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政府需要一次「建設性的破壞」
2009-08-20 中國時報 【本報訊】
一個中度颱風、一場大雨、一個半世紀僅見的水災,把馬劉政府的缺點沖刷暴露得一清二楚。馬總統沒有決斷力、抓不到方向、拘泥於法律形式細節、講話欠缺同理心,這些缺失難謂微小,但如果能找一位體恤民瘼、敏銳謹慎的行政院長,或許還能有所補救。無奈的是,行政院劉院長雖說精明幹練,卻與基層人民格格不入,甚至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優越感。這樣的形象風格在災變過後、人民亟需安撫慰恤之際,就容易形成了政府與人民之間巨大的鴻溝。
劉兆玄院長並不是沒有救災的經驗;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時任副院長的他就是前線總指揮官。但當時的指揮,多為資源支配與行政協調,對災民的慰問與互動總還有李登輝總統頂著;而當時黨政軍一體的政治結構,外界也不會對救災產生太多的抨擊。但是時隔十年,國內政治情勢丕變。八八水患劉兆玄院長必須在第一線面對為災民,也要遭逢各種多元勢力的挑戰,更要設法彌補馬總統失言失機的種種缺陷。這些,都不是威權時代的幹臣所能勝任;而在第一線撫慰民心的工作,更與他「自我感覺良好」的身段扞格難容。
許多人都說,馬英九總統所用之人,都有非常高的同質性。就馬、劉二人而言,他們之間的同質性就是「曲高和寡」。馬總統是哈佛大學法學博士,英文流利相貌俊挺;劉院長年輕得志,四十幾歲就擔任龍頭大學的校長,自此一帆風順。正因為他們學識高強,所以總能睥睨周遭,但久而久之就難免失去了親和力與同理心。
全世界每個國家都有或大或小的災難,而救災善後唯一的指導原則,就是謙遜自抑、貼近人民;永遠說自己做的不夠,永遠矢志要為災民做更多。二○○一年紐約世貿九一一災變,當時的市長朱里安尼幾乎有數周都只能每天睡兩、三小時,又哪有心情與空閒去理髮染髮?由於紐約市警察與消防有多人罹難,故紐約市府在災後全力營造的氣氛,就是市民一體、全市一家的向心力與凝聚力,根本不再去區分救災者與受災者。朱里安尼只是沒日沒夜地解決問題,歡喜做、甘願受,根本沒有「受氣」的感覺,又怎麼會自認為出氣筒?半年過後,朱里安尼的努力終究被美國人與紐約市民肯定;即使他以往政績平平、私生活紊亂,卻因九一一救災而成為紐約市有史以來少數膾炙人口的好市長,可見災害未必會傷害政治人物,端視其處理與因應而已。
馬總統是民選的,現在才上任十五個月,輕言異動當然是不切實際的妄論。但是誠如他日前記者會所言,九月間做內閣的調整,恐怕是必須要做的動作。現在的內閣在災民與人民的眼中,幾乎已經不具公信力;閣員只要端上檯面,恐怕就得面對噓聲與鄙視,遑論救災重建,更遑論其他經緯萬端的國政建設。一個得不到人民信任與尊敬的內閣,當然要改組更換,否則國家機器形同停擺,後果嚴重,不能兒戲視之。
有人將內閣改組比喻為「搶救英九大兵」,但我們卻不願意從如此消極面的角度去評論,而要從積極面的觀點去思考。馬劉二人個性太過重疊,無法發揮內部互補效果已如前述,而二人激怒人民,難以貼近外部基層也是事實。這樣的內外交迫,為台灣前途計,內閣做一定幅度的更換恐怕是不得不然的抉擇。過去一年中,輿論對於行政院各部會施政的埋怨不知凡幾,現在以水災為由做大規模的調整,也算是順應輿情的自然因應。
更換內閣當然是有社會成本的,但若不做此適度的內閣破壞,後續國家建設恐怕難以啟動。如果從這個角度切入,那麼內閣撤換就只是「建設性的破壞」,也是替台灣做功德。該發生的,就讓它發生吧!馬總統既訂下了九月這個時間,我們就期待它能夠順利地、優雅地完成。那樣,多少還留給台灣人民一個不差的回憶。
一個中度颱風、一場大雨、一個半世紀僅見的水災,把馬劉政府的缺點沖刷暴露得一清二楚。馬總統沒有決斷力、抓不到方向、拘泥於法律形式細節、講話欠缺同理心,這些缺失難謂微小,但如果能找一位體恤民瘼、敏銳謹慎的行政院長,或許還能有所補救。無奈的是,行政院劉院長雖說精明幹練,卻與基層人民格格不入,甚至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優越感。這樣的形象風格在災變過後、人民亟需安撫慰恤之際,就容易形成了政府與人民之間巨大的鴻溝。
劉兆玄院長並不是沒有救災的經驗;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時任副院長的他就是前線總指揮官。但當時的指揮,多為資源支配與行政協調,對災民的慰問與互動總還有李登輝總統頂著;而當時黨政軍一體的政治結構,外界也不會對救災產生太多的抨擊。但是時隔十年,國內政治情勢丕變。八八水患劉兆玄院長必須在第一線面對為災民,也要遭逢各種多元勢力的挑戰,更要設法彌補馬總統失言失機的種種缺陷。這些,都不是威權時代的幹臣所能勝任;而在第一線撫慰民心的工作,更與他「自我感覺良好」的身段扞格難容。
許多人都說,馬英九總統所用之人,都有非常高的同質性。就馬、劉二人而言,他們之間的同質性就是「曲高和寡」。馬總統是哈佛大學法學博士,英文流利相貌俊挺;劉院長年輕得志,四十幾歲就擔任龍頭大學的校長,自此一帆風順。正因為他們學識高強,所以總能睥睨周遭,但久而久之就難免失去了親和力與同理心。
全世界每個國家都有或大或小的災難,而救災善後唯一的指導原則,就是謙遜自抑、貼近人民;永遠說自己做的不夠,永遠矢志要為災民做更多。二○○一年紐約世貿九一一災變,當時的市長朱里安尼幾乎有數周都只能每天睡兩、三小時,又哪有心情與空閒去理髮染髮?由於紐約市警察與消防有多人罹難,故紐約市府在災後全力營造的氣氛,就是市民一體、全市一家的向心力與凝聚力,根本不再去區分救災者與受災者。朱里安尼只是沒日沒夜地解決問題,歡喜做、甘願受,根本沒有「受氣」的感覺,又怎麼會自認為出氣筒?半年過後,朱里安尼的努力終究被美國人與紐約市民肯定;即使他以往政績平平、私生活紊亂,卻因九一一救災而成為紐約市有史以來少數膾炙人口的好市長,可見災害未必會傷害政治人物,端視其處理與因應而已。
馬總統是民選的,現在才上任十五個月,輕言異動當然是不切實際的妄論。但是誠如他日前記者會所言,九月間做內閣的調整,恐怕是必須要做的動作。現在的內閣在災民與人民的眼中,幾乎已經不具公信力;閣員只要端上檯面,恐怕就得面對噓聲與鄙視,遑論救災重建,更遑論其他經緯萬端的國政建設。一個得不到人民信任與尊敬的內閣,當然要改組更換,否則國家機器形同停擺,後果嚴重,不能兒戲視之。
有人將內閣改組比喻為「搶救英九大兵」,但我們卻不願意從如此消極面的角度去評論,而要從積極面的觀點去思考。馬劉二人個性太過重疊,無法發揮內部互補效果已如前述,而二人激怒人民,難以貼近外部基層也是事實。這樣的內外交迫,為台灣前途計,內閣做一定幅度的更換恐怕是不得不然的抉擇。過去一年中,輿論對於行政院各部會施政的埋怨不知凡幾,現在以水災為由做大規模的調整,也算是順應輿情的自然因應。
更換內閣當然是有社會成本的,但若不做此適度的內閣破壞,後續國家建設恐怕難以啟動。如果從這個角度切入,那麼內閣撤換就只是「建設性的破壞」,也是替台灣做功德。該發生的,就讓它發生吧!馬總統既訂下了九月這個時間,我們就期待它能夠順利地、優雅地完成。那樣,多少還留給台灣人民一個不差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