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01, 2007

程天縱 郭台銘苦等20年的德儀亞太區總裁(今周刊)

時間是一九九七年七月底,當時擔任惠普中國區總裁的程天縱,被德州儀器公司挖角,他在飛往達拉斯與主管面試的路程中,被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半路攔截,請他到舊金山的家中;當天晚上,郭台銘為了改變程天縱的想法,拚命遊說,希望他到鴻海上班。

一個承諾 選擇鴻海為職場終站

「那天晚上,他對我的決定很不以為然,一直罵、一直罵,罵到半夜三點。」在德儀位於台北市敦化南路二十三樓亞太總部的總裁辦公室中,程天縱笑著回憶這個令他難以忘懷的日子。

那時候,他與郭台銘已是十多年好友,為了展示誠意,郭台銘早就把offer letter(聘用信)都寫好,隨時等他到鴻海上班。「那天晚上我答應他,如果有一天我要離開德儀,一定最先告訴他。所以,現在是我實現承諾的時候了。」

今年三、四月間,程天縱覺得該離開德儀了,四月七日,他找郭台銘談了一個小時,敲定他到鴻海,兩人談完後握個手,沒談職位、沒談薪水,就決定了他三十多年職場生涯的最後一個落腳處;四月八日,他就向德儀執行長譚普頓(Rich Templeton)辭職,四月十一日,程天縱過了他的五十五歲生日。

為何選擇離開德儀?從業績來看,十年來德儀在亞太的業績攀升十倍以上,其中最關鍵的中國市場,從最初不到一億美元,到去年已達到十六億美元,九年成長十六倍,程天縱的成績單已是德儀各區域中最亮眼的;而且,更重要的是,「各地區的接班梯隊都已建立好,不論台海兩岸或亞洲各國,都已有本地優秀人才接手,而接我位置的新總裁陳維明,也已在德儀服務十四年,絕對能夠勝任愉快。」

程天縱的職場生涯,一直在選擇和別人不一樣的路。一九七六年,程天縱從交大畢業退伍後,先到一家學長經營的小公司做業務;當時他服務的客戶是德儀中和廠,時任德儀中和廠測試經理的林行憲(註:目前擔任光寶總裁),是他的第一位貴人。

在德儀前後服務達二十年的林行憲說,「當時程天縱非常負責,勤跑德儀,服務非常好,很多德儀封測廠的員工,都誤以為他是德儀的員工,因此相隔二十年後程天縱加入德儀,許多封測廠的老員工還跟他道賀,說歡迎他終於回到德儀。」

一個意外 助王永慶催生南亞電路板

第一個工作並沒有讓程天縱很愉快,因為代理權是老闆談的,客戶關係也全掌握在老闆手中,他發現自己在公司沒有太大價值。一九七九年,他加入惠普台灣分公司,很快感覺到惠普給他很大的空間,因此,活力充沛、做事又積極的他,也展開了他職場生涯中的驚異之旅。

當時,他從工程師及業務做起,負責賣機器設備;當時工研院電子所所長胡定華找他,覺得外商有些不錯的技術可以引進台灣,於是他想到,可以把惠普符合軍事規格的印刷電路板(PCB)技術引進台灣。

即使老闆不太支持,但他仍然自己跑去美國總部找資源,發現原來幫惠普建PCB廠的六個人,只剩兩個人還在,其中有一位名字叫Happy(快樂),這位快樂先生根本不知道台灣在哪裡,於是程天縱想盡辦法說服他,說台灣有多好,希望他來。

胡定華當時認為,印刷電路板技術不高,不必電子所做,讓民間來做就可以。程天縱想來想去,找台灣最大民營企業台塑集團就對了,於是鼓足勇氣去見王永慶。

當時王永慶正在隔壁談大汽車廠的計畫,與趙耀東及豐田的代表談判,當時豐田很強硬,談判似乎不太順利,只見王永慶氣呼呼地走出來,嘴裡嚷著說,「我王永慶從來沒有做過只有五%的董事長。」(註:當時豐田希望主導並占大股。)

當時的情景及對話,程天縱至今都還記得一清二楚。王永慶見到在一旁等著的程天縱,手裡拿著一個與南亞合作印刷電路板廠的計畫,劈頭就問,「蓋這個廠對你們有什麼好處?」程天縱就說,「蓋廠可以引進技術,對南亞有幫助;至於對惠普來說,一座廠若投資二千萬美元,其中就有二百萬美元會用到惠普的設備,對我們也有好處。」

王永慶聽完就點點頭說,「嗯,這合理。」於是,這個案子就這樣成了。南亞錦興廠也因引進惠普十二層板的高階技術,並繼續切入更高階的多層次板及IC基板;如今南亞電路板公司市值高達一千二百億元,正是源自當年程天縱的無心插柳。

一個視野 走出台灣 看見世界

走出台灣,是程天縱職場生涯中最大的轉折。程天縱回憶,一九八八年四月間的一個周末,當時惠普總經理柯文昌一天晚上找他吃飯,告訴他香港惠普遠東總部有一個行銷經理的缺,層級很高、直接向遠東總部最高主管報告,問他要不要去,但要在晚上九點前就決定。

當時,台灣才解除戒嚴,大陸探親剛開放,大多國際企業在亞洲區的主管全是香港人或新加坡人,幾乎沒有台灣人;當時程天縱覺得,台灣一定要走向國際,只思考了三個小時,他就決定接受這個工作。

四月底,程天縱全家搬到香港,才幾年,他的優秀表現就被總部負責國際事務的最高主管貝克爾(Alan Bickel)看到,並內定由他接任惠普中國區的總裁,將他調回美國總部見習,並要他去修企管碩士。所以白天他在惠普總部上班,晚上到聖塔克拉拉念書,一年半就扎扎實實修完六十七個學分。

擔任惠普中國總裁的六年期間,讓程天縱的職場生涯達到高峰。當時惠普中國公司還是合資企業,不僅管理制度落後,員工的態度觀念都很差。六年間,他開除五十多位員工、強化商業道德,同時做了住房、工資、退休金等改革,之後再讓員工進到自我管理與自我學習的階段,讓惠普中國業績成長了十倍,合資企業從一家擴增到九家。

到德儀接亞太區總裁,程天縱也很快就展現他的創意。網羅程天縱的前一任德儀亞太區總裁、目前擔任美國Diodes公司執行長的盧克修說,程天縱一接手,就在北京與上海各成立一個合資企業,把德儀的技術與產品帶進中國,並順利地敲開中國市場。「他有很多好的idea,和別人都不一樣,但事後證明都很成功,我很高興沒有看錯人,找到一位最好的接班人。」

一個方向 選擇做大事 而非賺大錢

除了郭台銘之外,程天縱經常接到許多公司的邀約,或是有人找他一起創業。不過,他在惠普或德儀,可以做的事情及空間都很大,他選擇做大事,而非賺大錢的路。

程天縱舉一個例,一九八四年秋天他去大同公司,在大廳登記見林蔚山(目前為大同董事長)時發現,另一位開著賓士車的業務,登記去見採購課長,談的是幾百萬元新台幣的訂單;而他自己開著一輛舊裕隆車,談的是幾千萬美元的建廠計畫。

創業與受雇於外商公司工作需要具備不同的能力,在郭台銘身上,程天縱徹底體會。程天縱說,早期郭台銘請他當顧問,他問郭台銘,「你有沒有上過面試技巧的課?」郭台銘就說,「還要上課嗎?我只要一看眼睛,就知道這個人好不好。」程天縱又問他,「那你還有上過其他的課嗎?」郭台銘就回說,「你有沒有跑過三點半?你的生產線員工會不會砍來砍去?黑道有沒有來要保護費?你們惠普總經理是怎麼幹的?」不過,程天縱在外商訓練出的管理能力,正是草根崛起的郭台銘所需要的人才。

即將加入鴻海這個大集團,未來程天縱會扮演何種角色?程天縱說,「郭台銘退休後,將朝工業銀行或創投發展,未來我會跟著他去做這些事,加入鴻海可以讓我先了解一下鴻海的運作,等於是先下部隊見習。」

郭台銘只比程天縱大兩歲,郭台銘屬虎,程天縱屬龍,兩人年紀差不多,因此程天縱不可能去接班,而是以自己的經驗貢獻給鴻海,讓鴻海在國際化的進度及對國際客戶的布局,都可以更完整。

今年六月,程天縱家裡有四件喜事,因為他的四個兒子中,有三人剛好今年都要畢業,大兒子將拿到UCLA(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電腦博士學位,二兒子拿到UCLA碩士學位,三兒子則從台北市復興小學畢業,而他自己則是六月底從德儀畢業。

講到這裡,程天縱開心地笑著說,六月底他從德儀畢業後,七月一日就會去鴻海報到,「作為專業經理人,我一直追求的就是有一個舞台可以貢獻,鴻海的舞台夠大了,應該可以讓我再做一些事吧!」

《男人是一家之主》

一個男人在看一本叫《男人是一家之主》的書,
看得豪氣干雲,衝進廚房,
伸出一根手指在老婆面前搖晃著說:
從現在起,你必須聽我命令,我說什麼就是什麼!



今天晚上,你得準備美酒佳餚,並侍候我用餐;

然後幫我洗澡、擦背、擦乾身體、拿來浴袍,並幫我按摩手腳。

按摩完畢後,你猜該是誰幫我穿衣服、梳頭髮?」



.

.








.

.

.

.



他老婆回答說:「應該是殯儀館的人吧?」

飛利浦的簡約革命

台灣光華雜誌


  全世界最老牌的電子科技大廠之一、115歲的荷蘭皇家飛利浦公司,早在1925年就成立設計中心,目前分佈全球12個國家的450名設計師,是異文化的最佳組合,他們如何規範有如脫韁野馬的設計理念?

  2006年飛利浦得到國內外7項設計獎的「數位相框」,是台灣區設計中心成立18年來受到最多讚美的作品。

  尺寸僅7寸、線條簡潔現代、純白色的透明相框,表面沒有任何按鍵,乍看就像一款傳統相框,但只要在背後讀取槽中插入記憶卡,一張張清晰照片就依序播放。就是這種拋棄科技產品令人生畏的繁複功能,在歐洲攻下該項產品的一半市場。

  早在7年前,日本新力公司就推出過數位相框,但卻沒有在市場上激起太大漣漪。如何不重蹈覆轍,成為飛利浦台灣設計中心的挑戰。

  飛利浦設計中心台灣區總監陳禧冠說,他們分析對手產品失敗的原因,在於廠商把數位相框當做次於電腦螢幕的第二個小型顯示器,強調可以和電腦連接,感覺又是另一款數位科技產品。然而,紀錄生活歡樂片段的相框,顯然不應以高科技為訴求,也不應和工作壓力來源的電腦相連。於是飛利浦設定他們的數位相框,不必連接電腦就能瀏覽照片,更要讓35歲以上不碰電腦的族群,不用學就能輕鬆上手。

  「『簡單』是一個比較詞,用50個按鈕可以達到的功能,不需要100個;能設計出『簡單』使用的產品,比複雜的更困難,」陳禧冠解釋,若只是把產品上原有的10個按鍵刪減成5個、減少功能,這不是簡單,而是打混。簡單應是讓產品該有的功能一樣都沒少,但貼近消費者的切身需求,並給予一個直覺性的使用介面,不用再去查看厚達50頁的使用手冊。

  數位相框正是飛利浦以「簡約」為品牌新口號的具體回應。

  2004年10月,荷蘭皇家飛利浦總公司取下用了10年的品牌口號「Let's make things better!」(讓生活更美好!),換上「sense and simplicity」(精於心,簡於形)。

  為了傳達新理念,飛利浦策劃了一場全球巡迴的「簡約盛會」,從巴黎出發,經過阿姆斯特丹、紐約、倫敦,來到亞洲香港。

  展場中規劃了18項概念式產品,涵蓋「聆聽身體」、「照護身體」、「舒展身體」、「身心放鬆」和「經驗分享」等5大主題,如具備紫外線淨化、碳過濾功能的水龍頭,兼具喚醒、助眠作用的床頭燈等。

  其中最受好評的是可以讓小朋友隨意在特製牆面上塗鴉的魔術刷、魔術橡皮擦、魔術棒,以及用一種雷射投影器所組成的塗鴉桶。

  小朋友一手拖著這個裝滿神奇畫筆的文具桶,走到哪裡畫到哪裡。只見他把黃色玩具熊丟進桶裡,放在桶裡的魔術刷立刻感應「同化」成黃色畫筆;不滿意,擦掉再畫。作畫完畢,按下筆上的按鈕,牆上的圖案就應聲變成立體動畫;想站著、坐著、邊跑邊畫,隨你高興,整個家庭牆面都是小朋友專屬的虛擬畫布。

  這些「未來科技產品」不是飛利浦設計中心關在象牙塔裡天馬行空的想像,而是2003年當飛利浦宣佈從「生產導向」轉為「行銷導向」後,開始訪談全球消費族群,深入瞭解他們心中渴望的生活情境,一點一滴匯整出來的圖像。

  「我的祖父是義大利小鎮的裁縫,當顧客走進店裡想訂做西裝時,他會把不同材質、風格的西裝料拿出來,透過聊天,瞭解他們想要的樣式、在什麼樣的場合穿。不久,當顧客到店裡試穿,臉上無不露出愉悅的表情。」

  這是飛利浦設計中心執行長、義大利籍的馬沙諾在「簡約盛會」宣傳簡介中,描述的心中期望──即使身處大量生產時代,也應堅守「量身打造」的理念。

  馬沙諾瞭解,大企業很難一一與所有客戶進行訪談,但仍可以盡量「挖」得更深。在他看來,傳統的市場調查缺失不少,譬如太過廣泛、沒有深入到價值觀等細節;太針對產品使用和購買行為;太把個人當做獨立個體,沒有連結生活情境等等。

  自他上任以來,一直想辦法克服傳統消費者研究的缺失,他們找來心理學家、人類學家、田野調查學家和社會學家,一起合作提出更「人本」的研究方式。最後決定對焦於「真實人生」,而不是一群人或分眾市場;也不是被動地觀察、揣摩消費者,而是反覆地讓消費者「參與」他們的設計流程。

  為了讓受訪者清楚自己的行為,意識到如何將抽像、模糊的理念具象化,受訪者要先做些功課,譬如為自己想購買的產品做記號、拍攝下自己的生活環境、以影像或聲音「寫」日記;接著一份問卷將深入詢問他們的價值觀、喜好與日常活動。

  這份鉅細靡遺的「人本資料庫」,涵蓋了每位消費者的「背景」、「價值觀」和「生活細節」等3大元素,從年齡、國情、文化;他的週遭環境、人際關係、對大趨勢的解讀;人生觀、價值觀、對教育的看法;到個人的生活和工作流程、休閒方式、使用哪些科技產品、聽哪些音樂、看哪些雜誌、嗜好等。

  飛利浦設計中心利用這份資料庫,設計出一套規範創意發想的工具。

  「若沒有規範工具,找來10位不同背景的設計師,要他們在2小時內集思廣益,設計一款行銷全球的刮鬍刀,那恐怕2小時和200天的結果是一樣的,因為每個人都有主觀偏好,最後會完全不知如何挑選,」陳禧冠說。

過一個讓自己不後悔的人生

文◎謝富旭


  當策略大師變身為休閒大師時,大前研一依舊不改頭頭是道的雄辯本色。六十四歲的他,不論武術、潛水、滑雪以及騎越野摩托車等年輕人追求刺激的運動都難不倒,他唯一擔心的是時間不夠用……

  “在海邊玩,就是要鑽到海裡去潛水;在山裡玩,就是要騎越野車深入山林小徑;在下雪的地方,一定要體會一下滑雪的刺激快感。”簡單來說,大前研一的休閒哲學就是:“不要再遲疑了,非得要玩得盡興才行!”

  大前說,他看到很多外國觀光客去北海道旅行,看到雪就興奮莫名,卻不親自下場體會一下滑雪的樂趣,這實在很奇怪。他說:“去玩時就要盡興去玩,不要老是想以後再做。”“人生可以以後再過嗎?”他反問。

  大前最近出版了《旅行與人生的奧義》這本書,書中詳述了他暢遊世界、綜覽各地美景的迷人經驗。他神情嚴肅地說:“我寫這種旅遊書,不是讓讀者來羨慕我的,我希望藉由這本書來提醒自己以及讀者──喔!我已經做了很多想做的事情了,即使直到闔眼之前,對人生不會感到任何的後悔。”

  日本人不懂花錢苦悶過一生

  然而,過一個讓自己不後悔的人生這樣一個老生常談的簡單道理,大多數的日本人,甚至是大部分的亞洲人直到如今仍然參悟不透。這時,大前從“休閒達人”快速切換成“社會經濟學大師”的角色舉例說:“日本退休族的儲蓄總額總計超過三百兆日圓,想要玩的話,錢不是太大問題。問題是,大部分退休族的危機意識還是高張地令人不可思議。所以,儘管退休了,兒女長大獨立了,甚至連房貸都還得差不多了,日本退休族還是不斷地存錢、存錢、存錢。”

  大前指出:“日本退休族所領到的年金中還是有高達三分之一的錢被存了下來,而根據統計,日本老人死亡後,平均每人身後約留下三千五百萬日圓的存款。”

  大前分析,日本人沒有好好地運用金錢,享受退休的生活,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沒有去做想做的事”。反而因為老是擔心“退休後的生活沒有問題吧?”所以,就沒有訂定具體計畫。最後,只是漫無目標地努力儲蓄度過晚年生活。

  其次,大前認為,東亞國家裡總是有為兒女未來舖路的傳統,殊不知,這種觀念無形之中剝削了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大前說,全球化時代宛如一個“沒有航海圖的大航海時代”,難道我們真的想要送脆弱的不成熟大人出去航海嗎?

  因此,大前呼籲:“應該是好好地真誠地面對自己深層渴望的時候了!”他鼓勵人們,要時時刻刻嚴肅地想想自己最想做什麼,不要找藉口說:“哎!這個有困難,以後再來做吧!等我怎樣再來做吧!”這種一拖再拖的人生觀最後一定會讓你後悔。

  在大前的觀念裡,即使旅行這種看起來不重要的事,如果老是抱著“等我有錢或等我有時間再來做吧”,最後一定成不了行。他認為,旅行跟人生一樣,是沒辦法延到以後的。

  保持愛玩的心 玩出精采人生

  年輕時的大前就開始身體力行這種積極向前的哲學。就讀大學一年級時,大前就靠著騎腳踏車送貨賺來的錢,完成了長達三個多星期的北海道之旅。他回憶,年輕的他,靠著微薄的旅費,兩、三件換洗衣物、一台相機加上一件雨衣就踏上旅程,由於旅費不足住不起旅館,於是就把車站當旅館睡,公共廁所的洗手台當作早上起來的盥洗地方,然後搭乘鐵路、巴士加上兩條腿,把北海道給走透透了。他記憶鮮明地說,這趟北海道之旅幾乎把旅費花到精光,回家前口袋只剩十日圓。

  為了進一步滿足他旅行的野心以及購買樂器的慾望,大學時期的大前還特地努力準備導遊考試。大前說,那是一美元可兌換三六○日圓的時代,由於到日本旅遊對許多歐美觀光客來說便宜又大碗,促進了日本觀光業的繁榮。他回憶,許多歐、美或澳洲旅客給當地導遊的小費一出手就是一至二塊美元,一個月下來,光當導遊的底薪加小費就是當時日本普通上班族月薪的好幾倍。

  大前說,“當導遊,是我一輩子最棒的工作之一。它不但幫助我圓了到日本四處旅行的夢,還讓我買到夢寐以求的豎笛,外加一部汽車!同時為我的英語能力打下穩固根基”。而得到這些意想不到的結果,最初的動念就只是因為懷著一顆想要到處玩,以及買自己喜歡的樂器這種堅定不移的玩樂夢想,並以實際行動來付諸實行。

  大前主張,他所提倡的休閒觀念不是教人要消極逸樂,而是要人們對自己的工作與人生抱持更積極享受的態度。他強調,人們對於工作與休閒應該同等重視,並設法創造出時間、金錢與悠閒的心情盡情享受人生。像他如今已經六十四歲了,但與年輕時一樣,一直玩心未泯,這顆愛玩的心,以及盡興去玩的瀟灑態度,不但無損於他的工作表現,反而常能產生莫大的助益。

活在過去的傳奇人物

  “功成名就在歷史,富貴猶如雲煙過。”恰似縱橫股海三十多年的雷伯龍今日寫照。雷伯龍悄悄離開台灣,遠赴美國投靠親人,迄今已有七、八年之久,過著幾近銷聲匿跡的生活。目前股市熟知雷伯龍的人愈來愈少,鮮少人知道這位當年揮軍橫掃股市的“多頭總司令”,如今已成“癡呆”老人了。

  極盛時期的雷伯龍擁有百億元以上的身價,然而在離開心愛的股市,遠走他鄉之時,卻已是所剩無幾,一度為了區區二、三百萬元的交保金,不厭其煩地一再向法院索討,直到法院以“人離境”就不得取回交保金為由,方才罷手,繼而寫信給昔日好友要生活費,晚年景況之不堪,由此不難想像。

  身價曾經億萬,晚年景況不堪

  雷伯龍以一位海軍軍官的身份,從戰場上退下,轉戰股票市場,基於特殊的機緣,與中興紡織的創辦人鮑朝●結下不解之緣,並且就此展開了他的股市生涯。或許是出身軍人“很愛國”的緣故,雷伯龍絕不容股價發生重挫情況,並且在重要的節日前夕,如國慶日、元旦,定要把股價拉至紅盤作收才滿意,經常不顧行情走勢,硬是逆勢作價的操盤風格,為他贏來“愛國大戶”、“多頭總司令”的封號。

  但這位“愛國大戶”卻也是股市裡創下股票違約交割紀錄最多的一位。第一次是在民國七十六年的大信事件。當時,雷伯龍正是紡織三劍客-中紡、華隆與新纖的主力作手,在拉抬股價的過程中,卻發現市場上竟有數不盡的籌碼不斷湧現,每天都進場買到幾乎手軟的他,卻也才發現大信證券的老闆葉輝,背地裡大量放空紡織三劍客。

  素來極不能容忍空頭的雷伯龍,為了教訓葉輝,轉在大信證券大量進出股票,數日後,便來個兩手一攤,不屢行交割義務,而造成大信證券爆發有史以來最大宗的違約交割案。

  雷伯龍第二次發生違約交割,是在八十二年間。相較於前一次大信事件的自導自演,這次則顯得是強弩之末。事實上,那時的雷伯龍身價已是大不如前,但仍不改死多頭的性格,一次拉抬十多檔股票,如厚生、寶成建設、華國飯店、欣欣大眾等,資金不足的他,四處向金主調錢做股票,其中最大的資金來源是華隆集團的老闆翁大銘。

  當時氣勢如虹的翁大銘,竟在“國華事件”中突然遭到羈押,進而導致雷伯龍周轉不靈而無法屢行交割義務,再一次釀成股市裡重大違約交割案,株連數十家證券公司外,上市公司負責人如厚生老闆徐正冠,四大金釵之一的超級營業員張淑華等人都被牽扯其中,調查局在展開大規模約談後,一舉起訴多人,首當其衝的,當然就是主角雷伯龍了。

  雷伯龍不僅官司纏身,原本在股市一萬二千點崩盤中,便已身受重傷的他,之後更是雪上加霜,家產不僅敗光,還背負著龐大的債務。此外,家人本就不諒解、不支持的情緒,在當時更升高為檯面上的衝突,然而在力勸無效的結果下,妻兒索性搬離台灣,獨留他一人繼續為股票“奮鬥”。

  一心想要東山再起的他,爾後雖然仍四處“打工”,為部分上市公司操盤,然而“時不我予”的他,漸失去了股市號召力,“多頭總司令”更逐漸成了票房毒藥。九十四年,當官司告一段落後,他黯然退場,去美國投靠親人,帶著無限感慨離開台灣,為他的股市生涯畫下句點。

  對官員態度難以釋懷,對股市轉變不能理解

  對雷伯龍而言,他的感慨並非無病呻吟。七十七年時,股市因財政部突然宣佈開徵證券交易所得稅,而陷入空前絕後的低迷行情,連續十九天無量下跌,所有股票都是一開盤就跌停,沒有一張買單,賣單卻是超載,投資人在哭訴無門之際,證交所總經理趙孝風出面宴請股市八大“作手”,共商挽救股市大計,其中最受矚目的便是“四大天王”-榮安邱、威京小沈、老雷與阿不拉。最後市場也在天王們聯合強力拉抬下,終於止跌回升,對於當時贏得的掌聲,雷伯龍始終難以忘懷。

  但之後在八十年代裡,他屢屢因“炒作股價”被約談,老雷難掩激動,不斷向友人埋怨,說他做著同樣的事,為何之前可以贏得滿堂彩,而今卻成人人喊打?政府需要他的時候,他就是“愛國大戶”,不需要他時,就指他炒作股票,他對主管機關前後兩樣情最為不滿。

  雷伯龍不僅對主管機關前後不一的態度難以釋懷,對於股市生態、操作手法的改變,他既不能調適,也不能理解。以前他靠著“土地資產”題材,以及與上市公司、媒體的友好關係,縱橫股市,賺進百億元,但到了八十年代末期,他那一套“贏的策略”卻完全行不通了。

  當時雷伯龍最愛炒作資產股,因為這是讓他定江山的基礎。適逢台灣房地產起飛,偏愛土地資產的他,屢屢打著土地價值、土地開發等題材,操弄股價,例如東華紡織中壢後火車站的土地、厚生板橋火車站旁的土地開發,相同的題材幾乎喊了二十年。

  妻離子散、老年癡呆

  而另一項讓他頗為得意的便是“人脈關係”。不少上市公司、媒體都與他有相當良好的互動與“搭便車”的默契,雷伯伯長、雷伯伯短,乾爹、乾爸的尊稱滿天飛,不僅上市公司老闆請他操盤做股票,“雷伯伯”的股票,媒體也相當捧場。但等到他題材失靈、股市號召力也逐漸式微後,原本是眾星拱月的他,卻淪落到得親自打電話到報社,拜託線上記者捧場,甚至還經常碰到“軟釘子”。這種從天堂掉進地獄的不適應,也難怪在他落難後成天唉聲歎氣,怨自己這一輩子用股票愛國愛到只有八個字可以形容:“妻離子散、家破人亡”。

  雷伯龍天天看盤,就怕放假沒盤可看,又能把一、二百家上市公司的營收、盈餘倒背如流,即使後來不做股票依然每天看八份報,堪稱相當用功,市場人士戲稱他得了“股癌”。可是他半生沉溺股海,卻一點也沒察覺潮流已經轉變,也看不見市場的變化,在歷經一萬二千點的股市榮景,一路重挫至二千多點;加上八十年代開放外資投資股市後,市場的結構和股民的想法已經有所不同,但他依然抱持相同的邏輯與態度,沒有與時俱進,只一面緬懷往日風光,一面抱怨著市場的不是,到頭來,終究成了過氣的人物,被市場淘汰、遺忘。

  股海無常,雷伯龍的百億身價來得快去得也快,晚年他債台高築、官司纏身,導致妻子跟他離婚去美;他的兒子頂著哈佛心理學博士的頭銜,本來在台灣有很好的教職,也因父親股海失足而遠離台灣,雷伯龍只好孤零零地去投靠住在美國的親人。不過,他的老年癡呆症日益嚴重,清醒的時日愈來愈少,全賴親族照料。前一陣子,他偶然清醒,甚至曾寫信回台,向友人要一點生活費,現在則幾乎全無音訊。失智之後,或許他也就了無煩憂與不平了。

扭曲的「科技新貴」神話

  台灣的高科技產業,最近正在醞釀一場重大的制度變革。表面上,員工分紅配股費用化的調整總算為多年的爭議劃上句點,實則,後續所衍生的效應與變革方向,對於台灣產業與社會的長遠發展,將具有無比深遠的影響。

  在台灣畸型的政治與媒體文化當中,當重要的意見領袖與政治人物都認真地談論同一件事情時,八九不離十,那就是社會迫切的挑戰與難題,儘管他(她)們不一定坦誠講出所有的問題或解答。這一兩年來,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不同場合,被問到台灣產業發展的前景時,總是強調,台灣的經濟成長與國民所得如果要進一步躍升,必須在制度與文化上產生重大的變革:張忠謀指的是類似日本明治維新、或是戰後階段的破與立。無獨有偶,民進黨總統初選勝出的謝長廷先生,也提出“台灣維新”的主軸政見:“維新就是一種蛻變,台灣必須要全面蛻變,不只政治、經濟,包括格局、氣度、文化與價值觀,都必須有全面的蛻變!”

  台式員工分紅配股這個無數高科技從業人員都“挫著等”的制度革命,就是一個試金石,考驗著我們的政治智慧、歷史高度與躍升的決心!

  多年來,台灣的員工分紅配股制度,一直被視為對科技人才的招募、產業的快速崛起具有重大的貢獻。推動此一激勵制度最力的前聯電董事長曹興誠,甚至將其比擬為一場重大的“社會革命”:相較於過去台灣的公司不是公營就是家族企業、工程師和經理人只能領取死薪水的年代,員工分紅配股制度成功地將勞方、資方、股東、員工、專業經理人的身份合而為一,吸引到國內外頂尖的高科技人才,造就了台灣在電腦、通訊、半導體產業的世界地位。

  曹興誠這個理直氣壯的講法,點出了眾人心照不宣的奮鬥標的:企業成員有兩種待遇,創業待遇與從業待遇,但從業待遇與致富式的創業報酬完全不能相提並論!他當年一段玩笑話,“像我和宣明智都不是安於拿薪水的人。如果聯電沒有分紅入股制度,有人找我們創業,我們早走了!”一語道盡了台灣戰後產業發展無數從業人員起起落落背後的精神動力!

  這就是曹氏何以被譽為電子業“梟雄”之所在。儘管真相是,美國或台灣網際網路和整體電腦工業的發展,無不是受惠於政府的努力與龐大社會資源的挹注,但如同金像獎名片“華爾街”裡的名言“貪婪是好的,貪婪是正確的,對生命、金錢、愛情、知識的貪婪,已經成為人類向上躍升的標記”,這種九○年代以來“新經濟”的宣言,卻創造了一個扭曲的“創世紀”故事:高科技產業就像美國西部拓荒史,只有讓拓荒英雄的能量與活力無限制的開展,才能立竿見影!

  其實,員工分紅與入股的概念跟資本主義的歷史一樣久遠。台式員工分紅入股就是歐美企業後來結合分紅與入股,以自家股票替代一部分或全部紅利發給員工,採行“員工持股計畫”(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s, ESOP)的變形。

  橘逾淮為枳,就像台灣許多被扭曲的制度一樣,分紅配股強調的“多賺多分、少賺少分、不賺不分”,入股乃是員工參與經營成敗風險的激勵制度,到了台灣高科技一群聰明人的手中,就變成一套“少數員工吃肉、多數員工喝湯、總是股東買單”的作法。

  台式員工分紅配股制度最大問題在於,公司將盈餘轉增資配發股票給員工,在台灣特有的商業會計法規中,並不計入費用。這使得公司的盈餘被灌水增胖,無法反映真實財報,不但違背國際會計的準則,也使得此一制度不斷遭受國外法人機構的質疑。為了持續分紅配股,必須每年辦理盈餘轉增資,幾年累積下來使得股本不斷被稀釋;一旦盈餘成長率趕不上股本膨脹率,股東權益即嚴重受損。

  其次,促產條例使得員工配股以股票面值作為課稅基礎。股票一到手,轉手以市價賣出,馬上獲得鉅額利潤,名副其實的低成本、高獲利、零風險的金錢遊戲。既然員工股票分紅不算費用,又受員工青睞,讓科技業老闆樂得採取壓低固定薪資,等賺了錢再將盈餘拿來分紅的投機作法。這種美化帳面、將風險丟給資本市場的短線操作,其實是變相鼓勵台灣的科技公司不斷壓低成本、進行割喉競爭策略。當台灣的資訊電子產業丟出一張張產量衝到世界第一、毛率卻不斷下降的成績單時,一方面犧牲了股民、成就員工與大老闆,也等於是拿台灣的社會資源去補貼國際大廠與消費者!

  不幸的是,這一套被扭曲的激勵制度,卻創造了一出“科技新貴”的神話:年輕學子在學長姐口耳相傳的誘(誤)導下,紛紛放棄留學與深造,追求分紅配股的致富美夢。理工名校的校友聚會中,相互揶揄的玩笑常是:書念的愈多愈久的人,行情愈慘!儘管真相是,台灣一千多家上市(櫃)公司中,五%的公司員工領走了八○%的分紅,但科技界“逐股票而居”、惡性挖角的風氣已然成形。幾年前,友達董事長李焜耀為了TFT技術人才不足問題而痛批科技界人才挖角歪風的新聞版面,其實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台式ESOP制度變革更迫切的問題在於,什麼樣的報酬體系才會造就真正長遠的科技創新。少數高配股公司造就的科技新貴一夕致富的刻板印象,打破了多數東西方社會正常的人生曲線:按部就班接受訓練、就業、儲蓄、購屋、成家立業、規畫退休…的生涯發展。員工分紅配股畸型的報酬體系,扭曲社會的財富重分配還在其次;糟糕的是,它不斷地在侵蝕創新的社會土壤。技術史上重大的創新,必然來自深厚的研究傳統,也鮮少出之金錢與短期利益的追求。促進社會躍升的科技創新,無不源自於內在的成就動機與意義感的追求:將科技的實踐關聯到土地特有的問題與挑戰,追尋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沒錯,“不甘於領死薪水”也許是打造上一段台灣經濟奇蹟重要的精神動力。但這個動力火車頭如果沒有軌道轉轍器的導引,不但有翻覆的危險,也可能永遠到不了站。

  這正是制度革命與文化維新的真義與艱鉅挑戰。

微軟Milan桌面電腦:完全觸控操作

CNET新聞專區:Ina Fried  30/05/2007

歷經五年的研發,微軟週三終於摘下代號Milan的「表面電腦」(surface computers)面紗,這款Microsoft Surface系列的桌上電腦是由微軟負責所有軟硬體的設計,很像在關鍵報告裡用的技術,整個機器完全觸控操作,不需滑鼠或鍵盤。

若要畫圖,只需用手指沾沾虛擬色盤,就可開始塗抹。分享照片也很直覺,整疊的照片很容易進行分類與共享。若要縮放照片,只需兩指伸縮一下即可。轉一下手指,影像也會跟著旋轉。同一部電腦可多人同時操作。

「相當平易近人」,負責微軟表面運算(surface-computing)業務的前T-Mobile主管Pete Thompson表示。「你一看到就會想去觸摸。」

消費者大概今年底前就可摸到,但想自己買一台還沒那麼快。

同時多人操作同一部電腦需要用到一些昂貴的元件,也因此這一台報價高達1萬美元(約32萬台幣)。微軟初期目標不是家庭用戶,但希望消費者大概在三至五年內就可擁有一台Milan。微軟目前將重點放在公共領域,比如飯店大廳、餐廳,或者賭場等。

公司目前的客戶包括手機廠商T-Mobile,該公司將在零售店面使用這些機器;飯店業者Starwood(旗下包括Sheraton與Westin);賭場業者Harrah's,與電玩製造商IGT。Thompson指出,這些合作夥伴在11月份時會開始把機台擺出來測試。

Thompson表示,此一推出方式跟科技產業的作法一樣,比如當初電槳顯示器太貴,一開始就只能在科技展覽場裡使用,多年後才開始進入到家庭用戶裡。

Sheraton(喜來登)飯店副總裁 Hoyt Harper 表示,微軟的策略相當高明,因為會在喜來登飯店大廳接觸到這些機器的客人,未來都可能是第一批購買的潛在買主。「我想這應該是微軟會選中我們的主因吧。」

Harper表示,公司希望把飯店大廳變成客戶的目的地,而非只是中途暫停之處。Sheraton一開始會在紐約、波士頓、芝加哥的飯店各擺放三台;其中兩台放大廳,另一台則放俱樂部。「若熱門到有人排隊,那更好,我們很樂意碰上這樣的問題。」

除了價格外,Milan耐不耐操也是重點之一。Harrah技術長Tim Stanley表示,他在實際把機台放到賭城的賭場之前,一定會好好測試是否夠耐用。

他指出,「假如我放到Pure夜店裡,很可能有客人會爬上去桌上跳舞,這台機器負荷得了嗎?」

Milan的核心基本上是由高階Vista PC組成,採現成市面買得到的繪圖卡,外加3GHz Pentium 4處理器,以及2GB記憶體。為了讓電腦具備觸控功能,微軟另外加入許多其他技術。在防刮防水的表面材質下,隱藏了五台紅外線攝影機,可感應手指或其他碰觸到表面的物件,另有一個DLP投影機側放,投放出用戶可看得到的影像。

為了展示這項技術,微軟還自行寫了幾套demo應用,比如前述的畫圖與圖片應用,以及一套拼圖軟體,但它不是採用靜態影像,而是一連串視訊影像結合而來(這種拼圖有相當高的難度)。

此外,微軟也有跟一些軟體夥伴合作撰寫相容於Milan的軟體程式。目前微軟還未開放這項技術給開發者,但未來應該會。

這種多重觸控技術(multitouch)除了微軟外,也有別家公司搶進。紐約大學教授Jeff Han在今年三月的TED大會上便展示了類似的技術,並成立Perceptive Pixel公司要加以商業化。蘋果在此一領域也有專利,即將在六月推出的iPhone也運上此一技術。

Thompson表示他不擔心會侵犯他人的技術。「我們的法務團隊對於我們的智產權狀況相當有信心。」

Milan的概念一開始是微軟研究員Andy Wilson與硬體設計師Steve Bathiche在聊天中談到的概念,他們在2003年將這個點子提給比爾蓋茲,然後就開始著手開發原型。

微軟希望將Milan技術用到消費者以外的其他不同領域,比如教育市場。一開始所有客戶的桌面設計都一樣,但微軟表示以後還是會逐漸發展出不同的尺寸與設計,包括直立垂直式的。(陳奭璁譯)

微軟:讓HD Photo格式成為標準

CNET新聞專區:Stephen Shankland  08/03/2007

微軟公司預定在8日宣布,將把自家的HD Photo影像格式交付標準組織審核,成為中立的技術標準,期能取代今天無所不在的JPEG格式。

微軟發表聲明說:「微軟...有意讓這項技術標準化,且會儘快把HD Photo交給合適的標準組織。」微軟計劃周四在拉斯維加斯舉行的相片行銷協會展上正式宣布此事。

InfoTrends分析師Ed Lee說,標準化是合理的,凸顯出微軟的雄心勃勃。他說:「微軟 若想推廣這個格式,就必須讓它脫離微軟的懷抱。他們必須剪掉臍帶。」

微軟極為珍視自己的智慧財產,怎麼肯輕易捐出技術呢? 簡單說,微軟是希望在消費者數位照相核心領域建立舉足輕重的地位。

Lee說:「能協助消費者管理並存取相片的公司,終究會在未來享有發言權,能影響這些影像將來如何獲利的方式。」其中一種獲利方式,是與相片分享、編輯與列印服務連結。他說:「微軟愈是在這塊領域深耕,未來的前景就愈光明。」

微軟拒絕評論動機為何,只表示標準化依循該公司降低技術壁壘的既定路線。

例如,去年11月,微軟讓授權政策自由化--包括調降費率。當時,微軟採用中立的HD Photo名稱,取代以微軟為中心的Windows Media Photo。不過,Windows Vista仍沿用舊名。微軟另指出,HD Photo技術依循的是「Open Specification Promise」協議,按協議條件微軟承諾不主張專利權,這可降低潛在對手(例如開放原始碼程式設計師)的抗拒。

科技公司對標準組織又愛又恨。一方面,他們可能對某種技術形成強大的支持力量,讓公司產品銷路更好。理想上,標準應該凌駕特定公司的利益,以反映一群公司的需求與經驗。

另一方面,標準組織審核的過程往往奇慢無比,看在步調飛快的電腦業者眼中尤其如此。而且,即使推動標準化,也不能豁免於競爭壓力:微軟試圖標準化 OOXML辦公室文件檔格式,就遭遇重重的障礙。

微軟已研發HD Photo技術多年,也明白還需要再投入數年的工夫,才能打造出替代JPEG的技術,更別說是取而代之。微軟明白,必須爭取科技業界各方夥伴的支持,包括數位相機製造商在內。


Microsoft Research主管Rico Malvar 6日在西雅圖記者會上說:「我們明白,要成功,就必須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生態系。」


讓技術成為業界通用的標準,可加快市場接納速度。影像感測器與處理晶片製造商Micron的數位攝影事務部經理Suresh Venkatraman說:「大致而言,標準化的精神是有助益的。」

他並指出,市場上的確有JPEG替代技術的空間。不過,他未進一步表態支持HD Photo。

Venkatraman說:「從感測器角度來看,我們重視的是如何獲得更廣大的顏色範圍。把那轉化為檔案格式,還有改善空間。」

更廣的顏色選擇的確是HD Photo高人一等之處。(「HD」不代表任何意思,但微軟希望影射HDTV「高畫質」的優點。)

HD Photo功能包括:


每種顏色可儲存16或32位元的資料,優於JPEG的8位元。

資料壓縮效率是JPEG的兩倍,就品質和檔案大小而言皆然。

適合用來搭配相機影像處理晶片,降低記憶需求,並且分批解碼影像,不必一次儲存完整的影響。
微軟Windows Vista已內建對HD Photo的支援,並已獲得重要繪圖軟體公司Adobe Systems的支持。

但整體來說,微軟的HD Photo旅途才開啟程。

Lee說:「在爭取到足夠的支持者之前,或許至少還需要兩年的努力。」至於取代JPEG,則是更長遠的挑戰目標。 (唐慧文/譯)

Thursday, May 31, 2007

白夜行




第一集

  故事從1991年秋天開始,11歲的亮司與11歲的雪穗分別來自兩個沒有幸福的家庭,他們的不幸和壓抑卻又各自不同,亮司的父親是當鋪店老闆,母親卻與店員一直保持著不正當關係,這一切都被亮司看在眼裏,而大人們卻不避諱什麼。雪穗出身貧窮,父親死後母親為了把她養大不得不去賣身,而如今,頹廢的母親又把這個事情加到雪穗身上,她讓幼小的女兒出去賣身,以此換回金錢。兩個11歲的孩子在冷酷的現實中形成扭曲的性格,但上天卻讓他們相遇,冥冥中相通的心靈越走越近,但更巨大的殘酷還在後頭,亮司發現雪穗賣身的對象竟是自己的父親,他憤怒之下一刀刺死了父親,而雪穗為了保護亮司與他斷絕了所有聯繫,並打開煤氣與母親同歸於盡,在警方的調查下,種種跡象表明雪穗的母親成了殺死亮司父親的兇手,而雪穗卻在事故中殘存下來,兩個孩子從此踏上了沒有太陽的無間道,而一名叫堀垣的警官卻未放棄對這兩個孩子的追查。

  第二集

  時間不知不覺流逝,轉眼到了1998年,亮司和雪穗再也沒有聯繫過,但是雪穗卻總能在火車上看見站在站臺上的亮司,明明相愛的人就在外面,她卻不能相認,她心痛得絕望。亮司與堀垣警官再次相遇,他當年在案發現場留下的破綻始終讓自己提心吊膽,生怕證人菊池向警官說明,而堀垣警官也正一直懷疑這個破綻。雪穗在學校經常被一個叫藤村的女生欺負。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亮司在車站遇見了雪穗,兩人恍若隔世,痛哭著緊緊擁抱在一起。為了保護雪穗,亮司不惜犯罪,偽裝成菊池的模樣把藤村劫持,以此轉移警方的注意力。兩人在沒有希望的天空下相約一定要等到手牽手在太陽下散步的那一天。

  第三集

  時間又到了1999年,亮司和雪穗在黑暗中苦苦度日,亮司有時會為了自己犯下的罪感到恐懼,好幾次都想自首,但是雪穗卻拒絕了他的要求,因為沒有音訊的那幾年,雪穗每天是受著嘲諷、侮辱和屈辱度過的,不公平的命運讓她不再相信任何人。亮司第一次聽到了雪穗那幾年非人的生活,痛心之餘決定不再動搖,而是跟著雪穗度過每一天,直到光明來臨的那天。在一次賣春活動中(亮司母親與情人後來靠此賺錢),亮司替一個叫園村友彥的人頂了罪,園村友彥得以倖免。同時,亮司又結識了大都銀行的西口奈美江,他直覺得此人日後對他會有幫助,最後,亮司偽造了一份死亡證明,以逃避警察的調查,至此,他拋棄了最後一點良知,與雪穗走上了無法回頭的路。

  第四集

  亮司過起了隱姓埋名的生活,他手中抓著園村友彥的把柄,開始指使他幹活。同時,又利用西口奈美江的關係,用偽造信用卡騙取銀行的錢來維持雪穗的學費。西口也不是簡單的人,她因涉嫌參與洗黑錢而被追捕,三個人過著犯罪的日子。就在亮司苦苦支撐的同時,雪穗卻結識了大學社團的贊助人—年輕英俊的筱冢,她的心不知怎麼就被這個男人悄悄打動了,在同心協力躲避災難的道路上,看似牢固的感情出現了危機。亮司偶然間在深夜看見了同乘一輛車的雪穗和筱冢,他的心都要碎了。他終於忍不住狂怒,告訴雪穗自己是如何每天過著犯罪的日子,雪穗知道了錢的來歷,她震驚了,亮司分明感到已經黑暗的天空又再次下起了雨。

  第五集

  雪穗在亮司和筱冢兩個男人之間搖擺不定,亮司此時開始為優本(此人就是西本奈美江的同夥)做遊戲設計,而筱冢也與雪穗的好友江利子開始交往,在雪穗告訴他自己已有喜歡的人之後。看著成雙入對的兩人,雪穗的心又扭曲了,因為她所受過的屈辱生活,所以看不得平凡的女友享受平凡的幸福,她再次要求亮司替她報復江利子,亮司看著狂躁的雪穗感覺很陌生,他堅定的拒絕了她。雪穗於是主動聯繫松浦(亮司母親的情人)去報復江利子,亮司知曉後狂奔而來,在極端的雪穗面前,他再次敗下陣來,答應替她報復江利子,他們的感情每艱難向前行走一步,也便罪孽更深一層。


第六集

  不斷的犯罪讓亮司不堪重負,他和雪穗的感情也因為渺茫的希望而變得無法確定。亮司幾次想結束這一切,去警局投案自首,同時擺脫松浦長期以來對自己的控制,但是松浦卻不想放過亮司,他還想繼續利用亮司來替自己賺錢。同時,警方還在追查亮司的下落,他們嚴密的監視著亮司母親的一舉一動,希望能找到突破口。亮司終於忍無可忍舉刀刺死了松浦,而堀垣警官也加快了調查的步伐。

  第七集

  亮司和雪穗之間的感情越來越畸形,為了逃避警察的搜索,他們用謊言掩蓋謊言。現在的亮司是以雪穗能幸福而存在的。雪穗在打聽到大學同學高宮誠來自富豪之家後打算與他結婚,雖然她並不愛他。而高宮誠心中也在猶豫不決,因為他有一個暗戀已久的女人。亮司象幽靈一樣出現在雪穗周圍,打探著發生在她身邊的一切,為她掃除一切阻擋她的東西。在他的設計下,雪穗終於和高宮誠結婚,亮司心中感到空虛的幸福,因為雪穗的幸福就是他的免罪符,而雪穗也利用婚姻變得富有起來,他們相互補償,變得醜陋不堪。

  第八集

  轉眼時間已到2004年,雪穗已經結婚兩年,利用雪穗的關係,亮司成功竊取了東西電裝的軟體,轉而投向別家公司,搖身變為上班一族。雪穗也借由高宮家開了一家時裝店,有了自己的事業,擁有這一切後,雪穗開始計劃離婚,因為她的目的已經達到了。但是高宮卻堅決不肯離婚,雪穗無奈,只好與亮司精心設計一幕幕陷阱,最終與高宮離婚。而此時的筱冢卻與堀垣警官聯手,想調查關於雪穗的一切。

  第九集

  對於想破壞自己一切的東西,亮司開始蓄意報復,他利用在醫院藥房工作的典子,與她同居,並向其索要氰酸鉀一種巨毒藥,典子覺得亮司有些奇怪,但她卻不排斥他,相反,似曾相識的感覺使兩人走得很近。亮司想用這種毒藥來謀害堀垣警官。同時,雪穗的養母也漸漸知道了女兒在多年前犯下的罪,她知道正是雪穗殺了自己的親生母親。她勸雪穗自首,但是雪穗已經無法回頭。望著病床上的養母,她狠心的想置她于死地,千鈞一髮之際被趕來的亮司阻止。亮司為了雪穗,不惜用他的手來扼殺老人的生命,因為她知道的太多了。

  第十集

  亮司撥下了醫療器械致使雪穗繼母死亡,醫院為了逃避責任也不願再深究下去,亮司再次瞞天過海,逍遙法外,他的下一個目標便是堀垣警官。堀垣依然在追查亮司的下落,而此時亮司母親已瀕臨崩潰,她酗酒並自責是自己把亮司帶上了無法回頭的路,絕望的她最終選擇割腕自盡,堀垣警官目睹這一切也感覺筋疲力盡,追查亮司的線索斷了。亮司在堀垣家發現了母親的牌位,身犯數罪的他再次舉刀刺向堀垣。

  最終回

  亮司用剪刀刺傷堀垣後奪路而逃。把一切看在眼裏的筱冢奉勸雪穗早日向警方自首,但是雪穗卻拒不承認自己有罪。2005年平安夜當晚,亮司化粧成聖誕老人將堀垣引誘到無人之處,刺傷了堀垣,堀垣強忍著傷痛逐條道出亮司所犯下的罪行,並將典子生下了亮司孩子的事告訴了他,亮司紅著眼睛聽完了屜垣的話,他再也無法偽裝自己,這麼多年他已經達到了承受的極限。絕望中他撲向堀垣,用他手裏的剪刀狠狠刺進了自己胸中。滿身是血的亮司從過街天橋上縱身躍下,爬到雪穗面前,兩人絕望對望,亮司讓雪穗離開,雪穗似乎懂了亮司的意思,含著淚轉身越走越遠,而亮司也在漫天風雪中咽下了最後一口氣。雪穗終於向警察坦白了多年來一直壓抑在心底的事件真相。轉眼到了2006年11月11日,也是15年的一個約定,已經失去了一切的雪穗坐在公園的長椅上,典子和兒子在草坪上玩耍,在雪穗的召喚下小孩子緩緩向她走來,陽光下,兩個人的手牽到了一起。

靖國神社

靖國神社建於1869年8月6日(明治2年6月29日),原稱東京招魂社,以紀念在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內戰戊辰戰爭中為恢復明治天皇權力而犧牲的軍人。在1879年(明治12年),東京招魂社改名為靖國神社;「靖國」來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吾以靖國也」,意為使國家安定。靖國神社在明治維新後是供奉為日本戰死的軍人,包括甲午戰爭(1894-5年)、日俄戰爭(1904年-1905年)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因此,日本全國神社都由內務省管理,唯獨是靖國神社則由軍方管理。日本在1945年8月15日戰敗後,因爲日本的戰後和平憲法第9條説明要政教分離,國家不可以介入任何宗教事務,因此靖國神社變成一個非政府的宗教機構。

1945年,聯合國佔領軍總司令部曾準備廢除靖國神社,為此靖國神社舉行「臨時大招魂祭奠」,把許多未死的人也來祭祀。後改為宗教法人才得以倖存。1955年以後,自民黨5次提出《靖國神社法案》,要求將靖國神社改為「特殊法人」,試圖將之國營化。1974年,由於日本社會的廣泛抗議,才沒有成功。

日本厚生省1966年將含有甲級戰犯的祭祀名錄交給當時的靖國神社宮司(即負責人)筑波藤磨,但筑波沒有把他們的牌位供奉上去合祭。

1978年10月靖國神社宮司松平永芳(戰敗時期的宮內大臣松平慶民的長子)把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所判處的甲級戰犯東條英機等14人的牌位移入靖國神社合祭。

二戰後,日本天皇每年都要參拜靖國神社,自從甲級戰犯靈位進入神社後,據侍衛長的回憶顯示,裕仁天皇因為不滿神社供奉二戰甲級戰犯,故自1978年後再也沒有正式參拜靖國神社。

當周恩來決定與田中角榮首相談判恢復中日邦交時,基於需要日本援助以及只要恢復邦交,跟台灣斷交,一切好商量的政治考量,提出所謂戰爭責任在於日本軍國主義者身上,而不在日本人民身上,日本人民是戰爭受害者的曖昧不明的戰爭責任二分論觀點,不但在國內四處進行二分論觀點的教育,且盡量避免安排日本人到抗日名勝古蹟去參觀,以盡量促進中日雙方的友誼。但是這種基於儒家文化的以德報怨的舉動並未取得預期效果,日本右翼勢力藉口推卸戰爭責任,這才出現了二十多年前甲級戰犯入祀事件。剛開始日本首相池田勇人、大平正芳、中曾根康弘等人數度以首相身分前往參拜時,因為當時日本社會總體保持和平為主的氛圍,中國國內媒體也未曾有自主性的大幅報導,雖遭到中國政府的官式譴責,但並未引起中國民間的強烈反應。但伴隨著日本近年來軍國主義的復甦傾向,出現了對日戰爭責任論的反思,中國官方和民間加大了相應的反彈力度。因此自從二十年前日本首相以官方身份參拜靖國神社以來一直存在的參拜行為,在小泉純一郎首相的時代,引發歷史上遭受日本侵略的中國、韓國等國的激烈抗議。

日本國內對於領袖或官員參拜靖國神社亦有正反兩極化的反應,許多人認為官員只能在非公務時間以私人身分參拜,前往參拜時並不得利用公務車或其他行政資源,否則就是違背了政教分離的精神。

第一次因爲日本首相參拜靖國而引來外交危機的是中曾根康弘在1985年8月15日用日本首相的身份參拜靖國神社。中曾根是第一個戰後首相用日本政府首腦的身份來參拜。自此11年內再沒有日本首相前往參拜,直到1996年的橋本龍太郎。對於這次參拜,日本社會的反對者認為國家首腦的參拜,「日本國民將會因自己的手正式抹去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爭責任和戰爭犯罪而遭到來自世界的譴責。」

在2001年的競選活動中,小泉純一郎保證他會在「終戰紀念日」參拜靖國神社。但是由於中國和亞洲國家的外交壓力,最終當選的小泉首相結果提前在8月13日參拜了靖國神社,以免顯得對反對聲音不敏感和輕視。但是由於中國的反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情緒還是很強,小泉在2001年10月8日到北京向中國表示他「衷心的歉意」。此次參拜,有639名日本人和韓國人向大阪地方法院提出訴訟,要求判決首相參拜的行為違憲,並且要求停止參拜,並向原告受到侵害的宗教人格權支付賠償。而支持者則也提起了訴訟,認為對靖國神社的侮辱使死者的遺屬感受到了莫大的侮辱。

小泉在2002年4月再次參拜。這次參拜令中國非常憤怒,以至沒有邀請日本到北京參與2002年9月的中日關係正常化30週年的活動。同時,因為小泉純一郎年年參拜靖國神社,使中日兩國領導人多年沒有任何互訪,出現中日關係「政冷經熱」的局面。小泉在2006年8月15日為了兌現其競選諾言,於卸任前參拜靖國神社。

安倍晉三在就任日本首相之後,處理靖國神社問題相對低調。就任以來,尚未對是否參拜做出明確表態。外界一般分析,一方面是為了安撫國內右翼勢力及提升的民族情緒;另外一方面也是避免在東亞引起新一輪的外交風波,損害脆弱的中日和韓日關係。

尋訪松尾芭蕉~奧之細道




「奧之細道」位於日本東北,是一處知名歷史古道,「奧」是道路深處之意,「細道」為細長之路。日本著名俳句詩人松尾芭蕉記載這段旅程見聞及沿途景色,撰寫成旅遊紀行,且留下多處吟詠的俳句石碑,行經之路後稱為「奧之細道」。


「奧之細道」是日本文學史上經典的紀行文學

俳句為日本傳統詩歌文學一種,形態同中國「詩」的樣式,由排列成三個短行的五、七、五共十七個音節組成,文中會加入與季節相關的字詞及作者心境但不強調韻腳。

松尾芭蕉又被稱「俳聖」,他及門人曾良於1689年從江戶(東京)出發以徒步跋山涉水往北到日光、黑羽、松島、山寺、最上川等地,向西沿著日本海往南通過新潟、富山、石川、滋賀縣最後到達岐阜縣,歷時5個月,約走了2,400公里路程。1694年他完成了「奧之細道」這部日本文學史上經典的紀行文學。「奧之細道」之路逐漸成為俳句愛好者追尋芭蕉腳步而作為旅遊文學參考。

探訪東北風情人物及古道秘境,尋訪芭蕉的足跡,感受今昔變化。過去芭蕉以徒步自助方式旅行,路途遙遠艱險且到杳無人跡的地方,完成他文學夢想。而今日本交通發達踏踩「奧之細道」近在咫尺非常方便。我一路從松島、山寺、到最上川,沿途怡人景色,雖只是「奧之細道」的一部份旅程,但芭蕉足跡另人印象深刻,讓我寫下東北紀行心情故事。

Tuesday, May 29, 2007

天声人语(2007-05-28)游荡在车道与人行道间的自行车

初夏の風に吹かれて、週末の東京を自転車で走ってみた。街道で、規則通りに車道を走ると、背後からひっきりなしに車に抜かれる。はねられやしないかと、背筋のあたりが寒くなる。

冒着初夏的风,周末尝试着骑自行车环游东京。街道上,按照法规应在车道上行驶,可背后不断地有车子冒出来。是否会撞上吧,不由得不寒而栗。

 歩道へ上がれば、歩く人に気を使って速度が出せない。牧水の名歌を思い出した。〈白鳥(しらとり)は哀しからずや空の青海のあをにも染まずただよふ〉。なぞらえるなら〈自転車は哀しからずや歩道にも車の道にも染まずさすらう〉。
若山牧水:<白鳥の歌> 孤独、自由、自己主張、孤高の意味 5,7,5,7、7 いわば:白鳥は悲しくないだろう 空の青 海の青 にも 染まらないで 揺れ動く。

要是骑在人行道上的话,要注意行人速度不可太快。于是想起了牧水的一首很有名的诗。“白鸟应该不会悲伤吧,天空的蔚蓝与大海的蓝色也不会影响到他悠闲的飞翔”自行车也可以这么比喻吧。“自行车应该不会悲伤吧,车道还是人行道都影响不到他悠闲的行驶着”。

 自転車は車道か、歩道か。古くて新しい問題をめぐって論議が起きている。道交法上は軽車両だから車道が原則だが、危険も多い。とはいえ歩道では人を脅かす。ぶつかる事故が10年で5倍近く増えたというから深刻だ。

自行车是该走车道还是人行道呢。围绕这个既老也新的问题展开了议论。按照交通法规,自行车是轻型车量,所以原则上该走车道,但很危险的。虽然如此,要是走人行道的话会威胁到行人的。碰撞事故在10年内涨了近5倍。所以影响是很深刻的啊。

 歩道の通行規制を緩和する法改正案を国がまとめると、異論が出た。歩行者との事故がさらに増えかねないからだ。だが自転車で車にはねられて死傷する人も年に約15万にのぼる。人の仲間か車の仲間か。白鳥(しらとり)ならぬコウモリの悩みのようだ。

国家在总结缓和人行道交通法则的修正案时,有人提出了异议。因为这样的话行人相关的事故会更加容易发生的缘故。但是,每年由自行车被车辆碰撞导致死伤的人数攀升到大约15万人。是人的朋友还是车的伙伴呢。如同变不成天鹅的蝙蝠般的烦恼啊。

 自転車のありようは時代を映してきた。昭和の初め、「二十四の瞳」の大石先生は、月賦で買った自転車で分教場へ通い、ハイカラと呼ばれた。戦争が終わると、「青い山脈」の若人が連ねる銀輪は自由な空気を運んできた。
「銀輪」というものは、実は、自転車だ。
「二十四の瞳」壺井栄つぼい・さかえ 1899-1967 香川県小豆島生れ。佐多稲子のすすめで執筆。「二十四の瞳」は昭和27年に、芸術選奨文部大臣賞受賞。夫は詩人壷井繁治。
「青い山脈」は石坂洋次郎の同名小説を当時の日活青春映画 1963年 監督 西河克己
自行车的情况也反映了一个时代。昭和初年,《24目》里的大石老师分期付款买了辆自行车到分校区上班,被称为很时髦的。战争结束后,电影《蓝色三脉》里年轻人成排的自行车,带来了自由的氛围。

 骨太な運搬用が消えて、「チャリ」などと軽く呼ばれ出したのはいつからか。歩行者への凶器とも化しつつある様は、他者への優しさを欠く時代を映しているように見える。手軽で、安全で、何より自分のペースで乗れる。自転車の持つ魅力を、どうしたら取り戻せるだろう。
ちゃりん ~と音がする/叮当响

不知何时开始,庞大的用于搬运的自行车没有了,轻轻的响起了“叮当”之声。不断成为危害行人,也能看出这是个一个缺乏对他人的关心的时代。轻快地,安全地,最好以自己的速度骑车。拥有自行车的魅力,如何才能取回阿。

永恆的價值:巴菲特傳




作者:安迪.基爾派翠克/著
譯者:魯燕萍
出版社:財訊
出版日期:2000 年 09 月 15 日
語言別:繁體中文

內容簡介
  巴菲特創造財富的傳奇,早已散見各大媒體,投資人應該不陌生。然而在世人的眼裡,巴菲特除了賺錢的本事外,他機智幽默的談吐;樸質無華的生活哲學;如何用正確合理的方法做事,則是更值得景仰與學習的。

  為了滿足一般人對傳奇人物的好奇,作者嘗試透過自身的觀察及採訪,為我們呈現大師生活中真實的一面,例如同學口中的巴菲特是個對數字過目不忘的生意高手;妻子戲稱嗜喝可樂的巴菲特血管裡流的是可樂而不是血;子女心中的巴菲特則是個不會用割草機、衣著古板、且頗為吝嗇的老爹;波克夏股東則將巴菲特撰寫的年報奉為聖經……,凡此種種,均令我們留下深刻印象,彷彿和大師更為親近。另外,作者也翔實記述波克夏的投資案決策過程,讓我們對大師的投資哲學有更深入的了解。

Monday, May 28, 2007

北投紀遊

吳錫德  (20070528)


台北城裡土生土長,匆匆數十寒暑。每回到北投,不管孩提時隨祖父前去,抑或是青少年時期偕父親同往,或大學時代騎機車北海遊路經陽金公路,或者初出社會前去實地採訪報導,或與三五好友泡湯聚飲,或買醉,或者與幾位熱心人士組成北投公園社區親子活動,或攜眷探友……,每次心底都會浮現前去「郊遊」的莫名興致及歡愉。

的確,民國五十七年之前,這個北台灣名勝、全台第一溫泉還稱之為「北投鎮」。台北市為擴大都會區,硬是將它給併入,並降格為「北投區」。相較於過去台北其他市區的火熱發展與更新,北投這個三百年前還曾是凱達格蘭原住民的「番社」(「北投」意為「女巫」,漢人音譯為「八頭」、「八投」、「北投」),距台北火車站十二公里遠的聚落,依舊不為所動,緊緊地守住昔日風貌;沒有一日三跳狂飆的房地產,也就沒有什麼華宅、「陛廈」之類的高樓大廈,或者花園新城、台北華城那樣門禁森嚴的豪華社區。相反的,由於不符合都會化、現代化、及速成化的基本要求,以及受廢止公娼的影響,這個在日據時代早已名聞遐邇的「溫柔鄉」的名號也拱手讓人,交給了市中心松江路、長春路及林森北路一帶的「特種營業區」。也因此,反而一度變得挺蕭條的,行走在幾條老街衢上,甚至還會感受到些許的落後。即便1996年三月北投線恢復行駛,改採現代捷運,十餘年來也沒多大改變,北投人習慣了安寧,還一起請願要求市府撤掉「新北投支線」。直到最近,才兀自在北投捷運站旁冒出幾棟興建中的超高大樓。


北投依舊紋風不動,且於沒有太多的工地及鷹架,沒有太俗麗或後現代光怪陸離的屋舍,整座山城小鎮依然能夠流露幾分靜謐及安祥;夏日的雨後,冬日的雲氣,尤其透出它的靈氣。宜人的景致似乎給保留住了。在那裡,地理的特殊性「戰勝」了時間,也拒退了現代性!在那兒,細心的訪客輕易就能發現許多歷史痕跡,產生思古幽情,也較輕鬆就能呼吸到四處飄蕩的硫磺味。


事實上,正是這股硫磺味嚇跑了許多沒有雅興的人們,以及那些永遠如熱鍋螞蟻般盲目追求熱鬧的新新人類,因為他們似乎總少了一份耐心去等候硫磺對人體的正面影響──明朝人李時珍在其《本草綱目》記載:「溫湯有處甚多。……」,以及翠綠欲滴的秀麗峰巒對身心的益處。只可惜台北市主計處沒有針對各區住民的平均餘年做統計,否則北投人的平均壽命應可名列全市高齡前矛!人們最常聽到的說法,就是歸咎於那股永遠揮之不去的硫磺氣味對現代化設備──尤其是電子器材的殺傷力。

這股硫磺氣味,辛熱微毒且襲人,但對人體並沒有構成可怕的傷害,除非湊近猛吸,才會有嗆鼻的臭味。否則,偶爾聞來,反而會有一種溫馨,且令人神清氣爽的感覺。如果說每一個城鎮都有它特殊的氣味,那麼北投大街小巷終年飄散的這股硫磺味,尤其是熱氣騰騰的溪澗兩側,或夜晚時分,或陣雨過後,以及從高處樓台展胸舒肺之際,更為明顯,更教人懷念不已,更會令人油然生起前去散心,讓人興起「郊遊」的閒情。翻開史冊,整座北投,包括新北投公園各處公私溫泉浴場以及1916年接通北淡線火車(後者已早於1901年通車)等等規劃,就是要將北投做成一個溫泉休憩區。也難怪,近百年過後,小鎮依舊嗅得出那股濃郁又清香的歡愉氣氛。想來也不覺莞爾,人類的記憶真能透過氣味給保存下來!

此地有溫泉,浴之氣爽然;

盪胸忘俗慮,酣夢傲神仙。

身淨如無物,心澄別有天;

松濤應一醉,風詠邁前賢。

這是出自日據時代台灣詩人洪以南的詩作〈北投雜詠〉,可說道盡了溫泉浴的奧妙與舒暢。我生平頭一遭見識到溫泉浴,可溯至唸國中時,隨父親到他居住在頂北投山上的結拜兄弟家中作客。先是從台北搭火車至新北投車站,那是一座非常古樸的八字型建築,兩側是鐵軌,中央為月台,四周中空,由數根漆成暗綠的木柱撐起灰瓦屋頂。只記得它永遠都是那麼清爽乾淨,不似一般公共場所的髒亂。1988年七月十五日北淡線火車因營運不佳停駛,整座車站即遭拆遷,運往彰化花壇的台灣民俗村陳列。如此流落他鄉,總比毀在怪手之下來得好些。此外,我們也可以跟自己的記憶做個交代:總有一天我會去彰化看它的!



然後,再轉搭公路局汽車,爬坡走上泉源路,翻過山嶺,豁然開朗,眼前一片綠油油的梯田和翠綠的山谷。路旁植有許多蒼勁的大樹。過後不久,便瞧見山坳底下,地底不斷冒出縷縷白色氤氳。緊接著,一陣陣嗆鼻的硫磺味迎面撲來,那裡就是著名的硫磺谷。清末福州聞人郁永河便是衝著此地硫磺礦的開採而前來實地考察,並寫下《稗海紀遊》,它成了台灣史料中最早也是最權威的文獻之一。郁氏於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渡海前來探查,他寫道:「望前山半麓,白氣縷縷,如山雲乍吐,搖曳青峰間。」稍近俯視山谷,磺穴四周礫石藍靛,且多鮮黃,草木不生,地熱如炙。三百年前這位唐山遊客又寫道:「造化鍾奇構,崇岡湧沸泉;怒雷翻地軸,毒霧撼崖巔。……」如此驚悚的感歎詩句。然後,又拐幾個小彎,山腰路樹更見蒼綠。停車水廠前。此水源地號稱北台灣最佳湧泉,惜腹地狹窄無法設廠提製礦泉水。循山壁扶石階而上,百來步即見一大樹。樹底引見一曬穀埕及一閩南農村宅落,面向圓滾滾的紗帽山。雞鴨家禽自由自在,或奔馳追逐其上,主人親切相迎。

稍事休息,父親便提議前往對面山谷(即鳳凰谷)公共浴室泡澡。父子倆便再拾階而下,走一段公路,乍見岔口,然後左向隨小徑遁走。約莫一刻鐘,抵谷底,熱氣襲人,有一溪澗流經,其聲隆隆。沖積沙地甚為平坦寬廣。但見一座水泥長型建物,如公廁分男女兩廂。內挖一池,水氣沸騰,溫湯無臭且透明,略呈淡綠,是日本人所稱譽的上等「鐵乃湯」。據稱,其質地遠勝同屬大屯山系的草山溫泉。

此地溫泉最早由德國人烏埃禮(Ouely)於1894年所發現。唯隔年台灣即遭割讓,轉由新的統治者去開發。儘管日人用心經營,將北投溫泉建設為全台第一泉的遊憩景點,但這一切只是滿足殖民者的需要而已。也難怪「特權」如詩人林景仁者(板橋林家林維源之孫)仍借題托諷:「遙望黃埃起,紛探丹井春;熱中殘客屐,忙裡達官輪。」以及「肥婢日承澤,狂且每涉溱;握樞驚炙手,投鑊笑忘身。藏垢斯為最,趨炎大有人;同流寧汨沒,?步屢逡巡。……」如此悲悵的詩句(見〈偕五弟游北投溫泉口占十四韻〉)。如今台灣主權易手,國旗易幟,匆匆半世紀矣,重讀此詩,恍若時空錯置。唯這正是台灣開發的史實,任誰也不能塗抹。

褪下身上衣物,沐浴一番,然後入池浸泡,這可是我父子倆頭一遭也是唯一的共浴。父親還多盯了幾眼我那初生細毛的下體。泉水滾熱,不經片刻早已汗珠淋漓,虛脫不已。之後,拖著疲憊的身子又拾階而返。一頓豐盛田野大餐,便上床呼呼大睡。夜半,居然發現自己渾然忘其所地給夢遺了。醒時,實在尷尬萬分。這便是我與北投溫泉的「第一次」接觸!

扁釋利多 高鐵、科學園區周邊 田地變黃金

林淑玲/台北報導

立委、總統大選將屆,陳水扁總統大放政策利多。陳總統前天在高雄縣針對放寬農地使用限制,有如點石成金般地宣示:「希望都市周邊、科學園區、高鐵車站邊的農地能夠改做住宅用地。」行政院業已積極展開配合作業,一旦完成變更,精華區地主獲益將以百倍計算。

政院啟動農村改建方案

陳總統最近走到哪裡,利多放到哪裡,行政院都馬上跟著啟動進行配套。有關農地變更為住宅區的宣示,是陳總統前天到高雄縣大樹鄉參加二○○七鳳荔文化觀光季時所宣布。

早在陳總統指示之前,行政院已悄悄啟動,並訂有「農村改建方案」,一旦都市周邊,以及高鐵車站、科學園區周邊的農地都可以變更為住宅區,坐擁土地的地主將可獲致可觀的利益,也難免會掀起另一波農地炒作潮。

政院高層昨日表示,有關陳總統的指示,現正由經建會、農委會進行配套規畫,將促進農村整體發展,農委會主委蘇嘉全日前已向行政院長張俊雄進行簡報。

開放地方提競爭型計畫

政院官員強調,「農村改建方案」是近期台灣農村史上最積極的二項改革計畫,包括補助農村改建及推動優質田園住宅發展,選擇特定區域啟動放寬農地變更標準,開放地方縣市提競爭型計畫,可望對鄉村景觀及地方競爭力產生極大變化。

農地變更住宅利益可觀

其中最受矚目的還是農地變更為住宅區的作業,影響利益非常可觀。官員認為,政府目前一年休耕農地高達廿二萬公頃,補助費每年上百億元,未來將利用科學園區及高鐵附近農地,充分活化,整合資源創造更多的發展。

相關官員表示,經建會是研議放寬都會區周邊地變更條件,讓地方縣市政府與開發業者合作開發成價位合宜、低密度但優質的集體式住宅。陳總統前天則進一步明確指出,範圍包括高鐵、科學園區附近,以及都市周邊。

陳總統前天也重申,如果「國民年金法」在今年七月無法完成立法,行政院馬上就要提案將「老農津貼」增加一千元,由一個月五千元提高到一個月六千元。「這個承諾到今天完全沒任何的改變。」

閱讀新鮮人》搖滾吧! 開刀房

【聯合報/廖月娟】 2007.05.27 02:46 am


台灣不乏穿著白袍創作的醫師作家,老前輩如「文學之父」賴和,中生代有陳克華、王浩威、莊裕安,後起新勢力也有鯨向海等人摩拳擦掌,創作文類從詩、小說到音樂散文一應俱全。美國書市也有亮眼醫師作家,哈佛醫學院畢業的葛文德(Atul Gawande)兩度入選美國年度最佳科學散文,初試啼聲的《一位外科醫師的修煉》(天下遠見出版)進入美國國家書卷獎決選。《時代》周刊稱他的文筆犀利如手術刀,目光如X光。新書《開刀房裡的沉思》日前由天下遠見中譯問世,觸及兩個醫界關切、但少有人談得深入而精采的話題:「薪事」和「官司纏訟」。

外科醫師葛文德進開刀房必備之物,除了頭戴式附燈放大鏡,少不了他的iPod。iPod灌了哪些歌曲呢?有大衛‧鮑伊、魁北克的「拱廊之火」樂團、蕾吉娜‧史派克特、布魯斯‧史普林斯汀和殺手合唱團。雖然喇叭音量不大,連麻醉醫師都不禁隨著節奏點頭,護士腳趾也跟著打拍子。

葛文德今年四十二歲,這年紀的人很少有喜歡殺手合唱團的。葛文德各方面都完美得令人豔羨:除了是哈佛醫學院高材生,他高大、英俊,還得過麥克阿瑟研究獎。麥克阿瑟研究獎有「天才獎」封號,頒給各領域的天才研究人員,獎金高達五十萬美元,好個名利雙收。葛文德不但獨當一面成為美國一流教學醫院的外科主治醫師,還是才華洋溢的作家。

呼應前本書書名,新書《開刀房裡的沉思》中展現的洞見是:光一個人好、一個人修煉還是不夠,醫學的成果來自集體的努力。集體的成功要比個人的成功更難。他觀照的層面因而更深、更廣:「要進步,光靠我一個人是做不來的。外科醫師只是醫療機器的一個小螺絲釘。醫院有時候真的很像一座大型工廠。」

其實當醫生並不是葛文德的第一志願。雖然父親是泌尿科醫師、母親是小兒科醫師,從小他就不想當醫生。他喜歡彈吉他,夢想當搖滾樂手;會寫歌,也能演唱。進入哈佛醫學院前,曾在牛津大學研究所攻讀政治學、哲學和經濟學,想當哲學家,最後放棄了,認為自己不是研究哲學的料。

他說自己個性優柔寡斷,不像典型的外科醫師。為什麼選擇走進開刀房?「首先,我喜歡開刀房亢奮的氣氛。其次,開刀房的狀況很多,不管如何,我非做決定不可,必須當機立斷。」

他是從當住院醫師之後,才開始寫東西。最先投稿到電子雜誌《石板》(Slate),一寫十年。他說,寫作也像外科住院醫師訓練,寫一篇文章就像開一檯刀,會愈寫愈順,一開始一篇四千字,後來幫《紐約客》寫稿,動輒上萬字。雖然有時候他覺得寫作比開刀來得難,還是不得不寫。「行醫非常累人。日夜操勞之下,你可能會失去目標。寫作把你拉回來,使你冷靜思考。心裡有怨氣,也可藉寫作抒發,讓自己變得深思熟慮。」

葛文德無時不刻不在思索新題材,電腦儲存了一百多個主題靈感,有空就找資料。他發現醫療每一個環節、每一個病例,都可能寫成好文章。看來,寫作也使他行醫時別具隻眼,見人所不能見,像《開刀房裡的沉思》原書名Better,使他成為更好的醫師,也讓人更加期待他的下一本新書。

【2007/05/27 聯合報】

Sunday, May 27, 2007

羅溫·艾金森




電子碩士演喜劇,我也要轉行了...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羅溫·艾金森

出生日期 1955年1月6日(52歲)
出生地 Consett, County Durham, England
著名角色 Mr. Bean

羅溫·艾金森(Rowan Atkinson,1955年1月6日—),英國演員,喜劇大師,曾出演當地電視劇 Blackadder(中譯《黑爵士》)及Mr. Bean(中譯《豆豆秀》),並以其「豆豆先生」形象深入民心。

他生於英格蘭東北達勒姆郡(Durham)的一個富裕農村家庭,受教於Durham Choristers School及St Bees School,在紐卡索大學修讀電子工程,及後在牛津大學The Queen's College, Oxford修讀碩士。1977年開始其喜劇演出。

在1986年,羅溫·艾金森與合夥人成立Tiger Aspect,除了喜劇《豆豆秀》之外,還有《黑爵士》及其他電視劇集、電影、紀錄片等。 現時Tiger Aspect Production 有股東五個,公司市值數仟萬英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