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05, 2006

摘錄》雕梁畫棟 堅持古法傳統彩繪畫家

【丁靜怡】

捻香祈福,拜佛許願,香客信徒踏進寺廟,朝著眼前的神像膜拜,卻鮮少有人注意到,其實寺廟裡處處是藝術,也許在樑上,也許就在牆上,栩栩如生的彩繪圖樣,全都出自於老畫師,對傳統藝術的堅持。

72歲的陳壽彝老師傅,畫了快60年,全台上百間寺廟,都有他的彩繪作品,也是目前碩果僅存的國寶級,傳統彩繪畫家,但近年來,年歲已高,不方便再爬上爬下,幾乎已經淡出寺廟彩繪界。

這一回應嘉義新港奉天宮之邀,老畫師親自出馬,要在這座被列為三級古蹟的奉天宮裡,留下幾幅精采的作品。陳壽彝兒子陳文欽:「我們就是畫這堵,那這堵要畫的題材,我們來討論一下,要畫什麼題材。」

承包這次奉天宮彩繪工程的洪師傅,是這次力邀老畫師,加入彩繪的關鍵人物,擁有40年的彩繪經驗,沒有同行相忌,反倒希望和老畫師多多學習。寺廟彩繪師洪平順:「最主要就是讓,廟方的作品再提升,另一項就是讓他感到,在這個同行當中,大家也會尊重他,能力比較強,算是比較前輩。」

選定了彩繪地點,題材可不能隨便,內容要符合吉祥的意涵,而且左右2邊的主題,必須對襯,更不能發生,主題重覆的情況。陳壽彝:「你有沒有畫過?」洪平順:「還沒有。」陳壽彝:「還沒哦?那這樣就好意思啦,那這樣百壽圖,百壽圖好啦。」洪平順:「百壽圖好,好啊。」

陳壽彝:「那圖有下棋,有一點一點,可以多吃100歲。」洪平順:「哦,好好好。」陳壽彝:「那要點多點一點。」

訂了題目,大夥兒又討論了快半小時,因為老畫師堅持,必須把百壽圖的典故全說完。陳壽彝:「對老師沒知音的廟和董事,我就都不理他們。」

只幫真正熱愛藝術的寺廟彩繪,這是老畫師近年來的堅持,因為他感嘆,現在國內許多寺廟,都以商業掛帥,講求速度快,價格低,完全不重視這項民間文化遺產,導致彩繪品質粗糙。

至於老畫師在彩繪時的另一個堅持,那就是觀眾都得靜止不動。陳壽彝:「沒問題了厚?」記者:「沒問題,沒問題,沒有啦,不好意思啦!打擾到你了?」陳壽彝:「你靜靜的,我畫我的,這樣就對了,你如果有什麼問題就跟我講,如果要搖動就跟我講,如果要動的話,這怕震動,這怕動,我畫啦,妳上來看呀?妳就上來呀,妳來看呀?你不要搖動就好,上來看沒關係。」

老畫師很幽默,而且身邊觀眾愈多,他畫得愈起勁,只是得先把觀賞規則講在前頭,可以開閃光燈拍照,可以喧嘩聊天,但不能「震動」,畢竟在這臨時搭建,大小還不到1坪的木板平台上,只要其中一人動作稍微大了點,就會害老畫師跟著搖晃,若手一抖可不得了。

陳壽彝:「我們畫起來發表,公開發表是眾人看,不是你自己在看,你畫得好不好,好不好的話,人家馬上看出來,對不對,人家背後會講啊。」

陳壽彝:「我畫得好不好,人家背後會講呀,我如果畫得好,人家會讚揚呀。」

這是大家要看的,哪能打馬虎眼,老畫師從一開始學彩繪,就對自我要求甚高,因為父親是府城知名彩繪畫師,他從小耳濡目染,15歲那年,開始跟著父親,到各地彩繪寺廟,一手握畫筆,一手拿界尺,從簡單的花草,畫到複雜的人像,一開始也吃了不少苦。 因為父親相當嚴格,只要發現他哪裡畫不好,就直接拿起手中的界尺,朝他的右手打下去,但痛也得繼續畫下去,累也不能中斷練習,父親的嚴苛,加速了他的進步,不僅畫得又快又生動,而且手邊不用看任何圖稿,也不用先打草稿,直接下筆,一氣呵成,現場觀眾個個是看得目不轉睛。

新港奉天宮副董事長何達煌:「他畫得很活,他畫得比較活,他畫圖都不用打草稿,所以他畫起來表情不錯。」

幾乎所有人,看到老畫師的彩繪都是用「栩栩如生」這句話來形容,因為近距離看就會發現,人物表情傳神,比例也不失真,就連不同角色的氣質,都能用畫筆傳達出來更別說,棋盤、棋子,樹枝、樹葉,這些小細節了,老畫師當然不會隨便,只是現在很少人,有這樣的堅持,所以老畫師雖然也想把,這項傳統技藝傳承下去,但是要現在的年輕人,至少花上10年時間,全心鑽研學習,幾乎不太可能。

陳壽彝:「這社會的環境沒辦法,電腦時代、科技時代變這樣,我們當初在學的時候,時代不會這樣,大家有耐心,有耐心在學。」

陳壽彝兒子陳文欽:「我爸爸,他就是很傳統又很堅持,他要的東西,他一定要把它完成,他有一顆不服輸的心。」

學美工的兒子,曾經試著要傳承父親的彩繪,但父親畫功實在太深厚,作兒子的他壓力過大,但10年前,因為朋友的一句話,他決定放下手邊的工作,每天跟在父親身邊當司機、當祕書,包辦所有大小雜事,用鏡頭全程紀錄父親的彩繪,和教學經過,要將這些畫面傳承給後輩。

陳文欽:「有一個好朋友,他說你很幸運、很幸運,很Lucky,我說為什麼,他說,全台灣,不要說別的地方,全台灣2300萬人,你剛好身邊有一個國寶,你可以為他服務,那你想想看誰可以呢…?」

當老畫師專注在工作上時,早就忘了腿酸,臉上也沒有半點疲憊,整整2小時沒有換過POSE的他,突然站起來,讓坐在一旁的我們相當緊張,因為椅子就在木板邊緣,能活動的空間極為狹窄,但老畫師習以為常,而且一點都不怕。

從下午3點畫到6點,老畫師終於要休息片刻,下樓去活動筋骨。陳壽彝:「不用怕,這廟,我以前作這個彩繪都知道。」記者:「我說老師傅好厲害,一待就好幾個小時。」陳壽彝:「老了啦,老了啦。」

陳壽彝:「以前我年輕的時候,不會這樣,哦,好會爬,現在高一點,沒辦法了。」記者:「是哪裡酸,這樣坐哪裡酸?」陳壽彝:「還可以啦,還可以啦。」記者:「很健康呀。」陳壽彝:「要休息,休息一點,不休息不行。」

索取簽名的遊客:「謝謝你。」陳壽彝:「謝謝。」索取簽名的遊客:「Thank you very much。」索取簽名的遊客:「謝謝你。」陳壽彝:「不會啦,不會啦。」

雖然經常被讚美,老畫師還是有些靦腆,不過仍掩不住喜悅,當他爬上階梯,步伐既輕又快,但是當他一拿起畫筆,立刻又變得安靜專注,什麼事都干擾不得,哪怕是兒子突然接到一通,重要的電話。陳文欽:「就是陳水扁總統來,要邀請我爸爸一起用餐,那在什麼地方,南門路,就是市長的官邸。」

陳文欽:「陳水扁總統和你,吃午餐你要嗎?」陳壽彝:「那不急啦,畫完再說,我這個快要好了,寫完這個再說,那不用急啦!文化局如果有誠意。」陳文欽:「你考慮,你一邊畫你一邊考慮。」陳壽彝:「不用急啦!有也沒關係,沒有也沒關係,我是覺得這樣啦。」

對老畫師來說,完成眼前的彩繪,比跟總統吃飯重要,一切畫完再說。何達煌:「你看你怎麼落,隨便你落,看你怎麼落,我沒意見。」陳壽彝:「因為怕落不下。」何達煌:「沒關係。」

最後一個步驟「落款」,要書寫上捐贈者的名字,我們發現,老畫師已經畫了大半天,但筆還是拿得這麼穩。

百壽圖大功告成,但老師傅事必躬親,不急著下樓休息,跟著一起收東西。陳壽彝:「收一收,收一收,好了,收一收,這都要洗。」陳文欽:「這我來收就好。」陳壽彝:「沒有啦,這要洗。」陳文欽:「對呀,我來收。」

畫了大半輩子,在上百間廟宇留下彩繪作品,他對彩繪的維護,一直感到憂心,老畫師帶我們到台南,一級古蹟大天后宮,這裡有他和父親,早年留下來的壁畫彩繪,卻因為後輩修復不當,導致壁畫全變了樣。

陳壽彝:「油性的油漆,漆一漆,磨一磨,漆一漆,這樣抹一抹,油性,漂亮,所以會亮,但他沒想到壁畫不是在看亮,而是要看古,古就是古法,所以這個古法要保留住,保存下來不簡單。」

原來傳統彩繪師父愈來愈少,大部分廟方直接找油漆工,用畫招牌的方式修復彩繪,用油漆蓋上水墨畫,卻不知油水不相容,導致一級古蹟的壁畫,變成這副模樣,老畫師看在眼中,盡是不捨與無奈,也感嘆大家因為不了解,而不懂得珍惜。

陳壽彝:「就是和觀念有所關係,享受生活水準,開車,不論什麼都很方便,卻唯獨無法保存文化,這實在是很可惜的事。」

拿了60年的畫筆,老畫師至今還在鑽研、創新,但他堅持,寺廟彩繪不能失去原味。,傳統文化要繼續被保衛。

Friday, August 04, 2006

摘錄》紐約氣味

【黃信恩】

初夏,小J赴紐約學舞蹈。一個月後,她發了E-mail告訴我,人在紐約是不會意識到自己扮演的客居角色,因為這城有著形色交錯的髮膚、櫥窗與餐館。從種族、語言、衣著、性情以至信仰,無窮盡的包容使得人人都是本地人,也都是外地人。不過這樣的錯覺,反而使得小J有了安全感,因著共通的孤獨與漂流,異地人群彼此有了交集,衍生一種微妙的聯繫。

我回信說,自己或能體會她的紐約經驗。其實在身處的醫學中心,也是一個隨時可見異國人種的地方,除了不定期的國外學者、交流團隊外,更多的族群語系來自越南、印尼、菲律賓、泰國等,她們多是臥床病人的前線照護者、病況發言人。這些色澤、鼻樑與輪廓,已逐漸壯大各自的比例,使得醫院浮現一種異質的紐約氣味。

信尾我告訴小J,或許有天,我將在這股瀰漫荒誕的氣味中,驚覺自己已成了外國人。

摘錄》在離天最近的青藏高原

【鹿子】

他們祖祖輩輩生活在草原和高原,他們離天最近,心靈和情感已經融合在天地萬物間。內心有了天地的靈氣,才會有這種樂天知命的情懷……從此我才相信,內心<有寄託的比沒有寄託的人快樂,對未來有信心……

瓦藍。瓦藍。瓦藍

放眼朝任何方向看,都是一片瓦藍。天似穹窿,彷彿伸手可觸,彷彿會灑下藍色的雨,會把你的眼珠染藍。瓦藍之下,突兀飄飛起紅、黃、藍、白、綠五彩繽紛的經幡,像千萬隻蝴蝶在飛舞。

冰雪初融,兩座月牙山綠茸茸一片,遠看草色近卻無。人們叫它們日月山。相傳文成公主進藏路過這裡,看到兩座山,便登高遠望。東邊綠樹成蔭,西邊草原連著荒原,沒有任何農舍。兩座山是農牧區的分水嶺,自此進入了樹木不生長的地方,公主頻頻回首,兩眼淚漣漣。她的寶鏡也摔落在山下,原來的日月山就更加遠近知名。

映在藍天下的經幡,千百年來日日夜夜飛舞著,在孤寂的日月山上,俯視著荒涼的草原。淩厲的高原風雪,颳舊了撕破了數不清的經幡,新的鮮豔的經幡又掛了上去,褪了色的依然在飛舞。就這樣一代一代虔誠的信仰者把自己對於神靈對於天地的敬畏,寄託在經幡和瑪尼石上。

這裡沒有人塑的泥胎,沒有香燭和供奉,只有來自天然的石塊和隨意撕下的布條。每塊石頭雖來自大自然,但經過信仰者之手,就附上了他的祝願,有了靈魂,有了生命。

在離天最近的青藏高原,特別是在廣漠的草原、山坡和河流邊,隨風飄揚的經幡,更是無處不在。偶爾還可見佝僂著背的老婦手裡搖著銅經輪,繞著瑪尼堆在轉經。虔誠的苦行者許下大願,從草原上自家的帳篷旁開始磕長頭,一直磕到拉薩的大昭寺。有的在半路就倒下,肉體和靈魂都被兀鷲帶上了瓦藍的天空。

在去西藏日喀則的路上,曾和一個磕長頭的聖徒迎面相逢。我讓到路邊,等他通過。他伸出雙臂,舉過頭頂,兩手合掌,從額頭到胸前,再平放到地上。全身匍匐,再站起,如此重複,用自己的身子丈量朝聖的路程。他的手上套著羊皮,膝蓋和肘部也綁著羊皮,全都磨破,連他的額頭也磕出了一個大鼓包。我眼裡湧出了淚,向他致意,他微微向我點頭作答。像天空一樣純淨的眼光,刺痛了我,震撼了我,幾乎將我擊倒。一個在塵世,一個身在塵世卻心在天外。你以為痛苦,他以為幸福,咫尺天涯,無法逾越。

萬事萬物,在他們的眼裡都有靈氣。河有河神,山有山神,石有石神,天有天神,不可褻瀆。經幡飄飛在哪裡,那裡就有神靈的庇佑。在呼倫貝爾草原金帳汗的瑪尼堆旁,嚮導讓我們每人撿幾塊石頭,默默繞瑪尼堆轉幾圈,心裡默唸祝願,說,很靈的。我手握三塊小石片,默默地繞著巨大的瑪尼堆轉了三圈,彩色經幡在半空中嘩嘩飛舞,我的內心升起莫名的敬畏。天,地,自然之靈氣,包圍了我,使我的身子有點兒輕飄飄的感覺。我在心裡默默為我的家人許了三個願。彼時彼地,在離天最近的地方,你會拋棄一切世俗的雜念,把心託付給賦予我們生命的大自然。向它傾訴向它祈禱。

在青海在西藏,看到荒無人煙的山坡上、碧清的河流旁飄揚著經幡,內心就升起神聖的感情。轉經的人們雖然離去,他們已經把自己對於天地自然神靈的崇敬留在經幡上。這些經幡看來好像是隨意掛上去的,它們可以飄飛在自己的帳篷旁,也可以飄飛在任何別的地方。

在飄飛著經幡的地方,我看到了身穿錦繡藏袍的有錢人,也看到了衣衫襤褸的窮人,可我沒有看到面帶愁容的人。他們心裡對於天地大自然有一份不可撼動的信仰,成了他們一生的支撐。有一年黃河源頭的瑪多草原遇到百年未有的雪災,牛羊死去過半,用來煮茶和取暖的犛牛糞也撿不到,牧人的生計成了問題。有些牛羊就凍死在帳篷外,僵立在雪地裡。

牧民們從不發怨言,你問他們,牛羊死了那麼多怎麼辦,他們回答,雪後青草還會生長,只要還剩幾隻羊,明年就會生出小羊羔,小羊羔又會生出小羊羔。對於來年仍然充滿期望和信心。果然,第二年,青草生長起來,新生的小羊羔歡蹦活跳,一切又恢復了生氣。牧民的帳篷旁又堆起了犛牛糞。他們圍坐在草地上,各人面前放著一瓶酒,邊唱邊舉瓶暢飲。有的在寬大的藏袍裡裝個娃娃揣個瓶酒,騎馬飛奔而來,慶祝劫後重生。

他們祖祖輩輩生活在草原和高原,他們離天最近,心靈和情感已經融合在天地萬物間。內心有了天地的靈氣,才會有這種樂天知命的情懷。可歎,我們這些居住在鋼筋水泥裡的文明人,比起生活在天穹下帳篷裡的牧民,情感有多麼狹窄。我們為失去的發愁為沒有得到的發愁為可能發生的災難發愁為生愁為死愁為一切可能不可能的愁。何其可悲,人生!和離天最近的人比起來。

從此我才相信,內心有寄託的比沒有寄託的人快樂,對未來有信心。可是,除非我居住到高原、草原,和天地、大自然融為一體,否則我是不可能給心靈找到一個永久寄託的。

不管怎樣,瓦藍的天空,常常在我的記憶裡出現,瓦藍的細雨也常常飄落在我的心上,它讓我的眼睛我的心得到了滋潤。我渴望再次去到瓦藍的天空下,把自己的疲憊的心託付給它,尋找一個靈魂飛升的境界。

【2006/08/04 聯合報】

摘錄》甜點旋律

【◎焦元溥】

當普契尼發現自己忘記取消送給托斯卡尼尼耶誕蛋糕,怕對方誤以為自己示弱求和,索性發電報一封:「誤送蛋糕。普契尼。」怎知隔天,作曲家竟也收到來自指揮家的回電……

姑且不論「點心」是否為「點亮心情」之意,和音樂一樣,甜品糕點往往是生活的喜悅泉源,音樂和甜品也有說不完的故事。

音樂家本身就常是糕點創生的來源。旋律甜美的莫札特,本身也嗜食甜食。他尤其喜愛母親所做的巧克力核果蛋糕;若是沒有這種蛋糕,他甚至不願上路旅行。因此,莫札特母親總得在遠行演奏前製作出許多巧克力核果蛋糕,放在木盒中陪伴小莫札特。隨著「莫札特年」到來,這種蛋糕也再度復興。

出身澳洲而征服歐美的傳奇女高音梅爾芭(Nellie Melba),以獨特嗓音與花腔技巧成為舞台上的一代女神。名伶仰慕者眾,法國名廚艾斯柯弗(Au-guste Escoffier)就是其一。當得知梅爾芭喜愛冰淇淋,卻怕傷害嗓音後,他以野莓醬和水蜜桃搭配香草冰淇淋,降低冰品冷度並混合鮮果口感,調製出至今仍膾炙人口的「梅爾芭蜜桃」(Peche Melba)。此物一出,不但眾口皆服,歌后也日漸發福。艾斯柯弗靈機一動,再度獻上「梅爾芭吐司」(Melba Toast)供偶像減肥之用。如今,梅爾芭與艾斯柯弗早已走入歷史,「梅爾芭蜜桃」和「梅爾芭吐司」卻代代相傳,讓音樂與糕點的邂逅留下雋永的紀念。

音樂作品中,聖桑寫了首為鋼琴和弦樂的〈結婚蛋糕──綺想圓舞曲〉,獻給好友作為結婚賀禮。然而,有沒有一種音樂形式本身就以糕點為名呢?答案是「蛋糕走路」──步態舞(Cakewalk)。步態舞是十九世紀美國南方黑奴所發展出的一種音樂與舞蹈。此種舞蹈本意在諷刺模仿白種主人的歐洲舞蹈,自以誇張為能事,甚至成為黑奴間的娛樂競賽,而比賽的獎品往往是一塊蛋糕。在那蓄奴時代,一塊蛋糕可是多大的享受呀!所以這種舞蹈也就以「蛋糕走路」為名。後來,步態舞隨著南北戰爭傳遍美國,不但成為黑白皆愛的舞蹈,音樂形式更進一步精化為繁音拍子(Rag-time),大大影響了美國以及全世界的音樂。德布西在倫敦聽到禁衛軍的進行曲,覺得那曲調像是「把蘇格蘭歌曲混入黑人步態舞」。他隨手記下旋律,日後則成了其鋼琴曲《兒童天地》中〈黑娃娃步態舞〉的主題,是步態舞在古典音樂中最著名的作品。

步態舞的由來雖然有趣,但論及音樂史上最著名的糕點故事,可能還是歌劇聖手普契尼和指揮家托斯卡尼尼之間的機智鬥嘴。每年耶誕節普契尼都會訂製蛋糕分送友人。有一年他和托斯卡尼尼大吵一架,雙方都不肯先開口言好。當普契尼發現自己忘記取消送給托斯卡尼尼耶誕蛋糕,怕對方誤以為自己示弱求和,索性發電報一封:「誤送蛋糕。普契尼。」怎知隔天,作曲家竟也收到來自指揮家的回電:「誤吃蛋糕。托斯卡尼尼。」兩人大笑,自然言歸於好。

在最後一篇專欄的結尾,感謝聯副眾編輯一年來的忍耐與指導,也感謝各位讀者的包容與鼓勵。僅以這一篇〈甜點旋律〉作為給大家的小小禮物。我們後會有期,珍重再見!

【2006/08/04 聯合報】

【完全】

紅豆、抹茶、冰淇淋。


吃過晚餐,嘴裡滿是麻辣鍋底的味道。

總還是覺得缺少點什麼,轉過百貨公司的電扶梯,對面剛好就有一家賣冰淇淋的舖子。

繞了過去,在冰櫃前晃了晃。那一格格的冰淇淋,泰半都是空的,或許是夏天的緣故,冰總是賣得特別快。

價目表上印著,一球60元,兩球70元。自然而然,我就中了銷售技倆的道。

小姐,不好意思,請給我兩球冰淇淋。

先生,那你要哪兩種口味?

她把問題丟回我這邊了。

糟糕,只是想吃冰,心裡倒還沒有想到要吃什麼口味。

心中盤算了一下。

巧克力加抹茶,怪怪的。芒果加櫻桃,也還是怪怪的。

在腦中加快配對著。那就還是只能選老伴侶,紅豆加抹茶。

什麼叫絕配?這兩個絕對稱得上是絕配。

視覺上的紅配綠,味覺上的甘與甜。這就是絕配。

就好比吃完麻辣鍋底再加上一球冰淇淋,棒。

再往下一瞧,那裝抹茶冰淇淋的格子裡。有一抹紅豆的顏色。

可見也有人是點這一對的。

常常,希望事情能夠圓滿、能夠齊備。

那卻不是像選冰淇淋球一樣,這般的容易。

不過,我們還是努力的追尋。

尋求 那 生命中的完全。

推薦》流浪到雲門

曼波接獲小道消息,知道雲門舞集的流浪者-鍾權,日前在雲門辦公室發表他歷時兩年才完成的紀錄片【台、北、京】(The Affairs of Three Cities),如此有意義的「全球首映會」,曼波當然要混進去恭逢其盛囉!

鍾權何許人也?
曼波發現,這位專拍小記錄片的大導演,其實是今年北京電影學院的剛出爐的畢業生。身兼第一位到北京專攻紀錄片的台灣學生以及雲門流浪者的雙重身份,鐘導可是花了兩年的時間,跑遍北京、山西、東京,帶回來發生在兩岸三地首都裡,最流行和最前端,最相容同時也最矛盾的次文化面貌。

【台、北、京】紀錄片中有多個故事同時進行。曼波覺得很好玩的一個故事,是內地媒體的娛樂線記者高飛採訪台灣小天王林志穎的工作實況。這則故事有趣的地方就在於,高飛除了是娛樂最前線的攝影記者以外,更是林志穎的超級大粉絲,從小就收集了一堆林志穎的海報和錄音帶,從事媒體工作後可以和自己的偶像近距離接觸,面對昔日偶像的興奮與日漸習慣演藝圈生態所產生的對比,即使只有短短的三分鐘,高飛心理的高跌起伏可是像歷經了一甲子春秋一樣百感交集呢!

另一個走遍神州大城小鎮故事,是一對不到三十歲的新人準備婚禮的過程,鐘導藉由新人拍攝婚紗的過程,真真實實地呈現了內地年輕人「台化」的程度。在婚紗公司裡,台灣的攝影師費用比較高,檔期卻滿滿滿,就連「台梳」(台灣的梳化妝師)也是一個大熱門!崇拜的程度在曼波看來,跟台灣瘋日本的狀況差不多哩!看來,內地的年輕朋友們對台灣有著童話般的嚮往,真是正港的「愛台灣」啊!

這部長達120分鐘的「台、北、京 」,切入觀點相當得曼波的讚賞。據鐘導在首映會中現身雲門辦公室表示,他試圖找出,兩岸的年輕人生活中相容又矛盾的次文化表徵與認同。簡單來說,就是他發現了一些現象:台灣人普遍有自卑的傾向,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優秀、不夠有文化、不夠有影響力....,可是他在北京看到的是,目前中國年輕的一代,最發燒、最in的偶像是台灣天后張惠妹和小天王林志穎、最有質感、最hot的婚紗攝影是「台拍」(就是台灣攝影師的簡稱啦!);中國人仇視日本人,可是卻大量地接受與吸收深受日本文化影響甚深的「台化」精神。「....臺灣人討厭中國人、中國人討厭日本人、日本人喜歡台灣人、中國人也喜歡台灣人...」鐘導說,他用紀錄片形式,多主軸的交錯與對比,提供另一種了解這種文化接納與排斥的觀點。

有趣的是,在首映會的過程中,曼波突然看到一位「型男」出現在雲門辦公室,還拿著相機為正在看影片的大家照相。曼波原以為是那位先生和曼波一樣,來一睹首映會的盛況,等到片子一結束才發現,原來那位帥氣迷人的型男就是鐘導本人,特地來和雲門眾家行政姐姐分享拍片的花絮和甘苦談,而且一進門就說:「全都是女的!」,型男鐘導真是觀察細微阿~(深得曼波青睞!加十分!)

鐘導說,拍片的過程複雜又繁瑣,實際拍攝的長度遠比大家所看到的多出好幾倍。而且,為了融入北京和東京當地人民的生活,取得最直接、最真實的鏡頭,他與拍攝夥伴們有時還必須謊報國籍!像他們去拍攝球賽中的中國加油團時,就必須在臉上畫上五星旗;到東京的居酒屋裡採訪時,大陸籍的夥伴則得謊報自己是台灣人,才不會受到歧視和防備!看來,這部【台、北、京】紀錄片真的是鐘導的血淚之作啊!

看完這次的首映會,曼波真的超級感謝老林作了這個「流浪者計劃」,感謝雲門行政姐姐的勞心勞力,也感謝鐘導不畏艱難的堅持,才能讓居住在小小的台灣的我們看到自己的力量!讓曼波想起,在這期的遠見雜誌裡看到的一個專題「台灣的軟實力」,裡面有一系列的文章,討論「台灣」在目前華人世界中的地位與實力。其中有一篇文章特別提到,台北市已經逐漸出現吸引傑出華人前來定居的特色。在另一篇文章裡也提到,PC Home Online的詹董事長發現,「有一群教育程度很高、文化品味比較挑剔的香港朋友,常常利用周末或假日飛到台北,享受一、兩天的台北生活。」曼波覺得,詹董事長真是知己啊!雖然曼波不是香港人,但24小時書店、不勝枚舉的小劇場、夜市小吃、3C產品、和具人文氣息的下午茶可是曼波日常生活中一樣都不能少的呢!

好了,曼波要去看演出了~下次見!

推薦》雲門精華系列之「白蛇傳」





一九七五年雲門取材民間傳說,錘鍊出第一部傲視海內外的經典之作《白蛇傳》。

林懷民在民間流傳千年的白蛇傳說中,看到了一個力挽乾坤爭取愛情、不願受傳統束縛的白娘子,和一個介於佛家與蛇精之間,無法逃避命運嘲弄的凡人許仙。比諸固有的戲曲,林懷民更具新意地將青蛇突出,與白蛇分庭亢體;也將法海突出,成為凌駕、操控一切的人。因為他認為,白蛇與青蛇其實是「一個人的雙重性格」:一者內隱、含蓄,一者外向、俏皮。因此當白蛇在台上舞動時,青蛇常是靜止不動的;當青蛇竄升舞動時,白蛇又趨於低沉。如同一個人的一種個性顯現時,另一種個性往往壓抑或隱藏體內。同樣的,許仙與法海也是「人之兩面」,一面有情有欲,一面理智、趨附道統。

一九七四年,當林懷民醞釀創作「白蛇傳」的構想,同時找來作曲家賴德和討論、激盪。賴德和為此作了一首「眾妙」。最初嘗試以木管樂器和鋼琴五重奏來表達,但遭到林懷民否決。重新發展後,賴德和將他隨史惟亮參加中廣的周末聚會,研習國劇鑼鼓點的心得融會貫通,大膽地用簫、胡琴、琵琶、古箏四種樂器來詮釋《白蛇傳》。「眾妙」曲成,換成是賴德和給林懷民出了難題,因為樂曲的起落和林懷民原先的構想幾乎完全相反,但也因此,給了他新的刺激,順勢編了許多新舞步。作曲家和編舞家也如同那互相抗衡又互相激勵的樂章,終於交融成一闕極美的《白蛇傳》。

自一九七五年四月起,林懷民就不時往雕塑大師楊英風家中跑,林懷民發揮磨功,讓當時正忙著為林絲緞舞展等其他演出設計舞台的楊英風大師不得不抽空跨刀。「我要它在舞台上是個『活的』道具,就像舞者活的肢體,並且它也得是個雕塑,一個真正的雕塑。」正因為這個訴求,林懷民找上楊英風,同時也是楊大師接受挑戰的主因。

楊英風運用了達成竹子效果的籐條,做為《白蛇傳》的布景道具主軸。位在舞台右邊的「籐窩」,扭曲纏結的伸展佇立,恰似蛇類肢體的盤旋姿態,豐富了白蛇肢體扭動時的張力。而在白蛇、青蛇離窩後,它又以獨立之姿成為舞台上線條優美的雕塑。「竹簾」則懸垂在舞台中央,舞劇前半段它是遮掩白蛇與許仙恩愛纏綿的簾幕,到了後半段被驚駭的許仙扯斷,又墜落成為「蓆捲」白蛇、禁錮白蛇的雷峰塔。而白娘子手持的「竹扇」,伴隨著白蛇的舞動,卻不造成任何遮隱,又具有多重象徵意義,白蛇用它在許仙面前搧起風情,當白娘子合起扇子交給許仙時,編舞者用以象徵白蛇交出了貞操。另一件道具「竹傘」,亦有同樣之奧妙情趣,只有竹棍的傘骨而沒有糊紙,白蛇與許仙用以傳遞情意,當許仙持傘旋轉舞動時,織成一面透明波動的網,也籠罩著這個凡人走向無奈的命運。

《白蛇傳》不僅是雲門結合中國戲曲與西方藝術極為成功的代表作,也是雲門首度出國公演的作品。一九七五年九月二日,雲門舞集應邀在新加坡國家劇院登台,首演《白蛇傳》。

當時主跳白蛇的吳素君還記得,那個舞台是台北國父紀念館的兩倍半大,從後排的觀眾席上望下來,台上的舞者就縮成像布袋戲偶一般大小。正式演出前的彩排時,「我覺得完全的無能為力,隨著林老師的吼叫聲,我一寸寸地縮小、溶化。到了後台,除了放聲大哭,實在是無法解除心中的無望。」林懷民進來了,無視於她滿臉的淚痕,只輕描淡寫地說:「你晚上可以跳得很好的。」

那果然是一個很特別的晚上。吳素君事後寫下:「那天晚上,我第一次知道征服空間的滋味,我的身軀彷彿暴長了十倍。」她讓現場每一位觀眾都看到了這個來自台灣團體的精采演出。

雲門的《白蛇傳》,不只征服了新加坡,隨後也征服了位處於東西方要衝,眼界極高、胃口極刁的香港觀眾。當時香港《明報月刊》總編輯,也是評論家胡菊人,觀後特別撰寫了長文表示:「觀看林懷民『雲門舞集』的演出,對於困擾筆者多年的一個問題,獲得了相當滿意的解答。」他指的是自五四以來,中國與西方,傳統與現代,彼此之間衝突矛盾如何融對貫通的難題,而雲門讓他看到了解答。不僅對廣義的中國,雲門對台灣亦顯意義非凡。胡菊人在文中指出:「二十多年來的台灣文化輸出,有建設、有成就的是文學。新詩、小說、散文,是現代中國人社會中最有原創力的地區。除了文學之外,二十多年來要算是『雲門舞集』,給台灣的文化輸出,展現了新面貌。」

一九七五年,雲門挾《白蛇傳》等在海外的聲譽回國,九月下旬起在台灣巡演,由於廣受觀眾歡迎,三十幾年來《白蛇傳》成為雲門的固定舞碼,屢次重演。

雲門創團舞者吳素君與鄭淑姬跳其中的白蛇與青蛇,已不下數百場;稍後幾年加入雲門的羅曼菲,也接替吳素君跳過多場白蛇。近年則由周章佞與邱怡文承繼前人,舞活了白蛇與青蛇。而對於雲門創團第二年才加入的林秀偉來說,《白蛇傳》更是一個難忘的激勵過程。曾是雲門「逃兵」的林秀偉,最早也是文化學院舞蹈科中被林懷民「點名」去雲門上課的學生之一,但幾番折騰後,她卻步了。因此,一九七三年,當雲門在台北中山堂第一次公演時,林秀偉不是台上的舞者,而是台下的觀眾。看完演出後不久,林秀偉鼓足勇氣重新去撳雲門的門鈴。那一天,開門的舞者告訴她:「今晚團員排舞,學生不上課。」她從不甚明亮的燈光中,看到著緊身衣的雲門舞者在汗水洗滌後明亮玲瓏的素淨臉龐,那是她所嚮往的。關上門後,在淚眼模糊中一步步走下階梯的林秀偉,立下第一個宏願:「有一天我也要留在門內。」

進入「門內」的林秀偉跳的第一個角色,是《奇冤報》中屬於龍套角色的天道官。一九七五年隨著雲門出國到新加坡、香港時,她卸下天道官服裝,坐在翼幕邊,看著舞台中間的《白蛇傳》。她眼睛始終盯著那腰肢款擺的青蛇,覺得自己就是舞台上的青蛇。突然一陣如雷掌聲,無情地喚醒她的夢。「眼淚這才像斷了線的珍珠,滴滴答答地滾落,我立下第二個宏願,一年內我要跳青蛇。」之後,她開始加強練「私功」,除了每天例行的苦練,別人都休息時,她仍一個人爬上雲門練舞室。當時住在雲門練舞室閣樓上的舞者吳興國,假日正好眠,卻聽到一陣人體與地板撞擊、跳舞後大口喘氣的聲音。被吵醒的吳興國,不禁去張望了一下,「喔,是個努力的小女孩!」再倒頭補眠去。日後這兩人結為雲門的夫妻檔,一起手牽去練私功。這段「插曲」成了辛勤練舞後的「娛興」話題。

最初的那一年孤獨伴著淚水和宏願「練私功」的日子終於得到回報,自助人助,林秀偉的勤練不輟加上學姐何惠楨等的指導,一九七七年的公演時,林懷民把「青蛇」派給了林秀偉擔綱。自此,她也逐步在雲門擔下重任,磨練出大將之風。

幕前幕後,這齣《白蛇傳》,不但是台灣的文化輸出、雲門的傳世經典、觀眾的共同記憶,對雲門多位舞者來說,更是點滴在心頭的關鍵之作。

2006年雲門舞集將於秋季公演同時推出「前瞻與回顧」雙鉅獻,其中回顧篇「白蛇傳與雲門精華」,除了《白蛇傳》,還有《星宿》、《雲中君》、《輓歌》、《渡海》、《水月》、《行草貳》,一次囊括林懷民多齣重要舞作精華。精選的歷年經典舞作不但是見證雲門成長的里程碑,同時也紀錄台灣社會文化發展的脈動,值得新舊世代共同細細品味。為了回饋支持雲門搶先卡位的觀眾朋友,即日起至八月三十一日止,只要預購雲門秋季公演票券,除了享有購票超低折扣外,再加贈《風.影》專屬紀念T-shirt或節目單。節目場次及預購方案詳情請按此。

資料來源:楊孟瑜《飆舞-林懷民與雲門傳奇》

Thursday, August 03, 2006

摘錄》不要多話

林文福  (20060803)

打電話向兒子交代事情,末了,我要兒子乖,好好去玩。在一旁的同事忍不住問道:「你兒子不是要當兵了?」我回說是啊!同事大笑說,瞧你還像跟小孩講話似的,叮嚀那麼多,還說乖哪!

父母心中孩子永遠是孩子,對孩子言語親暱疼愛尚無不可,可是如果是嘮叨多話,就要小心惹人嫌怨了。

傍晚學校操場跑道上,許多民眾在運動。一個爸爸不停地向身邊的國小女兒講述運動的好處與必要,女兒求饒地哀鳴:「爸,求你不要再說了,再說我就不跑了。」

兒子問我電腦問題,我回答之後,急切地再告訴他一些相關軟體的功能,希望他使用得更得心應手,他靜靜聽了一會兒,當我要接著再說什麼時,不料兒子明顯壓抑著怒氣,低沈著聲音喝止我:「好了啦!」一時間,我羞赧地默然離開,想到《荀子》〈勸學〉篇末尾兩句說:「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我當然不會對自己兒子驕傲炫耀,卻犯了「囋,多言,語聲繁碎貌」的毛病,也就是多餘嘮叨了。

鎮上教育會舉辦旅遊活動,坐在我後座的是一對父子。整個旅程,我聽到父親在向他兒子介紹車外景物,闡述做人做事的道理,間或吹口哨唱小曲逗樂;兒子還很小,哼哼唧唧地自得其樂,偶爾回應他老爸,倒沒聽見他嫌煩,但是,坐在前座的我可真是受夠了,恨不得能夠換位逃離。《論語》〈里仁〉篇有:「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的教誨,回家時我一直檢討自己,平日帶著孩子,會不會也像那位老爸這麼多話,惹旁人嫌惡?

我服務的學校廁所有一個小便斗上方牆壁,貼著一張標語:「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其意無非勸人少說話,說好話,對別人如此,我想對摯愛的家人更應如此。

摘錄》聯合國的舞者

莫夏凱(Cay Marchal)  (20060803)

巴黎有一些小廣場,看起來是不存在的:只有二三張咖啡館桌子證明它們的存在,一個小牆壁中的噴泉,或者一排街頭音樂家喜歡站在底下的、細瘦的樹。有一個不知名的廣場,靠近 Rue d’Aboukir,一九八三年的夏天我特別喜歡去。我在那度過無數的下午,聽遠處走來走去的服務生忽然間斷、忽然又響起的法文。我那年開始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當實習生,一直到一九八五年(然後回到德國家鄉杜賓根)。我覺得,當時的我大概是一個十分自戀的人,說實話,至今我臉上還不自覺地會浮現出舊自我的一個淺淡的影子。我從那年開始經常購買《紐約時報》,每周日花一個下午讀〈藝術休閒版〉。我看這份報紙,其實對德國的那個我是一種叛逆,我總在尋找另一種更文雅、更精英的生活。對我而言,連進入聯合國也只是一種激烈的、浪漫反諷的事情而已。

這份報紙,也是我認識莫赫遜(Mohsun)的原因。某春日,我在那廣場上跟一個服務生聊天;他用巴黎服務生的那種半欽佩客人的文化氣質、又半嘲笑客人過度俗氣的那種語氣跟我說:「您還真的看《紐約時報》!這麼貴的報紙,世界上誰會看啊?」過些時,廣場已沒人了,這服務生又靠過來。「非常對不起」,他湊著我耳朵低聲說,「那邊有我一個朋友,您看得到,在噴泉旁邊的桌子,他一直想看美國報紙,我可以拿嗎?」我還沒答應,他已經把《紐約時報》放在那客人的桌子上。當這客人把報紙還回來時,我就跟他講起話來。

莫赫遜跟我年紀一樣大,剛從巴黎第一大學畢業,一個黑頭髮的摩洛哥青年,有點像FredAstaire 的那種額頭極高的類型。他家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有小兒科醫生的爸爸。也許因為這種家庭背景,他毫不遮掩地坦露他的胸懷大志、喜歡講歐洲白種人怎樣把阿拉伯當傀儡一樣操弄、跟我敘述他跟作家詩人朋友漫遊巴黎第五區,侃侃而談民主、心靈解放等問題。我本性裡有些成分,跟他接觸後被引發出來,結果我們之間很快形成一種半親密、半競爭的難以言喻的關係。那時,莫赫遜想去考法國教師資格,但是因為家庭給他的錢總是不夠,只好在北火車站藝文活動售票處賺一點零錢,這使得他不得不延後畢業。我住的地方,是一個羅馬尼亞教會的老房子,有一次,莫赫遜到那裏找我。我並沒有刻意對他隱瞞我的工作,只是因為各種原因也沒說出來;不過,那次,因為羅馬尼亞神父問了我一件事,莫赫遜就得知了我的工作。過一會兒,他與我坐在教會暗暗走廊的、屬於老神父的鋼琴前,喝了羅馬尼亞茶,他突然很兇地挑戰我在聯合國工作的資格,最後突然告訴我,他昨夜吐了血,很怕自己得了什麼嚴重的病。說這話時,莫赫遜的下巴有些發抖,但是,聲音十分穩當。

「我的身體這麼差,我永遠當不了老師,」他憤怒地說。

「你應該不會有事啊,」我說。



到現在,我還記得他兩顆青銅色的眼睛在鋼琴前暗暗浮動,也記得我跟他交換過的冷笑。莫赫遜愛上了一個舞者,應該也是他那次告訴我的(這三件事情,聯合國、戀愛與病況,好像永遠很巧妙地湊在一起)。他的言辭充滿著驕傲與自卑,所以我立即猜到他對於這次暗戀內心並沒有希望。後來,我問那服務生,他朋友的這兩件事情是不是真的,他先不願意多談,但是在我追問之下終於說:「他是我認識的最驕傲的一個人,他不可能繼續跟你交往。」我不知道,莫赫遜怎麼認識這位黎巴嫩舞者,她年紀比他大一些,靠著表演生存,夢想到巴黎有名的芭蕾舞學院進修,但我很清楚,黎巴嫩人通常對於摩洛哥有點輕蔑。

的確,此後,莫赫遜完全從我的視野消失了。我並沒刻意跟他斷交,他好像也沒跟我斷交,只是沒有理由繼續交往。我跟我自己解釋,他的驕傲肯定受不了我在聯合國的工作;我還覺得,告訴他這件事情,他反而告訴我兩件事情,好像有些不公平,某方面我也有點冤枉,因為他得肺結核,也不是我的問題,何況我絕對會願意

幫他的。我那時候這樣跟我自己解釋。

到了夏天,我工作愈來愈忙,根本無法想到任何社交。不過,這件事情偶爾會在我的腦際流轉,只是,我不知道從何處解決。不料,那個廣場的服務生,有一次給我一個紙條,說這是莫赫遜寫的。我讀了,發現他根本沒談到我們的關係,只是直接請我幫一個忙。「你能不能幫我喜歡的那個舞者介紹一些工作?」他這樣問我,雖然絕口不提我們過去的友誼,但我還是高興。我想了想,便把舞者的電話號碼交給我的一個助理,叫他邀請舞者來參與我們辦公室的年終宴會。

我完全忘了這件事情,後來因為生病也沒參加那次宴會,只聽說,那天宴會非常燦爛地結束。那幾個月,來自蘇聯的文件特別多,大多與太空人教育展有關,需要我聚精會神地翻過幾千頁的俄文檔案,也許因為也沒再碰到阿拉伯文的檔案,所以,我在Place de Fontenoy的辦公室裏,完全忘了莫赫遜,也沒再想起我佔的獨特強勢。



剛開始,只是一些謠言。我在走廊經常碰到一個德國代表的秘書,他某次突然跟我提到那些謠言。「我不相信」,我說,「這聽起來太荒謬了吧。」雖然我的個性有很多缺陷,但是那時候,我對於聯合國還抱著一種理想主義: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會議室,對我來說不僅是一間水 泥房間,不僅是無數的小國旗,不僅是很多代表在講話、交際或拉攏的喧囂,而是一個安靜、潔白的空間,像一個古羅馬教堂或者北極的永恒冰田。但那些謠言卻曝露了非洲某國大使的醜陋面孔,看來他在那次宴會上認識了一個女子,毫無顧忌地把她帶回大使官邸,從此讓她住在那裏,光天化日地開始婚外情。我聽完以後,感到一種軟弱的羞恥,但我並沒猜到真相的全面。

我就這樣猶豫了好幾天。謠言的特色是,人們永遠無法防堵,它們按照一種無形的順序陸續出現。當天,我聽到另一個人說到,他帶著朋友到塞納河聖路易小島上散步,不巧在一個小巷子的咖啡館看到一個老人,跟一個年輕女子坐在一起,他戴著灰色軍隊手套正在撫摸女子的金髮。「我立刻明白了,這就是我們的非洲大使」,他微微一笑。我聽了,立即轉身回辦公室。後來,我某次特意到那家咖啡館找莫赫遜;不料,廣場旁邊的咖啡館早已結束營業,廣場也看起來淒涼多了。那年,收音機不斷播著蘇聯的新聞,是一個彷彿完全被封鎖的冷戰年代;賽馬、品酒會、獅子會拍賣等活動很多,但我愈參來愈瞧不起外交圈。我的頭腦浮現出莫赫遜那天告白時的遲疑,那種帶著驕傲的焦慮(對於現實的殘酷體會)。我把舞者引入聯合國,原先是為了彌補某種對他的歉咎,沒想到卻是雪上加霜。有一次,我夢到他站在一個小屋子裡,嚴肅地告訴我,我該保護他;但是,不久後,他被發現了,然後淚流滿面地站在我前面。

到了七月,我想回國度假,但因假期不夠而留在巴黎。七月十四日,我請了半天的假,上午跟那個秘書一起到香榭大道看閱兵。閱兵大約到一半,一場大雨下來,把巴黎街頭全都淹沒,我們只好躲在一個咖啡館的門邊。人們潮濕的臉孔,不斷在背後的凱旋門與咖啡館玻璃窗之間閃過。忽然,一個女子經過,拿著紅色的雨傘,一張蒼白的臉,一直在看著我。夏雨更激烈時,她消失了。

「那個女子不是……」,我同事問我。

「你說,誰?」

「這不是你介紹給我們的舞者嗎?

你怎麼認不出來?」



我驚訝得無法說話。這個女子非常瘦,阿拉伯人豐盛的長頭髮半遮著她的眼睛(所以,我後來懷疑,她的眼神裏是否有譴責的意味)。我們坐在咖啡館裏,默默地拿出菸盒抽菸。外頭的雨,靜靜地變得愈來愈大。八零年代還沒有手機,也沒有像今天這麼多電話亭。那天下午,我記得,我一直到廁所旁邊的電話打給辦公室。我緊張地在電話上辦了一些公務,實際上只是為了不聽到秘書要告訴我的真相。在雨漸漸失去力量時,我最後還是聽了這些事:秘書說,非洲大使幾個月後被調回國去當內政部長;沒多久,他的國家就遭到軍變,這次跟過去不一樣,非常暴力,民眾跟著軍隊闖進總統府,把總統當場打死,整個地板都是血。內政部長好像也在場,但是否也被打死則不清楚。

雨又大了。秘書看著我,然後說:

「我們都知道這些,你怎麼會不知道?我還記得,大使那次宴會早已醉了,還上舞台致詞,提到希臘神話與莎士比亞,可是,一下台就跟一個年輕的男子吵起來,用他胖胖的手打壞了那個男子送來的蛋糕。我心裡現在還看到那蛋糕上的手印──好暴力的一個人。」

那天的雨,彷彿有計劃地阻礙我們回辦公室。我們留在那裏,抽了好幾包菸,想了很多事情。

摘錄》李家同 挑戰英文、數學正規教學

身為備受尊敬的社會意見領袖,李家同幾乎不需要更多介紹辭令了,他心直口快,每發議論總惹來爭議;他熱心公益,是學者關懷社會的典範;他著書勸善,從《讓高牆倒下吧》(聯經)開始,便暢銷不墬;去年起,他甚至寫起了英文、數學教科書,意圖挑戰現行的教育。

去年,李家同和文庭澍、海柏合著了【英語學習六書】(聯經),打著「專門替中國人寫的」招牌,為沒錢上補習班、苦於學不好英文的年輕學子,開一條學習之路。今年李家同將再推出【專門為國中生寫的數學課本】三冊,替那些被正規教育體制忽視的孩子,寫數學課本,鼓勵他們不要害怕數學,找回學習的自信與快樂。

這套數學教科書的背後,有著李家同親力親為後的反思。李家同目前在台中啟明學校和新竹德蘭中心當義工,替孩子補習數學和英文,他在南投災區成立的博幼社會福利基金會,則持續替弱勢家庭的孩子進行課後輔導。在教學過程中,李家同發現,現在的國中數學課本其薄無比,內容極為簡單,任何一個較難的觀念,只用三言兩語就一筆帶過,但考試題目卻超出課本許多,孩子根本無從下手解題,拿著這些課本教課,他說:「會把我的老命送掉!」因此,他決心寫幾本數學書,用最詳盡的方式,佐以大量例子,他相信,用了他的書,「天下應該沒有學不會代數的孩子。」

出版過《李伯伯最愛的40本書》(圓神)的李家同,會不會也寫一本語文教科書或作文指南呢?他斬釘截鐵表示「沒有意願」。曾批評年輕人國文程度低落的李家同認為,提升中文程度沒有妙方或捷徑,唯有多閱讀而已,這也是他創辦的基金會除了課業輔導,還提供大量閱讀服務的原因。

如同前幾本書一樣,李家同的數學教科書版稅,也將撥出部分捐給需要幫助的團體,這位外表固執的老教授,正以他既精英、又普羅的方式,完成他心中理想世界的拼圖呢。

摘錄》傅雷臨死都不忘文明的規範

【張作錦】

他把自縊也看作一種做人的方式,成為知識分子的標本。

今年五月間,我在網上讀到《中國新聞周刊》的一篇文章,談文革期間知識分子自殺的事:

1966年9月3日凌晨,在紅衛兵兩天三夜不間斷的抄家和凌辱後,時年58歲的翻譯家傅雷和夫人朱梅馥於上海江蘇路的家中雙雙自縊。為防踢倒凳子的聲音吵醒鄰居,他們事先在地上鋪了一床棉被。

凳子倒下雖沒有聲音,但「從無聲處聽驚雷」,我被這段文字震得肝膽俱痛,久久回不過神來。

鋪上被子的用意不外二者,一是怕驚醒鄰居會來營救,一是純粹怕吵醒他們的睡眠。如屬前者,是為己,出於私心;如屬後者,是為人,出於「不為他人造成不便」的體諒心,是文明人最應有的修為。傅雷當時的用意是什麼,我希望找到答案。

三十年來,外界一直傳說傅氏夫婦是服毒自盡的。此說原出自傅家保母周菊娣之口,大家都認為可靠。但上海作家葉永烈經過實地訪查,於去年撰成《傅雷畫傳》一書,明確公布他們是上吊。葉永烈找到的證據包括:上海市公安部門所存傅雷夫婦死亡的原始檔案。訪問第一個到現場的管區警員左安民。訪問驗屍的法醫蔣培祖。至此,傅氏夫婦是自縊已無可疑。

保母周菊娣當時嚇得不敢進屋,等傅雷遺體被放下,她進屋看到他臉上泛紫色,以為是服毒。傅雷愛種花,家裡放了一些殺蟲的DDT。

傅雷的兩個兒子,傅聰在國外,傅敏在北京,他留一封遺書給同在上海的妻兄朱人秀,委任後事,都是細瑣的「財務問題」,包括一、代付九月分房租55.29元。二、沈仲章託代修手錶一隻,請交還。三、600元存單一紙給周菊娣,作過渡時期生活費。她是勞動人民,一生孤苦,我們不願她無故受累。四、姑母傅儀存我們家之飾物,與我們自有的同時被紅衛兵取去沒收,只能以存單三紙(共370元)又小額儲蓄三張,作為賠償。五、現鈔53.30元,作為我們的火葬費。

走得乾乾淨淨,不希望負欠任何人,拖累任何人,事事為別人著想,連火葬費都自行打點好。這樣的人,上吊時不願踢倒凳子吵醒鄰居,還有什麼好奇怪的呢?

警員左安民告訴葉永烈:「當時,我管的地段,文化界的人很多,五百多戶中有兩百多戶被抄家。」又說:「那時候,自殺的很多,差不多天天有人死。」大家自顧不暇,誰都無力顧到別人,是則傅雷在凳子下面放棉被,只是不想驚擾鄰居的清夢如是而已。

一個文明人到死都不忘文明的規範。對那些規範「從一而終」,才算真正有教養。

1979年傅雷「平反」,1981年《傅雷家書》在大陸出版,迄今已賣了150萬冊以上。他對兒子諄諄教誨的,不僅在讀書、學藝,更在做人。藉著這些,傅雷自己也成了知識分子的標本。

一個文明開化的人,自然不會亂丟垃圾,不會橫闖直衝的開車,不會賣假貨害人,更不會利用職權貪贓賣爵。

教育和文明本應是正相關。但今天在台灣廣受街談巷議和千夫所指的人,哪一個不是出身有名的大學?

那就把傅雷自殺時凳下墊棉被的故事列入教科書吧!搶救國文的同時也搶救做人吧!

【2006/8/03聯合報】

摘錄》建築師劉國滄 時間的魔術師

劉國滄認為修復古蹟不需刻意仿古,用現代建材使其與古蹟對比,反而能形成時間對比的張力,圖為台南安平樹屋。
記者陳宛茜/攝影


【記者陳宛茜/台南報導】

時間是一種姿態。在劉國滄的建築作品裡,處處可見時間遊走的痕跡。不同年代的時間痕跡在同一個空間裡相遇、衝突或妥協,形成一種戲劇張力。

台南海安路「藍晒圖」酒吧裡,長髮、蓄鬍的劉國滄坐在交錯的光影中,看來像個導演或搖滾樂手,而不是跟業主、工頭打交道的建築師。

劉國滄的確拍過電影、組過樂團、還曾在劇場中工作。他現在是台灣新世代最受矚目的建築師,才30出頭,所領導的台南「打開聯合設計工作室」已贏得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億載金城公園等大型競圖,今年9月還將代表台灣參加威尼斯建築雙年展。

「安平樹屋」是讓劉國滄聲名大噪的作品。它本是英商德記洋行的倉庫,多年後頹圮毀壞,任一棵百年老榕拔地而起、衝破屋頂。台南政府開放競圖時,許多建築師提議修剪榕樹、「改造」老屋成為現代博物館。

劉國滄卻從老榕身上看到時間的力量。長於高雄、畢業於成大建築所的他,認為台北、高雄是失速的大城,台南卻具有「時間的層次感」。就像電影的蒙太奇一樣,台南讓不同時代的建築並陳,形成一種戲劇般的張力,「這種時間張力就是我想用建築捕捉的!」

贏得競圖的劉國滄是參賽者中「動」樹屋最少的一位。他只打開樹屋一小部份的屋頂與牆壁,讓光線照進樹屋,並以鋼骨撐起有崩塌危險的部份。「老房子還有生命,應該讓他們走自己的時間。」接著他建造一條通過樹屋後蜿蜒向上的通道與樓梯。這條通道就像是電影的鏡頭,引領遊客由內而外、由下而上,再從高處俯瞰沉睡的樹屋。

打開後的樹屋既是一個展示自然的博物館,也是一個向天光雲影開放的公園,吸引遊客如織。

【2006/08/03 聯合報】

Wednesday, August 02, 2006

推薦》合夥人共治制度 幫米其林撐過危機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週刊第 972 期
作者:胡釗維


賀立業臨危受命接手米其林,卻未見匆促上陣的不安與緊張。(米其林照片提供)
家族企業米其林第四代掌門人驟逝訊息傳出隔天,股價僅小挫一%;國際媒體也一致表示,米其林在短期內看不見任何危機。為什麼?

家族企業要如何永續經營?擁有一百一十七年歷史、十三萬名員工,市值高達六十七億歐元(約合新台幣二千七百七十億元)的全球最大輪胎公司米其林,正因為一場船難意外,讓這個棘手問題立刻浮上檯面。

五月二十六日,當年僅四十二歲的前米其林執行長愛德華.米其林(Edouard Michelin)被發現困死在法國西海岸的捕龍蝦魚網時,這個百餘年來始終掌握在米其林家族手中的輪胎業大廠,似正面臨史無前例的危機。

然而,死訊傳出隔天,新任執行長米歇爾.賀立業(Michel Rollier),馬上接手愛德華排定於五月底的中國行程;六月十日在法國舉行的米其林年度盛事「必比登挑戰賽」(編按:展示先進環保車輛技術),賀立業也跳上第一線,擔綱此盛事的主辦人。

家族企業遇上突如其來的接班危機,似乎並未在米其林身上發生,愛德華死訊傳出隔天,米其林股價僅小幅下挫一%,隨即維持平穩,並未因這位績效卓越的領導人驟逝而造成投資人信心崩跌,而國際媒體隨後發表的評論,雖對愛德華猝逝感到惋惜,卻口徑一致表示,「米其林在短期內看不見任何危機。」

百年家族企業驟失舵手,卻不見驚惶失措,憑什麼?本屆「必比登挑戰賽」吸引了全球各大車廠與會展示最新技術,歐盟議會議長庫克司也到場致賀,對於賀立業而言,這是接班後首度獨挑大樑主持的公開活動。開幕當天,賀立業在接受《商業周刊》提問時指出,「共同管理合夥人制度,讓米其林隨時有應付緊急狀況的能力。」

家族掌握三分之一股權 想接班仍得靠自己

這場記者會,賀立業神色自若,回答記者的任何提問都能不疾不徐,讓記者有充分提問的機會,儘管是臨危受命,從幕後站上台前的他,舉手投足間已完全展現跨國企業執行長的風範,絲毫未見匆促上陣的不安與緊張。米其林是個由多位領導人共治的組織,賀立業解釋,共同管理合夥人由兩到三位組成,長期以來,米其林家族以其掌握公司約三分之一股權,讓共同合夥人之一始終來自米其林家族成員,但是公司的經營權,卻是由多位合夥人共同負責。

賀立業正是米其林的共同管理合夥人之一,他原本主要負責財務與法務。賀立業與愛德華.米其林合作將近十年,幾乎公司所有重要戰略,都是兩人共同商定,因此,他對公司的營運現狀與發展方向瞭若指掌。

反觀米其林家族成員,愛德華.米其林身後留下的六個子女都還幼小,他的五個兄弟姊妹更早被排除擔當最高領導人資格,很顯然的,米其林家族中沒人能接續這根轟然倒塌的擎天之柱。

已故的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曾說,家族企業若想永續經營,不管有多少家族成員占據公司的管理職位,不管他們多能幹,都要保留至少一個管理職位給非家族成員,如此,「才不會把公司和家族的事混為一談。」

在這場以環保為主題的「必比登挑戰賽」活動當中,賀立業特別花了五分鐘,強調米其林的共同管理合夥人制度,完全符合這個精神,希望藉此化解外界對米其林未來的疑慮。

擁有具影響力的股權是米其林家族維繫權力的重要武器,卻不是唯一。想接班,除了靠家族庇蔭,還得自己努力,因此,米其林家族對於培養接班人可謂不遺餘力。

以剛過世的愛德華.米其林為例,他自哈佛大學畢業後即進入米其林,歷任橡膠農場監工、輪胎生產工廠生產線組長與研發單位人員等,米其林的接班家規明白寫出:「先從外地磨練,才不會養成奢華習慣;要習得全面知識,才不會遭屬下矇騙。」

透過外放與跨部門歷練,讓愛德華.米其林精通輪胎生產的每道工藝,任何一位米其林家族成員要想接班,都必須經歷這段過程。米其林家族主張多子多孫策略,再從中擇優選出最適合的人選。而當人選確立,便會立刻告知家族成員,這個做法是要讓下一代掌門人提前做好接班的心理準備,也藉此以避免家族其他成員發生無謂的內鬥。

才華洋溢的愛德華.米其林在接班之路上也堪稱幸運,他在二十九歲那年,被派赴美國,擔任當時米其林北美執行長高恩(Carlos Ghosn)的屬下,高恩正是日後成功讓日產(Nissan)汽車,從一家頹危車廠起死回生的經營奇才,透過這段養成期,高恩以一對一師徒制方式傳授經營管理心得,使他能夠順利在三十五歲完成接班。

跨部門輪調培訓 專人監控發展潛力

但更重要的是,米其林不只花費龐大心力在家族成員的接班養成訓練,對於專業經理人的培訓也有一套嚴謹的制度,其中有兩大特色,第一是經常性進行部門輪調,以確保員工受到完整的訓練,同時也避免結黨營私。

米其林台灣區傳媒經理藍祖彬即指出,米其林鼓勵員工進行跨業務、地區、部門和專業的流動,人力資源部門並明定一條原則:公司的任何管理人員,在任何時候,都不可以把自己當成其下屬人員的擁有者。

其二,是由專人追蹤人才的發展潛力。因為員工輪調頻繁,因此在米其林任職的每個員工,不論職位高低,都會有一位職業發展經理追蹤他們的發展。

藍祖彬表示,職業發展經理最重要的工作是,基於他們對每位員工個性、專業與工作機會的瞭解,為員工個人發展與公司業務需求間尋求最佳匹配,米其林也藉此發掘最適合擔任共同管理合夥人的專業經理人。
雙管齊下的做法,讓米其林得以同步培訓家族成員與專業經理人的接班教育,因而讓米其林的共同管理人合夥制度,能夠維繫不衰,一方面保住家族企業色彩,卻也能彰顯專業經理人的價值,避免在管理上過度依賴米其林家族的風險。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忻榕表示,由於米其林家族手中握有約三分之一股權,讓其家族成員絕對能成為共同合夥人之一,也確保米其林家族始終能夠主導公司的決策。

但是,米其林家族雖然是最大股東,卻並未握有過半股權,要如何維持其百餘年來經營權不旁落外人,確保非家族成員的共同合夥人不致上演「奪權逼宮」戲碼。

要求負起無限連帶責任 以防合夥人奪權逼宮

米其林的做法是,要求任一位共同管理合夥人,必須以自己財產來為公司財產負起無限的連帶責任。

簡單說,設若米其林因經營不善而瀕危,合夥人就必須以自己的私人財產承受公司的負債。如此做法,讓任何一位合夥人都得將公司前途與個人前途綑綁在一塊。忻榕指出,非家族成員合夥人在考量本身財力有限下,多半會擔任提供專業意見的角色,不至於貿然與家族成員爭權對立。

當然,米其林傾向維持家族企業色彩的傳統,難免會遇上非家族成員的管理菁英,因為血緣的升遷「天花板」限制,而產生挫折求去,高恩就是一例。

高恩在其回憶錄就曾提到:「米其林這個家族若不改變型態的話,我已經到達頂天的職務。」

雖然米其林極為重視留住人才,除每年提撥七%盈餘做為員工分紅,還設計出很多新的激勵方式,如用員工姓名為其創新的成果命名。只是,米其林在堅持家族企業下,難免會造成如高恩之類的「大將之才」掛冠求去,事實上,米其林也為此嘗到苦果,高恩轉戰日產後,米其林連續兩年盈餘下滑。

長期以來,米其林家族為維持經營權,在公司制度上設立一道道門檻以限制非家族成員,但這個家族也明瞭家族企業要永續經營,來自外部的專業經理人同樣重要,因此,正如賀立業所指出,米其林將公司前途與合夥人個人前途綁在一塊,才能「毫無私心的為米其林找到對的方向,即使米其林家族碰上重大變故。」

只是,此次米其林由非家族成員的專業經理人接班,究竟代表著這家公司長期的轉捩點?或仍舊只是一段過渡期,等待米其林家族培訓出足以勝任的新一代家族接班人?從普利司通等競爭對手,到管理學界,都睜大眼睛等著看米其林的下一步。

摘錄》它靠腳踏車物流車隊 打敗亞馬遜

本篇文章摘自:商業週刊第 971 期
作者:林宏達


當當網從賣書起家,現在跨足百貨,販賣品項多達30多萬種。圖為當當網創辦人兼總裁李國慶。
結合飛機、地鐵和腳踏車的物流系統,涵蓋一百一十四個城市,這家富中國特色的網站,運用特殊金流及物流,營收三年成長二.七倍。

衝著比市價便宜兩成,抱著試試看的心情,家住北京朝陽區的楊小兵,選擇上「當當網」買一台原價人民幣五百元的MP3。就在楊小兵按下確認鍵的那一刻,當當網的庫房已經開始運作。

電腦系統先從北京庫房裡調出全新的MP3,二十四小時後,一台腳踏車穿過半個北京,找到楊家,把產品送上門。楊小兵先仔細檢查,如果不滿意,可以退回產品,不付一毛錢。確定滿意,再把錢交給快遞員,即可完成一次具「中國特色」的電子交易。

整個流程,當當網只收人民幣五元物流費,消費者不必出門,即可在家選購產品,還省了人民幣九十五元。

不只是北京,北從長春,西到西安、南到桂林,每天在大陸一百一十四個城市,都有上萬個像楊小兵一樣的消費者上當當網買東西。

以西安為例,一般郵件需要半個月才能到,當當網卻有辦法在五天內就把貨品送到消費者手中,物流費同樣只收人民幣五元。從一台人民幣三萬元的筆記型電腦,到單價人民幣十元的兒童讀物,在這個網站上都買得到。

從賣書起家,現在跨足百貨,販賣品項多達三十多萬種,註冊會員人數達一千六百萬人,「當當網目前已是中國最大的B2C網站。」網勁科技副總經理劉彥婷觀察,當當網一天平均出貨量在一萬件以上,比在中國排名第二的對手——網路書店龍頭亞馬遜(Amazon)二○○四年收購的卓越網高得多。

過去三年,當當網營業額成長二.七倍。「隨著拍賣市場打開,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的B2C業務才要開始成長!」劉彥婷分析。

一九九九年他們剛成立時,中國有三百家網路書店和他們競爭。現在主要對手只剩下卓越網,在中國網路購書市場,當當網已是獨大。在地金流模式 一手交錢、一手交貨

這套有中國特色的電子商務營運模式有兩個關鍵,第一必須百分之百收到消費者的貨款。其次,則要建置一套低廉又有效的物流系統。

在美國,因為信用卡風行,網路交易的「金流」根本不是問題。但是,在中國,大部分消費者用的是直接從帳戶裡扣款的轉帳卡,用轉帳卡上網購物,必須先把密碼交給網站,才能完成交易,結果是根本沒人敢用。

加上大陸銀行手續費極高,跨區轉帳手續費有時每筆高達人民幣兩百元(約合新台幣八百元)。因此網路購物的「金流」問題如何解決,變成一大挑戰。

一開始,當當網向世界級的亞馬遜書店學習,把整個交易模式搬到中國,卻完全行不通,「光是全中國銀行,什麼時候系統關機,什麼時候能連線,就沒人能搞清楚。」當當網總裁李國慶無奈的說著。

更慘的是,在歐美等先進市場,物流有DHL、UPS等高效率的物流系統,配送也不需要電子商務網站操心。但在中國,根本沒有適合的全國性物流系統。

接力物流模式 靈活調度送貨,快又廉

為了同時解決這兩道難題,李國慶想到用外包的腳踏車隊,建立一個龐大的貨到付款系統,用最簡單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模式做生意。從北京開始建立物流系統。

消費者要的是方便、便宜。當當網摸索了很久,李國慶最後發現,同一個城市的物流成本要控制在人民幣兩元,而且四天內要送到,「否則消費者就會失去耐心。」

要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當當網的做法是在同一個城市,找好幾家腳踏車快遞公司合作,要求每個快遞公司必須先繳交相當於一定天數營業額的押金給當當網,每個快遞員再交超過他們一天遞送貨品價值的押金給快遞公司,之後,快遞員即可執行貨到收款的動作。

如果貨物寄出,公司沒收到錢,當當網就直接從押金裡扣,每個快遞員的月薪,平均在人民幣六百元左右,每天約可做六、七件生意,透過這個方法,當當網用腳踏車隊建立起跨越全中國的物流網,客戶訂貨卻沒收到貨品的比率,約只有一%,消費者退貨的比率,約為三.五%。在北京,當當網靠著這批人做到四小時送貨到府。結合地鐵,他們還發展出一套「急件」的快遞物流。

快遞公司拿到急件,由腳踏車快遞員送到地鐵站,送貨人員在收票口直接把商品交給負責坐地鐵送貨的夥伴,這個人一整天不出站,坐著地鐵到處送貨,到站後,再交給另一個騎腳踏車的快遞員,送到消費者家裡。如此做法,不但便宜,還能避開北京繁忙的交通。

如果要跨城市運送,李國慶選在交通最方便的北京、上海、廣東建立發貨總倉,利用航空公司大肆擴張後,經常出現空餘廉價貨艙的特性,用飛機或鐵路把商品傳到各大城,同時統合位在全國的四十幾個快遞公司。當當網不必投資車隊,卻同時解決了金流和物流的問題。

解決了金流和物流問題,接著,李國慶還強打低價策略。設計出一套比價系統,「所有商品價格,都必須比對手低兩成以上!」去年十月,哈利波特第六集上市,原本當當網以原價八折賣書,發現上海一家書店用七折出售,最後,不顧出版商反對,硬是把價格降到五折。

當時,每賣一本書就要賠上人民幣八元,第一個月,當當網賣出十萬本,賠掉八十萬元,換來的卻是消費者對當當網堅守低價的信心。

現在,隨著「拍賣業務」打開市場,看好中國電子商務商機即將起飛,今年五月,包括「淘寶網」和eBay旗下的「易趣」都宣布投入這個將快速成長的大市場。

阿里巴巴副總裁波特(Porter Erisman)認為,像當當網費力建倉庫、堆庫存,在中國恐怕賺不到錢,專心掌握資訊流,做撮合平台才能真正抓住利潤。當當網雖然有過和亞馬遜對陣的經驗,但這套物流系統能否同樣打敗接踵而來的強敵,仍待觀察。


當當網小檔案
成立:1999年
創辦人兼總裁:李國慶
創業資金:1,000萬美元
2005年營收:人民幣4億4,000萬元

推薦》處理藏書的滋味

【王鼎鈞】

我搬過二十二次家,可以說是流離失所,書是隨手買、隨手丟,買的時候很傷感,丟的時候也傷感,所以我的藏書很少。這些年為了寫回憶錄,不斷買書,人在外國,買中文書很費周折,轉彎抹角的託人幫忙,千里迢迢、萬里迢迢的寄來。買書才知道自己的房子小,回憶錄一本一本寫好,買來的書一批一批清理出來,難割難捨,大割大捨。張大千先生收藏很多古人的畫,有時候急著用錢,拿出一張兩張賣給人家,他特別刻了一方圖章:「別時容易」,蓋在賣掉的畫上,其實分手的時候也不容易。

我這些書並沒有珍本善本,但是都有參考價值,對於不需要它的人來說沒甚麼意義,對於需要它的人是寶貝。我讀這些書的時候,有時感動,有時驚愕,有時憤慨,有時沉吟不語,有時恍然大悟。我彷彿覺得每一頁是一個「開麥拉」,它會記下我豐富的表情。我的生命在裡面!

我已經養成了習慣,一本書我要離開它了,我會最後拿來翻一翻,讀它一段,然後合上,離手。這一次我打開東方白的自傳,又看見他記述的一個小掌故,抗戰勝利了,台灣回歸中國了,住在海外的台灣人想回台灣看看,他們不能再用日本護照,他們向當地的中國領事館申請護照,中國領事館不敢發護照給他們,因為外交部沒有指示。我打開張良澤的自傳,第一章寫他的童年,寫得非常生動可愛,有一天選家會把這一章挑出來編進文選,普遍流傳。小說家子于在建國中學教書,他退休以後寫了一本書,書名是《建中養我三十年》。退休的人往往抱怨自己的青春賤賣了,子于的角度不同,我對著這個名字看了又看。

我把書送到台北文化經濟紐約辦事處,我的心情不像捐書,不像贈書,像是「嫁書」,替女兒找婆家。中國人有一句話:「兒娶女嫁以了向平之願」,向平是漢朝人,他在兒娶女嫁以後就入山修道去了,咱們比那位向平先生多一樁心事,兒娶女嫁之外還得藏書有個安置,然後才可以安心去見堯舜禹湯基督釋迦。蔣夫人宋美齡在紐約長島住的房子賣掉的時候,多少中文寫成的東西當作垃圾堆在地下室裡,教人又是感慨,又是警惕。今天文經處肯收留這些書,是我的大幸,也是這些書的大幸,等我最後一本回憶錄寫完,我還有一批書要送來,文經處的大樓在曼哈頓的鑽石地帶,可以說是金屋藏書,出出進進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書在這裡會遇見他希望遇見的人。感謝主持文經處的夏大使!他是第一位關心華文文學發展的大使。

【2006/08/02 聯合報】

摘錄》余秋雨談閱讀

■余秋雨

關於閱讀,我有一些體會供大家分享:

第一, 人一定要讀書。閱讀是把人從平庸的狀態下拔擢出來的最佳途徑,一個人,想要擺脫五尺之軀的卑微、芸芸眾生的喧鬧的重要方法就是閱讀。
閱讀是把人類已經有的思維精華吸收到自己的身上,使我們有可能從已有的文明程度上再起步,成為國際意義上的文明人。不閱讀的人,無論多麼富裕或出身高貴,都很容易暴露出他們在精神層面上令人遺憾的等級。

在過去書籍不多的時代,我們覺得開卷有益。一個人如果一直看不好的書,付出的生命代價很大。因此在年輕時候,也就是生命奠基時,一定要奠基在經典的基礎上,奠基在高處。那樣,生命的樓房一輩子都會穩固;如果奠基在陰暗潮濕、低下之處,無論這樓造得再高,總有方位上的大缺陷。所以年輕時要先找第一流的好書來讀。

第二, 從加法到減法。人們以前總以為讀書是做加法,逐漸增加知識。後來當我接觸到一些真正的大學者之後才明白,閱讀是剝除障礙,使心胸變得空曠,加法慢慢變成了減法。一個好的閱讀者,閱讀到後來,他所信奉的東西愈來愈乾淨簡單,表述的語言也愈來愈乾淨簡單。看完一本很好的書,即使有一部分忘記了也不需要害怕,你的生命結構在和這本書遇合時產生化學作用,那些遺忘了的,是你的生命結構不需要的部分,忘了就算了。讓種種好書來清理我們的思維,做清倉的動作,最後慢慢的達到哲學意義上的空,心靈沒有留下任何障礙。這樣,閱讀就成為一個淨化靈魂的美好過程。

第三, 要讀自己讀得下去的書。即使是讀第一流大師的書,也要注意它們與自己生命的關係。讀那樣的書,是讓我們的生命和大師的生命互相接觸,接觸後發現,有些大師和我沒有緣分,他的知識結構和我的知識結構屬性不同,他的人生結構和我的人生結構距離也很大,硬讀下去既損害自己,也損害了這本書。茫茫書海要善於尋找和自己生命直接對位的書,也就是尋找「同構關係」,尋找一流書也就是在尋找這個關係,找著時如遇知音。找書,其實是在找自己。我們的生命結構可能和傑出的人、他人有某種關係。既然和我們生命有同構關係的人已經創造出許多非常好的藝術作品,那麼,當我們在書海中終於找到自己喜歡的書時,等於是找到了自己生命的一個角落。
在這個問題上,我需要做一些補充。有一些重要的書暫時讀不下去,也可能是你生命結構的某一部分尚未甦醒,等過幾年再看,說不定就會喜歡了。
總之,強扭的瓜不甜,你的生命結構是獨立的,那些書之所以偉大,它們的生命也是獨立的。不要以為好書適合一切的人來讀,也不要認為你的生命適合一切好書。我們始終處於尋找和篩選的過程裡。

第四, 集中一段時間,像佛教大師封山閉關般的徹底投入安靜的閱讀道場中。
個人的自我閱讀,往往是片段的、零碎的、微弱的、不成體系的、易忘的,如何能夠把自己的生命完整補充起來呢?我從佛教大師封山的舉動,想到讀書人也要給自己設定一段「封山」時間,集中地進行個人化的閱讀。修練一定要是安靜而不受干擾的,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也要努力營造這麼一個階段。近年來,訊息爆炸的現象更密集,投入一個徹底安靜、集中的個人閱讀更顯重要。


最後,是閱讀的範圍。哪些書一定要讀呢?

一、閱讀經典。被時間和空間證明的優秀經典,以及歐美學者對經典的簡寫,都值得一讀。
二、閱讀前沿。在一個創新的時代裡,表現現代生活前沿的論述一定要看,這是我們成為一個真正現代人的標誌。
三、閱讀陌生。陌生,很可能是我們生命的待開發地帶,有可能成為生命的延伸地。南美洲的社會發展報告、有關外星人的各種推斷,都有可能納入我們的閱讀範疇。好奇,使閱讀充滿興趣,使生命保持天真。
四、閱讀文學。文學的閱讀應該是跨越專業。它有可能給人們以精神的高貴、情感的洗滌,能讓人變得更善良,更能細微的關注到人心深處。因此不管你從事什麼專業,在閱讀的書單裡,永遠不可缺少了文學。
根據上面這些閱讀過程,你將會以更從容的腳步走在茫茫書海裡,你永遠也不會被書海所吞沒,而永遠會是航行在書海上那個有手勁把握著舵的船長。

摘錄》新加坡的中國味與印度香




文、攝影/馬繼康

▲湯汁淺黑的肉骨茶,喝起來不油膩,也符合華人養身的要求。
 肉骨茶、海南雞飯、薑黃飯、咖哩魚頭,在新加坡品嘗這些美食的同時,也同時體驗了中國、印度兩國不同的文化內涵。

中國與印度,這兩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對旅行者來說,想要一下子逛完,實在是個不可能的任務。但在新加坡這個彈丸之地,卻因為多元族群的交會共存,在牛車水的華人社區與小印度的印度聚落,反而可以一次看盡,想要多了解這兩個國家,就從這裡的食物開始。

肉骨茶 補充元氣

新加坡華人多從中國東南沿海移民至此,早年多從事勞動工作的他們,早餐不吃燒餅油條,也不時興美而美的改良西式早點,他們習慣來碗添加藥材與蒜頭熬煮的香噴噴肉骨茶,配上白飯,沾上醬油、紅辣椒,一天的精神元氣從此開始。現今苦力早已消失,但肉骨茶依舊受到華人喜愛。原本悶熱的早晨,喝下一碗,全身毛孔張開發汗,反而感覺到有微風徐徐,暑熱頓時被沖淡不少。連馬英九訪問新加坡時也入境隨俗,早上晨跑完就來此享受傳統的新加坡早餐。

海南雞飯 庶民美食

▲海南雞飯套餐,就算在炎熱的中午,一樣能刺激食慾。
 而新加坡地處熱帶,炎熱的中午常是食慾全無,但看到光澤的海南雞飯還是受不了誘惑,吃下去更是胃口大開。和廣式的油雞不同,雞飯的雞肉一樣鹹香滑嫩,但較清爽不油膩,沾上特製的辣椒醬,配上用雞湯蒸煮的米飯、一碗清雞湯,簡單的食材,卻蘊含讓人回味無窮的味道。而海南雞飯是屬於街頭巷尾的路邊美食,大口用湯匙舀著吃,飯店裡的精緻雞飯反倒吃不出那種特屬於庶民的美味。

薑黃飯 色鮮味美

▲吸飽香料及湯汁的長米飯,口感和台灣米不同。
 若不想吃中式午餐,也有印度午餐可以選擇。印度是出了名的擅於使用香料,也是顏色的魔術師,飯可以不好吃,但顏色可不能不漂亮。在小印度竹腳市場裡的薑黃飯,不僅顏色鮮豔,裡頭更加入了20多種的香料烹煮,我無法用味蕾一一辨認出香料的種類,但鼻子聞到的香味連帶刺激我的食指大動。看起來顆顆分明的金黃色長米粒,並不乾澀,卻也不太濕黏,恰到好處,搭配同樣以香料燉煮的羊肉與雞肉,再點上一杯冰涼現作的印度拉茶,風味獨具。用餐時間往往大排長龍,得排上 15分鐘左右,許多人不僅自己吃,更會打包帶回家和家人分享。

咖哩魚頭 巧妙搭配

印度人幾乎任何食材都能用咖哩,而調配的味道也總能達成和諧;魚頭不只被中國人拿來作砂鍋,也被印度人視為珍饈美食。當咖哩和魚頭合體,就變成一道南印度美食。濃厚的咖哩魚頭很適合晚上享用,服務生告訴我,最好吃的部分是在眼睛下方的肉,這和中國人吃魚頭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新加坡,上午吃中國,下午吃印度,真有一張嘴吃遍四方的快感,也具體而微體驗了兩種不同的文化。

新加坡旅遊資訊

簽證:持中華民國護照可免簽證入境30天。
氣候:熱帶氣候,四季皆夏。
語言:英語,華人可通中文。
航班:中華、長榮、新加坡與捷星亞洲航空皆有班機飛往新加坡。
時差:無時差。
匯率:1元新加坡幣折合台幣約20元。

新加坡美食INDEX

★黃亞細肉骨茶餐室
.地址:Rangoon Road 208
.交通:搭地鐵東北線(NE)於NE8花拉公園站(Farrer Park)下車,步行5分鐘可抵達。
.消費:肉骨茶5元新幣。
.時間:06:00﹣14:00,周一公休。

★Allauddin's Briyani
.地址:竹腳市場186號攤位
.交通:搭地鐵東北線(NE)於NE7小印度站(Little India)下車,即可抵達。
.消費:羊肉及雞肉薑黃飯皆為3.5元新幣。

★天天海南雞飯
.地址:麥士威(Maxwell)小販中心10號攤位
.交通:搭地鐵東北線(NE)於NE4牛車水站(Chinatown)下車,即可抵達。
.消費:雞飯3元新幣。
.時間:11:00﹣20:00,周一公休。

★蕉葉阿波羅餐廳
.地址:Race Course Road 54
.交通:搭地鐵於NE7小印度站(Little India)下車,步行5分鐘即可抵達。
.消費:咖哩魚頭(小)18元新幣。
.時間:10:00﹣22:00,周一公休。

推薦》《乔家大院》

第一集

  咸丰初年,山西乔家堡乔家少爷乔致庸辞别重病的哥哥乔致广,与青梅竹马的恋人江雪瑛一起到太原府赶考。在太原遇到了卖花生的穷秀才孙茂才,并帮山西富商陆家的大小姐陆玉菡解围……

  第二集

  乔致广病重去世,乔家银库亏空,大太太无奈叫回在太原参加恩科考试的乔致庸。
乔家四爷乔达庆带领众本家上门讨要股银。家难当头,大太太欲将乔家家业传于乔致庸掌管。

  第三集

  邱、水、元三家密谋吞并乔家店铺及老宅。乔致庸无奈之下答应接管乔家家事并借乔致广发丧拖延时间。大太太希望通过与富商陆家联姻解乔家燃眉之急。江雪瑛家也正逢榆次大富常家来提亲,江父本就不同意雪瑛与致庸的感情,欣然答应。

  第四集

  乔家举办了声势浩大的葬礼,乔致庸和江雪瑛偷偷相见。翌日,乔致庸登门拜访陆家提出借银救急一事,陆玉菡认出乔致庸就是曾经帮她解围的男子,大为倾心。达盛昌大掌柜崔鸣九阴谋借江湖土匪刘黑七之手陷乔家于更加不利的境地。

  第五集

  乔致庸聚集众家丁练武御敌之时,孙茂才突然深夜来访。二人商定以老宅做抵押向达盛昌借银子,并由乔致庸用诚意请出镖局老英雄戴二闾。几天后,刘黑七果然来到。

  第六集

  刘黑七一行以大太太及其子为人质相要挟,乔致庸受辱赔礼暂时化解了这场灾难。陆大可同意借银子给乔家。送往包头乔家店铺救急的银车出发。崔鸣九的弟弟崔鸣十接替哥哥出任达盛昌大掌柜。

  第七集

  乔家在包头的店铺面临股东讨债撤股、伙计辞号罢工。乔致庸及时赶到包头化解了危机并拉开了与达盛昌较量新的序幕。

  第八集

  乔致庸返回祁县,内有本家讨要股银,外有崔鸣九派人盯梢。为保护银车回祁县,乔致庸用计联合镖局和官府围歼了刘黑七,逮捕了崔鸣九。股银退毕,大太太决定即日到陆家提亲。

  第九集

  陆大可答应了和乔家的婚事。乔致庸虽然心念雪瑛,但是面对大太太等乔家众人的苦苦哀求,万般无奈地答应了婚事。雨夜,乔致庸和江雪瑛的再次见面,面对江雪瑛的热情,致庸心如刀绞。

  第十集

  声势浩大的乔致庸婚礼如期举行,江雪瑛听说此事后伤心欲绝,托人给乔致庸带来曾经的信物希望感情能有个了断。新婚之夜,乔致庸弃新娘于不顾,前往江雪瑛处。

第十一集

  陆玉菡得知乔致庸和江雪瑛的事后彻夜未眠,乔致庸的冷淡更是令她寝食难安。新人回门之日,陆玉菡婉拒了大太太转交的乔家银库钥匙。经过女儿的百般恳求,陆大可再次借银子给乔家。

  第十二集

  面对乔致庸的冷漠,陆玉菡心灰意冷,决意连夜回娘家。
大太太的劝告、陆玉菡的哭诉,乔致庸明白了陆玉菡的情义,深受感动之余幡然醒悟。包头生意告急,乔致庸再次出发前往包头。

  第十三集

  在包头众人疑惑的眼光下,乔致庸顶着莫大的压力有条不紊地筹备着自己的计划。陆大可意外的再次借银子使得乔致庸的计划得以顺利进行。达盛昌逐渐地进入了乔致庸设计的圈套之中。

  第十四集

  达盛昌最终宣告失败。经过与孙茂才等人一夜的争论,乔致庸决定亲自登门与达盛昌握手言和。

  第十五集

  乔致庸的仁义之举感动了达盛昌邱东家,更赢得了包头众商家的支持和信任。达盛昌大掌柜崔鸣十对乔致庸依旧怀恨在心。乔家包头商号的众掌柜、伙计因不满乔致庸的某些做法,纷纷递上辞呈。

  第十六集

  乔致庸针对包头各商号欺蒙客商、任用私人等行为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人事变更并制定了新店规。新店规允许伙计顶身股,破了商家的规矩,虽激起了个别人的不满情绪,却在乔家包头生意转危为安后进一步激发了伙计们的热情。

  第十七集

  乔致庸返回祁县家中。喜讯传回,乔家上上下下欢天喜地忙做一团。乔致庸和陆玉菡小别胜新婚感情更添浓厚。陆大可在嘻笑怒骂间表达了对乔致庸新店规的不满。大病初愈的江雪瑛在路上偶遇乔致庸夫妇。

  第十八集

  江雪瑛心痛之余同意了和榆次何家的婚事。朝廷的海防捐款派发到祁县,乔致庸带头捐以重金响应号召。朝廷嘉奖过后,希望乔致庸花银买官被乔致庸拒绝。

  第十九集

  江雪瑛在家清点何家的彩礼,陆玉菡突然来访,谈话不欢而散,江雪瑛又放弃了嫁何家的念头。乔致庸偶得一张百年商路地图,爱不释手,并发现巨大商机,决定亲自恢复这条商路。

  第二十集

  乔致庸着手准备南下贩茶却遭到乔家众人一致反对。面对巨大的利润,水、邱、元三家纷纷掏银子入股。乔致庸说服了家人准备出发时,却想起还有刘黑七这么一个仇家,不禁有些担心。


第三十一集

  乔家票号和老票号广盛源的竞争愈演愈烈,乔致庸一度陷入为难境地。千钧一发之际,陆大可及时赶到北京巧妙地化解平息了这场争斗。

  第三十二集

  广盛源大掌柜成青崖与致庸互相谅解,两家更结成了相与。
乔致庸南下,在江南挂牌开张了新的票号。崔鸣十上次没有害死乔致庸心有不甘,借为达盛昌采办货品的机会,到临江茶山找到孙茂才。

  第三十三集

  乔致庸、孙茂才等人在广州会合,再次讨论开办票号一事,意见不同二人不欢而散。广东官吏测试乔致庸的票号是否能够汇兑银两,长栓千里奔波,完成任务回到广州。

  第三十四集

  孙茂才擅自做主在票号里加入官府的股银,乔致庸得知后非常失望并和孙茂才产生了矛盾。致庸回到北京后,传言太平军即将打入京城,京城内乱做一团。

  第三十五集

  江雪瑛已经成为大富,多年来不计亏空暗中和乔致庸在生意场上较量。太平军最终没有杀入北京,还擒获了加入太平军的刘黑七斩首示众。乔致庸念及旧情,深夜偷出尸首埋葬,不料被翠儿看到。江雪瑛得知后告发朝廷,乔致庸获罪入狱。

  第三十六集

  江雪瑛偷偷到狱中看到遍体鳞伤的乔致庸,心生恻隐。孙茂才、陆大可先后赶到京城商量对策。陆玉菡在祁县听说后也随后赶来。

  第三十七集

  陆玉菡往返于北京和山西之间筹措银两。经过旧相识胡大帅的担保,朝廷同意可以让乔家拿出巨资后释放乔致庸。陆大可毅然卖掉全部家产解救乔致庸,却仍然不够。雪瑛悄悄命人为致庸凑齐了这笔罚金。

  第三十八集

  乔致庸出狱,崔鸣十私下劝说孙茂才应该由他来接管乔家生意。一个月后,孙茂才以保乔家度过难关为由提出要和大太太平起平坐,并要求以后和乔家对半分利。大太太被孙茂才说动,提出从乔致庸手中收回乔家家事。

  第三十九集

  乔致庸揭穿了孙茂才的阴谋并把他打出乔家,孙茂才欲投靠达盛昌,崔鸣十却翻脸羞辱了他一番,孙茂才无奈离去。几次设计,都没有害到乔致庸,崔鸣十使出了最后一招,他约见铁信石,并威逼利诱他杀死乔致庸。

  第四十集

  陆大可病重去世,临终前叮嘱陆玉菡护住乔致庸。乔致庸来晚了一步,在陆大可的坟前痛哭。翠儿和长栓偷情被发现。陆玉函准许了他们的婚事,翠儿辞别了雪瑛,与长栓成婚。

第四十一集

  陆玉菡隐约猜到当年顶下乔家生意救乔致庸的事情与江雪瑛有关,翠儿支吾不语。太平军覆灭,朝廷对乔致庸的圈禁令解除,乔致庸以为可以继续实行汇通天下的宏愿,但是新任大掌柜以时机未到为由劝说乔致庸继续隐忍。
灾民路过,乔致庸开设粥棚赈济灾民。

  第四十二集

  在翠儿恳求下,江雪瑛开设粥棚替乔致庸分担灾民。朝廷准备发兵出征,乔致庸决定借银助军并运送粮草。一年八个月后,乔致庸平安归来,铁信石战死疆场。朝廷听信孙茂才谗言不归还战前所借银两,乔致庸上京讨银。

  第四十三集

  乔致庸再次入狱,朝廷左右为难之际,调出早已为官的孙茂才主审乔致庸一案企图借刀杀人。孙茂才趁人之危向乔家大太太提亲。大太太无奈应允,乔致庸出狱。

  第四十四集

  婚礼当天,大太太服毒自尽,孙茂才没想到自己竟然逼死了她,愧疚之下疯癫。乔致庸出狱后患病不起。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京城,慈禧太后仓皇出逃,到达祁县后,乔致庸不顾其他人的反对,给朝廷捐银逃难。

  第四十五集

  慈禧太后解除了各地商号禁止汇兑官银的禁令。乔家生意从此蒸蒸日上。几十年过去了,陆玉菡去世,乔致庸和江雪瑛在陆玉菡的葬礼上见面,竟然不知道说些什么好。雪瑛走后,乔致庸在百感交集中闭上了双眼……

Tuesday, August 01, 2006

摘錄》早餐和馬桶

鍾怡雯  (20060801)



其實我頗得祖母真傳,潔癖得祖母功力二三成,動植物一經我手多半有肥無瘦,得四五成,長相和個性尤其像。

早餐有時怎麼吃都沒飽,無論填再多食物再營養,沒飽就是沒飽,即使把肚子撐破都沒用。要是有碗老鼠粉或雲吞麵就好了。嗯,roticenai或者牛油 kaya塗麵包也行,要不,油條咖啡烏也行。嘴裡嚼著的食物絕對比這些營養,可是我就是想吃,愈想愈饞,吃不到尤其饞,我不餓,只是形而上的慾望在張牙舞爪。

其實從前我不挑食,桌上擺什麼吃什麼,有時喝一杯巧克力加煉乳,兩個半生熟水煮蛋就打發了。惟有對油條跟咖啡烏沒什麼好感,這古怪組合家裡就祖母愛,吃到嘴裡是鹹甜苦的味覺大攪和。沾過油條的咖啡烏漂著晶亮油花,湯水浮幾朵油花是應該也合理的,浮在咖啡上可就怪異了。

馬來西亞的咖啡都炒過,帶點焦澀的香,味道尖銳個性蠻橫,愛的人一往情深,不愛的一聞就皺眉。帶點鹹的油條味一中和,味道經過平衡折衝,咖啡的口感沒那麼銳利刺激,柔和順口多了,也不像加過煉乳的厚重甜膩,味道其實並不討厭,我常常將就打發肚子。祖母極嗜油條醮咖啡烏,新炸好的酥脆油條在滾燙的咖啡烏裡浸得半軟,吸飽黑咖啡的油條像醮過墨汁,她就在墨汁滴答中,邊吹氣邊往嘴裡送,吃得很有滋味。油條吃完,她把油花滿佈的咖啡咕嚕喝完,嘆一大口氣,抹抹嘴角,坐直,打個嗝。

早上嘆盅咖啡,龍馬精神。祖母搖著她的竹扇子說。「嘆」,即享受,祖母常說她命水不好,那麼年輕就瞎眼,沒機會看世界,「嘆世界」沒眼睛,一點樂趣都沒有,況且她一聞到汽油味就吐,每天睜開看不見的眼睛,最期待早餐泡壺咖啡配油條。她還分半杯餵那隻喜歡蜷縮在碗櫥上的大公貓。這隻灰斑貓嘆完咖啡也龍馬精神,立刻開工。牠的戰場在老鼠橫行的柴房,有時叼了老鼠牠在屋樑上奔跑,三兩下躍落天井,打回的獵物先玩個你死我活,再往貓碗一放,轉身去磨蹭祖母的腳,喵嗚喵嗚要祖母驗屍記功。

祖母吃完早餐打井水漿洗衣服。她堅持要自己洗衣,衣服用熱水燙過再上漿,碗盤也要過熱水,天天掃地洗地,再餵養幾十隻雞,有的野放,有的關籠子。那些雞肥的,嘖!皮下一層黃油,一隻雞扯出肥油一大碗,炒飯炒菜省省用上好幾天。阿婆,妳是故意雞養肥肥炸油用是不?祖母得意的笑,露出一顆金牙。有時她會從雞籠子扯出一隻雞問我什麼顏色,丟回去,再換一隻。又換一隻。妳怎麼知道哪一隻是哪一隻?她說她就是知道,眼盲的人心知肚明,什麼都清楚。後面兩句話分明話中有話,她提高聲量特別喊給母親聽的。

那些雞每隔一兩個星期她就拎出來掂重量,有時我選好時間早早就在緊貼著雞寮的廁所蹲著,偏偏祖母也挑那個時間餵雞。雞又飛又叫騷動得太厲害,我只好出來,心想今天真倒霉,待會兒好運氣,說不定上到一半就遇到挑糞的印度人來抽糞桶。好幾次我聽到印度父子的談話聲近了,立刻草率了事狼狽奪門。有幾次逃晚了,看到印度人的大黑手像鬼手一樣,慢慢從下方伸出來。

其實我頗得祖母真傳,潔癖得祖母功力二三成,動植物一經我手多半有肥無瘦,得四五成,長相和個性尤其像。惟有咖啡我不愛,父親卻一日沒咖啡不行,沒酒也不行,集祖母和祖父之大成。我從樣貌到個性沒得母親半分,難怪小時候一被母親打,我總是大哭大叫喊八百里外的阿婆。母親一聽就光火,妳是阿婆生的嗎?啊?死轉去萬嶺養雞。

如果不必蹲那個馬桶,養雞有什麼不好。又痛又淚中,我竟然冷靜的這樣想。

摘錄》陳柔縉愛作歷史造橋工人

史密  (20060801)


雖她自認「怪人」,但形容陳柔縉是個「奇人」可能比較接近真實。她當作家,出書籌備時間平均都要十年,出的書,題目也很神奇。十三年前,陳柔縉用一張張、佈滿密密麻麻人名的家譜系表,一口氣把台灣權貴家族的臍帶和裙帶關係搞個清楚,寫出一本叫「總統是我家親戚」的奇書。據說至今還是狗仔隊出任務前必備的經典。

去年再出新書,陳柔縉研究巧克力、咖啡店、汽車等四十幾樣西方文明事物如何登陸台灣,出版了「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大大驚動了台灣史學界和出版界,被認為雜學深厚,文筆奇妙,寫出截然不同以往的歷史作品,獲選為聯合報二○○五年非文學十大好書及新聞局最佳人文圖書金鼎獎,是最會講老台灣故事的作家之一。

最近她又要出書了,是一位台北富家少爺張超英的口述回憶錄──《宮前町九十番地》(時報文化公司、八月底出版),故事依然絕妙,說盡時代風流,寫作時間也拖延跨越十二個年頭。

現在,陳柔縉天天泡圖書館,翻百年前、七十年前的舊報紙,找八、九十歲老人家聊天,努力要穿透時光,撥開雲霧,看見老台灣社會的七彩樣貌。

陳柔縉說,她不想當埋首論文的學者,只想當歷史和讀者間的造橋工人,找出有趣的台灣舊事軼聞,寫出一般人樂於親近的歷史。

張聰明(後右一)是台北富裕煤商,曾任戰後華南銀行常務董事,與林熊徵往來密切。旁為長子張月澄,本文中口述這段歷史的張超英,正是襁褓中的長孫。

摘錄》台灣首富與一碗麵的故事

陳柔縉

台灣首富,不就是郭台銘,或說王永慶嗎?但在一八九五年到一九四五年日本統治台灣期間,台灣首富名字叫林熊徵。他是個胖子,在當時非常稀罕的胖子。

現在的人談起台灣首富,不是郭台銘,就是王永慶。六十年前、八十年前,台灣首富是個胖子,名字叫林熊徵。

林熊徵出身板橋林家,這個家族跨清治和日本兩代,都是台灣的最大地主,備受兩代統治者禮遇。一八九五年到一九四五年日本統治台灣期間,林熊徵一直是板橋林家的代表人,於是集富貴於一身,當過地位崇高的總督府評議員。一九二○年代,大正天皇的宮內御宴,只有三個台灣人穿燕尾服、戴大禮帽獲邀,林熊徵又是其中一個。

一九一九年,林熊徵在日本政府指引下,從大地主轉化為金融資產家,發起創辦了華南銀行。到現在華南銀行仍在林家手裡,現任董事長林明成正是林熊徵和日本籍夫人所生的獨子。林熊徵的元配盛關頤則是中國人,來頭不小,人稱盛五小姐,她爸爸是清末建鐵路的大臣盛宣懷。盛五小姐從小唸英文,家教老師是蔣介石太太蔣宋美齡的姊姊宋靄齡。盛五小姐婚後在上海的祕書則是前副總統連戰的姑丈林伯奏,林伯奏因此當過戰後第一任華銀總經理。

一、二歲時開始吃高麗蔘

到九歲才真正會走路

日本時代,全球性的物資缺乏,世界各地的人都很儉樸。在台灣,農民佔一半以上,一般人都吃得很簡單,主要吃青菜、地瓜和米飯,很少吃豬肉,少到以一絲一絲來計算,所以,很少胖子。林熊徵是極為罕見的特例,大家背地裡叫他「阿肥仔」。他的侄子林衡道曾說,林熊徵的祖母寵他,「一、二歲時就開始讓他吃高麗蔘,吃太多的關係,人很肥」。另一方面,可能也因缺乏適當運動造成肥胖;到七、八歲該唸書了,祖母怕他摔跤受傷,走去書齋都還叫佣人攙扶,所以林熊徵到九歲才真正會走路。

林熊徵因為胖,他的座車跟別人不太一樣。日本時代有錢人家最普遍的座車是人力車。林熊徵曾經坐自家人力車,跟別的人力車起糾紛,他的車夫一時把持不住他的重量級體位,整個車像翹翹板一樣,車頭翹起來,他連人帶車翻倒在地。林熊徵於是在車後多焊一個ㄇ型把手,找柔道好幾段的高手來扶,如此一前一後,兩位車夫一拉一扶,以免再發生翻車意外。這在當時台北街頭形成很特別的風景,老一輩的台北人都知道。

林熊徵身驅如此肥碩,但實際上林家這一房家風節儉,他吃得很簡單。最近我就從張超英先生那裡聽來這位台灣首富與「一碗麵」的故事。

生前風光

身後讓一個莫名其妙的女人

挖走大筆財產

張超英今年七十三歲,他的祖父張聰明是台北著名的煤礦富商,和林熊徵熟識,戰後之初,政權更替,林熊徵以華南銀行創辦人的身分重整華銀,張聰明參與其事,後來當了華銀的常務董事。在重整期間,他們以張聰明家為聯合辦公室,林熊徵天天到張家見人、談事情。一九四六年十一月有一天,林熊徵如常來到張聰明在中山北路三段上的大宅辦公。

到中午吃飯時間,張聰明問林熊徵:「叫人送菜好嗎?」依張聰明之意,他要叫餐廳料理,送來家裡吃。但林熊徵說:「不用了,叫一碗切仔麵就好。」那天,張超英也和祖父他們一起吃切仔麵。張超英說,他當時十三歲,記得很清楚,一起吃麵那天,林熊徵看起來紅光滿面,一點不舒服的樣子也沒有。隔天卻傳來噩耗,說已因腦溢血去世,令他惶惑不已,反覆問自己:「昨天才一起吃麵,他不是還好好的嗎?怎麼今天起就永遠不能再來了?」

聽到這樣的故事,我直覺得到的「教誨」是,如此的林熊徵,如此的榮華富貴,死前一天吃的,卻也不過是一碗清淡的切仔麵。擁富億萬的人這麼節儉,我們也該節衣縮食,有朝一日,積沙或可成塔。但原始說故事的張超英並不這麼想。

張超英說,林熊徵死後,台北耳語四播,傳說突然有一位上海小姐冒出來,自稱與蔣介石夫人關係密切,拿著一張在應酬桌邊和林熊徵拍的合照,宣稱是他的義女,跨海來爭取龐大遺產。耳語是否真實,他不清楚,但當時確實聽家裡長輩交頭接耳,搖頭慨嘆,林熊徵生前風光若此,身後竟讓一個莫名其妙的女人挖走大筆財產云云。

林熊徵死前一天,吃的是再便宜不過的切仔麵,又被莫名其妙的人來爭產,張超英隱約感覺到的是擁有很多錢財的虛無,他認為知道怎麼賺錢並不重要,知道怎麼花錢才是人生更重要的事;知道怎麼花錢,才能過有意義的人生。

從台灣首富「一碗麵」的故事得到如此的啟發,頗值得推敲咀嚼。

摘錄》小神偷

劉墉

「當然不佳!你又不是不知道我是逃學大王,頑劣出名的。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中間那個號碼,我照樣會找出來。我啊、一個一個號碼試,幾十個號碼試幾十次,啪!硬是被我打開了。那一刻,我才知道為什麼有人專偷金庫,因為那不只是偷啊,而且是跟自己挑戰,就像打高爾夫球,二十呎推桿,進洞的感覺。」

球友從台灣探親歸來,抱回個小小的竹盒子。長不到一呎,寬和高不過半呎,光光滑滑,精巧極了。

「保證你打不開,你如果打開,這盒子就送你。」球友把盒子遞給我。

我上上下下檢查了一遍,連個縫都看不到,搖搖,隱約聽到?啦?啦的聲音。猜那八成像我以前在九份買的紅木盒子,有個插銷,只要拉出來,盒子就會開。可是怎麼都找不到插銷,又猜盒子邊上一定有縫,就用指甲去摳。才摳兩下,就被他搶了回去。

「不要把我寶貝盒子摳壞了!三百塊美金在南投買的呢,而且老婆不出錢,是用我的私房錢。」一邊說,一邊把盒子翻過來、覆過去,再拍一巴掌,不知怎麼回事,盒子就開了。

球友發出桀桀怪笑,得意極了:「哈哈!你認輸了吧!告訴你,這盒子是個小保險箱,但是它的機關藏在裡面,只要抱著盒子轉動就成了。你不知道密碼,當然開不了。」又大笑不止,笑彎了腰:「告訴你!我可是開保險箱的高手,從小就會開那種日本製的對號金庫。當你小時候,只敢偷你媽媽皮包裡的五毛錢銅幣時,你猜,我已經開保險箱偷什麼了嗎?」

受同學啟發,偷龍銀

沒等我答,他先比出個手勢,用兩隻手圈出一個圓圓大大的形狀:「告訴你!我已經偷我老爸的龍銀了。龍銀你知道嗎?是比中國袁大頭還大得多的銀圓。很值錢的!」笑著指指我鼻子:「不過你也別傷心,因為你家由大陸到台灣,不會有龍銀,而且說實話,我小時候也摸過我媽皮包和我爸口袋裡的一毛錢、兩毛錢。直到高中才得到同學啟發,偷龍銀。」

「啟發?」我一怔。

「對!啟發。因為我上高中,遇到個很凱的同學,當我只買得起小包牛肉渣的時候,他吃大塊牛肉乾;當我租漫畫書看的時候,他買整套武俠小說,大家都向他借,所以他成了老大。有一天我問他哪來這麼多錢,他先不說,我一直磨,他才把我拉到走廊柱子後面,從口袋裡掏出個大大圓圓的硬幣,小聲說那是龍銀。我問他怎麼弄來的,他說他挖來的。」

「挖來的?」我問:「日本人埋在地底下的寶藏?」

球友又怪笑了起來:「不是啦!哪有那麼神?他是從他老爸的錢櫃裡挖來的。那是個黑檀的木頭櫃子,前面掛了一把大鎖。我同學怎麼都打不開,他好聰明啊!居然把櫃子往外挪,從櫃子後面用菜刀一點一點挖。挖了個洞,再伸手進去掏龍銀。」

「為什麼不掏別的呢?說不定有現款,多好用!」我問。

「你笨!」球友一拍桌子:「我問你,你對你抽屜裡的鈔票清楚,還是硬幣清楚?你當然比較記得鈔票。而且鈔票是正流通的貨幣,隨時可能使用。龍銀卻是日據時代的東西,老傢伙們放在那兒十幾年,理都不理,當然偷龍銀比較不會被發現。而且他從後面偷,更棒!錢櫃前面的東西都紋風不動,所以他偷了半年多,都沒被發現。等到被發現,被他老爸打得半死之後,又有我跟上了。」指指他自己:「我是很有義氣的,他當年偷龍銀讓我分享,輪到我偷,我當然也讓他分享。」

「你也挖你老爸的錢櫃?」

「笑話!」他叫了起來:「我才叫真不簡單呢!我老爸不是用木頭錢櫃,是用日本保險鐵櫃,那可難挖極了!」

「鐵櫃怎麼挖?」我問。

「一樣挖,我也用菜刀。每次都得趁全家沒人,把鐵櫃往外拉,再蹲在後面一刀一刀小心砍,嘩!還真硬呢!我每次都累得滿身大汗,砍了十幾次,砍壞了三把我自己買的刀,才砍出一個小縫,以為能摸到錢了,卻從小洞裡跑出好多白粉。」

「什麼?你家有海洛因?」

「去你的!是一種石綿樣的東西,大概防火用吧!那粉末掉了一地,把我嚇死了,趕緊用漿糊和紙把縫黏上,再掃地,你知道石綿粉有多難掃嗎?那有點黏,掃半天地上還白白的。好死不死,我正掃,我阿嬤回來了,問我幹嘛,我說我在打掃。那天慘透了,為了這個謊,我把整個房間都掃了一遍。我阿嬤還對我老爸老媽誇我:長大了,勤快了!」

「所以你沒偷到。」我說。

智開保險鐵櫃

「笑話!」他又叫起來,指指自己:「你這朋友會那麼容易退縮嗎?我一不做、二不休,乾脆從前面動手,開對號鎖。我早注意我老爸老媽,開的時候先右轉三圈,再左轉兩圈,再右轉一點點,再一壓扳手就開了,我就偷偷看。最後那個號碼最容易,因為我媽開保險櫃找東西的時候,人蹲在櫃門口,我只要躡手躡腳過去,就可以看見門上轉盤停在什麼數字。至於第一個,也不難,我隨時保持警戒,看見老媽一去保險櫃,對第一個號碼,就故意去找她說話。所以第一個號碼也被我偷看到了。但是我老媽很鬼喲!她一定等我走了,才轉第二個號碼,而且我一靠近,她就停住,轉身盯著我,還用身子擋住轉盤。」

「可見你信用不佳。」我笑道。

「當然不佳!你又不是不知道我是逃學大王,頑劣出名的。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中間那個號碼,我照樣會找出來。我啊、一個一個號碼試,幾十個號碼試幾十次,啪!硬是被我打開了。那一刻,我才知道為什麼有人專偷金庫,因為那不只是偷啊,而且是跟自己挑戰,就像打高爾夫球,二十呎推桿,進洞的感覺。那時候我雖然不會高爾夫,但是看過『金銀島』,保險箱打開的那一刻,就像發現了海盜的藏寶,之興奮啊!而且……」他瞪大眼睛:「我家保險箱裡龍銀更多,一落一落。多!有個好處!」

「什麼好處?」我問:「你比較發?」

「你真笨!多,比較安全啦!因為一次拿一個,大人根本看不出來,所以我隔幾天就偷一個。」

「你到哪裡去賣呢?」我又問。

「我才不賣呢!我買。要漫畫書,就給店裡一個;要吃零食,也拿一個去。那些小店老闆都認識我爸我媽,但是他們照收,也不會吭氣,我後來知道他們最少賺一百倍。而且,我很鬼喲,我集郵,常常跟我老爸要他信上的各國郵票,集了十幾大本。」

「你喜歡集郵?」

「錯了!」他揚揚眉:「這是障眼法。因為我吃零食、買小說、貼紙、圓牌,對了!還有白雪公主泡泡糖的大畫片,那原本是要用很多小畫片才能換到的。我也用龍銀去買,買來一堆。難免被我老爸老媽看到,問我錢從哪裡來,我就說是我用郵票跟人交換的。他們想想,認為合理,就不再問了。但是……」

球友突然停住不說了。隔了十秒鐘,才吸口大氣,又吐口大氣:「我愈偷愈心虛,因為保險箱裡的龍銀,一點一點往下縮,恐怕非被看出來不可。幸虧這時候,我老爸居然要我去診所幫忙。嘩!」他一擊掌:「多好的機會啊!我坐在診所門口,只管病人登記,沒病人的時候就做功課,旁邊管帳的小姐一離開,我就伸手去偷兩塊錢。沒辦法,錢哪!用慣了,不能沒有,沒錢會受不了。你說妙不妙,我老爸老媽居然以為那小護士偷錢,把她調到後面配藥,換成我管帳了。」

「什麼?」這回是我叫了起來。

老媽早知道……

「對!他們叫我管帳。兒子嘛!畢竟是自己人,信得過。」嘆口氣:「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我管帳,反而不好意思偷了,因為我發現老爸看病,又是膿、又是血、好辛苦啊!而且用病歷和收費單對一對,很容易被發現。每天晚上我都一筆一筆把錢和帳簿交給老媽,所幸老媽很體諒,她總會從裡面抽一些零頭給我,說算是我的工錢。那是我賺的?!感覺跟偷差了十萬八千里。我可以理直氣壯去買東西,而且告訴每個死黨,是用我賺到的錢。從此,我只打工,不偷錢,一毛錢也不偷。又因為總在診所幫忙,學到不少,後來終於知道用功,進了醫學院。」他突然舉起那個小竹盒子:「你知道我為什麼買這盒子嗎?是為了紀念我爸我媽。十年前,我回去辦完老爸喪事,離開台灣的前一天,我老媽蹲在那保箱櫃前開對號鎖,搞了半天,打不開。叫我,說自從在銀行租保險櫃,已經太久沒開家裡的保險箱了,她老了,把號碼都忘了,然後……」

球友又停住,笑笑:「她居然要我幫她開。我一下子怔住了。不知怎麼辦,想了想,沒說話,蹲下來對號,雖然幾十年過去,但大概當年號碼得來不易,我居然還記得,沒兩下就打開了。我媽進去掏東西,拿出一個戒指,說給我太太,又拿出十個龍銀,放在我手上。我實在憋不住了,問她怎麼知道我會開。我媽一笑,說當然知道,不然當年怎麼會叫我去診所幫忙管帳。」

他把那竹盒子又翻過來、覆過去,拍一下,打開:

「現在每次我開這盒子,都想到家裡的那個保險箱。想到我死去的老爸、老媽……」說到這兒,把盒子放下,他突然雙手摀著臉,哭了。

推薦書》我的美食異想世界





喜歡搞笑又無厘頭的鄭華娟,是歌手、是作家,更是可愛的家庭主婦。繼一連串歐洲生活體驗的暢銷書後,這次又帶著讀者徹底體驗歐洲人的飲食美學。從她婚後第一次煮飯給老德先生吃的新婚驚悚晚餐寫起,一直到連婆婆也讚不絕口的思鄉解愁麵,鄭華娟首度公開她的異想料理食譜。全書並穿插她在歐洲傳統市集亂逛時拍攝的情境相片,讓你更彷彿身歷其境,來趟輕鬆的異國美食旅程。

旅行時,我很喜歡去某種食物的產地看看,體會感受一下那個地方是因為如何的氣候、溫度、風土,才會出產那樣的農作物…

在各處走來走去、逛來逛去之後,我才理出一個頭緒:原來好吃的東西要被創造出來,一定是跟那地區的出產有關。與出產有關,也就是很新鮮的意思。我這才恍然大悟,不新鮮的食材,再富有巧思的料理也很難得高分!現產現做的料理,會給味覺加很多超級美感喲!當我在東京魚市場邊的那些海鮮料理店中,看見排隊的老饕們吃著大師傅切好的、剛由漁船上搬到料理台的生魚片時,才深深感覺到新鮮的食材是名廚的必勝關鍵…

講到要吃新鮮的食物,愛吃鮮菜沙拉的婆婆是我最好的老師,教給我很多鮮菜沙拉醬汁的作法,加上老德先生也是愛食鮮菜沙拉一族的人,讓我有很多機會好好認識歐洲的沙拉菜…

記得剛開始學做葉菜沙拉時,是這種情形:

婆婆要我先清洗各式葉菜沙拉,她同時做醬汁,我摸著剛由婆婆花園中採來的各種新鮮沙拉菜,覺得清新又快樂,就開著水龍頭很盡責又認真地洗起生菜。「不要讓生菜泡水太久呀!」婆婆見媳婦居然把要吃的葉菜全都丟進水盆泡著洗時,趕快出聲阻止。「那要怎麼洗?」沒概念的媳婦以為洗菜都要這樣洗。

「生菜泡水太久只會讓菜葉吸收太多水分,葉子就會塌掉,也不好吃呀!」婆婆搖搖頭說。

我聽了趕緊用漏盆把菜葉的水漏掉,再等瀝乾。原來洗生菜只能用漏盆沖洗,不能泡水,就算沖水也不能太猛,免得菜葉被水打出折痕,生菜就受傷了!

「妳菜葉脫水沒?」婆婆見媳婦洗完菜葉就來看她調沙拉醬汁,沒接續處理沙拉菜的動作。

「還有什麼手續?脫水?沒聽過……」媳婦聳聳肩表示不懂。我心想:衣服洗好才要脫水吧?

她拿出了蔬果脫水器給我,那是一個圓型的盆子,裡頭附有漏水的內盆,盆蓋上還有一個手把可以轉動內層的漏盆。

「妳把蔬菜放進來,蓋上蓋子,轉動手把,帶動內層的漏盆轉動,就可以把剛洗好的菜脫水啦!」

「瀝乾不行嗎?」我還是不死心的問。

「生菜沙拉太濕,就會把醬汁稀釋掉,而且生菜葉繼續吸水,不好看也不好吃。」婆婆跟我解釋。

我這才明白菜葉要脫水的好處。想要做出好料理的人,一定要注意食材洗淨過後保持乾燥(尤其是生菜沙拉),這樣你匠心獨具調出的醬汁,才不會在加進食材後被食材的水稀釋掉,而達不到你預想的效果。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先前調好的醬汁加進沙拉後會突然變那麼淡?於是又加鹽添醋,這樣一來,除了讓生菜更濕之外,我們自己也吃進更多佐味的醬料。

歐洲沙拉吃法

有人來到歐洲旅行,應會覺得歐洲的沙拉跟我們平常所知道的不太一樣吧?我試著大概說明一下,蔬菜分成三種:葉菜類、根莖類和果實類。

如果你想吃以葉菜類為主的沙拉,首先就是要注意菜葉在洗好後「脫水」或是用布擦乾水分,如此沙拉淋了醬汁後會比較漂亮,不會因水分過多而顯得奄奄一息。葉菜類沙拉很適合加入義大利的薄片燻香腸,也適合切成丁的起司,或是用蜂蜜或糖做醬料而煎熟的肉類。

根莖類的沙拉就是胡蘿蔔、各種瓜類,這些蔬菜可以在吃之前用一點鹽將水分醃出來,瀝乾水分後再和其他沙拉菜混合。較硬的根莖類蔬菜可以先在鹽水中煮過,用冷水浸幾秒鐘(煮過的洋芋也屬於這類的沙拉,通常可加美乃滋和香料一起吃)。未煮過或醃過的根莖類蔬菜,削成薄片或切成細絲,配優格或鮮奶油的醬汁,再跟葉菜沙拉混合。

水果類的沙拉,就是果實本身水分和糖分的總和,歐洲人通常在夏天會吃各種用蜜或糖水所做的冰水果沙拉。

【2006/07/29 聯合晚報】