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uly 20, 2006

摘錄》由賞心悅目到目悅興至的假說

由賞心悅目到目悅興至的假說
原來「眼睛吃冰淇淋」的形容詞不只是文學上的修辭技巧,而是確有神經生理基礎的說法!

撰文╱曾志朗




6月中旬,我們實驗室所有的研究員(年輕的和資深的)一齊到了義大利的佛羅倫斯,因為每年一度的人類腦圖(Human Brain Mapping)學術研討會就在那達文西的故鄉舉行,實驗室的每一位同仁各個都有研究報告要以壁報論文的方式,呈現在3000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腦科學家的眼前。另外,大會也邀請了一些重量級的研究者做主題講演,實驗室的同仁們也就依各自的領域仔細聆聽這些大師講演。白天,在趕場做報告、參閱別人的論文壁報,以及聽講做筆記的心智活動中,和長途旅行所造成的時差及生理勞累對抗;到了夜晚,吃過了道地的義大利麵後,大伙兒聚在一起,聊聊一天的所見所聞,對所學到的新知識,尤其是在理論上有所突破的實驗方式與結果,感到興奮異常。大伙兒聊得起勁,充份感到新知的喜悅,身體的勞累卻忘得一乾二淨了!我回到房間,躺下來,在入睡之前,忽然浮起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新的知識會讓我們感到無比的爽心豁目呢?

會議一共開了五天,大伙兒根據議程早起晚歸,在會場四處尋找新知,和其他研究者討論,我這個當老師的看在眼裡,心裡又是欣慰又是憐惜,一方面希望他們不要累倒了,一方面又忍不住催督他們,既然到了文藝復興的發源地,怎能錯過各個博物館所收藏的精品畫作與雕像。6月正逢佛羅倫斯觀光季節,而且碰上了熱潮襲人,在烈日下排隊等待入館,真是夠累的,好不容易才進入館內,已是汗流浹背,而且也給地中海旁的炎炎日頭曬得昏頭昏腦的。但在燈光微暗的館內,滿室滿牆的畫作,由各方而來,吸引住我的眼光,那些不同顏色所襯托出來的人物、服飾、物件、動作等等,細膩、生動又合諧,美麗又栩栩如生,在在讓我感受到美的展示。而我也不由自主的想去解釋每一幅畫作的含義。它們像是在對我傾吐它們的歷史,告訴我信仰的真諦,引發我去感受它們所代表的生活中的悽苦與喜樂。我站在畫室中央,被眾多的名畫包圍,眼前盡是美的表徵,而內心則充滿了愉悅的舒暢之感。我就在那裡想到了第二個問題:為什麼悅目會帶來這深厚的賞心之情呢?

會議結束了,大伙兒把行旅打點好,束裝準備到義大利東北邊的古城Trieste (的港)訪問。在那裡我們要參觀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領域中最有名的嬰兒實驗室,同時也會將我們實驗室最近的研究成果,做一系列的報告,希望能和這些歐洲最有名氣的神經科學家交換意見,彼此切磋一番。我們由佛羅倫斯搭火車先北上,經過水都威尼斯,然後東行,繞過亞德里亞海(Adriatic Sea)到Trieste。一路上穿山越嶺,橫過草原,坐在火車上,看出去景色宜人,尤其出山洞後,袤廣草地映入眼簾,遠處的農舍紅瓦黃牆,在青灰色高山的映襯下,煞是美麗。火車接近Trieste時,到了海岸邊,一望無際的海洋,點點船隻漂遊其上,從車窗望出去滿心清爽。只是這風光明媚的美景又引發了我第三個問題:為什麼眼前的景象,會讓我的眼睛感到柔情萬千,心裡頭也有無比的歡欣?

這三個問題都和資訊的吸收有關。第一個問題中的資訊,指的是透過閱讀與聽講所得到的新知識,它們的產生是比對新舊知識的結果,因此它們的疊積,對個人而言是學問越來越豐富,知識的種類也越來越廣博,而品質也越來越有文以載道的深度與彈性;對人類的社會而言呢?經過歷史考驗後所留下的知識,不是一次又一次促動了文明的進展嗎?知識的進化,似乎是有天擇的機制的。

第二個問題中的資訊則是心靈感受面向轉換歷程,從視神經的通道上,把感官的訊息由線條、顏色逐漸組合成有意義的圖像,再經由個人成長的經歷與過去學習的經驗中,去觸動記憶裡的各種連結,包括概念、情緒,以及認知的推論與隱含性記憶,所以「一張圖像可抵千言萬語」,說的就是一目了然的感受;而且畫風一改,文明又有了新的含義。其實,從演化的觀點而言,藝術創作所產生的創意,也代表著人類得以維持永續發展的問題解決的能力。

第三個問題裡的資訊也是直接經由眼睛的感官之傳遞而來,它指的是人類特別偏好的景觀是有一定的特徵。譬如說喜歡上高處以縱覽四周景物,這是制高點的選擇,帶有很強的防衛機制;又如空曠的海景迷人,也是有一夫當關、萬船勿進的含義。最近有視覺科學家研究人類對各種圖像的喜愛,他們發現人們是很喜歡資訊豐富而且讓人感到安全的圖像與景觀的。

現在到了我們要來解答最重要的問題了:為什麼吸收新知,看美麗的畫作,以及開闊的景觀,都會讓我們感到賞心悅目呢?答案其實不難找到,只要你願意走進大腦裡,然後沿著視神經通路的兩旁檢視過去,就會發現由最初階的視神經(所謂V1、V2、V3、V4)區到高階的視神經區,參雜著許多類鴉片受體(opioid receptor),其密度是越來越高。這些受體被刺激,就會產生腦內啡,不但能抑制痛苦,且能提高興致,產生快樂的感覺。所以上述的三種資訊,若能由低階視神經上達高階視神經,並觸動連結區的學習與分析活動,就會刺激更多的類鴉片受體,增加腦內啡的分泌,使目悅導致興高采烈,也就不足為奇了。視神經通道上兩旁受體密度越來越高的證據,是由我的一位科學界朋友所發現的,因此,這個想法我們稱之為畢德曼(Biederman)假說。

當然,上述的說法,有一個附帶的推論:有些人為了感受更多的愉悅,就更要去創新知識,創作藝術,以及欣賞更多的美景,有如上癮成性,形成更強的動機。人類的文明不就是這樣往前推進的嗎?!

【本文轉載自科學人2006年7月號】

摘錄》200分的人生

200分的人生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週刊第 973 期
作者:曠文琪



走出公司,走入基金會,鄭欽明變成了聽障孩子的大玩伴。
他一手打造全球第一大嬰兒車代工王國,全球每兩台嬰兒車,就有一台為明門所生產。但兩個摯愛的親人,讓他人生順序重排。過去10年,他已幫助2000個台灣聾孩子重獲聽力。他許下大願—立志讓二十年後的台灣,沒有不會講話的聽障兒童!


台北內湖科學園區,鋪著大理石的寬敞會議室內,連接紐約、台北、東莞的三地視訊會議進行。一個小時內,二十個單位主管輪流報告。剛報告完的品管組長語畢,偷偷瞄了一下黑板上的數字:「2:45」,比他預定時間多了十五秒。主持會議的明門實業董事長鄭欽明冷冷的說:「你們要學習控制時間。」

短暫十五秒內,已有四台嬰兒車自明門東莞廠出發,準備掛上全球最大的嬰兒車品牌葛萊(Graco)的標籤,運往世界市場。

從利比亞到美國的沃爾瑪(Wal-Mart)連鎖超市,平均每兩台嬰兒車就有一台為明門所生產。這家全球最大的嬰兒車、嬰兒床代工廠,營業額逼近新台幣九十億元,卻堅持不上市。

明門不只如此,更擁有三百項全球專利,在去年十月《商業周刊》推出的〈專利一百強〉排行榜中,在「非金屬製品業」拿下冠軍。

他們位於美國、台灣與大陸三地的設計團隊,每天透過網路二十四小時接力研發新產品。馬不停蹄的,明門正顛覆著台灣對傳統產業的刻板印象。論國際化、研發能耐,「明門比高科技業還高科技。」政大商學院院長周行一評論。

會議結束,鄭欽明快步推開公司大門,直奔石牌一棟狹小公寓的三樓。「鄭爸爸!鄭爸爸!」孩子們爭先恐後的喚著。他脫下西裝外套,蹲下來與孩子們玩了起來……。這群孩子談話動作與一般孩子無異,甚至更活潑。但他們的耳後,一根細細的黑線連至腰際小小方盒,孩子們戲稱它為「computer」。

他是全球嬰兒車代工霸主 也是聽障兒的「鄭爸爸」

企業家之外,鄭欽明的另一個身分——雅文基金會董事長。過去十年,在這小公寓內,他讓兩千個台灣孩子,不再是聾子。

論身價,鄭欽明連郭台銘、施崇棠的十分之一都不到。但「做好事,他的高度不輸台灣首富。」長庚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吳德朗說。鄭欽明許下「二十年後,要讓台灣沒有不會說話的聽障兒」的願望,很多人認為癡人說夢。

每年,台灣平均有三千六百名的聽障兒誕生。過去十年,鄭欽明透過基金會推動「聽覺口語法」,每年幫助三百五十名重度聽障兒(占台灣重度聽障兒兩成),不必靠手語而可正常聽說。現在,台灣成為華語教學個案數最大的「聽覺口語法」教學基地。

癡人鄭欽明一步步接近目標,為了實現夢想,他過去十年自掏腰包投資公益的錢,逼近明門的資本額(新台幣六億八千萬元)。「財散人聚啊!錢夠用就好。」他說。

一個平凡的中型企業主,生命中經歷了什麼,形成今日?「這是一個傳奇、淒美,而令人欽佩的故事……。」政大前任副校長、雅文董事司徒達賢說。

接受訪問時,鄭欽明身後是一張結婚照片。女主角如陽光般笑容燦爛,他是鄭欽明的美國籍妻子喬安娜,他不自主的拿起照片,順手撫拭。「是她,豐富了我這窮小子的一生。」

走過創業荊棘,成為大廠夥伴 女兒的聽障卻給他第一個打擊

他們,共同走過生命的艱困。初識喬安娜時,鄭欽明只是一家貿易公司的業務。在她的襄助下,他們從五股路邊的鐵皮屋,開始嬰兒車王國的創業過程。她是鄭欽明心中的超級業務員,能說五國語言,而且「幽默與溫暖,讓每個客戶都好愛她。」鄭欽明說,個性跟他剛好互補。

鄭欽明對事與產品品質的硬態度,因為有喬安娜對人的軟,事業才能逐步打開。創立七年後,打敗了其他十三家同業,明門不但成為當時全球第三大的嬰兒車品牌葛萊兩家代工廠之一,更是第一大合作夥伴。

事業步上高峰,家庭也美滿,女兒晴文、雅文相繼出生,美麗深邃的混血兒臉龐,彷彿天使。這段期間,明門也從五股的鐵皮屋搬到了大園的大工廠,從嬰兒車跨足嬰兒床市場。「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鄭欽明辦公室座位的背後,美夢成真般,整面大牆開展著世界地圖,都成為他的舞台。民國八十一年秋天,「轟隆!轟隆!」窗外的大卡車經過,破壞了寧靜的氣氛,鄭欽明自以為圓滿的人生,也被驚擾。

客廳所有人都被這巨大聲響嚇了一跳,唯獨十一個月大的雅文,文風不動。喬安娜急急抱至醫院檢查,診斷出雅文重度聽障,連一百分貝的聲音都聽不到。一百分貝,相當於一架飛機在面前低空(離地不到一百米)飛過所發出的噪音。

「那天晚上,我回到家,喬安娜顫抖問我,該怎麼辦?我們根本睡不著,兩個人都哭了。」鄭欽明無法想像,小雅文自己一個人留在寂靜世界,聽不見媽媽說話,喊不出媽媽的情景。

醫生宣判雅文終生無法聽說,但鄭欽明不信,急切的參加所有能參加的聽障教育研討會,十幾場下來,真的看不到任何一個聽障的孩子可以說話。

台灣沒有藥方,喬安娜放下公司所有事情,前往世界各地尋找醫療資源,但美國的醫生答案仍然相同。求醫後一年,他們看到有一個名為貝爾(AG BELL)的聽障協會舉辦年會,他們連袂飛到美國參加。這三天的會議,是一個轉折點。在此,他們認識了「聽覺口語法」。

聽覺口語法專家對他們說,它的原理是刺激聽損兒殘存聽力,進而訓練他們聽說,而根據統計,有九五%的聽損兒都還有殘存聽力。「我們立刻回國帶著雅文去檢驗。但是沒想到,雅文,竟然是那百分之五。」

雖是最嚴重的百分之五,醫師仍建議鄭欽明考慮替雅文裝電子耳,以電流刺激的方式,取代內耳毛細胞的功能,因為雅文的聽覺神經還在。鄭欽明夫婦打聽到電子耳的技術起源澳洲,立刻趕往墨爾本。

但,澳洲的醫生告訴鄭欽明,雅文是極少數內耳發展不完整的聽損兒,他沒有信心動手術,喬安娜幾乎當場崩潰。但這一次,鄭欽明沒有哭。「當時我心想,如果真的不行,那麼我們就再去德國找醫生。」他告訴自己:除非翻遍全世界,否則絕不放棄。

最後,雅文還是順利在澳洲開了刀,在左耳植入了人工電子耳。植入電子耳,並不代表聽覺與常人無異,有人聽到的聲音像是潛入水中,耳朵傳來的朦朧聲,這聲音對聽障兒童來說,剛開始並沒有任何意義。要讓孩子說話,必須把大量的辭彙,在平常的互動中輸入給孩子,讓他們可以把聲音與意義連結在一起,初期孩子只是吸收,不太會有反應。

開刀後,喬安娜從加拿大請來聽覺口語法專家茱蒂教導雅文,也學習自己教。與此同時,明門決定在大陸東莞設廠,業務更為繁忙。雖然兩岸奔走,但鄭欽明沒錯過她第一次說話的聲音。

「Down! Down!」開刀半年後,雅文想要坐下,發出了這個聲音。三歲的雅文叫的不是爸爸,但鄭欽明開心極了。再過四個月,「像開花一般,她一開口就停不了。」

當女兒克服聽障,事業擴張到大陸 
妻子的罹癌給他第二個打擊

聽覺口語法救了他的女兒。八十五年,鄭欽明決定以女兒雅文為名成立基金會,「這麼好的方法,應該要讓台灣的聽障孩子使用,其他父母的無助,我們真的感同身受。」原本應是政府與醫療體系的責任,他們一肩扛下。

基金會請來國外專家長駐台灣,訓練出台灣第一批師資,在台北與高雄設置服務中心。「台灣的醫院不太可能做,工程複雜、成本太高。即使到現在,世界醫療體系對聽覺口語法的了解度都不高,台灣因為有了雅文,聽覺口語法才開始引進。現在台灣的成熟度,比日本還高。」吳德朗說。

基金會早期經費,全是鄭欽明夫婦自掏腰包,那時他們住的只是租來的房子。

喬安娜每天忙著訓練師資、分析個案、宣傳、教孩子,凌晨一、兩點才睡。「雅文的苦,讓她更有使命感要救其他孩子,她搶救的不是孩子的聽說力,還有他們的一生。」說到這,鄭欽明語調卻越來越落寞。

喬安娜努力把孩子從絕望中拉出,但沒想到,不可測的命運,卻在背後虎視眈眈。

八十八年九月十七日。「永遠忘不了那天。」

那是雅文出生第八年。克服了聽障問題,小雅文已經可以跟姊姊拌嘴,跟爸爸撒嬌。明門的生意也越做越大,大陸研發中心成立,總部從桃園搬到台北內湖科學園區,準備大舉招兵買馬,盡是一片新氣象。

在大陸東莞工廠開會的鄭欽明卻忽然接到電話。「腦筋整整空白了兩、三分鐘,後來竟然又回去把會開完,開完會,回到宿舍,開始哭。」那通電話是喬安娜打的。她平靜的說,剛出來的健檢報告顯示,自己的乳房,有個直徑二.五公分的惡性腫瘤,也就是乳癌。

彼此深愛的夫妻與母女 提前面臨死別之痛

隔天,鄭欽明立刻飛回台灣,一刻也不能等。「喬安娜做了這麼多的好事,為何卻得到這樣的回報?」從東莞趕回來的飛機上,鄭欽明混亂的想著,「她是因為太累了,才會這樣。」

然而,喬安娜不怪任何人,「甚至是那個害死了她的醫生。」訪談過程一路冷靜的鄭欽明,聲音忽然激動了起來。事隔多年,這始終是他心裡的結。

鄭欽明回國後,立刻安排長庚與榮總的四個醫生,進行兩個半小時的對談,將病情與可能發展完全釐清,喬安娜也勤做筆記。但是,當喬安娜的父母與妹妹飛來台灣時,情況卻完全失控。鄭欽明與他們出現非常激烈的爭執,因為後者主張喬安娜應該接受天然的另類療法,以靈修為主。

「妳不要執迷不悟!」鄭欽明傷心的對喬安娜大吼。「二十年來,我第一次對她這麼兇。」但最後,喬安娜仍決定獨自到美國、德國接受七個月的另類療法治療。

那年的耶誕節,德國覆蓋了皚皚白雪。嚴冬中,鄭欽明帶著兩個孩子去探望妻子,一見面,四人擁抱在一起。「她變得好瘦。我看到她努力在求生存,每天吞一百五十顆維他命,甚至聽那些醫生的話,把魚打成汁喝下去,她是吃素的,邊喝邊說好腥好腥。」直到喬安娜因為另類療法失敗回國,鄭欽明再看到她時,因為細菌蔓延,她的肚子如懷孕般鼓起,癌細胞蔓延至骨頭。「她跟我說,唯一的願望,只是好好睡一覺。」

發病後的一年九個月,四十七歲的喬安娜走了。留下一封給女兒的信。

「生命存在的形式,比我們想像的更寬廣,它不只是我們每日接觸的物質與軀體。事實上,我們存在的目的,就是去了解我們的靈命是永恆的,而非存在一個軀體裡面而已。……每一次的挑戰,總讓我更專注,並讓自己更真實、坦誠的面對自己,……如果沒有這股推力,我不知道該如何更專注。……我相信上帝對我的愛以及祂的應許——每一件事的發生,都是為著我的好。」

老天爺對鄭欽明何其殘酷,給了他「世界第一」的事業皇冠,卻讓他站在世界高峰之際,奪走最摯愛的女人,讓他孤獨擁抱皇冠。悲傷的鄭欽明,此刻,寫下一封信。

「再見了,我的愛,我們天堂再見!」

鄭欽明悄悄的把信,放在妻子身旁,一起火化。六月二十五日,端午節,台北東門基督教長老會教堂內,蕭邦離別曲悠然揚起,這是喬安娜生病後親自彈奏的聲音,曲畢終了,在錄影帶中的影像,盡是她燦爛的笑容。鄭欽明在最後一次端詳喬安娜的遺容時,忽然想起,妻子在走前跟他說的那些話。

那是在喬安娜末期身體忽好忽壞,他陪著妻子沿著天母古道散步的時候,順著上千個樓梯前行,流水聲與瀑布聲未歇,他們談起生死,如話家常。她說,人雖然不能控制所有的事情,但是,「對於對的事情不要放棄與懷疑」、「甚至每件事情的發生,都是為著她的好,這是生命的學習。」

喬安娜走後。客廳上的木搖椅靜止不動,彷彿在等待女主人。

十歲的小雅文自喪禮結束後,已在搖椅上坐了三天三夜,不肯下來,也不吃任何東西。陽光從大窗戶灑落進來,將搖椅的背影拉得好長。以前喬安娜就在這裡餵雅文喝奶,在生病最痛苦的時候,也總是坐在搖椅上休息。這裡有喬安娜的味道,窩在這裡,就像在母親的懷抱。

鄭欽明蹲在搖椅旁,看著小女兒。很久不說話的雅文終於開口,她問:「人為什麼會死,媽媽到底去哪裡了?」十年來最熱愛的夜間潛水運動 為了守護女兒,毅然放棄

那一刻,父女相擁而泣。「我決定戒掉所有可能危險的事物,來守護她們。」以前,夜間潛水那種神秘、淒涼與冒險的刺激感,最讓鄭欽明目眩神迷,一潛就是十年,還拿到高級執照,但為了女兒,他毅然放棄。

訪談中,鄭欽明一看到相機就想閃躲,怕被綁架波及孩子。「四年後吧,到時候你們想怎麼拍,就怎麼拍。」那時,是小雅文可以上大學的年齡。

喬安娜走後,鄭欽明扛起基金會的重擔。「這是我對她做的承諾,或者也是愛。」這是鄭欽明被問到為何可以把苦難化作愛的回答。「當然,確實,忙碌是轉移悲傷最好的方法。」

鄭欽明中學同學、現任長庚醫院台北副院長謝燦堂說:「他們兩個一起遭遇太多苦難,感情才這麼深,才會讓他這麼積極的想要接手,做沒有做完的事情。」

但接手基金會這一路,鄭欽明跌跌撞撞。

喬安娜走後一個月,鄭欽明定下目標:「雅文必須提升到華人聽覺口語法的培訓機構。這代表,我們需要更有制度與企業化的經營。」鄭欽明對著雅文基金會所有老師說。但是現實立刻回報他的卻是,收不完的辭職信。

原來,一個聽覺口語法老師,要培養至少一年半,稀有性很高。過去,喬安娜是靠著感情,集合這些老師。喬安娜走了,很多人也不想留,並不認同鄭欽明所謂的制度化、企業化經營。

實現對亡妻的承諾,接手基金會 將企管手法導入慈善事業

「每次開會,就看他在那邊一直念,找不到老師,比接不到訂單還苦惱。」身兼雅文董事的司徒達賢說。「經營基金會,好像比企業更難,」鄭欽明感慨。但這沒嚇走他。鄭欽明先打破基金會固定死薪水結構,改為固定薪資加上變動薪資,以激勵老師的上課意願,另一方面,他化被動為主動的找師資。

鄭欽明找上中原大學特教系,親自從校長開始逐個說服,開設聽覺口語法選修學分,由雅文的資深老師去開課,甚至設置了研究訓練中心。「在特教體系中,這種合作模式是首見。」中原特教系主任何素華說。今年秋天,長庚也將設立聽覺口語法的研究所學分班。他從上游著手,打開師資來源的門。 

「我更要求員工把捐款人當顧客般對待,每個月都有電子報發給捐款人,告知捐款的用途與發揮成效。每年要有年報出來。」透過清楚的績效報告,社會大眾對雅文的捐款比重,開始從喬安娜時代的五%不到,提升到三成以上。

鄭欽明並將知識管理平台導入基金會。透過IT系統,將過去上千個案的教學方法、教學評量、個案輔導做有效的整合,幫助老師加速教學經驗累積,減少摸索期,效率可因此提升。鄭欽明接手五年,基金會的運作成本,整整降低了一七%。

事實上,鄭欽明這一步,在台灣非常罕見。「台灣大多數的企業家,做公益都僅止於捐錢,卻不知道自己有更有意義的資源,就是管理能力。」政大企管系副教授兼EMBA非營利事業管理組召集人黃秉德說。

訪問終了,鄭欽明提到未來想做的:「我很佩服溫世仁,他說最不負責的行善,就是捐錢而已。」鄭欽明知道大陸的聽障兒比例更高,他一直思考,如何協助偏遠地區或隔代教養的聽障孩子。「明門是他的事業,但雅文是他的志業,」吳德朗說。

他仍心繫喬安娜。「很多朋友夢到她變成天使,晴文與雅文抓著她的雙腳,也飛了起來,笑得很開心。」鄭欽明先是紅了眼眶,然後彷彿想到什麼似的,又笑了起來:「我可以感受到她現在很快樂。」喬安娜走後,鄭欽明並沒有耽擱公司的事情。只是偶爾在開會的時候他會忽然停頓,沉思起來,空氣像凝結般,沒人敢打擾。妻子不在身旁後,每當他遭受困難時,就以打坐來放空自己,聽自己心裡最初衷的聲音。「最初,是實現喬安娜的願望,後來開始往前看,想到的只是,還有多少人需要幫忙。」

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追求財富的盡頭,通往何處?

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說:「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

目前身價七十二億美元的投機家索羅斯,也有自己的詮釋。早年曾在英國顛沛流離的他,賺大錢後,他最念茲在茲的是在極權社會裡受苦的貧苦弱勢。因此,索羅斯親身參與慈善公益事業。

在共產政權尚未崩盤的年代,他都是在共產國家進行慈善工作,不只是捐錢,還幫忙設計、監督和修改這些計畫。他希望人們稱呼他是「金融、慈善與有哲思的投機者索羅斯」。

財富,在不同人的手上,展現不同的價值。

鄭欽明在妻子過世後,展現人生不只是生意人的格局。當多數企業家拚命追求能留多少財富給後代子孫時,也擔任雅文基金會董事的吳德朗感慨的說:「鄭欽明對錢,是展現了大格局。」

在〈一千大製造業排名〉中,營收規模比鄭欽明大的企業超過兩百家,他的財富更不能跟大企業家比,但他對社會的慷慨遠甚於大企業家。他豎立了企業家在台灣社會的新典範。

摘錄》代間的省思

給畢業同學的一封信:代間的省思


本篇文章出處:陳長文
作者:中華民國紅十字總會會長陳長文


總編輯的話:
最近,理律法律事務所負責人陳長文寫了「代間的省思——給畢業同學的一封信」,這是我近來最有所感的一篇文章。字裡行間,我看到三件事:陳長文先生對家國土地的熱情、閱讀的豐沛,最後收納於清楚的邏輯,成就了這篇而今被大量轉寄的文章……


各位同學們,大家好:
  
如果對比東西方對「畢業」一詞的用語,我們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我們所稱的「畢業」一詞,含有結束的意思,意謂著結束了一段學習的過程。但英文中的畢業典禮,叫做commencement,則是「開始」的意思,意謂著即將要展開的新的人生。

我很喜歡後者積極進取的意謂,事實上也是如此,表面上各位結束了人生很重要的一個學習階段,但實際上,各位正站在一個關鍵的起始點。一個真正獨立的人生,即將在眼前展開。

可以想像,在這個邁向獨立的時刻,很多的同學,都會有一種面對不確定未來的戒慎甚至惶惑。要繼續升學?還是去找工作?又找不找得到工作?按照常理,我應該針對同學的心情,以過來人的身分,告訴大家如何規劃畢業後的職場生涯或留學生涯、加強自己的專業競爭力,諸如此類比較實用的觀念。

但我轉念又想,這些問題雖然重要,卻非核心。而所謂的核心問題應是,認識人生,並認識自己應該追求的人生。因此,我想選擇「挫折」與「正直」,這二個觀念,來期勉大家。


挫折,是人生最大的資產與禮物

第一個想要和大家談的觀念是:「挫折,是人生最大的資產與禮物。」大家或許會覺得,不是該談怎麼成功嗎?怎麼先談起了挫折呢?這不是在唱衰大家嗎?不對,這不是唱衰,這是最大的祝福,希望大家畢業之後,能夠先經歷一連串的挫折,因為順境往往造就以後的逆境,只有逆境,才能激發自己的潛力,讓自己認清人生的真諦。

多年前,因為一些偶然的因緣,認識了罹患進行式肌肉萎縮症的朱仲祥,自幼即失去了雙親照顧、被醫生判定活不過廿歲的仲祥,身軀臠縮如同幼兒,喪失行走能力、心肺功能衰竭、呼吸困難,連寫字、按鍵盤都很困難。

即便如此,每次看見他,卻總是保持著永遠的開朗,仲祥總是用熱愛生命地口吻說:「只要有呼吸,就有希望!」雖然仲祥在二○○一年離開人世,即便陷入這麼困難的處境,挫折仍沒有打倒他,仲祥精采地、認真地、盡力地充實了屬於他的三十七年的人生功課。類似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他們沒把上天加諸在他們身體上障礙,當成自憐自艾的理由,而是調整自己,更平實地活出屬於自己的生活。

如果,這群勇士面對自身如此鉅大的肢體障礙,都能一任無悔地把每一個挫折當成人生功課,用心地去看待,絕不放棄、絕不退縮。那麼,我們這群手足俱健的人,又什麼理由在逆境來時俯首稱臣,在挫折面前放棄自我呢?

艾力生耶魯演講: 我看見一千個失敗的人

曾經看過一個有趣的演講故事,有一次甲骨文的執行長艾力生 (Larry Ellison),他應邀到耶魯大學對著一千名畢業生演講,他對著在場的耶魯高材生們說:「今天我看著我的前面,我並不是看到擁有光明前程的一千個希望,我看到的事實上是一千個失敗的人,我沒有看到一千個各行各業的領袖人物,我看到的是失敗的人。為什麼?因為我艾力生,世界第二個有錢的人,是大學的退學生,而你們不是。他接下來說,比爾蓋茲是世界上至少到目前為止還是第一有錢的人,他也是一個退學生,你們也不是,還有一個人叫做艾倫(Paul Allen)跟比爾蓋茲(Bill Gates)是合夥人,他是世界第三有錢人,他也是一個休學生,你們也不是。」

從表面看,他在畢業典禮的場合講這樣的話似乎非常不適合。可是,各位我們用心去想,他的本意當然不是如此,他是要告訴我們學校教育只是給我們一個基礎,我們要認識大學教育的侷限性。

透過這段震撼有力的演講,不知道大家能否體會,「挫折」往往代表生命的「轉折」,生命總會在特別的地方轉彎,今時今刻的不順遂,往往是為自己人生一份特別的體驗,乃至於未來的成功埋下伏筆。

而我要舉的另一個例子,則是我自己的。二年多前,我所服務的理律法律事務所經歷了嚴重打擊。一位資深員工捲走了客戶約三十億的款項。面對這樣重大的打擊,最簡單的選擇,其實是倒閉。但我們想到,事務所裡有五百位同仁,理律是大家的經濟依靠。而且,我們也必須對客戶負責。我們就想,理律絕不能倒下。

於是我們開始了與客戶長達一個月的談判。這其間,也幾度瀕臨談判破裂。代表理律和客戶談判賠償事宜的我當時,很能體會春秋時期伍子胥一夜白頭的心情。

後來終於達成協議,除了分期償還客戶失款,其中更協議將一部分的賠償轉為公益用途,這個協議一出,報紙甚至特別地寫了一篇社論,讚譽理律即便在最艱難的時刻,仍能想到對社會的公益責任。二年多過去了,理律不但撐過去了,而且變得更堅強。我常常會回頭去想這件事,我漸漸發現,那件當時視為痛心至極的災難,對現在的自己來說,卻是人生最重要的禮物之一。

透過那次的事件,我有機會更深一層地去認識人性、反省自己,更深層地思考人生的意義,經歷了那樣的挫折,會讓自己發現許多不曾想過的盲點。

現在的我,反而很同情那位捲款逃走的同事,他雖然得到了三十億,但他卻失去了自己。也許他能永遠地逍遙法外,但終究得惶惶惑惑地過一輩子,良心的法庭,已然審判了他。

而說到這裡,我想告訴各位同學的是。包裹在挫折外表下的東西,往往是珍貴的成長禮物。每每看到社會新聞中,許多人因為一時的挫折,自暴自棄、頹然迷思,甚至選擇結束生命,我都覺得很痛心,很多人只看到挫折的表象,就因此被擊倒了,也就因此失去發覺挫折所代表的真正意義。


我們應當追求什麼樣的人生? 答案是正直

第二個想談的觀念則是,我們應當追求什麼樣的人生,我的答案很簡單:正直。法國大哲學家蒙田曾說:「最美好的事莫過於正正派派作好一個人;最艱難的學識莫過於懂得自自然然過好這一生。」

在談這個觀念之前,首先,容我鄭重地代表我們這一個世代,向各位致歉。為什麼要致歉呢?

容我流俗地以總統女婿趙建銘為例,其實,趙建銘犯的錯並不是特例,它反應社會各個層面價值偏差的總集,趙建銘,也不過就是個三十出頭的年輕人,為什麼會表現出令人無法想像的巨大貪念呢?我相信,他也曾經是一張白紙,而這張白紙不是一天之內就變黑的,轉污的過程,是一連串、長時間的負面養成歷程。

首先,他的家庭教育出了問題,他的父母親並沒有善盡教導之責,但更令人感到沮喪的是,趙建銘出身於一個知識菁英的家庭,他的父親曾當過學校校長。但這位「一校之長」卻和他的兒子一起捲涉進不堪聞問的貪瀆風暴中。

這位校長,透過負面的身體實踐,等於自幼即灌輸他的子女,以財富為唯一導向,而棄是非判斷於不顧的錯誤的人生態度。而更令人寒心的是,這樣的「教育」工作者,竟然曾是一位校長。它諷刺地示範了多麼巨大的荒謬。其次,我們的學校教育也是有問題的。醫學院畢業的趙建銘,以結果論,在求學的過程中,已可被歸類為「佼佼者」。但這位佼佼者的學業表現與人格表現,卻可以完全地割裂開來、對立開來。我們的教育體系,顯然只重視「專業的培養」,卻輕忽「人格的培養」,才會出現這種專業與人格割裂的矛盾現象。

其三,我們的社會教育也出了問題,趙建銘因為成為總統女婿,接近了權力核心。立心已偏的他,加倍地容易受到權力的誘惑,是很容易理解的。但當他身邊的人,並沒有表現出與他不同的行為模式,甚至選擇與他同流合污的時候,他更加沒有機會去檢驗自己行為的偏失。

在媒體揭露的許多事證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巨大共犯體的成形,其中牽涉了官員、企業主、醫界人士、律師等等,許許多多在社會上有頭有臉的人物。

這點點滴滴都已顯示趙建銘之非,已非其一人之非,而是環繞在他身邊所謂的「上流階層」、「權力核心」的集體墮落。

社會中堅沒能捍衛社會價值 我只能說「慚愧!」

各位這一世代的年輕人,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正是處在和趙建銘相同的價值環境之中。沒有誠信的總統、接受不當利益的官員、以金錢疏通公務員的商人、對貪腐防杜消極失職的司法機關、以清流自居卻對貪腐噤聲不敢言的意見領袖...。

在這巨大的負面氛圍下,要維持「正直」的本心,可以想見,在思想與內心層次,各位要面對多大的挑戰。

而這就是我認為我們這一世代,要向各位這一世代的年輕朋友道歉的緣故。我們這群自詡為「社會中堅」的群體,並沒有好好地捍衛正義與正直的社會價值,讓我們的下一代,必須面對極大的誤導。就這一點來說,我只能說:慚愧!慚愧!慚愧!

但另一方面,我要說的是,我們這一世代,也並不全都做了負面示範,還是有許多人,在他能力所及的人生範圍內,盡其本心地經營屬於他的正直人生。

仍有不懼立委權威的海關官員、基層員警,忠於職務、堅守崗位;仍有一群新聞工作者,敢於對抗權威,揭發不法;仍有一群大學教授,走出了校園的象牙塔,持續不輟地為挽回社會良知發聲;仍有一群司法人員,敢於向媚諂權力者的風氣,嗆言怒語;仍有心繫弱勢,集資集力為社會付出的企業人士...。換言之,這社會即便有負面的逆流在毀傷社會的正直善念,但正面的力量卻從不曾消退。套句李遠哲先生的名言:「向上提升或向下沉淪」(雖然這句話現在顯得有點諷刺)。事實上,這個社會向上與向下的力量總是不斷地拉扯著,像是一場拔河賽,向那一方擁靠,就看那一方的力量比較大。

換言之,不管是對各位,或者是我們這一個世代來說,要成為什麼樣的力量,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這選擇是操諸自己的。所差別者在於,我們這一世代,選擇了那一個陣營,多已既定。

但各位年輕朋友卻還沒有做出選擇,或者精確地說,還來得及告訴自己、提醒自己,要做出什麼樣的選擇。而這「開始」的第一步,是無比重要的,因為,當你選擇正直的第一步,下一步的正直路就容易多了,但若大家選擇的是不正直的第一步,就很容易像趙建銘一樣,一步一步地錯下去,難以回頭。

不後悔的人生 關心無助靈魂

最近,我收到了一篇文章,是清華大學教授彭明輝先生寫的「不後悔的人生」。這篇文章引了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寫的小說《伊凡‧伊列區之死》裡的情節。

故事主角伊凡.伊列區直到「死前」,都可以算作「非常成功」,至少是那種他「自以為是」的成功!他做到令人欽羨的高等法院檢察長,有一個人人羨慕的漂亮太太,交往的都是聖彼得堡的上流階級和貴族。他聰明伶俐,善於討好長官,立志要在官場裡出人頭地。出身貧苦的他,平步青雲、財富迅速累積、好不威風得意。

然而,這個「成功」的故事,卻急轉而下,有一次當他在掛窗簾的時候,竟從梯子跌下,從此臥病不起。臥病後,他才開始發現,正如他以往一般從沒有關心過別人一樣,身邊沒有一個人真正的關心他。

他的醫生毫不在乎他的疼痛與憂慮,不把他當作一個有感覺有思想的人,只是機械化地用專業角度在處理他的身體。這就像他在法院一貫的風格,他只想從專業角度把所有的案件冷漠而優雅地處理掉,冷漠到近乎無情與殘酷。

他的同事知道他遭難後只想打探他遺下的空缺會讓誰升上,像秃鷹一般貪婪地等待著從他的不幸中得到好處。而以前的他也是一隻一模一樣的秃鷹。
不甘於平凡的他,一生都在追求財富、名利以及與眾不同。但直到將死,他才發現,他從沒有得到過一件與人不同的東西,他從沒留下會讓人銘記在心的功勳,他一生的官運亨通、功成名就,都是只不過是「庸俗至極」的集合。他很想從頭來過。但上天已不再給他第二次機會!

大家會不會擔心自己成為第二個、第三個伊凡.伊列區呢?當臨到了和伊凡.伊列區同樣的最後人生,我們是否能泰然地告訴自己,我對自己的人生無愧?我曾運用我所擁有的力量,造福過自己所處的社會、關心過這塊土地上的人民、體諒過世界各個角落受苦受難的無助靈魂?

遇到人生十字路口 我們知道正確的路

其實伊凡.伊列區的故事,也警示大家另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那就是「慎始」。在電影《女人香》中,奧斯卡影帝艾爾帕西諾飾演一位目盲的退伍軍官,他在片中慷慨地說道:「人生,會遇到無數的十字路口,每一次,我們都知道那條路是正確的,但我們從不選它,因為我們知道,正確的路有多難走。」

用這句話來檢視伊凡.伊列區的人生,我相信,每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他內心其實都知道那一條路是正確的,只是他一再給自己藉口,放任自己選擇那條容易但不正確的路,於是愈走愈錯、愈走愈遠。

這樣的情形,也一樣可以用來檢驗前面所提的趙建銘的例子。當面對不正當的利益誘惑,第一次他選擇臣服在利益之下而去扭曲應有的正直堅持,第二次、第三次...漸漸地他就愈走愈遠,也錯的愈來愈離譜。

而各位同學雖然才剛離開校園,程度不同的,其實也已走過好些個十字路口,同學們也該自問的是,在自己成長與學習階段,走到了各個十字路口之前,各位做了什麼樣的選擇?趙建銘的例子,又帶給大家什麼警愓呢?

心態尤其是重要的,一旦各位在心態的十字路上錯了這一步,之後的人生路就很難期待了。漸漸地就會讓自己在每一個十字路口畏難擇易、去正取邪,惶惑地虛擲人生,終至不返。

對於這最基礎的價值建立,同學們尤其要戒慎恐懼。例如,當各位出社會工作時,如果服務的公司要求自己作假帳,就代表那間公司根本不值得為他工作。雖然當下作出抗拒,會遭到很多的壓力與困難,但那些困難與壓力,將會引導你找到正當的人生方向、正當的工作。
紅十字之父獻大愛 身影永留世人心中

接著,我想拿另一個人的例子與伊凡.伊列區作比較,那就是紅十字之父,亨利.杜南先生,這位瑞士銀行家,當他路經蘇法利諾戰場,看到路上哀嚎垂死的士兵,他選擇留下來救傷援苦,這還不夠,他覺得自己一個人能力單薄,遂開始奔走四方,呼籲成立中立的救援組織,而為了獻身於這樣的大愛,他的銀行事業從此一蹶不振,從此落魄潦倒。可是,也因為他的努力卻使得至今傳承逾百年、濟扶無數苦難靈魂的紅十字會,就此誕生。

亨利.杜南剛好和伊凡.伊列區形成一個強烈的對比,當臨到人生的盡頭時,表面上功成名就的伊凡.伊列區,實際上一無所有;表面上一無所有的亨利.杜南,他的身影卻永遠永遠地留在世人的心中。

每一個人都可以是伊凡.伊列區,也都可以是亨利.杜南。我們選擇當誰呢?要選擇什麼樣的人生觀,我們的人生才可以無悔呢?我很希望各位同學能認真思考這個問題。

最後,對於這封信,我抱著很深很深的期待。經常在報紙論壇投書的我,其實心中也有很大的挫折、很深的虧欠。相對於像白紙一般的你們,許多現在正掌握著權力,擔當社會中堅的上一代,是應該要感到羞愧的。

特別是政治人物,他們一直在做著許多令人痛心、不可思議的負面示範,扭曲了人性、扭曲了正直。經常對這些掌權者針砭疾呼的我,突然間非常的感慨,我想,他們的性格已經固化了吧,這許多的呼籲,都只能是狗吠火車。

這時我想,與其期待這些固化的人改變,也許更該期待還處在液化階段的各位,謹慎地抉擇人生、對待人生吧,這是我寫這封信的心情。

孔子曾說:「德不孤,必有鄰」,在我的人生之路上,所見過真正成功的人士,他們最大的資產就是正直的性格,因為正直,所以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因為能夠得到別人的信任,才能擁有更多的機會。

所以,我最後要再重覆一遍,當一個正直的人,是一切成功的源頭。能接受挫折的洗禮,才能真正地贏得人生!

中華民國紅十字總會會長 陳長文



>>後記

其實,這封信,我的寫信對象不只是大學應屆畢業的同學,我更想藉這封信,告訴天下父母、為人師長者、以及社會上的其他「大人」們。我們所做的一切,在在地影響著年輕一代的想法與行為。如果,我們真的愛我們的子女、我們的學生、這一群國家未來的希望。那麼,請先讓自己,成為一個好榜樣。透過我們自己的身體力行,來形塑年輕一代的價值觀。

比方說,在信中,我舉了趙建銘的例子。不只是用來警省年輕朋友們,更是用來警省身為父母、師長的我們。而事實上,雖然趙建銘示範了極大的荒謬與錯誤,但從提供了警省社會這個角度言,也許,我們還應該感謝他。

又比方說,當我提到了十字路口的選擇,其實身為父母、師長、社會主體力量的我們這一個世代,更該深切地自問,我們面對了無數的人生抉擇、人生十字路口,有多少次是不畏於難地堅走正確的路?又有多少次折服在畏苦怕難地選擇了容易但錯誤的路?

另一方面,當我們的子女、學生臨到了不同的十字路口,我們又是如何地引導他們做出選擇呢?是透過溺憐溺愛,削弱他們的抗壓能力與獨立性格,讓他們不敢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還是以身作則,先由自己開始,身體力行崇善守正的價值堅持,以要求我們的下一代,不能輕易因為困難而向不正義的價值觀妥協呢?

甚至擴大來說,這些屬於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的反省,放在大學畢業的時間點都有點過晚了。那是孩子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無時無刻,父母師長都應思考的問題。

進入腐朽的循環 社會將集體崩壞

最近有一份問卷調查指出,有高達四分之一的大專院校學生願意為了升遷與薪水,為公司作假帳。這是一個很令人震驚、也讓人很挫折的數字。

但當我們痛心地指責年輕人出現了這種價值失落、偏差的嚴重問題時,其實,我們更該問的是:孰令致之?如果這一份問卷代表的是年輕世代中,為數不少的年輕人的價值觀的話。那麼它所表彰的錯誤,不會是表面上年輕人的錯誤,而在一定的程度上會是他們的上一世代、上上一世代的錯誤。

因為這樣的價值觀不會平白地形成,它必然是一個模仿的過程,顯然地,事實上也是確然地,身為父母、師長的我們這一世代,的確有為數不少的人,特別是有錢、有權、有官位、有資源的人,作出了許多令人覺得極為羞恥的負面示範。我們這個世代該自問的是:我們在年輕人的面前表現了什麼樣的人生態度呢?面對金錢與權力的誘惑,我們把良知與對正直的堅持放在什麼樣的地方呢?面對不公不義的政治現實、社會現象,我們是選擇站出來批判斥喝,還是冷漠噤聲呢?

如果,我們自己都把金錢奉為最高價值,而輕易棄守良知善念的話,又如何期許我們的下一代,面對升遷加薪的誘引,不會為一個貪敗不法的公司集團造假違法呢?

如果,我們自己都選擇對社會不義的一面,冷漠不關心,又如何期待我們的下一代,有勇氣去捍衛正義、對抗腐敗呢?

當我們這一代的價值觀腐朽了,這樣的腐朽也將傳染給我們的下一代。一旦一代與一代間,進入了這種腐朽的循環,社會也將集體崩壞。這不是危言聳聽,更不是飄渺的預測。而是台灣這十數年來的具體寫照,因為我們無所作為的懈怠,坐令誠信、正直、公義等善念盪然消散,使得我們正集體地承擔沉淪的苦果。這些痛苦不僅僅加諸在我們的身上,更將加諸在我們的子女身上。

把獨立當做送給子女最大的禮物

那麼,下一個問題是,我們該怎麼做呢?與其抽象的泛論,我想舉二個最近的實際例子。來談談我認為我們應該有的「實際作為」是什麼?

第一個要舉的例子是,歷史上最大筆的行善捐款:股神巴菲特宣布捐出家產的百分之八十五、三百多億美金給比爾蓋茲創辦的公益基金會。為了這個令人振奮的消息,聯合報特別來訪問我的感想。我第一個感觸是,東西方的價值文化,實在頗有差距。

我首先想到的是狐狸的例子。狐狸長至四、五個月的時侯,狐狸父母都不再給小狐狸吃東西,當小狐狸還要撒嬌的去找父母要東西吃的時候,這時候父母親會用非常嚴厲的態度把小狐狸嚇走。為什麼呢?顯然是生物的宿命,希望下一代能夠早點獨立成長,能夠比上一代加倍的優秀。

其實,西方人對子女的教育方式,在某方面,和狐狸非常相似。他們把「獨立」二字,當做送給子女最大的禮物。因為他們知道,獨立的追求自己所屬的人生、自己親手打造的成功,是人生最重要的功課、最重要的歷程。

這與華人社會習慣把孩子「照顧的好好的」,很不相同。華人社會對子女不但從出生到成長,呵嚄備至,父母親甚至還得幫孩子想到他出社會、成家立業、垂垂老矣時該怎麼辦,於是,父母親極盡可能地攢聚財富,想要遺留子孫。但若從「人生哲學層次」來看「子女最佳利益」時,就會發現,這種不斷攢聚財富,意想遺留親人的作為,其實是某種程度「剝奪子女的奮鬥過程」,也等於剝奪子女人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成分。

舉例來說,台灣有許多大企業主,他們最令人稱羨敬仰的,並不是他們可與國敵的財富,而是他們白手起家的奮鬥過程。但當他們把財富以親親有別的想法,遺給子女的同時,也等於剝奪子女,追求一個「因不懈奮鬥而贏得成功」的歷程。

相反地,西方文化在教育子女過程中,所強調的獨立觀,反而才是一種對子女的真正的尊重、真正的愛。這種「愛」,重視的是實質的、精神的層次;而東方的以親為先的「愛」,則反而流於形式的、物質的層次。

從這個分別,就可以體會出,為什麼美國會出現像巴菲特這樣的企業家了,他可以把財產全部留給他的子女,表達他對子女的「形式的愛」,但他沒有,他捐出了大部分的財產,因為他知道,那才是對子女奮鬥人生的真正尊重。

謹慎呵護、助燃孩子們心裡的愛苗

第二個例子,是不久前我在媒體上看到的故事,一位小學六年級的學生,為了五十多位繳不起餐費的學生,在火車站舉辦音樂會,發起義演募款。這個故事中,令人欣慰的不只是那位小小年紀卻充滿愛心的小學生,還有他的家長、老師、同學,以及提供義演場所的火車站站務人員,當他們得知孩子有這樣的想法時,盡心盡力地幫助孩子完成他的想法,這不正是最棒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還有社會教育嗎?

在這樣氛圍中長大的孩子,自然可以培養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性。更重要的是,有了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性,孩子就取得了成功人生的第一把鑰匙。

其實,就如同這位有愛心的小學生一般,人心裡的愛,從不曾消失。但好的家長、好的師長,會持續地、謹慎地呵護、助燃孩子們心裡的愛苗。而不稱職家長、不稱格師長,則會不經意甚至刻意地悶熄孩子們心中寶貴的愛苗。
當多一株愛苗獲得澆灌時,社會的集體幸福就獲得了多一分的力量。

相反地,當多一株愛苗被無情地悶熄的時候,社會的集體幸福也就失去了一分寄託,甚至因此多了一分負面拉扯的力量。這些看來至微的個別善念,其實巨大而深切地牽動著我們每一個人的幸福。

在應邀演講的時候,我常常強調一個觀念:「幸福,是總體概念」。沒有總體的幸福,就沒有個體的幸福,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夠多關心社會、多參與社會。但在這裡,我要強另一個相對的觀念:「幸福,同時也是個別善念」。沒有個別的、微小的善念加總,也不會有總體幸福的存在。最後,我要強調的是,人生當中,有太多的事情,比表象的財富重要的多的多。一個不富有的人,可以是非常成功的人,如果他能對自己的人生俯仰無愧、行穩坐正,無所不安的話。

相反的,一旦非常富有,或者掌握至高權力的人,卻可以是一個失敗透底的人,坐不正行不穩,就得永遠惶惶不安,當他們犧牲了正直誠信來換取財富權力的同時,他永遠得擔心別人用一模一樣的方法,來奪取他們與魔鬼交易來的財富權力,這樣的人,不只輸掉了自己的人生,也污染了社會的價值、崩壞了社會的集體幸福。

這樣的人,不但不值得羨慕,如果這樣的人位居高位,為了捍衛社會的集體善念與集體幸福,我們更要勇敢站出來,大聲的批判討伐。這不只是為了我們的幸福,更是為了我們下一代的幸福。

Wednesday, July 19, 2006

摘錄》潘思源

這是多精彩的人生啊!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代理權再傳易主!活躍於美國、大陸和台灣的神秘大亨潘思源,據傳已以泛太平洋集團名義,以五千多萬元買下秋雨印刷持有該雜誌的代理權,並可望在七月底前定案;對此,秋雨副董事長林耕然不否認確實想尋覓更為合適的接手對象,也曾與近三組人馬洽商代理權,但出線的是否為外傳的潘思源,林耕然則是笑而不答。

擁有「媒體、地產和骨董大亨」之稱的潘思源,是晶華酒店董事長潘思亮的哥哥,他成立的泛太平洋集團,集團企業在美國、台灣、香港和大陸共有四、五家公司,經營項目有房地產開發、裝潢工程、冶礦、造紙、古文物買賣、雜誌、書籍出版、國際五星級酒店等。


由於潘思源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公司也在美國成立,加上對台灣媒體環境熟悉,並曾接手經營「TIME EXPRESS」、「TIME for Stutents」等雜誌,使他爭取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代理權的機率頗高。

林耕然強調,秋雨文化確實有出脫國家地理雜誌代理權的計畫,不過,由於主控權仍在國家地理雜誌美國總公司,秋雨只擁有建議權,而不便對整件事作說明。

據側面了解,秋雨之前確曾與至少三組人馬洽商過國家地理雜誌代理權移轉的問題,其中還有幾家簽下意向書,秋雨並已將相關名單匯報給國家地理雜誌美國總公司,目前此案已進入書面審核階段,如順利,不排除美國總公司安排與接手公司在華府面談,屆時整個代理權移轉事宜就可以檯面化。

秋雨印刷指出,秋雨印刷集團之前由於承接錦繡文化國家地理雜誌的印刷及物流業務,在錦繡文化出現財務危機後,秋雨印刷順勢頂替接下國家地理雜誌代理權,由於之前的訂戶合約未到期,秋雨也因而概括承受其續訂戶,林耕然初估,至去年止,光是國家地理雜誌的發刊部分已總計提列了八千餘萬元虧損,此部分的損失在過去三年間攤提完畢,再加上之前概括承受的續訂戶已於去年底到期,今年國家地理雜誌已初現獲利的契機,為國家地理雜誌覓個好東家,是個好時機。

由於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已找到買主,秋雨更有機會因雜誌轉手出現獲利下,上周股價表現頗為活潑,單日成交量能更由原本的五、六百張,大舉爆增,其中十一日的成交量更高達一萬張以上,累計單周的成交量約二萬張,約佔股本的一三%,股價走勢頗為詭異。

林耕然指出,秋雨股價高低只能交給市場決定,不過,以秋雨去年底每股淨值仍達到九.二七元,目前的五.二四元還是偏低。

二○○一年六月,蘇富比拍賣場在紐約拍賣出一封一八二二年美國第五任總統門羅寫給清朝道光皇帝的古信,信件的內容主要是請求歸還一艘在中國南部海域遭到洗劫的船隻及船上遭劫的銀錢和鴉片。

當時門羅既要表達華盛頓的強硬立場,化解船隻裝有大量鴉片的尷尬,但又不能得罪中國,因此,字斟句酌,打了好幾次草稿才寫成。

信中說:您的智慧與仁慈,讓我決定親筆敬告陛下有關我的弟兄們遭罪的消息,那些施暴的邪惡之子不值得做您的臣民。

這一封中美兩國元首首次接觸的信件,拍賣前,蘇富比預計價格在八千至一萬二千美元間,結果一位沒有出場的神秘買主以超過要價兩倍半的兩萬美元買下了這一小頁歷史的見證,而這個的買主就是潘思源。

在骨董收藏中,潘思源並沒有特別的定位,因為低調神秘,儘管他的收藏高達五萬件以上,是收藏最多的華人之一,而高達上萬冊的善本書收藏,更躍居全球第一,但如果不是今年五、六月,他在上海拍賣會上,以三百零八萬人民幣的天價,賣出六本善本書,根本沒人知道他極為可觀的收藏。

三十多年來,潘思源執著於骨董字畫的投資,耗費已超過一億美元。八0年代到大陸,原本是要進行經商淘金夢,卻意外栽進思古、尋古的天地裡,迷上了唐墓和漢墓;有近十年的時間,潘思源幾乎都在西北部遊歷考古;而除了古床外,他最膾炙人口的是擁有蔣介石和宋美齡的結婚彩照,不同於市面上流傳翻拍的黑白版本。

就潘思亮的說法,潘思源的收藏並非來自於他的父親早期從海外運送回來的船隻內的骨董寶物,因為那時他們都太小,還不知道「寶」,但潘思源對骨董的熱愛,可能在那時萌芽。

在骨董字畫的收藏領域裡,潘思源沒有鎖定特別的路線,春秋蓮花壺、西周簋、西周紋鼎、戰國文鼎、春秋盤和春秋鼎,是他這幾年比較偏好的,而台灣因歷史太短,他只有收藏台灣民主國的虎票。

晶華酒店成立後,他曾在一樓開了間骨董店,擺設的骨董都是他的得意之作;而晶華蘭亭未改裝前,所有裝飾的字畫,也全部都是他的收藏;只可惜,晶華後來的定調是融合較現代的感覺下,潘思源的收藏也全部束之樓閣了。

潘思源曾經說過:「媒體、地產、石油是當今三大暴利行業」,雖然他在台灣媒體的投資並非無往不利,對尚處於保守封閉的大陸傳媒更採取「保持距離」的觀望態度,但十多年來,他卻一直醉心於在兩岸尋求媒體的投資契機。

晶華酒店董事長潘思亮說:「我的哥哥是文人,一心想建立媒體王國,他的人生豐富精彩,不僅對媒體、地產投資熱衷,對骨董收藏的嗅覺也十分敏感!」

期許要做會賺錢的媒體

潘思源執於他的媒體大夢,期許要出版有影響力會賺錢的媒體,他不抽煙、不喝酒、更沒有緋聞,是「吃、喝、嫖、賭」的絕緣體;他說把男人一年在夜店花的錢拿來辦雜誌就夠了,因此,他可以忍受投資的新新聞等雜誌都不賺錢,而且還一直在找尋新的投資計劃。

不過,生於民國四十年,天平座,生肖屬兔的潘思源,也不全然就是盲目投資,他有兔子靈敏的特質,兔子的眼睛可以轉動一百八十度,耳朵長,特別注意周遭所有的訊息;而天平座要求精準、完美的特質,往往讓他擺盪在做與不做,因此,潘思源的投資儘管因為訊息廣泛而多元,但金額規模都不大,也都設有停損點,像商業時代雜誌就是最佳例子,從購入到出場不過半年。

潘思源守法,講究精確,對文字的 要求嚴格,光是標點符號都可以上一堂課,他的員工文字出錯,一個字要扣薪水的百分之一,大錯時還有連記法,從記者到主管都有一定的懲罰制度;不過,跟隨他的員工認為坊間這樣的傳說很不公平,因為在潘思源的解讀裡,文字工作者更應該要求正確,罰款也是當做員工的福利金,而且有罰必有賞,對於表現好的同事,他的將勵也令人滿意!

對於執著於媒體的投資,他的父親潘孝銳很不以為然,認為他的事業格局「愈做愈小」

不過,這位橫跨商圈和媒體的文人,有很多異於常人的行徑。

他是中美建交時第一批到大陸投資的美商,挾著台灣人的背景,讓潘思源在鄧小平力主開放的年代裡,備受禮遇,關係頗為紮實。今年連戰到大陸和胡錦濤進行的國共會談,他是二十個和胡錦濤握手的企業家之一,照相時排在第二排靠近中央的位置。

除了骨董的收藏,他在大陸地產的投資,從福州、天津、西安、成都、貴陽到上海;最有名的是已完工的上海泛太平洋大廈,不過,因為沒有找到自己喜歡的買主,加上暫無資金的需求,大樓是完成了,大樓尚未進駐或出租。

房地產投資 美、中兩得意

目前他積極興建的是位於上海西藏路和鳳陽路交叉口處的泛太平洋廣場和泛太平洋銀座,其中銀座因有濃濃的日本味,能否正名還在審核中。

他的姐夫李孔文(大田精密董事長)表示,潘思源興趣廣泛,事業投資戰線頗長,很多元,也很成功。因為要照顧的事業太多,美國、台灣、大陸三地跑,大家很難得見到面,最近一次碰面是七月間岳母(潘思源和潘思亮的媽媽)八十歲生日,大家齊聚一堂,席間潘思源說買下了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的代理權,並帶了雜誌給大家看,沒幾天,他就帶著妻小回美國了。

李孔文說,潘思源觀察力敏銳,很有文人關懷的特質,早年當記者時,曾出版「台灣拆船業的滄桑史」一書;他的學問淵博,精力旺盛,喜歡半夜工作,可以不眠不休工作多日,睡起覺來也可以一覺超長;他不喜歡接電話,他的爸爸(潘孝銳,拆船大王)和家人們找他,常常利用傳真。不過,話匣子一開時,就常常是大家注意的焦點!

如果有一個不凡人生可以用「萬花筒」來形容箇中精彩,潘思源絕對當之無愧。

潘思源是拆船大王潘孝銳的長子,晶華酒店總裁潘思亮的哥哥。他另外具有多重身分─成功企業家、骨董收藏鑑賞家、美食家以及媒體人。

20年前就赴大陸闖蕩

潘思源早在二十年前,即前往大陸各省拓荒、從事土地投資及營造業,參與造鎮開發科學園區,還橫跨化工治金及鋼鐵業。

他也是骨董收藏鑑賞家:不但是國內最大宗、最完整的中國古籍收藏者,令他自豪的還有來自陝西、甘肅農家的八十餘張古床,必須特別租用大倉庫來擺放。

酷愛古書、古玩收藏

他也對古書、古玩愛不釋手,他把獨特的癖好,融入了商業謀略,前述八十張價值不斐的古床,就是他用彈簧床「以物易物」、在中國邊境省分逐戶換來的,在弟弟潘思亮的眼裡,的確是一種策略上的高招。

熱愛美食經營過飯店

此外,因為曾經營過飯店,潘思源也離不開美食;他曾經有感於國內川菜逐漸式微,為找回道地的川味料理,把飯店四名大廚師送到四川去習藝受訓。

極熱中國內媒體投資

潘思源最與眾不同、且鮮為人知的神秘身分,即是『國內最大的媒體投資「秘密客」』。在投資《國家地理雜誌之前》,他的資金已橫跨三、四個媒體集團、十餘本雜誌,還曾經考慮過投資中視。

談到潘思源獨有的文人氣息、鍾情於媒體經營的緣由,必須從他「師」出名門開始說起。他考大學時,就以政大新聞系為第一志願,如願上榜後,父親大方地送他一部紅色跑車當禮物,是他腦海裡最深刻的一幕。大學時代,他還慷慨投入山地服務隊、擔任隊長,熱心募集兒童讀物和文具送到花蓮深山部落。

曾經在媒體擔任記者

六十三年畢業的他,到聯合報副刊組擔任記者,報導過全球第一架超音速民航客機協和號停止製造,及如何利用冰山來解決旱荒等饒富趣味的新聞。一年後,他赴美取得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又在美國一家報館工作;這大半段過程,可說是培養一個專業「報人」最紮實的基礎。

從事房地產聲名大譟

潘家家大業大,加上父親的期許,潘思源在而立之年轉而從商,拿到舊金山企管碩士學位後,以「泛太平洋集團」之名,在美、中兩地從事房地產營造及投資;中國各大都市均可見潘思源推出的大樓建案,上海南京路到西藏中路的黃金地盤,也有由他興建、結合娛樂及旅館的商業綜合大樓,他還企劃再投資興建兩家五星級飯店,企業規模可說是倍數於台灣的晶華酒店。

經營媒體想法從沒中斷

這二十餘年來,潘思源的「本業」雖然是成功企業家,卻從來沒有經營媒體經營的想法卻沒斷過,尤其近十年,台灣的媒體競爭激烈,不少媒體人找上潘思源,因為有共通語言和理念,所需的資金對潘來說實在微足不道,每每讓他難以回絕;就這樣,潘思源一次又一次,吸收了不少媒體股權,像他手中曾有過的《商業周刊》、《新新聞》、《商業時代》、《TO'GO生活情報》等雜誌的股權,就是這樣來的。

篤信密宗豁達看人生

長期修行密宗的他,相信命運與福報,也能豁達面對人生。雖然他今年不過五十五歲,但精彩的經驗與歷程、任誰都很難不豔羡吧!

Tuesday, July 18, 2006

【The way we were】




聽到這首歌,心糾成一團,止不住淚。
沒有曾經,就不會有這樣的感覺。

Memories light the corners of my mind
回憶,照亮了我內心的角落
Misty water-colored memories of the way we were
那些朦朧如水彩一般、我倆過去的回憶

Scattered pictures of the smiles we left behind
散落的照片裡,有我們遺落的笑容
Smiles we gave to one another for the way we were
為我倆的過去所給予彼此的笑容

Can it be that it was all so simple then
還能像從前一樣那麼單純嗎?
Or has time rewritten every line
還是有時間重寫每一行每一句?
If we had the chance to do it all again
如果我們有機會重來一遍
Tell me, would we, could we
告訴我,可能嗎?可以嗎?

Memories may be beautiful and yet
回憶也許是美麗的
What's too painful to remember
那痛苦得讓我們不願想起的往事是什麼?
we simply choose to forget
竟讓我們乾脆選擇了遺忘
So it's the laughter we will remember
於是,我們將只記住歡笑
Whenever we remember the way we were
當我們回憶起我倆的過去

The way we were
我倆的過去

Monday, July 17, 2006

【視味覺】





常常在想這個問題,如果矇上眼,是否能用素直的心去判斷事物。

當再重回這間餐廳時,已經相隔四年的時光,改變的是我,還是餐廳。

這是個自問自答的問題。

有些東西不改變,或許這才是所謂的美好。

一年,十年,百年。

在百年老店裡。

盤子、生菜、黃金豬排、四個春夏秋冬。

你問我,我在哪裡?

東京 練瓦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