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rch 13, 2009

後山《野球孩子》 疼惜輸的感覺

邱祖胤/台北報導  (20090312)



 連日來國人深陷在中華隊輸球的低迷中,面對失敗的態度究竟是什麼?記錄片《野球孩子》正是拍攝一群熱愛棒球的後山孩子,面對輸球的感覺,以及在告別童年的最後關頭,選擇與夢想奮力一搏的故事,純真而執著。《野球孩子》於○八年獲得台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台灣獎首獎,如今入圍瑞士尼恩國際影展。

 《野球孩子》由沈可尚及廖敬堯合導,記錄花蓮瑞穗鄉富源國小棒球隊參加畢業前最後一次全國少棒大賽的過程,以及比賽前的生活點滴。小學生涯即將結束,最後雖打進前八強,卻在四強賽就止步。導演沒用煽情的畫面交代小球員的眼淚,只拍攝輸球第二天,小球員的複雜心情。
 真摯紀錄 入圍瑞士尼恩國際影展

 有人說:「輸球囉,那明天怎麼辦?還要再打球嗎?」有的小朋友則打電動打發時間,或約朋友出去玩。沒想到,最後大家卻又聚集在一起,用紙團和竹棒代替球具,持續過去長期練球的節奏。這份對棒球的愛,平凡而真摯,在鏡頭下徐徐鋪陳。

 這支球隊沒有亮眼的成績,比起其他縣市的常勝隊伍,聲勢及實力並無過人之處,為何會挑上他們作記錄對象?沈可尚表示,製作團隊最早從公共電視《台灣棒球百年風雲》影片中,發現一位有著撲克臉教練張茂三,對他的棒球哲學與管教方式感興趣,於是鎖定張茂三和他的球隊。

 深愛棒球 教練如父令人感動

 富源國小這群小朋友害羞,一開始幾乎無法面對鏡頭,沈可尚與廖敬堯於是完全不採訪。一年多來記錄了四百多小時的底片,最後剪成八十六分鐘的影片。

 張茂三教練兼代父職的部分令人感動。他訓練時一絲不苟,還把所有球員都帶到家中住,和自己的兩個小孩一起生活。他盯緊每位球員的功課,代簽學校的聯絡簿,務使球員的品性端正,成績跟得上水準。

 片中一幕教練對著球員斥喝:「不寫功課就不准打球!」及「叫你媽媽來把你帶走!」小球員面對教練苛責,教練要求他說出讓他留在球隊的理由,急得向隊友求助而飆淚。沒想到隊友說出的對策古怪,令他破涕為笑,觀眾跟著又哭又笑。結果,雖然輸球了,張茂三並未苛責,孩子也並未失去對棒球的熱情。

 告別童年 奮力一搏熱愛不失溫

 這部片子的故事結束後,張茂三還曾自己募款帶球隊到日本參賽,希望小球員開眼界。張茂三目前決定九月到美國深造,希望能將大聯盟的觀念引進,在台灣訓練生根。

 沈可尚與廖敬堯過去是台灣藝術大學同班同學,沈可尚的畢業作品《黑臉少年》即由廖敬堯攝影。沈可尚曾以《與山》一片獲得金馬獎最佳短片,以《噤聲三角》獲金穗獎最佳實驗電影。二○○六年廖敬堯再度為沈可尚的《賽鴿風雲》掌鏡,這部片子透過國家地理頻道在全球一六○個國家播映。

請和中古小姐一起遊東京

對東京女孩來說,睫毛膏是生活必需品,
不相信,下次你可以站在東京街頭觀察一下,
哪個女孩的睫毛不是在比長比翹的
這款獲得YAHOO!Beauty年度第一名、@cosme(化妝品口語評價網站)網友評價五顆星排名第二名的睫毛膏「塗る付けまつげ」,最大好處在於可以輕易塗上輕易卸除,只要有溫水這款睫毛膏就可以卸得乾乾淨淨!說它是最暢銷的睫毛膏都不為過


而中古小姐覺得很有趣的另一款是雖然不像「塗る付けまつげ」這麼暢銷的「泣けるマスカラ」,這款睫毛膏強調妳可以在哭泣的時候使用它,
比如說要去跟男友談分手或是可能會被上司痛罵的時刻,
就算在那些人面前哭的稀哩嘩啦泣けるマスカラ也絕對不會讓妳變熊貓眼,
總之,日本女孩兒的睫毛膏可是要看場合使用的。

生命/候文詠

真心推薦 值得一看再看

我和一位朋友傾談,他說雖然有兩份工作,而每月的收入卻非常低,但他已很高興了。我很奇怪他還可以那麼開心,因為他的收入微薄,要節衣縮食才可以供養他年邁的父母、岳父母,太太,兩個女兒,還有一般家庭的各項開支。

他解釋說,那是因為數年前他在印度目睹一件事件的啟發。當時他因為一次重大的挫折、心情低落,所以到印度散心。他說他親眼看到一個印度婦人,用刀將她的兒子的右手切下來。那婦人無助的眼神,以及四歲稚童痛苦的呻吟,至今仍令他心頭作痛難以釋懷。

你可能會問:為什麼那母親要這樣做?是否她的小孩太頑皮,或是他的手受到感染?都不是,原來只是為了行乞!那絕望的母親特意把孩子弄成傷殘,只是為了使他可以在街上行乞。

我的朋友嚇呆了,他把他吃到一半的麵包放下,隨即有五六個小孩湧至,爭食這片佈滿沙石的麵包,就如面對飢餓時的自然反應。

他對這情景很吃驚,他要導遊開車把他送到最近的麵包店,他去到其中兩家,把所有的麵包都買下來,麵包店的老闆很愕然,不過還是願意把所有都賣給他。他花了不足一百元,就買到約四百塊麵包(即每塊少於 25仙),又用了一百元買一些日用品。

於是,他坐在一部載滿麵包的貨車往街上去,當他分發麵包和日用品給那些大部份是傷殘的兒童時,他們都報以歡喜和鞠躬,就是這樣,他在生命中第一次想到人們怎麼可以為一片價值不足25仙的麵包而那麼感動。

他開始對自己說,他是多麼的幸運:他有個完整的身軀,有一份工作,有個家庭,有機會抱怨食品的好與壞,有機會穿衣服,有機會擁有很多這些人沒有的東西。

現在,我開始想到和感受到:我的生命是否真的那麼差?也許吧?但想到這故事,我就覺得不是那麼慘。你呢?或者下一次你覺得自己的生命很差的時候,想想那個因為行乞失去了一隻手的小孩吧!

林淑如過世四週年 愛物園不見郭台銘

更新日期:2009/03/13 01:47

3月12日是郭台銘前妻林淑如過世四週年的日子,但今年郭台銘並沒有在愛物園現身,倒是女兒郭曉玲和丈夫聯名訂了一盆百合花請人送到墓前,追憶母親,郭曉玲的公婆也聯名送了一束花給林淑如。
一大早郭台銘前妻林淑如的墓園安安靜靜,在過世滿四週年的今天(12日),一向一往情深的郭董缺席,直到下午2點40分才見到有人送花來。送花的人不說話,只是靜靜地放下花之後,在林淑如的墓前鞠躬致意,隨即迅速離去。
仔細觀察,這一盆盛開的百合上面署名的是女兒郭曉玲和夫婿曹斯杰,另外一束放在旁邊的則是郭曉玲的公婆聯名送上兩束百合,就是今年林淑如墓前的唯一擺飾,花店老闆則表示,郭曉玲在好幾天前就訂好花,送上的是林淑如的最愛。花店老闆表示,「素雅、高雅這樣子,所以裡面的花材以白綠色系為主。」
一盆花大約是2500到3000元之間,金額或許不算相當昂貴,但從郭曉玲細心選擇母親最愛的百合花,就可以看得出來思念母親的心難以抹滅。(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蔡慧萱、陳奎宏)

劉備賣草鞋的原因

* 2009-03-13
* 【張國立】

阿扁的官司顯然把他的「暴富」全用政治獻金來遮掩,不過當這些苦主的企業家接受偵訊時,顯然並非如此,這讓我想起古早古早以前,大約耶穌誕生一百年的漢朝,那時皇帝每年都要舉行宗廟祭祀,也就是祭拜漢高祖劉邦和劉邦的祖先,各地的諸侯皇族都要參與,並且奉上醇酒與黃金,做為祭品或貢品。

本來是件宗族的大事,不過皇帝會派人檢查送上來的貢品究竟品質如何,要是酒不好、黃金不夠純,就會下令懲處,這叫「酎金罪」,重的可以殺頭,輕的也會被罰款、丟官。

「酎」(音:咒)是純的意思,而酎金雖說是祭祀用的醇酒和純金,不過祭完了當然也進皇帝的荷包。用現代語言來評論酎金罪,只有兩個字:「媽的」,因為人家都已經送禮來了,還要挑禮好不好,這不是「吃人夠夠」嗎,況且酒好不好、金純不純,很難有公平的標準,使負責檢查貢品的人,有機會在其中索取紅包。

漢景帝有個兒子叫劉勝,被封為中山靖王,算是第一級的貴族,他的兒子劉貞則依規定,爵位要低一等,被封為涿縣的陸城亭侯,食邑的範圍大約是如今的一個縣,但涿縣的地位很重要,在今天河北省保定市的北邊,歷年出過很多人才,像是東漢末年討黃巾有功的名將盧植、禪宗的六世祖惠能、劉備的把弟張飛(據說是我的祖先)等,不是窮縣,可是劉貞去參加長安的祭祀大典時,被檢舉他送的酒不醇、金不純,一下子就丟了官。這是為什麼劉勝的後代劉備,到處被人尊為皇叔,實際上他是和母親「販履織蓆」勉強糊口長大的。

這個「酎金」像不像阿扁口中的政治獻金?每次大選都是場祭祀大典,企業家都得送上「貢品」,光送不行還會挑送得夠不夠多、夠不夠純,否則辜仲諒怎麼連跑到日本都得照繳!

「酎金之罪」最可怕的地方還不在送錢,而是皇帝不明說每個人該送多少,搞得可憐的陸城亭侯劉貞遺禍子孫去賣草鞋。怎曉得兩千多年後,阿扁夫妻居然重演這段歷史。

劉備後來攻占益州,三分天下,他想要回饋功臣,把四川的銀行都給金控掉─不,把成都的屋舍和田園分賜給將領,這時百萬軍中救阿斗的常山趙子龍出面反對,他說:「你阿扁才當總統,應該每天思考如何增加老百姓收入,讓大家生活得更好,怎麼滿腦袋只有銀行。」─不行,趙子龍會來殺我,他說的其實是:「益州人民才剛經過戰爭,應該馬上把田宅還給他們,讓大家都安居樂業,然後人民才會高興地繳稅,國家才會強大。」

剛當總統的劉備聽了之後,沒有回家對阿珍報告,他當場點頭同意趙子龍的說法。我一直覺得,趙子龍的這番話可說是劉備建國的基礎。一個敢講,一個肯聽,了不起。請阿扁在看守所內不要再看《基督山恩仇記》了,看看陳壽的《三國志》吧。

台灣神祕金主葉國一

* 2009-03-12
* 中時電子報/吳家詮綜合報導

本期《今周刊》封面(圖/《今周刊》提供)

金融海嘯過後,企業大老闆無不縮衣節食、準備過冬,不過這時候卻有人手握兩百億元重金,積極尋找投資機會,他就是現任英業達集團會長葉國一。

科技業惟一能讓郭台銘、林百里稱之為「老大」的,就是葉國一。

事實上,不止林百里、郭台銘與柯文昌,包括郭台銘的弟弟郭台強、穩懋董事長陳進財、國揚顧問侯西峰和已故的英業達副董事長溫世仁,都叫葉國一「老大」。

這位外號「小孟嘗」的全台最大金主,他發跡致富的過程,以及種種「樂善好施」的事蹟,堪稱台灣企業界的一頁傳奇。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本期《今周刊》)

搶救唐雅君、金援侯西峰 林百里、溫世仁的最大貴人

撰文/王榮章

某次飯局,眾人提到金融海嘯肆虐,幾乎無人倖免。席間,國揚實業顧問侯西峰無意間提及「在金融海嘯後,手上還有最多現金的是葉國一!」此話一出,令在場所有人十分好奇,「為何葉國一有這樣的實力?」

《今周刊》經過一個多月來的約訪,終於得以採訪葉國一。年近七旬的他,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很多,氣色紅潤、說話中氣十足、握手厚實有力,顯然深諳養生之道。

初次接觸葉國一的人,幾乎都會對他笑口常開、親和力十足的態度留下深刻印象,完全沒有一般科技大亨的霸氣;事實上,葉國一念的是商科,初入社會時做的也是傳統產業,卻在三十四歲時創立英業達,到現在成為科技界大老,在國內電子業中可以說是絕無僅有。

美國次貸危機在二○○七年七月爆發,去年九月演變成金融海嘯,在這波風暴中,全球富豪、企業大亨可說是受傷最重的族群,連股神巴菲特都無法倖免。

在台灣,包括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國泰金控董事長蔡宏圖、台塑集團王永在等富豪,身價都嚴重縮水,且他們的財富多半是股票,相較之下,葉國一因為完全不買基金、不碰衍生性金融商品,股票占財富比重相對較低,財力受損有限;加上資產價格大跌,整體實力不減反增,估計手上仍握有現金兩百億元。

實際上,葉國一在金融海嘯後,仍積極尋覓投資標的,例如近期他又投入二十億元巨資,買下台北縣一筆土地,在不景氣中逆勢出擊,展現雄厚的實力與企圖心。

總計去年至今,葉國一在台北、高雄兩地,共買下四筆土地、商業不動產,投入金額高達六、七十億元,科技大亨積極轉進不動產,意義非比尋常。葉國一不諱言,房地產將是他未來的投資重心,他笑著說:「金融海嘯後,我的投資都跟著侯董(指國揚顧問侯西峰)走。」

葉國一的友人估計,葉董至少握有現金兩百億元,讓他得以在風暴後,從容尋覓物美價廉的好標的。談到他的財力,葉國一謙虛的說:「我的財富都是林百里幫我賺來的!」葉國一說的,就是當年他幫助林百里創業,一手催生這個全球最大筆記型電腦廠,從而為他帶來巨額財富的故事。

而他這種魚幫水、水幫魚,互相成就的模式,堪稱葉國一獨門的人才投資術!

氣度/一手催生廣達,林百里感念在心

外界所知不多的是,葉國一不但是廣達電腦創立時最大的股東,連廣達兩個字都是他取的。一九八八年,同樣出身「三愛幫」(註:三愛電子,由三德集團出資創立,葉國一與林百里、溫世仁首次一起合作)的林百里決定創業,林百里找上溫世仁幫忙,溫世仁則力主邀葉國一加入,葉國一也爽快答應。

由於在台灣缺乏人脈,林百里原本有意請葉國一擔任董事長,但被他婉拒,最後大家敲定由葉國一、溫世仁出資五○%,林百里與經營團隊也出資一半,並由葉國一對草創期的廣達電腦背書保證,解決銀行融資的難題。

廣達成立時,葉國一不但出錢出力(由英業達調派優秀幹部至廣達),還背書保證三年多,廣達之後一路成長茁壯為全球最大的筆記型電腦廠,葉國一可說是幕後最大的推手。不過廣達的成功,也讓葉國一賺進人生最大筆的財富,從此躋身百億富豪行列。

原來,當時他與溫世仁共出資八千萬元,葉國一持股二五%是最大股東(溫世仁與弟弟合計持股二五%),之後廣達在九九年一月風光上市,不到半年時間就飆漲至八五○元天價,成為台股股王,以當時的持股價值計算,投資報酬率超過一千倍。

不過在廣達上市過程中,發生了一件讓林百里以及廣達、英業達幹部都銘感五內的插曲,也充分展現葉國一、溫世仁兩人少有人及的大度量。

就在廣達上市之前,葉國一告訴溫世仁:「我們當年是為了幫助林百里創業,並不是想占有它。」葉國一認為應該讓現有的經營團隊分享成果,溫世仁也贊同葉國一的想法,兩人因此決定放棄上市前的增資認股,空出的額度完全交由林百里統籌分配,個人持股比率因此大幅降低至十二.五%。

估計當時兩人合計放棄的二五%股權,價值高達八百億元,而這一讓也創造出廣達團隊成員們的億萬元身價;不僅如此,葉國一還將○.五%的廣達股份轉給英業達幹部,讓大家有機會分享廣達成功的果實,因此到廣達掛牌時,葉國一的持股僅剩十二%。

把幾百億元唾手可得的財富往外推,放眼國內企業界,大概只有葉國一、溫世仁能有這種胸襟氣度。

廣達上市後,葉國一並未在高檔賣出持股,之後股價回落至三百多元,葉國一才陸續處分,這也為他帶來可觀財富,葉國一就曾笑著對林百里說:「謝謝你,我的錢都是你賺給我的。」

不過林百里對葉國一當年的幫忙與成全,一直感念在心,一向心高氣傲的他,惟獨對葉國一始終服氣,而兩人互相成就的過程,也在科技界傳為美談。

估計處分廣達為葉國一賺進三、四百億元,加上英業達集團各家公司多年來的分紅配股,讓他累積了驚人財富;此外,投資創投也幫他賺了不少錢,創投教父柯文昌則是他最佳的合作夥伴。

葉國一原本和柯文昌並不熟,英業達上市前,葉國一請柯文昌幫忙撰寫公開說明書上的專家意見,也開啟兩人的合作之路。

葉國一從「普訊參號」開始投資,之後又陸續投資所有的普訊系列基金,成為普訊最大股東,在九○年代科技產業的全盛時期,普訊創投的績效極佳,也讓葉國一頗有斬獲。

規畫/不賣英業達,未來持股全信託

許多人不知道的是,葉國一還曾經是康師傅的大股東。原因是九八年頂新集團回台入主味全,卻因為護盤失利導致財務危機,之後大陸國台辦主任陳雲林,主動向人在北京的溫世仁詢問援助頂新集團的可能。

溫世仁與葉國一商量後,兩人遂聯手在香港買進康師傅的前身——頂益控股股票,沒想到頂益股價長期低盪在港幣幾毛錢,過意不去的溫世仁於是提議,由他接手葉國一的持股。想不到頂益在○二年改名為康師傅後,成為最紅火的中國概念股之一,○七年股價一度飆漲至十港元,估計葉國一光是康師傅一檔就少賺了一五○億元。

而實際上除了廣達之外,英業達本身也曾經榮登股王,在八七年五月創下四二八元天價。不過身為創辦人的葉國一,多年來始終一股未賣,對照現今僅十二元左右的股價,似乎虧大了。

有朋友因此笑他,如果趁高檔時賣出一半持股,現在身價至少多出幾百億元。不過他倒是很看得開,而且已經有了很好的規畫,葉國一表示,未來英業達的持股將全部做公益信託,兩個兒子只當單純的大股東就好。

雖然財力驚人,但葉國一最令人好奇、最膾炙人口的故事,絕對是他多年來助人無數、博得「小孟嘗」美名的事蹟。他在業界的聲望,不在於他有多少現金,最重要的是他多年來幫助過無數的人,不但是許多人生命中的貴人與伯樂,甚至是他們成功背後最重要的推手。

創投業大老、接觸過無數科技大亨的柯文昌的話,最能傳神詮釋葉國一的地位:「台灣科技業只有一位老大,就是葉國一」。因為論集團規模、論個人財富,葉國一都比不上郭台銘、林百里,他之所以能讓這些大亨對他心悅誠服,關鍵原因不在「大金主」,而是「小孟嘗」。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在○三年六月股東會上,發表著名的「電子五哥論」,郭台銘當時表示,廣達絕對是台灣的龍頭企業,因此董事長林百里是大哥;仁寶總經理陳瑞聰、華碩董事長施崇棠、明基董事長李焜耀分居二、三、四名;郭台銘謙稱自己只能排在第五。

電子五哥各自雄霸一方,不過卻有一位科技業大老,能讓「大哥」林百里、「大哥大」郭台銘都尊稱一聲「老大」,他就是葉國一。

事實上,不止林百里、郭台銘與柯文昌,包括郭台銘的弟弟郭台強、穩懋董事長陳進財、國揚顧問侯西峰和已故的英業達副董事長溫世仁,都叫葉國一「老大」。

生意人就是要賺錢,將本求利是天經地義的事,但葉國一卻能把幫助別人當成信念並奉行到底,答案要從他二十八歲那年說起。高商時念會計的葉國一,畢業後先在老師所開的廣告社待了半年,之後轉到生產肥皂的化工廠工作。

當時的老闆同時也投資「販厝」(指早期公寓的前身),因此他常要幫老闆去巡視工地,而葉國一的勤奮和能力,也逐漸獲得老闆的賞識。就在他二十七歲結婚後不久,老闆決定投入前景看好的飼料業,並力邀葉國一入股,投資金額三萬元。

體會/為三萬元發愁,立誓慷慨解囊

生平第一次有機會從夥計變股東,讓葉國一非常興奮,但三萬元的股金卻讓他傷透腦筋。籌不出錢的葉國一,就這樣在四樓窗邊坐了一個晚上,心灰意冷下心想:「是不是就這樣跳下去!」後來想到家裡還有新婚的妻子,才打消念頭。

最後還是葉國一的太太想辦法借到這筆錢,讓他順利入股,也賺了錢。但是這段刻骨銘心的經歷,讓葉國一暗暗下定決心:「哪一天有機會成功,一定要幫助別人!」

實際上,葉國一還沒等到事業成功,就已經開始慷慨解囊。在三愛電子工作時,溫世仁有一天突然打電話給他:「葉經理,我現在急需要錢,你可不可以幫我?」原來溫世仁從事水電工程的父親經商失敗,支票跳票後連累他的母親,事母至孝卻求助無門的溫世仁只好硬著頭皮,向剛認識幾個月的葉國一求援,葉國一二話不說緊急籌了六萬元,騎著摩托車趕到台北地院,順利讓溫世仁的母親交保。

而這一幫,也讓兩人成了一生的摯友與事業夥伴。一九九五年,葉國一獲得韓國清州大學名譽經營管理學博士學位,溫世仁在台北圓山飯店幫他辦慶祝會,並在致詞時感性地回憶起這段往事,說道:「當時的六萬元,相當於現在的六千萬元」,感謝之情溢於言表。

談起這段往事,葉國一說,當時的六萬元可以在台北市買一棟房子,不過,他知道溫世仁很孝順媽媽,沒有多加考慮就答應借錢。

一九七五年,葉國一、鄭清和一起創立英業達,鄭清和並推薦他的大學同窗李詩欽加入(○八年接任英業達董事長),葉國一不但委以重任,還先幫他解決因為經營貿易公司所積欠的數十萬元債務。

一九八○年,葉國一邀請當時在日本的溫世仁回台擔任廠長,從此成為他最重要、也是最密切的事業夥伴。葉國一當年結識了溫世仁與李詩欽,這兩人也成了往後三十幾年歲月中,他最倚重的左右手。「他牽成了許多科技新貴,而這些人也成為他開疆闢土時的最佳助力」,葉國一的一位科技友人如此形容。

失利/投資開發金,雖套牢仍無怨

二○○○年科技泡沫之前,葉國一的身價達到頂峰,也讓他在投資新事業、幫助他人時更有餘力。統計近十年來,葉國一陸續投注在金融業、農業生技、服務業、科技業與房地產等領域的資金約兩百億元,堪稱全台最大的金主與個人創投。

儘管這些投資不如之前順利,但自認在投資上很有膽識的葉國一卻認為:「幫助別人不一定成功,所以一定要拿得起、放得下。」

葉國一在陸續處分廣達後,手握大筆資金的他,在台北市士林官邸旁陸續買了兩千坪土地,準備用來興建傳世祖厝,他原本想持續加碼買進,不過因為太太反對而作罷。

剛好中華開發董事長劉泰英準備布局董監改選,遂找上好友葉國一幫忙。葉國一在評估過後,也認為開發前景不錯,因此在五十多元開始進場買進,沒想到股價越買越低,一路向下攤平的結果,最多時持股將近二十萬張,最後雖然幫助劉泰英在改選中大獲全勝,但也從此嚴重套牢。不過葉國一仍表示,是他自己評估後的投資決策,不能怪「泰公」。

近年來葉國一陸續賣出七萬張開發,但仍持有近十三萬張,占開發金股權逾一%,如果純以績效來看,算是葉國一相當失敗的一筆投資。

但相較於中華開發,之後投資的日昇生物科技,更是讓他「人財兩失」。當時葉國一原本是和朋友去台中打球,順道去參觀蘭花場,也認識了賴建洲博士和他經營的日昇公司,並因此陰錯陽差一頭栽進蘭花事業,成了日昇科技的老闆。

不過後來日昇卻因為人謀不臧,短短幾年就虧了近十億元,還好近來蘭花事業已漸入佳境,預計明年就可以擺脫虧損。

不忍/買下華國債權,希望營運上軌道

○四年,由於華國飯店面臨財務危機,常到華國用餐的葉國一,為了幫助好友廖裕輝(華國飯店總經理及最大股東),以及不忍心讓華國員工流離失所,陸續以二十三.四億元,買下華國一○○%的債權,使華國大飯店免於被銀行拍賣的命運,也成了華國實質的主人。

為了讓華國營運上軌道,葉國一幾年來沒有收取一毛錢利息,反而要華國將賺來的錢先用在翻新軟硬體設施,讓廖裕輝既感動又愧疚。今年華國將減資再增資,葉國一將從最大債權人變成最大股東;對於華國飯店的未來,葉國一笑著說,他完全交給經營團隊,要看廖總的安排。

此外,葉國一也因為好友陳進財的關係,陸續投資了穩懋、廣鎵。陳進財回憶當時去找葉國一時,葉董連他準備的財報都沒有看,只花了喝一杯咖啡的時間,就爽快掏錢,讓他除了感謝還是感謝。

葉國一則表示,他除了相信「阿財」的人格之外,也覺得穩懋生產的砷化鎵是門檻很高、很有前景的產業,加上穩懋已經燒了幾十億元,就快要「煉成鋼」(指經營成功)了,放棄很可惜,而且也可以救很多員工。之後葉國一又對廣鎵光電(生產LED晶片)伸出援手。合計葉國一光是在陳進財身上,就投資了二十五、六億元。

不過砷化鎵、LED畢竟是前景看好的明星產業,葉國一之後出手援救亞力山大,卻注定是無法回收的投資。

其實唐雅君在出現財務危機後,原本是找侯西峰幫忙,侯西峰擔任顧問的國揚建設,在北投開發興建的天月溫泉住宅,一樓就是交由唐雅君旗下的另一品牌「亞爵會館」經營,雙方原本就有合作關係。

當時國揚評估後同意接手,本已談定由國揚出資一億元,接手亞力山大六成股權,不過在簽約前夕,唐雅君聘請的顧問公司認為,二十幾年辛苦打拚的心血就這樣放棄太可惜,極力建議她向葉國一求援。

雙方初步會談後,葉國一就決定伸出援手,亞力山大和國揚的合作計畫也因此告吹,當時侯西峰還半信半疑地質疑唐雅君:「哪有這麼好的人!」葉國一深入了解後,也知道亞力山大的問題比預期嚴重,許多人都勸他收手,不過他仍信守承諾,前後共融資給唐雅君五.九七億元。

葉國一回憶當時的情況,「我們進去了解後再抽身,對唐老師的傷害有多大?」儘管亞力山大最後仍不支倒地,但他對唐雅君的信任始終未曾動搖;外界都認為葉國一是亞力山大事件的最大受害者,但事後葉國一反而向唐雅君說抱歉,「沒有幫你救起來」,讓唐雅君感動莫名。

重諾/對唐雅君伸出援手,信任不曾動搖

自嘲「放得下自己、放不下別人」的葉國一,金援亞力山大後,卻引來不小的後遺症。事件曝光後,他「大善人」的名號不脛而走,各方尋求葉董協助、投資的信函、電話如雪片般飛來,每個人都希望獲得葉國一關愛的眼神,讓他不勝其擾。

不過也因為唐雅君,意外牽起葉國一、侯西峰兩人的合作橋樑。葉國一在去年八月,以十六.七億元買下國揚建設持有的高雄新田路土地,雙方再以合建方式開發,科技大亨與地產鬼才攜手合作,將聯手打造高雄第一豪宅「國硯」,預計在今年七月推出。侯西峰則私下向朋友透露,這個案子應該可以讓葉董賺七、八億元,算是替他把唐雅君欠的錢賺回來。

對於近年來「投資績效」不佳,葉國一說:「我從來沒有後悔過,因為我原本就是從無到有,而且這些錢並不是盲目花掉,雖然有損失,但是幫了很多人的忙,也學了很多寶貴經驗。」

葉國一在廣達上市前將白花花的銀子往外推,在英業達高價時一股未賣,加上康師傅的股票,一來一往間財富相差近千億元;葉國一笑著說:「那麼多錢都能放下了,還有什麼放不下?」放眼未來,只要是對的產業、對的人,他還是會勇於出手。

戰國時代,齊國宰相孟嘗君門下有食客三千,廣納天下賢士,美名傳誦千古;葉國一獨樹一格的人才投資術,頗有孟嘗君的遺風,放眼國內企業界,可以說是絕無僅有。

不過葉國一雖然「樂善好施」,但也絕非來者不拒,葉國一的一位友人就指出,許多人都想博得葉董的賞識,但就他的觀察,誠懇、厚道、認真的人格特質最重要,也最容易打動葉國一的心。

被問到他的「相人術」,葉國一強調:「就是信任!人格最重要。我投資的是人,有些時候我連公司產品做什麼都不知道,只相信那個人的人格,就投資了。」

葉國一旗下一家公司的幹部指出,有些人只想在葉董身上撈一些好處,真的是太過短視近利。有這種好老闆,你只要願意打拚,將來幾億元、甚至幾十億元身價都有可能。每個人都想遇到伯樂,但也要自己是千里馬才行。

李嘉誠怎麼過冬

蔓延全球的金融风暴来临后,香港经济也走入一个严峻的寒冬,大部分投资者的腰包都缩水过半,就连华人首富李嘉诚控股的公司股票,市值也大幅缩水上千亿港元。但即便如此,李嘉诚依然表示,他对旗下公司的业务充满信心。那么李嘉诚的信心究竟源于哪里?面对金融危机,他的“过冬策略”又是什么呢?

我觉得他这个处理方法值得我们国内企业家学习。第一个,他立刻停止了和记黄埔的所有投资,不投资。而且负债比例极低,只有20%,更重要是什么呢?他手中积累了大量的现金。我算了一下大概有220亿美元的现金,那么这220亿美元当中,70%左右是以现金形式所保有,另外30%是以国债方式所保有,所以非常具有流动性。他为什么这么做呢?准备应付大萧条。这是他目前的企业战略。

李嘉诚对现金流高度在意,富有盛名。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一家公司即使有盈利,也可以破产,但一家公司的现金流是正数的话,便不容易倒闭。”而面对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李嘉诚又一次遵循了“现金为王”的投资理念。从去年开始,李嘉诚大手笔减持手中的中资股,回笼资金至少上百亿港元;2008年初,李嘉诚旗下的公司多次抛售手中的物业与楼盘;而在今年11月,李嘉诚在北京投资的第一个别墅项目“誉天下”,也实行“一口价”,以最低5.7折甩卖。而这几次腰斩似的甩卖,正是李嘉诚一贯坚持“谨慎”投资、现金为王的理念在起作用。那么除了重视现金,李嘉诚还有哪些独特的投资手法呢?

我们还看到现在李嘉诚的和记黄埔的核心业务有几个方面,一个是港口,再有一个是地产和酒店,还有零售能源和电讯。李嘉诚这个投资,我以前做过比较深入的调研,他这个投资很有意思的,这么多业务,他不是简单多元化投资。我们内地也有很多企业在做多元化,结果呢,全盘失败。那么为什么很多内地企业家做多元化投资不行,而他可以呢?因为他投资的几个行业之间,都有很强的互补性。

什么叫互补?就是两个行业,我好你坏,你好我坏,刚好可以抵消掉。比如两个行业来讲的话,其中一个行业,它利润这么走势,有起伏,那第二个行业一定要跟第一个行业的利润走势有互补的现象。

也就是说,当第一个行业好的时候,第二个行业最好是坏的。当第一个行业坏的时候,第二个行业最好是好的。然后好坏可以相互抵消,而使得最终现金流达到稳定,这是他的最高战略指导方针。而我们内地很多企业家就不是这个水平,他们没有做互补,他们很多都是兴致所致投资的。要好一起好,要坏一起坏,一碰到坏的时候一起倒闭。我拿李嘉诚的数据做了一个分析,我发现他透过这种行业之间的互补,风险缩小了10倍。

在长江中心70层的会议室里,摆放着一尊别人赠予李嘉诚的木制人像。这个中国旧时打扮的账房先生,手里本握有一杆玉制的秤,但因为担心被打碎,李嘉城干脆将玉秤收起,只留下人像。这一细节从另一侧面反映了李嘉诚是一个时刻注意风险的人。

李嘉诚说:现金流和公司负债的百分比是他一贯最注重的环节,而控制负债也是李嘉诚的公司在这一次危机中能够规避风险、继续稳定经营的关键。

我就以香港四大天王(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郭炳湘)为例,香港四大天王都是做地产的,这些人和我们内地的企业家的最大不同点是什么?就是内地企业家没有经历过大萧条,而他们都经历过。我们的企业家只有个人辛苦的奋斗历程,缺乏大萧条的洗礼,因此他非常地激进,非常地浮躁。我就以一个简单的数据——上市公司资本负债比例为例(负债除以资本)做个说明,大家就明白了。我们上市公司的资本负债比例平均在100%到300%之间,很高的。香港四大天王和我们内地企业家一样,他也有个人辛勤奋斗的历程,但不同的一点是他们个个都经历过很多次大萧条。你看这些经历过大萧条的四大天王,他的资本负债比例是多少?20%而已。而且你看香港这些四大天王的体积都很大,很多都是我们上市公司上百倍。而且香港的法制化建设也比较完善,信用体系比较健全。你看,个子又那么大,法制也好,信用体系也好,负债比例却这么低。而且我知道李嘉诚的和记黄埔,这个企业的负债率只有15%,那可是说低中更低了。

所以第一,大量的现金储存;第二,低资本负债比例;第三,互补的行业选择。这就是曾经经历过大萧条的人,他们的心态,他们非常的保守。所以我认为在他们心目当中,一个卓越的企业家,不是说你是不是首富,不是说你赚了多少钱,而是你是一个最好的风险管理者。只有最好的风险管理者才能够让你永续长存。

東京生活換來了堅強的自己

中古小姐的東京生活進入第7年了。

留學生生活結束之後,對於東京的記憶就像重新洗牌了似的;以前總會看著彩虹大橋或山手線想這是哪部日劇裡出現的場景;但現在,東京的一景一物對我而言卻只充滿了屬於自己的回憶。

小時候和爸媽來新宿時曾驚嘆著這個大城市多麼五光十色,但現在新宿卻成為我的職場所在地。白天,我在這裡穿著高跟鞋帶著手提電腦和企劃書,赴著跟客戶的會議。深夜,錯過末班電車的我總在路邊等Taxi,我再也看不到新宿的歡愉,只感受到這裡的擁擠繁忙。

曾經,我很羨慕日劇裡的愛情故事。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的Love Story也理所當然地在這裡上演起來,和戀人手牽著手在彩虹大橋邊看花火大會,一起搭著山手線回我們共同的家……

我的世界似乎不再區分為外國人的「我」和日本人的「他們」。漸漸地,我也敢在這裡使用「我們」這個詞彙了。和戀人共同描繪的未來裡有「我們」,在大企業對著客戶提案時所寫的企劃書裡也有「我們」。

這幾年來,我幾乎用盡了全力在工作和戀愛,曾經,因為工作的挫折感太大,而在搭乘歸途電車時忍不住掉下眼淚來,那種時刻只要戀人一句「頑張って!」(請加油)重新前進就不是問題。曾經,也因為失戀太痛,而在早上的通勤電車裡獨自哭紅了眼,但只要進了公司,開始忙碌起來,悲傷的自己就會被稀釋。

來到東京之後,生活清楚的不像話,所有悲傷都會深深刺進心裡,所有喜樂也都會順利轉換成動力,如果要問這7年來我在東京究竟得到什麼?

我想,我已經得到了很堅強的自己吧!

Thursday, March 12, 2009

基隆海媽媽 暴紅私房水餃

http://www.wretch.cc/blog/rani/2350864

基隆海媽媽 暴紅私房水餃

除了傳統的北方水餃,坊間私房水餃的口味更是五花八門。如基隆海媽媽的手工水餃,就是以黑豬肉、干貝、軟絲、海藻等食材入餡。而高雄趙老大的創意餃子,則有番茄、胡瓜、青椒、四季豆等多達20餘種的選擇。這些受歡迎的私房水餃並不限於實體店面,只要口味夠創意、用料夠實在,透過網購宅配一樣賣得嚇嚇叫。

基隆海媽媽的水餃,本是從事海藻、鮮魚批發生意的楊家芝與先生自己家裡吃的私房味,嘗過的親友都建議他們把這充滿海洋特色的水餃變成商品,沒想到推出之後廣受好評,去年還獲選為基隆十大伴手禮。
店內水餃分成二大項,一是包著新鮮干貝、軟絲的海鮮水餃,二是包著紫菜、海菜與海麒麟等不同品種的海藻水餃。楊家芝說:「海藻水餃最費工的就是清洗,要先將附著在藻類上的砂石清理乾淨,才能包出爽口的水餃。」
她還叮嚀,冷凍水餃丟入沸水後要立即攪拌以免黏鍋,餃子浮起後再煮3分鐘即可,中途不用再加冷水。
而人稱趙老大的趙慕嵩,開餐廳前遊遍台灣、大陸,也把旅遊的飲食經驗融入創意餃子的靈感當中。其中番茄水餃的創意,是來自陜西的西紅柿水餃,而奢華的海菜水餃則是在澎湖看到當地海菜才有的靈感,裡頭還加有吻仔魚,不僅吃起來沒有腥味,還提高了餃子的價值感。

楊家芝

達人話餃子
每批試吃 維持好品質
雖然不賣煮好的水餃給客人品嘗,但是海媽媽位在基隆和平島漁港邊的工作室裡,仍然備有煮餃子的電爐。老闆娘楊家芝說:「每一批水餃我們都要試吃過,口味沒有問題才會出貨。」此外,楊家芝包餃子時總會先算好,幾張餃皮該備多少餡。「肉餡暴露在室溫太久容易變質,所以我都是用完了,再從冰箱拿出來補充,這樣會比較安全!」她說。

城市角落:巴黎19》Cour St-Emilion

【聯合報╱周丹穎】 2009.03.12 03:16 am


地鐵十四號線Cour Saint Emilion站出口的娛樂商圈,由昔日巴黎儲酒倉庫改建而成。被保存下來的舊運貨鐵軌兩旁灰白石屋林立,全脫胎換骨成了精緻店鋪和寬敞時尚的酒吧或餐廳。石板道上露天座位連綿,盡頭是多廳式連鎖電影院。由於此地的新世紀氣象並未伴隨高昂消費而來,因此常見三五好友成群,舒適愜意地閒聊一整個周末午後。

我首度與朋友造訪此地時,曾為此地的昇平氣象傾倒。挑高涼爽的空間,與狹窄擁擠的巴黎咖啡店有著天壤之別;商圈外圍的嶄新住家環抱著公園綠地,幢幢採光良好的公寓皆映照出當代的建築概念:高低錯落的大小方塊陽台與隔間,雕塑了新世紀雅痞的生活場域。

幾年過去,這舊瓶裝新酒的區塊仍討我歡心,然而能一同消磨周末午後的朋友,隨著人生潮流漸漸流失。

【2009/03/12 聯合報】@ http://udn.com/

感時篇》平常的道理最有道理

【聯合報╱張作錦】 2009.03.12 03:16 am



像「好人有好報」,因為太平常,反被忽略了。

諺語來自民間,有質樸和平直的鄉土性格,每以勸善規過為己任。譬如勸人做好人,就有很多說詞:好人常在,慢水長流;好人不怕貶,好貨不怕選;好人說不壞,好酒攪不酸;好土出好苗,好花結好果。演繹到最後,得出結論:好人有好報。

好人真有好報嗎?照美國生命倫理學教授波斯特(Stephen Post)的看法,那是真的。他寫了一本書,說明何以好事會發生在好人身上Why Good Things Happen to Good People,「天下文化」譯成中文出版,書名更積極一些,叫作《好人肯定有好報》。

有把握那麼「肯定」嗎?波斯特是言之有據的。他除了教書,還主持「無限大愛研究中心」,贊助四十多所美國主要大學,進行五十多項研究,得出的答案毫不含糊──「好人『肯定』有好報」。

好人為善不欲人知,自然更不求回報,但回報卻自然而來。紐約市華爾道夫飯店,世界馳名,外國元首政要名流到紐約,多選住華爾道夫。十九世紀末年,中國的李鴻章也曾住過。這家飯店的身世,像童話一般美麗。

一個風雨夜晚,一對旅行的老夫婦走進小城的旅館,希望租間房住一夜。櫃台的年輕服務員深表歉意的說,全部客滿。他當然可以替他們聯繫,找一家有空房的旅館,但風雨深夜,恐不便跋涉。他說,他在旅館有一房間,雖非套房,尚屬整潔,今天他值夜,用不著,兩位不妨將就一晚。次早老夫婦向這位年輕人道謝,並付房租,年輕人說,這個房間不屬旅館,他不能收錢。老人說:你是旅館最理想的員工。

幾年後,這位年輕人接到老人的邀請函,附來回飛機票,請他去紐約一遊。到了紐約,老人把他帶到曼哈頓第五街及三十四街路口,那裡矗立一座嶄新的大樓。老人說,他蓋了一座旅館,請他代為經營。年輕人驚訝不置,問為什麼選上他。老人說:我跟你說過,你是任何旅館都想要的員工。

老人名叫威廉‧華爾道夫‧阿斯特(William Waldorf Astor),年輕人是喬治‧鮑德(George Boldt),華爾道夫飯店首任總經理。飯店在1931年開幕後,盛名迄今不衰。

所以波斯特的研究有一重大發現:「付出」是世界最強大的力量,是最可信賴的愛,也是快樂的主要泉源。年輕的服務員當年如不付出他的厚道與體貼,後來怎有機會在一家大飯店顯露身手?

當然,做好人不是為了物質上的回饋,主要是精神上的滿足──做了自己認為應該做的事,所謂「義所當為」。日前媒體報導,八十五歲老榮民尹殿甲,把七百萬退休俸及終身俸捐給十一個弱勢團體,自己則「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他看到別人快樂,自己也就快樂了。這份「回報」,對他來說,或有勝於華爾道夫飯店者。

對「好人有好報」不那麼「肯定」的人,主要原因是看到有些惡人似乎並無惡報。其實,「惡人肯定有惡報」也得到科學實驗證明。貪汙腐化者應是惡人吧!根據中國大陸衛生部健康教育首席專家洪昭光最近發表的研究報告,貪腐之人,因為恐懼和壓力,造成免疫機能下降,較容易罹病,尤其是癌症。他蒐集的資料數據顯示,貪得愈多,死得愈快。

國內研究生命科學的洪蘭教授在一次受訪中引用達文西的一句話:「充實的一天帶來好眠,充實的一生帶來安息。」還有什麼比做好人更能充實自己的一天和一生呢?

內行美食家上館子,必點平常菜,因為平常的菜才最有營養。同樣的,平常的道理才最有道理。像「好人有好報」,實屬至理,但因為太平常,反容易被人忽略。

【2009/03/12 聯合報】@ http://udn.com/

最短篇》時鐘

【聯合報╱晶晶】 2009.03.12 03:16 am


媽媽正在教女兒看火車站的時鐘,告訴她哪個是時針、分針、秒針。

「媽媽,為什麼要有時鐘啊?」

「有時鐘我們才知道我們要坐的車多久才會來,司機伯伯才知道他什麼時候要開車來載我們;如果沒有時鐘,他不知道什麼時候來載我們,這樣我們就會等很久很久,妳喜歡一直坐在這裡等嗎?對啊,妳不喜歡,媽媽也不喜歡,所以時鐘很重要。」

聽她們的對話,他也看著時鐘。他覺得自己也像時鐘一樣,每天不斷過重複的生活,活似個工作機器,他一直不懂自己這樣活著有何意義。現在他仍說不出什麼意義來,不過他想:他如果問那個媽媽,她應該會說出一些什麼,並以「他是很重要的」這句話來做結尾吧。

這麼想著,他心情好了許多。

使用Free系統節省公帑

中央社

 在法國,所有台灣留學生都知道要使用Free網站,連駐法代表呂慶龍上任後,就將代表處外交部的電話線改為Free的寬頻服務,只因為使用Free提供的ADSL服務可免費打電話到台灣。

 呂慶龍在就任駐法代表之後,除了將外交部的電話改為Free系統,也鼓勵其他部會的駐法單位改用Free,以節省公帑。

 目前新聞局、國科會都已改用Free系統,雖然因業務量的大小以及聯絡手機的次數不等因素而有不同的計算,但以新聞局為例,比較2007年和2008年的11月,起碼可以節省20%的電話費。

 Free系統在法國日益受到外國人士歡迎,主要是因為可以同時享有無限免費接打電話到法國境內的桌上電話,或是接打到包括台灣在內的77個國家或地區的桌上電話,觀看300多家的無線電視和使用2048K速度的無線上網。

 最初只為要打倒美國的「美國線上」(AOL)和法國電信的Wanadoo,Free系統的創辦人尼爾(XavierNiel)在1999年創立免費的網路服務網站Free,並在2005年開發出網路服務系統,由該公司提供免費的數據機,一個月29.99歐元(約新台幣1320元)的訂費,提供了電話、電視和上網的服務。

 從2001年起,Free提供訂戶的Freebox數據機,是世界上第一個以網路、電話和電視三合一概念發展成的數據機,2004年這個數據機又多出了無線網路的功能。

 2007年,Free的網路發展案例被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列為研究對象,認為它是在OECD國家內最具競爭力的產品。

 對於法國成為歐洲最先使用網路語音傳輸協定的國家,Free的貢獻也功不可沒,2002年10月開始推廣DSL寬頻服務,然後進階到ADSL,Free是法國第一個可以在全國境內無限接打電話到桌上電話的網路電話服務。

 不像Skype必須以電腦打網路電話,Free的訂戶是用家裡的桌上電話就可以國內外盡情溝通。因此法國有8%的家庭和商業團體透過網路語音傳輸協定撥打網路電話,英美則只有不到1%和3%。

 使用網路電信服務的革命性創舉,使得Free在2002年成為網路服務供應商Iliad集團旗下的子公司,也因Free在網路電信上的開發不遺餘力,促成了法國在寬頻網路的迅速發展,連政府都不得不開放市場自由競爭。

 目前Free在法國擁有800萬訂戶,262萬戶家庭使用Free,尤其是旅居法國的外國人,大都訂用Free,無論是打電話給家人或是看自己家鄉的電視,甚至上網聯繫都不再是費用昂貴。

 不過,Free的所有在網路發展的努力,還是無法超越法國電信(France Telecom)的Wanadoo公司,壟斷法國電信業界的法國電信雖然因為Free的競爭,而開始提供多項服務,並且降價到與Free不相上下的地步,但還是保有該產業龍頭老大的地位。

 這是因為有許多信任法國電信曾為國營事業的老顧客,以及法國電信針對Free幾乎沒有售後服務的缺點,到處打著有售後服務的口號,儘管每次的售後服務都要顧客付出一筆昂貴的費用。

 Free的客戶大都滿意其價錢便宜、產品品質又穩定的服務,但是售後服務確實是最大問題,連Free的網頁上一開始都只有E-mail的地址,歷經用戶告上法庭的官司後,Free終於有了電話售後服務。980311

暮光之城——月食

Wednesday, March 11, 2009

買技術不紓困 避免淪為錢坑

林上祚/新聞分析

 台灣DRAM產業,雖然沒有像美國AIG、花旗等機構上百億美元的財務黑洞,卻仍是個不折不扣的錢坑,政府去年表態救DRAM產業,已經讓業者養成「躺著等紓困」的心態,台灣記憶體公司初期只把錢花在技術取得上,就是要告訴六家業者,「要紓困,先自救」。

 TMC初期只打算成立技術平台,不打算介入DRAM業整併,這樣的整併模式,或許對DRAM業者與債權銀行來說,是一項壞消息,但卻可以避免讓DRAM業拖累台灣財政。

 不過,政府花三百億元投資台灣記憶體公司(TMC),這些錢是否能讓美日二家DRAM技術母廠,拿出貨真價實的核心技術,進行技術移轉,目前還有待考驗。

 但起碼政府底牌已經很清楚,在金融市場信用緊縮之際,三百億元政府基金,連同民間資金,誰有誠意跟台灣合作,誰就能在金融風暴中,跟台灣DRAM代工產業綁在一起,一起存活。

 但由於台灣政府這次利益交換對象,從原本的本國廠商,變成跨國企業,在合作條件制定上,難度比傳統紓困還高。

 舉例來說,德國最近才在為是否幫美國通用汽車轉投資歐寶汽車紓困爭論不休,昨日居然爆發歐寶疑似透過授權合約,支付高額授權金方式,協助通用紓困,引發德國民間高度反彈。

 台灣政府救DRAM,最終目的還是要技術自主,現階段金融風暴肆虐,企業拿錢了以後,把錢用在海外,並不是不可能。

 政府拿錢跟DRAM技術母廠交換技術過程,美日技術母廠如果在技術移轉過程「留一手」,台灣記憶體公司三百億元政府資金,等於只是幫技術母廠解決資金難關,台灣可能淪為紓困冤大頭,台灣在談判過程,不可不慎。

對孟買餐廳最高讚美:彷彿不在印度

‧紐約時報 2009/03/06




【夏嘉玲譯】


孟買在發展為城市前,是印度西岸波濤洶湧海洋中七座島嶼中的方寸之地。從將近三個世紀前開始,孟買逐漸與海爭地,七座島合而為一,被其後方人口眾多的印度聲張主權。這片虛懸阿拉伯海的土地成為孟買,這個印度股票交易和電影製作之都,也是世界櫥窗。


但即使孟買完成填海,印度的主權主張從未拍板。孟買城靠市郊北邊一座陸橋與次大陸相連,32公里外是上層階級聚居的孟買南區,對印度大陸感覺疏遠。有錢人住在印度,卻沒有歸屬感。當新聞報導遠方鬧洪澇饑荒、違法瀆職和百姓營養不良時,他們自我安慰可以偏安另一個世界。


生活在社會金字塔頂端的孟買人愛吹噓「剛從海外歸國」;對餐廳的最高讚美是:「彷彿不在印度國境」。孟買的全球化階層渴望這裡成為世界級都市。


一個怪異的真相層層埋沒在這個向外看的地方。菁英階級實際上離鄉背井,視孟買為出港口岸,城裡的數百萬移民看法正好相反,視孟買為迷人的入港口岸,提供印度大陸無法提供的自我創新、掙脫命運的機會。


這個城市同時是天堂和地獄。但孟買矛盾之處在於天堂居民往往覺得身陷地獄,地獄居民則感覺置身天堂。


的確,在筆者即將告一段落的五年孟買生活中,這個城市朝世界級都會緩步前進,餐廳開始提供味噌裹鱸魚,印度的西方服飾精品店開始吸引全球經常搭機的富人。飛吻變成印度禮儀,和過去互不親吻一樣。


但要假裝孟買是菁英希望的樣子,還真難讓人信服。本地居民會先告訴你孟買「就像紐約」,再叨叨絮絮說為什麼不是:沒有不錯的餐廳可去吃飯,千篇一律的小圈圈社交場景,沒有打破傳統窠臼的電影可看,缺乏隱私。這群人有意要把這個城市永遠改頭換面成和目前不同的樣貌。


即便如此,經歷完全不同、對孟買想法殊異的移民仍蜂擁而入。


他們從印度66萬個村落來到孟買。或許雨季毀了家園,農作物泡湯。或許他們向人借錢,利息很快暴增到他們擠奶、捆麥都還不完。又或許他們厭倦了苦等成功到來。


他們搭火車到孟買,這裡的親朋好友幫他們自立。他們走過大街小巷,問大樓保全住戶是否要找幫傭。他們棲身斗室,或像達拉威這樣一平方公里內擠了近39萬人的大貧民區的陋屋。


這些對孟買針鋒相對的要求,適足以說明孟買混血般的市容:部分像免稅購物中心,部分像難民營。有錢人抱怨外來移民暴增,害公共設施吃緊,15分鐘車程變成兩小時,房地產淪為貧民窟。他們嫌外來移民隨地吐痰、偷電、作奸犯科、騷擾婦女,榨乾公共救濟金。


但移民在孟買如魚得水,因為他們知道其他地方的情形。有些地方的傳統要人從出生到死亡要在同一個地方,還得照上一代的方式過日子。有些地方是皮革工人的孩子就算有科學家的頭腦,也必須任其浪費。有些地方則是戀情不見容於社會,可能導致殺身之禍。


他們在汙穢的陋巷享受有錢人視為理所當然的:沒「關係」也能找到工作、重新出發的機會,和無名小卒的尊嚴。


但這是奇怪的不在場尊嚴。他們為了贏得或許永遠不會再造訪的鄉親尊重,得忍受睡在陋屋、人行道、自有計程車車蓋的屈辱。


走在孟買五顏六色的亂象中,人們可能會問:有什麼其他城市如此濃縮淬煉人類的困境,其中充滿悲劇、喜劇、荒誕和希望?


人們所知的mumbaikars(孟買居民)抗拒不了彼此,抗拒不了孟買。渴望離開的人想走就能走,但他們還是留下來。新來的居民大可留在村落,接受他們的宿命。他們也選擇在孟買投資自己。


這兩種投資都不夠徹底,多少都有保留。但孟買努力凝聚這些希望:因為有這麼多人在這兒碰運氣,它成了值得試試運氣的地方。你待越久,越無視於孟買看起來、聞起來和聽起來的樣子,而是會想想孟買可能會是什麼樣子。你變成對其他1,900萬人作伴上癮。周遭是地獄,你卻瞥見天堂。 (夏嘉玲譯)


關鍵字句


本文分析富豪和赤貧階級聚居印度金融中心孟買,卻都如魚得水的矛盾(paradox)現象。尤其外地貧民蜂擁而至,孟買人口爆炸,英文標題因此用cram(擠滿、塞爆)形容這種景況。Cram 在口語也指應付考試而死記硬背的填鴨式念書,cram school 即為補習班。


文中提到孟買的貧民區人口密度高達每平方公里近39 萬人,台灣兩大都會區台北和高雄,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都不到一萬人。


前兩段多次出現reclaim 和claim 兩個動詞, 前者是開墾(make land)、開拓、廢物利用再生等,後者則指主張(say)、要求(demand),意義迥異。 (夏嘉玲)



【2008-11-18/聯合報】

亞洲最大貧民窟 就在孟買

2009/03/06


【經濟日報/編譯季晶晶】


孟買居民柯九瑞有資產,沒現金。雖然他家位於價值200萬美元的土地上,但他在印度人口最稠密的孟買市區遞送包裹,每日只賺約6美元。


柯九瑞住在孟買的達拉維區(Dharavi),是這裡約100萬居民中的一個。這個面積僅2.5平方公里的區域位於通往孟買市心中的鐵道旁,緊臨孟買的黃金地段,卻是亞洲最大的貧民窟。



政府建商 計畫開發翻新



隨著孟買經濟蓬勃發展,這片從紅樹林溼地發展成貧民窟的地方將被夷平,市政府和房地產開發商計劃在這興建辦公大樓、公寓和購物中心。


1995年起就住在達拉維且能提出證明的家庭,都可分得一間免費公寓,但新家只有225平方呎(20平方公尺),約一間客廳的大小。


柯九瑞育有七名子女,住達拉維逾30年,他說:「我為什麼要和家人搬進那麼小的地方?要我們搬,就該提供同等的生活空間。」他在達拉維占有約700平方呎的地,在孟買一飛沖天的房地產市場,至少值1億盧比。


20歲的卜傑里擔任導遊,經常帶好奇的觀光客參觀達拉維,他說:「以前這裡只有沼澤和灌木。現在有大錢可賺,全球建商都來了。國內機場和商業綠地就在附近,所以地價很高。」


將目前滿是磚房和鐵皮屋的達拉維,改建成住商混合大樓的競標程序,預定明年中完成。改建需時七年,房地產總價上看100億美元。


達拉維改建案切割成五大區,已吸引26個投標團隊,包括DLF及Unitech在內的78家印度開發商,以及雷曼兄弟公司、杜拜世界(Dubai World)及中國世茂集團在內的25家外商。



50萬居民 即將無處可歸



雖然開發商將為2000年普查時登記有案的8.7萬戶家庭蓋房子,但仍可能有50萬居民流離失所。


住在另一個貧民區的卜傑里說:「很多人將無家可歸,達拉維有一半是租屋房客,什麼補償也沒有。」


達拉維區內無數小工廠也將被迫關門大吉。這裡約有5,000 家簡陋的小工廠和數百家的家庭工廠,產品從薰香、印度烤麵皮、醃黃瓜、絨毛玩具到蠟燭都有,估計產值達10億美元。達拉維商人福利協會會長安準說:「大部分人知道達拉維是窮人聚居之地,很少人知道這裡生產力也很高。」


許多達拉維居民擔心,此區改建成新的中產階級社區後,他們會住不慣,可能賣掉他們的新居。印度自2005年開放外資投資房地產,房價已上升四倍。


牙齒因嚼檳榔而染紅的裘海瑞說:「這裡將住滿有錢人。一切都向錢看,我們甚至可能不准走在高級區裡。」49歲的裘海瑞有六名子女,靠做香皂每天賺150盧比。建築系學生坦柯說:「重新開發是好事,但方式不對,政府應該讓我們能活得下去。」(綜合外電)




【2008-12-22/經濟日報】

台大》L’amour 起司蛋糕最讚

2009/03/11
【聯合報/校園特約記者謝佳伶/報導、攝影】



Lamour焦糖瑪奇朵

大學周圍通常會聚集不少美食餐廳或小吃,哪裡人氣旺?問大學生最準了,請看聯合報系校園特約記者特搜報導!

位於台大周邊的L’amour,是午茶聚會的好地方。店內布置溫馨雅緻,多達兩面牆的CD是老闆十幾年來的收藏。在這裡,可以邊欣賞音樂、品嘗美味的蛋糕、咖啡、輕食,度過優閒的下午。

L’amour蛋糕用料實在,走平價路線。招牌蛋糕「紐約起司」,吃過的客人都讚不絕口;濃濃的重乳酪,入口即化,客人回流率超高,就為了吃這一味。

這陣子L’amour主打「濃情704巧克力蛋糕」,經過多次嘗試研究出的特濃巧克力蛋糕。它的延伸商品,吃起來宛如金莎巧克力的「臻果巧克力蛋糕」最近也開賣了。另配合草莓季,有酸酸甜甜的草莓蛋糕。


濃情巧克力蛋糕,滋味濃郁。

L’amour的蛋糕滋味濃郁,配一杯無糖咖啡或茶飲,就可稀釋吃甜點的甜膩感。老闆推薦大家點不同口味的蛋糕分著吃。除了店內消費外,也供顧客訂生日蛋糕。

老闆說,咖啡店給人浪漫的想像,開咖啡店一直是他的夢想,但夢想實現後,才發現經營起來一點也不容易,連睡覺時都在煩惱要補充什麼食材。他也會上網去看顧客評價,隨時檢討。天天都用心想讓客人吃得開心,在L’amour度過美好時光。

推薦料理


招牌蛋糕「紐約起司」

●招牌蛋糕「紐約起司」,深受客人喜愛。40元

●濃情巧克力蛋糕,滋味濃郁。60元

●焦糖瑪奇朵100元

店家小檔案

.鄰近捷運站:公館站

.地址: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76巷7號


來Lamour可聽到好音樂,眾多CD是老闆十多年的收藏。

.電話:02-2362-3787

.營業時間:10:00~21:00 無公休

.消費:無刷卡、不加服務費,輕食套餐(輕食+沙拉+蛋糕+飲料)150元;11:00前,三明治+飲料99元

>>台灣大學校園內美食地圖

【聯合報】

世新》Jim’s Burger 夢幻複合式餐飲

2009/03/11
【聯合報/校園特約記者黃盈甄/報導、攝影】


義式燻雞沙拉

開業5年,由傳統早餐店轉型為複合式餐飲的Jim’s Burger,老闆Stanley融合過去的餐飲經驗,將美式早餐導入傳統早餐中,餐點充滿創意,每天都門庭若市。

Jim’s Burger最大特色為多元化經營,全天候供餐。先是活力早餐與brunch,緊接著咖啡、點心等下午茶登場。夜晚來臨,大螢幕放下,顧客享用美味餐點之餘,可以與老闆共同關心棒球賽事,搖身一變為運動酒吧。


德式香腸起司蛋捲

Stanley開過夜店,也曾在陽明山的花園餐廳工作過,多年下來的日夜顛倒,身體出現警訊,修養過後,他決定從早餐店重新出發。

為了打造一間自己夢想中的餐廳,Stanley親手裝潢,白色系地中海風格,配上Bossa Nova、Jazz音樂,讓享用早餐的顧客在美食與音符的陪伴下,展開美好的一天。


招牌漢堡

店裡的招牌非「Jim’s Burger」莫屬。為避免蔬菜跟牛肉的湯汁在加熱後滲入漢堡皮中,特別將漢堡皮與內餡分開料理。而漢堡皮是以美式烤法,直接放在煎台上烘烤,讓漢堡皮就像BBQ一樣有脆脆的口感。

推薦料理

●Jim's Burger招牌漢堡,以BBQ烤法,將牛肉原汁與生鮮蔬菜的清爽完全保留。150元(含附餐飲料)

●Jim's Burger由老闆親自裝潢,有地中海的休閒風格。


Jims Burger的卡布奇諾,由老闆親手烘焙。

●卡布奇諾,由老闆親手烘焙。50元

店家小檔案

.地址:地址:台北市文山區景興路282巷1號

.電話:02-2933-5200

.營業時間:06:00~23:00(周日到14:00)

.消費:無刷卡、不加服務費

【聯合報】

世新》MINT義大利麵 學子擁戴超人氣

2009/03/11
【聯合報/校園特約記者黃盈甄/報導、攝影】

世新大學的學生都愛吃什麼?這次請學生帶路吃的兩家餐廳,老闆都認真經營,在當地口碑絕佳。







世新附近的MINT,戶外用餐區十分有情調。

在世新周邊開業已5年的MINT,專賣義大利麵,餐點精緻但價格平易近人,深受許多學生的愛戴,用餐時間總是大排長龍。

原本從事汽車業務的卓老闆,剛開店時,對義大利麵一竅不通。但他憑著對美食的熱情,請來專業師傅擔任顧問,邊做邊學,至今已成為義大利麵達人。

卓老闆對義大利麵的要求,就連店長柯曉婷都忍不住說「超龜毛的!」。特別是店裡的招牌菜「南瓜雞肉筆尖麵」,選用當季的南瓜,打汁做成醬料,新鮮南瓜的鮮甜味,淋漓盡致的融入麵中,人氣超高,常常賣到缺貨。


MINT香辣海鮮墨魚麵

白醬義大利麵也是人氣餐點。好吃的關鍵在於,除了師傅親手調製的醬汁,為了不讓客人感到油膩,卓老闆特別在白醬裡加入炒麵粉,奶油的香味不僅完整保留,還可以讓油膩感消失,提高白醬的香味。

為了讓顧客品嘗到最新鮮的餐點,店內一項特別的規定是:外帶餐點一定要等客人來了才開始製作。儘管對客人造成些許不便,但卓老闆說,麵放久了會吸水變硬,為了堅持品質,不得已要讓客人久等。


NT綠蓉蛤蜊義大利麵

推薦料理

●人氣餐點南瓜雞肉筆尖麵,嚴選素材,以新鮮南瓜現打製成。100元

●香辣海鮮墨魚麵,老闆精選麵條,吃完不用擔心嘴變黑喔。135元

●海鮮焗飯以黃金炒飯為底,搭配新鮮海鮮,內容相當豐富。115元

●綠蓉蛤蜊義大利麵,加入炒麵粉的白醬,口感清爽不油膩。100元


店家小檔案


南瓜雞肉筆尖麵

.地址:台北市文山區試院路162號旁

.電話:0932-018-910

.營業時間:11:00~21:00(供餐至20:00)周日休

.消費:無刷卡、不加服務費

【聯合報】

貧民百萬富翁 無視階級成異類

‧紐約時報 2009/03/06




《貧民百萬富翁》海報。山水娛樂/提供

【張佑生譯】



這部電影講的不是母牛或眼鏡蛇,也不是婚禮或企業外包,更和印度宗師古魯或甘地無關。事實上,「貧民百萬富翁」可能是世界上30年來第一部不以過時有色眼鏡看印度,而和印度有關的環球旅行電影。


創新讓本片在美國戲院很受歡迎,日前在洛杉磯舉行的第66屆金球獎更獲選為最佳劇情片;目前並已獲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十項奧斯卡獎提名。但該片的新鮮感不僅止於西方世界如何看印度,也在印度人如何看自己。電影呈現印度長期抗拒變成一個變動中的印度,一個自力更生者的家園,一個貧民區的孩子可以單憑個人努力力爭上游,不向卑微的出身屈服,衝破命運侷限。


這或許可以解釋電影緊扣美國人心弦的奇妙力量,電影傳遞給美國人的是他們自信自立的夢想,卻寄託在一個遙遠到足以暗示現在這其實已是別人夢想的地方。的確,在充滿自信的一般美國人飽受難以理解的市場運作摧殘後,自立自強的迷思在美國慘遭圍剿。


丹尼鮑伊執導的本片於元月廿三日在印度首映,未來幾個月將陸續在歐洲和亞洲各地上映。電影隨著賈默馬利克的腳步,走出孟買貧民區,參加印度版「百萬大富翁」有獎徵答節目。


印度階級種族無所不在,但對賈默派不上用場。他沒有雙親,兄弟也出賣他,連節目主持人都假裝好心欺騙他。在印度,階級種姓制度當道。但賈默對強弱一視同仁,他在印度是異類,一個自立自主的人,相當罕見,但愈來愈不少見。


古老的束縛令人生畏,家族、種姓、宗教宿命觀,繁文縟節僵化的官僚體系。但新的吸引力在一個不是自己出身的城市,從事一份不是繼承而來的行業,去開拓屬於自己的生活。


「為什麼人人愛看這個節目?」賈默看著電視上播出的「百萬大富翁」,問一個朋友。


「這是個擺脫現狀的機會,對吧?」她回答。「去過另一種生活。」


重洋之外的美國,就是建立在這種脫離現狀的指望上。先民逃離種種禁錮,和古印度的層層束縛大同小異。美國先民趕走原住民,以空間和自力更生為前提建國,一個家戶擁有自己的土地、槍枝和倫理道德標準的新疆界。起碼這就是迷思。


但現在,即使自力更生的迷思已經散布到印度,美國可能已經開始暫停腳步,重新省思。


這也是2008大崩盤的一部分,以被宇宙主宰自居者搞垮了經濟,然後要求紓困。部分是人們開始覺得,鼓勵促進企業的政策可能忽視社群的需要;部分是美國家庭分崩離析。


當印度人切斷個人的各種連結臍帶時,美國人重新建立起各種個人連結。


科學家正在證明自力更生的迷思並非顛撲不破的真理,主張個人成功是社會的產物,特定文化能培育成功人士,基因影響技能。


月前美國大選由一位自力更生的候選人勝出,他卻不那樣自我定位,反而大談根源和族譜。


而根和族譜正是許多印度人現在試圖擺脫,而許多美國人想要尋回重建的。這也許是「貧民百萬富翁」未曾言明的魅力所在。電影是對無法壓抑的自我的禮讚,在一個現在發覺給自我太少空間的社會拍攝完成,在一個如今體會到給個人太多空間的社會觀賞。


關鍵字句


名導大衛連1984 年將E.M. 佛斯特的小說A Passage to India 搬上大銀幕,中文譯名為「印度之旅」,描述英國殖民者和印度住民彼此之間的偏見和緊張關係。「貧民百萬富翁」同樣跟旅程有關(world-traveling film),談的也是認識印度的一趟旅程(passage),觀看印度的一種角度。


紐時稱讚「貧民百萬富翁」不用smudged lenses 檢視印度,smudged是被弄髒以致模糊不清,睫毛妝給哭花了:She was crying and her mascara had smudged. 眼鏡被弄髒,看東西自然有偏差,但這裡說的smudged lenses 不是真的戴上糊掉的眼鏡,而是觀者早有成見,不妨譯為有色眼鏡。


Self-invention, self-made 和self-reliance 文中頻頻出現,前兩者都有自力更生,白手起家,努力達成自己理想的意思,如:a self-made millionaire。19 世紀美國大思想家愛默生(Emerson) 有篇論文名為Self-Reliance,意義偏重在自信和自立。


拜占庭帝國(Imperium Byzantinum)是古代和中世紀歐洲歷史最悠久的國家(西元330 ~ 1453),詩人葉慈曾寫下「航向拜占庭」(Sailing to Byzantium) 抒懷。本文提到的Byzantine bureaucracy 若與前面的家族、種姓、宗教宿命觀一起看,可知是指僵化官僚體制或繁文縟節,像拜占庭帝國那樣歷史悠久、幅員遼闊的架構,讓人動彈不得。(張佑生)


(來源:紐時週報)


【2009-02-03/聯合報】

明月溫泉

文學版科技辭典》奈米

【聯合報╱陳漢平】 2009.03.11 04:39 am


最新科技是什麼?許多人都會說:是奈米科技。現代人為什麼喜愛「奈米」?這就像「老鼠為什麼愛大米」一樣,很難說出明確理由。

奈米科技看來神祕難懂,卻又像影響重大,不能不懂。於是世界各國紛紛設立國家級「奈米科技計畫」,企圖掌握奈米技術先機。

民間企業也深受震撼,無論電器、布料、藥材、用品,最怕就是顧客問到:「你們用的是奈米技術嗎?」

有些商店乾脆先發制人:「我們的時裝,是用奈米技術製造的。」顧客聽了不免會問:「那它價格會不會太貴?」

布料是奈米技術一項實用範圍。有一種超級布料,可以探測到細菌和有害元素;也有聲稱會保暖,或保持空氣流暢的。

嚴格而言,奈米科技應該譯為「奈諾科技」,因為原文是Nanotechnology,並不是Nanometer Technology。極小長度,用奈米衡量。極小時間,則用奈秒計算。

奈米科技,涵蓋多種領域,包括物理、化學、生物、機械、電子。

曾有一部經典電影,名為《聯合縮小軍》(Fantastic Voyage),目前好萊塢正在重拍新版本,描寫一群醫藥人員,為了救治一名被刺要員,志願被縮小,乘坐超微潛艇,進入他體內血管中,進行細微手術。

新型奈米機械,會使這夢想成為事實,只是醫藥人員並不需要被縮小,只要用螢幕控制。

奈米科技吸引人之處,就是因為微小。現代人講究「小而美」,小小手機,就要將電話、照相機、電視、電腦、導航器都做在裡面。

「奈米」是極小長度單位,一奈米是十億分之一米。它只有十個原子的長度,一根細頭髮,厚度就有十幾奈米。

最新奈米科技,等於將物理、化學、機械的遊戲,縮小到分子原子層次,藉以改變物質特性,發揮奇效。

追溯起奈米科技起源,早在六十年代,物理學大師理查‧費曼,就曾經發表演講,名為「底層還有很多空間」,鼓吹這樣的技術。

費曼是美國物理界奇才,非但得到諾貝爾物理獎,參加曼哈頓原子彈計畫,同時具備人文素養,擅長繪畫、音樂。他出過幾本生活感想的書,相當暢銷,包括《費曼先生,您在開玩笑吧!》、《管它別人怎麼想呢?》。

我在交大時主修電子工程,當時物理教科書是英文版,使用兩大套,一套是加州大學柏克萊的物理系列書籍,另一套就是費曼的《物理演講集》,一共三大冊,夾在腋下沉甸甸的,令人感受到功課的沉重、心情的沉重,還有時代背景的沉重。

打開《物理演講集》封面,扉頁上印的卻是一張費曼教授開心地敲打「美洲鼓」的照片。

奈米科技也像費曼教授一樣,在科學中帶有一種浪漫色彩。與其費盡力氣,到浩瀚太空中去尋找宇宙奧祕,倒不如從微小處做起,到分子原子的小小星球之間,徘徊漫步,去探索生命和物質的奇妙。

奈米科技有其神奇功效,卻並非現代科技的萬靈丹。它需要得到注重和加強,大家對它卻只能寄以合理期望,不宜存有過度幻想和迷信,這樣才能為它留下一片順利發展的空間。

【2009/03/11 聯合報】@ http://udn.com/

天啊!小四考這個?可憐可憐孩子吧



【聯合報╱李家同/暨南、清華、靜宜大學榮譽教授(新竹市)】 2009.03.07 05:44 am


最近,我在大學演講,都會有教授向我反映:我完全不懂我的孩子的國文考題,又怕他考不好,只好將他送進補習班補國文。有趣的是這個孩子什麼功課都不需補習,但必須補國文。國文有這麼難嗎?請看以下的考題,這是一位國小四年級學生的考題。






這份給小學四年級學生的考題,令我傻眼,我一題也不會做,我將考卷寄給幾百位我的好友。所有回信者都說不會,只有兩位試做,答案也都不同。我的好友中包含了多位大學校長和教授,他們一致的反應是:題目太難了,小學生不該學這些東西。究竟難不難?我最後求教於兩位大學的中文系教授,他們也不會,而且他們都說這是修辭學的範圍,小孩子怎麼可以學這種玩意兒?

我們首先要確定這種題目難不難,答案無比簡單,這當然很難。小四的孩子如何能懂「映襯」。「映襯」絕對是一個抽象的觀念,文學修養好的人也許可以意會,我就問了好多人何謂「映襯」,越問越糊塗,至今不知道什麼樣的句子屬於「映襯」。

在小學考如此艱深的題目,可想而知的是孩子會多麼的沮喪,也可以想像得到孩子們對國文的望之生畏。我小時候不管這些,只學了一些成語和典故。雖然不懂「映襯」,至少會看書,也會寫還算通順的文章。尤其幸運的,我從未為國文而煩惱過,我從小就很喜歡上國文課。

不會這些修辭學,有沒有關係?對我而言,顯然是沒有關係,因為我看得懂文章,也能寫文章。我的那些朋友,也都不會「遞進」和「承接」,照樣在社會生存,好幾位非常出人頭地。我為了小心起見,又去問了幾位中文系教授,他們都說學了這些學問,無助於小學生的國文程度。我們大家每天都會讀文章,有那一位是因為知道每一句話的修辭格以後才瞭解文章的意義的?又有那一位在寫某一句話的時候,知道這個句子屬於那個修辭格的。比方說,我們小時候都曾寫過「媽媽愛我,她每天燒好吃的菜給我吃」。我們恐怕一輩子也不知道這是什麼格。

我不願在此追究這種出難題考學生是如何開始的,很多人說,這種難題的受害者是廣大的無辜小孩子,受益者卻是補習班。我希望這不是事實,因為考試領導教學,已非好事,補習班領導教學,完全是匪夷所思。問題是:主管教育的政府官員知不知道小學生的痛苦呢?我建議教育部的大官們做做這份考卷。做完以後,總該採取一些行動吧,我們的小孩子太可憐了。

我們小學生的家長們不能再對這件事沉默了。你們應該讓教育當局知道你們的想法。孩子害怕國文,是一件可怕的事。

【2009/03/07 聯合報】@ http://udn.com/

故事與新聞》分數之為害,烈矣!

【聯合報╱楊照】 2009.03.11 04:39 am



連法國紅酒都抵擋不了分數的破壞……

一個美國律師,幾乎個人隻手改變了法國紅酒產業。

這個人叫作Robert Parker,1970年代後期,他做了一件很簡單的事,熱心熱情地自費出版一份通訊《紅酒鼓吹者》,在那上面給他能喝到的紅酒打分數,每個酒莊每支酒,都會得到從0到100的評分。

以歷史悠久的法國、英國「品酒文學」來看,Parker的通訊簡陋得很,既沒有文字魅力,也缺乏精確的分析。然而,對Parker的美國同胞來說,《紅酒鼓吹者》再好不過。清清楚楚的記分高下,讓他們可以「按表索酒」,這瓶酒得幾分,標價多少,他們也就能夠評估該買還是不該,不會再像以前一樣,看到酒瓶上密密麻麻的法文不知所措。

《紅酒鼓吹者》大受歡迎,他評分高的酒明顯賣得特別好,改變了原來法國酒的市場結構,進而改變了整個紅酒市場的運作。

法國紅酒當然本來就有不同等級,Parker的品味,其實滿通俗滿主流的。富享盛名的五大酒莊產品,在他的通訊裡都得到很高的分數,他並沒有特別去挖掘、發現什麼了不起的紅酒出來,也沒有挑戰既有的等級共識。然而,法國人看待等級的方式,卻和Parker大不相同。等級只是概略的分類指南,同樣等級內有很多很多不同酒莊生產,各有特色的酒。每個人還是會在一個等級裡,找到跟自己口味比較合的酒。換句話說,等級內部擁有很大的差異性。

然而照《紅酒鼓吹者》那樣打分數,每一支酒就放在同一條線上排排站了。任何兩支酒都有兩個分數,也就一定有一高一低,看這種指南去選酒的人,腦袋裡就不會有兩支酒各有特色,可能都值得一嘗的概念。如果他只打算買一瓶酒,他當然買得分比較高的那瓶。

這樣搞下來,長期的結果,就是抹煞差異。美國市場賣的法國酒,都被打分數排排站,站前面的賣得好,站後面的只能訂比較低的價錢,連鎖反應,想要開拓美國市場的法國酒莊,就只能迎合那固定的品味,調整酒的味道。

紅酒變得單調,而且越變越無趣。原來法國人擁有的悠閒品酒,可以嘗試各種酒、可以試釀各種酒的精神快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大家越來越激烈,卻越來越缺乏創意的競爭。

考試,尤其是單一線性評分,可以破壞許多好事。連法國紅酒都抵擋不了分數的破壞。讓小孩學點修辭,培養對文字高一點的敏感,不是壞事。就算用古典的修辭分類幫助學生整理修辭方法,也不見得壞。然而,一旦要考試,就變成只能用那種方式學修辭,原本靈活的修辭就變成僵化的標準答案,修辭就不再是修辭,只剩下一堆無聊的名詞記誦,唉!

●延伸閱讀:

李家同:天啊!小四考這個?可憐可憐孩子吧

城市產業》寶萊塢電影產量 全球最大

【經濟日報╱編譯林聰毅/綜合外電】 2008.12.22 02:54 am



寶萊塢劇情大多易懂、通俗,歌舞排場華麗。
(彭博資訊)



與美國好萊塢齊名的印度寶萊塢是孟買最具特色的產業之一,僱用約700萬人,每年產值21億美元。
(彭博資訊)

近年來印度經濟飛快成長,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已高居全球第二,僅次於有世界工廠之稱的中國大陸,令世人刮目相看。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印度欣欣向榮的電影產業,每年的成長率遠高於GDP,幕後主要推手就是座落在孟買西郊山谷的電影城寶萊塢(Bollywood)。

電影是印度最具特色的產業之一,印度的電影產量傲視全球,每年發行近1,000部,約為美國好萊塢的兩倍,受雇和相關從業人員約700萬人,每年產值近1,000億印度盧比(約21億美元),近年來成長率高達30%,預計到2011年產值將達44.2億美元。

印度有兩大電影重鎮,一在孟買,另一在馬德拉斯(Madras)。孟買是印度電影的發源地,印度語電影的大本營,每年電影產量逾300部,約占全國產量的三分之一。印度1997年在孟買西郊成立規模最大的電影製片廠寶萊塢(取孟買舊稱Bombay的字首,取代Hollywood的字首),建立了以寶萊塢為中心的電影產業基地,寶萊塢也成為印度電影工業的代名詞。

每天2,000萬人次進戲院

印度境內11.47億人口所構成的龐大內需市場,成為支撐龐大電影產量的主力,每天有2,000萬人次以上的觀眾進電影院看電影。印度電影產業發達的原因與政府政策鼓勵有關,因為印度幅員遼闊,人口逾11億,境內階級分明、貧富懸殊極大,多數民眾生活窮困,為使民眾宣洩苦悶生活,政府鼓勵拍製商業通俗電影,並以低廉票價讓普羅大眾買得起門票,看電影成為全民運動。印度與孟買近年來經濟欣欣向榮,許多投資人視電影產業為搖錢樹,國內外資金蜂擁流入,更使寶萊塢如虎添翼。

在政府的政策鼓勵下,寶萊塢的製片路線以商業娛樂為主要導向,劇情大多易懂、通俗,而且是由俊男美女擔綱演出愛情故事,歌舞排場華麗。近年來寶萊塢的歌舞片電影,甚至風行到美國好萊塢,北美、歐洲及澳洲等地也都流行看寶萊塢電影,學跳寶萊塢的舞蹈,成為印度最夯的文化輸出項目。

內容通俗招致批評

寶萊塢電影當然也難免招致影評人的批評,認為寶萊塢電影的通俗與陳腔濫調,很難受到國際影展的青睞,因此,「寶萊塢」也被有些人士解讀具雙關含意:一方面是指其電影產業規模可媲美好萊塢,另方面暗諷其多數影片粗拍濫製。

近年來,印度經濟突飛猛進,消費者可支配所得增加,對高品質視聽娛樂需求不斷提高,促使印度電影業者在電影製作暨發行的技術不斷提升。此外,隨著印度新生代導演如雨後春筍般冒出頭,電影製作技術的推陳出新,以及技術愈見純熟製作團隊等,改變了主流電影的呈現內容,傳統寶萊塢歌舞片固守的老套以及公式化的固定模式,已日漸減少,針對特定消費族群所拍攝的電影,以及更貼近或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影片也日益增多。

印度龐大的內需市場吸引許多好萊塢製片大廠與外國投資人競相與寶萊塢電影業者合作。例如,今年2月著名金融家索羅斯(George Soros)以1億美元入股印度製片業者信實娛樂公司(Reliance Entertainment);去年新力影視娛樂公司(Sony Pictures Entertainment)與印度娛樂集團Eros 國際公司達成數千萬美元的合作協議,發行第一部由好萊塢出資製作的大預算印度語電影「魔幻藍詩」(Saawariya);迪士尼(Walt Disney)今年初也提高在印度UTV軟體通訊公司的持股,後者是去年票房賣熱電影「同名之人」(The Namesake)的製片商。

貧民窟的印度神燈(上)







【聯合報╱李黎】 2009.03.11 04:39 am



貧民窟裡的孩子,對於他們的生活環境竟成為世人的娛樂焦點,可能並無所知,更無從想像。他只是像每天一樣,依然忙碌的做著一天十四個小時、半撿半偷垃圾的苦工──因為他要生存……

也是一部「寶萊塢」電影


電影《貧民百萬富翁》是今年奧斯卡金像獎的最大贏家。
(照片/山水提供)
來自貧民窟的窮孩子想變成百萬富翁,可有妙方捷徑嗎?嗯……也許有吧──至少有一家「夢工廠」播放出一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憑著你吃過的苦頭得到的常識,可以幫助你走上那條捷徑。不過,更重要的是:還需要一些其他的條件,比方說,一盞阿拉丁的神燈。

一位英國導演拍的電影《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沒有令許多影評人跌破眼鏡,果然不負眾望贏得了八項奧斯卡金像獎,包括最佳影片、導演、改編劇本、攝影、音樂等主要大獎。這部影片從去年十一月在美國首映之後就口碑甚佳,在奧斯卡之前已經獲得幾項影展的獎座了。由於題材獨特──講述一個生長在印度孟買貧民窟的孤兒,靠著參加《百萬有獎問答》電視秀而成為富翁的故事,讓許多人覺得這是一部令人感動、給人希望的勵志電影,因而廣受好評。

我是在頒獎前一個星期才去看的。已經上演了兩、三個月的所謂「藝術電影」,居然影院裡還坐了五六成滿的觀眾,在這不景氣的年初,可以算是很難得的,也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然而看完以後,我卻怎樣也無法感受到許多觀眾表現的那種感動,甚至覺得這也是一部可以被歸類為「寶萊塢」的電影──只不過是西方人拍的。

所謂「寶萊塢」(Bollywood)電影,是西方給世界最大的電影工業──印度孟買生產的電影的綽號。「寶萊塢」電影的特色,簡而言之,不外是俊男美女,排除萬難(一般公式是三道難關,太辛苦複雜的話觀眾會受不了),終以溫暖和振奮人心的大團圓收場,並且少不了熱鬧華麗的載歌載舞場面。

當然,「寶萊塢」是不會去拍孟買的貧民窟的,那樣的場景太不愉快了。只有日漸對印度貧民窟產生興趣的西方人──尤其是曾為印度殖民地主的英國人,會想到把一名駐英國的印度外交官2005年出版的虛構小說《Q&A》(《問‧答》,現已改為與電影片名一致了),講一個貧民窟少年的奇遇,改編出來拍成電影,正好投合了西方對印度從未消退的好奇與獵奇的關注。

世界上數一數二的貧窮景觀

《貧民百萬富翁》在印度孟買的首映那天,恰巧也是好萊塢公布它獲得多項奧斯卡提名的同一天。雖然電影的取材是貧民窟,首映之夜卻是時髦富裕的印度上流社會的一樁盛會,場地和貴賓可是跟貧民窟一點也沾不上邊。最近一期的《紐約客》雜誌有一篇文章就叫〈首映夜〉,寫的卻不是首映會上紳士淑女衣香鬢影的盛況,而是住在不遠之外的貧民窟裡一個十三歲的男孩,在首映之夜那晚的生活──其實也是他的過去和未來生活的寫照。

那個貧民窟裡的孩子,對於他們的生活環境竟成為世人的娛樂焦點,可能並無所知,更無從想像。他只是像每天一樣,依然忙碌的做著一天十四個小時、半撿半偷垃圾的苦工──因為他要生存。


貧民窟裡的孩子是否能如電影中那般翻身呢?
(照片/山水提供)
據印度政府自己的統計,全印度至少有四分之一的都市人口,也就是六千五百萬人,住在城市的貧民窟裡。其中尤其以孟買的貧民窟最有名、最壯觀。全孟買有百分之六十的人口──也就是七百萬人,住在貧民窟裡。這真是個驚人的數字。

貧民窟就是最簡陋的違章建築群,小的僅數千人,大的如2007年五月號《國家地理雜誌》報導的dharawi ,便有一百萬人之多。這個百萬赤貧大軍擠在孟買城中心一塊三平方公里的地上,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貧窮景觀。貧民窟住屋的建材都是簡單的鐵皮、塑膠板、布篷之類,居民以撿垃圾回收、行乞,甚至偷竊維生。十坪不到的空間住著起碼十五個人,以及無數猖獗橫行的老鼠。老鼠咬傷甚至咬死小孩已經不是新聞了。傳染病──尤其是最為流行的肺結核病,在這樣的空間裡是無從消弭的。多半的貧民窟裡沒有水電,就算有,也把持在所謂「水霸」、「電霸」黑道流氓手中。一到雨季(monsoon,往往長達半年之久),淤積的汙水可以及膝。雖然是城市,這裡的嬰兒死亡率跟貧瘠落後的鄉村不相上下。

四千多萬學齡兒童沒有上學

孟買是印度近十年來經濟起飛的櫥窗,但貧民窟並未減少,甚至由於都市繁榮,吸引了更多從鄉下來的人,加上被拐騙或販賣過來形同奴隸的兒童,以至於都市貧窮人口有增無減。印度政府在1980年代曾做過大規模的貸款補助,但只減少了一成的貧民窟;而後來貧民窟的成長速度超過了城市都市化的速度,以致孟買──現名Mumbai,原名Bombay,得了個「 Slumbay」的綽號。多數貧民窟已有三、四代人的歷史,子子孫孫陷在裡面,不知幾時才有出頭天。

世界銀行對貧窮線的標準,在印度的城市裡是二十二盧比一天。五十盧比才值一美元,所以二十二盧比是不到五毛錢美金──在美國,五毛錢連一杯最便宜的咖啡都喝不上。即使是用這麼低的標準,印度仍然擁有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窮人。住在垃圾牢籠般的貧民窟裡生養孩子,他們的下一代翻身的希望在哪裡?

據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的調查統計,印度有四千多萬學齡兒童沒有上學──他們在做工:童工。而印度的小孩,體重未達標準的比例是全世界最高的。十個印度小孩裡有兩個沒有上到小學五年級。政府不是沒有提供義務教育,貧民窟的孩子也可以去上學,可是拿到書包和鉛筆盒之後,他們多半隨即賣掉這些文具,然後回到從早到晚的「工作」去:拾荒、偷竊、乞討,或者更低賤更危險的行當。唯有從事一天十幾小時的「工作」,才能換到十幾二十盧比,供自己生存。上學,對他們是太奢侈的事。

(上)

Tuesday, March 10, 2009

《虹》作者: 吉本芭娜娜

第一部分
第三節
作者:吉本芭娜娜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十一歲時,父母離婚了。

是爸爸另外有了喜歡的人而離開了家。在此之前,爸爸是家裡的頂梁柱,我們在瀕海的觀光地經營一家小餐館,過著平靜的日子。

事情發生後,週圍的人都覺得十分驚訝,最震驚的應該是被拋棄的家人吧。雖然無法向爸爸證實,但我想當時他本人應該也始料不及。對,就是這麼突然的變故,突然得來不及悲傷。

母親並不是那種會去挽回這種狀況或者就此等待下去的人。為了開始新的生活,她叫來住在老家的外婆,我們三個人一起生活。而一直經營著的小餐館也沒有因為父親的離開而結束,反而開始在忙碌的夏季以外的時候兼營旅店。

大概是因為這個原因吧,我們三人就像在孤島上賴以生存的彼此,關系變得更加緊密。

我在少女時代一直都和外婆一起在餐館幫忙,也幫著做些家務。

我和外婆、媽媽相處得很好,對我而言,做那些事並不辛苦,只是感覺這就是單純的現實。夏天每天都去遊泳或者釣魚,偶爾和觀光客談一場小小的戀愛。在學校裡老是打瞌睡,因而成績糟糕。忙碌的夏季裡,朋友們也會過來幫忙。生活簡單而快樂。

日子就這樣飛快地過去,我也到了被稱作成人的年紀。

想要試著一個人生活。高中畢業後,母親關掉餐廳,我趁機來到東京。

于是找到了在東京的大溪地餐廳工作的機會。

餐廳的名字叫“虹”,週圍是空蕩蕩的住宅區,也不怎麼靠近任何一個車站。

據說土地是老板自己的,所以很奢侈地在空地上建了一棟兩層的樓房。招牌上的字很小,上面還畫了一道彩虹,一眼看上去還以為是民宅,到了裡面卻又別有一番天地。

走進玄關,有一個Waiting Bar,空間很大,傍晚專門到Bar來喝酒的客人也很多。這裡有許多熱帶雞尾酒,也有品種豐富的法國葡萄酒,還可以喝到生啤。

料理方面,店裡特地請來大溪地當地的大廚,自己的廚師也專門送到總店培訓。為了保證料理的品質,每天都用從市場上現時採購的新鮮活魚,做成在其他地方吃不到的正宗傳統料理:用野山芋的葉子清蒸鰍俗名萬魚、飛烏虎,最大的體長210釐米,廣泛分布于各大海洋的熱帶和亞熱帶海域。,新鮮的蝦入料做成清淡的咖喱,生的金槍魚冷凍後蘸著橙汁和椰子汁吃。當然也有類似炸薯條一類的小食品,或者歐洲風味的炸水果幹。甜點的品種也十分豐富。

店裡有時會請當地的歌舞團前來演出,還開設料理教室,做一些文化交流。

菜單上既有價格昂貴的菜,也有相對便宜的,所以“虹”不僅面向那些對味道挑剔的客人,附近的普通百姓也經常光顧。來本地考察的大溪地政府官員、音樂界人士、想學習大溪地舞蹈的人、以前曾經在大溪地住過的人,都會到我們餐廳來。

老板另當別論,此外還有一位五十多歲的男店長,他和老板從住在大溪地時就認識了,是我的直屬上司。這是個通情達理、做事認真、關愛妻子、品德優良的傳統型大叔,他總是待在店裡,把所有的事情都處理得週到妥帖。我很尊敬他。

“虹”的老板並不是為了開餐廳而到大溪地學習的。他二十多歲時在大溪地生活過,那時就常去當地的這家餐廳。出于興趣而去那裡工作,和店裡的人也相處得十分融洽,因而產生了自己開店的念頭。也是在那個時候認識了現在的店長。我之所以選擇在這裡工作,最重要的理由也就是因為這種自然的關系。

還在鄉下老家時,曾在雜志上讀到過這家餐廳老板的專訪。

照片上的老板很年輕,表情看上去快樂且充滿活力。記得專訪的主題是如何解壓,他的回答一點都不刻意,話語中能夠感受到安靜的幸福:“覺得累時就去大溪地,和朋友們見見面、遊遊泳,心想如果把這裡的氛圍,即使只有一點兒,能帶到東京來該多好,于是開了這家店。”

雜志上還登了餐廳的照片。有大大的窗戶和天窗,空間看起來很寬敞。桌子放得不多,用很結實的木料做成,陽台上撐著厚布做的太陽傘,店裡到處都是花草樹木,看起來打理得很水潤。

我到東京玩的時候來這家店吃過好幾次飯,越來越覺得它和東京其他地方截然不同。喜歡這樣自然而緩慢地度過時光。

總是無法理解那些和時間唱反調的慌亂的都市人,做事講究目的,任何東西都是有償的。最開始的時候覺得大概是因為土地價格太高,人心才會變成那樣──典型的鄉下人的看法。

總以為東京人難以捉摸,可能是因為以前接待過東京來的觀光客,而且外婆和媽媽的看法也一樣。家裡人都說,東京人總愛把事情復雜化,追求過多的快樂,違背自然規律,把金錢看得太重。觀光客的故事每天都在我們小店裡上演。

在城裡,人們貌似親切,但即便只是起身為你拿樣東西,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的。

至少在鄉下,無論你花多少錢都不能把冰冷的海水變暖,冷夏時客人會減少也是沒辦法的事。

比如,為了吸引觀光客而花錢建造新的設施,在那裡工作的人只是為了收回投資,不知道愛的力量,這些設施不久就破敗了。假如沒有足夠的能夠對抗景色的力量,那麼土地的力量就會吞噬一切。據我觀察,其實並不是人把它們搞破敗的。即使最初非常熱鬧,但客人們漸漸不願意再來。土地大概是對這些不適合自己的建築生氣了,發出不討人喜歡的光線來。不過,如果這時出現一個有力量的人,往往會發生奇蹟。這些設施就像只是碰到了一場壞天氣或什麼事故,可以很快渡過難關。

其實人們所做的事情和原始時代沒什麼分別,同樣的事情在不斷發生,我總是這樣想。

人們最初住在這片土地上時,總是一心侍奉土地神靈,希望和神靈和平共處。人們一起努力灌溉土地,而土地也給予回報,更加肥沃。土地和人類的力量缺一不可,即使到了現代也仍然如此。規模擴大了,我們無法預見百年以後的結局,但我們正在做的事情和結局都和以前沒什麼區別。

不斷看到新的建築出現。舊的建築被拆掉,露出廢墟,然後重回土地原先的樣子,接著建造新的建築,這樣週而復始。所以觀光地的景色也是一樣,過去的樣子不斷重演,不可思議卻又生機盎然。

外婆和媽媽都一直這樣教育我,在這個世上,別索取太多,努力按照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活著,依靠大自然認真地過好每一天,有時節約,有時玩耍,最重要的是每一分鐘都過得開心自在。

外公和外婆一起創建了餐廳,媽媽在餐廳裡幫忙,這樣認識了爸爸,于是,身為廚師的爸爸也加入了……最後媽媽繼承了這間餐廳。在海邊,我們的餐廳並不特別有名,卻也有了近五十年的歷史。

有人說看到外婆的臉就覺得安心,有人喜歡媽媽煮的魚,有人喜歡吃我們的套餐,也有人說是為了這家的女兒,也就是我而來的。雖然是個破舊的店,卻有著清爽而且懷舊的氣氛,來觀光的客人經常帶著家人一起來,並說已經養成了習慣,還有年輕的夫婦因為非常喜歡已故的外公而來的。層層薄薄的情誼就這樣重疊起來,我們的店慢慢地成了一家人情味濃鬱的餐廳。

《虹》作者: 吉本芭娜娜

第一部分
第二節
作者:吉本芭娜娜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可是在這一刻,在海水裡,我卻異常清醒。

週圍的一切突然變得清晰,皮膚愉快地捕捉到海水的溫潤,被活潑的生命團擁,就好像大幕在眼前拉起,我又重新回到了這個世界。

腳趾碰到海底的沙子,覺得有些透不過氣來,抬起頭吸了幾口氣,又回到海底。發絲在眼前飄動,不遠處有一只海龜……這一刻對我而言,就像清晨一覺醒來,週圍的一切都那麼新鮮,感覺越來越鮮明。

光線一時一刻不斷變換著照在海水上,沙子平坦地一層一層卷上來,人和魚兒就像在逛街似的互相交錯,剛才握過手的法國老夫婦不即不離就在一邊。

最後從水裡上來取下潛水眼鏡時,這魔法也沒有消失。強烈的光線、濃鬱的綠色、靜靜的海灣,都和下海前沒有什麼區別。

遠遠地看到剛才那男孩向他母親的方向跑去。

我在太陽下晾幹身體,被浸濕的深藍色泳衣也好像海裡的生物一般閃閃發光,炫目。沾滿了沙子的身體,從頭發上滑落的透明水滴……纖細如絲、容易受傷害的心情漸漸充斥全身。

我以前一直認為人和人之間幾乎沒有幸福的形態。從小就在自家開的小旅館裡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的眼淚,從那裡學到了爭吵、悲傷和安靜的幸福感,如同海浪般此起彼伏。

不過人和人之間偶爾還是會有蜜月期。就像兒時的遊戲,打開那罐琥珀色的液體,偷嘗那甜得發膩的蜜,天真而刺激。

從機場到酒店需要乘坐專用船只,在船上看到一對幸福的情侶。兩人並肩注視著海景,仿佛可以一直美麗到永遠。

可是,無論是誰,都不可能持續到永遠。無論如何美麗的瞬間,都會發生變化。

所以他們才看起來那麼美。由于小船坐不下那麼多人,他們上了工作人員的船。兩人手牽手,笑容燦爛,發絲飄舞,夕陽漸漸籠罩了他們,小船沿著水面劃向遠方。

莫非我也身處于這美麗的風景之中?這時,我第一次略顯單純地這樣想。

可能是親眼看到了檸檬色鯊魚的關系吧。

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太過固執了?可能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發生的。當我被這美麗的光線籠罩時,魔法似乎開始消失了。

無論做什麼,我都需要時間,需要很多時間。陽光卻似乎一點都不介意,始終溫暖地照耀在我身上。



我非常渴望來大溪地。

從十幾歲起就開始在經營大溪地料理的餐廳打工,卻一次都沒有到過這裡,總覺得慚愧。可一直都沒有請到長假,工作本身又十分有趣,不知不覺過了近十年。

剛到時住在可以自己做飯的海邊小屋,後來搬到波拉波拉島上高級酒店的水上木屋。

其實難得來一次,應該多轉些地方。可自從到了這裡,心情好像一下放鬆了。

就這樣呆呆看著大海,讓時間悄悄溜走。再次見到了澎湃的大海,想起小時候的生活,覺得非常滿足。

《虹》作者: 吉本芭娜娜

第一部分
第一節
作者:吉本芭娜娜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和海龜、鯊魚、鰩魚一起暢遊深海魚缸。”

這個拉格納利烏□潛水之旅吸引了許多住在波拉波拉島□上的觀光客參加。

不過,只有我獨自一人前來,四下一張望,其他的都是法國人、意大利人,大家來自各個酒店,組成一個個小團隊,沒有一個日本人。我倒不覺得害怕,只是在大家吵吵嚷嚷排成一隊時,原本就個子矮小的我越發顯得不起眼了。我們分成幾個小組,輪番跳入大海。

和我同組的是一個法國家庭。

媽媽挺著大肚子,只有爸爸和十歲的小男孩要下水。“我們走了哦。”“等我們回來哦。”他們叮囑著,一前一後往沙灘奔去。

媽媽腆著肚子斜躺在遮陽傘下曬太陽。

不由得想起小時候“無論發生什麼,媽媽總會在身邊看著我”的那份心情。雖然看不清遮陽傘下那位法國媽媽的臉,但她一定在微笑,那種熟悉而又陌生的感覺似乎又回來了。號稱世界上最大的海底水族館,是波拉波拉島上的著名景點。太平洋東南部社會群島島嶼,隸屬法屬波利尼西亞。美國作家詹姆斯·A·米切納稱之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島嶼”。

孩提時代毫無顧忌地專注玩耍時感受到的那種幸福,就像深色蜂蜜一般黏稠快樂。我用盡全力回憶往事,感到一絲苦悶: 我居然到了這麼遙遠的地方?!

其實並不是想家了,迄今為止也並未屢屢碰到不開心的事情。

然而,當見到那個在遮陽傘下的陌生母親長裙下露出白白的腳,在白白的沙灘上投下影子,每次回頭,心裡總會泛起淡淡的酸楚。

我下到海裡。在這個大魚缸裡,被觀賞著的應該是人類自己吧。魚兒們完全無視我們的到來,自顧自遊得不亦樂乎。

或者,如果真有外星人存在,他們看地球上的人類,就如同我們看這些魚兒一般,是在大氣裡歡快地遊泳吧。

這時,一條小小的檸檬色鯊魚慢慢遊過來,那動作和別的魚都有所不同。

啊,太有趣了,真是黃色的。我睜大了眼睛。

它邊搖擺尾巴邊控制著方向,我開始擔心自己腳部的移動是不是已經落在了它眼裡。聽說鯊魚的嗅覺是人的幾萬倍,當它咬住你的時候,眼睛都會變得不一樣,不知怎麼回事,這些知識開始非常清晰地出現在我腦海中。

“這樣小小的一條魚,卻有著與其他魚不同的強大的壓迫力,好可怕!可是那黃色好漂亮!”

我想叫出聲來,不由自主地伸手指向它。我的手比常人小一些,在大海中,似乎愈加小了。

一邊的老夫婦也在水裡頻頻點頭,他們看到鯊魚一定也覺得很興奮吧。在來時的船上曾經和他們簡單聊了兩句,這是一對法國夫婦,和我住同一間酒店。

在水中望著鯊魚,三個人的手自然地握在一起。

超越國籍的雙手,爺爺奶奶輩溫暖的手,這樣的感覺讓我滿心歡喜。那是緊緊擁抱過孫輩的布滿皺紋的手。

漸漸發覺鯊魚並沒有侵犯我們的意思,三人從水裡抬起頭聊了幾句關于鯊魚的話題,然後分別遊開去尋找各自想看的魚。

我還是靜靜地看著眼前的鯊魚。

是透明的黃色?不,是更接近于閃閃發光的檸檬色,和傳說的完全一樣。居然有顏色這樣漂亮的生物!居然有水果色的生物在眼前遊動!我使勁盯視著鯊魚,眼睛一定像墜入愛河般熠熠生輝。

海水最初一定很幹淨,只是因為人們留下的沙粒而漸漸混濁。就像沙漠裡揚起的沙塵,又或是在風大的日子裡遠處飄來的雲團,魚兒的王國就這樣被薄霧籠罩了。

在眼前這一片清澈透明的海水裡,口中是海水淡淡的鹹味,不同顏色的魚兒遊來遊去,沙灘上還有鰩魚輕輕滑過。珊瑚的顏色在光影的照射下變換著,水中的一切似乎都在發光。

我在做夢嗎?難道看到了彩虹?七種顏色都來到這個世界,它們滲出來,變成漂亮的蝴蝶結搖擺著,時間仿佛停止了,世界安靜下來。

雖然發生了許多事情,仍然可以看到這麼美麗的世界……只要活著,即使會痛苦,可是一定會有這樣的時刻出現。一定。

這樣想著,感覺體內湧動起強大的力量。

至少在這個瞬間,我仿佛又回到了青澀的少女時代,向未知的世界進發。武器是比一般人還要小一號的身體,用這個微不足道的無法依賴的身體,像個宇宙戰士一樣擺脫地心引力,在未知的魅力四射的世界中,盡管有許多人同在,卻只聽見自己呼吸的聲音。

自從來到大溪地,我就一直犯困。

怎麼也睡不夠。從莫雷阿島和大溪地島(Tahiti)、波拉波拉島(Bora Bora)、呼爾希尼島(Huahine)、瑞亞堤亞島(Raiatea)並稱為法屬波利尼西亞的五大群島。到了波拉波拉島,難得頭腦一發熱住進這家高檔酒店,即便水上木屋震耳欲聾的海浪聲把我包圍,我依然睜一睜眼繼續睡去。入夜後,海風的聲音似乎包圍了整個房間,白天似乎永遠都不會來臨。或許這巨大的海浪聲對我而言,正是和外界或者過去隔離的最好屏障。

醒來就一個人呆呆地散步,或者遊泳,抑或走很遠的路到餐廳去吃東西。

要去餐廳,要先走一段木板路,然後繞過被小別墅環繞的巨大花園,過一座橋,看看在運河般的海水裡遊泳的魚兒,沿著海岸線再走一段,最後到達目的地。

[0]這段路對我這個睡不醒又沒有任何計劃的人來說,是極好的消磨時間的行程。

默默行走間,景色一直在眼前變幻,讓我覺得像是在做夢。自己似乎被扔到了美景之外,原來美麗的景色是在夢裡。白天是在燦爛的陽光下,晚上則是在漆黑的暗影裡。

流动的盛宴

流动的盛宴

  一九二○年代上半叶,海明威以驻欧记者身份旅居巴黎,《流动的盛宴》这本书,记录的正是作者当日的这段生活。不过这本书的写作却是在将近四十年以后,换句话说,盛宴的“现场”早已消失,作者和读者都只是在记忆中追寻那段过往岁月,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这些记忆都已在时光的透镜里失焦、变形。所有有关巴黎的记忆都杂糅成一种对于巴黎的共同的历史记忆。在历史上不计其数的关于巴黎的虚构或非虚构作品中,《流动的盛宴》是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其扉页上的题献—
—“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已经成为巴黎的“文化名片”,被广为传诵。在这部半纪实半虚构的作品中,二十年代巴黎文人圈的风俗画卷徐徐展开,那些当时在世界文坛、艺坛上呼风唤雨的人物都被寥寥数笔勾勒出生动的素描像,与这座城市、这部书永远融为一体。

男人太晚為人父 傳影響小孩智商

更新日期:2009/03/10 16:00
(路透香港9日電)澳洲研究人員所做的研究報告顯示,父親為人父的年紀較長,孩童在嬰兒期及幼年時期接受智力測驗時,表現似乎較差。


相反的,研究發現,母親年紀較年長的孩童在相同的測驗成績較為優異。智力測驗是設計來測量一個人的思考與判斷能力,包括專注力、學習能力、記憶力、言語以及閱讀能力。


最近幾份研究已發現父親的年紀與孩子特殊健康問題的關聯,包括出生畸形和癌症,也包括自閉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


今天發表的這份研究,研究人員分析3萬3437名1959至1965年在美國出生的孩子, 在8個月大、4歲、7歲接受智力測驗所得的數據。中央社(翻譯)

果然有話:剝奪你的常識和記憶(張大春)

2009年03月10日蘋果日報果然有話 畫家陳丹青20年間六度訪台,辦過幾次展覽,出了一本文字樸實、觀點犀利、議論鏗鏘的書《退步集》,他還因祖父是我國居民的緣故而持有台灣護照,但是此間的讀者甚至創作者還不大認識他;不說別人,連我也不大認識他。
我和陳丹青有共同的好友阿城,有共同尊敬的作家前輩木心,有共同關切的種種人文技藝中迷人的筆墨細節─就較寬的意義言之,我們可能還有共同珍惜、眷慕、耽溺或鄙夷的對象;但我們幾乎沒有共同的生命記憶。卻也在做為「相識之人」的重要環節上,我在陳丹青的作品裡找到了關於記憶的共同體會。


人文狀況出了問題
那是台版《退步集》首篇〈常識與記憶〉中的一段文字:2001年,陳丹青應邀為北京清華大學90年校慶畫一幅名為《國學研究院》的大畫,畫面主角是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等5位創立該學院的學者。「為了蒐集素材,我去清華大學校史館詢問研究院故址在哪,館員都說不知道。我……特意先後詢問十幾位年齡在5、60歲以上的老師或職員,結果呢,不但沒一個人知道本校有過這一所研究院,且沒一個人能聽清楚並複述『國學研究院』這幾個字─『甚麼?「博學研究院」?』他們一臉茫然掉頭走開。」
早在1952年,陳丹青尚未出世,清華大學已廢除了人文學科,若非受命繪圖,他也不會知道清華有過這麼一所國學研究院。但是,知其固有、尚未以為足,陳丹青接著寫:「一晃50年過去,國家忽然想起『人文傳統』、『國學研究』這些字眼,忽然要來紀念『國學研究院』……所以不但是我,連國家也常常失去記憶的。」這並非泛泛的國粹說或國故論,他洞見了「一個民族忽然要來大談『人文』,不是好事情,正相反,它說明人文狀況出現了大問題。」這個「大問題」反映在實際生活,就是常識與記憶的喪失。陳丹青所言不只反映了大陸的現況,在台灣也可以得到清晰印證。
我們都會不假思索地說:新聞是一時的,公民反省是長遠的;選舉是一時的,政治理念是長遠的;話題是一時的,文化累積是長遠的……。但是在鋪天蓋地的社會訊息間,我們每每被沖刷、被捲溺,彷彿不能不跟著許多拂衣錯身而去的「一時」訊息去感受自己的存在,逐日逐年下來,便成為「此一時」訊息的附庸。當「此一時」成了「彼一時」,我們又渴望下一個「此一時」的主流訊息,誤以為自己真的「知道」了什麼、「掌握」了什麼、「洞察」了什麼,在這樣的追逐過程裡,人們喪失了真正的常識與記憶。怎麼看得出來?我可以這樣告訴你:就我所認識的人來說,常識程度最差的,差不多就是成天上電視脫口秀論政的那一批人。


集體失落渾然不覺
陳丹青對這集體失落的體會,幾乎可以完全轉印在台灣經驗上。他點出許多看似40年前文革時期摧毀中國社會的力量,此時正在摧毀我們。只是我們渾然不覺,我們一向以為:像文革這種浩劫一定是出自在上位者的撥弄;殊不知常識與記憶之取銷,經常出於小老百姓自己的懶惰和粗疏。小老百姓邀請名嘴們進入自家客廳,操控其認知情趣,射殺其高尚的好奇心之後,再留下名嘴們昨天、上個月甚至去年就咀嚼過的廢料觀點,而你為什麼還以為這是「此一時」的新鮮事呢?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常識與記憶。



作者為作家


張大春

黃錦樹看小團圓》家的崩解

2009/03/08

【聯合報╱黃錦樹(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作家)】

張愛玲的遺作《小團圓》之出版,是否又一樁「被背叛的遺囑」,勢必會引發贊成反對的長久爭議。即使在張愛玲生前,違反她的願重刊她不滿意的少作的事情,就一再的發生。在她成為文學史上的傳奇之後,這多少令她難堪。以她的盛名,「全集」的陰影必然會一直跟隨著,即使是肉身消亡很久以後。


《小團圓》前半本(一至三節)乍讀確實比較雜亂,太多的人物太多名字,泰半只有輪廓不及著色(香港的學校生活、家族關係),仔細看,即使換了名字還是張愛玲小說世界及她傳記裡的故人,那無比龐大的沒落貴族瓜蔓親(表大爺、〈小艾〉裡席五老爺)。相較之下,後半部單純、完整得多。但如果沒有前面的鋪墊,後半部也無法水到渠成。在家族繁雜的社交架構下,九莉與邵之雍的戀情,反而像是插曲。這是部自我反思之作,即是自剖,也深刻的感省了家族關係對女主人公人格與行為的長期影響。


整部小說看下來,可以發現姑姑和母親佔的比重非常大,一開始就登場了。這裡頭的線索遠比《對照記》、〈私語〉等多得多,也關鍵得多。甚至可以說題目「小團圓」不僅指男主人公間的處境,更是指女主人公與母親、姑姑的關係──放浪周旋於外國情人間、自私的母親對女主人公造成的長期壓力(以她為負擔,因而有立誓還錢之舉);與之監護人般相依為命的姑姑的祕密戀情……。母親、姑姑及家族堂表間奇怪的男女、女女關係,常態性亂倫,其實都遠比張胡戀駭人聽聞。相較之下,〈私語〉裡被放大的父女關係、與後母的嫌隙,(也許因為寫過了)都縮小得多。分崩離析的沒落貴族,常態亂倫,自私自利的糜爛苟活,「小團圓」豈不正是最好的反諷?嚴酷的人際關係,在至親之間,一定程度的決定了她的人格與行為方式。原該是大家閨秀的女主人公,個性顯得冷漠陰鬱。成年之後,把親屬關係切割得一乾二淨。母親臨終了企求見最後一面也不肯,因為賬已用金子結清。而小說一開始,就和金錢脫離不了干係(外籍老師贈的錢,給母親賭光了)。她一直被金錢逼得喘不過氣來。


處理那段情,以一種刻意貼近真實感受的寫法,還是相當動人的。時時可見與胡蘭成〈民國女子〉的對話,相較於後者的刻意把她刻畫成超世脫俗、人間煙火氣淡薄、敏悟的純精神存在般的真人(以對應敘事人的證道、超凡悟真),《小團圓》明顯是在去神祕化、去浪漫化,把兩造都還原成肉身存在的俗人。他們有金錢上的往來,男主人公挪用給她的那一大筆錢,倒像是向她母親贖身似的;因而〈民國女子〉中女主人公的絕別送錢,原來是還債。有真實的肉體關係,雖然似乎只是傷害而非歡愉。她對自己(尤其是長相)沒自信,涉世未深,對愛情不免有所憧憬。小說裡自辯:寫過那麼多愛情故事,沒真正經驗過似乎不好。這論證了何以不惜一切愛上顯然不該愛的人,以致一度聲名狼藉,彷彿負面認同了那不可思議的母親。結果是眾所周知的傷害,甚至性的蹂躪──子宮頸都給弄斷了──近乎不堪。張愛玲之前的文字似乎還不曾如此直白、具體的寫過性,對於《今生今世》的虛無縹緲,毋寧是一大嘲諷。它造成的,當然不止是「失落的一年」,幾乎失落了一切。只有母親給予的長期傷害差堪比擬。而這兩人都很會弄錢、使錢,「以人為資本」。


雖然拒絕了胡蘭成的神格化,但《小團圓》不是徹頭徹尾的怨毒之書。作者努力超越傳奇與傷害;而以文字重現愛還在的那過去的真實瞬間,時見暖意,有著少女的青澀。雖然那傷害已刻骨銘心,具體化為爾後在生命裡突襲的「痛苦之浴」,隱痛,而人再也無法回到過去那般單純。然而在小說最後一頁,還是呈現了一幅「只做了一次的夢」:與那人組織了個正常的家庭,生了幾個孩子,「二十年前的影片,十年前的人。她醒來快樂了很久很久」。「現世安穩」──平凡卑微而純真的夢想,愛的餘溫。


就小說而言,當然值得一讀。比所有違反她意願出土的少作更有價值。一個比較完整的張愛玲的世界,一部冷酷的成長小說。


【2009/03/08 聯合報】

駱以軍看小團圓》脈脈搖曳的張愛玲時間

2009/03/08

【聯合報╱駱以軍(作家)】



「有些事是知道得太晚了,彷彿有關的人都已經死了。九莉竟一點也不覺得什麼──知道自己不對,但是事實是毫無感覺,就像簡直沒有分別。感情用盡了就是沒有了。」


如同納博可夫《幽冥之火》,通篇譫妄幻語全在偽造繁殖對一首凝練、優美之詩的「真相翻轉」。《小團圓》其名即對一才子佳人小說三妻四妾、「大團圓」這個張愛玲底牌作為靜物鄉愁、金粉燦亮鴛蝶小說的畫片男女(她的詩)之感傷嘲誚,瑣碎降格的話語暴動。某部分言,這幾十年張迷們前仆後繼由那始終不出聲自顧老去的女作家,蛇蛻於不同切面不同人記憶破片,少得可憐的資料,像一艘炸毀於遙遠太空的漂浮零件,一次又一次組合著那個我們慢慢覺得熟悉的張愛玲。


突然之間,這本三十年前被宋淇「攔胡」的小說,像巨神在我們頭頂親手組架全景透視,塞爆了記憶說明書的張愛玲「事情應當是如何?」或是,之前總遺憾她二、三十歲那些作品,雖然發著天才光輝,卻突然在成熟期離場無有真正夠分量之長篇,「終於出現了」。


我讀此書,愈往後讀愈是痛苦。一個不熟悉的、奇異的脆弱或自虐的感傷的張愛玲(她的母親像一個偉大運動員的教練在反覆對她進行「無愛練習」)。像在交代什麼,人生的開始,便在一種永不可能「不像章回小說」的扮演之膩煩預知下,故佈疑陣精刮世故,終究還是灰灰扒扒地上當失手。


那整趟與整個畸形陰鬱的家族(阿莫多瓦的《我的母親》?),與那位「瘋人邏輯」天真爛漫的濫情男人,耗竭心力揣摩每一瞬心思城府之拿捏──微笑、笑著說、沉默,連戀人絮語當下之低頭害羞都想到章回小說之俗套、見招拆招──終於空轉成為「物自身」。


作為《紅樓夢魘》或譯注《海上花》那樣透徹此種托偽、虛寫、話中有話、無意間一語成讖(預知死亡紀事)、官商情場對話之迂迴層次的現代中文小說語言大師,熟諳那些索隱派偏執讀者(她自己就是一個)會怎樣進行閱讀,文本之斷缺、懸念與作者身世之謎的龐大傳奇工程,從「張愛玲小說」─「張胡戀祕辛」──《對照記》的家族時間軸所謂「第二次死去」之多重覆寫……每一個敘事句子必然如液態炸彈,語義洶湧、層層陰影下望,不斷轉頻換檔之延異引爆……


當我們為邵之雍的徵逐女色天花亂墜而替九莉不平時,請注意在那幅「仕女圖」中所有的男子:燕山、荀樺,上至父親、家族長輩、母親的男友們,無一不在名媛女伶有夫之婦間夢遊般無情與濫交。父不父母不母、搞三人行的姑嫂,一種不知怎麼給初剝光人皮、古老的情慾找到現代性衣裝或交歡禮儀的集體迷惘。熟諳性資本與「婚姻」這老舊關係之權力交涉的「白流蘇/曹七巧」們,便成了被萃蒸去精魂枯謝萎白的一片花屍。


我想奉勸張迷們不要過度入戲,如王禎和所說:「回到小說本身。」這是一本好小說,或這是張背了一生的斑斕織繡卻又朽壞扭曲的一架錦屏戲台,一種含情脈脈、搖曳晃顫的慢速「張愛玲時間」。僅止於此。


對一本好小說幾經波折沒燒掉拿到我們手中,做一個小讀者,我充滿感激。


【2009/03/08 聯合報】

袁瓊瓊看小團圓》多少恨:張愛玲未完




【聯合報╱袁瓊瓊(作家)】




《小團圓》張愛玲著 皇冠文化出版公司

華文文壇影響力歷久不衰的「祖師奶奶」張愛玲1995年謝世後,遺著舊作陸續出書。原本張遺囑中交代「要銷毀」的長篇小說《小團圓》,日前終於問世。「回到小說本身」,這部充滿自傳色彩、張愛玲「最後、也最神祕的小說遺作」,放在當代文壇,究竟該得到什麼樣的評價?《讀書人》邀請袁瓊瓊、黃錦樹、駱以軍三位熟悉「張派」脈絡的作家、學者,自不同觀點解讀《小團圓》。(編者)




多少恨:張愛玲未完





對於《小團圓》,可以做兩個評論,一是寫得極糟,另一是好看得驚人。


兩種看法源於兩種角度。若是放在張愛玲的文學地位來看,這本書實在不能替她加分。但是還原成她的「自傳」,則這本書坦率得嚇人。書裡呈現的張愛玲是所有文學史料或她自己的文本裡完全不曾披露過呈現過的。



張愛玲喜好奇裝異服,有名言說:「時間即是金錢,所以女人多花時間在鏡子前面,就得多花錢在時裝店裡。」下照為張的遺物,張愛玲晚年選衣裝,仍是她一慣偏愛的「蔥綠配桃紅」,「一種參差的對照」。(皇冠/提供)

《小團圓》曾經一改再改。目前面世這本,與張愛玲1975年寄宋淇的原稿,肯定有所不同。與宋淇通信裡所謂的「對胡蘭成的憎笑」,已經清淡許多,更多的是惘然和委屈。這可能與胡1981年去世有關。胡死之後,她必然做過增刪,目前文本,尤其是書末夢境,不能說張已經原諒了胡,但充滿了煙塵之情,其實便是惘然。


〈色,戒〉是曲筆寫胡蘭成。對胡倒真是憎笑和慘然。而《小團圓》一半在講胡蘭成,她修改了一輩子。張愛玲自言不願意讓胡「得意」,這「得意」二字宋淇誤解,不是指讓胡蘭成更出風頭,而只是不願讓胡知道他在自己心中的印記多深。相對《今生今世》裡胡的普世留情,張的深情成為對她自己的污辱。〈色,戒〉1978年發表,可以說是張對於兩人感情的一個定位。至少是一個希望胡蘭成明瞭的定位。而其實與張愛玲真正的內在情愫還是有多少距離的。


張愛玲,一般看法是,她的小說是從她自身環境背景所生長出的「虛構」。看了《小團圓》才知道,她寫的,絕大部分是事實。並且幾乎是未經編造的事實。這使得親戚們對她不滿。而二十出頭的張愛玲並不在乎,借用她自己的句子,她只是「夷然活下去」。


她在書寫時的殘酷,在《小團圓》裡,針對了她自己。



1992年三月,張愛玲寫信給好友宋淇,附上遺囑正本,寫明: 「《小團圓》小說要銷毀。」但1993年十月給《皇冠》編輯信中,卻又說:「《小團圓》一定要儘早寫完,不會再對讀者食言。」 (張愛玲手跡,皇冠/提供)

《小團圓》裡的張愛玲(九莉),非常多心多疑,任何事到她面前,她都像多稜鏡一般,有無數折射。在《小團圓》裡,姑姑與母親,甚至炎櫻(比比),都另有面貌,與她前期書寫裡的討喜迥然不同。晚年張愛玲,在時間與空間的距離外回望她的親朋好友,竟是這樣無情的解讀。她幻想一堆。我其實頗懷疑她書裡對於胡蘭成與蘇青(文姬)的「苟且」,甚至姑姑(楚娣)和母親(蕊秋)的多段情史,猜想的成分居多,未必事實。


張說過這書「是個愛情故事」。然而書裡的愛很少,哪一種愛都很少,男女之愛、親情、友情,都不多。不過是充斥著厭煩、計較與漠然。全書看來,張的確是如李安所說「沒有愛的女人」。看完《小團圓》之後,感覺李安的《色,戒》驚人的準確。他竟把張的內在性意識也呈現了。



張對性是壓抑和明顯的無知。所謂的「大膽性描寫」,看上去純是「誌異」,有種自外於己身的天真。我不以為她是性潔癖,只是經歷太少,無知而已。書裡的母親「閱人多矣」,對於愛情的無情和多情,幾乎和胡蘭成如出一轍。她其實是在拿胡與母親對照。張或許明白,最適合胡的,大約就是她母親「這種」女人。然而張從小學到的是「走到母親的反面去」。母親正是張愛玲永遠不會成為的女人。


張愛玲最讓人痛惜的是她後半生沒有任何與現實相關的創作。其實她的後半生比前半生豐富;對於異文化,對於在美生活、婚姻,與及年歲漸長之後人生人性的領悟,如果她寫過什麼,真不知會是如何精彩。


胡蘭成辭世時,《小團圓》已擱置六年。這六年間,除了〈色,戒〉,張愛玲只寫了《紅樓夢魘》、〈談看書〉等讀書隨筆,幾乎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創作。而〈色,戒〉寫的依舊是胡蘭成。就像是《小團圓》這本書「卡」住了她。提到了胡蘭成,她便停下來思索。她的人生停留在三十歲。那一年她自認「終於」擺脫了胡蘭成。而事實上,餘生裡,她一直在整理修改和解釋與胡的這一段。似乎不搞清楚她無法走下去。而這個無解的心緒便成為張愛玲人生的一個逗點,未完,思索到死,並且讓她永遠停頓了。


【2009/03/08 聯合報】

都市的腸胃

【聯合報╱賴瑞卿】 2009.03.10 05:02 am


幸運兒上天堂,悲慘者下地獄,是人們習慣的思考。

為善者向上昇華,作惡者向下沉淪。天堂是明亮的,地獄是黑暗的,不僅地獄,所有地底世界,都是陰沉、齷齪、凶險四伏,特別是下水道。古老的歐洲,它是垃圾的堆積地,亡命徒逃亡的捷徑,一切事物變壞的起點,法官的帽子和淫婦不用的襯裙,在淙淙流水聲中,親密相擁,酒瓶和《聖經》在刺鼻臭味中擱淺。雨果名著《悲慘世界》中的經典片段,就發生在巴黎的下水道。歷盡滄桑的主角冉阿讓,揹著受傷的馬呂斯,在走投無路下,闖入陰暗潮濕的下水道,展開驚險的逃亡。命運多舛的冉阿讓,和法律最後的周旋,要以下地獄(下水道)作最後的了結,靈魂和肉體都得經過地底的焠煉,才能獲得救贖。

故事的另一面是,巴黎的下水道,雖然是陰溝,卻大到可以行人,不但四通八達,而且就在街道正下方,城市在上面擴展,陰溝在下面滋長,明街陰渠上下對照,令人嘆為觀止。

今天遊巴黎,只要買張門票,就可以參觀下水道,全長兩千一百公里,是法國人數百年的心血結晶。從中古世紀以來,陰渠一直是神祕、猥瑣的世界,一直到1805至1812年,經過七年的視察,才摸清它的全貌,奠定了日後擴建的基礎。1850至1870年間,George-Eugene Haussmann男爵在前人的基礎上大事擴建,如今不但汙水有道,電纜、瓦斯等管線,都能容納其中,不必為了些小工程,東挖西補,真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一個偉大的城市,連陰溝都能亮麗展示,據說施工二十年間,巴黎公共工程的總預算高達二十五億法朗。

一百五十八年後的今天,台灣的汙水道工程,開挖到了我家門口,而全台開挖陰渠的工程,已經進行了二十年。街頭巷尾都有工程圍籬,至少鑽四米深,再用潛盾機,將水管一節一節往前推進,橫塞的水管,直徑從四十公分到一米,越靠近汙水處理場,管徑越大,最末端有五米,不過比起巴黎的下水道,還是小巫見大巫,目前為止已經花了1732億台幣,還要花多少錢?多少年後,才能全面普及?仍是未知數。

做事嚴謹的日本,東京都的地下水道,從1908年貼出設計圖,1913年動工,到1995年全面完工,前後花了八十三年,真是一條漫長的路。

目前進行中的工程,是汙水道的主幹道,主幹道的汙水,一路流到海邊的處理場,經過處理,最後排入大海。主幹道完成後,還要建分支系統,也就是支排,容納家庭排放的各種廢水,像洗澡水、廚房用水、化糞池的廢水,再注入主幹。過去,台灣沒有汙水下水道,只有雨水排水溝,廚房和浴室的廢水,都流入雨水溝,注入社區的排水箱涵,再接管排入附近河川。抽水馬桶的水,則流到化糞池,糞池滿了,還是注入雨水溝,因為兩者相通。所以下過雨後,雨水溝特別臭,因為水滿時,化糞池的穢物,便被帶入雨水溝。

醫師常說:健康的人,要能吃得、拉得。都市也一樣,下水道是它的腸胃,也是它的排泄系統,地面設施再亮麗,沒有完善的排泄系統,遲早生病。1830年,法國流行霍亂,據說就是水汙染造成。

最近,住家巷子的汙水道,已經挖掘完畢,動過工的大圓窟窿,用一個新的鐵蓋子蓋上,鐵蓋有複雜的凸紋圖形,一個小孩踩著單車,背景是晴空萬里,上有小鳥和蝴蝶飛舞,下方是魚蝦嬉戲,象徵環保的烏托邦。再兩步是電力公司的圓形蓋,再過去是電信公司的鐵蓋,看來地下道,至少有汙水、電力、電信三國鼎立,要像巴黎的地下道一樣,三者匯流,路還長著呢!

老男人的菜市場》我的香蕉偏見

【聯合報╱劉克襄】 2009.03.10 05:02 am


你有無持著香蕉,嚴肅地凝視,思考過它的外型?

六七年前,陪母親去埔里,一路看到公路旁,許多賣香蕉的水果攤。她興奮地嘟嚷著要買山蕉。乍聽到山蕉,我不免困惑,到底是何物?

隨便在路邊泊靠一攤,走進去,果然看到旁邊有註明山蕉的紙牌,跟香蕉明顯區別。但二者間的差異何在,除了乍看瘦小,著實難以分辨。我不禁懷疑,這輩子吃到的,到底是香蕉,還是山蕉?

好奇地探問母親,如何從外型分辨?豈知她竟是用味蕾鑑定的,直說山蕉較香較Q,其他攏講不清了。

二者口感既然差異大,我乃興起了辨識的樂趣。

先說植株吧。一般俗稱的香蕉,學界還有一泛稱叫北蕉。在台灣,這是大家最熟悉的品種,過去曾大量外銷,賺取很多外匯。多半種在較溼濡的環境,南部平野田地最為常見,農民又稱田蕉。

山蕉則廣泛分布於中部山地,是北蕉的芽變種,又稱為仙人蕉。植株往往較高,葉片稍寬而長。多半生長在土壤疏鬆貧瘠的丘陵地上,故而稱之。

外型上,一般山蕉外皮往往具有鮮明稜線,未呈四方形,常具瘦骨之風。北蕉則洋溢飽滿的金黃色澤,稜線容易模糊。有些果農以為山蕉果柄較短,皮比較薄,這種辨識角度過於簡化,恐待商榷。

山蕉青綠帶黃時即可食用,此時帶有野香和蕉酸,接近芭蕉的味道。黃熟時,除了風味優美,肉質細緻。北蕉體型壯碩,往往展現肥胖之姿,以及甜膩的口感,常教離鄉的中部人,懷念山蕉適度的野性。

此一香蕉情結,或可對照,一般人區分土雞和肉雞的不同吧。老一輩中部人,可能有不少人像我母親,很認真將山蕉和北蕉如此區別,而且對後者充滿偏見。無怪乎,中部的水果攤常見販售「山蕉」的立牌。

山蕉還有一特點,慢熟。一串山蕉,往往一根根慢慢熟透。若懸掛著,說不定能從容地一天一根,快意品嘗整串。

對此一特性,我便有一套不同於母親的生態論述。一般北蕉快熟、飽滿,若不及早吃,容易腐爛。此一麻煩,可能涉及化肥和農藥使用的問題。我大膽判斷,山蕉的特性和生長環境,彷彿都在透露其用藥的次數和劑量,多半比北蕉低。

但除了中部地方,一般水果攤往往不會細分。香蕉就是香蕉,哪有閒功夫,再分什麼山蕉北蕉的?更何況,晚近北蕉又有了新的研發品種,叫新北蕉,讓市場愈加混淆。

以前我們常吃的北蕉,柄頭較長,蕉尾亦突出,主體本身則略微彎曲。新北蕉柄身並無此彎度。柄頭短,蕉尾亦不甚清楚。其福泰之相,頗有美人發福的臃腫之感。

嚴格說來,新北蕉長相比舊的還好看。但據說,愛吃香蕉的日本人並不喜愛。唯最近在7-11,看到日本運送來台販售的,長相和新北蕉相似,不免困惑於這種論調了。

以上這些說法和辨認技巧可能有些繁複,再面對現代香蕉的多樣變形,早已失去準則。

最好還是以整體的感覺摸索,確定其身分。像我母親,多吃,用味蕾鑑定,或許魯直,卻是最好的方法。

Monday, March 09, 2009

我們的年代》兵荒馬亂的童年

【聯合報╱吳敏顯/文】 2009.03.09 03:32 am



建造於日據時代的壯圍鄉公所中山堂。
吳敏顯/照片提供



宜蘭鄉下許多碉堡已被拆除。
吳敏顯/照片提供

那年我五歲,穿了一雙嫌小的膠底布鞋走進村裡的小學,原因是鄰居比我大的玩伴都入學了,比我小的又玩不到一塊兒。老師先是不肯收我這個學生,一直跟媽媽說孩子太小會被欺侮,功課也會跟不上。

媽媽說我很聰明,已經能在地上寫好多國字。我也從口袋裡掏出被我寫成小圓餅乾的破瓦片,準備蹲下去寫字。老師說很好很好,就是不肯點頭收留我。這時有個學生過來報告,他拉完肚子回來了。老師問他有沒有擦屁股,我突然冒出一句,我也會擦屁股。老師只好笑著摸摸我的頭,同意讓我留下來。原來,老師怕我不會自己擦屁股。

其實上學的喜悅,很快被塞在鞋子裡的紅腫又疼痛的腳趾和腳後跟趕走。媽媽接我放學的時候,我只能把鞋子脫下來拎在手上。

我讀的小學只有四間教室,校長、老師及風琴、皮球等占掉一間,五、六年級各用一間,剩下的一間只能讓三、四年級分上下午使用。一、二年級的小朋友,先在教室走廊上課,但秋天開始常有風雨,二年級就搬到附近的賴姓瓦厝大廳,我們一年級則把村裡的古公廟當教室。

廟小空間有限,白天又沒電,光線端看室外陽光強弱,小孩子難免心浮氣躁,吱吱喳喳沒有一刻安靜。老師說我們像糞坑裡的蛆蟲,蠕動個不停。她鼓勵大家,要以神案上的神像為榜樣,坐姿端正、不吵不鬧。

有一天,老師出了幾道題目考大家,全班對答如流。最後她調查有誰知道自己家住在哪裡,結果全班都舉手,老師高興地稱讚每個人都是第一名。未料,那個坐後排已經十二歲的大個子竟然說,還是有人很笨呀!老師問誰笨,他指著神案上的幾尊神像說,他們都沒舉手。逗得全班笑呵呵!老師罵他調皮,拿起教鞭在課桌上敲了兩下,還是忍不住咧開嘴偷笑。

到了冬天,日子就不平靜了!幾乎每隔三五天的大清早,就有一隊隊阿兵哥從宜蘭街的方向徒步行軍,經過我們村子朝著壯圍海邊移防。鄉下道路鮮少人車,突然出現那麼多人同時踩在石子路上,聲勢當然嚇人。連平日裡無拘無束在公路上閒逛拉屎的雞鴨貓狗豬,全被嚇得雞飛狗跳貓逃豬竄,不知該往哪兒躲。

村人習慣早起,只要遠遠看到軍隊過來,即趕緊關上自家門窗。出門上學的小朋友若未走遠,也會被父母抓回來,一起躲在屋內由門縫朝外瞧。小孩子愛看槍砲,而每支隊伍末端的伙頭軍更讓大家看得津津有味。那些口徑大得嚇人的炒菜鍋,和圓鍬鋤頭一樣的鍋鏟,同樣令人驚奇。阿嬤就說,只要煮那麼一鍋,保證全莊人吃得翻肚子。

接著更嚇人的,是一輛接一輛的十輪大卡車。這些十輪仔,引擎聲特大,轟轟隆隆地像地震那樣輾過門口的道路,整排連棟的磚瓦屋都跟著顫抖。村人很快學會閃躲,只要看到十輪仔從遠處拖著滾滾灰塵過來,便趕緊跑到路旁的田埂等它駛過。曾經也有因為道路緊挨著水溝,一時情急只能往溝裡跳,結果變成濕漉漉的泥人。

有幾個黃昏,來了騎兵。這可讓習慣用竹竿夾在胯下當騎馬英雄的鄉下孩子,開了眼界。好奇心壯大了膽子,常一路尾隨追著喊:「馬耶!真的是馬耶!」除了白馬黑馬,還有體態像極了廟裡瓷磚上「關公斬蔡陽」所騎的赤免馬。

騎兵隊沒往海邊去,他們留在鄉公所中山堂的水泥地打地鋪,中山堂的窗玻璃缺了很多塊,冷風直朝屋裡灌,村長幫忙張羅一些稻草,讓那些騎兵鋪在軍毯下。馬匹則排著隊,綁在鄉公所的廣場。我們隔著圍牆,和那些馬兒說話,牠們卻只顧用大鼻孔朝我們噴氣,還不停嚼動牙床,滴下一串串白色唾沫。

說實在,我們分不出馬或驢,後來才聽說人騎的是馬,馱著砲管、彈藥和被服、糧草的是驢。有一天我們放學回來,廣場和中山堂已恢復原先的空蕩蕩,只有圍牆旮旮堆著比彈珠大一點的褐色丸子,在空氣中散發著尿騷味。頑皮的孩子撿起來相互丟擲,有大人罵了,才知道那是驢屎蛋。

快過年的時候,父親買了鄉公所對街那排房子中的一戶,全家從此不必再住著租來的房子,高高興興地準備選個吉日搬家。沒想到鄉長和一個大官模樣的人出面,說部隊的營長有家眷沒地方住,希望暫借我們新買的房子。就這樣由營長帶著才十八、九歲的太太,外加一個侍候她的小勤務兵,住進那間梁柱和牆壁都用檜木搭架榫接的房子。

小勤務兵十三歲,村裡老老小小都叫他囝仔兵。天一亮,囝仔兵會到井邊打水,然後拎出馬桶到水溝邊傾倒洗刷,接著洗一竹籃衣服。傍晚則抱出炭爐子到馬路邊生火,待濃煙淡去再燒一鍋洗澡水。每天僅有營長太太午睡的時候,才能夠清閒地站在鄉公所廣場看我們遊戲。

營長很兇,每回挨長官或太太責罵,便用藤條在那個囝仔兵身上出氣。而那太太更厲害,她會用同一根藤條揍營長。通常囝仔兵一挨揍便哭哭啼啼,要等營長大吼一聲:「再哭就槍斃你!」才會止住哭聲;但營長挨揍時,卻始終不敢吭氣。大人們都說,那小女人的官階應當是團長。我們小孩子不懂事,會跑到她前面行軍禮,喊聲報告團長!她總是以笑臉回禮,外加一粒糖果或饅頭。

鄉下幾乎全是種田的文盲,大家關心的是田裡的收成。只要風調雨順少蟲少災,很少人去了解外界的局勢,更不用說改朝換代的事兒。每天傍晚開始送電亮燈時,父親會打開木架上的收音機,嘰哩咕嚕轉半天大多是日本電台,偶爾能夠聽到北京語的新聞廣播,說國軍某部已從某省轉進某市,或是從某市轉進到某地的消息,也知道一個叫「二二八事件」的一些後續情況。但大人彼此見面都不談論自己聽到過什麼,我們小孩子更無從知道。

村裡的五字路口,很快用水泥和磚塊砌築一個圓桶型、開了幾個射口的碉堡。沿著宜蘭河堤防,也用鋼筋水泥建造更多更堅固的碉堡。警察要求一些竹圍人家,在竹欉下挖防空壕。到了夜間,時常有幾道探照燈的光柱,不斷橫跨天空掃過來掃過去。這些都讓我們小小心靈,感受到說不出的詭異。

考進初中時,國文老師出了一篇作文題目〈我的童年〉,我寫說自己有個兵荒馬亂的童年。老師找我問話:「我也是壯圍鄉下人,和你爸爸是老朋友,你哪來兵荒馬亂的童年?」

我只好照實描述1949年五歲時的見聞,老師才相信那作文是我自己寫的。其實,那個被我認為是兵荒馬亂的童年,應該能夠學到更多,可惜無法聽懂那些阿兵哥的南腔北調,倒學會了「槍斃你!」及一些罵人的髒話。

【2009/03/09 聯合報】@ http://udn.com/

日劇 工作一姐 (工作狂人)

工作一姐 (工作狂人) 第11集 最終回
工作一姐 (工作狂人) 第10集
工作一姐 (工作狂人) 第9集
工作一姐 (工作狂人) 第8集
工作一姐 (工作狂人) 第7集
工作一姐 (工作狂人) 第6集
工作一姐 (工作狂人) 第5集
工作一姐 (工作狂人) 第4集
工作一姐 (工作狂人) 第3集
工作一姐 (工作狂人) 第2集
工作一姐 (工作狂人) 第1集
工作一姐 (工作狂人)

工作一姐、工作狂人
劇 名: 働きマン

媒 體:電視
製作國:日本
電視台:日本電視NTV
首 播:2007-10-10~2007-12-19
時 間:22:00
週 期:週三(水)
回 數:11

分 類: 媒體傳播/出版 漫畫改編

○  簡 介
28 歲的松方弘子((菅野美穗飾)是週刊『JIDAI』的紅牌編輯記者,企劃能力一級棒,寫過無數的獨家報導,連公司裡的男同事都望塵莫及。一旦只要她的頭腦轉到了「工作模式」,就會卯起來工作,廢寢忘食到把戀愛、娛樂、打扮全都拋在腦後,完全沒有私生活可言,行為簡直跟男人一樣!所以同事們都稱她為「働きマン」。別看弘子一付男人婆的樣子,適婚年齡的她,身邊也有個溫柔的男友,每次都答應要當個小女人下廚為男友做飯,但是只要一聽到有獨家新聞的線索,就立刻拋下男友、衝出去採訪!天哪~「働きマン」的春天何時會來呢?

本劇改編自在日本狂銷300萬本的超人氣同名漫畫,以輕鬆的風格描繪出職場文化,擄獲了上班族、OL的心!由戲約不斷的實力派氣質女優菅野美穗領銜主演,共同演出的還有去年主演『東京鐵塔』的九頭身帥哥速水茂虎道、新生代可愛教主平山綾,以及演技派男優澤村一樹,豪華卡司讓本劇更增色不少!
  28歲的松方弘子((菅野美穗飾)是週刊『JIDAI』的紅牌編輯記者,企劃能力一級棒,寫過無數的獨家報導,連公司裡的男同事都望塵莫及。一旦只要她的頭腦轉到了「工作模式」,就會卯起來工作,廢寢忘食到把戀愛、娛樂、打扮全都拋在腦後,完全沒有私生活可言,行為簡直跟男人一樣!所以同事們都稱她為「工作一姐」。別看弘子一付男人婆的樣子,適婚年齡的她,身邊也有個溫柔的男友,每次都答應要當個小女人下廚為男友做飯,但是只要一聽到有獨家新聞的線索,就立刻拋下男友、衝出去採訪!天哪~工作一姐的春天何時會來呢?
  對你(妳)來說,工作是什麼呢?你對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嗎?如果覺得工作壓力大得喘不過氣來,記得收看『工作一姐』,相信每一集都會讓你(妳)得到重新出發的動力!啟動工作模式…衝吧!

演員表:

松方弘子(28)-菅野 美穂(菅野 美穗) 
田中邦男(22)-速水 もこみち(速水 茂虎道)
山城新二(28)-吉沢 悠(吉澤 悠)
渚マユ(23)-平山あや(平山綾)
荒木雅美(28)-佐田 真由美
小林明久(29)-荒川 良々(荒川 良良)
梶舞子(31)-吉瀬 美智子(吉瀨 美智子)
堂島保(40)-野仲イサオ
菅原文哉(35)-津田 寛治(津田 寬治)
梅宮龍彦(48)-伊武 雅刀
成田君男(39)-沢村 一樹(澤村 一樹)

主題曲:浮世CROSSING/UVERworld

○  收視率

第1 回:2007-10-10 15.7 %  第2 回:2007-10-17 12.3 %
第3 回:2007-10-24 13 %  第4 回:2007-10-31 11.1 %
第5 回:2007-11-07 12.6 %  第6 回:2007-11-14 10.1 %
第7 回:2007-11-21 12.7 %  第8 回:2007-11-28 13.2 %
第9 回:2007-12-05 7.9 %  第10 回:2007-12-12 12.3 %
最終回:2007-12-19 11.5 %  平 均: 12.04 %

○  臺灣播出記錄

45 JET日本台 >> 2008-05-13 22:00:00 週一~週五 臺灣首播
45 JET日本台 >> 2009-01-07 22:00:00 週一~週五

Sunday, March 08, 2009

我只穿CLARK跟ROCKPORT

男人的鞋 Clarks & Rock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