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15, 2009

米兰昆德拉名言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我把缺乏经验看作是人类生存处境的性质之一。人生下来就这么一次,人永远无法带着前世生活的经验重新开始另一种生活。人走出儿童时代时,不知青年时代是什么样子,结婚时不知结了婚是什么样子,甚至步入老年时,也还不知道往哪里走:老人是对老年一无所知的孩子。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大地是缺乏经验的世界。


经历一次,就等于什么也没有


她的一生就是在电话亭里,在没有连线没有尽头的电话筒前的漫长等待


喜欢到处指责别人的人往往有着比中指略长的食指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一切罪恶在事先已被原谅,一切也就卑鄙地许可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序言

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
形,“平凡”一时间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但是,我们却在不经意间遗漏了
另外一种恐惧——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
神。——《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真的英雄,其实不问出处。从现在起,我开始谨慎地选择我的生活,我不再轻
易让自己迷失在各种诱惑里。我心中已经听到来自远方的呼唤,再不需要回过
头去关心身后的种种是非与议论。我已无暇顾及过去,我要向前走。 ——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为什么上帝看到思考的人会笑?那是因为人在思考,却又抓不住真理。
因为人越思考,一个人的思想就越跟另一个人的思想相隔万里。——《小说的艺术》

来,让我们穿上最美丽的衣服走在街头,爽朗地高声大笑,让所有人的目光注
视着我们,让我们真的叫他们忌妒。来,让我们轰轰烈烈地经历一次爱情,甜
蜜热切地在绿草地上拥抱,让我们的手指互相缠绕心灵互相抚慰,让我们真的
叫他们忌妒。——《生活在别处》

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
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认》

我们无法忘记战争中孩子那双纯洁的眼睛。她静静地面对着空中掠过射出的子
弹的战机,面对着远处精确制导炸弹呼啸着划过城市的夜空,面对着坦克车的
炮火摧毁了她父母兄弟的家园,面对着四散奔逃的人们在血泊中喘息与哀鸣
…… ——《为了告别的聚会》

新的寫作計劃

最近有一個新的寫作計劃 關於靈魂 跟 人.

心靈plus》知進退‧瞭生死

【聯合報╱本來】 2009.05.15 04:14 am


雖然主修歷史,在求學期間,卻陰錯陽差沒有修到老祖宗的最早智慧《易經》這門課!

驀然回首,學業荒廢已三十年,紅塵滾滾也是三十年!近日因緣際會,開始從六十四卦基本功學習起,然而,因為人生已經過事業的高峰潮落、人際的悲歡離合、心境的迭次轉折,上起課來,同修們對層層疊疊的象、彖、辭說,變爻、錯卦、內卦、外卦……千變萬化、縱向橫向、廣度深度,還昏頭轉向之際,自己竟不驚慌,也不覺得深奧,每每只感心有戚戚!嘆佩先聖先賢洞察天地人世,恨不早有所探觸,枉走許多岔路!

日前再參加《易經》「萃社」讀書會,導讀學長事業有成,併修《易經》、佛經已超過二十年,直指《易經》對其人生最大助益在「知進退」,另一位同修學長則呼應,修練佛經在讓俗人「瞭生死」;就在這麼一個初春料峭的寒夜,「知進退,瞭生死」六個字,點醒了迷惑的眾生,清明了我混沌的一生。

Wednesday, May 13, 2009

全球設計名家漢字海報邀請展

全球設計名家漢字海報邀請展
Global Invitational Poster Exhibi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 Design
2009.05.09─05.31

因應全球當前的「華文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與學學文創志業合作,
舉辦「全球設計名家漢字海報邀請展」。

特別邀請中國、香港、澳門、日本、韓國與台灣等國際設計名家展出漢字設計作品,
如中國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呂勝中之意匠文字版畫作品、
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徐冰之裝置天書、
日本東京字體指導協會會長淺葉克己之漢字字體設計、
香港知名設計師靳埭強之華文漢字設計等,
期待透過此次華文漢字文化圈中名家的作品,
能帶動起臺灣成為漢字設計國際合作平臺之契機。

邀請您一同迎接漢字設計的風潮

地點
學學大樓三樓 Xue Xue Gallery學學文創展坊

展期 2009.05.09─05.31

主持人
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系主任及所長/林磐聳

與談人
香港/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靳埭強
韓國/韓國成均館大學校藝術學部教授/白金男
日本/東京字體設計協會會長/淺葉克己

指導單位
文建會、行政院大陸委員會

主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北京中央美院

承辦單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化創藝產學中心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視覺設計學系

協辦單位
臺南科技大學、北京中央美院設計學院、學學文創志業

Tiffany Ring

Tiffany Ring

蔣氏新傳哈佛出版蔣介石終究贏了毛澤東

2009-05-13【劉屏/華盛頓十二日電】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研究員陶涵最新出版的《蔣介石傳》,從全面的觀點著眼,對蔣介石給予了不少正面的歷史評價,迥異於過去西方及中國大陸的描述。陶涵認為,退守台灣,讓蔣終於有機會建設台灣,並為中國指出了現代化的方向。(本報資料照片)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心研究員陶涵最新出版的《蔣介石傳》,從全面的觀點著眼,對蔣介石給予了不少正面的歷史評價,迥異於過去西方及中國大陸的描述。他認為,蔣介石為台灣的現代化奠定了基礎,甚至今天中國大陸的走向,是蔣介石主張的方向,不是毛澤東的。
陶涵說,他本來和大多數的西方人一樣,對蔣充滿負面觀感,諸如縱容貪腐、專制獨裁、丟掉大陸等等,大概唯一的正面觀感是蔣本人很清廉。但是基於自己是「溫和的自由派、外交政策的務實派」,陶涵以開放的心態寫《蔣介石傳》。台灣、大陸、日、美、俄等國陸續有大量資料解禁,尤其是蔣的日記公開,使大家有機會更全面的瞭解、評價蔣。

陶涵:大陸今天走向 是蔣的方向

陶涵認為,蔣是高度爭議性人物,處於列強欺凌、軍閥割據的時代,社會正處於新舊交替,經濟上則民不聊生。但是蔣「支持婦女權益、愛國、痛恨帝國主義,儘管他有好幾個孫輩有外國血統」。又說,蔣缺乏魅力,不受同儕所喜,但有決心、勇氣,且清廉,故廣受歡迎」。此外,蔣「缺乏幽默感,脾氣壞,但很容易笑,且從日記看出他是虔誠的基督徒」。

陶涵說,蔣知道自己很多舉措不當,也從來沒有為自己的專制鎮壓找藉口,他為某些作法感到痛心,顯示蔣不是冷酷無情之人,所以毛說蔣真誠、正直。

這本書敘述了歷史事件真相。例如南京大屠殺。書中說,南京保衛戰,「國軍將士殉國者達七萬人」;日本占領後,三個月內,平民遭屠殺者達卅萬,包括活埋、剖腹、姦殺等慘無人道之舉。

蔣:若我至死獨裁 不過與草木同朽

又如抗戰是誰打的。書中說,中國軍隊戰死三百萬人以上,還有至少一百萬死於營養不良或疫症,「百分之九十都是蔣的部隊」。至於共產黨,書中說,「毛告訴自己人,要掌握機會搞武裝鬥爭,以壯大自己」。

陶涵認為,退守台灣,讓蔣終於有機會建設國家,「在社會、經濟等方面,為台灣的現代化奠定了基礎」。

他說,蔣如果地下有知,會為台灣今天的成功而欣慰,會為大陸的巨變而驚訝,也會為大陸的貪腐「比當年國民黨在大陸時還嚴重」而痛心。然而蔣最大的感觸,恐怕是中共政權不再高舉「階級鬥爭」、「世界革命」,而是像胡錦濤主張的孔子思想、和諧社會。

有一段話,過去似未曾公開,見諸二戰時的中國戰區參謀長魏德邁將軍本人所述。謂蔣曾告訴魏,「如果我至死還是獨裁者,不過與其他獨裁者一樣與草木同朽;可是如果我成功的為民主政府建立真正穩固的根基,我會永遠活在每個中國人的家庭中」。

Tuesday, May 12, 2009

拒絕當名牌的書包大王

2009.05.07 【編輯部】


The King of Bookbags
去過日本京都的遊客都知道,必買的回鄉伴手禮,首推東山區知恩院附近的百年老店「一澤」或「一澤信三郎」帆布包,他們的包包不但做工精細、色澤溫潤,且帶有質樸的設計感,更讓許多走在流行尖端的青年男女也愛不釋手。 Pretty much anyone who’s been to Kyoto knows to pick up some Shinzaburo canvas bags as gifts. Lovingly hand-crafted in Kyoto’s Higashiyama District, not far from the famed Chion-in Temple, the bags feature attractive colors and a simplicity of design that have made them a runaway favorite with style-conscious young trendsetters. 在台灣,也有一家以製作帆布包出名的老店──高雄市鹽埕區的「書包大王」。這裡的帆布書包,做工和品質都不輸給京都的「一澤帆布」,但價格卻不到它的1/10;更重要的是,它還承載著橫跨數個世代台灣學生的共同記憶,是許多人年輕歲月最青澀也最美好的一頁。 Taiwan, for its part, is home to The King of Bookbags, a well-known maker of canvas bags that’s been doing brisk business for decades in the Yancheng District of Kaohsiung City. Their canvas bookbags are every bit a match for the workmanship and quality of a Shinzaburo bag, yet sell at less than one-tenth the price. Even more importantly, for many generations in Taiwan the bookbags from The King are inalterably linked with fond memories from their schooldays. 什麼樣的包包可以得到林懷民、蔣勳、馮光遠、林正盛、黃韻玲、馬景濤等台灣眾多藝文界人士的一致推薦?那不是什麼LV、Coach等知名國際名牌,而是位處港都高雄一家安安靜靜的小店──「書包大王」。 What kind of bag would become a favorite with such Taiwanese cultural luminaries as Lin Hwai-min, Chiang Hsun, Feng Guangyuan, Lin Cheng-sheng, Kay Huang, and Steve Ma? No, it wouldn’t be Louis Vuitton, Coach, or any of the other big-name international brands; it’s The King of Bookbags, a small, low-profile firm in the port city of Kaohsiung. 目前就讀英國倫敦大學Goldsmiths學院文化研究博士班的張世倫,從大學時期就是書包大王的愛用者。他喜歡書包大王的造型簡約素潔,回歸質樸原真,毫不花俏張狂,又具備基本的功能性,裝書或放相機都很方便。 Chang Shih-lun, a doctoral candidate in Cultural Studies at 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 has been a big fan of The King since his undergraduate days. He likes the simple elegance of The King’s products, which combine an unadorned look with rugged utility. From books to cameras, there is very little that doesn’t travel well in one of these finely crafted bags.
從教職開始的書包因緣Teacher gets a new groove
初與書包大王第二代老闆林芳洲接觸,會覺得他有些冷淡,現年54歲的他為人低調,從不接受媒體採訪,即使這次破例,仍然堅持「拍照不露臉」。 When I first meet Lin Fang-jhou, second-generation proprietor of The King, he strikes me as a bit aloof. Reserved in demeanor, the 54-year-old Lin never accepts interviews, and though he has made an exception this once, he refuses to allow any photograph with his face in it. 然而一番懇談後,他察覺了記者的南部口音,忍不住問起:「妳『細漢』佇高雄,沒揹過我們的『冊包』?阿,一定是太小就搬到台北去,不過妳爸爸絕對聽過⋯⋯」人不親土親,面對返鄉子弟,林芳洲漸漸泛起南部人的熱情,話匣子也跟著打開了。 But he soon notes my southern accent and asks, “So you lived in Kaohsiung as a kid? Didn’t you have one of our bookbags? Oh, wait, I guess you must have moved up to Taipei before you were old enough for one. But I’m absolutely sure your dad must be familiar with them....” There’s nothing like having a shared hometown to break the ice, as the saying goes. Once Lin realizes I have southern roots, he becomes chatty. 書包大王是林芳洲的父親林添岸所創立。他在日治時期是國小老師,當時經濟條件較差的台灣囡仔,只能用簡單的布巾包書,但同齡的日本學生卻帶著方正筆挺的日製帆布書包,「內地人」和「本島人」懸殊的貧富差距,令他頗為感慨。 The King of Bookbags was established by Lin Fang-jhou’s father, Lin Tian-an, who had originally been an elementary-school teacher during the Japanese ruling period. In those days, the families of local Taiwanese schoolkids were generally not so well off, so they just wrapped their school books in cloth, while their Japanese counterparts carried their books to school in smartly designed canvas bags made in Japan. Observing the economic gap between the locals and the Japanese students, the schoolteacher could only sigh. 光復後不久,由於不適應國民政府推行的國語文化,林添岸選擇從教職退休,與作裁縫的妻子改行轉做書包生意,也兼賣彈匣袋、防毒面具、車篷等軍需用品;起初店開在故鄉台南,直至1959年才遷到小型加工廠逐漸密集起來的高雄市區。 Then Taiwan was recovered from the Japanese and a new government required the use of Mandarin in the schools. That was a tall order for Lin Tian-an, who soon chose to retire from his teaching post and start up a business with his seamstress wife making bookbags and other items, such as ammunition bags, gas masks, and tarp tops for vehicles. The couple originally set up shop in Tainan, where they were from, but moved in 1959 to Kaohsiung City, home to a growing concentration of small processing firms.
勞力密集的純手工書包Hand-made bookbags
由於長年受日本統治,光復後台灣學生仍然沿用日系的方型帆布書包,其上則簡單印著「雄中」、「雄女」、「建國中學」、「北一女」等校名或校徽。 After half a century of Japanese rule, students in Taiwan were accustomed to using Japanese-style square canvas bookbags printed with the name of their school, and perhaps the school’s emblem. 深受日本教育影響的林老先生,改行做書包後也堅持要有不輸給日本人的品質,因此「書包大王」所生產的書包,一律精選由台灣本地布商生產的緊實帆布,材質更是堅持百分百純棉。 「純棉帆布不僅觸感較好,揹久了皮膚也不會過敏。」林芳洲指出,坊間書包多半用「一碼重8-10盎斯」的帆布,但書包大王所用的帆布因密度高,每碼則重達12盎斯,雖然成本較高,但卻耐磨、耐重,也可讓布與銅扣之間的咬合度更為緊密,即使用久了銅扣也不易鬆脫。 Lin Tian-an was determined that his bookbags should be every bit as good as those made by the Japanese. He used sturdy, domestically produced canvas made of 100% cotton. That’s because “pure cotton canvas feels better to the touch, and doesn’t irritate the skin even after you’ve been carrying it around for a long time.” Lin Fang-jhou points out that most bookbags are made from eight- to 10-ounce canvas, but bookbags from The King are heavier at 12 ounces per yard. It’s more expensive, but more wear-resistant and less affected by a heavy load of books, and buckles don’t pull loose from the thicker fabric after the bags have been used for a while. 布料較厚,染色自然也相當耗工,它們的帆布不是只染表面,而是整塊布料浸在染料中染;染好後再丟進100℃的滾水測試,以確保書包洗過後也不會褪色。純棉的布又很會「吃料」,因此光是染料就佔了書包成本的1/3。 Dyeing the thick canvas is a very laborious process. At The King, the fabric is dyed not just on the surface, but is thoroughly soaked in the dye and then thrown in boiling water to make sure it is colorfast. All-cotton fabric soaks up a lot of dye, which accounts for fully one-third the cost of each bookbag. 「雖然純棉帆布很難做到完全防水,但由於我們所用的帆布織法較為緊密,也可提高它的防水效果;就算不小心淋大雨而弄溼,晾乾後仍然一樣好用,」林芳洲相當有自信地說。 Lin Fang-jhou proclaims with confidence, “It’s not easy to make all-cotton canvas completely waterproof, but the canvas we use features a very tight weave, which does make it highly water-resistant. If you get caught in a downpour, all you have to do is set it out to dry and it’s good as new.” 造型簡單的方型書包,車縫可是一點也不馬虎,這也是「書包大王」產品耐用的關鍵。例如在布與布的接合處,除了會在正面先車一條外,反折過來至少還會再加車兩條,就算長久使用,縫線也不致鬆脫掉落。 The King’s square bookbags may be plain and unadorned, but there’s no cutting corners with the stitching. This is a key to their longevity. Wherever two pieces of fabric are joined, in addition to a single pass on the front face, The King also makes at least two passes on the reverse. The seams on a bookbag from The King simply don’t tear loose, no matter how long the bag has been in use. 林芳洲指出,純手工製作的帆布書包,是極為勞力密集的工作,在過去那個只有腳踏裁縫車的年代,一個技巧純熟的師傅,一天最多也只能製作20個書包。 According to Lin, producing a completely hand-made bookbag is an extremely labor-intensive process. Back in the days when all the sewing machines were treadle-operated, a highly skilled craftsman could turn out no more than 20 bags per day. 即使是已有電動裁縫車的今天,也很難轉為自動化生產,產能至多也僅可提升到每人每天30個左右。目前在店中的10名老師傅,都是工作超過30年的資深「職人」,每天最多生產200個書包,訂單已排到一個月後。 Even with today’s electric sewing machines, automation remains difficult, and a single worker can still complete at best some 30 bags a day. All 10 of the veteran craftspersons now working for The King have been at their jobs for over 30 years, yet together they make a maximum of 200 bags each day, and orders are backlogged for a month.
從南部紅遍全台灣Islandwide popularity
強調用料及做工紮實的書包大王,在物資相對匱乏的民國50年代,每個50元的售價,比坊間帆布書包約25元的單價貴上一倍,對一般人來說是奢侈品,通常是經濟條件較佳的家庭,或孩子爭氣地考上雄中、雄女等第一志願,家長才會硬著頭皮買給小孩,因此「書包大王」也在無形間和「優等生」劃上等號。 Despite the straitened economic circumstances of the 1960s, the sturdy bookbags of The King sold for NT$50 each, twice the price of other brands. A luxury item, they were mostly purchased by relatively well-off families, or as a reward for kids who tested into a prestigious high school. Over time, The King came to be associated with scholastic achievement. 由於售價昂貴,擁有書包大王的學生,多半相當「惜物」,一個書包「兄終弟及」的情形所在多有,甚至考上大學到台北唸書還帶著去,書包大王的名氣就這樣由南至北,逐漸傳開來。 And because of the high price, students treated bookbags from The King with extra special care. Indeed, the bags were often passed down from sibling to sibling, and some students kept using them after heading up to universities in Taipei. That’s how the fame of The King spread north. 1989年,一群即將從師大附中畢業的學生,興起了製作「紀念書包」的念頭,為了與上課用的書包作區隔,他們找上了書包大王,特製一款黑色、無扣,其上印著「附中人」的書包,沒想到大受好評,也引起一股「紀念書包」熱潮,迄今不衰。 In 1989, a group of third-year students at the Affiliated Senior High School of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decided to have some commemorative bookbags made to celebrate their upcoming graduation. They turned to The King to supply them. The bags were straight black, with no buckles, and printed with a three-character phrase identifying the owner as a “graduate of the Affiliated.” The bags were a huge hit, and inspired a “commemorative bookbag” tradition that continues strong today. 「很多日治時期就留下來的老學校,都有傳統的『紅樓』建築,而高中生最喜歡從『紅樓』作文章,像雄中、建中的學生,都自稱『紅樓才子』,光是印有『紅樓』的書包,我們都不知道做過多少個,」林芳洲回憶說。 “A lot of the schools that date back to the Japanese ruling period have buildings on campus constructed in the red brick style of that era, and high-school students see them as a school symbol,” explains Lin. “Students from Kaohsiung Senior High and Jianguo High in Taipei, for example, have adopted the moniker of ‘scholars of the old red hall’ for themselves, and there’s no telling for sure how many schools have an image of a red brick building printed on their bookbags.”
沒有銅臭味的老闆Not trying to get rich
「紀念書包」口耳相傳的效果驚人,這種素樸、環保、沒有花俏裝飾、又帶著濃濃書卷氣的純棉帆布書包,不但實用,也讓人彷彿重回清湯掛麵的清純年代。 The popularity of commemorative bookbags spread like wildfire by word of mouth. The simply colore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plainly designed cotton bookbags, with their unmistakable “schooldays” air, are reminiscent to adults of an earlier time in their lives. 短短幾年內,書包大王已成為學術界、藝文界與攝影界中最具「文氣」的象徵。包括鳥會、扶輪社、婦女、環保、藝文、宗教團體等活動,甚至研討會的贈品、政黨競選的宣傳,都會找來他們的產品加持。書包大王的書包,也從此走出校園,逐漸成為「大人」的書包,至今約7成是賣給成年人的。 In just a few short years, The King of Bookbags has come to be known among educators, cultural elites, and photographers alike as a symbol of education and refinement. Birdwatching clubs, rotary clubs, women’s groups, environmental activists, cultural groups,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and even highbrow academic conferences and political campaigns like to give out bookbags from The King at their activities. The King has thus moved off of school campuses and gradually acquired standing in the adult world, as well, to the point where 70% of users today are in fact adults. 號稱台灣最有氣質的誠品書店,十多年前也看上書包大王的極簡設計,開始在書店的一角賣起各色素面書包,頗受許多北部「知青」好評。 不過同款書包,誠品一個要賣500元,但書包大王本店卻僅要350元,高出近4成的價差,讓林芳洲賣得很不心安,因此即使每年誠品都「買斷」數千個書包在店內轉賣,他還是在去年結束了雙方長達10年的合作關係。 Eslite Books, arguably the classiest of Taiwan’s bookstore chains, zeroed in over a decade ago on the elegant simplicity of The King, and began selling the bags in its stores. The product proved very popular with Eslite’s highly educated clientele. But the very same bookbags that The King sold for NT$350 carried a price tag of NT$500 at Eslite. The markup of close to 40% made Lin Fang-jhou uncomfortable, so after a 10-year run during which Eslite bought thousands of bags per year, Lin terminated the consignment sales last year. 林芳洲指出,或許是父親教職出身的影響,他們並沒有生意人「一心以賺錢為重」的拚勁,反倒比較像公教人員「日子過得去就好」的務實心態。 Lin explains that making a lot of money has never been a big motivation for his family, and surmises that it may be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his father as a former schoolteacher. The Lin family have the steady-as-she-goes mentality of civil servants, and are happy just to have enough to live comfortably. 所以儘管「書包大王」4個字已經成為台灣本土精神的某種象徵,但林芳洲並無意把自己塑造成「文化品牌」,他的店鋪一如尋常賣各種包包的百貨行,除了自家產品,還有雙肩揹的小學生書包、行李袋、行李箱等其他品牌的商品,招牌書包多年來也仍維持原價,並不因為名氣響亮就灌入「附加價值」;或許也正因為如此,他才無法接受誠品抬高售價的作法。 不過這個號稱自己只是「隨便賣賣」的老闆,對於書包品質的堅持卻絲毫不曾馬虎。 Even though “The King of Bookbags” brand has become a symbol of the best in homegrown traditions, Lin nevertheless has no wish to define The King as a “cultural brand.” His store still sells all sorts of other bookbag-related products. In addition to those made by The King, there are ones from other makers, such as bookbags for elementary school kids (with double straps for carrying like a backpack), duffel bags, and suitcases. The King has not jacked up prices to capitalize on the brand name’s cachet. And that is perhaps why Lin couldn’t go on letting Eslite sell at a marked-up price. Lin may claim that he’s “just trying to move a few goods,” but he’s always been a stickler for quality.
實用帶來人氣 Real value wins popularity
林芳洲表示,早年書包大王的口碑之一來自:「可以永久提供維修服務」;而25年前他接手之後,只改了一件事,就是希望能提供「不需要維修的產品」。 One source of The King’s good reputation, he explains, is that “the company started off by offering free repair service in perpetuity.” The only thing he’s changed in 25 years since taking over the business is to strive for a product that “never needs repairing.” 因此他將最易因載重而脫線斷裂的帆布背帶,改為與降落傘安全帶同級的尼龍帶;銜接背帶的扣環,也從較軟的銅環,換成堅硬不變形的塑鋼材質,即使長期承重上百公斤也不會損壞。「光是一條帶子成本就要幾十元!」 That’s why the same grade of nylon seen in parachute harnesses is what he now uses for the shoulder strap, the one part of the bookbag most likely to fail. And for the grommets in the shoulder strap, he has switched from copper, which is relatively soft, to hard engineering plastics such as Delrin, which retain their shape and hold up nicely under loads of over 100 kilograms. “Our cost for a single shoulder strap runs to tens of NT dollars.” 改良後的帆布書包,獲得新舊顧客的一致好評,書包大王的人氣也越來越旺,甚至還從台灣紅到對岸去,許多香港、大陸觀光客會帶著當地出版的報導及旅遊指南,千里迢迢遠赴高雄來指定買這款「最具台味」的伴手禮。 The upgrade has gone over extremely well with customers, and bookbags from The King just keep gett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The firm’s fame has even hopped the Taiwan Strait, apparently, for tourists from Hong Kong and mainland China now show up in Kaohsiung with guidebooks in hand, hunting specifically for this “typically Taiwanese” gift item to take back home. 有人會以「懷舊風」來解釋帆布書包的流行,林芳洲卻認為,「懷舊」只是一部分的原因,重點還是「產品牢固實用」,那才是書包歷久不衰的關鍵。 Some attribute The King’s popularity to nostalgia, but Lin says there is more to it than that: more important to the bags’ long-lasting success is the fact that they are well made and very useful. 「即使今年景氣不佳,我們的生意也不受影響;幾年前潭美颱風來襲、高雄淹大水那天,都還有人來店要買書包,如果只是單純的『懷舊』,是不會讓人有這麼大的誘因,非得在颱風天出門買書包的,」他分析。 “Despite the economic downturn, our business has not been affected. Even when Typhoon Trami caused flooding in Kaohsiung, people were still coming to the store looking for bookbags. If nostalgia were the only motivation, people wouldn’t be out braving the typhoon just for a bookbag,” says Lin. 對於許多人喜歡拿日本的「一澤帆布」與書包大王比較,曾遠赴京都考察的林芳洲指出,一澤帆布能開發多種花色的背包、提袋、手提包、腰包,甚至圍裙、帽子等多元產品,是因為日本傳統對手工職人的工匠技藝相當尊重,從織布、染布、五金材料的製作等,都可以找到遵循古法、做工極為精細的工匠,因此這樣的手工藝才能歷久不衰。 Many draw comparisons between The King and the Shinzaburo canvas bags made in Japan. Lin has been to Kyoto to visit Shinzaburo Hampu Co., however, and sees big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companies. Shinzaburo has a much bigger variety of products—backpacks, tote bags, handbags, fanny packs, aprons, caps—in a wide selection of pattern designs, which The King could not hope to match. Lin notes that the traditional crafts are accorded much more importance in Japanese culture, so there are many more craftsmen available who are well versed in the old ways of weaving textiles, dyeing fabrics, and working with metal. 「很可惜台灣並沒有這樣的環境,只靠我們在做,沒有中上游的工匠配合,很難開發出多樣化的帆布製品,」他說。 “It’s such a shame,” says Lin, “that we don’t have that kind of environment in Taiwan. It’s just the few of us here at The King. Without an entire community of craftsmen to source various things from, there’s no way we could turn out such a large variety of canvas bags.” 計畫5年後退休的林芳洲,目前子女家人都無意接手這家店,他也坦言,手工帆布書包的傳承,未來將是一大隱憂。 Lin plans to retire in five years, but none of his children intend to take over the family firm, so it’s not at all certain that The King will continue in business. 「看看吧,請專業經理人或轉賣給其他有心人經營都是可行的;也或許幾年後會出現轉機,能找到更合適的人接手,」他語帶不捨地說:「手工書包如果就這樣消逝,那就太可惜了!」 “We’ll just have to wait and see how it works out,” says Lin. “We could hire a professional to run the business, or sell it to someone with a genuine interest. Maybe somebody will turn up that’s suitable. It sure would be a shame if handmade bookbags became a thing of the past.”(Lin Hsin-ching/photos by Jimmy Lin/tr. by David Smith)

豬哥亮的復活之路

豬哥亮的復活之路

文學沙龍42》重建歷史記憶的美好與真實

【聯合報╱黃文鉅/報導】 2009.05.12 04:22 am


微雨過後,台北故事館特有的寧靜,阻絕了中山北路的車水馬龍。活動場地照舊座無虛席,每雙眼睛每顆心,在在展現出不畏風雨的熱情。今晚朗讀的作家,都相當溫文儒雅。首先是寫作觸角探及「自然書寫」並且獨具一格的吳明益;另一位則是以「後鄉土小說」屢獲好評的新銳小說家王聰威。

兩位作家,在主持人陳芳明的輪番介紹下,展開了沙龍的序幕。對於台灣文學的前景,陳芳明信心滿滿地表示,從吳明益腳下一步步「走」出來的自然、蝴蝶等書寫,印證了作家的身體與土地的和諧共鳴。這共鳴足以讓文字滲透溫度和溼度,引領讀者親臨生態盎然的境地;王聰威同樣懷抱回顧土地的感情,銜接黃國峻、袁哲生以降的「後鄉土」系譜,考掘上一世代的家族地理,並企圖從現下的歷史廢墟中,重新建構古老記憶的「真實」。

吳明益要朗讀的是《睡眠的航線》,他說,書的創作緣由,乃是父親過世之後,他從衣櫥裡的相片,發現了另一個生前未曾聽聞過的形象──前往日本擔任志願工的少年父親。吳明益在猶豫思索的期間,數度前往日本神奈川縣,重回父親當年待過的場景,想像彼時的心情。那群離鄉的少年工,在日本戰敗後的貧窮國土流離,吳明益深感少年父親與少年的自己,在同樣年歲的經歷竟有如天淵,「究竟該如何講這個故事呢?」他提到,台灣小說的題材很少寫及「神」,便決定從這個觀點切入,思索宗教之於戰爭、救贖等意義。他朗讀著,「那些祈求如此真切誠懇,彷彿呻吟,以至於觀世音幾乎要為之落下淚來……」以遺照為契機,開啟了吳明益在小說中所輻射出來的多方寓意,涵括人文、宗教、自然、夢、記憶、科學等層面。陳芳明說,《睡》是吳明益的尋父/記憶之旅,同時也是對人類歷史境遇的反省之旅。

早年嗜寫現代主義小說的王聰威,在經歷過叔叔的死亡後深有所悟,驚覺自己與家族竟是如此淡漠疏離,於是寫下了小說《複島》,從此,創作美學絕然斷裂,轉向一系列回歸家族記憶的懺情書寫。相較於《複島》刻畫的父輩形象,新書《濱線女兒》改從母系血緣入筆。曾經滄海不復追究,當前所見盡是廢墟,一切美好只留在記憶深處。藉由小說的虛構性,夾纏部分的寫實,王聰威回到歷史中的高雄,重塑鄉土人情,他用國、閩、日多種語言朗讀,聲色俱全格外生動,「土灶的粗礫表面仍結著一粒粒飽圓晶透的露水,錫鍋鼎鍡清冷罩霧……」陳芳明讚許書中臨摹不少失傳的語言和場景,引人回味。

最後,陳芳明總結,了解歷史愈多,文化的相互諒解愈透徹。兩位作家不約而同重返歷史現場,逆溯上一代的記憶,雖然不若當年的鄉土文學流露強烈的反抗,然而,透過文字建構的感情,卻深具魅力地讓我們看見舊日流年的美好與真實。

【2009/05/12 聯合報】@ http://udn.com/

最後一代外省人》家族鬼影

【聯合報╱成英姝】 2009.05.12 04:22 am


人與人在俗世間情感的、行為的互動,是一種創造,不是一種枷鎖……

電影《康乃狄克鬼屋事件》是根據史上有名美國十大鬼屋鬧鬼事件改編,故事描述1920年代此屋曾作為殯儀館的停屍間,屋主舉行降靈會讓死者的家屬與鬼魂相見,而後怨靈徘徊不去。關於此一鬼屋事件的「真實」說法有眾多版本,殯儀館未必真有其事,可信的是早年住在此屋的是一人丁眾多的家族,皆相繼於屋中死亡。

令我感到興味的其實就是一大家族齊住一堂,與親屬意欲與亡者相見這部分。我從無法想像誕生於一大家族、大家庭的感覺。

因為我父母都是流亡來台的外省人,除了至今親族在台灣的人不多外,我父母其實是個性閉鎖的人,他們有外向的一面,但在人際關係的世故上是羞赧的,他們本身也不喜好與親友熱絡與往來,我小時候幾乎沒有父母的朋友來我們家,我們也很少去別人家。

父親雖重視慎終追遠,過年時延舊俗要祭拜祖先(只是在牆上貼個紅紙,牌位是沒有帶來台灣的),但在我們這個家庭中,宗族的觀念是沒有建立的,事實上,連祖父母的墓我也幾無去掃。父親有時會悲傷他身後我們連我祖父的墓在哪兒都不知道,但他大概也死心看破了。

雖然在這專欄持續地討論族群問題,但以一個核心的規格來看,我並沒有太強的親族觀念,血緣於我像是幻影;人的輪迴就是選擇一群人生而為一個家庭,到了下一世又換別的,我記得多年前看辻仁成的《旅人之木》,小說中的哥哥相信轉世輪迴,所以認為所謂父親是父親,母親是母親,這種家人的關係其實是虛幻的;當時我心想,這傢伙的想法跟我滿像的,家庭中的父母子女兄弟姊妹,就是一種人世旅行的組合而已。

不同的是,我重視遵守這個人世組合裡,每個人在其位置上角色的扮演。倒也並不是因此才能維持一個人間的秩序、倫理,只是我覺得,人與人在俗世間情感的、行為的互動,是一種創造,不是一種枷鎖,若能從這身陷其中的位置升高一點,那麼彼此對待的方式便不如人們以為的是那麼不可轉圜的。人用「身分」來框架自己和他人,善惡意與愛恨衝突都被鎖在這框架中,那麼這世界就真變成鬼影幢幢的了。

電視宅男的異想世界》野蠻

【聯合報╱裴在美】 2009.05.12 04:21 am


三月初的某日,他突然記起,這不正是開春時節嗎?雖然在他所蟄居的這個城市的角落,從空氣陽光到建築、車輛行人,乃至於樓下的便當店、金飾鋪,對街的小超商、理療院、民代辦公室等,沒有哪一處有著春天的氣息。他卻有如受到某種巨大的召喚似的,不住地被日曆上「三月」這兩個字鼓動得心神不寧,最後索性奮而拋下身邊一切,如同一個中了獎券的人那樣,驚喜張皇地奔上大街,旋即跳上一輛駛來的公車,再轉了兩道車子,直達陽明山上。

繞過熟悉的花鐘以及聚集著販賣廉價紀念品與吃食的攤販;穿過太陽下開得有點豔俗、彷彿毯子一般伸展的杜鵑花區;拾階往飯店的方向行去。如此一路拾階而上,忽而看見蒼鬱的山岩中有個直瀉而下的白色瀑布,瀑布底端形成一潭清泉,十多公尺之後轉而為山澗,一路輕快地朝山下奔流。

風習習吹過,陽光閃動的圓點遍灑身上。自己有如一頭小鹿,在樹叢綠葉山澗中輕快漫步。動物的生命真比人要快活得多啦。這時,戴著墨鏡的眼睛以及透過鏡片加深彩度的視覺感,卻又處處提醒他──不僅做人,而且是作為城市人的優越。

這樣想著時,他已從店家手中接過找錢和冰凍珍珠奶茶,迫不及待地吸吮起來。真想不到啊,看起來溫煦的三月天,沒走上幾步,竟已熱出一身汗來。腦子還沒作成決定,人已走到桌旁坐下了。

不想,他的位置正對一台巨型電視,不看都不行。主持人很冷靜地警告觀眾:以下播出的這條新聞會讓人感到極度不安。

電視上都愛這麼說,其實根本沒啥大不了。他不以為然地這樣想著。原來是個七十歲老太太飼養多年的一頭黑猩猩,忽然發野攻擊起老太太的客人來。接著便播出老太打給一一九的電話錄音。

老太太哭叫著:牠(猩猩)在攻擊我的朋友……

接線生:你是說猴子咬人?

老太:不只是咬人……牠把她的臉整個撕了……

接線生:你說牠什麼?

老太:牠把我朋友的臉撕了。喔……喔太恐怖了……(老太哭出聲來)

螢幕上出現猩猩作為寵物的照片以及出事地點的空中封鎖圖。配音是老太不斷的抽咽聲。

接著幾個養過猩猩的飼主以及動物專家,一一在螢幕上發表意見:「猩猩再怎麼聰明,有再多年與人類生活的經驗,牠們仍舊是動物。也就是說,動物總是以生物的直覺來反應。」

「當牠們感到安全受到威脅時,就會立刻不假思索出動攻擊。」

一個飼養過一對猩猩的女人說:「有一天,我養的猩猩照例將手伸到我嘴裡。忽然我從鏡子裡看到自己嘴巴在流血,原來牠把我的牙齒拔出來了。」



直到那天夜裡,他怎樣都沒法將這則猩猩撕人臉的可怕事件從腦子裡驅除。更可怖的是他不斷在腦中搬演那隻壯碩黑猩猩動作野蠻地將某人臉孔撕毀的畫面。

以及那個突然出現在電視上──一名濃妝豔抹完全與野生動物節目不搭調女人的解說:猩猩當然也會殺死自己的同類……(這時播出一隻黑猩猩朝另隻快速追去,然後將其擊倒撲上。)牠們通常都是先揪下對方的手腳和睪丸……然後再將對方掐死或咬死。

哦……還好有叢矮樹徹底擋住了這場血腥恐怖的廝殺。



牠的飼主決定將牠放回叢林裡去。他們把牠帶到一處山野,把牠趕進一群黑猩猩的屬地中去,掉頭便走了。牠不捨地轉頭跟上,亦步亦趨尾隨他們穿過叢林,但他們頭都沒回,接著便跳上一輛吉普車。車子發出可怖的響聲,冒出一陣灰煙,很快地開跑了。

牠怎樣也無法忘卻自己在人類世界裡的記憶。即使從被釋放的那一刻起,牠竭力想成為一隻像叢林裡所有同類一樣正常的野生猩猩。牠看著牠們自在地抓蝨子,摳鼻屎,交配,吃奶,盪鞦韆,吊鋼絲,在樹幹中間擺盪跳躍……

牠卻兀自坐在樹下,無法將人類電視上的某些畫面從腦子裡驅除。

一把亮晃晃猶如懸月的硬物,碰到哪裡哪裡流血。

一隻黑黝黝的鐵器,拿在手中,頓時發出砰然聲響。對方馬上血流不止,倒地而死。

一個猶如雷電那樣的東西由空中投下,接著就是爆炸和火團。一群群的人這裡那裡流著血、摀頭拐腳倉皇逃出;更多的人橫豎躺在那裡不動了。

牠獨自坐在樹底,雙手抱著腦袋,拚命搖晃。不知怎樣才能將這些記憶徹底根除……



自己竟然變成了一頭猩猩? 呃,發現原來是在作夢。雙手還緊緊抱著腦袋,像是無法將人類弒殺的畫面從腦中驅除似的。

暗黑的寂靜中,傳來滴達滴達的鐘響。

可能白天爬山太累之故,很快又睡著了。



幾日後,他才突然又想起電視上的那條驚悚的消息。喔,總算厄運有解,自從夢到猩猩之後,那可怕血腥的撕臉畫面,便不再縈繞不去地困擾著他了。

【2009/05/12 聯合報】@ http://udn.com/

Monday, May 11, 2009

生之理》形式與內容

【聯合報╱潘震澤】 2009.05.11 05:58 am


學術論文戲稱現代八股文,理由是形式上有嚴格規範。其中尤以自然科學論文為最,按摘要、引言、方法、結果、討論與文獻引用等項目,依序排列,一項都不可少,也不能加。相較之下,社會科學論文的形式就沒那麼死板。

自然科學論文形式的統一,自上世紀中葉起;由於戰後論文篇數大幅增加,出版社為了以最精簡的篇幅,呈現最多的內容,就紛紛採用目前格式。然而,文獻引用這一項,卻是學術期刊裡變異最多的部分。大至排列順序、標題有無,小至作者人數、標點符號、期刊縮寫等,都可有所不同。

就一篇論文而言,文獻引用格式,絕對是技術性的「枝微末節」,只要該有的內容都有,就萬變不離其宗。但有點歷史的學術期刊,都各有傳統格式,也不輕易更動。三十年前,由少數醫學期刊編輯提出「統一格式要求」,除了列出必要內容外,其餘一律從簡。如今,包括「美國醫學會」在內的全球絕大多數臨床學會,都採用該統一格式;至於基礎學科則不一定。筆者之前經常投稿的四、五種期刊,文獻格式無一相同;如一家不中,改投另一家,變換格式可是家常便飯。

近幾年,我轉至護理學院任教;開院務會議時,常聽同事提及APA格式。一開始我摸不著頭緒,後來才曉得那是由美國心理學會(APA)所訂下的出版品格式,而廣為社會科學採用,包括護理學在內。看來護理學門的研究發表,離社會科學要比離醫學更近。

此間護理系學生自大二起,就接受APA格式的訓練:每個人都要求購買《APA出版手冊》,任何期中報告,都必須遵守APA規定的格式。去年起,院方甚至在所有的課程大綱裡統一加入APA格式速查表。今年七月,《APA出版手冊》將發行新版,護理系同事更是如臨大敵。

老實說,APA的文獻引用格式,可說是最繁複的一種,尤其是在無關痛癢的標點符號與大小寫上,規矩甚多,就算老手也不時要查手冊求證,初學者更是容易出錯。不同學門有不同文化,我只能尊重,但私下難免對護理人的強調「一致順從」(conformity)感到不解。

話說回來,護理教學強調的寫作訓練,的確是重要的,因為寫作是整理及表達思想的不二法門。至於格式,完整與統一是基本要求,簡潔則優於繁複。

【2009/05/11 聯合報】@ http://udn.com/

看看誰引用() 熱門引用排行

別碰我的國家 齊瑪曼在美的最後一場演奏

【聯合報╱焦元溥】 2009.05.11 05:58 am



波蘭鋼琴大師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
(歐新社)
這真是最後一次

4月27日,我在倫敦聽阿格麗希(Martha Argerich)演奏普羅高菲夫《第三號鋼琴協奏曲》。由於先前取消風聲不斷,能見她現身實是萬幸。但坐定不久,卻發現鄰人討論的話題竟不是阿格麗希,而是昨日遠在洛杉磯迪士尼廳的波蘭鋼琴大師齊瑪曼(Krystian Zimerman)──在演奏最後一首作品前,他兩度遲疑,最後仍側身對聽眾說:為抗議華府軍事擴張政策,包括在波蘭設置長程飛彈,這是他在美國最後一場演奏。

鋼琴家的聲音雖然低沉,全場卻都聽見那句嚴正的譴責:「Get your hands off my country(別碰我的國家)!」

這並非齊瑪曼首次表示。去年他已宣布,只要美國一天沒為伊拉克負責,包括認錯、究責、賠償、重建,他就不去美國演奏。因此他今年四月的美國巡迴,別說我不相信,連美國人都沒當真,卡內基音樂會降至十美金學生價都乏人問津,只因大家認為終會取消。

因此,當三月初接到他的簡訊,告知不得不再去美國演出時,我驚訝之外也只顧著通風報信,告訴親友切勿錯過。

怎知,這真是最後一次。

齊瑪曼私下幽默風趣且健談,但若公開發表言論,用字遣詞必經千錘百鍊。拙著《遊藝黑白》中的齊瑪曼訪問,是他廿三年來唯一長篇,英文修稿來回八個月;我永遠都不會忘記,那每晚在傳真機與電話旁守候,覺得要改到地老天荒的「充實感」。國際樂壇有太多人努力製造話題,從話題中維持知名度,而從名氣獲得財富;齊瑪曼從不如此。而他的知識、學養與能力,沒有親眼見證,根本無法想像。有次我送上一首鋼琴新作,他當場翻過一遍,竟立即指出認為必是錯誤之處。當我回報作曲家,果然證實是打譜疏失。齊瑪曼虔心專注於音樂和技巧,其樂一如其人:縱使光芒萬丈、燦美無雙,琴音裡卻沒有一聲炫耀張揚;無論世人給予何等榮耀,他始終嚴謹篤實。

身為波蘭與世界公民,不能裝聾作啞!


但自美國二次伊拉克戰爭後,面對這樣荒唐恐怖卻無人制止的大錯,齊瑪曼再也不能容忍。「即使現在許多人處於民主政體,我們仍要思考民主的意義和實踐的方式,不然一樣成為受害者。許多人認為我們擁有民主。錯了!我們並不擁有民主,而必須製造民主。民主本身並非自由,而是承擔責任的開始。」即便是伊拉克戰爭或美軍虐囚,許多人都認為那是「政治」,而藝術家和政治無關。但齊瑪曼認為那是公民責任,是生而為人的道德堅持與義務。更何況,熟識他的人都清楚,那堅定信念背後,是血淚鎔鑄的私人情感:「只要能讓一個人,一個人就好,覺察到這世間的不公不義並起而改變,你就不虛此生。」──他曾緊握父親臨終前的手,在病榻前答應老齊瑪曼延續傳家的道德信念;這是他永遠不會忘記的人生功課。

保持道德原則是一回事,但要什麼樣的勇氣,才能讓他選擇一個最負責任,但也對自己最不利,可能造成最大傷害的做法?換作他人,大可留在歐洲遠遠放話,或在音樂會後開盛大記者會轟轟烈烈痛罵。但齊瑪曼既已在2008年宣布和美國說再見,那就正式去一次和聽眾道別。他不怕噓聲或叫罵,不畏可能的威脅或攻擊,不願躲在記者會的保護傘下──是的,要說就當面說。他選擇在舞台上告訴美國聽眾:我依然為你們演奏,但伊拉克問題一日不解決,華府東歐外交又讓我的祖國重回冷戰。身為波蘭與世界公民,我不能裝聾作啞!

讓世人看到藝術家如何看重自己

許多美國媒體認為這其實是新仇加舊恨。他們不相信怎可能有人會為了外交議題而震怒至此,一定是先前齊瑪曼的鋼琴曾被美國海關銷毀砸毀,這次才徹底翻臉吧!但這種觀點,其實正暴露一般美國人對世界一無所知,對華府外交之倒行逆施亦無動於衷。反正別家小孩死不完,國外孩子特別多。齊瑪曼並不恨美國,也不討厭美國人。他在美國有許多朋友,甚至聽到我痛罵美國人無知、愚蠢、貪婪、浪費時,還婉言告誡絕不能一概而論(而那「婉言」是長達三十面的簡訊)。如果沒有歐巴馬四月初那篇布拉格演說,以齊瑪曼對這位白宮新主人的肯定,或許他不會這樣決絕。但即使以這種方式和美國告別,在回覆我的簡訊中,他對美國仍是「憂慮而非憤怒」。

齊瑪曼的抗議,對我而言,其意義更在讓世人再度見到藝術家正視自己的道德與社會責任。另一位鋼琴大師波里尼(Maurizio Pollini),生平唯一一次被噓下台,就是在演出前發表反越戰聲明。他們何嘗不知如此主張會招來攻擊?但雖千萬人吾往矣!曾幾何時,表演藝術已被視為商品和消費,觀眾買張票就自我膨脹,甚至認為藝術該為金錢服務。演奏者為了賺錢,往往竟也將錯就錯,為商業利益不惜放棄一切。如此惡性循環,導致聽眾愈見無知自滿,藝術家與藝術的地位也日漸低落。但無論是昔日越戰或今日伊拉克戰爭與波蘭飛彈布署,這都非一般時事,而是人生與世局中的大是大非。對絕大多數仍在夾縫中求生的音樂家,自然不能苛求他們要有表態的勇氣。而身為當代最偉大音樂家之一的齊瑪曼,既願放棄演出酬勞最豐厚的市場,又願在舞台上承受一切,至少我深深感謝,他讓世人看到藝術家如何看重自己,也明白告訴聽眾,他的演奏不是商品,音樂家才是音樂會的主人,而他為和他有相同信念的人演奏。

很高興,當晚絕大多數聽眾為他的發言喝采,演出後給予起立致敬;這國家應該還有希望。願音樂之光終能將人心照亮,我期待齊瑪曼重回美國的那一天。

【2009/05/11 聯合報】

牛頭牌,台灣ㄟ鞋

‧台灣光華雜誌 2009/05/11
民國80年代、進口運動鞋尚未大舉「入侵」之前,台灣運動鞋市場呈現南北各領風騷局面。北部由「中國強」領軍,南部則是「牛頭牌」的天下。


【文/張瓊方】

以高科技研發精神來治理足下王國,是魏百慶的心願。 (攝影/林格立)

民國80年代、進口運動鞋尚未大舉「入侵」之前,台灣運動鞋市場呈現南北各領風騷局面。北部由「中國強」領軍,南部則是「牛頭牌」的天下。

牛頭牌,這個屹立南台灣超過半世紀的老字號台灣鞋,在老幹上長出新枝,逐漸由南向北擴展版圖,要從台灣向世界出發。

走進位於台南歸仁鄉的牛頭牌鞋業總部,第二代經營者魏百慶,腳踩鮮豔玫瑰紅色布希鞋出來迎客,令人莞爾。2007年9月,一場「台灣入聯/返聯遊行大車拚」,意外捧紅了魏百慶腳上這雙牛頭牌布希鞋。民進黨以「穿布希、踏中國、愛台灣」為名,號召挺綠者腳踩布希鞋遊行;國民黨則「腳踩青天拚本土」,號召挺藍者穿著「台味」十足的藍白拖鞋應戰。

一場藍白拖與布希鞋大戰,牛頭牌漁翁得利,因為,「不管是藍白拖或布希鞋,牛頭牌都有生產!」魏百慶笑著說。

氣墊鞋始祖

牛頭牌早年從通路商開始做起,逐漸跨足製鞋業,總經理魏名宏要創立一個具有台灣精神的品牌,在辛苦的耕牛上打轉。濁水溪以北多水牛,以南多黃牛;立足台南的魏名宏想以黃牛頭為標誌,礙於「黃牛」不好聽,最後取名「牛頭牌」,民國41年,牛頭牌運動鞋於焉誕生。

從嬰兒鞋到老人鞋,從藍白拖、各式工作鞋到高級皮鞋,牛頭牌通通都有,更令人驚訝的是──牛頭牌是全球氣墊鞋的始祖。

早在民國72年,牛頭牌就推出「打氣式」的氣墊鞋,依照穿鞋者的體重計算氣壓,在鞋底灌入空氣。當時還請來洪濬哲、曾增球等國家籃球代表隊明星球員代言。

可惜,當年的民風崇尚舶來品,牛頭牌氣墊鞋上市後,買氣不如預期,加上不透氣、悶熱的缺點一直無法改善,運動員穿在腳上並不舒適,牛頭牌因此中途放棄,改以更柔軟、舒適的乳膠取代。

牛頭牌不但未因氣墊鞋大發利市,民國70年代後期,大家樂、股票風行,傳統產業員工都無心工作,更讓包括牛頭牌在內的本土鞋業開始走下坡。

經濟能力提升後,大家開始買進口鞋。而當時愛迪達、耐吉等外國品牌其實都是台灣代工的。「同一家工廠做出來的鞋子,掛牛頭牌的價格硬是賣不到外國名牌的一半,」魏百慶搖頭感嘆。

於是,製鞋產業紛紛西進大陸尋找第二春,但當時魏名宏卻躊躇猶豫,考慮再三,原因是對大陸供應鏈的品質沒有信心。魏百慶以「上膠」為例指出,鞋子不同材質的接合面要用不同黏性的膠黏著,才能牢靠,大陸很多鞋廠為了省事,不注重這些細節,短時間看不出差異,但時間久了,鞋子就會「開口笑」。

走過半世紀的牛頭牌,鞋種上千種,卻彷彿「雜牌軍」,在品牌市場上辨識度不高。魏名宏認為,若在設計上無法吸引年輕一代的目光,品質上無法再精進,牛頭牌必遭淹沒與淘汰。


鞋底的台灣地圖,凸顯牛頭牌是本土開發、製造的正宗台灣鞋。(攝影/林格立)

5年前,準備退休的魏名宏向兒子下最後通牒,要魏百慶回來接手。

學光電的魏百慶,原在南科從事背光板研發,拗不過父親以收廠威逼,放下人人稱羨的「科技新貴」頭銜,回鄉投身製鞋傳統產業。治理足下王國,魏百慶戰戰兢兢。「我把鞋子當成高科技來研究,」魏百慶說,在他眼中,製鞋業才是充滿挑戰與無限創新可能的「高科技產業」。

在魏百慶眼中,一雙好鞋必須要具備重量輕、耐磨、止滑等3要素。

有南科的人脈及成大教授群作為後盾,魏百慶得以使用高科技研發成果來改良鞋材,特別是以高科技產業用來吸震、散熱、耐高溫的素材來製鞋。

像牛頭牌布希鞋,就是結合17種複合材質製成,不僅環保、無毒,且具有高彈性、超細密的質感,防水、防滑、抗菌。一隻鞋的重量約160公克,比一般市售的同款鞋重量輕20%,且回彈性佳,無論怎麼拗、折,都能立即恢復原狀。

老品牌,新理念

魏百慶在材質開發上投入很多心血,希望牛頭牌的產品能好穿、耐用又兼顧環保。

他指出,環保分成3級,第一級是可分解;第二級是可回收再利用;第三級是焚燒時不產生毒氣。目前牛頭牌鞋子的熱固性材質(EVA)已符合第3級環保標準,而開發中的第二級熱塑性材質(TPE),也已近成功。


惡奢華(上)……,牛頭牌不僅在每雙人字拖的鞋耳上打上標誌,也賦予每款拖鞋不同的故事和趣味。 (攝影/林格立)

牛頭牌也講究鞋子的拉拔力,一般市售鞋拉拔力約8公斤,牛頭牌研發的材質可達13公斤,但魏百慶仍不滿意。他指出,瞬間拉拔力要達28公斤,才能防止鞋子在突發狀況時斷裂。

反璞歸真,是魏百慶接手父親事業後追尋的方向。

「現在追求複雜、酷炫的感覺已經過時了。」魏百慶說,環保、樂活時代,鞋子樣式講求簡單,但卻要賦予生命力和感情。

以牛頭牌最受歡迎的「人字拖」為例,「我們的人字拖,每款設計都有故事,」善於說故事的魏百慶,賦予每雙拖鞋生命與感情,例如:強調勇氣的「惡奢華」系列,「小公主徹夜未眠」、「愛情棒棒糖」…等浪漫系列,其中,大紅底色、白色雙喜字的「雙喜人字拖」,因為可愛、討喜,甚至已取代皮鞋,成為中南部許多年輕人結婚12項「伴手禮」的新成員。

讓牛頭牌再度走紅的「布希鞋,更是神來之筆。

這種在19世紀米勒畫作中就已出現的大頭荷蘭鞋款,因前美國總統布希穿過,牛頭牌因此命名。雖然市場上類似的產品充斥,從數千元一雙的歐美名牌鞋到100元一雙的大陸貨都有,但牛頭牌「布希鞋」的名號卻最響亮。牛頭牌布希鞋的價位不到進口名牌Crocs的一半,但款式大方、色彩豐富,材質也毫不遜色,輕盈度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穿在腳上讓人幾乎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從前年推出至今業績紅不讓,為牛頭牌的東山再起奠下了不敗的基礎。

穿台灣鞋,走台灣路

當景氣不好,大家都看壞後市的現在,魏百慶反倒視為攻佔市場的絕佳機會。

「我們希望以台灣老一輩堅持與拚搏的韌性,來度過景氣的寒冬,」魏百慶說,台灣雖然是個小地方,但牛頭牌由衷感謝這塊滋養它茁壯的土地,立志要以台灣為主軸,逐漸走向國際。

2007年1月,牛頭牌球鞋成為第一雙獲得「MIT台灣精品製造」鞋品標誌的運動鞋,魏百慶的努力也逐漸獲得父親的認同,放手讓他盡情揮灑。

「台灣產品的水準絕對登得上國際舞台,」魏百慶說,牛頭牌投入研發多年,眼看著已到收割成果時期,未來牛頭牌要以極富台灣特色的拖鞋為主力,打入國際市場,並藉由不斷推陳出新,以「物超所值」的好品質和合理價格,抓住消費者的心。「你說,牛頭牌有沒有機會?」魏百慶信心滿滿地問。

王寵真跡 故宮展出

2009/05/11
【聯合晚報╱記者邱瓊平╱台北報導】
大陸學者誤將故宮複製明代書法家王寵作品「書詩扇」當成真跡,意外地讓各界對王寵充滿好奇,故宮決定今起展出王寵的書詩扇。故宮書畫處長何傳馨強調,對於故宮複製品被視為真跡,既不驕傲也不覺開心,但希望藉此機會能讓民眾欣賞書法藝術之美。

南京藝術學院美術考古學副教授薛翔日前來台參加會議時說,圓山男廁裡掛著價值一萬美元的王寵書詩扇真跡,更不惜以學術聲譽擔保,保證「一定是真跡」。但故宮立刻回應,圓山男廁的是「高仿真」複製品,王寵真跡從沒有離開過故宮庫房。

不過,這個烏龍事件也讓故宮得到意外的宣傳效果,因為每天都有旅客表示想看王寵真跡,詢問電話讓故宮人員接到手軟。還有民眾想買王寵書詩扇複製品,故宮樂得加印,但限量1000份,預計會造成搶購風潮,每份售價100元,5月底開始販售。

何傳馨說,王寵書詩扇共有五首詩,作者是他的詩人朋友皇甫汸;書詩扇的特色是用筆法精秀的小楷書書寫,但楷書筆法中加入行書筆意,有清秀、靈動之感。字形略扁闊,有樸拙的感覺,是早期楷書樣貌,富含韻味,可以慢慢欣賞。

何傳馨表示,古代人寫詩沒有標點符號,扇面書寫有特殊方式,第一行長、第二行短、第三段長,間隔長短不分段也不分詩,最後留兩行落款,「形式很漂亮」。

生於明代的王寵是文徵明之後很重要的書法家,儘管承襲鍾繇以至王羲之小楷書的傳統,卻創造出自己的面貌。何傳馨說,王寵若非去世得早,一定會留下更多作品,故宮共收藏37件王寵作品,這次除了展出王寵書詩扇,也將展出王寵自作的古詩手卷「五憶歌」。

戰神仔仔 差點沒命

〔記者馮議賢╱台北報導〕「仔仔」周渝民命大,日本仙台賽車場上躲過一劫﹗

 「戰神」導演蔡岳勳日前央請日本重型機車賽車手手島雄介當「仔仔」替身,否則這場連環撞車意外下休克的人,很可能就是「仔仔」。

 日本三好手為戰神拚命
 柴智屏、王傳仁製作的「戰神」,十多天前前往日本仙台YAMAHA賽車場拍攝,在日方眾多工作人員及二十名賽車手的協助下,花了製作單位一千五百萬元,圓滿完成八天外景,唯獨一場賽車意外嚇壞了所有人。

 當時,導演蔡岳勳為了拍攝二十餘輛重型機車從起跑線競速飛衝而出的畫面,央請全日本GP選手賽ST600、2000年第六戰的前三名選手手島雄介、高橋英倫、長谷川克憲上場較勁,手島雄介擔任的就是「仔仔」的替身。

 蔡岳勳為求逼真刺激,還特地請眾賽車手先演練,以便他找出最好的鏡位,工作人員並要賽車手們騎慢一點。

 救人啊!賽車輾過選手
 可能出於職業習慣,眾車手一見起跑線旁的綠燈一亮,立即全速衝出。此時,第一排最左邊的車突然引擎熄火,第二排的車子連忙往右超車,第三排車子閃躲不及,撞上前面車子,連環車禍導致倒地的手島雄介遭車輪高速壓過肚子。

 一瞬間,眾工作人員傻眼,救護車、技術人員一擁而上,手島雄介陷入昏迷,當醫護人員正要抬著擔架將賽車手送往醫院時,手島雄介突然甦醒,大家才鬆了一口氣,手島雄介後來雖經醫院檢查,只傷到手、腳,聲言自己並無大礙,但劇組還是與他簽了「切結書」。

 現場目擊三、四輛摩托車撞在一起的「仔仔」,知道是替他上場的手島雄介受傷,當場就嚇呆了,直說如果他親自上陣,後果真的不堪設想,而摩托車高速撞擊的巨響,讓大S、賴雅妍嚇得花容失色,兩人趕緊在旁為手島雄介禱告。
 製作單位表示,為了安全考量,為所有演員投保,還為「仔仔」量身訂作兩套價值將近五十萬新台幣的賽車服,外加兩頂賽車專用的安全帽,「仔仔」每天早上開工前,還和工作人員一起藉由「鏟雪」熱身,等賽車場跑道上的雪鏟乾淨,用火爐再烤乾後才會進行拍攝。

商業周刊/中國移動入股遠傳內幕

文/林宏達

四月二十六日,第三次江陳會簽署兩岸合作備忘錄(MOU),首度允許陸資來台。不過,就在MOU還燒燙燙時,四月二十九日,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立即在香港召開記者會,宣布全球最大的電信商——陸資中國移動,將以新台幣一百七十七億元,每股四十元的價格,購入遠傳逾四億四千萬股,拿下遠傳一二%的股份,成為陸資來台案首例。

陸資來台速度之快,震驚各界。更讓各界眼睛一亮的,是這次雙方簽下的合約,股中有股,暗藏玄機。中國移動看似出資一百七十七億元,但這些錢,未來全數要回頭注入遠傳和中國移動在大陸的新事業。換句話說,中國移動只是移動資金,但一來一往,已直接取得遠傳一二%股權;而遠傳只是多發行一二%股權,不用多花一塊錢現金,就能取得和中國移動未來合作拓展大中華市場的機會。

這種股中有股的資金移動法,不但啟動兩岸電信直通車,也創下兩岸合資的「新徐旭東模式」。

去年五月開始布局 為保密,只用信使傳話

去年五月,徐旭東就已經嗅到政黨輪替後,政治氣氛解凍的商機,他立即安排和中國移動董事長王建宙碰面,為合作案探路;加上中國移動一直想建立兩岸三地的電信服務平台,雙方一拍即合。

為避免破局,談判的十一個月內,徐旭東和中國移動都保密到家。參與這宗合作案的人總共不到十位,甚至所有人都禁止在電話裡討論這宗案子,只用「人傳人」方式溝通。徐旭東和王建宙的對談,都是透過信使傳話。

四月初,徐旭東和王建宙終於在香港中環的一家高級旅館碰面,徐旭東反覆和團隊研究最終成交的價格細節,直到四月二十五日,江陳會結束前一天,雙方才正式敲定每股四十元的成交價格,準備出手。
中國移動算盤:複製3G服務及獲利策略

中國移動目前是全世界最大的電信營運商,資產規模已超過人民幣七千億元(約合新台幣三兆四千億元),用戶數高達四億七千萬人次,不但是全中國最大的電信公司,也擁有全球一成市占率。

許多人都好奇,中國移動是全球排名第一的營運商,為何會選擇台灣市占率排名第三的遠傳合作,而非龍頭中華電或二哥台灣大?

關鍵就在3G。

遠傳雖然是三哥,但是徐旭東的遠傳團隊,向來以引進外資專業技術著稱,目前遠傳的持股中,不但日本NTT DOCOMO持有四%的股份,新加坡電信也擁有四%的股份。

最早發展3G服務的日本NTT DOCOMO進入遠傳董事會,把日本3G服務導入遠傳。中國移動看準遠傳的3G豐富經驗,與遠傳入股合作後,即可快速複製原有的3G服務到大陸市場中。而且這次入股案,全數資金還要重新投入雙方合作的新公司,中國移動等於沒花什麼錢就取得遠傳一二%股份,更一舉取得了遠傳服務技術know-how。

遠傳算盤:兩岸「一卡雙號」漫遊商機

那徐旭東又打的是什麼算盤呢?答案是,中國移動在全球及大陸的市場。

讓中國移動入股遠傳,徐旭東的算盤是,只要能和中國移動合作,雙方馬上就能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係。光是穿梭兩岸,為數近百萬的台商的電信服務、一年八十萬陸客來台所需的通訊服務商機,馬上入袋。更重要的是,與中國移動合作後,等於可以直接接觸到中國移動龐大的四億七千萬用戶群,市場一下子就擴展到對岸。

這樁合作的效益有多大?以達成協議後的「一卡雙號」服務為例,只要中國移動的客戶一到台灣旅遊,系統就會自動把用戶手機接上遠傳的網路,他在台灣打的每一通電話,遠傳都能賺到錢;因為有入股合作關係,中國移動也雨露均霑。同樣的,遠傳的客戶到大陸出差,也能用同一張SIM卡,直接用國內費率連上中國移動的網路,中國移動則可直接收取接續費。且雙方協議,未來也要共同採購、TD-SCDMA系統(分時同步分碼多工存取)測試,處處都是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