃素,曾受過菩薩戒,心血來潮還會要她show一下左手臂上的三個戒疤,好奇她如何忍受香燭在肉膚上灼燒的疼痛,但卻從未聽聞她考慮出家之事。

同事還特別叮囑我要準備紅包,因為儀式後觀禮者都會為剃度者獻上紅包,以示供養祝福之意。這主要是一旦出家,不僅不再受祿支薪,也不再靠世俗家庭的資助,教團成了新的家,自此擔負起一切的衣食住行與生老病死。

剃度儀式依規定在子時舉行。匆忙丟下台北飯局,正好趕在十一點到達位於貢寮福隆山上的道場。儀式莊嚴隆重,從香讚開始,依序經懺悔、發願、辭謝父母、請師等儀範,最後在眾法師及觀禮親友們虔誠的梵唱聲中,靈鷲山的心道法師為五位以佛法為終生志業的弟子落髮。淑瑛是第一位,當師父的剃刀在她頭上劃下第一刀時,我激動得幾乎落淚,一位和淑瑛更親近的同事則突然轉頭走出大殿。她的激動顯然更甚於我,但我卻無法從這五位女孩的臉上窺見任何除了平靜祥和之外的表情。她們是今晚的主角,卻也是所有在場者中最心如止水者。

這讓我想起數年前第一次參加剃度儀式。當時也在山上,三位出家者中有一位男性。從儀式開始他就一直流淚,與另兩位女性的平靜自持成強烈對比,到落髮時更是涕泗縱橫無法自已。在旁邊協助的法師先是一張張面紙頻遞給他,到後來索性整盒面紙都交給他。伴隨他的淚水,觀禮人群中傳來低沉壓抑的啜泣聲,燈燭閃耀的微光中,寧靜肅穆的空間融合著滿室酥油燈的香氛和壇前嬝嬝上升的煙霧,與法師清亮腦勺映出的弧線光影,交織成人生中最莊嚴動人的抉擇。

當時心想,不知曾經是如何坎坷的人生或刻骨銘心的情傷,才有這般百感交集、洞澈人生的放下。但後來才知,原來這位曾是學者的師兄基於家庭責任,長久求出家而不可得,如今一償所願喜極而泣。不禁為自己的世俗假想感到慚愧,一方面也想起古今以來確有不少高僧,是在遍求名師、歷盡考驗後才得以成功出家。嚴格的寺院若非道心堅固,不肯輕易為人剃度,與早年沒飯吃才出家的觀念是截然不同的。

當晚最年長的觀禮者是一位出家者的祖母,一個多小時的儀式她始終靜默站立口持佛號。辛苦拉拔大的兒女後輩竟選擇一條背離世俗幸福價值的孤清之路,任誰做父母的都難以接受。心道法師在儀式圓滿後開示,除了強調佛法裡面有四重恩:佛恩、父母恩、師長恩、眾生恩,還特別告訴新僧們:「不是出了家就和家裡斷了線,而是把家帶進佛法,把佛法當成家業。」

法師還輕鬆地比喻,出家只是換了裝,就像換工作也換「制服」一樣,只要「做一行像一行」,能把這工作做好,對社會、佛法有貢獻就是好事。用最平易近人、溫煦體諒的態度,撫平了家屬們的不捨傷痛,也緩解了五位沙彌心裡一絲絲──如果還有的話,那放不下的親情糾葛。

供養時,我對法名寶燦的淑瑛輕聲說了句「最後一次叫妳小胖」,並恭喜她。不過看著她除了臉蛋一切都顯陌生的全新裝扮,我仍陷在困惑中。我對生命中所有的承諾,無論性質、對象或形式,都謹慎又謹慎。包括皈依都是,即使那只是表示你皈依佛法僧三寶,自此成為佛弟子,並認同這位法師能在你未來的生命中給予指引。

出於對宗教的好奇和工作需要,有段時間我與摩門教的傳教士有所接觸。沒想到在三次的會面後對方就提出希望我受洗的要求。我大為驚異,因為就意義上而言,這是極為嚴肅的生命承諾,其重要性等同於簽一紙婚約。而人怎能在還沒完全瞭解對方並充分信賴之前,就在紙上畫押簽字呢?

至少我這一生是從未簽下任何類似合約的。這無關意願,而是反映了我對這種承諾的態度是極端崇敬和認真的。事實上師父曾婉轉表示我有出家的佛緣,但對文學藝術和旅行的熱愛,使我覺得那是一條太遙遠的選擇。雖然師父答以宗教其實和文學藝術並不衝突,它們反而是呈現宗教深邃底蘊的一種形式;而在靈鷲山多年,我其實也跟隨師父踏遍許多國家,但我仍不知如何告訴師父,在二十多年東奔西跑的新聞工作和三十多年的自由生活後,我已經太習慣於完全的獨立,再無法融入僧團的集體生活,也不願意花時間在人事糾葛的協調工作上。甚至,我不想再認識新的人,攀任何不必要的緣。

我嚮往海闊天空的自由遨翔,享受並滿足於一個人吃飽全家吃飽的平淡和孤獨。是的,不只是不願意,我甚且厭惡所有的攀緣。

淑瑛的出家給我震撼,因為我做不到。那是一生一世的奉獻和付出,只為度眾生離苦得樂而犧牲小我的大愛。我太自私,只想守著自己的小天地自行其是、自得其樂,竟日與書樂旅行為伍,我喜歡經常在路上,醉心於移動的狀態。我不能想像有一天我也會做同樣的抉擇。而我在雨中下山那股感傷和悲喜難分的心情,也是因為我知道我做不到。

從下山到八斗子的家,大約一個小時車程。沿著東北角海岸的濱海公路蜿蜒前行,厚重的烏雲壓得星月黯然無光,細雨霏霏中隱約可以感受到丈外崖下的一片汪洋。這段路我走過不知多少回,從沒像今天這樣,除了三部夜行貨車,一路都是獨自行於這廣闊的悠悠天地之間。四周一片寂靜,只除了流洩一車的美麗爵士樂音,和我心裡那五個不在家過第一夜的女孩。

The Snowball





Warren Buffett and the Business of Life
作者 / Schroeder, Alice 出版社 / Bantam出版日期 / 2008/09/29商品語言 / 英文裝訂 / 精裝原幣定價 / 35 USD (幣別簡寫說明)運送條件/ 允許國外 定價 / NT$1,225售價 /NT$ 1,225

內容簡介本書為特殊毛邊裁切裝楨。
投資之神Warren Buffett首次正式授權的個人傳記!作者史無前例地得以深入採訪Buffett以及曾與他共事多年的同事及商業夥伴、甚至是妻兒與朋友們,大量第一手資料,完整介紹Buffett的經歷與投資哲學。

儘管多年來,他的一舉一動都受到所有媒體的關注,Buffett一向非常著重隱私,而從未向任何人剖白他的價值觀和處世哲學。作者曾擔任摩根士丹利保險分析師,並任職於 Buffet 的公司中,才能獲得他的信任、執筆撰寫本書。作者透過數千小時的深度訪談,並查閱無數的企業檔案,再加上Buffett充份的信任,回答作者所提出的問題、甚至包括了回憶他的童年,本書完整揭露了Buffett的人生故事,他的經歷、理念、曾遭遇的困難與掙扎、成功與失敗的經驗,並透露了他充滿智慧一面,當然更是詳細論及他的投資與商業策略。

本書書名源自Buffett的名言:「人生好比滾雪球,重要的是發現溼雪和一道長長的山坡(Life is like a snowball. The important thing is finding wet snow and a really long hill)。」Buffett對待投資者如同共同奮戰的夥伴,無論身在什麼職務,總是堅持「誠信」的原則;他身在瞬息萬變的投資事業,經手無數複雜的人與事,卻又能保持自身堅定的理念和不變的處世哲學,這一切都構成了他被譽為「投資之神」的原因。

想了解Buffett生命中的「溼雪」以及他如何走過這「長長的山坡」,您絕對不能錯過這本書。

Here is THE book recounting the life and times of one of the most respected men in the world,Warren Buffett. The legendary Omaha investor has never written a memoir,but now he has allowed one writer,Alice Schroeder,unprecedented access to explore directly with him and with those closest to him his work,opinions,struggles,triumphs,follies,and wisdom. The result is the personally revealing and complete biography of the man known everywhere as “The Oracle of Omaha.”

Although the media track him constantly, Buffett himself has never told his full life story. His reality is private,especially by celebrity standards. Indeed,while the homespun persona that the public sees is true as far as it goes,it goes only so far. Warren Buffett is an array of paradoxes. He set out to prove that nice guys can finish first. Over the years he treated his investors as partners,acted as their steward,and championed honesty as an investor,CEO,board member,essayist,and speaker. At the same time he became the world’s richest man,all from the modest Omaha headquarters of his company Berkshire Hathaway. None of this fits the term “simple.”

When Alice Schroeder met Warren Buffett she was an insurance industry analyst and a gifted writer known for her keen perception and business acumen. Her writings on finance impressed him,and as she came to know him she realized that while much had been written on the subject of his investing style,no one had moved beyond that to explore his larger philosophy,which is bound up in a complex personality and the details of his life. Out of this came his decision to cooperate with her on the book about himself that he would never write.

Never before has Buffett spent countless hours responding to a writer’s questions, talking,giving complete access to his wife,children,friends,and business associates—opening his files,recalling his childhood. It was an act of courage,as The Snowball makes immensely clear. Being human,his own life,like most lives,has been a mix of strengths and frailties. Yet notable though his wealth may be,Buffett’s legacy will not be his ranking on the scorecard of wealth;it will be his principles and ideas that have enriched people’s lives. This book tells you why Warren Buffett is the most fascinating American success story of our time.


--------------------------------------------------------------------------------

作者介紹■作者簡介

施洛德
摩根史坦利前財務分析師,她在波克夏會議中首次與巴菲特見面。在取得巴菲特同意之後,經過長時間的採訪方完成本書。書中除了提及巴菲特的投資心法,還另外訪問巴菲特週遭友人,是目前介紹巴菲特的書籍中,堪稱最完整的著作。

Author Alice Schroeder was a noted insurance industry analyst and writer who was a managing director at Morgan Stanley. She first met Warren Buffett when she published research on Berkshire Hathaway; her grasp of the subject and insight so impressed him that he offered her access to his files and to himself. Their friendship and mutual respect make her ideally positioned to write the The Snowball.


--------------------------------------------------------------------------------

本書目錄
--------------------------------------------------------------------------------

曲目
--------------------------------------------------------------------------------

曲目
--------------------------------------------------------------------------------

贈品說明
--------------------------------------------------------------------------------

詳細資料誠品26碼 /2680366924004
ISBN 13 /9780553805093
ISBN 10 /0553805096
EAN /9780553805093
頁數 / 976
尺寸 / H
開數 / H
裝訂 / 精裝
級別 / 無
語言 / 英文

王文興 讀唐人傳奇(下)

【聯合報╱王文興】 2008.12.23 03:41 am


可界定為「巴洛克式小說」


〈盧頊表姨〉整篇小說的感覺是華麗的,可以界定它為「巴洛克式小說」。閱讀時有什麼華麗的感覺?有哪些因素增加了華麗感?

一、詞藻華麗。狗稱為猧子,而不稱為狗或犬,即為一例。狗名稱為「花子」,視覺上也感覺華麗。

二、生活富裕、場面華麗。大宅與麗人侍婢的陣仗非同一般,相當的華麗。〈董永〉背景是貧窮的鄉村,這裡則是高官、麗人、華服。

三、死而復生。生死變化豐富也是華麗。

四、一人擁有兩種角色也是華麗。花子與麗人的兩個身分,西方文學稱為double identity,或double image,常寫一人兩角,如史帝文生的《化身博士》。

五、對話特別加工,心理描寫細膩,也顯示了華麗。

整體說來,從麗人的角色,可以見到創作上的華麗,無論是性格心理、語言動作、服裝外表,都呈現出華麗的風格。

再從「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來看這一篇小說,有哪些部分反映了這個概念?

小說中令人難忘的是人類對畜犬的瞭解,這是人類與動物長期相處得到的理解。這篇小說把狗看成姬妾,看成麗人,不正是人類的一種潛意識願望嗎?從這個角度看,這篇小說可歸入下列兩種類型(genre):第一是可歸入心理小說,寫出人對畜犬的心理,把畜犬看成姬妾的心理。第二是動物小說,生動寫出了畜犬的性格——狡黠、嫵媚、無賴、忠義。寫動物小說,性格寫得生動是很重要的。

這一篇小說當成心理小說或動物小說看,都是夠格的。從這兩個方向來欣賞,更可以在故事中找到關鍵句(key sentences)。麗人在冥間初遇夫人的場景,內有最重要的幾句話,即,謂曰:「夫人相識耶?」曰:「不省也。」麗人曰:「某即花子也。」讀到這句話時,可以感覺出在夫人眼裡,麗人一下是人,一下是狗,人像狗,狗像人,人狗難分。而且是從側面寫出,並非直接說出這種感覺,因此,這幾句話的喜劇成分很高。這幾句話最耐人尋味,它既是心理小說的雙重身分描寫,也表達出人類把畜犬當成姬妾的心理。而這幾句話也凸顯了動物與人之間的變形,變形故事在西方古代小說或現代小說中,都是常出現的主題。   (下)


(本文節選自麥田出版社主辦的「王文興詩文慢讀六講」其中第三講,林國卿/記錄)

【2008/12/23 聯合報】

Monday, December 22, 2008

軟心白土司

這個用中筋麵粉的配方做出來的麵包心比較柔軟不會太韌, 主要風味來自鹽, 有一點點鹹味但不會很鹹. 如果你做出來的無鹹味的話. 下次要多放一點點鹽. 因為完全無鹹味也不好吃哦!
麵包殼要烤到稍微硬脆比較好吃.

材料:
a 水 1杯+2大匙
b 橄欖油 2大匙
c 鹽 1茶匙 teaspoon
d 糖 1+1/4 大匙 tablespoon
e 中筋麵粉 400g
f 速發酵母(Instant Yeast) 1茶匙(再略少一點點)

依a~f 順序放入麵包機.
Breadman Ultimate按1.5磅/ French/ Medium crust.
或一般麵包機的white/basic設定. 不要使用『快速』功能. 縮短發酵時間會影響麵包風味.
若要設定預約(延遲烘烤)功能, 酵母不要沾到水.
酵母請依照麵包機型特性及酵母品牌自行調整.

以下是我的麵包機時間設定, 請參考下面時間使用最接近您麵包機的設定.

選項 顏色 磅數 Rest 攪拌 揉麵糰 1st發酵 翻麵 延續發酵 整型 最後發酵 烘烤
French medium 1.5 0 3分鐘 22分鐘 40分鐘 10秒 29分50秒 10秒 59分50秒 52分

KO的廚房筆記

http://leilako.com/recipes/breadmaker/machinebread_list.html

SDYD250 說明書

http://service.us.panasonic.com/OPERMANPDF/SDYD250.PDF

Online User Manual and Guide for Panasonic SD-YD250 Bread Maker

Online User Manual and Guide for Panasonic SD-YD250 Bread Maker

我的陳文茜:那個歌舞女郎的丈夫凱因斯先生(陳文茜)

2008年12月20日蘋果日報我的陳文茜 故事起頭於1883年6月5日凌晨3時,英國劍橋大學行政職員的妻子佛羅倫斯開始陣痛,6小時後嬰啼喧鬧,名叫凱因斯(Keynes)的男孩誕生。他的外祖父喜歡「凱因斯」的名字,因為「聽起來像精彩小說主角。」全家族從此認真地栽培小男孩,他們沒料到30年後,男孩將提出舉世聞名的經濟論點,間接挽救了數百萬甚至數千萬人生計;並在一百多年後,仍如北斗明星般,指引人類迎戰2008金融海嘯。
凱因斯死於1946年,算算今日他若仍活著,已經125歲。我們曾經聽說音樂家比任何行業人物,都能跨越時代;從沒聽說經濟學家死了70年,仍讓不懂經濟的大眾琅琅上口。


曾幫英國維持盈餘
凱因斯原本不打算當學者,他第一個選擇立命為殞落中的大英帝國政府效命。劍橋畢業後,凱因斯參加公職特考,至財政部任職。他的天才使初期工作極為順利,財政部的人說他會變魔術,一手收回美國貸款、一手徵收證券於國外賣出。他運用技巧,幫英國在戰爭中維持盈餘。可惜正如所有政治圈的宿命,這個圈子越笨越沒骨氣的越有前途,凱因斯這種曠世天才,待了財政部14年後,經濟思想與實務經驗都值顛峰,但也和全歐洲政治領袖全面衝突。
我們聽過一個人得罪人的速度與範圍,我自己是其中「翹楚」,但比起凱因斯實在望塵莫及。大概僅李敖能及吧,這個經濟奇才,當時已36歲,他代表英國政府參與巴黎和談,親眼看出巴黎民眾既短視又充滿報復心理,而歐洲領袖們只懂得附和這些愚蠢的民眾。


得罪邱吉爾羅斯福
不朽的凱因斯選擇了政壇人絕不會做的決定,辭職還鄉。但他可沒「情感無法切割,是非只存心中」,兩個月後他寫下了人生第一篇最具爭論的文獻。
此文獻不僅反對戰後和約賠款條文,還用了不少形容詞攻擊各國簽約大人物們,威爾遜是個「既聾且盲的唐吉訶德」,勞合.喬治是「遠古時代充滿夢魘……的海妖……,半人形的訪客。」幾個月後凱因斯將其付梓出版,直接訴諸大眾,書名《和平經濟的後果》;雖然最終他在母親的勸告下刪掉了上述人身攻擊文字,可是從此凱因斯先生成了英國大人物的公敵。英國《泰晤士報》指摘凱因斯使「親者痛,仇者快」;等於指控他不過只是「共產黨或德國的附庸走狗」。凱因斯說了實話。他看出戰敗德國不可能承擔巴黎和約中的賠償討款,龐大的負債只會使德國人永遠抬不起頭來,最終走向復仇。他不是政治學家,卻早已準確預言希特勒崛起與二次大戰,戰勝者逼著德國人爬不起來,最終也將一無所獲。
已得罪全英國政治圈的凱因斯似乎戰鬥力直比台灣版李敖,和平之文後,他又與英國最難纏的政治人物財長邱吉爾槓上。凱因斯文采縱橫,指摘邱吉爾犯下經濟滔天大錯,「為什麼要幹這種傻事?」此時凱因斯已是大人物朋友們拒絕往來、全面排擠的對象;凱因斯把報紙專欄當成新的政治舞台,一枝筆,勝過數百個官。凱因斯的文字流暢,用字沒什麼廢話,他深信經濟學家必須有能力說服大眾。那些文字晦澀的專家專論,所以不知所云,不是因為學問高深,而是為了掩飾自己的庸才,才會寫出沒人搞懂的東西。邱吉爾的不幸是,不到一年後英國全面失業並引發大罷工,凱因斯罵他的每句話都兌現。而這還不是把人比喻為「山羊」的凱因斯人生顛峰。
1929年,大蕭條。一個從未出現的經濟大災難降臨,只有天才才能挽救這個局面。許多人誤會以為美國羅斯福總統1933年起的新政,源於對凱因斯的請益。事實真相是,凱因斯教授在他的有生之年,只有政治上的敵人,沒有政治上的朋友。他得罪了全英國,好不容易受邀橫跨大西洋與美國總統羅斯福見面,不到一天兩人即不歡而散。


新政落實就業理論
凱因斯失望地指出羅斯福不懂經濟,羅斯福也看他不順眼,說他不過是個「數學家」,懂個屁經濟。
凱因斯到了美國後,改採煽惑策略,不只拿一枝筆,還跑到哈佛大學影響當地「經濟學者」。這些人皆為羅斯福經濟顧問,每周搭火車從波士頓至華府,他們閱讀凱因斯人生最重要的巨作《就業利率與貨幣理論》,避開凱因斯一針見血式的論政風格,間接把凱因斯的「就業理論」落實於羅斯福的新政。
不過政治永遠不是聰明人的事業,新政數年後,另一套學說「平衡預算」滲透華府;羅斯福停止「大膽舉債」。1937年大蕭條後8年,美國股市再度大崩盤,也啟動了二次大戰。結果凱因斯說服全球經濟的「社會福利大支出」,改成龐大「戰爭大支出」;這才解決了大蕭條!也戲劇性地讓世人後代見證,只有「戰爭」,人類才會毫不猶豫地「大膽舉債」,刺激經濟。多麼愚蠢!


百年後仍具影響力
凱因斯一生瀟灑,至今名氣越擦越響亮。從小小的政治定義來看,他是位失意的政治人;但從他對世界的影響力觀之,尤其百年後,證明他超越多數世紀人物。與他同年代的敵人嘲笑他,頂多一句:「凱因斯與那個歌舞女郎結婚了嗎?」他的妻子是一位芭蕾舞星,這或許使當時英國的上流社會,舒服些。


陳文茜

黑芝麻黑麥吐司

材料:以一般雞蛋麵包中尺寸的配方為準,另外調整下列材料比例/準備下列添加原料:

1. 麵粉及黑芝麻粉:麵粉改用高筋麵粉310g + 黑麥酵素麵包粉110g (若沒有黑麥酵素麵包粉,也可以全部都用高筋麵粉420g.) 黑麥酵素麵包粉可以在PCHome的商店街買到,包裝袋照片如下方所貼。黑芝麻粉40g, 連同麵粉一起放進麵包盆內。

2. 鹽依照食譜的量1又1/2 t

3. 奶粉增加到2T

4. 奶油依照食譜中的量1又1/2T(即為21g)

5. 糖增加為4 T

6. 加一個蛋的牛奶共300ml (一個蛋打進量杯中,加牛奶到300ml)

7. 酵母粉必須增加到2 t

8. 蔓越梅乾及烤過的生堅果(核桃腰果松子南瓜子葵花子等等)共85g,蜂鳴聲響時才一起倒進麵包盆。生堅果預先烤過,味道會香很多(大約150度烤5分鐘左右,烤到微微變色即可)。



做法:選擇Panasonic以下按鈕:

*一般麵包

*Raisin+Bake

*中尺寸

*淡烤色



特別說明:

採用黑芝麻粉會比使用黑芝麻顆粒要香很多,人體也比較容易吸收其中的營養成分。成品若是從冰箱冷藏室取出要食用時,建議用烤箱140~150度烤個10分鐘,就會恢復外酥內軟的口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