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14, 2008

招財鍋經營術

開店不簡單 火鍋學問大

想創業嗎?去開火鍋店!你以為經營簡單嗎?在成功經營的背後,
開店的學問可是一籮筐,沒有辛苦付出,很難有收穫。


文/鄭國強【更多詳細內容,請看本期《理財周刊》】
《理財周刊》封面照片(照片/《理財周刊》提供)



嘉義大學鄰近仁義潭水庫,山光水色,湖畔的半山腰上,有著一間大面落地窗的火鍋餐廳─「尋悠閒景觀咖啡美食」,外觀以紅磚為主,雖然是新蓋的建築物,卻有著懷舊的情境,若再加上湖畔優美的落日,與盡收眼底的仁義潭水庫,非常符合店名「尋悠閒」的意境。

餐廳老闆是73年次的廖檍華,由於具有3張餐飲丙級證照以及對餐飲的熱忱,這個家人共同出資並且親自打造的餐廳就交由她來當「大掌櫃」,廖檍華說:「我每天都在想怎樣讓更多客人上門。」

《嘉義.仁義潭》食材重養生 湯頭可留客

「尋悠閒」因為坐落在往阿里山的台18公路上,所以常有客人旅遊順道光顧,招牌菜是蒙古鍋,自2007年2月開業以來,平均每個月營收由8萬元已經增加到16萬元,還在成長當中。廖檍華不好意思的說:「才剛損益兩平一點點而已。」

兩年下來,廖檍華認為美味的湯頭是留住客人的重要原因,招牌菜「天香麻辣鍋」中內含有草果、龍眼乾、孜然、甘草等數十種天然植物,她表示,喝起來像台北天香回味湯頭,讓嘉義地方食客也可享受到台北美味。

而刻意搭配的火鍋料,也扮演著重要「留客」的角色。廖檍華說:「我不喜歡經過加工太多的東西,例如有梅、蘭、竹圖案的有色魚板。」結果她用的是「魚包蛋」,外頭包覆的是魚漿,內容為魚卵,「不誇張,一口咬下去會有噴汁的感覺,一不小心真的會噴到坐在對面的人。」她很認真的說。

此外,廖檍華重視新鮮與健康,火鍋料中採用大量的蔬菜、草菇類,是為了反映現代人飲食也越趨重視養生的主流觀;至於牛奶鍋,則是以鮮奶和熬煮2個小時以上的大骨湯融合而成;還有店裡面的無糖花茶,則是客人在主餐飯後聊天時常用的飲品。

事實上,飲料也是不可或缺的財源,「飲料的利潤比較高。」廖檍華說,而且準備起來也不需要費那麼多功夫,例如店內的楊桃汁、冬瓜茶等傳統飲料,客人還會續杯,常常扮演小兵立大功的角色。


台北試吃 嘉義上市

當然,有今日的成績,也是在各種細節上努力的結果。例如一開始的咖啡被老練的客人挑出「咖啡豆不好」的毛病,廖檍華就到台南去找尋適合的咖啡豆,換了3次以上,最後用的是「義大利A級咖啡豆」,開始被客人接受。廖檍華說:「在別處可能用的咖啡豆又不同,這種事情沒有標準答案,店裡客人喝得習慣就是了。」

對廖檍華而言,有個口感精準的試吃者也是成功關鍵,身為大姊的廖檍菱即身負此重任。廖檍華表示,她所研究出的每一道菜都要經過大姊的品嚐,因為即使在一群餐飲科系學生面前,大姊就是有本事在吃過一道菜之後說出裡面的成分。然而「這是給人吃的嗎?!」是大姊常給自己的批評,她苦笑說,因為這句話,督促自己不斷進步。

廖檍菱除了扮演試吃者的角色外,也常在大台北地區到處「找吃的」,為的就是把北部美食引入嘉義。有一回她在金山吃到「海尼根冰沙」之後,馬上要求廖檍華按照不同比例炮製,她並親自試喝到和在北部喝到的口感一樣為止。

「尋悠閒」雖然以火鍋為主,但是店內還是有一般咖啡店常見的焗烤飯、義大利麵。有趣的是,就算常引進新的菜色,讓菜單時常充滿新鮮感,客人還是不滿意,常被問說為何沒有薯條、三明治、炸丸子…,廖檍華好笑又無奈的說:「台北的餐廳也沒那麼多東西啊!」

《北縣.蘆洲市》餐廳也可當科技公司管理

在台北縣蘆洲市集賢路上的天香回味加盟店,就不需要在菜單上花那麼多腦筋了,因為全都由加盟業者提供,「在一個地租較貴的地方開餐廳,管理、成本控制就變成重點。」身為餐廳老闆的卓經綸說。

65年次的卓經綸於2006年變賣掉科技公司配股後,便拿錢加盟天香回味火鍋店,他白天是個科技新貴,他的太太是中學老師,到了晚上兩個人則一起投入經營火鍋店。


卓經綸說,一開始經營得很順利,開業第1年每個月都有100萬元以上營收,單投入的廣告費就花了50萬元,例如地方有線電視台上的廣告、派報、傳單支出等等,但是夜夜都客滿,當年所得稅繳了20萬元。

但也因為初始順利,硬體的問題卻被忽略。卓經綸回憶說,由於餐廳為節省房租,開在地下室,空調很重要,但因為採用水冷式冷氣機,必須定期清洗水塔及管線,一開始並不知道,結果有天晚上客人吃到一半冷氣居然跳機,只好一桌桌向客人道歉。

到了2007年,各種軟硬體管理逐漸熟悉,景氣卻急轉直下,在馬路對面的3家餐廳一下子只剩下1家,「競爭者雖然少了,但是大家都在苦撐。」卓經綸表示,自己出身科技業,於是就用IT的方法來控制成本,他說,餐廳就像是個工廠,生產線上的每個步驟其實都可以仔細規畫。

景氣反轉 減支出求生存

為求品質一致,卓經綸每個月至少吃2次。並且為降低成本,不斷尋找新的供應商或者食材。卓經綸指出,有一次肉丸換了新的醬油作佐料,雖然價格每瓶便宜100元,但是和原來肉丸一起下鍋,吃起來就是差很多,於是放棄新的嘗試,因為這種影響品質的錢不能省。

人員管理方面,每個星期一晚上固定開會,讓後台廚房人員及外場服務人員一起坐下來討論,卓經綸提到,就算沒有事情也要把大家召集起來,這樣兩邊的人員才能培養默契。他說以前不覺得這很重要,直到有一回端盤子的工讀生為了出菜速度,差一點和後台廚房阿姨上演肢體衝突,才下定決心定期開會。

為了節省廣告支出,傳單用的紙材就找便宜點的,也不再夾報紙了,周六、日卓經綸自己騎車出去發傳單,塞信箱。

節流以外,也積極的舉辦各種行銷活動,以求開源。「過年辦抽獎,情人節、母親節辦降價活動,到了夏天辦促銷。」卓經綸說,本來還常以餐券的形式促銷,但因為去年佳姿、紅蟹將軍、亞力山大等負面新聞頻傳,預計民眾接受度不高,所以3月起他採取「吃到飽」策略,希望在一片物價上漲的哀嚎聲中,帶給食客一絲溫暖。


《北市.松江路》內控成本 外攏人心

同樣是火鍋店,台北市松江路上規模較大的「內蒙古小肥羊」總經理黃慶宇,則提供高角度的經營火鍋店的秘訣。

黃慶宇提到,火鍋店的4大成本為房租、食材、人力、管銷。他說:「日本人稱台灣為亞洲的廚房,可見這裡競爭多麼激烈。」在台灣每條街上幾乎都有飲食店,所以控制成本已經成了求生存的基本技巧,能靈活掌握這4大類成本的人可勝出。

以廚房部為例子,黃慶宇把它細分成燒烤、麵點、刨肉、洗碗四個部門來看,「沒有這樣抓成本,管理者根本不知道哪個部門賺錢,哪個賠錢。」黃慶宇強調,在成本控制上會逐單位解析,以追求更佳的掌控與管理。

占成本一半以上的人事費用上,黃慶宇建議多雇用彈性計時人員,他說,一個人每個月只領到5千元上下,流動性必高,適合機動支援假日班,而固定班員工較有向心力,可操作技術較複雜的工作。還有,賦予部門主管重任也是追求效率的方式,黃慶宇舉例說,若部門賠錢,主管應先考慮有沒有增加收入的方式,若不行,才能採用減薪策略,再沒有起色才可裁員。

黃慶宇還提出了一個關鍵數字,開餐廳,周轉率很重要,1家店至少要有70個以上的座位。回顧本文前例嘉義仁義潭的「尋悠閒」有120坪以上空間,蘆洲的天香回味餐廳也有100坪,117個座位,都及格了。

其實,這3個案例中,不論開店規模大小,掌握顧客感受是長久經營的秘訣。在嘉義的廖檍華提到,會詢問客人吃完以後的感受,若遇到沒吃完的客人,更會好奇原因為何:「太鹹了嗎?還是太淡了?」她常問。卓經綸則是每周要求回收至少10份問卷,並在例行會議上討論。

然而最令餐廳老闆擔心的,要屬「客人抱怨」,在「內蒙古小肥羊」是怎麼處理呢?黃慶宇說,客人會抱怨,甚至客訴,有時候是因為享受到的服務和預期不同,但是他們要求服務人員有自信的去面對。


黃慶宇提出另一個角度的觀點:「其實那是個Show Time,因為服務人員表現也同時會影響鄰桌的其他客人。」他強調,客訴若處理得好,往往是敗部復活,讓顧客對公司更有向心力,他舉例一回有位顧客在店內跌倒,公司馬上派人送去醫院,並贈送一個紅包以示歉意,隔幾天還登門送上一籃水果,充分展現誠意。

「火鍋沒有想像中的好做。」卓經綸體驗深刻的說,聰明的老闆會永遠不停的調整以符合顧客滿意,但不論是廖檍華還是卓經綸均不否認,客人把湯底都喝光的一剎那,滿足的表情,成了他們繼續走下去的動力。

Thursday, March 13, 2008

連鎖策略卡位 不景氣中奪逾半市占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1059 期
作者:黃宥寧



志光固本哲學:不是市場變小就想退出,乘機拉高經營門檻,反而站的更穩。
成立二十九年的志光公職補習班,從資本額僅三十六萬,無法請足高普考所需的老師數量起家,如今卻變成全台灣最大的公職補習班。

公職一向被視為「鐵飯碗」,但高普考的錄取率平均只有三%,在考生競逐窄門之際,補習班應運而生。而補習班歷屆的錄取率,是考生選擇的重要因素,因此累積好成績的市場先行者,總能占得較高的市占率。

然而,目前全國公職補習班龍頭——志光,起初卻非市場的先行者。總裁林進榮原是考取藥師執照的藥廠業務,發現補習班如雨後春筍般興起,於是身為門外漢的他,裝成考生四處「試聽」,偷師各種補習班的招生、經營方式。

草創期請不起名師 出奇招找業界人士授課

「升高中、升大學的,已經成定局了,像是建國、志成變成龍頭,我沒有機會;可是公職補習還正在興起而已,最多也不過兩、三年,還沒有龍頭,」林進榮分析,約在民國六十五年,政府調整公務員的薪資、福利,公職成為「錢還算多、事少、離家近的鐵飯碗」,民眾報考公務員的意願越來越多,他看到新事業的切入點。

因此他以三十六萬租下二樓的營業店面,開設志光補習班。雖想經營高普考業務,但因資本有限,別說挖角名師,他甚至請不起高普考所需的至少四十位老師,只得先從「郵政特考」切入。

這個特考,是公職補習班興起之後,首度舉辦的不定期考試,只需要聘請五個老師,已有規模的公職補習班沒有把這個小考試放在眼裡,「他們都把重點放在穩定的高普考,這是我的機會財。」

因此志光搶先同業一步,提前開了郵政特考班,而且獨樹一幟,不像大補習班請來學校名師當講師,反而找在郵局工作、是該科別出身的員工當講師。「像是郵政法規,我找郵局裡面法律系畢業的高級主管來教,他用實務經驗講法條,反而更符合學生需求,所以更受歡迎。」林進榮得意的說。

奇招致勝,志光只招生兩個星期就額滿,順利收進九十二個學生,賺回三十六萬;林進榮再加開新班,又在兩個禮拜內額滿。親身體會學生踴躍補習的趨勢,林進榮馬上捧著一整年的房租,擴大營業。 志光憑著郵政特考闖出知名度,林進榮擅長行銷,鼓勵郵政特考班的學生回鍋參加高普考補習。更首創低矮櫃檯,要求櫃檯服務人員增加和考生的互動,主動詳細介紹課程。親切的服務和優良的師資,讓志光很快就成為台南第一大品牌,林進榮開始在其他地區開設分班。

景氣好時保守財務操作 維持豐沛現金流

志光的前十五年,可說相當順遂,高普考報考人數在這段期間成長四倍,補教市場不斷擴大,「當時考試多到呷未了啊,忙到會覺得怎麼錢數不完,」林進榮半開玩笑道,儘管志光可容納一千人的教室已經滿載,還必須向救國團借場地上課,才能消化蜂擁而至的考生。

補習班的經營形態,是開班時能收進大筆現金,而後再分項支出各種成本。在這個不愁沒有學生上門的年代,許多經營者收進學費,轉手就去投資,若賠錢則向銀行借貸,或是增開新班補財務漏洞,因此各地常傳出補習班財務操作不慎倒閉的消息,當時台北最大的公職補習班必成,也是其中一例。

但林進榮的財務操作卻相對保守,學費收入一定等到扣除整年支出,變成盈餘才動用。因此,他反而以豐沛的現金,四處收購、整併補習班,甚至成為唯一一家南部起家,打進北部補教市場的業者。

然而在事業蒸蒸日上之際,大環境卻發生遽變。當時經濟景氣好,民間待遇不輸公職,兼以考選部決定把高普考改為二階段考試,原本一試定生死的考試,變成考生必須先過初試,兩個月後再接受覆試,因為覆試的準備期短,但若同時準備初、覆試,又有做白工的可能,大幅影響民眾報考意願。

高普考的人數從八十三年最高有十七萬人報考,一路跌至九十二年的六萬多人,減少六成以上,對主打高普考業務的補習班影響甚鉅。

因為高普考雖然一次招收眾多學生,但除了共同科目一起上課,專業科目有所不同,必須分班。學生總數減少後,分班人數更少,而補習班依然得支出製作講義、開設教室等各項成本,過去最賺錢的高普考,甚至變成賠本生意。 許多過慣好日子的補習班,沒有及時反應學生減少的趨勢,兼以亂投資的習慣,因此被淘汰出局。八十六年,市場上還有約三十家大型公職補習班,如今只剩八家,「他們沒有及時反應,環境改變卻轉型轉不過來,所以撐不住,」全國補教協會理事長張萬邦評論。

志光起初也受到很大衝擊,營收下滑一五%,此時林進榮改變經營模式,讓成本也下降三○%,新策略依然緊抓考生最重視的關鍵——「錄取率」、「考情」的領先。

景氣壞時反挖角名師 拉開對手距離

志光執行班主任張家旗指出,前期發展全國連鎖的優勢,反而在不景氣發揮優勢。當班班額滿的補習盛況不再,同業不是無法高薪聘請名師,就是減少名師的授課時數。但林進榮不但不辭退名師,反而利用全國都有分班的優勢,安排名師四處上課,保持過往收入,還挖角業界最好的師資。

志光甚至給名師過去一‧五倍的鐘點費,但同時要求名師授權教學內容的影片,若是分班人數低於三十人,就改成錄影帶教學,精簡成本。相較同業換成二流師資,學生寧可看名師的錄影帶授課,因此當同業的學生減少六成之際,志光的學生只少了三成。

志光還把用於補課的錄影帶拿出來,加開「數位學院」,如此一來,可以囊括無法配合開班時間的學生,也是業界首創。甚至在二線城市增設「教室」,裡面沒有老師上課,只有一個工讀生調度影片、發講義,這些數位課程學生,如今對志光營收的貢獻高達二○%。

「志光的整合能力很強,一種課程可以變成好幾種產品去賣,」寰宇補習班董事長林神龍表示,例如一堂會計學,有名師面授、CD版、VCD版、函授版等選擇,甚至出版上課教材,再賺一筆。

去年高普考的報考人數約為八萬人,仍不及當年盛況的一半,但是志光卻在不景氣中,加速擴張地盤,把市占率拉高到五五%以上,成為公職補習的龍頭。

*志光小檔案
成立:民國68年
總裁:林進榮
96年成績:高普考補教界市占率55%
固本哲學:不是市場變小就想退出,乘機拉高經營門檻,反而站的更穩

專訪林懷民》捐款不應變救濟 應是文化行為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周刊第 1059 期
整理者:楊之瑜


一場雲門大火,燒掉了國寶級資產,也讓陪伴雲門十六年的鐵皮屋排練場,走入歷史。重建火災後的雲門,為何他只接受慢動作的個人捐款?


一場火,可以燒出什麼?

二月十一日,大年農曆初五,清晨兩點四十分,林懷民家裡電話響起,「老師,排練場著火了!」

高溫爆開排練場玻璃窗。鋼樑砰然倒下,支持雲門十六年的鐵皮屋排練場從此走入歷史。

雲門今年國內外共有一百二十一場演出,火燒的雲門排練場裡,有三月底即將要到紐約古根漢美術館演出的「風.影」道具,到馬德里國際舞蹈藝術節演出的「水月」服裝,以及九月新作「花語」使用的八萬朵花瓣,還有,那數不盡的雲門表演資產,全都付之一炬。

火後雲門,很多人很急,為雲門、為林懷民急。企業開始湧入關心,多家企業希望直接捐款,但林懷民做了一個外人看似奇怪的決定。

明知只要大筆捐輸,可以幫雲門馬上度過難關,但他希望接受的是更多民眾的個人捐款,林懷民說:「文化,不是一失火,就變成救濟行為,它應該成為一種文化行為。」

昏黃的燈下,他伏案,一封一封回信給各地捐款的雲門之友,「書偉:謝謝你雪中送炭,一定加油。懷民」字寫得不漂亮,他又重寫,但寫得開心。有來自中研院的;有媽媽為孩子長大後仍有雲門舞集可看而定期捐的一千元;也有四個人合起來的兩千元,不管多少錢,「這些人我很珍惜。」

雲門未來的新家暫定在淡水河口的古砲台旁,這是一段吃力的上坡路,林懷民則說他希望是在「從容」的精神下展開新的一頁,「我不著急蓋一個新家,因為我腦中浮現的是願景,而不是建築物。」他希望在更大的願景下承擔責任。什麼是雲門火災後,林懷民更大的願景?以下是專訪紀要。

每一分錢都是壓力與承擔……
我不要趁火打劫忠義,只需要扶持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火災後,外界都認為企業會直接幫助你,為什麼你要從雲門之友個人捐款做起?

林懷民答(以下簡稱答):我不願意一失火,又變成救濟行為,我希望它是一個文化行為。你要自己弄清楚,不然你怎麼可以開口到處亂要錢。我是一個很膽小的人,在過去的三十五年來,每一分錢進來都有我的壓力跟承擔,即使小朋友捐一百塊,都是很大的承擔。

要如何幫助雲門,我就說,你只要把生態,把體制的問題解決了,雲門的問題迎刃而解。這是我一直的想法。我不要趁火打劫忠義。我不喜歡台灣很多sensational(引起轟動的)的東西,我們要從容,不是說到了新房子才從容,而是過程本身就應該有種從容。

雲門走到今天有很多雲門之友在支持,雲門搬新家也好,不搬新家也好,我們最需要的是大家扶持。

火燒後,我想的是,台灣可不可以長東西,苗可不可以變成樹?鼎泰豐永續、郭元益永續,雲門也要永續。這裡面,雲門跟鼎泰豐、郭元益不太一樣,因為那邊有餅可吃、有小籠包,但是雲門的東西是空氣,是一個精神,我們要有一個態度。

問:你要什麼樣的態度?

答:這樣說吧,這個社會過去鼓勵大家買LV、Tiffany跟豪宅,但文化這個東西,使我們這個家園有更多可能性,裡面我們得到一種尊嚴;這個東西不只是給自己、而且給整個社會,以及自己的小孩。

大家能不能夠一起來營造這個盛事,來投資一個不會賺錢的行業,它的股息只是空氣,是尊嚴跟自信。

我們看自己的肚臍眼太多年了……沒看到世界,也不會把世界當鏡子

問:台灣的文化問題出在哪裡?

答:所有的外國朋友到台灣來都嚇壞了,台灣的文化是這樣子豐厚,人民是這樣有知識、善良、熱情、開放。可是他們不知道到台灣來要做什麼,他們到峇里島可以去看廟,OK?到日本可以去看茶道,可是台灣是什麼,不知道? 其實台灣韌厚得不得了,光一月裡就可以嚇死人,從放天燈到大甲媽祖,現在大甲媽祖大概已經走到彰化、二水了吧,明後天就到達新港。

我覺得我們看肚臍眼看了太多年了(笑),這是張愛玲的說法吧(編按:出自張愛玲作品的引述),我們沒有看到世界,也不會把世界當作一面鏡子,或是用自己來照映自己,慢慢就出了問題。

實體上面,我們有故宮博物院,可是它的內容並沒有變成我們的文化、生活內容。對於陳澄波或李梅樹的繪畫,我們熟悉嗎?像是陳進繪畫裡,女人的衣服,可不可以變成我們的顏色呢?很多東西可以討論。

在歐洲、在法國,印象派是每一年用不同的角度來重新呈現,所以這個東西不是試做一次就完了。

文化要變成每一天的生活。我很願意看到陳進的那些美女變成日曆、變成火柴盒、變成衣服上的那些東西。
問:文化是需要培養灌溉、要深入到內心到body(身體)裡面,領導人可以做嗎?

答:絕對可以,像陳郁秀說台灣紅,那個紅色出現了。我忘了哪一位藝術家(編按:林明宏),他用了台灣的花布,你看我家裡,花布忽然變成我們生活裡面的一部分,可惜的是,來來去去就是那一兩個畫面。我們有很多好東西沒有用。

兩位總統候選人都承諾四%跟五%的文化預算,那些必須先有一個清楚的文化願景。大家加把勁,然後不能急,絕對不能急。

下一個舞台要是什麼樣子……它要是從容的,否則只是做重複的事

問:你的個性挺急的,為什麼文化不能急、雲門被燒掉了你也不急?

答:我年輕時候當然很急,台灣人最厲害的事情就是非常的靈巧,應變能力非常的好。這麼說吧,如果那把火把雲門全部都燒了,我雲門因此停掉的話,那我也沒有話講。

可是如果有機會要往前走的話,那下一個舞台要走出什麼樣的一個樣子呢,不是說天天演出、只有演出就好。再往下走,應該有一個階段,它是從容的。如果沒有從容,我們只是重複做一樣的事。 問:當天你是幾點接到電話的?

答:(凌晨)兩點多接到電話,快三點了。我很快趕到現場,這麼大的場面,四十幾部消防車都來了,但我知道大勢已去,我開始坐下來抽菸。

問:為何你如此從容?

答: there is nothing you can do(因為你不能做什麼)。當場有人哭啊,可是火燒後差不多四點半、五點的時候我們就開會了,我們要知道下一步該做什麼。

火燒是十一號,十二號是初六,我們也照常開工。開工那天,我跟團員說,到最後你擁有的就是身體,這就是真實。

問:先檢討未來的事?

答:就在這個房間裡,大家就把事情談清楚。雲門是一個專業的團體,他們(團員)頭腦裡面都有一本帳,什麼東西做到哪裡,什麼東西在哪裡,有多少東西。

像白蛇傳全部都gone(沒有了),從雨傘、藤架、全部都gone,但在第一時間,一騰出手來,現在就要開始找藤條了。你不能到你要的時候才做。這裡面有一個長期累積下來的專業紀律。

問:心會痛嗎?

答:到現在為止,沒有哪個空間讓我沉浸到哪裡去。《金剛經》裡面說,夢幻泡影。人生無常,雲門可能是虛幻的。我知道雲門的根基是脆弱的。

遺憾還諸天地……
最後你擁有的就是身體,這就是真實

一個表演的人,特別的知道什麼叫做顛倒夢想。從你整個創意、到你的演出,全部是顛倒夢想的結晶。幕一落的時候,那個事情是不存在的。

問:廢墟裡,「九歌」中的雲中君的面具出奇的無損,為什麼你反而哽咽了? 答:這個東西讓我們覺得忽然間跟過去有個connection(連結),沒有斷掉。所有的面具,自古以來,在世界各國,它是有神格的。這個connection其實讓當下會有一個震動,真的有震動。

我雖然很容易哭,可是目前整個社會都很苦悶,新年發生這個事情,希望大家不要太驚動社會,那誰都不許哭,沒想到我自己在camera(電視攝影機)前面哽咽。做為一個表演藝術的團體,真的是我們應該為社會提供美、安慰,甚至於激勵。

問:大火當下,你有什麼感覺?

答:我最感動的是,火災裡面的那些打火兄弟,大年初五,要從棉被窩裡頭衝出來,一百七十多個,唉我的媽呀。事後,我向他們道謝,有人說大家平安就好(台語),有人說,沒啥啦(台語),然後有人還退了一步,說歹勢啦。

他們臉是灰的哎、濕的。有三種濕,汗水、救火的水、下雨的水,但這些人從來沒有說一句話。我說他們是聞聲救難活菩薩,他們壓根沒有聽過這樣的語言,因為沒有人這樣重視他們。

我們的社會即使有很多不滿,整個社會穩在那裡的就是這些人,不管怎樣,他做他相信的事情。實實在在的一個漢子站在你前面。雲門當然要往下走,但是為什麼要往下走?一部分跟這些人有關係。

渴望新家成為分享園地……
很多事情統統可以在這裡發生

問:你心目中雲門的新家長得是什麼樣子?

答:未來的新家,我希望我們可以提供的是,我們上課、演講,當新作品出爐的時候像新蒸的包子,讓大家一起來看。

新家實用是一、素樸是二,然後是寧靜,最後希望永續。

早上我們可以帶他們打太極,甚至變成一個中心。我們出國的時候,一走七、八個禮拜,可以邀請其他的團隊進駐,他們就有大的空間來try out(試驗),他也可以演給居民看,很多事情統統可以在這裡發生。

問:在印度時,有算命的說你六十二歲會退休?現在呢?

答:他沒有說退休,他說可以清閒。剛剛講的新家,將來也是累得不得了,但這裡面都是可以克服的,不急就不會,因為這個時候,我們有know-how(關鍵技術)、有經驗。

火燒到現在,我只想,「反正你就幹活吧,很多事可以做。」

Tuesday, March 11, 2008

年輕的你,70歲的眼 小心電腦惡化你的眼力

現代人眼睛面臨大危機:近視度數深,眼睛過勞,每天又和電腦電視螢幕形影不離,不到中年眼睛就病變,已經是一雙80歲的「老人眼」。
年輕的你如何搶救快速老化的眼睛?

從事保險業的白小姐外出一定戴帽子與太陽眼鏡遮擋陽光,而在電腦前工作每隔一小時,就將目光移往遠處,或閉眼休息幾分鐘。回家盡可能不開電腦,也避免再長時間、近距離看書。

之所以大幅改變生活作息和用眼習慣,是因為她才40歲,就罹患白內障,提早老化,有一雙80歲的眼睛。

「醫生說我得了白內障,我實在不敢相信,那不是阿嬤才會有的病嗎?」白小姐到現在還不能接受。

眼睛提早變老,白小姐並非特例,眼科醫師在門診發現,愈來愈多30幾歲,甚至不到20歲的年輕人,已經出現一般50歲之後,因自然老化而容易發生的眼疾問題,例如白內障、青光眼、黃斑部病變、視網膜剝離等。

多數人過了中年,無可避免老化而使眼睛內的水晶體逐漸混濁,看東西顯得模糊不清,形成「老年性白內障」。不過,國泰醫院新竹分院眼科主任陳瑩山由門診觀察,不到中年就發生的「年輕型白內障」比例愈來愈高,這些年輕患者得知病情,也和白小姐一樣覺得「不可思議」,疑惑自己還年輕,白內障怎麼會找上門?

另一種好發於50歲以上中、老年人的慢性眼疾,並且是造成老年人視覺嚴重損害的主因──黃斑部病變,也正在威脅台灣青壯年人的視力。

陳瑩山醫師指出,在國外,八成以上的黃斑部病變是老化造成,隨著年紀增長,眼睛視網膜中的黃斑部位漸漸退化,影響中央視覺,使視野的中央出現盲點而看不清楚。不過在台灣,黃斑部病變的患者除了老年人之外,還有一群三、四十歲的高度近視人口,也出現黃斑部病變。陳瑩山醫師在過去兩年就治療了超過40位年輕的黃斑部病變患者,年紀最輕的還不到30歲。

最令人憂心的是,才就讀國小的兒童眼睛竟然就已經老化了,二、三年級的小學生出現視網膜周邊病變與萎縮性裂孔,若不及早發現治療,進一步就會惡化形成視網膜剝離,嚴重的甚至失明。專長治療高度近視及視網膜病變的台大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何子昌指出,近幾年,眼科門診確實發現一些未成年的國、高中生罹患視網膜剝離,而最年輕的患者只有小學六年級。


為什麼有人年紀輕輕卻有一雙「老人目」?哪些人的眼睛容易未老先衰?你的眼睛比實際年齡還老嗎?

**高度近視的眼球容易老

高度近視是眼睛提早老化,及導致嚴重損傷視力的眼疾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到40歲就罹患白內障、青光眼、黃斑部病變或視網膜剝離的人,許多近視都超過600度,甚至是1000度以上的超級大近視眼。

國泰醫院新竹分院眼科主任陳瑩山指出,眼科醫生通常會依近視度數判斷病人「眼睛的年紀」,近視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視患者,不論幾歲,他的眼球都老得比輕度或沒有近視的人快,「已經是80歲的眼球了!」他形容。

而且,近視度數愈深,眼睛愈容易出現病變。

例如三軍總醫院眼科部「台灣視網膜病變盛行率與危險因子研究」發現,近視1000度以上的人,罹患視網膜剝離的比例是一般人的131倍。台大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何子昌說,近視超過800度的患者容易從眼睛黃斑部下方的脈絡膜長出新生血管,造成黃斑部出血或是擋住黃斑部中心,嚴重損傷視力。而台大眼科部在台北縣金山鄉進行田野調查發現,高度近視引起的黃斑部病變是台灣目前造成失明的主因。

因為近視加深到600度以上時,眼睛結構會產生不正常變化,眼球前後徑會增長,因此,高度近視的人眼球比一般正常人長得胖,容易引起併發症。

不幸地,台灣人不但十個中有九個近視,而且,近視人口裡面更有將近30%是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視,比例為歐美國家的10幾倍,這也意謂全台灣有超過五分之一的人是眼睛提早老化、容易發生病變的高危險群,如果平日不注重保養,又疏於定期檢查的話,很可能不到中年就視茫茫,甚至完全喪失視力,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雖然高度近視的人眼睛出現各種病變及失明的風險高,但危機意識卻很低,大多數人並不曉得自己的眼睛處於高度危險,必須定期檢查追蹤眼睛的健康情況。

特別是曾經接受雷射近視手術,擺脫眼鏡束縛的人,就「忘記」自己「曾經」是近視眼,以為從此不必擔心視力問題。


**雷射近視手術無法防止病變

「雷射手術讓近視變成不是『病』,近視的人以為做完雷射就沒事了,反而忽略自己眼睛隱藏的病變危機,」眼科醫學會理事長潘志勤醫師認為。

40歲就罹患白內障的白小姐正是活生生的例子。她曾經是個大田雞,近視高達1200度,9年前,接受雷射近視手術,讓原本不戴眼鏡就幾乎什麼都看不見的雙眼,一夕間重見光明。她相當滿意手術結果,也以為自己從此不再是四眼田雞,不必天天費心清潔保養隱形眼鏡。

不過,眼前一片光亮的日子並沒有過太久,二年多前,她開始覺得自己看東西又變得不清楚,視線經常模模糊糊。

她第一個念頭就是,會不會當初雷射近視手術沒開好,所以近視又回來了?

從發現視力變差,到被診斷出是罹患白內障,兩年之間她看過四、五位眼科醫生,做過許多相關檢查,卻一直沒發現是白內障惹的禍。其中好幾位醫生判斷可能是雷射近視手術出問題,甚至有醫生建議她再做一次手術矯正視力,卻忽略了是高度近視引發的病變問題。

潘志勤醫師強調,雷射近視手術是由眼球前方的角膜下手去矯正近視,並無法改善眼球結構變形的情況,也不能防止眼球後方的視神經、視網膜及黃斑部等處的疾病。儘管高度近視的人做了雷射近視手術,讓視力變好,但隱藏在眼球後面的老化病變風險仍然存在,不能輕忽。

況且,單單只看視力,並不能全面找出眼睛的問題。就算是擁有1.0的視力,也不代表這個人的眼力就很好。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眼科主任蔡景耀指出,過去把「視力」當做衡量眼力好不好的唯一指標,但有人可能測出視力1.0,還不錯,但其實已經罹患青光眼,視神經嚴重受損,周邊視力出現盲點,造成視野很小,如果沒有發現並盡快接受治療,最後可能導致失明。

因此,視力絕不是一個全面客觀的衡量指標,視力好不代表眼睛健康、眼力正常,還需要藉由其他檢查,例如測量眼壓、檢查視野,及眼底視神經、視網模檢查等,全面評估眼睛健康狀況。


**眼睛過勞,視力大危機

除了高度近視,現代人用眼過度,讓眼睛過勞,也是造成眼睛提前老化,疾病早早來報到的一大原因。

工作離不開電腦,回家又繼續擁抱電視,再加上上網、看影片、玩線上遊戲直到深夜,正是台灣人的生活現況。

眼科醫學會調查發現,台灣人平均每天盯著電視、電腦、掌上型電玩或手機等螢幕的時間是5.3小時,其中更有超過三成的人長達7小時以上。

然而國內外皆有研究指出,長時間、近距離專注於螢幕,例如一天2~4小時以上,就容易出現諸如眼睛疲勞、乾澀不適、視線模糊、暫時性近視增加(假性近視)等等問題。

台北馬偕醫院眼科主治醫師周盟超指出,近距離、長時間專注用眼,像是看書、看文件、看電腦或電視、開車等,都會大幅度減少我們的眨眼次數,只達到正常的三分之一。一旦眨眼次數減少,淚水分泌就跟著變少,眼睛缺乏滋潤,再加上張眼時,眼球一直曝露在外,水分散失隨之增加,不止眼睛會乾澀不適,眼皮和眼球之間的磨擦也變大,更可能讓眼球慢性發炎。

眼睛過勞也會讓人覺得視力變差,視線模糊,甚至以為近視一直在加深。

一般人成年之後,視力趨於穩定,近視度數不至於大幅增加。但眼科門診常碰到成年病患抱怨近視一直加深,就算重新配眼鏡,沒過多久又看不清楚,因此眼鏡度數愈配愈深。還有些人不止自覺近視度數增加,連看近對焦也很吃力。

周盟超醫師指出,這多數是用眼過度,眼睛太疲勞,使負責調整焦距的睫狀肌一直處於用力收縮的緊張狀態,久了之後,對焦能力變弱,出現暫時性的近視增加,或者老花眼情形提早出現。

要改善及避免這種情況,別無他法,只能充分休息,多望遠方,讓眼睛徹底放鬆,如此,自然慢慢地回復到原本真實的近視度數。

周盟超本身就曾利用這種方法,成功從原來的500、450度近視,回復到425、325度的真實度數,而且近視度數不再增加回去。

**近視度數大增,可能是白內障


眼科醫師特別提醒,如果成年人特別是高度近視者,在短時間之內度數大幅增加,例如半年內加深了200~300度以上,必須小心可能是罹患其他眼疾,例如白內障,而不單純是因為眼睛太疲勞,引起暫時性近視加深。

潘正勤醫師指出,一般白內障是隨老化漸進發生,視覺也是漸漸變得模糊不清,但成年人如果突然近視度數增加很多,十之八九是患了年輕疾病型的白內障。

特別是年輕的高度近視者,由於眼球結構已經變形,因此發生一點點輕微的白內障,就讓水晶體膨脹得很厲害,引起度數大幅變化,需要透過散瞳檢查,才容易找出病因。

**小心光害催眼老

生活環境四周的光線,特別是由陽光而來的紫外線,也是造成白內障及黃斑部病變的主要原因。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院長,也是眼科醫師翁林仲指出,眼睛經常接受紫外線照射,會引起水晶體中水分及蛋白質變異,加速形成白內障。

此外,國外研究發現,長時間曝露在不論從陽光或照明設備而來的紫外線之下,眼睛視網膜外層的色素細胞會變薄、萎縮,進而使得眼睛負責中央視力的黃斑部位的感光細胞受傷,漸漸出現中央視覺模糊的情況。

因此,頻繁從事戶外活動,卻又不注意防曬遮陽的人,眼睛也可能老得比其他人快,如同皮膚長時間曝露在陽光下,導致粗糙長斑,容易顯老一樣。

除了紫外線,可見光裡的藍光目前也被認為是造成眼睛老化病變的危險分子。

雖然藍光四處可見,但只要不是長時間、經常直接注視光源,基本上對眼睛危害不大,但是有些在特殊強光環境下工作的人,加上用眼過度,眼睛病變的機會就大增。

病人之中許多是新竹科技人的陳瑩山醫師觀察發現,台灣有一群年輕的黃斑部病變患者,大多數是工作中高光線傷害所致。而且,這些病人經常性用眼過度,加上在強光之下工作,使黃斑部提早出現病變。「高度近視加上高度用眼,並且經常待在強光環境裡,這是絕對的高危險群,」他強調。

**慢性病年輕化,也影響眼睛提早病變


台灣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年輕化的趨勢,連帶使眼睛老化病變提早發生,因為這些慢性病患者,特別是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的人,也是併發白內障、視網膜病變等眼疾的高危險群。根據三軍總醫院眼科部呂大文主任等人的調查發現,1999~2003年間,糖尿病併發的視網膜病變是國人盛行率最高的視網膜相關眼疾。而且,糖尿病患者併發眼部病變,導致失明的風險很高,是一般人的25倍。國內研究調查發現,糖尿病成為20~47歲國人主要失明的原因之一,國民健康局副局長吳秀英指出。

「糖尿病人血糖控制不好,就像水土保持不良造成土石流,併發症很多,而且一旦出現症狀,就非常嚴重,」潘正勤形容。

長期血糖太高會讓視網膜周遭的微血管壁上出現微血管瘤,並且滲出液體和血液到視網膜中,造成黃斑部水腫而影響視力,或者使血管封閉,通往黃斑部的血流變少,引起黃斑部缺血,因此損害中央視力。進一?惡化時,視網膜和視神經上會開始不正常增生血管,然後導致中央及周邊的視力全然喪失。

眼科醫師特別提醒,如能定期追蹤檢查,發現問題及早治療,糖尿病人可以不受失明威脅。不過,有時候病人把關注焦點只放在糖尿病本身上,而輕忽了併發症的危險,加上糖尿病引起的眼部病變,初期幾乎沒有明顯症狀,病人抱著「只要看得見就沒問題,」的錯誤觀念,經常錯失早期治療時機,直到發覺視力不良,為時已晚。

因此吳秀英指出,政府及國內醫療單位努力於加強糖尿病人的危機意識,及整合糖尿病人的醫療照護,例如在糖尿病特別門診中,加入包括眼科醫師在內的各相關科別醫師,一起診斷治療,唯有定期檢查,掌握疾病情況,並及早治療,才能減緩病人惡化速度,避免踏上失明之路。糖尿病人本身也要記得定期做眼底檢查。

**保健第二春視力

醫療進步,現代人壽命延長,如何到老年仍保有雄健的眼力,行動不受限制,十分重要。

蔡景耀醫師認為,以前的人壽命只有五、六十歲,而四十幾歲眼睛開始老化,對他們來說不是大問題,不過,現代人平均餘命將近八十歲,活到三、四十,人生才走一半,接下來如何維持後半場的「第二春視力」,個人、醫療單位、政府都需要投入努力,增加個人對眼睛保健及疾病的認知,定期篩檢,及提升治療能力等等。


你的眼睛也正快速衰老嗎?保健眼睛永不嫌晚,早一天做,就能減緩變老的速度,臨老仍然前途光明。

BOX
**你的眼睛有多老?

你是不是「老人目」的最佳候選人?以下指標供你評估,你的眼睛年齡是不是已經比身份證年齡還老?

◎近視超過600度

眼球結構變形,變得比一般正常人胖,容易發展各種病變,諸如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剝離、黃斑部病變。

◎血糖、血脂、血壓超標

可能讓你視茫茫,甚至陷入黑暗。

◎每天菸不離手

眼睛內產生劇烈氧化反應,使水晶體提早老化,出現白內障。而且,抽菸還阻礙眼部的血液循環,養分供給受阻,讓眼睛組織快速退化。抽菸的人提早罹患黃斑部退化的風險是不吸菸者的2~3倍。

◎經常在大太陽底下趴趴走又懶得遮陽

會加速眼睛衰老,如果你酷愛戶外活動,但卻懶得為雙眼阻隔紫外線,眼睛可能會比60歲的人還老。

◎每天盯著電腦、電視超過4小時

頭痛眼花、乾澀不適,你該適時和螢幕分手了!再黏下去,你的眼睛比不會用電腦的你老爸老媽還更老。

李家同:電機系學生不懂電路

陳至中/台北報導


 前暨南大學校長李家同十日批評,現有大學評鑑及教授升等方式太過重視研究、寫論文,對工學院教育產生嚴重影響,電機系學生不懂電路板,化工系學生不懂熱交換器;長久下來,會使台灣只有「科學家」沒有「工程師」。

 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評鑑與發展研究中心十日邀請各校教授,對我國大學工學院教育提出改進建議,由李家同、清大工學院教授萬其超、宋震國、吳誠文等人報告「工程教育評估」研究結果。

 批工程教育:評鑑太重論文

 李家同認為,我國不能放棄「高技術層次」的製造業,過去台灣創造的「經濟奇蹟」,靠的就是堅實的製造業,光憑服務業無法養活全台灣的人民。而製造業要強,就得有人才,工程師不同於科學家,除需具備自然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實作能力」,能夠設計一項製程或運轉產品,達到經濟、可靠、符合安全、環保等功能。

 但現在工學院教育越來越趨向理論,李家同說,業界常抱怨,化工公司引進的新工程師,連化工基本設備如熱交換器都不清楚;半導體公司新聘的IC設計師,卻對電路板實作與診斷非常陌生。

 教授缺乏實務經驗 惡性循環

 「我們的學生都懂引擎理論,引擎卻得跟國外買!」李家同曾和一名博士畢業生談簡單的電路設計,卻被一句「這不是我的領域」回絕。

 李家同認為,我國工程教育的嚴重缺點,是忽略了實務理解力(Engineering Sense),過份強調理論部分,卻沒有將理論付諸實現的能力。他將原因歸咎教授們缺乏實務經驗,因面臨過多學術性論文壓力,加上評鑑與教授升等也幾乎只看論文,長久下來,教授只知道寫論文、教寫論文,博士生畢業後也以「當教授」為第一志向,形成惡性循環。

 學生不熟實務 進職場有困難

 另外,傳統「士大夫階級」的遺毒,讓大學教授只懂「高來高去」,喜歡教所謂高階觀念,而不喜歡教低階技術。過去技職體系的學生畢業後進入職場,現在技職體系學校也逐漸「大學化」,當工專變成科技大學,越來越多學生考研究所,不願意碰實務。

 李家同說,美國知名大學如麻省理工學院,大四學生都得修「設計專題」課程(Senior Design Project),要求學生設計一個系統,藉實作統合理論。許多人畢業後,很快就能創業,原因是在大學已有一定的技術能力,進入職場馬上駕輕就熟。

宏達電鄭慧明很會請假 表現不打折

吳筱雯

 宏達電財務長鄭慧明

 外界對科技人的刻板印象,不外乎是週一至週日常為工作忙的昏天暗地,有時間賺錢、沒時間度假。不過,這個印象在宏達電財務長鄭慧明身上一點也不準,為了出國度假,鄭慧明是宏達電全公司員工請假排行榜亞軍,但其工作表現仍深得老闆賞識,稱得上是科技圈中,最懂得平衡生活與工作的財務長。

 兩年前從台灣大哥大轉戰宏達電財務長的鄭慧明,在面試時就跟宏達電執行長周永明挑明說「我很會請假」,的確,鄭慧明在宏達電擔任財務長近兩年來,的確是全公司請假排行榜亞軍。

 善於把握時間的他,不想因為出國玩樂行程而耽誤到工作,鄭慧明常搭週五晚上、或週六最早班機,飛往中國或亞洲某據點,好好打個兩天球,或在當地參加深度旅遊團,參訪名勝古蹟,坐週日晚班飛機回台北。不論前一晚多晚回到台北,週一早上九點總是能準時進辦公室。

 而鄭慧明工作、休閒生活銜接最誇張的一次是,他週六大清早才從美國出差飛回台北,一離開機場就直接進辦公室跟周永明、宏達電董事長王雪紅開會,會議一直進行到下午兩點多,還沒結束,鄭慧明拋下一句「要趕飛機得先走了」,就從辦公室直奔機場,趕搭四點多的飛機出國度週末。

 除了這種利用長週末或週休二日去玩之外,工作多年來鄭慧明交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十多對夫妻每年輪流主辦較長天數的旅遊,由主辦人負責想地點、找導遊、規劃行程,繼去年巴塞隆納之旅後,今年的重頭戲是去肯亞奈洛比觀賞動物大遷徙。

 即使鄭慧明十分享受生活,對工作品質卻完全沒有影響,除了每天處理公司財務事宜,公司治理、董事會議程與議題,也在他的主導下順利進行。鄭慧明上任以來,外資對宏達電的印象從原本的不透明、公司說法不值得信任,出現一百八十度大逆轉,可以說,鄭慧明該做的都做好了,該玩的也沒少玩到。

Monday, March 10, 2008

張明正:「軟技巧」

下一個世紀決勝關鍵 張明正:「軟技巧」




《數位時代》第一場MTI 論壇,邀請了「亞洲最佳商業領袖—年度創新人物獎」得主張明正與《數位時代》總主筆王志仁對談。談起創新,張明正強調「軟技巧」,他說:「集合擴散到世界各處的智慧才是創新力量的來源。」





每次見到張明正,總被他活力十足的態度感染。他說起話常夾雜著國、台、英語,從他中氣十足的音量與直爽的談吐,再加上輔助說明的大手勢,不難看出他身上融合了出身屏東鄉下的草根性格,以及留學美國形塑的多元視野。



提起張明正,過去聯想到的是「防毒界高手」趨勢科技;近來則是他和作家王文華一起創辦的若水公司,要做許多人都還摸不著頭緒的社會企業。創新對張明正來說,是一股在血脈裡沸騰、不停歇的渴望。



創新是自己去思考



張明正回憶,在他二○○四年赴上海領取「亞洲最佳商業領袖獎」時,在這個獎項的評選標準中,發現了一些從未留意到的創新定義。



這個獎項分數的六○%,是從企業的帳面價值和毛利率來看。另外四○%,則是透過訪問公司的員工,觀察企業文化怎麼影響到組織行為;也就是去調查,在老闆看不到的範圍,員工怎麼行動、怎麼評斷自己的工作環境。「領了這個獎,我也發現創新也是有看不見、比較難察覺的軟技巧,」張明正笑著說。



說到這,張明正話鋒一轉突然說:「怎麼都我在講?創新不是一個老師在台上講,要自己思考,明天才可能會有改變。」接著他請台下的人回答一個問題:「如果要讓團隊要有很好的表現,最主要的因素是什麼?」



與會者提供了各式各樣的答案,例如良好的團隊關係、熱情、有基本的SWOT(編按:指的是檢視公司的長處、弱點、機會、威脅)、共同分享的價值觀、錢、資訊的透明與分享、重疊的分工(cross over)、制度與紀律等。但是在張明正和台下聽眾討論之後,發現這些元素都可以被劃分到硬技術(hard skill)和軟技巧(soft skill)兩個類別。



豐田將別人的制度改善



「硬技術」指的是專業的技能,例如寫程式的能力、學歷等;而「軟技巧」則包括溝通等情感層面的應對。軟硬兼俱,是張明正認為未來創新必須具備的能力。為了更進一步說明,他舉了豐田汽車(Toyota)的例子,解釋這個外界常認為「硬梆梆」的公司,也有獨到的軟技巧。



豐田汽車的生產線上,配置了緊急按鈕,當生產線發生任何問題,只要按下這個鈕,整個生產線就會伴隨著輕鬆悠揚的音樂而停下來,所有工作人員來研究、解決問題。



這個制度卻並非豐田獨創,而是從美國通用汽車學來的。然而通用汽車的模式卻是按下緊急按鈕,整個工廠就會有紅色的急救燈伴隨著刺耳的警報鈴響,導致工人不敢去使用緊急按鈕。



「如果這個設計就是要解決問題,流程就應該要改造成豐田的制度,讓每個人敢去按,進而解決問題,減少成本。」張明正用這案例說明硬底子技術和軟技巧兼具的必要性,而每一個專案的執行,都必須同時用心和腦。



從不同立場看事



張明正創辦的趨勢科技,公司員工分布在全世界的三十七個國家。只要遇到必須開會決議的時刻,不可能用以前傳統方式,讓一群人坐在一起討論。此外,如何讓素未謀面、不同國籍文化的人,一起在預算時間的限制下,去完成某個專案,這些都考驗了軟技巧。



「我們每天在解決的是軟的問題,下一代必須也是在世界是平的狀況下,集合擴散到世界各處的智慧,才是創新力量的來源,」張明正加重語氣強調。在這個前提下,你有一個點子根本不足為奇,要能夠執行,你還需要能夠讓一群人跟你一起工作、創造產品、賣出去。



因為人常會有本位主義的傾向,軟技巧就難在如何從不同立場來看事情。張明正笑說:「像我太太常常一大早爬起來看王建民的比賽,一旁睡眼惺忪的我,覺得非常不可思議。」



於是如何增加自己的自覺,才是創新力量的來源。每個人都會因為潛意識而驅動自己的行為,導致改變習慣遇到困難。所謂創新,就是能夠在自己的觀察之下,不依靠習慣來觀察,而是找到不一樣的觀點。接著嘗試去找到一個雛形,更具體化說明自己的觀點,用軟體業的行話來說,就是先定義使用者介面。



對張明正來說,能夠在生活中、工作上實踐這些,就是創新,就是創造新價值、打破理所當然。



在座談的尾聲,張明正表演了他最拿手的魔術:將三根不同長度的繩子變成同樣長度。用這個魔術,說明若水企圖做的社會企業:弭平M型社會。最後在和台下讀者熱絡的互動氣氛感染下,張明正索性大方公開他獨家的魔術秘訣,滿足大夥的好奇心,也贏得滿堂彩。



以下是張明正針對《數位時代》網友與現場讀者的問答:



Q 說說你認為最有創新能力的人?(線上報名提問讀者—何曉真)



張 雖然這樣說有點老王賣瓜,現在趨勢科技的執行長陳怡樺,是我看過最有創新能力的人。從結果層面來看,她代表我們公司在和思科(Cisco)的談判,能夠把技術語言翻譯成市場語言,讓通常不是購併、不然就是打敗你的大公司,願意放下身段和趨勢科技合作,這真的很了不起。



Q 請問你是否能推薦幾本創新書籍呢?(線上報名提問讀者—卓聖傑)



張 我要推薦的書都不是那種天花亂墜的暢銷書,而是可以真的有助於工作,可以賺錢的書。第一本是《創新的兩難》,由哈佛商學院的教授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寫的,他提到一個很棒的概念是「夠好就好」(enough is good),這打破了創新迷思的罩門。專業經理人常砸錢在規格最先進的產品,但是並不需要,像Xbox和PS3就是這樣的例子。另外一本書是彼得.聖吉(Peter M. Senge)《修練的軌跡》,看管理學大師怎麼談早上打坐的體驗,如何從改變原來的習慣,進而改變策略、改變組織。



Q 你曾遭遇過最大的困境?(線上報名提問讀者—蔡曙安)



張 當微軟決定把防毒軟體內建在Vista作業系統,這是趨勢科技曾經遇過最大的威脅。看著微軟一步一步的布局,購併羅馬尼亞的防毒軟體公司等,我們當然很緊張。要面對困境,就必須重新檢視自己,什麼是我們的核心技術?什麼是趨勢科技獨有、微軟無法複製的特色?在重新定位後,發現我們有日積月累的豐富病毒知識,憑藉這個,我們選擇和思科聯盟,我們不再只有殺毒,更進一步去區分區域、分駭客,這就是我們獨特的價值。



Q 請問你怎麼克服創新過程的不確定感,尤其是在錢燒完時?(線上報名提問讀者—許怡庭)



張 我要脫鞋才能夠好好回答這個問題,這是我回答問題的創新。我覺得創新過程的不確定感來自於大家愛面子,擔心假如失敗了怎麼辦,是自身的焦慮。我在矽谷,看創業家燒錢都很痛快,這可能是文化差異。愛迪生說我從來沒有失敗過,因為我每次都發現新的不能做燈的材料,我能輸什麼呢?



對我來說,我不要做me, too,我要做不一樣。把優越感和面子拿掉,就放手做吧!



Q 文法商人才跨轉科技領域有何優勢?(網友提問—Orich)



張 我太太是中文系的,最大的創新就嫁給我(笑)。我認為文組的人比較不那麼技客(geek),觀點比較多元,反省能力比較強。這在面對未來世界是平的環境,是很大的優勢。就趨勢科技來說,我們公司最缺的是去細心敏銳地理解使用者經驗,這是文組人可以做到的創新。



Q 可否給台灣教育單位一些有關創新的建議?(線上報名提問讀者—林穎瑄、蔡一弘、汪逸仁)



張 要多去嘗試。凱因斯(Keynes, John Maynard)說:「長期來看,我們都會死。(編按,原文為In the long run, we are all dead.意即我們不能忽視短期發展。)」創新不一定是科技,而是來自個人。我從來就不是一個好學生,小時候寫毛筆字的作業,總是寫出框框,被給很差的成績,現在看來搞不好我是一個夭折的書法家。



台灣社會有許多太理所當然的預期,但生命的過程沒有唯一的答案。我在哈佛課堂上的案例討論中,我非常驚訝於案例討論完,課就結束了。台灣太注重面子,害怕失敗,年輕人不應該顧慮這些。



年輕人應該去做國際志工。我前陣子帶十六歲到二十歲的年輕人去住菲律賓的貧民窟,讓他們感受貧富差距。當他們送給當地人自己淘汰的玩具,卻被當地人回報以最好的床位,小朋友感受到的那種驚訝無法言喻。貧富不均是機會的問題,我一直覺得這不是可以給錢解決的,這也是若水想做的。我人生下半場期待可以用這些過往資歷去做些什麼,整合這些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