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September 13, 2008

Craig David(克雷格大衛) - [Trust Me(我說了算)]

.全球專輯銷售累計大破一千四百萬張,引領音樂潮流的樂壇小天皇
.英國史上最年輕的排行冠軍男歌手,眾所矚目的2007全新專輯
.收錄英國金榜勁曲This Is The Girl及首支單曲Hot Stuff (Let’s Dance)

流行樂壇,他說了算!小天皇克雷格出道至今的表現令人稱羨,他以嶄新的音樂曲
風席捲全球,成為近年來最具原創力且引領潮流的樂壇才子。

1999年,克雷格與狡猾郎中(The Artful Dodger)合作,締造出一首改變音樂樣貌的
排行冠軍單曲?Rewind (The Crowd Say Bo Selecta),讓他迅速在英國樂壇竄紅。
隔年順利以個人身份出道,相繼推出的單曲也都輕鬆地拿下排行冠軍,讓他立即成
為英國史上最年輕的排行冠軍男歌手。之後陸續發行的三張專輯,不僅全球的累積
專輯銷售大破1千4百萬張,讓他獲得2座葛萊美獎提名、MTV音樂獎、4座英國MOBO音
樂獎和其他音樂獎項的肯定,更在2001全英音樂獎上,創下6項大獎提名的歷史紀錄。
從石破天驚的天生好手到嶄新的音樂新口味,小天皇非凡的音樂進化論,每每帶來
振奮人心的音樂風潮。當大家都在好奇這位流行樂壇小天皇的下一步,會帶給大家
怎樣的驚奇時,克雷格這一次將從過去的成功中解放重生,面對下一個令人期待的
新未來!

這是一張不為引領潮流而做音樂,卻要帶來最能表達自我的一張作品,26歲的克雷格,
看起來和過去有點不太一樣,這一次他要帶來更貼近自己的作品,要讓所有人徹底
地認識真正的克雷格大衛。因此,他在倫敦及古巴首都哈瓦那之間來回,和製作人
Martin Terefe (KT Tunstall, James Morrison) 及長期創作夥伴Fraser T.Smith
(Kano, Beyonce, Plan B)一同進行新專輯的製作,並在合作的過程中,得到了創
作上的完全自由。使得此2007全新作品,亦是他個人的第四張專輯,完整地呈現出
一種嶄新、溫和的成熟韻味,一按下撥放鍵,即刻可以親臨克雷格眼中的那個美好
時光,體驗濃郁單純的絕佳歡樂氛圍。

專輯的前三首歌,就如同打開了玩樂之門、慶祝愉悅盛宴的到來般,其中首支單曲?
Hot Stuff (Let’s Dance)?取樣了David Bowie的經典名曲?Let’s Dance,復古的
靈魂好像回到了80年代,那個忘情跳舞讓人雙腳不聽使喚的時光!在動感氣息滿點
的6 Of 1 Thing中,克雷格展現無與倫比的快嘴魔力;而曲式簡單容易的Friday Night,
適合所有好友一同擺動肢體。除此之外,專輯中所收錄的作品還包括有:小天皇和
年僅17歲,卻擁有韻味十足歌聲的明日巨星Rita Ora一同娓娓道來,音樂表現層次
分明、情緒結構縝密的?Awkward;克雷格悠遊自如的聲線,靈活地在音階上跳躍、
滑嫩順口的Just A Reminder;隨著輕快的節拍,傳遞真摯單純的情感,中版的
Acoustic R&B?Officially Yours;克雷格獻上最擅長曲風,低迴縈繞不捨離去的
Kinda Girl For Me;音符焰火失速飛舞,燃燒著古巴空氣因子,挑逗著每一顆不
安的心的She’s On Fire;和師弟Kano共同合作,男子氣概十足、令人耳目一新,
並已率先在英國金榜拿下TOP20排行的?This Is The Girl。

一直做一樣的音樂會讓人們漸漸失去興趣,而克雷格不想管流行配方,只想做一張
讓人熱血沸騰的音樂。卸下過去,打開屬於自己的未來,小天皇完成音樂歷程上最
完整的一個階段,找回自己最簡單的音樂感動,這一次他說了算!...簡要專輯介紹

Friday, September 12, 2008

原民琉璃珠

2008-09-12【中時電子報潘羿菁/台北報導】

《海角七號》、《囧男孩》互挺,導演楊雅喆(左一)、魏德聖(右)和演員梅芳(左二起)、茂伯出席,開心擺出彼此的招牌動作。(康鴻志攝)



為了拚內需,政府積極輔導地方中小企業轉型升級,其中一家專做原住民手工藝品的業者,因為受惠於電影《海角七號》效應,也讓充滿原住民文化的琉璃珠一炮而紅。業者表示,現在訂單不只是接到手軟,甚至民眾登門就是指名要劇中人物所戴的琉璃珠。
由經濟部中小企業主辦的「地方特色產業(OTOP,意指「One Town One Product」一鄉鎮一特產)輔導計畫」,致力協助地方發展具備特色的產業,經濟部次長施顏祥表示,不只是產業特色之外,還鼓勵產業國際化、精緻化,希望業者可以延伸出更多創意與故事性。

其中發展故事性就屬於最近相當火紅國片《海角七號》所延伸出來的商機,劇中人物所帶琉璃珠,就是來在於蜻蜓雅築珠藝工作室。

業者烏帕拉底‧芭塔奧芙表示,琉璃珠販賣通路在網路與實體店舖都有,過去網路的業績沒什麼起色,自從電影上映後,結果變成網路賣的比店舖還要好,「現在訂單都接到手軟」,過去也要跟民眾解釋每顆琉璃珠所代表的意義,現在不需要介紹都會有人指名要買哪一顆琉璃珠。

另外傳統陶瓷工廠力圖轉型,結合藝術、生活與品味也創造出另外一個商機,新太源藝術工坊打造出可以自己吸水的杯墊,利用陶瓷本身會吸水的特性,再結合畫家的畫作,將生活可見的杯墊添增藝術氣息,新太源藝術工坊負責人林松本表示,外國人尤其喜愛具備中國風畫作的背墊,加上杯墊小巧,往往會被觀光客當作是伴手禮,相當受到歡迎。

海角七號男主角住處 屋主將改成民宿

中央社

電影「海角七號」賣座,使得男主角范逸臣在戲中住的房子也如韓劇「浪漫滿屋」般成為熱門旅遊點,屋主想將房子改為民宿,正在和片商接洽,希望能將范逸臣睡的那張床留下來,做為民宿使用。

「海角七號」在恆春拍攝,主要的二個拍攝場景是男主角范逸臣住的位於恆春鎮光明路一間民宅,另一個重要場景就是女主角田中千繪所住墾丁夏都沙灘酒店,二個場景在「海角」賣座後,都成為熱門旅遊點。


男主角范逸臣戲中所住的光明路民宅,最近一群群遊客前往參觀拍照,由於拍片場景還留著,屋主張永源都會邀請遊客進屋參觀,不少遊客進到屋內,都有「掉」進戲中的感覺,看到范逸臣戲中睡的那張床,都說「好想躺一躺」,建議屋主乾脆把房子改成民宿。

張永源說,這棟外觀白色的二樓台式建築已有五十多年屋齡,多年來只有母親一個人獨住,他就住在隔鄰,平時母親住在一樓,二樓是往昔他們兄弟姐妹住的房間,一直空著,二年前,母親送到安養院照養,房子剛好空下來。

張永源說,當時「海角」在恆春不斷找適合拍片的房子,看上他們家,跟他商借拍片,他想可以藉機整理一下房子,就免費借給了「海角」拍攝。

張永源說,「海角」中范逸臣睡的房間在二樓,所睡的床是拍攝單位花了一萬多元購買,片子拍攝完時,他就有將整個拍片場景留下來的構想,但當時拍片單位已拍到沒錢,他不好意思提。

張永源說,當初拍攝時大家都沒想到片子能賣座,如今,片子賣座,他已跟製作單位再接洽,希望能把床留給他,然後,保留整個拍片場景當民宿,讓遊客能感受片中的氣氛。

夏都酒店最近也規劃了「海角」在酒店拍攝場景的導覽路線,將在下週推出,夏都表示,最近女主角田中千繪所住的蜜月套房也非常熱門,都有情侶訂房,這間套房價碼是一晚九千六百元。



海角、冏男孩 拍出國片復興年

【何榮幸、張士達、高有智/專訪】

《海角七號》上映至今狂賣五千萬元票房,不但成為經濟不景氣聲中的奇蹟,更掀起一股大家來看國片的全民運動。由於《海角七號》與接連上檔的《冏男孩》都叫好叫座、連拿大獎,今年已被稱為「國片復興年」。本報調查採訪室與影劇組合作,對於這波國片復興風潮進行深度剖析。

你還沒看《海角七號》、《冏男孩》嗎?那你不只是落伍,你是錯過了兩部非常好看又能兼顧藝術價值的國片。如果你看過了,忍不住跟親朋好友推薦,甚至想要再看一次,恭喜你,你已經加入了過去十年來最受矚目的一波國片復興契機!


《海角七號》(以下簡稱《海角》)為何能夠掀起風潮?《海角》導演魏德聖、《冏男孩》導演楊雅喆與當年新浪潮導演侯孝賢、楊德昌等人有何不同?這兩位靈魂人物如何看待國片復興契機?過了午夜的華納威秀影城旁咖啡廳,魏德聖、楊雅喆與我們盡興長談,帶領讀者進入這一波全民運動。

國片低迷十年 海角奇蹟狂賣

問:《海角》叫好叫座,這是魏導預期的結果?楊導對於《冏男孩》上映首週票房滿意嗎?

魏:我原本就認為《海角》票房可以破億,但發行商不太相信,我就下修為五千萬,這部份符合我的預期;但口碑能夠這麼好,我很驚訝。坦白說,這陣子我有點被捧得太高,感覺並不踏實,壓力也很大,這種感覺非常複雜,我應該要調整一下心態。

楊:我們原本擔心票房,但《海角》賣這麼好,我在上片前一週就已經不擔心了,因為可以搭順風車。

成本回收考驗不怕預算限制

問:部份影評人將《海角》、《冏男孩》賣座歸因於交給美商博偉、華納發行,《海角》更以五千萬成本打造成功條件,兩位同意這種看法?

魏、楊:美商發行的確在檔期、戲院上會有比較好的安排,但美商不會特別幫國片行銷,宣傳還是靠自己。

魏:《海角》其實是一場「三千萬元到五千萬元成本國片能否回收」的實驗,實驗成功國片成本結構就能多元化,不必永遠在兩千萬元預算內打轉。

楊:《冏男孩》連宣傳的預算是一千五百萬元,不算多,但我在電視圈打滾多年,被逼急了,常能想出比原本構想更好的做法,所以預算限制不是問題。

國片要想復興須一波波銜接

問:從上半年《九降風》等獲得好評,到《海角》成功掀起風潮,再到《冏男孩》後勢看好,已有不少人將今年定位為「國片復興年」,兩位如何看待?

魏:過去十年有很多國片導演實驗失敗,我們只是幸運,成為記取這些失敗經驗、找出可以回收成本模式的得利者。但國片要想復興,必須一波一波接上,不能只有特例,這樣國片才會有籌碼去建立商業獲利機制。


楊:這種說法,讓我們的壓力非常大。國片已經低迷十年了,怎麼可能靠我們這兩部片子就能復興?

問:每次談到國片檢討,就一定會指向輔導金機制,《海角》、《冏男孩》各拿了五百萬輔導金,兩位認為輔導金機制應如何改革?

楊:我認為輔導金應該再提高,現在什麼都漲價,但不少國片工作人員的待遇,比好幾年前我跟著易智言導演拍《藍色大門》時還差,輔導金若不提高國片壓力會更大。

魏:我覺得國家的角色應該是「仲介者」而不是「出資者」。未來應改成每年選出十部優良劇本,每部給一百萬元開拍費,然後政府就不再出錢了,而是全力協助找到出資者,並且要求片商把購買外片的十分之一金額用於投資國片。

此外,藝文觀眾是需要培養的,我希望政府能全面補助國片門票,例如兩百五十元門票補助五十元,這種補助對國片環境會有助益。

新浪潮導演楊德昌影響深遠

問:與侯孝賢那一代新浪潮導演相較,你們這一代後新浪潮導演最大不同是?誰是對你們影響最深的導演?

魏:楊德昌曾經對我說過一句話,「不要開發我的頭腦,要開發你的頭腦。」意思是說,他的東西我學不到,我的東西他也學不到,做自己就好了,我很感謝這句話。

我覺得侯導那一代導演對於作品非常誠懇,讓我最感動的是楊德昌拍《麻將》時,有一個鏡頭竟然拍了四天,拍完後就像打完一場仗,楊德昌的工作態度是影響我最深的導演。

楊:我之前都在拍公視記錄片、單元劇、連續劇,電視的成本低,訓練機會多,即使拍錯也沒關係。所以相較之下,我的電影感比較少,比較靠近電視味道,我也不知道這樣算好還是壞。

對我影響最深的導演是易智言和吳念真。易智言的工作態度和楊德昌一樣認真,吳念真則是在無形中影響我的劇本寫作。我曾經在碰到瓶頸時,把吳念真的《客途秋恨》等劇本抄一遍,我就懂得怎麼寫了。



回歸常民文化 說故事感動人心


【何榮幸、張士達、高有智/專訪】

問:兩位導演自認為《海角》、《冏男孩》最滿意之處?

魏:國片之前有太多包袱,但當大家不再單純用影像思考,而能用講故事的邏輯來看待時,國片就回到了常民文化。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能不能說出一個好故事,《海角》就像老人家說故事給小孩子聽一樣,回歸常民文化去說一個好故事。

楊:我最滿意《冏男孩》兩點,口味普及,故事簡單。這部片子的經驗值,大家幾乎都有。

問:《海角》在音樂、愛情、墾丁風光中自然傳達對於本土的認同,《冏男孩》則在歡樂中流露告別童年的淡淡哀傷,外界解讀與兩位想傳達的訊息有落差嗎?

魏:沒有落差。有些人喜歡說「愛台灣」,我不喜歡這三個字,因為太廉價了,但「我喜歡這個地方的情感」並不廉價。我認為電影應該傳達普世價值,音樂、夢想就是《海角》想要傳達的普世價值。《海角》中發生的事情,全世界就是只會在台灣發生,所以當然要引用當地的思維。

楊:《冏男孩》的基調的確是部悲傷的片子,我這個人本來就比較悲觀。比較出乎意料的是,我原本以為觀眾會是四十歲以下,沒想到有六、七十歲的人來看,而且反應超過年輕人。有人說是因為片中的經驗值是大家共有的,沒有年齡層的差別。

問:《海角》中點出的遠離台北、連海洋都BOT、年輕人外流、春天吶喊是外來削錢等社會批判,以及《冏男孩》對於弱勢家庭、單親問題、隔代教養的社會關懷,兩位導演各是如何看待?

魏:我是有意識進行這些社會批判,但又希望輕輕帶過就好,這些批判在表現手法上不需要太用力。

楊:我的眼光不是只放在弱勢、單親、隔代教養,只是大多數人都不重視這些,就變成好像我以弱勢為主題。但話說回來,平凡、幸福的家庭其實是沒有戲劇性的,不完美才有值得述說的故事。

問:《海角》、《冏男孩》的角色都令人印象深刻,兩位如何選出這些出色的非專業演員?


楊:我們是跑遍十七所小學,才在六千多位學生中找到騙子一號、二號,選角過程好笑到可以拍成另一部片了。至於一號喜歡的有氣質女生,我們還特別跑到貴族小學去選角,有錢人的小孩氣質真的不一樣。

魏:我一開始就設定要找音樂人,但當紅明星價碼太高,就找曾是媒體焦點但現在沈寂的,像范逸臣、林曉培;或是樂團出身的,像演「水雞」的小應是夾子樂團主唱,演「馬拉桑」的馬念先是糯米團主唱。

本來還想找屏東國寶級月琴大師,但考量難以配合北上排戲,最後就在北部找了北管大師茂伯(林宗仁)。至於演代表會主席的馬如龍,則是息影後被我們請出,他也演得很出色。



雅俗共賞 海角七號吸睛也吸金

【張士達】

《海角七號》既沒有國際名導李安的招牌或威尼斯金獅獎的加持,也沒有梁朝偉或周杰倫的明星光環庇佑,卻能讓票房一路倒吃甘蔗越賣越旺,這不僅在電影界是個值得大書特書的奇特案例,更堪稱二○○八年台灣奇蹟之一。

《海角》當然不是一部完美的電影,它只是很巧妙的作到了看似簡單但卻在台灣電影已多年不見的「雅俗共賞」。片中一群個性獨具的平凡小人物,讓每個觀眾看片時都可以輕易找到自己認同的目標。

曾經發行《色.戒》、《不能說的秘密》與《長江七號》等片的美商博偉,慧眼獨具相中了這部本土小品的潛力,豪氣地以全省四十多支拷貝的規模上映,才能讓票房迅速衝出千萬規模。加上夏末的檔期剛好碰上好萊塢強片已近強弩之末,這些都是《海角》從內到外成功的因素。

看一部好看的好萊塢電影,與看一部來自自己生活的土地的好看電影,那種感動是非常不同的。只是,台灣觀眾已經有至少十年的時間對這種感覺相當陌生。許多年輕觀眾在成長過程中,從來不知道在戲院票口買票時,國片也可以是其中一個選項。


在電影產業因長久產量低落而荒蕪之後,近幾年的國片摸索得好辛苦。荒原中的摸索當然不會一蹴可幾,有的國片創意不錯卻被導演拍壞了,有的片子演員不OK,有的根本連故事都不知所云,看這些國片的確需要一種冒險的精神與壯烈犧牲的心情。

《海角》與《囧男孩》只是讓大家欣慰地發現,在一群國片年輕工作者跌跌撞撞的默默練習多年之後,終於也有國片可以在各方面都到位了。

《海角》的重要不在於它能拿多少獎座或票房,而是僅僅在於它的「存在」,終於補足了國片演進史中的那個「消失的連結」。曾經因支持國片而感到很孤獨的人,終於可以理直氣壯地向朋友推薦《海角》,不必擔心對方看了後會把自己罵到臭頭。

從此任何人看到一部讓他感到興趣的電影,也只需不加思索地直接買票進戲院,再也不必在心中自我審查:「可是,那是國片耶?」



夢想家與精算師 下一步夠「冏」

【何榮幸】

命運的安排,讓魏德聖與楊雅喆在十年前同時以「我十七歲」系列單元劇步入影視圈、十年後同時推出第一部劇情長片。經過十年風霜,魏德聖仍是充滿正向思考的夢想家,未來希望拍攝預算兩億元以上的史詩鉅作「賽德克.巴萊」;楊雅喆則是流露悲觀氣息的精算師,永遠在限定預算內做出最好安排。

這兩位風格迥異的夢想家與精算師,就這樣聯手開創了新一波國片復興契機。

外界看到《海角》大賣五千萬元,都恭喜魏德聖可以打平成本、還清一千五百萬元貸款了。但別忘了,票房必須和戲院五五分帳,魏德聖坦言「其實賣到九千萬才能打平。」對這個夢想家來說,籌錢雖然是拍片過程最痛苦的事,但「孩子是自己生的」,再痛苦他都甘願。

楊雅喆的情況完全不同,他一路走來都不必為錢擔心。電視台的訓練讓他早就習慣「寫劇本時已照預算來安排」,拍電視偶像劇時,有置入性行銷奧援,拍《冏男孩》,錢的事情也全都交給製作人李烈負責。看似無後顧之憂,但「孩子終究是別人的」,他只能完全配合發行片商。


除了對於錢的思維南轅北轍,這兩位新銳導演的未來夢想也天差地遠。魏德聖不但還做著以霧社事件抗日英雄莫那魯道為主角的「賽德克.巴萊」大夢,更把四年前以兩百萬元拍的五分鐘試拍片視為「培養好奇觀眾的必要支出」,難怪被我們笑稱,「照這個邏輯,海角七號的成本還得加上這兩百萬元。」

「要我拍什麼,我就拍什麼」則是楊雅喆對於下一步的態度,看似無為,其實只是跟他向來悲觀的基調若合符節。雖然他愛以「我容易省錢、屈服」自嘲,但我們印象最深的卻是,他才遲到幾分鐘,一坐定就罵自己「我最討厭遲到,結果我遲到了,丟臉」的坦率與誠懇。

國片工作者在過去十年低迷期前仆後繼,魏德聖、楊雅喆是非常幸運的兩位。希望他們的幸運能夠傳染給其他新銳導演,不只是魏德聖的老婆這陣子對他「好一點了」,而是所有努力過的導演都能獲得足夠的回饋與溫暖。

人類歷史首度「人造」糧食危機 WTO成幫兇?

全球糧食危機的議題,三天兩頭就登上媒體重要版面,以顯著篇幅討論這個不分種族、不分地域的全人類問題。身為世井小民的我們,或許僅僅能感受到日常生活開支增加,手頭好像不那麼寬裕了;不過仔細想想,2008年的糧荒可說是人類歷史上,首度非因自然因素(旱災、蟲害等)造成的,而當原本盛產玉米的墨西哥,數萬民眾為了玉米薄餅大漲60%而走上街頭、義大利也為了義大利麵漲價而吃足苦頭的同時,我們不禁要問,糧食生產、供給、配置是不是在經濟的框架下出了差錯?人類建制出這個綿密的經濟體系,是不是反過來害了自己?

稱新興國家吃垮全球 布希成眾矢之的

包括美國總統小布希(George W. Bush),將糧價高漲的矛頭指向印度、大陸等新興國家,認為其爆炸性增長的人口,以及飲食習慣的改善,使得糧食供給出現壓力。撇開這種「只許美國人吃飽」的自我中心觀點不談,以下的數據或許可以讓布希再回哈佛(Harvard)重修經濟學。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2007年全球穀物收成創下歷史新高,為全球需求量的1.5倍。過去20年間,糧食產量平均每年有2.0%的成長率,而同期間全球人口每年則平均減少1.14%。換句話說,全球的糧食產量是足夠人類所需的,只不過被「看不見的手」所把持,讓人們「看得到、吃不到」。

針對這個現象,許多專家提出的解釋不外乎:2005年~2006年的產糧國乾旱、榖類庫存量拉警報(僅剩54天不到)、油價高漲、開發中國家人均食肉量增加1倍、以及改種生質燃料作物(約佔全球穀物種植的5%)的關係。不過這些原因似乎都不足以解釋,在近年來糧食產量連年破紀錄的情形下,全球還有10億人挨餓的真正原因。

60年代綠色革命 短期拉高收成卻難永續發展

許多人認為,糧食供需的體質失調,可以回溯至60年代的「綠色革命」。當時西方社會及民間團體向亞洲、非洲、及拉丁美洲推銷這套工業化生產農糧作物的方法,用混合種子、肥料、殺蟲劑的耕種方式,大量種植稻、麥、玉米等單位產量高的作物。雖然人均產量成功提高11%,不過弔詭的是,挨餓民眾數量也增加了11%。

探究箇中原委,一部分是因為這種工業化耕種方式,讓有能力大規模種植的農閥取得了肥沃平地的控制權,而小型自耕農只能淪落到山邊或熱帶森林中等條件不好的耕地上。而農藥的使用,以及單一作物的大規模種植,更讓土地的可利用率及生物多樣性迅速降低。原本是要拯救貧民的綠色革命,反倒讓貧民難以靠耕種糊口,同時更忽略了農地的永續利用。

以中美洲的情形為例,1979~1997年間,該區域的肥料使用從每公頃80公斤增加至120公斤,單位產量卻反倒減少50%,但總產量每年仍增加4,500萬噸。單位產量低、總產量卻提升,靠的就是大伐雨林作為耕地使用,落得雨林面積減半,二氧化碳排放升高1倍的結果。

自由貿易協定 摧毀窮國糧食自足機制

而1995年成立的世界貿易組織(WTO)以及其後伴隨而來的自由貿易協定(FTA),更可說讓各國農夫從「靠天吃飯」,變成「仰WTO鼻息」才能生存。WTO將境內補助、出口補貼、關稅、市場進入、配額等1個國家可以用來設立農業政策的手段,通通箝制據為己有。同時間又設立一些巧妙的「但書」,讓美、歐等西方國家得以規避這些規範。

同樣的,自北美貿易協定(NAFTA)以及中美貿易協定(CAFTA)設立以來,已經有數以百萬計的農村家庭生計受影響。以原本盛產玉米的墨西哥來說,自1994年NAFTA生效以來,農產品關稅保護逐漸失效,導致受補助的美國玉米大規模入侵,價格大跌一半以上,更摧毀當地農民的生計。稻米、牛、豬、家禽等產業都面臨同樣的命運。根據Carnegie Endowment 2003年的報告指出,美國農產品讓130萬墨國農民失業,也是墨西哥成為純糧食進口國的主因。

2008年稻米價格翻了3翻,對全球最大稻米進口國菲律賓的影響不言可喻。不過鮮為人知的是,菲律賓其實原本也是糧食供應自給自足的國家之一。獨裁者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或許罪名昭彰,不過在他於1986年逃離海外時,菲律賓穀倉裡還有90萬噸的稻米存糧。

但到艾奎諾夫人(Corazon Aquino)執政時,世銀(World Bank)與國際貨幣基金(IMF)開始對其施壓,促其償還外債,導致菲律賓GDP的10%拿來償債,農業投資更大減50%,基礎建設更慘,90年代末期該國柏油路興建僅17%。而其1995年加入WTO之後,菲律賓受到外來農產品的入侵,本身體質就不夠強健的農業環境頓時枯萎,農業人口從1994年的1,120萬人,降至2001年的1,080萬人。

如今全球再度傳出糧荒,可以聽見不少「二次綠色革命」、「國際組織介入救援」的呼聲。不過從墨西哥、菲律賓的例子或許可以帶給人們警示。人類的糧食危機,或許從來不是糧食不足、也不是人口太多,反倒是受整體經濟層面、國際貿易、以及國際組織的政策的影響甚鉅。倘若再來1次綠色革命,究竟是革了誰的命?


圖說:世銀及IMF以債權向窮國施壓,主導其政策走向,加上自由貿易協定的影響,讓菲律賓從原本糧食自足的國家,成為全球最大的稻米進口國。圖為菲律賓市場一隅。彭博

去東京忘了上廁所(下)

【聯合新聞網╱顏士凱】 2008.09.11 06:39 pm


3‧

但溫德斯一開始就很老實地說,他「不是來東京朝聖」(註3),他更老實地說他其實是來尋找小津電影中的痕跡。

只是他所捉摸到的這些痕跡,都有著另類的東京景象,卻沒有小津的東京另類神象。

妙的是,他說當代東京人在過度膨脹的視覺映像中存活,內心中卻毫無生命的意象,他電影中所呈現出來的東京,徒讓觀眾徘徊在小津電影的生命意象之外。

我們看了小津的電影,內心很想喝一杯酒,口腔總是滿滿的津水。我們看了溫德斯的小津,既沒一點點的酒意,也沒一口津液。

溫德斯也察覺到自己真的在「自首」,他只好帶我們去找小津電影中殘留下來的三大「視覺映像」。

第一個是笠智眾,他是小津中後期電影中的永恆演員;他當時還活著並在拍電視劇。

第二個是厚田雄春,這個攝影師當時則已沒法再去拍別的導演的片。

第三個是溫德斯打出的「王牌」,他請笠智眾帶我們到小津的墓前。這個墓上的字,透露出小津電影的最高機秘。

很不善於表達乃至表演的笠智眾(註4),這回在雙手空空(沒有劇本又沒有小津的指導)之下,一字一句完出自自己內心所能闡述的小津,幾乎站在他所主演的【東京物語】等電影的後面:一個凌亂又失措的後台。

溫德斯如此紀錄著小津的第一號演員。

別人排演一兩遍就可以開演,笠智眾說他拍小津電影的最高紀錄是,排了二十遍、NG了二十遍。

我們眼睜睜地看著這八十歲的老人跪在那裡,溫德斯用比笠智眾更木訥的鏡頭語言與問題,教我們看到了小津眼中這個最笨的演員,最不機械化卻最沒有靈氣的表演──竟然就在一部以小津為核心的電影。

此等窘境,想來不禁令人又是辛酸又是莞薾:小津如果還在,碰到小津恐怕要嚇得不禁跟著笠智眾下跪的溫大導演,這下恐怕要重修四十年,才能令小津滿意他的運鏡了。

4‧

厚田雄春那一番「大戶人家的狗」、「還好有強壯的胃,否則無法勝任老趴在地上的攝影工作」、「小津對於時間與道具的精密計量」言說(註5),我們已經不知在多少地方拜讀過多少遍了。

很離奇的是,溫德斯的鏡頭卻完全沒有想到小津,否則電影應當會傳達出像【秋刀魚的滋味】(1962),最後笠智眾嫁了女兒後,寂寞到不行地待在廚房裡,那份「古藤老樹昏鴉」的「東方式虛空」氣味。

溫德斯緊抓著這兩條小津電影的尾巴(笠智眾、厚田雄春),以告慰我們已然乏味的「津」水。

然而,畢竟溫德斯還是用他的「王牌」,終於帶給了我們一份驚奇。

多少年來,我們已經太也熟知小津墓碑上刻著的那個「無」字傳奇,然而,直到我們看到電影才吃驚於,所有過去談到這部電影以及這個字的文章,竟然都沒提到這個墓碑是一塊全黑的大理石。

一個陰刻的「無」字深深陷進黑色的大理石中,那是真正的「無」──這片完全漆黑又深陷之「無」,有如太空中的黑洞,四十年來不斷吸引多少人,只要接近它的,都被它所完全吸納進去。

差別在於,絕大多數人心甘情願被這個黑洞所吞噬,有一小部份人受到這股強大的引力也被吸進去,卻相信在黑洞的深處中,必須(不只是應該)要蛻變出另一個「經過黑洞的小我」。

就像溫德斯這部電影的英文片名,它的日文意思是:「東京風情畫」──真正在尋找小津的人,身體內必當懷抱著這股神秘的力量:「在這樣的東京紀錄片中,小津的風情能從何吹送出來?」

這不是一句話,卻比溫德斯在片中紀錄的千百句老實話,需要更機械化的老實功夫(註6)。



(1)小津電影奇妙處之一,在描寫機械生活中人的同時,也展現出靈魂在機械中的迷人面貌。

(2)廁所與排洩,相較於小津電影中奔放四射的頑童與笑話,折射出小津電影中所欲展現的不可言說世界。個中以【早安】(1959)最具代表性。

(3)小津電影光是標題直指東京的就有五部,【東京合唱】1931、【東京之女】1933、【東京之宿】1935、【東京物語】1953、【東京暮色】1957;我們這一系列文章未來也將透過這五部電影,「真的」來尋找小津。

(4)笠智眾已於1993年逝世,得年90歲(1904-1993)。

(5)非常奇怪的是,在之前那麼多談到這部觀光客式電影的文章中,竟然都沒有提到厚田雄春在片中,談到小津生平只對他讚美過一次。那一次,是要拍醫院中一個剛死去的老人。厚田說那天窗外已經陽光四射,他還在屋內打上光;小津問他為什麼這麼做?厚田說他不要一個老人死在黑暗中,小津聽了之後立即對他大為讚賞。在這個地方上,最能彰顯出小津電影迷人處之一:小津電影即便在最灰暗的場景中(例如像【東京物語】的媽媽最後死了,像【秋刀魚的滋味】最後笠智眾孤寂地坐在廚房裡),觀眾都無法不感覺到,在那個畫面中滲進來些許令人備感溫潤的光線。

(6)【尋找小津】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除了小津那個黑漆漆的墓碑外,就是溫德斯在東京鐵塔上遇到德國另一位大導演何索,其中他對小津的兩句評語,力貫萬鈞:「(小津電影)這樣的影像,很可能非得從戰爭中才能得到其中某一些;..而當代人要能拍出這麼純粹的影像,恐怕只能上太空去尋找了。」

(顏士凱/'O Sole Mio‧邊邊角角藝文論壇成員)

去東京忘了上廁所(上)

【聯合新聞網╱顏士凱】 2008.09.11 06:39 pm


0‧

再一個半月,本屆威尼斯評審團主席溫德斯(1945-)就要來台灣了。不少台灣人(據說還有很大的官方單位),對於這位對東方文化很感興趣的德國大導演,抱持不少期望或幻想。

台灣人對溫德斯的興趣最先來自於,他在七零年代崛起國際影壇的三部公路電影。公路電影在九零年代,一直是台灣影迷很喜歡再三提起的話題。

這三部電影的孤獨、疏離、流浪與空虛的存在主義式主題,一直貫串到他後來的影片,並綻放出一幅幅奇妙且神秘,新的電影與人生思考空間。

他至今共拍出七部紀錄片,涉及古巴音樂的【樂士浮生錄】,以及向小津致敬的【尋找小津】,很是教眾多台灣影迷神魂顛倒。

大家對於溫德斯東方情結的印象,來自他不僅公開宣稱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1903-1963),是對他電影創作影響至深的導演,還身體力行地跑去東京【尋找小津】。

小津在這部紀錄片中變得很零碎,倒是溫德斯更早公然承認的好萊塢情結,突然喚起我們更完整的記憶:被西方影壇封為最具日本味的小津,也深受好萊塢的影響。

1‧

溫德斯是我們見過「最有趣」的導演,他每部電影都在向觀眾,或暗示,某種不可捉摸的朦朧(如【事物的狀態】1983,【慾望之翼】1987),或明示,一定有可捉摸的具體物事(如【巴黎德州】1984,【里斯本的故事】1994)。

可是到後來,他都在告訴我們,他要不捉不到,要不竟就摸到別的地方去。

【尋找小津】(【Tokyo-Ga】1985)再度陷入這種「溫德斯繭(Wenders-Coon)」之中。不過,這次靠著溫德斯所謂的「最神秘的電影」(小津的電影)之神助,他沒被綑得那麼緊。

但是,看的人卻也因此放鬆得散漫到不行──就像這部號稱要尋找小津的電影,卻教人眼中看著東京,內心遠離東京;心中預存小津,眼前的幻影波光卻遠遠走到了小津的荒涼。

小津所有電影中景像最荒涼的一部是【東京之宿】(1935)。

電影敘述兩個貧窮的單親家庭,一個由父親帶領兩個小男孩,一個由母親牽著一名小女孩,在荒涼的東京郊外的工業區,來來回回,尋尋覓覓一份工作,一個可以安居的角落。電影一開始,是父親與兩小男孩在砂石路上,三人沒力沒氣地拖著步伐,四周大廠房林立,野草也遍地。

電影最後,這個父親搶了工廠的錢,去幫助那個母親,她的小女孩生病性命垂危。他走入深夜而荒涼且破敗的工業區路上,他告訴曾收留他的朋友說,他要去警察局自首。

確實「很有趣」,小津在他54部電影中,只帶給我們這麼「一片」的荒涼,溫德斯只用一部電影,就暗示我們他與小津之間的全盤荒涼的關係。

東京,在溫德斯的攝影機下,不僅疏離、虛空,而且孤獨的荒涼。

這次的東京流浪,溫德斯還是捉不到小津(的精神),而是摸到了「警察局」。

溫德斯去向小津(的靈魂)「自首」。

2‧

小津電影的「法」度之嚴謹,我們在書上已見識太多,在報章雜誌上耳聞更久。

這回透過片中小津的御用攝影師厚田雄春的口中,我們更親眼見識到小津如何緊守著「電影之行進與時間之前進」的一致性,這種滴水不漏的緊密刻度而拍片。

厚田說他最珍惜小津送他的那只特製碼錶,但他在小津死後仍為其他導演掌鏡。

曾經跟小津傳出緋聞的原節子,在【東京物語】(1953)結束時,她也在火車上緊緊捏著婆婆遺留給她的遺物手錶。

但是,小津過逝後,原節子便從此消失影壇。

原節子是小津電影與人生中的春風,唯一滴水不漏的春風。

溫德斯這部電影是他所有電影中最隨性的一部,隨性到好像觀光客般的隨便。

溫德斯在這部影片中的每一片小津訊息,組合成有如【東京之宿】中那個給擺放在荒郊野外的大工業區。

溫德斯給觀眾的是一條破敗荒涼的東京之路。

溫德斯所拍的每一個東京場景,既沒法深入到小津電影中,展現出東京人那種靈魂在機械化之中的深度(註1),更無能展現出小津電影那種在法度之中機械化的神妙境界。

溫德斯帶著我們去找小津,小津卻一直站在我們後面。

溫德斯一路向警察局問路,每進去一次就被「東京的警察」(柏青哥、高爾夫練習場、地鐵)關了一次。

這一個個像觀光客般自投羅網的「自首」過程,最能洩漏溫德斯這位1984年坎城金棕櫚大獎得主(【巴黎德州】)、1987年坎城最佳導演(【慾望之翼】),對於東方社會的瞭解程度與一般西方文人無二的秘密,就在他「從沒到警察局裡去上廁所」──廁所(註2)在小津電影中扮演著真正「神秘」(以溫德斯在電影一開始的話來說)的角色。

(顏士凱/'O Sole Mio‧邊邊角角藝文論壇成員)

全家福

【聯合報╱白先勇】 2008.09.12 03:21 am



一個作家的作品成書,分散到各個出版社去出版,就好像自己的子女長大成人,各奔東西,各覓前程,要把這些書兒、書女召回來,合成一集全家福,簡直就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


白先勇唯一的全家福照片,抗戰勝利後攝於南京。前排左起:白先勇七弟先敬、六弟先剛;中排左起:白先勇、母親馬佩璋、父親白崇禧、四哥先忠;後排左起:三姊先明、二姊先慧、大姊先智、大哥先道、二哥先德、三哥先誠。
(天下文化/照片提供)
我們家是一個大家庭,手足十人,可是全家福的照片只有一張,而且是唯一一次全家湊齊拍下的照相,那是民國35年7月9日在南京家中拍攝的。相片上父親題誌「北伐誓師二十周年」、「七七抗戰第九周年全家在南京團聚攝影」。那是個戰亂頻仍的時代,東奔西走,全家湊攏在一起拍一張相片是一件十分艱難的事。那時抗戰勝利,好不容易全家團聚,父母親便把我們從上海召到南京,拍下這張紀念照。照片拍得很慎重,大家面容端肅,好像在參加一場家庭儀典一般。父母親似有預感,如果不趁著時局尚平穩,趕快拍下一張全家福,世事變幻實在難料。果然,不到三年,中國大陸又天翻地覆,更大的動亂接踵而至,我們全家從此分散,再也湊不足十二口之數了。那張南京的全家福,我們兄弟姊妹各執一張,變成了我們的家庭ID。

一個作家的作品成書,分散到各個出版社去出版,就好像自己的子女長大成人,各奔東西,各覓前程,要把這些書兒、書女召回來,合成一集全家福,簡直就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去年夏天,天下文化出版公司文化趨勢系列的總編輯陳怡蓁來找我商量,就是想要試試這項「Mission Impossible」。開始我是存疑的,我的作品早已分散到十幾家出版社去了,台灣香港大陸都有,要把那十幾本書弄回來,湊在一起合成一套作品集,談何容易?可是陳怡蓁女士做事卻有百折不撓的精神,她不憚其煩一家一家出版社去說明,說服,甚至央求,懇請他們共襄盛舉,那些出版社的負責人居然都給足面子,答應參予這項「義舉」,讓我那些書兒書女暫時回巢,湊成一套全家福的集子,這些出版人真是義薄雲天,我知道把他們旗下的書讓出來是多麼難以割捨的事情。這套作品集共十二冊,就這樣在眾多人善意的成全下,得以成形,由天下文化執行主編項秋萍領軍努力一年,常常日以繼夜的工作,今年九月即將問世。

這部作品集中四部長短篇小說,除了《寂寞的十七歲》中有兩篇與《紐約客》裡的篇目重複被抽掉,並另加一篇〈等〉以外,大致保持原型。接下來的兩冊,情形比較複雜。這是把我已出版的四本散文、雜文、演講、訪問等文集《驀然回首》,《明星咖啡館》、《第六隻手指》以及《樹猶如此》拆散重組,按文類及主題,分門別類,而且又收進不少我近年來在報章雜誌發表的新作,歸納成《第六隻手指》及《樹猶如此》兩冊,其實與原來兩本集子的內容已大不相同。編輯們在這兩本書上很花了心思。值得一提的是《第六隻手指》中「史述」部分的三篇文章〈廣西精神〉、〈徐州會戰──台兒莊大捷〉及〈養虎貽患──父親的憾恨〉是從我尚未完成的父親傳記摘錄下來其中三章,這些文章在報章雜誌上已發表過,現收入集中。


1982年《遊園驚夢》舞台劇上演,為台灣話劇史上一樁大事。夏志清(右起)、盧燕、白先勇、叢甦與導演葉青合影於當年在紐約大學放映《遊園驚夢》舞台劇錄影帶的欣賞會上。
(白先勇/照片提供)
1982年《遊園驚夢》舞台劇的上演,在台灣話劇演出史上應該是一件大事,當年演出這齣戲的點點滴滴、幕前幕後,台上台下,都收到這一冊中。從小我就愛看電影,可以說是跟著好萊塢影片長大的,倒是沒有料到有一天自己也參加電影製作起來,我一共有六篇小說改編成電影,有幾部我曾參加編劇。1984年的《金大班的最後一夜》是集體創作,我跟孫正國、章君榖先生組成了編劇小組,孫正國的專業是電影,擅長場景設計,章君榖先生是位有豐富編劇經驗的作家。那部電影姚煒把金大班演活了,《金》劇劇本其實也就是為女主角量身打造的。後來我跟孫正國又合作編寫了《玉卿嫂》、《孤戀花》、《最後的貴族》,《玉卿嫂》導演張毅自己另編寫了演出本,女主角楊惠姍表演優異,是她的代表作。


白先勇(中)近年把精力放在崑曲的推廣上;2004年《牡丹亭》轟動兩岸,同年四月於台北101「page one」書店舉辦《牡丹亭》劇照攝影展。
(本報資料照片/記者陳易辰攝影)
我愛好崑曲,但更擔憂這項精美絕倫的中國古老戲劇藝術衰微斷層,2004年我與一群兩岸文化戲曲菁英共同製作青春版《牡丹亭》,就是希望能替崑曲注入一脈新生命。青春版《牡丹亭》自2004年台北首演以來,迄今已演出152場,遍及兩岸四地、美國、歐洲,這些演出,我大致都有記錄。我相信青春版《牡丹亭》在崑曲演出史上會成為一個值得研究的特例。這一輯收錄了青春版《牡丹亭》的改編劇本,當初由華瑋、張淑香、辛意雲及我本人組成四人小組,著手改編。雖然我們對湯顯祖原著秉持「只刪不改」的原則,但事實上在取捨濃縮、剪接移挪上下了大功夫,結構改動不少,這是將明清傳奇搬上現代舞台必經的過程,改編是否得宜是一齣戲成敗的首要條件。青春版《牡丹亭》演至第一百場時,我們專門錄製了一套光碟,由王童執導製作。這套專業錄製的「高清」光碟是香港迪志文化余志明先生贊助的,也附在這套作品集裡,作為贈送禮物。

在我的文學生涯裡,我覺得在1960年與台大同學們創辦《現代文學》雜誌,最有意義了。這本雜誌對當時台灣文學起了啟蒙作用,提供一片園地,讓一批富有才情的青年作家恣意耕耘。1992年,重印這套雜誌時,我邀請那批早已自成一家的朋友們寫下他們與《現文》的關係,後來每個人都寄來了一段溫暖的回憶,輯成一書《現文因緣》,可是這本書一直未曾上市,現在趁著作品集的出版,將這些珍貴的回憶收進「《現代文學》資料」一輯中,雖然有幾位已經走了,可是我感到半世紀後大家因《現代文學》好像又聚會了一次。

作品集裡也收進了歐陽子《王謝堂前的燕子》,這本「新批評」的典範之作,已經變成《台北人》不可或缺的標準導讀,徵得歐陽子的同意,一同參加這項盛舉。

這次作品集能順利出版需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首先要衷心感謝幾家出版社報章雜誌,以及負責人:爾雅、聯合文學、允晨、皇冠、遠流、聯經、迪志文化、印刻、《聯合》、《中時》兩大報。隱地割愛最多,從他那裡召回四本書兒書女;聯合文學發行人張寶琴曾經對我說:「先勇,你的事我一定支持。」說到做到,這些年她沒有一次不履行諾言;此外,吳東昇、廖志峰、平雲、王榮文、林載爵、初安民,以及香港迪志文化余志明先生各位負責人全部慷慨拔刀相助,樂觀其成。當然,最該感謝的還是天下文化出版公司的負責人高希均教授,王力行女士及諸同仁,在台灣文化事業環境如此艱難的狀況下,不惜工本、認真嚴肅的推出這套作品集來。總編輯陳怡蓁籌畫這套書所付出驚人的心血令人感動,執行主編項秋萍以及陶蕃震、張治倫、葉雯娟,這一年來每個人都為這套書投入大量的精力時間。書法家董陽孜,她的字替這套書增加了許多光采。最後,我要感謝所有參與這次盛會的作家朋友,他們的文章,從各種角度替我們那個時代加添了一筆濃濃的色彩。

果亞

果亞 陽光, 沙灘 樂翻天世人稱果亞”東方明珠”,果亞也是聞名於世的”旅遊樂園” 。果亞省位於印度西岸的沿岸地帶,果亞過去被稱剛堪(Konkan)。 70年代初,果亞就已經是國際及印度國內觀光客旅遊印度的主要景點。 精緻宏偉的教堂、廟宇及古老歐風房舍,輝煌建築風格呈現秀麗的人文風情,使得果亞成為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的最愛。 果亞因細柔的海灘和慰藍的海景而聞名。 獨特的歷史, 豐富的文化,再搭配上出色的美食,使果亞成為一個令人難忘的旅遊體驗。 果亞的歷史悠久, 可追述到西元前3世紀, 當時果亞已是馬爾元王朝(Mauryan Empire 322BC to 188BC)時代的一部分;果亞文化深受來自阿拉伯, 波斯, 東南亞的商人的影響。 15世紀,葡萄牙人來到果亞,除了建立他們的香料貿易的基地,並以果亞在為亞洲傳播基督教教義的前哨站。果亞一如澳門,果亞歷經葡萄牙數佰年的殖民統治, 直到1961年終於回歸印度,成為印度的一省。 亦是各種種族, 宗教和橫跨印西方文化的聚會點, 果亞有著不同於印度其他地方的特殊的生活型態與人文色彩。果亞位於巨大廣闊的阿拉伯海西海岸, 形成廣大的海岸線, 果亞因此而聞名於世。 西部丘陵和許多河川流經貫穿整個果亞形成內陸水路, 給這塊土地添加了幾分美麗和羅曼蒂克,一方面也是果亞運送鐵礦和錳礦出海的主要管道。 這些水路形成的海口灣, 小港和海灣的河口有漁村坐落於椰林之間。 在果亞,外國遊客可以享受探索這些圖畫般的村莊和特殊的捕魚聚落。除了她的天然景色的美, 旅客到果亞更可享受悠閒、平和 及果亞人的熱情、親切。在果亞的人比地球上任何一個地方的人,更顯得悠閒自在。 果亞的夜生活也是越夜越美麗, 旅客前往果亞時,必能親身體會果亞的獨特風情!

Thursday, September 11, 2008

創意處罰50招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1084 期
作者:黃瑞瑩、李郁怡



小孩讓你情緒快失控,把他隔離在帳棚內反省,是讓彼此冷靜的好方法。(攝影●張家毓)
家中的小霸王,讓你招術用盡,還是身心俱疲嗎?50個創意處罰妙方,讓你打造自己的「管教百寶箱」,停止再當抓狂父母吧!


場景一:「你要是罰我關在房間裡,我就打開冷氣,把衣服脫光,凍死在裡面!」

小學五年級的小威又跟爸爸起了衝突。

這不是他第一次威脅爸爸。曾經,爸爸要處罰他,他威脅要跳樓,一隻手和一隻腳就懸在窗外。「這可是三十一樓啊,」媽媽、爺爺、奶奶、阿姨都緊張的在旁邊,「拜託」小威把手腳收回來。

結果,小威獲勝!他不但躲過處罰,爸爸之後還把家搬到一樓。

然而,小威的威脅推陳出新,用頭撞牆、開門作態離家出走,樣樣都來。在上海工作的台商爸爸,頭痛不已,今年暑假返台,特別帶著小威一起到醫院尋求專業協助。

場景二:五歲大的芯芯,因為一歲多的妹妹爬過她的玩具,竟然拿起玩具朝妹妹狠丟。剛下班的爸爸看到這一幕,氣炸了。

「我那時想,鎮暴警察驅離這種暴力分子,就是用水噴!」二話不說,他抓起芯芯往浴室走,用蓮蓬頭噴她。他當時只想,讓芯芯也嘗嘗被暴力對待的後果。

沒想到,「事發」一年多,芯芯還經常跟人家說:「我爸爸拿蓮蓬頭噴我。」為此事已自責一年的爸爸,當場面子掃地。

上述兩個場景,似曾相識?面對孩子的負面行為,父母常陷入困境。

小威的爸爸,是忙碌的台商,全家把兒子寵上天。但隨著小霸王長大,目無尊長、打架等行為令人頭痛,每次想管教時,總不敵兒子層出不窮的「創意威脅招數」,他只有屈服的份。

家有怪獸小孩…… 
威脅、傷人難自制,說不聽、不敢打,父母身心俱疲

令人驚訝的是,芯芯的爸爸,是大名鼎鼎的臺安醫院小兒心智科醫師許正典。八年多來,他總是和藹可親的協助上門求診的無助親子。然而,「父母也是人,也有情緒,」回到家,拖著疲憊的身子、超負荷的大腦,於是,偶爾也會有不當的處罰。


【商周調查】你認為哪種管教方式是最好的?

現代父母越來越忙,小孩的功課壓力越來越重,親子間的相處時間變少。當孩子發生負面行為時,父母來不及發現,等到發現時,又常因虧欠而縱容,或用錯處理方法,久而久之變成惡性循環。

兒童負面問題增加,已讓小兒心智科門診負荷越來越大。許正典八年多前開始看診時,每個月約六十個門診量,現在已暴增到五百個,成長七倍。為應付龐大門診量,六月份,臺安還特別開設自費的臺安診所敦南心智發展中心。

小兒心智科醫師超時看診成為常態,台大醫師高淑芬醫師的上午診,常看到傍晚六點;許正典最近一次的下午診,也看到晚上十一點。

然而,現代孩子的負面行為千奇百怪,傳統的處罰方式不再奏效,父母管教方式能更具創意,提高管教效能嗎?

「多數父母壓力已經大到根本沒有創意,只有創傷了,」許正典苦笑。「蓮蓬頭事件」讓他深自檢討,這種處罰可能造成女兒的心理陰影。因此,當孩子出現負面行為時,「有時候,不處理比處理還有效,」「避免創傷,是聰明處罰的第一步。」他說。

管教,要跟上時代…… 
光用處罰只能治標,看穿偏差行為的背後意涵才能治本

現在,許正典若看到不滿行為,想打小孩時,「手一伸出去,馬上自我提醒,手就轉個彎、假裝要伸懶腰。」他伸出手來示範。當他想罵英文「雪特」(shit)時,轉念一想,「就轉個彎改說雪、雪、雪,『血小板』。」

女兒不解:「什麼是血小板?」他苦笑:「如果你不乖,爸爸就貧血、充血在血小板。」

「負面行為,是孩子表達複雜情緒的方式,他可能要表達痛苦、嘲笑、生氣、難過,」許正典說。若父母只對表面行為處罰,一定無效。

「許多父母都犯了這個錯——他們把注意力放在處罰上,而不是放在偏差行為本身。」美國知名教育學者賽維爾(Sal Severe)指出,「如果你發現,處罰的次數增加了,但負面行為沒有改善,這就表示這個處罰無效。」因此,找出負面行為背後的原因,才是治本之道。 那麼當孩子出現負面行為,父母該怎麼辦?

父母,要從頭學習…… 
靜下心做三門功課:情緒抽離、正確歸因、對症下藥

第一步,先簡化、抽離,不要把孩子的行為與自己的情緒做連結,以免把事情複雜化。「回到家,先洗手,等於洗去一身的疲憊,換個心情跟孩子相處,」許正典建議。

第二步,分析負面行為背後的原因,也就是「歸因」,這不容易,卻最核心。譬如,孩子總被說上課不專心。然而為何不專心?可能是孩子聽力不佳、甚至有學習障礙?或長期跟著父母作息晚睡,導致精神不佳?或孩子體質過敏、鼻塞?甚或孩子人際關係不佳,導致自卑、焦慮而無法專心等等。

然而,歸因不一定只出在孩子身上,學校、老師、外在環境都可能影響孩子的行為。譬如老師的人格特質、領導風格是否與孩子格格不入;老師最近是否壓力太大,本身也焦慮。

甚至,問題可能出在你家。夫妻常吵架、對小孩責罵多於鼓勵等,都可能讓孩子心理受創,表現不佳,或希望藉此吸引父母注意。

高淑芬舉例,當孩子竄改考卷,是否因「你常用一百分、零缺點做標準,」小孩做不到,只好欺騙?「國中以下的孩子,(負面行為)七成原因來自父母,國中以上受環境影響大,但會受影響,表示家庭也不太穩,」高淑芬觀察。

第三步,對症下藥,找出解決方案。然而,如何擬定聰明的解決方案呢?只要你掌握以下三大要點靈活運用,就可自己打造一個「創意管教百寶箱」,變成天才老媽或老爸。

方法,要掌握三點…… 
目標確實可行、少用「不」字、親子共同討論決定

一、管教策略目標必須確實可行。

如同Google中國區總裁李開復說,自信心是孩子潛力的「放大鏡」。如果父母能夠協助孩子擬定實際、可衡量的目標,孩子做到了,就開始慢慢有自信了。如果你擬定一個不可行的方案,「就像把孩子放到糖果屋裡,卻要求他不要吃東西;或把電腦擺在他前面,卻要他不去碰滑鼠」一樣,淡大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所長李麗君形容。 第二、必須以正面方式鋪陳,跳脫傳統的負面削弱法。

根據神經語言學,如果對孩子說「不准××」,孩子的大腦往往會忽略了「不准」、「不可以」這幾個字,只記得不被允許的負面事項。

因此,「多用正面的例子,少用負面例子,」李開復舉例,譬如孩子喜歡玩電腦,不要說「不准玩」,告訴他,如果你的成績夠好了就可以玩。把每一個「否定」變成「機會」,把自主權從你身上轉移到孩子身上。這樣不但能培養獨立能力,而且孩子還會為了自己的興趣,更努力做那些「必須做」的正面行為。

第三、管教方式,必須是親子討論後決定。

「規矩,要孩子深深記住,而且相信、理解,」李開復說。即使父母很確定該怎麼做,但如果設定規矩時能把選擇權給孩子,孩子才能瞭解規矩背後的「why」。也因為是共同討論的,孩子有參與感,被處罰時也會心甘情願。

找出孩子的病因,再把握上述三個原則,管教自然有效,若再加點幽默感,你就成為創意父母了。但前提是,「你自己一定要把(管教子女的)道理想清楚,」人本基金會新竹分會主任李慧貞提醒。

小寶,國小三年級學生,平常聰明伶俐,記憶力超強,但一遇到作業,總丟三落四,不是沒帶功課、考卷沒訂正,就是聯絡簿被老師寫紅字:「上課愛講話,影響同學上課……。」

小寶的媽媽是標準的「第一名」學生,她常納悶:「小寶怎麼跟我一點都不像?」每天晚上,媽媽苦口婆心的勸誡小寶,但「屢勸屢犯」,幾乎黔驢技窮。

這天晚上八點,媽媽疲憊的進門,小寶低頭不語。「不對,該不會聯絡簿又是紅字了吧?」她立刻衝進小寶房間,搜出聯絡簿,「天啊!」面對龐大的工作壓力,加上「可能不成材」的兒子,媽媽瀕臨抓狂,手快揮出去了。突然,她收回拳頭,「前幾天已經狠狠揍過他了,還不是沒用!」 生氣的她,決定讓小寶晚上到公寓頂樓睡帳棚。命令一出,小寶的爸爸負責搭帳棚,小寶的姊姊幫弟弟拿了睡袋、手電筒等備用品上樓。漆黑的夜晚,開放的頂樓空間,小寶在帳棚裡,守著一盞微弱的手電筒,哭著睡著了。

整個晚上,媽媽輾轉難眠,不斷上樓查看,對著熟睡中的兒子又抱又親,開始檢討自己的教養策略。同時,這個處罰,顯然也在小寶心中留下深刻的懲罰效果,在第一時間,也避免了親子間的肢體衝突。許正典評論,這在心理學上,既合「暫時隔離法」,也具有「心理懲罰法」的效果。

實行,可以有創意…… 
頂樓露營一天,剝奪享受學惜福 孩子聯絡簿從此不再被寫缺點

隔天是週末,媽媽還是命令小寶不准下樓,只能在炎熱的頂樓上寫功課,讓小寶體會沒有冷氣、沒有冰水喝的環境,希望小寶能夠因此惜福,不再凡事漫不經心。這個處罰原理,則是「權利剝奪法」的變形,藉由剝奪孩子喜歡的東西或享受,讓他反省。

自從那次以後,小寶的聯絡簿就沒再被寫紅字,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聯絡簿攤在餐桌上,讓媽媽檢查。現在問小寶:「還要不要到頂樓睡?」他馬上就說:「不要!」

小寶媽媽的奮鬥記還沒結束。這一天,吃過晚飯,小寶開始搖頭晃腦,回想今天有哪件事情值得嘉獎,因為媽媽規定,每天要寫一篇日記,題目是:「我今天很棒,因為……。」

原來,媽媽又出奇招了。雖然小寶沒再被老師寫聯絡簿,但學習行為還是稍嫌被動,整天只想著下課出去玩鬼抓人,每天寫日記也是敷衍了事。媽媽很苦惱,忍不住問姊姊牙牙:「為什麼弟弟總要人家盯呢?我怎麼處罰都沒有用?」

「媽媽,我看妳別再處罰他了,既然什麼都沒有用,我想,我們都還不夠瞭解小寶吧!」語畢,媽媽被十歲小妮子的智慧震懾住,「我們應該先找出他的罩門才對!」 一語驚醒夢中人,媽媽開始思索。她後來歸納,雖然小寶與牙牙是龍鳳胎,但因女生發展速度較快,從小,不管學游泳、心算、繪畫等,牙牙樣樣比小寶突出,或許因此,小寶沒有誘因在學習上表現,反而用相反方式引起父母注意,甚至可能認定自己樣樣比較差。

於是,媽媽改變做法,她跟老師商量,希望小寶每天的日記題目固定為:「我今天很棒,因為……」。她打算用「重複練習法」讓小寶不斷練習看到自己的優點,將負面力量轉為正面。

就這樣,「幫老師抬桌子、幫同學還球、撿垃圾……」,這些都成了小寶每天的日記內容,小寶也開始從小地方累積自信。媽媽並每天在聯絡簿上,稱讚自己看到的小寶優點,連帶的,老師也改變只記缺點、不記優點的方式,寫下對小寶的讚美。

兩個月下來,小寶負面行為越來越少,越來越快樂,母子互動也進入正面循環。

根據台大精神科醫師徐澄清與多位心理專家的研究,處罰的方式包括暫時隔離法、自然承擔責任法等十一種類型的交互運用。不過,天主教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臨床心理師杜長齡提醒,「每個父母才是自己孩子的專家,」管教方法要因人、時、地、物而調整。

「無規矩不能成方圓,」台北市私立復興中學校長李珀說,當孩子分不清楚對、錯時,父母需要介入輔導。但人的行為養成都需要一段時間,「多久養成的壞習慣,父母就要有心理準備,花等同的時間幫孩子改掉。」根據她的經驗,一個好習慣的養成,起碼要二十一次以上的練習,而「一旦養成習慣,就會成為人格特質的一部分了。」

李珀直言:「如果沒有耐心,就不要想改,孩子還會是老樣子。」因為從一個想法變成一個行為,再變成習慣,「就是勞力密集工作,一點一滴的。」而「五到十一歲是孩子行為模塑的關鍵期」,之後就會變得加倍棘手,要付出更大心力。「有的父母覺得,小孩小時候就讓他玩,國中再管就好了,風險是很大的。」 不過,最重要的,「小孩負面行為,七成來自父母,」許正典根據他八年多來,兩千個病例歸納結論。

行動前,先照照鏡子…… 
小孩負面行為七成來自父母 自己做不到,很難要求子女改正

「孩子會看你怎麼做,而非聽你怎麼說。每次孩子做不好的事,你就跟他大叫,甚至說出不好聽的話,他們當然認為,生氣時就該這麼說話。」李開復說。

高淑芬也舉例,父母常「叫小孩念書,自己卻從不念書。」小孩每天賴床、上學遲到,許正典反問:「是不是父母太晚睡?」或者,小孩愛看電視、不念書,「父母是否每天下班就窩在沙發看電視?」

以下是一則網路流傳笑話:

爸爸:「小明,我們來演戲,你演爸爸,我演你。」

小明:「好呀!好呀!」

小明立刻一手叉腰,一手指著爸爸,大聲喊道,「小明,你去牆角罰站!」

它點出了一個事實:孩子是看父母的背影長大的。為人父母者,要管教小孩前,請先照照鏡子吧。

*11種創意處罰類型 讓你不必打罵,也能教好孩子!

處罰類型:暫時隔離法
原理說明:將小孩暫時隔離在特定區域,冷卻情緒。

處罰類型:自然承擔責任法
原理說明:讓小孩自然承擔負面行為的後果。

處罰類型:身體運動法
原理說明:當小孩做出負面行為後,要求其做身體運動反省。

處罰類型:替代補償法
原理說明:扣小孩用零用錢、做額外家事,或透過文字、圖畫、活動等方式反省。

處罰類型:權利剝奪法
原理說明:把小孩最喜歡的東西或享受,在一定時間內剝奪。

處罰類型:不予理會法
原理說明:對其負面行為不要有任何處理。

處罰類型:心理懲罰法
原理說明:剝奪尊嚴,讓他丟臉。 處罰類型:角色互換法
原理說明:讓小孩假扮對方,了解別人的心情。

處罰類型:身體管束法
原理說明:要求小孩立即停止身體動作。

處罰類型:重複練習法
原理說明:要求把對的動作,多做幾遍。

處罰類型:復原及過度修正法
原理說明:要求小孩將負面行為造成的情況,恢復原狀,甚至做到比原來還要完整。

資料來源:《兒童行為治療》等著作

*先冷靜,再捫心自問 別當抓狂父母!

第1步:發生衝突當下,暫停片刻

當孩子的行為令你感到憤怒,情緒就要失控時,心中可想一個公式:「1、3、10」。「1」是告訴自己「鎮靜」;「3」是做三個深沉而緩慢的呼吸;「10」是腦海中默念從一數到十。這可以幫助你先冷靜下來。

第2步:從3大面向,進行自我對話

1、我對孩子管教方式對不對?

我是否常用刻薄羞辱的話語責罵孩子。例:「狗改不了吃屎。」「你沒救了!」
我是否對孩子嘮叨不休,只管說教,不聽孩子的心聲?
我是否缺乏耐心,只要求結果,沒有照顧到過程?
我對小孩講話的方式,是否動不動就生氣?

2、我對小孩的要求對不對?

我評估過小孩的能力嗎?他能做到我要求的標準嗎?
我了解小孩的個性嗎?我訂定的規範,是否他不可能做到?

3、我自己的作為對不對?

我是否叫小孩做的事情,自己從來不做?如:看書、運動。
我是否叫孩子不可做,自己卻帶頭做?如打人、發脾氣、生活散漫、房間雜亂。
我是否曾答應孩子的事不能實現?
我是否在孩子面前爭吵、打架?
我是否在孩子面前說髒話及說別人壞話?

資料來源:台北市家長協會等 *處罰有效後要獎勵,效果更持久

處罰小孩後,若小孩負面行為減少或消失了,就必須予以獎勵,讓孩子的情緒回復平衡的狀態,也可激勵孩子往正面發展。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建議,獎勵和處罰的比例應達到四:一。但臺安診所醫師許正典說,「台灣父母能做到一:一就可以偷笑了」。

「我常問來求診的父母,你講了一堆都是要孩子改的地方,那你覺得他有沒有優點?通常答案都是嗯……了半天,講不出來。」

獎懲有效的前提是,懲罰要剝奪其「最愛」,獎勵也要給其「最愛」。父母可根據孩子特質、年齡、最愛之不同加以變化。以下舉例一些有創意的獎勵招數:

一、量身訂做型獎勵:送他三個願望;幫小孩養小豬撲滿一次;畫一張他的可愛肖像送他;帶他去拍大頭貼,然後將大頭貼製作成獎狀,寫下獎勵的事跡;帶他去聽最愛歌手的演唱會;送他寫有「你好棒」的三顆氣球等。

二、公開讚美儀式型獎勵:在聯絡簿留言,請老師公開讚美;製作寫上他良好行為的獎狀,由家人簽名送給他;讓他當一週家裡總管,有權決定家人獎懲規則等。

三、免除勞務型獎勵:賦予他一次指揮權,可以監督、分配家人做家事;幫他整理房間一次;幫他洗頭髮一次等。

Wednesday, September 10, 2008

Google遁地找能源 Why?

【富比世╱Jonathan Fahey】
在我們腳下很深的地方是一層地獄般的熔岩,在極熱的地函中的鈾、釷以及鉀等有毒同位素的輻射流作用下保持著熱度。正是這種熱量幫助形成了火山、間歇泉和溫泉。也正是這一熱量為全球(從冰島到印尼)一部分發電機提供了動力。

但這種能源仍有大部分未被開發利用,它們要麼在遠離地表因而在人類無法觸及的地方被不斷加熱,要麼就是與可將它們傳送出來的水相隔絕。但在週二,搜尋龍頭的慈善事業機構 Google.org 宣佈,該機構將試著幫助促成一些公司獲得這些地下能源以生產清潔的電力。該機構在一家名為 AltaRock Energy 的地熱能源公司和一家名為 Potter Drilling 的鑽探公司身上共投資了1,000萬美元,並且正為研究和繪圖以及政策議程提供資助。

照片集
未來10種供能方式
最環保和最不環保的電子產品
全球最環保的十億美元級富豪
深入分析:當綠色建築產品為環境帶來危害
注意10種綠色汽車技術



這只是 Google.org 通過投資於企業、研究活動和政策制定來幫助尋找比煤炭更便宜的可再生能源努力的一部分。該機構目前正在關注3種重要技術:太陽熱能(利用太陽的熱量發電)技術、先進的風能技術以及現在的一種叫做增強型地熱系統(EGS)的地熱能導出方法。

對於傳統的地熱能,工程師一般在間歇泉、溫泉或火山附近鑽孔,再把一根管子和一個渦輪固定在熱水上方,這就差不多了。而有了 EGS,工程師可以把孔鑽到炙熱的岩石深處,再把水注入縫隙?堙C當壓力迫使其中的水從附近其他鑽井上升的時候,高溫熱水就足以使渦輪運轉起來,從而產生電力。從某種意義上說,工程師會製造他們自己的間歇泉,這讓地球上有比現在多得多的地方可用於地熱能的開發。

Google.org 氣候與能源計畫主管 Dan W. Reicher 表示:「這是一種非常大的資源,成本不高,但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去年,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一項研究表示,到2050年,EGS 可為美國帶來100,000兆瓦(megawatt)的額外發電能力,而目前僅為2,000兆瓦。這將意味著每年的發電量將比現在的僅1,500萬兆瓦時(megawatt-hours)增長8億兆瓦時。研究人員估計第一個 EGS項目的成本最低約為每千瓦時9美分,然後會降至4美分,其中包括建造、開發和融資成本,但不包括任何可用的政府補貼。這與煤氣的8美分、風能的6美分以及太陽能的31美分以上相比是很可觀的。

由於地熱可產生持續、穩定的電能,而不取決於風力大小或陽光強度,公用事業單位為地熱電力付出的成本要比風等間歇性資源要高出3倍。

地熱自1904年以來就一直是一種發電資源,當時是用位於義大利 Larderello 的蒸汽孔為一些燈供電。這個地方目前為托斯卡納100萬戶家庭供電,每年發電500萬兆瓦時。但是,就像 Larderello 一樣,今天的地熱電力來自獨特的地質環境,在這些地方,熱的岩石與地下水靠得很近,並貼近地表。地熱能提供的電力僅佔全球電力的0.5%,佔美國電力需求的0.4%。

EGS 由 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ies 於20世紀70年代首次提出,但這一技術在油價走低時幾乎被人們遺忘。而走高的能源價格和技術性突破又幫助復興了這一創意。這一創意現在突然受到了一些人的關注。最近在為地熱能源籌集了資金後,美國能源部(U.S. Department of Energy)現在又為 EGS 研究提供了9,000萬美元的研究資金。美國能源部能源效率與可再生能源部助理部長 Alexander Karsner 表示,這只是一個不起眼的開始。

他說:「政府即將插手這個問題。這是一種復興。」



富比世╱提供



工程師希望通過往地殼內鑽深達15,000英尺的孔而把地熱輸導出來。他們把水泵入一個注水井(藍色的井),使其在?堶掖Q岩石加熱。壓力推動熱水從生產井(紅色的井)往上升。熱量使水轉化為工作液,在一個低的溫度下沸騰,從而推動渦輪旋轉產生電力。

但是,目前還沒有一個達到了兆瓦級的 EGS 發電機組在並網發電,EGS 要成為重要的能源還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從勘測地質、鑽取勘探井、獲得批准、鑽取作業井到建造發電機,成功開發一個電站需要數年的時間,同時還需要資金。每個鑽井可能需要花費500萬美元,相當於一個石油或天然氣鑽井成本的兩倍,因為這種鑽井的深度是石油或天然氣鑽井的兩倍,達15,000英尺或更深,而且電站至少需要四個井。地質學家和工程師對將碰到的岩石的構造還需要進行許多研究。

一家名為 Geodynamics 的澳大利亞公司目前正在進行大型的 EGS 商用試驗。該公司驚喜地發現,在原先被認為相對乾燥的花崗岩中含有高壓熱水。儘管對該公司而言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發現,但是這個驚喜的代價也是極其昂貴的:這種受壓的水使得該公司2005年的第二個鑽井以失敗而告終,也把這個新興公司逼到破產的邊緣。

技術長(CTO)Doone Wyborn 表示,Geodynamics 首個50兆瓦級的電站的成本相當驚人,將達到2.50億美元(相當於每兆瓦花費500萬美元;而 Duke Energy 在北卡羅來納州 Cliffside 新建的火力發電站的每兆瓦成為本230萬美元)。不過,Wyborn 表示,既然該公司對鑽井該如何選址、如何鑽井以及該鑽多深已經有所瞭解,那麼成本很快就會降下來,到2014年,當 Geodynamics 的發電能力達到150兆瓦的時候,該公司的每瓦成本將低於煤電。

法國 Soultz 也在進行大型的 EGS 試驗。美國計畫從今年開始在內華達州雷諾(Reno)附近進行首次試驗。

正當 Google.org、Geodynamics 以及其他一些機構努力開發 EGS 時,傳統地熱能也正在復甦。還有豐富的高品位的傳統地熱資源尚未被發現。內華達大學(University of Nevada)雷諾校區估計,80%更易於開發的水熱系統還未被發現,很多公司現在正開始尋找這些資源。標注美國地下熱量的最新地圖是根據20世紀70年代採集的資料繪製的。Google.org 正資助美國南美以美大學(Southern Methodist University)的一個團體來更新這些資料。

New Energy Finance 地熱分析師 Mark Taylor 稱,去年全球地熱投資增長了83%,增至17億美元。美國土地管理局(US Bureau of Land Management)進行了首次地熱資源土地租賃拍賣,簽訂了57份租賃協議。該局本月還將舉行一次拍賣。

傳統地熱能可能提供數千兆瓦的發電能力,這將受到人們的歡迎。但是 Google.org 被 EGS 所吸引,因為 EGS 可能帶來數萬兆瓦的發電能力。Reicher 表示:「EGS 有望全天候提供巨大的電能,而且幾乎可以在地球上任何地方開發。」


原文:Forbes.com Looking For Energy, Google Goes To Hell

不是武士,也帶有一股冷香

【聯合新聞網╱顏士凱】 2008.09.09 06:38 pm


阿香一個多月前打電話給我,說她昨天剛從美國探親回來,也是她的香水書進度催她返台;我們聊的比較多的是她朋友拍的一部電影,已經殺青了一年多,至今還沒做好上片的準備,阿香也在片中扮演一角。我們討論的焦點後來逐漸集中在於那部片有沒有電影的味道。

前天阿亮托人打電話給我,說他跟小康與陸姐三人投資的咖啡店,明天要開幕,要我去喝味道很特別的咖啡。昨天我到那店的時候,十多坪大的店面,媒體人潮洶湧。還沒喝到他們的新咖啡,我好像聞到一股奇特的味道:阿亮跟小康的電影這幾年市場反映灰淡,媒體人氣卻依舊火紅;傳播界對阿亮所抱持的那股莫名的期望,從何而來?

趁著大家七嘴八舌之際,我端著小康泡的咖啡,借了他們電腦上他們的網頁(據小康說他們主要做網購),看看他們的網頁製作以及商品價格。背後不斷傳來一個女作家跟蔡明亮導演的對話,阿亮的談吐雖然有幾分對市場反映的無奈與不解,不過思緒與口語的熱情,一點也不遜於小康正煮開的咖啡的溫度。

女作家說外國人看電影,不問懂不懂,只盡情談論自己看到了什麼。阿亮則說他在台灣為自己電影全省走透透時,總被問到他們看不懂阿亮的電影,還問他怎麼辦。阿亮不斷搖頭嘆道,大家很少去發展自己的想像力,導致許多導演只會拍寫實電影,因為那是最安全的;話鋒回轉,阿亮突然笑了起來,說他老被這麼問,也還真不是滋味。

我拿著咖啡杯起身到門口,探望這家店四周的環境;隔壁竟然是一家很大的石膏像店,教我懷疑阿亮他們選這地方開店,也許也在重新尋找某種對自己「味」的東西?

站在阿亮的店門口往內看,過了好一會兒才發現,入門處左手邊的牆上赫然掛著一幅只有下半張臉的大畫。我奇怪這張畫為什麼這麼不引人注意,方發覺它的色調以灰色為主。

阿亮後來告訴我說,他一口氣買下這個馬來西亞女畫家三張畫,唯獨這牆上這張運來台灣。這畫不免教人想起阿亮流傳已久的羅浮宮電影【臉】,電影已經確定11/10要在羅浮宮開鏡,我好奇阿亮這次怎麼把他過去電影中的灰色調,從牆上殺出來?

陸奕靜看著我終於回頭去看他們了,立即問我咖啡喝得如何?我想起作家朱少麟的成名作《傷心咖啡店之歌》,是在陸奕靜之前在景美開的咖啡店裡誕生的,便回問她現在這家咖啡店跟她之前開的,兩者做的咖啡有什麼不同?她說以前烘培的泡出來比較濃稠,現在做的偏向清柔明亮。看著至少五十歲以上的陸奕靜臉上白亮的皮膚,內心中忽然有種奇特的冷靜。

我忽然想起今年金馬影展的「梅爾維爾專題」。不,精確地說,應該是我想起了這位法國導演(1917-1973)片中常見的男主角亞蘭德倫(1935-),據說以他為名的公司開發出來的「武士47」等一系列香水,許多男人在將其抹在身上後,都不禁感受到一股飄然不可預知(其所往)的神妙感。這跟亞蘭德倫在60~70年代經常飾演的銀幕殺手,那股冷竣又飄緲到幾近神秘的形象很有幾分味道神似。

「現在還有跟阿香聯繫嗎?」李康生彎著上半身坐在店裡正中央一張椅子上,我先問他最近還寫劇本嗎?我告訴我最近忙店裡事,可能十月中到法國拍那部羅浮宮的片子【臉】,再邊寫新劇本吧。之後我就問起他去年那個跟他一起登上壹周刊的緋聞女友阿香,一個多月前我沒記得問她這事還困擾她嗎,這時突然想起便問起李康生了。問的時候,我想起周刊上登出來的那部很不小的黑色吉普車,在北橫上奔騰的酷帥模樣。

李康生只是笑笑、搖一搖頭,身上那件黑色的T恤跟著莫名地顫動了一下。黑色吉普車、黑色的咖啡、(李康生今天身上穿的)黑色的T恤,這一連串的黑都不會是偶然與巧合吧?我再度把眼光放回到那半張臉的灰色畫上,也許阿亮拍的電影如此令台灣人難解,是因為他扮演著台灣的文藝的梅爾維爾角色,而小康則扮演著手無寸鐵的不可能殺手?

然而,法國人為什麼如此衷情於阿亮的電影──【臉】的邀約拍攝,不就等於要把他高掛在羅浮宮裡了?牆上那幅畫的味道也許明示了一半的答案,亞蘭德倫以及他的香水很可能明示了另一大半。

果亞:印度的另一個世界

【聯合新聞網╱何逸琪】 2008.09.09 06:38 pm


想從南印到果亞(Goa),並無直達的火車。自塔米拿督(Tamil Nadu)的聖城Madurai搭下午的火車到Kochi(舊譯Cochin,近年去殖民,響應在地化,印度各地紛紛改名)轉車,感謝火車誤點半小時,否則清晨三點半一定比四點露宿在火車站更加寒風刺骨,站內的女性候車室人滿為患,穿著紗麗或旁遮比的婦女攤開了布巾,齊齊在地板拼貼出混搭風格,鮮麗的衣著成為萬花筒圖案。

我和友人只好露宿月臺,找張椅子互相依靠,雖然星光稀微,晨露侵單衣,我們累得無力睜開眼皮,耳邊聽著一批一批人潮走過,廣播器反覆播放火車班次,先是當地邦語Malayalam,再以英語廣播一次。Malayalam嘈嘈的,一式內容一遍遍絮絮不絕,跟Malayalam拼法一樣,顛倒再唸一次,還是一樣。

等著搭七點的第一班渡輪到老科欽(Old Cochin),據說是當年開打香料戰爭的小島。我們逛了舊鎮一上午,下午又匆匆跳上臥鋪車前往果亞唯二的車站。到達是隔天早上六點四十五分。若非隔壁那四位印裔美籍自昨下午兩點半起就開始若無旁人的高談闊論,早上六點粗手粗腳地行動,否則我們充耳不聞列車茶房叫賣,差點睡過頭。

果亞的Dhengli火車站位於群岑環繞的小崗上,六點四十五分,太陽還沒露臉,氣溫很低。遠方一輪旭日半遮半掩地露出淡淡彩光,清早熱氣襲人。我才一出車站到公營的排班小客車站,一如往例,立刻被車伕團團圍住。我們決定住在果亞邦首府Panaji(即Pamjin),而非果亞著名的海灘渡假地。

果亞不似北印、東印、西印,南印,井井有條的單行道,乾爽不見聖獸成群流浪的街道,取而代之的是葡萄牙的奶黃色建築與教堂名,在在顯示四百年的殖民風貌。我和友人深宵於河邊散步,走過濱海的船塢去看電影,漫步過三百多年的小旅館(Pamjin Inn,Afonso Hotel),甚至租著Honda Hero機車長征至各處海灘,絲毫不戒慎恐懼,是情境使然,亦環境使然。

果亞被印度人視為情侶渡假勝地,一九六一年葡萄牙交還政權後,果亞成為全印最小、最富歐洲風情的政邦,間接影響了這區人民作息應對,他們能操數語:母語Kocania,通行Hindi,準國語English, 略通外語Portuguese。

往老果亞走,道路窄小僅容兩輛會車,一旁就是三十公分高的水泥磚隔開潟湖。很像土耳其愛琴海區的公路風格,車來車往全緊緊守著本份,水漾盈盈貼著人,眼內滿滿的漣漪。

老果亞之老,擁有四百年天主教的傳教滄桑史,站牌也不負聲名,立在考古博物館前,衝著歷史文化尋訪的遊人不會敗興而歸。館內高懸著各屆總督油畫肖像,他們穿著文藝復興後期的黑衣,入世心切但顯得拘謹,圍了白色百摺領,一圈圈扼住引頸眺望,(目圭)然能視而目眶深陷,像不死幽魂的執念,教堂一旁就是傳教士的埋骨所。

老果亞磚瓦雖然被後人移作建築材料,百公尺內必有聖鄰,其中,St. Catheral規模雖然最為氣派,內部由八個裝飾華麗的祭壇,可我最中意St.Cajetan,雖則是義大利聖彼得大教堂的"贗品",但小巧的它挨著這區邊緣,一旁是海濱,由椰林所遮蔽。風一吹扶,篩出它的半貌,引人探訪。因其邊鄙,遊人屈指可數,連警衛見了遊客都意興闌珊,睜不開眼皮,繼續昏睡下去。我和一對英國夫妻是僅有的遊客,坐在角落望著穹頂引下來的日光,光緣層遞而下,圓周牆面書寫著拉丁文,有若隨時天使降世高唱聖歌一樣。

對於果亞的印象實在是無以復加的好,至少討人厭的警察惡意攔下我們機車,故意"機車"地說三道四,要查證件、要請我們去警局坐也沒敗壞興致。 我和友人時時據理力爭,開車巡邏的長官只得順從正義,吩附巡街警員:"讓她們走吧!!"。我們馬上揚長而去,迎風奔馳在跨海大橋,前往Mapusa海灘。

其實Mapusa是果亞邦沿海的某海灘名,果亞邦面臨阿拉伯海,連綿不絕的椰子樹和蜿延海灘構就出南島風情。我執意要找座落海岸旁小山崗上的白色小天主堂,昨晚燈火煌煌,眼看就在不遠處,到了白晝,光彩全被吞食殆盡,怎也找不著。

恨恨地一路北上,沿途許多歐美觀光客打著赤膊,騎著野狼125cc(唉真是令人懷念的機車呀!)與我們呼嘯而過。雖然是印度的乾季,一年最宜人的溫度,正午的太陽畢竟不失其熱毒本色,我和朋友連忙找了路旁的小店避暑,有一隻迷途貓咪款款而來,竟伏在桌面上睡著。

一過兩點,我們無所顧忌地往海灘跑,像【神鬼認証】第二集麥特戴蒙,電影一開始就在這裡豁然展開般地狂奔。名為海灘,其實已被印度觀光業分割得零落不堪。沒有一片的完整的海灘,路標上開宗明義,某某海灘哪轉彎,某某海灘怎麼走。Galangute如同邊疆集散地一般,所有的海鮮餐廳、印度風的背包、棉衫、燈飾、手環、民宿、Kingfisher啤酒、外幣兌換所,再加上金髮碧眼以單薄無縷為自然的遊人如織,五點過後,通勤的公車,招呼晚餐的店家,覓食的饕客,整個區域人人都在打饑荒,彷彿過了這個村就沒了這個店,更像日不落的商城。

一水之隔,竟是兩個世界。

返台後,我不時想起果亞,不少印度電影說著果亞假期,塗抹得果亞五光十色,超美趕英的。果亞之韻味並不全然是歐化取勝,都會區急速興起引來傳統失落,但在果亞,古雅以另一種形貌出現,四百年的天主教信仰深植民心,成為生活一部份,居民隨著老果亞的天主堂共呼吸;想鬆散筋骨時,不遠彼岸又能提供濱海野趣,當地人自得游潛,不用像塔米拿督人批掛紗麗踏水。人們很是知道果亞是印度,但形跡非常可疑,正待非常好奇的遊人一探這非比尋常的印度妙地。

Tuesday, September 09, 2008

我這一生,脖子永遠不會向後看




吳舜文:‧天下 2008/08/20

企業不老,只是波濤不斷。橫渡過無數逆境與挫折,仍能樂觀向前的吳舜文,走完精彩絕倫的一生。

【文/吳琬瑜;攝影/天下資料】

她比中華民國小兩歲,裕隆集團的精神領袖吳舜文,在八月九日離世,享年九十六歲。她令人懷念不已,是一位永遠走在時代尖端的新女性。她說起話來,用語新穎,卻是充滿智慧;做起事來,看似柔弱,卻是決斷堅毅。

這位出生於江蘇常州的女孩,渡過蘇州河,遊歷上海、香港、紐約。民國四十年,吳舜文和夫婿嚴慶齡乘船抵達台灣。當時台灣文盲比例高達四成,剛取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國際關係碩士的她,是這個社會的鳳毛麟角。

吳舜文原來是一個文藝女青年,最大的樂趣是教育,她在東吳大學教授國際關係,並且創立新埔工專(現為聖約翰科技大學),擔任校長。

命運的轉折都讓她在極為艱困的時候,一肩扛起大我的責任。「我的董事長都是天上掉下來的,」吳舜文笑著說。她中年以後的人生里程碑,就與台灣紡織、汽車工業發展緊密相連。

意外的人生

吳舜文從三十八歲開始陸續接下台元紡織董事長、中華汽車董事長,六十八歲時,先生嚴慶齡罹患腦神經萎縮症過世,獨子嚴凱泰年僅十六歲,她扛下裕隆汽車的經營重擔。

「我對她印象很深、也很感動,因為裕隆在經營很困難的時候,嚴先生又過世,是她一手接下來,發展到今天的榮景,」曾經主管台灣的日產亞洲部部長齊藤志郎,民國八十八年在東京銀座總部對著《天下雜誌》記者讚嘆。因為對以男性為主的日本人來說,像吳舜文這樣的女性CEO,非常少見。

吳舜文也在六十八歲時,以超過裕隆三分之一的資本額二十億元,建立自主研發的裕隆工程中心,推出國人自己設計的第一部汽車飛羚一○一,雖表現不如預期,卻種下日後成功的種苗。後來嚴凱泰以革新Nissan Cefiro之姿,轟動亞洲市場,背後的根基就是工程中心所累積培育的人才與設計能力,以及嚴凱泰對顧客心理需求的敏銳觀察。

吳舜文有精明的一面。她面對的世界是,汽車產業男女員工比例十比一、政府產業決策官員清一色是男性、核心關鍵技術掌握在國外大廠,她卻能周旋於男性社會與日本汽車大廠之間,成就裕隆曾經是台灣第三大企業集團的影響力。

同為競爭者的三陽董事長黃世惠曾經說過,「女性做事有許多障礙,比男性更困難。我佩服她能在困難、孤獨的環境中,度過無數做重大決策的痛苦時刻。三陽和裕隆是競爭者,在我眼中,裕隆總是龍頭。」

吳舜文曾經勉勵部屬,「只要有一支燭光,能照亮黑暗,就有希望。」

培養接班人

七十七歲時的吳舜文,身體漸弱,召回二十五歲的嚴凱泰回國,從此吳舜文晚年最大的課題就是培養接班人。

吳舜文眼中從小叛逆,只能順毛說、不能逆毛管的嚴凱泰,性格重情又重義,年紀輕卻職權高,要如何接班?兩人在家裡是母子情誼,在公司又是主從關係,更不容易。

「放手讓他做,」吳舜文相較於其他人交棒,採取的是更為授權的手段。令外界讚嘆的是,吳舜文能讓旗下的裕隆與中華良性競爭,互為砥礪。

她總是機會教育,對著中華說,「中華最好的就是團隊精神,但可以放開一點,把人才散到集團。」

她對裕隆說,「你們去參加國家品質獎,驗證自己的管理是不是上軌道了?」

她運籌帷幄的是人,不是事。

她了解人性,「身價不同,貢獻不同,也要讓專業經理人共享獲利。」她開枝散葉集團子公司,讓出董事長職位,並且與專業經理人合資公司。

中華汽車二十五週年時,當時的總統府資政吳伯雄當著幾百位貴賓說,「吳董事長的兒子是最優秀的第二代企業家,他這幾年吃苦耐勞,表現令人刮目相看,這是做母親最大的安慰,」攝影機特寫嚴凱泰臉部表情,他嘴一抿,雙眼突然紅了起來。

但是十年來,台灣整體經濟環境急轉直下,內外交迫。國內汽車市場從四十七萬輛萎縮到今年預估下修到二十五萬輛,幾乎失去一半;高油價時代,全球汽車業面臨鉅幅虧損的情勢。已經獨當一面的嚴凱泰,挑戰比回國接班時更為嚴峻。

企業不老,只是波濤不斷。吳舜文走過精彩絕倫的一生,她面對無數挫折與重大打擊時,總是能堅持理想,化暗為明,樂觀向前。如同她在民國七十一年接受《天下雜誌》採訪,成為《天下》首位企業家封面人物時所說,「我的一生,脖子永遠不會向後看。」

孫大偉:要看自己擁有的,不要看沒有的!

‧財訊月刊 2008/08/11

一位是廣告界教父,擅長掌握社會脈動;一位是心理醫師,善於洞悉人性幽微。孫大偉、王浩威專業領域不同,長年面對的則都是「人性」課題。他們怎麼看待中產階級這個既保守又想改變的族群?

【口述╱孫大偉;整理╱紀淑芳】

(圖片提供╱財訊月刊)
中產階級向來是社會中穩定、保守的一群,也是社會追求改變的動力來源,所謂衣食足而後知榮辱嘛!以前的世界很單純,幾歲結婚、買房子、生小孩……,一切都按部就班,現在則是加速進入亂世的時代,計畫中的退休金可能隨時泡湯,薪水可能突然沒得領了,買股票還會遇到地雷股,資產一夕化為烏有……,亂世中人們會開始感到迷惘,現在是所有的人都不安。因為不安,更需要穩定的領導,但是現在看不到。

最重要是「做你自己」

中產階級通常不見賭徒性格,不會走極端(會孤注一擲的往往是一無所有或擁有很多的人),但卻有改變的慾望,期望在穩定中成長,這是基本個性也是包袱。如果說社會各階層是個長途的隊伍,有領先群、中間群以及落後群,有人往上跑,當然也有人往下掉,又遇上媒體不斷報導往下掉的人變多了(如中產階級正在「瓦解」這類字眼),中產階級就慌了,還沒變窮,便小心過活、不敢花費,開始儲藏食物準備過冬。

有人說台灣的中產階級好像特別焦慮?其實台灣的社會結構本來就是在動亂中成長,隨時在備戰狀態,等於是在彈藥庫旁築巢,我們這一代是被恐嚇長大的,這原是台灣很重要的動力,卻也因而缺乏長遠思考,是優點也是缺點。中產階級應該要有自覺,很多好的事情需要時間醞釀,標準提高也需要累積的。

這些年透過媒體的不斷渲染,弄得大家很恐慌,問題是,數字是死的(如果真有可信數據的話),大家得多去看「真實面」究竟是什麼。如果你光看台灣的新聞,真會誤以為台灣的父親專門在性侵小孩,電視新聞只呈現冰山浮面的哪幾隻企鵝,冰山下你看不到。又如股市會漲會跌都是那些名嘴在講,結果呢,皮夠厚的還可以自圓其說,轉不過來的就出局了,什麼「大師」,我看最後都變成是「大失所望」了。

看新聞報導時,你得要自設防火牆,或者備好一些掃毒程式,有時把自己當參與者看,有時要冷眼看,甚至還要反過來用照後鏡看。就像媒體上不斷會看到名媛紳士很風光,不少人心生「有為者亦若是」之感,在我看來,那根本是鬼扯淡!大家以為名媛好當啊?媒體要拍,他們當然呈現出好的一面,誰會給你看他們自己內褲破了,或者襪子有個洞,不可能嘛,這要分清楚,不要有錯誤的認識。

人最重要的是做你自己,如果連這點自信也沒有,算什麼中產階級?!中產階級要有點自信,才會坦然、從容。要不你想像中有錢人都在做什麼?現在的有錢人為了養生都在吃地瓜餐啊!個個吃得哇哇叫,吃膩吃怕了,弄得自己「萬念俱灰」的。講這個並不是教大家不要妄想,也不是要遁世,或固守不動,而是要看自己所擁有的,不要看沒有的,別說中產階級會焦慮,誰不焦慮?大老闆的焦慮更嚴重!

勿忘初衷:你到底在意的是什麼?

中產階級都在問該怎麼「向上提升」?我倒認為,如果我們還是用傳統的觀念在界定生活是否有提升(例如車子得愈開愈大),那是有問題的,大家不妨冷靜下來從頭檢視,「你到底在意的是什麼?」

我自己因為心肌梗塞開過兩次刀,寫過兩次遺囑,當自己停下來之後才知道,平常在意的事情,可能只是一時興趣或者為了好玩,或為點綴,就像我以前收藏鋼筆、刀子、釣竿,床底下藏了各種酒,沒事還會拿著書對照、「盤點」一番,可是我在寫遺囑時突然想通了,這些「玩具」在寫遺囑時根本沒它們的分,我發現我最在意的其實是人跟人之間的相處,包括親情、友情。這些東西都是有「賞味期」的,現在不去享受,以後也沒有了。人往往在真正失去的那天,才知道擁有多少。

人最大的麻煩,就是認為生下來就是像現在這樣,但誰還記得就在二十年前,出國觀光有多困難,哪裡有什麼有線電視、麥當勞,或者自由時報、蘋果日報……,我時常會回頭去看自己的過往,我當年到台北工作時原本是一無所有,現在擁有的車子、房子、妻子、兒子,甚至鞋子、褲子,都是賺來的,所以我常跟公司裡的小朋友和我的小孩講,不管遊玩、做事,都要全力以赴,還有要「勿忘初衷」,否則你就不是你了,這樣想也會讓我自己比較勇敢。

現代的人都太線性思考,但誰知道哪天如果來個禽流感,可能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因為大家都死了,就像當年九一一發生時,很多人還以為那是哪家公司拍的電影,都以為是假的。一般人講「活在當下」或許是有點佛法的味道,應該說,人可以掌握的是眼前,當下盡力去做就好。

我是滿樂觀的那種人,如果哪天地球要被什麼彗星撞毀了,我一定是那個搶先去前面看的人,我對人生一直保有好奇心;「不安」對我來說是習以為常,這意味著機會與希望。這就好像以前老師出的功課或考卷比較鬆,現在變嚴了,被刷掉的人或許會變多,但是體質好不好卻因此凸顯,也才能看出真正的價值。畢竟,在亂世中才有機會發展,我還是看好台灣的未來!

故事不死

楊照  (20080904)




 真正使得神學瓦解的,是航海冒險帶回來的眾多新鮮發現。從兩個方面,大航海時代復活了人們的「故事衝動」。

 上帝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一個故事。洪荒蒙昧時代,剛剛開發的人類感官、智慧,發現了週遭世界種種神奇現象,隱約直覺所有現象,彼此之間應該有所關聯,不會都是獨立、個別存在的,不知花了幾千年的時間,他們終於找出了世界關聯的解釋──上帝,一個巨大的、全面的意志,創造這一切,掌握了這一切。人鬆了一口氣,藉由上帝的故事,解釋了世界存在的根本理由。

 萬事萬物透過上帝連結在一起,就可以將所有不可解釋的東西,通通推給上帝,也因而,上帝的終極意志,必然要是神秘的。世界上所有不明白的道理,轉而都成了人對上帝的不了解。上帝要這樣就這樣,於是,這個故事暫時止息了人的好奇。
 「聖經」上寫得清清楚楚,不可以臆測上帝的意志。人和上帝隔著永不可跨越的鴻溝,測探解釋上帝,構成最嚴重的僭越,人以為自己的智力智慧能夠跟上帝平起平坐?別妄自尊大了!

 然而,這條禁令畢竟無法貫徹。因為這條禁令的存在,成了上帝故事的內在漏洞。人之所以需要上帝,之所以相信上帝,不正因為人太好奇了,不能忍受週遭這麼多神秘古怪的現象,上帝故事解釋了現象,可是一轉身,上帝本身變成最神秘最古怪的。

 整個西洋中世紀,時間、精力都花在理解上帝的不可理解性上。這就是神學的任務。神學負責保護上帝故事,壓抑其他故事挑戰上帝故事,另闢蹊徑解釋世界。

 真正使得神學瓦解的,是航海冒險帶回來的眾多新鮮發現。從兩個方面,大航海時代復活了人們的「故事衝動」。那些冒險遠行的人看到了前所未見的、前所未聞的東西,好不容易拖一條命回到陸地上,怎麼可能不講航程中的所見所聞?另一方面,生活領域中突然擠進那麼多光怪陸離的遠方事物,人們怎能不好奇這些光怪陸離和原本熟悉的稀鬆平常有什麼關係?「都是上帝創造的」,舊有說法越來越難支應,人們開始在上帝以外,尋找、甚至捏造其他故事,幫忙把那麼多的新鮮東西整理進來。

 從一個意義上看,科學的興發,也是呼應了那個時代的「故事衝動」。人需要的,是可以說服自己,讓自己相信的說法,以便在世界中安置自我。每一個故事最核心講的,其實都還是人與世界的關係,解釋世界、安排世界。原初神話是這種功能的故事,基督教、佛教是這種功能的故事,科學又何嘗不是這種功能的故事?

 什麼時候故事會勃興?當人迷惘疑惑,又找不出現成抽象道理答案時,人就講故事安頓自己的迷惘疑惑。那,什麼時候故事沒落,人跟故事疏遠疏離呢?當人不再對奇特事物好奇,以為幾句格言幾條公式就可以解釋盡了世界現象;或著當人可以安於裂解生活,不再覺得萬事萬物應該有彼此連結的關係。

 故事不死,只是有時會僵化少了活力。

王品突破「天險」 從149萬到50億的成長之路

2008-09-09《經理人月刊》=文/陳芳毓
更多詳細內容,請見本期《經理人》

本期《經理人》雜誌封面。



全台灣11萬家餐廳,只有20家能突破10億營業額的「中小企業天險」,王品只用15年達到50億營業額,成為台灣第一大餐飲集團。王品如何在快速擴張的同時維持服務品質,在不同品牌間複製成功的經驗?
2007年,王品再度以43億新台幣營業額,蟬聯台灣最大的餐飲集團寶座,勝過晶華酒店、統一星巴克和君悅飯店等國際品牌。

今年,王品的營業額即將跨過50億大關,台灣區每月消費人次超過48萬。平均每4個台灣人,就有1人今年曾光顧王品旗下的餐廳。

50億,與科技製造業動輒百億、千億的年營業額相比,並不是個驚人的數字,但是根據經濟部2007年統計,全台灣約11萬家餐廳裡,99.75%年營業額在1億元以下,營業額超過1億元的,只有271家,其中更只有約20家餐飲企業,能突破10億營業額的中小企業「天險」。

王品這個以牛排起家的公司,為何能在15年內、建立8個品牌、打造兩岸95家店,成為本土最大的餐飲集團?

台灣最大的餐飲集團

由於投資金額和技術要求不高,使得餐飲業進入障礙低。許多人都曾笑稱:「失業了,就去賣牛肉麵!」然而,正因為進入障礙低,使得競爭者眾、消費者分散,更顯出王品集團成其大的難能可貴。

104人力銀行調查發現,若要創業,60%~70%的上班族都會選擇餐飲服務業,似乎只要準備個幾十萬,就把「會做菜」和「開餐廳」畫上等號,輕忽了經營事業所需的財務制度、資金調度、人才培訓和核心技術等面向。

這種沒能做好在餐飲業創業的心理準備,獲利自然大幅降低。2005年的納稅資料顯示,只有77%的大型餐飲企業有獲利,而在中小型規模的餐飲業者當中,賺錢比率更不到一半。

餐飲業做不大的另一個理由,就是「人」。高雄餐飲學校助理教授蘇國垚指出,餐飲業賣的不只是食物,而是一種「體驗」。但餐點和服務,都可能因廚師和服務員不同而改變;即使同一個人,不同的心情和環境,也會產生落差,很難達到一致化;再加上消費者的喜好、口味不同,更增添用餐過程中的變數,提高管理的難度。


這和製造業開發產品後,便可大量生產的模式,截然不同。因此,餐飲業常見零星幾家風格獨具的「名店」,卻難以將服務與餐點規格化複製,產生經濟規模。

創業的獲利和名聲,就像海妖賽倫的呼喚,誘惑著創業者前仆後繼地投入資金和精力。王品集團裡一群沒留過學、沒財團支持的本土創業家,究竟是做對了什麼,得以突破成長的限制和魔咒,順利攻下灘頭堡?

經營制度健全,審慎擴張

「開連鎖店重視的不是刀工多好、多會掌握火候,而是要有『建立制度』的概念,」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溫肇東觀察,多數本土餐飲連鎖,往往在營業額還沒做到10億元,就開始授權加盟,收取鉅額權利金,最終卻因為人員流動率高,累積經驗不足,根本無法處理加盟店遇到的經營問題。

種種原因,讓規模大於10億的本土餐飲連鎖,屈指可數。自1980年代麥當勞(McDonald`s)進入台灣,帶起連鎖餐飲風潮之後,多數本土連鎖不是遇到瓶頸,無法繼續展店,就是加盟失控引發「蛋塔效應」,導致短期內衝到巔峰後旋即萎縮的案例,不可勝數。

反觀王品,在展店7家、年營業剛突破1億時,董事長戴勝益就挖角專業經理人,把2本薄薄的標準工作流程,一舉擴充到38本,展現出大舉擴張的格局與決心。

制訂標準工作流程後的王品,就像學會紮馬步的小伙子,有扎實的功夫底子開始學習變化招式。王品成立8年後,開始有計畫地進入中西餐市場。2001年,成立中價位西餐廳「西堤」,隔年又進攻日式料理,成立中價位的「陶板屋」;接著再以「1年2個品牌」的速度衝刺,一舉以「聚」和「原燒」,攻下火鍋和燒肉版圖;「ikki」和「夏慕尼」也分別在懷石料理及鐵板燒品類中逐漸開枝散葉。

2007年,善於操作中高價餐廳的王品,以主打日式咖哩和豬排飯的「品田牧場」,首度試探單價300元以下的平價市場, 也創下每月營業額400萬的佳績。

各品牌雖然是兄弟爬山,各自努力,但都謹守王品的17字管理箴言「客觀化的定位,差異化的優越性,焦點深耕」,迅速但不躁進、穩健而不保守地攻下一個個市場山頭。


服務標準化,複製成功

王品在東西方各有一位啟蒙老師,一個是麥當勞,一位是嚴長壽。麥當勞教會了「規格化」的概念,嚴長壽則提點了「服務」的重要。

「連鎖店就是要有紀律,要『連』又要『鎖』,」王品集團財務總監兼夏慕尼總經理楊秀慧解釋,在開了7家分店後,營業額突破1億之際,王品就開始師法麥當勞,制定標準作業流程,將中西式餐點「套餐化」。

無論員工人數是500人或5000人,是1家店或100家店,一本本標準作業流程,不但可以確保食物和服務品質維持一致、不走調,還可以迅速複製,快速展店;至於套餐化的做法,則有助於有效控制食物成本,便於計算來客數。

亞都麗緻集團總裁嚴長壽,在1997年受邀為王品的高階主管演講。熱愛國外旅行的戴勝益,始終想把國外重視的服務精神引進台灣,一聽到這位服務業教父的理念,他立刻決定,把只有在大飯店才享受到的高規格服務,帶進平價餐廳。

自1993年創立王品台塑牛排以來,王品集團旗下迄今已有9個品牌。如果說標準作業程序和高規格服務呈現出的美味菜色,是吸引每年48萬消費者聞香下馬的關鍵,那麼其鮮為人知的公司文化和企業制度,便是吸引各種人才投效的獨家配方。本期的封面故事,就是要揭開王品集團15年來快速擴張及成長不輟的成功祕密。

戴勝益的「人性管理學」 用半部《論語》創王品

《經理人月刊》=文/陳芳毓

外人認為他的行為是作秀,員工卻被他的行動所感動,為了把服務DNA深植於員工的心,戴勝益奉員工為上賓,以身作則塑造符合人性的企業文化。最終目的是告訴員工:董事長不只對你們好,董事長還要幫你們賺錢!

4月27日正午,數十台遊覽車接連開進墾丁凱薩飯店的前庭。「快快快!股東們要到了!」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換上顏色鮮豔的印花夏威夷衫,嚴肅地催促著其他高階主管。


王品集團的股東和眷屬提著行李陸續下車。「張爸爸,你的兒子讓我們覺得很驕傲!」「陳媽媽,身體好點沒有?」攝氏30度的艷陽下,戴勝益和主管們站在飯店門口,輪流和七百多位股東和家人握手、擁抱、寒暄。

這時,戴勝益已收起稍早的嚴肅,堆著滿臉笑容,熟悉地喊出每位股東的名字。沒有企業家的驕氣,也沒有創業者的霸氣,只有如鄰家大叔般的親切和熱情。

這種奉員工及其眷屬為上賓的做法,看在一般人眼裡,不是覺得「很感動」,就是覺得董事長「愛作秀」,但內行人一看就知道,這其實是一堂經典的組織行為學管理課──這位台灣最大餐飲集團的創辦人,正在「服務」股東和他們的家人,用身教傳遞王品集團的服務DNA:「臉笑、嘴甜、腰軟、手腳快、目色利。」

以身作則,讓服務DNA滲透組織

戴勝益解釋,他之所以這麼做,除了要傳達王品的服務態度,還希望能降低員工流動率。餐飲業工時長、流動率高,「工作已經很辛苦了,如果老婆還天天懷疑你晚回家是『不務正業』,你會不會覺得很無力?」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員工想離職,家人恐怕只會搧風點火說:「對啊,趕快走!反正你老闆也不是好東西!」

相反地,如果老闆跟員工家人打成一片,當員工產生職業倦怠時,家人反而會幫忙慰留說:「你那個老闆我見過,人很好啊,你就再試試看嘛!」戴勝益言談之間,流露出對人性的精準掌握。

「這裡像一個家,」「原燒」副總經理周光禹回憶,到職第一年年底,戴勝益請二十多位高階主管帶家人到涵碧樓聚餐。父親激動地告訴他:「你工作這麼多年來,這是我第一次見到你的老闆!」這頓飯,讓周光禹的父親有了很大的轉變;過去,他總以「行動不便」為由,推辭參加兒子的公司活動;今年,老人家卻興致勃勃地,主動要求參加員工旅遊!

戴勝益,是名符其實的「雙面人」,看似特立獨行的言行背後,藏著對人性的深沉思考。

他幽默地說故事,是為了傳遞企業文化;他搞笑地娛樂員工,是在安撫第一線工作者的辛勞;他熱情地問候員工家屬,是以身作則展現服務熱誠。他的連鎖餐飲王國橫跨兩岸、95家店,若不抓緊每個跟員工面對面接觸的機會,用言教和身教塑造企業文化,又怎能寄望散布各地的員工願意遵守標準作業流程,維持服務品質?


每個成功企業家,對人性都有著深刻的體認。不過,戴勝益不利用人性來鬥爭,也不盲目地對員工好;他用人性來留住員工和改善服務,提升效率,增加獲利。因為只有當企業獲利時,他才能提供員工更多的物質回報。

「同仁不需要一個對他們很好的『戴大哥』,而是需要一個可以帶他們賺錢的『戴董事長』!」戴勝益解釋,這正是王品的企業標語之一「敢拚、能賺、愛玩」的最終目的。

說故事,塑造企業文化

台灣大學中文系畢業的戴勝益,善於把抽象的企業文化,寫成順口好記的企業標語。《王品憲法》《龜毛家族》《九條通》等,全出自他的筆下。

戴勝益也喜歡說故事。需要領導者的言教和身教。王品總部有位祕書,負責蒐集各店頭有關服務、管理的小故事。戴勝益不只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談論這些小故事,藉以塑造企業形象;在內部會議上也會用來提醒主管,而這些小故事往往隔天就會傳到各店頭,與第一線員工分享。

比方說,《一朵玫瑰花》表面上說的是一名員工因為收了一朵玫瑰花,誤觸王品「100元天條」(王品員工不得收受廠商100元以上的餽贈,違者一律開除),竟差點被開除的故事,背後的含意則在強調王品重視道德的形象,也等於向廠商宣示,跟王品做生意不需要付出「額外代價」,可以減少磨合時間和溝通成本。

基於對企業文化的重視,戴勝益在挖角高階主管時,也以「是否能融入企業文化」為主要考量。人資處總監許燕閣回憶,當初他通過5位主管的面試,負責最後一關的戴勝益卻只問他「你假日都做什麼活動」「你跟家人的關係如何」等瑣事,使得他事先準備的人才培訓計畫,絲毫派不上用場。

其實,問這些「瑣事」,為的是要測試候選人與企業文化的契合度。「技術能延續1年,策略能延續10年,但文化可以延續30年!」戴勝益一語道破企業文化的重要。

能授權,才能贏得信任

對大原則執行嚴厲徹底,在執行細節上,戴勝益卻完全授權。他笑稱,自己什麼都不會,所以只能當集團的「啦啦隊長」,為夥伴加油打氣。


「他不管,我們就管啊!大家各就各位!」王品集團副董事長陳正輝笑說,如果上司管太多,下屬反而覺得綁手綁腳,不想做事。戴勝益給同事很大的發揮空間,「我擅長開新事業,他就拍拍手鼓勵我!」陳正輝很甘於這樣的分工,他認為,人生到了這個階段,工作已經不是為了錢,而是成就感,「人有自主權時,做事的使命感和衝勁就會跑出來。」

戴勝益似乎天生就有讓人願意為他「赴湯蹈火」的特質。陳正輝在南非蜜月旅行時巧遇戴勝益,兩人當時就決定創業,至今近20年;15年前,王國雄也為了跟隨戴勝益,離開了安侯協和會計師事務所(KPMG)。兩人談起戴勝益,都異口同聲說:「他是個值得信任的人。」

王國雄透露,當初他決定創業,跟戴勝益處理金錢的方式有關。他曾在三勝製帽擔任財務經理,頂頭上司就是戴勝益。有次,戴勝益給他股份,王國雄一看就知道自己拿到的比一般行情高出許多,從此認定這個老闆待人慷慨,值得跟!陳正輝則說,雖然王品的股東愈來愈多,每個經理人的貢獻也不同,但戴勝益與他的持股比例,始終保持2比1,這點讓他很感動。

「創業最怕的就是,等公司賺錢之後,會開始爭利,」但王品的主管都不會把錢看得太重,「這是物以類聚,」陳正輝分析。

不計較錢,不是因為戴勝益闊氣,而是他更重視朋友。當朋友有求於他時,他幾乎都不會說「不會」「不懂」「不要」。「每天幫別人一、兩個小忙,十年下來會累積幾千個,別人對你的信任就來了!」戴勝益試著解釋他如此受信任的原因。

因為知道人脈的重要,戴勝益才會為文反駁「每天少喝杯拿鐵,每年就可以多存若干錢」的觀念。「如果連跟朋友喝杯拿鐵的錢都要省,跟朋友沒有交集往來,到時候你需要幫助,誰會幫你?」

回歸基本,管理是掌握人性

戴勝益從沒修過管理學,卻精通領導和組織行為。他說,宋朝宰相趙普以「半部《論語》治天下」,他則是用「半部《論語》創王品」。從創業過程到企業治理,他貫徹最徹底的,可能是「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蔽之而無憾」。這種慷慨大方的個性,制定了出幹部入股、店鋪盈餘當月分享的制度,不但為他招來創業夥伴,也為王品吸引了優秀員工。


道德是做人的原則,人才是企業的根本。孔夫子也說了,「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戴勝益和王品的案例,不也是印證了回歸基本,水到渠成的成功之道。

4道祕密配方,提升工作意願

《經理人月刊》=文/陳芳毓

王品集團對內公開所有店頭的績效和成本,20%營餘分紅,讓員工自發地監督成本、創造獲利;並訂下主管自律條款,嚴格執行;王品員工離職率不到5%,每月可回收30萬張顧客意見表,這是台灣最大餐飲業成功的關鍵。

許多百年餐廳,都有獨到的秘密配方,吸引饕客川流不息。王品也有讓企業成長不輟的四道配方,不只員工福利打破服務業的慣例,對主管的限制甚至比外商還嚴苛。但在這儒家與法家交融的管理制度之下,還有許多緊扣人性的財務制度,不著痕跡的管理,讓企業如大自然般循環運作,符合道家無為而治的境界。

祕密配方1:激勵及時,回饋直接

王品集團的人事制度,有許多獨特之處,如月休9天、當月營餘20%分紅、店長主廚入股、薪資高於業界平均20%……等,這些打破服務業慣例的做法,不僅有助於激勵第一線人員,更使得其正職人員的離職率降到5%以下,兼職人員離職率也不超過8%。

「這就是王品維持高服務品質的關鍵因素,」王品集團人資部總監許燕閣指出。由於餐飲服務業是「體力」和「情緒」密集的產業,第一線人員在工作時,除了要不斷巡視走動,還得直接面對顧客的不滿和抱怨,因此更需要激勵和回饋,才有動力遵守複雜的標準作業流程,否則很容易就會造成高離職率,或是把情緒發洩在顧客身上,或造成高離職率。而離職率一升高,人才訓練不及,服務品質就會降低,形成惡性循環,直接衝擊顧客光顧的意願。

第一線人員需要福利,高階主管更需要成就感。王品從2000年開始執行的「醒獅團計畫」,目的就是要鼓勵高階主管「內部創業」,而這項做法也被視為是王品集團突破10億營收天險的關鍵擴張策略。


自2001年推出第一個新品牌「西堤牛排」以來,王品在短短幾年間,接連在台灣創造8個品牌,不但培養出多位從專業幕僚,轉任營運主管的餐飲人才,也占領了中、西、日式料理市場。

「我要把他們『搖醒』!」董事長戴勝益笑著說,主管內部創業負擔的風險遠小於個人創業,但又可以享受「當老闆」的成就感和收入,自然可以讓每個人把工作能量發揮到最大。

祕密配方2:一家人主義,安穩員工的心

除了金錢激勵,王品也很重視員工心情感受。「企業不能只談績效,還有人文、態度和同仁感受,」王品管理部總監黃國忠認為,要員工不斷付出,公司要給予一股穩定的力量,讓員工和家人都能安心。

一位坐著輪椅的員工,現身在今年墾丁的王品股東會,絮絮叨叨地說著對公司的期許。他曾經是主廚,幾年前因腦部開刀而不良於行,但公司仍然每月給付薪資,邀請他參加活動。這些經費,都來自幾位總經理每年捐出上百萬薪資所組成的基金會,而董事長戴勝益每月20萬的薪水,更是直接匯進這個戶頭,做為員工子女獎學金或急難救助之用。

負責「原燒」「聚」兩個事業處的副總經理周光禹,在兩年前離開必勝客(Pizza Hut)加入王品,而這個強調「一家人」的企業文化,讓他有了前所未有的工作體驗。周光禹回憶,外商一切唯績效是問,若是達不到目標,就等著被同事「檢討」,但在王品,所有人都會關心你:遇到了什麼困難?是否需要幫忙?「被鞭策而達到目標,和被關心而達成目標,感覺是不一樣的,」他笑著說。

祕密配方3:主管自律,集體決策錯誤少

儘管對員工有如家人一般,但王品的管理階層卻自律甚嚴。〈王品憲法〉中明確規定:「顧客第一、同仁第二、股東第三。」

創業初始,王品就定下「100元天條」(任何人不得接受廠商100元以上好處。觸犯此天條者,唯一開除),防止創業夥伴在公司賺錢之後,就發生「為錢反目」的狀況。

隨著企業逐漸擴大,王品陸續又新增「非親條款」等更多限制股東權益的規定。去年開始,戴勝益甚至要求每位高階主管(包括董事長在內)要接受下屬的「滿意度評分」,目的就是要主管更能察覺自己的優缺點。


前陣子,傳出戴勝益妻子的一名遠親在王品店頭工作。戴勝益直接要對方離職,戴妻則致電給管理總監黃國忠:「就照規定做。」黃國忠為此查民法,發現這名遠親和戴妻屬四等親,對方才保住了工作。「我從不覺得王品是戴家的,」戴勝益收起笑容,嚴肅地評論。

此外,公司所有重大決策或人事案,都要由主要股東組成的「6人決策小組」討論,並交由二十多位高階主管組成的「中常會」無記名投票表決,才能推動,不是董事長說了就算。

「中常會」之下,還有店長、主廚、區經理等中階主管組成的「二代菁英」,每人每月都要針對公司的作法,提出一個新建議;每月200多個建議中,約有10個可以執行。

「大家一起把可能發生問題的地方想透了,就可以定制度預防,」戴勝益認為,這個提案機制,就是企業最好的危機管理。

儘管會議上難免會有不同意見,不過一旦拍板定案,就不會有人抱怨。「主要股東要是吵架,下面就會分派系。很多公司是董事長一派,副董一派,但我們公司就只有一派!」王品副董事長陳正輝笑著說。

集體決策看似不夠快速,卻大幅降低犯錯的機率。戴勝益認為,雇錯員工,最多只是浪費薪水;用錯主管,卻可能做出搞垮企業的錯誤決策。更常發生的狀況是,創業者自己濫權,胡亂投資、借貸,使得畢生心血化為烏有。

成立15年來,王品不是沒犯過錯,但都能及時修正挽回。戴勝益把原因歸因於「不嚴肅」的企業文化。王品有個不成文的規定:主管的發言,一定要在3分鐘內讓聽眾發笑。「因為不嚴肅,所以抗壓性高,可以輕鬆看待錯誤,」戴勝益對此有一套耐人尋味的解釋。

秘密配方4:資訊透明,相互監督

王品所有店頭的經營績效和成本,對內完全公開,店舖之間還有排名競賽。

戴勝益笑稱,一般企業不公開財務,通常是因為老闆賺太多卻不想分,公開了怕員工吵鬧。但王品公佈營收資訊,其實是要讓員工監督店長。「當員工發現別的店有10萬可以分紅,我們卻只有5萬,他難道不會覺得『跟錯人了!』」所以,「即時激勵」也是「即時壓力」。


一般顧客拿到餐廳的意見調查表,多半愛寫不寫,但王品旗下各品牌,平均每月共可回收約30萬張調查表,而顧客也可透過0800電話或郵件,表達對產品及服務的讚美或不滿。戴勝益每天早上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親自檢視這些顧客意見,並寫上批示,再回傳給店頭員工。

「把公司交給顧客監督,把財務交給同仁管理,」王品集團總經理曹原彰說,當顧客主動反映意見時,主管就可以針對異常的現象做管理,而不必經常巡視店頭、擔心員工不老實。當員工成為公司股東時,就會格外在意成本和獲利。財務公開後,員工更會幫著一分一毫緊盯成本,找出獲利的方法。

財務總監楊秀慧笑說,她過去在會計師事務所查帳,發現許多連鎖店主管到店舖去,都要不斷叮嚀「要省一點喔」「燈要關喔」,在王品卻恰恰相反,她每到店裡,都要提醒員工「別太省!」

由於主管不必時時擔心員工偷懶或犯錯,因此員工也就能從有形的回饋與無形的尊重中,獲得工作成就感。陶板屋副總經理林志雍比喻,照著標準作業流程執行,就可能達成績效KPI(關鍵績效指標);達成績效後,店頭就能立即分享盈餘,產生下次依照標準作業流程執行的動力。

店頭利潤分享、標準作業流程和明確的KPI,形成了獲利的正向循環。企業有了這3個關鍵,就像植物有了陽光、空氣、植物和水,形成一個自然運作的良性循環,才能永續成長,生生不息。

活用SKAD原則,找出適用人才

《經理人月刊》=文/張鴻

研究發現,員工若是工作3~6個月就離職,則企業必須重新招募、訓練人才所付出的成本和損失,將高達應試者月薪的6~7倍。由此可見,企業應該找尋的是「最合適的人才」,而非「最優秀的人才」。

不過,企業在徵才過程中,究竟該如何才能快速又有效地找到對的人? 曾在鴻海、光寶等企業擔任過人力資源主管的賴旺根指出,透過SKAD的標準與規範來選才,將有助於主管了解應試者過去的工作經驗,進而預測其未來的發展模式。


SKAD是由4個指標所構成:

1.技術(skill):

「工作經驗」不等於「工作能力」。欲了解應試者的工作能力,應該探詢對方在過去的工作經驗中做過什麼、是用什麼方式達成任務、成功達成任務的關鍵是什麼,以及如何分配工作時間等。同時,也可間接向應試者之前的主管、同事查證,以更精確地評斷其工作能力和績效。

◎面試題目範例:你認為要完成此項工作必須具備什麼特殊才能?

2.知識(knowledge):

除了工作技術和能力,應試者還要事先了解工作規則、規章制度,以及將來所需的專業知識和管理技能。此外,應試者閱讀的書籍也是參考指標,由此可判斷對方是否不斷地提升專業知識。

◎面試題目範例:請舉例說明你如何學習一門技術,並且應用在實際工作中?

3.能力(ability):

也有人稱為「職能」(competency),是指一系列的知識、技能、行為特徵與其他個人特性的總稱。在選才過程中,可透過一些測驗進行評估,例如,智力測驗(IQ)可用來衡量應試者的心智能力及必備的基本學習智能,語文測驗則可測出應試者的外語能力,並做為將來企業國際化發展的指標。

4.可適任的工作(do):

可分別從過去的經驗、現在可執行的工作及未來潛力,來評估應試者適合擔任何種工作。

*過去的經驗:從應試者過去的工作表現與個人優勢,推估其日後的適任性與發展性。

*現在可執行的工作:應試者過去的簡歷或工作經驗摘要,會呈現其現在可執行工作的能力及穩定度;而過去選擇工作的模式,也可清楚反映其格局和擔當。

*未來潛力:過去的績效和未來的表現密不可分。透過有效的方法,了解應試者過去的行為,是很重要的篩選步驟。因此,除了面談和測驗之外,面談主管更要細心查閱履歷表內容的真實性,以及所反映出來的訊息。

此外,面談主管也可以先檢視各項職缺的實際需求,如工作說明書、職務說明書等,進一步確認應試者的工作能力。(取材自《一軍策略》,商周編輯顧問。)


處理客訴的DOs與DON’Ts

《經理人月刊》=編譯/文及元

俗話說:「嫌貨才是買貨人。」表達挑剔的方式有很多,客訴就是其中一種。不過,很少有人能在遭到客訴的第一時間內,立即對顧客說聲「真是對不起」,因為先低頭道歉,似乎就代表認錯。

事實上,客訴是「來自客戶的重大訊息」,企業可以透過客訴掌握平時很難了解的問題。然而,每當客訴發生時,企業內部卻經常將之解讀為「一定是負責窗口不夠優秀,才會出差錯」。因此,直接面對客訴的第一線員工,往往會以躲避、生氣、拖延或隱瞞的情緒處理,反而造成「再度客訴」的惡性循環。

日本Management Support公司社長古谷治子表示,企業無法積極處理客訴的原因有4個:

1.被顧客激怒:顧客在提出客訴時,經常會發出令人難以理解的憤怒。身為第一線面對顧客的員工,突然被一個素昧平生的人咆哮又抱怨,任誰都會很驚訝,甚至被激怒,而無法用平常心去回答顧客問題,最終導致失去理智、事情愈演愈烈的狀況。

2.過往客訴造成的心理壓力:只要發生過一次無法順利處理客訴的不愉快經驗,往後就會比較難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明明我這麼認真處理客訴,為什麼顧客還是這麼生氣?」「要比大聲,我才不會輸給你(顧客)!」而造成惡性循環。

3.沒有明確的客訴解決方法:公司並未備妥標準化的處理方法,造成員工無所適從、處理不當,最後演變成「再度客訴」的結果。

4.顧客期待與企業提案的落差:顧客的要求與企業的提案無法達成共識,造成企業無法積極面對客訴。 發生客訴時,「迅速處理」「耐心傾聽」是最重要的關鍵字,但知易行難,通常在盛怒之下,根本無法做到這兩件看似簡單的事情。古谷治子提出了3個處理客訴的技巧:

1.明訂客訴處理流程和規則:例如,首先要向顧客道歉,接著立即調查原因,並且向對方傳達幾分鐘,最後由負責窗口告知顧客調查結果。這些處理方式都必須告知企業全員,讓他們徹底了解。


2.明訂員工與企業處理客訴的權限與行為規範:對企業而言,客訴是改善服務、強化企業體質的契機,因此,不論是企業或員工,都要對於客訴有更積極的思考,好讓第一線員工在面臨客訴時,能夠在被授權的前提之下儘速處理。

3.確保溝通管道暢通:有時候客訴發生時,即使員工想立即向上呈報或向主管請示,卻發生主管「人間蒸發」的失聯狀態。因此,身為主管必須提供「讓員工找得到」的連絡方式,以免部屬遍尋不著主管、錯失處理客訴的黃金時間。

(取材自《日經行銷報》。)

7個訣竅,培養自己成為「專家」

《經理人月刊》=文/黃又怡

在職場上,能夠自居是某個領域的專家,將足以確保你的個人競爭力。不過,成為專家可不是聰明人的專利,透過一些實用的指南、習慣和技巧,可以帶領你更貼近成功。以下是讓自己化身為「專業人士」的7個訣竅:

1.勤於吸收新知:找出在本業中永遠引領潮流的人,發揮自己拓展人脈的技巧,想辦法去結識他們、邀請他們共進午餐,或是出席他們的讀書會。你應該盡可能接觸業內的一切相關資訊,包括訂雜誌、買書、與傑出人士多聊聊等,日積月累之後,你就可以開始利用這些知識,串連出別人無法想到的事物。

2.勇敢提出蠢問題:提出的問題不同,得到的答案也會大不相同。「你不覺得把所有的MP3檔案儲存在像是隨身聽的裝置裡,很酷嗎?」由此產生了iPod。「大家都愛漢堡和薯條,為什麼不能讓他們更快享用到?」於是便產生了麥當勞和速食業。

3.了解自己天分所在:雖說勤能補拙,但是千萬不要因此就把所有心力都用來彌補你的弱項,而要鎖定自己的專長加以訓練。你應該採用80/20法則,將少數時間花在改進缺點上,真正的重點是強化優點。

4.隨時學習:所有的專家都是勤勉、持續的學習者,他們堅信學習愈多,才能獲得愈多。你的自我發展計畫只應該包括讀書、雜誌、參加學習性社團;上一兩堂進修課、和本業的領導人建立關係。


5.維持身心健康:再忙也不要忘記規畫運動和度假的時間,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和心靈,如此才會有足夠的精力去應付全天候的忙碌行程。

6.汲取不尋常的體驗:只了解本業和本國市場,已不足以在未來的世界裡競爭。有人問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說:「要讓自己在商場上更上一層樓,該做什麼事?」他回答:「學小提琴。」不同的經驗可以刺激不同的創意,去學習非主流的事物,到古怪的地方旅行,對於自己的舒適區以外的事物,要抱持著好奇心。

7.開發利基:成功的小型企業會仔細挑選自己有把握掌控的利基市場,個人也可以這麼做。不妨想想公司現階段在哪些方面的發展不甚理想,就專注在一個最少人注意的領域。

某位剛加入一家販售新式寵物食品公司的年輕人發現,影響公司營運的諸多問題之一是,高昂的運費侵蝕了利潤。由於公司並不太注意這件事,於是他就自己設法找出解決方案,打電話給優比速(UPS)和聯邦快遞(FedEx)等公司裡負責小型企業的業務主管。幾周後,他將詳盡的摘要報告寄給執行長,建議公司如何節省郵資,執行長大為欣喜,也讓這位年輕工作者在公司的前景看好。

(取材自《別自個兒用餐》,天下出版。)

泰總理下台危機 栽在愛做菜

* 2008-09-09
* 【梁東屏/曼谷八日電】

泰國反政府示威,到上個月升高到占領總理府,目的就是要逼迫現任總理下臺,但是薩瑪就是不為所動,甚至於擺明了不怕政變,宣布將要在本月二十六日出席聯合國大會。不過這兩天,薩瑪倒是真正面臨了下臺的危機,原因不是群眾示威,也非關政變,而是因為他太喜歡作菜。

宴客親自下廚 出訪考察菜市場

薩瑪從來就不掩飾他喜庖廚的事實,他在今年二月間登上總理寶座的第一天,一大堆泰國狗仔緊迫盯人跟著他跑,以為他會去拜會什麼人,結果三轉兩轉卻跟進了一處菜市場,薩瑪進到菜場,簡直跟回家一樣,東摸摸、西揀揀,買了一堆,菜販都跟他熟得像街坊般打招呼。

上任之後,一向對記者不假詞色的薩瑪,為了打好與媒體關係,特地邀請跑總理府的記者到家裡聚會,也是他穿著圍裙親自下廚料理;薩瑪上任後已出國訪問好幾次,正式訪問的空檔,薩瑪不看博物館,不去風景區,而是跑去菜市場考察;緬甸總理添盛將軍月前訪問泰國,薩瑪以家宴招待,當然又是他下廚。

上電視教烹飪 當總理照常主持

這麼愛作菜的薩瑪,上任之前就在電視台有個頗受歡迎、名為「嘗嘗看,再抱怨(Tasting And Complaining)教人烹飪的節目。這個節目其實早行之有年,即使薩瑪當上總理後,都還繼續主持播出。

結果問題來了。幾位參議員在今年五月間向憲法法庭提出檢舉,指稱薩瑪出任總理之後還主持烹飪節目,有利益衝突之嫌。

泰國在上次政變之後制訂了一部憲法,為了防止公職人員貪腐,其中有一條是公職人員不得在外兼職、受薪。薩瑪就是涉嫌違反這個條文被起訴。

涉嫌利益衝突 若判違憲鐵下台

薩瑪在八日親自出庭,辯稱主持烹飪節目的工作雖然有報酬,但是並非固定工作、固定薪資,而且他在出任總理時曾經請教過法律顧問,確定沒有違憲之後才繼續上電視。

不過辯解歸辯解,薩瑪究竟有無利益衝突,還得法院認定。憲法法庭已訂於九日宣判,如果判薩瑪確實違憲的話,不但他要下臺,他的整個內閣都要解散,黃衫軍日曬雨淋忙了一百多天都無法撼動薩瑪,只是因為太想當大廚,竟可決定薩瑪及整個內閣的命運。

對薩瑪言,好在憲法並未定罰則,也就是說,即使薩瑪被判下臺,他仍然可以通過國會選舉再上台。

這些詞,那些詞》專對

【聯合報╱張大春】 2008.09.09 03:39 am



圖/可樂王

依稀記得有一年外交人員特考,作文題目是「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這個題目出自《論語‧子路》,要是放在今天來考,外交部大概招不到一個人。「專對」,一個日常上的罕用詞;一個專業的境界。

跟外國人談判不是語言溝通順利與否就能完事的。談判者對於本國所應堅守的權益必須有極為深刻的理解,以及極為堅定的信念。

甲午戰爭之後,滿清對東洋的開放,勢有不得不加劇的迫切之感。每一次談判都令那些科舉出身的大老巨公們頭痛不已,因為他們不知道「在國際上,我們應該擁有多少人格?」當是時,對日開放蘇州租借區的談判就是一個例子。日本人要求在蘇州開設商埠,這是不得已的事,問題在於開放甚麼地段讓日本人經營──或者說盤據。當時,日方的談判代表叫珍田捨巳,珍田銜命來蘇,目的是要取蘇州閶門以外的地區開埠。

閶門,早在春秋時代吳王闔閭時就已經建了。當時的闔閭城規模之大,即使在後世言之,也是極為壯觀的一項工程。全城周長四十七里二百一十步又二尺,外廓六十八里六十步,內外共三城環環相套,城外的護城河就有五十到一百公尺深。城高兩丈八尺,厚一丈七尺,呈「亞」字形,共有水陸城門八座,北面是齊門、平門,東面是匠門、婁門,南面是盤門、蛇門,西面是閶門、胥門。日本人看上的閶門以外之地,是蘇州精華地區,百姓商家世居於此,屋宇櫛比鱗次;倘若要把這塊地方出讓給日方,光是搬遷,就要引發很深的民怨。在清廷大臣看來,寧可把蘇州城南邊盤門以外的地區劃歸日人為租借──畢竟當時的城南不那麼「膏腴繁華」,割之不疼也。

此時江南的大吏首屬兩江總督劉坤一,可是他奉詔入京覲見,一直沒有在任上,署理的張之洞正掌南洋大臣,得著巡撫趙舒翹的公文,咨請幹員來蘇與日人議約。張南皮可就傷腦筋了,他知道:江南儘管出文人、出學士,可就不出外交這個專業上的人才。左想右想之下,才有人向他推薦了一個人來──黃公度,是個詩人。

黃公度,名遵憲,廣東嘉應人,光緒二年中的舉,科場資歷僅止於此。但是此人文名大,而且有出任清廷駐日本、英國、美國使館參贊的「涉外」經歷。找上他,套句洋話來說:不外是把一個燙山芋扔出手,張南皮並沒有認真以為閶門、盤門有甚麼需要計較的。

珍田抵達蘇州之時,已經得知清廷的談判代表是黃遵憲,遂來到黃下榻的所在拜訪。黃遵憲給珍田吃了閉門羹,說:「住家所在不是談公事的地方,明天到巡撫衙門裡談罷。」第二天,珍田依約來到撫衙,約略寒暄數語,話入正題,珍田立刻表示:「我獲得敝國政府訓令,一定要取得閶門外的區域以為租借,絕對沒有遷就的道理;如果得不到閶門外地區,馬上下旗回國,不再開議。」這番話簡明扼要,而且顯然日方的情報十分準確──他們早就知道清方準備以盤門外地區作為談判籌碼了。所謂「下旗」,更是嚴厲的威脅,說白了就是不惜斷交的意思。

黃公度靜靜地聽著珍田的話,一副不置可否的神情,等對方把話說完了,才徐徐地說:「我們今天在此間應該先辦的第一件事是互換憑證,不換憑證,不能互相認定是外交人員──這是國際定例,絕對不要亂了套。我來蘇州之前,已經取得了我國南洋大臣的札諭,另外呢,此間巡撫也有委派我來和貴使談判的公文書,這兩班文件,稍後我都會拿給貴使過目。至於貴使既然方才說有訓令來談判,那麼貴使從貴國啟行時,自然也應該有貴政府的訓條了,何不先拿出來我們驗證驗證呢?」說完,就從懷裡掏出兩封信札,擱在桌上,一語不發,就等著珍田拿出憑證來了。

這一手實大出珍田之意外,吞吞吐吐了老半天,才囁嚅著說:「來時匆促,忘了帶訓條。您如果不相信,為什麼不打個電報給貴國駐我國的大使,向我國政府問詢,就可以確認了。」黃公度立刻應聲道:「這是何等大事?貴使怎麼可以忘記呢?您是外交人員,連這一點都不明白嗎?如果真的拿不出訓條來,您在此地就只有私人的資格,那麼租借地的事也就不是您所應該過問的了。如果依照我個人的看法,還是建議您馬上回國去領取訓條,再到這裡來開會。我在南京還有重要的差事,沒有時間同您再作無謂的周旋。這樣罷,我待一會兒就要上船啟程,是不是等您回來的時候,我再專程去迎接好了。」

珍田受到這麼兩次沮折,再也不敢像先前那麼意氣洋洋了。等到第二回與黃公度見面,非但姿態低了很多,連談判的條件也放寬了不少。最後竟以盤門訂議,且保全中國商民利益甚多。這一次談判甚至影響到杭州方面的議約,日方的交涉員也不得不以相當的條件讓了步。

不過黃公度是不是因此而獲得較重的賞識呢?

待覆命於趙舒翹之際,黃公度所得不過是「辛苦了、辛苦了」寥寥數語。趙還私下跟他的幕僚說:「我早就說過:洋人不是人類,不可以人道相待。你們總是說我的話太過分了,現在如何?諸君試想:那珍田剛來的時候,我和諸君苦口嘵音,以禮相待,他卻越發囂張桀驁。這黃某人來了,不知道說了些甚麼鬼話,他反而帖然就範,一句話也不敢爭執。說到這兒,話就不得不說回來了:像黃某這種人,萬一哪一天身居要津了,就算把全江蘇都拱手送人了,也是神不知、鬼不覺的事;這種人怎麼可以讓他得志呢?」幕客們聽到這種強詞奪理的歪論,只敢竊笑,哪裡敢同巡撫大人爭辯呢?

戊戌政變之後,黃公度本來有機會奉使日本,可是他人還羈留於上海,未及成行,就被某言官參了一本,差一點送掉性命──而趙舒翹在這一樁構陷的公案之中,使了不少小氣力!

黃遵憲,歷任舊金山、新加坡總領事,後又官居湖南長寶鹽法道,署理過一段時間的臬司(按察使)。他還參加過上海的「強學會」,和梁啟超一起主持過《時務報》,是一位對於社會參與極度熱中的詩人。他最了不起的成就還是在舊詩的創作和革新方面,與梁啟超、夏增佑、譚嗣同提出的「詩界革命」更有開「我手寫我口」的先河,所謂「詩須寫古人未有之物,未闢之境」,在當時更是相當新穎的意見。黃氏著有《人境廬詩草》、《日本國志》、《日本雜事詩》──觀其行事著作可知:敵對者的交流不一定要奉送領土,也可以往來得有風骨、有格調。

清末國局動盪,詩人的〈悲平壤〉、〈哀旅順〉、〈哭威海〉皆蒿目時艱,抒懷孤憤之作。〈台灣行〉寫抗日復及於降日,前半篇詩中有「成敗利鈍非所,人人效死誓死拒。萬眾一心誰敢侮?一聲拔劍起擊柱。今日之事無他語,有不從者手刃汝。堂堂藍旗立黃虎,傾城擁觀空巷舞。黃金斗大印繫組,直將總統呼巡撫」之句;但是台灣一旦歸降,下文仍不免沉痛熱諷:「一輪紅日當空高,千家白旗隨風飄。縉紳耆老相招邀,夾跪道旁俯折腰。紅纓竹冠盤錦條,青絲辮髮垂雲霄。跪捧銀盤茶與糕,綠沉之瓜紫葡萄。將軍遠來無乃勞?降民敬為將軍導……」

從此熱諷而反振逆推的結語恐怕讓今天的讀者都會為之驚心:「噫兮吁,悲呼哉,汝全台!昨何忠勇今何怯,萬事反覆隱轉睫。平時戰守無豫備,曰忠曰義何所恃?」

Monday, September 08, 2008

深夜,在故鄉的眠床

【聯合報╱履彊】

2008.09.08 03:02 am


在馬光大排汙穢的毒氣中,我忽然強烈的興起撰寫一本描繪政客臉譜小說的意念,不是嗎,從地方到中央,鄉村到都會,台灣似已成為貪汙與無能、虛矯而無情政客們的共和國……

半夜,突然驚醒,在故鄉的眠床。

覺得胸口刺痛,呼吸困難,一向康健的我,臨睡前才靜坐調息,拍打身上的經絡,這是我近年來除了瑜伽倒立的功課外,維護身心的法門,效果一向不差,怎麼忽然「半暝反症」,難道我的身體出了什麼毛病?

翻身坐起,猛一陣劇咳,刺鼻的惡臭從窗口潑入。

我立即醒覺,平日言語尚斯文的我,也不由得要出口成「髒」,又是那些「豬屎尿」汙水毒氣惹的禍。

於是,我關窗、啟門走出院子,月光皓潔,星空高遠,多麼美麗迷人的夜,又是多麼令人噁心欲嘔的氣味。院子裡的樟樹、迷迭香、薰衣草、玫瑰、茶花,彷彿已失去幽幽散發著的香氣,那株珍柏雖挺立如常,只是少了生氣,多了些許沉默。

沒錯,距家門三十公尺外的馬光大排水溝,此刻,正滾滾流淌出由上游的村莊,馬光、潮厝沿岸十多家豬舍,趁夜暗偷偷排放出來的豬屎尿毒廢水。

深夜,也是清晨,門外馬路已少有車行,四野只有稀微的紡織蟲與夜蟬的鳴叫聲。門邊一隻蟾蜍努力鼓著身子,用力吐著氣,牠似乎也在抗議著空氣裡的毒臭。我蹲下來看牠,內心有著同病相憐的悲哀和無奈。

儘管,鄉親和派出所的警察朋友們不時善意提醒我,不要在深夜出門,以免遭到不測。因為,莊下吸毒的盜賊們橫行,連水溝蓋都要偷,電纜也要剪去賣。而我家也在去年十月遭過小偷,被翻箱倒櫃,還上了報,雖然破案,但竊賊卻大言不慚的向法庭陳述,要求無罪判決。他說,自己當小偷的原因是因為不知道偷的是那個蘇某某,否則他不敢;其次是他雖然坐擁田宅,卻因體胖食量大,工作難找,縱使有頭路,待遇也低,因此,以行竊為業實在是因政府無能、景氣差所致。匪夷所思的狡辯,教人嘆息。而收押數日的竊賊,不久就被地方政客保釋回家,如今,聽說又重操舊業了。這是什麼時代啊!

不管如何,這是我的家,褒忠鄉是我出生的原鄉故里,我不會離棄,但是,我為何必須既要承受吸毒竊賊侵略門庭的威脅,又需呼吸著養豬戶無日無之的豬屎尿惡臭?我的家若不能給我的兒孫們在故鄉的眠床安心作夢,不能讓他們在庭院、田園自由呼吸,我如何要求他們和我一樣留戀故鄉?

夜露輕濕,我回到庭院。空氣中的惡臭有如阿摩尼亞般,我嘗試調息,阿Q的希望臭味輕些、淡些。

曾開玩笑向友好們宣告,退出政壇後的我,不再眷戀任何權位,因為我已當選自家院子的「院長」,看來,這「院長」之職似有被惡賊汙臭驅逐之虞啊!而在政壇也曾位居一方的我,竟對吸毒竊賊與排毒「大尾」地痞,那麼的束手無策,唉!政治之無力,莫過於此啊!

我嘆息,摀住口鼻,坐在樟樹下的石椅,內心湧起深沉的悲愁。

回到屋內,開燈,電話簿首頁就是環保署0800的報案投訴電話,還有縣環保局局長的手機號碼。但我知道,此時若向在環保局值班的替代役男打電話投訴,一定會被認為是「肖仔」。好夢正酣的環保局局長雖與我略有交情,若他半夜被我吵醒,可能還會比我更生氣。

「毒氣」一波一波,洶湧如浪,襲入胸口。我關閉所有窗子,將夏秋之交的南風全留給窗外的汙臭。

無法再度入睡,眼力漸差也不適合夜讀,於是,我打開電視,重播的政論節目,名嘴們又在大噴「洗錢愛台灣」、「貪汙禍台」、「賣台」等等的口水。我忽然一陣噁心,胃酸上喉,趕緊衝到廁所,大口吐出、漱口。曾幾何時,螢幕上的某幾位名嘴不也以「愛台灣」之名,天花亂墜的保扁,如今反過來口沫橫飛的批扁。

換到地方新聞台,縣長和一些官員們正夸言大談「農業首都」,到大陸出賣農產品以及如何照顧老人福利等等的理念和作為。「農業首都」華而不實的「臭彈」宣傳,所換來的是全台灣縣市名列前茅的水汙染、洗腎病患、肝炎等惡疾的高人口比例、吸毒人口以及電線遭剪、水溝蓋被偷的龐大數字啊!有些政客,即連競選時開出的老人免費公車支票也要「偷斤藏兩」,賴皮不付人家錢,還與業者大打官司,鬧得沸沸揚揚不休的「見笑」全國呢!

這真是一個「汙染首都」,一個敗德之鄉啊!

事實上,前後任縣長,都曾多次到我家裡做客訪談,有幾次都正好門外惡臭撲鼻,家人和我也不客氣的趁機告狀,縣太爺總是臉不紅氣不喘的當面致歉,並再三承諾會妥善處理。到今天,現任者又準備要競選連任,馬光大排的惡臭卻日甚一日,變本加厲。

唉!我嘆口氣,一條大排水的汙染,當然比不上養豬戶們的選票啊。聽說養豬戶有一個組織,除了可以在選舉時對候選人有所奉獻外,數以千計的選票,對任何候選人來說,都十分重要啊!

我知道,準備競選連任的縣長不會為了這條臭水溝,而在意已經不在政壇的我,以及大排沿岸附近居民的感受。當然,我也不會再相信政客的話與空頭支票了。

而環保局的人也不否認,「取締歸取締,偷排照偷排」的無力感,他們也都知道,豬舍的汙水處理設備,都是由政府出錢補貼設立,但養豬戶只在環保局檢查時,才會打開使用,平時,為了節省幾千塊的電費,豬屎尿汙水便利用夜晚,由暗管排入馬光大排,所以白天抓不到,晚上沒人取締,臭歸臭,倒楣的住戶似乎也只能自認倒楣,這又是什麼邏輯?

不過,令我難過的是,好心的朋友告訴我,有的縣政府官員已經不耐煩我屢次的投訴,甚至說起風涼話,「豬屎,就是雲林的氣味,聞不習慣,搬走啊!」

我關掉電視與燈,試圖讓自己在暗夜中沉澱下來,並再度拍打著自己肢體的經絡,以便讓身上氣血順暢些,我望著屋外的庭院,月色中似有一股腥臭的混濁,濛濛、黏黏的氤氛,公雞將啼,馬路上的車聲漸多,由各個豬舍接引向馬光大排的暗管,依然用力的喘吐出惡臭的豬屎尿汙水。

原本想多在家住幾天的我,緩緩起身,開始收拾行囊,準備天亮後就提前回到自己並不喜歡,充滿虛偽、狡詐、貪婪的大台北。

天色漸明,有些累,我又回到眠床,卻輾轉無法入睡,我告訴自己,我仍會經常返鄉,我不會離棄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但無法捍衛家園的我,將無法要求兒孫們常常回鄉,也難以讓他們分享我兒時的美好記憶,我不知如何告訴他們,馬光大排曾是左鄰右舍大人小孩共同「摸蛤仔兼洗褲」,以及飼鵝玩水釣青蛙爌番薯的好所在。

我更不能「臭彈」自己,曾與幾任總統、院長、部長、縣長等大官握過手、吃過飯,辯論國是,暢談愛台灣、維護台灣主體與國家安全啊,那麼不堪的、有如詐騙集團般的「政治」。

我再度從眠床起身,天色已亮,拂曉中,馬光大排的毒水像竊賊般,隱沒在黑青的水流中。

在馬光大排汙穢的毒氣中,我忽然強烈的興起撰寫一本描繪政客臉譜小說的意念。不是嗎,從地方到中央,鄉村到都會,台灣似已成為貪汙與無能、虛矯而無情政客們的共和國,而在汙穢敗德、竊賊橫行,養豬戶重度汙染習以為常的故鄉酸臭欲嘔的空氣中,構思這本小說的情節,或許能更傳神生動些,將來我的兒孫們讀到這本小說,應可以深刻體會我受到屈辱而憤怒的心情吧!

天声人语08年9月6日 威尼斯电影节

天声人语08年9月6日 威尼斯电影节


浏览:1752008-9-6 9:34:31 来自藤原周助:
先发了,欢迎拍砖
▼映画の故・黒澤明監督が「羅生門」のあとに作った映画の評判は、散々だった。「当分は冷や飯を食わされる」と覚悟を決め、憂さ晴らしに川へ釣りに出かけた。ところが、何かに引っかけて糸がぷつりと切れる

对于已故导演--黑泽明导演的《罗生们》,观众的评价并不高。他决定“(自己)暂时坐坐冷板凳”,因此为了解闷去河边钓鱼。但是,似乎拉住了什么的鱼线啪的一声断了。

▼仕掛けの予備はない。ついていない時はこんなものかと帰宅すると、奥さんが飛び出して来た。ベネチア国際映画祭で「羅生門」が最高賞を取ったと知らされる。自作が参加していることさえ知らなかったと、自伝につづっている

对于当时没带备用鱼线的他来说,这可真是“人一倒霉喝凉水都塞牙”。于是他只好回家了。刚进家门,夫人就大步跑了出来。直到那时他才知道《罗生门》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了大奖。他在自传中说,当时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作品参加了评选。

▼歳月は流れて、今年のベネチアにも「日本の風」が吹く。最高賞を競う部門に3作品が招かれた。北野武監督「アキレスと亀」、宮崎駿監督「崖(がけ)の上のポニョ」、押井守監督「スカイ・クロラ」である

时光流逝,今年威尼斯再度吹响了“日本风”,有力角逐最高奖项的候选作品中有三部都来自日本。这三部作品分别是北野武作品《阿基里斯与龟》,宮崎駿作品《悬崖上的金鱼公主》以及押井守作品《空中杀手》

▼宮崎、押井作品はいまや日本のお家芸のアニメ映画だ。わびしく釣り糸を垂れた黒澤と違い、3人とも現地入りして、自作のお披露目に会見にと忙しい。前評判は良いと伝わっている

宮崎駿,押井守是现在日本著名的动画导演。与在河边垂线钓鱼的黑泽明不同,这三位导演现在正在当地紧锣密鼓地为自己的作品召开各种见面会,忙得不可开交。据说这三部片子的前期评价都不错。

▼3本はどれも、監督の哲学や技量に裏打ちされた深い世界がある。しかし国内を見渡せば、そうした作品ばかりではない。いま作られる多くは、ベストセラー本や人気テレビドラマの映画化なのだという。海外での評価の一方、邦画全体の底は案外浅いのが実情らしい

这三部影片无论哪个,都有将导演的哲学与技术完美体现的深刻世界。但环顾一下国内电影市场,这样的作品并不多见。现在制作的电影大多数都是根据销售量第一的小说以及著名的电视剧改变而成。虽然国外得到好评同时也突出了一个事实--日本电影的根基太浅。

▼生前の黒澤も、邦画の商業主義に辛口の意見をしていた。そして晩年まで、「まだ映画が何かよく分かっていない」と口にした。映画人にとっては永遠の問いに違いない。きょうは没して10年の命日。そしてベネチアの賞はあす発表される。金獅子のゆくえを見守っていることだろう。

黑泽明生前曾经对日本电影的商业化提出了辛辣的意见。他直到晚年还经常说“我还不太清楚何为电影”。这无疑是对电影人来说永远的疑问。今天是他去世十周年纪念日,同时威尼斯电影节大奖的最终结果将会在明天揭晓。他也许在无形中守护着金狮的去向吧。

履彊的意外人生

【聯合報╱侯延卿】 2008.09.07 03:45 am



接任台聯黨主席是履彊人生中最大的意外。
陳文發/攝影
奧運在中國,這是2008的盛事,然而硝煙與血的氣息,卻在此時撒下天羅地網,一項恐怖攻擊行動癱瘓了整個北京的交通系統,選手村人心惶惶……

以上是履彊數年前的小說狂想,可惜一直太忙,沒有時間寫出來。現在時效已過,只好作罷。

「文學是不能脫離生活的,生活的面向有階段性。」履彊說,生活就像很多本書,有許多不同的章節。小時候的生活場域主要在家庭與學校,長大後,又多了外地求學、交友、工作、談戀愛、結婚生子等面向,而他從軍二十年的經驗,正是比一般文學人幸運一點也辛苦一點的地方。「幸運與辛苦其實是相等的。」他說,軍旅生涯接觸層面廣,來自大江南北各式各樣的人,新舊交替,有大陸來的老兵,也有台灣本土的阿兵哥,再加上當時的城鄉風貌與人口結構迥異於今日,都市的型態也與今天大不相同,所造成的衝擊自然印象鮮明。而當時在軍中所接觸的每一位老兵都是一個故事,「像一系列讀不完的書,有血有淚、國仇家恨、歷史包袱、個人的創痛、內在情感最深的哀怨,致使我寫出許多關於軍中的小說,當時我不只是旁觀者,也是實際上親身與他們共生死同呼吸的袍澤。」他們匍匐相依,相濡以汗,所以履彊能寫出身歷其境的深刻感受。

離開軍中之後,履彊進入學術界與媒體發展,後來又意外地與政治扯上關係。這些過程也很辛苦,不過心靈上的收穫卻很豐碩。「這便是我的廣義的閱讀。黨政軍文化界都接觸過,所以『閱歷』增加了。」這些閱歷,經過不斷地整理爬梳,都將累積為日後他寫作的題材。

人與土地之間的情感與關係,舉世皆同


履彊認為,文學人就像一塊海綿,即使學院訓練有限,而受過學院訓練的人又是少數,有受過專業寫作訓練的文字工作者更可能不到五分之一,但是無妨,因為社會是最大的學院,生活就是最好的學習。

文學的想像加上一點點實務上的可能性,就是履彊的創作祕訣。譬如台海問題全世界都關心,這不單是軍事問題,若用國際戰略的角度去看,亦是寫作的好題材!「我很早就把兩岸問題寫進小說了,過去改革開放的時候,大陸老兵返鄉衍生出的恩怨情仇;1960年代,越戰正在打,越南的美軍到台灣度假,在台灣所發生的愛情故事,造成現在台灣媒體曾經報導過的萬里尋親事件。這些都是可以變成小說的故事。但我會用比較高的角度去看歷史問題,歷史問題也可以轉化為小說、變成文學。」

一般而言,男女之間的情愛或城鄉變化是小說創作中最常見的題材,差別只在於不同的作者觀點自亦不同。履彊早期在《聯合報》得獎的作品〈楊桃樹〉,從表面上看,是一個關乎親情的小說,表達農村青年與都市媳婦之間價值觀的落差,忠實記錄台灣城鄉差距的切面,同時也傳達了農村的變化。一個農村青年到都市生活之後,他心中所產生的鄉愁,其實與許多老兵從大陸到台灣的心境有某種雷同,台灣的農村問題與大陸的農村問題,甚至全世界的農村問題,其實異曲同工,履彊在很多老兵身上看到台灣老農夫的性格,「人的本質是沒有省籍差異的,即使與俄國或歐洲國家的農夫相較,那種人與土地之間的情感與關係,舉世皆同。」直至今日,城鄉問題仍然存在,這或許便是〈楊桃樹〉會被收錄進國中課本,並在許多國家翻譯發表得到共鳴的原因。

每天打開副刊,必先看詩

履彊還有一篇作品〈榕〉也曾在《聯合報》得獎(編者按:1978年聯合報第三屆小說獎第三獎),屢次得獎讓他創作的動力更充沛,「但是得獎之後就是另一個階段的開始,如果一直沉緬在得獎的光榮裡,繼續寫同樣的東西,就無法突破與進步。」他說,「得獎還有一個影響,就是成名,彷彿正式拿到作家的身分證。」

不過,四十歲那年對他而言,似乎是一個分水嶺。四十歲之前,履彊得獎無數,譬如軍中文藝金像獎,好幾次都是他和蘇偉貞輪番領取第一與第二名。因為他本名蘇進強,許多人還誤以為他和蘇偉貞是S妹呢!但四十歲以後,他改當評審,不再參賽了──因為要把機會留給年輕人。

在四十歲之前,他大概每年都會至少出版一兩本書;但四十歲之後,工作忙得喘不過氣來,創作便大幅減少了。

然而,誠如履彊所言:「我寫故我在。」無論做任何事,最重要的是熱情,寫作亦是如此。雖然沒時間寫小說,但他寫社論沒停過。

他也喜歡寫詩……

「三十歲前我熱中寫詩!」

那為什麼後來寫的都是小說呢?

他不知是風趣還是坦率地說:「後來發現寫小說的稿費比較多!」

三十至四十歲間,是他小說創作最旺盛的時期,不過他對詩仍念念不忘,每天打開副刊必先看詩。

他也看許多年輕一輩優秀小說家的作品,某些人書寫的文類在散文與小說之間模糊曖昧,履彊覺得有趣,而且從前他也嘗試過,譬如他的〈少年軍人記事〉,就是以詩開場,接下來的情節則以抒情散文的筆法勾繪。

即便閱讀,也離不開寫。他提出自己的閱讀主張:閱讀有五個層次,第一層就是一般讀者用眼睛看文字;第二是把自己想像成劇中人,感同身受;第三則是進入作者的思維,思考作者為何要安排設定那些角色,又為何如此塑造那些角色;第四為評論家的層次,分析作品的優點及缺點,解剖其如何令人感動或為何讓人看不下去的因素;第五就到了創作者的層次,若覺得這個作品好就模仿練習,若覺得不好就改寫、顛覆,無論前者或後者,最後應發展出自己的成果。

所以他的閱讀不只用眼、用心,而是完全進入他的閱讀五層次,用行動閱讀。

至於閱讀素材,他書房裡最多的就是軍事與文學文化方面的書籍,本土、國際、古典、現代皆涉獵。在文學方面,他認為:「只要能感動人就算好!」結構與文字等技術層面都是次要的;尤其小說,「文本動人、故事說得精采」才稱得上好小說。

人生中最大的意外

2005年,履彊接任台聯黨主席的職務,他說這是他人生中最大的意外。但是他認為不應以政治立場去切割人際關係,只要是好人、值得交往,就可以成為朋友。「政治是一時的,包容的態度才能使人生無限寬闊。」

政治立場更與文學觀點無關,像余光中的許多文學觀點,他都認同。「文學有很多可能,政治也是。」他說,「文學使我比較柔軟,也讓我的政治思考不像一般人單純只用意識形態去看事情。如果其他政治人物也能多接觸文學,相信那種報復心、仇恨心就不會那麼強烈。」

那年他參拜靖國神社,遭受許多質疑。他說自己是個容易受感動的人,由於多位日據時代被徵兵去南洋當軍伕的家屬陳情,希望他去安慰那裡的亡靈,所以他就去了。他說,當時並沒有考慮太多,現在回想起來,此舉必然安慰到某些人,卻讓另一些人無法接受,他心中其實也過意不去,但政治便是如此,無法百分之百滿足所有的人。

但他相信自己能從政界全身而退,沒有遭人吐口水、指責趨炎附勢,至少證明他是一個能夠抗拒權力誘惑的人。

當年一心「反攻大陸」、勤練跆拳道、志在四方的男兒,自2007年擔任《台灣時報》社長,如今想的是如何把報社工作做好,期盼的是台灣能建立自己的經驗與價值、民生安樂、社會和諧、在國際發亮發光。

●履彊以〈楊桃樹〉獲1981年第六屆聯合報小說獎。當屆不分名次,履彊、丁亞民、潘貴昌、馬叔禮、張至璋五位一同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